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论文范文

2023-03-17

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1981-2011年贵州省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实证表明人均GDP、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公路和铁路建设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于贵州高校毕业生大多流向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或周边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所以其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对贵州城镇化的影响不显著。由此提出了推动贵州城镇化水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一、引言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不但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还能向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据国务院研究中心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按现有城镇化速度,社会消费总水平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级上升到20万亿元级,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会维持20年。由此可见城镇化在扩大投资、拉动内需、解决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李克强总理也指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是城镇化,它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1.27%,但贵州的城镇化率只有34.9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6个百分点,位于全国倒数第二。2008年6月,由国家统计局正式印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国统字[2008]77号)中指出,在小康标准的经济发展指标中城镇化率不得低于60%。“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贵州必须要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才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同步小康社会。因此,本文将研究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加快贵州城镇化建设的措施。

二、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人的转化,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化等。城镇化在国外也称为“城市化”,但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外国的城市化不同,必须注重发展小城镇,为了显示这种与外国的差别,很多中国学者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并被广泛采用。

关于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做了一些研究,但由于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不同,研究的结果也往往不同。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影响

赵金华等(2009)利用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区)1990-2005年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对城镇化水平高的省 (区)影响更显著[1]。苏素、贺娅萍(2010)运用面板协整对城镇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规模效应显著为正[2]。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H1:经济发展水平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

(二)产业结构及其影响

随着第一产业比例下降,二、三产业比例上升,城镇化水平就会相应提高。张科举、杨欢(2008)通过对2001-2005年各省数据的年度分析,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结构对地区城镇化差异的影响非常显著[3]。苏素、贺娅萍(2010)认为产业结构(农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随着农业化率的降低,城镇化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2]。储金龙等(2010)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分析了安徽省2008年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都是城镇化率的影响因子[4]。因此,本文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H2:非农产业占GDP比重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

(三)就业结构及其影响

赵金华(2009) 采用面板数据对1990-2005年各类型省(区)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对城镇化水平发挥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对各省(区)的城镇化影响都大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1]。刘爱英、姚丽芬(2011)利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整模型和Granger 因果检验理论,对中国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是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第一、二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镇化建设[5]。因此,本文提出第三个研究假设H3: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

(四)教育水平及其影响

张科举、杨欢(2008)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并用中等学校每年毕业生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表示教育水平,实证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对城镇化的影响不显著,并认为地区间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上,而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才差异是不显著的[3]。赵金华(2009)认为教育水平对城镇化水平高的省(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城镇化水平低的省(区)影响很显著,超过了非农就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1]。因此,本文提出第四个研究假设H4:教育水平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

(五)公路和铁路建设及其影响

曹广忠等(2008)利用2000年截面数据,用因子分析法考察了我国东部沿海省区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认为交通干线路网密度和海港吞吐量对城镇化有显著影响[6]。储金龙等(2010)通过因子分析法也认为公里密度是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子[4]。因此,本文提出第五个研究假设H5:公路和铁路建设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

三、数据与方法

针对数据与方法的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贵州省1981-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所有的数据均来自历年的《贵州统计年鉴》。

(二)变量定义

本文的因变量为城镇化水平(y),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自变量为经济发展水平(x1)、产业结构(x2)、就业结构(x3)、教育水平(x4)、公路和铁路建设(x5)。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表示,产业结构用非农产业占GDP比重表示,就业结构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表示,教育水平用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表示,公路和铁路建设用公路和铁路的长度表示。

(三)数据标准化处理与平稳性检验

由于各个变量的单位不一致,为了使数据有可比性,所有数据都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首先需要对标准化之后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标准化之后的y、x1、x2、x3、x4、x5都是平稳的,可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四)实证方法及研究模型

本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由于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共线性,本文通过使用逐步回归进行模型估计,可解决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所以本文的模型可以表示为:

四、实证分析

本部分主要包括回归模型,研究假设检验以及实证结果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回归模型

从图1可以看出,模型的可决系数R2为0.985,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82,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非常好。各自变量间除了x4没有显著性之外,其它几个变量在5%的水平下都是显著的,且DW的值为1.993,与2非常接近,说明变量不存在自相关。

所以,回归模型如下:

(二)研究假设检验

根据回归模型可以看出,人均GDP(x1)、非农产业占GDP比重(x2)、非农产业就业比重(x3)、公路和铁路建设 (x5)都对城镇化率(y)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之前提出的研究假设一致。但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 (x4)对y的影响不显著,与之前提出的研究假设不一致。

