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范文

2023-11-20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校;中华文化;传承弘扬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认识如何,它的公民的文化品格如何,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乃至它的前途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昂然挺立,在很大强度上将要得益于我们血管中流淌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滚烫血液。同时,它也是一个自信的民族之所以自信的最大理由。

学校应力求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并结合各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真正用传统文化精神和世界优秀文化哺育青少年,培养他们宏阔的视野、博大的情怀、独立弘毅的人格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人格精神的一代人或几代人,才能担当起自己经历的时代风雨,完成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一.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

1、学校在墙壁、宣传栏、校园内张贴和悬挂适宜的各种诗文和优美词句,校园广播在课间早晨、中午休息的时候播放优美的古诗文和优秀的中外文学名著,形成一种浓郁的阅读文化氛围。

2、学校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做出时间上的保证,确保学生每天有半个小时的诵读时间,最好以晨读时间为诵读。此外,每周三下午古诗文活动课为学生诵读时间。

3、开放学校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文学读物,建立一个学生必读书库,并要提高图书流通率,为广大师生系统阅读名著原典创造条件。

4、学校每半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讲座。每学年12月进行师生诵读汇报展示活动;每学年2次的专题读书论坛;每年5月举办一次的“经典诵读”擂台赛。

5、每班确定班级阅读成长计划,学生学年阅读计划。倡导师生共读,创设书香班级。一学年评出“十佳读书之星”、“十佳阅读班级”、“十佳阅读型教师”“十佳讲故事能手”等。

二、弘扬传统,落实行动

1、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族节日”“古诗词”等为主题,积极开发传统美德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更加有效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美德。

2、重视传统节庆教育。学校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如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端午节给学生讲解节日的由来,纪念爱国先人;中秋节开展赏月赛诗会;每年的重阳节,学校组织各年级召开重阳“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主题班

会,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增强他们对父母与长辈的感情、懂得体谅父母,孝敬长辈。

3、每月开展“国学”大讲堂。邀请国学专家本校对国学有研究的教师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引领师生与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让学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杜甫,理解什么是忧国忧民;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并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递。

4、利用学校的第二课堂,积极开展传统的文体活动。学校开展的兴趣活动小组有:合唱队、舞蹈队、绘画小组、书法小组、武术队等,坚持常年训练。学校大课间自编操为中华武术—励志操。每学年教师节进行校园艺术节师生作品成果展示,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水平。因此,我们要搞好传统文化教学,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

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养训练,形成一支以语文组全体教师为主,其他科教师自己参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队伍,为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开发孝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

如果说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的各科教学结合起来是百花齐放,那么开发孝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就是一枝独秀了。开发孝文化教育校本课程是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深入开展的重要体现,它是一所学校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有力方面,是破解当前德育难做的关键。

进行校本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更加有效地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热爱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五、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教师,特别是文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用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领学生与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让学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杜甫,理解什么是忧国忧民;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并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递。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营造积极良好的舆论环境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我们应在学校张贴标语、图片、宣传画等文化载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专栏、专刊、学校广播站等媒体,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要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校园文娱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努力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 结束语

学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引导学生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主动吸收传统文

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合格学生,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小清新文章来源——海内论坛:

参考文献

[1]万国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建设评弹特色学校[J].教育科技论坛.2011(02):90-91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范文第2篇

珉谷六小(原名旗洋小学)创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创办之时有教师2人,学生近50人。距今有六十年办学历史。创办之初的校舍,使用的是没收地主的几间瓦房及庭院。后随着就读学生不断增加,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得到上级领导和地方群众的支持,学校校舍通过四次翻修、改造及新建,校园面积经过三次扩征,才达到如今占地7.4亩,建筑面积2182m2(4幢教学楼),拥有普通教室20个,专用教室6个。现有在校学生1100余人,教师51人,成为全县大型学校之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文化。学校居于左旗苗族大寨中心,学校服务半径为3个村。主要居住苗族、布依族,汉族等村民,其中以苗族、布依族为主。长期以来,学校文化与民族文化互相渗透和影响,连汉族教师都懂一些简单的苗语和布依语。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很高,曾达到90%以上。现在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仍达到66%。因此,学校开辟了第二课堂,将民族文化引入校园,在校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取得可喜的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贞丰六小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现状

(一)我校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特点

一是民族风情浓郁。苗族、布依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民俗活动,苗族有“二月二”走亲节和“八月八”火把节等;布依族有“三月三”、“六月六”节日等等,这些民族传统节日,以歌言志、以舞抒情、以酒会友、气氛热烈、风情浓郁,展示了他们生产生活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是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最突出的有苗族芦笙舞和板凳舞等。此外还有独特的民族服饰和饮食文化,有别具一格的婚丧嫁习俗等。展示了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深厚文化底蕴。

(二)我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意义

一是能让学生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一些民族民间技能,增强对

本民族的了解和自信;

二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避免许多学生在课余参与其它不健康活动; 三是保证了参加训练学生的身体健康;

