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析论文范文

2023-03-03

教育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教育平等是教育良性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公平和发展的基础。芬兰在推进教育平等进程中,建立了从立法干预到政策和行动干预等机制。通过各种途径优化教育环境,从提供经费到高质量教师的培养再到学校内部条件的改善,以帮助提高教育质量并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化。

关键词:芬兰 基础教育 教育平等

在2000年、2003年和2006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实施的三次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测试中,芬兰学生以总分第一的好成绩三次捧走了冠军,他们在阅读、数学、科学和问题解决技能方面的成绩均优于其他参与测试国家的学生。而且芬兰学生的两极分化比其他国家都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成绩差距在所有参评国家中最小。这些都应归功于芬兰在基础教育中对平等原则的坚决贯彻。那么,是什么原因保证了芬兰在教育实践中为其公平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呢?

一、教育系统内部的原因

(一)力求公平的教育指导思想

芬兰的基础教育实践着一种教育哲学与理念,那就是重视教育的价值以及平等而公正地发展教育。《2004年芬兰教育部发展计划》中提到:“每一个人都拥有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殊需要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不管他们的经济情况如何。公共当局有责任确保每一个人拥有接受高标准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管他们的年龄、居住地、语言和经济状况如何。” 芬兰政府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就近入学,不择校机制给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学生提供了均等、高质量的教育机会。芬兰政府还特别强调每个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教育好不同类型的学生。所有学生,不管他们的年龄、性别、语言、居住地、经济地位如何,都有寻求特殊教育辅助的权利。特殊教育与正常课程进度相辅相成,有效地提高了在特定科目上处于弱势的学生的能力。

(二)分权、灵活的教育管理体制

在芬兰,中央政府订定的教育纲领旨在提供基本原则,各地方政府可自行制定适合地方需求的施教原则,各级学校更是有很大的自治弹性,能决定各校教学的重点方向。大多数学校有董事会,由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成员组成。校长任秘书,与大家共同讨论课程安排,与当地社团合作等问题。

芬兰的教师也被赋予相当大自主权。教师几乎可以全权决定教材的使用、教法的选择、学生的评定、课程计划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都在使用。只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各种教学创新都受欢迎,他们不需要在意学年考试或检测。

(三)免费的基础教育

芬兰的教育经费占全国GDP的6%以上,国家预算的14%用于公共教育,每年在这方面的支出仅次于社会福利开支,在国家预算中占第二位。其教育科研经费增长率也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居世界首位。例如,2001年芬兰教育部教育科研经费预算为50.97亿欧元,比2000年增长8%。2002年教育科研预算为54.66亿欧元,比2001年增长7.2%。因此,政府为儿童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大多都是免费的,比如,免费的卫生保健,免费的校餐,免费使用电脑和打印机,1-9年级学生的课本、学习用具和教师散发给学生的影印材料皆免费。由城乡政府负责安排上学距离超过5公里的孩子及残疾儿童的往返交通,或提供50欧元交通费。学校组织的远足如果行程超过5公里,还免费为师生提供出租车。

(四)数量庞大的图书馆无障碍链接,图书资源免费共享

芬兰全国有近千个公共图书馆,平均5000多人就拥有一个,人均占有图书馆的比例居世界首位。各图书馆还可根据读者的要求,利用全国图书馆网络从其他图书馆借调图书。当地图书馆主动为义务教育的综合学校服务,每周还有流动图书馆免费到农村学校服务。芬兰的科技图书馆与各大学图书馆联网,对所有芬兰国民开放。这样,各学校间的图书资源方面的差异几乎就消失了。

(五)优质综合学校网的建立与完善

20世纪70年代后,芬兰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优质综合学校网,1995年该学校网已经形成。在这个拥有500多万人口的国家,基础教育学校就有4000多所。这些公立学校规模都比较小。2008年,芬兰1/3的综合学校的学生人数不超过350人,学生总数达到500人的仅占4%。班额跟国际标准持平,或低于国际标准。每班只有20-30人。另外,政府还准备在互联网上建立学校,为在海外的芬兰儿童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改善因父母在国外工作而使子女基础教育受影响的状况。

