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复习内容范文

2023-12-06

经济法复习内容范文第1篇

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到精讲精练。特别重视词、句的训练。:

目的要求:

1.掌握生字词语,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词义。 2.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能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每个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要求能理解并背诵。掌握一些常用句式。

4.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5.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能写读书笔记和其他常见的应用文。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方法:边复习边做专项练习题

(一)汉语拼音

一、 复习目标

1.熟记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2.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熟练掌握拼音方法(准确拼读音节、正确拼读多音字)。 4.看拼音写字、写词语、写句子,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二、复习重点

1、学会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中26个字母,读准四声及轻声。

三、复习过程

1、声母23个: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2、韵母24个: 单韵母(元音):a o e i u ü

复韵母(8个):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特殊韵母(1个):er

前鼻韵母(5个):an en in un ün 后鼻韵母(4个):ang eng ing ong

四、 整体认读音节(16个)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五、 字母表(26个)

大写: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小写: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六、声调: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

七、 拼法:

1、两拼法

2、三拼法

3、直呼法

八、 拼写规则

1.j q x 相拼,两点要省去,普通话里的音节,ü只和n l j q x相拼,所以ü和j q x相拼时省去两点。

2.ü与n l相拼时,ü不能省去两点。

3.i u 单独成音节或开头的韵母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应加y w . 4.标调方法:有a不放过,无a找o e,i u 并排标在后。(注:如在i上标调号,i上的点必须去掉 。)

5.儿话音规律:各类韵母儿话有不同的规律,读音、书写并不一致,常见的a o e i u 的韵母儿话时,要在原韵母后面加上卷舌动作。

6.轻声规则

(1)名动或动词的第二叠音节轻声。

(2)表示方位的词“里、上、中、下、边”等读轻声。 (3)表示趋向的动词“去、来、起来、回来、回去、上来、下去、上、下”读轻声。

(4)夹在动宾短语中间的量词有的读轻声。 (5)单纯词的第二音节一般读轻声。

(6)词尾的字“子、儿、头、巴”和表示多数的“们”读轻。 (7)助词的“的、地、得、着、了、过”读轻声。

(8)语气词“啦、吧、吗、呢、哪、呀、啊、嘛、哇”读轻声。 7.隔音符号

在汉语拼音中,以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就用隔音符号“﹐”隔开。

8.“啊”的变调和变音

(1)前一音节收音是a o e i u ü,“啊”读“呀”。

(2)前一个音节收音是u(包括a o),读“哇”。前一音节收音是n读“哪”。前一个音节ng,读“nga”。

(二)词语练习一

一、复习生字的拼音和多音字:要求读准声母、韵母、声调,能根据字义来定多音字的字音,懂得整体认读音节。

1.学生自由读课本上的生字的音,并能根据多音字的音进行组词。2.教师相机指点学生 易错之处。3.同桌互相检查字音的读准情况。4.完成练习类型:①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字音:② 多音字注音组词

二、组词 1.形近字组词

师讲清:汉字的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构字方式多种多样,一定要注意每个汉字的细微差别,再看拼音写字

2.选字填空:要改正错别字,就要看所写的字有没有增多、减少、改变笔画,还要看所写的字有没有受同音字、形近字、左右字的影响,有没有受方言的影响。

3.改正词语或句子中的错别字。

三、完成专项复习题

(三)词语练习二

一、 复习查字典。 小学生要学会两种检字法:音序查字水法和部首查这字法。有些字如果部首不明显,知道它的读音,就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要能正确判断字的部首。

1.用音序查下列字。2.用部首查字法查下列字。

二、 词语的理解

确切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准确运用词语、表达句意的关键。要学会联系句子的实际来解释词语的方法。一词多义的词语,更应该把它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含意。

三、 词语的准确运用。 准确地搭配词语。词语的搭配主要有主谓搭配、动宾搭配、偏正搭配等。完成这类练习时,要认真分析例题,看看它们是属哪一种类型的。

四、完成专项复习题

(四)词语练习三

一、 量词的准确使用

二、 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

汉语的词汇极为丰富,意思相近的词语就非常多,我们要仔细比较它们的差别。

1.出词语的近义词。2.选择近义词填空。

三、 反义词的认识和积累

反义词指的是意思相反或意思相对的一组词语。积累反义词,应注意几点:一是不能用加否定词的方式来表示。二是不要以为所有的词都有它的反义词。能找到反义词的多半是形容词或动词,其它词很少有它的反义词。三是有的词不止有一个反义词。

四、完成专项复习题

(五)句子练习一

一、 句子复习的双基要求: 1.会用常用的词语和关联词造句。 2.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或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3.会扩充和缩短句子。 4.会修改比较明显的病句。 5.能认识六种修辞手法。 6.会变换几种常见的句式。

二、句子的扩充和缩短。

扩充句子时,注意:所加上的词语与主干搭配要准确,答题时,要按题目要求来进行,注意看提供的例子。

缩短句子时要把句子中的枝叶尽可能地删去,但不能动它的主干。

三、句子的修辞。

小学阶段要求掌握下列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

排比夸张

反问

设问

四、 关联词。

五、 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 、用词不当、搭配不当、词序颠倒、重复累赘、指代不明、前后矛盾、不合事理。请修改下列病句。

六、 句子的改写。

句子的改写就是把原来句子的形式按一定规律给予变化。但它的意思不变。

1.“把”字句或“被”字句的改写。

2.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互换改写。

把反问改为陈述句,就要加上否定词(不、无、没有等),句末去掉语气词,同时把问号改为句号。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就是把陈述句中原有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者将原有的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时也可以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边加上“难道、怎么”等词加重反问语气;句末相应加上语气助词(呢、吗、么)标点改用问号。

(六)句子练习二

一、什么是句子。

1.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由词按照语法规则构成的,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小学阶段,要求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能把话说(写)得完整、通顺、清楚、明白,并且比较具体生动。正确使用学过的标点符号。

2.句子的构成。

句子是由词构成的。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怎么样”“是什么”。例如:“春天来了。”“我们是少先队员。”这两个部分大多数句子都不可缺少,它们是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些句子在表示动作的词后面还有一个连带成分,表示动作对象。例如:“外宾们游览了狼山。”有些句子除了这三种成份外,还带一些附加成份。“的、地、得”常常是这些附加成分的标志。例如:“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老人悠然地谈着。”“人们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3.句式

有的句子可以变换句子的形式。有的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有的是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的需要;有的为使所表达的语句更简洁,把两句改写成一句。

例1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真理吗?”(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为了强调突出劳动创造财富这一真理。)

例2我羡慕他。他聪明。改成:我羡慕他聪明。(把两句合并成一句使语句更简洁。)

例3我把三百颗菊秧救活了。改成三百棵菊秧被我救活了。(“把”字句改成“被”字句,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

二、练一练 ⑴ 把下列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少先队员应该讲文明,有礼貌。 ⑵ 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上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⑶ 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 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⑷ 下面句子改成用“被”字的句子。 濛濛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三、完成专项复习题

(七)句子练习三

句式变换、修改病句、 复习目标:

1.能按要求熟练转换句式。2.病句的诊断及修改方法。 3.关联词句式的运用。 复习难点:关联词句式的运用 复习设想:

1.识点呈现方式让学生回顾。2. 例呈现让学生熟悉掌握。 3.习方式让学生巩固、运用。 复习过程:

二、病句的修改

1.回忆病句常见的几种情况:(学生回忆,老师归纳)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矛盾、重复罗嗦、不合逻辑、词序不对

2.修改病句要注意的步骤: a读懂句子,明白句子表达的意思。 b找出句子的病因。

c对没有表达清楚的部分进行修改。修改病句的原则是不改变原意,同时以最简洁的方法修改。

d然后修改后还要致细检查,因为有的病句不止一处有语病,还要看有没有将意思表达清楚。有的病句不止一种修改方法,只要表达清楚即可。

3.错例呈现,学生修改,老师归纳: 4.练习巩固

(八)句子练习四

关联词使用

一、关联词句式的掌握

1.关联词语的句子,一般都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而分句与分句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正符合我们表达的需要。因此,学会正确选用关联词语是非常必要的。

2.【常见的几种关系】(简单呈现)

并列关系;既……又……;不是……而是……;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之所以;

