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03

高校艺术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首要环节,关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学风建设等各个方面,尤其是艺术类高校。由于艺术类高校和普通综合类高校存在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致使艺术类教务管理工作必须从院校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本文试从艺术类高校教务教学的特殊性出发,分析新形势下艺术类高校教务工作的改革创新。无论是从细微环节出发还是整体出发,艺术类高校的教务工作改革要想得到切实的改进,就得首先从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出发,做到均衡发展、步调一致。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教务工作方法创新

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其特殊性,相较于普通综合类大学的学生,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思想较为活跃,艺术实践活动丰富,喜欢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等等,在一般教学环节中,艺术类高校的教学模式也不同于普通综合类高校,经常采用模块化教学、重视艺术实践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等是艺术类高校教学的改进,也是其教学过程中的挑战。要想在艺术类高校培养高尖端的艺术类人才,必须自上而下进行方法的变革,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进一步提高艺术类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各个环节方法的运用与提高上应该抓住基础建设牢靠、创新项目推进、精品资源整合有效等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基础建设牢靠

艺术类高校教育教学的基础建设应包括教务教学系统建设、基础课程的设置工作、相关程序的简化等,教育教学基础建设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做到准确、高效、便捷,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轻松的教育教学环境。

近年来,几乎所有的高校均使用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学生的课程、成绩、学分等方面的管理,大大提高了教务工作效率,在教务人员的安排上也不断精简。由于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涉及软件开发等众多环节,因此我们只就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在实际操作中的相关问题以及针对艺术类院校的具体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以求达到对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教务方法上有一定的改进。首先,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学生的选课、成绩的录入、学生学籍档案的管理等几个方面,而对于网上评教回馈环节,往往不够重视。其次,在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方面,教育教学方面的相应的机制仍有待完善,很多临时开设的公共课程由于没有事先上报教务处而未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导致上课时在学生人数的控制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仅如此,学校教材的选择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因此在教务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应该重视制度的完善、人员的培训等基础部分。学校教务管理人员的选聘与任用上,注重岗位的特殊性,选聘的人员应当有较强的技术能力以及对教务相关工作环节有相应的把握能力,而且在相关岗位的调动上,应当考虑到教务工作的特殊性,最好相对固定其人员的调配。由于艺术类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大多低年级进行通识课教学,高年级进行模块化教学,很多地方有其特殊性,因此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尤其需要重视这些特殊环节的设置,做到工作中减少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创新项目推进

创新项目推进主要是利用当今的传播资源进行教务方法的改革,包括利用教务管理系统提高教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现在,已经有众多学校利用论坛、微博等传播工具进行教务信息的发布,在第一时间让广大师生知晓相关教务信息,方便学校组织间的沟通交流。但是,教务管理不仅仅是加入这些资源,而是应该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和传播媒介,达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因此,在创新方法的同时,更应该理清发展的思路,多种传播资源并进。

高校在利用网络传播媒介的同时,要注意新型传播媒介的互动性,改变以往管理过程中单向强制的信息灌输,注重学生对教务信息的反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从而不断改进教学质量。应当完善教学质量反馈制度,变年终考核为长期真正具有实效性的双向考核,及时公布评价结果,必要时进行比价结果的评选,优化评选办法。而在艺术类高校中,尤其应当重视学生的沟通交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

但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创新项目的推进绝不仅仅是方法的改变,更应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通过形象思维进行思考,这就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因此课程的先后顺序的安排显得尤为重要。很多艺术类高校新增设的专业在课程先后顺序上存在很多问题,虽然部分职责不属于教务管理的范畴,但是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和相关部门做好有效的沟通,确保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同时,学校部门应该将教务教学信息实行信息共享,方便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开展。

高校教务管理存在两面性,一面是有章可循的程序性活动,另一方面是需要教务管理人员临时协调的非程序性管理活动,这种状态在普通高校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而在艺术类高校中,临时协调的非程序性管理活动占据绝大多数。同时,即使在有章可循的程序性活动中,由于程序操作的实际情况又各不相同,因此,艺术类高校的教务管理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创新过程。因此,高校教务管理创新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可盲目地为了创新而创新,避免创新的“形式化”,我们建议可以分点进行试验,既要重视创新模式的发展,又要不使其陷入“模式化”的窠臼中。

创新管理首先就是思想的转变,要让民主管理和法制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一改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一刀切”,加强教务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必要时可以设置学工助理岗位,让学生参与到高校教务管理的工作中来。从而不仅加强创新管理方式的推进,而且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精品资源整合

