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档案论文范文

2023-03-27

民生档案论文范文第1篇

学籍档案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开发学籍档案信息资源,实现超前服务,为学校专业设置调整服务,在职业预警方面为学生服务。

学籍档案记载了每个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情况,客观地反映了每个学生在学校期间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状况,也是一个人接受某种教育程度的经历和他所达到学识水平的信用凭证。学籍档案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学生毕业以后就业、提拔干部、晋级、考评、转正和晋升工资等都离不开学籍档案。学籍档案工作环节主要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档案转递及编研、保管、利用、统计等几个阶段。学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籍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

1 开发学籍档案信息的必要性

无论哪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人才的培养。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也离不开科技与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输送大量的品学兼优的专业人才的重任。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批与人才培养和管理有关的学籍档案。学籍档案涵盖的内容包括入学注册、升留级状况、成绩册、奖惩材料、休学复学、转学退学、结业毕业等环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于档案利用需求的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学籍档案的利用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给学校档案管理部门指明了档案工作的正确方向。做好档案的社会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学籍档案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改变档案管理手段,以往“抄抄写写、剪剪贴贴、装装订订”的传统的“小作坊”式的档案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要求。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丰富的馆(室)藏的学籍档案资源为手段,不断整合各类档案资源,建立面向民生、覆盖人民群众的学籍档案资源体系。

2 更新服务观念,树立超前服务的意识

要做好档案服务创新工作,首先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学校档案馆(室)服务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只有思想认识到位了,工作才能到位,有了创新服务观念,才能扎实推进档案服务创新工作。首先,学校档案馆(室)要树立新的档案服务理念,大力推动传统档案服务观念向现代档案服务观念的转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激烈竞争,要在认识上尽快适应这种新情况的变化,形成符合发展需要的观念和认识,树立超前服务的意识。其次,服务内容要全新。要提供全新的档案信息服务,服务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等都要随着用户的需求而不断地创新。学校档案工作服务方式要有新突破,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由滞后服务向超前服务、由单一服务向多元服务等服务方式的转变。第三,学籍档案的收集要由事后搜集材料变为事前介入、事中参与。长期单调而枯燥的工作方式、传统而落后的工作方法使档案服务工作落伍,必将使学校档案工作失去生存的活力和市场。学校档案管理人员要以超前的意识、超前的节奏、超前的服务,赢得利用者的满意。

3 学籍档案超前服务的做法

目前,学籍档案的利用方式通常表现为2种类型:一是学术利用,利用者一般为本校的教师和干部,利用目的是要在档案中得到可用于学术研究的资料;二是实用性利用,利用者通常为本校的教师、干部和已经毕业离校的学生,利用目的是从档案资料中直接获取依据性文件材料和证明,利用的内容包括提供信息、办理学历与成绩证明等。改革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开发学籍档案信息资源,实现超前服务有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3.1 对在校学生和历届毕业生的学籍档案文件材料进行专题分析,为学校专业设置调整服务目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对人才要求的矛盾,是人才的知识结构、层次与用人单位要求不吻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更需要财富的直接创造者,而学校设置的某些专业脱离市场需求,出现学生在黑板上种田、教室里开机器的情况。学校的职业教育必须跟技能、跟机器、跟设备打交道,否则学生就拿不到职业资格证书。要利用学籍档案中“考生报名登记表”“考生综合登记表”“入学考试成绩表”“毕业学员登记及鉴定表”“各学期在校学员注册人数统计表”“毕业学员成绩总表”等材料进行专题分析。例如通过“考生报名登记表总表”,对历届各专业的毕业生和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与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根据社会对学校设置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本学校专业进行排名,使校方领导层下决心淘汰不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专业,设置社会急需的专业。因为当今在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环境下,参加高考、中考的考生填报志愿时,都是参考各学校专业排名和今后的就业导向,才能作出对就读学校志愿的正确选择。

3.2 在职业预警方面为学生就业服务通过“毕业学员成绩总表”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毕业生学习成绩与工作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校掌握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反映出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专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结构不一致: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学校培养不出来;学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学校设置职业预警机制,主动给自己亮红灯,调整专业结构。例如学校这几年调整了涵盖农林、财经、外语、计算机、艺术5大门类的会计、物流管理、汽车检测与维》、服装设计与工艺、广告装璜与电脑设计、国际贸易与报关等十几个专业,学校的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逐步走上轨道。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应该尝试在职业预警方面为学生服务。有些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满“就业服务”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资料,都是学校各专业负责人走访企业时搜集到的回馈与意见,他们把目标瞄准在福建海西建设的制造业人才及服务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上。一些热门专业,如汽车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还没毕业,企业争先到学校要求预留分配毕业生。实践证明,设置职业预警机制能帮助学校认识不同专业的优势,扬长避短。

