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范文

2023-09-13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规模化发展和业务范围的拓展,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公司数量不断增加,级次不断延伸,但随着市场化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化,投资公司链条越长、业务越复杂,面临的风险和潜在的风险就会越突出。如何强化各级投资公司内部审计,将内部审计由常规项目向重要公司和重大项目为主转变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某大型军工集团实际,提出强化各级投资公司内部审计的思路及措施。

关键词:投资公司;内部审计;措施;强化

1 强化投资公司内部审计的背景

1.1 强化投资公司内部审计是集团发展的需要

强化投资公司内部审计是构建集团科技工业新体系发展的需要。集团提出了构建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明确指出集团要构建起创新型、开放型、融合型的科技工业新体系,在军、民品各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投资公司作为集团民品产业的主战场必将做出举足轻重的贡献。随着投资公司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资金投入的大幅增加,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普遍问题及潜在的经营风险也逐步显现出来,其中一些问题也凸现出进一步加强内部管控和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对各级投资公司的内部审计将是加强投资公司内部控制、提升基础管理、降低经营风险、提高运行质量进而实现构建集团科技工业新体系这一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1.2 强化投资公司内部审计是集团审计工作会上提出的工作转型的需要

强化投资公司内部审计是集团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需要。集团在审计工作会上提出内部审计工作要理清思路,确定目标,努力实现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即坚持融入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认真履行监督、控制、评价和服务四大职能,努力实现审计重心由以财务审计为主向管理审计为主转变、审计关口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中审计为主转变、审计内容由常规项目为主向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工程和重要公司为主转变,深化审计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能力水平,促进集团经济健康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转型要求具体到强化投资公司内部审计,就是内部审计工作要融入集团经济健康发展的中心工作,以加强基础管理、防范经营风险为要求,全面覆盖,重点深入,对投资公司开展各类审计,为投资决策收集可靠信息,促进投资公司整改提高,防范风险,健康发展。

1.3 强化投资公司内部审计是集团经营管理的需要

强化投资公司内部审计是集团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集团加强对投资公司的管理中,内部审计既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又是市场化管理企业的有效手段,在实现国际一流大型企业集团建设目标的进程中,不能缺少内部审计部门的参与。

2 强化投资公司内部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2.1 强化投资公司内部审计所面临的问题

2.1.1 开展控股公司审计的法律依据比较充分,但对参股公司开展审计还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

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看,开展投资公司审计有一定的法律依据,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知》、《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章程》等有关规定,这些规定,对开展集团所属控股投资公司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对参股公司,特别是涉及外资参股公司审计还没有规范性依据,使这部分国有资产游离于监督之外。

2.1.2 内部审计部门参与投资公司的前期决策较少,影响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目前的情况是,各级单位投资的公司从初始论证到运作经营和管理等的决策,内审部门很少能够在公司成立前期参与其中,对公司的有关重大决策情况、公司经营及管理情况、公司目前面临的风险因素等得不到及时应知的信息资料,这样既導致审计“诊断”的滞后,又影响了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

2.1.3 内部审计资源不足,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由于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审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现有多元化的审计任务,影响了审计质量。

强化投资公司内部审计,需要审计参与的领域会更广、更深,尤其是管理审计、风险审计这些领域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是复合型专业人才,这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更高。不仅懂得会计资料的判定和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又要具备诸如法律知识、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等能力。现实中有不少审计人员受专业知识的限制,无法适应审计更高层次的要求。

(2)审计时间紧、任务重,亟待提高审计效率。

人员少、任务重和时间紧是目前集团公司和各研究所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机构在开展审计业务时经常应接不暇,有种赶场子的感觉,这边任务还没完成,那边的任务已经下达。目前集团公司所属的投资公司数量又较多,审计人员开展投资公司审计就显得力不从心,如何提高审计效率成为燃眉之急。

2.1.4 审计结果的利用不理想

集团公司及各研究院内部审计部门近年来对预算内企、事业单位的审计整改情况还是比较关注的,但在近年开展的投资公司审计中,投资公司对审计报告中提到的问题由于受到历史客观原因、政绩考核主观原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整改时敷衍了事、故意拖延、蒙混过关,甚至是有选择性的整改。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对投资公司审计整改情况关注不够,往往造成整改不到位,致使审计成果不能被充分利用。

