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药物范文

2023-12-09

高血压药物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在门诊抽取5000张处方, 选取使用较为频繁的抗高血压药物, 包括硝苯地平控释片、卡托普利、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硝苯地平、降压0号、吲达帕胺、厄贝沙坦、倍他乐克、尼群地平、复方降压片等。

1.2 调查方法

参考试验方案设计标准, 指定专人对高血压病分级、高血压病并发症、抗高血压药物名称、药物剂量、应用方法、平均日剂量和用药频度进行观察、记录, 然后由专人对所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其中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3.0给予相应处理, 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同组中多个构成比比较的秩和检验, P<0.05可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高血压药物应用频度 (DDDs) 调查结果 (表1) 。

2.2 DDDs前10名的抗高血压药物调查结果 (表2) 。

3 探讨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 (或) 舒张压增高超过140/90mmHg且多伴随脂肪、糖代谢异常和心、脑、肾、视网膜等器官出现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一种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4], 对于该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维持血压稳定, 因此加强抗高血压药物调查可对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可行参考。

通过本次对门诊处方抽查可知抗高血压药物是以钙离子拮抗剂为主且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类抗高血压药物 (▲P<0.05) , 出现此种调查结果是因为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应遵循平稳降压为主, 同时根据患者诸如心、肾功能等情况进行综合性评定后选取适合患者的抗高血压药物, 其次是由于钙通道阻滞剂可以有效阻滞钙离子进入细胞内而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这样可以抑制钙离子对细胞功能的调节, 从而达到有效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减少末梢血管阻力的目的[5], 同时钙离子拮抗剂对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抗动脉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例如此次调查中应用频率最高的硝苯地平控释片具有起效缓和、血药浓度平稳、持久且使用简便和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另外ACEI类药物应用亦较为频繁是因为此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减少缓激肽的降解、扩张血管, 同时此类药物还能够降低心室重构、保护肾脏且逆转肾损害等。

综上所述, 目前抗高血压药物以钙拮抗剂、ACEI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及ARB为主, 同时各类药物应用较为平稳且此类药物的应用已经从短效向长效方向发展符合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发展趋势。

注:限定日剂量 (DDD) 为用于成年人的药物平均日剂量;用药频度 (DDDs) =某药的年消耗量/该药的DDD值, DDDs值越大说明该药的使用频率越高, 否则相反[3]。从表1中可知钙拮抗剂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应用频度相比, ▲P<0.05, 提示抗高血压药物中以钙拮抗剂使用最为频繁

注:DDDs前10名的抗高血压药物中硝苯地平控释片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相比, ▲P<0.05, 提示抗高血压药物以硝苯地平控释片最为常用且次数最高

摘要:目的 对抗高血压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与探讨, 以期促进临床合理、规范用药。方法 于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在门诊抽取5000张处方, 选取使用较为频繁的抗高血压药物且对抗高血压药物应用频度 (DDDs) 和DDDs前10名的抗高血压药物进行调查, 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 钙拮抗剂与其他类抗高血压药物应用频度相比存在差异▲P<0.05, DDDs前10名的抗高血压药物中硝苯地平控释片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相比存在差异▲P<0.05。结论 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平稳且此类药物的应用已经从短效向长效方向发展符合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发展趋势。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调查,探讨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3.

[2] 高大昕, 于海龙, 王利江, 等.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0, 27 (3) :311~313.

[3]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7:392.

[4] 魏定基.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J].甘肃医药, 2009, 28 (4) :264~265.

高血压药物范文第2篇

1 临床资料

在2007年至2008年2年时间里, 笔者与口腔科医生一起随机调查了社区门诊270例使用不同钙离子拮抗剂治疗的高血压患者, 年龄从40~80岁, 男129例, 女141例。有54例患者有牙龈不适主诉, 其中40名患者有典型牙龈增生表现, 发病率为14.81% (40/270) , 典型病例:患者:60岁, 女性。主诉:牙龈肿胀。既往史:患高血压24年, 一直服用复方降压片、寿比山。近年来血压不稳定, 改用硝苯地平缓释片, 效果不满意换用非络地平缓释片, 半年后自觉牙龈不适加重。减量并停用非洛地平缓释片后牙龈不适减轻。临床所见:除牙齿缺失部外, 上下颌牙龈可见结节, 分叶状牙龈增生, 特别是牙间乳头部增生明显。临床诊断为药物性牙龈增生。治疗及预后:对患者进行洁治、刮治术, 并嘱患者每日用淡盐水含漱, 牙龈按摩。半月后病人复诊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临床检查牙龈增生已有退缩, 炎性表现明显减轻。

