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公共管理论文

2022-05-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研究生公共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公共管理类专业是管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校共设置了5个公共管理学科硕士授权点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权点,虽然在教学评价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教学效果评价的价值导向、具体做法和实际成效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或误区。

第一篇:研究生公共管理论文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

【摘 要】公共管理硕士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本文就当前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做出分析和研究,提出改进和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管理硕士 教育质量 对策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分析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自1998年始,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就组建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家论证组,展开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前期论证工作。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并从2000年8月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工作,2001年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开设,全国24所高等院校第一次招收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2004年将试点高等院校扩大到47所。现在又增加了23所承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

(二)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公共管理教育强调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讨式教学、实习式教学等方法。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对案例教学虽然重视,也将案例教学融入课程中,然而总体来说,没有建立起高质量、规范化的案例库,缺乏对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深刻理解,没有建立案例开发与研究的激励机制。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情景教学、社会实践不足,导致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仍不成熟,难以达到MPA教育的目标。

2.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根据各高校招生简章显示,在全国100所有招生资格的试点院校中,绝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所开设的课程数量有限,各院校课程设置基本雷同。由于课程丰富性的相对欠缺,也就是选择空间小,使学生无法行使选择权。为了适应加强专业之间这种趋势,课程设置也逐渐拓宽思路,一些跨专业课程被开发出来。然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高校的这种作为力度不够满意,课程设计中跨学科思想不足,加之跨专业课程资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意识,对于专攻于学术的普通硕士来说,会导致其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可能会越走越窄。

3. 学位授予制度不够严密

首先,我国对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内容没有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并且对于学科的实践性和复合性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其次,在学位论文答辩的环节,有些承办院校流于形式,没有使论文答辩真正起到作为整个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总结验收的作用。从答辩审议专家组的组成,到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MPA学员对于专家所提问题的回答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二、改进和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

高校要精选或采用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开发高质课程。要培育高质又高效的课程,必须拥有优质的资源,除了依赖优质的师资以外,还要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笔者认为有必要和可能将部分学科、专业必修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培育,这样既有利于稳定课程体系,更有利于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专业基础。以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和教师教学能力的作为基础规范课程开发。把好课程开发关,对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以科学论证是规范课程开发、加强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

(二)加强学位授予环节的管理

首先是正确把握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专业学位的论文形式可灵活多样;论文选题应有现实针对性、应用性、创新性;论文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论文要综合反映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调查研究的能力。其次要严格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使学位论文的答辩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位在公共管理方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在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应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加以正确合理的评价。只有课程考试合格和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才可以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三)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从国际上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较为成熟和完善。尽管我国与这些国家在社会体制、政治制度以及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仅从公共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形式着眼,借鉴其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思路对我们现阶段发展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来说,不无裨益。因此,应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各个角度,展开国际比较与交流,取其精华,以之为我们提供启示。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上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专门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促进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积极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加强研究探索,广泛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杜宝贵.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2004(1):21-23.

[2]朱立言. 公共管理硕士课程设置与公务员能力建设.

[3]娄成武,杜宝贵.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比较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02(2).

[3]王子成,戴兰妹,钱杨. 关于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招生培养工作的思考[J]. 华东经济管理,2002,16(1).

作者:徐晓宇

第二篇:公共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摘 要:公共管理类专业是管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校共设置了5个公共管理学科硕士授权点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权点,虽然在教学评价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教学效果评价的价值导向、具体做法和实际成效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或误区。文章在借鉴科学管理理论方法和总结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围绕如何提高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问题展开研究,为完善我校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度提供参考。

關键词:公共管理类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公共管理类专业是管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二级学科门类。教学效果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的成效进行分析并做出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它是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升教育工作质量和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为顺应我国政府改革的历史潮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中央财经大学于2006年7月组建了政府管理学院,在全国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竞争中赢得了先机,目前该校共设置了5个公共管理学科硕士授权点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权点,在研究生教学科研工作中坚持理论教育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突出公共战略和公共政策特色。虽然我校通过本科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教学效果评价的价值导向、具体做法和实际成效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或误区。例如,学生在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时普遍存在宽大化、集中化等倾向,对不同教师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容易受个人偏见、动机、喜好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评价结果失准;教师有意无意的漏题行为能够帮助其获得学生的积极评价等。