(六)质优量足的师资保障

芬兰现有教师4万人,师生比约为1:15。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不仅仅依赖庞大教师的规模,更要依靠教师的质量。早在1980年,芬兰就颁布教育法令,规定初中教师需具有硕士学位,培养年限由2年至4年改为5年至6年。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末也从3年延长至了4-5年。《教育人员资格学位修正案》规定,从1999年起,所有中小学教师需具有硕士学位。

芬兰政府严格要求师资品质,高中生毕业申请师范学校时,除了要看在校成绩,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每年只10%多一点的申请者被录用加入教师队伍。准教师们还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与教学演练,达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平衡。这样走上岗位的教师就掌握了有效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此外,芬兰还注重增加教师在职培训的投入,各大学教育机构鼓励教师开展积极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并为教师提供终生培训,以此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七)保持相对稳定的师生联系

芬兰学校的发展相对均衡,教师很少流动。大多数学校的教师能够保持至少2年的跟班教学,因而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发展的相对均衡也减少了学生的流动。在孩子上学期间,家长一般不愿轻易搬家,以尽可能让孩子在同一所学校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

这种稳定的师生关系,还有小校小班的优势,师生间往往能够建立起紧密的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个体差异量身制订教学计划,包括选择书籍、定制课程等等,以期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国家的教育标准。

(八)有别于标准化的教育评价机制

芬兰教育中最可贵之处,就是尽可能地不比较、不评分,对学生和教师都一样。学生在15、16岁之前没有所谓的淘汰或选择系统,所有学生皆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天生的好奇心,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非常宽松灵活。老师可以向学生建议更高的学习目标,布置网上作业等,当然也可以自己出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但这些测试的结果都是保密的。芬兰中小学并没有全国一致的联合评量,学校也很少有考试,小学尤其是一个“考试禁区”。唯一的标准化、高利害性评估是高中毕业生参加的大学入学考试。在这之前,没有外部机构实施的考试强加给学校。在对学生的评定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如道德、价值观、创新能力、知识与技能等)都受到同样的重视。

与国际上普遍实行的严格的教师评价和连带责任的做法相反,芬兰实行的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自觉职业责任。人们充分信任教师和校长的专业能力,相信他们最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够给以最适合的教育。学校可以在国家框架下因校制宜,根据自身的条件对教学进行最优化的调整。芬兰的中小学不给教师做无谓的评比与评分,不给老师打考核,没有督察,也没有评鉴报告。这在管理死板,以考试为重的教育体制下是不可能的。

二、教育系统外部的原因

(一)文化同质

在芬兰的文化历史中,严重的政治冲突和教育理念上的突变是非常少见的。在整个20世纪,教育服务均衡发展,并能满足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的需要。由于文化同质,芬兰在制定国家教育政策和促进教育发展中所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等问题上很容易达成共识。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用更公平的综合学校代替传统的双轨教育制度得到了一致认同。

(二)男女平等

多年以来,芬兰一直都被认为是推动和促进性别平等的“天堂”。根据2006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性别差异报告》显示,芬兰女性各项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3。这个报告是在对占世界90%人口的11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采样,并就经济、教育、政治和医疗卫生4个领域进行分析基础上做出的。芬兰女性在经济参与和就业机会的评估中排名第8,教育程度排名第17,健康和生存状况排名第1,政治赋权居世界第3。

(三)贫富差距小

在欧盟国家中,芬兰不同阶层的人收入差距是最小的,这使芬兰社会更加平等。《2008—2009年度世界城市状况:和谐城市》的报告中提到,全球平等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欧洲,芬兰的城市基尼系数在0.25以下,为世界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高税收、高福利政策,缩小了人们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差额累进税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在芬兰,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所得税税率差别很大。在20世纪90年代,高收入者的最高税率曾达到65%,目前最高税率仍高达60%。而低收入者则无需向国家缴纳所得税,仅需缴纳地方税。向低收入的个人和家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又一手段,其形式包括生活补助和住房补贴,以及向有子女家庭提供不需纳税的儿童补贴等形式。芬兰实行的高收入者高税收政策,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趋于合理均衡。

三、小结

社会要关注并致力于改变教育不平等,尽力消除由于外在各种差异而带来的教育不公。政府作为社会资源和价值的整合者与管理者,是教育机会公平最大的责任主体和义务主体。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学习芬兰在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先进教育中积累的经验,维护教育机会平等的理念与准则,保证公正体系中各项内容的实施,还要直接创造一些有助于教育机会平等实施所需的条件,为我国实现教育公平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金玮,《韩国巴西芬兰促进教育公平的招数》[J],《教育文汇》,2009(11)

