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

2023-03-05

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政法类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方面存在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实习基地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目标,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目标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改进教学方法。如何规范教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应采取制定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等举措。

关键词:经济法 教学改革

从经济法的产生看,经济法产生于18世纪,这一点已达到经济法学界的共识。1755年,法国著名的空想共产主义者摩莱里,在其《自然法典》一书中,提出了经济法的概念。1843年,法国另一位空想共产主义者泰·德萨米,在其《公有法典》一书中,又明确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但他们只首创了“经济法\"这一概念,并不真正具有经济法的内涵,真正的经济法产生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市场自发地起作用,民法这一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法律在解决市场经济的纠纷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利润,限制或排斥竞争,产生了垄断,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破产,这与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是相悖的,民法已不能解决出现的新问题,经济法产生了。因此,经济法最初是以反垄断法的形式产生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现代社会发生的一切经济关系都离不开经济法律的调整和规范。因此,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具备经济法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法》课程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然而,由于经济法本身内容的庞杂,总论百家争鸣,分论除市场组织法,市场秩序维护法外,宏观调控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专业性强、较为抽象,使得该课程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政法类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分两个层面,一个是作为专科法律专业的必修课教学,一个是作为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的教学,前者教学时间短,一般只有一学期,教学要求低,后者课程设置专业化,教学要求高,包括经济法概论、税法等课程。以下就这两个层面的经济法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进行陈述。

一、目前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法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对于专业不同、来源不同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教学实践中,因为经济法内容庞杂,学生普遍感觉难度大,教师担心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愿对内容做大的调整,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这样教师就没有传授给学生最需要的知识,更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材没有跟上我国的法律改革,教师在教学中占用相当多的时间补充教材,让学生记笔记,有的教师甚至按照自己的讲义,让学生完全脱离教材,导致学生课后巩固缺乏依据。

其二,教学方法落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讲授课时多,而组织课堂讨论、课堂分析、课堂交流等其他教学活动很少,对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不利;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使用少,多媒体教学尚未普及。

其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目前的监控和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但其效果还不够理想,如听课制度,领导因其他工作忙而耽误,所以听得少,评得更少,很少能针对听课中发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帮助教师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督导制度,目前也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对教学的其他环节如实习、实训等则缺乏监督;学生评教制度,虽然力求客观、全面,但由于项目量化和学生认知、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和偏差。

其四,缺乏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政法类院校的薄弱环节,尤其对经济法律事务专业而言,在学生实习阶段,没有专业的实习基地,该专业学生实习不能体现专业特色。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市场管理的有序,市场主体的平等,宏观调控的高效,都需要良好完备的经济法律体系。立法,是法律调整的基础和依据,是法律实施的前提条件。制定什么样的法,法是否完备和健全,都极大地影响到经济法律制度的形象和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立法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立法,无论是中央立法还是地方立法,都面临着全新而繁重的立法任务。我国经济立法体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跟不上改革的步伐。立法落后于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和经济关系调整的需要,这是造成经济法律体系不统一的重要原因。经济法律体系的不统一为经济法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法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经济法在专业中的重要位置,明确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目标。

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目标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把以分数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转变到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上来。政法类非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通过经济法的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法律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己遇到的经济法律问题,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预测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做一个守法的公民。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还应具有与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相关的上岗能力。

其次,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结构,以培养政治上合格、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适应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人才为宗旨。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加大力度开展实验实训课程。政法类其他法律专业的学生,通过经济法课的学习,应系统掌握经济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应用于实践。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改变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系列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规范教学的举措

规范教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应采取如下举措:

1.制定教学大纲。很多高职院校提出“以考带教”,通过统考统评、严格考试纪律等措施,刺激学生平时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的不统一,加大了考试难度,一方面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组织教学,由于对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不同,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必然产生差异,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很有必要制定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在每学期开学前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修订。

2.加强教材建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注重教材建设。在非经济法律事务专业,仅开一学期的课,如使用本科经济法教材,时间紧、内容多、难度大。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框架认识不一,有的分为四大部分,有的分为五大部分,编出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经济法教材,突出教学重点,才能真正解决教师备课难,学生听着乱的现状。经济法律事务专业,个别课程还没有规范的教材,对教材建设要求更为迫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教师队伍建设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鼓励教师积极报考全国司法资格统一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取得司法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其二,通过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激励教师将教学与实践结合。积极开展经济法专业的科研活动,争取获得多项省、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立项,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和学术水平。其三,通过引进高学历、高技术职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补充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