4 学籍档案数字化,为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籍档案的利用率在不断提高,档案的破损速度也在加快,这样就产生学籍档案“保存”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沿用传统的手工目录查询档案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传统的案卷目录检索条件单一,查全率和查准率很难得到保障。有的学生学籍档案因组卷不规范,学生成绩表、毕业生登记表、学生的学籍变更(如休学、退学、复学、转学)等不能在案卷目录上体现出来,这样难免会降低档案的查准率。将学籍档案原文数字化,存入数据库,不仅可以解决“保存”与“利用”的矛盾,而且还大大提高查检速度。将建校以来学生的个人信息输入计算机,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缓解档案保存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学籍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上网的基础。网络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网络技术的应用更推动档案事业迈上新的层次。大量的学籍档案信息寓于纸质的案卷、文件之中,只有将这些纸质学籍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才能更好地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如新生录取登记卡、学生注册表、学生成绩、毕业证书编号、学位证书编号及档案转递情况等,以方便师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获得自己需要的学籍档案材料。档案信息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学籍档案信息只有上网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才能为更多人所利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农业学校)

民生档案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民生档案工作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大局,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做好民生档案工作,服务人民群众,是不断改善民生要求的重要举措,当前,要把加强民生档案管理作为改善民生服务和推进档案工作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意识,明确目标要求,认真研究部署,扎实推进实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关键词]民生档案;整体推进;保证

按照上级管理部门注重民生工作、更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提早安排部署民生档案工作,将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档案列入归档范围,纳入档案资源体系,构建民生档案服务利用体系。

一、加大民生档案宣传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民生档案意识,特别是涉民单位领导和档案人员的民生档案意识,使民生档案工作的开展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广泛深入开展民生档案宣传进社区、进乡村,深入社区、村镇等处,展示关于民生档案工作、民生档案利用效果、居民家庭建档成果、民生单位主要职能。应采取制作展牌、经常性的发放民生档案宣传资料、提供公开民生文件电子数据、联合涉民部门开展现场咨询等方式进行宣传服务。还要积极开展《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专业档案工作的意见》实施宣传贯彻活动。组织民生及社会管理部门在本单位、本系统利用政务办公网开展民生档案相关知识的网上宣传培训,提高对民生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抓好民生档案的源头。以产生民生档案单位的建档工作为抓手,切实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等项工作,将许多具有现实利用价值的民生档案信息认真梳理,摸清民生档案的种类和数量,结合民生档案利用工作的实际情况,本着先用先整、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快民生档案整理、审查及开放步伐,注重建立民生档案综合数据库及婚姻档案、公证档案、职称档案、知青档案、土地房产档案等专门数据库,为民生档案及时高效地服务人民群众创造良好条件。把监督和指导的重点向民生档案倾斜,将涉民文件材料纳入归档范围,将民生档案的建档工作纳入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和年度工作考核范畴,促使民生档案源头建设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三、有效整合民生档案资源,从进一步加大接收、征集力度着手,把民生档案作为档案资源建设的重点,逐步建立、健全民生档案体系,制定全县重点民生档案接收计划;围绕民生热点,整合档案资源。形成民生档案齐抓共管格局。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不断整合各类民生档案资源,建立面向民生的多元化档案资源体系。民生档案管理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执行档案移交进馆制度,按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将具有查考价值的民生档案按期或提前移交进馆。积极与民政、农业、水利、林业、社保、计生等涉及民生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合力推进民生档案建设管理,促进民生档案互补共享。根据近年来查档中反映的热点问题,进一步整合民生档案资源,并优先对民生档案实行数字化,有效地提高了服务效能,更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查档需求。

四、加强指导,推进民生档案建设纵深发展。依法加强对民生领域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强化职能,通过组织培训、上门指导、执法检查等形式,大力推进民生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创新档案业务指导方式,把微观指导、健全完善制度、开展规范化档案室示范创建和档案目标管理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推动民生档案工作不断发展工作机制。紧扣民生,加强对劳动保障、民政、房地产等涉民单位的档案业务指导监督,确保医保、社保、低保、婚姻、房地产等民生档案的完整安全和规范管理,推进民生档案建设管理健康持续稳步发展。

五、加强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充分挖掘涉民档案,分类整合,优先数字化,编纂民生档案查询指南、查询政策,在查阅场所和有关网站上公布,积极争取通过网络将各类民生信息链接起来,构建民生档案信息服务平台,为利用者提供查阅便利。实行标准化服务,实现服务受理零推诿。积极完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流程,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做到“群众动动嘴,我们来跑腿”,群众只需把查档所需资料交给档案查阅服务人员,由档案服务人员统一办理,让群众“只进一道门、只找一个人”就能办完查档所需全部事项。实行全天候服务,实现服务方式零距离。查档窗口是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查档服务平台,针对许多偏远地区的查档群众,因为路程远无法在正常上班时间赶到的实际,主动延长工作时间,要求窗口服务人员“早来晚走不午休”,随时接待查档群众。同时开通查档热线,实行预约查档,不论节假日还是休息时间,只要有群众查档,都安排值班人员随时接待。实行精细化服务,实现服务质量零差错。档案工作面对千家万户,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创先进,在服务工作中争优秀、在群众满意上见成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领导负责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查档免费制等制度,向社会公示查询电话、服务承诺、投诉电话,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能力。