[2] 李建忠,《教育公平:国外的探索与经验》[N],《中国教育报》,2006(11)

[3] 李水山,《芬兰优质基础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7)

[4] 李雪垠,《芬兰基础教育模式成功因素探析》[J],《基础教育参考》,2006(2)

[5] 李忠东,《全面和均衡发展的芬兰教育》[J],《世界文化》, 2006(9)

[6] 刘媛媛,《芬兰教育成功的原因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2)

[7] 皮拥军,《韩国和芬兰——OECD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典范》[J],《比较教育研究》,2007(2)

[8] 谈洁,《芬兰教育印象 教育地位:“小国”里的“老大”》[N],《南京日报》,2009-11-3

[9] 唐锡炳,《感受以人为本的教育——芬兰教育考察报告》[J],《山东教育》, 2007(26)

[10] 王悦芳,《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的逻辑与理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6)

[11] 徐晶晶,《芬兰基础教育:成功没有秘方》[J],《上海教育》,2007(07)

[12] 张瑞海,《芬兰实施义务教育的成功经验》[J],《江苏教育研究》,2010(3)

[13] 赵俊峰、李英歌,《芬兰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公平观的演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8(1)

[14] 周航,《芬兰教育成功的奥秘与面临的挑战》[J],《基础教育参考》,2008(11)

教育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小学阶段的责任教育涵盖着的繁多的内容,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在分析小学责任教育的问题与成因的基础上,阐述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责任教育;校园文化;隐性教育

一、引言

科学有效的责任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积极负责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阶段,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小学生责任品质的现实状况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对于教育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过程来讲,一个人的小学阶段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阶段,因此责任教育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当前小学阶段责任教育的问题分析

首先,由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之内过于注重小学生智力教育的发展,在小学生的身体和学习方面倾注了过多的注意力,却忽视了责任教育,逐渐形成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其次,对小学生的自我责任认知教育也没有提起重视,没能在教育中注重对其内心对所赋予的责任情感的激发;第三,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的小学生责任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而对关心和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等更为实际的问题却关注不够,形成思想品德教育的误区;第四,缺乏德育教育的长效机制,过于强调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却忽视了责任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难以使之真正内化为小学生良好的责任观念;第五,忽略了对小学生践行能力的培养与内心世界的塑造,只注重对他们的思想灌输,不可能有较强的实效性。

三、问题的成因分析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育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导致了责任素质教育的缺失,由于过于重智轻德,忽视了学生责任品质的培养;其次是责任教育内容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当前的社会现实,导致了责任目标的不切实际,这就使得责任教育的可信度降低,被赋予了深厚的政治色彩,难以被小学生真正接受;第三是责任教育途径的狭窄,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往往属于一所学校的边缘地位,而其他科目的教师则不太注重学科知识以外的育人工作,小学生的责任教育知识得不到进一步巩固深化。

四、责任教育的具体策略

结合以上的分析,本文给出以下具有针对性的相关策略。

第一,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应该认识到小学责任教育的重要性,意識到小学责任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接受了充分的责任教育,才能有助于小学生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而小学生作为责任主体,履行其道德义务,才能最终发展为自律健全的责任公民。

第二,在提升认识的基础上,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将责任教育的目标分层和细化,摒弃以往将小学责任教育目标成人化和理想化的做法,体现层次阶段性,从而最终构建责任教育的目标体系。

第三,应强化小学责任教育的具体内容。我们只有构建同时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时代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才能使责任教育更为系统,使之真正内化到小学生的认知中。因此,教师应在具体的教育中,强调世界观的教育、感恩责任教育以及爱国责任教育,生态责任教育等,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进行渗透教育和隐性教育。

第四,应该拓展小学责任教育途径。只有对现有教育渠道进行不断健全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大力拓展新的教育渠道,才能有效实现责任感培养的效果。因此,首先可以围绕学科教学进行学校内部的责任渗透,在课内外活动的开展中进行责任感的激发与培养,同时构建良性的校园文化,以实现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五、结束语

小学阶段的责任教育涵盖着的繁多的内容,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和家庭付诸实质性的共同努力,方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姚黎.《中小学德育的实效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2):21.