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总……

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

选择关系;不是……就是……;是……还是……; 3.练习:选择下面的关联词语,填在句子中。(略)

既……又……

因为……所以……

只要……就……

只有……才……

虽然……但是……

如果……就……

即使……也……

不但……而且……

不仅……还……

1.(

)从小学好本领,(

)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出力。 2.妈妈(

)工作,(

)参加进修学习。 3.鲁迅(

)是伟大的文学家,(

)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4.(

)明天下雨,我们(

)要去探望李老师。 5.(

)长城是那样雄伟壮丽,(

)吸引了很多游客。 6.一滴水(

)很小很小,(

)无数滴水汇集起来,就可以形成江河湖海。

7.(

)我的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我不能骄傲。 8.(

)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

)我把这本书一连看了三遍。

9.做个好猎手(

)要枪法好,(

)要机智、勇敢。 10.(

)你每天坚持早锻炼,你的身体(

)素质会得到提高。

二、总结练习。

(九)句子练习五

扩句、缩句、句式变换 复习目标:

1.巩固扩句和缩句的方法,掌握缩句的要求。

2.通过归纳复习和练习巩固句式变换的方法,能按要求熟练转换句式。

复习重点:句式变换的复习 复习过程:

一、复习扩句和缩句。 1.出示句子:小明读书。

小明在教案里认真地读书。

请学生辨别并说出两个句子的区别。小结什么是扩句和缩句——扩句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缩句与扩句正好相反,删去句子中的“枝”和“叶”,即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洁。 2.请学生说说扩句可以在一个句子什么地方增加?缩句应该怎样缩?

(师小结归纳:扩句可在名词和动词前面增加修辞的成分,缩句先找了句子的主干,即谁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等,然后把修辞的词语删去,如“的”字前面的成分,“地”字前面的成分,“得”后面的成分。)

3.请学生说说缩句关键要注意什么?(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4.练习:扩句——红旗升起来了。

缩句——我很难忘记巴塞罗那奥运会结束的那一天的夜晚。

二、复习改换句式。

1.出示句子,能否把下面的句子换一个说法,意思不变? (1)看到他今天的成功,我真感到自豪。(我怎能不感到自豪?) (2)小明发烧了,他不得不去看医生。(他一定要去看医生。) (3)妈妈对小刚说:“你的作业要尽快完成。”(妈妈对小刚说他的作业要尽快完成。)

2.让学生观察这些句子,说说这些都是什么句式,变换后有什么区别。

(反问句和陈述句、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3.师归纳:我们小学阶段还要掌握这三种句式之间的转换,尤其是反问句和陈述句之间的转换。请学生回忆反问句怎样转换成陈述句?陈述句又怎样转换成反问句?要注意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4.学生汇报,老师整理:

陈述句指说明意见、叙述事实的句子。反问句是指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句子。

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需要把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否定或肯定的词,再将原句中的问号改成句号,并去掉“难道……吗”和“怎么……呢”语气助词。同样,也可以把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首先把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或肯定的词,再将原句中的句号改成问号。为了加强语气,一般都要加上“难道”、“怎么”等语气助词。

5.看看下面的句子改得对不对?为什么?

△我们不会忘记老师的教育和关心。——我们怎么不会忘记老师的教育和关心?

△没有太阳,就不会有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太阳,怎么会有我们这个世界。

6.请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 △他的话真使我感动。 △除了你,谁能为我遮挡雨水? △不耕耘怎么有收获?

(十)句子练习六

修辞手法 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六种修辞手法。能区别比喻和拟人句。

2、能够迅速判断出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复习重点:比喻、拟人、夸张 复习过程:

一、复习比喻句和拟人句。

1.比较两个句子,说说他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啄木鸟在给树治病。(拟人)

△啄木鸟像医生在给医生给树治病。(比喻)

你能说出两个句子有什么区别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彩 拟人是把物直接当作人来写,拟人的特点是本体事物和人,二者完全融为一体。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来比作另外一种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比喻句有本体和喻体,并有比喻词“像”。拟人句不能有不同类的事物——“人”出现,也不能有比喻词;反过来说,凡有“人”出现,有比喻词出现,拟人句就成了比喻句。

2.分辨:

△春风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 △春风温柔地抚摸着你。(拟人)

二、分辨比喻句和非比喻句。

1.请分辨下面哪句是比喻句,为什么? △他象要发火了。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2、小结:比喻句中的本体与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即以他物比此物。第二句中的景色和水画是不同本质的事物,用水画比喻景色;第一句则是表示对一种事物的一种推测,没有出现喻体。

3.辨别:

△石拱桥的桥洞象虹。 △小李象过去那样尊敬老师。

三、复习夸张。 1.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指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 2.你还能举出另外的句子吗?

四、复习排比、反问、设问。

1.请学生说出这三种修辞手法的特点,老师适当补充。 2.让学生在十二册课文中分别找出有以上三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五、练习:

辨别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 △当而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

)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

六、完成练习。

(十一)综合练习

一、按要求写词语,每类写5个 1.描写“山”的成语: 2.描写“水”的成语: 3.描写“天空”的成语: 4.描写“想”的成语:

5.描写“时间短”的成语 6.描写“动作快”的成语 7.描写“笑”的成语 8.描写“看”的成语 9.描写“说”的成语 10.歌颂“人物品质”的成语 11.描写“自然景物”的成语 12.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13.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14.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 15.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16.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17.“AAB”式的词语,如茫茫然 18.“AAB”式的词语,如金灿灿 19.“AAB”式的词语,如千迢迢 20.“AAB”式的词语,如干干净净 21.“AAB”式的词语,如彼此彼此

二、按要求改写句子:

1.微风吹指着柳丝。(扩写句子)

2.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中革命的队伍。(缩写句子)

3.我们正在积极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会。(改写“被”字句) 4.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5.他凑到我耳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三、积累词句:

1.描写“彩虹”的诗1句: 2.描写“春雨”的诗1句: 3.描写“喜”的诗2句: 4.描写“春天”的诗句: 5.描写“秋天”的诗句: 6.描写梅花“凌寒独放”的诗句: 7.描写竹子“坚韧不拔”的诗句: 8.描写“慈母爱子”的诗句: 9.请写出5个歇后语:

10.请写出自己喜欢的一幅春联: 11.请写出自己喜欢的一幅名联: 12.请写出自己喜欢的一幅趣联: 13.自己喜欢的古文警句2条: 14.自己喜欢的格言3条: 15.有关做人道理的名言警句2条: 16.劝导学习的名言警句2条: 17.揭示宇宙规律的名言警句2条:

18.本学期学过的比喻句2句,拟人句2句,排比句2句: 19.在学习课文中,你积累了哪些佳句,请写出2句: 20.在课外阅读中,你积累了哪些佳句,请写出2句:

四、默写与填空:

1.《墨梅》

2.《竹石》

3.《石灰吟》

4.《长征》

5.《泊船瓜洲》6.《游子吟》

7.《卜算子》

8.《长歌行》

9.《七步诗》10.《示儿》

11.《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

12.《望洞庭》1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4.《菩萨蛮·大柏地》15.《春夜喜雨》

16.《矛与盾》

17.《郑人买履》

18.《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_____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

19.《将相和》中“将”是指______,“相”是指______后来常常用“将相和”比喻__________。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是陆游临终时的作品,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_____________。《

》杜甫“生前第一首快诗”,杜甫高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2.《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______写的,他描写的是_______,目 的是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_______。《

》是他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24.《穷人》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________,我们曾读过他写的故事——《

》。

五、课外诗词:

1.请写出课外学习李白、杜甫、刘禹锡、王安石、陆游、王昌龄、桂枚、王维、白居易、苏轼、柳宗元的古诗各一首。

2.写出课外学习的毛泽东的一首诗词。 3.请写出你喜欢的一首宋词。 4.请写出一首描写军旅生活的古诗。 5.请写出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6.请写出一首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 7.请写出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古诗。

十二 阅读复习

一、 六年的语文学习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你认为你在阅读能力方面有哪些收获吗?(也就是你读完一篇文章你能达到哪些要求?)(如会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感情,了解表达方法,积累语言材料等。)

那么平时你是怎么阅读文章的呢?(归纳“四步循环阅读法”: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带着问题再读全文:一边读文一边释疑;查缺补漏解决疑难。)

通过复习《詹天佑》第四自然段,共同梳理总结出概括文段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二、复习《詹天佑》第四自然段。

1. 按照“四步循环阅读法”独立阅读,积极思考,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读《詹天佑》第四自然段)。

3. 处理练习一

概括内容

(1)生自由读文思考。

(2)谁来说说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抓文段的重点词句的方法概括、采用综合归纳法概括、连接段意、综合归纳、抓重点段落)

4.处理练习二 体会感情

从詹天佑在勘测线路中的表现都体会到什么呢?

