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现代特征论文范文

2023-09-23

经济法现代特征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动因,论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概念及特征,着重探索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问题;对策

2006年2月,财政部出台的48项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的特点之一,是借鉴国际审计理念研究和实务研究的先进成果,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制定了审计风险准则,并构成了整个审计准则体系的核心部分。可以预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必将取代系统导向审计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中被广泛运用。因此,有必要对在我国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及缺陷分析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确定检查风险,并以此为依据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的一种审计。其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存在以下缺陷:

1.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

固有风险是指假设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的前提下,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连同其它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由于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又要评估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基于稳健考虑,注册会计师直接将固有风险确定为高水平,即直接将其假设为100%。这就人为地割裂了内部控制与固有风险之间的联系,导致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存在偏差,因而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被审计单位的总体风险。

2. 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可能失误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一般假定固有风险为最高水平,把重点放在对控制风险的评估上,依据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由于控制测试的依据(如经济文件、会计资料、业务流程等)多数来自于被审计单位内部,容易被企业的管理者操纵,所以当存在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舞弊情形时,而简单的控制测试未能发现串通舞弊,控制测试的结果就不能反映被审计单位控制风险的实际水平,从而降低了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错报风险的概率,由此可能导致错误的审计结论。

3. 缺乏对财务报表整体风险的评估和测试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时从财务报表层次和账户余额层次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但最终结果是落实到账户余额层次而不是财务报表层次,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审计意见的发表。具体表现是:第一,对控制风险的评估只重视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种账户和余额实施控制测试,忽略了从宏观角度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第二,依据对管理层关于财务报表账户层面各个不同认定的审计结果,推测财务报表错报漏报的金额,其实质是对财务报表账户层面错报漏报的金额的简单相加,这种简单相加的结果有时并不能代表财务报表整体的特征。

4. 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缺少可操作性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分别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从审计实践上看,缺乏可操作性。这是因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同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两者之间也相互影响,在实践中很难作出区分。另外,大部分审计程序都是多重目的,很难确定一项审计程序是为固有风险提供了审计证据,还是为控制风险提供了证据。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及特征

一系列重大审计失败案件的发生,审计实务界开始反思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防止管理层舞弊和经营战略风险方面的不足,国外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尝试改进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签证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更深入地进行风险评估,并对审计风险模型作出重大改动,至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开始确立。2004年COSO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使得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起点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日趋成熟。

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做为审计工作的主线,并贯穿审计工作始终的一种新型风险导向审计。其审计模型用公式表示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为主线,根据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具体的审计程序,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引入重大错报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以评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为起点,并且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前必须准确地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和重点。注册会计师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不仅需要了解与财务报表项目和账户、交易相关的内部控制,而且更需要了解与财务报表相关的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行业状况、战略目标。此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关注的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已经超过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映、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8个要素。

第二、审计重心前移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控制性测试以及实质性测试,而且重点是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程序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分析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高风险领域,并针对风险评估结果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心由控制测试向风险评估转移,不仅强化了风险评估程序,而且强化了风险评估对审计程序的指导作用,真正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理念。

第三、审计证据的外部化

由于审计的重心从控制测试向风险评估转移,审计证据也从企业的内部向外部扩展。这是因为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体环境,包括企业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其他环境,并将环境证据作为企业外部证据的依据,从而为发现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串通舞弊和评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获取的审计证据不仅包括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中实施控制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所获得的内部证据,还包括风险评估程序中了解企业及其环境所获得的外部证据,有利于注册会计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第四、审计测试程序的个性化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采取标准化的审计程序,即对不同的审计单位和审计环境都采取相同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缺少随机应变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必然导致客户对审计的预期值与审计结果之间存在着差距。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评估确定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即通过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测试企业的各个风险领域,针对不同的风险领域实施不同的审计程序。因此,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可以针对不同风险的客户,不同客户的风险,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从而克服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测试程序标准化的缺点。

第五、 审计思路的改变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注册会计师从交易的视角来评价审计风险,测试重大的会计交易。不足之处是过度地关注处理交易的会计技巧,而没有充分地关注它的经济背景,提高了审计师误解它们的背景、意义或目的的风险。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从战略系统视角来评价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运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审计战线,并且两条战线同时作战。首先,运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思路,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风险和战略管理分析入手,确定实施审计的重点和范围,进而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做出实质性的判断,从而确定相关的审计程序。其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的过程中充分运用重要性判断的原则,对审计结果进行取证。最后,结合自下而上的思路对财务报表的整体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形成最终的审计结论。所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思路,可以从源头和结果多方面出发,有利于揭露和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现象,从而使审计思路更加完善和有致。

三、 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

1. 审计成本的提高问题

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审计成本的提高,主要原因是:首先,在计划和控制测试阶段,由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范围扩大、测试范围的拓展等,需要运用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更复杂审计方法;同时从审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估到审计风险的量化都需要花费注册会计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审计范围的扩大成本和审计时间的延长成本成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潜在成本。其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把审计风险的概念贯穿于审计程序的各个具体步骤中,注册会计师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对存在问题的领域进行重新评估,必然会加大审计成本。最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重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从而对人力资本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注册会计师,这就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熟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各个流程以及在审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增加了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投入。

2. 审计人员的知识面狭窄和经验不足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开阔的视野、渊博的会计审计知识和相关知识和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现阶段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和经验还难以适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这是因为:第一,虽然我国绝大多数审计人员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但是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没有涉及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以外的内容,注册会计师也无法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难以形成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第二,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的主要是会计和审计业务,没有涉及到经济、法律等其他方面的业务,导致注册会计师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行业背景、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也不具备运用数理模型分析推理的能力。因此,我国注册会计师缺乏正确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的能力,无法针对评估结果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3. 信息库和审计程序软件的建设滞后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宏观环境、监管环境、行业发展、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首先,注册会计师只有在审计过程中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才能更好的分析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其次,为了保证审计方法的科学性,注册会计师还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进行系统的统计。再次,注册会计师还需要运用正确、合理的审计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然而,这些基本数据的取得,仅仅依靠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强大的数据库系统,对收集到的零散数据进行筛选和加工,以满足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战略评价和风险评估的需要,从而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目前,我国审计软件的开发不够理想,信息系统建设的速度比较缓慢,绝大部分注册会计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国在审计程序软件的开发速度和信息库的建设问题等方面还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导致客户信息储存量较少,数据的积累有限,从而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整体风险和行业风险的分析。

4.法律、准则制度的不完善问题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虽然正式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制定了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但与其相适应的注册会计师执业的法律环境还不完善、相应的准则指南和其他配套规范还没有建立,这将影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

注册会计师执业法律环境的不完善主要表现:第一,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等法律文件都是以行政责任为主,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为辅,特别是对民事责任的规定笼统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第二,注册会计师监管部门对审计质量的监管主要是检查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是否执行了所有常规的审计程序,而不是检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质量,即所承担的审计风险,致使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物所会重视常规审计程序而忽视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第三,我国目前仍旧处于审计诉讼成本过高、审计诉讼率过低的阶段,致使企业的投资者起诉会计师事务所具有较高的难度。以上导致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物所不会主动实施审计成本较高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上。