(三)实证结果分析

实证结果分析共总结出了以下五点,分别为:

一是公路和铁路建设对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最大,系数为0.6081。由于贵州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且地形复杂,加上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造成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并已经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提高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二是非农产业占GDP比重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为0.2471。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对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较大。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能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是人均GDP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为0.2469。结果表明人均GDP对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作用较大。

四是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为0.1671。非农产业就业使得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从而提高了城镇化水平。

五是教育水平对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可能因为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流动性较大,加上贵州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很多高校毕业生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周边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转移,所以实证结果得出教育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五、对策建议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增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贵州城镇化水平较低,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从本文实证结果来看,贵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城镇化水平:

一是加大对交通设施的投入,大量修建铁路和公路,突破交通瓶颈。从地理上看,贵州是西南连接华中、华南的陆上交通枢纽,只有真正破除交通瓶颈,形成便捷、通畅、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才能促进区域间和区域内产业分工的深化,增强产业分布的集聚效应。加快建设快速铁路与高速公路,提升和强化贵州作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振兴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其占GDP的比重。通过工业、服务业的聚集吸引人口聚集,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可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为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营造有利条件。

三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人均GDP。贵州要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国发2号文为指导,以工业强省战略为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

四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贵州要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等优势,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契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五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疏通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组织等就业通道,创造出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并从政策和待遇等方面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赵金华,曹广忠,王志宝. 我国省(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与速度的类型特征及影响因素[J]. 城市发展研,2009(09):54-60.

[2]苏素,贺娅萍. 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城镇化影响因素[J]. 财经科学,2011(11):93-100.

[3]张科举,杨欢. 中国地区城镇化差异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经济,2008(9):1-3,87.

[4]储金龙,顾康康,汪勇政,等. 安徽省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研究[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2010:7.

[5]刘爱英,姚丽芬. 中国城镇化水平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协整分析[J]. 特区经济,2011(2):264-266.

[6]曹广忠,王纯洁,齐元静. 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J]. 地理研究,2008.

(编辑:许丽丽)

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近几年,全球的森林资源减少与自然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因此,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保证自然环境与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逐渐变成相关人员比较重视的问题。基于此,着重分析了生态林业的建设现状,同时提出生态林业建设对策,以期保证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林业;林业保护;建设;现状;对策

建设生态林业,主要是将生态学的原理作为指导,通过生态的经济方式,将森林能量与物质转变成人们所需物品,并维护与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继而实现森林资源合理应用与保护的目的。因此,生态林业建设对于我国发展至关重要,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发展都有不可预估的价值。

1 生态林业建设的必要性

1.1 生态林业建设为国内可持续发展基础条件

我国生态林业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生态建设逐渐促进以及补充林业建设,目前的生态林业建设实现了新的高度,引导着我国社会经济逐渐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其作用不可小觑。

1.2 生态建设属于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生态林业是我国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我国的生态经济建设随着生态林业的进一步发展逐渐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实现生态经济建设与我国的物质文明的共同创建,是当下非常明显的集中发展形式,所以,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核心。

2 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

2.1 部门与部门间缺乏协调与沟通

生态林业的建设工作整体性与协调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建设的效率。然而,各部门生态林业的建设常会独立运作,缺乏协调与沟通,信息无法及时共享,使得各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对方运作的情况,导致生态林业的建设存在随意性与无序性,进而影响了生态林业的建设[1]。

2.2 缺乏完善的业务流程

目前,生态林业的建设存在临时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如病虫害、雨季与干旱等,而很多单位还有各类应急措施并存情况。一旦出现业务分隔,势必会导致内容设置出现重叠,并且,无论是其他因素出现变化还是自然原因,都需要修改生态林业的建设工作与其他的业务系统,若不能优化各种组合,就会使得业务功能脱轨与重叠,继而降低了安全性。

2.3 缺乏长远发展的目标

在生态林业的建设中,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目标的问题长期存在,这也是生态林业建设中很难避免的问题。如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利益,在追求利益的今天,人们难免会变得越来越肤浅,比较看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长遠的发展目标,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林业的建设更注重经济效益[2]。

2.4 科技含量较低

生态林业建设科技含量低,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林业的发展。尽管目前的科技水平很高,但面对我国广阔的国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质地,科学技术无法广泛普及,无法有效利用先进的技术,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的很多难题不能有效解决。

