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渗透语文论文范文

2023-11-15

人文精神渗透语文论文范文第1篇

人文精神与理科教学的分离首先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见解单薄、创新无力, 即使将来这些人中有一部分进入科学或人文研究工作, 也很难有什么独创的新成果。人文精神的丧失, 可能让我们损失一大批文理兼容的大师。其次, 缺失了人文精神的纯理性机械的物理教育, 相信很难使学生正确思考人与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 从而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责任感、民族感、伦理观等基本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的渗透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在新时期的创新人才培养中, 如何更好的培养物理人才的人文精神更是一个重要课题。目的是为了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 也让自然科学的成果能被人文社科学者更多地关注和吸纳。

1 人文精神在物理教学中的体现

物理殿堂的建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而是众多物理学家、科研工作者辛勤努力, 智慧闪耀的创造过程。承载了众多的努力和智慧。这样的历史发展过程, 本身就是教育学生人文情怀的很好素材。首先, 众多物理学家表现出的真切的热爱和平、热爱国家、以及人类主义的道德情操, 可以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如物理学巨匠们对原子弹使用的反对、对克隆技术发展的审慎等等。作为具有久远爱国传统的中华民族, 我国科学家在人文情怀上的典范更是数不胜数。像钱学森等老一辈的科学家, 放弃西方优厚的待遇和科研条件, 回到祖国, 艰苦奋斗成功研制两弹一星;袁隆平不计名利、默默奋斗, 研制的水稻种子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结合这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科学家的历史事迹, 可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建立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自古有着创新发明的优良传统。在讲授物理知识的时候, 适当的穿插古代传统发明和理论, 不但可以更好的理解当前的知识, 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人文精神, 同时建立起发展传承文化的历史责任感。比如, 著名的《墨经》中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载;张衡的地动仪发明;宋代《梦溪笔谈》对各种物理现象的记载和解释等等。

物理课程主要是面对物质世界, 探讨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物理者, 事、物之理。可以说, “物理”是理科中的“哲学”, “哲学”是文科中的“物理”。两者本身具有天然的联系。物理本身的英文单词physics也是来自哲学philosophy。所以人文哲学的思想在物理教学中的体现最容易被挖掘和体会。哲学思维对科学家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典的科学理论都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维, 比如光子的经典波粒二象性理论, 体现了自然界的统一思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思想, 体现了其辩证的唯物论思想与对直觉经验的怀疑理念。这些哲学精神在几乎所有的物理定律与思想上都有贯穿, 比如“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的相似性正是统一思想的体现。“物相变化”、“溶解饱和”等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观点。在物理课堂上进行这样的哲学思想的渗透, 对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方向性的作用。比如, 唯物论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等重要的哲学原理对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的作用不容置疑。

物理学的很多概念、公式、定理等等都是非常的简洁、对称、明了。在一定意义上很符合美学的范畴要求。这也是物理学家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推动的结果, 体现了人类人文精神与理性追求的完美统一。爱因斯坦晚年致力于将宇宙中的四种力统一为一种简单的力, 用一种简单优美的公式来表达, 就如同E=mc2般简洁明了。这样的不懈追求, 一直持续到他的生命终结。美的事物总是能够吸引人的。物理教学中美育的拓展需要教师自身先用审美的眼睛来感知, 同时结合自己的人格语言魅力, 来展现一种美的意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精巧的实验设计、简洁的规律,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味到科学之美是一种令人震撼的美, 是一种深层次的美。

2 人文精神贯穿教学的反思

在这方面, 作为物理教师应该不断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完善扩充, 不仅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深造, 更要扩展知识面从而在人文学科和人文精神也应具备相当的功底。这样, 才能在物理学科科学体系中发掘更多的人文的素材, 并在教学中予以展现。才能将物理学所具有文化功能的内容贯穿于教学之中, 使学生通过追踪物理学家对自然的探索去吸取营养, 完善自我, 自觉接受科学观念、科学品德, 社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的教育和熏陶, 通过不断积累而逐步升华, 进而内化为个人品质。

