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范文

2023-12-22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因素做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控制变量,明确不变量,达到收集证据的目的,学会操作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小车、纸板、皮尺、透明胶带(每组一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演示:推动小车,小车向前运动。

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吗?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小车的运动。板书:小车的运动。

2、引入问题:刚才老师是用手推动小车,小车才向前运动的,你能想个办法让小车不需要外力也能运动吗?(从斜坡上滑下来)

二、探究过程

1、问题的提出

①、教师演示:小车从斜坡滑下。

②、观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小车冲斜坡上滑下来,向前冲出去)③、你们认为小车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有什么关系呢?

2、进行预测

①、小组讨论可能影响到距离远近的因素。 ②、汇报交流。

③、筛选可行性研究项目。

3、设计实验,编制实验方案并交流讨论

以‚冲出去的距离与坡度有关‛这一预测,引领学生制定实验方 ①、设问引思: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些?可以肯定就是正确的答案吗?(不能肯定,必须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②、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刚才的假设是正确的呢?如果我们要证明‚冲出去的距离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越远‛这一个假设,你准备怎样做?

③、学生讨论,辨析。(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辨析,直至明确实验思路。重点明确要研究‚冲出去的距离与‘哪个因素’有关,那么,那个‘要研究的因素’就需要改变,而其他的因素需要保持不变)。

④、交流汇报,及时板演。

假设: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就越远?

保持不变的是:小车的重量,斜坡的长短,坡面的光滑程度等 需要改变的是:坡度的大小。 ⑤、引深思考,强化关键

老师总觉得保持不变的因素太多了,一时半刻也想不周全,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么?(除了坡度大小以外,所有的条件都不改变)

⑥、加强实验记录意识,引导科学收集数据

大概怎么实验,我们都清楚了,但是如何将你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告诉别人呢?怎样使别人相信你呢?空口无凭呀,我们应该怎么做?(做好实验记录)

你觉得每种坡度做几次实验好?一次行不行?

每种坡度做了

三、四次实验,那这些数据怎么处理?(可以算平均数)

4、实验探究

①、分发实验器材,明确实验要求

如胶带用来固定纸板底部;坡度大小如何调节;皮尺用厘米作为单位的一面测量;小车如果滑行转的弯比较大就重做一次等。

②、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结论

指名汇报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及结论。

6、拓展思维,渗透科学的认识论

对于这个结论:坡度越大,冲出去就越远,我们现在可以肯定了吗?老师却觉得未必这样,哪些同学有与我一样的观点?(再次设疑,引起思考)

(当坡度接近90度时,未必这样,超过90度时,根本冲不出去了)

三、应用方法,延伸探究

1、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小车从斜坡上滑下来,冲出去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就越远,坡度越小,冲出去的就越近。我们前面还进行了一些假设,下面请各小组商量一下,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进行研究,

(游戏活动,研究项目招标)

2、小组讨论,选择两组交流

3、分组实验

4、交流汇报

四、复习巩固,课外延伸

1、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受到什么启发?

2、小车从坡上滑下来,冲出去的距离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果小车在平地上行驶,它的速度的快慢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 玩滑梯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有关现象或结论。

(3)能够正确使用物品进行实验,会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2)愿意与人合作,喜欢与人交流;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实际,改善生活;

3、知识技能

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探究性原则,运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创造才能得以展现,保证课堂教学的密度。本课恰当运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从具体实例中得出结论的方法,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产生一种比较大的阻力,从而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有大小

1、出示游戏图片(一个同学蹲在地上,然后另一个同学拉着他前进。)。同学们做过这个游戏吗?这里面有没有摩擦力?经常在什么时候玩?为什么平时不玩?你愿意拉一个体重轻的还是重的?为什么?

2、教师演示:用手在桌子上搓。提问: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试一试轻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有大小‛。

摩擦力无处不在,但里面的知识也不少。这节课你想研究与它有关的哪些问题?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处理,归结到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让学生猜测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想到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2、验证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1)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并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

(三)设计实验:设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分组进行实验

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减小的方法。

(四)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方便,需要增大;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

(五)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自我评价:谈谈自己和以前相比,在哪一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或有所进步。

2、评价一下身边的同学: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的特别好?为什么?

三、拓展活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个小女孩站在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的山坡下,非常的着急。

教师介绍:一个大雪过后的早上,一位生活在山村里的小女孩去上学,当她走到这个大山坡的时候,怎么也爬不上去。你能帮她想个办法吗?课后思考、交流。

3 跷跷板

[教学目标]

科学学探究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

3、愿意与人合作交流;

4、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

2、了解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准备] 铁架台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放影像资料:芭蕾舞片段。

2、教师谈话:多么美的舞蹈,你能像芭蕾舞演员那样为大家表演吗?

3、学生活动:在座位周围模仿动作。

4、组织学生交流:你有什么感受,什么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生1:脚尖站不稳。 生2:东倒本歪的。 生3:胳膊伸开比较好。

教师谈话:确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你玩过类似的游戏吗?

二、探究活动

(一)发现平衡现象

1、大家想一想,你是怎么玩跷跷板的?

