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2023-05-12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业已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基于口语语料库,对医疗机构话语中,患方话语的非和谐性语用策略予以分析汇总,并与医务人员的非礼貌性语用策略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医患双方非和谐语用策略的趋同性和趋异性,并从中总结出医患矛盾触点,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医疗机构话语 患方 语用策略 非和谐性

2014年3月,广东潮州发生押医生游行事件;2014年7月,山东日照出现恶性医闹事件;2014年8月,广西台南有病患在医院撒冥币、抬棺材;2014年8月,河北沧州发生患方群殴医生事件;2014年9月,陕西榆林靖边,家属聚众滋事,在医院摆设灵堂……频频出现的恶性医疗暴力事件,让社会和学界的焦点再次转向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早在2010年,卫生部统计显示,全国医疗暴力事件从2006年到2010年陡增70%。针对这种不断升温的紧张态势,学界也纷纷调研立项予以全面讨论、深度思考并建言献策。本文拟从话语分析的角度重点分析患方(包括患者及其家属和朋友)在医患交流中体现出的非和谐性语用策略。

一、医患话语

医患话语是医疗机构话语中的一部分,是指医护人员与患方之间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产生的话语。由于其生成语境的特殊性,医患话语具有交际主体固定、交际环境稳定及交际目的明确的话语特征[1]。医患话语的这些话语特征,也极大地影响了交际主体在交流过程中选取的语用策略。

二、语用策略

语用策略,是语言使用者利用一定语境中语言结构的选择,产生具体言语意义以达到交际目的的手段或途径[2]。任何一种交际都必然会涉及策略。语言使用的策略就是利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外显性和内隐性相互作用的种种方式[3]。语用策略运用的是否适宜,关系到言语交际的成败。语用策略选取恰当,会促进交际的有效进行;反之,则会阻碍有效沟通,甚至恶化交际效果。交际主体各自语用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对方回应策略的建构。

通过语料可以发现,在医患交流中,医生和患方所采用的话语策略并不一定都是实时适宜,促进有效沟通的;有时,其实践的语用策略往往具有非和谐性,这无疑成为了医患冲突的触发源之一。目前,学界已有专门针对医务人员非和谐性话语策略的研究(如:非礼貌语用策略)。为此,本文将主要关注患方的非和谐性语用策略研究。

三、(非)和谐性语用策略

语言和谐是指语言运用中,语言行为呈现出一种相互兼容、彼此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体现出与和谐社会本质相默契的语言社会功能[4]。这其间,实践的话语策略可被视为和谐性语用策略,对人际沟通起到促进作用。基于此概念,非和谐性语用策略则指那些具有排他性、失调状和无序态的话语实践策略,往往阻碍甚至破坏有效人际沟通。本文主要关注医患话语中,患方采用的非和谐性语用策略。

综览相关文献综述发现,目前现有研究中已有基于日常非礼貌策略,总结而出的医疗话语中医务人员的非礼貌实践研究[1]。本研究亦将以日常非礼貌策略作为参考,基于自建小型医疗话语语料库,考察医患冲突话语中,患方的非和谐性话语策略。

通过语料,不难发现医患交际过程中,鲜有只涉及到某种单一语用策略的交际时刻;大部分时候是多策略并用。本文亦将遵循交际主体的策略实践情况,对同一案例中共现的不同策略一并予以分析。

(一)挑衅;忽略冷落对方需求

“挑衅”策略是指话语内容、语气、方式不友好,经常含有敌意,企图引起冲突的策略。“忽略冷落对方需求”主要是指漠视对方的请求、需要、意愿等。如:

相关语境:胎心监测室外,一位产妇家属在走廊通电话,音量相对较大。胎心监护室内的护士走出来,劝其降低嗓音或换个地方通话。

(1)医:这位家属,小点声啊,里面产妇(做胎心监测)需要安静!

患①:(抬头看护士一眼,未答话,埋头继续通话)

医:哎,说你呢,听没听见,小声点。

患:怎么个事?我在公共场所打电话碍你什么事了?

——辽宁省某三甲医院

该案例中,产妇家属不仅对医务人员要求配合的需求置之不理,无视公共秩序(第2话轮的沉默),还以沉默和两个反问句(第4话轮)予以反驳,态度极不友好。在辽宁大连方言中,“怎么个事”具有挑衅的语用功能。患方的话语无疑激化了矛盾,破坏了有序和谐的就医环境。当然,在该案例中,医务人员的劝说策略也有待提升。

(二)无根据地认为对方不称职或能力有限而无法完成某事;阻碍;排斥

第一个策略是指患方对某些医务人员的资质和治疗方案产生质疑,这种质疑常常伴有言语(或肢体)阻碍,排斥医疗方案或行为实施。如:

相关语境:住院部,某主任医师正在向其实习生讲解一位患者所使用的仪器,并告知该仪器的数据应当在每隔30分钟左右查看一次。讲解完毕后,该主任医师同实习生一同离开。30分钟后,只有实习生一人回来查看数据,正欲根据仪器数据调整点滴流速。

(2)患:哎,你要干什么?

医:您的胎心跳动过快,需要调整下(点滴)流速。

患:哎,你先别动,你是大夫吗?你们老师呢?

医:我==②

患:叫你们老师来,我告你别动啊,出了问题你得负责的。

——辽宁省某三甲医院

在该案例的第三话轮中,患方首先阻碍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并质疑对方资质,要求更换医务人员。还未等医务人员作出解释说明,患方再次以“警告”句式(话轮5“我告你别动啊”)对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予以阻止,排斥其参与到医疗过程中来。该案例中的阻碍策略体现了患方对院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在信任缺失的环境下,和谐医疗自然难以保证。

(三)故意寻求异议;缺乏同情心;批评责备

故意寻求异议主要是指患方有意把自己与院方及相关医务人员划清界限;批评责备是指患方对院方或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表达强烈不满与谴责的一种话语策略。如:

相关语境:产科诊室里,一位情绪颇为激动的产妇由丈夫陪同,质问医生没能预约到24周三维立体彩超③的原因。

(3)患:我就想知道为什么我的24周彩超没约上?

医:您问我,我也不知道呀。当时也不是我给您约的呀。

患:你们医院还行不行了?当时我要预约,你们说……我要约的时候你们不让约,等我来约的时候你们又跟我说约不上了。你们什么医生呀?(放声大哭)

医:您别激动啊,您看当时的情况我也不清楚,我也不是您当时的医生,我也没办法呀。

患:你们就这样推来推去,一点责任心都没有!我不管,今天你得给我约上!

医:您看,能约我就给您约了,我没有必要不给您约,您过来看看(手指电脑屏幕),这都已经约满了,我不可能再把别人去掉吧?也请您理解一下我们的工作。

患:理解你们工作?谁理解我?今天你们必须给我解决!要不然我找你们领导!找院长!

