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06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作为技工类院校的一名普通教师,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中,精细化管理关键要突出一个“细”,这个“细”字有下面几层含义:

一是备课。每节课都必须提前备好课,把计划在课堂上讲授时所涉及到的教具都提前准备好。

二是方法。指教学方法,即结合自身的优点,多借鉴同事或者同行甚至专家的教学管理方法,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三是周密。授课过程每一环节必须考虑到,不留死角。同时,要求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每一个知识点讲到了什么地方、进行到什么程度要一清二楚。

在做好“细”字的同时,我认为做好精细化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精细化管理的意识

精细化管理是全员智慧、力量发挥、集合的结果。技工院校的管理同样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从教学、组织、人事、财务到后勤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和每位师生息息相关。因此,精细化管理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课堂上,而是需要集合每一个人的力量。只有大家都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各项工作,院校才有可能快速发展。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和长期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学管理的手段,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学习技能。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进行,一些教学方法管理制度也会有可能不太适应教学现状。因此,有必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精细化管理进行修正,以研究制定新的措施。

二、制定精细化管理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精细化管理顺利实施。要明确如何备课、如何讲课、授课进度、此课程在本专业所占比重,一点一滴都不能有任何疏漏。将每个课堂环节作为本系精细化管理的切入点,通过全系工作程序和标准,做到每一项业务、每一件事情都有目标,有落实,有监督。制定好四个方面的制度:

一是职责类制度。内容包括明确每个人、每个部门的工作岗位及职责,各尽其责,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人人有事负责。

二是规范类制度。内容包括工作规范要求、考核评估细则,这些制度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约束性。

三是福利制度。内容包括教师的岗位培训、在职进修以及教师待遇等内容。目的是,鼓励教师进行深造,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并凝聚人心,做好和谐校园建设。

四是制度建设类制度。内容主要是对上述制度进行讨论、修订,与时俱进,及时增加新的内容

三、核心是“以人为本”

管理的主体是人,精细化管理必须“以人为本”。把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实施,改变为自觉遵守和执行,这是对严格规范管理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学生身上,具体做法是:

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全面沟通;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班级活力;

开发学生的潜能,创建学习型班级;

开展自我管理,增强班级凝聚力。

精细化管理不是对以前管理模式的否定,而是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精细的、科学的管理。精细化管理的精髓在于将细节贯彻到工作的始终。因此,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文化,它体现在规章制度中,更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技工院校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细化管理,关键是要搞好和谐校园的建设。只有学生乐学、老师乐教、职工乐业,精细化管理才能落实到实处,并产生重大的效益。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淄博市技师学院)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结合“物质的量”的教学案例将企业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方法——PDCA工作法运用到化学教学过程中,以吸收PDCA工作法的有益理念,对化学教学进行教学质量全程控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PDCA工作法;中学化学教学

PDCA工作法是一个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具体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四个质量控制阶段,其核心理念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近些年也已运用在许多其它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试图对其如何运用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学质量全程控制作初步尝试。

1PDCA工作法简介

PDCA工作法的四个质量控制阶段是首尾相接周而复始的循环程序,由美国工程师戴明(博士)于1950年创立,也称PDCA循环[1]。它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以达到质量提高的循环程序。PDCA工作法四个阶段的基本内容为:

Plan阶段:计划阶段。根据市场的需求,发现自身产品的缺陷与不足,再确定产品的质量及其改进的目标、具体的步骤和方法。

Do阶段:实施阶段。根据实际情况执行计划好的方案,以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

Check阶段:检查阶段。在执行计划的基础上,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和效果,找出与计划质量目标偏离的原因、发现执行计划过程中的不足。

Action阶段:总结阶段。对检查出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分析、评价、总结。

这四个阶段是一个循环体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在PDCA循环中,每一个阶段内又可以进行小的PDCA循环。PDCA循环的特点是:4个阶段的工作完整统一,缺一不可;大环套小环,小环促大环,阶梯式上升,循环前进。如图2所示。

