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水电政策管理论文范文

2023-12-17

农村小水电政策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基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涌现出很多问题,导致部分水利工程建设不达标,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严重阻碍了我国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的改革与发展。因此,要对影响基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积极探索有利于基层水利事业建设管理和发展的新思路,以提高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质量、构建完善的维护管理措施,促进基层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不断发展。

关键词 基层水利;工程建设;工程管理

1 基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偏低

基层水利工程建设中涉及基层水利工程深层次的内容,比如整体设计、工程监理等工作,都是由相应单位的人员负责,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员自身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较小,导致部分基层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存在惰性,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这也是基层水利管理人员整体业务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的重要原因。此外,基层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处理上传下达等事务性工作,用于钻研业务技能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再加上相关部门没有建立完善的基层水利人员培训机制,基层水利人员在工作中没有或者缺乏继续深造的机会,自身的业务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无法承担起深层次的建设与管理工作[1]。

1.2 工程建设资金缺口大,部分工程施工不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基层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及建设规模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基层水利建设的需要,我国政府不断增加水利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但目前仍旧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阻碍了基层水利工程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虽然国家层面的投资一直在增加,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田地面积广阔,分配到各个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经费很少,远远达不到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需求。

目前,我国水利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基层水利工程建设及维护管理过程进行了规范,但由于大多数小型水利工程都是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能够获得的建设及管理资金有限,工程建设管理者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思想,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存在不遵守国家法规及标准的问题,导致部分基层水利工程建設的很多环节达不到国家建设标准。

1.3 工程设计不规范

虽然国家天天在提工程设计的重要性,但仍有许多基层水利工程不按规范设计,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大多数基层水利工程的设计费用由地方财政配套,鉴于地方财政负债累累,虽然基层水利工程的设计费用金额不多,但地方财政也难以承担或不愿承担,导致建设单位东拼西凑工程设计费用,并且与设计单位讨价还价、不按标准付费,最终设计单位为了节省实地的测量费用,便按建设单位提供的有限资料在家“闭门造车”,其设计结果与实地情况大相径庭。2)部分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为刚毕业或实习的学生,缺乏现场施工经验,导致设计的工程难以施工或达到使用要求。3)前期工作时间安排紧恰,后期为了申报项目而让设计单位赶工期,设计单位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审查复核,导致设计结果错误频出。

1.4 工程建设监控措施不完善

在实践调查中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基层水利部门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质量监控措施。尤其是在监测管理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施工时,所采用的监测设备比较落后,监测结果不准确,工程项目完工后投入使用的过程中陆续出现很多问题,不仅浪费了国家资源,而且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2]。

1.5 各部门职责不清

每一项基层水利工程通常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配合才能建设完成,这些部门会利用各自的优势争取项目资金。在这个过程中,工程所在地的政府部门、拥有资金的单位以及工程主管部门都拥有工程项目的管理权。这些管理权如果不能有效协调分配,很容易出现职责分工不明确、出现问题后各部门互相推诿等问题,导致工程进度无法及时、有效推进,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监控,工程完工后其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1.6 运管制度不健全

在实践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基层水利工程在承包过程中,虽然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招投标制度来实施,但仍存在分包、转包等问题。这为一些没有资质的小型施工单位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往往会通过行贿、让利等不法手段,获得承建水利工程的资格。这些单位由于自身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以及完备、先进的施工设备,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导致工程在投入使用后达不到预期效益。

2 基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发展思路

2.1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要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建立起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训机制,通过业务培训和技能考核,促进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要把培训完成情况列入到单位年度考核当中,对受训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此外,在单位内部要定期邀请专家开办专题讲座,加强业务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起一支业务熟练、政治过硬、能够承担各种类型的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人才队伍。

2.2 多元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大力扶持基层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地方财政要划分相当比例的资金,用于基层水利工程设施的配套建设或设计及管护费用的支付。同时,要采取多元资金投入的方式,扩大资金的筹集渠道,增加基层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并围绕水利设施建设中各个环节资金缺乏的问题,提出分步骤、循序渐进的解决方案,促使基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紧缺或不配套的局面得到根本的改变,以促进基层水利建设事业各项工作全面提升。

2.3 严格按国家标准做好设计工作

设计工作属于项目建设的前期阶段,如果设计不到位,可能为工程建设埋下隐患。因此,选择经验丰富、实力强的设计单位、按定額比例支付设计费是获取优秀设计的必备条件,也是建设优良工程基本条件。

2.4 突出施工现场管理

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要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测量仪器,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材料质量检查及施工环节质量检查,并采取合理的测量方法,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以此提高质量检测的水平。在实施施工现场管理时,相关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工期、节约工程造价、节省国家资源[3]。同时,还要做好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检测评定,以及竣工资料的收集等工作。