抓文段的重点词句体会、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结。

从阅读内容想开去是胡思乱想吗?针对像《詹天佑》这类写人的文章我们就该想作者、想人物、想过去、想未来、想自己、想和他一样的人或与之相反的人,也就是要联系自身实际谈;想更多的人和事;结合时代背景想,这样不但能加深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活跃我们的思想,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四、完成专项练习。

十三作文复习

(1)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

(2)我常想起这件事(

)

(3)老师,我想对您说(

)

(4)谢谢您,老师(

)

(5)大家都夸他(她)(

)

(6)我的课余生活(

)

(7)我能行(

)

(8)我的“小天地”(

)

(1)难忘的小学生活

(2)我尊敬的一位老师

(3)校园新风

(4)我迷上了________

(5)我为________献爱心

(6)欢乐的校园

(7)我喜欢的一篇课文

(8)××给了我温暖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一封信》

《使我高兴的一件事》

我是一个________孩子

我懂得要________

________教我_______

________从我做起

我学雷锋________

________给我带来快乐

一个________的人

十四课文内容复习

一、 复习课文内容。

1. 背诵课后要求背诵的课文。《桂林山水》、《古诗三首》、《长征》、《一夜的工作》、《学弈》、《两小儿辨日》

2. 默写课文:《竹石》、《石灰吟》《泊船瓜洲》《游子吟》。 3.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林海》、《荔枝》、《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4. 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

二、 口语交际。 要从启发兴趣、激发交际欲望入手,明确围绕什么话题交流、讨论或辩论,要尽可能地积极参与,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提高自己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

三、习作训练。

四、完成专项复习题

十五——

综合练习

经济法复习内容范文第2篇

(一)审计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审查村级各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重点查明收入是否及时入帐,有无被侵占、挪用;非生产性开支是否严格控制,有无挥霍浪费;村内各项工程的预决算情况;未入帐的费用情况;村公益事业资金、土地补偿费收入和政府有关部门下拨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村财务收支是否按时如实上墙公开;民主理财制度是否健全等。

(二)审计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及专业项目管理情况。审查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并严格执行,帐款、帐物、帐帐是否相符,集体资产、资源和专业项目的承包标的、期限、方式等是否经集体经济组织集体讨论决定,标的较大的是否引入了招投标机制,承包或租赁者是否按合同及时缴纳承包款或租金,有无因管理不善造成集体资产和资源的损失浪费。

(三)审计村级债权、债务情况。查清债权、债务增减变化及拖欠占用情况,摸清帐外债权、债务情况。重点审查有无借款举债用于违背政策规定的非生产性支出,是否新增村级债务,有无存在盲目举债情况,有无将集体资金擅自借给个人、企业和外单位,有无擅自为个人、企业和外单位提供担保或抵押等。

(四)查看村级民主决策情况。审查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是否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集体班子会议讨论决定,有无“个人说了算”的情况存在。

(五)群众要求审计的其他问题。如村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活动和责任目标完成情况、村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等群众要求审计的问题。

二、对村级组织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一)村级组织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治完成情况;二是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债权债务清理情况;三是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民主理财等管理制度建立情况等。

(二)村级组织主要负责人任期内执行财经法纪情况。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各项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入账,有无侵占、挪用、私分集体资产、资金和私设“账外账”或“小金库”等问题;二是各项支出是否真实、手续是否完备,是否符合财务规定;三是有无滥用职权搞吃喝招待、铺张浪费等问题;四是是否存在未按民主程序,私下交易变卖集体资产和土地等问题。

(三)村级组织主要负责人任期内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集体资产处置情况。村办集体企业改制、新农村建设用地等过程中集体资产的处置情况;有无非法转让、转卖和侵吞集体资产行为;二是债权、债务管理情况。村级组织举债是否经过村民委员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并按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是否存在以兴办公益事业为由擅自高息借款;是否擅自为单位和个人贷款提供担保、抵押,导致新增债务;有无借债搞达标升级评比活动等;三是土地流转、承包和基建工程管理情况。土地流转、发包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是否签订了规范的合同;村级基建工程建设是否按规定管理并履行招投标程序;四是专项资金管理情况。上级拨入转移支付资金、接受社会捐赠资金和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土地补偿费和拆迁安置补偿费的管理使用情况;农村合作医疗、救灾救济、优待抚恤、社会福利、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各种涉农、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其他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五是财务公开情况。财务公开是否全面、真实、及时、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程序是否规范,资金收取是否超标准、超范围以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

对村级组织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其在集体领导负责制下所扮演的角色的审计,即所肩负的经济责任审计。对“村官”经济责任审计什么,这个问题很关键,如果把握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工作效果。村级组织负责人在经济方面的职责决定了对其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因此,应结合村级组织的实际,注意把握四条原则:一是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二是真实、合法、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勤政和廉政并重的原则;四是突出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村级组织的经济结构、规模、形式大相径庭不一而足,审计内容应该根据审前调查所了解的详细情况有所偏重,抓住实质内容,比如对经济规模较小的村级组织可以偏重于财务管理和本人廉政情况等方面的经济责任,而对经济发展规模较大的就要兼顾重大活动决策等方面的经济责任,以利于节约审计资源,保证审计效果。

对村级组织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立足于其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审计,并据以分清村级负责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在审计方法上应当突出采取账内和账外相结合,内查和外调相结合,审计组织和村民理财小组相结合的具体审计方法。在实施审计中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在摸清村级集体经济家底的同时,突出对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涉及集体资产出租及处置、债权债务管理、土地发包承包、征地款处置、专项资金管理、村干部收入分配,乡规民约的制订与执行、财务公开、重大投资及投资效益等方面开展重点审计。同时注意把握原则性和灵活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评价内容

村级经济组织及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除了要在财务收支方面作出是否真实、合法、效益的结论外,还要对村级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对比,作为全面客观公正反映与评价村级财务及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根据村级组织经济活动的特点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目的要求,村级经济组织及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审计依据、审计时间、审计范围、审计方法;

2、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3、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情况,包括制度建设、资产管理情况、民主理财情况;

4、存在问题;

5、审计评价;

6、意见和建设。在这里重点叙述一下审计依据。我们认为,在过渡阶段,在法律没有明确赋予审计机关对村级组织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的权限时,审计依据应多依赖于各地党委、政府,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制定的有关规定。各级审计机关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权利也有义务执行各级政府授权安排的各项职能工作,也就是充分利用“受托”这一手段。另外在存在问题的反映上,特别是在确定被审计的“村官”任职期间所负有的经济责任时应坚持以下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划清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界限;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划清工作失误和渎职的界限;坚持全面性的原则,划清集体决策和个人责任的界限;坚持历史性的原则,划清前任责任和后任责任的界限。从而做到公正确定“村官”任期经济责任,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部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更是审计报告的中心,是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对村级组织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评价尤为重要,如何进行审计评价,需要慎重对待。在无规范性审计评价参照的前提下,借鉴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先进经验,评价应侧重于对村级领导干部个人的经济责任,即重点是对村级领导干部任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评价。应把握以下原则:

1、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妄加猜测。

2、评价简明扼要,定义准确精炼,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3、妥善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分清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界定明确,责任明晰。另外只对审计涉及范围内的事项进行评价,不可越权以及超范围对应由组织人事部门给予评价的方面予以评价。

综上所述,村级经济组织及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村级经济组织及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有效的监督检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中央支农惠农政策、资金投入等落实到位,使之真正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

经济法复习内容范文第3篇

1.复习巩固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按顺序背诵。 2.能默写声母和单韵母、抄写复韵母、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3.能熟练拼读音节或直呼音节,具有初步的读拼音词句和自学音节的能力,学读轻声。 教学重点、难点

1.全面系统地掌握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2.重点复习巩固后鼻韵母。 教具准备

图片,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复习23个声母、24个韵母,读准音,认清形,写得对。

(二)会默写23个声母、6个单韵母。

(三)按顺序背诵声母、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形近的字母形。会读会默韵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声母

(一)启发谈话。我们学完了23个声母,今天要开个比赛大会,看看谁记得牢,好不好?