四是更加突显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我校近年来民族文化教育开展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充分发掘、整理、保护、开发好民族文化资源,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近几年来,我校多措并举,推动民族文化持续发展。为切实抓好各种项目的实施,我校将民族文化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计划和课外活动计划。初步开设了民族歌舞、民族工艺和服饰、民族历史和礼仪、民族体育等具有鲜明的本地乡土特色的教育项目和课程。其中民族歌舞主要包括苗族板凳舞、苗族歌谣、芦笙舞等;民族工艺、服饰主要包括帽饰、胸饰、刺绣等;民族历史、礼仪主要有民族婚丧礼仪、传统节日活动等;民族体育主要有陀螺、秋千、踢毽子、羽毛毽等。时间安排分日常分散教学和集中大型活动。日常分散教学主要通过在课堂上融入民族教育内容和课余开展教育活动上。使我校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逐步得到普及与提高。

一是开设民族歌舞活动小组、积极参加民族活动。学校2009年成立了30—60人的“六小苗族舞蹈队”,由杨昌兰老师负责组织训练,购置表演所需道具:60余套服装,60余对板凳等。积极参加全县各项活动:2010年全县首届“校园之声”原创歌曲大赛曲目《苗乡校园美》获演唱三等奖;在2010庆六一“少儿舞蹈大赛”中由龙波老师组织排练的《阿婆的长苗帕》获得大赛第三名;在2010年的苗族“二月二”走亲节活动中,以我校校歌《苗乡校园美》排练的歌伴舞节目深得现场观众的好评;2011年3月6日,60余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县苗族“二月二”走亲节演出活动取得巨大成功;2012年80余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县苗族“二月二”走亲节演出活动,舞蹈《竹下飞歌》表演获得圆满成功。

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丰富活动内涵。2010年,在县教育局、

苗学会的支持下,组织了6名教师到兴仁县的苗族重镇鲤鱼坝参观考察中小学的校园民族文化建设,取得宝贵的经验,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坚定了我们实施此项活动的决心。

三是发掘、传承民族文化。学校在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对民族文化、民族体育的挖掘、整理和弘扬工作。在民宗局、苗学会的的支持和鼓励下拟开办“民族语言”班、“民族民间器乐”、“红领巾民族广播站”等方面的活动,使之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

四是为加大我校“六个一工程”的实施力度,2012年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子项工作:

1、改建一个民族文化宣传长廊(瓷砖套框、顶盖琉璃瓦,总长50米×1000元, 50000元);

2、组织编印 “民族民间文化”校本教材200本(200本×20元=4000元);

3、新增表演道具民族乐器芦笙20对(40对×200元=8000元);

4、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吸收其他示范学校的成功经验;

5、聘请民族歌舞教师1人(月工资800元,1年按10个月计算共8000元)。

6、拟开展民族刺绣工艺活动兴趣小组,聘请左旗村的资深民间艺人传道授艺,保护和传承民间民族工艺(月工资800元,1年按10个月计算共8000元)。

二、我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现有的师资水平难以进一步推进活动的开展,十分缺乏专业的民族文化指导教师,教民族文化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教师,真正懂得苗族文化内涵的教师则更少,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根本没有。

2、有限的资金使活动的开展受到制约,如活动道具购置、师资考察培训、节目训练补助、外聘教师补助、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等。

3、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不完善,活动功能室窄、音响设备落后等。

三、加快我校民族文化传承的对策建议

1、选调教师外出深入到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地方外出培训。

2、结合学校学科特点,重点抓好民族音乐,舞蹈,体育与制作,使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3、抓紧深入开展民间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调整作息时间,抓紧收集原始资料,因为熟悉民族文化的多数是年越古稀之人,让民族文化精髓不因人员的流逝而消失。

4、加大校本教材的编排力度,开展民族音乐的编辑,舞蹈的编排,体育的开发和工艺制作的传承,使其有机地与学校各项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5、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做好做活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活动。 总之,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深感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但要真正做好此项工作,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和民间艺人的工作积极性,全策全力,进言献策,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一定会在我校蓬勃发展。

贞丰六小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图书馆;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服务

作者简介 刘艳艳,广西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员,广西 南宁,530022;蒙启。四川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3-0179-0003

一、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文化是指人们关于图书馆活动认识、观念、规范及与之适应的工作方式、执政理念和社会评价等。具体含义是工作人员的图书馆观念、意识、价值、评价等。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未来。这说明文化对于人的行为具有永久性的影响,短期的号召或专项突击式行动,远抵不过文化教育的内在驱动作用。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事关图书馆发展进程、全体馆员的根本利益。从理论上分析,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建设的深层次软件要素,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道德的软约束。因此,推广良好的办馆理念,培养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意识是非常有益和十分必要的。

21世纪的图书馆为适应随时代变化带来的竞争,就必须努力提升办馆实力,从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考察一个图书馆的办馆实力,除了图书馆的设施、馆员力量等现实能力外,还有一种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隐性实力。这种隐性实力就是指适应时代要求的办馆理念、服务读者方面的具体的价值取向及独具特色的专业建设指向,等等。这两方面的实力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图书馆的整体水平。而所谓的隐性实力,在某种意义上指的就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水平。

