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论文范文

2024-03-16

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通过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现存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构建起一个合理有效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阐述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步骤以及具体指标设置及其相互关系和权重。该评价体系采用通用指标(共性指标)与专用指标(个性指标)相结合,从财政专项资金的流程阶段、资金流动过程等方面设立相关指标,并从评价目标(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指标属性(定量与定性)进行分级分类设置并赋予相关权重分值,从而构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式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关键词:国家审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当今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已成为了现代政府审计工作发展的核心和主流趋势。由于财政专项资金涉及的领域十分宽泛且情况复杂多变,因此,绩效审计在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具体体现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目标不明,审计不到位;绩效审计涉及层面单一,审计不健全;缺乏规范体系,审计无章可循;审计技术方法落后,未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审计评价指标不合理,缺乏科学审计评价体系。[1-7]因此,深入研究和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我国国家审计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问题

我国现存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在框架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出现了多重标准和不同指标的评价体系,从而无法得到规范,现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仍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和有待改进之处。[8-12]

(一)随意性大,评价体系设置不统一

我国进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时一直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审计部门只能根据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宏观管理指标或专项资金设立时的可行性报告,主观性地选取适当的审计评价指标来评价,主观判断性非常强,有较大的随意性,使得审计结果不正确且不可靠。

(二)偏向性强,评价指标设置不完整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逐步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标准,但这些评价标准并不完整,带有一定的偏向性。审计评价指标中未涉及专项资金设立合理性和必要性,也未涉及决策过程合理性评价;未涉及资金分配合理性;缺失过程跟踪审计评价;未涉及政策执行方面的审计;有关效果性评价指标设置太少。

(三)适用性弱,评价指标结构不合理

指标体系结构较为单一、无层次,定量定性指标比例失调,定量评价内容相对明确且具体细化,而定性评价指标相对不足且各项指标的界定比较宽泛和笼统,造成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中定性评价不足,准确性差。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研究和构建

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关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文献的研究,结合我国多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实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步骤如下。

(一)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针对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完善现有评价指标并将其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统一、有效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1.公正性与效率性原则

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必须具有公平性,对于各个领域的不同项目需要综合考虑其重要程度、社会影响程度以及社会效益,在公平公正情况下进行设立和分配,确保各领域项目能可持续开展。

2.“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合一原则

绩效审计的核心是对项目的3E(Economic-经济性,Efficient-效率性,Effective-效果性)进行审计,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进行评价时,要始终贯彻这三个目标,不能顾此失彼,需要针对这三个目标分别设置合适的指标,使评价体系全面、有效、科学。

3. 通用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原则

由于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涉及众多领域,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具有多样性,每一类支出都有其特殊性和需要重点关注的效益。因此,在设置评价指标时要考虑评价指标的通用性和兼容性,扩大指标使用的范围,同时,还要关注个别个性指标的针对性设置。

4.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

定性指标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各方面效益作出定性分析,而定量指标一般为财务性指标,作为客观依据判断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因此,仅有细化的定量指标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定性指标,将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放在一起作出定性分析。

5.评价指标实际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设定标准越细化,评价结果也会更加准确,但要注意这些评价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有些数据和结果操作性不强,获取存在难度,或是获取成本高,很难在实际应用中有效发挥作用。

(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步骤

1.充分分析和理解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三大根本性目标

对于经济性审计的评价在于确定是否已经将审计项目的成本控制在了最低水平,这主要由投入要素的成本来确定。对于效率性审计的评价在于对各种类型资源的使用效率的评价,审计是否已经将人力资源、财力和其他资源的使用效率考虑在内,并对此作出评价,这需要关注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效果性审计的评价则在于关注被审计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项目所取得的成绩是否达到了一开始所预期的目标,评价指标设置时应该充分将项目的产出、中期结果和终期影响与设立项目之初预定的目标进行对比;效果性审计还可以分出两个标准:环境性(Environment)和公平性(Equitable),即关注并评价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在生态环境效益和合理分配方面做得如何。因此,也就是绩效评价目标由3E(Economic-經济性,Efficient-效率性,Effective-效果性)可拓展为5E(Economic-经济性,Efficient-效率性,Effective-效果性,Environment-环境性,Equitable-公平性)

2.充分考虑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转流程和各个环节

在财政项目的设立过程、立项过程、运作过程以及完成过程四个阶段分别设置评价指标,与此同时,对每一个阶段都有重点地从上述五个绩效目标5E角度来设置评价指标。在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的运动过程构建思路设置评价指标过程中,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充分考虑进去,充分综合利用财务数据和一些非财务数据作为评价依据。

3.充分遵循兼容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原则

在设置评价指标时需要针对“专项”这一重点,分别设置适用性较强、使用范围较广的通用指标和具有强烈针对性和更细化的个性指标。设置共性通用指标也需要按照整个财政专项资金流动过程来划分。在项目之初,即专项资金的设立阶段和立项阶段,应该主要侧重审计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经济性;在专项资金项目运作过程中,侧重于对资金的使用和项目建设效率的审计,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不断跟进来自被审项目相关人员的反馈,及时更新审计结果并作出评价;在专项资金项目的完成阶段注重对项目运行效果(包括环境性在内)进行审计评价。而对于自始至终贯穿的财政资金项目的管理活动,在经济性目标上进行评价指标设置。