2PDCA工作法在“物质的量”教学中的运用

2.1计划阶段——备课

2.1.1分析现状,发现问题

分析现状就是对当前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找出产品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不足。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性行业,学校提供的是知识、道德、品性的服务。英国学者萨利斯(EdwardSallis)将直接接受学校教育服务的学习者划分为一级消费者。学生作为教育的一级消费者,他们对课堂教学应该最有发言权,这和当前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

在化学教学中,分析阶段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掌握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储备情况、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需要等,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实施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可以从容地把握将要传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是高中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是化学计算中经常要用的物理量,在整个高中化学计算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刚开始接触这个概念时,很难理解,肯定会产生各种与此概念相似的错误概念,如“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物质的重量”等,这些错误概念无疑会影响学生正确概念的形成。

2.1.2研究问题,找出因素

在PDCA工作法中要重点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因素,建立解决问题的支点。故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教师在充分掌握了学生的学情后应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各种因素。如学生易混淆的“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物质的重量”等概念是学生在字面上的误解,这只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稍加解释即可解决。学生以前学的物理量都是宏观方面的,而新概念“物质的量”是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如何让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世界,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对学生和教学内容有了充足的了解后,才可以通过下一步制定的计划来展开自己的教学。

2.1.3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订解决措施,提出改进计划,制定出质量目标。计划阶段在PDCA工作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好的教学计划可以对症下药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相应增强。

“物质的量”的教学属于概念课教学,根据对概念教学的一般原则,主要采用讲授法、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法、类比逻辑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掌握运用概念[3]。首先,在教学计划中选用解决学生“错误概念”的教学方法,制定出质量目标,即教学目标;其次,针对学生对微观世界了解较少的特点,在上课之前可以采用与日常生活贴近或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导课;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可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采用“对比法”进行教学,通过对比,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次,为了让学生加强“物质的量”的概念和与其它概念之间的异同,可以采用“图示法”进行教学;最后,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属于实际运用,故在新课结束后还应该留有一定量的练习进行训练。

2.2实施阶段——上课

此阶段就是执行计划阶段制定的计划,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针对“物质的量”概念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以下步骤进行控制:

首先,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去查阅有关原子、分子、电子等粒子发现的化学史,并作充分的记录,此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定的了解,为即将要学的新课做好前期知识准备;“物质的量”是针对微观粒子的,对学生来说又是新概念,故在引入概念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2H2+O2=2H2O C+O2=CO2等复习化学方程式,建立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联系。

在教学中应指出,物质之间发生的这些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是外在的化学现象,其实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及离子之间以一定数量关系进行的,如何把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和可见、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这时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为了消除学生的错误概念,应从它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入手,强调“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不可拆开的整体,也不能拆开来理解,它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物质的重量”的概念截然不同。教师再作简要讲解:“物理量”是用于描述物质的某种属性,如:“质量”这个物理量,用于衡量物体的惯性大小;而“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则用于衡量微观粒子数目的多少。

其次,通过对比表(见表1)将其和其它的物理量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与其它概念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认识:

科学上是用12g12C(即0.012kg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作为一个集体或称一个系统(基准)来度量物质的量,从而把微粒(微观粒子、难于称量)和微粒集体(宏观物质,可称量)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提出12g12C含有的碳原子是多少呢?接着指出这个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通过这样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指出其符号NA、近似值及与物质的量(n)和粒子数量(N)之间的关系:

最后,指出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是以12C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元素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出的数值。用12g12C所含碳原子数作为标准的原因,是因为1mol12C的质量是12g,6.02×1023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2g,这样就可以推算出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同样,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离子质量。教师在介绍了上述知识之后继而阐述摩尔质量的概念,即1mol物质的质量,其单位是“克/摩”,符号为g/mol。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在课结束之前安排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以便巩固所学知识。

2.3检查阶段——评价

该阶段的目的是检查实施预定计划后的效果,发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找出可能更有效的措施。此阶段可以通过评价和验证两个步骤来达到。确保解决方案是否可以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问答、课内小测验、课后作业、考试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从评价的结果中得出实行的方案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不是合适的方案。具体体现在化学教学中就是作业的修订评讲、试卷的讲解、包括课外辅导等。按上述步骤进行“物质的量”教学后,还应该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习,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暴露出仍存在的问题,再将这些问题放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进行下一轮的PDCA循环,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尽量的使最多的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针对此节课的特点设置了一些练习:

【问答】1.物质的量的单位是什么?

