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调查报告范文

2023-09-19

医患关系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摘 要: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业已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基于口语语料库,对医疗机构话语中,患方话语的非和谐性语用策略予以分析汇总,并与医务人员的非礼貌性语用策略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医患双方非和谐语用策略的趋同性和趋异性,并从中总结出医患矛盾触点,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医疗机构话语 患方 语用策略 非和谐性

2014年3月,广东潮州发生押医生游行事件;2014年7月,山东日照出现恶性医闹事件;2014年8月,广西台南有病患在医院撒冥币、抬棺材;2014年8月,河北沧州发生患方群殴医生事件;2014年9月,陕西榆林靖边,家属聚众滋事,在医院摆设灵堂……频频出现的恶性医疗暴力事件,让社会和学界的焦点再次转向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早在2010年,卫生部统计显示,全国医疗暴力事件从2006年到2010年陡增70%。针对这种不断升温的紧张态势,学界也纷纷调研立项予以全面讨论、深度思考并建言献策。本文拟从话语分析的角度重点分析患方(包括患者及其家属和朋友)在医患交流中体现出的非和谐性语用策略。

一、医患话语

医患话语是医疗机构话语中的一部分,是指医护人员与患方之间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产生的话语。由于其生成语境的特殊性,医患话语具有交际主体固定、交际环境稳定及交际目的明确的话语特征[1]。医患话语的这些话语特征,也极大地影响了交际主体在交流过程中选取的语用策略。

二、语用策略

语用策略,是语言使用者利用一定语境中语言结构的选择,产生具体言语意义以达到交际目的的手段或途径[2]。任何一种交际都必然会涉及策略。语言使用的策略就是利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外显性和内隐性相互作用的种种方式[3]。语用策略运用的是否适宜,关系到言语交际的成败。语用策略选取恰当,会促进交际的有效进行;反之,则会阻碍有效沟通,甚至恶化交际效果。交际主体各自语用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对方回应策略的建构。

通过语料可以发现,在医患交流中,医生和患方所采用的话语策略并不一定都是实时适宜,促进有效沟通的;有时,其实践的语用策略往往具有非和谐性,这无疑成为了医患冲突的触发源之一。目前,学界已有专门针对医务人员非和谐性话语策略的研究(如:非礼貌语用策略)。为此,本文将主要关注患方的非和谐性语用策略研究。

三、(非)和谐性语用策略

语言和谐是指语言运用中,语言行为呈现出一种相互兼容、彼此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体现出与和谐社会本质相默契的语言社会功能[4]。这其间,实践的话语策略可被视为和谐性语用策略,对人际沟通起到促进作用。基于此概念,非和谐性语用策略则指那些具有排他性、失调状和无序态的话语实践策略,往往阻碍甚至破坏有效人际沟通。本文主要关注医患话语中,患方采用的非和谐性语用策略。

综览相关文献综述发现,目前现有研究中已有基于日常非礼貌策略,总结而出的医疗话语中医务人员的非礼貌实践研究[1]。本研究亦将以日常非礼貌策略作为参考,基于自建小型医疗话语语料库,考察医患冲突话语中,患方的非和谐性话语策略。

通过语料,不难发现医患交际过程中,鲜有只涉及到某种单一语用策略的交际时刻;大部分时候是多策略并用。本文亦将遵循交际主体的策略实践情况,对同一案例中共现的不同策略一并予以分析。

(一)挑衅;忽略冷落对方需求

“挑衅”策略是指话语内容、语气、方式不友好,经常含有敌意,企图引起冲突的策略。“忽略冷落对方需求”主要是指漠视对方的请求、需要、意愿等。如:

相关语境:胎心监测室外,一位产妇家属在走廊通电话,音量相对较大。胎心监护室内的护士走出来,劝其降低嗓音或换个地方通话。

(1)医:这位家属,小点声啊,里面产妇(做胎心监测)需要安静!

患①:(抬头看护士一眼,未答话,埋头继续通话)

医:哎,说你呢,听没听见,小声点。

患:怎么个事?我在公共场所打电话碍你什么事了?

——辽宁省某三甲医院

该案例中,产妇家属不仅对医务人员要求配合的需求置之不理,无视公共秩序(第2话轮的沉默),还以沉默和两个反问句(第4话轮)予以反驳,态度极不友好。在辽宁大连方言中,“怎么个事”具有挑衅的语用功能。患方的话语无疑激化了矛盾,破坏了有序和谐的就医环境。当然,在该案例中,医务人员的劝说策略也有待提升。

(二)无根据地认为对方不称职或能力有限而无法完成某事;阻碍;排斥

第一个策略是指患方对某些医务人员的资质和治疗方案产生质疑,这种质疑常常伴有言语(或肢体)阻碍,排斥医疗方案或行为实施。如:

相关语境:住院部,某主任医师正在向其实习生讲解一位患者所使用的仪器,并告知该仪器的数据应当在每隔30分钟左右查看一次。讲解完毕后,该主任医师同实习生一同离开。30分钟后,只有实习生一人回来查看数据,正欲根据仪器数据调整点滴流速。

(2)患:哎,你要干什么?

医:您的胎心跳动过快,需要调整下(点滴)流速。

患:哎,你先别动,你是大夫吗?你们老师呢?

医:我==②

患:叫你们老师来,我告你别动啊,出了问题你得负责的。

——辽宁省某三甲医院

在该案例的第三话轮中,患方首先阻碍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并质疑对方资质,要求更换医务人员。还未等医务人员作出解释说明,患方再次以“警告”句式(话轮5“我告你别动啊”)对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予以阻止,排斥其参与到医疗过程中来。该案例中的阻碍策略体现了患方对院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在信任缺失的环境下,和谐医疗自然难以保证。

(三)故意寻求异议;缺乏同情心;批评责备

故意寻求异议主要是指患方有意把自己与院方及相关医务人员划清界限;批评责备是指患方对院方或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表达强烈不满与谴责的一种话语策略。如:

相关语境:产科诊室里,一位情绪颇为激动的产妇由丈夫陪同,质问医生没能预约到24周三维立体彩超③的原因。

(3)患:我就想知道为什么我的24周彩超没约上?

医:您问我,我也不知道呀。当时也不是我给您约的呀。

患:你们医院还行不行了?当时我要预约,你们说……我要约的时候你们不让约,等我来约的时候你们又跟我说约不上了。你们什么医生呀?(放声大哭)

医:您别激动啊,您看当时的情况我也不清楚,我也不是您当时的医生,我也没办法呀。

患:你们就这样推来推去,一点责任心都没有!我不管,今天你得给我约上!

医:您看,能约我就给您约了,我没有必要不给您约,您过来看看(手指电脑屏幕),这都已经约满了,我不可能再把别人去掉吧?也请您理解一下我们的工作。

患:理解你们工作?谁理解我?今天你们必须给我解决!要不然我找你们领导!找院长!