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审计准则还没有细化为能够为注册会计师理解和掌握的细则或指南,审计人员难以将审计准则付诸实施;我国审计准则所涉及的风险评估内容只是对1992年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的五要素的评估,即对控制环境、监督、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控制活动的评估,对五要素的评估是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服务的,与国外会计师事物所开展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内部控制八要素的评估,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映、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不相一致。另外目前我国还没有依据八要素建立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企业建立风险管理制度缺乏依据,会计师事务所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缺少参考标准。

四、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1. 完善审计程序、提供增值服务合理提高审计收费

针对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而增加的审计成本,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一方面,应高度重视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制定完善的审计总体策略和合理的具体审计计划,以减少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力求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审计成本。另一方面,注意提供增值服务,例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过程中可以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改善企业的人员结构、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建议,甚至为企业建立风险管理制度献言建策,当客户意识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存在增值服务,并为企业带来增值服务时,就可以在审计成本、审计收费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进而可以合理的提高审计收费。

2.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重构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具备的知识范围和职业能力,难以适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知识体系的培训,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及时调整培训工作思路,改善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使其不仅仅精通会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使其掌握战略管理、薪酬管理、经济指标、业绩评价等前瞻性的知识。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优化注册会计师的队伍,改变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另外,会计师事务所还应该重视法律、电子商务、风险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打下基础。

3. 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数据库、大力开发审计软件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各种级别的资料库,收集各个行业的资料,并且将各个行业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在网上公布,从而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各级政府以及各个协会之间的联网。以解决会计师事务所收集数据能力方面的限制,满足会计师事务有效判断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的需求。

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功能庞大的数据库,建立客户档案,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以及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及时更新数据库,为注册会计师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以满足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及时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战略、业务流程、风险评估和经营业绩等方面的需要。

我国应该大量进口国外先进的审计软件,不仅能使审计成本和经济效益达到平衡,而且还能提高审计效率。在引进国外审计软件的同时,我国应大力开发适应我国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的审计软件,从而可以直接对信息数据库进行加工和分析,并可以根据开发的审计软件自行检验,促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全面推行。

4. 加强法律、准则制度建设

为了有效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第一,在《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等法律文件中明确界定普通过失、重大过失和欺诈行为的界限,增强审计法律的可操作性。第二,改变以行政责任为主,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为辅的法律现状,落实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第三,健全诉讼机制,简化诉讼程序,严格业务检查制度,加大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社会监督力度。

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准则制度的建设:第一,制定审计风险准则指南,使准则指南具有可操作性,主要应制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 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 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准则指南。第二,依据2004年COSO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修订《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 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使得审计风险评估内容扩展为对内部控制八要素的评估。第三,建议财政部会同大型企业、会计师事物所着手制定主要行业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为企业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提供制度依据,同时也为会计师事务所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提供参考标准。

[参考文献]

[1]刘明辉.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158-183.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62-200.

[3]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87-114.

Issues in Modern Risk-oriented Auditing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WangLiyan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Key words:traditional risk-oriented auditing;modern risk-oriented auditing;problems;countermeasures

(责任编辑:张积慧)

经济法现代特征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双向流动趋势,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在提高农村就业率、实现农村各产业均衡发展的同时,政策效果与实施目标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就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的创业优势、社会贡献、创新以及创办企业等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政策推动与实施深入剖析。结论认为,创业政策的推动实施仍存在较大障碍,应通过创业主体素质的培养、创业环境的优化以及政府组织职能的加强以加速创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创业特征;政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出现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双向流动现状,农民工回流现象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流动问题以及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有着必然联系(覃扬庆,2009),农民工愿意凭借在外务工所得的资金与经验在家乡自己创业,实现了农村就业率的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各产业的均衡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自身、社会以及政府三方面的制约因素,农民工回乡创业也出现无序化、企业发展非均衡化、生产废物无序排放以及创业成功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归纳而言,农民工回乡创业有四大难题:创业启动资金不足、创业环境不够宽松、创业者文化素质偏低、创办企业技术含量低(杨群红,2008);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急需政府调整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建立有一定力度的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体系(李含琳,2008)。显而易见,农民创业是中国创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那么,农民工创业与普通农民有何差异?具有什么独有创业特征?农民工创业政策推动实施如何实现目标与效果间的匹配?本文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农民工创业政策推动实施的最优路径选择。

二、返乡农民工创业特征分析

(一)较普通农民更具创业优势

农民工自主创业充分依托本地资源及企业优势踏实稳健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农民工具有普通农民所不具备的优势:第一,大部分普通农民只是进行农田耕种,受制于自身文化水平,他们视野窄、见识少,自主创业人数少,且创业成功率低下。相较之下,农民工极具对新生事物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强,具有实干精神,虽不具备高新技术理论,但长年在外务工的经历造就出了勤劳肯干、踏实沉稳的特性,做事风格趋于保守,稳步前进,有效避免了企业的大起大落。第二,农民工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虽然技术上不及拥有高深理论支持的科技型人才,但在原材料的供应上较其他类型涉农企业更具明显价格优势。

(二)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持续扩大

据调查显示,农民工回乡创业多为非农行业,如医疗、教育、房地产等,且大量农民工企业创立时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保持了与沿海城市一定的联系,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逐年递减,对社会贡献持续扩大。第一,实现了创业实体形式的多样化,带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农民工流动性强更换工作频繁,而创业时一般与在城市所从事的行业一致,既适合当地需要又有城市品位,打破了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第二,优化了城乡资源的有效配置,缩小了城乡差距。农民工在外务工多年,不仅积累了创业资本,而且在与城市社会关系网络中其他成员发生互动关系后建立了个人关系网络 [1]。Robert A.Baron和Gideon D.Markman(1999)研究了创业者的社交能力对其创业的影响,认为创业者一般都能有效地利用周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引导沿海优势资源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转移的特点。第三,创业促就业,缓解就业压力。较大一部分闲赋在家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农民工企业后有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与收入。减少了剩余劳动力数量,提高了农村收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对社会贡献不容小觑。

(三)创业模仿移植缺乏自主创新

农民工企业主要依靠模仿沿海发达城市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市场营销模式及产品生产技术,企业自身生产技术更新慢,缺乏生产过程中的自主创新。大部分农民工企业的生产设备仍是企业刚成立时引进的,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远落后于城镇拥有高新技术设备的企业,产品附加值低、市场销路不好,造成企业仓库大量囤货滞销。由于一方面,农民工自身积累的原始资金已基本投入到创办企业中,自有资金不足以支持企业自主研发生产技术、更新设备、扩大生产的需求,且由于缺乏一定的抵押财产,使其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由于近两年来通货膨胀以及世界原油价格上涨致使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企业产品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且迎合市场不够,使得企业从供销链中获取利润的空间狭小,企业盈利不足以支撑成本等开支,亏损状况严重。因而造成了农民工企业在创办后自主创新能力越发低下的恶性循环,仅能一味模仿城镇企业,企业的生产与发展与城镇企业相比有严重的滞后倾向,制约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