2.关鸿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6):11.

3.徐立明.《当前小学生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32.

教育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基于河北省398位农民的问卷调查,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影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及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农民教育培训参与半低、培训时间短且缺乏连续性,培训渠道及培训形式相对单一。教育培训供给不足、内容供求错位、时间安排不合理等等因素制约了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更倾向于接受短期的、与所从事的主要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培训。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教育培训 河北省

建设新农村贵在以人为本,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了解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教育培训情况,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于2007年8月组织了以“农民教育培训”为主题的农户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影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三个方面的内容。遵循调查对象设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原则,样本覆盖河北省11个地市,共设计选择了99个县(市、区),198个乡镇和396个行政村(每个地市选择9个县,每个县选择2个乡,每个乡选择2个村)为调查地点,调查对象为随机抽样选取的农户。按照拟定计划,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21份,其中有效问卷398份。从调查内容及被调查者的分布情况看,本次调查具有内容丰富、涉及地域广等特点,在河北省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问题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

(一)农民教育培训参与率低、培训时间短且缺乏连续性

通过对398个农民的调查,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民有246人,占61.81%,其中只有52人在2004、2005、2()06连续三年参加了各种农民培训,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3.07%。就农民教育培训的天数而言,被调查者在2004、2005、 2006年所参加的培训天数为1-7天的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57.07%、51.78%和42.68%。可见,仍有许多农民没有参加过教,育培训,同时农民教育培训时间较短且缺乏连续性。

(二)农民教育培训渠道及培训形式相对单一

农民教育培训根据供给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政府部门、大中专院校、专业协会、龙头企业、民间培训机构等多种培训渠道。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主要渠道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农民职业培训与农技推广、农业科技宣传与普及。调查显示,在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民中,35.77%是通过政府部门提供的培训,28.46%是通过民间培训机构,16.63%是通过专业协会,10.83%是通过大中专院校,仅有8.31%接受过龙头企业提供的教育培训。课堂讲授和现场实习是较为主要的两种培训形式,分别占39.80%和37.56%,而参加过网络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仅占5.47%,可见这一现代化的培训手段还未得到广泛应用。

(三)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更受农民欢迎

目前影响农民增收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制约因素,仍然是缺乏技术和创业技能。通过对“您接受过的培训类型”问题的回答发现,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占调查者中参加过培训人数的40.80%,参加过实用技术培训的占35.80%。其他依次是学历教育、管理培训、综合培训。说明农民更加希望具有一技之长,倾向于接受能够直接增加收入和便于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培训。

(四)农民教育培训效果显著

当问到“通过参加培训是否有助于增加收入”,有41.46%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于增加收入作用明显,同时回答“有一些作用”的占54.07%,在被调查者中仅有4.47%的人认为作用不明显。同时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也能从一个侧边说明培训效果如何,在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民中,对于“您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的问题,回答“比较满意或十分满意”的占54.38%,回答“一般”的占37.80%,而回答“不满意”的仅占8.54%。说明河北省的农民教育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但是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仍有部分农民对教育培训不满意,没有达到他们的需求。

二、影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分析

(一)教育培训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途径主要分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民间行为,且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在总体上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仍然相对薄弱,且各种渠道的发展状况也明显地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调查显示,43.97%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最主要因素是当地缺少学校。可见,学校为主体的供给途径发展不足,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层次、多结构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渠道。

(二)培训内容供求错位

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从总体上可分为农业技术培训和非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由于立足农业的总体设计与要求,所以各种渠道的教育培训基本围绕农业技术方面,对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三产业领域内相关职业技术的培训则相对较少,这虽然有助于农业的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民职业分化的现实以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有所差距,影响了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调查显示,35.18%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合适的内容是影响其参加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培训内容的供求错位已成为影响农民教育培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农民教育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

受农业生产规律及农民日常作息规律的影响,农民教育培训时间安排得合理与否,影响着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机会成本的高低,进而影响教育培训参与率的高低。调查显示,27.14%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培训时间安排得合理与否成为了限制农民教育培训有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培训费用超出农民承受能力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而部分职业技能培训价格及职业技能鉴定费用却相对较高,如电焊工和车工的培训费用分别高达500元-600元和750元,技能鉴定费分别为305元和3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调查显示,21.36%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培训费用太高,已经超出了农民的可承受能力。

