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体系论文范文

2023-09-16

经济法体系论文范文第1篇

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对培养到大学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合理运用到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当前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体系的改革是当前需要我们进行研究以及讨论的问题。文章对当前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讲解,同时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为我国的高职院校经济学的改革提供到一定的借鉴。

一、前言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应当依据自身具体情况构建出全新的经济学教学体系,不断优化好经济法的考核评估方式,才能有效提升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营造一个法律先行的校园环境。

二、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满足不同专业同学的需求

财务成本管理系统很复杂,涉及经济等各种生活领域。在有限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即使不是全部,国内经济法律也都明确了。但是,教师必须遵循学生和教师专业方向相同的最大特点,在建立财务成本管理核心体系的前提下,不要选择讲相关章节和内容,所记录的程序法学课程教学竞赛作品集可以满足同一方向的财务管理新章节中各个知识点深度的要求,并且可以有选择地掌握内容与法学的后续章节有关。普通本科院校国内经济法课程严重不足,这是同一基本结构的核心。在该制度下,应着重于教学内容的内容,以更好地反映教学过程。

(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的专业性和高度抽象性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很大的影响。依靠互联网以及先于学习的教学模式(一个在线学习知识的大型平台),学生可以轻松地独立学习知识,并将在课堂上开展的知识教学的乐趣分成有限的时间供学生使用。它还促进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完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为企业家的法律法规,思想道德教育和相关的法人素质培训课程奠定了技术基础,但目前的学习课程侧重于相关理论,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相关的法律实践中。因为有必要重新开设有关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的公共选修课,以便为非整体经济日常管理选修专业的学生提供全面和高水平的相关法律科学知识。法理学是非常理论性的,其范围扩展和内容包括所有相关的法律创新。它可以作为企业家法领域的持续创新和高级课程,有助于实现经济法制。为了满足某些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处理法律实践的能力,并为他们在企业家精神方面的不断创新和相关法律人文科学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加强高职院校双重创新学校教育的经济背景下,中级会计实务课程的改革方向促进了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增强和对相关法律的理解,从而选拔了大学生对法律条款感兴趣的人参加法律实践活动。此外,它可以显着提高朋友,学生和老师的素质。德治思想降低了学生对法律的了解,理解,遵守和使用的积极意识,并建立了以法律为基础的良好的校园生活文化。

三、教学改革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当前,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学习的全面改革逐渐关注学生个性的快速发展。这方面与国际和国内发展的持续发展仍相距甚远,但中国也试图全面改革课程教学的模式,包括人格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纳入评估内容。此外,在高职院校基础教学的全面改革中,出现了诸如创新思维和个人创业能力突破等主流市场短语。在过去三年中,中国学术界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学习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他们将重点更多地放在或多个方面。一是将高职院校企业战略课程与风险管理课程与大专课程相区别。大多数相关的研究结果是两者之间的异同。其次,结合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案,提出了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课程学习标准和专业教学的几种方法。科学研究的第一项成就充分体现在中级会计实务课程的内容标准和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上。目前,在院校中,开设“全面经济日常管理”课程,开设“财务成本管理”课程的内容并不多,但情况与一种国内经济教材相近。他们不能满足创业初中生和老師的实际法律需要。除此之外,在职业院校中级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存在有关法律的基础知识。严重缺乏教学导致社会在教学课程的良好效果和学习的宏伟目标之间分离;理论基础专业教学的比重太大,缺乏理论实践课程的教学;一种课程教学方法很简单,有些学生没有动力。尽管一些大学已经详细分析了设计方法的相关案例,并在课堂上转向了中文和法语等专业教学的通用方法,但它们却忽略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导致知识内化率较低,但是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着眼于的课堂教学课程。

四、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和实践

(一)修订以职业发展路径为导向的柔性课程标准

高职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中等规模应用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基础教学的各种活动应着重培养和提高部分学生的应用综合技术能力。同一专业的选择具有不同的短期培训目标,设置课程内容的一种和快速发展的道路的选择。它们在掌握财务管理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关键内容和主要困难。但是,应修订同一相关专业专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标准,以全面修订财务成本管理学习课程的基本标准,逐步建立软课程。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公司的战略和风险管理课程是专门为经济管理而设计的。课程内容的总体定位是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科学知识,具有一定技术的财务成本管理的实践知识,并能够处理专业和后期工作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处理事务的综合能力,但是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知识的要求在不同的方向上是不同的。对非经济管理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财务管理可以成为一种培养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高级法律基础课程。