2、出示小朋友玩跷跷板的图片。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

4、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

生1:有的跷跷板两边是平衡的。 生2:跷跷板有的一头高、一头低。 生3:小孩能把大人给跷起来? 生4:小孩怎么就能把大人跷起来? 生5:怎么样跷跷就平衡了。

生6:……

5、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提出这么多心中的疑问,原来跷跷板中还有这么多科学,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呢?

(二)探索平衡的方法

6、到底怎样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请大家根据自己玩跷跷板时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先猜一猜。

7、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大胆猜测一下,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8、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有什么好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有如下想法: 生1:两端一样长时。 生2:两端放的东西一样重时。

生3:重的一端短一点,轻的一端长一点时。 生4:支撑点放在中间时。

教师谈话:同学们积极动脑,作出了这么种预测,那么这些假设对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做实验)

9、对呀!实践出真知,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提出的猜想,选择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怎样来实验呢?制定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10、学生分小组活动,制定方案。

11、组织学生交流组的实验方案,教师作出指导性评价,交流后各小组修改完善方案,并要作好记录。(出示记录方案表)

12、进行探究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各组活动,巡视指导。(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13、组织展示交流‚成果交流会‛你我到了哪些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14、学生交流发现,边讲解边演示,同组同学随时补充,同时向大家展示本小组的记录表。

15、引导学生归结平衡的规律:杠杆尺两端一样长,所挂东西一样重时,支点在中间就平衡,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学生情况而定对不等臂平衡进行研究。

(三)寻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平衡现象到处可见(出示杂技演员走钢丝的图片资料)。

⑵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教师补充)

三、自由活动

1、教师谈话:通过刚才我们亲自探究知道了跷跷板中的平衡的现象,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以小组为单位,组装‚蜡烛跷跷板‛并点燃,仔细观察,随着蜡烛的燃烧,跷跷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说说其中的规律。

2、学生自主发挥设计实验,指导学生用火安全。

3、组织交流。

4、活动评价:本节课你觉得表现如何呢?你有哪些发现?

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并展示评价结果。

四、拓展活动

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有关平衡的规律方面的知识,你能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制作一件平衡小玩具吗?

19、蚂蚁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

能自己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断是否是昆虫。

【教学准备】

放大镜、羽毛、泡沫塑料、牙签、竹叶或草叶、课件、观察记录表;学生搜集关于蚂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游戏:

找朋友。(渗透共同特征)。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吗?要成为老师的朋友可不容易,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才行,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要求:第一条:和我一样(穿

没穿)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是(短

长)头发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是(男生

女生)的同学。 师:你们想来试一下吗? 学生游戏:多组。

第一条:和我一样(戴

没戴红领巾)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穿

没穿校服)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是(单眼皮

双眼皮)的同学。

刚才我们几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这只是一个游戏,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全班同学都应该互相是好朋友,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在中国,我们全国人民都应该是互敬互爱的一家人。在全世界,我们所有的华人华侨也是团结一起的一家人,你们看过08年奥运火炬在世界传递吗?,我们看到每到一个城市,都会有大量的华人华侨高举五星红旗在热烈欢迎祥云火炬。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就是我们的共同特征。 师:游戏就做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坐好,我们上课。

二、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师: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句话主要是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蚂蚁》。(板书课题:

19、蚂蚁)

三、探究新知。

师: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教师适时评价。

师:老师还布置大家回去捉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教师提供观察工具,玻璃培养皿和放大镜。

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至合适大小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

教师交待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课件出示: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身体特点记录在观察表里,也可以画下来。

1、小组观察。

师:每个小组选3只蚂蚁,分工合作。 学生分小组观察,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 (学生汇报的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某一只特有的)。 师课件展示:蚂蚁的身体结构图。

师: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这是头部,这是胸部,这是腹部。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再次观察。

通过观察蚂蚁发现蚂蚁的身体结构特征后,再次观察不同蚂蚁,寻找共同特征。(课件出示几种蚂蚁,红蚁、行军蚁、蜜罐蚁。)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蚂蚁认真观察,一会找同学汇报。(师板画蚂蚁身体简笔画)

4、汇报总结。蚂蚁的共同特征。师:在黑板简笔画并填空:

5、介绍蚂蚁基本资料

蚂蚁是一起居住的属于社会性昆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 (课件出示蚂蚁基本资料,蚂蚁洞穴图片,蚂蚁的种类。下面配文字)

6、师:我们知道了蚂蚁身体的共同特征,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类似呢?