(二)读声母。

1.打开书自己练,看谁读得音准。注意声音要轻短。 2.每组选一个同学参加比赛。

3.赛后评议,在评比表(黑板)上画小红旗。

(三)找出容易混淆的字母,出示小黑板(投影)。b q

d

p

(1)自己先看,小声读,比赛,谁第一举手读儿歌,找二三位同学读后,大家齐读。 (2)在括号中根据儿歌填上声母。

(四)读一读,背一背。 1.读23个声母。(声音轻短)

2.看声母表,按声母表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背,很容易背下来。比赛看谁背得对。 b p m f/d t n l

g k h/j q x

zh ch sh r/z c s

y w

(五)练默声母。

用一张四线格纸,按顺序默写23个声母,注意:①顺序对;②字母写对(占格)。比赛谁写得又对又快。取前十名,给小组贴红旗。

(六)小结。 1.全班背对的人数。2.全班默对的人数。3.小组比赛优胜组。

二、复习韵母

(一)我们刚刚复习声母,大家都很聪明,读得准,背得对,写得好。现在复习韵母,我们继续比赛,大家要争取优胜组。

(二)分辨易混韵母。

1、出示小黑板。a—an—ang e—en—eng i—in—ing (1)认清形,说说相同点,不同点。

以a—an—ang为例:三个韵母都有单韵母a,an在a后边加声母n,ang在an后边加声母g。

(2)读准音,说说它们读音有什么不同。这题教师可辅导练习。

以a—an—ang为例:发a的音,嘴巴张大:an,先发a,舌尖抬起,抵住上牙床,鼻子出气,气流不断,发n尾音;ang,先发a的音,舌根高抬,舌头后缩,抵住下牙床,鼻子出气,气流不断,发ng尾音。

(3)多练习几遍,巩固形、音的区别。 2.出示第一部分第二组。

un— ūn—ūe iu—ui—in an—ao—ou (1)辨清形,找出相同点,不同点。要分组进行比较。 (2)读准音,反复练习,可口头组词区分不同读音。

(四)读一读。看谁读得对又快。

(五)背一背。

把24个韵母分为四大组七小组按顺序记。

(六)默写6个单韵母。

(七)小结:获胜小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复习整体认读音节,读准音,认清形。

(二)复习整体认读音节的特点。

(三)看图读音节词、句,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读准音,认清形,不与音节混淆。练习说完整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上节课的优胜组站起来,得红旗的同学站起来,大家向你们挑战,看看这节课谁能夺红旗。

(二)读整体认读音节。

1.按顺序读熟,注意第

三、四排要读准音。尤其第四排绕嘴,要多练。

2.用卡片抽读,全组没有读错的画红旗。按序读,变序读,开火车读,一人一张。

(三)归类整理,认清形,读准音。

1.看看下面整体认读音节,老师按什么分组的? 小黑板:

(1)zhi、chi、shi、ri、zi、ci、si,声母后面加“i”,还读声母音,读得响亮些。 (2)yi、yin、ying、wu,韵母前面加y、加w,还读韵母音。 (3)yu、yun、yue,韵母前面加y,省写两点,还读韵母音。 (4)ye,韵母小i改大y,还读韵母音。

(5)yuan,两个韵母前面加大y,省写两点,还读两个韵母相拼读音。

(四)看图读音节词。

1.出示第一排三幅图与音节词。

(1)看懂图意: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用品?(鱼缸、台灯、电扇) (2)学生自读音节,练习直呼,教师检查。 2.第二排图与音节词。

(1)图上画的是哪些昆虫?(蜻蜓、蜈蚣、蝗虫) (2)自读音节,练习直呼,教师检查。 3.第三排图与音节词。

(1)图上画的有哪些人?(工人、农民、解放军) (2)直呼音节,教师检查。

(五)读拼音短句。看书上三个音节短句,练习直呼。 1.这三个音节短句与哪些词语有联系? 2.每个短句要讲明什么? 3.注意读出谁/做什么的意思。

(六)出示动物图,认识动物,练习直呼音节。

1.指出看图顺序:请同学从孔雀开始。绕着动物图看一圈,看看有哪些动物。出示音节词卡片:

(1)自练直呼音节词。

(2)教师检查。(指名读,开火车,一人一词) (3)有条件可用头饰做找朋友游戏。 2.巩固对音节的认识。 (1)找出直呼音节。 (2)找出三拼音节。 (3)找出ū省写两点的音节。 (4)找出读轻声的音节。

(七)看图,读音节句子,回答问题。

1.看动物图后读音节句子: 说说你喜欢哪些小动物.

(1)指导读懂句子,重点指出“哪些”词表示多数,区别“哪种”和“哪些”的意思有何不同。 (2)指导学生从动物图中(不可说图外的)选出自己喜欢的动物。(也可以练习说说为什么喜欢)

2.指导说完整话。

(1)在这些动物中,我喜欢××、××。 (2)我喜欢××、×××这几种动物。

经济法复习内容范文第4篇

一、概况

项目区位于位于芦山县思延乡,涉及铜头村、草坪村两个村,介于东经102°51′46"—102°55′06",北纬30°07′34"—30°10′41"之间,东与周树村相连,南与清江村相邻,西与天全县相接,北与苗溪农场相靠。边界所围面积19342.60亩,其中总建设规模为12829.70亩,参与土地整理的类型有:耕地、园地、农村居民点、未利用地、水域(沟、渠、塘)、道路等。通过土地整理,可新增耕地面积1511.39亩,新增耕地率为11.78%。

二、设计依据

1、《雅安市芦山县思延乡铜头村、草坪村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4、《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5、《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

6、《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

7、《四川省坡改梯工程技术规程》;

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型蓄排引水工程技术规范》(GB/T16453.4-1996);

9、《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1992);

10、《公路桥涵通用规范》(JTJ 021-89);

11、《四川省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DB51/T379-2003)。

三、设计原则

根据《雅安市芦山县思延乡铜头村、草坪村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所确定的范围,对项目区的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等项目逐项进行外业勘测,做到资料收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本次施工设计达到高标准、高精度、高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次施工设计的原则是:在规划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布置项目区的各类工程项目。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及数量均在原规划范围内。

四、设计主要项目建设内容

1、土地平整工程:

格田整理面积1144.28亩;旱地整理面积4090.60亩;水田整理4912.62亩;零星荒草地整理214.70亩。

2、农田水利工程:

整治浆砌1.2米宽水渠1条,长1909米;整治浆砌0.8米宽水渠11条,长9536米;整治U50型渠道16条,长8374米;整治U70型渠道2条,长905米;新建人行便桥35处;新建节制闸及分水口82处。

3、交通道路工程:

整治3.0m宽C25砼田间道21条,总长8327米;整治2.5m宽C25砼田间道2条,长877米;1.2m宽C15砼生产路13条,长9479米;新建砼错车道8个;新建涵管92处。

4、其他工程

项目区植树6490株。

五、工程量

具体设计及分项工程量参见《施工设计报告》和《施工设计图册》。

经济法复习内容范文第5篇

一、 国内生产总值

A.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名词解释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B.GDP 统计注意事项: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

四、GD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 GDP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 第

五、GDP按国土原则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六、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二.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C+I+G+X-M 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X=出口 M=进口

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 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 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 公式: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折旧占GDP的比例一般相对稳定, 用GDP,还是NDP,表示经济总量变动,没有本质差别。 国内外,一般都更习惯采用GDP。

2.国民收入:NI 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 公式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虽然不记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3.个人收入: PI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从长期看 DPI= GDP-Z-T,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 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5.综合 GDP-固定资产折旧=NDP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 均衡产出的概念

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不再变动。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 :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 公式:y = c + i = E 如果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A.、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等。其最重要的是个人收入。 a.凯恩斯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消费倾向。 公式:简单线性消费函数:c=a+βy(1>β>0)a-常数, b.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 APC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 APC<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