目前我校公共管理硕士教学评价制度文本主要是《任课教师遴选与考核制度》和《课堂教学评估表》,在教学评价内容上主要评价课堂教学的教学态度(关注学生需求,备课充分;遵守教学纪律,按时上下课,不无故调、停课)、教学内容(架构清晰,案例使用得当;内容充实,授课条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能启发思维;对提高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帮助)和教学方法(教学节奏控制有序;方法灵活、互动性强,有利课程内容掌握),设置了8个评估指标;在教学评价主体上主要采取学生网络匿名评教(占测评总分的60%)和教学督导评教(占测评总分的40%)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评价周期上学生评价采用随堂评价,教学督导评价采用随机评价;在教学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行为观察量表法,根据单项评分合成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共四个等级,是下学年取得任课资格的重要依据。

虽然目前我校公共管理硕士教学评价方案目的明确、内容简约、操作方便,但科学性仍有待加强。评价内容还较为粗放且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未能纳入其中;评价主体来源较少,可适当扩展;评价周期单一,未能将平时考核和周期性考核结合起来,存在评价结果受随机因素干扰的可能;评价方法较为简单,尤其是行为类指标在评价标准上未能细化,可能导致评价主体受主观因素影响出现评价误差;评价结果的应用范围较小,反馈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因此,本文在借鉴科学管理理论方法和总结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提高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问题展开研究,为完善我校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度提供参考。

二、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教学评价是高等教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教学评价的两个方面,即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高校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这类研究不区分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层次性,也不针对特定课程或教学方法,仅就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进行分析。通常涉及教学效果评价的作用、问题、改进对策和建议,或评价内容、维度、标准、方法等。(2)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创新性研究,主要是运用统计手段将定量方法运用于教学效果评价的实证研究,多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常见的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孙玉荣,2010[1])、灰色关联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位置度量法(宋雅杰,2009[2])、质量圈循环管理等。(3)针对特定课程或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评价研究,主要是根据某些类型课程或教学方法的独特性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但目前的研究较少考虑教学层次和对象的差异性。如刘彦文等(2008)通过结合主成分分析和AHP法,进行聚类和降维,构建针对工商管理教学(MBA)的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3]。

但是从研究文献来看,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方面的专题性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但也有一些学者已将研究视角投向公共管理专业或课程的教学研究上,目前主要是探讨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等方面。区晶莹等(2013[4])以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办公自动化应用”实验课程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文华(2014)则是从学生评价视角对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进行系统性实证研究。[5]以研究生教学层次为对象的研究在近年也不断涌现,主要聚焦于研究生教学模式、研究生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李红颜等(2007)研制了研究生用教学质量评估量表(GSEEQ),并初步评价量表的技术性能。[6]郑冬梅(2009)根据研究生课程教学目标培养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这一总体指导思想,建立了教师评学、学生网上评教和教学督导组与专家评教相结合的评估方法。[7]

三、公共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现状分析与评价体系设计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现状分析

为掌握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现状和设计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针对相关情况和制度文本,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

1. 被试。以我院教师、2012级和2013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回收率为72.5%。根据问卷回收情况,教师占样本量的6.9%,学术型研究生占27.6%,公共管理硕士(MPA)占65.5%。2. 研究工具。基于文献研究和对公共管理专业类专业研究生教学特点和影响要素分析,开发了《公共管理类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调查问卷》。问卷共4个部分:教学效果评价现状、教学效果评价内容、教学效果评价过程和个人基本资料。其中教学效果评价现状的条目为18个,教学效果评价内容的条目为34个,条目顺序按随机方法排列,均采用5级Likert标度法。3. 调查与统计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邮件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对象以不记名、自行填表方式填写问卷。采用Combach'α系数评价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对人口统计学变量、教学效果评价现状和评价过程进行频次分析或统计描述性变量;对教学效果评价内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数据分析用SPSS20.0软件处理。4. 调查结果。教学效果评价现状14个题项的Combach'α信度系数为0.962,属于高水平信度,调查数据反映的内容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根据描述性统计,调查对象对现行教学效果评价工作的认可度均值区间为[3.61,3.94],处于认可度一般和比较认可之间,为中等水平。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设计

