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物范文

2023-12-10

麻醉药物范文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自惠州市中心医院药库微机管理系统提供2007年至2009年麻醉性镇痛药物使用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

1.2统计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限定日剂量 (DDD) 方法, 计算各药品的用药频度 (DDDs) 。计算公式为:DDDs=某药品的年用量/该药的DDD, 某药品的年用量=该药的应用数量×规格。参照《新编药物学》 (第16版) [1]和《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05年版) [2]。

2结果

统计2007年至2009年惠州市中心医院麻醉性镇痛药物消耗量、DDDs、百分比及各科室消耗量等。见表1、2, 由表可见我院麻醉性镇痛药消耗量逐年上升, 以肿瘤系统消耗量为主, 吗啡量增长, 哌替啶用量减少。

3讨论

表1和表2显示, 我院麻醉性镇痛药物使用消耗量呈平稳增长趋势。除去手术、创伤等麻醉性镇痛用药外, 应用于癌痛治疗用量也逐年上升。在推行癌痛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下, 麻醉性镇痛药物应用已成为癌痛治疗的重要手段。在追踪近几年麻醉性镇痛药物使用情况, 我院规范并正确应用麻醉性镇痛药物, 在癌痛方面尤为显著。“使癌症患者不痛”的观念逐渐转变我们过去“控制给药、按需给药”的思维, WHO提出, 对癌症病人给药应按阶梯、按时、个体化、尽可能用口服制剂的原则[3]。我院肿瘤系统在癌痛治疗方面也一直在完善和实践, 在广州中山肿瘤医院张力教授首荐无痛示范病房的带动下, 我院肿瘤放疗科与内科成为第一批广东地区无痛示范病房, 进一步提升我院肿瘤系统癌痛治疗的品牌和地位, 极大倡导麻醉性镇痛药物规范化应用。

我们从表1看到, 我院在阿片类药物使用癌痛治疗比重上日益增加, 哌替啶消耗量DDDs排序中均位置靠后, 而阿片类药物则位居前列, 由数据可见, 强阿片及弱阿片类药物使用均逐年上升, 哌替啶逐渐减少, 符合WHO镇痛阶梯原则和指导方向。过去认为[4], 哌替啶是治疗重度癌痛的首选药物, 而对于吗啡缺乏足够的认识。事实上, 盐酸哌替啶止痛强度仅为吗啡的1/10, 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具有中枢神经毒性作用, 半衰期较长, 长期连续应用容易在体内积蓄, 致使神经中毒。对于长期连续应用的慢性疼痛或癌症疼痛应属禁忌[5]。在表3中, 哌替啶使用仍不少, 主要在于各种剧痛如创伤、烧伤及烫伤引起的疼痛, 内脏剧烈绞痛如胆绞痛、肾绞痛以及麻醉前给药等[1], 像泌尿外科、创伤科等均有使用。吗啡镇痛效果强大, 临床上主要用于癌痛。现在目前使用阿片类药物关于癌痛治疗在我院肿瘤科室已成为常规。我们从列表中可以发现, 阿片类镇痛药物的选择上增加了羟考酮、芬太尼透皮贴剂等种类, 并且芬太尼的金额、消耗量及DDDs均靠前。芬太尼脂溶性高分子量低, 镇痛作用强, 且无局部刺激, 经过粘膜或者皮肤给药, 持续作用72h, 不经胃肠道吸收, 因此副作用减少, 在临床上使用呈增长趋势, 广泛用于癌症疼痛或慢性疼痛, 尤其是需持续应用阿片类镇痛药的癌症或者慢性疼痛患者[1]。而由于芬太尼的使用上升, 影响了吗啡控释片的应用, 但依据芬太尼药物的价格以及衡量我市人民生活指数水平, 吗啡控释片目前仍是主流镇痛药物。盐酸布桂嗪注射液在消耗量DDDs排第一位, 主要住院患者针剂使用效果快速, 有效, 并且副作用相对于吗啡较小, 使用安全性高, 因此在使用上排在前列。吗啡控释片较注射液用量高, 一方面医师对于WHO镇痛原则以及剂型缺陷性认识透彻, 贯彻使用所致, 另一方面是大多数病人在门诊随诊, 故口服用药应成为首选。文献报道, 长期口服吗啡是公认的治疗癌症疼痛的最佳方法。口服给药吸收慢, 峰值较低, 不容易产生依赖性, 避免创伤性给药, 使用控释片可以保持血药浓度, 避免谷值峰值比增大, 因此, 口服用药是安全、有效的。磷酸可待因片属弱阿片类药物, 虽然DDDs及用量不高, 但镇咳作用强迅速, 主要作为中枢镇咳药, 可减轻干咳, 改善睡眠, 生存质量提高[6]。临床用于肺癌的镇痛、镇咳。

