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金融论文范文

2023-03-06

经济与金融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地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中绿色金融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分析绿色金融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本文就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开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进行简要阐述,并对绿色金融发展以及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进而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绿色金融;区域经济;高质量

本文索引:杜赫,赵爽.<变量 2>[J].中国商论,2021(16):-149.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绿色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绿色金融机制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我国首先要颠覆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实现传统金融模式朝绿色金融模式的转变,让绿色金融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建设过程中发挥出更重要的

作用。

1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开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1.1 绿色金融奠定区域经济发展潜力

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其中,环保节能、清洁能源以及绿色交通等都将成为未来绿色金融的重点发展对象[1]。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绿色发展道路的基本诉求,虽然在短期时间内需要较高的投资成本,但后续将会为社会经济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绿色产能的结构优势,并且需要通过绿色化发展道路来寻求新的市场回报,从而实现与绿色金融市场的有效对接。由此可见,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两者共同决定了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

1.2 绿色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作为融合了社会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区域经济可协调发展的全新发展理论,有效实现了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兼顾,并且在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展以及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绿色金融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金融风险,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从生产生活方式各方面促进区域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2]。

1.3 绿色金融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在一些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中,存在着一定的区域产业结构,要实现去产能发展,必须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兼顾环境效益。绿色金融能实现传统产业朝着绿色产能行业的转变,有效缓解传统行业对于煤炭以及钢铁资源的依赖性,为传统行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推动供给侧结构以及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 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中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

2.1 金融机构的支持薄弱

2007年起,我国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引导绿色金融发展的文件,并且要求金融机构严格按照我国政策标准对企业进行分类放贷[3]。然而,我国的金融体系主要以银行为主导,而银行贯彻着利益至上的理念,外加绿色金融项目存在着前期投入较大且回报周期较长的特点,与银行的理念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因此我国大多数银行等金融机构并不愿意为金融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我国金融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经济标准为重要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而在此体系中,并未结合环保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在金钱至上的观念下大部分金融机构并不会考虑企业的经济行为是否与环保理念相符合,倾向于为了完成经济目标而牺牲环境的发展。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时,主要考虑银行资产的期限配置,通常情况下很难发放大量的中长期贷款。综上,就金融总量而言,由于金融资源存在期限错配问题,因此绿色金融项目难以实现与足量信贷产品的有效对接,无法满足绿色金融项目的资金需求。而就信贷结构而言,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以清洁能源以及节能减排项目为主,而融资产品的覆盖范围较小,因此,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绿色金融服务[4]。

2.2 地方产业结构不合理

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经济都进行了过多的宏观调控,使市场无法发挥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至于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分配,使更多的资源流向高污染的行业。在绿色金融政策的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博弈。虽然在绿色发展观念的大背景下,企业出于政府的压力,不仅迫切需要改善绿色金融发展环境,而且要迎合中央政府发出的政绩考核要求,维持经济的稳定运行。大规模的招商引资能直接拉动GDP的快速增长,此外,大部分污染企业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导致有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考虑会更加倾向于高污染产业,因此有些地方政府会在积极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默许高污染企业的存在。

2.3 绿色金融体系不完善

我國绿色金融起步较晚,对于绿色金融的建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各金融机构默契不足,使绿色金融的发展受到制约,虽然国家已经将建设绿色金融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但相关的落实方案尚未制定出来,以至于无法立马落实绿色发展的战略。若仅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不发挥市场资源的作用,绿色金融产业便无法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我国绿色金融实践主体主要依赖商业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因此具有单一性,而其他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的程度较为薄弱,绿色金融产品发展较为缓慢,进一步抑制了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

2.4 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能够提高企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意识,然而目前我国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依旧并存着自愿原则,极少数企业会主动披露环境信息,对小微企业而言则更难获取其环境信息,且信息披露存在着一定的重视数量而忽略质量的问题,大部分企业都选择披露正面信息,回避负面信息,以至于难以确保其信息的有效性与及时性。由于环境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财务风险更大,导致大多数银行并不愿意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缺乏沟通,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及金融风险,甚至可能对绿色金融的安全性产生威胁。