2.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及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计算】1.0.5mol氢气中含有多少氢分子,含有多少氢原子?

2.0.5克铝原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3.核内有8个中子的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以该氧原子的1/16作标准来表示,另一种原子x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207.2,则1个x原子的实际质量约为多少?

2.4总结阶段——反思

此阶段目的是回顾过程中一些可以提高质量的方案,将这些好的工作方案制度化、标准化,并纳入以后正常的工作程序中,重新开始PDCA循环;将失败或不足的地方进行归纳,避免以后再发生同样的错误,留下的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此阶段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面对的是具有主动性、可变性,具有思想的学生,而不是客观的机器,所以PDCA工作法在教学上运用时切不可以将总结出的经验作为一成不变的定律,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应该直接决定教学的计划,这也符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

通过对学生学习“物质的量”情况的检查,可以发现通过利用对比法和图示法进行教学后,学生对概念的区分状况较好,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和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情况较好,但对12g12C所含碳原子数作为标准还有些迷惑,应将此问题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在下节课开始时强化这方面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样的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3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以上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发现,PDCA工作法可以很好地运用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同样运用在化学其它内容的教学上也是合适的。下面结合化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和PDCA工作法的四阶段特点,将PDCA工作法运用在化学教学中的情况用下列鱼刺图(图3)来表示。该图的化学教学过程,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教学程序。此鱼刺图只画出了单线程的化学教学过程,在PDCA循环中是由多个这样的鱼刺图首尾相连组成的。通过单线程再到以下循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总结反思→发现问题的密闭过程。

通过以上研究和图示可以发现,PDCA工作法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阶段和教学过程中的备课、上课、评价、反思四个阶段能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吸收PDCA工作法中有效的全程质量控制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将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并最终解决问题,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此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故仍存在许多不足,如何更有效的将PDCA工作法与化学教学相结合,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金广林.全面质量管理实用方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35-36.

[2]农俊彬,韦湘.PDCA工作法在照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2001,17(7):551-554.

[3]马艳秋.物质的量教与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0):9-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小学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教学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想提高小学教学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人员根据小学教学特点,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实行的管理。要想加强小学教学管理,必须创新管理模式,总结教学经验。从小学教学管理现状可以看出,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相关部门必须详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针对问题采取解决对策。

【关键词】教学管理;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管理

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为小学教学管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国家对小学教育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只有不断调整管理策略,创新管理模式,才能符合教学体制的要求。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对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都有很大影响,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在教学管理角度分析小学教学管理现状

(一)小学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邓小平曾经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小学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并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小学教学管理有很大影响。如今,很多小学管理人员缺乏教学管理意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无法满足教学管理的需求。虽然很多小学也制定了教学管理方案,但是小学教学管理方案的执行力正在不断弱化,教学管理方案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

(二)教学管理内容存在问题

如今,很多小学没有按照国家课程安排授课,比如,随着课程体制的不断变革,国家要求小学每周体育课程安排不能少于三节课,但是很多学校体育课程安排非常少,根本不符合国家的教学要求。国家为了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了几门地方性课程,但是这些地方性课程进展十分缓慢,地方性课程授课也是十分形式化,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管理方式不合理

如今,很多学校都在使用传统教学管理制度,但是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本无法满足小学教学管理需求。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暴露出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学管理制度是从学校的角度制定的,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管理。其次,学校对教学管理的检查过于形式化。最后,每所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都类似,没有突出学校的教学特点,这与国家的教学管理要求是不相符的。