——辽宁省某三甲医院

在例(3)当中,产妇错过了一次极为重要的产检预约,在与医生交涉此事的过程中,频繁地使用了反问句(见话轮3)来质问院方的管理体制(“你们医院还行不行了?”)和医生的资质(“你们什么医生啊?”),并通过批评策略(话轮5“一点责任心都没有”)对医生的医疗行为进行否定。从产妇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其心情。但是从其语用策略的使用方式来看,对于解决“预约产检”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多少促进作用,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说,不利于事情的有效解决。从客观事实考虑,由于院方的管理系统出现漏洞,产妇没能正常进行有效预约,是院方责任,应由院方负责。产妇本可以同值班医生或院方领导就事论事,妥善协商补救措施;但是语料显示,产妇把这种责任归咎过分情绪化,对非涉事医生的资质一并予以质疑,并且对医务人员的整体医德素质给予了批评;同时,对于值班大夫提出的合作建议故意否定了配合的可能性(话轮7“理解你们工作?谁理解我?”),对医生的处境缺乏理解与同情,这些非理性及非和谐性的行为都阻碍了事情的有效解决。

(四)借助身份,肆意行事

该策略主要是指施为主体妄图借用个人或他人的优势身份,不顾院方制度甚至法律约束,寻衅滋事。如:

相关语境:2011年10月,某市人民医院急诊室,一位患者在询问住院事宜期间,由于护士的嗓音过大过高而激怒了患者,该患者便向护士发火,医生杨某见状上前帮助解释调解,突然被患者掐住脖子,打倒在地说道:

(4)“我上面有人,我是纪委书记,我怕谁,打不死你。”(《南方日报》2011年10月8日)

该案例中,患方强调自己纪委书记的身份,并妄想以此为所欲为,不仅口出狂言,还威胁医生,猖狂至极。这样蓄意破坏和谐的举动在医患矛盾中虽不为多,但的确偶有发生,极大地破坏了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应予以法律制裁。

(五)明确把对方与负面信息相关联;使用贬损性称谓;禁忌语

明确把对方与负面信息相关联主要指患方对医务人员的言语冒犯,该种冒犯有轻有重,可体现为对医务人员外表、心智及道德的贬损,也可体现为粗鲁型、谩骂性等禁忌语的使用。如:

相关语境:医生向患儿家属交代患儿的救活率几乎为零。

(5)患儿家属一再哭求道:“别的医院都不敢收,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死吧,你帮忙救救,救活我们感谢你,救不活我们就认了。”医生听罢此言,嘱咐家属:“既然你们相信我,那我就试试,说实话,我有四成的把握。”治疗结果如该医生预料的一样,孩子没有抢救成功。而此时,患方家属则说:“当时你说的有四成的把握才给你孩子的,要是治不了干嘛不早说?骗子!杀人犯!……”

该案例中,医生早已提前预警家属可能出现的治疗结果,而且是在家属一再央求之下尽力而为之的。患方家属痛失爱子,其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不能因此把责任单方面全部归咎于院方,对于医生的努力付出视而不见,甚至还冠以“骗子”“杀人犯”这种极具负面性、侮辱性的称号。

还有一些不理智、情绪激动的患者及家属甚至对医务人员咒骂辱骂、爆粗口、说脏话,这些禁忌语的使用既不利于医患间交际沟通和医疗行为的有效进行,也影响和耽误了他人的正常就诊环境。

(六)威胁/恐吓/胁迫

该策略主要在医务人员没有提供患方满意的解决方案或治疗结果时出现。根据话语内容及可能造成的行事结果来看,该策略的实践有轻重程度之分。如在例(3)中,患方欲“找领导,找院长”的语用交际策略是一种常见的“轻度威胁”策略。患方往往在与当前医务人员交涉却未能达到交际目的时会选择此策略。此策略的目的是希望该医生能够顾虑到上级领导对其制约、批评及制裁的压力,及其自身可能受损的权益,重新对患方所提要求给予解决方案,直至满意。然而有时该策略的实践程度则显得过分。如:

相关语境:2014年8月,湖南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一位被刀捅伤,伤势严重的青年男性患者被送至抢救处理。其间,患者的父亲说:

(6)“如果救活了,我给你们医护人员下跪;如果救不活,你们所有医护都不用活。”(新京报网 2014年8月21日)

在例(6)中,患方亲友以医护人员性命为筹码去胁迫医护人员是极不理智的行为,甚至逾越了法律的底线。作为医护人员,救人治病乃是天职,自当会尽其所能。而患方亲友的胁迫性行为不但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反而会导致医务人员的紧张、惧怕或反感情绪,从而影响对患者的救治。

上述非和谐性策略仅是在笔者搜集到的语料基础上总结出的高频策略,主要属于言语性语用策略,趋同于非礼貌言语策略。非和谐性策略的另一大体现方式是非和谐性的行为举止。在搜集到的相关语料里,打砸、伤医、在医院设灵堂、撒冥币等非和谐性行为严重干扰了医疗秩序,有的行为甚至触及法律底线。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关注言语方面的非和谐性策略,将其汇总并与医疗话语中医务人员非和谐策略进行简要对比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医务人员和患方人员涉猎到的非和谐性高频策略总计17种。其中趋同策略共有6种,而属医务人员特有言语非和谐性策略有4种,属患方特有言语非和谐性策略则有7种。这些策略的趋同和趋异的实践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医患之间的不同站位和矛盾的触点。

四、医患矛盾触点及解决路径

表1显示,医务人员涉及到的非和谐性策略共有10种,患方涉猎到的非和谐性策略共计13种。双方在策略种类的数量上有一定的差异。当然,仅凭策略种类数量的差异,并不能就此表示患方在医患冲突关系中处于强势主动的地位,还要通过对具体策略及其折射出的矛盾触点的进一步考察,才能更好地分析医患冲突关系的成因和解决路径。

(一)趋同策略分析

通过医患双方使用的趋同非和谐性策略观察,双方可能涉猎到的共同矛盾触点大致有三种:态度触点、同感触点和资质触点。态度是导致医患双方矛盾的核心触点,可以体现为挑衅、批评、责备等语用策略所导致的不满负面情绪;同感触点主要涉及到同情心缺失、漠不关心、冷落对方兴趣和需求等非和谐性策略;资质触点主要体现在明确把对方与负面信息相关联,和无根据地认为对方不称职或能力有限而无法完成某事等策略。由此可知,医务人员与患方双方都关注彼此的言语态度,同情理解的站位,以及分别作为医务人员和患方所具有的行事资质。这提示我们在言语行事之中,都应注意这三方面合适得体的体现方式,因为不论我们是医务人员还是患方,都对彼此抱有同样的交际期望。

(二)趋异策略分析

从两者趋异策略考察,可以发现有一下触点:称谓触点、身份触点、方式触点及合作触点。但是这些触点的触发体现形式有所不同。

1.称谓触点

称谓触点在医务人员言语的体现形式上主要是称谓不当或缺失,这样的言语行为对患者有失尊敬;但较之患方的称谓触点,医务人员的非和谐性策略还尚显柔和,患方的称谓触点的触发体现形式包括使用贬损性称谓和禁忌语,这两种体现策略不仅有失敬意,而且极具侮辱性,极为粗鲁无礼。

2.身份触点

身份触点在医务人员的言语策略上表现为强调自我职业身份权威,该策略本不应该属于非和谐性策略,但是由于该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以较为凸显的方式强调自我身份权威,无形中打压或剥夺了患方的话语权,致使患方在诊疗过程中有疑问时也怯于发问,阻碍了医患双方的有效交流,甚至有时会因此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影响治疗效果。身份触点在患方的体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借用自己身份以显示优越感而恣意妄为,另一种是借用他人(亲戚或朋友)权利身份而肆意行事,不管是哪一种体现方式,行事过程都较为嚣张跋扈,这不仅严重干扰就诊环境,且逾越了道德,甚至法制底线。在医院,病患是平等的,没有哪一位患者因为自己或身边亲朋好友的权势而理应得到“特殊”待遇,更不能凭自己或他人身份为所欲为。

3.方式触点

方式触点主要涉及到医务人员对病患具体事件的处理方式,主要体现为使他人感到不适,和吓唬、威胁策略。医务人员因工作繁忙,在回答病患问题时经常同时兼做他事,这种多项任务同时开工的工作方式貌似会提高工作效率,但通过语料发现,医务人员在此种工作状态下,回答患者问题时经常会有延时现象产生,有时会长时间无应答,或心不在焉,有时甚至答非所问。这不仅没有提高工作效率,甚至还会有误诊的可能;与此同时,还会让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产生不满情绪,容易导致矛盾冲突。

涉及到方式触点的另一类策略是医务人员的吓唬、威胁策略与患方的威胁、恐吓和胁迫策略,双方策略有相近之处,但语力及使用目的不同。医务人员有时会通过吓唬或威胁的方式来警示提醒患者遵守医疗秩序,或以此方式变相激励患者,促使其配合诊疗方案,语力一般较为柔和;而患方则经常不顾医疗条件与病患情况,以威胁、恐吓或胁迫方式,来求得达到自己的就诊目的,语力较强,经常触及法律道德底线。在此,笔者认为不论是哪一种威胁策略的体现形式,都不应当出现在正常的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和患者双方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交际方式达到交际目的。