2.2 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

针对以上面临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加强与投资参股公司投资主体的沟通交流,先从形式上规范审计的合理性、合规性。

依据《公司法》设立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规定监事会的主要职能有检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等职权。目前,各投资公司中,监事的担任主要是上一级监察部门的人员,审计部门的人员可以通过担任公司监事会成员的方式,将投资参股公司审计融入公司治理当中。

(2)内部审计部门要积极了解掌握投资主体对投资公司的重大业务决策,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是决定审计水平的根本因素。在目前情况下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要加强学习。建立学习制度,健全审计职业教育体系,针对现有人员,不局限于会计和审计专业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复合型人才教育,使审计队伍整体的知识结构呈现一种多学科、多领域的状态,使审计人员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准确地对问题进行剖析和判断,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②要鼓励实践。在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过程中,要引导审计人员树立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理念,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仅向书本学,也向别人学习、向实践学习,学以致用,用而促学,运用所学知识深入思考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通过实践,实现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③借助专家的力量。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专家聘用”模式。如:特殊审计项目外包、聘用外部专业人员(外部专家、具备特殊技能的审计师等)参与审计,或聘请企业内部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参与或参加内部审计组。

(4)通过下列方法提高审计效率。

①与被审计单位加强够沟通,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人员应取得被审计单位思想上对审计工作的认同,使之不致产生抵触情绪,积极配合。

②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方案要从审计目标出发,根据特定的审计对象来设计。审计方案的设计要考虑特定的审计性质、审计方法、审计时间及时限、人员组织,以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特点等。有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的指导能使审计工作有的放矢,有主有次,防止审计工作偏离轨道,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③注重内审前的准备工作,提高审计效率。

做好充分的审前准备,比如:事先了解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规,以前期间的审计情况等有关资料,被审计单位管理体制以及审计年度的重大经济活动等基本情况。

④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

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能快速地占有大量的信息数据,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减少工作量,降低审计成本。

3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不断强化投资公司内部审计

3.1 内部审计发现投资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公司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环节缺乏严密的可行性论证,投资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完成收入指标为目的,导致了投资的盲目性,同时也导致了在合作方的选择上表现出的急功近利,使得大量投资资金未能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形成事实上的投资失败。

(2)一些三级单位虽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在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民用产业生产时,却缺乏长远的整体规划,部分投资公司发展战略不够明确,公司战略规划缺乏有效的实施途径,缺乏大手笔的资金投入,导致一些好的科研成果在形成民用产业生产时,无法上规模、上档次,只能利用军品的剩余生产能力进行生产,在场地、管理上都只能是小打小闹,难以突破发展瓶颈。

(3)集团内部缺乏统一的战略投资规划,各三级单位间投资项目多有重复,存在内部相互竞争、自相残杀的现象。

3.1.2 公司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由于都是同一控制下的各级单位共同投资,行政色彩浓厚,实际上还是上级单位拥有绝对的表决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导致一些决策的失误,以及管理上的漏洞,如一些公司的董事长由上级单位行政领导兼职担任,在时间及精力上都无法保证其董事长责任的履行。

(2)公司在规范化管理上普遍存在缺陷,相当一部分公司内部管理混乱,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不够全面。

(3)由于考核目标的偏离(一味的以收入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以及收入指标的逐年高速增长,又由于公司经营能力所限,导致公司管理层压力大增,逼迫其通过一些非经营手段去获取收入指标的实现。

(4)由于传统的思想认识(民用产业没有发展前途,跑市场太累,压力太大,激励考核机制还不够有效等等),导致各投资公司普遍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尤其缺乏具有敏锐的市场分析、预测及开发能力的人才;另外各公司都不同程度存在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

(5)部分投资公司核心技术掌握不到位,没有形成有效市场,自身产品成本高,附加值低,盈利能力不强。

3.1.3 公司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投资公司经营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对外合作项目证券业务、套期保值交易、无经济业务的关联方交易等存在运营风险。

(2)部分投资公司个别经营者道德风险防范意识较差,甚至有违法乱纪行为。

(3)工程建设存在程序不合规,不按规定招投标等问题。

(4)资产权属管理方面的问题。部分公司由于历史遗留、资产划转等原因资产权属不清晰,土地、建筑物等部分资产没有取得产权,有的长期闲置,影响资产发挥经济效益。

(5)成本核算工作薄弱,成本核算與存货管理相脱节。

3.2 针对投资公司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今后审计应明确方向,建立完善的服务监督体系,形成长效机制,采用多样化的审计方式并加大审计结果利用、形成闭环管理、提高审计效益,不断强化投资公司内部审计。