2.5 明确责任部门,实现责权统一

水利工程与一般的房建工程不同。房建工程的建设单位和责任人都很明确,而水利工程的投资者、受益者及建设用地所有者往往是不统一的,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参与者职责不清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要对参与工程建设的每个单位和部门所承担的角色及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并赋予相应的权力,实现责权统一。这样在分配工作或者出现问题时,可以快速找到相关责任人,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或改进。

2.6 科学谋划,规范管理

相关部门要转变传统管理中重视工程建设,忽视过程及后续管理的错误观念。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要及时安排相关单位或个人筹集资金对其进行维护使用,有效提高基层水利工程的管理效益,确保工程建设的稳定、高效进行。

3 结语

基层水利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与我国农业、工业、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且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措施不合理,极易引起各种质量事故。因此要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严格监控工程实施的每个环节,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不断完善基层水利建设和管理制度,为农业、工业、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实现社会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造福百姓。

参考文献:

[1] 杨红荣.沁源县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发展思路探析[J].山西水利,2019,35(3):48-50.

[2] 陆春梅.强化基层水利工程管理 夯实水利工程建设基础[J].吉林农业,2019(6):69.

[3] 廖良强,廖良春.强化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分析[J].湖南水利水电,2019(2):76-77.

(责任编辑:赵中正)

农村小水电政策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该文通过对某地方小水电站的介绍,引出对于地方性小水电站建设的经济效益以及财务评估分析的一些实用方法,从而给其他地方小水电站的建设评估单位提供实际的经验。

关键词:地方小水电站建设 经济效益 财务评估分析

1 小水电站建设情况简析

水利水电工程由于其工程特点,造成业内同行商业竞争压力过大,企业都想中标,都想获得工程的施工权利,因此在招标过程中肆意压低竞标价格,造成水利水电工程无法按照正常标准来实现工程竞标,最终导致中标单位通过低于正常水平的价格完成中标,這严重威胁着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某地小水电站的建设发展比较迅猛,其装机的容量大多在二百千瓦左右,并且大多数的小型水电站都是个人投资的。由于该小水电站建设的投资者属于自己筹措资金,并且大多数投资资金的业主都是第一次参与到水电站的建设投资之中,对于水电行业的现状以及发展没有更多的了解,这就造成了他们对于投资水电站的建设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其中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是这个电站建成以后的经济效益如何?他们付出的投资几年以后能够收回成本等等,同时,这些问题也是地方小水电站的那些投资者着重关注的问题。笔者就以上投资者关注的问题,以某市地方小水电站的建设为例,来谈谈关于地方小水电站建设时的经济效益以及财务评估分析的一些方法。

2 小水电站建设相关参数

小水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200 kW(1*75 kW+1*125 kW),其中设计的年发电总量为63.04 kWh。

3 进行评估分析的理论依据

经济效益的内涵有不同的说法,大体上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第二种是劳动耗费与劳动所得的比较,第三种是是指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效果和收益状况,这三种说法从不同的方面解释了经济效益的内涵。综合这三种说法,核心意思就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时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其中,投入部分包括人力,物力,原材料,设备等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消耗。根据此前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委员会所颁发的《建设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以及《水电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暂行规定》,并且依据中国现行的财政以及税务制度,针对这个水电站的相关问题进行经济效益以及财务评价。

3.1 电站投资的计划以及建设启动资金的筹措

3.1.1 电站固定资产的投资

根据大概计算可以知道,小水电站在当时的价格水平之下,其静态的总投资额为160.48万元,这些资金全部采用的是自己筹集的方式。

3.1.2 电站的流动资金

电站的流动资金按照其正常的经营成本的1/10来计算,为2000元。

3.2 电站的相关的基础型数据

3.2.1 电站的有效电量

小水电站的设计的年总发电量为617900 kWh,根据有关的数据可知:小型电站的有效电量系数为0.9,电厂区的用电率为0.50%,其线损率采用的是1%,经过相关的计算可得出小型电站的有效电量为617900 kWh。

3.2.2 电站固定资产的投资

小型电站的建设项目固定资产的投资总额为160.48万元。

3.2.3 电站的基准收益率

电站全部的投资财务基准的收益率均采用6%。

3.2.4 电站经济效益的计算期

电站的建设工期为一年,同时其生产的周期为20年,这样就可以得出电站的经济效益的计算期为21年。

3.3 电站的总运营成本的计算

在一般的经济活动中,总体的运营成本一般包括:经营的成本,设备器材的折旧费用,以及相关利息的支出等。其中的经营成本主要包括:人员的工资以及福利方面的费用支出,电厂的日常维护费用,生产期间的修理费用以及其他的各项费用。