4.全方位地考虑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层次性

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从概括到细化,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提供不同的评价依据,反映在整个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过程不同层面的具体问题。

(三)评价指标设置与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步骤并参考现有审计绩效评价指标,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作出如下具体设置示范。

1.通用评价指标体系

按财政专项资金流动过程,围绕五大绩效目标设置绩效审计的通用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2.基本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财政专项资金流动过程,结合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设置含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基本指标体系,具体见表2。

3.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框架

充分结合财政专项资金的“专项”特点,为不同项目设置通用指标和分类指标并且针对性地设置指标权重,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兼顾性的科学合理的财政专项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详细见表3。

在构建好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列出所有绩效评价指标,根据实际情况,去除不可操作性指标,进一步增设个性指标,需要注意环境性的审计和公平性的审计以及它们各自的评价权重;要特别关注财政专项资金申报立项过程审计中评价指标的设置充分性、合理性以及跟踪审计过程的评价指标的设置充分性;需要随时随地关注时代变化下新的理论、新的方法以及新的技术,以便及时而有效地运用到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设置中去。

三、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解决了目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使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准确、实用,使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审计力度更大,审计结果更加有力,审计效果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 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 北京社会科学,2013(2):103-107.

[2] 姜海波. 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与难点分析[J]. 审计广角,2015(4):41-44.

[3] 陈少强. 财政专项资金改革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财报,2014(5):03-10.

[4] 覃易寒.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与改进[J]. 宏观经济观察,2010(8):31-32.

[5] 王会金. 国外政府绩效审计评析与我国绩效审计战略 [J]. 会计研究,2010(5):75-82

[6] 刘爱松. 系统导向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逻辑解析 [J]. 审计与鉴证业务,2011(7):93-95.

[7] 刘凯. 政府绩效审计创新与发展途径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5):87-89.

[8] 尹淑平,吴立权. 论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J]. 财会月刊,2011(5):39-41.

[9] Shujian Zhang,Jun Zhang,Shiyi Chen. Assessment of local finance performance in China when undersirable fiscal phenomena are taken into account[J]. China&World Economy 2012,20(6):82-101.

[10] 罗红华.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问题与对策[J]. 广西教育学院学 2015(2):170-182.

[11] 周亚荣,廖洪. 政府部门绩效审计评价_基于预算的视角[J]. 经济管理,2007(22):69-73.

[12] 房伟. 论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J]. 财经纵览,2015(4):137.

Key words: government audit; special fiscal funds; performance audit; evaluation system

責任编辑 晓 潭

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以成本核算为主体的核算方式的弊端,提出建立林业专项资金使用的报账制方式的必要性 ,设计严谨科学的林业专项资金管理体系,以适应以生态建设和国家投入为主的经营方式。

关键词:成本核实;专项资金;报账制

Thinking on Implementing Forestry Special Found Reimbursement System

of Forestry Enterprises

YU Lin-chun

(Chaihe Forestry Bureau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131, China)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不断深入,国家投入的增加,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以木材生产为中心,企业追求利润的成本核算方式。以生态建设和国家投入为主的经营方式,要求森工企业必须由木材生产成本核算方式转变为林业专项资金使用的报账制方式。

1以成本核算为主体的核算方式的弊端

1.1森工企业以成本核算为主体的核算方式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在国有森工林业局财务核算体系中有木材采运生产核算、木材加工(人造板)生产核算、营林生产核算、林业基本建设核算、林业商业核算等。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方针下,森工企业为国家建设生产了大量的木材,企业为了搞好林区的生产和建设,追求经济效益,形成了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我国林业核算体系,其中因营林生产所使用的育林基金,是从木材销售中提取的,只计算成本,没有利润,实行的是报账制。以成本核算为主体的核算方式既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又是追求利润的产物。所以,以成本核算为主体的核算方式不能适用于以国家投入为主体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建设的需要。

1.2以成本核算为主体的核算方式对象不完善

以成本核算为主体的核算方式没有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导致森工企业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导致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加剧了森林资源的消耗。因国有林区森林资源资产归国家所有,森工企业木材生产成本不计算森林资源价值,只计算采伐成本,而把森林资源消耗排斥在林业经济循环之外,用在木材销售中提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投入。由于长期消耗大于生长量,育林基金不能满足培育森林的需求。实施天保工程后,木材产量大幅度调减,木材销售提取的育林基金已经寥寥无几,更不能满足培育森林的需求。

1.3森林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被忽略

实施天林保护工程后,全社会在注重森林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开始注重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事实上,国家一直强调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探索了减少木材消耗的措施和办法,如大面积低强度经营择伐、采育双包、管护经营等方式,但以成本核算为主体的核算方式只计算木材市场价值,而忽视了森林资源消耗对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影响,同时,培育森林资源所产生的生态社会效益却没有体现价值,也不计入成本,使森林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被忽略,缺少相应的核算体系,缺少对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核定,使企业一直停留在以成本核算为主体的核算方式,仍然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换取企业的经济效益。