艺术类院校的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校内课程、艺术创作与实践项目等,而教务工作作为高校教学的基础工作,理当承担起整合各类资源,发挥主导作用的责任。目前,许多艺术类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就是艺术创作的产学研相结合,做到艺术理论运用于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服务于人民,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务工作便充当着纽带的作用。

师资力量不仅包括校内从事多年艺术教育教学的专家教授,更应该包括社会上拥有大量艺术创作与管理经验的艺术家、企业人士。做到校内、校外资源的优势互补。而作为教务管理者,则应当充分考虑校内、校外教师资源的差异性,合理安排课程布局,使老师、学生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主动性。

精品课程应是面向本科学生开设的示范性课程,应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艺术类院校教务管理上,不仅需要重视申报省级、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学校自身的校级精品课程也需要深入开设与评估。

在艺术创作与实践上,应该加强艺术创作与实践与教务方面的联系,相关程序应该衔接恰当,完善相关审核评估机制。教务管理应当为艺术创作与实践提供相应的资料补充与艺术创作评估提供有效的数据档案。目前,许多艺术类高校普遍关注的是精品课程项目的产学研结合及其市场推广,而这些精品资源在向外推出的时候由于缺乏教务管理上的沟通,推广过程困难重重。因此,学校应当建立相关制度,完成教学方案向艺术创作与实践方案的转变流程。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则能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优秀的教师主持精品课程的开发,精品课程助推艺术创作的进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艺术类学科教学科研与产业研究多方面保持一致。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务管理人员也是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将部分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传统高校的教务管理内容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因此,相关精品资源的整合既是普通高校教务管理日常工作中进行的实务,又是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体制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艺术类高校的教务管理应当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务管理保持一定方面的一致,同时在课程安排等特殊环节调整方法以适应艺术类高校教务教学的一般情况。在这些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应当立足基础方案的建设与完善,兼顾创新方法的推进与改革,提高建设精品资源的质量。在高校教务管理方面由于涉及的程序较为复杂,日常工作繁复,因此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应当完善相应管理机制。虽然教务管理人员属于行政人员,但是艺术类高校存在各种特殊情况,因此艺术类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的选聘应该兼顾这些因素,对艺术类学生、教师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任何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都是建立在相关机制的完善上的,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教务管理从微观方面的学生请假、学生选课到宏观的相关课程方面的申报评选方面都需要完善机制。

[参考文献]

[1]于涛.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教务与教学管理数据的质量问题与对策[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3).

[2]秦佳晶.浅谈高校教务管理创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8).

[责任编辑:碧瑶]

高校艺术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在提高全民素质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艺术类大学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培养出来的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问题更大,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高校教育;艺术类;创业教育

一、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艺术类教育在上世纪属于阳春白雪式教育,那时的艺术类学校在全国高校中屈指可数,每年招录的学生数量也有名额限制。学生一旦考入艺术类高校,也就意味着会成为一个艺术家或者明星人物。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艺术类高校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招生数量随之不断扩大,阳春白雪式的艺术精英教育成为了下里巴人式的大众教育。扩招政策后的艺术类招生,门槛相对于其他专业变得更低,一些学生文化课成绩欠佳,就思量着进入艺术类高校学习,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艺术类教育的整体质量,同时也给人一种偏见,认为艺术类的学生都是成绩差的,这种偏见也严重影响着艺术类学生的就业。

高校艺术类专业中,大多是以音乐、传媒、美术为主,这些专业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相对狭窄,除了传统的艺术团体之外,就是到中小学当艺术类教师,但很多艺术类学生在选择艺术类作为专业时,是抱着为艺术献身的心态的。艺术类学生追求个性,不喜欢受管制,即使有相应的单位,他们也不愿意过那种按部就班的生活。这样的情况也是艺术类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产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因素是学校教育的原因,一些艺术类高校在教学中只顾传授专业知识,忽视了社会需求。没能在教学中将就业能力进行培养,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就等于从象牙塔中出来一样,对社会了解太少,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

目前,我国的艺术类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在教育成本上要大得多。艺术类专业一学年的学费是其他专业的三倍以上。就因为这样的原因,艺术类学生在择业中总希望自己能获得高薪,才能配得上这么多年的付出,因此,在就业时,艺术类学生都普遍存在期望值高的特点,但由于专业特点,这种期望值常常难于达到,给毕业生带来强烈的失落感。这也是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在个性上也具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具有独立的性格,喜欢冒险和创新,富有创新精神。一般都具有活泼好动的外向型性格,不喜欢受约束,这些特点使他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果另辟蹊径,利用他们的个性特征和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创业,效果会更好。因为他们具备自主创业的潜质。只要通过创业方面的学习,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可以由被动就业转为自主创业。