(二)核心的经济法教学体系特色

使用多种语言以通用语言和MOE班级以及与网络相关的信息台来录制现场教学课程的视频集,组织和开发教学内容,并充分发挥其主要作用。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是法律规定的非常实用的课程;只有在实践训练中,学生才能彼此了解,学习和有效使用它们,并没有要求学生继续根据上课前的课程重点独立学习。在课堂专业教学中,它是直接由核心问题项目驱动的,并开设了主要的逆向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教室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直接互动和交流的休闲场所,此后,它主要采用各种微课程教学模式,并辅以工作室导演的相关法律实践,以测试学习知识的效果,即在微信朋友,微博客,微团体等的帮助下动员部分学生开展互动,完全独立的知识学习方式的方法之一,吸引一些对法律术语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全国法律再创业理论与实践会议。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公益慈善到创业项目广交法律咨询服务室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然后利用二类活动扩展中级会计实务,释放学习平台,并为学生提供更多法律规定,具体实务等继续实践的平台学习。

(三)优化经济法课程的考核评估方法

截至目前,大多数学生的中级会计实务课程都是通过的课堂作业,班级出勤和闭卷考试以及评估学生的考试方法来完成的。尽管如此,有必要对理论体系的实践知识进行评价,但不将学生的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应用能力纳入评价是不合理的。因此,有必要加大对中级会计实务具体实践的评价力度,将各种应用方法和经典理论知识整合到评价项目中,优化财务管理课程整体评价的两种方法,如建立不同类型的评价体系经济法课程。在具有自定义角色的企业和模拟环境的企业中,建立、运营、破产,对破产等行业过程进行分组,有针对性地系统模拟法理学法院的相关案例,对学生和教师的整体表现进行评分,评价项目应适用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进行经济法科学体系的改革是必要的,进行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改革能进一步的优化教师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促进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输送到更为优质的人才。(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法体系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修正设计了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辽宁省44个县级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了44个县级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然后通过聚类分析将44个县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不同等级,分析找出不同等级县域经济竞争力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县域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提升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指县域单位进行资源配置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辽宁县域经济范围共包括44个县级市,县域行政土地面积占全省89.19%;2005年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41%;县域人均GDP为15235元,比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略高,但远低于东部沿海县域人均GDP20000元的水平 。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竞争能力不强,省内各县市之间存在发展严重不平衡问题,因此,必须在充分认识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性的基础上,发挥各县域的优势,促进全省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修正设计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辽宁省44个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水平、各县域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辽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选用了18个经济发展指标组成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在分析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因子的基础上,找出各县市经济竞争力存在的差异,并利用综合得分通过聚类分析将全省44个县市进行综合分类,以期寻找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促进辽宁省各县市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1.测度指标的设计原则

县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概念,单纯用某一指标或部分指标难以反映其全貌,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县域经济的社会特点。因此,设计一套相对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分析和判定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故应遵循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评价体系设计原则,参照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本文从自然资源,综合经济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并选取适当的二级指标予以反映,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A1-A4)、18个二级指标(X1-X18)组成(详见表1):

三、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44个县市的18个二级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KMO指数为0.872,Bartlett球体测试显著性水平接近0,表明选取的18个二级指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提取结果见表2)。

表3提取了三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8%,说明3个主成分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对X5X6X7X8X9X10X11X12X13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值,本文将它定义为县域竞争力综合能力因子;第二主成分对X1X2X3X4X15X16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值,本文定义为县域竞争力综合基础因子;第三主成分对X14X17X18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将其定义为县域竞争力发展活力因子。可见,三个主成分能反映辽宁省各县市综合竞争力水平的本质特征。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的第一决定性因素是由各县域经济规模、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潜力上的差异,这些关键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为34.8%;自然人文资源和发展活力是影响辽宁省各县域综合竞争力水平的另外两个主要因素,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5.6%和25.4%。

将三个主成分按其贡献率加权平均得分排名如下:

