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道德分析范文

2023-12-30

医患关系道德分析范文第1篇

一、法律与道德的概念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则, 常指国家确认和社会认可而立法制定规范的相关行为规则, 多由国家强制力, 例如警察、军队等来进行实施的, 能够表现国家的意志, 主要内容为义务与权力, 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性, 是一种维护人民权力的重要工具, 同时也能够为统治阶级提供实行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 从根本上来讲也就是国家依据统治阶级的利益来进行制定并得到社会认可, 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和概括性等特点。道德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源于需求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具有普遍性和群众基础, 道德主要是来自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基本内容还需要经济基础, 会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变化, 是在人们物质生活将观念、规范和原则进行总和的矛盾体系。

二、法律与道德的不同点

(一) 形成和存在的历史阶段

法律能够体现统治阶级的集中意志, 产生于私有制、国家与阶级之间, 在人类社会进程不断发展的绝对产物。道德是起源于原始社会, 是人们长期共同活动趋势而形成, 相较于法律的起始而言,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出现了, 比法律出现早。

(二) 调整对象

法律偏向的重点是对人们的外部行为进行调整, 使人们的外部行为不断规范合法性, 但法律不会对人们的内心想法进行规范和调整。道德偏向于人们的良心、意向与动机, 主要是使人们拒绝不良行为和思想, 做到心灵净化, 若思想存在邪恶会受到谴责。

(三) 调整范围

道德的调整范围与法律相比更广泛一些, 基本涵盖了人类整个社会关系和生活领域, 而法律主要是对一些影响到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和行为进行调整, 会使用到国家权力对这种行为和关系进行干预, 以此来保证安定的社会环境, 对于不用法律来干预的社会关系和违背道德的社会行为均不在法律调整范围内, 例如道德调整中有友情关系、爱情关系等, 法律调整中有劳动关系、婚姻关系等。

(四) 作用机制

法律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依靠国家, 若是违背了法律就会受到应有的制裁, 具有强大的国家权威性质。道德主要是源于人们内心信念和思想, 由人类主体信仰道德而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 属于内在的现实强制性。

(五) 具体内容

法律在调整时是伴随着权利与义务而产生的, 没有完全无权利的义务和无义务的权利, 法律调整主要目的是保证人们的基本权利和权益。而道德更注重于人们主动去遵守相应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 不会以人们的某种行为获取权利作为前提, 总体上来说, 道德无权利但存在义务。

(六) 评价标准

法律的制定主要是对某些社会目的, 源于目的又服务于目的, 例如在资产阶级分析法学中的论点为“恶法亦法”, 是由英国法学家约翰奥斯丁创建, 他主张法律是一种强制命令, 认为是给主权者提供后盾的手段, “恶法亦法”若是排除法律的价值和目的, 仅看到作用会忽视掉法律本身具有的服务价值, 而“良法标准”是对人们的自由与权力提供保障, 避免出现暴政, 对犯罪行为进行制裁, 维持正义, “恶法亦法”坚持的原则是与道德不相关, 法律只要是合法制定的, 就具有一定效力, 法律若仅维护主权者的利益和专制, 用来侵害人民权利和剥夺, 也就是道德上邪恶的法律。因此法律和道德标准在评价某种行为上会产生一定的冲突。

三、法律与道德的互通性

(一) 具有同源性

法律与道德在原始社会中是一体化的, 主要是在氏族习惯的基础上调整和规范人们之间的行为和关系, 此时的法律与道德之间不存在区别, 氏族习惯中具有多重属性, 其中包括了宗教、法律和道德等。而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社会管理经验积累, 法律与道德在影响程度和性质上开始形成了区分, 国家和阶级的产生, 分离了义务和权利的关系, 规范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相互共通又独立的系统。

(二) 公共性与阶级性

法律与道德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存在着阶级性, 法律主要体现在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阶级统治地位意志, 道德是在统治阶级中占统治地位, 法律与道德都是由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法律存在客观规律性, 不会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和转移, 同时会履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这也就体现了法律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 例如杀人放火不管在哪个阶段的社会都属于犯罪行为[2], 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中, 道德存在与各个方面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例如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可预测性与规范性

法律与道德都具有可预测性和规范性, 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治理社会和调控社会, 不会单单的针对某件事物和人物, 能够概括的规范, 一般是抽象概念和能够预测的, 不需要具体的人或事通过个别指引来进行规范, 主要是对同类行为和主体进行规范的指引和安排, 这也就说明了法律与道德都具有可预测性、规范性、反复应用性以及普遍性。

四、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联系

(一) 道德是保障法律正常运行的基础

国家在立法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政治与家庭伦理道德, 将这些不断法律化, 使其发展为国家意志, 能够在实施时规范社会行为和保证国家强制力的体现。道德作为法律合理正当性的基础, 通常情况下, 道德要求和禁止的方面是法律作出相应规定时的基础, 国家立法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行为时体现在道德趋近法律化。

(二) 法律是道德规范的重要保证

法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威严性, 道德规范遵守和弘扬人类社会行为时需要依靠法律, 法律规范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若社会没有法律的威严性, 那么道德规范就不能良好进行, 社会的和谐稳定就会遭到破坏, 从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次序与正常生产, 保障道德规范必须要依靠法律强制性。例如醉驾行为, 醉驾在道德上来说是由于饮酒而丧失个人意志, 以这种状态下来驾驶机动车, 先前醉驾作为一种道德行为, 会对人们的生活秩序和生命安全造成影响, 为了规范此种行为,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增加了醉驾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处拘役, 并处罚金”, 也就是说明了法律能够在道德上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

(三) 道德为法律实施创造内部条件

法律与道德在人类社会文明中维持良好秩序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 以此来使社会和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虽然两者在处理方式上略有不同, 但又能够相辅相成和互相完善。道德能够在法律中规范和调节人们的行为, 没有法律的道德就流于表面, 一个良好的道德观念可预防出现犯罪的情况, 能够提升社会和个体的道德素养, 为法律实施创造内部条件, 保障法律的正常运行。立法的完善和法律制度的构建社会中将道德理念不断上升为法律, 使其更能够规范行为。例如南京鼓楼区人民法院彭宇案, “扶不扶”问题对道德形成的疑惑争执, 作为在公众舆论中成了“好人被冤枉”、“司法不公”的典型案例, 但后面经过法院的民事判决, 双方以和解撤诉结案, 若是在法律问题未弄清楚之前谈论道德问题具有一定风险, 道德的底线是法律, 而有底线的法律才能够更高效的维护社会稳定, 符合社会生活实际的法律可体现法律的意义和价值, 道德中融入法律能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 公民也更易于接受, 因此法律对道德有引领、指引作用, 可有效扼制不良风气, 为道德本身的力量提供良好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法律与道德作为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能够不断管理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只有认清到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才能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为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3]。

摘要:法律与道德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既有相通的地方,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 但法律与道德作为人类社会关系的纽带, 在社会物质和精神建设中均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不断贯彻落实外法律、内道德的法德共存原则,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法律与道德的不同点与互通性, 探寻到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联系, 以此来为我国法律与道德建设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法律,道德,互通性,不同点

参考文献

[1] 刘光斌.论哈贝马斯的法律与道德互补关系理论[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23 (5) :1-6.