4.合作触点

合作触点主要体现在患方的三类语用策略中:故意寻求异议、排斥和阻碍。这些策略的产生主要源于患方对需要其配合执行的医疗方案不满或认为院方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或态度不妥。该触点明显映射出当前患方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主要矛盾症结,即缺乏应有的信任和有效沟通。医务人员要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病人也应当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共同构建和谐良好的就诊环境。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医疗行为的基础,是维系医疗活动的纽带。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来讲,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疾病,而消灭这个“敌人”的最佳方式就是双方互相信任配合。

医疗行为的这些矛盾触点也在媒体报刊对医患报道的命题分布比例中得到了部分印证(见图1)[5]。

图1:媒体报刊对医患标题报道的命题分布比例图

通过图1可见社会媒介关注的医患关系焦点主要集中在医疗体制管理(34%)、医风医德服务态度(27%)、医诊技术与方案(18%)、医患义务与权力(13%)这和医疗环境(5%)五大方面。这五大方面不同程度地涵盖了上述讨论的矛盾触点。医疗体制管理主要涉及到了方式触点;医风医德服务态度方面主要体现为态度触点、同感触点、称谓触点、身份触点和合作触点;医诊技术与方案关联到资质触点及合作触点;医患义务与权利显现为身份触点、方式触点与合作触点。通过这些触点在命题中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医患矛盾在话语分析层面集中的焦点程度不一。针对这些触点的非均衡分布情况,解决路径也不尽相同。

(三)解决路径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医患之间的矛盾触点多集中在医风医德服务态度方面,其次是医患义务与权利。这两方面都与话语沟通内容及方式紧密相关。从医风医德角度来看,医患之间的沟通可以尝试在以下以几方面做出改善:

1.加强医务人员医学人文关怀的培养。既要在临床技能与医疗科研上不断努力进步,也要重视患者的感受。多倾听患者建议与意见,主动关心患者,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努力赢得患者信任,消除疑虑同隔阂,加深对彼此立场的了解,使患者认识到医患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战胜疾病。

2.医患沟通过程中双方都应注意语气和态度。医务人员应加强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掌握心理疏导艺术。患者亦应当尊重医务人员及其辛勤付出,遇到问题应冷静处理,多沟通,多协商。

3.沟通内容应尽量做到有效信息量最大化,医务人员应尽量以较为通俗易懂的话语告知患方及其家属医疗情况,患方及家属也应多了解相关医学背景常识知识,减少毫无根据的猜忌与无谓的偏执,尽量配合医务人员完成医疗活动。

4.对医务人员及患者与家属强化换位思考的沟通方式。医务人员要了解患方家属的痛苦和难处,患方及家属应体恤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已不再是单纯以义务为基础的传统伦理关系,而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基础的特殊契约关系[6]。从医患义务与权力方面来看,医患之间应注意如下几点:

1.医务人员应当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及时准确告知患方有关医疗过程各方面的信息,并给予患方充分的选择权,不强迫,不威胁。

2.患方要维护好自己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亦要尊重和理解医护人员,积极配合诊疗行为。

3.双方都应清楚相互的权利和义务,不滥用权利,不推诿责任。

除了以上这些建议外,还应注意深层原因——医疗体制的改革,如合理分配调配医疗资源、改良医务人员激励制度、就诊程序进一步透明化、发展医患调节和仲裁工作、以及立法打击医闹等措施。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对于医患关系给予客观准确的报道和积极正面的引导,用大局观念去引导群众妥善处理医患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通过各媒介信道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医学技术的有限性、风险度及其疾病转归的不可预见性,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营造和谐的医疗就诊环境和社会氛围,树立医院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6]。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自建小型医患话语语料库的分析,总结出了医患关系中患方的13种话语非和谐性策略,并通过与医务人员的非礼貌策略进行趋同和趋异策略的比较,总结出了双方的7大矛盾触点。针对这些矛盾触点,分析出医患矛盾主要症结之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为医患关系在话语层面的有效沟通和冲突规避,以及建设和谐医疗就诊环境提供了事实依据和理论参考。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机构话语的非礼貌现象研究”[项目编号:W2013224];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医疗冲突与防范的机构性话语分析”[项目编号:L13DYY039]的相关研究成果。)

注释:

①本研究当中,产妇及其家属统被归为患方。

②“==”表示话语重叠。

③24周三维立体彩超产检一般需要提前预约,由于该项检查不仅考

察胎儿的常规成长指标,还可以检查胎盘、羊水及脐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数据结果可作为诊断胎儿畸形的主要手段。因此,多数产妇对此项检查都极为重视。

参考文献:

[1]温婷.医疗机构话语中医务人员的非礼貌语用策略研究[J].新闻

传播,2014,(12).

[2]胡建华.语用策略在相亲类综艺节目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语

言研究版),2013,(12):150~152.

[3]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3:181.

[4]袁蕾.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语用和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7,(5):174~176.

[5]温婷.媒体机构对医患关系相关报道的话语分析[J].新闻传播,

2014,(9):21,22,24.

[6]王秀金.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J].现代医院,2009,

(7):129~131.

(温婷 辽宁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116025)

医患关系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摘 要]文章以自媒体的传播为背景,从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状况调查入手,对济宁医学院2014级、2016级、2018级50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实习生对医患矛盾的关注度最高,医患矛盾对其就业选择的影响最大。结论是医患矛盾对不同阶段的医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思想、职业认同及就业选择等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矛盾认知教育,探寻加强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从引导到积极建构的有益路径。

[关键词]自媒体;医学生;医患矛盾;认知状况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2016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医患和谐视域下医学生审美教育研究”(J16YB45)

[作者简介]李显朋(1973—),男,山东莱西人,硕士,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文与思想政治教育、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研究。

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1]。随着“北大医院妇产科医生被患者家属殴打”等一系列伤医事件的曝光和传播,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已成为时下大众关注的焦点。以博客、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给医患关系带来了患者知识水平提升、医患沟通加强、信息化惠及医患双方等积极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获取网络虚假信息的“问题性”患者出现,严重依靠仪器设备的“机器人”医生产生,医疗事件“发酵式”传播,媒体的“偏见性”报道等消极影响[2]。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师,当下的医患矛盾尤其是暴力伤医事件的频发势必会对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调查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状况,对引导医学生理性认识医患矛盾,增强他们的职业情感和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坚定医学生的从业信心和信念,对加强医学生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改善和缓和医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自媒体的传播为背景,从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状况调查入手,以济宁医学院2014级、2016级、2018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了他们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现状,分析了医学生视角下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主要认知途径,医患矛盾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专业学习、择业观等的影响,并为加强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教育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调查对象从济宁医学院全日制本科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学生中抽取,分别为入校2018级大一新生、2016级大三学生(其中包括部分儿科方向学生)和2014级临床实习生,对象选取注意了层次性和代表性。

(二)方法

通过设计“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状况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设计医学生对医患矛盾和医患关系的关注度,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主要认知途径,医学生视角下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医患关系对医学生专业学习、职业认同及就业选择的影响,加强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建议和对策五个方面的问题;共计20题,题目类型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开放式问题。采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按α=0.05水准进行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86份,其中有效问卷483份,问卷回收率97.2%,问卷有效率96.6%。参与调查的男生286人,占57.2%;女生214人,占42.8%;大一学生200人,占40%;大三学生100人,占20%;大五学生200人,占40%。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一)临床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关注度最高

目前我校的医学生从大四开始见习,大五进入医院实习。在“作为医学生,你对医患矛盾的关注度情况”此项问题的调查中,有67.7%(327人)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关注或较为关注,有4.76%(23人)的被调查表示极少关注,仅有0.06%(3人)的表示从不关注。在表示非常关注或较为关注的被调查者中,临床实习生的比例达到了75%;对于从不关注的选项,临床实习生的比例为零。这说明实习生经过见习和实习等环节,从心理上已逐渐趋向于“准医生”状态,正在经历着从医学生向“准医生”的角色转换,也就更加关注医患矛盾和医患关系。