=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

>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c.边际消费倾向 MPC MPC = dc/dy 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不论MPC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有: 1 > MPC > 0 边际消费倾向 定义——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 d.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APC也有递减趋势。APC>MPC线性中,APC>MPC APC=c/y=a+βy/y=a/y+β随收入增加APC趋于MPC B、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

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如收入、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利率水平等, 最重要的是收入水平。

a.凯恩斯储蓄函数: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这种关系称之为凯恩斯储蓄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 储蓄函数公式

s-储蓄,y-收入: s=s(y) (满足ds/dy>0)

线性储蓄函数 c = a + β y,代入s = y – c;s = y -(a + β y), C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1. a.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假设为c =α +β y (α> 0,1 > β > 0 ) c、y 分别为当期消费和收入,β为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Y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随着收入的增加有递减趋势。

注意 :凯恩斯理论的局限 只考虑当期收入影响 没有考虑家庭拥有的财富对当前消费的影响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a.定义: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的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的决定地。

b.示范效应: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入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比性。

c.重点:棘轮效应:家庭消费既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 理论核心: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3、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假说:生命由两期构成:年轻期和年老期

收入由两部分构成:财富收入和劳动收入,期初不拥有财富,期末不保留财富。在给定现在和将来收入的情况下,决定现在和将来的消费,从而使自己的跨时效用达到最大。一个人的储蓄状态取决于他所处的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尽管收入在一生中的变化很大,但消费始终相当平稳。 假说:

1)人在一生过程中,收入将会有规律地波动。

(2) 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的方式统筹安排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

结论:人们偏好平稳消费,工作年份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如果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反之会增加。遗产的存在,会使得储蓄增加。遗产税很高会降低储蓄。想及时行乐,储蓄减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储蓄会减少。人生安全风险加大,储蓄减少。

提出生命周期假说的意义 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与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一国的中壮年人口大于青年和老年人口时,国民储蓄率有可能上升。 储蓄率还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与否有关,完备的社

会保障体系,可能降低储蓄率。

重点:货币幻觉:物价与货币收入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略物价上升,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平均消费倾向提高。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三、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1.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假设i固定,为自发计划投资。联立y = c + i , c = a + β y.,得均衡收入:y = (a+i) /(1- β) 知道消费和投资,就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2、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 储蓄函数:

s = y – c = -a + (1- β)y 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知道储蓄函数和投资,也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四:几个重要乘数

A. 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1 – β ); 政府购买乘数(三部门的):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B. 三部门中的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例。公式——K=– β/(1 – β ) C.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公式——K= β/(1 – β ); D.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和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此时,政府预算是平衡的。此时:政府平衡预算乘数 kb=1。 五. 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 1.三部门收入决定

三部门经济:两部门+政府部门,考虑进税收和政府支出 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财政政策工具。

2.三部门经济 均衡收入公式:

. 定量税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假设消费函数为c =α +βyd,yd 表示居民可支 配收入,定量税为T ,投资为 i ,政府购买为 g,试求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方法1(总需求---总供给法)

解:因为yd= y –T,根据均衡方程式,有:

y=c+i+g=α+βyd+i+g=α+β (y–T) +i+g 到: y= (α+i+g–βT) / (1–β) 方法2(投资--- 储蓄法) 根据消费函数,我们可以知道,储蓄函s = yd – c = –α +(1–β) yd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总储蓄函数

S=sp+sg=–α+ (1–β) yd+ (T–g) =–α–g+βT+ (1–β) y 由储蓄和投资均衡方程式,得到:

i = S = – α – g +βT+ (1 – β ) y 解得: y = (α + i + g – β T ) / (1 – β ) 六.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 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公式:y=1/1–β+γ (a+i+g-βt+β tr+x-m0) Y=c+i+g+x-m c=a+βy Yd=y-t+tr t,i,g, tr,x都假定是外生变量,和收入无关。 其中m0表示自发性进口,γ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即收入增加1单位时,进口的增加量。

2.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出口变动 1 单位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量。K= 1/1 – β+γ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资本边际效率

定义:MEC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资本品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二.IS曲线

1.IS曲线及其推导

IS曲线就是说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二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是总供给=总需求, i = s s=y-c,所以y = c + i ,而c = a + by. 求解得均衡国民收入:y = a+i/1-b i= e-dr 2.IS曲线及其斜率

斜率的含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反之,越敏感。 IS斜率:取决于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斜率 IS 曲线的斜率

d 是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如果d 值较大,即投资对于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IS 曲线越平缓。

β 是边际消费倾向,如果β 较大,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则 IS 曲线也较平缓。

在三部门条件下,IS 曲线的斜率还与税率有一定关系,此时IS曲线的斜率公式:1-β(1-t)/d 当d和β一定时,税率t越小,IS曲线的斜率越小,IS曲线就越平缓;税率t越大, IS曲线的斜

率越大, IS曲线越陡峭。 4.IS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3)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化。利率提高,总产出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总产出趋于增加。

(2)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

(4)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 5..IS曲线的移动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增加,IS水平右移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减少,IS水平左移 如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减税,增加居民支出。 减少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增税,增加企业负担则减少投资,增加居民负担,使消费减少。 减少政府支出。

6.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如何使IS曲线移动:

1.当政府支出(g) 增加或减少△ g时,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量为: △y=1/1-β(政府购买乘数) x △ g,即IS曲线右移或左移1/1-β x △ g; 2.当税收(t)增加或减少 △ t时,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量为 △y= β/ 1-β(税收乘数) x △ t ,即IS曲线左移或右移β/ 1-βx △ t . 7.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储蓄不是决定于利率,而是决定于收入。 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而是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的。 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一般由国家控制的。货币需求是内生变量,需要着重进行研究。

三.利率的决定

1..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流动性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由于货币是流动性和灵活性最大的资产,随时可作交易之用、预防不测之需和投机。 2.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

(1)交易动机:消费和生产等交易所需货币。取决于收入。

(2)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为应付突发事件、意外支出而持有的货币。个人取决于对风险的看法,整个社会则与收入成正比。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的动机

假定:可供人们选择的金融资产只有两种:货币和有价证券。人们心目中对于利率的看法都有一个正常值水平。结论:利率越高,即有价证券越低(该价格已降到正常水平以下),人们会及时买进有价证券,因此人们持有的投机货币量就会减少;而利率越低,即有价证券越高(该价格已涨到正常水平以上),人们会及时卖出有价证券,因此人们持有的投机货币量就会增加。

(3)投机动机: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买卖证券而持有货币的动机。是为了准备购买证券而持有的货币。人们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变动的关系。

3.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手中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要留在手里,不会去

购买证券。此时,流动性偏好趋向于无穷大。

当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银行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也不会使利率下降。

流动偏好陷阱: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降低,或者证券价格不再上升,而会跌落,因而将所有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以免证券价格下跌遭受损失。 凯恩斯陷阱

结论:

1.收入的变动对货币需求曲线的影响表现为:当国民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2.货币需求量与利率的反向变动关系是通过每一条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来表示的.

四. LM曲线

.LM曲线的推导—— 定义: LM 曲线是指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

1..LM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3)LM曲线上的任何点都表示 L= m,即货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反之,偏离LM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 L≠m,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

(2)货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总产出增加时利率提高,总产出减少时利率降低。

(4)LM 右边,表示 L>m,利率过低,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LM左边,表示 L

h 是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h 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LM 曲线就越平缓。

k 是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k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比较敏感,则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大,LM 曲线就越陡峭。 LM 曲线斜率: k / h 经济意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

反之,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 3..LM曲线的移动

LM曲线移动是由于实际货币量m变动; m=M/P,因此造成LM曲线移动的因素有两个:y r% LM曲线的水平移动: 右移 左移

一、名义货币供给量M变动,价格水平P不变: M增加,则m增加,LM右下方移;反之左上方移。

二、价格水平P变动,名义货币供给量M不变: P上升,则m减少, LM左上方移;反之右下方移。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 财政政策效果

一.经济萧条时的感性认识(膨胀性财政政策)

(1)减税,给个人和企业留下更多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生产和就业。但会增加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影响到私人投资。

(2)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负,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

3)扩大政府购买,多搞公共建设,扩大产品需求,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也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4)给私人企业以津贴,如通过减税和加速折旧等方法,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就业与生产。

财政政策效果:变动政府收支,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财政政策乘数:货币供给量不变,政府收支变化导致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二.财政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