[2] 钟幸运.试论法律哲学领域中法律的道德性与道德法律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7 (42) :74-75.

医患关系道德分析范文第2篇

1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过程中, 承担着重要职责和使命。具体来说,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2个方面的职能作用。

1.1 思想导向作用

医患关系是医院面临的最基本的关系, 它不仅仅是医务人员群体之间的关系, 而且是整个医疗界乃至所有社会关系的缩影,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代表性关系。全体医务人员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政治高度, 站在“一切以病人利益为出发点, 竭尽所能为病人治好病”这个战略高度来审视和把握医患关系。始终反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 大力推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思想上高度重视改善医患关系, 行动上积极参与改善医患关系。

1.2 道德约束作用

在医患关系中, 医方始终是矛盾的主导方面, 决定着医患关系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医患关系中, 医者以为患者谋利益为己任, 医务工作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为患者解除痛苦, 捍卫生命, 被施救的患者往往怀着感恩的心态对待治疗自己的医生。

2 医患关系的现状

据上海医科大学医院管理处对全国七所医院582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医患关系紧张的占29.72%;据中国消协的资料显示, 1996年医疗投诉月均发生数为2.64件, 1997年为10.17件, 1998年为11.75件, 1999年为22.25件, 在3年多的时间里, 其增长幅度接近10倍;中华医学会2000年对全国326家医院的调查显示, 发生医疗纠纷的占98%;上海市卫生局一项调查显示, 近年医疗纠纷以11%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 相关医疗纠纷事件也屡见报端。另外, 据统计, 1998年至2001年, 仅北京市71家二级以上医院, 就发生患者影响医院诊疗秩序的事件1567起, 医务人员被打事件502起, 其中被打伤致残者90人[3]。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于2001年对全国326所医院进行了多项选择式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医疗纠纷发生率高达98.40%。发生了医疗纠纷后, 73.50%的病人及其家属曾发生扰乱医院工作秩序的过激行为, 其中43.86%发展成打砸医院。这些过激行为对医院设施直接造成破坏的有35.58%, 导致医务人员受伤的有34.46%。另外, 在326所医院中有86%~96%的医院发生过因医疗纠纷导致病人滞留医院、不住院或不缴纳医疗费用的现象, 这些情况也已成为医院面临的非常困惑和棘手的问题[4]。

而据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 全国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 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0万元, 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

3 医患矛盾的解决

知道了矛盾的是怎么产生的, 要想解决矛盾就的针对问题采取措施。把对立的医患统一起来, 统一到医患的共同目的上来, 就是治病, 治好病。

3.1 让医患信息对等

沟通是最好的办法, 人与人最开始都是陌生的, 只有进行了沟通才能了解才能对等。当医生详细认真地交代病情, 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的时候, 医生和患者就会从同一个角度看问题, 行动就一致了, 信任理解也就产生了, 矛盾就消除了。这样无论对医生还是患者都是有利的, 也就是对疾病的治疗是有利的。沟通有很多途径, 最基本的是, 就诊时医生与患者的交谈, 这是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第一认识。还有就是借助新闻媒体, 加强宣传, 使人们更多地认识疾病, 了解医生。有的医院有医务社工采用倾听、安慰、鼓励、帮助、沟通等方法, 对病人进行心理安慰, 倾听病人的心声讲解有关疾病的科普知识, 或以自身的经验和体会鼓励病人战胜病魔[5]。还有的医院定期进行社区宣传, 普及常识。这些使患者更多地了解疾病, 了解医疗的风险性和不可预知性。也就更能理解医生的治疗, 从而配合治疗, 达到治好病的目的。

3.2 服务要讲究诚信

既然把医疗行业归到服务业, 那么服务就要讲究诚信。医生出售自己的劳动是要对患者诚信, 疾病现状是什么, 发展情况, 预后怎么样要诚恳交待, 以取得患者的理解。但是医疗又不是纯粹的消费行为, 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 不是你花多少钱, 我就治多少病, 例如, 以不同的价格可以购买不同档次的服装, 而医生诊疗病人则是另外一回事:一个昏迷的病人被送进医院, 不管他有没有钱或家人给多少钱, 医生不会以钱的多少来制定救治方案, 而是以医学规律本身来救治患者。从患者这一方说, 不管付出多少钱都不能要求医务人员只能成功, 不能失败, 因为医疗工作的高风险性是科学规律决定的。

3.3 行有行规

古代西方医生在开业时都要宣读一份有关医务道德的誓词“我要遵守誓约, 矢忠不渝。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 我要像父母一样敬重。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 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竭尽全力, 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 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 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 只是为了治病, 不为所欲为, 不接受贿赂, 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 我决不泄露。”这个医道规范的制定者就是希波克拉底。说的是医学生从业过程中要诚实守信, 也就是医生的行规。

患者目前面临的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政府正在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使低收入者, 农民, 弱势群体看病在经济上得到保障, 有病看得起, 大病治得起。调整患者流向, 使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小病、常见病在社区医院解决, 大病、疑难病在大医院解决, 不同病情都能得到相应的治疗。患者在经济上得到保障, 因为经济引起的纠纷也就消散了, 医患关系缓和了, 就能进行平等的沟通, 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医疗行为。医生要理解患者患病的痛苦, 求医的渴望, 既要医治躯体的疾患又要解决心灵的痛苦, 既是服务关系, 又是朋友关系。这样医患关系也就走向了和谐。

总之只有了解医患关系才能处理好医患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事情是有两面性的, 医和患这对矛盾的统一体, 相生相克, 我们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上看问题就不会偏颇, 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相信我们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这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摘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新形势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任务;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发挥着思想导向、道德约束、沟通协调、人文培育、舆论支持5个重要作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其他构建手段相结合, 才能共建和谐医患关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医患关系,医院,和谐

参考文献

[1] 郑大喜.医患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其重构策略[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19 (6) :37.

[2] 钱丽荣, 方振宇.论医患关系由紧张走向和谐的有效途径[J].Chinese Medical Ethics, 2006, 2:70.

[3] 宋华, 宋兰堂.对医患关系现状的多维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9 (9) :517.

[4] 王锦帆.论中国市场经济下医患关系的重建[J].中国医院管理, 2006, 26 (8) .

[5] 于德华, 张一奇.现代医学人文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院, 2007, 11 (3) :59.