民生档案论文范文第3篇

题。

一、民生档案工作的新内涵和重要意义

民生问题涉及社会各个领域,涉及不同的群体层面。尤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民生问题不仅其内涵在不断拓展,而且其构成要素也在不断变化,既有政治的、又有经济的,既有精神的、又有物质的,既有文化的、又有生活的等等。民生档案从内涵上来讲,是指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专门档案,是民生问题的原始记录和真实反映。从外延上看,民生档案是指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管理等民生领域中形成的各类涉民档案。具体来说,民生档案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及内容:一是民主政治档案,包括公民在参与民主选举、村务公开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二是社会保障档案,包括公民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收入分配、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生产安全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三是国企转制档案,包括国企转制后企业资产评估、流向、转让、拍卖、重组以及职工安置、分流、政策处理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四是教育卫生档案,包括学校教育收费、学生招录、公平施教以及防疫妇保、医保、医患处理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五是安居乐业档案,包括土地承包、拆迁征用、房屋权属、山林延包、移民安置、人口婚姻、转业复退、知青安置、环境居住、食品安全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六是公共服务档案,包括公民在出行、旅游、休闲、娱乐、办事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民生档案涉及的领域和范围非常广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与和谐社会建设密不可分,做好民生档案不仅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做好民生档案工作是建立解决民生问题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任何民生问题都具有针对性,解决民生问题,首先必须确切界定和掌握涉及的范围和对象,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这方面的基础档案,从而为制定和实施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只有全面掌握有关民生问题的基本情况和实际数据,才能保证解决民生问题的有关政策的针对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做好民生档案工作,对于及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制定政策,落实措施,建立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2、做好民生档案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档案利用的需求日益增长,档案馆、室和有关部门保存的大量民生档案已经成为破解社会矛盾、调处民间纠纷,保障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重要凭证。就以**县为例,2001年—2007年,县档案馆共接待查档者6230人次、利用档案10582卷次,其中公民个人利用档案达到了4871人次、6827卷次,占总利用人次的78.2%。这充分说明民生档案的建立、保存和利用,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切实做好民生档案工作,是确保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件有档可查,有案可稽的关键举措。

3、做好民生档案工作是推进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记录和反映这一辉煌历程的档案工作,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但在整个档案事业发展中,民生档案工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与不断发展的形势任务还不相适应。这既是档案工作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也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因此,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围绕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切实增强做好民生档案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做好民生档案的积累和管理,科学开发利用各种民生档案,扎实推进民生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建设,是推动我县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我县民生档案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档案管理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大力加强民生领域的建档管理,努力发挥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在民生档案资源收集、保管和监督、利用上的主渠道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民生档案的建档工作扎实推进。县档案局按照“建档对象一个不漏、归档材料一份不少”的要求,加强对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建档工作的监管、指导和服务。目前,全县14个乡镇的综合档案室全部达到省三级以上标准,石塘镇小顺村等行政村正积极开展“新农村示范档案室”创建工作;库区移民档案、二轮土地承包档案和山林延包档案的建档率达到100%,县社保处、县民政局低保科、县农医办均建立了综合档案室,为11008名养老保险对象、12796名医保对象、2792户4247名低保对象和86891名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参保对象

建立了完整的档案。同时,不断拓展建档新领域,我县的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和山林延包档案数字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受到了省档案局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交流推广。

2、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和整合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县档案部门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大对婚姻、房产、移民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档案资源的收集力度,不断提高馆藏民

生档案的比重。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县档案馆已接收婚姻档案254卷;接收破产和转制企业档案2509卷,接收土地、移民、山林档案1126卷,接收人口普查档案624卷。实现了多种民生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3、民生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利用已经成为档案馆利用者的主体,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开始走进档案馆。档案馆接收的破产企业档案,为破产企业职工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计算工龄、领取住房补贴等提供了真实凭证;移民档案,为全国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落实提供了有效依据。2006年,为配合我县的山林延包工作,县档案馆将馆藏的林业“三定”档案提供给各乡镇录入、参考,共出借档案287卷、44031页,为山林延包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我县的民生档案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调研情况看,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部门对民生档案工作还不够重视。一些部门对民生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是“软任务”、“拖得起”;有的职能部门和单位领导的档案意识淡薄,档案工作处于无序管理、自生自灭状态;一些部门在处理民生问题时,只考虑眼前工作需要,没有从长远利益出发,将档案工作列入议事工作日程,加强民生档案的归档管理;有的职能部门把档案看作垄断资源,既不依法向国家档案馆移交,也不向社会提供利用;等等。

2、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民生档案工作监管难度大。县档案局作为档案工作的主管部门,对民生档案工作负有监督、指导的责任。但一方面由于民生档案工作牵涉人事、劳动保障、民政、教育、卫生、城建、林业、国土等多个职能部门,与乡镇、行政村和社区等大量基层组织密切相关,任务重、头绪多、工作量大,人手紧张的档案部门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在工作中还存在牵头管理部门不明确、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造成档案部门难以有效参与和监管。