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渗透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润泽, 在实际教学中, 人文思想的渗透显得刻意, 有的甚至与科学教育相对立, 脱离科学发现的大背景。一味强涮趣味性、逸事性、偶然性, 有的过于强调科学家的与众不同:蓬头垢面、性格怪癖、不食人问烟火等, 与科学探究的严谨性、严肃性相违背。人文教育显得突兀而怪异, 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在人文素材中, 笔者认为最好的切入方式是让学生沿着先哲的足迹, 去体味新旧知识之问激烈的认知碰撞, 去感受山穷水复的困窘。尤其是近代物理知识的教学, 为我们实施人文渗透提供了很好的索材: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历程, 原子结构假说的演变, 核能的开发利用, 无不说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同时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也应该不断的更新, 启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将课堂教学设计成研究自然规律的一个实验室,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追求真理的乐趣, 体会科学的威力, 感受科学的美。

3 结语

人文精神无处不在, 物理学中的人文精神, 更加具有独特的魅力。人文精神渗透于物理教学, 我们的学生就能够拥有更广博的人文情怀, 以学立业, 以德立身, 成为具备人文素养的高端创新人才。

摘要:使人文精神渗透于物理学科的教学, 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 是新时代背景下对物理教学的新要求。本文主要探讨这种人文精神的渗透反思。

关键词:人文精神,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袁永宏.论人文精神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Z].物理教师, 2003 (6) .

[2] 施静翰.培养人文精神:综合理科不可或缺的教学目标[Z].全球教育展望, 2001 (9) .

人文精神渗透语文论文范文第2篇

体育新闻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重要因素,如何做好体育新闻报道成为各大媒体日益关注的焦点以及研究的问题。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体育新闻报道劲头更足,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目前,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严重,已影响了体育新闻的健康发展以及媒介的社会影响力与权威性。媒介必须对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予以重视以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本文主要分析了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及加强人文关怀的对策,旨在提高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的渗透。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受经济利益与竞争压力的共同作用,媒介在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观念越来越淡,尤其是在体育新闻等重点版块的报道中,呈现出过度娱乐化、报道内容虚假夸大、缺乏人文关怀等问题。人文关怀的淡化势必会影响体育新闻报道的质量,对社会造成不良的舆论作用,对运动员、受众、媒介自身都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媒介应提高人文关怀的意识,在体育新闻报道时加强人文关怀,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体育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一)崇尚荣誉,对运动员缺乏人文关怀。我国在体育新闻的报道中,更偏向于对体育赛事比赛结果以及获胜者的报道,对比赛的过程以及参赛选手关注较少,尤其是对比赛中成绩相对较差的选手鲜少关注,甚至不闻不问。虽然,奥林匹克关于体育的精神内涵包含参与、竞争、公平、和平、奋斗这五方面,而实际上媒介以及公众对运动员的期望却远不止以上,更希望运动员为我国的体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获得分量较重的奖牌。因此,体育新闻报道中大部分是报道运动冠军,以输赢论英雄。选手如果能力不突出或在赛事中表现失利,则会被媒体忽略甚至过度批评甚至展开人身攻击,在报道中对其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关心与尊重。

(二)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缺乏审美。体育除去运动健身与竞赛这两项功能外还具有娱乐功能,因而媒介在报道体育新闻具有娱乐化是正常合理的,但不意味着体育新闻可以被用来过度娱乐,缺乏审美原则,以低级趣味吸引受众。如今,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普遍,多以体育明星的私事为重,对赛事的过程以及比赛中的新闻事实关注较低,报道内容主次不分,喧宾夺主。媒介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夸大捏造新闻事实,甚至侵害他人隐私报道新闻以吸引公众眼球。造成体育新闻泛娱乐化,媒介公信力下降,降低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对运动员个人造成人身伤害。

(三)过度重视比赛,传播消极文化理念。体育竞赛过程中,充满了冲突、竞赛、挑战,比赛过程让人们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尤其是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竞争激烈,充满着悬念和变数。因此,体育新闻吸引着很多体育迷观看,而体育新闻中传播出的竞争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媒介为了丰富新闻内容,不惜夸大其词,将比赛打上“两国争霸”“复仇”“厮杀”等旗号,体育标题体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类似于中国足球受胯下之辱这样的标题,强化了国与国之间的体育竞赛以及球队的赛况,而忽略了比赛中其他信息,观众从中感受不到运动员付出的艰辛以及比赛带来的其他意义。