医患关系道德分析范文第3篇

摘 要: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业已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基于口语语料库,对医疗机构话语中,患方话语的非和谐性语用策略予以分析汇总,并与医务人员的非礼貌性语用策略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医患双方非和谐语用策略的趋同性和趋异性,并从中总结出医患矛盾触点,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医疗机构话语 患方 语用策略 非和谐性

2014年3月,广东潮州发生押医生游行事件;2014年7月,山东日照出现恶性医闹事件;2014年8月,广西台南有病患在医院撒冥币、抬棺材;2014年8月,河北沧州发生患方群殴医生事件;2014年9月,陕西榆林靖边,家属聚众滋事,在医院摆设灵堂……频频出现的恶性医疗暴力事件,让社会和学界的焦点再次转向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早在2010年,卫生部统计显示,全国医疗暴力事件从2006年到2010年陡增70%。针对这种不断升温的紧张态势,学界也纷纷调研立项予以全面讨论、深度思考并建言献策。本文拟从话语分析的角度重点分析患方(包括患者及其家属和朋友)在医患交流中体现出的非和谐性语用策略。

一、医患话语

医患话语是医疗机构话语中的一部分,是指医护人员与患方之间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产生的话语。由于其生成语境的特殊性,医患话语具有交际主体固定、交际环境稳定及交际目的明确的话语特征[1]。医患话语的这些话语特征,也极大地影响了交际主体在交流过程中选取的语用策略。

二、语用策略

语用策略,是语言使用者利用一定语境中语言结构的选择,产生具体言语意义以达到交际目的的手段或途径[2]。任何一种交际都必然会涉及策略。语言使用的策略就是利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外显性和内隐性相互作用的种种方式[3]。语用策略运用的是否适宜,关系到言语交际的成败。语用策略选取恰当,会促进交际的有效进行;反之,则会阻碍有效沟通,甚至恶化交际效果。交际主体各自语用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对方回应策略的建构。

通过语料可以发现,在医患交流中,医生和患方所采用的话语策略并不一定都是实时适宜,促进有效沟通的;有时,其实践的语用策略往往具有非和谐性,这无疑成为了医患冲突的触发源之一。目前,学界已有专门针对医务人员非和谐性话语策略的研究(如:非礼貌语用策略)。为此,本文将主要关注患方的非和谐性语用策略研究。

三、(非)和谐性语用策略

语言和谐是指语言运用中,语言行为呈现出一种相互兼容、彼此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体现出与和谐社会本质相默契的语言社会功能[4]。这其间,实践的话语策略可被视为和谐性语用策略,对人际沟通起到促进作用。基于此概念,非和谐性语用策略则指那些具有排他性、失调状和无序态的话语实践策略,往往阻碍甚至破坏有效人际沟通。本文主要关注医患话语中,患方采用的非和谐性语用策略。

综览相关文献综述发现,目前现有研究中已有基于日常非礼貌策略,总结而出的医疗话语中医务人员的非礼貌实践研究[1]。本研究亦将以日常非礼貌策略作为参考,基于自建小型医疗话语语料库,考察医患冲突话语中,患方的非和谐性话语策略。

通过语料,不难发现医患交际过程中,鲜有只涉及到某种单一语用策略的交际时刻;大部分时候是多策略并用。本文亦将遵循交际主体的策略实践情况,对同一案例中共现的不同策略一并予以分析。

(一)挑衅;忽略冷落对方需求

“挑衅”策略是指话语内容、语气、方式不友好,经常含有敌意,企图引起冲突的策略。“忽略冷落对方需求”主要是指漠视对方的请求、需要、意愿等。如:

相关语境:胎心监测室外,一位产妇家属在走廊通电话,音量相对较大。胎心监护室内的护士走出来,劝其降低嗓音或换个地方通话。

(1)医:这位家属,小点声啊,里面产妇(做胎心监测)需要安静!

患①:(抬头看护士一眼,未答话,埋头继续通话)

医:哎,说你呢,听没听见,小声点。

患:怎么个事?我在公共场所打电话碍你什么事了?

——辽宁省某三甲医院

该案例中,产妇家属不仅对医务人员要求配合的需求置之不理,无视公共秩序(第2话轮的沉默),还以沉默和两个反问句(第4话轮)予以反驳,态度极不友好。在辽宁大连方言中,“怎么个事”具有挑衅的语用功能。患方的话语无疑激化了矛盾,破坏了有序和谐的就医环境。当然,在该案例中,医务人员的劝说策略也有待提升。

(二)无根据地认为对方不称职或能力有限而无法完成某事;阻碍;排斥

第一个策略是指患方对某些医务人员的资质和治疗方案产生质疑,这种质疑常常伴有言语(或肢体)阻碍,排斥医疗方案或行为实施。如:

相关语境:住院部,某主任医师正在向其实习生讲解一位患者所使用的仪器,并告知该仪器的数据应当在每隔30分钟左右查看一次。讲解完毕后,该主任医师同实习生一同离开。30分钟后,只有实习生一人回来查看数据,正欲根据仪器数据调整点滴流速。

(2)患:哎,你要干什么?

医:您的胎心跳动过快,需要调整下(点滴)流速。

患:哎,你先别动,你是大夫吗?你们老师呢?

医:我==②

患:叫你们老师来,我告你别动啊,出了问题你得负责的。

——辽宁省某三甲医院

在该案例的第三话轮中,患方首先阻碍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并质疑对方资质,要求更换医务人员。还未等医务人员作出解释说明,患方再次以“警告”句式(话轮5“我告你别动啊”)对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予以阻止,排斥其参与到医疗过程中来。该案例中的阻碍策略体现了患方对院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在信任缺失的环境下,和谐医疗自然难以保证。

(三)故意寻求异议;缺乏同情心;批评责备

故意寻求异议主要是指患方有意把自己与院方及相关医务人员划清界限;批评责备是指患方对院方或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表达强烈不满与谴责的一种话语策略。如:

相关语境:产科诊室里,一位情绪颇为激动的产妇由丈夫陪同,质问医生没能预约到24周三维立体彩超③的原因。

(3)患:我就想知道为什么我的24周彩超没约上?

医:您问我,我也不知道呀。当时也不是我给您约的呀。

患:你们医院还行不行了?当时我要预约,你们说……我要约的时候你们不让约,等我来约的时候你们又跟我说约不上了。你们什么医生呀?(放声大哭)

医:您别激动啊,您看当时的情况我也不清楚,我也不是您当时的医生,我也没办法呀。

患:你们就这样推来推去,一点责任心都没有!我不管,今天你得给我约上!

医:您看,能约我就给您约了,我没有必要不给您约,您过来看看(手指电脑屏幕),这都已经约满了,我不可能再把别人去掉吧?也请您理解一下我们的工作。

患:理解你们工作?谁理解我?今天你们必须给我解决!要不然我找你们领导!找院长!