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效果大小与支出乘数有关(与税收 乘数也有关); 财政政策效果还与IS和LM的斜率有关。 三.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 四.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幻觉:短期内,当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下降时,人们感觉不到工资下降。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存在挤出效应,但由于工人存在货币幻觉,企业劳动力成本相对产品价格下降,企业增加用工,国民收入增加。短期内,在非充分就业状态中,由政府支出增加而导致增加的国民收入会大于由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而存在挤出效应导致的国民收入减少。 五.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使得利率变化较多,并且利率变化导致的投资较大变化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强。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水平IS和垂直LM相交,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货币政策十分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古典主义极端下的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古典主义的观点

古典主义认为,货币需求仅仅与产出水平有关,与利率没有关系,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几乎为0,LM垂直。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 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

1.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2.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形成逆差压力。 3.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 A、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的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用失业率来衡量充分就业与否。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劳动力)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 失业的种类

1.一般分类: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也可看做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2.凯恩斯分类

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凯恩斯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三种。 3.失业的经济损失 对个人来说,

一、自愿失业减少收入但却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

二、非自愿失业会使得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精神上带来莫大的痛苦。

对社会来说,一是损失了本应有的产出量;二是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三是失业率过高也会影响社会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 二.奥肯定律

该定律说明了实际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稳定关系。 这一定律表明:实际GDP每增加 2%,则失业率大约下降1% ;反之,实际GDP每减少2%,则失业率约上升1% 。

三、价格稳定

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已无法完全消除,把存在一般轻微通货膨胀视为基本正常的经济现象。*

四、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如何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实现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衡量。

五、平衡国际收支

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总之,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应整体考虑及安排。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经济要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则既无逆差也无顺差。 六.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 : 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政府支出:政府购买 转移支付:政府收入:税收 二. 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重点)

A. 自动调节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有自动抑制经济波动的作用,即自动稳定器;主动调节指政府有意识地实行所谓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积极财政政策。

B.自动稳定器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行动。自动稳定器是调节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适用于轻微经济波动。 自动(内在)稳定器

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以发挥

一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衰退时,产出下降,个人收入下降,税率不变,税收会自动减少,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减少一些,使得消费和需求下降的少些。 累进所得税,衰退使得收入自动进入较低 纳税档次,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反之,如此。

二是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指政府转移支付经济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社会转移支付增加,抑制可支配收入下降,抑制需求下降。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等福利开支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三是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要维持农产品价格,就必须按支持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要抑制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减少总需求量的增加。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和税收乘数的效果比政府购买和投资支出所产生的效果要小,即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毕竟有限。因此,西方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多手段刺激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提高税率、减少开支等手段抑制总需求。

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萧条时,总需求< 总供给,存在失业。政府采取增加支出、减税、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需求的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繁荣时,总需求> 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采取减少开支、增税等措施,以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政策。

七、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预算赤字,紧缩性财政政策产生预算盈余,加剧通胀。 功能财政

功能财政:政府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反对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它的提出,是对原有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八.货币政策

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活期存款,是指不用事先通知就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 存款准备金,是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资金。 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在存款中占的比率。

法定准备金:由政府(中央银行)规定,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帐户上。

货造乘数:公式;M/H=rc+1/rc+rd+re=(Cu/D+1)/Cu/D+Rd/d+Re/D 其中:re 代表 超额准备金率,rc代表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rd代表法定准备金率.。Cu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备金,H表示基础货币。 十.货币政策三大基本工具

A.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整货币的供应量。往往做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运用。

缺点:

一、满足商业银行临时准备金不足,是一种紧急求援手段,平时少利用;

二、是一个被动政策,中央银行只能等待商业银行向其借款,而不能主动要求。

B.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优点:

一、操作灵活: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的变动方向和时间和规模;

二、政策反应快速,没有政策时滞,且能迅速纠正某些错误决策;

三、政策温和,没有法定准备率政策那么凶猛。

C.法定准备率:

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但不轻易使用。

缺点:一存在政策时滞;

二、政策作用十分猛烈,会导致所有银行的信用扩张和收缩。

AD-AS模型

一.实际货币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得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固定货币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的相对贫穷,消费水平相应减少的现象。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奥肯定律

A.奥肯定律的内容: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反之亦然。 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增长,以防止失业率上升。 奥肯定律的意义:

揭示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之间的联系。可以根据该理论互相预测。如实际失业率为8%,高于自然失业率2个百分点,则实际GDP比潜在GDP低4%。 B.奥肯定律公式

y-yf/yf=-a(u-u*) 其中:y: 实际产出; yf:潜在产出; u:实际失业率; u* 自然失业率。 二.通货膨胀的描述

A.通货膨胀的定义: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的普遍的上涨。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称该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B.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 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指全面、持续的上涨。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分:

A.温和通货膨胀,年物价上升水平10%以内。

B.严重通货膨胀,10%-100%;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C.恶性通货膨胀,100%以上,超级通货膨胀。 2.按人们的预期成度分:

A.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价格上升速度超乎意料。 B.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物价有规律的变动。 3.按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

A.平衡型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同比例上升

B.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比例不完全相同。

四.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货币供给的过度 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A.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 B.几种类型

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价格上涨,此时资源充足。

中间的常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价格上涨,是由于劳动、资本等不足,导致成本提高。即供给瓶颈。该区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

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充分就业。总需求继续增加,导致价格上涨,产量不变。 C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的解释

当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潜在的产量)以后,由于生产能力的制约,总需求增长不再引起产量的增加,而只导致物价水平按同一比例增长,凯恩斯称之为真正的通货膨胀。 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A.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B.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三种情形 1.工资成本推动:

个别部门工资增加导致整个社会工资水平上升。工资与物价互相推动,形成通货膨胀。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劳动市场中,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导致成本过高。 2.利润推动:

垄断利润推动产品销售价格上升。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少数大企业可以操纵商品价格,定价很高,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涨的速度。 3.进口成本推动:

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通胀。如世界性商品价格上涨。

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工资提高的这种螺旋式上升。 混合型的通货膨胀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1.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假设:

经济结构中仅有两个部门(先进部门和落后部门); 两个部门在生产增长速度或世界市场联系及市场需求状况上存在差异;两个部门的名义工资是一致增长的,并由增长更快的部门来决定; 2.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机制

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一般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 要保护所谓的基础产业。 3.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形成:

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五.通货膨胀的持续

通货膨胀螺旋:大多数人预期到通货膨胀,这种预期会变成现实,使通货膨胀产生一种惯性,具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这种情况被称为通货膨胀螺旋。如通货膨胀时期,个人要求工资提高,以保证实际工资不降低;银行贷款要求提高名义利率,以获得一定的实际收益率。只要通货膨胀一发生,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就同时发挥作用。 六.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著。

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 依靠变动收入的人受益,如企业主。其货币收入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甚至要早于通货膨胀。 二.产出效应 有3种情况 A.有利论:

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可缺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使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较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

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

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 B.有害论通货膨胀政策是饮鸩止渴。 七.菲利普斯曲线

A.定义: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工资上涨率)成反向关系的曲线。工资上涨意味着物价水平上涨:通货膨胀总是可以通过忍受较高的失业率加以解决。失业率可通过承受较高通货膨胀率得到降低。 B.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π= -ε(u-u*)π=通货膨胀率,ε=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u=失业率; u*=自然失业率 C.经济意义: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下降。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上升。 升降幅度,取决于ε。 D.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即: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可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 反之亦然。

E.几种菲利普斯曲线

1..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工人对通货膨胀有预期。工人关注的是实际工资。 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π= πe -ε(u-u*)

2.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附加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西方学者看来,在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方面是成功的。

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

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实际通货膨胀率。

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水平。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与自然失业率重合。

垂直于自然失业率,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

经济法复习内容范文第6篇

一、 国内生产总值

A.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名词解释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B.GDP 统计注意事项: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

四、GD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 GDP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 第

五、GDP按国土原则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六、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二.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C+I+G+X-M 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X=出口 M=进口

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 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 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 公式: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折旧占GDP的比例一般相对稳定, 用GDP,还是NDP,表示经济总量变动,没有本质差别。 国内外,一般都更习惯采用GDP。

2.国民收入:NI 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 公式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虽然不记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3.个人收入: PI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从长期看 DPI= GDP-Z-T,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 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5.综合 GDP-固定资产折旧=NDP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 均衡产出的概念