(四)报道不客观,缺乏对受众的舆论引导。新闻媒体工作者受个人素质的影响,在新闻报道中,难免会出现主观情绪,存在主观观点,对体育新闻的报道不能遵循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部分媒体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对新闻没有进行客观报道,而在报道中加入个人的观点情绪,造成新闻失实,影响受众对整个事件的了解。例如,在对某著名体育明星的报道中,媒介对其态度鲜明,甚至在很多新闻评论中观点突出,言辞激烈。明星的个人小事被放无限放大,对其新闻事件本身的描述较少,而评论性的言语较多。某些记者添油加醋,形成了一面倒的舆论趋势,对当事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观众在媒体的舆论导向下,形成了不良的心理情绪,对运动员进行侮辱诋毁。目前,媒体对体育新闻的报道不够真实客观,报道不理性,对民众缺乏正确引导,给运动员以及社会都造成了恶劣的后果。

二、提高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理念的对策

(一)加强素质建设,提高人文关怀。体育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与人文关怀关乎着体育新闻的质量以及报道内容的方向,是保证新闻真实性、价值性的关键。因为,体育新闻离开了人文关怀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只剩下基本赛情的传播。媒体工作者提高个人素质,树立人文理念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出努力:首先,在体育新闻中多渗透人文情怀,既关注赛事,又重视体育精神的传递,转变报道角度,发掘新闻中的人文情怀,提高新闻本身的感染力。其次,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应强化人本思想,关注体育赛事,更关注运动员的成长发展,为受众报道更多有价值的消息。最后,提高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应关注受众心理,以受众的需求出发,关心受众的情绪与信息需求。

(二)做好“把关人”。媒介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尤其是新闻记者对信息的控制最为直接,决定着受众接收信息的质量。媒介做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生产出的新闻严格审查,防止信息低俗化、虚假化、泛娱乐化。体育新闻报道是否真实,信息是否具备价值,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有着紧密联系。媒介进行自我管理,提高信息的把关力度,生产出高质量的新闻,将造福于人,为受众创造价值。因此,体育新闻记者的人文关怀则体现在新闻报道中。

(三)尊重运动员个人隐私以及努力成果。体育新闻报道应注重对运动员即报道对象隐私上的尊重,给予其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媒体应尊重运动员的个人隐私,保障其基本权利。隐私权,是每位公民拥有的基本权利,受法律的保护,指的是私人信息未经允许不可以被搜集、公开,或者个人生活不能被他人非法公开打扰。而我国媒体在报道中,往往不尊重运动员隐私,将运动员的私人信息,婚恋状况或其他事件公之于众,对其缺乏人文关怀,对运动员造成严重影响。其二,体育新闻报道时应尽可能多地报道多个运动员,比赛的多个环节,肯定运动员的付出,而不是将焦点固定在获得奖牌或名气较大的运动员身上,致使运动员压力过大或认同感较低。

三、结语

本文对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媒介应提高人文关怀理念,尊重运动员隐私以及当好把关人等建议,以推动我国体育新闻报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彦.关于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问题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2.管文娟.对体育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9,01:44-46.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人文精神渗透语文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课改的实施,现代中学化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出自主思考并具有人文精神的中学生,那么对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以下几点探讨一下中学化学如何实现人文教育。

关键词:中学化学;人文教育;渗透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国中学化学的教学方法有着非常大的改变,教师也逐渐的把新课标的教学思想深入到中学课堂中,但是另一方面,中学化学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还有一些问题。本文对人文教育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文教育就是把人文思想融入到教学课堂中,努力建立起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对学生的教育,传播人类累积下来的智慧和精神,以此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关于食品和用品安全的事件,很多商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择手段,失去了其应有的伦理道德,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中学化学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利用各种真实客观的资料,使学生能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其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从化学的视角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使得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渗入人文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二、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方法

(一)利用科学家作为榜样进行化学教学

有关心理研究表明:成功优秀的榜样人物能够使学生产生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得学生对学习有着更高的积极性。学生也能通过榜样的力量,树立起坚强的毅力和高尚的人格,培养出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强烈兴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居里夫人研究科学的精神,通过几年提炼出0.1克的氯化镭的事迹,使学生向榜样学习,对学生坚强意志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推进作用,还有我国的化学家侯德榜对制碱技术的精心研究,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此技术的垄断地位,为我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教师利用这些科学家努力钻研的事件,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使其能够以榜样为力量,建立起刻苦学习化学知识的决心和高尚的情操,加强对其进行人文教育。