(二)大多数医学生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

调查发现,在被问及“你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是否处于紧张状况”的调查中,32.5%的大一新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或相对紧张,40%的认为较为和谐,不好说的占到了27.5%;大五的临床实习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或相对紧张的占75%,和谐或相对和谐的占19.5%,不好说的占5.5%。

(三)醫学生对医患矛盾的主要认知途径

调查显示,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渠道主要来自以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为代表的自媒体。调查显示,有86.7%的医学生表示,对于医患矛盾和医患关系的新闻来自手机端的相关公众号。这些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使得有关医患矛盾的新闻和信息迅速传递且缺乏真实性和辨识度。报纸和电视新闻报道、社会传闻、家人、同学和学校老师、见习和实习见闻及带教老师也是主要渠道[3]。调查显示,临床实习生因为已经接触医疗环境,在临床环境中获得的对医患矛盾和医患关系体验更加直接,普遍认为见习和实习带教老师介绍的要比从媒体中获得的信息更真实、可靠。

(四)医学生视角下医患矛盾的主要成因分析

1.医疗体系和制度不够完善。在“你认为影响医患关系紧张、造成医患矛盾的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医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现有医疗体系、医疗制度不够完善;2014级、2016级、2018级的平均分分别是4.26、4.17和4.12,无显著性差异。被调查的医学生认为,医疗资源的不平衡造成的“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认为医院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医患沟通和医患矛盾处置应对机制等。

2.舆论和传媒的不当宣传,自媒体的信息失真、舆论导向缺乏规范。调查发现,医学生认为舆论和媒体的失实报道和宣传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主要因素之一。2014级、2016级、2018级的平均分分别是3.31、3.23和3.26。在被问及“你认为你从自媒体和网络上获得的有关医患矛盾的信息是否真实”时,有86%的医学生表示,平时在接收微信等自媒体有关医患矛盾的新闻时无法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感到困惑和迷茫。

3.医生缺乏人文关怀,医患之间沟通不畅。调查发现,被问及“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医方非技术性因素”时,有15.7%的医学生认为个别医生医德失范、缺乏人文关怀和责任心不强。有36.7%的被调查者认为医生和患者沟通不畅、医患沟通不到位,导致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另外,少数学生认为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医患矛盾的因素之一。

4.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在“你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医生和患者谁的责任更大”的调查中,认为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责任在患者一方的医学生比例达到了51.2%;其中认为患者维权意识增强的,2014级、2016级、2018级的平均分分别是3.58、3.36和3.43。这说明,随着法制的健全,人们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但同时患者又缺乏相关医疗知识、对疾病的治疗期望值过高,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治疗程序、手术并发症等缺乏科学认知;一旦出现治疗失败,心理上无法承受。

(五)医患矛盾对医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社会上出现的暴力伤医事件,已经对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和就业选择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在与临床实习生和大一新生比较中差异明显;大一新生的职业认同度高于高年级学生。在被问及“是否会因为医患关系紧张考虑转专业”的时候,97%以上的大一新生表示不会,但对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状况感到担忧和迷茫。而在被问及是否会选择别的职业时,有19.8%的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表示如有机会一定会选择。临床实习生因为接触到临床环境,对临床医师的工作风险、工作负荷等问题有更深的了解,也切身地感受到了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现状。不少临床实习生由此产生了心理焦虑,坦言未来就业选择科室的时候,会尽量去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较少的科室。相关数据也显示,医患矛盾对临床专业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就业选择产生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

三、讨论

(一)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矛盾认知教育和引导

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矛盾认知教育和有效引导。首先,医学院校要真正认识到医患矛盾认知教育在医学生医学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不可或缺性,要明确把医患矛盾乃至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纳入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有具体的目标要求[4]。其次,医学院校要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创新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选拔既有深厚人文素养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临床教师担任医患关系认知教育导师;要让低年级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组织低年级学生到医院见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对医患关系的正确认知;要做好对医学生的恶性伤医事件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医患矛盾,树立正确的医患观。

(二)加强对自媒体等网络媒介的监管和引导,发挥自媒体的正能量

以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論坛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对医学生认知医患矛盾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自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些自媒体平台在传播一些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事件时,缺乏相应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往往引起不良的社会效应。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力度,提高自媒体人的法律意识,做到自律、谨慎、规范化操作,确保自媒体传播的有关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信息的真实性,防止“造谣性”信息的蔓延和传播。

(三)进一步完善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医疗体制作为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对整个医疗行业、医患大环境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5]。我国要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制度;医院要深化医院内部薪酬分配制度、业绩考核制度、药品价格监管制度等改革,加强管理水平,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切实改变“医药养医”的经营模式。真正改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老大难问题,医患关系紧张的状态必会得到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

[1]唐红珍.透析医患矛盾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04):164-166.

[2]李佳倩.新媒体时代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差异调查与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02):222-225.

[3]连锡军.医患关系不和谐对医学生专业思想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06):102-103.

[4]屈庆平.对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思考[J].中国卫生法制,2013,21(04):16-18.

[5]朱晴月,陈思琪,刘志芬,熊琦,朱丽芬,彭星琦,李鑫,刘金检.患者对医患关系的认知现状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 26(22):3079-3080+3070.

医患关系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性化 医患关系 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文明社会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从中国古代董仲舒宣扬的“天人合一”到近代思想家康有为提出的“大同社会”,无一不体现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基本元素,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重要前提。正如医疗卫生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Sen.Amartya所说:“健康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福利之一,离开了医疗可及性及公平性,公民的生活满意度就会下降,容易成为对社会的不满者”。如果医患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无疑将会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一、和谐医患关系的内涵

(一)医患关系的概念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两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整个医学最本质的东西是医师与病员的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医”已由单纯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患者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医患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医患关系特指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医学行为科学(包括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一般就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方和患方的关系,即“医”是指医务人员,除了医生外,还应该包括护士、医技人员和医院管理人员等;“患”也不仅仅指病人,还包括与患者有关联的亲属、监护人、单位组织代表等。

(二)和谐医患关系的内涵

由医患关系的概念可知,医患关系是医患的一种互动关系。在医患互动中,疾病、病人和医护人员是三大要素, 疾病是互动的核心,互动的目的就是疾病的去除,“病人角色”的转变,一旦身体健康恢复,个人由社会偏差转变为社会常态,医患互动就将结束,社会系统将重新达到平衡稳定的功能状态。帕森斯在对“病人角色”这一概念的相关阐述中谈到,在医患互动中,医护人员与患者双方通力合作,来对抗疾病。医务人员通常给予一定的医疗处理,而患者则被期望配合医护人员,遵从遗嘱,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医患互动本质上是一个沟通-治疗-反馈(再沟通)的过程。医护人员首先要根据患者的主诉以及身体症状对其病情进行了解判断,这是治疗的前提基础,治疗效果的反馈也需要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沟通来达成。可见沟通几乎伴随着医患互动的全过程,对于医患互动目的的达成和良好的医患关系的构建与维护不免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涵应是:医护人员能够充分爱护病人,病人能够充分信任医生。病人信任医生,需要医生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以保障其恢复健康的执业水平,以及医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理想的医患关系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充满人文关怀。

二、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医患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许多医院实行开放式管理,建立医患沟通监督机制,保证医疗信息畅通,在这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据中国医院协会2005年的相关调查显示: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每年发生的医患纠纷中,要求赔偿的有100例左右,到法院诉讼的有20~30例,赔偿的数额三级甲等医院一年一般在100万元左右;此外,全国有73.33%的医院都曾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使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护人员的现象;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扰乱医院正常诊治秩序、威胁医务人员人身安全;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交纳住院费用的情况;61.48%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去世后,病人家属在医院内摆设花圈、烧纸和设置灵堂的不和谐事件。医患纠纷的频频发生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既扰乱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又使医患关系更为对立,医患纠纷使医患双方的关系更为紧张。