艺术类尽管在就业中难于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但不说明艺术类在生活中毫无用处。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同时,随着我国教育目标向素质教育转变,家长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艺术类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自己开办艺术辅导班,教中小学生音乐、美术知识。

自主创业的另一个途径是可以开办娱乐公司,目前,社会上有婚庆、广告之类的娱乐活动,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艺术人才,像婚庆公司,需要专业的主持人,专业的摄像、灯光,以及后期影像制作。一些大型企业也经常举办庆祝活动,也需要这样的公司助兴和摄像,这也是艺术类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这样的娱乐公司单枪匹马办不成,需要几种专业的合作,像主持、摄像、美工、音乐合成、视频后期制作等。

像美术类的学生也适合自主创业,成立广告、设计公司,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这样的小型公司比较有市场。

三、艺术类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针对目前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和自主创业的前景,艺术类高校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到学生的就业情况,要将创业教育融合在教学中。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的艺术类高校在招收学生时,文化课要求不太高,结果很容易使学生缺乏应有的人文知识,这样走上社会在道德修养方面也会形成不足。因此从长远出发,应该在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礼仪文化,使学生具备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

(二)在教学中进行一专多能式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艺术类教育也和其他专业教育一样,只侧重一种专业的培训,影响学生的就业面。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专多能式的培训,例如学音乐的除了学习器乐,还要学一些声乐知识,即使不能当歌手,也能利用自己的专业培训别人。在器乐方面,要注重对民族乐器的培养,民族乐器相对于西洋乐器,具有体积小,易学易掌握的特点,并且还有触类旁通的效果,像学会了吹箫,笛子就会了;学会巴乌,葫芦丝也会了。学习民族乐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在大型庆典活动中,民乐的喜庆意味更浓。

像传媒类专业,应该让学生将摄像、编辑、后期制作这些相关的专业同时掌握;主持和文稿编写同时掌握。在美术方面也要这样进行一专多能式培训,这样在自主创业中可以减少人员开支。

(三)在教学中进行创业教学

自主创业这个观念应该在学生入学时就要树立,不能在走上社会,碰了一鼻子灰才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艺术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向学生传授,还要定期带学生走上社会,向成功创业的人学习经验,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进行因材施教。有些学生报考艺术类学校时,是抱着实现梦想的想法报考的,有些并不适合该专业。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应有的素质进行教学,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和想法,对于实在不适合专业发展的,应该及早允许他们重新选择,免得走弯路浪费时间。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祚键.当代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探析[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2]张祚键.艺术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主流职业衔接的研究[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3]孙明.试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策略[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1(03)

高校艺术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舞蹈是人类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日常生活以及内心情感活动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根据舞蹈自身特有的节奏韵律和语言表达方式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以此来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以及展现美。懂得如何去鉴赏,才能真正进入舞蹈美丽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到舞蹈艺术的美。随着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舞蹈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高校舞蹈艺术鉴赏出发,探讨其对高校舞蹈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舞蹈鉴赏;高校;舞蹈艺术教育;意义