(二)发现化学中的美

化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学科,很多自然现象的产生都能用化学规律进行解释,化学中蕴含着很多的美感,中学化学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通过播放一些有关化学生动美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反应现象的美,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色彩美和画面美,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既能使学生产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陶冶中学生喜欢美的情操,从而使学生对化学产生热爱,融入个人的真实情感,使得化学教学更加具有人文气息。举几个例子,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H2O这个化学反应,根据这个化学原理,可以产生非常多的现象,比如巧夺天工的钟乳石、石笋等其反应都是依据这个化学实质;比如金刚石的美丽,宝石和水晶等的光彩奪目、晶莹剔透等都能给人带来直观的美感,还包括石林的突兀奇峰等自然景观,都是由于化学原理产生的;再比如利用通过磷可以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烟雾的实验现象,氯化氢和氨气等一起反映出好看的彩色喷泉,使学生联想到实际生活中的喷泉景色,这样美的实验现象能推进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

(三)使化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化学学科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中学化学的教师,就更要使得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参与到化学的学习中,在生活中也能了解化学知识,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比如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大自然和社会产生了很多突出的矛盾,人类面临着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能源危机对人类的生存也有很大的威胁,中学教师在教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更应建立起学生肩负起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光荣使命,明确科学技术发展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了解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建立热爱自然、关心自然的意识,懂得保护大自然。化学教师可以用和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来导入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引导语:“杨利伟是我国伟大的航天英雄,同学们知不知道他在太空船中是怎么生存的呢?他呼出二氧化碳气体该如何处理呢?”,以此来满足学生们好奇的心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发生在生活中的实事能极大的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更愿意探索和理解化学知识,也能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增加其学习化学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四)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更需要创新型的人才,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渗透人文教育,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化学问题有着更强的钻研精神,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分析化学反应的时候,一般都是联系其内因和外因之间存在的某种辩证关系,从而实现化学反应的发生;化学平衡中有着正反应和逆反应,都是在一个系统的内存在的,但是他们既互相依赖又相互对立;化学是一个非常遵循规律的学科,比如元素周期律等元素的性质都有着一定的相似和递变性,也能论证自然科学中的一些事物变化规律,所以学生在学习化学中,不能死记硬背,而是要从本质上掌握了学科的规律,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事情,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有利于人文教育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得到好的渗透。

结束语:

中学化学教育中,教师不能仅仅注重对科学知识的教育,同时要加强渗透人文思想,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要努力的贯彻新课标的思想,改变教学理念,使学生发现化学学科的奥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我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科研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智慧.中学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1(61)

[2]叶建坤,赵爱丽.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化学教与学,2010(1)

[3]姜相利,张宝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关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8(2)

[4]徐丽娟.高中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11)

人文精神渗透语文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志愿文化作为一项先进的社会文化,在价值引导、精神激励、道德培养、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志愿文化提倡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强调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医学人文精神以病人为本,强调一切从人性出发,强调在医疗过程中对人的关心、关怀和尊重,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通过志愿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开拓新的文化认同空间,对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志愿服务实践,从人文精神角度来探究志愿文化发展,并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院校;志愿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文精神视阈下独立医学院大学生志愿文化研究”(编号:17LKT329)和江苏省教育厅2017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健康江苏战略下医学类独立院校志愿服务发展研究”(编号:2017SJBFDY516)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认知水平成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当务之急。志愿文化作为一项先进社会文化,在价值引导、精神激励、道德培养、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强调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提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与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通过志愿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可以开拓一个新的文化认同空间,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2014年搬迁至连云港并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不仅在校内开展各项活动,繁荣校园文化,同时依托医学专业知识背景,在校外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宣传、防“艾”主题宣传、遗体捐献主题活动、“博爱青春”暑期实践活动等品牌活动,志愿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因此,本文结合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志愿服务实践,在校内发放800份调查问卷,从人文精神角度来探究志愿文化发展现状,探索促使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与方法,为志愿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志愿文化的内涵

志愿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虽然有所差异,志愿活动呈现的特点也各不相同,但是大多志愿文化都具有一致的精神内涵。志愿文化是一种公益性文化,具有自愿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体现的是公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的是个人社会责任和社会利益的体现,其核心是利他主义。中国的志愿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国际志愿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在志愿活动实践中积累并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