——辽宁省某三甲医院

在例(3)当中,产妇错过了一次极为重要的产检预约,在与医生交涉此事的过程中,频繁地使用了反问句(见话轮3)来质问院方的管理体制(“你们医院还行不行了?”)和医生的资质(“你们什么医生啊?”),并通过批评策略(话轮5“一点责任心都没有”)对医生的医疗行为进行否定。从产妇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其心情。但是从其语用策略的使用方式来看,对于解决“预约产检”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多少促进作用,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说,不利于事情的有效解决。从客观事实考虑,由于院方的管理系统出现漏洞,产妇没能正常进行有效预约,是院方责任,应由院方负责。产妇本可以同值班医生或院方领导就事论事,妥善协商补救措施;但是语料显示,产妇把这种责任归咎过分情绪化,对非涉事医生的资质一并予以质疑,并且对医务人员的整体医德素质给予了批评;同时,对于值班大夫提出的合作建议故意否定了配合的可能性(话轮7“理解你们工作?谁理解我?”),对医生的处境缺乏理解与同情,这些非理性及非和谐性的行为都阻碍了事情的有效解决。

(四)借助身份,肆意行事

该策略主要是指施为主体妄图借用个人或他人的优势身份,不顾院方制度甚至法律约束,寻衅滋事。如:

相关语境:2011年10月,某市人民医院急诊室,一位患者在询问住院事宜期间,由于护士的嗓音过大过高而激怒了患者,该患者便向护士发火,医生杨某见状上前帮助解释调解,突然被患者掐住脖子,打倒在地说道:

(4)“我上面有人,我是纪委书记,我怕谁,打不死你。”(《南方日报》2011年10月8日)

该案例中,患方强调自己纪委书记的身份,并妄想以此为所欲为,不仅口出狂言,还威胁医生,猖狂至极。这样蓄意破坏和谐的举动在医患矛盾中虽不为多,但的确偶有发生,极大地破坏了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应予以法律制裁。

(五)明确把对方与负面信息相关联;使用贬损性称谓;禁忌语

明确把对方与负面信息相关联主要指患方对医务人员的言语冒犯,该种冒犯有轻有重,可体现为对医务人员外表、心智及道德的贬损,也可体现为粗鲁型、谩骂性等禁忌语的使用。如:

相关语境:医生向患儿家属交代患儿的救活率几乎为零。

(5)患儿家属一再哭求道:“别的医院都不敢收,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死吧,你帮忙救救,救活我们感谢你,救不活我们就认了。”医生听罢此言,嘱咐家属:“既然你们相信我,那我就试试,说实话,我有四成的把握。”治疗结果如该医生预料的一样,孩子没有抢救成功。而此时,患方家属则说:“当时你说的有四成的把握才给你孩子的,要是治不了干嘛不早说?骗子!杀人犯!……”

该案例中,医生早已提前预警家属可能出现的治疗结果,而且是在家属一再央求之下尽力而为之的。患方家属痛失爱子,其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不能因此把责任单方面全部归咎于院方,对于医生的努力付出视而不见,甚至还冠以“骗子”“杀人犯”这种极具负面性、侮辱性的称号。

还有一些不理智、情绪激动的患者及家属甚至对医务人员咒骂辱骂、爆粗口、说脏话,这些禁忌语的使用既不利于医患间交际沟通和医疗行为的有效进行,也影响和耽误了他人的正常就诊环境。

(六)威胁/恐吓/胁迫

该策略主要在医务人员没有提供患方满意的解决方案或治疗结果时出现。根据话语内容及可能造成的行事结果来看,该策略的实践有轻重程度之分。如在例(3)中,患方欲“找领导,找院长”的语用交际策略是一种常见的“轻度威胁”策略。患方往往在与当前医务人员交涉却未能达到交际目的时会选择此策略。此策略的目的是希望该医生能够顾虑到上级领导对其制约、批评及制裁的压力,及其自身可能受损的权益,重新对患方所提要求给予解决方案,直至满意。然而有时该策略的实践程度则显得过分。如:

相关语境:2014年8月,湖南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一位被刀捅伤,伤势严重的青年男性患者被送至抢救处理。其间,患者的父亲说:

(6)“如果救活了,我给你们医护人员下跪;如果救不活,你们所有医护都不用活。”(新京报网 2014年8月21日)

在例(6)中,患方亲友以医护人员性命为筹码去胁迫医护人员是极不理智的行为,甚至逾越了法律的底线。作为医护人员,救人治病乃是天职,自当会尽其所能。而患方亲友的胁迫性行为不但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反而会导致医务人员的紧张、惧怕或反感情绪,从而影响对患者的救治。

上述非和谐性策略仅是在笔者搜集到的语料基础上总结出的高频策略,主要属于言语性语用策略,趋同于非礼貌言语策略。非和谐性策略的另一大体现方式是非和谐性的行为举止。在搜集到的相关语料里,打砸、伤医、在医院设灵堂、撒冥币等非和谐性行为严重干扰了医疗秩序,有的行为甚至触及法律底线。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关注言语方面的非和谐性策略,将其汇总并与医疗话语中医务人员非和谐策略进行简要对比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医务人员和患方人员涉猎到的非和谐性高频策略总计17种。其中趋同策略共有6种,而属医务人员特有言语非和谐性策略有4种,属患方特有言语非和谐性策略则有7种。这些策略的趋同和趋异的实践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医患之间的不同站位和矛盾的触点。

四、医患矛盾触点及解决路径

表1显示,医务人员涉及到的非和谐性策略共有10种,患方涉猎到的非和谐性策略共计13种。双方在策略种类的数量上有一定的差异。当然,仅凭策略种类数量的差异,并不能就此表示患方在医患冲突关系中处于强势主动的地位,还要通过对具体策略及其折射出的矛盾触点的进一步考察,才能更好地分析医患冲突关系的成因和解决路径。

(一)趋同策略分析

通过医患双方使用的趋同非和谐性策略观察,双方可能涉猎到的共同矛盾触点大致有三种:态度触点、同感触点和资质触点。态度是导致医患双方矛盾的核心触点,可以体现为挑衅、批评、责备等语用策略所导致的不满负面情绪;同感触点主要涉及到同情心缺失、漠不关心、冷落对方兴趣和需求等非和谐性策略;资质触点主要体现在明确把对方与负面信息相关联,和无根据地认为对方不称职或能力有限而无法完成某事等策略。由此可知,医务人员与患方双方都关注彼此的言语态度,同情理解的站位,以及分别作为医务人员和患方所具有的行事资质。这提示我们在言语行事之中,都应注意这三方面合适得体的体现方式,因为不论我们是医务人员还是患方,都对彼此抱有同样的交际期望。

(二)趋异策略分析

从两者趋异策略考察,可以发现有一下触点:称谓触点、身份触点、方式触点及合作触点。但是这些触点的触发体现形式有所不同。

1.称谓触点

称谓触点在医务人员言语的体现形式上主要是称谓不当或缺失,这样的言语行为对患者有失尊敬;但较之患方的称谓触点,医务人员的非和谐性策略还尚显柔和,患方的称谓触点的触发体现形式包括使用贬损性称谓和禁忌语,这两种体现策略不仅有失敬意,而且极具侮辱性,极为粗鲁无礼。