(1)严把投资过程关,对投资项目的立项、可行性分析、项目整体规划、资金筹措等环节进行审计,确保投资项目有效、可行,切实实现审计方向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的有效转变。

(2)强化公司运营过程审计,针对集团内部公司普遍存在公司治理薄弱,内部控制不够健全的情况,在3-5年内对所有公司进行一次管理审计,完善其公司治理结构,并进行内部控制梳理,关注其风险点,规范其运作。

(3)对公司经理层实施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增强经理层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促进经理层守法、守纪,并将审计结果运用到其考核及任用中。

(4)对公司进行经营效益审计,审查其业绩的真实性,分析其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预见其发展前景,并考查其社会效益情况。

参考文献

[1]周兆军.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27).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基于理论、立足实践,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模式,并构建了该模式的具体应用框架,从审计的现状、理论逻辑、审计实践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应用建议,为内部控制嵌入式审计的实现探寻一条可行路径。

关键词:问题导向 内部控制 嵌入式审计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

以某大型国企为例,2014年至2016年共开展内部审计项目127项,其中经济责任审计63项、专项审计22項、管理审计27项、财务收支审计13项、内部控制审计2项,笔者同时浏览此企业上级集团公司2014年以来的审计信息,也没有发现“内部控制审计”的身影。笔者认为,内部控制审计弱化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公司内控体系评价测试职能与内部控制审计有所雷同;第二,内部控制审计耗时长,效果不明显。

内部控制符合性检查和实质性测试要求审计程序较为固定,容易忽视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时间跨度大,对于取得的资料和要求的程序过多过于繁琐,往往表面重于形式,审计效果不明显,内部控制审计发现问题多数没有切入根源。

二、内部控制嵌入式审计理论逻辑

内部控制嵌入式审计的理论逻辑是,按照内部审计的视角将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职能机制和制度流程,确定每个职能机制和制度流程的内部控制框架,依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高风险的职能机制或制度流程,在不同种类的审计项目中实施内部控制嵌入式审计,大大提升审计项目的审计效果。同时,审计结果也是完善与更新、修订内部控制框架的依据之一,实现闭环管理。

三、以问题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嵌入式审计实践

本文以某大型国企内部审计项目为例,简要分析如何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嵌入式审计。

(一)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按照系统性和相对完整性原则,在参考内部控制五大部分原理和国家五部委的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基础上,将公司所有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36项职能机制和162项公司级制度流程、264项部门级制度流程。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嵌入式审计实践

1.内部控制职能业务存在的重大风险和关键控制点

2016年公司各职能业务风险数据库汇总了712项业务风险,其中重大风险382个,关键控制点580个,涉及到企业生产、采购、质量、技术、战略规划、财务、资产、人力资源、销售、不同职能的车间管理等业务,审计人员在开展不同类型的审计工作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审计问题有效的查证。

2.问题导向审计实践

本文抽取2016年实施的企业对外承揽外协业务专项审计和对车间经济责任审计两个项目作为例子,详细说明在制订审计项目实施方案过程中,我们如何把内部控制易发风险作为重点关注内容,直接以问题为导向,关注问题驱动下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1)企业对外承揽业务审计

①主要风险:对外承揽业务成本偏高、定价不合理和承揽单位私揽业务给公司带来损失。

②审计中易出现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公司对外承揽业务是否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了审核批准。

对外承揽业务合同签订是否通过纳入公司核算具有合法内部财务账户的对外窗口进行签约,是否存在私自承揽对外承揽业务。

对外承揽业务价格制定和工作量的核定是否合理与真实;与同行业同项业务或与市场价格相比,外揽合同定价是否偏低,有无定价依据,报价核算、计价方法、工作量计算基础是否准确合理,在此基础上判断合同最终商谈价是否虚高、工作量是否不实,是否存在转移、套取科研经费的问题。

外揽业务再二次外包后,是否出现二次外包成本明显偏高甚至高于外揽合同收入情况,从而导致对外承揽业务利润亏损的情况;二次外包是否导致研制工作的质量、进度等均无法得到保证;是否存在签订虚假二次外包合同转移外协费的情况。