本文对志愿文化的描述为:在长期的志愿服务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活动方式、群体意识、道德准则等。它的基本理念是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是一种倡导真诚友善和无私奉献的文化。

二、志愿文化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契合性

志愿文化作为一项先进的社会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文化提倡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处,医学人文精神是以病人为本,强调一切从人性出发,强调在医疗过程中对人的关心、关怀和尊重,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具有内在一致性。志愿文化所提倡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对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具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栋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引领者,大学生志愿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医学院校大学生依托其医学专业优势,除了参加一般志愿服务外,还可以开展相应的医学志愿活动,具有专业性更强、内涵更丰富、医学人文精神联系更紧密等特点。志愿文化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打造良好的校园亚环境,使学生强意识、提能力、重人文、育精神。

三、志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志愿精神缺失

志愿精神是志愿文化的核心,国外志愿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志愿精神已经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并且在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完善的运行机制。但是在我国,志愿精神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支持,对于志愿服务事业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部分志愿服务流于形式主义,志愿精神的缺失从根本上削弱了志愿服务的发展,造成志愿文化建设的缓慢。由于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偏差,导致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够,在志愿服务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或分配的工作任务不能达到自我预期时,就会出现各种消极情绪,甚至直接退出志愿者队伍。

2. 志愿服务水平偏低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志愿者缺乏稳定性,参与志愿活动的频次较低,志愿服务工作多数是短期性的,很少是长期的,绝大多数志愿者只是参与一两次活动,志愿者流动频率大、流动速度快,大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是热情但不稳定,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但是又不能长期坚持,他们愿意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但是思想认识与行动实践出现矛盾,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很低。

3. 资金和物质保障不完善

独立学院志愿服务活动很少向社会募集资金,资金渠道单一,几乎完全依赖学院共青团组织,用于志愿服务的经费严重短缺。由于独立学院自身的财政计划、财政压力,原本不充足的活动经费往往捉襟见肘,使得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物质保障。在宣传、组织、培训、奖励等方面,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足的经费已经严重影响到活动的开展效果与质量,直接影响到志愿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长期建设。

四、完善志愿文化建设

随着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同时外部环境对志愿服务的支持也存在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志愿文化是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支撑,是志愿服务的灵魂,为此,要从根源上解决志愿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志愿文化建设。我们要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志愿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着以人为本、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的原则,弘扬志愿精神文化,保障志愿制度文化,創新志愿行为文化,建设志愿物质文化,为志愿服务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构建健康发展的志愿文化,从而为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的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志愿服务意识

“医学人文精神倡导以人为中心的医学价值观,特别强调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是医学事业继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医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人群,志愿献身医学,竭尽全力消除人类病痛,他们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学人文精神和志愿精神。

通过强化医学人文教育,促使学生形成价值认同,对于志愿服务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医学人文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形成合力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子女的人生中起着奠基作用,父母做好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关心他人、尊老爱幼、奉献社会,鼓励子女回馈社会,成为对他人、社会有用的人。学校教育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内涵,将志愿精神融入教学课程中,不仅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也有助于将志愿精神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准则。将志愿服务纳入到课程计划,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实践课程或者融入形势政策教育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的实践课中,作为学生个人成绩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假期社会实践、专项志愿服务项目等。同时,社会对志愿文化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包容,将责任感和使命感融入社会文化中。

2. 加强宣传动员,营造志愿文化氛围

志愿文化能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关爱和感恩的氛围,培养大学生感恩他人、回馈社会的优良品质。借助校园人文氛围、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各种志愿活动基础设施,创造一个“志愿者最光荣”的氛围,使学生对志愿精神产生共鸣并形成价值认同,让志愿服务得到学生的认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互联网+’高校志愿文化的发展思路正是基于互联网所引发的这种全方位的变革,借助互联网对高校志愿文化生產、传播和资源优化集成的作用,试图确立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志愿文化发展新形态。”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传递、舆论监督的作用,将志愿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比如: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及时发布最新的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分享参加志愿服务后心得体会、感悟等。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为例,从2016级新生开始,实行全员志愿者行动,即所有的新生都是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员,可以报名学院开展的所有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形成了志愿服务活动“周周开展,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实现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化。