案例:学校管理人员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设置了教师“满勤奖”,出满勤的教师可以得到50元的奖金,如果请假一次或者是迟到两次,当月的奖金就会被取消,这个政策实施的第一个月,教师秩序非常好,没有教师请假,也没有人迟到。但是,到了第二个月,一位教师因感冒请假2天,但是学校依旧扣除这位教师的满勤奖和当月奖金,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反而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加强学校教学管理一定要方法得当,必须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方案,进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二、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要想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学校应该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增强责任感,进而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加强教学管理,必须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可以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二)增强教学质量管理意识

小学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教学管理有很大影响,要想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就要增强学校管理者的教学管理意识,不断提高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小学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制定管理方案之前,学校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案。要想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除了要增强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意识,还要不断增强教师的管理意识,把教学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人员应该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教师考核标准和奖励机制,对工作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进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三、结语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加强小学教学管理对学校的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有着直观重要的影响。但是,从小学教学管理现状来看,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相关部门必须详细分析问题,并针对问题及时采取解决对策。学校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教学管理有很大影响,只有不断增强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才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校还应该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增强教师的教学管理意识,把教学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参考文献:

[1]傅小莉.提高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仇珍玲.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孙文萍.小学教学管理若干问题的分析与解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4).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1997年是新加坡教育改造行动开始的标志性年份,这一改造行动正是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学校管理者在行动中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管理权。在改造工商业组织使用的各种质量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新加坡最终确定了卓越学校模式(School Excellence Model,CEM)。作为新加坡的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卓越学校模式突出了学校教育的质量与评估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别:促成类别与结果类别。学校校长每年都要求员工使用卓越学校模式进行自我评估,也接受以自我评估报告为基础的外部复核。从过去中央集权式的检查系统发展成为学校卓越学校模式是一次变革。在卓越学校模式下,学校,尤其是校长被置于引领变革与卓越的位置上。从长远来看,卓越学校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新加坡学校的领导水平和员工管理方法的专业水平,也将提高它们将新加坡学校变革为世界级组织的能力。

[关键词] 学校质量保障模式 卓越学校模式 教育改造行动 教育质量评估标准

一、能力导向型教育与质量保障

1997年是新加坡教育改造行动开始的标志性年份,这一改造行动正是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及能力导向型教育的倡导和实施,意味着教育体制必须在学生能力与资质的多元化方面多下功夫。与以往的情况相比,教育改造行动更为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达成全人教育和21世纪技能培养目标的范围内,学校管理者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管理权。

在向学校授予自主权的过程中,新加坡亟需一种既能促进学校获得自我发展的自主权,又能形成创新、学习和奋斗的文化模式。在制定供学校使用的自我评估框架的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评估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平衡。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马尔科姆·巴德里治国家质量奖、新加坡质量奖等工商业组织使用的各种质量管理模式进行相应改造。在研究了这些工商业质量管理模式最为行之有效的特质之后,我们最终确定了一种客户化的学校质量保障模式。经过一定发展之后,该模式被正式命名为“卓越学校模式”。卓越学校模式实施的基本假设是:在相关利益者与合作者的支持下,学校通过激发其员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一种增值教育。此外,该模式突出了质量教育的关键成果与评估标准。

二、卓越学校模式

卓越学校模式具有九条准则,这些准则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别:促成类别与结果类别。促成类别涉及的问题是如何促进结果的达成。该类别包含领导力、员工管理、战略计划、资源与学生本位这五项准则。

领导力准则重点关注学校校长和权力系统如何达成学校价值标准、如何集中关注学生学习和卓越表现、学校如何承担其社会责任。战略计划准则重视学校将利益相关者关注的战略转向实现思考型学校和学习型国家的目标;如何制定行动计划,以促成其战略得以实施,部署这些计划并追踪计划实施的情况。员工管理准则重视学校如何发展和利用其员工的全部潜质,以创设卓越学校。资源准则重视学校如何富于效益和效率地管理其内部资源和外部关系,旨在为学校战略计划实施提供支持。学生本位准则重点关注学校如何设计、实施、管理和改进相关关键活动,以提供全人教育和促进学生福祉。