艺术欣赏是一种对审美意识的接受形式,任何一门艺术形式的创作若没有被大众接受或认可,那么艺术作品也将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舞蹈作为一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也需要被人欣赏和认可。按照现代艺术审美的观点,艺术品创作发展的动力在于其被大众接受或认可的程度,一件艺术作品被大众鉴赏和接受的过程也是艺术家包括欣赏者在内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欣赏者他们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了艺术品的创作,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欣赏便没有创作,只有在欣赏过程中才能实现艺术创作本身所体现出的价值。同样的,对于舞蹈艺术鉴赏而言,欣赏者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欣赏能力,才能更好地体会舞蹈艺术的魅力。舞蹈艺术鉴赏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门艺术课程应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提高大学生对舞蹈鉴赏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实现舞蹈艺术的现实价值,这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高校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高校学生接受艺术熏陶的有效途径。它指导着舞蹈艺术教育大胆的朝着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发展,进而不断地进步和成熟。其中,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舞蹈艺术鉴赏经过不断地发展,其已不再是各高校形同虚设、可有可无的课程,它将会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及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阶段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舞蹈艺术教育又是促进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素质教育是人们利用自身遗传与其所处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体力、情感与意向等因素全面和谐地发展,促使人类文明向个体身心素质的影响深化,从而为学生今后人生规划道路打下扎实的基础。新世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方向应是全面培养多方位复合发展型人才,且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格,这是新时代发展赋予教育的使命,而舞蹈艺术教育则是达到这种目的的良好载体。自步入新世纪以来,科技、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给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作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为现阶段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为高校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思想观念。没有艺术教育就不是完整的素质教育,舞蹈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人们通过肢体的律动,为表达心中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形态,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门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劳动,又与文学、音乐、美术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以动作的姿态、音乐的节奏和人的肢体动作语言来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舞蹈鉴赏选修课程,这些课程设置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青睐。虽然大多数院校将舞蹈鉴赏列入到选修课范畴中,但由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情况地要求学生选择多门艺术类课程进行教学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反而不尽人意。这说明了高校对舞蹈鉴赏课还不够重视,客观上也使学生在心理上存在这类课形同虚设的想法,很多高校都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学校的舞蹈鉴赏课往往一开始听课的学生特别多,到后来越来越少,即便是去的也是为了应付老师点名。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学生对于舞蹈鉴赏课程安排或教学方法上存在偏见,因此,改善舞蹈鉴赏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解决课程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

高校开展舞蹈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

创作出美的作品是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共同目的,通过自身艺术价值来展示自然与社会,以及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舞蹈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表达各种内心情感,它是一种特殊的技与艺巧妙结合的表现手段,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是艺术赋予舞蹈的本质属性,节奏性和造型性是构成舞蹈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激发学生学习舞蹈鉴赏的兴趣,教师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题材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使学生都乐于接受、学习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选择上,应有选择性的介绍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等符合学生欣赏品味的舞蹈元素,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在于理解而不在于盲从;在舞蹈课程讲解上,要根据学生的喜好,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讲解。课堂教学时间和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要把培养学生通过自学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具有强烈的审美认知是舞蹈鉴赏的必要条件。舞蹈是一个民族生活习惯、传统习俗以及思想文化的体现,对其鉴赏不能够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通过深层挖掘它所蕴含的文化、情感来感受舞蹈艺术的美,并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对舞蹈律动与审美构图的掌握,提升舞蹈意境想象的能力。因此,在对舞蹈已经展开想象和联想之前,要引导大学生对舞蹈所包含的情感进行反复体验。传统模式下单纯的鉴赏已不能满足现在教学发展的需求,尽管舞蹈艺术鉴赏是理论课,但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就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有情感色彩的、规律的肢体动作是舞蹈本质体现,在讲到不同舞种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安排教一些简单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舞蹈知识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

高校开展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对艺术鉴赏审美的学习,造成了大学生虽然专业知识过硬但情感审美方面存在欠缺的现状。而舞蹈通过对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的舞蹈鉴赏,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同时,舞蹈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美学、哲学思想等,可弥补大学生审美方面的缺陷,丰富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艺术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中,通过前人的观察总结与后人的具体实践,我们从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艺术教育与社会是一种互相的联系,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情感或背景使受教育的人对艺术产生认知。受时代背景、社会现象、生活习惯等条件的影响,艺术作品本身会产生内容形式及题材的繁衍、风格的形成以及艺术历史的发展,认识观念的多样化等现象。艺术作品是社会发展变革的产物,是社会生活间接的、曲折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通过人的情感变化所形成的,在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人们的感情会受到艺术作品的启发而产生反作用于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大学生群体大多都不重视对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只关注自身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从而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这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都是不利的。舞蹈鉴赏能力作为艺术教育培养的一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涵养与品位,促进大学生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舞蹈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塑造良好体态美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舞蹈鉴赏应该被列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它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的产生,传承了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世界艺术之间的交流。舞蹈鉴赏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本土民间舞蹈的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本土民间艺术文化的兴趣,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形成关注民间文化的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民族舞蹈传承和发展;同时,通过鉴赏外国舞蹈,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异国的风土人情,增长见识,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当代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属于美学范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对社会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冯双白.舞蹈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刘恩伯.中国舞蹈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田冬云.素质教育、美育教育与舞蹈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5]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

|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编校:郭 花

高校艺术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该文针对“园林艺术”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现代园林学科的发展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从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实习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优化,以期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艺术;教学改革;探索