图书馆文化是包括图书馆设施环境、馆内文化活动及馆内隐性服务读者方面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社会大文化背景取向下,全体馆员在馆长率领下,经长期服务实践所形成的服务取向的共同认可、共同追求的心理特征,富有进取性的精神风貌及独具特色的服务风格,等等。它应具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应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特色。

其中,图书馆文化可指图书馆的整体布局设计。独具匠心的场馆建设、建筑的特色风格及别致的花草树木、引人注目的展板标语等各个方面,将这些看似表象的东西,赋予深刻的寓意,使它变成馆舍内一曲无声的歌,成为具有灵性的陶醉人情探索的工具。图书馆文化同时还包括了对图书馆服务本质的认知,对图书馆功能的思考,对图书馆社会责任的理解。馆内的人际氛围,领导和员工的互动,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时代特征的充分体现,团结友善的亲和关系,民主平等的愉悦气氛,馆内各种运作中产生的那种心灵上的默契等等,上述因素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图书馆文化。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图书馆文化亦指图书馆在馆长的带领下,馆内领导员工在长期服务中培养而形成的那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探索指向等,它影响到馆内管理、服务的风格、政策目标的制定及运行的模式等各个方面。它是图书馆发展的精神上的内在驱动力,它反映一个图书馆办馆品味的高低。

此外,图书馆之间的竞争除了硬件设施、馆藏信息及馆员水平外,更加实质的差距就是在服务质量上。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和读者所需的信息量的多少。两个需求相同的读者在提供服务质量不同的图书馆里,得到的服务态度和所需的信息量是完全不同的。

而图书馆最重要的文化内容是图书馆对读者的影响。除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外,还有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的和谐默契,以及通过这一切反映出图书馆内明显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理想目标愿望及追求。实质上这些无声无形的东西才是图书馆服务读者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内容。图书馆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其主要目的不仅是吸引来了多少读者,而且是为来了的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读者是接受图书馆服务的直接对象,我们看重读者是因为读者对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图书馆提供服务的质量。从这个角度看,图书馆努力的首要目标应当是读者所需要的良好的服务质量。要强化和提升图书馆隐性功能,就必须注重图书馆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围绕图书馆的目标的培育,致力于图书馆独特的文化色彩并具有明显价值取向的图书馆文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当前对培育图书馆文化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一)对培育图书馆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

通常我们会很容易误把现状的图书馆文化当作应有的良好的图书馆文化,认为图书馆只要正常运转,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部就班就万事大吉了。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文化传统客观存在。作为图书馆习惯的价值取向、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都在图书馆活动中长期发挥作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面对着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色彩的新形势,过去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色彩的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二)对培育图书馆文化的耐性不够。未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很多的图书馆创建时间相对较短,少了现在发展的深厚底蕴,缺少长期的文化积淀,这是一个明显的短处。固有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新的文化的形成没有足够的认识,总想通过短期的强化作用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培育和建设图书馆文化还没有做到深入挖掘图书馆文化的内涵,甚至错误地把它当成是简单的几句口号和表面上的几个标语,长远的忧患意识不够,永葆图书馆事业青春的活力不够,人才、科技装备、技术都有待提高。

当前培育图书馆文化的理念还没能融入到每个图书馆人的日常工作中,馆员的头脑中没有时时处处都有一种从点点滴滴做起的意识,没有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完满,即还没能做到自然行之,还没能形成一种氛围。图书馆员之间没能做到互相影响、互相监督,且没认识到在培育图书馆文化中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没有让为培育图书馆良好文化做点什么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三)不能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图书馆事业有悠久的的历史,有许多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加以继承和发扬。但是根据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没能与时俱进。图书馆工作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必须不断地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但我们很多时候在工作中还是凭老经验,这个“老经验”的后果是工作没有创新、工作没有动力、工作没有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知识信息数量的迅猛增加和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完善,广大公众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增多,单纯来图书馆读书看报及查资料的读者,较以往有减少的趋势,从“传递科学情报”这一图书馆的传统职能角度来讲,其利用率会相对降低。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发展,但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

(四)缺乏有个性、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图书馆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大文化它具有自己的突出个性,这个个性就表现在它是为图书馆服务的,它是在图书馆长期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图书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服务的。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基本特点的体现,是一个图书馆独特的价值观和风格的具体反映,并以其鲜明的个性区别于其他图书馆,形成自己的具体特点,这就是图书馆的独特性。现阶段的很多图书馆的图书馆文化不能反映图书馆的实体地位,不能反映图书馆的独特服务,不具备这样的独特的个性。