3、民生档案资源的管理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县档案局(馆)现有办公、管理用房440㎡、库房360㎡,均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当时投入不足,设计落后等原因,目前有四大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库房面积过小,库容量已经饱和,无法满足档案接收工作的需要。二是库房保管条件不符合要求。现有库房在防潮防霉、防虫防热等方面均达不到档案保管所需的要求,导致部分档案出现纸张发黄变脆、字迹模糊褪色、甚至虫蛀霉变现象。三是房屋陈旧、设备老化。近几年来档案局(馆)办公楼、库房的梁、瓦、檐等多处腐朽老化,库房地基下沉,二楼地面也因不能承受档案密集架的负荷而凹陷、变形,已成危房。四是现址与县人武部军火弹药仓库的距离不足百米,达不到远离工业区和易燃易爆场所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保中心、医保中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办公室等单位大多是新建单位,人手紧、经费缺、档案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有的单位甚至没有档案用房,每年新增的档案只能分散保存在各个业务部门或个人手中。由于以上因素,给民生档案的安全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4、民生档案的社会共享度不高。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最低保障、再就业等民生档案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利用比较频繁,然而这些领域的档案工作才刚刚起步,档案管理和利用服务手段比较落后,社会共享度不高,难以有效满足群众利用需求。土地、婚姻、房产等档案与各职能部门的业务工作密切相关,加上县档案馆已无力接收,导致这部分档案大多分散保存于相关部门,难以集中统一向公众开放,对老百姓利用档案造成了极大不便。

三、做好民生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举措

民生档案涉及领域广,涵盖内容多,影响重大,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保管与利用相结合。必须一手抓收集、管理,一手抓开发、利用。要重点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民生领域的建档工作,着力规范村务公开档案、村民档案、流动人口档案、低收入家庭档案、特殊和困难人群档案、城市拆迁档案、移民档案等的管理。同时,要深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专题,开展档案信息的深度加工和专题编研工作,建立一批直接服务公众的重要专题数据库和档案编研产品。要逐步推进现行文件查阅中心向政府信息查询服务中心转变,使综合档案馆真正成为查询政府公开信息的主渠道,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民生档案信息资源。

2、坚持城市与农村相结合。一方面,要加强和规范城市街道、社区档案室建设,并以此为依托,建立健全城市低保户档案、“零就业”家庭档案、住房困难家庭档案、残疾人档案等民生档案,使之成为保管和利用城市民生档案的基础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和规范农村乡镇、行政村档案室建设,进一步推进行政村档案室规范化建设,重点抓好村民档案、流动人口档案、雇主雇工档案、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等民生热点领域建档工作,使之成为保管和利用农村民生档案的基础平台。尤其要重视抓好贫困山区的民生档案工作,真正让关系群众利益的事都有档可查、有据可依、有证可凭。

3、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长期的实践中,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需要继续予以重视和运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化、档案数字化正日益改变着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式,必须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档案部门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有序推进数字档案馆工程,优先完成民生档案数字化任务,逐步建立起区域性、多层次、分布式、规范化的各类民生档案数据库群,并通过各类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按照以上基本原则要求,针对我县民生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有关职能部门和全体档案工作者必须超前思考、努力探索,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顺应形势潮流、满足社会需求、广大公众满意的民生档案工作新路子,切实地服务民生、回报社会。在具体的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民生档案工作格局。民生档案工作与民生问题一样,错综复杂,涉及面广,做好民生档案工作既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合力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民生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切实把民生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民生工作的计划和考核内容。劳动保障、民政、卫生、教育、移民等部门,作为民生档案的主要形成和使用单位,要做到认识到位、重点突出、明确责任,依法科学管理,确保民生档案的安全,促进民生档案的利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本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开展到那里,民生档案工作就延伸到那里的原则,积极关注民生工作的热点,依法加强对民生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通过组织培训、上门指导、执法检查等形式,使民生档案工作健康、持续、稳步地发展。同时,要积极通过新闻媒体、网站、信息和简报等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普及民生档案知识,提高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民生档案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形成人人关注民生档案工作、自觉做好民生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

2、强化监管,推进民生档案管理向纵深发展。要使民生档案管理工作有个良好的开端,健康的发展,档案及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加强行业监管,主动提供服务。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三个超前”:一要超前控制。民生档案不仅信息面广、利用频率高,而且价值系数大,群众特别关注,各职能部门对该收集、应收集的民生档案要做到建档对象一个不漏,建档资料齐全完整。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以实施国家档案局8 号令为契机,会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共同研究,联合制订各专业领域档案管理办法,将各类民生档案的管理纳入到档案基础业务建设范畴,争取早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生档案管理制度。二要超前监管。要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规范管好、用好民生档案并确保这些重要信息的长期安全、永久可靠。要通过不间断的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依法监管工作,增强各部门依法管理民生档案的意识,及时发现和改正民生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民生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推动民生档案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三要超前服务。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在民生档案工作中要发挥主力军作用,不仅要积极主动地为各级领导当好参谋、谋划方案,而且要将业务培训与具体指导结合起来,通过档案目标管理认定、档案年检、考核或示范档案室创建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督促各单位提高民生档案业务水平,做好民生档案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各相关单位民生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建设。