3.3.1 库区的日常维修费用

小水电站的库区维修费用取0.01元每千瓦时。

3.3.2 电厂设备的折旧费用

电厂设备的综合折旧费用通常按照该厂的固定资产的2.1%来看核算。

3.3.3 生产期间的大型维修费用

通常电厂的大兴维修费用,一般按照其固定资产与修理的费用率来计算,即:修理费用=固定资产的总价值*修理的费用率。

3.3.4 其他的支出费用

其他的支出费用通常按照电厂装机的总容量每千瓦9元来计算。

3.3.5 员工的工资以及福利费用的支出

小型水电站的在编人员为3个人,其中工资水平为500元每月,还有员工的福利费用按照工资总额的14%来计算。

3.4 销售的收入,税收以及相关的利润计算

3.4.1 上网的电价

2006年该市的上网销售的电价为0.28元每千瓦时。

3.4.2 销售的收入

销售收入=上网的电量*上网销售电价

3.4.3 销售的税金

销售税金主要包含有增值税以及销售的税金的附加:增值税=(销售点的收入*0.06)/1.06;销售税金的附加是指教育税以及维护城市建设税的附加,他们分别位于增值税的3.0%以及5%。

3.4.4 企业所得税

当这个电厂在年末产生生产利润时,对于一般的小型水电站,每年的利润比较少,因而通常取其所得税率为17%。

3.4.5 电厂的利润总额以及税后的利润

电厂的利润总额为销售收入与总成本的费用和其销售税金以及其附加的差值,扣除其所得税之后就是税后利润。

3.4.6 电厂的盈余公积金以及公益金的计算

盈余的公积金以及公益金可以按照其可以分配的利润即税后利润的5%来计算。

3.5 电厂的盈利能力分析

电厂的所得税之后的投资财务在内部的收益率为6.51%,并且其投资的回收周期为12年,财务的净现值为6.39万元,

3.6 电厂财务评价的结论

可以从其财务的指数可以看出税后其全部投资财务的内部收益率大于其财务的基准收益率,并且其财务的净现值为正值,其投资的回收期为12年。

该工程的所有财务指标符合要求,说明其财务可行。

3.7 提高小水电站经济效益的措施

(1)加强水电单位的内部控制,完善小水电单位的预算编制制度,针对一些设备的使用,更新,以及相关的投入进行审核,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2)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减少设备出问题的状况,做好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加强科技的投入,降低电力输送过程中的电能损耗。

4 结语

根据以上对于小型电站经济效益以及财务评估分析的具体方法,相关人员可以比照此步骤来进行工作,这种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而言,有效地控制施工造价,能够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提高业内企业的建设水平,提高我国建设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陈星.小水电的效益及其评价方法[J].农村电气化,2005(2).

[2] 张峰.浅议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7(4).

[3] 白光大.浅谈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J].农业与技术,2007(1).

农村小水电政策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湖北省是水能资源大省,其农村水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率较高,但地区分布不均。水电开发对于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而老、旧电站存在效益低、安全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湖北省探索出一条增效扩容、提高水能资源利用率的水电改造之路,初显改造成效。

关键词 农村水能资源;增效扩容;改造;湖北省

1 湖北省农村水电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1.1 水能资源丰富

湖北省水能资源丰富,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838.7万kW,其中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0万kW及以上河流173条,理论蕴藏量1746.8万kW;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万kW以下河流250条,理论蕴藏量91.9万kW。全省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统计成果见表1。

表1 湖北省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

资源类别 河流数

/条 平均功率

/万kW 年电量

/亿kW•h

理论蕴藏量 423 1838.7 1610.7

1万kWt及以上河流理论蕴藏量 173 1746.8 1530.2

1万kW以下河流理论蕴藏量 250 91.9 80.5

湖北省农村(0.01≤N≤5万kW)水电站按流域统计情况详见表2。

1.2 地区分布不均

如表所示,湖北省农村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清江水系、汉江的堵河、南河水系;三峡北岸的黄柏河、香溪河、沿渡河水系;洞庭湖水系的酉水、溇水;以及鄂东诸河等流域。水能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根据行政区划主要分布在鄂西山区的恩施、十堰、宜昌及神农架林区,以及鄂东南山区的黄冈、咸宁等区域内。其中恩施、十堰和宜昌最多,天门、潜江最少,仙桃无技术可开发量。

1.3 开发利用率较高

到2011年底,已建水电站1783处、装机容量3369.0万kW (含大中型),占全省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的91.8%。中、小型水电站装机达到1776处、装机容量427.3万kW,占中、小型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的63.7%。农村水电装机1764处、装机容量296.1万kW (5万kW及以下),占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的52.68%。