外揽业务是否建立台账管理并实施动态跟踪,即是否详细登记各项合同业务发票开具和对方付款情况。

是否存在外揽业务没有签订合同,外揽业务成本挤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统一核算,但外揽业务收入没有纳入公司财务统一核算,资金账外转移形成“小金库”,带来严重的违反财经纪律情况发生。

对外承揽业务使用的原材料或外揽加工产品是否单独建立库存账进行管理与单独核算,产品生产、入库、出库、出门等管理手续是否健全与正规。

对外承揽业务提成计算是否准确。

③实施的一般审计程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外揽业务计划阶段:对外揽业务提出的申请和需求进行审查及其系统内其他审批流程。

合同签订与实施阶段:查询合同档案,包括合同谈判资料,签订的合同及合同台账,合同法律审核资料,合同报价定价资料,合同对应的发票等资料。

外揽业务验收阶段:外揽合同完成后,查询产品出库、产品出门证,对方验收合格等资料,并查阅公司对已完成外揽业务的提成清算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对车间经济责任审计

①主要风险:车间生产经营任务完成情况不实,财务信息不真实和不完整,存在违反财经纪律事项,资产流失。

②审计中易出现的问题事项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車间年度下达的科研生产任务是否已完成。

车间审计期间运营管控指标是否完成。

审计期间车间预算费用实际值与目标值超支与节约是否在可接受的期间,预算费用的目标值的制定是否合理与适用。

审计期间车间KPI关键绩效和精益推进各项指标值打分是否在合理区间。

车间奖金收支是否合理合规;车间一、二线人员的奖金测算是否合理合规;奖金收支是否结合了各项奖惩记录进行发放。

抽查车间部分二级制度内容的制定与执行情况如何,制度条款制定与实际执行情况偏差如何,是否需要及时更新与完善制度内容。

车间固定资产的账、卡、物是否“三相符”,固定资产实物使用状态和质量状况如何,是否定期有TPM资料存档。

车间存货的账实是否相符,出入库记录是否完整;工具、工装的借用、归还记录是否真实、完整;车间材料利用率是否合理。

车间完工产品中是否存在较多还没有签订销售合同的预投产品长期没有流转到另一个车间的下一道工序,滞留时间在2年以上,有无及时分析原因和预警标注。

车间工时定额与材料定额是否合理合规。

车间工人计奖工时小票和工时系统值是否一致。

车间成本报表各项数据归集的是否准确、及时、真实和完整;车间废品损失与成本费用对比是否合理。

车间内部一线和二线人员比例是否合理;工时考核人员占车间总人数比例是否超过55%,返聘人员留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車间产品的质量合格率是否偏低;是否存在重大质量事故或安全事故。

车间是否执行公司“三重一大”制度。

车间对外承揽业务和外包业务各项管理实施是否规范。

③实施的一般审计程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审核车间年度生产经营责任承包书完成情况,包括年度生产任务完成情况、运营指标分析、预算费用情况、KPI指标考核情况和年度经济责任制奖金兑现情况。

从公司OA系统查阅公司级制度流程和各部门的二级制度流程。

从财务系统导出车间固定资产明细账,抽调部分固定资产进行标注;查询库房账和信息系统物资数据,抽取部分存货进行标注。

查询车间成本报表相关数据,根据报表抽查核实工时定额、材料定额、外包数据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核实车间每月人员变动报表,核实车间正式工、临时工人数和一、二线人员比例。

核实车间每月质量报表,关注车间废品损失及其原因分析。

四、取得的效果和后续研究方向

(一)取得的效果

2016年公司在不同类型审计项目中,在公司及各部门的内控制度与流程的指导下,共发现审计问题56个,提出和采纳审计意见47个,问题金额0.87亿元,管理问题28个,风险事项45个,违规问题21个,审计问题整改率作为公司KPI考核指标,公司实现了审计问题整改率100%和良好的闭环管理,明确的问题指向使审计人员在审计查证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发现问题具体明确,审计效果较为明显,有效提升了公司各项职能业务的价值。

(二)后续研究方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嵌入式审计模式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构建大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与制度流程需不停地结合实际修订与完善,不断地优化,在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国家五部委发布的《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指导下,形成企业具有不同特色与不同内容的内控体系,如何进一步提高内控体系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将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与内容,企业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同样也带来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变化,从而为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提供更好地指导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内审部.基于风险导向的內部控制嵌入性审计: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C].2015年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5.