2 讨论

2.1 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衡量一线降压药物的重要指标

目前钙离子拮抗剂在临床中广泛使用。资料显示在日本70%的高血压患者使用钙离子拮抗剂[2], 在高龄患者药物治疗时易出现副作用, 在降血压开始时反而易损害患者的健康[3]。因此, 一方面要正确使用降压药物, 另一方面要重视和改善不良反应。药随着治疗高血压新药的出现, 钙离子拮抗剂所致药物性牙龈增生已开始被注意, 目前日本的发病率已达5%~15%, 因此有必要引起口腔科医生及内科医生重视。

2.2 据临床观察显示

(1) 高血压病患者牙龈增生与服用钙拮抗剂持续的时间、方式及年龄有一定相关性, 提示联合用药方式是减少高血压病患者药物性牙龈增生的有效途径。 (2) 并非所有的钙离子拮抗剂都有牙龈增生的副作用。 (3) 无牙齿部位不发生牙龈增生, 因此可以认为口腔的局部刺激因素如牙菌斑, 软垢, 牙石、不良修复体、食物嵌塞可以加重钙离子拮抗剂所造成的牙龈增生。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中首先要消除局部刺激因素,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对患者进行治疗, 刮治术。其次在钙离子拮抗剂中依据个体选择不同药物, 如络活喜、尼莫地平等。对不能改变药物类型又伴有牙龈增生副作用的患者, 如果牙龈增生妨碍咀嚼或影响美观及口腔卫生时可以考虑手术方法切除增生牙龈。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服用钙拮抗剂与牙龈增生的关系, 为预防药物性牙龈增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对社区慢病管理中27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检。结果 服用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牙龈增生的发病率为14.81% (40/270)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牙龈增生与服用钙拮抗剂持续的时间、方式及年龄有一定相关性, 提示联合用药方式是减少高血压病患者药物性牙龈增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血压治疗,口腔副作用,钙离子拮抗剂

参考文献

[1] Julius S.Amlodipine in hypertension:An overview of theclinical dossier[J].J Cardiovasc Pharmacol, 1988, 12 (Supp17) :S27.

高血压药物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社区门诊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450例。其中男性230例 (51.1%) , 女性220例 (48.9%) ;大专以上学历者300例 (66.7%) 。病程在20年以上的有168例 (37.3%) 。平均年龄 (71.6±7.2) 岁年龄60~93岁。

1.2 方法

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血压、身高、体重、降压药物使用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全部资料汇总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结果均采用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降压药物使用情况

降压药物的使用情况依次是:拜新同35.2% (158/450) 、络活喜21.4% (96/450) 、蒙诺23.1% (104/450) 、洛定新10.2% (46/450) 。其次是倍他乐克5.2% (23/450) 、寿比山3.2% (14/450) 、倍他乐克3.1% (14/450) 、科素亚3.3% (15/450) 、海睫亚2.0% (9/450) 、非洛地平1.8% (8/450) 、降压0号1.2% (5/450) 。另外, 同时服用2~3种其它药物的占46.5% (209/450) 。

2.2 治疗效果

51%的老年高血压病人收缩压控制理想 (<140mmHg) , 收缩压平均为 (127.4±7.2) mmHg, 明显低于控制不良组 (153.2±10.5) mm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舒张压<90mmHg的病人有315例 (70.0%) , 收缩压控制理想者约占病人总数的一半。舒张压控制理想 (<90mmHg) 的病人平均为 (75.6±7.1) mmHg, 明显低于控制不良组 (95.0±11.2) mmHg,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注:P1:与络活喜组相比较;P2:与非洛地平组相比较;P3:与拜新同组相比较