3 深入开展绿色金融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3.1 加大金融机构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机制。金融机构应当加大对绿色金融的宣传力,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并关注绿色金融,树立起绿色发展概念从而激励市场建立起相应的环境体系。同时,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以及健康安全的市场环境。信贷市场的建立能够规范绿色金融产品的交易流程,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并且做出了保障。随着该平台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环境污染指标制度体系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朝着绿色产业的发展方向靠拢,更多小微企业参与到绿色金融发展的潮流中,实现推动整个市场朝着绿色环保的双向发展的目标。

投融资平台发展的不完善制约了绿色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要改善绿色金融市场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对金融投资平台进行改革,让社会资金准确的流入绿色环保企业中,提升整个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实现绿色产业升级转型,促进区域经济生态化发展。激励中小型绿色金融产业的发展,适当降低融资成本,为绿色金融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发展信心,共同为促进区经济生态化发展作出贡献。

3.2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在我国绿色金融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传统企业朝着绿色环保企业的升级转型,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否实现对三高企业的有效升级改造,因此,需要加快建设绿色金融产业的步伐,而实现传统行业朝着绿色金融产业的转变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尤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此外,政府可出台相关的政策,给予绿色金融企业一定的优惠,并且为绿色金融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人才支持等,帮助绿色金融产业实现技术创新,降低经营成本,减少经营压力。如此一来,绿色金融企业就能将重心放在提升技术水平以及更好更快的发展绿色产业上,从而推动整个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

高层次人才体系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在绿色金融产业发展过程中作用巨大。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创新意识、熟悉国家政策以及对市场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的高端技术人才队伍,不断深入对绿色金融项目的开发与探索。因此,需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增加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办理绿色金融产品的业务能力。此外,当地政府应当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引进先进技术,并且为绿色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引进先进人才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提高当地绿色金融产业的整体竞

争力。

绿色金融资源较为稀有,因此当被用于信贷业务时,需要政府对其进行合理引导,确保绿色金融資源真正流入到节能环保产业中去。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为资源消耗低且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提供支持,带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此外,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政府应当协调好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让市场的资源调控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为新型能源企业提供发展机会。具体可以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提供资金支持以及技术指导等方式,推动绿色金融朝着更加经济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3.3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为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推动绿色金融产业的升级转型,让更多的社会产业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并且激发出更多的需求点。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就绿色金融机构方面而言,将绿色金融业务加入到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经营中去,通过PPP模式将民间资本引入绿色金融产业,利用公共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资金流向。此外,政府财政金融政策的制定应当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保护力度。(2)就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方面而言,该部分包括实体机构的建设以及绿色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完善等。(3)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应该尽快健全绿色金融法律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与权限,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提高对污染企业的排污处理标准,严格执行并落实相关法律。

3.4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要想实现资金真正流入到对区域经济生态化发展有利的行业中,就必须在银行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针对企业的环保信息建立起专业的金融信息数据库,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将企业的融资能力与环保责任连接起来,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积极性。加快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与国际接轨的全国统一的绿色金融认证机制的速度,通过指定的第三方机构对绿色金融经营主体进行环保审查以及风险评估,帮助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对绿色金融企业形成准确的判断。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能实现绿色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企业贷款金额的有效发放。各个金融机构以及绿色金融企业应当及时的了解政府所出台的各项政策,并且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做法。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并且建立起绿色信贷相关的信息共享机制。只有对绿色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对绿色产业的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做出准确的分析,从而决定是否要为该企业发放贷款,而且可为促进当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不仅能有效防范绿色信贷风险的产生,还能引导资金流向真正有用之处,推动绿色资源更多得投向环境友好型企业,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4 结语

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挑战,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开始进行升级转型,经济发展速度同样逐渐放缓。绿色金融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地区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有着指导意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绿色金融观念的宣传与科普,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要建立起绿色金融相关的投资体系,助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此外,还需要协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为绿色金融的深入发展提供双重保障。只有将上述措施一一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张合林,王颜颜.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收敛性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01):9-18.

杨书剑.发挥金融优势 支持首都高质量发展[J].前线, 2020(12):

80-83.