返乡创业农民工企业定位一般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所需技术含量低,企业规模较小。这是由农民工文化及管理水平低下的局限性所决定。农民工在创业中缺乏长远眼光,在产品的研发以及技术创新上存在严重的滞后情况,同时自身企业管理能力有限,无力操控大型企业,而农村大量廉价劳动力正好与企业产品低附加值、高同质性相符合;另外,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资金来源单一,多为在外务工所得,少有政府或信贷部门的资助 [2],有限的资金不仅将企业的规模限制在了中小企业范畴,且使农民工无力自主研究高新生产技术,仅能支付廉价劳动力成本,企业极易受到市场投资风向变动的影响,简单模仿、粗放发展现象严重;除此之外,农村落后的市场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型企业的发展需要便捷的交通、开放的市场以及先进的通讯设备,而乡镇地理位置偏远、路况不佳、通信设施不全,导致农村市场相对闭塞、原材料供给及产成品的输送滞后、新产品流入农村的时间长、市场信息反馈迟缓,客观事实上表明,目前农村落后的市场环境仅能支撑中小企业创业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工创业过程中的政策推动

党中央、国务院自2004年来连续九年发出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其中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政府贴息项目要按规定给予财政贴息。2010年明确提出“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部针对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指示,提出推动农业科技与金融结合;积极引导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商业银行对涉农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

(一)政策指导原则与实施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2010年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2年政策指导原则是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在相关政策法规推动下,返乡农民工创业呈现出创业主体集群增加、创业实体形式多样化、企业稳健发展的趋势,基于政策领导与产业发展指导欠缺,农民工创业出现了如无序化、产业发展非均衡化、生态破坏情况严重等一系列不良效应,这一政策实施与目标效果间的差距与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政策实施不到位有很大关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央提出的营造良好创业文化氛围政策未能遍及所有农村。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由来已久,部分政府部门忽视舆论的影响以及自身在舆论营造上的主导地位,致使部分消费者选择商品时不仅有质量与价格成正比的心理,而且认为农民工企业产品质量差,严重打击了农民工创业积极性。第二,部分地方政府未能整合社会资源贯彻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未能与当地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达成良好协议以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且地方政府提供的信贷支持远不够创业的资金需求;部分乡镇政府自恃处于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及行政监管的末端,大幅财政投资于政府办公大楼建设,同时对农民工企业征缴各类税费,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企业无力进行后续的扩大再生产,不利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聚能发展。并且,在技术上部分政府也未能依照中央政策整合社会资源、引进高级技术人员,致使在企业发展的中后期面临创业者自身缺乏高级技术支撑的窘境。

(二)促进农民工创业政策目标实现的相关政策建议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缓解农民就业压力、实现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都具有重大社会意义。为努力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有关政策、更好的发挥农民工创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需要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更需要国家加强在财政、税收、土地等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及监管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

1.培育壮大创业主体素质,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创业。农民工教育层次较低,缺乏管理经验、长远发展眼光以及对市场变动的准确判断力,有必要实施创业主体的再教育。帮助农民工掌握一定的电脑信息技术、学会综合分析市场信息、及时制定与市场需求相应的生产计划,以实现企业经营理念的提升、新产品的研发、行业技术的创新,才能规避因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信息交流不畅而导致的企业生产滞后,将创业损失降至最低。与此同时,政府也应鼓励发展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社区服务型、农副产品加工型、贸易促进型和信息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鼓励农民工多渠道多形式创业以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发展。

2.增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长期以来,中央财政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而农村则基本靠农民自己投入,城乡生产及生活条件差异巨大。为缩小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改变农村交通落后状况。近几年国家实施的“村村通公路”工程节约了农民出行时间,减小了企业运输成本,沟通了城乡市场资讯,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但部分道路运输能力低、路面不平整,增加了农民工企业车辆及货物的毁损程度、缩小了运输设备的折旧年限;其次,改善生态环境。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但大多数创业者环保意识不强,农村中小企业的工业污染治理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当地政府不仅应在农村中广泛宣传环保政策、强令污染企业整改,同时应投工投劳整治排水沟渠、修建垃圾池以及参与相关维护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3.创业培训工程,优化创业环境。为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农民工自身素质使其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为了弘扬当地创业文化精神、完善农村市场机制使创业促就业以及和谐新农村得以实现。当地政府建立创业培训工程、优化创业环境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增强企业品牌效益、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当地政府不仅应在以本地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整合社会资源、成立创业培训机构及创业服务中介机构 [3]、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服务,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职业教育、信息服务、法律援助、技术支持、市场开发、信贷咨询等服务。而且,在外界创业环境改善上,政府应建立与当地情况相适应的市场竞争机制、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广泛宣传农民工创业[4],以消除消费者对农民工及其企业产品的歧视,实现创业多行业发展,为农民工企业提供适合发展的市场环境。

4.加强财政与金融相关政策支持。规范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需要宽松灵活的财政政策及服务环境,同时也需要有能合理配置当地资金、技术等资源的金融政策支持。第一,出台税收惠农政策,给予财政扶持补贴。近两年因世界油价不断攀升、2009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市场投入热钱过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农民工企业原材料及产成品运输成本增加。为激发农民工创业热情、正确引导农民工因地制宜发展园区建设,有关部门应本着能放则放、能宽则宽、能实则实的原则 [5],加强产业指导并开通创业绿色通道,为提高农村就业率的企业给予优惠、对农民工专业技术培训机构免征营业税、对部分园区重点支持,引导农民工走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之路。第二,拓宽初创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创业信贷力度。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力度是各国各级政府为鼓励创业者而提供的常用行政手段。当地政府应与信用社等金融服务机构联合,积极开展多方合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信贷额度,为创业农民工提供长期高额低息且覆盖面广的贷款及后续支持,也可放宽农村地区抵押物的范围,允许小城镇的企业地产以农村宅基地、自留地的使用权或产权作抵押等。

四、结语

创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作用已得到广泛的认可,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增长,以创业推动经济发展,已成为很多地方解决农村就业和收入问题的一条新思路,但受制于农民工自身条件、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扶持力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推动国家创业政策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例如政府缺乏战略规划、服务意识淡薄、未承担起相印的政府责任以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的障碍。因此在今后发展中各地各部门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工作会议精神及政策,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结合农民工创业特征,以达到不断推动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丽群,胡明文,黄大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与创业动机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

[2] 沈燕.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1).

[3] 戴杰帆.加强农民创业培训的主要途径和方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9).

[4] 张秀娥,孙明海,刘洋.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因素与创业活动的关系[J].经济纵横,2011,(9).