3. 加强志愿者培训

医学志愿服务专业性强,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训练是不能开展的,因此,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强化非常必要。经过志愿者培训,使得学生获得、运用和分享知识、技能。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志愿者都渴望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志愿者培训能够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将极大地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在培训前全面调研培训需求,了解受训志愿者的现状,包括志愿者的专业方向、以前是否受过培训、喜欢的培训形式等,从不同角度科学地分析受训志愿者真实而具体的培训需求,并能够设计出较完备的培训课程,包括培训的原因、目标、对象、规模、时间、地点、方式等因素的确定。比如,专业的技术培训规模一般不能过大,但知名人士的演讲培训则要尽可能地扩大规模,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讲座、研讨、观看录像、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保证培训内容能够切实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对全体学生进行救护员培训和普及性培训,包括理论培训、技能培训、测试考评环节,并发放合格证书,便于后期开展相关志愿服务。

4. 创新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志愿服务项目创新要考虑到三个方面:服务对象的需求、志愿组织的服务范围和能力以及志愿者的动机与期待,服务项目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才能。一个成功的志愿服务项目策划是从对服务对象的分析和研究开始,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就像企业的产品开发一样,必须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比如,对通过抽样调查法、观察法、访问法等调查方法收集的被服务对象的需求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作为项目设计的一个起点。如服务对象的一些需求与志愿组织提供的服务内容一致,也与志愿者的期待相符合,可以寻找到三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这样一个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就有可能被设计出来。

此外,要积极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特征鲜明的医学志愿文化品牌,不仅有利于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而且对于志愿文化的传播和志愿服务的普及具有强大的推进作用。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同社会热点、焦点相结合,围绕公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项目,同时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能够提高大学生对项目的关注度,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比如,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依托学院专业优势,打造医学特色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群。围绕“健康连云港”建设,在学院内设立10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形成志愿服务项目群,分类设立重点品牌项目、重点品牌培育项目、一般品牌项目,依托为生命护航服务队、急救宣传服务队、与“艾”同行服务队、“老有所依”服务队开展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与此同时,与当地政府部门积极合作,共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开展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长期志愿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1] 耿文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认知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

[2] 周侠.互联网+高校志愿文化的发展思路研究[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35-38.

(编辑:秦俊嫄)

人文精神渗透语文论文范文第5篇

酱香型白酒转向哪里?这个问题的背后,掩藏着对白酒业“黄金十年”浮躁、疯狂、偏执的重新审问。

我以为,白酒业“黄金十年”,因为白酒产业链的“浮躁”,在错估白酒市场容量的同时,忽略了白酒产业本质和消费本质的客观存在。白酒业的“黄金十年”,也是酱香型白酒的“黄金十年”。由此,在行业重构期,酱香型白酒必须重新评估在价值观、消费、营销三大环节上的认知体系。

重估价值观,建立酿酒精神和价值观

酱香型白酒需要重估酿造对产区的价值观。

这个问题需要回到白酒业的本质是什么?我以为,白酒业与“农业”、“工业”和“文化”都密不可分,从产业源头看,首先它是“农业”的下游链,地理、气候、环境以及农业生产过程、农作物品质,都决定着酿酒的品质;从产业核心看,它是“工业”,起源于“传统手工工业”;从产业文化看,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一种非物质文化的遗产。

酱香型白酒需要建立起重估酿酒的精神和价值观。“传统,并非落后”。在机器取代手工加速工业化的今天,手工这种传统工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明。酱香型白酒至今依旧保持下来的传统工艺,需要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弘扬,并向消费者和消费市场传递这种延续和承续传统工艺的精神,让消费者从文化自信的角度,重新认识酱香型白酒;酱香型白酒需要建立起从农业到工业的完整产业链追溯系统,确保产品品质。

在大数据时代,酱香型白酒业尤其需要秉承传统酿酒工艺延续和保留下来的“工匠精神”,融合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方法,重估工匠精神对酱香型白酒传统工艺价值和产业本质的影响和意义,在尊重传统文明和传承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与新经济的融合发展,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传播观念、方法的创新,提高传统酱香型白酒的消费普及和消费影响。