彭嵐,刘实根, 葛正灿,等.对绿色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基于江西省新干县的实践[J].金融与经济, 2019(2):

95-98.

田惠敏.绿色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 2018(4): 08-09.

Research on Green Finance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Wuxi Instituteof Technology  DU He  ZHAO Shuang

经济与金融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经济 实体经济 分离

随着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近些年金融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应的实体经济发展滞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出现分离现象。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将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一)金融经济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原本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经济主要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发展之后反过来带动金融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近些年世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其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实体经济。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金融经济发展中,甚至有很多本来开展实体经济的人也开始放弃实体经济,而开展金融经济,进而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开始分离。

(二)技术以及制度原因

在网络信息时代,凭借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金融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面对快速发展的金融经济国家没有及时跟进相应的金融经济监管制度建设,特别是面对众多的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相关部门的监管明显滞后,没有及时跟上金融经济的发展[1]。此外我国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金融经济发展相关法律法规,难以对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进而容易导致金融经济的发展偏离实体经济。

(三)金融监管制度的影响

在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金融市场正朝着自由化、开放化方向发展。受到我国具体国情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摸索状态,正在努力基于我国市场的具体特点来构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而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影响,资本在各个国家之间快速流动,如果在金融交易中产生某些问题,容易快速蔓延,产生蝴蝶效应。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形式

(一)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齐头并进,才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状态。但是如果金融经济发展过快,明显超过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金融经济的利润远远大于投资实体经济带来的利润,便会促使越来越多的资本持有人投资金融经济,进而导致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实体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慢,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2]。随着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分离现象也就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国家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来基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采取有效的刺激措施,积极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不断缩小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差距。

(二)金融企业的不断扩张与兼并

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不断向外进行扩张和兼并,因此金融企业的不断扩张与兼并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分离的一个明显的特征。从短期发展角度进行分析,金融企业的扩张与兼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就业,同时有助于对金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推动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发展。但是从长远发展角度进行分析,金融企业的过度扩张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体制造成巨大冲击,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的经济发展基础。特别是在国家金融经济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难以对金融企业的快速扩张进行有效引导,很容易在金融企业快速扩张过程中产生金融交易问题。所以在金融企业开始扩张时我们需要加强警惕,因为金融企业的扩张很可能意味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这将会打破国家经济发展的平衡,给国家的经济发展体制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不利于国家经济的长期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体制比例失调

随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分离越来越明显,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体制在国家市场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开始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金融经济体制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实体经济体制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体制在国家市场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差异越来越大表明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开始参与到金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市场资金的过度活跃以及经济市场的空前繁荣,但是这是一种虚假的经济繁荣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在金融经济繁荣的背后是实体经济在逐渐萎缩,没有了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经济的发展只有水中月、镜中花,无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3]。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也失去了其原有的调节功能,市场价格也失去了导向作用,市场经济会在短时间内快速萧条。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并不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的特有现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已经有了金融经济与市场经济分离的现象。在當时情况下,很多国家的金融经济比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超越了实体经济,并且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金融经济逐渐取代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地位,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金融经济发展中,最终导致了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在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现象更加明显,金融经济企业开始大量兼并收购大中小型企业,导致国家的经济集中度不断提高。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难以实现自身发展,无法阻挡自身被大型金融企业的收购,导致大量的中小企业被并入金融企业中,进而实体经济发展更为萎靡。随着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国家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受限,国家经济开始出现倒退。

四、降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所带来的危害的策略

(一)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抵抗大型金融企业的收购,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自身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技术的研发。因此为了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国家可以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以及融资贵的问题,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通过中小企业的发展来有效带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有效避免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而被一些大型金融企业所收购。

(二)形成系统完善的金融经济管理制度

系统完善的金融经济管理制度是我国金融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效保障,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我国金融经济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对目前的金融经济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加强对金融经济发展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金融经济发展中的投机行为以及违法乱纪行为,保障我国金融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三)积极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实体经济的繁荣才是真正的繁荣,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繁荣。因此为了缩小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发展的差距,积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来积极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在网络信息时代,技术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应该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这些先进技术的优势,实现先进技术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提高实体经济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国家应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比如税收减免以及贴息等,来有效刺激實体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金融经济自由化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缩小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发展差距,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打压金融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高速发展从长远角度分析虽然不利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稳定,但是在短期内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金融经济的发展应该一分为二的正确看待。在积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通过金融经济的自由化发展来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合理控制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