1.4以成本核算为主体的核算方式与以国家拨付天然林保护资金为主的核算存在差异

国家拨付的天然林保护专项资金按成本核算方式管理,就产生拨付方式不合理,资金管理不到位,缺乏监管约束力,造成截留挪用现象,不能使林业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实施效果差、使用效益低。

2建立林业专项资金使用报账制方式的必要性

国家为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国有林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设立了林业专项资金。林业专项资金是从生态文明建设出发,以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为主,为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林业事业而设立的专门资金,按林业专项资金核算要求实行报账制核算。报账制是从市场规律出发,适应生态建设的需要,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拨付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专项费用,提高林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2.1林业专项资金报账制是林业核算方式的重大改革,适应生态文明建设

林业专项资金报账制的业务方式是设立报账专户,实行封闭管理,其核心内容是变“事后监督”为“全程监督”,其目的是提高林业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国家实施天林保护工程投入大量的生态和社会建设补助资金,形成很多条块的专项财政资金,要求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单独设账,单独核算,实行统一管理。黑龙江森工系统为了保证各种专项资金的使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对专项资金报账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对分配给各林业企业的资金由各林业企业财务部门集中核算。随着专项资金的增多和对财务体制改革的需要,大多数森工企业于近几年对其所有业务均实行财务报账制,将所有经济业务全部集中到财务部门核算,取消了二级核算,只配备报账员。经过几年的实践,林业专项资金报账制在生态建设、制度建设、报账程序、财产管理等方面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2.2生态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必须有国家政策做保障

按照林业的自身规律,需要国家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由于肩负着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责任,国家启动了林业发展的六大重点工程,进而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六大重点工程,都要有相应的专项资金作保证,这就需要加强和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林业专项资金的用途比较广,既有公益林、转产项目基本建设投资、森林管护事业费、林区防火经费,也有职工一次性安置费、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补助、林区政社性支出补助等,每一项的投入都不是短期内就能获得成效的,都需要长期的监管。为了使林业专项资金真正用在林业生态建设上,只有改革以成本核算为主体的核算方式,实行林业资金使用的报账制才能提高林业专项资金的利用效率,使林业专项资金能够很好的落实。

2.3有利于强化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报账制改变了以成本核算时期财务部门负责资金拨付,专项资金管理由具体操作单位负责的做法,实行财政、管理和实施单位三位一体,共同确保专项资金项目的使用合理。报账制对林业专项资金进行直接控制,资金直接支付到实施单位,减少了流程中的中间环节,避免了截留挪用现象的发生,保证了资金的专款专用,也改变了原来监控环节多的状况,把间接监督改为直接监督。

3制定严谨科学的林业专项资金管理体系

3.1利用林业生态理论建立林业专项资金报账制度

林业生态理论要求既要重视林业经济效益,更要重视林业生态效益。林业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用林业生态理论建立林业专项资金报账制度,其实质是在强调实现林业客观环境与林业专项资金管理之间的统一。在这一实质要求下,从我国林业状况出发,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要充分认识林业建设是促进生态建设的有效手段,认真研究和完善林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拨付的专项资金要及时拨付;对应配套的资金要落实到位,切实保障林业专项资金有效运行。

3.2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报账制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仅出台了试行的《财务报账制》,试行办法中只对实行财务报账制的单位在核销内容,核销程序以及核销票据作了规范,而对报账制的适用对象适用范围没有明确规定。多数林业企业认为报账制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核算的模式,只是简单的集中核算,没有理解其实质。黑龙江森工系统的林业局,大多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辖有主伐林场、经营所、学校、医院、公检法等基层单位,年资金计划都在几百万以上,有的甚至上千万的收支,核算项目和内容很多,既有一般费用也有工程建设,有些报账单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这就需要在试行的《财务报账制》基础上,进行细化和修订,以适应专项资金报账制的需要。

3.3建立与报账制相匹配的监督管理机制

专项资金报账制核算集中在林业企业的财务部门,原财务部门的监管职能相应减少,而专项资金报账制确要强化监管作用,这就需要把报账制的监管职能落实到企业的审计部门,审计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对财务部门专用资金审计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建立起适合报账制的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机制。重点审计资金的来源、数额、拨付流向、管理使用情况,检查项目的立项、审批程序、计划批复、建设过程、完成验收、工程决算、工程资料归档等核算情况,及时掌握和了解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和整改,保证专项资金的安全,充分发挥林业专项资金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3.4加强基层单位报账员的业务培训并夯实财务基础工作

因变二级核算为一级核算,取消了基层单位的核算制度,仅存基层报账员,很多报账员缺少培训,综合业务素质不够,报账员业务素质的高低是做好财务报账制的关键,选配报账员时应按《会计法》规定的财务人员标准录用,坚持持证上岗,定期培训,使报账员既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也熟悉有关的财政法规,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财务报账制工作,才能为核算工作打好基础。应加强基层报账员业务培训教育,提高报账员业务素质,增强报账员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履行职责,严格执行 “专户、专账”管理制度,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及时足额支付专项资金。