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不再变动。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 :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 公式:y = c + i = E 如果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A.、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等。其最重要的是个人收入。 a.凯恩斯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消费倾向。 公式:简单线性消费函数:c=a+βy(1>β>0)a-常数, b.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 APC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 APC<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

=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

>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c.边际消费倾向 MPC MPC = dc/dy 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不论MPC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有: 1 > MPC > 0 边际消费倾向 定义——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 d.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APC也有递减趋势。APC>MPC线性中,APC>MPC APC=c/y=a+βy/y=a/y+β随收入增加APC趋于MPC B、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

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如收入、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利率水平等, 最重要的是收入水平。

a.凯恩斯储蓄函数: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这种关系称之为凯恩斯储蓄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 储蓄函数公式

s-储蓄,y-收入: s=s(y) (满足ds/dy>0)

线性储蓄函数 c = a + β y,代入s = y – c;s = y -(a + β y), C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1. a.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假设为c =α +β y (α> 0,1 > β > 0 ) c、y 分别为当期消费和收入,β为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Y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随着收入的增加有递减趋势。

注意 :凯恩斯理论的局限 只考虑当期收入影响 没有考虑家庭拥有的财富对当前消费的影响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a.定义: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的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的决定地。

b.示范效应: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入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比性。

c.重点:棘轮效应:家庭消费既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 理论核心: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3、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假说:生命由两期构成:年轻期和年老期

收入由两部分构成:财富收入和劳动收入,期初不拥有财富,期末不保留财富。在给定现在和将来收入的情况下,决定现在和将来的消费,从而使自己的跨时效用达到最大。一个人的储蓄状态取决于他所处的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尽管收入在一生中的变化很大,但消费始终相当平稳。 假说:

1)人在一生过程中,收入将会有规律地波动。

(2) 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的方式统筹安排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

结论:人们偏好平稳消费,工作年份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如果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反之会增加。遗产的存在,会使得储蓄增加。遗产税很高会降低储蓄。想及时行乐,储蓄减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储蓄会减少。人生安全风险加大,储蓄减少。

提出生命周期假说的意义 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与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一国的中壮年人口大于青年和老年人口时,国民储蓄率有可能上升。 储蓄率还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与否有关,完备的社

会保障体系,可能降低储蓄率。

重点:货币幻觉:物价与货币收入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略物价上升,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平均消费倾向提高。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三、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1.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假设i固定,为自发计划投资。联立y = c + i , c = a + β y.,得均衡收入:y = (a+i) /(1- β) 知道消费和投资,就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2、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 储蓄函数:

s = y – c = -a + (1- β)y 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知道储蓄函数和投资,也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四:几个重要乘数

A. 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1 – β ); 政府购买乘数(三部门的):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B. 三部门中的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例。公式——K=– β/(1 – β ) C.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公式——K= β/(1 – β ); D.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和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此时,政府预算是平衡的。此时:政府平衡预算乘数 kb=1。 五. 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 1.三部门收入决定

三部门经济:两部门+政府部门,考虑进税收和政府支出 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财政政策工具。

2.三部门经济 均衡收入公式:

. 定量税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假设消费函数为c =α +βyd,yd 表示居民可支 配收入,定量税为T ,投资为 i ,政府购买为 g,试求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方法1(总需求---总供给法)

解:因为yd= y –T,根据均衡方程式,有:

y=c+i+g=α+βyd+i+g=α+β (y–T) +i+g 到: y= (α+i+g–βT) / (1–β) 方法2(投资--- 储蓄法) 根据消费函数,我们可以知道,储蓄函s = yd – c = –α +(1–β) yd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总储蓄函数

S=sp+sg=–α+ (1–β) yd+ (T–g) =–α–g+βT+ (1–β) y 由储蓄和投资均衡方程式,得到:

i = S = – α – g +βT+ (1 – β ) y 解得: y = (α + i + g – β T ) / (1 – β ) 六.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 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公式:y=1/1–β+γ (a+i+g-βt+β tr+x-m0) Y=c+i+g+x-m c=a+βy Yd=y-t+tr t,i,g, tr,x都假定是外生变量,和收入无关。 其中m0表示自发性进口,γ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即收入增加1单位时,进口的增加量。

2.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出口变动 1 单位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量。K= 1/1 – β+γ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资本边际效率

定义:MEC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资本品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二.IS曲线

1.IS曲线及其推导

IS曲线就是说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二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是总供给=总需求, i = s s=y-c,所以y = c + i ,而c = a + by. 求解得均衡国民收入:y = a+i/1-b i= e-dr 2.IS曲线及其斜率

斜率的含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反之,越敏感。 IS斜率:取决于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斜率 IS 曲线的斜率

d 是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如果d 值较大,即投资对于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IS 曲线越平缓。

β 是边际消费倾向,如果β 较大,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则 IS 曲线也较平缓。

在三部门条件下,IS 曲线的斜率还与税率有一定关系,此时IS曲线的斜率公式:1-β(1-t)/d 当d和β一定时,税率t越小,IS曲线的斜率越小,IS曲线就越平缓;税率t越大, IS曲线的斜

率越大, IS曲线越陡峭。 4.IS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3)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化。利率提高,总产出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总产出趋于增加。

(2)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

(4)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 5..IS曲线的移动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增加,IS水平右移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减少,IS水平左移 如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减税,增加居民支出。 减少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增税,增加企业负担则减少投资,增加居民负担,使消费减少。 减少政府支出。

6.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如何使IS曲线移动:

1.当政府支出(g) 增加或减少△ g时,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量为: △y=1/1-β(政府购买乘数) x △ g,即IS曲线右移或左移1/1-β x △ g; 2.当税收(t)增加或减少 △ t时,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量为 △y= β/ 1-β(税收乘数) x △ t ,即IS曲线左移或右移β/ 1-βx △ t . 7.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储蓄不是决定于利率,而是决定于收入。 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而是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的。 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一般由国家控制的。货币需求是内生变量,需要着重进行研究。

三.利率的决定

1..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流动性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由于货币是流动性和灵活性最大的资产,随时可作交易之用、预防不测之需和投机。 2.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

(1)交易动机:消费和生产等交易所需货币。取决于收入。

(2)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为应付突发事件、意外支出而持有的货币。个人取决于对风险的看法,整个社会则与收入成正比。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的动机

假定:可供人们选择的金融资产只有两种:货币和有价证券。人们心目中对于利率的看法都有一个正常值水平。结论:利率越高,即有价证券越低(该价格已降到正常水平以下),人们会及时买进有价证券,因此人们持有的投机货币量就会减少;而利率越低,即有价证券越高(该价格已涨到正常水平以上),人们会及时卖出有价证券,因此人们持有的投机货币量就会增加。

(3)投机动机: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买卖证券而持有货币的动机。是为了准备购买证券而持有的货币。人们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变动的关系。

3.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手中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要留在手里,不会去

购买证券。此时,流动性偏好趋向于无穷大。

当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银行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也不会使利率下降。

流动偏好陷阱: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降低,或者证券价格不再上升,而会跌落,因而将所有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以免证券价格下跌遭受损失。 凯恩斯陷阱

结论:

1.收入的变动对货币需求曲线的影响表现为:当国民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2.货币需求量与利率的反向变动关系是通过每一条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来表示的.