结果类别涉及学校已经取得了什么或正在获取什么的问题。该类别包括人员结果、管理与操作结果、合作和社会的结果以及关键绩效活动结果这四类准则。对于每类准则,学校都会确定相应的绩效指标(或者称关键绩效指标),以测量各类准则实施的成果。管理与操作结果的准则重视学校在校务管理和运行工作中所达成的结果,要求该工作具有效率和效益。人员结果准则重视学校在员工能力建设工作中所达成的结果,该工作与培训、发展和促进员工斗志相关。合作与社会结果的准则重视学校在与合作者和社区建立良好关系的工作中所达成的结果。关键绩效活动结果重视学校在实施学生全面发展工作中达成的结果,尤其是学校能够达到大众所期望的教育结果的程度。

三、自我评估与外部复核

学校校长每年都要求员工使用卓越学校模式对学校系统、相关流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并评价卓越学校模式九个准则的实施情况。校长与其员工需要反问自己学校内部关键领域的根本问题:学校当前情况到底如何?结果是怎样的?校方的工作是反问他们自身的工作,并评价与目标制定相关工作的绩效。这些目标应当关注增值教育的结果。然后,学校将集中精力关注需要改进的工作领域,将其作为自我评估的组成部分。

另外,学校也接受以自我评估报告为基础的外部复核。新加坡教育部授权的外部复核团队至少每6年对学校进行一次外部复核工作。该项工作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期3天的驻校访问。在驻校访问过程中,外部复核团队通过一系列与利益相关者的访问以及文件检查工作,收集数据和信息。为了促进与国内其他相关部门的全面合作,外部复核团队的关键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都来自于私人部门、国立教育研究院、工业大学、技术教育研究机构、学校和教育部总部。外部复核工作的成果是提供给被复核学校的反馈报告。由于反馈报告将会促使被复核学校采取相应行动,它被视为外部复核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提供了相应信息,以促进学校进行原创性的改进。报告内容包括学校优势和需要改进的领域,这是复核团队对学校进行考察后得出的结果。由于外部复核过程构成了学校内部改进工作的组成部分,其反馈报告内容属于机密信息,该报告只会提供给被复核学校,而不会交与社会大众。来自学校和评估者的反馈被证明是积极有效的,并成为调整外部复核流程的考虑因素。

随着学校日益成为其自身改进的引领者,校长和员工越发自主地对学校工作绩效进行管理。1999年开始推行“奖励计划总蓝图”;2004年对该计划的范围进行拓宽,以便对学校进行里程碑式的检查,使其意识到在通向卓越之路上取得的成就正是学校在使用卓越学校计划模式中所获得的。“奖励计划总蓝图”共有三个级别的奖励,最高奖项是“卓越学校优质奖”,只有全面卓越的学校才能获得该奖项。绩效优异的学校同样可以参与新加坡经典质量认证的角逐,该质量认证为优良组织提供了公众认可。

四、学校评估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的学校评估系统被称为检查型系统。从本质上来讲,该系统是对英国学校检查系统的模仿。它由高级检查员负责,对学校进行定期检查,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学校管理、教学大纲、辅助活动以及相关成果。依据学校的规模及其提供的专业课程数量,检查组通常包含10~14位学校的代表与检查专家。检查组在学校驻留10个工作日,通过检查文件、到教室中听课、观察课外活动开展情况、访问学校不同区域、访问每名教师等形式进行检查。

检查型系统是一个严密的学校评估系统,该系统对学校的每个方面都进行细节性的检查。在我们极力削减教育的耗损率并提高学校学术水准的时期,该系统符合这种时代需求。虽然该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学校学术标准,但是它并不能迎合教育改革的现实。好的学术绩效从其本身来讲确实很有必要,但在我们让下一代准备迎接未来挑战的过程中还远远不够。