3、注重整合,提高区域民生档案资源的共享度。丰富民生档案信息资源是做好民生档案工作的关键。县档案馆作为保存党委政府重要档案的基地,应在收藏民生档案资源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不断拓展档案资源新领域。要积极调整馆藏收集范围,切实加强婚姻登记、山林定权、土地、社会保障等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的收集,加强民间保存的档案、记录普通百姓生活工作状况的档案资料的收集,使档案馆真正成为既保存政府信息,又保存社会公众信息的综合档案馆。要本着“先用先整、突出重点”的原则,深入挖掘现有馆藏各类民生档案资源,加快馆藏民生档案整理、审查及开放步伐,使所有民生相关档案能够更快地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利用。特别是针对当前县档案馆库容过小、保管硬件落后的现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一方面,要通过加大馆藏档案统计、鉴定和销毁工作力度,尽量腾出空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更多贵重的档案及时进馆保存。另一方面,对一些利用率较高,但难以提前移交进馆的民生档案资源,要通过电子文件在线接收、全文数字化、目录移交等方式, 掌握数量,整合本区域各类涉及民生的现行文件和档案信息。同时,要逐步将档案局的网站作为本县民生档案的数据平台,将不同行业、部门的相关民生档案信息进行集中整合,实现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民生档案论文范文第4篇

从通俗层面来讲, 所谓民生档案, 自然是涉民的档案, 是与人民群众学习、生活、工作直接相关的档案。民生档案涉及方方面面, 是社会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 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原始凭证, 是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资源。可见, 民生档案是多么重要。档案工作服务民生, 离不开民生档案, 没有民生档案, 档案服务民生就是一句空话。不少档案工作者都有这样的经历:面对利用者焦急的目光, 要查找的档案资料没有归档, 档案工作者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利用者没有找到有用的信息, 只能失望而去。因此, 把涉民档案比喻为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食粮”不为过。涉民档案这种特殊的“食粮”, 是档案工作服务民生最有力的保证。如何使档案服务民生工作不出现缺“粮”断“炊”的情况, 为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标提供有力的保证, 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就要花一定的力气来做足文章。

1 加强档案人力资源建设,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才能保证“食粮”的数量和质量

人才资源是当今管理工作的战略资源。档案事业是否能够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 更好利用涉民档案这种“食粮”为民生服务,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人才素质的高低。因此, 加强档案人力资源建设, 在思想上、业务上给予档案工作人员继续教育,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势在必行。

建设和谐社会, 关注民生, 对档案业务管理、档案利用服务等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档案工作者习惯用老一套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面对着新领域的档案工作、档案信息化等应对无策, 知识老化。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课题, 档案工作者既要“精”还要“博”, 即不仅要精通档案专业知识, 而且要掌握相关新知识、新技能。档案工作既是一项业务工作, 又是一项管理服务工作。这就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工作者, 既要有业务知识, 又具有时代意识。

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只有加强档案人力资源建设, 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了解关注民生的内涵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档案工作的发展动态, 运用档案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档案工作服务民生, 才能保证档案工作服务民生“食粮”的数量和质量, 胜任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

2 以基础建设为龙头, 打造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档案“粮仓”

随着国家对民生工作的不断纵深, 要求涉民档案更加全面和完整, 涉民档案的不完整齐全, 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将直接对人的前途命运或者待遇产生不良的影响, 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档案部门要按照建立“两个体系”即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的要求, 促进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是以人为本思想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是科学发展的形势给档案工作提出的新任务, 是对档案工作实践新趋势的新总结, 也是对以往档案工作体系薄弱方面的新加强”[1]。“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核心是民生档案, 工作重点在基层。

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忽视基础工作, 民生档案是民生基础工作的组成部分。

第一, 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强对民生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要根据《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以建立“两个体系”为目标, 以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为手段, 以服务民生为重点, 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总体思路, 加强各项制度建设, 着力营造档案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强化档案基础设施和档案业务建设, 全面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第二, 各级档案行政部门要在摸索中逐步形成档案管理的规范。探索建立民生档案的长效管理机制。要加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乡镇、农村等基层单位的档案工作, 把档案工作的网络延伸到所有立档单位, 确保所有档案形成单位应建立档案的都建立起来, 把各单位的归档范围覆盖到所有应归档的文件材料, 督促并帮助各单位搞好基础业务建设。各级档案行政部门要深刻认识档案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 加强检查, 采取有效措施。要充分发挥政府信息交流平台的作用, 打破馆际之间、区域之间的界限, 加大资源整合, 实现民生档案信息在不同行业基础的整合和交流, 方便群众查询民生档案信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承担监督、指导的责任, 抓档案基础建设, 确定民生档案建设重点, 建立健全档案基层组织, 使档案基层组织成为收集、保管和利用民生档案的主要窗口。