从表2, 我院麻醉镇痛药物在临床科室使用的情况, 主要以肿瘤专科包括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及肿瘤外科使用癌症镇痛为主, 占60%~70%, 并且消耗量均增加。其次为心内科、泌尿外科等, 约占10%~30%, 并且逐年有下降。而在各镇痛药物使用上, 肿瘤科在吗啡针剂、吗啡口服片、布桂嗪针剂使用类型基础上增加了羟考酮、芬太尼等剂型, 完善了镇痛治疗的选择范围。

纵观上述列表, 我院近3年使用麻醉性镇痛药物情况, 尤其癌性镇痛方面, 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通过分析、回顾, 及时了解和反馈我院镇痛药物使用情况, 我院使用镇痛药物临床应用癌痛治疗方面切实、务实, 阿片类药物消耗以达到理想镇痛为目的, 辅助非阿片类药物等配合使用, 成效显著。当然存在的实际问题, 比如仍有不少医师存在“疼痛主诉重视不足”、“成瘾性”、“只要部分止痛就好”等误区, 或多或少地影响临床应用。而事实上, 发生“精神依赖性”的比例只占0.03%[7]。只要规范化指导, 按照WHO癌痛镇痛指南实事求是, 通过加强临床医师镇痛药物规范使用的培训和指导, 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完善药物构成, 做好癌痛患者的解释沟通工作, 提高临床医师的镇痛原则的理解和认识, 在有效清除癌痛病人的疼痛的同时, 最低限度减少各种不合理的可能, 对于地区性乃至全国区域癌痛镇痛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间。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及变化。方法 统计2007年至2009年我院麻醉性镇痛药物的数据, 运用用药频数 (DDDs) 、消耗量等进行分析。结果 我院麻醉性镇痛药物使用量呈平稳增长, 强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增长, 盐酸哌替啶使用量减少。结论 我院镇痛药物使用逐渐规范化, 主要体现在癌性疼痛的治疗方面, 符合WHO三阶梯镇痛治疗指南的原则和发展方向, 完善和提高粤东地区镇痛药物治疗水平。

关键词:麻醉性镇痛药物,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71.

[2]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化学和生物制品卷) [S].2005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96~99.

[3]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96~110, 239.

[4] 李德录, 郑莹, 李新建, 等.上海市控制癌性疼痛规划及实施效果[J].中国肿瘤, 2001, 10 (7) :387.

[5] 孙燕, 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70.

[6] 刘萍.2002年至2004年我院麻醉药品用药状况分析[J].安徽医药, 2006, 10 (3) :227~228.

麻醉药物范文第2篇

1 临床资料

以本院收治的50例婴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婴26例, 女婴24例。年龄为5个月~1周岁, 平均 (7.6±1.8) 个月。体重6~13kg, 平均 (8.1±3.5) kg, 身高47~72cm, 平均 (55.6±23.4) cm。ASA评分Ⅰ~Ⅲ级。手术类型有脑室腹腔分流术 (12例) 、并指分离术 (13例) 、唇裂修补术 (19例) 、马蹄内翻足矫治术 (6例) 。2组患儿无严重心肺疾病、无喉肿痛、气道梗阻及肺应性过低现象, 且头颈活动度和张口度均正常。2组患儿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ASA评分、手术类型相匹配, 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手术前30min对患儿进行肌内注射阿托品0.02mg/kg、苯巴比妥钠2mg/kg, 并采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HR和SPO2, 开放静脉液体通道。所有婴儿均采用相同的快速诱导方案, 即给予丙泊酚2.0mg/kg, 瑞芬太尼1.0mg/kg, 维库溴铵0.2mg/kg面罩给养, 氧气流量3L/min, 3min后去掉面罩。