2.身份触点

身份触点在医务人员的言语策略上表现为强调自我职业身份权威,该策略本不应该属于非和谐性策略,但是由于该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以较为凸显的方式强调自我身份权威,无形中打压或剥夺了患方的话语权,致使患方在诊疗过程中有疑问时也怯于发问,阻碍了医患双方的有效交流,甚至有时会因此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影响治疗效果。身份触点在患方的体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借用自己身份以显示优越感而恣意妄为,另一种是借用他人(亲戚或朋友)权利身份而肆意行事,不管是哪一种体现方式,行事过程都较为嚣张跋扈,这不仅严重干扰就诊环境,且逾越了道德,甚至法制底线。在医院,病患是平等的,没有哪一位患者因为自己或身边亲朋好友的权势而理应得到“特殊”待遇,更不能凭自己或他人身份为所欲为。

3.方式触点

方式触点主要涉及到医务人员对病患具体事件的处理方式,主要体现为使他人感到不适,和吓唬、威胁策略。医务人员因工作繁忙,在回答病患问题时经常同时兼做他事,这种多项任务同时开工的工作方式貌似会提高工作效率,但通过语料发现,医务人员在此种工作状态下,回答患者问题时经常会有延时现象产生,有时会长时间无应答,或心不在焉,有时甚至答非所问。这不仅没有提高工作效率,甚至还会有误诊的可能;与此同时,还会让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产生不满情绪,容易导致矛盾冲突。

涉及到方式触点的另一类策略是医务人员的吓唬、威胁策略与患方的威胁、恐吓和胁迫策略,双方策略有相近之处,但语力及使用目的不同。医务人员有时会通过吓唬或威胁的方式来警示提醒患者遵守医疗秩序,或以此方式变相激励患者,促使其配合诊疗方案,语力一般较为柔和;而患方则经常不顾医疗条件与病患情况,以威胁、恐吓或胁迫方式,来求得达到自己的就诊目的,语力较强,经常触及法律道德底线。在此,笔者认为不论是哪一种威胁策略的体现形式,都不应当出现在正常的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和患者双方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交际方式达到交际目的。

4.合作触点

合作触点主要体现在患方的三类语用策略中:故意寻求异议、排斥和阻碍。这些策略的产生主要源于患方对需要其配合执行的医疗方案不满或认为院方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或态度不妥。该触点明显映射出当前患方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主要矛盾症结,即缺乏应有的信任和有效沟通。医务人员要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病人也应当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共同构建和谐良好的就诊环境。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医疗行为的基础,是维系医疗活动的纽带。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来讲,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疾病,而消灭这个“敌人”的最佳方式就是双方互相信任配合。

医疗行为的这些矛盾触点也在媒体报刊对医患报道的命题分布比例中得到了部分印证(见图1)[5]。

图1:媒体报刊对医患标题报道的命题分布比例图

通过图1可见社会媒介关注的医患关系焦点主要集中在医疗体制管理(34%)、医风医德服务态度(27%)、医诊技术与方案(18%)、医患义务与权力(13%)这和医疗环境(5%)五大方面。这五大方面不同程度地涵盖了上述讨论的矛盾触点。医疗体制管理主要涉及到了方式触点;医风医德服务态度方面主要体现为态度触点、同感触点、称谓触点、身份触点和合作触点;医诊技术与方案关联到资质触点及合作触点;医患义务与权利显现为身份触点、方式触点与合作触点。通过这些触点在命题中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医患矛盾在话语分析层面集中的焦点程度不一。针对这些触点的非均衡分布情况,解决路径也不尽相同。

(三)解决路径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医患之间的矛盾触点多集中在医风医德服务态度方面,其次是医患义务与权利。这两方面都与话语沟通内容及方式紧密相关。从医风医德角度来看,医患之间的沟通可以尝试在以下以几方面做出改善:

1.加强医务人员医学人文关怀的培养。既要在临床技能与医疗科研上不断努力进步,也要重视患者的感受。多倾听患者建议与意见,主动关心患者,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努力赢得患者信任,消除疑虑同隔阂,加深对彼此立场的了解,使患者认识到医患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战胜疾病。

2.医患沟通过程中双方都应注意语气和态度。医务人员应加强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掌握心理疏导艺术。患者亦应当尊重医务人员及其辛勤付出,遇到问题应冷静处理,多沟通,多协商。

3.沟通内容应尽量做到有效信息量最大化,医务人员应尽量以较为通俗易懂的话语告知患方及其家属医疗情况,患方及家属也应多了解相关医学背景常识知识,减少毫无根据的猜忌与无谓的偏执,尽量配合医务人员完成医疗活动。

4.对医务人员及患者与家属强化换位思考的沟通方式。医务人员要了解患方家属的痛苦和难处,患方及家属应体恤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已不再是单纯以义务为基础的传统伦理关系,而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基础的特殊契约关系[6]。从医患义务与权力方面来看,医患之间应注意如下几点:

1.医务人员应当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及时准确告知患方有关医疗过程各方面的信息,并给予患方充分的选择权,不强迫,不威胁。

2.患方要维护好自己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亦要尊重和理解医护人员,积极配合诊疗行为。

3.双方都应清楚相互的权利和义务,不滥用权利,不推诿责任。

除了以上这些建议外,还应注意深层原因——医疗体制的改革,如合理分配调配医疗资源、改良医务人员激励制度、就诊程序进一步透明化、发展医患调节和仲裁工作、以及立法打击医闹等措施。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对于医患关系给予客观准确的报道和积极正面的引导,用大局观念去引导群众妥善处理医患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通过各媒介信道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医学技术的有限性、风险度及其疾病转归的不可预见性,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营造和谐的医疗就诊环境和社会氛围,树立医院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6]。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自建小型医患话语语料库的分析,总结出了医患关系中患方的13种话语非和谐性策略,并通过与医务人员的非礼貌策略进行趋同和趋异策略的比较,总结出了双方的7大矛盾触点。针对这些矛盾触点,分析出医患矛盾主要症结之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为医患关系在话语层面的有效沟通和冲突规避,以及建设和谐医疗就诊环境提供了事实依据和理论参考。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机构话语的非礼貌现象研究”[项目编号:W2013224];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医疗冲突与防范的机构性话语分析”[项目编号:L13DYY039]的相关研究成果。)

注释:

①本研究当中,产妇及其家属统被归为患方。

②“==”表示话语重叠。

③24周三维立体彩超产检一般需要提前预约,由于该项检查不仅考

察胎儿的常规成长指标,还可以检查胎盘、羊水及脐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数据结果可作为诊断胎儿畸形的主要手段。因此,多数产妇对此项检查都极为重视。

参考文献:

[1]温婷.医疗机构话语中医务人员的非礼貌语用策略研究[J].新闻

传播,2014,(12).