三、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分析

(一)教育培训目的——增加收入和提高技能

对于“你参加教育培训最主要目的”,本题限选选三项,按照第一个选择的赋3分,第二个选择的赋2分,第三个选择的赋3分,乘以各自出现的频率经加权所得分数见下图。按加权分数排序,增加

收入和技能培训比重最大,然后依次为:得到尊重、获得政策扶持、获补贴、获学历、获证书。可见农民希望通过参加教育培训来增加收入和提高技能, 反映了农民急于致富的心理。

(二)教育培训内容——与所从事的主要经营活动密切相关

当问到“您期望哪些种植业的培训”时,回答“粮食”的占57.79%,同时需要注意的是398份调查问卷有280份回答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来源于种粮,占70.35%,可以看出农民对于种植业的培训需求与所种植的作物密切相关,粮农希望通过获取更多的关于粮食种植方面的技术来增加粮食的产量、提高粮食的品质。回答“蔬菜”的占20.35%,说明目前蔬菜生产进入了由数量扩张向提升质量、提高效益的新阶段,菜农希望通过培训掌握名、优、特、新品种蔬菜的种植,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伴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农民希望通过多元化的种植达到增收的目的,比如回答“特种经济作物”的占11.56%,回答“水果”的占10.30%。

对“您期望那些养殖业方面的培训”问题,共设计了9个选项,各选项的排列顺序为:猪、鸡、羊、牛、特种养殖、水产养殖、鸭、鹅、其他。需要注意的是,其中被调查者中对于猪和鸡的养殖培训需求共占51.49%。说明农民对于大宗畜禽的培训需求更为迫切。

当问到“您期望哪些非农方面的培训”时,其中回答期望“机械、运输、建筑”这三方面职业技术培训的共占47.88%。因为机械、运输及建筑是吸纳农民工较多的行业,这也说明了农民期望通过这些培训获得更大的就业机会。回答期望“农产品加工或农产品贮藏”方面的培训共占24.05%。需要注意的是,398份问卷回答家庭主要经营活动为种植业或养殖业的有316份,占79.40%,说明农民所期望的非农方面的培训与家庭主要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农民希望通过农产品的深精加工培训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这对安排非农培训的种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受观念的制约,农民对餐饮、家电、家政、美容美发、服装、旅游、营销、通讯方面的培训需求相对较少。

(三)教育培训层次——短期培训

当问到“您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时,有47.74%的被调查农民期望接受短期培训28.14%的期望接受一事一训,愿意接受证书培训的为21.11%,而愿意接受学历教育(中专或大专以上)的仅占3.01%,而可见目前农民培训需求以短期为主,证书培训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与上一个问题相印证,对“您愿意接受的培训时间”问题,回答“一个月以内”的共占90.95%,回答“一个月以上”的仅占9.05%,调查结果进一步表明农民以短期培训需求为主。

(四)教育培训形式——现场实习

当问到“您喜欢的培训方式”时,回答“现场实习”的占39.80%、回答“面对面讲授”的占37.56%,调查结果表明,面授形式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其中现场实习的形式最受农民的认可,因为现场实习的针对性强,并且授课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电视广播、VCD学习等只能作为以上两种形式的补充。

(五)教育培训费用——100元以内

培训费用的高低是影响农民参加培训的一个直接因素。当问到“您认为可以接受的教育培训费用”时,共有97.24%的被调查农民可以接受的培训费用在100元以下,仅有2.76%的能够接100-200以内的培训,没有一个被调查者能够接受200元以上的培训费用。可见,尽管农民对于教育培训潜在需求巨大,但是现实的有效需求不足,农民对自己想学习和掌握的致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资金的限制。

(六)教育培训地点——就近

对“你愿意接受培训的地点”问题,回答“本村或乡镇”的共占56.03%,在这其中选择本村的占38.44%。调查表明,大多数农民希望本着就近的原则接受培训。因为这样培训人员可以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得农民既可以方便的接受培训同时又能节约交通费用。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对河北省398位农民的调查问卷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的结论与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渠道投资机制,从而不断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增加教育培训供给,进而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参与率,同时缓解农民有限的收入难以支付较高的教育培训费用的情况。