——辽宁省某三甲医院

在例(3)当中,产妇错过了一次极为重要的产检预约,在与医生交涉此事的过程中,频繁地使用了反问句(见话轮3)来质问院方的管理体制(“你们医院还行不行了?”)和医生的资质(“你们什么医生啊?”),并通过批评策略(话轮5“一点责任心都没有”)对医生的医疗行为进行否定。从产妇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其心情。但是从其语用策略的使用方式来看,对于解决“预约产检”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多少促进作用,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说,不利于事情的有效解决。从客观事实考虑,由于院方的管理系统出现漏洞,产妇没能正常进行有效预约,是院方责任,应由院方负责。产妇本可以同值班医生或院方领导就事论事,妥善协商补救措施;但是语料显示,产妇把这种责任归咎过分情绪化,对非涉事医生的资质一并予以质疑,并且对医务人员的整体医德素质给予了批评;同时,对于值班大夫提出的合作建议故意否定了配合的可能性(话轮7“理解你们工作?谁理解我?”),对医生的处境缺乏理解与同情,这些非理性及非和谐性的行为都阻碍了事情的有效解决。

(四)借助身份,肆意行事

该策略主要是指施为主体妄图借用个人或他人的优势身份,不顾院方制度甚至法律约束,寻衅滋事。如:

相关语境:2011年10月,某市人民医院急诊室,一位患者在询问住院事宜期间,由于护士的嗓音过大过高而激怒了患者,该患者便向护士发火,医生杨某见状上前帮助解释调解,突然被患者掐住脖子,打倒在地说道:

(4)“我上面有人,我是纪委书记,我怕谁,打不死你。”(《南方日报》2011年10月8日)

该案例中,患方强调自己纪委书记的身份,并妄想以此为所欲为,不仅口出狂言,还威胁医生,猖狂至极。这样蓄意破坏和谐的举动在医患矛盾中虽不为多,但的确偶有发生,极大地破坏了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应予以法律制裁。

(五)明确把对方与负面信息相关联;使用贬损性称谓;禁忌语

明确把对方与负面信息相关联主要指患方对医务人员的言语冒犯,该种冒犯有轻有重,可体现为对医务人员外表、心智及道德的贬损,也可体现为粗鲁型、谩骂性等禁忌语的使用。如:

相关语境:医生向患儿家属交代患儿的救活率几乎为零。

(5)患儿家属一再哭求道:“别的医院都不敢收,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死吧,你帮忙救救,救活我们感谢你,救不活我们就认了。”医生听罢此言,嘱咐家属:“既然你们相信我,那我就试试,说实话,我有四成的把握。”治疗结果如该医生预料的一样,孩子没有抢救成功。而此时,患方家属则说:“当时你说的有四成的把握才给你孩子的,要是治不了干嘛不早说?骗子!杀人犯!……”

该案例中,医生早已提前预警家属可能出现的治疗结果,而且是在家属一再央求之下尽力而为之的。患方家属痛失爱子,其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不能因此把责任单方面全部归咎于院方,对于医生的努力付出视而不见,甚至还冠以“骗子”“杀人犯”这种极具负面性、侮辱性的称号。

还有一些不理智、情绪激动的患者及家属甚至对医务人员咒骂辱骂、爆粗口、说脏话,这些禁忌语的使用既不利于医患间交际沟通和医疗行为的有效进行,也影响和耽误了他人的正常就诊环境。

(六)威胁/恐吓/胁迫

该策略主要在医务人员没有提供患方满意的解决方案或治疗结果时出现。根据话语内容及可能造成的行事结果来看,该策略的实践有轻重程度之分。如在例(3)中,患方欲“找领导,找院长”的语用交际策略是一种常见的“轻度威胁”策略。患方往往在与当前医务人员交涉却未能达到交际目的时会选择此策略。此策略的目的是希望该医生能够顾虑到上级领导对其制约、批评及制裁的压力,及其自身可能受损的权益,重新对患方所提要求给予解决方案,直至满意。然而有时该策略的实践程度则显得过分。如:

相关语境:2014年8月,湖南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一位被刀捅伤,伤势严重的青年男性患者被送至抢救处理。其间,患者的父亲说:

(6)“如果救活了,我给你们医护人员下跪;如果救不活,你们所有医护都不用活。”(新京报网 2014年8月21日)

在例(6)中,患方亲友以医护人员性命为筹码去胁迫医护人员是极不理智的行为,甚至逾越了法律的底线。作为医护人员,救人治病乃是天职,自当会尽其所能。而患方亲友的胁迫性行为不但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反而会导致医务人员的紧张、惧怕或反感情绪,从而影响对患者的救治。

上述非和谐性策略仅是在笔者搜集到的语料基础上总结出的高频策略,主要属于言语性语用策略,趋同于非礼貌言语策略。非和谐性策略的另一大体现方式是非和谐性的行为举止。在搜集到的相关语料里,打砸、伤医、在医院设灵堂、撒冥币等非和谐性行为严重干扰了医疗秩序,有的行为甚至触及法律底线。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关注言语方面的非和谐性策略,将其汇总并与医疗话语中医务人员非和谐策略进行简要对比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医务人员和患方人员涉猎到的非和谐性高频策略总计17种。其中趋同策略共有6种,而属医务人员特有言语非和谐性策略有4种,属患方特有言语非和谐性策略则有7种。这些策略的趋同和趋异的实践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医患之间的不同站位和矛盾的触点。

四、医患矛盾触点及解决路径

表1显示,医务人员涉及到的非和谐性策略共有10种,患方涉猎到的非和谐性策略共计13种。双方在策略种类的数量上有一定的差异。当然,仅凭策略种类数量的差异,并不能就此表示患方在医患冲突关系中处于强势主动的地位,还要通过对具体策略及其折射出的矛盾触点的进一步考察,才能更好地分析医患冲突关系的成因和解决路径。

(一)趋同策略分析

通过医患双方使用的趋同非和谐性策略观察,双方可能涉猎到的共同矛盾触点大致有三种:态度触点、同感触点和资质触点。态度是导致医患双方矛盾的核心触点,可以体现为挑衅、批评、责备等语用策略所导致的不满负面情绪;同感触点主要涉及到同情心缺失、漠不关心、冷落对方兴趣和需求等非和谐性策略;资质触点主要体现在明确把对方与负面信息相关联,和无根据地认为对方不称职或能力有限而无法完成某事等策略。由此可知,医务人员与患方双方都关注彼此的言语态度,同情理解的站位,以及分别作为医务人员和患方所具有的行事资质。这提示我们在言语行事之中,都应注意这三方面合适得体的体现方式,因为不论我们是医务人员还是患方,都对彼此抱有同样的交际期望。

(二)趋异策略分析

从两者趋异策略考察,可以发现有一下触点:称谓触点、身份触点、方式触点及合作触点。但是这些触点的触发体现形式有所不同。

1.称谓触点

称谓触点在医务人员言语的体现形式上主要是称谓不当或缺失,这样的言语行为对患者有失尊敬;但较之患方的称谓触点,医务人员的非和谐性策略还尚显柔和,患方的称谓触点的触发体现形式包括使用贬损性称谓和禁忌语,这两种体现策略不仅有失敬意,而且极具侮辱性,极为粗鲁无礼。

2.身份触点

身份触点在医务人员的言语策略上表现为强调自我职业身份权威,该策略本不应该属于非和谐性策略,但是由于该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以较为凸显的方式强调自我身份权威,无形中打压或剥夺了患方的话语权,致使患方在诊疗过程中有疑问时也怯于发问,阻碍了医患双方的有效交流,甚至有时会因此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影响治疗效果。身份触点在患方的体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借用自己身份以显示优越感而恣意妄为,另一种是借用他人(亲戚或朋友)权利身份而肆意行事,不管是哪一种体现方式,行事过程都较为嚣张跋扈,这不仅严重干扰就诊环境,且逾越了道德,甚至法制底线。在医院,病患是平等的,没有哪一位患者因为自己或身边亲朋好友的权势而理应得到“特殊”待遇,更不能凭自己或他人身份为所欲为。