4.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教学质量评价进程中,突出自下而上的全面评价与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依靠教学督导组,运用听课、评课等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成绩等做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科学评价,对暂时没有题库的,则由教研室或系部组织试卷库或统一命题,也实行教考分离,并对每位教师教学状况做出优秀、良好、一般、差的具体评价,促使教师发现自身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进行集体备课。进行集体备课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教学方法上进行沟通,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集体备课,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并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统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建立学生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学生信息反馈机制,对课堂教学全程进行监控。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工作网站实名或匿名留言反馈教学一线信息,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提供参考。对于在学生反馈中所反映有问题的教师,将由督导组及同行专家进行听课,并给予授课教师一个指导性意见,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

5.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实模拟法庭、习题课、讨论课、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全体任课教师都参加,学生座谈会的学生代表应具有代表性。普及多媒体教学,建立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的音像资料库,建立经济法律事务网,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讲评作业、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并可发布新的专业信息。教无定法,内容不同,教法不同,但一堂课采用多种教法,通过多种教法的巧妙变换,可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气氛,避免单一教法引起的疲倦感。对个别章节,可以打破传统的授课方法,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如市场秩序维护法律制度可以安排四个讲座一个讨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责任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四个讲座,市场秩序维护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一个讨论。税法部分讲授税种、计税方法,可找实例,通过习题课,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掌握不同的税种计算方法。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课件教学,可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经济法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而采用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此外,法律知识日新月异,发展较快,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播放关于经济法的视频,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多媒体使用上,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进行课件制作比赛,以促进教师使用多媒体的热情。要求教师上课必须有规范的教案,定期组织专家对教案进行检查和优秀教案评选,以监督教师备课和提高备课质量。

6.改革考试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笔试主要考核基本知识,逐步建立试题库,还可采取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

实验实习的考核,制定考核的质量标准。尝试进行模拟实际案件情况,进行实验实习的考核。采用观看案例录像,回答问题,培养和测试学生的观察能力。将笔试、课堂回答问题、实验实习以及平时作业等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为学生的成绩。逐步改变过去单靠笔试定成绩,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7.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本院校的具体情况,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专业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法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搜集相关案例。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把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处理法律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

继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新形势下的工学合作教育新模式、新途径,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改善实验室、实习基地条件,建成比较完备的教学设施,使教学基本设施及教学基地能够满足学生因材施教的需要,构建成优良的教学平台。

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日后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模拟实验实训室。同时拓宽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思路,转变以公、检、法为主要实习基地的观念,多组织学生进入社区搞法律服务;开辟与企业合作的渠道,为学生到企业就业创造条件。

[本文是2005年河南省教育厅“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项目”(尚未结项)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为“经济法律事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昌麒.经济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杨紫煊.经济法(第二版)[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吉文丽.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作者单位:河南检察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1191)

(责编:贾伟)

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面对面单向传输式现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当前,人们对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方式越来越重视。在使用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相关教育工作人员要对混合式教学的含义进行充分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混合式教学的使用。本文对高职经济法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更好地促进高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高职经济法 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分析

经济法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该课程融合了法律和经济的相关内容,因此具有覆盖面积较广的特点。同时,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涉及较多,因此,学生在对其进行学习时存在一定难度。面对这一现状,高职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一、高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庞杂,课时紧张,学生法律基础薄弱

由于经济法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因此,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经济法的课时是根据专业的不同来进行设定的。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去掉国家法定节假日,那么有些专业的经济法课时不到四十個课时,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专业在进行经济法教学时,不能很好地完成课程目标。除此之外,高职学生的素养水平都不相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法律基础的了解深浅不一。很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经济法课程时,对于课本中的专业词汇不理解,不能对其进行使用。在进行经济法教学时,很多教师通常为了赶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学生对经济法望而止步。

(二)教学方法单一,理论和实践脱节

由于经济法课程自身具有独特性,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该项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因此在进行具体的经济纠纷解决时,如果对相关知识不了解,就很难解决这些经济纠纷。经济法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所以在进行具体教学时,教师通常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只重视对法律条文的讲解,并且基本都是由法规到法规,条文到条文,这会导致课堂枯燥乏味,使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被激发。在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经济法教学都没有设置实践环节,因此学生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有些院校虽然设置了实践教学的环节,但这些环节只留存于表面,并没有深入,对学生的学以致用并不能产生效果。另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实践和理论脱节的现象,这会导致学生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不能更好地培养经济类人才,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予以重视。