2.5 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技能

生态林业的建设工程量较大,对于建设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事实上,很多建设人员综合素质无法完全满足时代要求。尤其是建设人员缺乏创新理念、管理思想落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所掌握知识不够新颖,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在生态林业建设的工作中,一些人员经常会利用法律漏洞做一些违法事件,同样会影响了生态林业的建设。此外,生态林业的建设社会影响比较深远与投资大,若专业人员没有掌握技术,无法熟练地操作,就无法保证工作的效率[3]。

3 生态林业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封山育林工作实施力度

如果是已规划好的待建设生态林区,需要从根本上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做好维护工作,严禁随意开采的现象;如果是天然存在的次生幼林、中林,则需要做好全封闭式的保护工作;如果是低产林,可以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其实际类型以及特点,对其进行相关的改造修整,最大限度地提升林业的生产力。

3.2 加强生态林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要想有效统一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要有效保障生态林业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使其能充分发挥出巨大的优势。我国的土地十分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也不相同。因此,对于生态林业的发展不能局限在一个方面,应该结合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统筹和规划,实现统一稳定的发展。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在生态林业的各个环节建设中把農、牧、林、渔等融入其中,既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有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

3.3 加强科学有效的管理

要想促进生态林业的良好发展,就要积极改变过去涣散的管理模式,加强科学有效的管理。首先,要加大生态林业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人们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要积极颁布促进林业建设发展的法律法规,减少偷砍树木的犯罪概率。其次,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及技术,完善管理体系的建设,促进生态林业的多功能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平衡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最后,要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加大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各个生态林业的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加大其监测力度,提高管理的集中度,使得生态林业有一个完善、有效的管理系统。

3.4 做好生态林业区域划分工作

生态林业模式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即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不同地区在建设生态林业模式时,就需要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模式,不可以直接套用其他地区的生态林业模式。所以有效的生态林业模式,首要的原则就是按照当地的实际地域分布差异,根据当地最适应种植的树种这一原则制定的,与此同时,还具备一系列以森林的生态功能为主要的处理方法。在同一个生态林业区中纳入相同的或者是相似的地域组织规划,有利于针对不同的生态林业模式的有效设计,进而提高建设的效率。

3.5 加强可持续发展生态林业的建设

促进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实现生态林业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林业部门应高度重视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加强对生态林业的开发、建设,并制定相关的规定和政策,满足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发展生态林业的过程中,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加大对其建设的投入力度,从而满足现代生活对于林业产品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主要的方向,也是重要的战略,把其作為长期的发展目标并坚持下来,对生态林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为其制定有效的发展步骤和措施为生态林业发展指明道路,让其进入良好的发展轨道。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生态林业拥有的丰富资源,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需求,促进生态林业的更好发展。

3.6 严格遵循科学化、合理化与规范化的工作原则

在生态林业的建设过程中,应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在林业方面需要采取个性化及全面化的管理模式,构建生态林业的综合发展模式,一方面能够统一经济利益、社会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使林业的产业结构更为合理与规范。现阶段我国已逐渐完善了与生态林业管理有关的政策方针,不仅能为林业的有效保护提供确切的依据,而且能够提高人民群众对林业保护的意识,规范其行为。此外,生态林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效促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必须落实生态林业的保护及生态林业的重要性,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宣传工作。而生态林业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有效途径,也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直接联系,要求林业部门与林业经营者要加强对生态林业的管理工作,不断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4 结语

在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尤其在建设生态林业时,需要强化政府管理的力度,对于一些投机分子的不法行为需要严惩。因为生态林业的社会影响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广以及触及点较多,所以需要各单位协调好生态林业的建设工作,促进国内生态林业建设的持久发展。

參考文献

[1]李先林.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生态林业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农技服务,2014,19(11):113.

[2]王永康,祁小冬,陈双海.在建设生态林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民生林业——论森工企业的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6):177-178.

[3]杨友海,李进斌,姚宗理.通道县地连国有林场生态林业建设途径初步探讨[J].绿色科技,2016,16(15):196-198.