同学即兴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交流。 最后通过亲自观察来验证大家的猜测。 根据学生说的师点课件展示:

课件准备大量动物图片:蝴蝶、蝎子、蜘蛛、青蛙、蜜蜂、蝗虫。 师:请你认真观察,谁来说一下它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相似吗? 师:这些和蚂蚁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我们把它归为一类。

师:课件出示:像蚂蚁、蜜蜂、蝴蝶、螳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

师:指黑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这也是昆虫的共同特征。

7、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昆虫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昆虫还是自然界中种

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

四、巩固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昆虫的特征。现在会判断那些动物是昆虫了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习题纸,请同学认真观察,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判断又快又对。 学生汇报结果,然后一同看大屏幕总结。

课件出示:出示图片,先说理由,再点结果,再介绍。

为什么说它不是昆虫:因为昆虫有三对足,蜘蛛有四对,所以蜘蛛不是昆虫。没有触角

(训练过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充分理解特征的内涵。) 为什么说它是昆虫:因为昆虫-----,蝗虫-----,所以它是昆虫。

五、制作昆虫模型。

请你用手中的橡皮泥或泡沫也根据昆虫的特点制作一个模型?制作之前要想好你要做那种昆虫的模型,这种昆虫有什么特点?想好再动手。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 展示表扬。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快乐吗? 师:有那些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很快乐,小蚂蚁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可是立了大功,但是过了这么长时间它们都想家了,下课以后不要忘了把它送回家,让它回到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

六、活动拓展。

师:课件:对昆虫研究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继续研究,看谁的发现最多。说不定某一天你就会成为中国的法布尔,写出像《昆虫记》一样的传世佳作。

20、它们都是鸟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 2.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 3.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归纳鸟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难点】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 2.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 3.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归纳鸟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观察鸟的特征

1、学生观察鸟: 教师:你认识那些鸟?它们有什么特征?鸟有什么特征?

2、布置探究任务: 我们从哪些方面对鸟进行观察?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分组探究. 教师及时地提示学生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学生进行交流: 你观察了那些鸟?他们各有什么特征?将课本的观察记录表填写好. 学生进行比较归纳.

4、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我们观察的这些鸟有哪些相同之处?

5、学生交流:

6、总结:象鸡、鸽子、喜鹊这样,身体表面有羽毛的卵生动物都是鸟。

7、教师出示几种动物,让学生判断他们是否是鸟? 活动二: 保护我们的朋友-----鸟

1 讨论:有人说鸟是人类的朋友,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2 交流. 3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朋友-----鸟呢?

4 交流:保护鸟巢,留住我们的朋友,不打鸟. 自由活动: 教师:我们来组织一个鸟类展示会吧.

1、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一些鸟类的图片或其他展示作品.

2、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准备

3、展示作品 拓展活动: 教师:我们来组织一次爱鸟护鸟的活动吧.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爱鸟护鸟活动.

21、猫和兔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猫和兔的外形、运动方式和吃食情况。(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全身长毛,小动物吃奶是重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是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3.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观察猫的走、跑、蹿,以及上树时的运动状态。

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小猫、小兔各一只(或猫和兔的标本若干个)。猫和兔的挂图、幻灯片。

学生准备:有关猫和兔的图片或照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青蛙的身体分几部分?蚂蚁的身体分几部分?鸽子的身体分几部分?

2.讲述:在以前的自然课里,我们学习了金鱼、青蛙、蚂蚁、蟋蟀、鸽子、鹰等动物的一些知识。在这节课里,我们再来观察两种动物——猫和兔。(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观察猫的外形

(1)讲述观察目的:我们来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2)讨论观察方法:

①讨论:根据我们以前观察金鱼、青蛙、蚂蚁和蟋蟀等动物的经验说一说,要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观察?)

②教师小结:在观察猫的时候,也应该像观察青蛙、蚂蚁等动物那样,先看一看猫的整个身体是什么样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依次观察各部分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长有什么等等。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结果:猫的身体分几部分?猫的全身长有什么?

(5)教师小结:

(出示标有猫的身体各部分名称的挂图,或者用观察时使用的小猫。)

猫的身上长有毛,毛的颜色各种各样,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

(6)学生复述:猫身体的外形特征(要求能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地表述)。

(7)指导学生观察猫身体的各个部分

①讲解观察重点:我们已经知道猫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下面就按顺序观察这五个部分是什么样的——什么形状,长短大小如何,上面长有什么等等。

②小组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结果。

④教师小结:

(重点总结猫的牙、舌和足的特征)猫的嘴里有尖锐的牙齿,有长倒刺的舌。猫的足上有趾,趾端有爪,爪可以伸缩,在脚掌上长有肉垫。

2.指导学生观察猫的运动

(1)观察猫的行走

①讲解观察目的和要求: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猫是怎样走路的?(观察活猫走路有困难,也可以观察图片或幻灯片等)

②学生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汇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口述,也可以让学生边表述,边表演。)

④教师小结:

猫在走路的时候,主要是靠腿和脚。猫在行走时,脚的移动规律是:如果右前脚先向前迈步,左后脚就会跟着往前走,接着是左前脚向前迈步,右后脚就会跟着向前走。

(2)观察猫的奔跑

①讲解观察目的要求:下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猫是怎样奔跑的?

②学生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

奔跑是猫最快的一种运动方法。奔跑时,猫的四只脚常常是只有一只与地面接触,甚至是四只脚一起离地。猫在奔跑时,四只脚抬起的次序是:右前、左前、右后、左后,或者左前、右前、左后、右后。

接上述步骤研究猫怎样蹿(往高处跳)?猫怎样爬树?