A组婴儿采用喉罩麻醉, 25例婴儿都由一个麻醉医师完成操作, 且这个医师也会气管插管麻醉, B组麻醉也由其操作完成。根据婴儿年龄, 选用1.5号喉罩, 插入深度至咽底部有阻力感为止, 充入气体, 使喉罩气囊充盈封闭喉头, 放置成功后, 氧气流量改为2L/min, 若观察到婴儿胸廓起伏良好、无气体从121腔中漏出, 呼吸音均匀对称, 则为放置成功。术中保持自主呼吸, 以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为调节依据, 手术结束前5min停药。

B组婴儿采用气管插管麻醉, 在插管前使用肌松药罗库溴铵0.5mg/kg, 插管后进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采用异氟醚, 呼气末浓度维持在1.3MAC左右及氧10m L/ (kg·min) 并吸入, 术中保持自主呼吸, 以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为调节依据, 手术结束前5min停药。

注:与T1比较, 1P<0.05;与T2比较, 2P<0.05;与B组比较, 3P<0.05

注:插管前后相比, 1P<0.05;A组与B组相比, 2P<0.05

3 评价指标

以患儿进入手术室后为时间T1、麻醉插管后为T2、手术中为T3、手术结束时为T4以及导管拔管后为T5, 记录这5个时间段2组婴儿的心率 (HR) 、中心静脉压 (MAP) , 并比较两者的变化;记录并比较导管置入前后呼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气道峰压 (Ppeak) 的变化;记录并比较2组患儿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拔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4 统计方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SPSS 16.0, 以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比较, 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显著。

5 结果

5.1 2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2 2组患儿M AP及HR变化情况比较

B组患儿在T2、T4时间上MAP较T1时显著下降, HP也显著减慢, 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T2相比, T4、T5两个时间点上HR明显增快, MAP也显著增高, 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4、T5两个时间段, A组患儿比B组患儿的MAP低、HR减慢,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5.3 2组患儿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比较

A组拔管时间为 (60.25±6.2) s, t=2.0473s, 清醒时间为 (119.35±14.1 5) s, t=2.05 43;B组拔管时间为 (3 11.2 5±65.5) s, t=2.27 3, 清醒时间为 (481.05±118.95) s, t=2.0273。A组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均比对照组短, 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5.4 2组患儿导管置入前后PETCO2、Ppeak变化情况

A组导管置入后的PETCO2显著高于B组, 而Ppeak显著低于B组, P<0.05, 具体见表2。

5.5 2组患儿并发症情况

A组未发现显著并发症情况;B组仅发现1例喉头水肿症状, 经过药物治疗后痊愈。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6 讨论

毋庸置疑, 麻醉技术的好坏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喉罩是介于气管插管和面罩之间的新型通气工具, 具有操作简单、对气道损伤小、患者耐受性好、并发症少等特点, 可以保持术中呼吸道通畅、自主呼吸的需要, 是一种无创操作技术。

婴儿年龄小、体质量少、呼吸道等未发育成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手术麻醉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日常短小的静脉全麻手术难于管理呼吸道, 易导致婴儿呼吸抑制, 进而危害婴儿的生命健康。喉罩麻醉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保持婴儿呼吸道通畅, 提高麻醉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婴儿手术中及导管拔管后的MAP、手术结束时及导管拔管后的HR均显著小于气管插管组, 并且其导管拔管及清醒时间也较短, 血压和心率较为平稳, 保证了婴儿麻醉中的安全以及麻醉后的生理恢复。

但是喉罩麻醉也具有一定的缺陷, 比如喉罩不能完全封闭喉口, 容易存在反流、误吸等严重并发症的潜在危险;而且罩口内舍设有内嵴, 近端内径变小, 气体不宜顺利排出。正如研究结果所显示, 在导管置入后喉罩组 (A组) 的PETCO2显著高于、Ppeak显著低于气管插管组 (B组) , P<0.05。因此, 过度肥胖及特殊体位患儿在手术时不宜使用喉罩麻醉;此外, 手术时间过长的婴儿也不易使用。