第三, 档案部门要加大对涉民档案的监管力度, 要积极发挥业务优势, 指导各涉民部门根据群众需要, 及时、合理地调整档案资料收集范围和做好档案资料归档工作。既要搞好传统的档案系统内部的各项工作, 也要抓好“大社会”中的涉民档案工作, 除了涉民的政府机关, 不能忽视城市街道、社区、农村等基层单位的档案工作, 尽可能地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 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连的资源信息纳入档案收集范围, 丰富民生档案内容。不断拓展民生信息来源渠道, 建设面向民生的馆藏档案结构体系, 不但要及时建立新形成的民生档案, 还要重视已有档案中民生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就档案馆而言, 馆藏是其生存之本。完整的档案收集是档案馆发展的内因, 丰富的馆藏是支撑档案馆营运的条件。只有紧紧围绕民生工作的新特点、新知识、新方式来着力打造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档案“粮仓”, 才能使档案馆真正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民生的信息存储器。

3 档案服务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 保证“食粮”用好用活

档案服务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这是不容置疑的。并不是所有的档案人民群众都需要, 只有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档案, 人民群众才利用它。据有关资料报告:武汉市“社会公众对民生档案利用需求在20%以上, 有的如养老保险档案利用需求高达72.15%”[2], 大家都知道, 养老金是每一个面临退休年龄的人都非常关心的大事, 其影响到人下半辈子的生活待遇;而养老保险档案是社会保障机构准确计发养老金的依据, 养老保险档案利用的需求率自然是很高的了。人民群众利用档案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很多, 在《中国档案报》刊登的《老照片圆了台湾八旬老人60年寻亲梦》、《拆迁赔偿, 谱牒为凭》、《岁月无痕档案有情》、《一张会计凭证解决193万元债务纠纷》、《一纸档案兑现两年工资》的文章中, 我们看到, 通过利用档案, 帮助群众寻找到了亲人, 解决了存疑的退休问题, 兑现了多年未发的工资, 土地纠纷和房屋拆迁问题也得到很好解决。正是“民生档案是弱势群众的‘护身符’, 民生档案是普通老百姓的‘定心丸’, 民生档案是干群关系的‘润滑剂’”[3]。民生档案服务民生, 既维护了群众利益, 又促进了社会和谐。

因此, 档案部门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认真进行调查研究, 摸清民生档案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才能较好地把握人民群众对民生档案的需求, 才能有针对性地抓好民生档案的收集工作, 确保民生档案的齐全完整。并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档案利用服务, 要真正树立“亲民, 为民, 利民”的利用观念,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 因地制宜, 开拓创新, 增强服务意识, 提升服务层次, 改进服务手段, 优化服务实效, 提高服务质量, 保证把档案服务民生的“食粮”用好用活, 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确保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得到具体落实。

摘要:档案工作为民生服务, 是以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目标的。涉民档案好比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食粮”, 只有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以基础建设为龙头, 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 才能打造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档案“粮仓”, 保证“食粮”的数量和质量, 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利用服务。

关键词:涉民档案,服务民生,食粮

参考文献

[1] 杨冬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档案事业更好发科学发展并为科学发展服务—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长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档案, 2009 (1) :18.

[2] 杨朝伟, 徐辉, 王银华.武汉市民生档案工作调查报告[J].中国档案, 2009 (2) :20.

民生档案论文范文第5篇

三年全民医保难在城市不在乡村

推进全民医保的难点和关键在于城镇地区,伴随城市化进程,未来三年内,在城镇工作的人群会达到4亿,城镇居民人口会达到7亿。因此,要在3年内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90%的覆盖率,并非易事。走向全民医保是新医改方案最大的亮点之一。新医改方案确立了实现全民医保的3+1制度框架:即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加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城镇职工医保面向就业人群,由工作单位和员工双方联合缴费。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也可自愿参加,只不过是按照各地政府制定的固定费率单方缴费而已。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由参保者和政府双方缴费,而政府的缴费一般被称为“政府补贴”。低收入者的参保费由医疗救助体系(即财政)埋单。新医改方案已经明确,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具体而言,就是在3年内使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参保率都提高到90%以上。那么,我们在3年内能否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呢?让我们分别考察城乡三大公立医疗保险的发展情况。

城镇职工医保:在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后,到2008年底,参保者人数达到2.0亿,大约为工作人群和离退休者的55%。其覆盖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主要扩面对象是民企、外企以及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在未来的3年,其覆盖率达到60-70%,是大可预期的。

城镇居民医保: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试点,从2009年开始在所有城市实施。到2008年底,城镇居民医保的参保者人数达到1.2亿。这样,到2008年底,有3.2亿城镇人口参加了医保,而城镇居民共有6.1亿,因此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率达到了52.5%。此外,还有少数人享受公费医疗,另有一些商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两者相加估计占城镇人口的10%左右。总体来说,2008年,60%的城里人有了医疗保障。

新农合:到2007年底,新农合参保者的人数已经达到了7.3亿,是农业户籍人口的82.7%,农村居民人口的99.8%。如果以农村居民人口为基数,那么农村的全民医保在2007年就实现了。另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加新农合人口高达8.15亿,已经超过了农村居民人口总数。即使以农业户籍人口为分母来计算,新农合的覆盖率也高达92.8%。

新农合参保者的人数增加之快令人惊异。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一是各地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可能虚报参保者数字:二是有些地方将部分城镇居民纳入了新农合;三是将已经移居到城镇地区甚至外地的农业户籍人口(包括农民工)纳入新农合。