2.3 不良反应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压是导致老年人充血性心衰、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0世纪90年代高血压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 就是老年高血压病人经过有效降压治疗能显著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和病死率, 证明在心血管病高发的这类人群中实施降压治疗不仅是可行的、安全的、而且获得的益处较大。本组研究表明只有约半数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提示在人群中有相当多的高血压病患者控制不良, 故加强患者对降压药物按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和连续血压监测, 将有助于高血压的控制或避免急症的发生。

老年人对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很大, 所以在用药过程中也要注意个体化给药。老年高血压病人肾脏排泄水钠的功能降低, 则利尿剂及钙桔抗剂有较好的效果,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及β受体阻滞剂对一般老年高血压者则为次选药物。肾功能正常者, 宜选用噻嗪类利尿剂, 避免用作用强的袢利尿剂 (速尿等) , 因速尿易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高尿酸血症等。一般老年人对利尿剂较敏感, 量宜小, 并应常规补钾。非噻嗪类利尿剂吲达帕胺 (寿比山) 作用时间长、排钾作用弱、副作用少, 尤其适宜于老年高血压病人。但合并心绞痛或快速心律失常的老年高血压者, 可考虑首选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 比索洛尔等。但应注意是否存在相应的禁忌证, 如慢性气管炎、哮喘、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以及病窦综合征等。老年人容易出现抑郁症, 应慎用能通过血脑屏障的利血平、甲基多巴、可乐宁等降压药。总之, 应加强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的使用监测, 从而进一步减少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 观察降压药物在老年高血压病病人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50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病人的用药情况。结果 (1) 51%的老年高血压病人收缩压控制理想 (<140mmHg) , 舒张压控制率大于多于收缩压控制率 (;2) 降压药物的使用情况依次是:拜新同、络活喜、蒙诺、洛定新, 其次是倍他乐克、寿比山等; (3) 不良反应分别为踝部水肿、低血钾、干咳、心动过缓、体位性低血压等。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控制不理想, 部分病人存在药物不良反应。

关键词:高血压,治疗,药物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吴锡桂.我国高血压冠心病的流行现况与展望[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8, 6 (2) :52.

高血压药物范文第4篇

高血压: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 收缩压≥140mm Hg和/或舒张压≥90mm 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 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 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 Hg, 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1]。高血压发病率:全球10亿患者, 中国1.3亿 (占11.36%) 每年新发患者300~400万例, 美国5000万患者 (占>20%) , 巴西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超过25万。

2 高血压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2.1 遗传因素是高血压发生的基础之一

高血压遗传因素为单基因遗传因素 (oligogenic model) 和多基因遗传因素 (polygenic model) [2]。单基因遗传因素是指由一个基因突变引起的高血压, 一般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发病早, 多在青少年时期, 有家族史, 主要见于一些继发性高血压。

2.2 环境因素

2.2.1 饮食、吸烟、饮酒。

高果糖饮食、高盐饮食、吸烟、中等量以上饮酒, 与高血压发病风险有关。摄入食盐多者, 高血压发病率高[3], <2g/d, 几乎不发生高血压;3~4g/d, 高血压发病率3%[4]4~15g/d, 发病率33.15%, >20g/d, 发病率30%, 其中饮酒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2.2.2 肥胖。

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另一生物学因素, 肥胖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是正常体重者的2~6倍, BMI与高血压发生的危险性关系密切, BMI≥25时, 随着BMI数值的增高, 高血压发生的危险性也随之增高。高血压不仅与BMI (即身体的脂肪含量) 有关, 与脂肪在体内的分布亦相关。

3 年龄

年龄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器官衰老、调节机制障碍及血容量变化等均可导致血压升高, 男女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 4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高。Framingham研究发现收缩压在30~84岁人群中呈线性增长, 而舒张压到50岁时停止增加、逐渐下降高龄老年高血压以单纯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宽多见。

4 其他

工作环境与职业、精神应激、避孕药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

高血压的诊断评估:2004年中国高血压诊断标准,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 Hg和舒张压<80mm Hg, 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mm Hg和舒张压80~89mm Hg, 高血压收缩压≥140mm Hg或舒张压≥90mm Hg。1级高血压 (轻度) 收缩压140~159mm Hg或舒张压90~99mm Hg;2级高血压 (中度) 收缩压160~179mm Hg或舒张压100~109mm Hg;3级高血压 (重度) 收缩压≥180mm Hg或舒张压≥110mm 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 Hg和舒张压<90mm Hg。