二、高职经济法课程混合式教学途径分析

混合式教学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进行融合。在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被激发。

混合式教学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等要求相同,因此受到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的青睐。在现阶段,“互联网+教育”模式迅速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运用混合式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提高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能力

教师的态度和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从课程设计到课前准备再到课堂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教研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各项能力,而混合教学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混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开展相关培训,培训的主题是经济法教学,培训的方式要具有灵活性。比如,如何设计混合式教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常用课程平台功能的掌握,线上教学互动和监督策略,线下教学资源的优化建设,混合式教学过程考核的方法。高职院校也可以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技能大赛,但需要注意的是,参加的大赛都应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基础。

(二)做好混合式教学中的监督、指导和评价工作

混合式教学容易出现线上、线下两张皮现象,这种情况会阻碍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对其予以重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想要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作用,相关教学人员要做好监督、指导和评价的相关工作。比如,教师可以把经济法中的重点和难点放在网络平台上,让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反复学习提供便利,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在线时长以及相关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学生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案。混合式教学模式也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实现因人施教,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越来越重视高职经济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使用。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把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其中,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有效提高高职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郑红玲.基于混合式学习的高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308-309.

[2]朱保一.考证视角下经济法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2(03):84-86.

[3]刘海燕.兼顾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探讨———以“经济法”课程改革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9(32): 77-78.

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第3篇

2、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课程中的优化路径探析

3、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

4、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问题探析

5、经济法双语教学中的困惑与探讨

6、浅议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

7、经济法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

8、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9、基于翻转课堂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0、经济法与民法教学案例的有效运用探究

11、案例教学法在贵阳中医学院《经济法概论》课程中的运用及探讨

12、经济法案例课程中应用团队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经济法案例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途径初探

14、浅析经济法与民商法的互补关系

15、论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6、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实践

17、翻转课堂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18、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19、“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探讨

20、新常态下的公安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研究

21、基于课程评价的《经济法》教学内容重构

22、外部性视野下经济法实施研究

23、金融风险防范中经济法的价值分析

24、经济法实质正义及其实现机制

25、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中的运用

26、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案例—互动教学法”的实施与评价

27、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案例教学方法的思考

28、会计本科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构想

29、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

30、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31、高职《经济法》应加强实践性教学

32、有关经济法责任的反思与重构

33、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初探

34、基于混合式学习的高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探讨

35、案例教学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

36、关于经济法教学与学习的一点建议

37、经济法案例教学法形式研究

38、经济法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把握

39、浅谈经济法课的多媒体教学

40、民办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41、论创新教育体系下《经济法》的案例教学法

42、浅谈案例演示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

43、工商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44、浅析中等职业学校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作用

45、如何在《经济法》课堂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46、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高职营销类课程体系

47、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48、论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运用方法

49、法教义学的勃兴对经济法意味着什么

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市政管理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授课质量,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市政管理问题的能力,采用视频案例教学法对《市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推动加快市政管理学教学改革,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市政管理学》;视频案例;教学法

《市政管理学》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它是专门研究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的具体应用学科,在我国市政管理学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是一门正处于探索、发展之中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参与为主体,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市政管理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视频案例教学,使学生对市政管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城市管理的现状等有了生动而具体的理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以期能够推动加快市政管理学教学改革,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视频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以视频形式表达出来的典型市政管理案例,采用讲授、启发、参与讨论、课后调查等多种教学方式,就市政管理案例所提供的案例材料提出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和讲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同于一般的文本案例教学和语言案例教学。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视频案例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的优点逐步在一些学科课程如法学教育、医学和管理学教学中逐渐取代文字案例成为教师授课的首选。视频案例能够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全面展示课程中的典型案例的特点,其大量的丰富的信息量是一般文字案例难以比拟的。视频案例教学法就是市政管理案例教学与多媒体PPT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直观的视频案例、系统的文字和师生的互动交流,达到市政管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双重收效。