不管怎样,在3年内实现全民医保的新医改目标,在农村地区并不困难。推进的难点在于城镇地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未来3年内,在城镇工作的人群会达到4亿,城镇居民人口会达到7亿。因此,分别面向工作人群和非工作人群的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均面临着拓展覆盖面的严峻挑战。要在3年内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90%的覆盖率,恐怕要地方政府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

管办分开呼唤公立医院法人化

众所周知,公立医院的改革是新医改的重点,但也是难点。新医改方案在其“指导思想”这一部分重申了“四分开”原则,即“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其中,“管办分开”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

我国公立医院混乱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管办不分。我国的绝大多数具有一定规模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都是公立的,其中绝大多数又隶属于卫生行政部门,形成了等级化、行政化的事业单位体制。然而,政府拨款在这些机构的运营费用中仅占很小的比重。政府既办又管,但是却办不了、管不好。公立医院占据了大约八成的医疗服务市场,形成了“行政化”与“商业化”的怪异组合。管办不分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监管失灵。由于管办不分,在很多情况下,行政管理代替了监管,导致行政管理者往往对行政下属的违规行为采取隐瞒、包庇以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由于管办不分,卫生行政部门下有直属机构,当然也很难做到监管的一视同仁。因此,推动公立医疗机构的“管办分开”,一方面能促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硬起来。要实现管办分开,必须推进公立医院的法人化。

新医改方案第九条中明确,“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即行政脱钩,公立医疗机构与行政部门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此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只有规模大小之分,名气大小之分,专科与综合之分,而不再拥有行政级别。

在行政脱钩后,医院理事会(或医院管理委员会)是法人治理的核心,由医院的所有重要利益相关者代表(包括投资方、医护人员、消费者或社区代表等)组成。政府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的出资者,当然可以派理事进入理事会。医院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院长,由理事会选聘并且向理事会负责。医院管理者不再是干部,而是职业经理^,自然不会操心其行政级别,而是会真正关心其管理的机构在竞争中的地位及其发展。

如此一来,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相对)高收入者。“以药养医”等乱七八糟的事隋会大幅度减少。现在,医院的院长和医生们都是所谓的“干部”,享受“半公务员待遇”,合法收入不高,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加收入。对广大的医护人员以及医疗机构的管理者来说,法人化也可以让他们合理合法地成为高收入者。在法人化体制中,医护人员(尤其是医生)成为自由职业者:一旦受聘,他们便成为医院的全职或兼职员工;兼职者自然可以多点执业。

公立医院法人化了,那么它们要如何发展,要不要壮大,完全是其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将由理事会自主决策。其中,要不要引入社会资本,引人多少,从什么渠道引入,引入之后派什么用场,恰恰是公立医院理事会战略决策的内容。当然,由于公立医院理事会中有政府部门派出的理事,相关政府部门对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的决策可以施加举足轻重的影响。

很多人担心,引入了社会资本,如何保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其实,不论什么医院,如果成心想宰老百姓,那么医保机构取消其定点资格就可以了。众所周知,新医改方案的另一个亮点是走向全民医保。医保机构的职责是担任老百姓参保者的经纪人,向医疗机构集团购买诊疗服务和用药服务。医疗机构,无论是公立的还是民营的,无论是营利性的还是非营利性的,不好好为参保者服务,医保机构不付账就

行了。当然,医保机构能否担任好经纪人,取决于医保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

医保一卡通决定医保成败

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出台之后,2009年4月7日推出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标志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医疗改革方案全面实施。此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亮点就在于此,首次明确政府对于医疗公共服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已经意识到,不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所谓经济的转型、拉动内需就是一句空话。

以基本保障制度为标志的社会转型,伴随着人民币、央企领域的经济改革,两路作战,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说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毫不为过。新型医药改革路径尘埃落定,方向就是根据现实条件,确定公共服务从初级到高级的实现阶段。要实现新医改方案所提出的保障目标,关键在于允许保障资金有畅通的流转渠道。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国有1亿多农民工离乡背井在城市打工,如果基本医疗保障无法流通,他们在农村获得的新农合补助不知道补到了谁的头上。如同我国社保不能异地转续,造成农民工异地打工企业所缴部分被“没收”,造成社会资源与行政资源双重浪费。

市场经济越发展,跨区域就业就越多,目前社保、医保不能异地转续,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是我国城镇化、市场化过程中的巨型拦路虎,这一问题不解决,以户籍为限、画地为牢的局面就难以破解,所谓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一句空话。所幸的是,医改政策业已明确,我国将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

医保一卡通之所以难,难就难在利益分割。年年有两会代表提议案,难以实现的理由大同小异,如技术不可行等,技术不是难点,资源共享可以强制实现,但各地医保制度不统一,难以建立管理、服务和结算平台。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保中心下设的课题组研究指出,异地就医管理中存在四大难点:一是垫付报销难;二是执行政策难,主要是参保地与就医地政策不同;三是医院监管难,缺乏医保机构的监管,参保人员容易受到过度医疗的损害;四是核实查处难,少数参保人员可能出现骗保行为。