[2]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审计处.内部控制审计对于问题导向驱动审计模式作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C].2015年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5.

(作者单位:江西昌河航空工业有限公司审计处)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范文第3篇

摘要:目前,许多上市公司为了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进而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选择了将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出去。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具备将内部审计外包的条件。公司在决定是否将内部审计外包出去时,不得不考虑一些因素如内审资产的专用性、内审活动开展的频率、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等。本文分析研究了内部审计知识管理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影响,经分析表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越高,内部审计外包的程度就会越低。

关键词:内部审计;知识管理;外包;资源配置

中国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1.16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等各种外部环境,使公司经营业务日趋复杂化,为了专注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许多公司选择了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出去。虽然内部审计外包可以降低公司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具备将内部审计外包的条件。公司在决定是否将内部审计外包出去时,不得不考虑一些因素。如内审资产的专用性、内审活动开展的频率、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等。国外一些学者如Adams(19941、Widener、Selto(l999)和RolanF等(2007)、Abbott等(2007)做过有关这方面的实证研究。Widener、Selto(1999)和RolanF(2007)的回归分析研究表明。资产专用性越低,内审活动频率越低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越强。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能性越大。Abbott等(2007)的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运作越有效,公司日常内审活动外包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审计委员会有权解聘审计官,外包可能性会更低。本文基于资源配置的角度,将内部审计外包看成是一个在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之间寻求均衡点的资源配置过程。由于公司的资源配置会受到公司的特征、知识管理、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推断公司内部审计外包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诸如公司特征、法律环境以及政治环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已做过研究,本文就不再做介绍,转而关注的是内部审计的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知识管理目前并没有被上市公司普遍采用。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各公司对知识管理必须加以重视。就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来说,内部审计的知识管理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建立模型旨在分析研究内部审计知识管理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影响。

二、内部审计外包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公司管理层为了节省财务开支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将本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部分或是全部委托给公司外部人力资源如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管理咨询人员等。公司将内部审计工作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出去,交由公司外部人员执行可能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有人会将外包后的内部审计等同于外部审计,其实这混淆了两者的概念及本质。外包后的内部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服务对象等方面与外部审计有着显著不同。外包后的内部审计相对原来的内部审计只是在审计主体上发生了变化,其审计目标、审计服务对象等仍旧没有发生改变。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外包可以分成4种形式(见表1):部分外包、分包、合包以及全部外包。

三、内部审计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例如,Wiig认为,知识管理涉及自上而下的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Masie则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达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员工对特定问题的理解。Bassi对知识管理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知识管理是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本文认为,知识管理就是指为了提高日常经营活动绩效,公司内部员工通过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并使用知识而最终共享知识的过程。下面,根据知识管理的含义我们来了解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知识管理过程。

首先,收集内部审计信息。收集与公司内部审计有关的信息,如内部审计程序、内部审计需要的技能等。收集渠道有多种,比如因特网、书籍、实地考察等。其次,产生内部审计新知识。在了解并掌握内部审计信息的基础上,获得专门的内部审计知识。第三,分析内部审计知识。对内部审计知识进行归类、分析和综合学习。第四,共享内部审计知识。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个体化差异的存在,内部审计人员收集的信息会有所不同,并且即使收集的信息一样,他们对信息的筛选、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所获得的知识也会不同,在分析和综合学习内部审计知识之后,内部审计人员产生的新知识就会在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内交流、传播、共知并最终被共享。其中,讲到的知识我们可以将它概括为两种形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或者是数字来表达,也可以借由具体的资料、科学方式、标准化程序或者是普遍性的原则来沟通分享,如内部审计基本概念、审计风险的衡量、内部审计的具体方法等。隐性知识是指内审人员的心智模式、观点、信仰以及内审人员具备的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等方面的操作型技能。其实知识管理的重点就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可以用以下指标来衡量:(1)公司对内部审计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如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执行官的地位与级别设置。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只有在我们重视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将事情做好。相反,如果对某项事物不关心、不重视,要做好它又谈何容易。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管理也不例外,公司对内审人员知识管理越重视,知识管理水平越有可能提高,当然这不是绝对的。(2)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化程度。如内部审计人员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化程度越高,他们在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事物方面更快,而且会更容易将这种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最终公司的知识管理水平越高。