根据教育测量与评估原理,建立公共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关键任务是设计评价指标、选择评价主体、确定评价周期和选择评价方法。在此,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分别阐述相应内容。

1. 评价指标设计

(1)指标的选择。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对MPA学员的调查、对MPA中心工作人员的咨询及MPA任课教师的咨询, 本研究初步选择了34个适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指标,并根据这34个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

Step1:指标数据标准化。本研究问卷采用5级Likert标度法,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SPSS 统计软件自动完成。

Step2: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通过SPSS软件统计分析,可得到本研究KMO值为0.921,符合使用因子分析的标准。同时,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统计量的近似卡方值为4342.862,相应的概率P值接近于0,达到显著水平,变量总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子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Step3:确定因子个数。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各个变量之间的共同因子后,对重复载荷和载荷值低于0.6的因子进行删除。

Step4:因子命名。采用正交旋转最大变异法提取因子,得出方差最大旋转矩阵,从旋转后各因子结构及因子负荷值找出各个主因子包含的变量。对提取出的5 个因子分别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5个因子的Combach'α信度系数均比较高,信度水平较高,内部一致性较好,基本反映了同一内容,可以对每个因子进行独立命名。主因子1包括6个变量,主要反映的是教师在教学纪律、衣着举止、完成任务和教学考核方面的专业形象和行为,故命名为“教师自我管理”;主因子2包括5个变量,主要反映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用,故命名为“教学内容与方法”;主因子3包括6个变量,主要反映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和辅导以及教学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支持,故命名为“教学指导与支持”;主因子4包括2个变量,主要反映的是最终体现出来的教学成果,故命名为“教学成果”;主因子5包括2个变量,主要反映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匹配性,故命名为“教学目的”。因此,通过主成分分析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维度和21个评价指标。

2. 评价主体选择

恰当的评价主体应该是熟悉被评价者的职位职责且能够观察和了解被评价者工作状况的人员。根据评价主体的人员类型不同,评价主体通常包括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同事评价、校际同行评价和自我评价。本研究结果表明,按照评价主体重要性程度排序,对于学术型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而言,排序情况是“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同事评价>校际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对于MPA教学效果评价而言,排序情况是“学生評价>校际同行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价>自我评价”。

3. 评价周期决策

评价周期决策主要是确定多长时间开展一次教学效果评价。目前,我院针对学术型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以学期为单位由学生通过网络评教,MPA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由学生随堂通过纸质评估表进行评价。调查表明,在以月度、季度、学期、学年为周期的评价周期选项中,54.5%的被调查者认为以学期为单位开展公共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是最佳决策。

4. 评价方法选用

评价方法是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被评价者的实际工作表现作出价值判断的方式。主要包括量表评价法、访谈评价法、委员会集体评议、学生署名书面评价和随机课堂观察评价。目前我院主要采用行为观察量表法,通过书面评价和网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调查表明:无论是针对学术型研究生还是MPA的教学效果评价,在评价方法选择上被调查对象都倾向于随机课堂观察评价、量表评价法和访谈评价,而委员会集体评价(即通常的小组评议)最不受欢迎的评价方式。

四、公共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应用方案探讨

有关现行教学评价制度实施状况调查结果表明,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应该着重加以改善:

(一)明确教学效果评价目的和评价原则

开展教学效果评价工作的目的不仅是教师选聘和奖惩,更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功能,确立衡量教师的合理标准。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作用,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每个教师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也促进校院两级不断加强对教师整体队伍的管理和建设,达到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以此为目的开展教学效果评价就应当遵循客观准确和公平公正的评价原则,确保教学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反映一线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準确衡量教师的教学成绩和不足,公平对待每一位接受评价的教师,公正地开展每一次教学评估工作。

(二)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工作程序

调查显示,49.6%的被试认为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应该公开、公平、公正。保证教学效果评价过程和结果客观公正性的关键控制点在于完善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体系和建立规范透明的评价工作程序。在后续的研究或者应用方案开发中,可将公共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指标进行行为等级划分和等级描述,形成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针对不同职称层次的教师建立起分级评价标准体系,以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在应用方案开发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学效果评价流程分析,明确全流程的控制节点及其衔接方式,确保评价工作运作顺畅、落到实处。