2 农村水电开发的重要性与改造的必要性

2.1 农村水电开发的重要性

农村水电是农村重要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是多数山区贫困县的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水电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了水能资源开发步伐,提高了农村用电水平。以水能资源开发和农村水电建设为契机,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加快水能资源开发步伐,提高了农村用电水平。(2)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水电,西部山区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水电行业对其贡献显著,很多地方水电企业上缴税收平均占县级财政收入的10.7%,部分县占20%以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农村水电的建设,鼓励农民利用征地补偿金入股和直接参与电站建设,增加农户收入。(3)提高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促进了中小河流治理。在水能资源开发中充分注重合理配置和保护水能资源,走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之路。在解决当地用电问题的同时,增加了灌溉面积,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保障供水安全,促进了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实现了发电、灌溉、饮水相结合,保持了河流生态用水,维护了河流健康生命。(4)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为农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完全统计,我省通过水电建设,共新建和改造乡村公路1.67万km,相当多的乡镇和多个行政村直接受益。城乡家用电器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宽带网”进村入户,农民“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条件得到明显改善。(5)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实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农村水电特别是水电农村电气化、小水电代燃料和增效扩容工程的建设,农民可不再为砍柴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保护了自然森林及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普遍提高,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以水发电替代煤发电,减少二氧化碳、烟尘排放量和大量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维持了良好生态环境,使山区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秀,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2.2 农村水电改造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湖北省农村水电站所有制形式和经营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由长期以来单一的国有所有制向国有、集体、股份制、民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格局转变。湖北省农村水电经历了从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到现代化管理的三个阶段。多年来,农村水电企业积极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将目标成本层层分解到车间、班组、个人,从而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这些老、旧电站上网电价低,管理人员多,企业负担重,经济效益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缺乏足够的维护管理资金,单靠自身实力难以进行增效扩容改造。增效扩容,提高水电资源的利用率是水电改造的必经之路。(1)农村水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目前湖北省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已经达到52.68%,新建项目的空间不大,从“十二五”开始,将从注重新建项目向更加重视增效扩容改造方面转变,走老旧电站提高综合能效,消除安全隐患,注重生态环保,完善综合利用功能的新路子。可以说,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是一项促进湖北水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在新形势下开展“民生水电、平安水电、绿色水电、和谐水电”的又一项重要任务。(2)消除工程安全隐患、保障公共安全的迫切需要。1995年以前投产的农村水电站普遍存在设计标准低、技术过时落后,建筑质量差、设备制造水平及技术性能低,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轮发电机组设备磨损严重。发电机老化,温升过高、震动过大、效率降低;水轮机转轮气蚀严重,水机运行效率达不到设计要求;过流部件漏水严重,弃水过大,机组运行状态不稳;水机调速器及进水管蝴蝶阀动作不可靠,自动化程度不高;油、汽、水等系统设备运行性能不稳定。二是电气设备老化严重及能耗过高。电站主变压器介损严重超标,达不到安全运行经济指标;其它一次设备,特别是高、低压开关设备,都是按上世纪八十年代配置的开敞式无防护型设备,绝缘老化,运行超温严重,属淘汰产品,设备维护及检修困难。三是控制保护设备技术普遍落后。电站励磁、调速、监控、保护系统及水机自动化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自动化水平低,运行调度动作不可靠,有时电压、电流及温度无法满足电力安全生产的要求。四是渠道、隧洞、压力前池等挡水、泄水建筑物存在渗漏、塌陷、冲刷、淤积等方面的工程缺陷。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在消除工程安全隐患,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成效明显、作用突出。(3)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节能减排的需要。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举措。“十二五”时期,我国继续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16%、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下降8%、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的任务。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不需移民,不增加环境负担,开发成本和电能质量均优于风能、太阳能等同类能源。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可较大规模地新增水电发电量,随着这些易实施、见效快、效果好的节能减排项目的潜力得到挖掘和释放,将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4)改善河流生态环境,促进人水和谐的需要。农村水电过去在解决农村无电缺电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欢迎。但受当时开发理念和条件的限制,早期建设的部分电站存在河段减水脱流,影响河流生态和下游生产生活用水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对河流生态要求越来越高,加强生态流量管理,确保小水电站最小下泄生态流量,使下游河道不干涸、不断流,打造绿色水电,改善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好青山绿水,促进人水和谐势在必行。(5)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湖北省农村水电是当地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重要收入来源和农村公益事业的主要支柱。实施增效扩容改造,直接惠及当地农民,电站增容、农民增收,对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重要意义。(6)发展分布式能源、提高应急救灾能力的需要。农村水电具有“分布分散、就地开发、就近供电、启闭迅速”等特点,在应急救灾中具有重要作用。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雨雪冰冻灾害,湖北省恩施州及咸宁市农村水电为保障县城和农村春节期间供电发挥了关键作用。