[2]胡建华.语用策略在相亲类综艺节目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语

言研究版),2013,(12):150~152.

[3]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3:181.

[4]袁蕾.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语用和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7,(5):174~176.

[5]温婷.媒体机构对医患关系相关报道的话语分析[J].新闻传播,

2014,(9):21,22,24.

[6]王秀金.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J].现代医院,2009,

(7):129~131.

(温婷 辽宁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116025)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文章以自媒体的传播为背景,从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状况调查入手,对济宁医学院2014级、2016级、2018级50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实习生对医患矛盾的关注度最高,医患矛盾对其就业选择的影响最大。结论是医患矛盾对不同阶段的医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思想、职业认同及就业选择等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矛盾认知教育,探寻加强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从引导到积极建构的有益路径。

[关键词]自媒体;医学生;医患矛盾;认知状况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2016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医患和谐视域下医学生审美教育研究”(J16YB45)

[作者简介]李显朋(1973—),男,山东莱西人,硕士,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文与思想政治教育、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研究。

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1]。随着“北大医院妇产科医生被患者家属殴打”等一系列伤医事件的曝光和传播,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已成为时下大众关注的焦点。以博客、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给医患关系带来了患者知识水平提升、医患沟通加强、信息化惠及医患双方等积极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获取网络虚假信息的“问题性”患者出现,严重依靠仪器设备的“机器人”医生产生,医疗事件“发酵式”传播,媒体的“偏见性”报道等消极影响[2]。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师,当下的医患矛盾尤其是暴力伤医事件的频发势必会对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调查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状况,对引导医学生理性认识医患矛盾,增强他们的职业情感和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坚定医学生的从业信心和信念,对加强医学生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改善和缓和医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自媒体的传播为背景,从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状况调查入手,以济宁医学院2014级、2016级、2018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了他们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现状,分析了医学生视角下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主要认知途径,医患矛盾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专业学习、择业观等的影响,并为加强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教育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调查对象从济宁医学院全日制本科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学生中抽取,分别为入校2018级大一新生、2016级大三学生(其中包括部分儿科方向学生)和2014级临床实习生,对象选取注意了层次性和代表性。

(二)方法

通过设计“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状况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设计医学生对医患矛盾和医患关系的关注度,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主要认知途径,医学生视角下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医患关系对医学生专业学习、职业认同及就业选择的影响,加强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建议和对策五个方面的问题;共计20题,题目类型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开放式问题。采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按α=0.05水准进行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86份,其中有效问卷483份,问卷回收率97.2%,问卷有效率96.6%。参与调查的男生286人,占57.2%;女生214人,占42.8%;大一学生200人,占40%;大三学生100人,占20%;大五学生200人,占40%。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一)临床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关注度最高

目前我校的医学生从大四开始见习,大五进入医院实习。在“作为医学生,你对医患矛盾的关注度情况”此项问题的调查中,有67.7%(327人)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关注或较为关注,有4.76%(23人)的被调查表示极少关注,仅有0.06%(3人)的表示从不关注。在表示非常关注或较为关注的被调查者中,临床实习生的比例达到了75%;对于从不关注的选项,临床实习生的比例为零。这说明实习生经过见习和实习等环节,从心理上已逐渐趋向于“准医生”状态,正在经历着从医学生向“准医生”的角色转换,也就更加关注医患矛盾和医患关系。

(二)大多数医学生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

调查发现,在被问及“你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是否处于紧张状况”的调查中,32.5%的大一新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或相对紧张,40%的认为较为和谐,不好说的占到了27.5%;大五的临床实习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或相对紧张的占75%,和谐或相对和谐的占19.5%,不好说的占5.5%。

(三)醫学生对医患矛盾的主要认知途径

调查显示,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渠道主要来自以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为代表的自媒体。调查显示,有86.7%的医学生表示,对于医患矛盾和医患关系的新闻来自手机端的相关公众号。这些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使得有关医患矛盾的新闻和信息迅速传递且缺乏真实性和辨识度。报纸和电视新闻报道、社会传闻、家人、同学和学校老师、见习和实习见闻及带教老师也是主要渠道[3]。调查显示,临床实习生因为已经接触医疗环境,在临床环境中获得的对医患矛盾和医患关系体验更加直接,普遍认为见习和实习带教老师介绍的要比从媒体中获得的信息更真实、可靠。

(四)医学生视角下医患矛盾的主要成因分析

1.医疗体系和制度不够完善。在“你认为影响医患关系紧张、造成医患矛盾的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医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现有医疗体系、医疗制度不够完善;2014级、2016级、2018级的平均分分别是4.26、4.17和4.12,无显著性差异。被调查的医学生认为,医疗资源的不平衡造成的“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认为医院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医患沟通和医患矛盾处置应对机制等。

2.舆论和传媒的不当宣传,自媒体的信息失真、舆论导向缺乏规范。调查发现,医学生认为舆论和媒体的失实报道和宣传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主要因素之一。2014级、2016级、2018级的平均分分别是3.31、3.23和3.26。在被问及“你认为你从自媒体和网络上获得的有关医患矛盾的信息是否真实”时,有86%的医学生表示,平时在接收微信等自媒体有关医患矛盾的新闻时无法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感到困惑和迷茫。

3.医生缺乏人文关怀,医患之间沟通不畅。调查发现,被问及“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医方非技术性因素”时,有15.7%的医学生认为个别医生医德失范、缺乏人文关怀和责任心不强。有36.7%的被调查者认为医生和患者沟通不畅、医患沟通不到位,导致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另外,少数学生认为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医患矛盾的因素之一。

4.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在“你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医生和患者谁的责任更大”的调查中,认为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责任在患者一方的医学生比例达到了51.2%;其中认为患者维权意识增强的,2014级、2016级、2018级的平均分分别是3.58、3.36和3.43。这说明,随着法制的健全,人们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但同时患者又缺乏相关医疗知识、对疾病的治疗期望值过高,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治疗程序、手术并发症等缺乏科学认知;一旦出现治疗失败,心理上无法承受。

(五)医患矛盾对医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社会上出现的暴力伤医事件,已经对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和就业选择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在与临床实习生和大一新生比较中差异明显;大一新生的职业认同度高于高年级学生。在被问及“是否会因为医患关系紧张考虑转专业”的时候,97%以上的大一新生表示不会,但对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状况感到担忧和迷茫。而在被问及是否会选择别的职业时,有19.8%的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表示如有机会一定会选择。临床实习生因为接触到临床环境,对临床医师的工作风险、工作负荷等问题有更深的了解,也切身地感受到了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现状。不少临床实习生由此产生了心理焦虑,坦言未来就业选择科室的时候,会尽量去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较少的科室。相关数据也显示,医患矛盾对临床专业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就业选择产生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