综上所述, 喉罩麻醉操作简便, 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较短, 是一种良好的婴儿麻醉技术。但其也有一定的缺陷, 在临床应用中要加以注意。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并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分别对50例婴儿患者采用喉罩麻醉 (A组, 25例) 和气喘茶馆麻醉 (B组, 25例) , 比较2组婴儿的心率 (HR) 和中心静脉压 (MAP) 的变化, 以及导管置入前后呼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气道峰压 (Ppeak) 的变化, 并在麻醉恢复过程中记录导管拔管及清醒时间、拔管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婴儿各麻醉监测点心率较B组平稳, 且手术中及导管拔管后的中心静脉压 (MAP) 、手术结束时及导管拔管后的心率 (HR) 均显著小于B组, P<0.05;A组导管拔管时间显著短于B组 (A组:60.25±6.2, B组:311.25±65.5, P<0.05) , A组清醒时间也显著低于B组 (A组:119.35±14.15, B组:481.05±118.95, P<0.05) ;导管置入后A组的PETCO2显著高于B组, Ppeak显著低于B组, 也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发现1例喉头水肿症状, 经药物治疗后痊愈。结论 喉罩麻醉操作更简便, 拔管时间短, 对气道的损伤较小, 麻醉后苏醒快, 更适用于婴儿麻醉需要。但是导管置入后PETCO2明显升高,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注意气体监测。

关键词:喉罩麻醉,气管插管,婴儿麻醉,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 金文香, 庄越, 黄焕森.喉罩通气与气管插管在神经外科介入栓塞术麻醉中的比较[J].广东医学, 2009, 30 (12) .

[2] 江家美, 陈隆斌.喉罩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 (9) .

[3] 李建平.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8) .

[4] 姜勇智.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4) .

麻醉药物范文第3篇

诱因主要有四点: (1) 药物选择不当; (2) 分泌物等对气道的刺激; (3) 麻醉深度不够; (4) 气管插管不当。

2 麻醉期间哮喘、支气管痉挛急性发作的临床表现

持续下降的血氧饱和度;自身PEEP;气道阻力和峰压升高;呼吸音消失或听诊肺部出现哮鸣音;ETCO2升高而Pa O2下降。麻醉期间哮喘发作应与贴壁分泌物、肺水肿、误吸、肺栓塞、导管扭折、过敏反应等鉴别。痉挛缓解指征:气道压力<2.0Kpa, Sp O2>96%, 湿啰音、哮鸣音消失, 心率、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呼吸平稳。

3 评估麻醉前危险因素

对于目前无症状的哮喘患者, 术中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几率是很低的。但在近2年中有哮喘发作史的患者术中哮喘发作的几率明显升高, 且时间越近, 术中和术后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越高。对于妊娠期哮喘, 如果区域麻醉不合适或使用前列腺素类药物用于流产或分娩, 其诱发哮喘的风险明显升高。

术中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受麻醉前手术病人身体状况的影响。ASA分级高, 有器质性心脏病, 呼吸道感染, 阻塞性肺病和呼吸道阻塞病史病人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增加。有哮喘病史患者术中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在10%左右。

4 麻醉方法的选择

能在局麻或椎管内完成的手术尽量选用局麻或椎管内麻醉。有资料提示对于目前无症状的哮喘患者, 椎管内麻醉并不能降低术中呼吸系统的并发症, 但对于有症状的哮喘患者椎管内麻醉是有益的。为维持气道通畅应尽量减少气管插管, 如喉罩比气管导管更利于降低气道反应性。但对于哮喘发作频繁或较难以控制的病人, 头颈部、胸部及上腹部手术仍以气管插管全麻最为安全。

5 麻醉药物的选择

(1) 麻醉药的吸入:根据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报道, 吸入麻醉药对于一些用传统的方法治疗无效的哮喘持续状态, 反而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因此, 吸入麻醉药经常在全身麻醉哮喘患者时使用, 利用了吸入麻醉药舒张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2) 氯胺酮:于1965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的麻醉药物氯胺酮系, 在1971年开始有了关于氯胺酮对气道平滑肌张力有影响的正式报道, 近几十年来, 对氯胺酮影响气道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不断加深, 目前国内外对氯胺酮在支气管痉挛以及哮喘持续状态治疗中所起的作用达到了一致的认可。 (3) 异丙酚:关于异丙酚用于哮喘患者是有不同的说法的, 有报道称有过敏史的病人, 用该药后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达到15%, 据析是和卵磷脂及大豆油有关, 可导致正常人以及特异性过敏病人诱发组胺的释放, 进一步导致支气管痉挛。然而与巴比妥类药物相比, 其诱发支气管哮鸣音的发生率明显地降低了。用异丙酚 (2.5mg/kg) 诱导气管插管时, 其气道阻力也明显比依托咪酯 (0.4mg/kg) 和硫喷妥钠 (5mg/kg) 低。异丙酚的作用机制是和间接抑制迷走神经的张力相关的, 当大于临床血药浓度时, 有直接舒张作用, 可抑制插管引起的支气管收缩和麻醉诱导, 从而对气道有保护作用。 (4) 其它药物:用于哮喘患者的很多围术期用药 (比如硝普钠、硝酸甘油、异丙嗪、哌替啶、咪唑安定、氟哌利多、安定等) , 虽然在离体情况下均可以舒张气道平滑肌, 但是在活体上却达不到舒张气道平滑肌的血药浓度, 这些用药是否具有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临床价值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6 麻醉过程支气管痉挛的预防