园林艺术是一种依照美的规建来改造、改善或创造园林环境,使之更自然、更美丽、更符合时代与社会审美要求的艺术创造活动。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在物质生活中的需要,另一方面将功能与艺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园林绿化、环境景观的认识[1,3]。《园林艺术》在园林专业中具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双重性质,是主干课程[1]。涉农专业的的学生由于家庭和专业的双重特点,人文艺术修养的培养明显弱于其他专业,因此,加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较系统的园林科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初步的园林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为学习《园林规划设计》等后续课程奠定专业基础,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本课程在园林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1,2]。

1 《园林艺术》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园林艺术》课程所用的教材大都为过元迥主编,由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园林艺术》。该书自1996年出版到现在已经20a。20a来,随着园林行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很多诸如新型城镇化、休闲农业等新领域,各种新的园林设计理念和思潮不断涌现,同时新信息、新科技都对园林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教材的内容实例偏重于中国古典园林历史、造园手法的介绍,对于现代园林历史、类型和造园理念介绍很少,而且某些观点与现代园林行业发展的观点不太一致。另外,《园林艺术》教材包含的内容比较繁多。要学好此课程还需要对园林美学、园林绘画、建筑学等相关知识有一定掌握和了解,这对于刚接触园林专业的学生比较困难。

1.2 课程間教学内容重复多 由于《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和园林专业的其他多门课程有紧密的关联和交叉。如果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沟通了解,就会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叠情况。比如园林艺术绪论中中外园林发展的介绍容易与后续的《园林史》重复;山水地形的介绍易和《园林工程》重复;园林建筑、小品、道路的介绍容易和《园林建筑》部分内容重复;园林植物种植艺术分析与后续课程《植物造景》中的内容有相似处等。此类现象也会在其他章节中出现。一方面课程间内容不必要的重叠占用了有限的专业课课时,使其他教学内容被压缩。另一方面,此种情况容易造成学生听课的厌倦和反感情绪,从而影响听课效率和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1.3 教学考核体系建设不完善 传统教学模式考评机制单一,一般都通过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园林艺术》课程一般分为理论试卷考核或图纸作品考核,这两种考评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考试通常是应付型的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卷,学生往往会在考前死记硬背,对于知识的系统掌握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图纸形式的作品考核,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但学生大多都是套用其他的优秀设计作品,缺乏创新。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对于《园林艺术》课程的学习,更无法全面考察学生对整个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掌握情况。

1.4 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 园林艺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与学生的交流仅仅局限于课堂,实习模式单一,课时较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习结束后,未能将所见所闻及时有效的整理,没有真正达到实习目的。

2 《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2.1 及时更新授课内容 鉴于目前过元迥主编的《园林艺术》内容陈旧,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可以适当进行删减。例如在“公园规划构思实例”部分更新现代园林案例,特别是介绍日本园林、意大利台地园林、法国古典园林、英国自然风致园以及美国现代园林等内容。另外,授课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该教材,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和便利性,结合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及时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整合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教学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完善教学体系。

2.2 整合协调相关课程的内容 《园林艺术》和园林专业的其他多门课程有紧密的关联和交叉,是园林专业基础课,部分内容易和其他课程重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积极有效的和本教研室其他老师协调沟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区分不同课程的重点、难点,做好与不同专业课之间的衔接。通过整合调整,使得各门课程安排更加合理,重点突出,以便完善教学体系。

2.3 优化和丰富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对园林艺术观摩和欣赏的环节。通过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运用计算机制作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对园林的直观感受。同时建立课程网站,上传有用的教学文件、学习资料、影像素材,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在线进行学习。另外,还可以建立师生交流群或教师个人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现代新媒体与老师建立有效的联系,使得该课程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节选部分专题进行集中学习与讨论。例如,园林经典作品的空间布局、现代园林设计手法的新探索、各地区的园林艺术风格及形成等。诸如此类专题,课堂中由教师引导进行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以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4 优化考核方法 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评价和考核中应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改革考评方法,采取全方位考核体系。将考核分为3部分:平时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试、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注重日常考察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对于园林艺术核心理论的了解和掌握。

2.5 提高园林实习教学效果 园林艺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最初对园林行业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要真正掌握园林艺术的精华,理解园林艺术的理论知识,具备大量感性的知识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亲身体验,感受,方能凑效。在实习过程中,要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习地点,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知识的系统性,直观性。如以北方皇家园林为基调,实习地点有北京颐和园、避暑山庄、北海公园。以私家园林为基调,实习地点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此外,实习过程中,还应吸收“园林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等课程的相关教师一起参与,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与此相匹配,实习成果,除了要求学生提交常规的實习报告外,还要求学生将实习过程中收集的材料归纳整理,最后做景观评价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触类旁通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效提高学生园林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