(三)加强教学效果评价的组织工作

调查显示,52.0%的被试认为评价内容(指标、标准)和程序规则的制订应该广泛征求师生意见。这说明程序公平相对于内容公平一点也不逊色,是提高师生对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认可度和支持度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教学效果评价的组织工作,深入分析每一个方案和流程以提高其科学性,仔细筹划每一个目标和任务以提高其实效性。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当建立起明确的工作责任机制,避免将教学效果评估的领导权和评估权混为一谈。

(四)健全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反馈机制

调查显示,53.8%的被试认为教学效果改进应该落到实处。而教学效果改进的关键在于通过评价结果分析和诊断,找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改进行动计划。如果教学评价结果不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教师的教学能力就难以得到提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会被忽视或掩盖。因此要强化教学效果评价的沟通和反馈机制,明确结果反馈的主体、时间、内容、方式和具体责任,使其成为改进教学效果的长效机制。

(五)强化教学效果评价结果的应用

评价工作的受重视程度和对教学工作的推动力,取决于评价结果如何运用。通常,评价结果可以应用于教师选聘、岗位津贴、晋职晋级、派出进修、申报课题等方面。调查表明,73.8%的被试主张将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运用于优化教学方案和改进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在公共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中,应该降低奖惩性评价的主导地位,而应该以教师的全面发展为主,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从而满足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玉荣,等.基于AHP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5):86-88.

[2]宋雅杰.基于位置度量法的高校教学效果评价模型[J].中国电力教育,2009(6):43-44.

[3]刘彦文,等.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4):69-75.

[4]区晶莹,等.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8):403-406.

[5]文华.新建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学生本位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4(17):38-42.

[6]李红颜,等.《研究生用教学质量评估量表》研制初报[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6):853-856.

[7]郑冬梅,等.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3-16.

作者:劳林捷 罗海元

第三篇: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MPA)专业素养研究

摘要:在公共管理学深入普及、日益发展成熟的基础上,通过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中国开始了旨在培养公共领域的时代精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人力资源的公共管理硕士生(MPA)教育。同时,对公共管理硕士生专业素养也有了新的界定:包括作为总体性要求的优良品质,基础素养要求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作为根本性要求的分析和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

一、引言

自上世纪20年代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开设以来,先后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包含公共行政学、(新)公共管理学、公共服务理论等在内的学科体系。随着公共管理学在中国的深入普及,公共管理学硕士教育也日益发展成熟起来,成为培养公共领域精英的摇篮。那么“是回归精英教育路线?还是走大众路线,即从学术型转向应用型?面对如此选择,研究生教育走到十字路口”。

早期的公共管理学硕士教育更注重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旨在储备具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能力的学术人才,以此培养出的学术型硕士生更适合做政府行政工作的研究者,但是对于复杂灵活的行政事务处理等一线工作则稍显经验不足。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同时,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引进更具实际应用力的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模式。专业型硕士即所指称的MPA类(包括公共政策硕士MPP、公共事务硕士MPA等)。“MPA就成了应用性而非学术性的专业研究生教育。其核心目标主要定位在为政府或公共组织输送高级智囊人物和管理人才上。它也相应地由单纯注重理论知识掌握的培养模式渐渐向特别突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方向靠拢,从而奉行应用能力本位政策。”但是,目前国内MPA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仍有不足之处。因此,“在积极探索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同时,加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出高素质研究人才,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二、为适应社会现代化以、满足各领域对不同岗位人才的需要,应适时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同时,也对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优良的道德品质、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研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首先,“德才兼备”是对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总体性要求。公共管理硕士生未来将会就职于在各个公共领域,唯有具备道德责任意识,才能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费席勒曾说:“谁在道德方面只想关心自己,谁就连自己也关心不了,因为他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关心整个人类。他的德行绝不是什么德行,而是一种甘为奴隶、贪图报酬的利己主义。……每一个熟悉我们的人,则会单纯由于熟悉我们所关心的事情,也与我们共同受到委托,去寻找和创造社会生活。”费席勒指出了关心自己与关心他人的辩证关系,明确了道德的基本内容。这恰与公共管理者的服务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公共管理中“德制”的建设,正是公共服务精神物化的过程。公共管理治理模式要求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在面对新时期各种诱惑时不仅能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任务,更要有道德责任意识,将公共管理这一职业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从“实”出发,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其次,纵观国内外公共管理硕士生教育,不管何种教育模式,其基础都是深厚的理论知识。好似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研究是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的基础,没有前者,后者就是无源之水”。实际操作能力固然重要,然而深厚的知识储备却是其薄发之基础。因之,公共管理硕士生在具备其他素质、能力的同时,要拥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只有那些既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的人才,即T型(基础理论宽厚、博大精湛)人才,π型(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在两个以上学科中具有精深造诣)人才,才能适应科技的迅猛发展,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公共管理硕士生的教育目标即是未来公共领域的精英,然而,21世纪的公共管理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只有熟悉、掌握公共管理、政策分析、公共经济等关联知识背景的管理者,才能化腐朽以神奇,自如应对。