1996年,新加坡制定了教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规划,该规划集中反映了对实现能力导向教育与实现思考型学校和学习型国家目标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被赋予更大的自主权、灵活性和选择性。

新的学校评估体系叫做卓越学校模式,该模式将学校置于引领变革的位置,促使学校创造卓越。卓越学校模式对过程与结果同样关注,它为学校提供一个框架,使得学校能采用合理路径,以实现能力导向教育的目标。卓越学校模式是一次巨大的转变:从过去中央集权式的检查系统发展成为一个学校为自身发展负责并达成改进目标的模式。

为了更好支持学校,新加坡教育部实施了集群系统工程,该工程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的基础上。每个集群系统由一名集群主管负责,该主管具有长期担任校长一职的工作经验,能够发展、指导和监督校长们领导学校。集群系统促使学校对其需求更为敏感,因为学校能够利用集群层级的资源,支持相关联合计划,或者缩小发展差距。集群系统主管也能够促进校长之间的关系网络与合作,使他们更为正确地理解教育政策。

五、学校评估对学校发展与改进的影响

教育是一项面向国家未来的投资。卓越学校模式与外部复核过程的实施事关教育事业的责任。这并不是一场衡量结果的角逐。它事实上是一种促使学校承担其成为优良和有效学校的责任的战略行为。因此,学校改良是有意识的努力达成的结果,而并非偶然事件。

卓越学校模式在开始实施阶段曾遇到过一些挑战。首先,有必要确保学校透彻理解该模式及其目的。其次,有必要使学校具备将该模式作为自我评估工具和管理工具的能力。这要求学校反思其自身工作,思考出更有效率和更为创新的方式去输出教育成果。最后,同样需要学校精通数据和信息的管理工作,确保其过程和结果由精切的数据和信息支持。

在有限条件下,新加坡学校实施了卓越学校模式,它已经有效地促使校长和教师为每一个孩子达成公众对教育要求的结果;还确保学校发展并维系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尤其是与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关系;而且作为一种促使自我改进的工具,该模式提升了学校的领导方式和员工管理的专业水平,同样也提高了他们将我国学校变革为世界级组织的能力。

(作者系新加坡教育部高级质量评估员)

编辑:熊建辉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趋势,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提供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仍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会影响人才的培养,需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 问题 策略

Analysis and Study on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Teaching

Qualit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QIU Zijian

(Wuxi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Branch,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Wuxi, Jiangsu 214028)

1 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1.1 培养定向性职业人才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提供社会特定方向的职业人才,具有很强的职业方向性,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种有明确职业方向和价值的高等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明确的职业方向和职业价值,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要求在于:首先保证学生学会就业的技术,了解企业所需要的技术类型,更好地掌握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其次,保证学生在校学会一门专业技术,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部署,具备职业发展中所需要的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思想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人生做好准备工作。

1.2 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手段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主要致力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对知识理论的教学,还包括思想情感上。高职教育突出的一个特点在于,与传统的高等教育不同,从教学内容、方式、手段、过程实现了突破,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教育的实践性教学。高职教育的教学主要以培养适合企业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技术的理论基础,熟练技术操作手段。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教学宗旨,理论教学都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来组织。社会在不断发展,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也在不断变化当中,教学的另一特性就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的理论知识内容只需要必需的,学生只要够用就可以,对于专业课的教学则体现针对性和实践性。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实践性更强,致力于对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满足学生对于企业技术的要求,促进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证书。

1.3 特殊的课程设置和结构

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动态紧密联系,市场的变化是调整专业结构的主要因素,主要是为了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更及时地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最好应对准备。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专业和课程的设定,首先考虑的是市场需求,根据职业类型的需要来设置专业课程。但是社会受各方因素影响,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专业的设置具有特殊性,更具有灵活性。信息化的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层出不穷,为高职院校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着接踵而至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也是如今需要面对的问题。