总之,实行林业专项资金报账制,从根本上废除了以成本核算为主体的核算方式,建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预算、核算、监管体系,从而保证了国家林业专项资金使用安全性、有效性,使之在生态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为人类生存创造优美和谐的环境。

[责任编辑:郑德胜]

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的经济当前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与此同时社会公共产品的需求也大幅度的增加,财政资金的短缺现象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存在着。面对此种情况怎样能够将财政专项资金用到真正所需之处就显得格外重要。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已成了现今世界审计的一个主流,在我国的政治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已经逐渐得到建立和完善。在政府的审计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等,都反映了我国政府审计从合规性审计向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关键词:财政;专项绩效;审计

引言

在最新修订的审计法当中,把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当做是立法目的给予明确化,我国的政府财政绩效审计要能够以财政性资金作为主要的对象,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对财政资金绩效资金的使用效益及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但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还有待完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就显得比较必要。

1.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分析

1.1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涵分析

随着我国的绩效审计工作不断的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在逐渐加大力度,从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审计的实际情况来看,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不同,所以审计的对象也会有所差别,那么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要求也会存在着不同,基于本文的研究方便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定位为国家审计机关以及人员在对收取和使用以及管理财政资金部门单位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的条件下,审查资金希望目标实现能否达到既定的要求以及标准,在实现的手段方法能够达到经济高效等以此来寻求改进的途径帮助其对管理进行改善,从而来提高财政资金效益[1]。

1.2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主要特征分析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在本质特征方面比较多样,首先就是经济性特点,这也是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一个基础性的特征,它主要是对现实当中的财政资金的管理矛盾有着重要反映。其次就是效率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这一特性和经济性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也就是说效率性能涵盖着经济性,从而成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再者就是效果性的特征,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效果性特征主要就是和实现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涉及到所定目标以及所实现目标合格所提供产出目标间的关系[2]。它主要是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效率性和经济性作为重要的前提,然后再根据具体审计项目进行分析。

2.当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2.1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的审计机关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进行了研究探索,但在实际当中的审计还相对较为薄弱,最为重要的就是体制对其产生的影响,政府的职能转变还没有进入到彻底阶段,所以就有着部门职能的界定比较模糊,以及行政法律法规的体系建设不完善等,这些问题都对我国的财政专项资金额绩效审计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还有就是公共财政体制也没有健全,从而在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标准以及依据方面存在着很大缺陷,使得审计人员无所适从。

其次就是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开展的基础上相对比较薄弱,我国目前正处在新旧体制的改革时期,体系尚未统一、集中、透明的建立,以及在市场监督机制方面还没有健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市场经济的秩序较为混乱。这些问题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面的反映就是违法乱纪的行为比较严重,内部控制规范还不完善,对绩效审计的评价基础的可靠性不够。还有就是在对审计证据进行有效收集过程中有着诸多难度,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以及道德风险[3]。

另外就是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相关法律体系没有得到有效健全,有的法律依据所颁布的时间比较早,并且在严密程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已经和当前的情况不能有效结合。有些法规存在着不具体以及不完善的情况,缺乏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法规依据。在审计法当中虽然提及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具体的条文规定方面还比较缺乏。还有就是传统的财务审计观念未得到及时转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完善,相关的评价体系建设不健全。

2.2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的优化策略探究

结合以上的分析可就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问题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首先要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立法层面加强完善,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切实做好,同时要明确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要加快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制建设,对审计机关赋予必要的审计建议和意见权,这样就能够对预算草案的编制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建议或者是意见。

其次,要适时的对我国政府审计体制进行改革,以此来增强财政审计的独立性,保持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我国的行政型审计要进行有效的调整,首先就是提高中央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改革地方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体制,要能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来选择试点,进行分阶段的摸索和渐行推进[4]。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进行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实行立法型审计体制,所以要对现行的审计经费预算编报制度加以适当改进,对审计工作的经费进行保证。

再者,要能够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准则和有关规范进行完善和建立,要能够充分的考虑财政资金的性质特征,进而设立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在总的框架之下分别按照预算部门以及资金项目来建立不同层次指标体系。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根据预算部门职能以及资金项目性质,来对绩效指标进一步细化。

另外,可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审计评价,这是对项目管理情况所做的审查,主要就是对项目管理的科学合理程度,对单位预算管理制度的有效程度以及管理制度的更新情况和实际是否能够得到紧密的结合,并指导实践活动。在审计的方法上要能够把审计查账的方法和调查方法得到有机结合,针对面广量大的单位和项目要用审计调查的方法,将审计调查的程序简化和内容单一与小组平行作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5]。

最后要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提高,因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政府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故此,为能够有效适应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开展要求,就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就要在认识上进行提高,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理念加以深化[6]。然后就是在人员的培训力度上进行强化,不仅要能够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然后就是对审计人员自愿进行有效整合,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将审计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3.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在实践管理经验方面相对比较缺乏。故此,这就需要在这一方面多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对其加以优化吸收并创新,和我国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发展情况相融合,从而打造有着中国特色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天津市河北区审计局)

参考文献:

[1]李娟,谭民俊.转移支付优化审计策略研究——以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改革为背景[J].财务与金融,2014,(05).