四、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影响内部审计的外包

基于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在配置资源时要考虑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如何进行吸收、组合、转化、利用并使有限的各种资源达到最佳均衡状态。当公司内部资源有能力创造发明或者应用新知识的时候,公司完全可以只使用内部资源,而不必去寻求外部资源,因为外部资源的寻求是需要成本的:时间、金钱还有精力等,这中间还会有风险,诸如公司与外部资源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当公司内部资源在工作中发明创造或者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低时,为了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这时公司就要寻求并利用外部的资源,尽管这需要成本,但比起最终的效益来说,还是值得的。至于内外部资源的配置比例,这就取决于公司内外部资源各自的特征了。

公司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如何会影响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呢?当公司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低时,公司内审人员在学习、交流、共享内部审计知识方面差,针对这一方面公司就要选择将内部审计全部外包,让外部人力资源如注册会计师来完成: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处于一般水平时,公司可以考虑将内部审计部分外包、分包亦或是合包,公司内部审计在内部人力资源和外部人力资源的资源配置过程,使公司不仅可以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还可以学习外部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当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高时,说明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自我学习审计知识、知识交流、传播以及共享能力强,这样,公司的内部审计完全可以由公司的内部人力资源来完成,因为内部人力资源完全可以出色地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五、结论

在内审资产的专用性、内审活动开展的频率、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等因素一定的前提下,公司知识管理水平越高,内部审计外包的程度就会越低。因此公司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决策时,不仅要关注资产专用性、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等因素,还要提高公司的知识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易凌峰、朱景琪,知识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袁曦临,知识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刘斌、石恒贵,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审计研究,2008,(04)。

[4]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评述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5,(02)。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执行公司董事会的决策要求,规范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根据《公司法》、《审计法》、《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目的

第二条内部审计是按照公司董事会的指示,确保国家有关财经政策、法规制度、财经纪律以及公司各部门及下属子公司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得到正确的执行,对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的财务收支及其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系统审计和监督,目的是加强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内部管理和控制,挖掘内部潜力,强化公司内部管理,为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服务。

第三章内部审计的依据和范围

第三条内部审计的依据:

1、国家法律、法规、政策。

2、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制订的规章制度,董事会决议。

3、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制订的经营方计、计划、目标。

4、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制订的经营责任制度、目标责任书及合同。

5、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总经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各种管理措施。

第四条内部审计的范围:

1、经营预算的执行和决算;

2、财务收支、经济往来的真实性、合法性;

3、对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的经济效益审计;

4、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中层部门负责人或总经理的离任审计;

5、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管理控制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严密程度和执行情况审查;

6、对合资、合作经营公司及合作项目的合同执行情况;长短期投资、财产的经营状况及其效益性进行审查;

7、检查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及下属子公司财务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8、对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制订的预算指标、绩效考核、营销考核等进行审计(以审计结果为最终考核依据);

9、对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10、对公司及子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11、董事会交办的其它审计事宜。

第四章审计的种类和方式

第五条财务收支审计。对被审单位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专案审计。对被审单位及人员违反公司财经纪律、规章制度等问题进行审计查处。

第七条专项审计。包括:

1、管理审计:对被审单位管理活动的效率性进行审计;

2、效益审计: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对其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合理性进行审计。

3、任期审计:对被审单位负责人及部门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审计。

4、审计调查:对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

第五章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权限

第八条公司设立审计中心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中心在公司授权下,享有以下主要权限:

1、根据需要召开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有关审计工作会议;

2、参与重大经济决策的可行性论证或报告的事前审计;

3、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要求有关单位按时报送计划、预算、决算、月度报表和有关文件、资料等;

4、审核凭证、账表、决算,检查资产和财产,检测财务会计软件,查阅有关文件资料;

5、参加有关会议;

6、对审计涉及到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并索取有关文件、资料等证明材料;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问题向相关部门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证明材料;

7、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及严重损失浪费的行为,经公司领导批准,做出临时制止决定;

8、对阻挠破坏审计工作以及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行为,经公司领导批准,可采取必要的临时措施,并提出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建议;

9、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和纠正、处理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的意见;