直观的分析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分离的原因便是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国家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两者的发展速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控制其发展速度不能过快也能过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两者之间的促进协同作用,实现更好的发展。

五、结束语

基于上述分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不能过度追求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经济快速发展所产生的经济繁荣是虚假的繁荣,而是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缩小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发展差异,实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国民经济真正实现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陆嘉. 试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内涵[J]. 纳税(17):131-132.

[2] 邹旸. 经济金融化的内涵、表现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J]. 南方金融(2):20-30.

[3] 田川. 试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无法融合的原因及控制对策[J]. 财会学习, 2018, No.188(14):225-226.

经济与金融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金融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行稳定增长的表现之一,也是社会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表现。现阶段,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金融市场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与不稳定性。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足够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利用金融政策,对金融市场不断地进行调整与完善,以达到市场稳定的目的。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说明;同时,对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进行简要的阐述与分析;最后,对金融控制政策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特征进行分析。以供相关人士的交流与阅读。

关键词:金融控制政策;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引言:

针对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士对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了解与分析;而金融控制政策下,金融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关系,也成为重点的研究专题。如何充分的运用金融理论与金融政策,促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也成为研究的重点。对这类问题进行充分、全面的研究,不仅可以使金融发展得到更加稳定、安全的环境,还使其对金融危机的预防能力得到更为有效的提升。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概述

现阶段,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相关人士的关注以及探讨。当前,无论是金融理论,还是在金融实践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相关的问题与理论在金融学术界仍存在者很大的争议。根据对现有理论的归纳与总结,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现有三种不同的结论;其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即金融发展可以对经济的增长一定的促进作用,金融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之一。其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即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没有任何影響,彼此之间不存在增长的关联;其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可逆关系,即经济增长可以推动金融的发展,而金融发展也可以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促进的作用;面对不同的金融政策,二者之间的关联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即金融环境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变量[1]。而在实际的金融实践当中,也存在这两种极为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金融发展的规模,与经济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银行的发展、股市的流动性,也对经济的增长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具有普遍性。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

在金融市场当中,金融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二者在进行发展时,相互作用,并彼此促进,从而使金融市场可以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出现,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当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到某一程度,便会出现一定的金融体系;与此同时,金融体系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当区域内的金融市场体系得到充分地发展时,相应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提升[2]。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联。而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出现缓慢的情况,其金融发展也会放缓;由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金融的发展也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缺少必要的金融政策,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管理,极易造成恶性的发展问题,对金融与市场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导致金融体系出现崩溃。基于此,为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应对区域内的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完善,促进经济的增长;并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但在这一发展运行过程当中,金融产品应一直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和准确的价格,以便及时对市场情况进行反馈,促进金融信息资源的有效应用,从而使金融市场的资金得到有效的运转,进一步促进生产企业的有效发展。同时,为达到金融与经济的共同发展,需要针对金融体系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在使自身的金融体系得以完善的同时,对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的维护;使其可以稳定的进行运转,从而使金融与经济可以共同进行发展。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探析

在金融体系的框架内,宏观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的实施目的,是对市场的物价进行稳定、保证就业,使经济可以稳定的进行增长、平衡保持收支等。尽管,其需要实现的目标极为明确,但具体的实施却存在困难[3]。这是由于,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以及收支平衡情况等四个组成部分,在具体的运转中,是相互依赖与作用的,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其中,对物价进行稳定,即对通货膨胀率进行平衡,使区域内的通货膨胀率受政策的作用,可以维持在一定的平衡状态当中;并尽可能的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数值范围内,以此稳定市场的发展。充分就业是指,在整体就业情况当中失业所占的比率,应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或逐步下降;而通过相应的政策,使失业率可以保持在最低值。平衡收支即,借助相应的金融政策,使汇率与利率二者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避免因极端汇率的出现,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稳定市场的物价、保持充分的就业,以及平衡各项收支,需要金融政策的维护;它与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此外,上述三种要素与金融政策之间,也存着一定的矛盾。在进行金融理论研究时,存在着不同的研究方式与结论。而造成之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作用,又相互矛盾。而研究人员进行研究的角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所得到的结论,也存在着差别[4]。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基本都采用双向发展的形式。在实施金融控制政策时,实施的力度会对金融体系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金融控制政策的实施,必须能够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并借此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尽管,一些国家在实施金融政策时的力度不足,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增长;但其整体的金融市场体系与架构,却存在混乱的现象;而这也是实施的金融政策与上述三个因素出现了矛盾。