[5] “农民流动与乡村发展”课题组.农民工回流与乡村发展——对山东省桓台县10 村737 名回乡农民工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1999,(10).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经济法现代特征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餐饮业是一个重要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产业,是带动内需扩大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餐饮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促进餐饮业发展的政策取向,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以四川省为例研究四川餐饮业,对四川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餐饮业发展战略提供了实证。

关键词:四川;餐饮业;发展战略;政策取向

1 餐饮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1.1餐饮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餐饮业是一个重要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产业[1],餐饮业的发达程度,是经济活跃程度、市场繁荣程度、人民群众生活丰富程度等的重要标志。

餐饮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投资少、产出高、增长快、贡献大的特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007年全国住宿与餐饮业零售额累计实现12 352亿元,同比增长19.4%,比2006年同期增幅高出3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餐饮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全国住宿与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3.8%,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6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5.6%。餐饮消费继续成为拉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2]。

1.2 餐饮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餐饮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餐饮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促进餐饮业发展的政策取向,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

研究餐饮业发展战略将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努力完成三大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3]。餐饮产业,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大市场,餐饮业的发展将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关联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

研究餐饮业发展战略将有力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餐饮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部分组成,其中“吃”排于首位。一方面餐饮业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带来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餐饮业发展也将有力促进旅游业的完善和增长。

研究餐饮业发展战略将有效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依然巨大。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对劳动力具有很大的吸纳能力。另外,随着餐饮业发展而带来的对农产品的新需求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作用,还将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

研究餐饮业发展战略将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餐饮业历史悠久,烹饪文化源远流长,消费市场极其广大。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性支出中,在外用餐的支出逐年增长[4]。在外就餐的增多,要求餐饮企业在传统的店堂经营方面很下功夫,提升其整体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享受和营养要求。

研究餐饮业发展战略有助于餐饮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通过餐饮业发展战略研究,有助于推动四川餐饮业改变陈旧的经营方式,开展特色经营,改善生产方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增加科技含量,以适应开拓市场的需要。因此,餐饮业应加快升级和提高竞争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2 餐饮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状况

2.1餐饮业发展战略研究的现状

餐饮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人瞩目,但理论界对餐饮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却不如人意。基本状况可以概括为,研究成果数量少,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的视角局限性明显。综合2000—2005年有关成果,对餐饮业发展战略研究大体集中在以下方面。

2.1.1综合研究我国餐饮业发展战略

代表性成果有张世尧的《从战略高度认识餐饮业的重要地位与发展趋向》、中国烹饪协会对我国餐饮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年中和年末分析报告、何义钊的《中国城市餐饮市场特征及发展策略》[5]等。此类研究着重于对行业趋势进行分析,对发展战略基本上只是提出一些战略思考,缺乏必要的战略路径和战略实施分析。

2.1.2地方餐饮业发展战略研究

此类研究相对较多,主要针对各地方餐饮业和餐饮市场的状况,在分析当地餐饮业现状基础上,提出针对本地餐饮业发展的战略或策略要点,对地方餐饮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代表性成果有:刘涛的《淮扬菜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6]、陈忠明等的《浅谈淮扬菜的发展战略》[7]、武汉餐饮发展调查组的《打造武汉餐饮品牌拉长餐饮产业链——关于武汉餐饮业发展的调查》[8]、陈涛等的《武汉餐饮业:走出微利时代的沼泽》[9]、胡滨的《促进海淀区餐饮产业链发展的战略构想》[10]、陈秋梅的《新时期重庆中餐企业发展策略》[11]等。

2.1.3中式快餐发展战略研究

快餐发展战略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针对餐饮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式快餐而进行的。中式快餐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与洋快餐的市场表现相比差距巨大,此类研究试图探索中式快餐与洋快餐竞争的战略路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刘清斌等的《中式快餐发展战略与人才培养》[12]、侯兵的《从烹饪产业化发展透析中式快餐的市场开发战略》[13]、申甲的《中式快餐市场区域特征及其战略模式的选择》[14]等。

2.1.4 从品牌战略角度研究餐饮业发展战略

针对餐饮业日益竞争的市场形势,研究指出发展品牌餐饮已显得更为重要。此类研究主要从餐饮企业如何抓住市场有利时机,深化企业内部管理,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连锁经营模式,塑造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出发,探索餐饮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的一系列问题。主要代表性成果有:徐海军的《新世纪餐饮企业品牌经营战略》[15]、万蓬勃的《对我国餐饮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思考》[16]、张渭林的《实施品牌战略的研究与实践》[17]、沈思敏的《从上海餐饮业的发展看品牌战略》[18]等。

2.1.5 餐饮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针对国外成功餐饮品牌的发展和我国餐饮业发展的差异研究,为中国餐饮业参与市场竞争包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借鉴。代表性成果:何义钊的《海外餐饮企业渗透中国市场的特点》[19]、张益的《百姓全球餐饮是如何经营品牌的》[20]等。

2.1.6 其他有关餐饮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除上述几方面的研究外,近些年来,理论界对餐饮业发展战略还从其他许多方面和视角进行了研究,主要有对老字号餐饮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如圣梧的《危机四伏的境地——老字号面临新问题》[21]、直言的《百年不散的宴席——谁来拯救老字号》[22]等;对餐饮业国际化的研究,如何义钊的《上海餐饮业的现代化国际化》[23];针对餐饮业战略的具体战略手段的研究,如涂永式的《WTO呼唤中国餐饮业推行TCS战略》[24]等。

2.2 四川餐饮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情况

检索近年来文献发现,对四川餐饮业的研究成果较少,甚至连餐饮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寥寥无几,可见,四川餐饮业的学术研究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水平,在这种现状下,四川省餐饮业的发展更加需要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对行业发展的战略问题研究也显得尤为迫切。

2000年以来,对四川餐饮业战略问题研究有三位作者的文献。

一是小鲜的《论川菜发展战略》和《再论川菜发展战略》,着重从川菜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川菜要巩固和稳定其霸主地位,必须继续提高和扩张。不断创新、提高质量、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其稳步扩张的基础。

二是席文举的《倾力打造川菜王国》,文章站在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对川菜业的发展进行了宏观规划,提出了六条川菜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文章对四川川菜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思考,在业界和川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三是陈云川的《西部大开发中川菜产业升级对策研究》,提出川菜产业作为四川省特色优势产业日益受到重视,同时作为关联产业,它对西部大开发中的四川农业和特色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四川川菜产业进行研究,分析了川菜产业的产业水平,详尽研究了提高产业水平的战略措施和对策。文章全方位地研究了川菜产业升级的战略路径和战略措施。

3四川省餐饮业发展战略研究实证

“四川餐饮业产业结构优化及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近年来对四川餐饮业的现状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对四川餐饮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运用SWOT战略分析模型对四川餐饮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四川省餐饮业发展战略对策和政策取向。