二、实施视频案例教学法的依据

1.实施视频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视频案例教学法正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教学观的指导下,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选择。(2)实验心理学家特雷奇勒曾经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视频案例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学生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2.实施视频案例教学法的现实依据。(1)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使传统单一的讲授法无能为力,教学方法应当与时俱进。单纯讲授法以及依靠冗长、复杂的文字案例已经不足以满足当今思维活跃、风格个性鲜明的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寓教于乐,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教师就能够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基本目的。(2)视频案例资料丰富。近几年,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有较多的经济管理类节目,如中央二台的经济半小时、焦点访谈等都播放了大量经济管理类视频,教师可以通过优酷、维棠、迅雷和“硕鼠”等视频下载软件下载相应的视频。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教师也有能力运用DV、手机等录像设备自己制作视频,剪辑、保存起来。

三、视频案例资源的选择与建设

市政管理学是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行政学、建筑学、生态学、城市学和地理学等多种交叉的学科。近些年来,它不断吸收渗透了新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人口学、品牌学、经营学等。市政管理学逐渐形成多学科交叉和互相渗透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因此作为涉及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所涉及的视频案例也是多学科并多种多样的。

视频案例的选择要与《市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紧密相联,针对课程每一章节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视频资源。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能从网上找到密切相联的视频资源,譬如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就很难找到相关的视频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性比较强的章节譬如城市规划管理、城市交通管理、城市自然垄断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社会管理等章节就有很多相关视频资源可供下载。通过录像,使学生更加直观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中存在的垄断行业及管理。

视频资源随着课程的推进累积到一定数量,就要在每个学期的期初对课程的视频资源进行整理和优化,与时俱进,把相对陈旧、不是非常贴合当今公共事务和公共行政管理的相关资源删除,对视频中的不相关的部分进行删减,同时要加强视频资源与PPT课件的链接管理。

四、视频案例教学在《市政管理学》课中的实践操作

视频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包括三个步骤:一是课前准备视频案例;二是根据教学设计视频案例与PPT教学课件组合使用;三是课后调查改进。

课前选择合适的视频案例是进行视频案例教学的首要步骤和决定性环节,它直接决定和影响视频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课前选择的视频案例既要紧扣课程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又要关注视频案例的真实性与可讨论性。视频案例的引入可以放在某一章节理论知识讲授之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在章节的讲授中穿插引入,同时提出相关讨论的问题。譬如讲到“城市与城市化”章节时,因为理论讲授相对枯燥、单调,这时可以放一段“美丽的珠海”的城市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城市,对每天生活的城市特征有了感性认识。视频案例的引入一般放在理论知识讲授之后,一般视频播放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譬如在讲解城市与城市化一章里,理论知识主要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功能与作用,介绍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再到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及中国城市化发展政策反思。理论知识讲解后,通过观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安徽:城市化巢湖污染之痛”等视频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城市与城市化的必然选择,巩固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居环境的认识。视频案例观看之后,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讨论视频案例是视频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每个小组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和方案,选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综合各组观点后进行讲评。通过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课后可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及学生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评价,收到反馈信息,及时改进视频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五、完善《市政管理学》视频案例教学的思考

1.视频案例教学与多媒体PPT课件要相结合。视频案例教学在市政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在过去此门课程单纯使用PPT课件教学的改进,并非对PPT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否定,课程讲授中大量的文字展示还是有赖于PPT课件。一门课程课件,既有完整文字理论体系,又有相应视频案例的结合,以及教师对视频案例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讲评,这是对文字案例教学的补充。

2.严格精选视频案例。视频案例所包含的信息量是相当巨大的,但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上的视频案例资源越来越多,这就对教师案例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师不能给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视频案例,就可能导致看电视反应:被动观看,娱乐为主。这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严重脱节。

3.学习视频案例的编辑和制作技术。从网络上下载的视频案例一般时间较长,里面的内容也不一定全部与课堂授课知识紧密相联。因此,要学会对新下载的视频案例进行剪接、拼接和制作,去除烦琐无用的视频片段,把相关的视频片段拼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视频案例。关于视频案例教学法,大多理解为直接从网络上收集、下载或者购买现成的视频资料,而较少考虑自己制作视频资料,为了能够充分表达出教师所想表现出来的教学知识,紧密贴切课本理论知识,作为采用视频案例教学法的教师,应该加强视频案例的录拍、剪接、编辑和制作能力。