3.方式触点

方式触点主要涉及到医务人员对病患具体事件的处理方式,主要体现为使他人感到不适,和吓唬、威胁策略。医务人员因工作繁忙,在回答病患问题时经常同时兼做他事,这种多项任务同时开工的工作方式貌似会提高工作效率,但通过语料发现,医务人员在此种工作状态下,回答患者问题时经常会有延时现象产生,有时会长时间无应答,或心不在焉,有时甚至答非所问。这不仅没有提高工作效率,甚至还会有误诊的可能;与此同时,还会让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产生不满情绪,容易导致矛盾冲突。

涉及到方式触点的另一类策略是医务人员的吓唬、威胁策略与患方的威胁、恐吓和胁迫策略,双方策略有相近之处,但语力及使用目的不同。医务人员有时会通过吓唬或威胁的方式来警示提醒患者遵守医疗秩序,或以此方式变相激励患者,促使其配合诊疗方案,语力一般较为柔和;而患方则经常不顾医疗条件与病患情况,以威胁、恐吓或胁迫方式,来求得达到自己的就诊目的,语力较强,经常触及法律道德底线。在此,笔者认为不论是哪一种威胁策略的体现形式,都不应当出现在正常的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和患者双方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交际方式达到交际目的。

4.合作触点

合作触点主要体现在患方的三类语用策略中:故意寻求异议、排斥和阻碍。这些策略的产生主要源于患方对需要其配合执行的医疗方案不满或认为院方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或态度不妥。该触点明显映射出当前患方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主要矛盾症结,即缺乏应有的信任和有效沟通。医务人员要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病人也应当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共同构建和谐良好的就诊环境。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医疗行为的基础,是维系医疗活动的纽带。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来讲,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疾病,而消灭这个“敌人”的最佳方式就是双方互相信任配合。

医疗行为的这些矛盾触点也在媒体报刊对医患报道的命题分布比例中得到了部分印证(见图1)[5]。

图1:媒体报刊对医患标题报道的命题分布比例图

通过图1可见社会媒介关注的医患关系焦点主要集中在医疗体制管理(34%)、医风医德服务态度(27%)、医诊技术与方案(18%)、医患义务与权力(13%)这和医疗环境(5%)五大方面。这五大方面不同程度地涵盖了上述讨论的矛盾触点。医疗体制管理主要涉及到了方式触点;医风医德服务态度方面主要体现为态度触点、同感触点、称谓触点、身份触点和合作触点;医诊技术与方案关联到资质触点及合作触点;医患义务与权利显现为身份触点、方式触点与合作触点。通过这些触点在命题中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医患矛盾在话语分析层面集中的焦点程度不一。针对这些触点的非均衡分布情况,解决路径也不尽相同。

(三)解决路径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医患之间的矛盾触点多集中在医风医德服务态度方面,其次是医患义务与权利。这两方面都与话语沟通内容及方式紧密相关。从医风医德角度来看,医患之间的沟通可以尝试在以下以几方面做出改善:

1.加强医务人员医学人文关怀的培养。既要在临床技能与医疗科研上不断努力进步,也要重视患者的感受。多倾听患者建议与意见,主动关心患者,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努力赢得患者信任,消除疑虑同隔阂,加深对彼此立场的了解,使患者认识到医患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战胜疾病。

2.医患沟通过程中双方都应注意语气和态度。医务人员应加强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掌握心理疏导艺术。患者亦应当尊重医务人员及其辛勤付出,遇到问题应冷静处理,多沟通,多协商。

3.沟通内容应尽量做到有效信息量最大化,医务人员应尽量以较为通俗易懂的话语告知患方及其家属医疗情况,患方及家属也应多了解相关医学背景常识知识,减少毫无根据的猜忌与无谓的偏执,尽量配合医务人员完成医疗活动。

4.对医务人员及患者与家属强化换位思考的沟通方式。医务人员要了解患方家属的痛苦和难处,患方及家属应体恤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已不再是单纯以义务为基础的传统伦理关系,而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基础的特殊契约关系[6]。从医患义务与权力方面来看,医患之间应注意如下几点:

1.医务人员应当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及时准确告知患方有关医疗过程各方面的信息,并给予患方充分的选择权,不强迫,不威胁。

2.患方要维护好自己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亦要尊重和理解医护人员,积极配合诊疗行为。

3.双方都应清楚相互的权利和义务,不滥用权利,不推诿责任。

除了以上这些建议外,还应注意深层原因——医疗体制的改革,如合理分配调配医疗资源、改良医务人员激励制度、就诊程序进一步透明化、发展医患调节和仲裁工作、以及立法打击医闹等措施。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对于医患关系给予客观准确的报道和积极正面的引导,用大局观念去引导群众妥善处理医患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通过各媒介信道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医学技术的有限性、风险度及其疾病转归的不可预见性,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营造和谐的医疗就诊环境和社会氛围,树立医院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6]。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自建小型医患话语语料库的分析,总结出了医患关系中患方的13种话语非和谐性策略,并通过与医务人员的非礼貌策略进行趋同和趋异策略的比较,总结出了双方的7大矛盾触点。针对这些矛盾触点,分析出医患矛盾主要症结之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为医患关系在话语层面的有效沟通和冲突规避,以及建设和谐医疗就诊环境提供了事实依据和理论参考。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机构话语的非礼貌现象研究”[项目编号:W2013224];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医疗冲突与防范的机构性话语分析”[项目编号:L13DYY039]的相关研究成果。)

注释:

①本研究当中,产妇及其家属统被归为患方。

②“==”表示话语重叠。

③24周三维立体彩超产检一般需要提前预约,由于该项检查不仅考

察胎儿的常规成长指标,还可以检查胎盘、羊水及脐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数据结果可作为诊断胎儿畸形的主要手段。因此,多数产妇对此项检查都极为重视。

参考文献:

[1]温婷.医疗机构话语中医务人员的非礼貌语用策略研究[J].新闻

传播,2014,(12).

[2]胡建华.语用策略在相亲类综艺节目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语

言研究版),2013,(12):150~152.

[3]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3:181.

[4]袁蕾.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语用和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7,(5):174~176.

[5]温婷.媒体机构对医患关系相关报道的话语分析[J].新闻传播,

2014,(9):21,22,24.

[6]王秀金.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J].现代医院,2009,

(7):129~131.