再根据综合评价得分作聚类分析可以将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划分为三类(由高到低三个等级),第一类为海城市、瓦房店市、大石桥市、普兰店市和庄河市;第二类为东港市、新民市及昌图县;第三类为其余所有县市。由表3可以看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确实明显呈现出不平衡状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别不可避免。第一类的县市都为辽南沿海县市,在前四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排名的百强县。第二类县市的县域经济的基礎还很薄弱,尤其是缺少主导产业,难以形成经济集聚效应,与第一类的差距偏大。辽东、辽西等第三类的县市不仅数量多,而且发展水平低,产业层次和劳动力水平普遍偏低,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增长方式粗放化等问题,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很大。

四、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缩小城乡间的差别,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是上升的。然而其综合实力并不强,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只有5个地区。首先,从总量上看2005年44个县级市中,只有8个县的GDP超过100亿元,占单位总数的18.18%。而同期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的比重分别为45.5%、27.2%、30.1%和26.1%;GDP总量超过200亿元的县,只有海城市和瓦房店市,而浙江和江苏省各有9个,山东省有7个、广东省有12个。另外,除了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外,目前各县市经济竞争力发展不平衡,经济规模差异较大,经济总量最大县(海城市,生产总值2660249万元)是最小县(调兵山市,生产总值164531万元)的16倍多。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的差异。通过发展当地资源而建立起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海城和大石桥市的矿产资源丰富,因此作为这两个地区的主导产业——采掘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经济竞争力水平在整个辽宁省排名的领先地位。其次是受中心城市辐射程度的差异。如瓦房店、普兰店和庄河市均为大连市的县级市,大连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带动了这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各县市的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应该是解决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问题的主要着眼点。

2.加快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发展要注意那些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品和项目,并注重要把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针对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发展辽宁的特色产业。那些经济相对发达的经济强县基本上都是靠“特色”起家,这种追求特色的发展思路可以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辽宁省的特色产业具体包括以当地特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而形成的产业;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是辽宁经济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更新观念,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化、大力引入民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的招商引资。县域经济必须由过去的自我封闭积累,向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模式转变。要充分利用辽宁地处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环境优势,积极引进外资。

参考文献:

[1]熊耀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和战略[M].国防科技大学, 2001年6月

[2]马淳正陶卉:促进辽宁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6月

[3]张艳高秀艳:关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5年9月

[4]刘晖:壮大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经济法体系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日益重要,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规范以对外报告为主的会计,但资本市场的繁荣更需要先进的以对内管理为主的管理会计。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中还存在相当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随着的发展,管理会计更为重要,必须加强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研究,寻求加速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管理会计;会计职能;对策

一、我国管理会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理论上缺陷

1 我国客观的历史背景

我国现代管理会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 在建国初期, 由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在经济上受制于前苏联, 很多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都直接采用前苏联模式, 整个国民经济缺乏活力, 社会经济停滞不前,更没有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的管理方法体系, 对企业的会计管理也是处于初级执行性管理阶段。 现代管理会计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被引进的。 由于起步晚、 时间短,对管理会计理论的消化、 吸收需要一个过程, 这是我国管理会计理论落后的客观原因。

2 国内学者研究兴趣不浓

总的来讲, 我国国内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并不热衷, 据统计: 近十年来,国内各级学术期刊研究会计学的文章多达 48573 篇, 但研究管理会计的只有 1400 多篇, 而其中对管理会计理论进行研究的只有 100 篇。 专著方面,仅有孙茂竹教授编写的《管理会计的理论思考与架构》 一书, 该书系统而详尽地介绍了管理会计理论构架体系。 国内对会计学的研究日趋完善、 规范和深入。 但从上个世纪末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广大学者对财务会计领域的研究, 特别是随着新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颁布, 有关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方面的研究, 吸引了学术界太多的关注,这就是一直以来管理会计研究不太被重视的直接原因。

(二)法律上的缺陷

我国管理会计法律体系不健全, 总体来说是由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 从法律上讲, 我国的法律体系本身还不够健全, 自 1954 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以来, 我国法律体系的构建也不过 50 多年, 这个宏观法律环境制约了管理会计法律的设立。第二,从经济环境讲,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复杂多变,我国的社会经济主体、运作机制多种多样,完善管理会计法律体系须有健全的经济法律体系配合。第三,我国现在的管理会计不是土生土长而成,基本上是源于对西方管理会计的引进、改良,缺少我国经济环境背景的影响,加之时间短,而法律体系属于上层建筑,一般会在时间上落后于经济基础。