10、对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和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直接责任人员,提出处理的建议,并按有关规定,向董事会反映;

11、参与制定、修订有关规章制度。

第六章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第九条根据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具体情况,拟定审计项目计划后实施。实施审计前,应提前三天书面通知被审计单位(董事会临时决定的突击性审计任务除外)。

第十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随时向有关单位和人员提出改进的建议。审计终结,提出审计报告,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转公司管理层签署意见,呈报董事会。经批准的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审计决定,进行相应的财务调整工作。

第十一条对主要项目进行后续审计,检查采纳审计意见和执行审计决定的情况。对拒不执行审计意见、审计决定的单位及其负责人,审计中心应向分管副总经理提出处置意见。

第十二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如有异议,可以在接到正式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七天内向董事会分管副总经理提出。董事会分管副总经理应当及时处理,在分管副总经理未做出处理意见前,必须执行审计意见的审计决定。

第七章审计机构和人员

第十三条设立独立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十四条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具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泄露秘密、玩忽职守。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

报复。

第十六条公司内部实行内审回避制度。凡有内审人员直接参与被审计单位实际经营活动的,必须经过一段恰当的时间(一年)回避对该单位所进行的内审工作。

第八章审计档案管理

第十七条审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审计档案的归档、保管由内部审计人员负责。

第十八条审计档案管理范围:

1、审计通知书和审计方案;

2、审计报告及其附件;

3、审计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

4、反映被审单位和个人业务活动的书面文件;

5、总经理对审计事项或审计报告的指示、批复和意见;

6、审计处理决定及执行情况报告;

7、复审和后续审计的资料;

8、其他应保存的资料。

第十九条档案管理具体办法参照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档案管理制度执行。如借阅审计档案,应经有关部门领导批准。审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为十年。

第九章附则

1、本制度的最终解释权归公司审计中心,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范文第5篇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应用迅猛发展,公司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化以及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外部环境导致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大大提高,企业的生存、经营不断受到各种挑衅。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和竞争日趋的激烈和复杂。随着20世纪初美国一些公司的财务丑闻的爆发,公司控制管理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焦点。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一)内部审计的目的

1997年,我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章程》,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均要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并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2006年上交所及深交所发布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也对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并使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以上《章程》印发,使内部审计在制度上成为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内控的必备要素,并为我国公司执行内部审计的实际操作提供了政策支撑,并从而完善我国公司的内部审计职能,并能使在公司运营中发挥更重要的监督、管理职能,并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部审计发展及框架

1. 内部审计的方法

内部审计以监督及评价为契机,已完全融入公司的管理控制环节,成为了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并成为支撑公司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公司运营管理的完善需要强大的内部审计来支撑,内部审计能够及时并持续监控企业的发展运营各方面,并且能够对企业运营中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通过监督和评估来参与公司的战略规划,出具对风险的战略防控措施,并通过以上措施及评价,达到完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运营价值的目的。监督机制,则是管理层对经营层的经营决策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的稽查和核实,并对相关控制流程进行设计。

2. 内部审计的涵义及IIA与我国对内部审计定义的异同

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而言的,其机构及人员均都企业内部配置。从国外来看,IIA发布的内部审计的定义非常最具有代表意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及改善组织的运营,并且它通过系统应用、规范的方法,来评价及改善风险管理、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IIA与我国内部审计定义相通的方面有审计目标。首先两者都是为促进组织目标实现,并且都强调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及客观性。而两者不同的地方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审计职能的区别。IIA主要做确认与咨询、监督与评价,而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则很少从事咨询活动;其次是审计对象的区别,IIA涉及面更广泛,不论是风险管理、还是流程控制或者是治理效率皆是IIA审计范畴,而我国内部审计则更多局限在对本企业经营活动与内部控制完善度等方面;从审计形式来看,IIA允许审计外包及内部审计外部化,而国内目前部分企业也在尝试运用外部机构开展内部审计的一些职能,但仅限于在工程审计等对业务内部环节涉及不深的层次。