(责任编辑:刘昀)

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2、对湖南农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3、关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新时代民族地区美丽幸福新村建设的路径

5、关于沧州市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

6、山西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路径研究

7、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角下的西部小城镇环境建设与保护

8、云南教育2010大事记

9、小城镇建设的主要途径与发展策略

10、农民自组织与村庄文化治理

11、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培育

12、论农业现代化的法律制度创新

13、加强村级“三农”资金管理的思考

14、浅析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障碍与解决举措

15、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6、城乡规划中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路径探讨

17、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

18、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19、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0、江泽民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思想探析

21、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法治路径探索

22、“以民为本”与政府治理

2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24、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战略思想的三维解析

25、以改革创新推进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

2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福利建设的转型与路径

27、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发展的新模式

2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历程及启示

29、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为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30、“三农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研究

31、农业供给侧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32、服务权能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权建设的基本逻辑

33、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34、多样性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文明之路

35、“新四化”进程中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机遇与对策

36、简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专业及其课程建设

37、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伟大实践

38、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

39、“十四五”时期江苏农业农村发展的若干问题

40、乡村振兴视角下中职学生服务“三农”培育“三农情怀”路径研究

41、基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科研单位学科建设探讨

42、“文化小康”视域下新时代乡村振兴路径探析

43、构建现代管理学领域的“中国理论”

44、大数据时代下农村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研究

4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经验与建议

46、实践发展与“发展观”的演进

47、建国70年“三农”与农产品流通的艰难探索

48、试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问题及对策

49、新时代中国特色“三农”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

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金秀瑶族自治县是个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人口还有一定数量的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制约因素也影响着新农村建设。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李周阳,中共金秀县委党校讲师,广西金秀545700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清晰勾画出了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风貌特征。几年来,金秀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农村面貌与上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制约因素也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一些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人口还有一定数量的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更是任重道远。因此,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金秀瑶族自治县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金秀瑶族自治县的新农村建设始于2007年。几年来,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县乡村面貌大为改观。一是完成每个乡(镇)建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每个示范村都不同程度扎实开展示范建设工作,1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要求。二是完成了200个村屯巷道硬化。目前16个村屯巷道硬化建设工作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巷道硬化建设总里程数为26.998公里,累计投入各项资金172.94万元。三是1万户农民完成新房型示范建设。同时,把新房建设与城乡风貌改造工作结合起来,使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四是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增收基础进一步夯实。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作为首要任务,强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扶持主导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和要求,主导产业优势突显。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仅2010年总共投资283万元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投资524万元实施乡村道路建设,投资189万元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投资622万元实施扶贫搬迁。六是加大了精神文明建设,将“求乐”、“求知”、“求技”的“三求”文化惠农工程扎实推进。全县“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共投入资金1264.404万元,完成篮球场建设71个,完成文艺舞台建设65个,完成科技文化卫生综合室工作建设12个,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更丰富了。

二、金秀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

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有些农民虽然主观上有意愿,而一旦涉及自身利益时或需要投入时,则可能退缩和产生误解。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只重硬件建设轻生产发展,以为修了几条村路,盖了几幢新房,清理了房前屋后的垃圾就是新农村建设,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2.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低,劳动力素质不高

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小学文化程度占33%,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农村劳动力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不高。由于各种原因,大量的农村子弟虽然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只学会了一些基础的文化知识,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没有一技之长,进城务工又缺乏技能和知识,只能干点简单的力气活以获取一份低微的报酬。这既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新农村建设难以逾越的障碍。

3.生产基础条件落后,制约经济发展

金秀县的瑶族群众大都生活在高山上或边远山林里,地理位置偏僻,’居住分散,基础交通建设成本高,受益范围小,加上地方财政薄弱,投资力度不够,交通十分不便。这种状况既让这些地区的小农生产方式的自然经济难以得到新的突破,又给本来基础就很薄弱的地方财政在基础建设投资上带来更大难题。粗放的经营管理不可能给农业带来突破,使农民富裕起来。此外,全县11个乡镇中几乎没有工厂企业。农村家庭经营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仍处在靠天吃饭的传统经营状态。农村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增值转化比较低,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少。

4.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

村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既导致对知识的渴求不很强烈,又制约了村民文化需求。对于村民来说,物质生活是第一位的,他们奔波于基本生计,自然对文化需求也就无暇顾及。一些农民认为文化消费不能增加财富,还需要花钱,文化建设可有可无。还有一些村民认为干农活已经够累的了,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去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对于当前农民而言难度很大。在农村,村民的主要业余时间集中在晚上和农闲时,晚上看电视成了最主要的休闲活动。此外,打麻将、串门聊天也成为村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5.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不足,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重

一方面,农村问题积淀了很多年,要改变面貌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各级政府的财力都比较困难,能够直接投入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还普遍较低,相当数量的农民生活还处在温饱状态,没有能力拿出足够多的资金进行投入改善自身居住条件和增加生产投入提高生产水平,供需缺口很大。同时,新农村建设还要投资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屯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这些项目也都要农民按一定比例自筹资金解决,农民自筹资金负担重。