[2]叶琳琳.关于县级公共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4,(27).

[3]王家明.工程建设项目效益审计范围和重点环节[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7).

[4]王晓丽,孟宪波.我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研究述评[J].会计师,2013,(04).

[5]金世斌,黄莉.从绩效评价走向绩效管理——镇江市绩效预算的实践与思考[J].发展研究,2012,(11).

[6]郑国洪,丁时勇,张万钧.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政策评估问题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01).

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从产学研结合培养审计人才的角度,对高等院校审计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研究。拟通过分析现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所采取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利弊,指出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审计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实习基地是提高审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而为解决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部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审计 教学方法 实践 实习

Key words audit;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e

21世紀以来,人类社会进入知识及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审计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审计风险越来越不易控制,这无疑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成为当今高等院校审计专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作者结合实务工作,分析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实习基地的意义及可行性,为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开辟新的思路。

1 现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将审计理论与具体审计工作密切结合的能力。当今我国高校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都普遍存在偏重审计理论与方法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毕业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主要是按照计划中规定的审计课程进行人才培养,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课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其中课堂教学法属于传统的审计教学方法,在审计人才培养中起到基础性作用,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实质性准则的发布,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审计学教学方法也逐渐在单一的课堂教学为基础的同时,增加了案例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方位教学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改革的初衷。

1.1 课堂教学法

目前高校培养审计人才的主要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性较强,通过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基本的审计原理。但是由于审计专业课程技术性、实践性较强,而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目前各高校审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以致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许多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不能满足所属企业、事务所日常工作的要求。

1.2 案例教学法

采用案例教学,在短时间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随着考试的结束,所学的东西大部分都忘记了,再者,由于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较分散,很难从总体上领会审计工作的精髓所在。因此,案例教学经常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目前高校里不少教师没有在事务所从事过实际工作,缺乏相关的经验,直接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3 模拟实验教学法

模拟实验教学法是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新途径。通过审计模拟实验能在短期内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实施审计模拟实验教学需要建立多功能的、适合于现代化教学需要的实验室,同时,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求开发人员和使用人员既要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掌握电算化会计与计算机审计的技能,现实情况是,由于经费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审计专业没有条件建立符合条件的实验室,或者实验条件达不到模拟实验教学的要求,审计模拟实验教学难以实施。

1.4 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于2007年1月发布《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强调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

目前,虽然部分院校的审计专业培养方案中突出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大部分高校审计实践教学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在具体实施时,由于开展某些教学活动常常依赖相应的设施与场所,这给实践教学法造成了很多局限。另外,经常存在某些实习教学流于形式的情况,不仅教学效果不好,也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总之,从目前审计学的教学、审计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更多的是侧重于审计理论、审计程序和方法的讲授,最多的是引入审计案例教学,学生很难有审计实践的机会,即使采取了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但由于实践基地不稳定,实践时间也得不到保障,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因此,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应当是审计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重要条件。

2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审计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2.1 审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重点

审计课程实习基地是大学生进行审计实践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进行恰当融合的重要桥梁。近几年我国高校普遍加强了实践教学,在审计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各高校审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普遍存在实习基地数量严重不足、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等问题。有的高校虽然在事务所建立了实习基地,但由于交通不方便或实习单位安排不妥,事实上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真正进行实习锻炼。

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稳定的实习基地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无实习基地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地增强,致使其毕业后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生由于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实习单位就不愿意提供实习基地。另外,高校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习需要的情况。

2.2 加强审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想大力提高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协调理顺校内外各种关系,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按照学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逐步完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我校非常重视实习基地对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先后在泰安市泰山区地税局、泰安市审计局、泰安岱宗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在山东泰工集团、山东矿机集团和泰安协同科贸有限公司建有“校企共建产学研实习基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不仅提高了学生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就业竞争力,而且在弥补教学资源不足,降低培养成本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建立校内实习基地是提高审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1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高校在进行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教学时,可以从内部审计机构获得某一审计项目的实际工作底稿;教师在讲授到有关内部控制理论与方法时,可以让学生实际调查本校某一内部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搜集有关內部控制方面的文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建议;教师在进行审计报告教学时,可以从内部审计部门取来具有代表性的审计报告,让学生对审计报告的编制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进入实习阶段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参加内部审计部门的具体审计业务,如通过参加校办企业财务审计(针对校办企业的性质和业务特征),熟悉和掌握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审计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参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对本校资金结算中心的专项审计调查,了解内部银行审计流程和方法,货币资金审计涉及的相关知识(如现金、银行存款、其它货币资金审计的方法与流程、注意事项等),了解高校资金中心内部控制的程序与方法;通过参与基本建设审计项目,熟悉掌握建设项目审计的理论与实务,了解与基建工程相关的财政、税收、计划等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参与基建项目招投标工作,了解和熟悉招投标审计的范围、注意事项等。

通过参加具体审计项目可以有效增强学生收集、鉴定综合审计证据的能力,提高学生选用审计方法以及选用审计程序的能力,掌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方法和原则,提高其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和撰写审计报告的能力,增强其对审计风险规避的意识与策略。