(二)在农村广泛开展短期教育培训

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短期稳定性较大。短期培训是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面最广、人数最多的一种教育形式。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深入发展,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越来越迫切,短期培训以其时效性、实用性较强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农民求实、求知、求富的需求。

(三)培训内容和方式应贴近农民需要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应从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向贴近农民、适合农民和方便农民的方向发展。根据区域特点,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动态管理模式,围绕农民主要经营活动和资源优势,采用有效的培训方式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等的培训,进而从总体上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本文作者:张丽丽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

赵邦宏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姚开建

教育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运用个案研究法,以一例脑瘫儿童实施在家教育的个案报告呈现了从儿童及家庭的评量、个案研判分析、拟定并实施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成效评估等全过程,探索发展障碍儿童以家庭为本位的早期干预模式及跨专业团队合作的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脑瘫;在家教育;个案研究

一、个案简介

案主:张×,男,出生于2008年2月,母亲在怀孕期严重缺氧,剖腹产。产后患先天性喉喘病和吸入性肺炎住院40多天,医生曾下病危通知书。3个月家长即怀疑孩子有问题,并到某市级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检查,诊断为脑瘫。7个月之前,平均每个月都感冒,因肺炎住院。1岁零1个月开始动作训练,兼高压氧、电磁波治疗,并在另一私人诊所做针灸治疗。3岁之后检查出有癫痫,感冒时容易发作,一般小发作,频率小,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控制良好。

二、个案家庭简介

张×现阶段和父母、婆婆、伯伯生活在一起。居住地位于主城区,因小区地处核心商圈,人流量大,环境嘈杂吵闹,但交通方便。父亲大专文化,在某文教单位工作;妈妈初中文化,目前辞职在家专门照顾孩子,负责孩子的教育训练。父亲工作之余也会对孩子进行训练。父母均重视孩子的教育训练,妈妈积极性高,为孩子良好的发展会主动寻求资源,购买玩具、书籍等。

三、以家庭为本位的评量

家庭本位评量旨在了解张×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从儿童和家庭两方面进行,由为张×及其家庭组建的跨专业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评量内容如下:评量分为儿童和家庭两部分,主要包括课程评量、家庭生态评量、儿童发展评量、儿童气质评量、家长特质评量、家庭需求访谈、家庭兴趣调查、家庭环境评量等,儿童部分评量主要使用Portage早期教育指导手册、0~4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动作评估表、儿童气质量表、环境分析表等评量工具。

四、评量结果研判分析

(1)案主:听力正常,高度远视、眼睑下垂;脑瘫,3岁之后检查出伴有癫痫,开始服药,目前控制良好,遵医嘱、随访。视力问题影响视觉学习通道,脑瘫影响认知、动作语言、生活自理等各方面的发展。

(2)发育情况: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全量表分108,发育商为21.6。大运动得分26,能扶物站,可独立站片刻,牵手可行走;精细动作得分17,会操作喜欢的玩具,会撕纸,能拇食指操作;适应能力得分16,会注意喜欢的玩具,寻找声源;语言得分23,能模仿发声,称呼家人,高兴时可一次说3~5个字的话;社交行为得分26,发声音表示需要,开始有是非观念。

(3)所需相关服务:医疗部分,眼科解决视力和眼睑下垂问题;神经内科控制孩子癫痫发作情况。需要到某机构接受动作发展评估和动作训练方法指导,参加某早期干预机构组织的定期团体活动和不定期的家长联谊活动或亲子讲座。未来安置视张×的能力水平考虑到融合幼儿园或特殊教育训练机构。

(4)家庭需求方面:主要照顾者为母亲,性格外向,善于沟通,能正视孩子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资源,愿意吸纳好的教育训练方法和康复技术。家庭气氛和睦,邻里关系良好。邻居见面会主动打招呼和表示友善,社区残联、居委会时常关心慰问这个特殊的家庭,但在专业支持方面较为缺乏。目前,张×的需求是该家庭的重点,家长希望学习一些教育技巧和训练方法,能适当管理孩子的行为,发展孩子的能力;希望能与专业人士交流,讨论孩子的情况,最大限度发展孩子的能力。