3. 内部审计的目标及模式

公司运营过程中,不同的管理主体对内部审计要求有着不同侧重,审计目标也随之不同。而从当前公司运营的角度来分,审计目标一般着眼于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两个方面。财务审计是根据经营者的思路形成有效地激励和制度,促进财务各项指标即经营数据的反映的不断优化,从而达到决策最优。而管理审计则是从各项流程设置和流程的风险控制等方面拳皇,帮助企业实现高效的经营策略。而财务审计也随着企业的不断进步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从查错到防弊再到事前的预防型审计相结合的工作状态,最终会实现对企业的相关利益者负责的公允性审计。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审计工作从传统的查错揭弊,转向了揭露公司经营活动的缺陷并提出建议,以管理导向为基础的内部审计已经将关注重点转移至公司的内部控制环节,落实到风险是否能被有效管理控制,从而达到与企业实现共同目标的目的,而“公司治理导向内部审计”是目前较新的提法。治理导向型内部审计模式的产生是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企业运营中保证其正常经营、高效经营的有效手段,并越来越更加凸显其优势。为保证内部审计优势的显现,内部审计人员要进一步实现综合能力的跨越,从而进一步推动内部审计的职能转变:内审人员不仅只满足于善于发现问题,更要使自己善于解决问题,并应将指导意识转换为服务意识,以所提建议服务于企业运营为基准,从而充当企业管理中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的责任主体,以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才能进一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而在审计手段上,要突破传统方式,运用风险管理技术进行审计。

三、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如何发挥治理作用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目标具有趋同性。内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一定手段发现并解决公司经营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以此保证组织目标最终得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是增加企业价值,两者不谋而合。

(二)内部审计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其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效果

由于是内部审计为企业内部机构这一优势,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情况非常了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则更容易把公司内部一些集中问题交给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审计对象,这样更能够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统筹,从而促使外部受托责任与内部受托责任达到协调一致。内部审计根据公司治理的需求,不断对自身服务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提升其对公司治理效果中的重要度。

(三)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是增加公司的价值

1.“增加价值”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目标之一

内部审计通过监督公司的经营效果与效率,评价、把控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可以帮公司预防和减少损失的发生。而当公司的内部审计在运作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小于内部审计帮公司增加的价值时,公司整体价值就增加了,这就是内部审计所创造的增加价值。

2. 从实例分析如何增加公司价值

中国移动成立之初,并未设立内审机构,管理者在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存在价值后,在公司内将内审职能逐步建立。开始是将审计职能设在纪检监察部门,随着2006年SOX法案的推出,中国移动集团进一步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在集团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和全国各省公司均设立了独立的内审机构,而地市及分公司未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相关内审职能则归属于地市分公司财务部来实施。至2010年3月,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内审部制定发布的中国移动内部审计章程》,更是从制度上明确了公司内部审计的职责、权限和目标,并对优秀的审计人员进行选拔,打开特约审计员聘用等渠道,使集团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得到大的提升,并在生产经营、管理控制等公司治理各环节都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种价值创造,在帮助公司实现最终目标及提升公司价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河南移动内部审计人员根据生产经营需求,整合、梳理各类流程、如维修费流程、基站电费管理基础模型以及稽核标准化体系等。2014年初完成的稽核标准化体系项目,项目历时6个月,对分公司的稽核流程进行了多维度整合优化:从建立整体稽核控制、固化管理方式流程、对稽核对象进行分层管理、建立评价系统等四个阶段,并在各阶段、各环节加以控制,使整个流程更加合理。这一体系不仅对现有稽核制度进行了补充,缺失的进行了完善,还把所有部门、所有稽核流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在各阶段、各环节均层层控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稽核人员的工作职责,从而提升精细化管理程度,提高管理效率,增加了公司价值。

摘要:本文从公司治理及内部审计的相关概念出发,以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内部审计对实现公司治理效果的理论基础:首先是内部审计通过自身职能设计实现治理效果,高效提升了企业的增加价值。其次是要内部审计通过和董事会、高管及外部审计间沟通、协作对公司治理起到积极推动。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即要完善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又要完善内部审计的执业环境,但这些都不是在短时期内能解决的问题;而内部审计的人才建设并提升内部审计的整体实力是当前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内部审计,公司治理,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J].经济研究,2001,(11):3-11.

[2] 程新生,孙利军,耿伟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改进了财务控制效果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财经,2007.

[3] 蔡春,蔡利,陈幸.内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23(06).

[4] 傅黎瑛.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趋同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 冯建,蔡丛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财经科学,2008,(05):80-87.

上一篇:财政财务审计下一篇:工程安全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