如果在气管插管前对气道能够进行充分的麻醉, 能够有效地防止支气管痉挛的急性发作。针对精神抑郁诱发的哮喘, 一般在术前应用咪唑安定和抗焦虑药, 如地西泮等用来防止。

患者术前不必停用院原治疗哮喘用药, 加强肺功能锻炼以使FEV1提高能够有效预防哮喘病人的复发。

7 围麻醉期支气管痉挛的处理方法

区域麻醉时, 病人通气困难时, 判定是由咳嗽或者呼吸肌紧张引起还是支气管痉挛导致时, 可以借助肌松药。快速诊断后, 正确的处理方法就是把诱发原因解除掉, 加压给氧, 避免病人缺氧。

摘要:对于麻醉医师来说, 预防和处理发生围术期支气管痉挛非常重要, 虽然近十年来麻醉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因哮喘这一临床上常见疾病, 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却是逐年升高。麻醉手术过程中, 很多因素都有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从而导致支气管痉挛, 甚至会对病人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关键词:围麻醉期,哮喘患者,麻醉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嵘, 邓硕曾.支气管痉挛的麻醉处理[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1, 22 (1) :37~39.

[2] 周钦海, 钱燕宁, 傅诚章, 等.围麻醉期哮喘、支气管痉挛[J].医学综述, 2003, 9 (4) :218~220.

[3] 张秀华, 叶铁虎.气道处理技术的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9 (7) :437~438.

[4] 周钦海, 傅诚章, 林雅芳, 等.围手术期用药对气管平滑肌张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0, 16 (3) :139~141.

[5] 白春学, 方晓惠, 钮善福, 等.地塞米松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5, 11 (3) :403~405.

[6] Rooke GA, Choi JH, Bishop MJ.The effect of isoflurane, halothane, sevoflurane, and thiopental/nitrous oxide on respiratory system resistance after tracheal intubation[J].Anesthesiology, 1997, 86 (6) :1294~1299.

麻醉药物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妇产科手术施行腰麻和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80例, ASAⅠ~Ⅱ级, 患者均无明显的心肺功能异常, 身高155~165cm。随机分为3组, 每组60例。按照调整麻醉平面上界, 按照固定的最高平面分为Ⅰ组T4~T5, Ⅱ组T6~T8, Ⅲ组T9~T10。

1.2 麻醉方法

三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选取L2~3间隙穿刺成功后, 蛛网膜下腔使用重比重0.5%的布比卡因2.2mL, 硬膜外腔向头端置管3cm, 调整麻醉平面上界, 使各组不同, Ⅰ组T4~T5, Ⅱ组T6~TB, Ⅲ组T9~T10, 术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

1.3 观察指标

用针刺法确定麻醉感觉阻滞的上界平面, 观察各组达最高阻滞平面时的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及血氧饱和度 (SPO2) , 观察术中恶心呕吐、寒战及腹部牵拉不适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

各组病人术中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见表1。在术前麻醉阻滞达最高平面时, Ⅱ、Ⅲ组的MAP、HR与麻醉前比较无差异, Ⅰ组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Ⅰ组伴有较为明显的SPO2的下降 (P<0.05) , 经吸氧后才回升。3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但术中出血量比较, Ⅰ组多于Ⅱ、Ⅲ2组 (P<0.05) , Ⅰ组为 (282.23±56.21) mL, Ⅱ组为 (231.34±65.34) mL, Ⅲ组为 (242.25±57.45) mL。