3 农村水电的改造之路

3.1 “四位一体”的农村水电技术改造

湖北省具有雄厚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农村水电站监控设备、微机励磁设备、微机调速器设备、微机保护装置、光纤数字设备厂家众多,很多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使我省在农村水电现代化技术改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水轮发电机组改造方面,湖北省以更换高效转轮和发电机定、转子线圈为主,既减少了投资,也节约了大量金属材料。

在调速器改造方面,主要更换电气部分和部分机械设备,保留液压部分,既可减少投资和材料,还可减少工作量,缩短改造工期。对一定需要更新改造的,优先采用高油压微机调速器,并不再设气系统,简化了运行管理。

在电气设备改造方面,以安全为第一要素,尽量采用免维护和运行操作简单的智能设备,减少运行人员的操作失误和工作压力。

在流域梯级电站统一调度、管理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1990年五峰县松林坪水电站采用微机监控系统;1997年兴山县古夫110kV变电站采用了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替代电磁式控制保护设备等。

3.2 增效扩容——水电改造的必经之路

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对老旧农村水电站实施改造,其工期短、规模小、无移民,基本不增加淹没耕地、林地和永久性占地。2011年,全省47座水电站纳入全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计划。改造前装机容量11.189万kW,改造后装机容量可达到13.477万kW,计划总投资4.19亿元。目前,47个试点项目已经圆满完成改造任务,通过了完工验收,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促进减排温室气体。新增的清洁可再生电能,可替代化石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减轻烟尘污染、水污染和酸雨危害,改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2)改善河流生态环境。针对部分老旧电站原设计未考虑生态流量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后可满足下游河道生态流量要求,为达到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的目标,改造中以维护河流健康为目标,生态基流不得低于河段多年平均流量的10%。确保小水电站最小下泄生态流量,使下游河道不干涸、不断流。(3)保护森林植被。通过为农民提供廉价电力,实现以电代柴,可有效保护山区植被,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避免水土流失,恢复青山绿水。(4)改善公共安全环境。在巩固、增效和扩容老旧电站发、供电能力的基础上,消除电站自身安全隐患,使其防洪标准和运行状况满足公共安全要求。(5)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增效扩容项目绝大多数都是经过水库整险加固的项目,改善了灌溉、人畜饮水、生态修复和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增效扩容主要侧重在机电设备更新改造、优化梯级电站调度方面,提高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

农村水电是绿色可再生能源,增效扩容改造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湖北对水电改造的探索具有很大实践意义。目前国家对推进农村水电增效扩容工作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增效扩容的水电改造之路也将继续为国家建设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丛书——水能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刘昀)

农村小水电政策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十九大后,农村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的战略地位被再一次提高,它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也是认识与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然举措。故本文通过对我国一二三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研究,科学认识产业融合的内涵,分析当前产业融合面临的瓶颈,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链,加强功能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科学选择。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全新理念,是合理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重要体现。故本文以一二三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现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化解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障碍,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发展,提升收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意义

(一)产业融合有利于农村朝着正确有利的方向进行革新与发展

产业融合是因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因素而造成的产业边界模糊的现象。其中,包括了新技术、新模式、资源、要素等的整合或重组。主要路径是的渗透与交叉重组。产业融合可以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内容、调整产业布局,因此是农村产业革新、进步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产业间的融合发展,达到相互增值的目的,引领要素在部门间的合理有效分配,推动农村朝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强供给质量,提升供给水准,推动农村供给侧改革,这也符合当下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国情。

(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借鉴国外经验的措施

我国最早的产业融合的理念是来自于他国。在国外的经验中,最广为流传的是日本今村奈良臣提倡的“六次产业”。即通过激励农民多元化生产,来促进行业间附加值内部化,进而增加农村发展活力。除此以外,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曾提倡“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使得三个产业的发展呗紧密地结合起来,尤其注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农工商一体化的带动,进而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三个产业的联合发展。通过学习他国的产业融合的思想和经验作为借鉴。同时结合本国独有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特色,发展适合当下我国产业融合的理论。

二、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现存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转化困难

每个产业的主要用途与功能不尽相同。首先,第二产业主要以标准化的加工为手段,因为为第一产业的发展引进了机器设备。而第三产业服务业主要提供了信息、金融资本等方面的支撑条件。在上述条件的助力下,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因而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生产同数量的农产品所需的土地数量下降、劳动力下降。从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安置的社会问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分流转化十分困难。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安置问题,需要考虑两方面,一是产业的关联性;而是农民自身综合素质。

(二) 农产品质量不高

農产品质量提升包括了众多方面,从原材料种子的挑选、到生产加工、运输流通、保存等各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的高与否。除此以外。人为因素以外的自然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关键点,如天气气候、湿度、土壤成分比例等等。在供给侧的背景下,生产提供有质量的农产品是产业融合的宗旨。但实际生活中,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生产加工流程粗糙,未能达到预期标准与效果,因而农产品质量低下。如何规范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如何引进的技术,如何有效监控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除此以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产业发展也迎来了大数据的时代。农产品生产依旧循规蹈矩,不仅质量难以提升,还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手段,如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公共设施不完善,金融支撑不足