(二)医患纠纷原因分析

现阶段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投入不足和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世界银行11月4日发布的最新《中国经济季报》指出,中国财政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入占GDP的1.2%;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和补偿不到位,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知识价值、风险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得不到合理的回报,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为了医院的发展和壮大,医院管理者必然会采取一些经营措施。另外,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和机构不合理,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国有医院卫生法规不健全,即使有法规,也执行不力,医疗投诉不健全,不完善。二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社保、医保覆盖面有限医疗保障覆盖面小,大部分人民群众没有医疗保障,有社保者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明显增高,农民医药费的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不足50%,因此医疗费用的支出与期望疗效不相符合。医疗费用自付比例高,医疗费用与期望疗效不相符,一旦患者死亡或伤残等,患者及其家属就有一种人财两空的感觉。据资料表明: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全民参加医疗保险,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不会由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很少有医患间的冲突。

2. 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没有完全不高。一是医院的管理水平不高。医院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单位,在医患关系上,医院处于主导的地位。在我院接待的医疗投诉发现。对医务工作者服务态度不满意的最多,占60%左右,其次是诊疗技术水平,诊疗结果,医疗费用等问题。二是医患沟通不够。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漠,医患关系角色错位,医患沟通缺位,医务人员对病人缺少耐心,缺少人文关怀是医患纠纷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医院服务对象是患者,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够,特别是年轻医务人员普遍缺乏人文知识和沟通技巧,不会沟通也不善于沟通,解释工作常常不到位造成无效沟通。“冷”、“硬”、“顶”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医患沟通不够、医疗纠纷增加,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三是医务人员素质不高。医疗工作是一个高科技、高风险职业,医学科学迅猛发展,有些年轻医务人员对此认识不足,不注意知识的更新与累积,医务人员中有一部分业务不过硬,技术不精通,确实因为诊疗工作过错而导致患者受到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医务医德医风存在问题,重报酬,轻奉献,重实惠,轻责任。对病人缺少同情心,医药采购和处方上的不正之风,加大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3.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对医学的期望值过高。一是患者维权意识增强。随着法制的不断完善,患者及其家属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在遇到权益受损时,会主动采取各种行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对医学的期望值过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随着生活水平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对疾病和诊疗更加重视。而病人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对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不理解。对疾病本身可能的并发症,对实行抢救措施可能发生的某些不良后果以及对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医疗意外等不能客观认识,因而不能正确对待医学的无奈。

除以上原因外,公共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有些公共媒体缺乏观察、公正立场、过分炒作,使社会公众、病人或家属缺乏对医务人员的理解,甚至造成误解,扭曲了广大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

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从总体上看,当前医患关系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大的和谐之中存在小的不和谐。但我们绝对不可忽视存在的问题。目前,全国每年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人次达20多亿,即使做到99%和谐,只有1%不和谐,也有2000万人次,绝不是小数目。因此,构建和谐的人性化医患关系任重而道远。

(一)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

努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措施。目前,相当多医院的正常运行主要靠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医院设备购置、规模扩大靠收费的积累,医疗服务收入由医院自行支配。这种机制的直接后果是医院过分注重经济收入,而忽视群众利益。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发挥政府保障群众基本医疗的主导作用、改革医疗服务体制、转换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对医疗服务行业监管、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等。

(二)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养,提升医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医院服务的对象是渴望解除病痛的患者和希望保持健康的人们,要想最大限度地为病人解除病痛,医务人员不仅需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品质。医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医德,才会自觉磨练意志,刻苦钻研业务,从而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同时,良好的医德也是调节医患关系需要,也是现实要求准则。

(三)严格医院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医学是一个尚未完全被人类认知的科学,还有一些需要人类不断探索的领域,有一些疾病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或者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而疾病对于患者来说,却是危及生命的头等大事。因此,在为患者提供高新精湛技术服务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医院内部管理,使医疗服务工作高效、有序运行,努力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尽量减少差错和事故,提供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医疗机构要对医患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医务人员要有诚信,对病人或家属要尊重,具有同情心和耐心,关心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生活或不便,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发展变化、医疗费用情况和病人的社会心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医务人员的理解。

(四)建立医疗告之制度,增进医患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

大力推行“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服务新模式,开展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坚持住院病人费用清单制。做到让患者对诊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做何种检查项目、自己的主治医生“五个明白”;对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手术应履行的手续、诊治项目和价格、服务承诺“五个知道”;进而对检查、诊疗、用药、收费、服务“五个放心”。

(五)重视媒体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院应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引导媒体客观、全面、公正的报导医患纠纷,正确评价医务工作者。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医院发展和各项诊疗技术的局限性、风险性和疾病的不可预见性,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理解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综上所述,正确处理新时期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人性化医患关系,促进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它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中国经济建设的进程,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医患难与共关系,不仅需要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医患关系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近年来,医患关系颇为紧张,患方敲诈、辱骂、殴打医务人员,围攻医院,有甚者故意将医务人员致残、致死„„一幕幕暴力恶性事件在全国频频“上演”,性质极其恶劣,如何改善医患关系,维护医疗服务行业秩序,已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责任,而是全民的责任,因为医患关系是社会问题,需要全民群策群力!笔者现就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应对措施浅析如下。

1 现状分析

1.1 院方因素

1.1.1 医疗活动商业化,部分医疗行为畸形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医疗活动具有商业色彩。某些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与社会效益背道而驰。医疗活动中部分医疗工作者丧失了职业操守,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最终被金、权所俘虏。药品制造商和经销商为医务人员追求“高效益”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医药挂钩、开单提成成了部分医院获得利润的“工具”,于是党风廉政建设,行风整改、反腐败活动,警钟长鸣!

1.1.2 医疗活动中将病人“物化”,治疗机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器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无疑带动了医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人的痛苦,然而,部分医疗工作者在诊治过程中,注重仪器检查,没有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治疗机械,治疗过程像流水线一样“呆板”,没有“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仪器是医疗活动的辅助手段,有着重要的医学价值,而绝非起决定性作用。

1.1.3 医务人员部分缺乏人文素养,没有换位思考 在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部分医务人员对工作失去了热情,他们对工作消极,对病患态度冷淡,语言生硬,没有耐心,缺乏换位思考,面对忍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没有将心比心,而是熟视无睹,司空见惯。

1.1.4 漠视病人的权利 病人作为社会的特殊人群,其在心理、生理上相对脆弱,此时的他们更需要关心与理解,更需要得到尊重。医患关系的紧张,一部分来自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中,缺乏对病人的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等权利的尊重,漠视了这些权利的存在。

1.1.5 医疗技术差,违规操作 我国在医疗领域,已经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与国外存在着差距。国内的医疗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加之一些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没有按照医疗常规做事,造成患者的不信任,对医患关系僵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2 患方因素

1.2.1 医患关系物化 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医院也逐渐由“福利”型机构转变为向社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特殊经营者,广大患者也从原来的享受福利到现在的出钱买健康买服务[2]。既然花了钱,肯定是要把病看好的,“等价交换”,在大多数老百姓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看病也不例外。

1.2.2 患者维权意识增强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法律知识渗透到各个领域,维权意识更是在广大的患者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早已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在医疗活动中,当患者的切身利益受到伤害时,患者便会拿起“法律武器”来扞卫自己的权利。

1.3 医学因素

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类已经攻克了许多医学难题,受益于人类本身。然而在充满未知数和变数的医疗领域,还有许多疑问等待着医学精英去探讨。医学领域还有很多盲区,人体生理、病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决定了现代医学总是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在很多情况下,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只是一个总体概率,医方难以向患者传递足够的、准确的医学信息[3]。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瘟疫” 的“艾滋病”,至今国际医学界还没有防治的有效药和疗法,在非洲大陆又出现了更加神秘、令人毛骨悚然的“埃博拉”瘟疫。