(温婷 辽宁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116025)

医患关系道德分析范文第4篇

[摘 要]文章以自媒体的传播为背景,从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状况调查入手,对济宁医学院2014级、2016级、2018级50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实习生对医患矛盾的关注度最高,医患矛盾对其就业选择的影响最大。结论是医患矛盾对不同阶段的医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思想、职业认同及就业选择等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矛盾认知教育,探寻加强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从引导到积极建构的有益路径。

[关键词]自媒体;医学生;医患矛盾;认知状况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2016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医患和谐视域下医学生审美教育研究”(J16YB45)

[作者简介]李显朋(1973—),男,山东莱西人,硕士,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文与思想政治教育、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研究。

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1]。随着“北大医院妇产科医生被患者家属殴打”等一系列伤医事件的曝光和传播,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已成为时下大众关注的焦点。以博客、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给医患关系带来了患者知识水平提升、医患沟通加强、信息化惠及医患双方等积极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获取网络虚假信息的“问题性”患者出现,严重依靠仪器设备的“机器人”医生产生,医疗事件“发酵式”传播,媒体的“偏见性”报道等消极影响[2]。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师,当下的医患矛盾尤其是暴力伤医事件的频发势必会对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调查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状况,对引导医学生理性认识医患矛盾,增强他们的职业情感和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坚定医学生的从业信心和信念,对加强医学生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改善和缓和医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自媒体的传播为背景,从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状况调查入手,以济宁医学院2014级、2016级、2018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了他们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现状,分析了医学生视角下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主要认知途径,医患矛盾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专业学习、择业观等的影响,并为加强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教育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调查对象从济宁医学院全日制本科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学生中抽取,分别为入校2018级大一新生、2016级大三学生(其中包括部分儿科方向学生)和2014级临床实习生,对象选取注意了层次性和代表性。

(二)方法

通过设计“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状况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设计医学生对医患矛盾和医患关系的关注度,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主要认知途径,医学生视角下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医患关系对医学生专业学习、职业认同及就业选择的影响,加强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建议和对策五个方面的问题;共计20题,题目类型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开放式问题。采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按α=0.05水准进行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86份,其中有效问卷483份,问卷回收率97.2%,问卷有效率96.6%。参与调查的男生286人,占57.2%;女生214人,占42.8%;大一学生200人,占40%;大三学生100人,占20%;大五学生200人,占40%。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一)临床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关注度最高

目前我校的医学生从大四开始见习,大五进入医院实习。在“作为医学生,你对医患矛盾的关注度情况”此项问题的调查中,有67.7%(327人)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关注或较为关注,有4.76%(23人)的被调查表示极少关注,仅有0.06%(3人)的表示从不关注。在表示非常关注或较为关注的被调查者中,临床实习生的比例达到了75%;对于从不关注的选项,临床实习生的比例为零。这说明实习生经过见习和实习等环节,从心理上已逐渐趋向于“准医生”状态,正在经历着从医学生向“准医生”的角色转换,也就更加关注医患矛盾和医患关系。

(二)大多数医学生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

调查发现,在被问及“你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是否处于紧张状况”的调查中,32.5%的大一新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或相对紧张,40%的认为较为和谐,不好说的占到了27.5%;大五的临床实习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或相对紧张的占75%,和谐或相对和谐的占19.5%,不好说的占5.5%。

(三)醫学生对医患矛盾的主要认知途径

调查显示,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渠道主要来自以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为代表的自媒体。调查显示,有86.7%的医学生表示,对于医患矛盾和医患关系的新闻来自手机端的相关公众号。这些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使得有关医患矛盾的新闻和信息迅速传递且缺乏真实性和辨识度。报纸和电视新闻报道、社会传闻、家人、同学和学校老师、见习和实习见闻及带教老师也是主要渠道[3]。调查显示,临床实习生因为已经接触医疗环境,在临床环境中获得的对医患矛盾和医患关系体验更加直接,普遍认为见习和实习带教老师介绍的要比从媒体中获得的信息更真实、可靠。

(四)医学生视角下医患矛盾的主要成因分析

1.医疗体系和制度不够完善。在“你认为影响医患关系紧张、造成医患矛盾的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医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现有医疗体系、医疗制度不够完善;2014级、2016级、2018级的平均分分别是4.26、4.17和4.12,无显著性差异。被调查的医学生认为,医疗资源的不平衡造成的“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认为医院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医患沟通和医患矛盾处置应对机制等。

2.舆论和传媒的不当宣传,自媒体的信息失真、舆论导向缺乏规范。调查发现,医学生认为舆论和媒体的失实报道和宣传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主要因素之一。2014级、2016级、2018级的平均分分别是3.31、3.23和3.26。在被问及“你认为你从自媒体和网络上获得的有关医患矛盾的信息是否真实”时,有86%的医学生表示,平时在接收微信等自媒体有关医患矛盾的新闻时无法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感到困惑和迷茫。

3.医生缺乏人文关怀,医患之间沟通不畅。调查发现,被问及“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医方非技术性因素”时,有15.7%的医学生认为个别医生医德失范、缺乏人文关怀和责任心不强。有36.7%的被调查者认为医生和患者沟通不畅、医患沟通不到位,导致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另外,少数学生认为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医患矛盾的因素之一。

4.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在“你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医生和患者谁的责任更大”的调查中,认为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责任在患者一方的医学生比例达到了51.2%;其中认为患者维权意识增强的,2014级、2016级、2018级的平均分分别是3.58、3.36和3.43。这说明,随着法制的健全,人们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但同时患者又缺乏相关医疗知识、对疾病的治疗期望值过高,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治疗程序、手术并发症等缺乏科学认知;一旦出现治疗失败,心理上无法承受。

(五)医患矛盾对医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社会上出现的暴力伤医事件,已经对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和就业选择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在与临床实习生和大一新生比较中差异明显;大一新生的职业认同度高于高年级学生。在被问及“是否会因为医患关系紧张考虑转专业”的时候,97%以上的大一新生表示不会,但对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状况感到担忧和迷茫。而在被问及是否会选择别的职业时,有19.8%的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表示如有机会一定会选择。临床实习生因为接触到临床环境,对临床医师的工作风险、工作负荷等问题有更深的了解,也切身地感受到了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现状。不少临床实习生由此产生了心理焦虑,坦言未来就业选择科室的时候,会尽量去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较少的科室。相关数据也显示,医患矛盾对临床专业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就业选择产生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

三、讨论

(一)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矛盾认知教育和引导

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矛盾认知教育和有效引导。首先,医学院校要真正认识到医患矛盾认知教育在医学生医学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不可或缺性,要明确把医患矛盾乃至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纳入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有具体的目标要求[4]。其次,医学院校要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创新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选拔既有深厚人文素养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临床教师担任医患关系认知教育导师;要让低年级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组织低年级学生到医院见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对医患关系的正确认知;要做好对医学生的恶性伤医事件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医患矛盾,树立正确的医患观。

(二)加强对自媒体等网络媒介的监管和引导,发挥自媒体的正能量

以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論坛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对医学生认知医患矛盾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自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些自媒体平台在传播一些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事件时,缺乏相应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往往引起不良的社会效应。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力度,提高自媒体人的法律意识,做到自律、谨慎、规范化操作,确保自媒体传播的有关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信息的真实性,防止“造谣性”信息的蔓延和传播。

(三)进一步完善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医疗体制作为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对整个医疗行业、医患大环境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5]。我国要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制度;医院要深化医院内部薪酬分配制度、业绩考核制度、药品价格监管制度等改革,加强管理水平,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切实改变“医药养医”的经营模式。真正改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老大难问题,医患关系紧张的状态必会得到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

[1]唐红珍.透析医患矛盾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04):164-166.