三、讨论

(一)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矛盾认知教育和引导

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矛盾认知教育和有效引导。首先,医学院校要真正认识到医患矛盾认知教育在医学生医学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不可或缺性,要明确把医患矛盾乃至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纳入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有具体的目标要求[4]。其次,医学院校要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创新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选拔既有深厚人文素养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临床教师担任医患关系认知教育导师;要让低年级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组织低年级学生到医院见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对医患关系的正确认知;要做好对医学生的恶性伤医事件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医患矛盾,树立正确的医患观。

(二)加强对自媒体等网络媒介的监管和引导,发挥自媒体的正能量

以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論坛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对医学生认知医患矛盾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自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些自媒体平台在传播一些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事件时,缺乏相应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往往引起不良的社会效应。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力度,提高自媒体人的法律意识,做到自律、谨慎、规范化操作,确保自媒体传播的有关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信息的真实性,防止“造谣性”信息的蔓延和传播。

(三)进一步完善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医疗体制作为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对整个医疗行业、医患大环境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5]。我国要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制度;医院要深化医院内部薪酬分配制度、业绩考核制度、药品价格监管制度等改革,加强管理水平,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切实改变“医药养医”的经营模式。真正改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老大难问题,医患关系紧张的状态必会得到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

[1]唐红珍.透析医患矛盾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04):164-166.

[2]李佳倩.新媒体时代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差异调查与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02):222-225.

[3]连锡军.医患关系不和谐对医学生专业思想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06):102-103.

[4]屈庆平.对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思考[J].中国卫生法制,2013,21(04):16-18.

[5]朱晴月,陈思琪,刘志芬,熊琦,朱丽芬,彭星琦,李鑫,刘金检.患者对医患关系的认知现状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 26(22):3079-3080+3070.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性化 医患关系 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文明社会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从中国古代董仲舒宣扬的“天人合一”到近代思想家康有为提出的“大同社会”,无一不体现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基本元素,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重要前提。正如医疗卫生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Sen.Amartya所说:“健康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福利之一,离开了医疗可及性及公平性,公民的生活满意度就会下降,容易成为对社会的不满者”。如果医患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无疑将会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一、和谐医患关系的内涵

(一)医患关系的概念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两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整个医学最本质的东西是医师与病员的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医”已由单纯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患者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医患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医患关系特指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医学行为科学(包括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一般就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方和患方的关系,即“医”是指医务人员,除了医生外,还应该包括护士、医技人员和医院管理人员等;“患”也不仅仅指病人,还包括与患者有关联的亲属、监护人、单位组织代表等。

(二)和谐医患关系的内涵

由医患关系的概念可知,医患关系是医患的一种互动关系。在医患互动中,疾病、病人和医护人员是三大要素, 疾病是互动的核心,互动的目的就是疾病的去除,“病人角色”的转变,一旦身体健康恢复,个人由社会偏差转变为社会常态,医患互动就将结束,社会系统将重新达到平衡稳定的功能状态。帕森斯在对“病人角色”这一概念的相关阐述中谈到,在医患互动中,医护人员与患者双方通力合作,来对抗疾病。医务人员通常给予一定的医疗处理,而患者则被期望配合医护人员,遵从遗嘱,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医患互动本质上是一个沟通-治疗-反馈(再沟通)的过程。医护人员首先要根据患者的主诉以及身体症状对其病情进行了解判断,这是治疗的前提基础,治疗效果的反馈也需要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沟通来达成。可见沟通几乎伴随着医患互动的全过程,对于医患互动目的的达成和良好的医患关系的构建与维护不免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涵应是:医护人员能够充分爱护病人,病人能够充分信任医生。病人信任医生,需要医生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以保障其恢复健康的执业水平,以及医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理想的医患关系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充满人文关怀。

二、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医患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许多医院实行开放式管理,建立医患沟通监督机制,保证医疗信息畅通,在这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据中国医院协会2005年的相关调查显示: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每年发生的医患纠纷中,要求赔偿的有100例左右,到法院诉讼的有20~30例,赔偿的数额三级甲等医院一年一般在100万元左右;此外,全国有73.33%的医院都曾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使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护人员的现象;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扰乱医院正常诊治秩序、威胁医务人员人身安全;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交纳住院费用的情况;61.48%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去世后,病人家属在医院内摆设花圈、烧纸和设置灵堂的不和谐事件。医患纠纷的频频发生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既扰乱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又使医患关系更为对立,医患纠纷使医患双方的关系更为紧张。

(二)医患纠纷原因分析

现阶段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投入不足和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世界银行11月4日发布的最新《中国经济季报》指出,中国财政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入占GDP的1.2%;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和补偿不到位,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知识价值、风险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得不到合理的回报,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为了医院的发展和壮大,医院管理者必然会采取一些经营措施。另外,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和机构不合理,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国有医院卫生法规不健全,即使有法规,也执行不力,医疗投诉不健全,不完善。二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社保、医保覆盖面有限医疗保障覆盖面小,大部分人民群众没有医疗保障,有社保者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明显增高,农民医药费的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不足50%,因此医疗费用的支出与期望疗效不相符合。医疗费用自付比例高,医疗费用与期望疗效不相符,一旦患者死亡或伤残等,患者及其家属就有一种人财两空的感觉。据资料表明: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全民参加医疗保险,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不会由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很少有医患间的冲突。

2. 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没有完全不高。一是医院的管理水平不高。医院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单位,在医患关系上,医院处于主导的地位。在我院接待的医疗投诉发现。对医务工作者服务态度不满意的最多,占60%左右,其次是诊疗技术水平,诊疗结果,医疗费用等问题。二是医患沟通不够。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漠,医患关系角色错位,医患沟通缺位,医务人员对病人缺少耐心,缺少人文关怀是医患纠纷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医院服务对象是患者,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够,特别是年轻医务人员普遍缺乏人文知识和沟通技巧,不会沟通也不善于沟通,解释工作常常不到位造成无效沟通。“冷”、“硬”、“顶”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医患沟通不够、医疗纠纷增加,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三是医务人员素质不高。医疗工作是一个高科技、高风险职业,医学科学迅猛发展,有些年轻医务人员对此认识不足,不注意知识的更新与累积,医务人员中有一部分业务不过硬,技术不精通,确实因为诊疗工作过错而导致患者受到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医务医德医风存在问题,重报酬,轻奉献,重实惠,轻责任。对病人缺少同情心,医药采购和处方上的不正之风,加大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3.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对医学的期望值过高。一是患者维权意识增强。随着法制的不断完善,患者及其家属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在遇到权益受损时,会主动采取各种行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对医学的期望值过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随着生活水平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对疾病和诊疗更加重视。而病人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对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不理解。对疾病本身可能的并发症,对实行抢救措施可能发生的某些不良后果以及对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医疗意外等不能客观认识,因而不能正确对待医学的无奈。

除以上原因外,公共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有些公共媒体缺乏观察、公正立场、过分炒作,使社会公众、病人或家属缺乏对医务人员的理解,甚至造成误解,扭曲了广大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

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从总体上看,当前医患关系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大的和谐之中存在小的不和谐。但我们绝对不可忽视存在的问题。目前,全国每年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人次达20多亿,即使做到99%和谐,只有1%不和谐,也有2000万人次,绝不是小数目。因此,构建和谐的人性化医患关系任重而道远。