(三)实践上的缺陷

企业外部的原因管理会计的应用不广泛、深度不够以及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与管理部门的组织管理有关。首先,国家有关部门没有从法律规章方面将管理会计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要求具备条件的企业必须设立管理会计岗位,而与之对应的财务会计早已被列为企业的必备程序。其次,由于管理会计没有独立的相关自律组织,民间的会计协会组织也仅是对管理工作进行简单的宣传推广,协会自身对管理会计缺乏针对性的实证研究,手中掌握的个案并不多。再次,对于管理会计软件的研究开发,管理部门缺少具体的支持、指导和监督。我国广大企业在电算化中的管理会计的需求已经成熟,但是还没有合适的国产管理会计软件可以购买。2.企业内部的原因由于法律法规未作规定,企业是否应用管理会计,主要取决于企业领导层的意志。由于我国企业的领导层大多经历了经济体制过渡,思想上受到传统会计思想的影响,加之缺乏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管理会计自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次,应用的是否深入主要取决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但我国管理会计的工作者普遍知识水平不高。

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想要真正提升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中的应用水平,突破现有的瓶颈,并非国有企业一己之力就能改变的,还需要国家、院校、企业和相关协会等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现代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法治经济,市场主体的行为要受到法律规范的制约的最大特点就是为了满足外界对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需要而提供规范化真实化的会计信息。而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信息的需求,为内部管理提供依据,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看,会计领域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还是屡有发生。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别,尽管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学科的分支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在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主线清晰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已有的对管理会计工作的研究依然停留在对西方管理会计方法和理论的翻译和介绍上,很少有结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研究,少数依据国情研究的管理会计体系也很难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的需要。因此,中国急需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创造出有实用价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管理会计体系,力求所建立的体系便于企业领导层理解、利于广大财务管理人员运用和操作,而不是对西方理论进行“拿来主义”。

(二)培养精通战略管理会计的高层次人才

在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如果企业缺乏人才,这一企业就难以有效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优秀的员工能为老板节约非常大的成本。在当前我国的会计行业中最缺乏的就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高层次人才,无论是由于高等院校對专业的不重视,或者是一部分高等院校才刚刚开展战略管理会计专业都表明我国针对战略管理会计行业的人才十分缺乏。一个合格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具备非常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精准的判断能力等等。一旦发现问题需要考虑到问题出现的各个不同因素,不仅仅是由于市场问题或者是企业的某一个人员问题,而需要考虑到这一问题出现的所有原因,一个准确且合理化的建议能帮助企业快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者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缺乏这种战略管理会计人才。为此,做企业管理者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来组织企业内的财务管理部门中优秀人才对战略管理会计进行深入学习。

三、结论与展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日益重要,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规范以对外报告为主的财务会计,但资本市场的繁荣更需要先进的以对内管理为主的管理会计。国企改革的艰难和前景从一个侧面昭示了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巨大空间。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管理会计只是在部分地区、部分企业零星分散应用,未形成一整套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从应用效果而言,并没有真正达到改善企业管理的目的。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中还存在相当的问题。总之,在信息时代和管理科学化的今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无不涉及到战略问题,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决策支持系统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应用定会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要求,管理会计也将不断完善,在我国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济法体系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收集近几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责任的相关文献,就有关概念界定进行归纳总结,梳理总结各学者关于建设该体系政府应该承担责任的原因、理论依据以及内容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研究方法上加强定量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深化相关理论,重点突出基层研究的意见。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责任;研究综述

2015年1月,党中央就如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了指导和规划。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构建该体系是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创建文化强国、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推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这一背景下,分析和整理不同学者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责任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基本概念界定与构建该体系的必要性研究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的研究

为了更好的研究政府在构建公共文化体系中的责任问题,首先必须对有关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进行明确。目前,部分学者以公共经济学理论为视角对其展开讨论,将其与市场上经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区分,指出其拥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在这一基础之上对该体系的内涵进行界定。高福安、刘亮等认为,该体系是政府部门主导的、旨在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称。[1]