3 结语

《园林艺术》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本专业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对园林诸多问题的思考,增强对风景园林艺术原理的理解和把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不断努力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总结与完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体系日臻完善,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屈永健.园林艺术[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黄汉莉,唐世斌,郭松.“风景园林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高教论坛,2009,(8):81-83. (责编:徐焕斗)

高校艺术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素质教育日益获得关注的今天,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已成为热议话题,笔者认为,依托网络技术,从教育体系的网络化升级和教育生态的网络化改造两方面着手,快速完成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网络化建设,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必能助力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走上快车道。

关键词:教育体系;教育生态;网络化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网络化建设”是一个立足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依托网络技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视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网络化建设”的讨论有了社会背景与技术前提。社会背景——相对以往的“象征性”“非主流”存在,如今的艺术教育已成为普通高校教育板块中的重要拼图,特别是2019年4月11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这个文件的出台,意味着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必须落到实处。技术前提——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各种艺术教育平台、与艺术教育相关的网络化产品浮出水面,艺术教育的网络化应用已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技术前提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快速完成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网络化建设,搭上科技的快车,寻求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规模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并尋求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上的革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网络化建设重点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教育体系的网络化升级;其二,教育生态的网络化改造。

一、教育体系的网络化升级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体系是指围绕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各种机构和各种要素的组合。近几年,由于网络技术的介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理念及教育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原有的教育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由此,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的网络化升级迫在眉睫。

依据当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的网络化升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课程体系的网络化延展。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加以说明的是,这其中包括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统一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概念、大框架下的。

从我国现有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看,其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倾向于共性化培养方案的打造,而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较少顾及。这样的现状是由各高校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他们能掌控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从而无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设置课程。然而,从有益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角度看,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应该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可在设置课程时做出梯度设计,一方面从考虑共性的角度出发,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出发,设置普修课,根据教育部建议,面向全体学生,首先开好音乐、美术、影视三个艺术门类的鉴赏课和“大学美育”。另一方面,通过网络,链接全国乃至全球化教育资源,达到教育资源的全球化共享。例如,在普通高校里,有部分学生会有学习各种具体艺术技能的兴趣,为满足学生的诉求,我们可依托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引进网课,这样便可通过远程教育的形式来缓解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另外,为了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们也可考虑建立一套水平认证机制,凡通过专业认证,达到一定专业水平的学生,可获得艺术教育的相应比例的学分[1]。

例如,上海戏剧学院开设的“艺术中国”在线课程,汇聚了校内外各大艺术领域专家、学者,从舞蹈、主持、表演等多个维度对艺术进行诠释。该课程不仅面向校内,更是走向全国,使校外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进行自主性学习,并有机会与艺术领域的教授、学者开展实时互动。“艺术中国”网络课程的推出,很快得到了全国各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113所高校的2万多名学生已经选课学习。并有高校设定,若能完成32个课时的学习与考核,就能获得2个选修课的学分,并在其所就读高校中获得“学分认可”。

又如,厦门大学BBS中的文化艺术板块,学生们在这里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心得体会、对艺术类选修课的评价等。还有不少学生上传自己感兴趣的图片供大家欣赏。这种做法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式、多途径发展、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获取音乐知识、还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或信息网络在计算机、图书馆、宿舍等场所进行个别化学习,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笔者列举上述案例,旨在说明,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教育资源的网络化共享已可以轻松实现。这必然是,也必须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有了依托网络技术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必能支持学生在艺术教育上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也更是对现有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

(2)教育手段的网络化应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直以来,高校教育都在寻求教育手段的革新,以便通过教育手段的革新与升级,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例如,陕西师范大学自2012年引入了 MOOC 模式后,在选课方面,现有课程容量已使滞留选课学生比例大幅度下降,对选修课程注册压力起到缓解及良好分流作用。在教学质量方面,学生与教师“足不出国”就能接触到国际知名院校开发的优质课程内容,不仅提高知识更新效率,更是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丰富学习领域、拓展学术视野的高效途径。在线互动机制方面,形成以教师发起的专题讨论、学生个人提问、论坛学生讨论三类阵营,10%的学生尝试主动查询听课疑问,5%的学生能充分查阅资料并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主动认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研究的能力[2]。

又如,南京艺术学院的传媒云课APP,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程网络化进程,学生对于学习资源的提取高效、便捷,学习效率也得到提升。教师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作业的批改效率也大幅提升。