再者,问题的研析能力是对公共管理硕士生的根本性要求。公共管理面对的是一系列的决策,尤其是公共行政选择、政策有效性判断等,这不仅需要各种分析技能作为基础,还需要复杂的分析工具辅助。同时,拥有分析问题、研习问题的能力能够使他们在面临激烈的竞争、复杂环境时仍能够保持清醒、审时度势、选择最为恰当的解决问题路径。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旨在培养公共领域高级应用人才,对学生分析能力亦有要求,即培养他们具有熟练的分析技能。“他们必须是训练有素的分析家。公共政策代表了一系列的选择,它一定要建立在有效的实证、经济、和制度分析的基础之上。同样现存的政策也必须经过评估来决定它们的有效性。这些都要通过对成熟分析工具的熟练运用才能实现。政策分析对于良好的政府治理至关重要。”公共管理硕士即将面对的是一系列错综交叉的事务处理,没有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他们何以承担治理、服务任务,提高管理水平?

最后,社会能力,它要求公共管理硕士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转化,运用到社会实践、现实工作中去。这不仅包括娴熟运用组织、控制、管理等方面的技巧,还包括有效的人际沟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探索与创新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将社会能力分为两种智力: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和实践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在他看来,社会智力是处理(人际)的一种能力,实践智力则是(处事)的能力。“实践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然而,公共部门管理人事繁杂、环境瞬息万变,未来的从业者恰恰需要这种社会能力,合理配备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任何组织都是有多元化的人群所构成的,而人力资源又是最弥足珍贵的。唯有合理的开发、使用人力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让整个组织成为一体。公共管理硕士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研究生,它旨在培育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共部门现代化与专业化要求的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因此要求公共管理硕士在具备广泛理论知识背景的情况下,能实际胜任公共部门事务处理,真正成为训练有素的公共事务实践者。

三、在中国,公共管理学教育虽然已发展几十年,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不足

公共管理硕士生,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但其专业素养仍是不够的。为此,应借鉴西方尤其美国公共管理教学经验,探索适合中国的公共管理教育模式,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级、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然而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MPA)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偏重于实践经验的积累。笔者认为可从研究生知识的习得与测评两方面加以改进,以期提高公共管理硕士生的专业素养。借鉴美国公共管理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入手,重视案例教学,强调学员研讨。专职教师除了进行日常的教学之外,还要进行理论研究,承担有关政府管理方面的课题和研究项目;兼职教师则主要是结合理论向学生传授政府管理中的实践经验。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然而对于测评,不单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如何,也要注重社会实践的参与。认清中国目前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方面的不足,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洪才.研究生教育处在十字路口——以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0).

[2]王洪才.研究生教育处在十字路口——以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0).

[3]张继明,等.为“学术型研究生”辩[J].高校教育管理,2012,(6).

[4][德]费希勒.伦理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38.

[6][7]陈振明.MPA专业学位教育与新型公共管理者培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1).

[8][美]R·J·斯腾伯格著,俞晓林等译.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魏美惠.智力新探[M].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1996.

[10][美]R·J·斯腾伯格著,吴国宏等译.成功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2):1.

作者:徐玉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人身安全论文下一篇: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