5 高血压的防治

预防:防治高血压不仅针对疾病本身, 还要对饮酒、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教育人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着重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同时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 杜绝或减少MI和脑卒中等心血管终点事件。通过血压水平、危险因素、是否有亚临床器官损害、MS、糖尿病等因素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通过选用不同的药物治疗策略, 达到高血压防治目的。生活方式改变 (减少高果糖、钠摄入量、停止吸烟、不酗酒、减轻体重、增加体力活动) 非药物疗法 (放松疗法、针灸、草药、延髓腹外侧减压手术、控制呼吸等) 。

6 治疗

6.1 收缩压比舒张压的升高更危险

进入21世纪以后, 多项大规模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改变了人们以往的观点, 认为收缩压是可以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更加危险的因素;收缩压的升高, 可使患者患冠心病的危险增加1.5~1.6倍, 可使患者患脑卒中的危险增加1.8~2.6倍, 可使患者患心衰的危险增加1.5~2倍, 可使患者患外周血管病的危险增加1.8~2.1倍:收缩压越高, 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就越大。正因为如此, 人们对收缩压的升高更应该加以重视。

6.2 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的效果更好

较早的观点认为, 治疗高血压应该先从单独使用一种药物开始, 当进行这样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时, 首先要考虑增加药物的剂量而不是增加药物的品种。联合国高血压诊断治疗评估委员会曾经把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AR和α受体阻滞剂作为单独使用的一线降压药推荐给各国民众。其疗效可靠。

摘要: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生活节奏加快及膳食结构的改变, 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最广泛的心脑血管病之一, 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其并发症致残致死率极高, 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据估计, 目前国内的高血压患者可达2亿, 是我国面临的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研究高血压对具有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血压,肥胖,收缩压,舒张压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 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全文) .

[2] Dluhy RG.Screening for genetic causes of hypertension[J].Curr Hypertens Rep, 2002, 4:439~444.

[3] 黄爱群, 刘学, 张文兵, 等.农村地区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 1999, 3 (2) :82~84.

高血压药物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选取2013 年11 月—2015 年11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接受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患者243 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 其合并2 型糖尿病的患者有102 例, 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性有54 例, 女性有48 例, 年龄最大的有78 岁, 年龄最小的有46 岁, 平均年龄为 (59.3±3.8) 岁;单纯高血压患者有141 例, 作为对照组, 其中其中男性有76 例, 女性有65 例, 年龄最大的有79 岁, 年龄最小的有48 岁, 平均年龄为 (60.8±4.3) 岁, 排除标准为: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在3 个月内有脑血管事件、 心肌梗死、心功能III级以上、慢性心率衰竭发生的患者;伴有严重肝肾疾病和心律失常的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精神异常患者以及不愿意接受实验研究的患者, 两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以及排除标准等基本情况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和检测方法

该次实验研究中所有患者的检测均有同一个经过严格技术培训和考核的操作者进行和完成, 接受检测的患者需要空腹, 或者是在患者餐后2 h进行检测, 检查前应该禁酒24 h、禁止饮用咖啡、浓茶、禁食吸烟2 h, 患者在接受检查前需要在安静和室温保持在20~24 ℃左右的病房内休息15 min以上, 并调整好心态, 准备检查的开始。

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 采用法国Com-Plior SPIV仪参照标准的方法进行测定; 突入管腔的血流异常缺损或局部内膜中层厚度: 采用多普勒仪器进行测定;肱动脉脉压:采用电子血压计进行测定;肱动脉脉压和中心动脉增强压: 采用中心动脉压监测仪进行测定;BMI、FBG、TG、HDL-C、LDL-C、CHOL、 心率等常规指标:采用常规的方式进行测量, 上述所有测量指标均测定多次, 并取多次测定的均值作为最终表示出来的测定值。

1.3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研究中对出现的所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检验的工具为SPSS 19.0 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的形式表示, 运用独立样本t对组间构成比进行分析, 采用 χ2检验计数资料。