四. LM曲线

.LM曲线的推导—— 定义: LM 曲线是指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

1..LM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3)LM曲线上的任何点都表示 L= m,即货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反之,偏离LM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 L≠m,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

(2)货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总产出增加时利率提高,总产出减少时利率降低。

(4)LM 右边,表示 L>m,利率过低,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LM左边,表示 L

h 是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h 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LM 曲线就越平缓。

k 是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k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比较敏感,则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大,LM 曲线就越陡峭。 LM 曲线斜率: k / h 经济意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

反之,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 3..LM曲线的移动

LM曲线移动是由于实际货币量m变动; m=M/P,因此造成LM曲线移动的因素有两个:y r% LM曲线的水平移动: 右移 左移

一、名义货币供给量M变动,价格水平P不变: M增加,则m增加,LM右下方移;反之左上方移。

二、价格水平P变动,名义货币供给量M不变: P上升,则m减少, LM左上方移;反之右下方移。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 财政政策效果

一.经济萧条时的感性认识(膨胀性财政政策)

(1)减税,给个人和企业留下更多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生产和就业。但会增加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影响到私人投资。

(2)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负,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

3)扩大政府购买,多搞公共建设,扩大产品需求,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也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4)给私人企业以津贴,如通过减税和加速折旧等方法,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就业与生产。

财政政策效果:变动政府收支,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财政政策乘数:货币供给量不变,政府收支变化导致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二.财政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

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效果大小与支出乘数有关(与税收 乘数也有关); 财政政策效果还与IS和LM的斜率有关。 三.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 四.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幻觉:短期内,当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下降时,人们感觉不到工资下降。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存在挤出效应,但由于工人存在货币幻觉,企业劳动力成本相对产品价格下降,企业增加用工,国民收入增加。短期内,在非充分就业状态中,由政府支出增加而导致增加的国民收入会大于由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而存在挤出效应导致的国民收入减少。 五.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使得利率变化较多,并且利率变化导致的投资较大变化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强。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水平IS和垂直LM相交,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货币政策十分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古典主义极端下的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古典主义的观点

古典主义认为,货币需求仅仅与产出水平有关,与利率没有关系,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几乎为0,LM垂直。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 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

1.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2.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形成逆差压力。 3.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 A、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的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用失业率来衡量充分就业与否。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劳动力)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 失业的种类

1.一般分类: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也可看做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2.凯恩斯分类

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凯恩斯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三种。 3.失业的经济损失 对个人来说,

一、自愿失业减少收入但却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

二、非自愿失业会使得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精神上带来莫大的痛苦。

对社会来说,一是损失了本应有的产出量;二是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三是失业率过高也会影响社会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 二.奥肯定律

该定律说明了实际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稳定关系。 这一定律表明:实际GDP每增加 2%,则失业率大约下降1% ;反之,实际GDP每减少2%,则失业率约上升1% 。

三、价格稳定

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已无法完全消除,把存在一般轻微通货膨胀视为基本正常的经济现象。*

四、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如何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实现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衡量。

五、平衡国际收支

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总之,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应整体考虑及安排。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经济要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则既无逆差也无顺差。 六.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 : 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政府支出:政府购买 转移支付:政府收入:税收 二. 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重点)

A. 自动调节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有自动抑制经济波动的作用,即自动稳定器;主动调节指政府有意识地实行所谓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积极财政政策。

B.自动稳定器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行动。自动稳定器是调节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适用于轻微经济波动。 自动(内在)稳定器

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以发挥

一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衰退时,产出下降,个人收入下降,税率不变,税收会自动减少,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减少一些,使得消费和需求下降的少些。 累进所得税,衰退使得收入自动进入较低 纳税档次,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反之,如此。

二是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指政府转移支付经济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社会转移支付增加,抑制可支配收入下降,抑制需求下降。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等福利开支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三是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要维持农产品价格,就必须按支持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要抑制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减少总需求量的增加。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和税收乘数的效果比政府购买和投资支出所产生的效果要小,即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毕竟有限。因此,西方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多手段刺激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提高税率、减少开支等手段抑制总需求。

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萧条时,总需求< 总供给,存在失业。政府采取增加支出、减税、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需求的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繁荣时,总需求> 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采取减少开支、增税等措施,以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政策。

七、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预算赤字,紧缩性财政政策产生预算盈余,加剧通胀。 功能财政

功能财政:政府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反对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它的提出,是对原有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八.货币政策

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活期存款,是指不用事先通知就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 存款准备金,是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资金。 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在存款中占的比率。

法定准备金:由政府(中央银行)规定,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帐户上。

货造乘数:公式;M/H=rc+1/rc+rd+re=(Cu/D+1)/Cu/D+Rd/d+Re/D 其中:re 代表 超额准备金率,rc代表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rd代表法定准备金率.。Cu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备金,H表示基础货币。 十.货币政策三大基本工具

A.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整货币的供应量。往往做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运用。

缺点:

一、满足商业银行临时准备金不足,是一种紧急求援手段,平时少利用;

二、是一个被动政策,中央银行只能等待商业银行向其借款,而不能主动要求。

B.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优点:

一、操作灵活: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的变动方向和时间和规模;

二、政策反应快速,没有政策时滞,且能迅速纠正某些错误决策;

三、政策温和,没有法定准备率政策那么凶猛。

C.法定准备率:

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但不轻易使用。

缺点:一存在政策时滞;

二、政策作用十分猛烈,会导致所有银行的信用扩张和收缩。

AD-AS模型

一.实际货币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得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固定货币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的相对贫穷,消费水平相应减少的现象。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奥肯定律

A.奥肯定律的内容: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反之亦然。 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增长,以防止失业率上升。 奥肯定律的意义:

揭示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之间的联系。可以根据该理论互相预测。如实际失业率为8%,高于自然失业率2个百分点,则实际GDP比潜在GDP低4%。 B.奥肯定律公式

y-yf/yf=-a(u-u*) 其中:y: 实际产出; yf:潜在产出; u:实际失业率; u* 自然失业率。 二.通货膨胀的描述

A.通货膨胀的定义: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的普遍的上涨。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称该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B.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 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指全面、持续的上涨。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分:

A.温和通货膨胀,年物价上升水平10%以内。

B.严重通货膨胀,10%-100%;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C.恶性通货膨胀,100%以上,超级通货膨胀。 2.按人们的预期成度分:

A.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价格上升速度超乎意料。 B.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物价有规律的变动。 3.按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

A.平衡型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同比例上升

B.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比例不完全相同。

四.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货币供给的过度 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A.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 B.几种类型

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价格上涨,此时资源充足。

中间的常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价格上涨,是由于劳动、资本等不足,导致成本提高。即供给瓶颈。该区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

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充分就业。总需求继续增加,导致价格上涨,产量不变。 C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的解释

当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潜在的产量)以后,由于生产能力的制约,总需求增长不再引起产量的增加,而只导致物价水平按同一比例增长,凯恩斯称之为真正的通货膨胀。 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A.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B.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三种情形 1.工资成本推动:

个别部门工资增加导致整个社会工资水平上升。工资与物价互相推动,形成通货膨胀。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劳动市场中,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导致成本过高。 2.利润推动:

垄断利润推动产品销售价格上升。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少数大企业可以操纵商品价格,定价很高,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涨的速度。 3.进口成本推动:

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通胀。如世界性商品价格上涨。

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工资提高的这种螺旋式上升。 混合型的通货膨胀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1.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假设:

经济结构中仅有两个部门(先进部门和落后部门); 两个部门在生产增长速度或世界市场联系及市场需求状况上存在差异;两个部门的名义工资是一致增长的,并由增长更快的部门来决定; 2.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机制

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一般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 要保护所谓的基础产业。 3.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形成:

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五.通货膨胀的持续

通货膨胀螺旋:大多数人预期到通货膨胀,这种预期会变成现实,使通货膨胀产生一种惯性,具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这种情况被称为通货膨胀螺旋。如通货膨胀时期,个人要求工资提高,以保证实际工资不降低;银行贷款要求提高名义利率,以获得一定的实际收益率。只要通货膨胀一发生,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就同时发挥作用。 六.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著。

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 依靠变动收入的人受益,如企业主。其货币收入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甚至要早于通货膨胀。 二.产出效应 有3种情况 A.有利论:

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可缺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使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较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

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

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 B.有害论通货膨胀政策是饮鸩止渴。 七.菲利普斯曲线

A.定义: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工资上涨率)成反向关系的曲线。工资上涨意味着物价水平上涨:通货膨胀总是可以通过忍受较高的失业率加以解决。失业率可通过承受较高通货膨胀率得到降低。 B.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π= -ε(u-u*)π=通货膨胀率,ε=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u=失业率; u*=自然失业率 C.经济意义: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下降。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上升。 升降幅度,取决于ε。 D.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即: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可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 反之亦然。

E.几种菲利普斯曲线

1..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工人对通货膨胀有预期。工人关注的是实际工资。 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π= πe -ε(u-u*)

2.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附加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西方学者看来,在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方面是成功的。

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

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实际通货膨胀率。

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水平。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与自然失业率重合。

垂直于自然失业率,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

上一篇:交警队上墙制度范文下一篇:酒类批发许可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