1.4 师资力量的“双师型”

“双师型”,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专业教师,二是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操作的应用教师。高职教育在选择教师时,理应充分考虑这两种情况,作为高职教育的教师不仅仅要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专业素质和能力,更要具备专业的指导实践能力,围绕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的技术和实践能力,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还要具备专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摆正自己的角色,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意识,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2 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观念落后,整体素质有待较强

目前来说,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仍是以老师教学为主,通过老师的课堂理论讲解、实践教学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素质,这其实对老师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在教师的整体素质距离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是教师的理论基础不足,很多教师目前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仍是以前学过的,并没有随着知识的更新而及时更新,造成理论知识的落后。甚至,有的教师本身理論基础水平较低,但还不注重学习,导致理论环节的薄弱,与教学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是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由于高职教育目的的特殊性,对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对教师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学生的重任。但是很多教师实践经验贫乏,难以胜任指导学生的任务。最后,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不足,掌握了理论基础知识,也拥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教学能力不足,不能将本身学到的知识流畅地教授给学生,无法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教师的综合素质。

2.2 实训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

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中加强实践能力的重要设施,对学生提前了解企业需求,感知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流程,对于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没有满足学生对实践经验的需求。实训基地对于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的模拟都不够形象,这样,学生并不能真正感受到企业真实的状况。而且学生在实训过程,大多数是对工作内容的验证,没有真正发挥学生个人实力,无法真正获得工作经验。另外,实训过程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并不注重,这样也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3 学生素质有待提高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任务中,学生个人素质与能力对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在于,高职院校学生目前整体素质都不高,对教学任务更加大了难度。高职院校的招生标准不高,高考分数线不到200分,这也是许多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一大原因。对于一些为了学习专门的技术而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这种情况无非对他们造成了影响,导致高职院校的整体素质不一且不高。通常来说,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都不高,甚至有的学生理解能力也有限,这也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较差,对于提升学生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3 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3.1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首先,推荐教师积极参加各种进修活动,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综合实践和教学能力。其次,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定时开展座谈会,交流学习经验与授课经验,学习他人的优秀之处,做出改进,学习新的知识与教学方式,并针对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反思,整理出一套全新的教学方式。最后,定时开展听课活动,观察其他教师在讲课中的亮点和特色,对自己的讲课方式进行反思,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作为实训课的教师,首先,从自身来说,要准确把握市场的动态,安排有效的实践项目和课程,这样才能指导学生熟悉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目标地提升自身能力和技术水平。所以,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实训教师应该定期上岗培训,真正接触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熟悉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有目的地指导实训实践。

3.2 完善实训基地的教学设置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的建立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学习,熟练掌握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熟悉工作环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在企业中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和目的,实训基地在模拟企业工作现场时要尽量做到逼真,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企业工作的真实情景,由专业的教师带领,同样,为了达到专业和规范的模拟效果,可以专门邀请企业当中的工作人员进行实训指导,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是实训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导辅助的作用,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亲身体会。

3.3 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素质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都存在差异,例如: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等,为了减少这个差距,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程度设置不同的学习进度。对于不善于学习、掌握较慢的学生要进行“补课”,将目前缺乏、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学习,这样才能弥补欠缺,提高学生的素养。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上课不愿意听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保证学生的课堂效率,要求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多媒体的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板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而且极具形象感。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组织各种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做到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偏差的现象来说,建议学校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对学生开展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并予以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 小结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目前来说,职业教育在教学质量上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实训基地的教学设置,做到因材施教等,这些策略都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20):50.

[2] 余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特点与教学质量提升研究[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3):45-48.

[3] 聂玉姣.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途径探析[A].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专业委员会科技创新研讨会2016年1月会议论文集[C].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专业委员会,2016:1.

[4] 孙怀志.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几点看法[J].职业,2017(11):89.

上一篇:软件工程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变电站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