研究猫的运动,不要求学生记住猫的运动规律,只是给儿童打开一个思路,引起他们以后随时注意观察各种动物运动规律的兴趣。

3.指导学生观察猫的食性

(1)谈话:猫吃什么?怎么吃?

(让儿童根据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来叙述,教师根据情况再加以补充。)

(2)讲述:小猫刚生下来时,还不会吃食物,是靠吃猫**的奶长大的。猫长大后能吃鱼和老鼠。猫吃食物时,用爪子帮助,用牙咬肉,用舌头舔骨头。猫捉老鼠时,先用耳朵听,再用眼睛看,然后轻轻走近老鼠,突然一扑,就用爪子把老鼠抓住了。真是个捕鼠能手!

(3)讨论:猫为什么能成为捕鼠能手?它的身体有哪些适于捕鼠的特点?

(4)讲述:老鼠常常晚上出来寻找食物。猫的眼睛到了晚上可以变得又大又圆,能看清出来寻食的老鼠。猫的耳壳能转动,能随时转向声音的来处,可以听到老鼠活动的声音。猫的牙齿锐利,便于吃肉,舌头上长有倒刺,能把骨头上的肉舔光。猫的爪子很尖锐,可以伸缩,脚掌上有肉垫,猫走路时把爪子缩回,走路没有声音。猫有这些特点,所以能成为捕鼠能手,我们要爱护它。

4.指导学生观察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出示兔的标本或挂图,也可以看课本第24页插图。)

(1)提问:这是什么动物?你看见过兔吗?

(2)小组讨论:兔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吃食方面有什么特征?

(3)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结:兔的外形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兔全身长毛。兔的运动方式是:跳着行走,奔跑迅速;兔小时候吃奶,长大了吃青草、蔬菜。

5.指导学生观察比较猫和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要时间允许,学生能够接受,可以组织学生对猫和兔进行比较。

(1)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①讲解比较重点:我们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外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上的不同,吃的食物不同。

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猫的尾巴长,兔的尾巴短。猫的四肢长短相似,兔的四肢是前腿短,后腿长。猫和兔身体表面的主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猫的耳朵短,兔的耳朵长。猫的嘴唇没有裂开,犬齿和臼齿发达,舌上有倒刺,兔的上嘴唇中间裂开,门齿发达,舌上没有倒刺。猫的爪锐利,兔的爪不锐利。猫吃鱼和肉,免吃青草、青菜。猫走路时,四只脚先后着地,兔是“跳”着行走的。

(2)比较猫和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①讲解比较重点。

按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时所提出的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猫和兔全身表面长毛;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猫和兔都用奶喂小动物。

22、多样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过程与方法

记录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总结: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很想就这样爱你一辈子,好好的在心里把我最真挚,最纯洁的感情都给你,让你的笑脸永远的灿烂,我很幸运可以遇到你,你就象一个天使,上帝派你来到人间,只是为了看我一眼,却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牵挂给我。我庆幸过,因为我可以爱你,我忐忑过,因为我想爱你,我无奈过,因为我不知道怎么爱你,我痛苦过,却只因为你也爱我。也许我们可以永远的这样下去,在自己的心里为彼此留下最美丽的回忆,永远的用心珍藏。这是我期盼的。人如果没有欲望,没有要求该多好,可是爱了要求的就多了,就有了苦恼,就有了心事。遇见了,我不否认这是缘分,爱了,是上辈子我们彼此的亏欠,我不愿放手,茫茫人海,一转身,我失去的也许是这一生最美丽的风景。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范文第2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挖土,亲自观察发现,土壤里到底有什么?并能很好地去和同伴们进行交流合作。

三、教学准备:

1、各种各样颜色的土壤(分别装在玻璃杯里)、小铲、放大镜若干、抹布、一叠报纸、记录纸。

2、学校花坛地段。

四、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认定目标。

1、猜一猜:拿出杯子里的土壤,大家一起猜。

2、提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礼物,看一看是什么?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土壤里有什么?

板书:土壤里有什么?

二、认识样品土壤(不同的颜色,手摸、闻)。

1、交流、汇报:

2、活动:去花圃挖土壤看一看,找一找并做记录,注意安全(证实猜测)。

3、汇报(先小组派代表汇报)。

(1)、提问:对于土壤,同学们想了解什么?

(2)、谈话:土壤里有什么?(猜一猜)

(3)、布置学生室外活动。

4、活动总结、汇报交流。你在土壤里发现什么?

5、集体交流。

哪些是你们曾不知道?你还继续研究的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1、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

2、师生共同交流、总结。

3、让学生说说新的发现。

(1)、你本节课最大收获是什么?