再如,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公共网络教学平台,拥有着全球著名高等学府Blackboard为学生艺术课程的学习创设了互动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提升了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了学生的艺术专业素养。在此平台中,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学习需要来进行选课,也可将自己创作的作品与大家分享并进行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固定,扩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对于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而言,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教育手段的网络化升级,同样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进行引进的工作。即,以开放的心态以及前瞻性的眼光,引进基于网络技术的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在线课程和课堂教学的过程性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更科学、更立体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3]。

(3)教育成果的网络化呈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成果的呈现指向两个目标,一方面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另一方面检测学生的艺术素养水平。一直以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成果呈现的最主要方式是考试,其次是各种有关艺术水平的竞赛,或各种文艺汇演等。如今,仅仅这些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今学生们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网络是他们联系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任何回避这个话题的人都将落后于时代。时代是一个不可逆的命题,所以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用发展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具体到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我们则既要有从上而下的宏观视角,也应该自下而上,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艺术教育成果的呈现上多采用一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热情。

既然网络给我们打开了方便之门,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方便,鼓励各普通高校以及各普通高校的学生善用网络,借助网络技术,大胆创意,寻求艺术教育成果的多元呈现方式,营造艺术教育的新气象。这种多元呈现方式可以是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也可以是校际间的联动;可以是学生的自发行为,也可以在学校的引导或组织下进行。个体或群体行为也好,自发行为或学校组织的也罢,活动的核心内容一定与艺术教育有关。更重要的是,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们的“口味”。比如:围绕艺术教育的网络互动,艺术基础知识网络竞赛,涉及艺术知识分享及艺术水平展示的“抖音”,体现学校文化艺术风貌的“快闪”等等。类似这样的形式还有很多,借用一句商业化用语,我们可将上述行为表述为——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的艺术教育内容营销。

例如,在这次疫情期间,中央音乐学院积极展开全院“停课不停学”的相关部署,其合唱团在陈冰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云合唱方式开展线上的学习、排练,号召了1000位全国11所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和优秀同学一起云合作一首声乐作品《我们》。此外,还在抖音上连续发布师生网络合奏、教师授课的视频,尤其是央院教师和校友携众音乐家联合“云录制”《红旗颂》,在抖音上刚发出来就获得了上千的点赞。

二、教育生态的网络化打造

所谓生态体系也叫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而“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生态”则是借用“生态系统”概念,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结构的总体表述。意在说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自身以及其与高等教育的大环境间,与社会环境间形成的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关系。随着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板块中的重要性日渐提升,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不破坏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生态的前提下,借助网络的优势,多层次、多角度拓展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生态圈,打开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举措:

(1)从国家层面出发,借鉴“学习强国”的做法,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力量,开发一款类似“学习强国”的艺术教育APP。APP的设计里包含的内容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团队加以建设、维护,内容既具有政策高度,亦兼顾艺术教育的普识价值,重点涉及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艺术修养、审美水平、相关艺术知识的认知水平的主要方面。内容的呈现方应具有多元化特征,且紧贴时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普遍心理期待与客观需求。这款艺术教育APP面向全国普通高校的全体学生,学生的学习积分达到规定的总量时,可按比例直接转化为艺术教育的学分。笔者认为,这样的举措必然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快速普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利用政策導向,鼓励校企合作,引导企业以资本注入的方式参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建设.比如,引进资金,以资本运作的方式打造全国性艺术教育网络平台。依托平台,组织各种与艺术相关的活动。通过相关活动,炒热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并吸引名家参与其中,从而打造典型,完成艺术教育的造星运动。所谓造星,即树立典型,具体说,树立一些具备综合艺术修养、崇高道德修养、正确价值观和正确审美理念的,代表新时代大学生形象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典型。通过塑造典型引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新的时尚,激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生态圈。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步入社会之后,他们的素质和修养会影响身边的人。可以说,他们在大学期间得益于艺术教育的审美品位、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等等具有辐射作用。这样的辐射作用也正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辐射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

(3)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鼓励学生自发建立各种以学生为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的围绕艺术教育的网络互动,以达到保护兴趣、鼓励特色、营造联动、促进学习的目的。当然,学校可依托网络中心以及各种艺术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支持。比如:提供网络平台建设的技术支持,协助建立健全各种相关艺术教育的资料库,为同学们搭建与专业艺术教育资源的网络化链接等。网络互动的具体方式为:鼓励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前提下,自发组织覆盖全校乃至全国各高校的各种艺术联盟,比如:合唱联盟、摄影爱好者联盟、电影艺术联盟等等。之后,依托联盟,开展以鼓励为主的,可链接社会资源以支持相应奖励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级、多规模的,展现艺术水平、分享艺术知识的网络互动。