2 结果

观察组有患者102 例, 其BMI、FBG、TG、HDL-C、LDL-C、CHOL、心率等基本临床特征分别为 (25.6±3.2) kg/m2、 (6.9±2.0) mmol/L、 (2.5±1.4) mmol/L、 (1.2±0.5) mmol/L、 (3.0±0.9) mmol/L、 (4.8±1.0) mmol/L、 (70.2±11.3) 次/min;对照组有患者141 例, 其BMI、FBG、TG、HDL-C、LDLC、CHOL、心率等基本临床特征分别为 (24.2±3.3) kg/m2、 (5.1 ±0.9) mmol/L、 (1.8 ±1.4) mmol/L、 (1.1 ±0.2) mmol/L、 (2.9±0.8) mmol/L、 (4.9±1.0) mmol/L、 (69.8±11.0) 次/min, 观察组患者在BMI、FBG、TG等基本临床特征上与对照组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HDL-C、LDL-C、CHOL、心率等基本临床特征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有患者102 例, 对照组有患者141 例, 观察组患者在CAP、BPP、CPP、IMT、cf PWV等动脉功能和结构检验指标等情况上与对照组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是目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而合并2 型糖尿病的患者约占高血压发生总人数的40%, 而目前的临床治疗中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均不理想, 两种疾病共同发病会因为两者的协同作用累及患者的动脉结构, 进而引发一系列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严重地损害了患者的血管功能,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威胁[5,6]。

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损害重于单纯高血压患者, 从实验研究的基本临床资料以及CAP、BPP、CPP、IMT、cf PWV等动脉功能和结构检验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高血压合并2 性糖尿病患者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单纯性高血压患者, 而这些指标的上升可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患者的血管能力, 提高了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7,8]。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理论和测定方法对不同的动脉硬化指标进行测定的结果和临床意义是不一致的, 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并不能相互取代, 而该次实验研究依然具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属于横断面研究, 实验的结果需要在前瞻性研究中不断地证实, 因此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还应该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发现, 完善实验的统计和分析[9,10]。

在该次试验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在BMI、FBG、TG基本临床特征以及CAP、BPP、CPP、IMT、cf PWV等动脉功能和结构检验指标等情况上与对照组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在HDLC、LDL-C、CHOL、 心率等基本临床特征上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相对于单纯性高血压患者来说更为危急, 前者血管功能损害的程度与后者相比更为严重, 而CAP、BPP、CPP、IMT、cf PWV等动脉功能和结构检验指标可以作为高血压临床靶器官损害的重要诊断依据。

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与单纯性高血压患者在血管功能损害方面存在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接受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患者243例为实验研究对象, 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有102例, 作为观察组;单纯高血压患者有141例, 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患者在血管功能损害情况上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BMI、FBG、TG基本临床特征以及CAP、BPP、CPP、IMT、cfPWV等动脉功能和结构检验指标等情况上与对照组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HDL-C、LDL-C、CHOL、心率等基本临床特征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相对于单纯性高血压患者来说更为危急, 前者血管功能损害的程度与后者相比更为严重, 而CAP、BPP、CPP、IMT、cfPWV等动脉功能和结构检验指标可以作为高血压临床靶器官损害的重要诊断依据。

关键词: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管功能损害,单纯高血压患者,动脉功能

参考文献

[1] 左君丽, 常桂丽, 葛茜, 等.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损害重于单纯高血压患者[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2, 22 (3) :252-253.

[2] 邓超蓝.单纯高血压患者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损害的差异分析[J].中外医疗, 2015, 10 (3) :26-27.

[3] 佀社花.老年人高血压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50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8) :59.

[4] 裴丽峰, 韩英, 向东贤, 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1 (2) :166-168.

[5] 俞家贤, 舒艳红, 黄友良.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脉压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影响的机制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8 (16) :435-436.

[6] 徐笑洋, 杨纯玉, 骆瑜.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J].中国医药科学.2012, 2 (6) :18-19.

[7] 张添甜, 孙光, 张潇怡, 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3 (4) :308-312.

[8] 浦剑虹, 刘健, 李建中, 等.老年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AGT基因多态性和颈动脉超声变化的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2 (5) :681-683, 752.

[9] 范学明, 胡华青, 陆琨, 等.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与CAVI及ABI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 4 (1) :52-55.

上一篇:药物不良反应下一篇:抗过敏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