1.4 社会因素

1.4.1 医疗体制不健全 高风险,低收入,使部分医务工作者工作重心发生偏移,淡化了对病人的服务质量。医药市场的混乱,医院管理的松懈,使部分医务工作者收受商业贿赂,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形象。商业贿赂为医务人员追求经济高效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医学技术的生命伦理价值发生畸变,医务工作失去人文关怀的道义方向,医患关系的情感距离拉大。

1.4.2 社会舆论的偏激报道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点的新闻信息媒体系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非常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然而部分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获取暴利,有悖于职业操守,违背事实,对“医患纠纷”进行片面报道,“升华”矛盾,将患者与医务人员置于对立位置,使医患关系恶化。

1.4.3 医患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即有些人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得多一些。医患信息的不对称,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尤为突出。医方有着专业的医学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患方对医疗知识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在医生没有做好告之义务,而治疗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患者便会产生敌对情绪。

医患关系应对措施

2 应对措施

2.1 尊重科学,以人为本

医学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充满着无数的未知数和变数,不是一成不变的等式,面对疾病,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医务工作者在诊断治疗疾病时,应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而患者则不应“讳疾忌医”,应该将病情全面的告之医生,以便使医生对病情全面了解,进行更有效的治疗。 面对医患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状,医患之间应当共同努力,加强理解和沟通,努力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新医改中提出,医疗卫生机构及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健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努力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还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尊重病人的权利,尊重生命的尊严,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使患者得到尊重,而患者也应对医方信任。医患关系,是一种配合与合作的关系,它建立在患者对医生的信赖和对生命健康的渴望基础上,只有彼此沟通理解、相互信任,医患双方才能共同参与诊疗活动,共同完成对疾病的诊疗过程。只有有效地医患沟通才能真正体现医学的整体意义和完整价值,实现医学事实与医学价值、医学知识和人性目的的和谐统一,形成良好的医患氛围。 和谐的执医环境,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有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治疗疾病,攻克医学上的疑难杂症,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医改中强调,优化医

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

2.2 健全医疗体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医疗市场的正常运行,必须有健全的医疗体制为准绳。医改中指出,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体系,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规范药品采购,坚决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

2.3 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作为医务工作者,要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储备,摄取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能融会贯通,还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应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变故。 医改提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把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努力攻克医药科技难关,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技术保障。广泛开展国际卫生科技合作交流,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 。

2.4 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

新闻信息媒体起着舆论导向作用,具有广泛性和透明性,也具有号召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如此,媒体更应本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进行报道。 医改中还强调,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主要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社会预期,增强群众信心,使这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改革深入人心,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5 普及医疗责任保险

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是由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在发生保险范围内的医疗损害时,依法由保险公司赔偿的制度。医学是一门探究性学科,有着无数的不

医患关系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生而形成的,这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掩盖这对矛盾的客观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1 解决医疗纠纷适用的法律不健全

医疗卫生事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针对其特殊性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卫生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未能真正起效于解决现实中的医患纠纷。目前对卫生立法的更高要求是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但建立或健全的真空期,造成了有些纠纷在处理上的无法可依、无的放矢。

1.2 医学的复杂性

医学领域充满着未知和变数,针对复杂的患者个体,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认知和医疗技术的运用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即使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一致承认的疾病确诊率仅为70%,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因此,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疾病的治疗过程始终存在着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病人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少部分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欠佳

少数单位和少数医务人员中存在着不正之风及服务态度差、职业道德水平低等问题。虽然医疗事故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中是小概率事件,难以杜绝,而对当事人来讲却是百分百。患方对医方的不满,加之始料未及的悲伤,也就难免使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升级。

1.4 部分群众对医疗制度改革不适应

随着医保制度的建立,医疗费用由过去的公费全包变为个人承担一部分。有些患者对自己花钱看病还不适应,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往往将不满发泄到医疗服务中。

1.5 体制问题

体制问题是改革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在市场经济初建的今天,明显存在不合时宜的地方。在旧体制改革过程中,对医患关系进行分析时,我们不难发现:不适应时代的旧体制成分,在束缚改革进程的同时,也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隐患。

1.6 新闻媒体的不当渲染 某些新闻媒体在报道一些医疗事件时,未能考虑医疗问题的特殊性,对医疗事件的严重性存在不切实际的渲染,给群众就医留下了心理疑虑。

2 改善医患关系的必要性

2.1 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而医患关系的紧张,必将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应该适当加快改善医患关系的步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环境、条件上的便利,以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

2.2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社会主义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体现我们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卫生事业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只有积极、主动地改善医患关系,才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3 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卫生事业发展的两个主体方面,卫生人员的责任是通过服务推进卫生事业发展,人民群众通过购买服务,支持卫生事业发展。只有两者协调,卫生事业才能发展。处理好医患双方的矛盾,对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 改善医患关系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医德教育,完善制约机制,寻找医患关系的平衡点 医德医风同医疗技术一样,其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医德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实践表明,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是由医德医风引起的。因此,必须加强医德教育和完善制约机制,从而找寻医患关系的平衡点。一是 对医务人员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使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敬业奉献精神,充分认识医方与患者的对等关系,提高医务人员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自觉性。二是完善医德医风制约机制。根据单位实际,建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体系。建立廉洁行医制度、社会监督制度、检查考评制度和医德奖罚制度等,通过制约措施和激励机制促进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3.2 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协调医患关系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拓展了临床医师的工作范围,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医务人员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与医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不能仅限于下医嘱,开处方,要根据医学的发展,尽快由单纯的医学范围扩大到社会范围,由只注意生理变化到既要注意生理变化又要注意心理变化,只知道病人患的什么病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患病的是什么人,什么情况下容易患病,要运用系统的观念来分析研究医学的有关问题,以适应各种患者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要。同时拓宽服务职能范围,开展承诺服务、便民服务、导医服务、咨询服务等,适应患者需求,密切医患关系。

3.3 规范卫生法律法规

由于医患服务的垄断性,在医患关系中,医方处于主导地位,医方与患方通常处于命令和服从的不对等地位。其中对传染病人的分类管理,更具强制性,这是医疗服务所需要的。这种关系,与民事法律法规的主客体关系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不宜以民事法律法规来规范医患关系。在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加强医疗管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引入国外先进管理模式,把我国现行的卫生法律法规在处理医患纠纷中的适用度不断完善和提高,有助于把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处理得当,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 3.4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知道自己的病情是患者起码的要求,病人如果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明白,就会对医疗方案不理解,并因此产生矛盾。人和机器不同,在医疗过程中,必须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让患者知情,在大多数情况下,更能赢得患者的配合,使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医患关系得以融洽。当然,对患者的知情权的尊重,要根据病情的不同和病人本身文化和心理素质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医生用药问题也是知情权的重要内容。如果是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药品,在使用前必须告诉病人,在征得同意后方可使用。用药时,应遵从廉价有效的原则,而不能动辄就用贵重的药品。

3.5 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 近年来,医患之间的恶性冲突时有发生,行为人的法律、道德意识淡漠固然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但病人复杂的心理变化对医患矛盾走向极端不无关系。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病人在寻求康复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其中一些难以攻克的医疗难题,如某些疾病尚无有效治疗办法等,病人对此常常产生难以自控的情绪和行为。尤其是癌症患者、伤残严重的患者以及期望值过高的病人,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又无法摆脱疾病带来的痛苦时,就背上巨大的心理负担。当患者把心理压力以消极的方式表现和发泄时,医患关系的紧张、激化就不可避免的了。所以,作为医方,必须在治疗疾患的同时,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以求得到患者的理解(下转封三)(上接1836页)与配合,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减少双方误会。

3.6 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保障体制改革 到2002年6月,全国已有93%的地级以上统筹地区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覆盖人数约6000万人。但到2002年底,全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还有6个没有启动;全国单独统筹的1500多个县级统筹地区中,还有200多个没有启动;已经启动的多数地区还存在覆盖面小的问题。此外,许多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还没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参加当地的基本医疗保险。在考虑城镇医疗保险体制完善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广大农村地区,完善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稳定因素,才能把社会主义医患关系向和谐的方向推进。