李景源、陈威等人则从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角度对该体系的内涵进行界定,认为该体系应该将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利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广大人民群众供给相应的设施、产品和服务,满足民众对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的相关制度安排与组织体系的总称,是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该体系应该是政府为主导,财政作支撑,从保障人民文化权利的目的和实现世界文化强国为目标,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向人民大众提供各种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以及相关的制度、机构体系的总称。其内容应该包含:相关政策法规、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才及配套设施、相关主体、服务的方式和技术手段以及资金等五个基本要素。

(二)政府责任

张成福认为政府责任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其应该承担的法律和社会所要求的责任和义务;另一种是违法行使职权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3]本文所讲的政府责任是指政府及公职人员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及其运行中需要承担的责职。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政府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由其在整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决定。因此界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责任,应结合具体国情。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责任包括四个方面:制度供给责任、财政责任、管理和监管责任以及实施责任。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承担责任的原因和必要性

许多学者从国家社会职能的角度出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建构中政府承担责任的原因和必要性进行了研究。

杨泽喜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认为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向公众供给相关文化服务是政府的文化职能之一,因此,构建该体系为社会大众提供足量、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公众能够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政府理应承担的责任。[4]王俊莲也认为该体系要实现全面覆盖,需要政府的引导推进与监管,这也正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因此,构建该体系政府有义不容辞的责任。[5]

李少惠、王苗等则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征出发,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与其它商品市场中的文化服务不同,它具有的非营利性、均等性、基础性和便利性的特征,决定了该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需要政府推动而不能仅仅依靠市场。[6]江逐良也认为政府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执行力应该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保障,且其在某些方面有着特殊的、市场不能够替代的作用,如它能够通过向发展文化价值导向的行业、项目倾斜来实现那些文化产业需要,但因自身原因却无法做或不愿意做的举措。[7]这些举措为该体系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促进其发展。所以,构建这一体系必须由政府来推动。

睢党臣、李盼等则认为市场天生的缺陷需要政府干预以弥补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产品无法单纯地通过和依靠市场提供来完成优化的供给,因为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导致其不能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产生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和效率低下等问题。[8]所以必须在构建该体系的过程中进行政府干预。

最后,虽然许多学者对如何实现该体系供给主体多元化进行了多方探讨,但刘日认为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主导供给模式,就当前的具体国情而言,还未有哪个组织发展成熟能够替代政府提供该项服务,因此,政府还是构建这一体系的主导力量。[9]

二、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承担责任的理论依据研究

(一)公共产品理论角度

公共产品理论是学者们论述该体系构建中政府承担责任的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它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他认为任何人对该类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它的消费。因此,袁雪松、卢璐等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产品性质来论证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承担责任的理论依据,认为该类产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特征,决定了它的供给者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获取利润,因而造成市场投资热情不高,政府不得不担负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10]李楠楠也认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会导致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出现“搭便车”的行为,因此,为了保证人们的基本需求,政府必须承担提供该类产品的责任。[11]曹文、邹婷等都认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它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因此应该由政府来提供。[12]

(二)公民文化权利论角度

从法律的角度看,文化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人人平等享有该机会和权利。构建这一体系的目的正是为了满足和实现人民的基本权益,让全体公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因为种种原因公民很难真正平等的享受这些机会和权利,需要政府进行保障。随着联合国一系列涉及文化权利的法律文件的出台,各国更是将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列为政府行政责任的重要内容,保障并推动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成为目前世界各国家政府最为基本的职责之一。[13]何锦前也对文化权利的种类进行概括,认为文化权利应该包括文化生活参与权、文化成果享受权、文化利益保障权和文化选择权等内容。[14]

(三)外部性理论

公共文化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它能够为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的这种外部影响难以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买卖。[15]如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能让其一个人直接获益,满足他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且也为其他社会成员带来收益,但这部分收益难以通过市场价格来衡量和体现,因此生产者无法从公共文化产品收益中获得经济报酬。从这一角度出发,赵志杰认为公共文化的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而使其规模无法达到最佳水平,为了实现供应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政府必须有效介入,对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予财政支持和保障。[16]通过政府调节经济弥补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这为政府介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经济学基础。因此,构建该体系的最终责任主体只能是国家或政府。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责任内容的研究