三、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图书馆文化

(一)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办馆理念

图书馆文化建立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新的服务方式的探索寻求过程。图书馆文化的建立需要有一个新的服务理念和思想作为引领,因为图书馆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新的办馆理念和服务思想在图书馆服务各个环节的体现和反映。因而,图书馆文化建立首先应是认真学习研究新形势下服务涌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从而去探索把握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确立符合客观实际,适应时代要求,有利于创新服务的新的办馆理念和思想,并由此引领培育和建立创新服务的图书馆文化环境。

(二)要把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培育成一种习惯

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是一种办馆理念和思想的实施与把握,不是短期就能见成效的,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图书馆文化需要一个培养形成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全体图书馆馆员的认同和执行,形成图书馆内全体员工的无形规则及上下左右之间那种互动和谐,才能发挥出它的独特威力和作用,唯有让它成为一种习惯,才能让它长久、持续地发展更新。很多图书馆有着良好的传统,这个基础很好,只是随着环境的改变,我们的意识淡薄了,这种现象必须加以纠正和正确的引导,加以培育。图书馆文化深入人心后,人们都接受着各种良好的文化的熏陶,就会自我约束,良好的意识就会增强,就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让培育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形成一种习惯。

(三)正确看待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关系

图书馆事业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方面很多的图书馆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了长期的积淀形成的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有许多传统是需要传承发扬的,并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去感受时代精神的召唤,实现图书馆文化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与时俱进,要开拓创新。因此,我们的丁作也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永远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跟上前进的步伐,才能使图书馆事业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要创新,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工作。要把学习、培训作为今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在学习问题上,每个人都不能特殊,通过学习提高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馆员这支队伍的素质。

为增加图书馆的人气,吸引更多的读者光顾图书馆,图书馆应采取新措施,扩展图书馆的读者面,提高公众利用图书馆的便利性。图书馆不但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教育中心,也是实行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社会教育作为图书馆的四大社会职能之一应备受重视。图书馆应由过去单纯的“文献服务”提升为综合性的“文化服务”,应由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文献中心”,转变为适应当代需求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让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创新的服务领域和吸引人气的新措施,使图书馆的读者人气保持旺盛。

(四)培育自己的特色、建立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论述“文创”视阈下广西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在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中的应用,总结广西民族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分析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现有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校外实训基地、校内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大师工作室建设相配合,构建与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对策。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民族工艺  艺术设计教学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以及现代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资产,是推动国家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产业支柱。文化创意产业的含义从最初的“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延伸拓展为包括视觉艺术(如绘画、工艺美术、造型艺术)、影视表演艺术(电视电影、音乐、戏剧、舞蹈等)、建筑艺术、广告出版传媒以及当前最新的数字艺术等多领域、多产业交融的,体现出“文化+创意(造)+产业=财富”本质的核心内容。

与目前我国迅猛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形成极大反差的,是文化创意人才特别是创意设计人才在数量与质量上存在严重不足。高等院校是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此前提下,学习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创意人才的培养经验,探索建构融入广西民族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相关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尽快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备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素质的文化创意设计人才,是广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教育教学改革所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广西民族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活聚居着以壮族为代表的11个主要世居少数民族。在历经数千年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相互影响融合,孕育出璀璨辉煌、艳丽无比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特色工艺。据来源于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广西目前已有49项国家级非物質文化遗产名录,561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9人。在这里面,最能代表广西优秀非遗手工技艺传承的项目和传承人有坭兴陶烧制技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国家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李人帡,陆景平)、壮族织锦技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国家级非遗技艺传承人谭湘光)、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第一批遗产目录,国家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杨似玉),以及其他众多民族民间优秀手工技艺传承,如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瑶族刺绣技艺等,无不体现出广西各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以及思想、智慧与劳动的结晶。

与此同时,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新兴的以信息化技术、工业4.0智能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与发展,传统的手工技艺传承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受变异或消亡。主要体现出以下现实困境:

一是传承路径束缚,传承队伍薄弱。传统的手工技艺传承大都以师傅带徒弟,“手口相授”的传承路径,依靠工作室、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存在着极明显的狭隘性。由于工艺制作周期长,程序复杂,经济回报较低,在当前现代生产方式的冲击下,对年轻人越来越失去吸引力,导致非遗传承接班人的培养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窘境。以融水苗族竹编技艺为例,省级非遗传承人贾茜萍在近五年来试图以组织开办竹编技艺培训班来传承这门手工技艺,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讲习班也基本陷入停顿状态。而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非遗手工技艺传承所受影响更大,已经到了“人亡艺绝”的地步。如“忻城壮族织锦技艺”,除了现存不足10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艺人还在维持外,已无年轻人来学习传承了。

二是缺乏创新意识,作品缺乏活力,导致生存艰难。如三江侗绣,直到目前制作的手工艺品大都还是侗族自身传统的民族服饰如衣帽鞋、背带盖等,对民族文化的创意创新市场反馈信息不敏感,无法形成规模化的、被普遍大众市场所接受和青睐的优势产品。