3.7 新闻传媒的理性与成熟 新闻传媒对社会事件的“曝 光”与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净化了社会氛围。然而,新闻传媒因出于新闻的轰动效应,对医患关系或多或少有不符实际的报道,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乃是天职。如果因为媒体的大肆渲染,不顾医学领域的特殊性,一味发掘所谓的医疗“内幕”,把简单的医疗事件作为新闻热点,无休止地披露,会使医务人员在急救病人时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而影响及时而准确的抢救。

医疗事件的处理结果直接影响到医疗工作,也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在我国,不管是医方还是患方,都应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时刻牢记社会主义的法律及道德规范,只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我们坚信,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前进,我国的医患关系必将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健全体系,完善机制,以创建"平安医院"为抓手,全面推进医疗机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医疗机构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公共场所。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就是要为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提供安全、和谐的内、外部环境。

在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中,卫生系统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严格规范医疗行为,维护正常医疗秩序。

认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临床诊疗规范,自觉规范职业行为,不超范围开展医疗项目,不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不做违法违规医疗广告,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保障医疗安全。不雇用"医托",严厉打击"号贩子"和"医闹",有效制止严重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

(二)完善医院安全防范体系,保证医院内部管理有序。

认真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加强内部治安,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提高医护人员的防火、防盗等安全意识和治安防范意识,严防盗抢、扒窃,有效保障患者和医院的财产安全。按照《医疗卫生机构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指导意见》的要求,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案,完善医院重大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健全急诊抢救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应急处置能力,杜绝各类责任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内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毒麻药品、放射源以及各类危险化学品。增强医护人员及职工的法制观念,自觉抵制商业贿赂。

(三)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教育医护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态度,探索建立医患沟通平台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处理并积极化解医疗纠纷,提高群众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秩序、环境等的综合满意率。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方便群众防病治病,逐步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平安建设的覆盖面。

五、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防范

1、实施科学管理(系统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树立医疗安全第一的思想。

2、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提高医务人员修养,注重病人的心理需求)。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狠抓三个落实即技术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各项技术操作常规的落实。如门诊急诊的岗位责任制、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术前病例讨论制度、护理工作中的“三查七对”及注射室、处置室、手术室的消毒隔离制度等。减少甚至杜绝工作不认真和违章操作等现象。尤急诊抢救时只能一人指挥,如有分歧个别交流,不要当着家属的面说三道四。

4、《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条:患者有权复印或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所以要加强医疗文件管理如:书写不及时过于简单,重点不突出,病情讲不清,症状说不明。错字连篇,字迹潦草,用词不当,缺少上级医生指示,辅助检查不看不分析等。要做到(1)简明、扼要、全面地询问病史,减少遗漏、重复,避免病人不信任及厌烦情绪,使自己在病人中树立威信(2)病历字迹要清楚,内容全,有鉴别意义的阴性症状或体征也要记录(3)接诊时间、抢救时间要写清,按严格规定时间完成各项工作,并做到首诊、首问负责制(4)患者有生命危险、需要住院或留院观察的,要告知疾病的风险、住院的好处,介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利弊,向家属或患者交代后,仍拒绝住院或观察的,要由患者或家属签字(5)诊断要经得起推敲,要有回旋的余地,以避免误导其他医务人员(6)诊断或处理存在疑问、有异议时,应及时申请会诊(7)要向患者交代清楚需要注意的事项,特殊项目除在门诊病历写清(如骨折复位、固定后的注意事项、复查时间等)、交代清外,还要由医院留档备查(8)危重病人做CT、拍片、化验,要有医务人员跟随,以防不测(9)根据患者的经济条件,选择适当的检查、治疗方案,避免诊疗过度。但对于必需的检查及治疗项目必须写清、并交代清其必要性(10)合理应用抗生素及其他药物。告诉患者用药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到处方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11)不在患者面前评判兄弟科室工作,不对兄弟科室工作品头论足(12)尊重患者隐私权,特殊部位的检查要注意无关人员的回避问题。强化服务观念(急诊、体检、手术、查房、门诊五个环节为重点)

5、谨慎服务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注意言行举止尤检查时,诊疗时,手术麻醉时,重症抢救时,及社会名流)仔细做好病情介绍,圆满答复提问,科学解释,交代预后要清楚,言语要动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术前谈话要认真,签字手续要认真。

6、强化非医疗服务的观念,如扶老年人。轮椅送病人

7、强化廉洁服务的观念,如拒收红包等。

8、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禁说大话说空话。打保票

9、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理反应转变服务模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0、关心病人家属(换位思考)有时家属期望值太高。

11、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常听到“治不了,你怎么不早说”“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你会治来找我干什么”。

12、加强医患沟通:如群众威信较高的老医生,就是误诊误治,病人及家属会认为“连他都治不了就该死”说明高超的医技和沟通技巧赢得患者信任的重要性。

13、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要因为是本院职工或家属,熟人不好意思做各种检查,该做的一定要做,不做记入病程录,请签字为证。

14、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保管有关原始材料,严禁涂改,伪造,销毁病历资料等,因输液输血注射服药等引起不良后果的要对现场实物暂时封存保留,以备检查,凡与其不相干的部门科室人员不要参与解释及处理,但要帮助其尽快离开公共场所,并尽快报告院长,当事人员不要与患者争执,不要影响正常诊疗秩序,引导患者至行政办公楼纠纷调解办公室(或者离营业用地远点的地方),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改善医患关系

何谓医患关系?如我们伦理学书上所说的,它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患者与医生在诊疗或缓解疾病过程中缩减里的相互关系,它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然而近几年来,医患之关系并不融洽,医疗纠纷的发生频率也不断上升。本学期学了伦理学的课程之后,我想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反思一下医患关系。

首先站在医生的角度来说,每次说到医疗纠纷,我们的白衣战士和白衣天使都会很不平。的确,医务人员的工作重,压力大。但治病救人却往往得不到患者的理解和尊重。我想医务人员应该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一下原因。据报道,在不断增多的医疗纠纷中,只20%真正是由于医疗技术失误而导致的,而接近80%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态度不到位或者言语生硬冰冷引起的。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疾病的原因,他们承受着比普通人要重的压力。医生的一个白眼和一句牢骚,在普通人看来,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但对一个患者来说,他就可能会误认为其中有暗含的意思。那么怎样才能够取得患者的信任,与患者进行沟通呢?这对于一个医务工作人员来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做好的,能做到这一点的医生才算得上是好医生。我认为医生这一职业与其说是一种技术性的职业,倒不如说是一种服务性的职业,因为它面向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心灵有感觉的人,它需要有一种发自心底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只用拥有了这种意识,才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医生,才能无愧于希波克拉底的誓言。

首先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印象。良好的印象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开端,能够给病人带来安全和保障感。一个粗枝大叶,手忙脚乱的医生是得不到病人的好感的。人们一想到好医生,联想到的是细致,耐心,博学,负责这样的词语,这便是社会对医生这一角色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医生,要努力使自己做到这些品质。其次要端正服务的态度,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是病人敏感的问题,也是医务人员心里道德水平的体现。不负责任,敷衍塞责,言语不良,拿病人出气将直接导致医患关系的恶化。其实这些情况常常是由于医生缺乏自制力而造成的。由于医务人员长期的工作压力大,强度高,得不到发泄,很容易产生不满的情绪。特别是当某一问题解释不清时,面对患者的责难,如果没有很好的自制能力,就很容易造成情绪的爆发。因此医务人员要有一套自己的减压措施。由于患者患病后常会出现焦虑,抑郁,孤独,被动依赖,主观感觉异常等反应。因此医务人员应该考虑到患者出现的这些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予以关怀和治疗。努力给患者一种安全,舒适的环境,并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最后,要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医生的情绪状态会对患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的心态会给患者的心中撒上阳光,使患者也变得乐观,对健康充满信心,乐于同医生配合。而消极冷漠的精神状态则会给患者蒙上一层灰色的阴影,使患者悲观失望,产生极坏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从患者的角度来说,患者在医患关系之中也不是完全被动的。随着医学的发展,患者有越来越多的参与治疗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作为患者应该积极的配合治疗过程,尊重医护人员,并遵从医嘱。但目前由于受社会舆论的影响,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很多患者诊断时不相信医生,开药和做检查时又认为医院是在骗钱。有的患者从住院第一天起,就每天要求复印病历,以“保留证据”,更有甚者在医生做检查时用录像机在一旁拍摄。患者信任医生是治疗的第一步,这种对医生的不信任会给医生造成极大的压力,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压力越大就越容易出错,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最终损害的是患者自身的利益。