农村相较城市,发展滞后,缺少先进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平台,这也导致了产业融合的有力有效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水、电、垃圾处理站等公共产品的薄弱,资金投入力度小,同时也存在现有的基础设施备破环的问题,维护力度不高;而信息化服务平台的缺失则影响了信息、资源的传递交流,阻碍了产业之间资源的整合。此外,金融支持服务方面的不足与欠缺也是产业融合的一大困难之处。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更倾向于向亲友借款,向金融机构借款需求较少,同时,农民缺乏借贷相关的质押品,因此在资金获取方面能力明显不足。

三、政策与建议

(一)搭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创新能力的平台

中国大部分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尽人意,而且同质、雷同的问题十分明显。很多发展项目缺乏良好的自我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往往收益微薄,甚至入不敷出。这主要是源于创新意识的缺乏。我国农民普遍综合素质不高,信息处理能力不强。因此政府或者当地龙头企业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创新合作平台。一方面,对农民基础技能进行培训,提升能力,这也有利于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就业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引领市场发展,提供信息化服务,加强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部门的沟通交流,保证生产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二)探索“农民、合作社、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加大对龙头企业、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民合作社三重培养的力度。作为产业融合的有力推动者,龙头企业在资源、资金的拥有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故合理对龙头企业的引导,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作为产业融合的参与者,新型农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已认定的职业农民进行教育资助、社会保险等补助,鼓励他们通过土地流转,标准化经营获取更高收入。作为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农民合作社常常承担着市场开拓、运输配送等职能,故通过政策引导解决初级阶段的问题。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因此探索出一个适合于三者协调发展的路径十分必要。通过发展新模式的探索,增强价值链,提升收入,带动产业发展。

(三)建立系统有效的财政、金融、投资支持政策体系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农民的资本力量薄弱,因而仅仅依靠农民自身多元化的经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实施激励政策。例如,资金补助、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激励农民的同时,也减缓他们在资金方面的压力。通过协调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形成合理完善的资源配置有效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涵盖以下内容:一方面,形成稳健体系,保证产业的稳固扎实发展;另一方面,给予财政支持,形成鼓励产业创新的机制。此外,还有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防止行政过分干预。在金融政策方面,相关部门应切实做到“定位降准”,切实实施产权抵押贷款等金融政策,保证农业领域的资金具有充分的流动性。激励当地农民通过房屋产权、土地承包等形式加入合作社,促农民与产业间利益链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加大对产业园、生态发展园项目扶持与资金投入,切实强调农民在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保证他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四)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对公共交通、通信网络、水电供应、停车场、垃圾处理、公厕与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大力财政支撑,同时鼓励和补贴自行建设相关设施的独立经营者。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财政贴息、建立基金等多项手段,增加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与质量,进而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与发展的均等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域。另外,搭建农村综合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包括乡村特色旅游、农产品价格信息、电子商务等服务,实现农业基础公共信息和资源在不同部门、行业、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和零成本共享;以政府补贴、降税、奖励等手段支持农村交易市场的建设,拓宽公共服务的传播范围和群众受益面,解决因缺乏有效平台造成的产业融合阻碍。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农村小水电政策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社会发展与进步。将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能够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自动化监控与管理,减少施工成本,保证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本文首先概述了信息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及应用优势,其次分析了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提出了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议。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探讨分析

近年来,随着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的不断加快,对于施工建设效率、安全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水电工程是和民生息息相关的工程,当前社会发展对于水电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将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及应用优势概述

(一)特点

1.抗干扰性强

众所周知,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规模较大,周期较长,在施工建设中极易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增加施工难度,甚至会给施工建设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出现,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将其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结合施工建设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施工管理系统,并对施工操作流程进行规范,最大限度的避免遭受干扰因素的影响,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减少风险。

2.适应能力强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具备较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施工环境恶劣。当前以往传统的建设及管理模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施工建设及管理方面的需求。借助信息自动化技术展开施工建设,充分发挥出其自身较强的适应能力,控制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在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同时,更好地保障其施工建设质量。

(二)优势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应用信息自动化技术具备了非常明显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施工中所面临的难题,提升施工效率及施工质量。不仅如此,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更加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展开,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及时地发现并解决施工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避免影响施工质量,达到良好的施工管理成效。众所周知,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并且需要应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如果管理工作不到位,极易导致出现浪费现象,同时也无法保证施工安全及质量。将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及管理中,能够实现对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能够为现场施工提供便利,例如:应用遥感技术、水下成像技术实时化监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全过程,强化监督管理工作,能够规避安全风险因素的发生,保证施工人员安全,同时也能够提升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质量。