6.“重建设、轻管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没有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

通过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村屯道路、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笔者在下乡调研时看到,一边是热火朝天的修了通村道路,又修通屯道路;一边是竣工不久的村屯水泥道路路面出现了破损、坑洼、翻沙等现象。道路两边的排水沟填满了淤泥无人清理,问一问当地的干部,村屯道路的维护谁来做?大家相顾茫然,一脸无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迫切需要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不然一定会出现有新村没村貌,建得起养不起

的情况。

7.看病难问题仍然突出,卫生防疫、防治状况不容乐观

一方面,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客观上造成农民看病难。许多基层卫生院设备简陋、人才缺乏、服务能力差、治疗能力弱,村级卫生所医疗设备更差。由于基层基础条件差,造成医务人员分布不合理,不少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紧缺,农村卫生所站还存在缺药、少药等问题,无法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受村民素质和经济收入等因素影响,“脏、乱、差”的习惯难以改变,人人动手、绿化家园的意识薄弱,卫生环境意识差,厕所、牛圈乱建、滥建严重,村寨房屋建造零乱不堪,废水、污水随处流淌,既给农村群众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也使新农村建设中实现村容整洁目标的任务显得更为艰巨。

三、金秀瑶族自治县新农村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继续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央、自治区、来宾市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及时总结和报道新农村建设涌现出来的新典型、新经验,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自觉投身到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来。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摒弃一切阻碍改革和发展的思维方式,克服地理环境交通造成的封闭半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状态下形成的思维狭隘、经营粗放、商品意识淡薄、市场观念不强等现象,克服“等、靠、要”的单纯依赖国家帮助发展的思想和无所作为的想法,培养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小进即满、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

2.提高农民素质,着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应在树立现代意识、提高职业技能、紧跟发展潮流上下功夫。通过教育培训、激励创业、典型带动等多种举措,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开阔思路,由体力型农民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农民发展。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在巩固“普九”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文化合格的劳动力后备军;在培训方向上,打工培训与务农培训并重;在培训对象上,适龄学生和务农农民并重;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始终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开展。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想方设法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把政府部门涉及“三农”项目的资金整合使用,集中投向示范村。积极倡导城乡对口帮扶、社会单位赞助、企业参与投资、致富能人支持、广大群众动手,动员多方力量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搞好农村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发展通信事业,畅通农村的信息渠道,保证“村村通”工程的实现。加强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切实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加快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切实解决缺医少药和村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保证乡村学校配备体育器械设施和场地,为农村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4.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城镇的作用大小与城镇规模密切相关,城镇人口越多,规模越大,它的聚集作用和扩散作用发挥得越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金秀瑶族自治县城镇规模比较小,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力比较弱,需要通过新农村建设来推动城镇化发展,通过城镇化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一是做好城镇化发展的布局和规划。引导企业向集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或集中居住区集中。二是通过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三是城镇带动农村。四是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

5.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从金秀瑶族自治县实际出发,新农村建设可以分为二类进行:

第一类,山内新农村建设。包括金秀镇、三角乡、忠良乡、罗香乡、长垌乡、大樟乡、六巷乡等7个乡镇,是金秀县瑶族的主要聚居地。山内地形复杂,气候独特,基础相对薄弱、条件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农民自身素质和市场意识相对较差。山内新农村建设,一要着重抓生产条件改善;二要突出“山”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山内应主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林业、特色养殖、林下经济,重点发展茶叶、生姜、八角、瑶药种植、特色养蜂、食用菌等产业。

第二类,山外新农村建设。包括桐木镇、头排镇、三江乡。山外自然条件较好,交通条件便利,是金秀县粮食主产区,经济林果、蔬菜等的生产基地。城镇规模和基础设施比较好,贸易较其他区域发达,是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最适宜的区域。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打造生态农业、生态经济林果、蔬菜产区。重点开发城乡工、农业产业,着力打造城乡工、农业生态经济建设区。

6.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创建“五好”班子,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全面推行村民自治活动,强化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引导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思想,自主建设新家园、自觉管理好村级事务。

7.以彰显文明为主题,树立健康新风尚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树立新风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努力形成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开放特色的良好民风。通过开展科技、文化、教育、法律“四下乡”活动,活跃乡村文化。以学科技、树新风、比致富、美环境为主题,引导农民群众提高素质,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搞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构建新型乡村治理模式,营造管理民主、安定有序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 钟山]

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南方都市报12月13日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和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兩个办法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周刊注疏:

上一篇:案例型论文下一篇:节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