3.1四川省餐饮业现状

2005年,四川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成果明确了四川餐饮业网点数量、从业人员数量、餐饮业经济结构、餐饮企业投资规模、资产负债状况、投资收益等数据[25]。为“四川餐饮业产业结构优化及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系统地分析四川餐饮业现状特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与发达地区和与四川经济发达程度相近省份作对比分析,揭示出四川餐饮业具有以下特征,行业发展规模较大,2004年餐饮业法人单位数达到2 333个,高于1 623个的全国平均值;企业规模相对偏小,全国餐饮企业单位法人吸纳的从业人员平均为42人,四川省仅为36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营业效益较低,全国餐饮企业单位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平均值为6.88万元,四川省仅为5.58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0万元;企业投资规模较大,资本密集程度较高,从单位法人资产总额分析,四川省餐饮企业资产规模为326.15万元,略大于全国平均水平320.68万元,但与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的餐饮业发达省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四川餐饮业经济结构中民营企业全面主导市场,个体餐饮经营者成为四川餐饮市场的主力军。

3.2四川餐饮业主要问题

通过对四川餐饮业现状的研究,我们发现:尽管近年来四川餐饮业飞速发展,在全国餐饮市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地位,但在发展的背后显在或潜在地存在一些影响餐饮业发展的问题。

四川餐饮业网点规模大,但企业规模偏小;投资和资产规模较大、资本密集程度相对较高,但经营效益却相对低下;企业的竞争意识不足,竞争管理不力;餐饮市场无序现象严重,市场秩序混乱;餐饮连锁发展速度减缓,连锁经营受阻;四川餐饮业产业链短,产业化水平较低;四川餐饮业发展不平衡;四川餐饮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3.3四川餐饮业SWOT分析

在明确四川餐饮业基本现状,从中发现四川餐饮业存在的问题后,通过SWOT战略分析模型对四川餐饮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我们提出四川餐饮业发展战略在于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身劣势,去抓住机会,避开威胁。四川餐饮业的优势十分明显,川菜、火锅一直是四川餐饮业发展的重要优势要素,有四川省政府重视和大力支持,还有一批在全国餐饮界著名的品牌企业的影响,有力地带动了四川餐饮业走出四川、走向世界。面对国内餐饮需求持续增长,要抓住国内市场,搞好四川餐饮业的本土发展和全国性扩张;随着四川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要抓国际市场,让四川餐饮业走出国门,实现四川餐饮业国际化。

同时,我们也看到四川餐饮业与沿海发达城市先进餐饮企业相比劣势十分显著。比如,品牌战略力度不够、文化建设未能提高到战略高度、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能力薄弱、四川餐饮业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等。随着市场的开放,国外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四川餐饮业面临着他们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营销思想和手段、服务方式和独特的企业形象的巨大威胁与挑战。

4四川餐饮产业升级对策

从四川餐饮业发展战略考虑,提出四川餐饮产业升级对策:四川餐饮产业要改变陈旧的经营方式,开展特色经营,改善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四川餐饮业技术装备程度,将科技含量高的工具设备用到餐饮业生产销售之中;推进四川餐饮业标准化建设,提升效率管理和质量管理水平;增强餐饮行业营销能力,发现和开发新的市场,发展良好顾客关系和实行差异服务;拓展四川餐饮业企业规模,培育大型餐饮业集团企业、连锁企业,发展壮大四川餐饮业市场主体;提高四川餐饮业从业人员素质,建立起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餐饮企业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人才的价值、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强四川餐饮产业规划和管理,依托四川各地市州城镇的区位条件,进行前瞻性规划和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产业资源引进,发展一批综合性餐饮经营区。另外,还要不断加强餐饮品牌战略力度,将餐饮文化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才能够真正克服劣势,避开威胁,把握机会,实现四川餐饮业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世尧.从战略高度认识餐饮业的重要地位与发展趋向[J].商业时代,2003,(17).

[2]商务部商业改革司.2007年全国餐饮消费继续快速增长[OL].2008-01-30http://news.mofcom.gov.cn/aarticle/s/200801/2008010

5360762.html.

[3]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R].2006-08-03.

[4]四川省统计年鉴.2003,2004,2005.

[5]何义钊.中国城市餐饮市场特征及发展策略[J].饭店世界,2000,(6).

[6]刘涛.淮扬菜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5,22(1).

[7]陈忠明.浅谈淮扬菜的发展战略[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0,17(3).

[8]武汉餐饮发展调查组.打造武汉餐饮品牌拉长餐饮产业链——关于武汉餐饮业发展的调查[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3,(3)

[9]陈涛.武汉餐饮业:走出微利时代的沼泽[J].统计与决策,2004,(1).

[10]胡滨.促进海淀区餐饮产业链发展的战略构想[J].中国食品,2003,(10).

[11]陈秋梅.新时期重庆中餐企业发展策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5).

[12]刘清斌,等.中式快餐发展战略与人才培养[J].四川食品与发酵,2003,39,(1).

[13]侯兵.从烹饪产业化发展透析中式快餐的市场开发战略[J].商业研究,2002,(21).

[14]申甲.中式快餐市场区域特征及其战略模式的选择[J].餐饮世界,2005,(9).

[15]徐海军.新世纪餐饮企业品牌经营战略[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3,20(2).

[16]万蓬勃.对我国餐饮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2).

[17]张渭林.实施品牌战略的研究与实践[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3,20(1).

[18]沈思敏.从上海餐饮业的发展看品牌战略[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1,18(3).

[19]何义钊.海外餐饮企业渗透中国市场的特点[J].餐饮世界,2001,(4).

[20]张益.百姓全球餐饮是如何经营品牌的[J].经理人,2003,(5).

[21]圣梧.危机四伏的境地——老字号面临新问题[J].餐饮世界,2004,(10).

[22]直言.百年不散的宴席——谁来拯救老字号[J].餐饮世界,2004,(10).

[23]何义钊.上海餐饮业的现代化国际化[J].服务经济,2001,(1).

[24]涂永式.WTO呼唤中国餐饮业推行TCS战略[J].中国商贸,2000,(8).

[25]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05.

经济法现代特征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通过对医疗工程特征、面临问题及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实践模式、优势等内容的概括总结分析,对医疗工程建设中采用全过程咨询的实用性与必要性进行探讨,并以某医疗中心项目为例分析,总结医疗类项目全过程咨询的相关经验。

【关键词】医疗工程;全过程工程咨询;实践模式;实用性与必要性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5.024

医疗工程是每个城市的重大民生设施,是医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疫情发生后,医疗工程上升到了各地政府重中之重的紧迫任务。医疗工程投资规模大、系统设备繁多复杂、建设周期长、专业配合多、公益与服务性共存,在前期立项、方案规划、施工图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等各阶段都对工程的质量、安全、品质、公共服务性、公益性影响甚大,故极其关键的是要选择合适的管理咨询模式以促使各工作阶段、各专业统一目标、齐心协力推进项目落地实施。过往传统的碎片式咨询或代建式管理模式因自身的局限性或专用性、专连性等参建能力不足致使医疗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等阶段未能足效传导,存在衔接脱节、协调不顺等问题,导致落地后质量堪忧、公共服务性存硬伤、医务及患者体验度差等。