三、金融控制政策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特征

(一)在金融控制政策下,资金的流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金融控制政策不仅是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形式进行完善与调整,也会对金融企业进行有效的管控。政策控制。以人民银行为例,其属于发行银行,需要对国内的货币进行定期的供应,以使货币的供应量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同时,可以使货币币值得到稳定。由于人民银行自身的独特性,它不仅需要对现金进行必要的储备,还需发放一定的债务与贷款。因此,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就是合理的制定国家货币与金融财政政策;由于人民银行涉及到的金融范围较广,可以获得较多的信息与数据;因此在对政策进行制定时,可以参照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金融发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使更多的行业、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

为使金融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国家应制定一套完善的货币与财务政策。当经济出现危机时,国家财政便可以对资金进行调配,以对市场的运行进行有效的刺激;同时,政府应对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增强就业,以使金融市场可以稳定的运作与发展,维持经济的有效发展。而处于金融膨胀期时,国家应对金融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降低金融市場的一些支出,并适当的提升税收,进而可以有效的避免货币贬值情况的出现,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在金融控制政策下,市场环境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相关的技术被应用于金融行业当中。这促使金融体系的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而众多的金融体系交织在一起,相互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5]。因此,国家应制定相关的金融政策,对金融体系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控,使金融市场可以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空间与环境,并给予金融市场以正确的指导,进而使金融市场得到有效的净化。此外,有效的利用金融政策,进行控制,可以对金融市场的主体竞争能力进行提升;同时,可以促进金融风险制度得到完善,进而使金融市场可以顺利的运营与发展。

(三)在金融控制政策下,可以加深大众对金融理论的认识

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发展,大众对金融理论的了解与认识也在逐步的加深。同时,与大众相关的金融产品,也在金融市场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样,可以有效的扩展大众获得财富的方式,提升金融市场的需求能力。而这也使金融市场与产品,被大众更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为进一步使金融市场得到更加有效地发展,国际可以通过金融控制政策,使金融市场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并促进金融企业自身不断地进行完善与创新,借此使大众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得到更为有效的满足[6]。为使这一过程可以顺利的进行,首先要使大众对金融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使其可以对金融投资与理财方式进行相关的掌握;同时,进一步对大众的金融风险认识,进行强化。其次,金融控制政策可以对大众的利益进行必要的保障,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并对区域经济产生了推动作用,进而使金融市场体系得到有效的完善。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的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情况,不仅对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反映;同时,也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使金融市场可以稳定、健康的成长,应具有一套完善的金融政策对其发展进行更加有效的改进与控制,使区域内的金融发展逐步成熟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朱东波,任力,刘玉.中国金融包容性发展、经济增长与碳排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2).

[2]张曾莲,郝佳赫.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发展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9(7).

[3]孟庆文.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J].财会学习,2018(1):203-203.