2.2 不良反应

Ⅰ、Ⅱ、Ⅲ组术中感腹部牵拉不适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5% (2/40) 、10% (4/40) 、40% (16/40) , Ⅲ组的发生率明显要高于Ⅰ、Ⅱ组 (P<0.05) 。恶心呕吐及寒颤的发生Ⅰ组各有8例 (20%) 和20例 (50%) , Ⅱ组各有2例 (5%) 和4例 (10%) , Ⅲ组各有10例 (25%) 和2例 (5%) 。其中恶心呕吐的发生率Ⅱ组明显要低于其他2组 (P<0.05) , 寒颤的发生率Ⅰ组要高于其他2组 (P<0.05) 。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麻醉由于产妇较为特殊的生理变化, 并且要考虑对母婴的影响, 国内一般以椎管内麻醉为主, 但对较为合理的阻滞平面的选择, 使其既能保证麻醉效果, 又能最大可能的减少不良反应以及对产后子宫收缩的抑制作用则未见专门报道。

子宫等内生殖器的神经主要由分别起源于T12~L2和S2~S4脊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来支配。而支配腹腔上部内脏器官的自主神经主要由腹腔丛发出的神经来支配, 腹腔丛位于T6~T12水平, 由两侧内脏大小神经及部分迷走神经的腹腔支也加人其中, 所以要较好的减轻剖宫产手术中对腹膜及肠等的牵拉刺激的影响, 麻醉平面需接近T6的水平。

腰麻和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中的主要并发症是低血压, 而低血压的发生率与阻滞平面密切相关[1], 麻醉平面越高, 由于交感神经的广泛阻滞, 低血压的发生率也越高。本文也显示Ⅰ组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要高于Ⅱ、Ⅲ组, 同时由此而导致的恶心呕吐及寒颤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而低血压将会影响到产妇心脑血液供应及引起胎儿缺氧和酸中毒。

另外, 由于产妇以胸式呼吸为主, 阻滞平面达T4时, 使胸式呼吸受一定抑制, 加之其隔肌活动幅度的受限, 以及麻醉和手术对腹肌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损伤, 降低了呼吸的储备功能[2], 本文也观察到Ⅰ组中在麻醉诱导期伴有SPO2的下降。麻醉平面上界在T9~T10时, 虽然切皮时无痛, 但对支配腹腔主要器官的腹腔丛神经不能完全阻滞, 进腹后的牵拉不适的反应较为严重, 同时由于牵拉刺激所引起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较高。

产后子宫收缩不良是剖宫产术中失血的主要因素, 其中神经阻滞平面超过T6以上对宫缩有较明显的抑制, 而控制平面不超过T8, 宫缩痛可获解除, 宫缩无明显抑制, 腹部肌肉松弛, 对胎儿呼吸循环无抑制[3], 本文在术中也发现, 在胎盘娩出时, Ⅰ组子宫收缩相对较差, 多数宫腔内出血量偏多。

综上所述, 在剖宫产手术中, 调整麻醉平面上界在T6~T8水平, 既能达到平稳、较好的麻醉效果, 又能减少不良反应, 是比较合理的麻醉平面选择。

摘要:目的 探讨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不同麻醉平面对麻醉的疗效分析。方法 选自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80例妇产科手术施行腰麻和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 ASAⅠ~Ⅱ级, 身高155~165cm, 调整麻醉平面上界, 按照固定的最高感觉平面分为3组:Ⅰ组T4~T5, Ⅱ组T6~T8, Ⅲ组T9~T10, 观察记录各组麻醉前后的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及血氧饱和度 (SpO2) 观察术中恶心呕吐、寒战及腹部牵拉不适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病人中, 当麻醉平面上界在Ⅱ组T6~T8范围时, 病人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及血氧饱和度较为平稳, 术中恶心呕吐、寒战及腹部牵拉不适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少。结论 在剖宫产手术中, 调整麻醉平面上界在T6~T8水平, 既麻醉效果快, 又能减少不良反应, 是比较合理的麻醉平面选择。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剖腹产,麻醉平面

参考文献

[1] 亓振国.腰硬联合麻醉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 2008, 30:1590.

[2] 叶之毅, 刘东辉, 张坤全, 等.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防治[J].广东医学, 2008, 29:308~309.