4.要加强视频案例库的建设。视频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大量丰富的视频案例基础上。因此,随着课程教学时间的增加,建立市政管理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资源库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课本教学大纲的每一个教学章节为单元,收集与该章节紧密相联的视频资源,同时对其进行编辑、整合和删减,与时俱进,删除掉陈旧的视频,增加一些能体现本课程最新发展动态的视频资源。

视频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只能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同时,视频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对讲授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来说,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较为紧密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较适合采用视频案例教学法,可选用的案例较多并通过视频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改进市政管理学教学方法具有促进作用。

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针对民办高校中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从中学生特点、教材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有限教学时间下对西方经济学这些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措施,希望能对民办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绵薄之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之中,经管、财经类专业由于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需要以其专业知识针对性强、就业面宽,而受到学生的普遍青睐,从近些年我校财会学院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中都可得到验证。而西方经济学是经管、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如何更好的进行西方经济学本科生的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当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授课学生的特点。现在入学的学生都是“90后”的孩子,他们接触的信息大、新事物多,头脑比较灵活,但经济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加之西方经济学的开课时间一般都是在大一的下半学期或大二的上半学期,学生还没有机会进入社会实习,所以特别缺乏对企业和宏观经济的深入了解。而西方经济学是对现实经济中的经验和规律高度概括和总结的一门理论性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枯燥,进而很难将经济学基本理论与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事件相联系,造成学生理解经济理论上的困难。经管财经类的学生普遍数学功底较为薄弱,他们的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对于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更感兴趣。因此在授课中当讲授经济学的发展史,经济学案例定性分析时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当讲解到经济学公式的逻辑推导、图表分析等内容时,则不易接受,产生较为明显的厌学情绪。

2.教材状况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西方经济学是“舶来品”,我国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使用翻译过来的国外教材(一般以欧美国家的为主):主要用归纳法进行编写,以大量的案例开头,穿插经济学原理讲述,然后进行理论总结。二是国内各高校编写的教材:主要以演绎法来编写,先详细介绍经济理论的概念和内涵等,然后再举例说明,逻辑性较为鲜明。民办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一般多使用后者,但这类教材的案例讲解较少或是没有,明显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扩散。这就需要教师要将西方经济学的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的优点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民办高校教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刚毕业的毕业生,几乎没有机会进入企业去体会经济学的原理,或到政府主管经济的部门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况且西方经济学所包括的内容较多,在一学期有限的64学时的教学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学完全部的经济学内容。在重视终身学习的现代社会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并且传授给学生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及治学的精神。这是西方经济学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但是目前民办高校中教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由于自身缺乏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基本经济理论的教学,比较忽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应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目前民办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主要以学校指定的教材为主展开,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经济学理论和模型的讲解,课堂气氛过于的单调使学生产生厌倦。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一般集中在板书教学或是多媒体教学,教师在讲台上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经济学理论。单纯的板书教学,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输出给学生信息量十分有限,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多媒体教学,大多成了PPT演示相当于电子板书,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上课灌输给学生的信息量又过多;讲课速度过快,前一个问题刚讲完,紧接着又讲下一个问题,学生没有时间仔细体会老师的讲课思路,又加重了记笔记的负担。