经济与金融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目前,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新亮点。但是,学者们忽视了农村金融结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而把它隐含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问题就变得越发重要。

[关键词]农村;金融结构;经济增长

一、引 言

20世纪60~70年代,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罗纲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开创性的研究,肯定了金融发展对于一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后,该领域一直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不仅试图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演绎,而且从两个方面对该领域进行了拓展。一方面,学者们开始注重金融体系内部结构的演变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关于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问题;另一方面,学者们也注意到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带来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二元”分割,于是便致力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而这两个方面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纵向深化”和“横向衍生”。 本文认为,如果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继续拓展,即将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纵向深化”,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横向衍生”,其交点便是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及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这两个相关领域。因而,本文将这两个方面的已有文献进行述评,并针对这些研究存在的缺陷以及结合国家目前的经济政策,提出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问题将是下一个研究的重点。

二、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虽然学者们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但至今对金融结构的内涵及其衡量的指标也没有达成共识。因而在分析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也并非是一种思路。

(一)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

毛定祥(2006)把金融结构界定为金融资产结构,即货币性资产(包括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款)、证券性资产(包括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和保险保障性资产(包括商业性保险资产、政策性保险资产)的构成及比例。毛定祥依据协整理论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正处于从转轨经济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过渡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的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存在不协调。蒙丹(2006)同样以金融资产结构为代表,对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非货币金融资产(主要是股票和债券这两类)在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的变化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

(二)银行结构与经济增长

王红(2005)以银行集中度及银行的市场结构为代表,利用1986~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中国银行集中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银行较高的集中度对经济增长有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显著。胡峰(2004)对关于银行集中对企业融资影响的两种假说,即结构一绩效假说、信息基础假说进行了探讨。并且认为,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入,我国银行的集中度有可能会提高。我国政府需要制定出完善的相关政策,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银行业在集中的过程中能够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

陆益美(2005)引入单一区域模型,分析了银行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机理,从市场结构、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方面总结了中国银行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适应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一调整银行结构的政策建议。

(三)金融体系结构与经济增长

林毅夫等人认为主要有两类金融结构现象:一类是指银行业内部的结构,即信贷资产在不同银行间的分布状况,特别是不同规模的银行在信贷活动中所处地位和相应的分工;另一类是指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即以股市融资为代表的市场型直接融资和以银行融资为代表的关系型间接融资的相对比例及其分工。而这两类现象都可以用金融体系结构解释;金融体系结构包括了中介型金融体系与市场型金融体系,中介型金融体系主要考察银行业的结构即第一类现象,市场型金融体系主要考察融资结构即第二类想象。基于金融结构的这种理解,林毅夫、章奇、刘明兴(2003),从金融结构在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的角度出发,对全球制造业1980~1992年数据的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金融结构和制造业的规模结构相匹配,即在一个以大企业为主的经济中,存在一个市场型的金融结构,或存在一个较高的银行集中度时,才能有效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促进制造业的增长。此后,林毅夫、姜烨(2006)又利用分省面板数据对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做了实证研究,他们认为如果金融体系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相匹配,将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反之,则会对经济的发展和增长起阻碍作用。

(四)小结与评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已有的关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对于金融结构的界定,主要有金融资产结构、银行结构和金融体系结构三种观点;第二,对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都认为金融结构应该与经济结构、产业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第三,研究的角度都从一个国家的宏观层面,分析的是整个国家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问题,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二元”经济现象,忽视了由此带来的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城市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问的差异。

三、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诚然,学者们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很少涉及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问题。但是,我们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可以隐约地发现,学者们实际上一直把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问题隐含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了。

姚耀军、和丕禅(2004)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中国农村1978~2001年间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出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并没有起到“供给主导”作用,而是处于一个严重滞后的“需求遵从”地位。实证研究表明,农村正规金融相对于农村经济增长是缺乏效率的,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值得关注。郭沛、蒋俊鹏(2005)运用双变量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选择1985~2003年的有关数据,分别检验了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内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就区域层面而

言,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农业经济增长不是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培育和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建立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对于构建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安翔(2005)在对内生增长理论中的帕加诺模型作适当变换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业的发展对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家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决定性变量;另外,利率指标与农村经济增长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应以凯恩斯的低利率货币政策为佳。邓莉、冉光和(2005)采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研究重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重庆农村金融规模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农业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说明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而乡镇企业贷款对乡镇企业增加值的直接贡献有限,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金融的依赖程度不高,但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却较为突出,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可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些研究都表明农村金融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必须与农村经济相协调。但是在分析农村金融发展时采用的大都是采用金融相关率、农业贷款等指标衡量表示,而忽视了金融结构的变迁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表现。因而,他们是将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隐含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中进行研究。