对比传统碎片式咨询及代建管理模式,全过程工程管理咨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目前的研究与实践较多关注于控价的“半吊子”全过程工程咨询,较少研究关于医疗工程建设项目应用全过程管理咨询服务。本文则尝试通过解析医疗工程的特征,总结分析其采用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实用性与必要性,望对推进医疗工程采用全过程咨询服务的实践与发展有积极作用。这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公共服务及公益性有重要意义,也对建筑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升级改革、提升行业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1、医疗工程特征与问题分析

1.1主要特征

1.1.1周期长与专业繁多并处

医疗工程属重大民生基础设施,具有触媒与辐射效应,从前期决策立项、规划选址等工作开展到施工建设完成移交运营至少五年起,且涉及前期咨询、招标代理、勘察、设计、监理、造价、特殊医疗用房及设备、医疗特有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等多个专业配合。从而医疗工程的咨询管理单位需要提供时间跨越长、专业综合能力高、统筹协调水平强的咨询服务[1]

1.2公共服务性与民生公益性具存

医疗工程通常为政府主导投资建设,兼具公共服务性与民生公益性。在服务性方面,医疗服务是由维持、改善或恢复一个人身体或精神良好状态的商品和舒适环境、服务所组成,对其环境所能提供服务流程的科学性、合理性、舒适性有着极高要求。因此,医疗工程更强调人性化的设计、满足服务人的要求,让在内的人“吃好住好”尽快恢复好是其服务根本。这都需要医疗工程展现出高效组织服务流程、舒适便捷环境及运营绿色低成本的特性功能。在公益性方面,国务院五部委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医疗工程建设首要满足人民健康、经济性与社会性为要求,其工程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盈利回收长等因素都对前期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营等要求谨慎严苛。所以其咨询服务模式需更利于全程统筹协调,为了更好保障医疗工程的公益性与服务性。

1.3面临问题

医疗工程具有建设周期长、特殊医疗功能多、专业配合繁杂、环境场所要求高等特征,而当前采用的碎片式咨询服务模式易出现协调不顺、各阶段过程连贯性差和衔接闭合度低导致投资增加、建设返工、工期加长、品质不齐、后期运营成本高维护不易、后续可预留腾挪发展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医院的服务性与公益性。当前积极推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对于医疗工程可较好满足其特征与存在问题。

2、全过程工程咨询对医疗工程的实用性与必要性分析

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發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这是国家在建筑工程全产业链中首次明确提出“全过程工程咨询”这一概念,旨在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项目市场国际化需要,提高工程建设管理和咨询服务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2.1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建设单位委托咨询单位提供招标代理、勘察、设计、监理、造价、项目管理等全过程咨询服务,对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提供有组织、管理、经济和技术等各方面的咨询服务满足建设单位一体化需求。《工程咨询行业管理办法》(发改委令2017年第9号)明确,全过程工程咨询是采用多种服务方式组合,为项目决策、实施和运营持续提供局部或整体解决方案以及管理服务。

2.2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特点

一是全过程。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持续提供工程咨询服务。二是集成化。整合投资咨询、招标代理、勘察、设计、监理、造价、项目管理等业务资源和专业能力,实现项目组织、管理、经济、技术等全方位一体化。三是多方案。可针对不同类型项目,根据建设单位的着重点不同,形成多种方案组织模式。一如单一主题模式,即建设单位通过招标委托一家综合性甲级咨询企业承担全过程咨询业务。二如联合体模式,因较少的企业具有全部业务要求的资质条件,建设单位与多家咨询单位组成联合体模式签订委托合同承担业务[2]。采用多种组织模式,为项目提供局部或整体多种解决方案。

2.3对医疗工程的实用性与必要性分析

医疗工程本身自带的属性及特征决定了其适用于全过程工程咨询,其面临的问题也证明采用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必要性。第一,在政策性方面,医疗工程(公服)通常以政府投资为主,《指导意见》也指出重大民生工程应优先使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第二在实用性方面,针对医疗工程具有建设期长、医疗功能多、专业配合繁杂、环境场所要求高等特征,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具有全流程、全生命、全专业、全周期等全方位一体化服务管理优势,极其贴合医疗工程基本特征,所以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体现出对医疗工程的极强实用性;第三医疗工程具有服务性与公益性,全过程咨询可保证医疗工程从前期规划设计至施工完成全流程的贯通性、合一性实现最终目标,最大限度确保医疗工程的服务性与公益性。第四必要性方面,医疗工程具有特殊的医疗服务性质,其要求的特殊功能及设备涉及参与单位多、信息不对称、协调对口量大及协调沟通不易等问题,采用全过程咨询服务模式可利用全专业综合能力全面统筹协调建设,极大克服传统咨询模式的不足[3]

3、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实践--以西部某医疗中心项目为例

3.1西部某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概述

西部某区域医疗中心用地面积394976.4平方米,近期规划总建筑面积为137200平方米,其中计容建筑面积为122200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积为15000平方米,近期主要建设内容包含:门诊楼、呼吸楼、医技楼、住院楼、科研楼等。

项目建成后,该地区拥有一个以传染病中心主、其他学科群为支撑的医疗中心,整体提升该地区对于高发传染病的防治能力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最终达到具备常见传染病、新发突发及重大传染病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为疑难重症传染病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同时培养人才,并将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转化,全方位带动提升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从而降低了当地人民跨区域、跨省就医,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

3.2全过程咨询服务内容

因项目在国家西北部边远省份,建设方根据自身情况及当地发展水平实际出发,选择全过程咨询服务模式,并另行委托机构完成项目施工、监理及造价服务。该咨询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前期策划阶段到工程设计阶段咨询服务。历时近两年的咨询服务现已进入一期施工阶段。

3.2.1实用性分析

该医疗中心项目为一综合大型医疗工程,规模大、投资高,且因疫情之后启动,整个项目受政府高度重视,主要涉及政府出资建设,其涉及综合医疗功能如传染及疑难重症等,对全专业综合能力、复杂高效管控能力都提出了极高要求。分析可知,该医疗中心项目全方位一体化采用全过程咨询服务的实用性十分显著。

3.3实践经验与总结

通过采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主要经验有:

一是为前期决策提供专业稳当支持。咨询服务清晰定位医疗功能、专业测算当地人口及地域特点为选址及建设规模提供强力决策支撑,且选址有助于该地区新一轮的发展。

二是为项目提早开工奠定坚实基础。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全周期、全方位贯穿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环环高效推进、快速准确衔接,为实现统一目标最大化激发全专业综合能力,减少设计中错漏及修改次数,提供完整合法施工图纸,加快项目推进,实现提早半个月开工,为项目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开端[4]

三是优化项目投资合理性。全过程咨询服务通过全专业综合能力提升项目的建设功能合理性,优化项目投资选项即“钱用在钢刃上”,避免低效浪费建设,减少合同及招标和协调成本。

四是确保医疗工程服务性。全过程咨询服务全周期都贯穿以人为本的专业核心理念,深入研究医疗设计细节,最大化保障服务性。

结束语:

全过程咨询服务正在我国各地积极推广培育中,由于医疗工程多数属于政府投资重要民生项目,在医疗工程领域采用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实践具有极大现实意义,针对医疗工程的公益性及服务性,显著体现出全过程咨询服务全周期“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实现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行之有效、行之能成的路子。

参考文献:

[1]李慧玉,全过程咨询医疗工艺专项设计管理策略[J].建筑设计管理,2021:38(08).