3.2 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实习基地的优势

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相比校外实习基地而言,校内实习基地具有稳定性、经济性、易管理等特点。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对稳定且经济的实习环境和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审计专业实习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大都设在高校校园内部,学生可以随时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调研,不仅节约了时间和交通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非常广泛,包括内部控制及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专项审计调查、财务决算审计以及基建工程审计等业务,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各种审计业务的实习需要;再次,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都安装了审计软件,学生通过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实习,不仅可以了解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也可以让学生切实掌握计算机审计的操作方法;最后,由于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处理具体业务时,要和不同部门的人员进行沟通,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其人际交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建立内部单位,尤其是在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建立针对审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比如可以通过亲自参与单位内部审计项目、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产业公司财务审计项目、内部银行资金审计等项目熟悉相应审计流程、方法,加深审计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4 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4.1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维护

积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建立审计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建立之后,为了保证经费的投入,负责人要经常与实习基地的领导进行沟通,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所联系的实习基地的相关人员到学校开办专业讲座,促进实习基地吸纳毕业生就业等。

4.2 教研结合,注重创新

首先,充分利用审计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择优吸纳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到校内实习基地开展学术研究,与实习基地业务人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此外,由于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省市各级国家审计机关以及各级审计学会的指导,往往能接触到最有前瞻性的审计科研方向和学术动态,审计专业教师和学生在参与内部审计机构的科研和业务工作时,能更好地把握学术前沿,不断充实审计理论和方法,同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

4.3 建立和完善审计校内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使审计校内实习基地发挥出预期的作用,并实行良性循环,必须加强和规范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并要求各方严格执行。具体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方面:(1)明确审计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相关责任方的权利和义务;(2)明确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的方式和程序(如是否以科研或教学项目立项方式批准成立);(3)要建立一套审计实习基地的评价体系,如是否有计划地实习;是否有组织地实习;是否有称职的指导;实习效果是否得以考核等;(4)校内实习基地运转的经费来源与开支范围等。

参考文献

[1] 何芹.审计实践教学及其管理模式——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8):101-103.

[2] 王玉翠,王春颖.审计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3):62-63.

[3] 何瑞雄.审计实践教学建设刍议[J].财会通讯(综合),2011.7(3):149.

[4] 孟令杰.审计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3(4):52-54.

[5] 黎霞.审计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107-108.

[6] 侯新.完善审计实践教学之我见[J].时代教育,2008(8):8-9.

[7] 舒利庆,王彦卓.强化审计学实践教学的路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1):104-109.

[8] 王爱华,王晓云等.“束发型”审计实践教学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34):270-271.

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自1998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开始全面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废除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分房制度,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机制的住房体制,实现住房的商品化和社会化。改革后,城镇居民以从市场上购买商品住宅的形式解决个人住房问题,商品住宅的产权归城镇居民个人所有,城镇居民个人承担商品住宅的维修保养。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对于保障居民权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部分实例,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住宅专项维修;居民权益;住宅产权

目前,中国城镇居民住宅私有化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城镇居民住宅高度私有化后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私有住宅维修等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住宅是由国家福利分配给居民,住宅所有权归国家,居民个人只缴纳房租,国家负责房屋的维修。自1998年全面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后,居民个人拥有住宅产权后,房屋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维修时维修费用由居民个人承担,但是居民个人所拥有的住宅只是某一住宅小区一个住宅楼内的一个住宅单元,许多设施设备是共用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共用部位,为了解决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问题,各地政府都出台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通过一段时间的施行后发现现有制度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居民住宅维修数量的日益增长,有些矛盾更加突出,所以及时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修改和完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的意义

(一)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概念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是以1998年建设部和财政部印发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为依据建立的,该制度建立初衷是要解决居民私有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出现损坏或故障时,谁承担维修义务及需要个人承担维修费用时资金来源问题,是一项国家进行住房制度改革,推行居民住宅由原先国家福利分配公有产权住宅为主,向现在居民个人按市场价格购买私有产权住宅为主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二)加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1.有利于保障居民住宅得到及时维修

由于中国土地管理制度、居民的生活习惯等国情,中国城镇中的居民住宅基本上是以集中连片,多层或高层住宅为主。通常,居民个人的住宅只是整栋住宅楼的一部分,整栋楼里的各种设施相互连通,同时共用着小区的各种生活设施,当整栋楼的共用部位和各种共用设施设备需要维修时,需整栋楼或相关区域内的居民共同承担维修费用,为了应对上述特点,我国建立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通过加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有助于解决维修资金的来源问题,确保了居民住宅在建成后相当长时期内的正常使用,是居民住宅的“养老金”。当居民住宅出现问题需要维修时,可以通过维修资金进行解决,从而保障了居民权益。