对于政府在该体系构建中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怎么承担责任,学术界进行了相关研究:郭佳认为在构建该体系的过程中,政府的职责主要体现在政府履行文化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17]巩玉丽认为政府的职能不在于直接提供文化产品,而是为其生产和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提供政策、法规服务、监督、保障该体系的正常行动等方面。[18]

(一)关于各层级政府责任的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各部门各层级间通力合作,关于政府对等责任承担的份额,相关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刘日认为中央政府的职能重点在对文化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引导,对文化市场进行管理监督等宏观事务上面,如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促进供需平衡,对市场进行管理监督引导其健康发展等事务;地方政府的职能重点则在协调区域和行业间的文化发展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保证国家规划能够落到实处。[19]

(二)关于财政支持和保障方面的研究

构建该体系离不开政府财政支持,因此,学术界对政府在构建该体系中的财政责任这一项内容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政府有必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确保资金落实到位与有效运转。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资金使用的效率及监管等方面提出建议。睢党臣、李盼等提出要优化财政投入结构,重点向中西部、农村等地倾斜,减少公共文化服务在地域层面的不均等性;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项目投资、购买服务等投入比例,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业,形成以政府为主的多元投入格局;建立健全投入资金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规范可操作性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并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同时赋予公众参与运营管理和监督的权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20]曹爱军认为要规范公共财政制度,使事权与财权相对等可以从两点出发,一是在目前的财政分析体制下加大中央财政对基层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基层政府能够有效的履行职责;二是将中央和省级财权下移,使基层政府在税收分割中享受更多的比例。[21]

(三)关于立法方面的研究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提供法律支持。但是目前学界对该项内容的探索研究较少。虽然学界普遍赞同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环境有利于该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有助于促进文化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实现维护人民文化权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目的,但是对于如何建立一个能够适应文化发展要求的法规和制度涉及较少。

(四)关于监管方面的研究

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在该体系构建中承担着供给、管理和监管的职能。为确保供给的产品及服务对公众是有益的,有些学者主张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品的经营许可制度、文化产品审查制度和文化市场稽查制度等文化市场管理的力度。[22]同时,政府要加强对文化消费领域的引导和监管,制定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规则与标准,包括准入资格、服务价格、质量、成本效益、普遍服务、竞争秩序等,以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2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责任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两个面:一是理论依据研究,包括公共产品理论、公民权利理论、外部性理论等,但是相关理论依据的研究国内学者涉及不多,理论研究成果较少。二是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责任定位划分的研究,主要有:制度设计责任、财政责任、立法责任、管理和监管责任等方面。目前我国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主要是以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为主,对政府承担责任内容的探讨较少。

因此,关于未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责任问题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对政府在该体系构建中的责任承担的定位进行研究,进一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的制定提供充分的依据。二是加强相关理论研究深度,进一步挖掘政府承担责任的理论依据,如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角度对政府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承担责任的问题进行研究。三是研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因为其在基层的水平高低、质量好坏,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了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责任以及职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因此,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城市基层化结合起来研究,进一步加强政府责任,有利于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高福安,刘 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2011, (6):1.

[2] 李景源,陈威,等.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2007.

[3] 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76.

[4] 杨泽喜.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4,(2):41.

[5] 王俊莲.浅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与政府职能定位[J].发展,2010,(9):58.

[6] 李少惠,王 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模式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2):45.

[7] 江逐浪.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中的几个内在问题[J].现代传播,2010,(5):12.

[8][20] 睢党臣,李盼,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2,(3):100-103.

[9][19] 刘 日.政府职能定位与履行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1):15-16.

[10] 袁雪松,卢 璐.纯度视角下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探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9):41.

[11] 李楠楠.基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状况研究——以河南省沈丘县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2.

[12][23] 曹 文,邹 婷.我国公共文化供给的政府缺位与改革[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1,(2):91-93.

[13] 冯 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政府主导与居民主位——基于浙江德清的研究[J].中共浙江省党校学报,2011,(2):111.

[14] 何锦前.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规范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4):83.

[15] 沈满洪,何灵巧.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2,(1):153.

[16] 赵志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角度[D].山东财经大学,2013,13-16.

[17] 郭 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2,8-10.

[18] 巩玉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改革取向及职能定位[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学报,2008,(2):28.

[21] 曹爱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制度变迁与协同[J].天府新论,2009,(4):107.