五、拟订并实施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

透过评量了解张×及其家庭特点和需求之后,由在家教育服务老师综合神经心理科医生、动作训练老师、家庭成员及相关评量人员的意见,拟订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再征求家长意见,作适当修改或补充,最终形成张×及其家庭的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该计划包括儿童和家庭两个部分三个月的短期目标。实施中,家庭活动设计模式以目标导向为主,即每次在家教育服务老师与家长一起从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中挑选一些目标,再设计这些目标适合用什么家庭活动来达成。因为张×的障碍程度较重、反应度差,在家教育服务老师建议张×妈妈对一个目标进行工作分析,把一个学习目标分成很多个小目标、小步骤,进行小步子地教学指导。在三个月之后实施再评量,通过Portage早期教育手册检核表了解张×的能力发展状况,同时通过对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的评估,了解IFSP的执行情况。

六、实施在家教育服务的效果

经过Portage早期教育课程评量、家长访谈及在家教育服务老师和家庭成员的观察来了解张×的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1)各方面的评估结果呈现张×在家教育服务前后的进步,改变状况无论专业相关服务人员、到宅服务老师及家长的观察结论都较为一致。

(2)改变较大的是日常生活常规和学习常规,生活学习习惯已初步建立。

(3)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的目标达成率分别为18/25,13/19(分母为目标总数,分子为完全通过及需要家长协助下通过的目标数)。

(4)家长部分,掌握了多种教学方式,并尽可能地利用到家庭资源。

(5)家庭部分,家长可在指导下进行空间规划,合理安排适宜张×生活、学习的家庭环境;增加了与其他相同经历家庭的互动机会,参与家长培训活动与联谊会等,交流教养经验和资源共享。

(6)经2期在家教育服务后,张×原本完全在家由家人专门照顾,现被成功转介到特殊教育机构就读,在家教育服务老师定期随访张×学习、生活情况。

七、结案并随访

经过2期在家教育服务,个案张×被转介到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训练,相关服务如医疗、动作训练等继续进行,在家教育服务则结案。经随访,张×在特殊教育学校适应良好。

参考文献:

[1]余强,美国残疾婴儿和学步儿早期干预计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2,50-52

[2]林云强.张福娟,美国波特奇方法在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0,34-36

[3]郭逸玲.卓妙如,发展迟缓儿童早期疗育之概念与模式[J],身心障碍研究,2004.2,68-73

[4]杨美华等,爱从家里开始[M],德兰启智中心,2003.12

重庆师范大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2011XWQ07

教育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赏识教育从幼儿的心理需求出发,体现我们对幼儿差异性的尊重,引导幼儿肯定自我和完善自我,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来说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现阶段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幼儿参与自主学习,并利用赏识教育方式为幼儿建立信心,但是实际的教育活动开展环节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教师在应用赏识教育理念上还有不足。基于此,本研究中笔者立足自身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分析赏识教育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具体渗透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赏识教育;策略研究

引言:

幼儿处于启蒙教育阶段,早期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应用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全面课程改革影响下,幼儿教育也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赏识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引导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利于幼儿的自信心建立,这对幼儿的心理成长和学习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本研究将对赏识教育策略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路径展开如下分析。

1面向全体,创设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

不同性格和特点的幼儿都渴望得到教师肯定和鼓励,但是在实际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性格内向的幼儿更容易被老师忽视,这样的教学现状下,赏识教育的作用可能具有局限性,为了摆脱这样的局面,我们在应用赏识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应该面向全体幼儿,营造整体赏识的教育氛围。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赏识教育要注意面向全体,不但对活泼好动、善于表现的幼儿给予赏识,而且对那些性格内向、孤僻的幼儿也更要关注。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幼儿教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每个幼儿的特长,创设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让每个幼儿都有得到赏识的机会[1]。例如,教师通过举行音乐会、画展、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有展示特长的机会,教师要针对幼儿的表现及时地进行点评、鼓励。通过这些活动,为赏识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赏识教育,享受老师的关爱,使之在赞赏中健康快乐成长,同时,赏识教育也能够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健全的人格,并逐渐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世界。