二、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一)工程管理系统的建设

为保障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要重视对管理系统的构建,利用信息自动化技术构建工程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其价值作用,能够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管理。尤其是在成本核算管理、考勤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信息管理系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在管理工作中,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物资储备情况,及时做好建设进度调整及物资采购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在规定期限内高质量完成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

(二)虚拟环境技术的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周期长,并且施工环境复杂多变,因此极易给施工建设造成影响。将虚拟环境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势地形、环境等因素进行三维建模,并通过模拟施工的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中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不仅如此,应用虚拟环境技术进行三维建模,能够更加清晰明确施工建设情况,为接下来的维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三)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大多建设于山区,其地势地形较为复杂,并且安全隐患较多,为更好的保证施工安全,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用遥感技术,实时化采集施工现场地势地形及周边环境数据,并利用计算机对施工现场地理环境进行模拟,明确地质结构及地理环境,为接下来施工提供便利。例如:某水利水电工程位于山区,地势地形复杂,应用遥感技术展开地形测绘工作并建立山区地势模型图,为施工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保证施工效率及质量。

(四)无人机技术的应用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无人机技术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无线控制设备、计算机程序控制系统操控无人机,能够实现对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多项数据资料的勘查,并实时化监督控制現场施工状况。尤其是在环境实地勘查及工程建设等方面,无人机技术作用突出。例如:某水利水电工程勘测工作,需要获取某高处平台的土壤样本,传统人工操作模式效率低、安全性低。然而利用无人机进行定点寻找,即可高效获取土壤样本,不难看出,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具备了良好的灵活性,为其配备相应的机载设备,能够良好完成遥感测绘、定点勘查以及线路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五)GIS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GIS指的是地理信息系统,当前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密切监测洪涝灾害、水资源环境保护、河道口泥沙淤积情况,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提供帮助,避免水土流失、泥沙滑坡等问题的出现。

(六)水文自动监测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水文监测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能够实时化掌控水位变化,避免给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造成影响。当前传统水文监测技术效率低,准确性差,无法很好的满足施工建设需求,一旦遭遇突发状况,无法及时预警。将水文自动监测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在施工现场合适位置设立遥测站和中心站,实现对整个施工区域水文状况的实时化、自动化监测,快速采集并传输各项数据并进行自动化分析,一旦发现数据异常,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以便于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解决。

三、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议探讨

(一)注重技术的创新开发,合理配置资金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成本管控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资金管理控制不到位,极易导致出现资金浪费现象,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基于此,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要重视对资金的合理化投入与应用,避免造成资金浪费,全员上下形成良好的成本节约意识,最终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对技术的创新开发,积极引进信息自动化技术,提升施工建设技术水平,针对技术实践应用中所需要的各项资金,也应制订相应的计划,并进行科学化的分配,在创新技术,节约资金的同时,满足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需求。

(二)培养技能人才,制定人才发展战略

水利水电施工建设,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尤其是将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施工建设的情况下,对于施工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满足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需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要高度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发展战略。首先,要积极做好招聘工作,尤其是科技类人才,要加强和优秀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定期输送优秀人才,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在招聘期间要认真做好考核工作,确保应聘人员具备良好的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满足新时期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及管理工作需求。其次,针对现有人员,要制定健全完善的培训制度,定时定期地落实培训工作,培养创新精神,并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强化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以便于更加得心应手地参与到水利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充分发挥出信息自动化技术的优势,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最后,要重视对人才激励机制、奖惩机制的建立,适当提升人才队伍的薪资福利待遇,提升其工作积极主动性,并定期进行考核,结合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充分发挥人才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作用,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及管理水平。

(三)加强管理水平

水利水电工程企业在施工建设中对于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要充分结合自身的需求来制定具备较强科学性的应用方案,要严格地按照政府部门所出台的信息自动化建设管理方法来展开应用建设工作,在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中,要认真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在充分发出其价值作用的同时,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与进步。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属于民生性、公益性工程,保证其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充分发挥其优势,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高效、顺利建设。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创新研发力度,实现在更广领域内的应用,達到最佳的经济、环保、及社会效益,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昌兰,贾振国.浅谈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8(11):153.

[2]代智愚.电气自动化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0):40.

[3]邓水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剖析[J].江西建材,2018(22):216-218.

[4]马继成.关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妥全技术的若干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7):126-127.

[5]李立伟.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9(37):272-273.