[2]王道骧.全过程工程咨询组织模式的思考[J].2021(07):247-248.政府项目实施全过程咨询探索和思考[J].中国建设报,2019(7):1-3.

[3]韩光耀,沈翔.关于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再思考[J].中国工程咨询,2020(1):30-33.

[4]李會平.对全过程工程咨询的若干思考[J].招标采购管理,2020(4):31-33.

经济法现代特征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现代产业政策逐渐表现出与传统产业政策的一些新差异,主要体现在关注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兼顾供需两端作用,重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

关键词:产业政策;全球化;能力建设;国际竞争力

文献标识码:A

产业政策理论已形成并发展了两个多世纪,随着古典经济学在经济领域主导地位的确立,产业政策曾一度被视为影响市场机制自由运行的障碍而饱受批判。然而上世纪末,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在解决拉美经济危机及转型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无所作为,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产业政策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希望通过产业政策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从而引导并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状况下,各国纷纷推行抵御金融危机影响的产业政策,使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政策的意义更加重大。

一、传统意义上产业政策的产生及其特征

产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对产业活动的干预,即政府通过对相关产业推行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干预资源在产业内和产业间的配置,并使资源按照不同于市场机制引导下的配置方向重新配置,是解决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的综合性目标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传统产业政策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挑选赢家、严密保护、直接干预三方面。在执行产业政策过程中,政府往往出于一定的政策目标考虑,针对特定产业乃至特定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如,在对外贸易方面,为改善国际收支,政府往往会制定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通过选择征收高额关税及推行非关税政策对本国市场实施严密保护。早期的产业政策帮助一些国家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基础,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在产业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对相关产业或企业产生较为明显的租金,导致政府及其代理机构出现普遍的寻租及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等现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陷危机中的拉美经济是最鲜明的例证。因此,传统意义的产业政策遭遇普遍的怀疑,这直接导致“华盛顿共识”的产生。

二、经济全球化形势对产业政策的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导致以贸易保护为核心内容的传统产业政策理论的终结。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但日本、东亚、拉美等国仍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针对外国产品的进口替代、跨国公司在本国的直接投资、本国资本项目的开放等方面设置种种限制,通过严密的贸易保护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然而,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的推动下,随着全球经济相互融合的加速,全球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欧盟、东盟等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产生,在推动区域协作发展的基础上,打破了各国在贸易与投资方面所设置的限制。

现代国际贸易发展也摆脱了单纯以要素禀赋为标准的传统理论的束缚,转而考虑不同国家在新的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这方面来说,现代产业政策理论也必须克服传统的静态思维模式,而着眼于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特定产业升级,实现特定企业面对国际竞争时的动态调整,从而通过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实现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提升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上世纪末,随着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发展,知识、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等无形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得到强化,在大规模生产系统中,研发与营销等非生产环节成为最能创造价值的环节。在这阶段,创新与研发、区域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协作这两方面在产业政策理论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不断产生的各项新的要求,导致近几年西方经济学中现代产业政策理论的产生

三、现代产业政策的新特征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政策越来越不符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泛采用产业政策的拉美国家与东亚诸国先后陷入经济危机、货币危机的困境,这就把传统意义的产业政策推向灭亡。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不断推动新经济发展的策略,以欧盟为代表的区域合作组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举措,也代表着现代意义上的产业政策的产生。与传统的产业政策相比,现代产业政策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征:

首先,现代产业政策把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其核心内容,教育、培训与研发成为现代产业政策理论的重要议题。随着创新经济学及演化经济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学已摆脱传统的静态思维模式,而把创新科技发展视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通过推行公共教育与提高科研能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加速创新成果商业化进程等,从而增强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保证经济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确立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教育等公共方面投入的力度,扶持一些外部效益较高的创新部门的发展,从而产生全社会性的创新浪潮,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在这方面,欧盟产生之初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就明确规划了欧盟各国发展教育与培训事业,随后的《博洛尼亚宣言》以在民族国家内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作为其行动的根本目的。“里斯本战略”的制定更是明确了欧盟各国要通过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最终确立欧盟各国在国际领域的整体创新竞争力,保证欧盟能在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上,实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克林顿政府围绕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发展信息技术的新经济政策则更鲜明的揭示了能力建设在现代产业政策体系中的作用。

其次,现代产业政策打破了传统产业政策偏重于供给推动为主要手段的调节机制,而转向综合利用供需两端的政策实现其政策目标。传统的产业政策主要通过挑选赢家的机制,通过许可证、直接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社会投资的方向,改变相关产业的供给结构与供给水平,从而实现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调整。在传统产业政策阶段,政府采购固然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但其更多是满足政府自身的消费需要,缺乏明确的目的性。而在现代产业政策阶段,公共采购已成为各国政府推动创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各国政府可综合运用公共采购手段,消除创新主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分担其创新成本,或利用公共采购创造一个自由市场无法在短期形成的需求规模,从而保障企业的创新行为能获得足够的经济利润,以刺激企业创造行为的发展,推动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保持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更重要的是,政府利用其所占有的知识存量对某一方面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一定的预期后,就可以明确向各市场主体,也就是公共采购活动的供应者提出其创新方案的具体功能、成本及质

量等多方面的要求,利用这些要求为企业的创新行为指明方向,引导企业的创新行为。这样,公共采购就可从需求的角度着手,起到引导创新行为的作用。据国外最新研究表明,在很长的时间内,在许多领域,公共采购比直接向企业提供研发补贴更能激发创新。在目前金融危机之时,各国政府纷纷通过公共采购刺激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在这一时期,利用产业政策手段,从需求角度促进社会创新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将有助于各国尽快摆脱危机所带来的困扰。

再次,现代产业政策更关注在WTO规则的限制下提升国际竞争力。在传统产业政策框架下,一个国家无论是采用进口替代战略,还是出口导向战略,都往往选择严密的措施对本国市场进行保护,鼓励出口产业的发展,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随着二战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每个国家都通过紧密的商品贸易、要素流动和金融交易与其他国家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家想独立存在已经不再可能。WTO的相关规则也限制关税、配额等传统产业政策工具的使用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就必须在WTO及其他多边或双边协议的许可下,充分发挥全球市场的功能,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升本国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集群及区域经济协调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形式。在这方面,欧盟走在世界前列。欧洲的一体化使欧洲形成了一个统一市场,促进具有规模效应的技术交易。同时,欧盟范围内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与教育事业协作能力的加强、公共与私人部门研发行为资源共享性的增强、全欧洲层面金融体系的发展,共同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增长。像欧盟这样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与国际产业分工,从而实现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成为现代产业政策的重要研究领域。