有人说:白酒不能搞产区,因为产能没有稀缺性。其实不然,白酒产区概念的核心价值不是产能稀缺性,而是地理、生态、文明、传统上的稀缺性。“产能”是生产条件和市场预测上的规模突破,完全是投资驱动规模释放产量。相反,因为白酒业产能不稀缺特性,需要通过产区差异化,突破白酒业的“竞争同质化”和“产品雷同化”,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产区”,不可避免地成为白酒消费市场区隔的标志。

什么是“产区”?这是一个“地理”与“文明”的概念,而非一个简单的“原产地标识”。“产区”,既是“产地标记”,它是市场规则的意义,由法律赋予一种产品产地标识的符号,是消费者认知的符号;同时又是“产地文明”,它是人文精神的意义,由传统文明和传承文化赋予一种产品地理文明的标记。

重估消费观,传播健康和区域特性

酱香型白酒,毋须谈健康色变。从“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这句广告亮相开始,“浮躁”的白酒业对健康饮酒和饮酒健康,始终忌讳谈及。甚至有媒体和企业曾大肆批判“贵州茅台酒”的健康观念。但是,白酒业在经历“塑化剂危机”之后,在消费者赋权意识逐渐增强和互联网思维影响愈来愈大的环境下,才逐渐意识到白酒的“健康思想”客观存在。

白酒业,真正进入一个“喝酒的时代”。喝酒,对消费者而言,第一是产品价值;第二是消费价值,包括顾客体验价值、情感价值等。社会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虚拟距离缩短,信息交流、资源互换加剧,企业被提及次数越来越多,企业形象也被放大很多倍,口碑营销在企业营销策略中举足轻重。酱香型白酒具备了口碑营销的核心,即“产品品质”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从营销战略上,结合大数据方法和互联网思维,借助品质超群的口碑优势,制造营销“卖点”,能更好地促进酱香型白酒,尤其是酱香型白酒对产地的依赖性和稀缺性,快速传播,引爆消费。

重估营销观,做到几大要素的有效平衡

在大数据和碎片化时代,酱香型白酒需要率先重估市场营销环境对营销思想和战略带来的新变化。尤其是像“国酒茅台”、“习酒”、“郎酒”等这样的中、高档白酒品牌,应重估资源分配,敬畏商业逻辑、市场逻辑与社会责任逻辑之间的有效平衡,将市场营销重心下沉到终端消费者层面,释放最大化顾客价值,重点重塑战略合作伙伴和培育忠诚顾客群。

首先,需要重塑厂商关系。

面对白酒市场消费转型,酱香型白酒企业和经销商需要向“品牌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转型,重塑市场营销思想,向真正消费者提供“保真酒服务”过渡和升级。经销商需要对市场和消费者深入理解和对消费趋势准确分析判断,理性认识消费市场,理性把握消费趋势,注重深度分销和终端消费服务,从完全依赖机会赚钱向创新经销商商业模式赚钱转变,建立起真正服务于消费市场的品牌营销商。

其次,需要重塑品牌营销。

大数据消费时代,品牌的“符号化意义”愈来愈重要。首先要在消费者心智中“烙”下一个与众不同的“符号化意义”。首先,这个“符号”需要表现一种消费价值取向;其次,这个“符号”需要彰显一种文化价值渠道。在大数据消费时代,尤其是中、高档传统酱香名酒,需要创新营销思想,加大在“社会营销”、“微营销”、“湿营销”、“体验营销”以及“会员营销”等营销战略和传播方式上的创新,让新一代消费者有接触酱香型白酒的机会,逐渐培育和提高品牌对新消费群体的影响力,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白酒品牌形象和白酒文化内涵,成为“中国酿造”和“中国消费”的情感载体和文化消费符号,逐渐成长为真正影响“中国交际”和“东方祝福”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未来白酒营销的关键所在。

再次,需要重塑消费意见领袖。

酱香型白酒受工艺和酿造时间、资金占用成本等因素影响,其消费价格决定了市场目标集中在中高档酒消费市场,重点在精英消费和趋优消费市场获得突破,深耕文化和情感对酱香型白酒消费影响力,在个人消费和商务消费等领域建立比较竞争优势,这需要真正的“意见领袖”。任何时候,消费者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对大品牌的钦佩之情。品牌不仅仅是品质与信赖的象征,往往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其他品牌所无法实现的社会价值、精神价值以及某种的心理感受。因此,为品牌赋予独一无二、能体现消费者价值观的元素,往往能增强消费者的内心追求的欲望以及对大品牌的崇敬之感。