2应用语言激励策略

幼儿和教师的主要互动方式就是语言交流,因此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应用语言激励策略,对于胆小的学生,教师要在提问上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启发,这样更容易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我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大家可以试一试,回答错了也没有关系的”,教师采用这种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的学习效率[2]。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幼儿难免会出现回答错了的状况,教师如果不能采用合理恰当的方式就会影响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幼儿在以后上课的时候都不敢再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在面对幼儿回答错了的状况时要采用委婉的启发性的语言,“再好好考虑一下”、“是不是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地方”,以这样启发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想法进行二次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回答正确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给予鼓励,激励幼儿不断努力,教师要用“说得真棒”“说得太好了”、“同学们鼓鼓掌”这种鼓励的语言激励幼儿。我们在幼儿教育实践活动中,很容易对幼儿的表现或者观点提出模糊的评价,如只是用简单的“对”或是“不对”来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仅不利于幼儿的教育活动参与积极性提升,也会抹杀幼儿的好奇心,也不利于幼儿的自信心建立,因此幼儿教师还是需要结合具体的教育需求调整语言应用策略,“这位同学提的这个问题很棒,我们其他同学都要向他学习”、“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为同学呢?”……在解答幼儿的疑问时,也有的教师认为他们的这种行为影响了上课的进度,所以就斥责幼儿“怎么这么多问题”,这就阻碍了幼儿对外界探究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師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激励幼儿不断发展进步。

3通过阅读引导幼儿自我完善

很多幼儿第一次参与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体现出胆小、退却的特点,这很大原因都是源于幼儿缺乏适应能力,因此在指导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结合榜样人物树立全新认知,融入集体生活[3]。有一次,在阅读《木兰从军》时,小朋友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花木兰代替爸爸去当兵还要扮成男孩儿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小朋友的注意,我看着他们好奇的眼神,慢慢解释道:“古代只有男孩儿能当兵打仗,女孩儿不能去的,女孩儿被认为是比较柔弱的,所以,男孩儿要保护女孩儿呀!花木兰虽然是柔弱的女孩儿,但是为了保护父亲,只好选择扮成男孩儿去当兵了。”小朋友纷纷感叹:“花木兰好勇敢啊!”、“男孩儿要保护女孩儿呀!”、“还可以保护爸爸和妈妈!”我听着小朋友的议论,感觉非常欣慰,幼儿初步建立起男强女弱的认知,且对花木兰的勇敢也有了认知,这些都对幼儿的实际生活有指导作用。

4家园形成合力,促进幼儿成长

家园共育策略是促进幼儿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办法,结合家园共育理念,幼儿园在实施赏识教育策略的过程中,显然也需要家庭教育为之提供助力。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补充,幼儿除了在幼儿园的时间,其余时间就是和家长接触,因此在渗透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幼儿教师。家庭氛围越和谐,幼儿个性的塑造越成功[4]。在这一阵地内打好一场胜仗,会使学校教育更上一层楼。比如,幼儿教师与家长做好电话沟通,主要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情况,然后针对教学的模式进行重构,教学的方案进行设计;家长通过“家长会”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协作深化赏识教育。快速形成一股合力,赏识教育效果明显,这对于我们实践工作的推进来说是大有助益的。再如,利用传统节日进行赏识教育,比如教师节组织“敬爱师长”主题活动,鼓励孩子们一起编排舞蹈,从而回报老师的爱,锻炼合作的能力。母亲节组织“孝敬父母”主题活动,要求孩子们回家以后对自己的妈妈说声“辛苦了”“爱你”,然后写出感受,提高实践能力、写作能力、观察能力。家长们积极配合老师工作,促进了幼儿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素质教育的好理念。通过赏识教育,幼儿教育整体进步指日可待。赏识教育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利于幼儿的潜能激发和全面发展,因此目前的幼儿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提倡应用赏识教育提升幼儿教育活动质量。针对目前幼儿赏识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化探究。

参考文献:

[1]周奕.用爱和智慧呵护幼儿成长――浅谈幼儿园“赏识教育”[J].斯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21(07):241-242.

[2]马晓红.赏识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启迪智慧(教育),2015,21(09):152-153.

[3]吴雪玲.赏识“自信”成功――赏识教育的策略[J].教育导刊,2013,21(14):1130-1132.

[4]罗会.赏识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6,21(02):124-125.

上一篇:特殊教育德育论文下一篇:数学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