2.有助于规范住宅维修资金的安全完整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属于重要的公共资金,对于这一重大民生资金安全性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交存主体、交存标准、交存的时点、存储方式、使用和监督做出了明确规定,有助于改变以往标准不统一、资金归集不到位、使用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监管不到位的混乱局面。加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可以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使住宅小区内的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能够及时得到维修,解除广大业主的后顾之忧,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有助于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是一项复杂和庞大的管理工程,无论从资金的归集、存储、保值增值,还是住宅维修时资金使用申请划拨、完工后结算分摊等环节,对维修资金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细化工作标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资金的使用率,降低使用成本。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制度中还明确规定了信息公开制度,通过信息的定期公示,调动了广大业主参与资金的管理,堵塞漏洞,从而促進了资金主管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是继住房公积金制度出台后的又一项重要制度,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保障。目前,我国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已基本覆盖了全国的各个城镇,各省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各具特色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集的规模日渐庞大,截至2021年上半年,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住宅维修资金归集金额都已达数百亿元,个别城市很快就会达到千亿元,全国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已累计形成了上万亿的规模,并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增长。各省市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机构各不相同,有专管机构和代管机构,管理模式也千差万别,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集模式虽已初步建立,但在资金的使用、保值增值和监管上还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既简便又行之有效的办法。目前,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机构不明确

现有法律法规都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归集、管理和使用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没有就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机构做出明确的规定。目前,各省市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机构的设立及隶属关系,人员及经费来源等方面的规定和做法各不相同,有的是独立常设机构,有的是代管机构,有的机构有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来源,有的机构则没有,这样容易造成职责不清,各项管理工作不到位,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对该项工作开展长期规划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代管的机构,极易出现住宅专项资金被借用或挪用的现象。

(二)交存主体存在不合理现象

现有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的主体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业主为唯一交存主体,业主按一定比例交存自己所购买房屋的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例如北京市。另一种是开发建设单位和业主同为交存主体,分别按一定比例各自交存每一套房屋的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开发建设单位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业主所有。例如天津市。第二种方式是目前大多数省市所采纳的,但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诸多弊端,由于我国普遍采取的期房销售制度,从房屋销售到竣工交付业主再到办理产权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会发生开发建设单位经营不善资金困难甚至破产倒闭的情况,还有就是由于债务纠纷房屋被法院查封拍卖,竞拍人购买拍卖房屋后就会出现开发建设单位交存主体消失或不履行交存义务尴尬局面,甚至还会出现业主要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部门承担追缴开发建设单位欠缴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责任。

(三)资金的管理方式不合理

2008年2月1日,原建设部和财政部颁布实施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办法中规定,业主大会成立后,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划转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业主的钱由业主自己管理,提高了业主的参与物业管理的积极性,但该种做法的弊端首先难以保障住宅维修资金的安全和有效的使用,因为业主大会制度是随着住房制度改革而诞生的一项新制度,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它的执行机构是业主委员会,成员也都由小区业主担任,现阶段新建住宅小区要想及时召开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还是一个普遍的难点。由于各种原因,担任业主委员会委员的业主稳定性不够,经常会产生变化,所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划归业主管理后,难以保障维修资金的安全和高效利用,同时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是一项长期的制度,涉及资金的存储,存储利息的计算和分摊,使用资金的划拨及分摊,这些工作既繁琐又专业性较强,要想管理好本小区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就需要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从而增加了小区的管理成本。其次是资金分散管理后不利于资金的保值增值,因为现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增值来源主要还是银行储蓄利息,集中管理才会有规模效应,才有利于从银行得到较高的利息收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业主的权益。

(四)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设立的初衷,就是要解决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发生维修时资金来源问题,当住宅维修需要支出较大金额时,由于每一套住宅按照政府规定在建成交付使用时,都交存一定金额的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所以居民在支付维修费用时不会有过多的经济负担,进而影响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从全国各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执行情况来看,新建住宅在交付使用前,一次性交纳一定金额的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执行落实的较好,但随着住宅使用时间的增加维修费用会越来越多,当每一套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账户结余资金越来越少,出现了政策规定的业主分户账面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余额不足首期交存额30%的,应当及时续交的情况时,现在还没有一个省市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完成补交。例如:天津市,截至2021年9月,已经有数万套住宅因发生维修支出,账户余额已低于建立之初金额的30%。这种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普遍,如何补交、采用什么方式补交、补交的金额如何确定,如果不能很好及时地解决这些难题,就不能保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长期良性循环,甚至出现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无法执行

的情况。

(五)缺乏有效的保值增值手段

2008年2月1日,原建设部和财政部颁布实施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根据规定,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结余金额只允许购买一级市场新发行的国债,但出于安全的考虑,各省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都是通过投资于银行不同期限储蓄的方式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此种方式虽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降低了资金增值管理的难度,但是没有充分利用该项资金数额巨大且沉淀时间较长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实现资金的增值,当前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每年的增值收益率平均不足3%,从货币的时间价值来看,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每年都会保持一定的通货膨胀率,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从长远来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存在贬值的风险。

三、完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设立专职的管理机构

国家应该提高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的重视程度,从法律法规上明确住宅维修资金管理部门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加大对该制度的研究,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措施,使之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住宅从建成使用到丧失使用功能是一个短则几十年,长则上百年的漫长过程,要转变当前重视开发建设,轻视维修养护的观念,尽早谋划,在未来大量住宅进入维修养护高峰期前做好制度上的安排,从而保证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让百姓安居