最后,需要重塑渠道竞争力。

随着“治理三公消费”深入,白酒业过度“寄生式生存”所驱动的一种渠道模式即“团购”面临“洗牌”。过度倚靠“团购渠道”,是直接导致一些高端白酒遭遇销量和价格双双下滑的根本原因。“团购”,只是营销的一个层面,而“团购渠道”则只是营销渠道的一个因素。“团购”对白酒业来说,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此,建立和完善渠道结构,提高全渠道覆盖率,提升品牌与消费者的接触率,是建立和提升酱香型白酒渠道竞争力的根本。

人文精神渗透语文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初中政治教学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本文就人文精神的含义,人文精神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当前初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以及在政治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具体做法等方面做了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政治教学; 人文精神

一、 关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人文素质,即一个人的品质、思想、人格、情绪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修养。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每个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都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完成的,每个人都要被动地受到社会规范、价值、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一个人的人文精神也在其中逐渐形成的。

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的核心。我们现在提倡的人文精神教育,实质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的洞察人生、净化灵魂,深刻地理解人生目的和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人文精神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信仰。只有当中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时,才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与发展,才能更加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实现人生目标。第二,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中学生要学法、知法、守法、护法,树立法制观念,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具有必备的道德修养,这是最起码最基本的人文素质。第三,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文素质能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责任感,自尊自强自信,具有健全的独立人格。第四,文化艺术修养。中学生的修养情操将深远地影响其发展,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能使学生平时注重高雅艺术的欣赏,关注人的心灵,关注人的情感。

三、初中学生人文精神现状

据我调查了解,初中学生人文精神贫乏,出现了人文精神的缺乏和失落。集中表现在:精神家园迷失,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颓废空虚;缺乏人生理想和积极进取精神,高分低能,有才无德;滋生拜金主义、物欲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缺乏独立人格,人文关怀冷漠、自私,承受挫折能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行为方式失范,违背伦理道德,违反法律规则等。上述现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四、在初中政治教学实践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近几年南京市中考政治试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渗透了浓厚的人文思想,在注重科学精神的同时,以人为本,凸显了人文精神。因此,初中政治教学应提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是新世纪素质的要求。

一、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有效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1.在教学目标上,思想政治课必须体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贯彻人文精神教育,“三位一体”中要突出觉悟的提高和行为的养成,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关爱放在中心位置。

2.在教学内容上,从人文精神角度看,初一思想政治:心理品德

重在帮助学生塑造独立的人格,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初二思想政治:法律知识。倡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观念,民主意识,培养对美好社会公正、平等秩序的追求。初三思想政治:国情教育。更加着力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学生肩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人、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

3.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用情感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

一方面,上课时注意用饱满的激情传授知识,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渲染情感,用生动的事迹树立榜样,用各种教具和图象吸引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在美的感受中陶冶情操,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启智慧。另一方面,运用教师人格力量,尊重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对象,而不是无视学生的情操个性,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否则学生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交流。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

1.钻研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

在授课时,及时进行点化和升华,这样就把知识纳入到更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在讲初二“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我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基本知识点,经济活动中规则即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须依法办事。进而具体分析这些规则所蕴涵的深刻的人文精神,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自觉守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通过正当途径维权。至此,这个学习过程也超出单纯对知识的把握,而是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

2.上好时政课

一是精心挑选时政资料,选取原则是尽量能体现当代人文精神。二是着重对所选的时事资料进行深刻的分析,有倾向性地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例如评述美国发生“9.11”事件时,不能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单纯地强调美国的霸权主义,而应该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来教育学生,对美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强烈的人性关怀,从而让学生有宽广的胸怀对待生命,珍爱生命。

3.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对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进行深入调查,使同学们通过接触现实生活,锻炼了自己的实践才能。因此,这个过程也就形成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例如,在讲“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指导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分组讨论形成共识:①本地区有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②造成的原因是什么?③请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最后,引出“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树立环保意识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

4.举办辩论会、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例如,在讲“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时,可将学生分成正反双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反方观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通过辩论,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秩序的维系法律和道德都需要,明确我国提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观念,这是人文精神教育目的之所在。

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崇尚科学、弘扬人文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呼唤。

上一篇:中学历史教学探究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学习兴趣探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