(2)、对学生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土壤里有植物动物遗体同时还有有生命的动物植物、沙子、石块、土、垃圾、旧布„„

(3)、鼓励有创新的同学及有进步的同学。

4、表扬小组合作学习成功者(预测、实地挖土壤,及回答问题成功者)。

5、激发有奇思妙想者。

四、拓展。

1、画图:

2、课外继续研究。

(1)、用美丽的画面展示你的发现。

(2)、搜集有关土壤的资料,继续研究。

五、作业设计

1、独立完成:科学同步练习部分习题

(1)、交流:

(2)、点评:

1、2了解土壤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类。

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去不同地方采集土壤样本,将一部分晒干、碾成粉末状,另一部分碾碎,保持原有水分。将晒干的部分筛选后分出黏土、壤土和沙土。

2 、放大镜每组 2 只,塑料杯、漏斗、量杯、水等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为了更好的研究,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花园的不同地方采集了三种不同的土壤,分别装在了一号、二号和三号烧杯里。关于这些昨天采集的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并分类。

3、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土壤

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课件出示: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注意事项:

1、土块要轻放。

2、搅拌要彻底。

3、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学生阅读此资料后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

1、观察颗粒大小

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课本第6页的阅读资料,它会给你一个原因解释。

学生阅读资料。

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用烧杯测量高度。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

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7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集体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

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

分组活动,交流。

三、课后拓展指导

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

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这儿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

学生思考、回答。

指出: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请教专家等。

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在材料设计方面,我准备了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壤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我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不同种类的土样、镊子、纸巾、漏杯、烧杯等。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 活动一:研究土壤的成分

1、分组实验的注意事项,不应该在实验的过程说。应该在实验前讲清楚,注意事项。

2、观察水中土壤的分层现象,一定要强调水中的土壤分层。前面在搅拌土壤应该把搅拌棒拿出来。让学生观察水中静止的土壤分层。同时这里如果在课前准备好土壤的分层,在这时展示学生看老师准备好的土壤分层,效果会更好!

活动

二、研究土壤的种类以及不同种类土壤的特性

通过看、闻、摸、听四种观察方法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不同,教材上只建议学生看看,摸摸,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的引申出闻闻、听听两种观察方法。并能主动讨论怎样听,为什

么这种土壤声音更大,气味大的原因是什么等深层问题,深化了学生对土壤的进一步了解。之后又通过实验——比较沙土与黏土的渗水性,使学生对不同种类土壤的不同性质有了进一步的探究,并辅助学生从实际意义上认识了什么样的实验可以称做“对比实验”,了解了对比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定量。实验效果良好。

1、3肥沃的土壤

一、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法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

植物喜欢在什么样的土壤中生长知道吗?什么是肥沃的土壤呢?今天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肥沃的土壤

二、探索和调查

1、通过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你会发现什么?

2、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3、引导猜测:动植物对土壤肥力是否产生影响?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4、肥沃的表土层的形成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出示树上的图并用投影仪打出来。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5、教师小结形成过程。

6、你们想亲自看看表土层的形成过程吗?

7、我们可以怎么做?

8、解释:腐殖质

9、讨论肥料袋的制作方法。

10、有同学想把动物放在里面,估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1、你们想用什么动物?为什么?

12、应该如何观察?

三、回顾和解释

提制作肥料袋的要求:能长期观察并记录。

1、4土壤的保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科学知识

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2、学生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么去做。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大家对土壤肯定有了较深的认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图片,请大家欣赏.

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2、教师出示课本12页的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4、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

5、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6、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二、欣赏课文插图

植物生长

北方窑洞

鼹鼠的家

制作陶器

三、对比模拟实验

变化?

1、提问: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

2、对比模拟实验

无植被土壤

有植被土壤

四、交流讨论

1、谈话:土壤为我们人类做了这么多,我们对土壤有一种感激之情,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

2、学习小组交流

3、在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5、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

6、提问: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7、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

五、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

3、组织全班交流。

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4、教师小结并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欣赏。

5、谈话: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小报展,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到环境的行列中来。

2、1果实和种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科学知识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3、小组实验、交流。

4、分组汇报。(猕猴桃、香蕉的种子都退化了,变的很小,很难察觉。如学生说不出来,教师需提醒。)

讲述:同学们发现植物的种子一般长在果实里,果实就是种子的家。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3、小组讨论、交流,试着填写活动记录表格。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4、究竟同学们想的对不对,下面我们就来解剖种子。谁来说说解剖时我们要注意哪些呢?

5、教师示范解剖种子。强调:用镊子剥开种皮时要轻,不要伤到里面幼嫩的部分,然后从蚕豆开口的那一边小心的掰开。

6、学生解剖种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并画下来。

7、说说你看到种子里面有什么?

8、学生再用花生的种子进行实验,要求按照预测——画图——解剖——观察——画图——表达的过程。 让学生比较每组前后两组的记录图,有什么不同?说明观察有什么作用?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1、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3、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又是自己能通过实验解决的问题吗?

4、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问题。

5、各小组汇报,选择一个研究问题。

6、小组讨论:怎么去研究这个问题?