农村小水电政策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演进

1.农业哺育工业阶段的农村金融政策。新中国建立后,为了迅速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我国实行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战略,农业成为筹集工业化资金的主要来源。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互助合作的组织转化为农村基层社队控制的金融工具,并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被纳入到国家金融体系,转变为国家银行的基层机构。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也成为吸收农业富余资金的重要渠道。在这种体制下,农业部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9年中,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约4500亿元,为我国建设成独立自主的和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贡献,也使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再生产状态,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2.由哺育工业向反哺农业过渡阶段的农村金融政策。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放弃了以农业哺育工业的政策,国家在农村设立的金融机构不再承担吸收农业剩余资金的任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在商业化改革的过程中相继撤销了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使部分县域和乡镇出现金融服务空白。农村信用合作社也没有因此转变成为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而是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调配金融资源的工具。面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对金融的日益强烈的需求,国家没有进行金融制度创新;相反,却对日益发展的民间金融进行排斥,否定了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的新尝试。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困境。

3.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的农村金融政策。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2007年,银监会发布《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对农村金融组织建设进行规范和指导。以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农村微型金融组织逐步发展起来,但还没有完全破解农村金融瓶颈。

二、农村金融供给需求分析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三农”是农村金融的需求方和最终受益者,以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的主要供给方,以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和民间借贷组织为代表的草根金融是农村金融的重要依托力量。

1.农村金融的供给问题。农村信用合作社虽然一度被当做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农村信用合作社历史包袱过重,管理相对落后,面临商业化发展的困境,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商业性银行包括农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愿意投资成本高、风险大的农村金融市场,不愿意开发对口农村的金融产品。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只存不贷,不能为农村发展提供“造血”功能。担负国家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农业发展银行侧重于发放粮棉收购贷款,不能承担投资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项目。近年来兴起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农村微型金融组织,在人员素质、资金基础和运作成本等方面存在局限。对于私人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国家采取一律取缔的政策,使民间借贷得不到有效疏导和监管,不利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合作,不利于优化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

另外,保险、证券等非银行机构在农村发展缓慢,使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处于非均衡状态,削弱了对中低收入农户的金融服务和农村金融供给的效率。

2.农村金融需求的特殊偏好。农村社会是一个由血缘、亲情和朋友关系等纽带结合起来的熟人社会,银行与农户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中互相了解对方,形成对称的信息关系和人际信赖关系,银行只要通过对贷款对象的地缘、血缘、亲缘、人缘的调查,就能准确地判断该对象是否有信贷需求和还贷能力,不需要财务调查和财产抵押。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易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盈利能力低,需要在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下,由保险、银行等各类金融相互配合,降低金融风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户经营,决定了对金融需求的规模小而分散。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决定了借款期限要符合时令,借款手续要方便快捷不误农时。

总之,农村具有丰富而独特的金融资源,农村金融供给只有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的金融资源,才能降低风险和成本。

三、建设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路

1.加强政策性引导,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各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干预在农村金融发展的早期和中期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加强农村金融政策引导。政府通过市场准入的放开、门槛的降低和财税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各种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和监管标准,清除破坏诚信的种种障碍,建立良好的诚信环境,对于威胁农村金融安全和农民利益的苗头及时采取预防和警戒措施。二是加强金融知识、能力和人才的培养。通过教育普及和开发农民“资本意识”和投资意识,提高农民的信用互助合作能力;强化对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造就一支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大军。

2.发展农村货币市场,优化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资金拆借市场,有利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村镇银行从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拆借资金,维护农村金融市场均衡发展。政策性金融体现了国家政策的方向和扶持重点,但不能代替其他金融活动;商业性金融具有雄厚的实力,但要自觉接受国家政策的指导,在农村的金融活动要依托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熟悉农村市场,只有与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通力合作,发挥银行与农民之间的桥梁纽带和中介作用,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把私人借贷纳入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轨道,有利于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另外,在农村加速发展典当、信托、租赁、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优化农村金融市场。

3.开拓农村保险业,降低农村金融风险。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和再保险机制,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二是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分散和转移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三是担保机构加强担保方式创新,探索适合农村的抵押担保制度,把农产品、农户和龙头企业签订的订单、运输工具、农业机械等动产作为贷款抵押品,将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纳入农村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四是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五是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民疾病、死亡和残疾等特定风险提供保险保障。

4.创新农地金融,培育农村资本市场。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表明,农村土地证券化能够把土地财产变成可分割和流动的财物,有利于在农地的开发、生产、经营问题上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我国要发展农地金融,就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证券化的有效实现形式,使土地资本化。把农民联合起来,建立基层土地抵押组织,通过设立发展农业开发产业基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等形式吸收社会资金,进行农业生产和开发,有利于降低土地金融的运营成本。

总之,农村金融制度建设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我们要吸取农村金融制度历次变迁过程中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教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金融机构的利益诉求,在实践中探索一条成本低、效益好的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子。

(本文为河北省2010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地方政府行为视角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研究”〔HB10GJ025〕和河北省2009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为分析”〔HB2009G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责编/赵哲)

上一篇:应用型高校园林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音乐表演者表演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