最后,在现代产业政策体系内,政府的角色已从传统的直接管制转向在健全市场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规则,为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环境。在传统产业政策模式下,政府管制的功能往往会使其行为获得巨额的租金,而一旦政府机构的委托代理机构没能得到合理设置,或缺乏足够的监管机制,就容易诱使普遍的寻租现象,从而降低政府行为的效率,破坏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也成为新自由主义攻击传统产业政策理论的主要理由。

现代产业政策体系并不否认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有效性,而且在一些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中,还必须依赖政府的引导,来完善市场功能,健全市场机制。在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后,政府的功能将更多的体现在通过指定具体的保障机制,来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

在制度制定过程中,为避免寻租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必须强调对政府公共行为机制的有效监管机制,保证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另一方面,还要更加注重政府与各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从而在科学有效的政府运作机制的维护下,协调发挥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双重功能,最终保证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利用,推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在金融危机状况下,利用产业政策手段治理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在这一背景下,重新思考现代产业政策的真实内涵,充分提高产业政策手段的效率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上世纪末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地位的提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使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成为制定现代产业政策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这直接推动了新世纪以来产业政策理论的革命。现代产业政策也真正从传统的“挑选赢家、直接干预、严密保护”的模式转向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在WTO等多边或双边协议的约束下,利用供需两种手段,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提供必要的政策环境,从而推动社会创新能力建设,实现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经济法现代特征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经济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大时代的背景,从历史的脉络上看,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政府干预失灵的特定历史下产生得法律部门。它是政府为了调控经济而制定的规则,政府的干预市场在这体现的非常明确。本文将详细的叙述经济发的现代性,并从它的功能和特点来说明经济法这一法律的重要性。

【关键词】经济法;现代性;产生的条件

法律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社会,从法律的产生来讲,它是受到社会的制约和约束的,因此,对于立法者就应该以社会存在的客观事实为基础,以事物的本质为前提。马克思指出:“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在中国,经济法学领域在系统、整体研究经济法的产生社会条件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一、经济法现代性概论

经济法现代性的定义比较前沿,学术上比较认同的是,经济法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为其在精神追求上的现代性,在背景依赖上的现代性,以及在制度建构上的现代性。

从这三方面我们所探讨的课题为:①经济法是在精神追求上的现代性,人类会以自己的精神来追求某一喜爱的事物,这种追求更直接地体现上层建筑领域,特别是意识形态、法制建设等方面,由此使法律成为体现人类精神追求的一个重要领域。②经济法在背景依赖上的现代性,这强调初始的条件或选择对某一国的经济发展的特殊影响,并且,一国法律的形成和发展也同样受许多比较有特色的特殊背景因素影响,对此可称之为“背景依赖”。以法理来讲,每一个部门法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该国特殊的背景。③经济法所在的制度建构上现代性,经济法即在精神追求上具有现代性,而且在制度设计层面也具有现代性。

经济法的现代性,就目前学术上而言,并没有多大的论述的分析,在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我认为经济法所具有现代性的条件有两方面,一是经济法所产生的历史起点做一分析, 二是经济法的内在运行上分析。

(一)经济法所产生的历史起点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历史和时间的起点、发展脉络。对于经济法而言,它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政府一系列的干预失灵所产生的法律部门。它的产生依托于政府的干预,是在政府对经济干预失灵后为解决政府干预失灵应运而生。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调控国家日益衰败的经济,普遍实行国家干预,制订了大量的经济政策,从以后的结果和法理看,这些经济干预政策,不具备现代经济法的规范政府干预的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导致了政府干预的滥用,最终政府干预走向失败,进而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60、70年代经济出现“滞胀”美国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失灵”。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现代经济法在作为解决“政府失灵”的有效手段应运而生了。

(二)经济法的内在运行上分析

它不仅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有效手段,也是政府干预的约束和规范,是政府干预法治化和市场秩序优化的必然需求。可以说,只有 认识到经济法的双重职能,才能防止出现“政府失灵”,使政府干预经济在一个法治的轨道上协调,长久、有效地进行。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 需求,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产生的经济法无疑应肩负起上述双重职能。另一方面,现代经济法法益保护也具有双重性。既侧重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又兼顾市场 经济个体私利的保护,实现社会公益和个体私益的最大协调和平衡。

二、经济法现代性的思考

从经济法现代性所产生的条件,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法现代性可以关注社会公益和个人私益,并且有着双重保护法益的功能。对经济法现代性的研究,可以对我国经济法制建设和经济法学界的一些理论提出一些建议,为中国的法制建设做出一些贡献。

(一)我国没有古代经济法

我国经济法学界,一直有些学者认为经济法,我国自古就有。陶和谦先生在其主编的《经济法学》一书认为:“古代经济法,一般包括奴隶制 国家经济法和封建制国家经济法,所体现的是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意志,是这些国家管理社会经济的重要工具。”。片面的认为我国古代就有经济法,从经济法现代性来看,这个答案是错的。

中国古代的经济法,同现代经济法相比,没有可比性。从形式上看,它只是我国刑律的极小部分;从数量上看,虽然中外法律中的经济部分详略不一,但数量很少,因此也只能把它归为古代刑法中。而且经济法的产生的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生,古代并不具备经济法所需的市场经济土壤,不可能产生经济法。

(二)推动我国经济法制建设

经济法现代性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起步阶段,许多经济法制还不够完善,这就需要集思广益,攻克我们所遇到的一道道难关。而我国目前市场运行中所存在的行政垄断、市场统一化所受到的地区封锁以及许多组织创新过程中严重的权力资本化,这些都是我国经济法现代性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同时,我国经济领域中还有许多侵害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合法性、严重阻扰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破坏市场经济自身竞争性的政策措施,还常常会有一些部门和地方以法律条文形式合法化,使不当的行政干预在市场经济中完全孳生化。这些违背国家法治精神的“法制化”做法,还被冠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的美名,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为加强我国经济法现代性的建设,我们就必须想法子将那些有违现代经济法特征和宗旨的“恶法”彻底的扫除神圣的法律殿堂,这样建设健康发展的统一的经济法部门。

综上所述,该文章以从经济法产生的条件,即社会条件的这个时间和历史起点上以及在经济法内在精神追求上解释了经济法的现代性。可以得到,经济法的现代性显著特点是经济法独立于传统私法和公法,因此,我们可以明白经济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吕忠梅,刘大洪.《经济法的法学与法经济学分析》,中国检察出版社98年版,第60页

[2]王晨光.不同国家法律间的相互借鉴与吸收——比较法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A ].比较法学的新动向——国际比较法学会议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应飞虎.《论均衡干预》,《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3期,第54页

上一篇:云智慧营销旅游论文范文下一篇:责任独立经济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