7、小组汇报,确定研究方案。

8、课后进行实验。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范文第3篇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测试题及试卷答案 五年级 科学试卷 (时间40分钟)

一、填空题(

1、

2、

3、

6、

7、

8、10原创,其余改编)

1、体温计是根据___水银_热胀冷缩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40℃时水银体积_______变大____35℃时水银体积__缩小_________。这种现象主要和水银内部的_______微粒运动____有关。

2、太阳的热是通过___热辐射_____方式传播到地面上的,烧开水是通过___热对流___方式传播热量的。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__长度_________和_____方向______会慢慢地发生变化。_____日晷______就是利用太阳下影子的这种变化而计时的。

4、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叫______泄水_____型水钟;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的叫_________受水__型水钟。 5、清水和盐水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_________不同__。

6、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上_四季交替__________现象。

7、用手往下按一块在水中的泡沫,会感到手上有一种向上的力,这是泡沫在水中受到的____水的浮力_______的作用。

8、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它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__24_________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_1___小时。

9、根据单摆的_等时性__________特点,人们制成了摆钟。

10、许多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有些物体比较特殊,例如_0-4__________℃以下的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二、判断题(

1、

2、

4、

5、

6、

9、

11、12原创,其余改编) (1)热水袋水温60℃,人的手接触热水袋,热量从手上向热水袋传递, 这样的热传递形式叫热传导。 ( 错 ) (2)羽绒衣产生的热量比衬衣多,所以冬天要穿羽绒衣。 ( 错 ) (3)如果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沉的,那么它在食用油中一定是浮的。 ( 错 )

(4)夏天自行车的轮胎的气不能打的太满,否则会因气体热胀而爆胎。 ( 对 ) (5)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 ( 错 ) (6)提出“日心说”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 ( 错 ) (7)用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它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也是不一样的。 (对 ) (8)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对 )( 9)有一只摆钟,每天总是走快一点,应该往下调节摆锤下面的螺母。 (对 ) (10)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6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35克, 那么这个物体放在水中会浮。(错 ) (11)人们用铁做锅,而不用铜做锅,是因为铁的导热本领比铜强. (错 ) (12)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例如人可以大约呼吸60次左右,心跳20次左右。 (错 )

三、选择题(

1、

2、

4、

5、

7、

8、

9、

13、原创,其余改编) (1)一个茄子在水中是浮的,把它切成四分之一大小后茄子在水中是(B ) A 沉 B 浮 C无法判断

(2)相同体积的50℃水和10℃的水比较( A ) A 冷水重 B热水重 C无法判断 (3)往大小厚度相同的塑料杯、铁杯、陶瓷杯里倒热水,5分钟后杯中水凉的最快( A ) A 铁杯 B 塑料杯 C陶瓷杯

(4)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北京在东面,乌鲁木齐在西面,一天中先迎来日出是 ( B)

A 乌鲁木齐 B北京 C无法判断 (5)比较下图中的两个摆的摆动速度( B ) A 1号摆摆的快 B 2号摆摆的快 C两个摆摆的一样快 (6)1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前10毫升的水和最后10毫升的水比较( B ) A 后10毫升滴的快 B前10毫升滴的快 C滴的速度一样 (7)( A )作为地球自传的有力证据,已被世界公认。 A 傅科摆 B极昼极夜现象 C四季更替

(8)在北部的星空中,有7颗星组成勺子的模样。这7颗星被称为(B ) A 北极星 B北斗星 C牛郎星

(9)要使沉在海里的潜水艇上浮,正确的方法是:( B ) A往潜水艇的压载舱注水,以增加潜水艇的重量 B往潜水艇的压载舱排水,以减轻潜水艇的重量 C抛弃潜水艇的压载舱,以减轻潜水艇的重量

(10)原来浮起来的马铃薯,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C ) A.加糖水 B.加盐水 C.加清水

(11)一位同学做物体沉浮的实验时,把4个大小相同的小球放入水中,发现有的小球是沉的,有的小球是浮的,然后他把小球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寻找物体沉浮的规律,这个实验可以证明物体的沉浮与(B )有关。 A.大小 B.轻重 C.形状 (1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A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13)、下面那种情况物体排开的水量最大(A ) A.图1 B.图2 C.图3

四、连线题(原创)

棉被 热的良导体 木制筷子 铁锅锅身 热的不良导体 铝棒 陶瓷勺子 空气

五、图形题(1改编,2原创) 1.预测图中铁块、木块在水中将会如何运动?并在图中用长短不同的箭头线画出浸没在水中的木块和铁块的受力情况。

六、简答题(原创)

1、 有一个乒乓球不小心被踩瘪了,但没有破损,请你想办法让瘪了的乒乓球再鼓起来,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把踩瘪了的乒乓球放热水里浸泡一会,,乒乓球会重新鼓起来,因为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人们为什么会觉得北极星是“不动”的?在北极看北极星在什么地方?南极看北极星又会怎样?因为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的指向北极星 ,北极星处于地轴的延长线上。在北极看北极星在北斗七星距离五格的地方。而南极根本看不到北极星。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

三、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四、学情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不强。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五、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书22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五个单元:

1、游戏里的科学:(1--6)课,主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力的现象进行研究,如推力和拉力;物体之间相互接触而形成的摩擦力;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弹力等等,让他们对力的各种现象有一个亲历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