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会更强,也能从中获得存在感与成就感。有了这种存在感与成就感,艺术教育才会真正成为“内需”。同时,广泛的网络互动也扩大了学生们的朋友圈,此朋友圈建立在正确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代表了社会的正能量。与一些代表了正能量的、又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相互扶持、共同进步,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必大有助益。

类于上述举措者还有很多。所有这些举措,其实际效果在于,依托网络技术,将已有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板块向两端延展。一端连接顶层,从高处着眼,求得艺术教育的全覆盖。一端向底层延伸,将艺术教育的根扎得更深,从而获得最基础的发展原动力。这样,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拥有了更完整的结构、更完备的生态链,必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张科海. 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辅助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刍议[J]. 音乐天地,2008(5).

[2]杨阳. 高校通识音乐课程采用MOOC模式的利与弊——以陕西师范大学网络音乐通识课程为例[J]. 人民音乐,2015(6).

[3]韩筠.“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新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9(12).

[责任编辑:陈立民]

高校艺术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考试性质和目的

普通高校艺术专业招生考试舞蹈学类全省统一考试(以下简称舞蹈学类统考)是全国普通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考生的舞蹈基础、身体条件(软、开度)、节奏感、协调性和对舞蹈风格的把握能力、表现能力和表演能力,选拔出具有从事舞蹈学类专业学习的基本身体条件和具有舞蹈学类专业学习潜能的艺术类合格新生。

二、考试科目和分值

三、考试内容和形式

(一)作品辨析(40分)

1.考试目的。

考查考生对国内外常见舞蹈作品的名称、作者、年代、民族、国别、题材、形式、风格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考试内容。

考查的舞蹈作品范围详见附件《2018年湖北省普通高校艺术专业招生统一考试舞蹈学类“作品辨析”考试曲目》。

3.考试形式。

闭卷,选择题。

4.样题

《醉鼓》的舞蹈表演形式是()

A.独舞B.双人舞

C.三人舞D.群舞

(二)节奏听辨(20分)

1.考试目的。

考查考生节奏感和韵律感。

2.考试内容。

在4小节以内,限于2/4、3/4、3/8三种单拍子,各种常见节奏型及组合。

3.考试形式。

闭卷,選择题。

4.样题。

请听音响(播放两遍),选择与所听内容相符的节奏型组合()

(三)基础测试(形体条件和舞蹈基本功)(120分)

1.考试目的。

考查考生形体条件,身体各部分软开度,弹跳能力,要求考生具有体态匀称、五官端正、健康挺拔、气质好的形体条件;软开度好,弹跳能力强;

2.考试内容。

形体条件。

舞蹈基本功:

(1)基本素质及软开度

①把上部分(踢、搬前腿,踢、搬旁腿,踢、搬后腿)

②中间部分(横叉、竖叉、下腰)

(2)单一技术技巧(以下任选至少两项,不能为同一类别,可多选)。

①旋转类(四位转、挥鞭转、旁腿转、平转、跳平转或其他旋转技巧)

②翻身类(踏步翻身、点翻身、串翻身)

③跳跃类(原地叉跳、横飞燕、凌空跃、撩腿劈叉跳、倒踢紫金冠、摆腿跳、蹦子、飞脚或其他跳跃技巧)

3.考试形式。

面试。

4.考试要求。

考生自备练功服(女:体操服、裤袜;男:汗衫、紧身练功裤)。

5.评分标准。

(四)舞蹈表演(120分)

1.考试目的。

考查考生身体协调性、舞蹈表演基本素质和对舞蹈作品的表现力,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舞蹈作品基本韵律和风格特点,具备舞蹈的身体素质、技术、情感和形象表现力。

2.考试内容。

自选一个舞蹈剧目片段或组合进行表演,考试时间为3分钟以内。舞蹈种类可包括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和当代舞等。

3.考试形式。

面试。

4.考试要求。

①考生自备伴奏CD,伴奏CD须为标准CD音频光盘(格式为可供CD机播放的wave格式,44.1KHZ,16bit,立体声),每盘CD仅存考试曲目;

②服装自备。

5.评分标准。

附件

上一篇:数学课堂讨论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中职数学教育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