[2]李佳倩.新媒体时代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差异调查与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02):222-225.

[3]连锡军.医患关系不和谐对医学生专业思想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06):102-103.

[4]屈庆平.对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思考[J].中国卫生法制,2013,21(04):16-18.

[5]朱晴月,陈思琪,刘志芬,熊琦,朱丽芬,彭星琦,李鑫,刘金检.患者对医患关系的认知现状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 26(22):3079-3080+3070.

医患关系道德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性化 医患关系 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文明社会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从中国古代董仲舒宣扬的“天人合一”到近代思想家康有为提出的“大同社会”,无一不体现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基本元素,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重要前提。正如医疗卫生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Sen.Amartya所说:“健康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福利之一,离开了医疗可及性及公平性,公民的生活满意度就会下降,容易成为对社会的不满者”。如果医患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无疑将会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一、和谐医患关系的内涵

(一)医患关系的概念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两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整个医学最本质的东西是医师与病员的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医”已由单纯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患者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医患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医患关系特指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医学行为科学(包括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一般就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方和患方的关系,即“医”是指医务人员,除了医生外,还应该包括护士、医技人员和医院管理人员等;“患”也不仅仅指病人,还包括与患者有关联的亲属、监护人、单位组织代表等。

(二)和谐医患关系的内涵

由医患关系的概念可知,医患关系是医患的一种互动关系。在医患互动中,疾病、病人和医护人员是三大要素, 疾病是互动的核心,互动的目的就是疾病的去除,“病人角色”的转变,一旦身体健康恢复,个人由社会偏差转变为社会常态,医患互动就将结束,社会系统将重新达到平衡稳定的功能状态。帕森斯在对“病人角色”这一概念的相关阐述中谈到,在医患互动中,医护人员与患者双方通力合作,来对抗疾病。医务人员通常给予一定的医疗处理,而患者则被期望配合医护人员,遵从遗嘱,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医患互动本质上是一个沟通-治疗-反馈(再沟通)的过程。医护人员首先要根据患者的主诉以及身体症状对其病情进行了解判断,这是治疗的前提基础,治疗效果的反馈也需要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沟通来达成。可见沟通几乎伴随着医患互动的全过程,对于医患互动目的的达成和良好的医患关系的构建与维护不免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涵应是:医护人员能够充分爱护病人,病人能够充分信任医生。病人信任医生,需要医生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以保障其恢复健康的执业水平,以及医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理想的医患关系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充满人文关怀。

二、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医患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许多医院实行开放式管理,建立医患沟通监督机制,保证医疗信息畅通,在这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据中国医院协会2005年的相关调查显示: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每年发生的医患纠纷中,要求赔偿的有100例左右,到法院诉讼的有20~30例,赔偿的数额三级甲等医院一年一般在100万元左右;此外,全国有73.33%的医院都曾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使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护人员的现象;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扰乱医院正常诊治秩序、威胁医务人员人身安全;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交纳住院费用的情况;61.48%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去世后,病人家属在医院内摆设花圈、烧纸和设置灵堂的不和谐事件。医患纠纷的频频发生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既扰乱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又使医患关系更为对立,医患纠纷使医患双方的关系更为紧张。

(二)医患纠纷原因分析

现阶段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投入不足和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世界银行11月4日发布的最新《中国经济季报》指出,中国财政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入占GDP的1.2%;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和补偿不到位,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知识价值、风险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得不到合理的回报,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为了医院的发展和壮大,医院管理者必然会采取一些经营措施。另外,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和机构不合理,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国有医院卫生法规不健全,即使有法规,也执行不力,医疗投诉不健全,不完善。二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社保、医保覆盖面有限医疗保障覆盖面小,大部分人民群众没有医疗保障,有社保者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明显增高,农民医药费的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不足50%,因此医疗费用的支出与期望疗效不相符合。医疗费用自付比例高,医疗费用与期望疗效不相符,一旦患者死亡或伤残等,患者及其家属就有一种人财两空的感觉。据资料表明: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全民参加医疗保险,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不会由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很少有医患间的冲突。

2. 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没有完全不高。一是医院的管理水平不高。医院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单位,在医患关系上,医院处于主导的地位。在我院接待的医疗投诉发现。对医务工作者服务态度不满意的最多,占60%左右,其次是诊疗技术水平,诊疗结果,医疗费用等问题。二是医患沟通不够。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漠,医患关系角色错位,医患沟通缺位,医务人员对病人缺少耐心,缺少人文关怀是医患纠纷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医院服务对象是患者,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够,特别是年轻医务人员普遍缺乏人文知识和沟通技巧,不会沟通也不善于沟通,解释工作常常不到位造成无效沟通。“冷”、“硬”、“顶”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医患沟通不够、医疗纠纷增加,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三是医务人员素质不高。医疗工作是一个高科技、高风险职业,医学科学迅猛发展,有些年轻医务人员对此认识不足,不注意知识的更新与累积,医务人员中有一部分业务不过硬,技术不精通,确实因为诊疗工作过错而导致患者受到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医务医德医风存在问题,重报酬,轻奉献,重实惠,轻责任。对病人缺少同情心,医药采购和处方上的不正之风,加大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3.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对医学的期望值过高。一是患者维权意识增强。随着法制的不断完善,患者及其家属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在遇到权益受损时,会主动采取各种行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对医学的期望值过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随着生活水平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对疾病和诊疗更加重视。而病人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对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不理解。对疾病本身可能的并发症,对实行抢救措施可能发生的某些不良后果以及对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医疗意外等不能客观认识,因而不能正确对待医学的无奈。

除以上原因外,公共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有些公共媒体缺乏观察、公正立场、过分炒作,使社会公众、病人或家属缺乏对医务人员的理解,甚至造成误解,扭曲了广大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

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从总体上看,当前医患关系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大的和谐之中存在小的不和谐。但我们绝对不可忽视存在的问题。目前,全国每年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人次达20多亿,即使做到99%和谐,只有1%不和谐,也有2000万人次,绝不是小数目。因此,构建和谐的人性化医患关系任重而道远。

(一)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

努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措施。目前,相当多医院的正常运行主要靠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医院设备购置、规模扩大靠收费的积累,医疗服务收入由医院自行支配。这种机制的直接后果是医院过分注重经济收入,而忽视群众利益。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发挥政府保障群众基本医疗的主导作用、改革医疗服务体制、转换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对医疗服务行业监管、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等。

(二)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养,提升医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医院服务的对象是渴望解除病痛的患者和希望保持健康的人们,要想最大限度地为病人解除病痛,医务人员不仅需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品质。医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医德,才会自觉磨练意志,刻苦钻研业务,从而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同时,良好的医德也是调节医患关系需要,也是现实要求准则。