(一)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

努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措施。目前,相当多医院的正常运行主要靠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医院设备购置、规模扩大靠收费的积累,医疗服务收入由医院自行支配。这种机制的直接后果是医院过分注重经济收入,而忽视群众利益。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发挥政府保障群众基本医疗的主导作用、改革医疗服务体制、转换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对医疗服务行业监管、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等。

(二)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养,提升医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医院服务的对象是渴望解除病痛的患者和希望保持健康的人们,要想最大限度地为病人解除病痛,医务人员不仅需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品质。医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医德,才会自觉磨练意志,刻苦钻研业务,从而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同时,良好的医德也是调节医患关系需要,也是现实要求准则。

(三)严格医院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医学是一个尚未完全被人类认知的科学,还有一些需要人类不断探索的领域,有一些疾病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或者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而疾病对于患者来说,却是危及生命的头等大事。因此,在为患者提供高新精湛技术服务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医院内部管理,使医疗服务工作高效、有序运行,努力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尽量减少差错和事故,提供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医疗机构要对医患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医务人员要有诚信,对病人或家属要尊重,具有同情心和耐心,关心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生活或不便,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发展变化、医疗费用情况和病人的社会心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医务人员的理解。

(四)建立医疗告之制度,增进医患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

大力推行“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服务新模式,开展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坚持住院病人费用清单制。做到让患者对诊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做何种检查项目、自己的主治医生“五个明白”;对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手术应履行的手续、诊治项目和价格、服务承诺“五个知道”;进而对检查、诊疗、用药、收费、服务“五个放心”。

(五)重视媒体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院应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引导媒体客观、全面、公正的报导医患纠纷,正确评价医务工作者。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医院发展和各项诊疗技术的局限性、风险性和疾病的不可预见性,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理解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综上所述,正确处理新时期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人性化医患关系,促进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它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中国经济建设的进程,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医患难与共关系,不仅需要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基于信息不对称,通过建立委托代理模型,着重分析政府与医院、患者与医疗机构两条委托代理路径之间关系。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各体制协同管理;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医生共情沟通能力的培养;引入第三方,完善委托代理模型,利用大数据,以期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模型;医患关系

根据中国医院协会发布《2003年-2012年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医务人员躯体受到攻击、造成明显损伤事件的次数逐年增加,发生医院的比例从2008年的47.7%上升至 2012年的63.7%;通過文献资料和互联网搜索引擎检索,梳理了近10年(2003年-2012年)恶性伤医事件共计40起。2017年在对医生压力的调查中发现,61.5%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是他们最主要的压力来源,近三成医生所在的医院经常发生医闹事件。频繁的医闹事件,也造就了医患之间长久积累的信任危机。

在“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此,本文基于委托代理模型就当今中国的医患关系进行研究,旨在为缓和医患紧张关系提供建议、为减少医患纠纷提供借鉴。

1 医患关系相关理论

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参与交易的各方主体获取的信息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较充分的一方,能够利用自身信息优势获得较大收益,相应的,掌握信息不充分的另一方,就会处于劣势地位,无法获得更多的收益。

1.2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的,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一定的决策权。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2 医患信息不对称现象和委托代理关系

2.1 医患信息不对称现象

由于医疗服务市场的高度专业性,所以信息不对称尤为普遍。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政府与医院之间信息不对称。在医疗卫生领域,医院处于供方地位,医疗行为会受到政府的监督,但是政府对医院服务质量、疗效等方面不完全掌握信息。(2)医院与医生之间信息不对称。医院无法完全掌握医生的服务行为和医治状态致患者利益受损,加剧医患关系紧张。(3)患者与医院之间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患者通过医院对外的信息了解医院医治疾病,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但是需要通过医生了解患者的需求。(4)患者与医生之间信息不对称。就患者而言,医疗行业的专业性,使其从根本上无法获取完全信息,就医存在逆向选择,有的产生产生“交易费用”,有的甚至存在“道德风险”,诱使医生对患者进行多余的医学检查和药品消耗,这也是 “看病贵”原因之一。

2.2 医患委托代理关系

根据上述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医患委托代理的关系如图2,主要有以下四种:(1)政府与医院之间委托代理关系。政府是委托方,医院是代理方。由于政府不能完全掌握信息,可能会出现医院为最大化追求自身利益,与政府目标相背离。(2)医院与医生之间委托代理关系。医院是委托方,医生是代理方。医生为医院创造收入,医院采取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医生,这就可能导致医生医疗过程存在偏向—大处方。(3)患者与医院之间委托代理关系。患者是委托方,医院是代理方。患者根据对自身病情了解不充分,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往往根据价格,认为价格高低与医院服务质量正相关,甚至有的患者不管自身实际病情轻重盲目选择到三甲医院看病,无视基层医疗机构,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不利于分层诊疗实施。(4)患者与医生之间委托代理关系。患者是委托方,医生是代理方。患者根据医生治疗方案支付给医院医疗费用,由于委托人(患者)缺乏对代理人(医生)激励约束机制,所以当二者目标不一致时,医生最大化自身利益,选择疗效相似价格更高的治疗方案。

3 医患关系中委托代理模型

患者就医,当疾病治愈出现问题,医患双方都需承当责任,进一步按比例在医院、医生间分配,从而将三层委托代理关系简化为两次委托代理路径模型:

(1)政府—医疗机构委托代理路径。该路径包括“政府—医院、政府—医生”两层委托代理关系,将医院、医生假设为利益共同体,划分为路径一。

(2)患者—医疗机构委托代理路径。利益共同体下,医患之间委托代理路径二。

3.1 政府—医院的委托代理路径模型

3.1.1 基本假设

政府是委托方,同时代表公众的利益,对医疗机构实施监督和激励政策,所产生的成本和效用如下:

监督成本C=C0+γp,(γ>0,C0为监督固定成本);

监督产生的负激励效用S=φγα,(φ>0,γ>0,α为固定期望效益 );

医疗机构是代理方,在政府委托下,履行社会责任,接受政府监督,维持自身运营,所产生的成本、效用、绩效如下:

努力成本C1=12ka2,(k>0,a为努力水平);

风险成本CR=ρβσ2,(ρ>0,β为激励程度, σ2为方差);

社会效用Y=a+θ,(a为努力水平,θ是外生变量);

生成绩效Q(y)=α+βy(α为固定期望效益,β为激励程度)。

综上考虑,双方期望效用如下:

政府EP=Y-Q(y)- C+S;

医疗机构EW= Q(y)- C1。

3.1.2 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满足医疗机构和政府最大期望效用的委托代理路径模型:

3.1.3 结果分析

根据(5),可得:

EP/γ=[(1+φγ)/k(1+ρkσ2)]-ρ(7)

根据结果(7),结合现实意实际,解释如下:

当EP/γ>0,即γ>[pk(1+pkσ2)-φ]/φ2,表明随着政府加强监管,医疗机构会履行更多责任。

当EP/C0= -1<0,表明随着政府监管加强,社会期望效用就会降低。

当EP/p= -{[(1+φγ)σ]/( 1+ρkσ2)}2 <0,表明随着医疗机构社会责任履行度降低,社会期望效用越低。

当EP/k<0,表明随着医疗机构努力成本增加,社会期望效用会降低。

3.2 患者—医疗机构的委托代理路径模型

3.2.1 基本假设

患者是委托方,在这个路徑中,为了简化模型,假设患者就医除了增加医疗机构收入,一般不会产生其他成本效用,所以其其他社会成本忽略不计。

医疗机构是代理方,医疗机构成本、效用、绩效如下:

努力成本:C2 =12 e m2,(e>0,m为努力水平);

风险成本:Cr=12V2σ2d,(V为激励系数,σ2为方差,d为医疗机构规避社会责任程度);

产出:Q =Abm+b+ω,(Ab为医疗机构能力系数,m为医疗机构履行责任系数,b为医疗机构固定产出,ω为外生变量);

绩效:S(Q)=T+VQ,(其中T表示医疗机构的固定期望效益,V为激励程度);

综上考虑,双方期望效用如下:

患者Es=Q-S(Q)=(Abm-b)(1-V)- T

医疗机构:Eh=T+VAbm +Vb-12em2-12V2σ2d。

3.2.2 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满足患者最大化的委托代理路径模型:

4 建议

4.1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其他制度协同管理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医改重点任务之一,持续推动分级诊疗,横向—纵向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医患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出现“逆向选择”—大小医院就诊两极分化就此,要持续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医联体”扩大实践区域。可以优化患者就医选择,一定程度上满足患者经济利益的诉求,提高医院资源利用,完善医院成本管理,缓解医生高强度工作压力,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医院革新薪酬制度,转变收费方式,建议实行按人头收费,保险公司按“人头”向定点医院付费,另一种是美国的 DRG 系统,保险公司按照标准向医院定价付费,有效抑制医院依赖大处方,大器械检查收费现象。

医疗卫生主体自身的改善还有赖于政府、社会支持,相关体制协同管理。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推行医疗意外保险;社会如实舆论报道,媒体理性传播等全方协同推进。将医学会专家进入国家司法民事赔偿案件中鉴定程序,提高公众对医患纠纷公信心。

4.2 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共情沟通能力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医院针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医风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和谐医患关系要求,是医疗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部分。医院注重医德医风,一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医德医风教育活动,把医德医风的教育贯彻到医院工作的始终;另一方面将医德医风教育体制与绩效考核结合,落实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教育。良好的医德素质可将医患纠纷降低一个最小阈值。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更要求医务人员需要共情和沟通能力。医生可以通过情景演练、角色扮演等仿真医学实践活动,体会患者难处。医务人员医技是有限的,但是良好的共情沟通能力,不仅可以安抚患者和家属绝望情绪,构建医患之间信任,甚至即使医治效果尚未达到预期,医患双方也不会产生纠纷。

4.3 完善委托代理模型,重视信息云平台

在“政府-医疗机构”与“患者-医疗机构”委托模型中存在在“委托方—代理方”关系中引入第三方,建立“委托方—第三方—代理方”委托代理关系,第三方作为中介,双向传导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委托方逆向选择和代理方道德风险。

大数据时代,医院信息平台大多是医院政务公开等,需要公布更多患者所需信息,比如常规检查程序和收费情况。建立医患沟通的平台,专设信息云平台,患者留言提问或者评论,医院专门人员进行随机回答,将一些重要流言反馈给医院、医生,自身内部完善。

参考文献

[1]贾晓莉,周洪柱,赵越,等.2003—2012年全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2014,18(03):13.

[2]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2017年[A].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C].2017:27.

[3]宿晓.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药品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式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0,(02):6873.

[4]姚银蓥,周亮亮,熊季霞.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药价改革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5(04):241244.

[5]胡青,钱爱兵,时孝春.信息不对称的医患关系协同管理研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7,28(05):140143.

[6]宋晓祥,马爱霞.医患双方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博弈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25(23):2022.

[7]沈建通.“双向委托代理”博弈模型——改善医患关系的新思路[J].医学与社会,2008,(06):4950.

[8]张洁.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医患关系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9]赵忻怡,王岳.如何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基于医患双方态度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A),2018,39(02):4548.

[10]刘刚,夏少岭,苏有林,王峰.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努力提升优质服务能力[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8,32(04):913.

[11]师璐,林政,曾志嵘.医患关系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03):343347.

[12]王晓灿,耿小平,王维利,栾贝贝.优化医患关系的策略——医护人员主导下的医患互动双向共情[J].医学与哲学(B),2016,37(01):9497.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医患交流技巧在临床医务工作中的所处的地位及医患交流技巧在实训中的重要性。

方法:广泛查阅国内有关医患交流的文献,对医患交流沟通中的现状及中医专业医学生的临床交流能力和接诊能力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医学生对医患交流沟通的重要性虽然有一定认识,但是在主动性上略显不足,对于如何与患者沟通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结论:临床交流与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医学生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技能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医患交流 医患关系 实训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一些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加之少数医师不负责的态度,不仅使患者及家属感到不满,也成为困扰医生、阻碍医学进步的社会性问题。基于现在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沟通与交流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世界各国医学组织都非常重视对医学院校学生交流与沟通技能的培养。而我国长期以来的医学教育一直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的培训,却忽视了交流与沟通技能的培养。因此,加强医学院校对医患之间交流技能培训的重视是改善医患关系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对现阶段医患交流技能实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患者就医过程中与医务人员(包括所在医疗机构)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它涵盖了患者就医时所形成的医患双方权益和义务[1]。近年来,医患关系的紧张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传统意义上的医患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医院方面讲,医务人员态度的淡漠、语言的生硬、沟通的不畅等是最大诱因[2]。上海市卫生局一项调查显示,近年医疗纠纷以11%的速度递增[3]。与此同时,相关医疗纠纷事也屡见报道,医疗纠纷的严重状态可见一斑。目前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高新仪器的过度配置和利用,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弥补医疗服务补偿的不足,是医院经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备与药品的不合理使用,也使医生养成了过分依赖仪器检查的负性职业心理,伴而生出的是医疗服务价格的增长,医疗服务价格的显著提升,使患者感到负担加重,从而引发对医疗服务的怨愤。

对于医患关系的现状,加之部分媒体的无故夸大,也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紧张。而作为医疗主体,又对此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根据勒温的社会认知理论——场论(psychological life space,LSP)[4]:個人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空间即他人或群体组成的社会场,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动力场即人际关系、群体决策、舆论、气氛等的制约。因此,对于医患关系的紧张,应将其放在整个现实社会背景中去认识。当我们对某个人或某种现象所处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理动力场”有了充分的理解时,才能够比较准确的描绘并解释该社会现象。