乐业。

(二)明确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交存主体

国家可以明确业主是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唯一交存主体。一是可以在业主中树立起购买自有产权住宅就要承担今后住宅维修费用的观念,由于中国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前实行几十年福利分房制度,人们习惯于需要维修时找政府不愿承担维修费用。二是避免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过程中出现法律纠纷。我国商品住宅销售现在普遍采用期房预售制度,开发商在房屋建成之前就已经取得全部销售房款,而按照国家规定房屋交付使用时才交存维修资金,如果只是业主作为唯一交存主体,就避免了实际交存时出现其他交存主体不存在或没能力交存的纠纷。

(三)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实施统一管理

国家可以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由政府下属的专门机构统一管理。通过统一管理,有助于资金的安全度更高。政府管理机构属于第三方代管机构,可以保证资金的安全,同时便于监管资金的使用情况。通过集中管理,统一会计核算,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的財务成本。此外,实施统一管理后可以更好地发挥大额资金的优势,可以向银行争取更高的存款利率,极大地提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增值

收益。

(四)制定长期有效的资金来源渠道

为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要尽快出台具体的续交方案,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一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明确业主每年向自己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账户交存一定金额的维修资金。二是从住房公积金账户向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账户划转一定金额的维修资金,因为住房公积金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可以用于住房的大修,所以,凡是业主有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自购买房屋交付使用之日起,每年从住房公积金账户扣缴一定金额的住宅专项维修

资金。

(五)引入专业机构实现多渠道的保值增值

每一条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从交存到发生第一次使用有一个很长的停滞期,因为住宅从建成交付使用,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根据相关规定有一定时间的质保期,只有质保期结束后再发生维修费用才允许申请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这期间该笔资金会沉淀相当长时间,金额巨大,以天津为例,从2003年开始全市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截至2021年8月,全市共累计交存 662.97亿元,而同时期维修资金累计使用仅有17.62亿元,这些资金一直存储在银行,只能获得有限的银行储蓄利息。如果国家在法律法规上借鉴社保基金的管理模式,允许引入专业投资机构进行有效投资,将明显提高该项金额收益率,从而大大延缓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殆尽的进度。

四、结束语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制度,该项制度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否能顺利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国家房地产政策改革的成功,同时也关系到老百姓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大事,所以要及时研究政策执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总结经验,对一些好的做法要优化提高,对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做法要及时加以修正,要未雨绸缪,不断完善改进,使之成为一项重要的利民政策。

参考文献:

[1]王立新王建新.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运行现状分析与探讨[J].中国房地产.2021 (24): 69-72.

[2]陈淑云刘小瑜邵典.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困境及其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2018 (11): 75-80+87.

[3]闫亚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及管理浅谈[J].中国集体经济.2021 (14): 47-48.

[4]刘志平.维修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2019 (24): 110-111.

[5]窦春晖.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监督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 (22): 27+69.

[6]王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困境及解决路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 (03): 63-64.

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涉农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全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相关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创新涉农专项资金管理机制,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指出,涉农专项资金设立种类过多,分配渠道和环节过于繁杂,资金使用绩效未能充分发挥,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和创新。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三农”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在财政资金安排上优先予以保证,保障省委省政府推进“三农”事业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分门别类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三农”事业,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科学把握支出的政策和方向,加强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供给,加大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补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等,集中财力解决“三农”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加快涉农专项资金清理整合。按照“四张清单一张网”的要求,深入推进部门专项资金改革,进一步加大涉农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力度。针对涉农专项资金种类繁多的状况,按照相关政策对现有的涉农专项资金进行清理,缩减涉农专项的数量。针对涉农专项资金多头交叉管理的状况,理顺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予以归并。针对老的专项未及时清理又增加了新的专项的状况,根据当前改革发展的要求和涉农专项资金实施绩效的实际情况,建立动态的退出、调整、存续机制。

三、健全涉农专项资金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省与市县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关系,省级层面要加强对支农补农政策的研究,对制定的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原则上不具体审批应由县级政府为主投资、扶持和实施的项目。市县层面要按照支农补农政策要求,承担起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估等责任,统筹使用好涉农专项资金。进一步厘清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尽量避免工作职责交叉,简化项目申报环节和程序,提升为广大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改进涉农专项资金的分配方式,加大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市县统筹使用能力;加大因素法分配力度,改进完善因素和标的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大市场机制运用力度,从直接补贴为主向间接引导为主转变,推进涉农专项资金分配方式不断优化。

四、严格涉农专项资金监管。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管理人员培训。强化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主体责任,提高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管理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堵塞多头重复申报项目、利用虚假信息骗取财政资金的漏洞。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方式,充分发挥代表和审计、监察、媒体、相关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绩效评价及其结果运用,切实改变一些部门和地方存在的重申报轻监管、重分配轻绩效的状况。大力推进涉农专项资金信息公开,及时将资金分配的政策、过程、结果以及监管情况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以公开透明促公平公正,确保资金阳光运行。

上一篇:提升审计质量内部审计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人格教育理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