三是传统手工艺品的“山寨化”“抄袭化”问题。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自律和规范,不可避免地出现产品模仿抄袭等恶性竞争行为,作品雷同化现象严重。如省级传承人马贵兵大师的融水苗族银饰手工艺品,由于没有作品保护标识,产品极易被别人模仿、抄袭,同时又给社会大众带来了民族手工艺品等同便宜货的负面认识。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广西高职艺术设计类教育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三创”(创意、创新、创业)人才。而早在2013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就提出“将民族特色产品、工艺文化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着力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逐步形成民族工艺职业院校传承创新的现代机制”。由此可见,继承与弘扬、发展及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检验的民族传统工艺,是现代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尽管近年来我区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速,不少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已成为我区创意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主阵地,但在艺术设计类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面临诸多困难。具体表现为:

(一)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文化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式上没有真正做到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接轨,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艺术设计创意与知识技能培养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艺术设计教育产出与文化创意产业需求错位。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行业需求,传统闭门造车的创意人才培养方式无法跟上时代要求,供需出现断层,质量无法满足当前文化创意时代的发展。人才的缺失已然成为行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短板。

(二)教学模式滞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类课程缺乏。广西高职现有艺术设计类专业分科大多还是基于传统的产业专业划分,面对当今的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新兴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显得较为落后及不适应。同时在对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类的传承方面,相关专业课程资源缺乏特别是实践课程缺乏,授课内容方面大都为赏析式的理论知识点讲授,教学模式滞后性问题突出。

(三)现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能力水平亟须提升。目前大多数广西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的现有知识结构远远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实的需求,此外自身也缺乏对本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度理解,特别是缺少传统手工技艺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教师自身“双师”素质不高,教育教学水平低下。

三、文创视阈下广西民族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艺术设计类教学中的应用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工艺美术资源恰当地融入课程中,建构符合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课程特色,着重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广西传统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品设计课程。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传媒与建筑工程学院为例,一是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建设方面,如设计色彩、平面构成、图案基础等课程中引入少数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壮锦、苗绣等)中的图案元素,让学生一进校就开始接受艺术设计教育,就能学习和接触广西少数民族优秀的工艺美术资源。二是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方面,开展主题性实践教学,以本土民族文化为基础设定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设计实践训练教学。如民族陶艺、民居建筑与装饰等课程中,以文化传承创新创意的视角,将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坭兴陶烧制技艺及侗族木构建筑營造技艺作为实践教学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认识。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单一课堂授课形式,利用“互联网+教育”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信息化课程平台建设和多媒体技术的大量运用,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制”等教学手段,采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从原来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主体。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2017年启动了“中华茶文化+非遗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国家级资源库建设项目,目前已通过超星平台、微知库、智慧职教等数字化学习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中华茶器:坭兴陶技艺”“壮锦技艺”“侗绣技艺”“花竹帽制作技艺”等16门融入了广西传统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标准化课程,作为公选课供学生学习,充分实现了广西民族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化普及。

(三)校外实训基地、校内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大师工作室建设相配合,构建与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实现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职业院校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建设一支学术与实践并重,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兼顾的师资队伍。在这方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大力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训基地以及民族技艺大师工作室建设,通过“引进来”策略,引进民族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李人帡(坭兴陶)、谭湘光(壮锦)、利成世(贝雕)作为客座教授,定期到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和民族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本院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采取“走出去”措施,每学年都固定安排4至8名骨干教师前往民族文化产业单位及民族工艺品生产企业(如广西坭兴陶艺有限公司)顶岗挂职,学习与实践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机制及民族传统工艺的制作工艺流程,从而建立起民族文化师资的内生机制。

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应该让学生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并通过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及民族手工技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并将其运用在当下的文化创意设计中,更好地推动广西乃至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快地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屹,王立高.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中职民族文化传承示范特色项目建设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文创’视阈下广西工艺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7C534);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民族文化传承’双重视域下的高职艺术类‘三创’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7B011);2016年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162205)

【作者简介】郑 昊(1974— ),男,福建永春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设计学,工艺美术。

(责编 丁 梦)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高职校园;“礼”文化;职业教育与传承

前言

中國作为礼仪文化之邦,向来推崇仁、义、礼、智、信,其中“礼”作为传统五常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与育人、塑人之道,也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1]。立足于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越来越强,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基层,都在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承、培育和践行优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习主席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高屋建瓴指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总书记也多次在大型场合倡导文化自信,其更是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高职院校作为育人塑人之场所,在传授现代技术工艺理念基础上,理应承担起传统礼文化传承与教育之重任,以《关于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指南,将礼文化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推陈出新,寻求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礼”文化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需求

(一)在对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回望中认知“礼”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有着深刻与渊源流长的哲学、文化内涵。早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中国著名教育家胡适先生就指出,“礼”是一种教化手段,也是一种道德评判标准,更是一种衡量是非曲直的基本准则。中国素来推崇“礼”文化,无论是早期的人伦关系,还是现代国际政治关系,“礼”一直被视为一种“法规”[2]。

立足于现代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需求视角,回望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礼”在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从最初的宗教仪节、社会风俗习惯,到人们公认的社会规矩,“礼”越来越接近于“法”,并成为社会普遍推崇和认可的一种行为模范规矩和准则。