[22] 闫 平.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性特征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2008,(12):93.

责任编辑:徐 芳

经济法体系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民生问题之一。提高农民收入、合理调整农村金融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而惠普金融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全面地为社会中不同阶层和群众提供服务的金融方式无疑是最佳选择。

关键词:惠普金融;农村经济;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对经济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但是在此过程中却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从而导致我国农村发展比较落后。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國总人口数比重很大,由此产生的社会贫富差距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鉴于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利用发展惠普金融来改善农村经济,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政策。

一、 我国农村惠普金融面临的现实问题

1.农村金融产品单一,缺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目前,我国农村惠普金融体系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政策银行、村镇银行等一些中小型银行和金融机构组成的。其未能形成较为成熟的竞争市场,同时自身缺少优秀的人才和管理体制,导致其创新能力比较低,推出的产品比较单一。除此之外,这些机构主要关注大中型企业和大客户,忽视了对满足农民需求信贷产品的开发,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2.农村金融资源有限,基础设备难以得到广泛覆盖。由于农村地区创办的企业大多为村镇企业,这种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常常面临金融资金不足的问题。而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考虑到成本问题以及风险管理,其常常在农村设置的基础设备比较少。除此之外,当前比较流行的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推广效果也不明显,相关的基础设备仍然依靠着政府的补贴,难以形成和城镇相配套的较为成熟的体系。

3.农村信贷产品可获得性低,农村地区的不良贷款率较高。我国当前与农村相关的信用体系不够完善,金融机构不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客户信贷和信用的情况,而农村的抵押物也较为“特殊”,大多为生产设备等一些受外界影响较大的财产,这无疑会增加信贷的风险,而且农村地区的不良贷款率较高。对此,银行为避免损失增加了农民申请信贷的难度和要求,面对农民客户更为“谨慎”,这就造成了农民对于信贷产品的可获得性比较低。

4.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完善的制度体系。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借助发展惠普金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在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了《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但总体来说,我国对于有关农村的惠普金融的法律法规是非常少的,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这也导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缺少方向性和制度保障。因此,要想发展农村的惠普金融必须进行比较系统的设计,逐步完善和细化总的规划和整体构架,颁布和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其提供制度保障。

二、构建良好的惠普金融体系的建议

1.丰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大力引进专业人才。现价段,丰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需要大力引进专业人才。通过对农村市场的调研,推出不同的农村金融产品,细化金融市场,加大对于新型的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为不同类别的农民客户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与此同时,产品不能一成不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进行调整和更新,以适应农村的经济情况。例如可推行个人及家庭理财,对于常常进行较大数额交易的用户提供使用银行卡免费转账业务等。这些任务的完成自然离不开专业的金融人才进行指导和规划,因此要大力引进专业人才组成专业的农村财务工作团队,积极为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具有创新思维的想法,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使得全体工作人员能够认真负责完成相应的工作内容。

2.增加农村银行服务网点。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用户对金融服务的使用频率和需求也不断增加。增加银行服务网点的数量,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保障。首先,金融管理部门要放宽建设农村金融网点所需的基本条件,从而为银行服务网点进入农村打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金融机构要以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和基本情况为主要的考虑因素,合理合法地创建农村金融网点;最后,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相关机构积极推进农村银行网点建设,完善农村金融网络。

3.创新银行抵押物,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目前农村金融信贷抵押物涉及范围比较小,降低了农民贷款的通过率,所以信贷机构要努力创新抵押物,扩大贷款抵押物的范围,如牲畜、农林、土地承包权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下转57页)(上接29页)具体经济情况采取一些其他的抵押形式,如账款等。

4.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宣传力度。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有限,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少,政府要加大关于金融知识和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有关部门要多举办一些有关金融知识的培训班或者宣传活动。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在农村地区建立的银行网点,大力宣传和讲解有关金融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例如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进行宣传和推广。

三、惠普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意义以及发展前景

1.惠普金融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可获得性影响。目前,各大金融机构都存在歧视农村小型企业以及贫困农户的现象,针对的目标客户主要为一些高价值客户,这一现象导致金融服务难以广泛服务于农村贫困人群。目前,世界上已经有高达10亿人口可以享受金融服务,但其中小额信贷所占份额非常小,难以发挥其实际作用。促进小额信贷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将金融服务体系推广扩展到农村贫困人群。由此可见,发展普惠金融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可获得性影响较大。