2、太阳与时间:(7---10)课,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对太阳的概况有初步了解,并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发现利用太阳计时的方法,了解计时工具发明的过程。

3、电的本领:(11--14)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用电器入手,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设计、实验等探究方法揭开一个个与电有关的谜。能够组装简单的电路,正确使用常见的用电器,做到安全用电,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4、我们的身体:(15---18)课,从自己的身体入手,引导学生涉猎神秘和新奇的生命领域――人体,对生命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热爱,对生命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以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生活的意识。

5、动物王国:(19—22)课,以学生对常见动物已有的认识为基础,层层展开,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后收获的乐趣,同时了解、认识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意识到珍爱生命,理解生命的本质。

6、研究与实践:(23、24)课,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和计划;培养学生“调查与研究”等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开发学生科学学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范文第5篇

相对原子质量C—12H—1O—16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A

B C D

2、下列有关磁场和磁感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磁铁周围才有磁场B、磁感线是由铁屑形成的

C、磁感线是客观存在的闭合曲线D、越靠近磁极的地方磁感线越密

3、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些情况:①插座中的两个线头相碰;②开关中的两个线头相碰;③电路中增加了大功率用电器;④户外输电线绝缘皮损坏。可能引起家中保险丝熔断的是()

A、只有①②B、只有②③C、只有②④D、只有①③

4、2010年4月5日,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第117号新元素,填补了第116号和第118号元素之间的空缺。推测该元素为117号元素的依据是()

A、中子数B、质子数C、电子数D、中子数和电子数

5、要增强电磁铁的磁性,可采取的方法是()

A、增大线圈中的电流B、降低两端的电压C、减少线圈的匝数 D、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验表明,只有36伏的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

B、在有电源的现场起火,为了灭火救灾,必须先切断电源或迅速用水将火扑灭

C、家庭电路中引起的触电事故都是由于人体直接或间接跟火线连通造成的

D、当高压输电线断头线落在人附近地面时,为了安全应迅速向远离断头的地方大步离去

7、如图所示,对甲、乙、丙、丁四幅实验装置图解释正确的是(

)

A.甲是磁场能产生电流

B.乙是电磁继电器,它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C.丙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D.丁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放入磁场中,导体中就产生电流

8、1992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汞元素的一种新原子,这种汞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8,核电荷数为80,这种汞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80B、128C、208D、288

9、下列各种物质中,前一种是单质,后一种是混合物的是()

A、白磷、石灰水B、煤、氯化钾C、金属镁、五氧化二磷D、雨水、白磷

10、科学研究中常常会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类比法”、等研究方法。下面四个研究中,采用“模型法”的是()

A、研究电流时,把它与水流相比

B、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C、探究两个阻值为R的电阻串联时,可用一个阻值为2R的电阻来代替

D、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保持了受力面积的大小关系

11、在3D电影《阿凡达》中描述,因富含罕见的常温超导,巨石在潘多拉星球地磁场的作用下产生壮观的浮空景象。在现实生活中常温超导还没有发现,但科学家们却能把正方体磁体漂浮在通电导体的上方,产生类似的现象。对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同名磁极相互排斥B、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C、正方体磁体受力平衡D、该实验是在失重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12、在日常生活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这里的氟、氟、碘、硒、铁指的是()

A、单质B、原子C、离子D、元素

2+

13、对于Mg和Mg认识不正确的是()

2+2+A、Mg和Mg是同一种元素B、Mg和Mg化合价不同

2+2+C、Mg比Mg多两个质子D、Mg比Mg多两个电子

14、三聚磷酸钠(Na5P3O10)过去常用作洗衣粉的辅助剂,我国部分省市为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已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衣粉。在Na5P3O10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A、+3价B、+4价C、+5价D、+6价

15、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弹簧测力计下面挂着条形磁铁,螺线管中插有铁芯,开关S拨在触点②位置。要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下列操作方法能够实现的是()

A、滑片P向b端滑动B、将S拨到①位置

C、将铁芯从螺线管中取出D、将螺线管往上移动

16、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

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证明了原子核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17、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X g,另一种元素R的原子质量为Y g,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Y gB、12X/Y gC、Y/X gD、12Y/X g

18、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氧化铝 AlOB、氦气 He2C、碳酸钠 NaCO3D、氢氧化钾KOH

A、A和B是同一种元素B、A和B的核电荷数不同

C、B和C核外电子数相等D、B和C互为同位素

20、有A和B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已知A和B的元素质量比为21:8,而A和B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7;2,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A2B3B、A3B4C、A2B5D、AB

二、填空题(第21—24题,每空1分,第25—27题,每空2分,共32分)

21、电冰箱门上装有磁性密封条,是利用了 的原理,而磁带和磁卡则是利用了它们能被的原理。

22、经证实,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例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请你填写构成下列物质的微粒名称。(用“分子”或“原子”或“离子”填入下列空格)

⑴、体温计中的汞是由汞构成的。

⑵、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是由二氧化碳构成的。

⑶、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氯化钠晶体是由构成的。

23、有下列这些物质:①氧气;②铁;③一氧化碳;④氩气;⑤水;⑥食盐;⑦空气。 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