2 医患交流的重要性

医学领域在不断进步,但是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医生在做出治疗决定时并未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5]。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人群受教育程度也日益增长,社会民众在其他方面受到良好服务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在接受医疗服务中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通信资讯科技及传媒的飞速发展,使民众可多渠道获取不少医学知识信息。加之各种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广大群众的权利意识觉醒且日渐增强[6]。因此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医患关系问题也尤为突出。对于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7]

医学沟通是指发生在包括医院、诊所以及社区等医疗活动情景中,在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病人、病人相关人员如家属之间,围绕病人的健康问题和治疗等方面的一种互动过程[8]。医学沟通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而交流沟通技能是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之一[9]。虽然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丁朝黎等[10]通过调查问卷显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现行的医疗制度缺乏人文教育(41.6%)。所占的比例可见在人文教育上我国医学院校的教育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提倡人文关怀是当代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在医患沟通交流中,医生经常换位思考,主动表示出对患者存在的对疾病的担忧或经济上的困难的同情心,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所谓“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彻骨寒”是尽人皆知的道理。

3 医患交流技巧的实训

在国际上,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1999年,国际医学专门教育委员会(IIME)采用客观结构临床考核(OSCE)——即运用标准化病人(SP)及各种病例来考核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目前,该种考核已被国际医学教育界普遍采纳。同年,美国医师考试委员会(NBME)把人际交往与沟通技能,明确列为住院医师必备的6项技能之一,并要求所有的医学毕业生必须通过医患沟通的测试,才能拿到其行医执照。其测试内容中包括了标准化病人、在医学模拟人上实际操作、临床资料的采集等等。从2004年开始,对医患沟通技能的考核已正式成为美国行医执照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1]。可见国外医学教育界很早就开始重视培养医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了,并且国家给与了足够的重视。

相对国外医学教育来说,我国医学院校和临床教学医院长期以来对于医生和医学生交流技能的培养起步较晚,其发展也较为缓慢,因此,我国医学生临床医患沟通与交流技能的培养一直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在临床实习中,许多学生害怕单独面对患者,担心说错话。因此无法很好地了解病史、病情。医患沟通能力作为医生职业特性的一部分,必须从医学生的培养抓起。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培养医学生临床医患交流能力,建立和谐的医学生与患者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加强交流与沟通技能重要性的培养。

1997年我国开始推广实施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的专业目标中,也要求医学生“具有人际交流的能力,乐于向他人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2003年,由南京医科大学等15家著名医学院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写、由卫生部部长高强亲自作序的《医患沟通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但是这些措施仅仅是对于医学生临床医患交流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持,实践价值无法体现。对于刚刚踏入临床实践的医学生,如何从学生的角色转向医生的角色,仅仅是生硬地套用书本上的理论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医学沟通教育已经开始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王锦帆主编的《医患沟通学》在2006年首次被教育部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对我国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沟通课程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学生与患者的交流比较笨拙,不知道如何与患者进行交流,从而造成患者对于医师的不信任,正是因为这种不信任,为以后的医患纠纷埋下了种子。因此,由专业知识与临床技术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变加强学习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模式,是改善与患者沟通的技巧的策略,是建立良好醫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12]。叶添文等[13]在研究中指出,培养医患交流沟通能力,首先要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要进行岗前培训。介绍有关医院因医患沟通问题造成的医疗纠纷案例,并对安利进行总结分析,使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前对医患沟通在化解医患关系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次,请专家介绍医患沟通对临床疾病诊治的作用。临床沟通不到位,可导致医生对病史了解不全面,从而影响疾病的诊治。而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以有助于明确疾病的诊治。再次,组织医学生观察有关医疗法规制度方面的宣传录像,让学生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培养其依法行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认识依法行医和依法沟通的重要性[14]

广西医科大学实施以同伴教育形式进行医学沟通学的教学。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性别、相似年龄、相同背景、共同经验、相似生理状况或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15]。它是首先在学校进行艾滋病宣传时开展起来的,因此人们通常把同伴教育作为艾滋病教育代名词。亚文化理论和革新沟通理论都从一定的角度从受教育群体中选择同伴教育者[16]。林发全等[17]在大学校园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在医学专业选择一些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同学作为同伴教育宣传员,并对其进行相关培训。同伴教育以班会或专题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传授医学相关的经验教训与实用方法。从而促进同学们之间进行医学沟通的学习与交流。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大量增加。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给医患交流带来更多困难[18]。国外相关研究表明怎样有效交流还远远不同于在实践中能够与老年患者进行有效地交流[19]。李峻等[20]对进入老年病科实习的90名临床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30%的医学生不知如何做沟通前的准备及如何营造良好的沟通气氛。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的沟通技巧,但是对于医患沟通的互动性把握性不足。而又有超过2/3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方式是临床带教。因此在假期举办社会实践或临床带教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4 总结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在医学临床教学中加强医患交流技能的培训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医独特的望、闻、问、切的接诊模式,不仅需要培养实践诊疗和操作能力,而且更需要强化语言表达的艺术培养。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徐由佳,张振方.医务人员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和谐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保障.中国卫生法制.2007,15(86):32-34

[2] 刘谦.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12):21—23

[3] 金永红.为医患撑起法律保护伞[N].健康报,2003,4(7):8-25

[4] 高觉教,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46

[5] Marvel MK,Epstein RM,Flowers K,et al.Soliciting patient’s agenda:have we improved JAMA,1999,281(3):283-287

[6] 卢仲毅.实施医患沟通制,改善医患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2):726

[7] Windish DM,Price EG,Clever SL,et al.Teaching medical students the important connec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clinical reasoning.J Gen Intern Med,2005,20(12):1108-1113

[8] 林发全,罗群.以同伴教育形式进行医学沟通学教学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7(336):78-79

[9]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2):1—5

[10] 丁朝黎,何小军.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6-7,17

[11] 温世浩,江晓滨.美国医学生学习的沟通技能[J].医学教育探索.2006,5(7):604-606

[12] 许双虹,陈治珍,胡小英,等.医患沟通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5):56

[13] 叶添文,朱巍,倪斌,等.临床教学中如何提高医学生与患者沟通技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6:53-54

[14]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15] 肖华,黄炎炎,方定志.谈艾滋病同伴教育及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5,4(5):348-350

[16] 闫保华,王振作,王克利.同伴教育者的选择和培训[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0):899-900

[17] 林发全,罗群.以同伴教育形式进行医学沟通学教学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7,28(7):78-79

[18] Lee M,Wilkerson L,Reuben DB,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geriatric knowledge test For medical students.J Am Geriatr Soc,2004,52(6):983-988

[19] San chez-Reilly SE,Wittenberg-Lyles EM,Villagran MM.Using a pilot Curriculum in Geriatric Palliative Care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Skills Among Medical Students.Am J Hosp Palliat Care,2007,24(2):131-136

[20] 李峻,吴红梅,董碧蓉,等.医学生与老年患者交流/沟通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1):30-33

上一篇:美学论文下一篇:逻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