(三)严格医院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医学是一个尚未完全被人类认知的科学,还有一些需要人类不断探索的领域,有一些疾病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或者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而疾病对于患者来说,却是危及生命的头等大事。因此,在为患者提供高新精湛技术服务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医院内部管理,使医疗服务工作高效、有序运行,努力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尽量减少差错和事故,提供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医疗机构要对医患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医务人员要有诚信,对病人或家属要尊重,具有同情心和耐心,关心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生活或不便,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发展变化、医疗费用情况和病人的社会心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医务人员的理解。

(四)建立医疗告之制度,增进医患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

大力推行“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服务新模式,开展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坚持住院病人费用清单制。做到让患者对诊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做何种检查项目、自己的主治医生“五个明白”;对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手术应履行的手续、诊治项目和价格、服务承诺“五个知道”;进而对检查、诊疗、用药、收费、服务“五个放心”。

(五)重视媒体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院应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引导媒体客观、全面、公正的报导医患纠纷,正确评价医务工作者。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医院发展和各项诊疗技术的局限性、风险性和疾病的不可预见性,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理解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综上所述,正确处理新时期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人性化医患关系,促进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它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中国经济建设的进程,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医患难与共关系,不仅需要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医患关系道德分析范文第6篇

近年来,医患关系颇为紧张,患方敲诈、辱骂、殴打医务人员,围攻医院,有甚者故意将医务人员致残、致死„„一幕幕暴力恶性事件在全国频频“上演”,性质极其恶劣,如何改善医患关系,维护医疗服务行业秩序,已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责任,而是全民的责任,因为医患关系是社会问题,需要全民群策群力!笔者现就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应对措施浅析如下。

1 现状分析

1.1 院方因素

1.1.1 医疗活动商业化,部分医疗行为畸形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医疗活动具有商业色彩。某些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与社会效益背道而驰。医疗活动中部分医疗工作者丧失了职业操守,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最终被金、权所俘虏。药品制造商和经销商为医务人员追求“高效益”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医药挂钩、开单提成成了部分医院获得利润的“工具”,于是党风廉政建设,行风整改、反腐败活动,警钟长鸣!

1.1.2 医疗活动中将病人“物化”,治疗机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器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无疑带动了医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人的痛苦,然而,部分医疗工作者在诊治过程中,注重仪器检查,没有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治疗机械,治疗过程像流水线一样“呆板”,没有“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仪器是医疗活动的辅助手段,有着重要的医学价值,而绝非起决定性作用。

1.1.3 医务人员部分缺乏人文素养,没有换位思考 在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部分医务人员对工作失去了热情,他们对工作消极,对病患态度冷淡,语言生硬,没有耐心,缺乏换位思考,面对忍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没有将心比心,而是熟视无睹,司空见惯。

1.1.4 漠视病人的权利 病人作为社会的特殊人群,其在心理、生理上相对脆弱,此时的他们更需要关心与理解,更需要得到尊重。医患关系的紧张,一部分来自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中,缺乏对病人的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等权利的尊重,漠视了这些权利的存在。

1.1.5 医疗技术差,违规操作 我国在医疗领域,已经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与国外存在着差距。国内的医疗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加之一些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没有按照医疗常规做事,造成患者的不信任,对医患关系僵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2 患方因素

1.2.1 医患关系物化 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医院也逐渐由“福利”型机构转变为向社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特殊经营者,广大患者也从原来的享受福利到现在的出钱买健康买服务[2]。既然花了钱,肯定是要把病看好的,“等价交换”,在大多数老百姓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看病也不例外。

1.2.2 患者维权意识增强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法律知识渗透到各个领域,维权意识更是在广大的患者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早已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在医疗活动中,当患者的切身利益受到伤害时,患者便会拿起“法律武器”来扞卫自己的权利。

1.3 医学因素

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类已经攻克了许多医学难题,受益于人类本身。然而在充满未知数和变数的医疗领域,还有许多疑问等待着医学精英去探讨。医学领域还有很多盲区,人体生理、病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决定了现代医学总是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在很多情况下,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只是一个总体概率,医方难以向患者传递足够的、准确的医学信息[3]。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瘟疫” 的“艾滋病”,至今国际医学界还没有防治的有效药和疗法,在非洲大陆又出现了更加神秘、令人毛骨悚然的“埃博拉”瘟疫。

1.4 社会因素

1.4.1 医疗体制不健全 高风险,低收入,使部分医务工作者工作重心发生偏移,淡化了对病人的服务质量。医药市场的混乱,医院管理的松懈,使部分医务工作者收受商业贿赂,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形象。商业贿赂为医务人员追求经济高效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医学技术的生命伦理价值发生畸变,医务工作失去人文关怀的道义方向,医患关系的情感距离拉大。

1.4.2 社会舆论的偏激报道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点的新闻信息媒体系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非常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然而部分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获取暴利,有悖于职业操守,违背事实,对“医患纠纷”进行片面报道,“升华”矛盾,将患者与医务人员置于对立位置,使医患关系恶化。

1.4.3 医患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即有些人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得多一些。医患信息的不对称,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尤为突出。医方有着专业的医学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患方对医疗知识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在医生没有做好告之义务,而治疗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患者便会产生敌对情绪。

医患关系应对措施

2 应对措施

2.1 尊重科学,以人为本

医学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充满着无数的未知数和变数,不是一成不变的等式,面对疾病,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医务工作者在诊断治疗疾病时,应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而患者则不应“讳疾忌医”,应该将病情全面的告之医生,以便使医生对病情全面了解,进行更有效的治疗。 面对医患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状,医患之间应当共同努力,加强理解和沟通,努力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新医改中提出,医疗卫生机构及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健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努力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还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尊重病人的权利,尊重生命的尊严,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使患者得到尊重,而患者也应对医方信任。医患关系,是一种配合与合作的关系,它建立在患者对医生的信赖和对生命健康的渴望基础上,只有彼此沟通理解、相互信任,医患双方才能共同参与诊疗活动,共同完成对疾病的诊疗过程。只有有效地医患沟通才能真正体现医学的整体意义和完整价值,实现医学事实与医学价值、医学知识和人性目的的和谐统一,形成良好的医患氛围。 和谐的执医环境,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有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治疗疾病,攻克医学上的疑难杂症,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医改中强调,优化医

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

2.2 健全医疗体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医疗市场的正常运行,必须有健全的医疗体制为准绳。医改中指出,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体系,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规范药品采购,坚决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

2.3 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作为医务工作者,要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储备,摄取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能融会贯通,还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应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变故。 医改提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把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努力攻克医药科技难关,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技术保障。广泛开展国际卫生科技合作交流,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 。

2.4 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

新闻信息媒体起着舆论导向作用,具有广泛性和透明性,也具有号召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如此,媒体更应本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进行报道。 医改中还强调,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主要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社会预期,增强群众信心,使这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改革深入人心,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5 普及医疗责任保险

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是由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在发生保险范围内的医疗损害时,依法由保险公司赔偿的制度。医学是一门探究性学科,有着无数的不

上一篇:英国留学申请条件范文下一篇:一岗双责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