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荀子认为“礼”与“孝”并重,其在《礼记》中秉持“性恶在于礼缺”的观点,并将“礼”作为安邦治民之法;荀子认为,“礼者不出于天性而出于人为”,积“伪”在于知礼,而知礼重在于学,由此为儒家倡导的“立于礼,成于乐”学说奠定了思想基础。发展到近现代,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伦理学史》中指出,“乐之德圆而神,礼之德方而智”……,从五四运动之后,有不少学者重新开始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其中贺麟先生强调,“礼可以格物穷理,规范行为,陶养性灵”;冯友兰先生则认为,“礼教功能可使人内存和悦,外有品节”……

从现代职业教育担负的使命功能来看,面对当今社会中种种的“人心不古”乱象,卸去传统礼之重负,只有在重新回溯历史文化中才能更为客观看待与认知礼,从儒家思想来讲,礼之本在于仁,因此礼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之重点和内核,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精神需求[3]。

(二) 在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反思中审视“礼”

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不断发展,虽然取得较大进步,但在人才培养中,“重技能而轻文化素质”的后天缺陷越来越凸显。文化的缺失是职业教育也是现阶段我国整个教育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弘扬“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也是文化传承的反映,但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衡量,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于当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文化浸润不彻底,导致有些高素质人才“先天畸形”,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不深刻,不具备健全的人格和优良高尚的品质[4]。

从文化素质培养层面而言,当代青年普遍缺乏一种“文化自信”的底气与信仰,这其中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学生个人之因。长久以来,职业院校以专业技能的高低来评判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忽视了文化引导与熏陶。当学生在为《王牌特工》绅士之礼所感叹时,当学生在为温彻斯特大学“不知礼,无以立也”的校训津津乐道时,当青少年在为《琅琊榜》中暌违已久的礼仪“圈粉”时……,殊不知,泱泱文明古国的气度与风骨早已淡然无存。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者,应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体系衔接缺失问题进行深刻反思,重新审视高职学生谋生立足的“软实力”与硬技能,為了防止学生先天缺陷,后天文化熏陶不足,应将传统文化中“礼”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一种“营养教育”,除了“有业”,还应教会学生“乐业”,在礼仪之邦体现“内德外修”的风范,展示中国人“仁慈忠义”的聪明睿智,成为有追求,有文化及有思想的彬彬有礼之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追求,更应在职业教育中传承礼,让学生从内心层面认同礼,知礼学礼[5]。

(三) 在对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塑造中凝聚“礼”

“礼”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融入社会,赢得尊重,获得出彩机会的法宝。高职学生在具备核心技能、素养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塑造自身品格,凝聚礼文化。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发展方向以及人才培养重点在于传授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水平,但忽视了礼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实用的一面,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6]。所以,高职院校非常适合通过构建礼文化,开启学生重新了解与学习、主动传承礼文化的新局面。

从实用性需求这一层面而言,礼文化传承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之间并行不悖,二者有许多契合点,让青年学生接受礼,知礼,懂礼,明礼,并非要机械地让其学习传统礼仪,而是要推陈出新,以现代化视角引导学生重新审视礼文化,用现代教育学理论,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视角和需求,系统梳理与提炼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契合之处,使传统文化熠熠生辉,推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7]。

二、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高职校园“礼”文化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契合点

(一) 礼文化是高职校园“秩序”为首的文化模式

礼是一种文化秩序,也是一种文化发展模式,追求礼、学习礼,让学生懂礼,明礼,知礼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要重建一种非法律维持的高职校园文明秩序。《论语》有言,“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明礼格物”的本义和功能不在于拘泥和禁锢于传统,而在于博古而厚今,通过礼文化模式以及礼秩序在高职校园中的营造和传播、传承,给予崇尚和追求自由的学生一种随之放任的约束规则,使学生在无上下等级以及伦理规范约束的校园中养成一种彬彬有礼的行为习惯[8]。

其实,当今不只是在校园,我国社会层面以及职业层面,普遍缺乏一种以礼来维持的良好秩序。在法治社会,构建与维持礼仪文明,亟需礼文化的浸润和洗礼,当代青年学生思想开放,“任性”,个性张扬,追求独立与自由,无视秩序,对学生教育管理者造成了巨大挑战。殊不知,良好秩序的构建和维持在于礼不在于法,只有重新弘扬与传承传统礼文化,让学生发自内心尚礼,才能形成一种自由而不放任,放任而不堕落的良好文明校园风气,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担当与社会使命,维护高职校园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礼文化是高职校园秩序与和谐的统一