4.考核方式.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由平时成绩加试卷成绩两部分组成。试卷成绩就是学生的考试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两者之和就是总评成绩,超过60分者可以获得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平时成绩由出勤及课堂纪律、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这三部分组成。由此可看出考核只是比较注重课堂常规的教学管理上,没有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考核,比如说课堂案例讨论情况的过程性评估成绩。再者西方经济学的试卷考试普遍为闭卷考试,一些主观性较强的题目也按照答题要点给分。考试前老师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和考试重点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学生考前突击一下就可能考过了。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强记硬背的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优势;而对于善于思考,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但考试却不一定能得高分。因此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1.更新教学理念与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民办高校培养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下,面对“90后”的孩子们的这些特点,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个性与个体差异的条件下,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原先注重“教”单纯的书本知识向注重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学”的转变。比如教师每次上课讲西方经济学原理前,可以通过师生问答方式引用生活实例或案例进行导入,然后再讲解基本理论。这需要教师在每次备课时都要时刻关注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根据课堂需要改编成实用于每堂的案例。其次教师更需要加强自身对西方经济学良好素养的培养。俗话说:与人一碗水,自身要有一桶水。这句古语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学内容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培养学生经济思想的主要手段。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关注基本内容教学,而且辅以适时的经济思想培育,这对学生未来将受益匪浅。若干年以后,或许他们早已淡忘那些经济学概念,但是有了经济思想的指引,他们就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法。因此,教师不但要重视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的不断充实,还要重视对经济学思想的培养。教师自己要有意识的运用经济学的方法与分析工具,对实际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锻炼自身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最后民办高校学校也要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提供条件。学校可以定期的派教师去其他院校进修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理论,或鼓励教师不定期的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开阔老师的教学视野。为教师提供到校企合作单位的挂职学习,深入企业、深入社会,了解现实经济情况,用这种“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专业,融合国内外教材的优点,按照经济学的逻辑学习体系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要“少而精”,让学生听懂、学懂。课堂教学的手段应采取多媒体加板书的方式进行。在讲授经济学的发展史、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课后习题讲解等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经济学教学内容,从而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适当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西方经济学的数学模型讲解时,笔者根据几年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经验认为,适当的运用板书辅助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数学模型的推导对于很多的文科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一边讲解推导思路一边在黑板上进行公式的推导,这样能适当降慢讲课的节奏,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在讲解经济学的数学模型时要特别注意,不仅要讲清楚数学模型本身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要讲清楚数学模型的经济学意义以及其在现实经济中的运用。课堂教学主要以案例教学方法为主,合理选取案例。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编要注重针对性、时效性、趣味性和典型性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笔者以自己一线的教学经历认为在现有教学体制条件下,我们可以进行“个体案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课时约束下,每学期结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个体案例的讨论。个体案例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每个小组5~10个学生,事先要进行案例资料的收集,课堂上每组的代表发表本组的观点,不同观点之间可以进行辩论,教师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课堂以外的时间也要利用起来,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当前社会上的热门经济问题,让学生练习写一些课程论文,表达自己的看法。学校还可以聘请知名的专家或企业家来校进行经济学的专题讲座或报告,扩大学生的经济学视野。用这种“请进来”的方式,有效的唤起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3.调整考核方式.鉴于上述西方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以闭卷笔试为主体,不妨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一些适当调整。加强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过程性考核,将平时成绩由原先的30%分提高到40%,注重日常课堂教学工作的管理。这里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采集,包括:到课率、课堂提问的积极程度、案例讨论的参与率、课程论文的完成程度、课堂纪律以及作业完成等课堂教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及时制止课堂上学生的一切不良行为,建立起严谨的课堂秩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评价,为学生的平时学习给出一个适当的分数评价,并对主动积极学习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评价,引起学生重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与教师互动的学习中来。把“教、学、评”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使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4.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对于公办院校来说早已不再是新鲜事物了,许多公办院校都有西方经济学的网络学习平台。随着民办高校近些年的发展,已经有能力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将平时供学生练习的试题库、课堂内外讨论的案例、供学生课后阅读的各种参考文献资料、网络学习课程以及师生互动的等放在网上,构建立体而全方位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试题库以章节为单位,练习题的难度“由简到难”,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学习西方经济学感兴趣的学生还可对难题进行攻克,每次练习完,客观试题给出标准答案,主观试题给出参考答案。各种教学案例和供学生讨论的案例放在网上,可以让学生课前先进行预习准备,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展开案例的讨论。课后学生进行案例阅读,有利于强化对所学经济理论的理解。将优秀教师的经济学课程放到校园网上,可供偶尔请假的学生自主补课,也可供有兴趣的学生随时学习。网上的师生互动不拘泥于课堂教学时间,只要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教师进行提问,每天有教师负责及时给学生做出解答。

教师可以在网上定期向学生编列一些经济学的课后阅读书目,如《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经济思想通史》等经典的学术著作,还可以介绍学生阅读一些针对现实经济生活所写的《人人都爱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黑板上的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家所写的通俗著作,还有一些专业性报刊杂志,比如《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茶座》、《中国经济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消化吸收教材中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的角度与方法,并激发学生自己主动分析现实经济生活的各种经济现象,让学生参与到经济学问题的发现和探索过程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停.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探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7(4):142-146.

[2]卢明名.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105-106.

[3]欧阳华.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4):148-150.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西安培华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改革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赵嘉薇(1975-),女,西安培华学院(财会学院)教师,讲师,硕士,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

上一篇:经济法基础论文下一篇:经管类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