麻醉药物范文第5篇

一、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寿命增加,而由于老年人的反应能力下降,骨质疏松,加之股骨又是重要承重部位,外伤致股骨颈骨折几率很高,然而高龄病员麻醉耐受性差,手术麻醉风险大,很多医院股骨颈骨折病患选择保守治疗,保守治疗过程中死于并发症患者几率非常高。我院基于提高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生存率为目标,收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病患,绝大多数都行手术治疗,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了患者生存状态。现将我院处理高龄患者股骨手术的麻醉体会报告如下。

二、资料与方法

(一)选择对象:

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高龄患者行股骨颈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半髋置换术)性别不限,年龄75~95岁;体重40一75 kg。ASA2-3级。排除对象:术中出血量大于800ml者,严重心肺疾患,术前不能纠正者。

(二)麻醉前评估与准备:

老年人伴发疾病较多,如高血压、慢性充血性心衰、冠心病、糖尿病等,以及复杂的治疗用药情况。重点询问有无 COPD 病史、吸烟情况、运动耐受性,检查肺功能和血气,如果 PaCO2 >6.7

1 kPa(50 mmHg),预示术后呼吸功能可能发生严重障碍。饮食情况直接关系到营养状态,体重、血浆蛋白量、Hb、皮下脂肪厚度是衡量标准。注意有无皮下、牙龈出血症状,是否在使用抗凝药物,有无栓塞发生病史,这关系到椎管内阻滞麻醉的选择[1] 。如有合并患者应做好全面的术前准备:1.伴有冠心病肺心病者术前应对心功能代偿不全进行内科综合治疗;2.伴有呼吸道感染者,术前必须先控制感染;3.伴有高血压者应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至安全水平, 术前不必停用降压药 ;4. 伴有糖尿病者应控制血糖

[2] ;5.伴有水电解至8.3mmol/L 以下,最高不超过 11.1mmol/L 质失衡和酸中毒必须尽可能控制,以防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对急症病人尤为重要;6.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改善全身状况。

(三)麻醉方法共分为3组(注意:均由高年资主治以上麻醉医师完成麻醉操作和全程参与麻醉管理):

l组为持续硬膜外阻滞组(CEA组)(CEA操作成功者)19例(包括先行CESA准备,硬膜外穿刺成功而蛛网膜下腔穿刺失败的2例)。选择L1-2间隙穿刺,使用侧入法,硬膜外置管3cm,使用2%利多卡因试验量,平面在控制在T8以下,每2小时追加0.5%罗哌卡因6 ml。

2组硬膜外联合腰麻组(CESA组)(CESA操作成功者)15例。选择L3-4,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再将腰穿刺针穿透硬脊膜至蛛网

2 膜下腔,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0.33%罗哌卡因等比重液,在10s左右推完,硬膜外导管向上置入3ml,不同时间测试麻醉平面,控制于T8以下。

3组为气管插管全麻组GA14例(包括椎管内麻醉穿刺失败者3例)。用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2 ug/kg,维库溴铵0.1mg/kg,依托咪酯0.2-0.4mg/kg,诱导插管,术中七氟醚1.5%-2%吸入,持续泵注瑞芬太尼,间断追加维库溴胺维持麻醉。

(四)麻醉效果评定:

对于麻醉效果我们将其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为优秀,患者在手术中没有疼痛感且手术顺利进行;第二等级为良好,患者在手术中有疼痛感,但在其忍耐范围,手术基本顺利;第三个等级为较差,在手术过程当中,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疼痛感,且手术终止。[3]

运动阻滞评级用改良Bromage法测定运动神经阻滞的程 度,无阻滞为0分;不能抬腿、抬肩而仅能屈膝、踝关节为1分;不能屈膝而能屈踝关节为2分;下肢完全不能动为3分;

(五)术中管理:

术中常规监测心电、有创动静脉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末二氧化碳、体温。麻醉中注意保暖措施,维持体温高于35-37度,注意监测血压、心率,若出现异常,及时予以对症处理,术中根

3 据尿量、出血情况适量补充平衡液和羟乙基淀粉或者输注血液制品。椎管内麻醉期间面罩吸氧2L/min,全麻组氧流量为1-2 L/min,;椎管内麻醉用药量单次给药约为壮年用药的1/3,且间隔时间加长到2小时;全身麻醉用药采用静脉泵注给药和七氟醚吸入,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加量,总用药量均少于壮年约1/3药量。

三、结果:

1、

2、3组高龄患者均安全度过手术麻醉期,通过临床对比观察,三组麻醉优良率均无明显差异;术中运动阻滞评分,GA组与椎管内麻醉组有明显差异,GA组运动阻滞评分明显低于CEA与CES组。CEA组和CESA组血压较基础值下降 30% 以上者,约10%,但均可以通过运用少量麻黄碱等缩血管药物及时纠正;CEA组和CESA组麻醉前、中、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且术毕在麻醉后恢复室观察2h后,麻醉平面开始消退,全部安全返回病房;GA组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的发生率则较椎管内麻醉者高,麻醉前、中、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末二氧化碳等生命体征变化,经统计学比较有明显差异,心律失常以窦缓居多,运用阿托品均可以纠正,血压升高通过调控麻醉药物用量不能纠正者占50%,麻醉药物不能纠正的高血压术中运用硝酸脂类降压药均可以调控到理想水平,但运用阿托品的全麻高龄病例,麻醉苏醒期瞻望发生率较高,

4 导致不能正常拔管的约60%,未使用阿托品的全麻患者术毕带管吸氧状态下自主呼吸时,SPO2低于85%的约为70%,而术毕2小时能够拔管的不足20%,术中运用降压药的全麻患者,术毕2小时能够控制血压低于基础血压30%而停止输注降压药的不足10%。全麻组所有病员术后均进入ICU加强治疗,平均26小时后离开ICU,安全返回病房。

四、分析讨论: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衰退。人体发育的成熟期在 30 岁,以后机体器官的功能开始缓慢衰退,50 岁后开始加速衰退,70岁后有非常明显的衰退。对于耐受麻醉而言,主要决定于机体的代偿潜力,这个潜力与年龄有关,青壮年人的潜力强,老年人弱,保证老人的麻醉安全就是在其代偿潜力内进行调整。[4]

(二)股骨手术为老年人常见手术。高龄患者因机体功能退化,对手术和麻醉耐受能力降低,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是保证患者术中生命安全的前提。ASAⅡ-Ⅲ级患者施行腰麻、膜外阻滞并非禁忌。[5]而老年病人髋及下肢手术的麻醉目的主要是镇痛,轻度肌肉松弛或无需肌肉松弛,但由于老年病人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伴随的全身性疾病相应增多,特别是循环功能储备底下,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降低,麻醉的关键是在于最大程度的降低心肺功

5 能的干扰。然而椎管内麻醉与全麻比较有以下优点:1.椎管内麻醉对阻断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极强,因应激反应所致的内分泌变化以及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均较全麻为轻,对心肺功能干扰小;2.而全麻容易出现通气 / 血流障碍,导致低氧血症,因此术后严重内科并发症较椎管内麻醉多见。

(三)但老年人椎管内麻醉有许多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的椎间孔变窄至闭塞,致使局麻药在硬膜外腔扩散甚广且易向头侧扩散,又老年人的蛛网膜绒毛明显增大,致使局麻药容易渗透过硬脊膜。故老年人硬膜外阻滞试验量一般用1.5%利多卡因3-4ml,情况较差或瘦小病人的试验量应减少到2-3ml,按具体情况及试验量后出现平面追加麻醉药剂量,每次不宜太多或分次给药,以免平面过广引起低血压。[6]且随年龄增长阻滞每一对脊神经所需的药量逐渐减少。

(四)经总结,为减少高龄病人麻醉并发症及死亡率,应做到以下几点:1.术前准确评估,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2.合理选择麻醉方法, 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麻醉医师完成,椎管内麻醉首选。3.正确及时的麻醉中处理,如椎管内麻醉应严格控制平面,为避免术后并发症,所有操作,气管内插管和吸痰操作都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4.70 岁以上老年人施行椎管内麻醉用药量必须减少至 1/3 ~ 1/2 左右,随后根据阻滞平面和血压情况决定追

6 加剂量。5.全麻应根据老年人药代和药效学特点,选择副作用最小的麻醉药物,低浓度使用,严格掌握用药量。6.加强术中和术后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恰当处理,以确保病人安全。

综上所诉基于对老年病人脆弱脏器功能的保护,在能够满足外科麻醉的前提下,椎管内麻醉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 [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41-1458. [2]. 盛卓人 . 重新认识老年麻醉 .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9:58. [3]陆利君,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4);260-262. [4]陆利君,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4);260-262. [5]Ben-DavidB,FrankelR,ArzumonovtT.Minidosebupivacaine-fentany1 spinal anesthesia for surgical reapir of hip fracture in the aged.Anesthesiology,2000,92:6-10. [6]刘新民 . 最新医院临床麻醉方法与麻醉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特殊病人麻醉 ,2011,8.p309.

徐 天

上一篇:降血糖药物下一篇:肿瘤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