中国传统礼文化除了重秩序,还推崇和谐,在尊重自由与弘扬独立个性的时代中,高职院校应追求和而不同,鼓励学生大胆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丰富多样的人生。时代在变化,由内而外都在告诉我们一条为人处世的标准,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从杭州“G20”峰会,到中外合作,再到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合作处处可见,“中国智慧”既是礼文化中人际关系、和谐统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场景中处处需要学习的哲学学问。尤其在高职校园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尊重时代潮流个性,包容多元性和开放性,让学生与时代同行,而这一和谐秩序的构建需要以礼文化来维持,礼除了重秩序,亦重和谐,其更符合高职院校当今教育发展大局和趋势。

(三)礼文化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要求

职业院校学生最终的归宿是社会,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学生会遇到诸多艰难险阻,因此学生必须发扬“就业-敬业-乐业”的现代职业精神,而前提是需要夯实自己的专业基本功,既要提升个人素养,又要加强道德思想建设,礼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它是一个人的自立之本,也是职业发展道路中为人处世之道,一个受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是懂得自尊,懂得尊重他人,且能够维护自己尊严,唯有在人际合作交往中投桃报李以礼相待,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取得长足进步,获得成长,实现自我价值[9]。

三、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高职校园“礼”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开展对策

基于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礼”文化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需求,立足于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高职校园“礼”文化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契合点,本文认为高职校园“礼”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互相融合促进,通过建构尊重平等敬让的高职校园“礼”文化秩序,传播营造和谐仁爱的高职校园“礼”文化教育风气以及弘扬内修向上的高职校园“礼”文化传承精神,重塑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弘扬时代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在汲取优秀传统礼文化营养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我国高职职业教育发展[10]。

(一)建构尊重平等敬让的高职校园“礼”文化秩序

现代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就是要塑造人,锻炼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有用人才。“礼尚往来”的哲学命题能够促进学生治人情、修人义,礼文化注重敬让和信,所以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文明之态,提倡青年一代不拘礼而“礼贤下士”[11]。具体而言,在校园中应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在校园中鼓励学生尊重与平等交往,既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又要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只有取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收获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信任以及让学生以礼相待。现代教育体系下,仅仅靠身份的权威显然已不符合职业教育时势,教育者应不断加强自身双重修炼,学生要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只有形成尊重平等敬让的校园秩序,才能让学生在发自内心行使礼仪中,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准则,也可在西方宣扬的自由民主博爱口号中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二)营造和谐仁爱的高职校园“礼”文化教育风气

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有很多共通之处,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传统礼文化之美。比如,在《左传》中提出了礼乐文化是提升一个人基本道德修养的观点,因此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首要任務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谐仁爱是一种礼文化风气,更是当今职业教育中缺乏的一种向上积极的教育风貌,在高职校园中,仁和礼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仁慈,也体现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实践中,师生能够平等对待教育问题,秉持着爱心与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培养学生的理性与探求知识智慧的独立精神,使学生在是非面前从容镇定,不被外来文化所影响和迷惑,更能在时代大局中冷静从容处理复杂问题,持久地践行教育的仁慈。

若没有道德修养,没有彬彬有礼的风范,即使有更高的才识和技能,终将会被社会淘汰。当今社会只有不计较得失,不为利益所蛊惑,为人心平气和,懂得相处之道,才能长久立足,而这些恰恰都是当今职业教育的短板以及不足之处,子曰:“礼云礼云,人而不仁,如礼何?”,又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恰如其分得体行礼,才能让学生在接收专业职业教育中获得礼的践行智慧,这既是一门艺术,也是通过职业教育让学生知礼明礼的初衷[12]。

(三)弘扬内修向上的高职校园“礼”文化传承精神

高职院校现代职业教育究其根本,乃内化学生道德思想,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技术理论的同时,弘扬礼文化。而达礼的前提和核心必须是要知礼和行礼,学生知礼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职业教育必须明确方向,将专业技能的培训锻炼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传承作为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必要步骤和环节,不只是要简单地让学生积累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技能并重,端正仪表和态度,以谦恭不卑亢的态度和思想行为将道德礼仪内化为高尚人格,使学生实现专业技能、知识态度与思想行为之间的平衡协调。

当今时代,礼之教化,弘扬国学绝不可以类似于机械地让学生诵读《弟子规》或者简单穿上汉服学习汉语,而应引导学生弘扬内修向上的高职校园“礼”文化传承精神,在校园文化氛围中,让年轻人主动发现礼的优雅,体验礼仪的美感,更重要的是教师知书达礼风范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夫师以身为正仪”,职业教育的使命和功能是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传承文化的结合,让学生形成自由之态度,树立文明之精神,真正通过自己的人格显示内在的知识学问和道德修养[13]。

四、结束语

“礼”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精髓和文化传承“基因”,站在新时代的前沿,立足于中国上下五千年肥沃的精神文化土壤之中,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使命和重托是要培养和打造富有礼文化气质以及具备与时俱进专业实践理论、技能的多元化优秀人才。而在全民都在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礼”文化正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内在需求,由此为传统“礼”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良好契机与契合点。作为高职校园“秩序”为首的文化传播模式,秩序与和谐的内在统一体,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要求就是要崇尚礼文化。对此,应在对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回望、发展反思以及专业技能塑造中认知“礼”、审视“礼”和凝聚“礼”,营造“礼”文化秩序,形成“礼”文化教育风气,培育“礼”文化传承精神,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威韵.高职院校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现代教育,2018(02):46-48.