2.普惠金融对国家扩展惠农服务的影响。针对我国人口总数大,贫困人口数量仍占很大部分的国情,政府一直采取相对应补助政策。在农村医疗保险方面,政府在农村实行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是在整个保险运转的过程中,每个步骤都需要一定的金融支持。普惠金融能够直接在乡镇的金融网点为农民提供领取保险赔偿金的便利。

3.惠普金融的发展前景。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互联网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如今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很广泛的普及,这就为一些移动支付、社交网络以及新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对于农村的惠普金融政策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有效工具,例如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三农的融资困难的问题,在广东的“信用三农+互联网金融”试点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总的来说,利用互联网发展农村经济的惠普金融体系占有很大的优势,其发展前景可观。

四、结语

惠普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让中国的贫困人群也能享受到金融服务,有利于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目标。因此,需要金融机构、政府等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让惠普金融能够真正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经济法体系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循环经济的实施及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受经济、政治、环境、社会等多维因素的影响,并由于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正确合理的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态势进行测度,是衡量某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好坏的标准。而对区域循环经济进行评价的前提是合理的确定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背景下,文章采用物元可拓模型建立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循环经济 指标体系 物元模型

一、物元模型确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

本文采用可拓理论来选取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可拓学以有序的三元组R=(N, C, V)作为描述事物的基本物元,其中N表示评价事物,C表示评价事物的特征,V反映了要评价的事物的质和量的关系。

1.物元模型经典域的确定。VOj=(aOj,bOj)为事物特征Cj的取值范围,RO为经典物元,NO为评价目标层,Cj为决定目标层NO的影响因素。

2.待评物元。根据调查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评价目标层的单元Ni的特征值做出评价,根据给出的选择标准进行评价,获得待评物元的结构。待评物元表示为:

其中Ni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待评指标,vi为具体评价指标ci的取值。

3.关联度函数。本文选用的关联度函数为:

Ri=f(ci,vi)为物元关联度函数,为指标ci出现的次数,vi·为指标ci的统计频数总和, 为评价集Ni的评价指标总数。

1.4 指标选择标准

根据上面的关联度函数结果,得出保留的指标。指标的选择依据为:

二、辽宁省循环经济统计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以资源消耗子系统为例,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查阅相关文献,对资源消耗子系统的初始指标进行筛选,列出了初始的10个具体指标。对这10个指标进行物元可拓分析,过程如下: (1)列出资源消耗子系统的初始指标体系;(2)根据调研和问卷的实际情况,对资源消耗子系统指标的频数进行统计分析;(3)构造物元函数对资源消耗子系统指标进行选择。根据物元分析过程形成资源消耗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如表6-1所示。

根據指标的取舍原则,资源消耗子系统最终的评价指标保留了6个,分别为煤炭开采业能源消费比例、亿元GDP消耗资源量、原煤总产量、资源增长消耗率、燃料购进价格指数、能源加工转换率。根据同样的方法对经济发展子系统、环境污染子系统、环境保护子系统、资源再利用子系统四个部分的初始指标进行选择。这样得出的辽宁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6-2所示,该指标体系由5个子系统和29个具体指标构成。

三、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的复杂性系统工程,为了全面、客观、合理地体现辽宁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本文在遵循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思想的基础上,考虑统计指标的科学性、完整性、可测性和可得性,并结合辽宁省老工业基地和主要产业的具体特点,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目标的层次级别,将用于评价循环经济系统的指标形成由总体目标层、系统控制层、基本指标层组成的层次结构体系,在物元可拓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包括资源消耗子系统、资源再利用子系统、环境污染子系统、环境保护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形成一个覆盖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评价指标逻辑框架。·

参考文献:

[1]王新民,康虔,秦健春等.层次分析法---可拓学模型在岩质边坡稳定性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2455-2462.

[2]向来生,郭亚军,孙磊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76-78.

[3]王慧敏,仇蕾,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诊断预警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 曾艳芳,何庆光.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2013(15):92-94.

[5]张庆文,张文彬,程丽波.基于统计指标体系的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评价[J].中国矿业,2009.(8): 53-56.

作者简介:李士金,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13-1157).

上一篇:交通治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