四、结论与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的再次拓展将会在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上形成交点,但是目前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及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两个相关领域。前者忽视了在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结构与城市金融结构的差异,后者把农村金融结构隐含与农村金融发展中。因而,研究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问题,对于促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另一方面,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了“要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以此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显然,研究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对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和解决“三农”问题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对于存在“二元”经济现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金融结构的变迁对于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而,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作用,将成为学者们下一个研究的重点之一。

经济与金融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发展民营银行仍存在许多现实障碍。通过研究民营银行设立、发展、退出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建立健全的制度,为发展民营银行的过程中制度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民营银行;保障制度;先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作为银行的主发起人,这一改革举措将使国有资本、非公经济、民营资本都能在一个平等的条件下进入银行业。在中国现阶段,依法设立民营银行,对于深化金融改革,对于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设立民营银行有利于改善金融竞争生态;有利于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缓解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和三农面临的融资约束,最终能为社会和普通百姓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务。民营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类,具备商业银行的各项特征,唯一的区别只是资本属性的不同。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与商业银行一致,都可能面临设立—发展—退出的历程。

1.民营银行的设立。从中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中国银监会新修订的《中国银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是商业银行(应该也包括民营银行)设立的法律法规依据。 2013年10月9日,苏宁银行、国民银行等5家民营银行的名称已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但民营银行要取得营业执照,还需要银行监管部门颁发的金融牌照——金融许可证,从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筹建民营银行的程序不存在大的问题,只待监管部门完善操作细节(如发起人资格、条件的审查等)后开闸,民营银行的挂牌设立将指日可待。

2.民营银行的发展。民营银行设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和发展,民营银行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却并不容易。民营银行成立初期的主要业务将是资金的筹集和运营,而筹集资金的多少将是民营银行的立命之本。民营银行在筹集资金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信用问题,也就是如何让存款人克服偏见、放心地将资金存放在民营银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以使存款者形成一种共识,将存款无论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对其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这样就使民营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处于同等的信用水平,处在同一竞争平台。

同时民营银行在发展中与其他银行机构竞争中实力相差悬殊,服务网点少、服务手段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储户的吸引力更不及国有大型银行高,民营银行初期发展只有通过提高利率方式,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这就需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为民营银行的发展创造条件。

3.民营银行的退出。民营银行的发展需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验证,随着时间的推移,民营银行的经营将可能出现分化,一部分经营管理规范、风险控制能力强、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民营银行将不断发展壮大;一部分经营管理不善,风险防控不到位,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民营银行必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命运。《商业银行法》和《破产法》中对商业银行发生信用危机,不能支付存款人款项时,可对其采取接管、托管或依法宣告破产等措施的规定,从法律角度看,商业银行破产可行。但由于中国现阶段银行破产后,存款人权益无法保障,且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引起区域动荡,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所以在中国金融业,迄今为止,尚未有银行破产的先例,即使中国第一家被行政关闭的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至今仍在清算过程中,仍没有实施破产程序。《决定》中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这一重大举措为金融机构退出指明了方向,通过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金融机构的退出问题,用市场方式来解决市场经济中产生的问题,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和实施,保障了大部分存款人不因银行经营管理不善破产倒闭而蒙受损失,银行破产清算才能正常进行,银行破产产生的危害才能降到最低,才能更好地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商业银行法》和《破产法》对金融机构破产虽有涉及,但缺乏操作性,仍需尽快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对金融机构的破产做出明确的规定,解决金融机构破产的操作性问题,使金融机构尤其是民营银行的退出渠道畅通,解决国家成立民营银行的后顾之忧,才能使民营银行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发展民营银行可以使其整个银行业起到“鲶鱼效应”,根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力和活力,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完善整个金融体系,协调经济与金融的同步发展,发展民营银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决定》中关于民营银行的阐述,为发展民营银行提供了政策依据;《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是民营银行成立的法律依据;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机构破产条例的出台是解决民营银行市场地位和后顾之忧的关键;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快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是民营银行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要实现民营银行在中国的健康快速发展,各项保障制度出台是前提和关键。

上一篇:金融与经济论文下一篇:如何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