24、交流发电机是将能的机器,它是利用的原理制成

25、甲、乙、丙、丁四种元素,甲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乙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丁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则:甲的单质是,乙元素是,乙和丙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丁的离子符号为。

26、如图所示,AB是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将它竖直放在水平放置的

螺线管旁。闭合开关s后,当导体AB左右运动时在回路中________产生感

应电流 (填“能”或“不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与________的运

动方向和________的方向有关

27、如右图所示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已知D元素的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D元素属于(填“金属”、“非金属”)元素 ⑵、C元素的原子核内有个质子。 ⑶、请推测有关B元素组成的单质的两点信息: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4分)

28、小强要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现有线圈匝数分别为

50匝和100匝的外形相同的电磁铁,他先后将这两个电磁铁接入如图所

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⑴、实验中小强是通过电磁铁来判断其磁性强弱的。 ⑵、分析实验记录,可得出的结论有(至少写出一个)。

29、氟利昂是一种常见的制冷剂。氟利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分解出氯原子破坏臭氧层,其破坏臭氧的循环示意图如下:

⑴、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臭氧与氧气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⑵、经过①②③的反应后,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填“减少”、“增加”或“不变”),其原因是: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和不变

四、分析计算题(第31题 6分,第32题 8分)

30、2011年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青蒿素的化学式:C15H22O5),它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获美国拉斯克奖。

⑴、青蒿素由种元素组成。

⑵、一个青蒿素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是。

⑶、求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31、小明利用热敏电阻设计了一个“过热自动报警电路”,如图甲所示。将热敏电阻R安装在需要探测温度的地方,当环境温度正常时,继电器的上触点接触,下触点分离,指示灯亮;让环境温度超过某一值时,继电器的下触点接触,上触点分离,警铃响,图甲中继电器的供电电压U1=3 V,继电器线圈用漆包线绕成,其电阻R0=30欧。当线圈中的电流大于等于50毫安时,继电器的衔铁将被吸合,警铃响。图乙是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像。

⑴图乙可知,当环境温度为40℃时,热敏电阻阻值为_______ Ω。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热敏电阻阻值将_______,继电器的磁性将________(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图甲中警铃的接线柱C应与接线柱________相连,指示灯的接线柱D应与接线柱________ 相连(均选填“A”或 “B”)。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范文第6篇

1、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像蚂蚁、蝴蝶、蜜蜂这样的动物,它们的身体都分为、、三部分,头部有,胸部有三对,凡是具有这些特点的动物都是。 (2)蚂蚁是一种社会性昆虫,一个完整的蚂蚁群体通常是由、 共同组成的。

(3)家畜都是动物,例如:、、等。

(4)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是。

(5)猫和兔的身体由、、五部分组成。

(6)鱼类一般身体表面有,用呼吸,用运动,终生生活在中,用繁殖后代。

(7)两栖动物的特点是身体表面,小时候生活在中,用呼吸;长大后既能生活在繁殖后代。 (8)爬行动物身体表面有或,用呼吸,采用腹部的方式运动,用繁殖。

2、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不是哺乳动物的是。 A大象B企鹅C 袋鼠

(2)下列是哺乳动物的是。 A鲸鱼B鲨鱼C 鳄鱼

(3)哺乳动物不具备的能力是。 A飞翔B用鳃呼吸C 潜水

(4)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 A大象B河马C 蓝鲸

(5)下列不全属于哺乳动物的一组是。 A牛、猴、燕子、猫、鱼B牛、猴、猫、虎 C山羊、鹿、狼D大熊猫、骆驼、鲸

(6)黄鼠狼、猫在繁殖和喂养后代方面的相同点是。

A卵生,用肉喂养小动物B胎生,用奶喂小动物C胎生,用粮食喂养后代 (7)下列不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A听觉B视觉C 嗅觉

(8)下列不属于鸟类的动物是。 A 蜂鸟B孔雀C 蝙蝠

(9)通常同种鸟类当中羽毛最漂亮的是。

A雌鸟B雄鸟C幼鸟

(10)的食物是鱼。A企鹅B鹦鹉C啄木鸟

3、判断(每题2分,共20分)

(1)我们平常所见的虫子都是昆虫。() (2)昆虫都会飞。() (3)昆虫只吃植物。() (4)蜘蛛不是昆虫。()

(5)蜗牛、蝗虫和蚂蚁是同一种动物。() (6)鸟类都能飞翔。() (7)企鹅能潜水,但它也是鸟。()

(8)农民喷洒的农药只会杀死害虫,不会对鸟类产生什么影响。(9)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10)鸟是由远古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二.科学探究

1、(每题10分,共10分)

(1)鱼的哪些外形特点适合在水中生活

?三.走进生活

2、(每题各10分,共20分) (1)为什么在羽绒服里添加羽绒?

(2)某地区遭遇鼠害,你有哪些灭鼠的办法?

上一篇:开淘宝网店详细步骤范文下一篇:科学六年级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