[2]祁峥.高职院校深入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2):152+154.

[3]任清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思考[J].人文天下,2018(15):44-48.

[4]于瑜.论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评《中华传统文化》[J].新闻爱好者,2018(08):97-98.

[5]李娟.民族文化传承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J].教育观察,2018,7(16):141-142.

[6]陈航平.“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J].绿色科技,2018(17):292-293.

[7]李曾辉.高职艺术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探析[J].知识经济,2017(01):153+155.

[8]张伟.职业教育视角下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4):74-78.

[9]范果.对接文化产业发展与提升 构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6(05):279-280.

[10]张运萍.传统文化传承与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创新研究[J].传承,2014(10):66-67.

[11]曹荣军,孙继红.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研究[J].教育评论,2015(03):134-136.

[12]郑军.高职德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2):98-101.

[13]章永刚.浅议文化育人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3(35):26-28.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范文第6篇

1、在我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①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④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地震来袭,房倒屋塌,危急时刻,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了四个学生,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他的行为( )

①激励我们要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②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 ③是激励灾区人民自强不息战胜灾难的精神动力 ④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三起三落”。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重要体现了他( )

A、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艰苦奋斗精神 C、自强不息精神 D、勤劳勇敢精神

4、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罗素的这句话是说( )

A、世界上只有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 B、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C、中国人是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人 D、中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不愿打仗

5、在伟大祖国63年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这些精神(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③是我们今后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 ④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揭晓,林浩等20名同学荣获“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马小凤等30名同学荣获“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受到隆重表彰。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广大未成年人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学习。这个活动说明了( )

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②抗震救灾英雄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和学习

③自古英雄出少年,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我国的中心工作 ④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中国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我们从失败走向成功,从一个体育弱国走向了体育大国。一块块金牌的取得离不开运动员的艰辛付出。乒乓小将继承前辈本领,激烈拼打;竞走队员不顾路途遥远,天气炎热,冒着热汗直走到底;举重队员,咬紧牙关,再创佳绩„„一块块金牌体现了运动员________的民族精神( )

A、改革创新 B、顽强拼搏 C、渴望成功 D、爱好和平

8、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下列体现我国民族精神的有( )

①延安精神 ②雷锋精神 ③抗洪精神 ④抗“非典”精神 ⑤航天精神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眼前多少难堪事,自古男儿当自强。”这句话揭示的民族精神是( ) 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自强不息 D、爱好和平

10、“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下列属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内涵的有( )

①爱国主义 ②团结统一 ③自强不息 ④爱好和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民族精神( )

①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②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③其核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④是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12、抗震救灾精神是对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可见民族精神是( ) ①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②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③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④我国的立国之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23个平均年龄23岁的聋哑演员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天依无缝、美妙绝伦。广大观众都对这个发族特色浓郁、极富传统文化韵味的舞蹈做出了“震憾、感动、流泪”的评价。这个节目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主要是( )

① 赞美了观音菩萨的慈悲心肠

② 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③人们对观音菩萨的迷信和崇拜

④ 残疾演员不畏艰难,自强自立的精神感动人心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4、弘扬民族精神( )

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决定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

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进步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简答题

15、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到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从“愚公移山” 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使我们在初步实现“小康生活”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材料中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弘扬民族精神对实现这一目标有什么重要作用?

(2)列举一位我国古代或近代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人物和相关事实,谈谈他身上的民族精神。

(3)民族精神的内容很丰富,就你最有感触的一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你该怎么办?

16、鲁迅:“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请对以下问题作出回答。

(1)鲁迅说的“民魂”是指什么? (2)鲁迅的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3)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哪些伟大的民族精神? (4)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材料分析题

17、《时代》杂志1-6期共向我们介绍了十几位时代先锋。其中有: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公平正义的守护神——宋鱼水;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飞翔在世界田径颠峰的运动员——刘翔;人民的好干部——牛玉儒;“雪域神医”——李素芝;爱心铺就助学路的离休干部——江诗信,等等。

(1)他们身上体现了哪些时代精神?请简要评述。 (2)你还能举出一些时代先锋吗?

答案

一、

1、D

2、A

3、A

4、B

5、B

6、D

7、B

8、D

9、C

10、A

11、D

12、A

13、D

14、C

二、

15、(1)中共十六大提出。能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2)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3)我们要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精神追求,它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奋斗、变革和创新,在学习中,要做到乐观开朗,自强不息,遇到挫折不气馁,不退缩,如考试失败后不心灰意冷,应该找出差距,迎头而上。

16、(1)鲁迅说的“民魂”是指中华民族精神。(2)鲁迅的话主要告诉我们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3)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4)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②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际。③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④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⑤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我们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三、

18、(1)参考答案一:他们身上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上一篇:门诊护士工作职责范文下一篇:农村低保政策规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