患者不遵医嘱也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一大障碍。有些患者通过杂志,电视等渠道了解了一些有关的医学知识,就将自己的病于其联系,他们对疾病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希望医生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来开药,另外有些患者对用药存在偏见,有的人只想用中药。其实这些患者的想法很多都是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医生毕竟对患者的疾病有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了解的医学知识要比患者多,如果能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情况,患者一般都是能够接受的。作为患者则有义务将自己的详细病情告知医生,这样医生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患者期望值过高是造成医患纠纷的又一原因。抢救病人的时候,医生们遵循的原则是“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但医学水平是有限的,治疗技术也有限,而病情的发展又难以预料,对任何疾病的诊疗都不能保证100%准确。患者如果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纠纷。将“消费观”用于医疗中是不正确的,日常生活中,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衣服、食品等,却买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为疾病本身就具有不可预知性。作为患者应该放平自己的心态,相信医务人员是尽全力使自己康复,积极的配合治疗。

医患关系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以医患关系的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出现医患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出,挖掘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从不同的方面来探讨解决这种现状的途径,来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保证正常的医疗秩序。

关键词:医患冲突;责任;医患关系;解决途径

一、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危害

(一)医务工作者和医院的医疗工作无法进行。当患者或家属对医务工作者进行人身伤害,或者是设灵堂,或拒缴住院费用的时候,医务工作者和医院的正常的工作和医疗活动就无法进行了,必须有一部分医务工作者来处理这些事情,这可能又会影响到其他患者的治疗,又加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使得发生医患冲突的可能性更大。

(二)损害患者的切身利益。患者对医生和医院不信任、对医疗过程心存怀疑,当医生提出一个有益的建议时,患者会怀疑医生的目的和初衷,有可能会拒绝最佳的治疗方案。医生认为患者完全不懂医疗活动和医学知识,愈加不想与患者多进行交流和沟通。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方案和缺少交流和沟通,使得医患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

(三)不利于我国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医患冲突发生后,医务工作者要分出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全部精力处理解决发生的矛盾和纠纷,不能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潜心钻研医学,不利于我国医学的发展进步和创新,这样很多疾病和难题还是无法解决,医患关系仍然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和改善。

二、造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医生为代表的医方的责任,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国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实行市场经济,公立医院的经营要进行成本核算,自负盈亏。下面进行一一分析:

(一)制度、体制不健全。我国的医疗改革刚开始,相应的制度和体制都不健全:(1)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我国虽然实行医疗保险制度,但是人民的医保报销的比例和地域等都有限制,能够真正报销的费用非常有限,这样,大医院的高额医疗费用就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2)医疗风险的分担机制不健全。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医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现在我国发生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之后,没有专门的机构解决,患者只能找医生和医院,医院和医生要承担一部分甚至全部的责任和医疗赔偿,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二)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大。现在医务工作者由于受到多因素的制约,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在大型的综合型医院工作的医务工作人员,每天面对大量的患者,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使得他们的工作态度可能会出现冷漠、不耐烦,无法顾及患者的感情和感受,或者由于过度劳累而出现失误,这就使得医患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三)工作压力的加大使得有些医务工作者的医德沦丧。医院的工作人员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人情淡漠,医患关系淡化,经常会出现不耐烦、高声呵斥甚至是爆粗口的现象,不会顾及患者及家属的感受,不近人情,此时患者和家属的情感本来就比较脆弱,这样就很容易发生医患冲突。有的可能由于生活压力或者是受环境的熏陶,不顾医德,收受红包,患者在医院的费用本来就很高了,再加上红包的费用,就使得患者更加难以接受,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性就加大了。

(四)媒体错误引导舆论。现代社会的媒体比较发达,医院也更受人关注,一般媒体会同情弱者,有的时候不顾事实,对事情进行歪曲报道或者对事件大发展推波助澜,加之,现在很多大医院为了使自己医院的声誉不受影响,不管责任到底在谁,就赶紧用钱息事宁人,使得社会大众更加相信媒体,使医患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

(五)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患者不信任医务工作者。患者见到部分医生素质低下,医德沦陷,就会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怀疑,就更容易发生医患冲突。加上在患者的观念里,大型医院技术设备是最好的,这里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当患者的希望没有实现的时候,患者的情绪可能就会失控,发生医患冲突的可能性加大。患者认为大型医院的医务工作人员的技术较高,对他们的要求相对也会高一些,同时宽容度就会降低,这样发生医患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三、解决我国公立医院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对策

要治理和缓解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路径主要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改善和治理我国当前的医患紧张的关系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一)健全相关的制度和体制。(1)虽然我国城市和乡村都有医疗保险,但是我国的医疗保险刚刚开始建立,还有很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可以借鑒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患者患病的负担由国家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目前我国的保险行业发展的还不够成熟,政府应该扶植保险行业的发展。(2)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有关的医疗风险的分担机制,当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建立成熟后,会有专门的处理机构来解决此类事件,医生只要潜心钻研医术即可,医术的提高和改进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愈,这又对医患关系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要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其实,出现医患关系紧张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病难”“看病贵”,我国家府每年只负担医疗总费用的17%,剩下的全部要个人自己负担,而在国外的一些国家政府承担的医疗费用都达到了50%以上,还有包括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家,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国家财政投入的加大,保证医院的公益性,将会大大减轻患者和医院以及医生的压力,这对于缓解医患关系有很大的作用。

(三)制定有关医患冲突的法律法规,成立专门的机构。要将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公平合理的将医疗资源进行分配,这样就提高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同时也减轻了大型医院的医疗压力,这对于缓解医患关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当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患者直接去有关的机构就可以了,有关机构将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对纠纷进行处理,这样就打消了发生冲突和矛盾时,患者想从中获得经济赔偿的想法,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是很有帮助的。

(四)医院要对信息进行公开。由于在医疗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对医疗活动、医疗过程和医务工作者存在怀疑,如果医院将收费标准、一些医疗活动和程序及一些相关的规定公开,让患者对这些有更深更准确的认识,提高患者对这些信息的了解程度,从而对改善医患关系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医院内部设立监督医生和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是否符合规定和规范的专门机构,防止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违规操作损害患者的利益,使医务工作者严格遵守工作规范和规定。

(五)要重视媒体的引导作用。媒体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医方要正确引导、善于使用和把握媒体。在平时就要与各方媒体搞好关系,对各媒体要平等相待,要及时向媒体提供准确的信息、全面的信息,让媒体真实地报道情况,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作用。要学习新闻传播知识和技能,学会与媒体沟通,不断提高宣传工作水平。

(六)要使患者对医院和医生有一个正确的期望。患者身患疾病之后,就将自身康复的期望全都寄托在了医生和医院的身上,当他们所有的期望被不良的结果所代替时,心里会有一个落差,还很可能出现情绪失控。这就要求医生和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在进行在进行医疗活动之前对患者讲清楚医疗活动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和出现不好结果的概率,让患者有一个前期的心理准备,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发生冲突的概率,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特约评论员刘晓忠,医患悲剧链下的双输博弈[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2] 艾军,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改革[A],急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专题系列研讨讨会之感染创面综合治疗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上一篇:清查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基础文明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