所谓骗保与过度医疗,不实行一卡通照样存在,不是说得过去的理由,不同的地区医保水平不平衡,可以用医保卡中的钱为限,进行医治,只要不超过标准就应按照诊疗地的标准报销。关键在于不同的地区资金账户是否做实,是否能够足额、及时地拨付到垫付地区。这就需要全国统筹打造统一的平台,督促做实账户,否则难免出现财政欠债,医保、社保空转现象。医保一卡通可以先行试点,总结经验,而不是以技术难题为借口保护本地利益。决策部门应尽快下定决心,赶走我国改革的这头拦路虎,不止在医保领域,社保等公共服务同样应是一卡在手走遍全国,如此,所谓的城乡差别、大中小城市差别也就不复存在。

让医疗卫生回归公益

千百年来,“病有所医”一直是国人的梦想。现在,社会各界热切期盼的新医改方案终于亮相,为国民描绘出一幅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新图景。

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是本次医改的最大亮点,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医疗卫生制度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政府的执政理念。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实施,把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到了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的层面,为全民平等共享医疗卫生福利确立了制度基础,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健康公平常常被看成是一个社会核心价值的体现和公平正义的象征。一个国家文明与否,不在于拥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是否最大程度地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让社会成员公平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国际经验表明,在国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上花钱是物有所值的,因为它不是消费性支出,而是^力资源投资,最终将换来丰厚的回报。这种回报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也是人的生活品质上的。因此,健康公平与人的幸福尊严息息相关。

医疗卫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这是由医学的特殊性决定的。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医疗卫生行业都应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奥斯勒曾说:“无论走到哪里,医疗所遵循的规矩相同,所怀抱的志向相同,所追求的目标也相同。”3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教训之一就是,政府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严重缺位,财政对卫生的投入逐年减少。很多公立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过度治疗,盲目趋利,加剧了群众的看病就医负担。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为了“甩包袱”,把医疗机构一卖了之,完全推向市场,放弃了政府的责任。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既违背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也不符合我国国情。只有让医疗卫生事业回归公益性,才能真正解决看病就医难题。

维护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是本次医改的鲜明特征。新医改方案提出:“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逐步解决‘以药补医’问题”。这表明,公益性成为医改不可动摇的方向。医改之所以强调坚持政府主导,就是为了体现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医疗卫生制度设计是社会政策的“珠穆朗玛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利弊。但是,不管什么模式,让国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大国,我国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没有公益性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支撑,是难以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发展道路的基石。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是一道世界难题。新医改明确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框架,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预见,新医改将惠及亿元民众,让人人病有所医不再是梦想。

新医改加减并举有望根治看病贵

新医改方案从宏观到细节,各方面都考虑到。但对于百姓而言,关注点最终归结为一条:“看病贵、看病难”能否解决?“看病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而“看病贵”则原因复杂,是民众最大争议之所在。

大体而言,“治疗”看病贵的“药方”有以下方面:一是费用降下去(缓解“药价虚高”),二是医保增上来(完善全民医保)。两者一减一加,加减并举,方能根治“看病贵”。此前提起“看病贵”,一般指向“以药养医”,既包括台面之上的15%的“药品加成”,也包括吃“回扣”等灰色行为。本次新方案对此也有明确规定,“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

其实,“看病贵”在很大程度上为“药价虚高”所致。数据显示,药品价格在各环节的实际构成中,生产成本只占30%。经过医药销售商内部各层级的“提成”、药品中标进医院的“报名费”、医生回扣、配送成本等环节,药品在进得医院加成15%之前,价格就已翻倍。况且,200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医院药品平均进销差率超过42%,是台面上的那15%的近3倍。也就是说,“药价虚高”主要源于药品流通环节(包括医院进销环节)的层层加价。新医改方案对此明确规定,“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不仅“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还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保药物报销目录,且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如此当可望缓解药价虚高之苦。

在新医改方案中,全民医保被认为是缓解“看病贵”顽疾的良药。民众生病治疗,有医保机构向医院支付费用的“大头”,个人支付比例降低,看病自然不贵。据医改专家、北大教授顾昕的计算,如果按照新医改方案的要求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全国医保总筹资额每年极有可能高达5300亿元,而2007年所有医院的业务收入是5187亿元。也就是说,若医保资金能充分利用,民众看病也就“不差钱”了。

卫生部部长陈竺随后也指出,新医改方案实施后民众看病自付比例将会降低。同时,新医改方案也明确,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三者的参保率均达到90%以上,而且,2010年各级财政对后两者的补助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另外,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以及新农合的最高支付限额也将逐步提高。显然,医保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均在逐渐提高,再加上城乡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的补充,一个覆盖全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就会铺就。

医保增上来,还得用得好。前不久的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透露,我国医保基金的节余率非常高,2007年是34.8%,2008年是32.8%。那么多救命钱在“睡大觉”,显然与全民医保的本意背道而驰,如何提高医保资金的利用效率,也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题中之义。有了全民医保“兜底”,再降低药价,加减同步,“看病贵”将有望迎刃而解。

上一篇:档案管理学论文下一篇:高校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