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整合管理论文范文

2024-01-25

化学课程整合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得到了广泛重视。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阶段的教学科目之一,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使学生具备初步的信息技术课程综合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但在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提出有效的策略,对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达到高效高质的教学目的。基于此,文章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一、 引言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同时信息技术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与创造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难度客观存在,受学生自身学习水平的影响,需要教师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引导才能掌握各项知识点。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较强,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好奇心进行探索,这样的身心特点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教师在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探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边缘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任务繁重起来,在这样的情景下进行教学,学校和教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主要文化课程上进行教育,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加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和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深入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知识点,在课后缺乏实践操作,导致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不高。其次,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出现了教学分离的情况,没有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未能及时关注,导致问题不断扩大,最终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畏难情绪。

(二)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没有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导致课程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引,进而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结合学生出现的新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教学思路僵化,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理论思考,导致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较差。也有一些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一讲到底,没有将知识点紧凑地统一起来,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不断更新。在小学阶段,学生要打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才能在今后学习中掌握更加深厚的理论知识。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安排的内容相对浅显,一些学生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这导致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没有以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活动,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一些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过于关注学生的能力成长,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学生通过学习难以将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也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三、 创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必然选择

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没有深入研究课程教学模式,加之课程教学边缘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在这种枯燥且僵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深入学习,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基于此,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实践操作掌握各项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顺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身心特征,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与内容。

(二)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養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渗透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不断发现计算机的新功能,并且利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创造,以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更有利于学生维持长久的学习热情,进而培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才会驱使自己不断深入学习探究,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计算机天赋,通过后阶段的学习,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

(一)创新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关键因素,小学阶段的学生受身心发展影响,尚未形成完善的学习和认知模式,并且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在课堂教学中也容易被其他因素吸引注意力。基于这样的特点,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具体来说,教师在创新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更加具象化,也能够引导学生更加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用键盘符号构图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程的基础知识,学会利用键盘输入符号,能够熟练使用上档键,能用键盘字符组成有趣的图形。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教师出示键盘上的相应符号,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图片迅速在键盘上找到对应的键,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游戏活动更好地熟悉键盘,以这种方式指导学生教学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指引教师进行教学的关键,信息技术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对较强,在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相应的操作技术,还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所在,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也关注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身处地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制定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使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氛围活跃起来。具体来说,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分步骤进行教学,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等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案例探讨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进而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统一起来,进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效率,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击同一个键输入不同字母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认识“Caps Lock”键以及指示灯,大小写状态;通过学习会输入有大小写的英文字母文稿;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培养信息技术操作实践能力,教师在课程教学采用了案例教学:我们之前学习了英文歌曲Apple round,apple red。同学们很喜欢听这首英文歌曲,大家也都会唱,但是你们能在计算机上输入英文歌词吗?在这样的案例中,引导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切入,然后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程所学习的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进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发现学生在學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而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互动的同时,还要致力于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身份差距,这样学生才能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效果。教师首先要立足于课程教学内容,在互动过程中灵活运用提问教学策略,通过问题情境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看图片输文字相关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用shift键切换字母大小写输入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键盘上找到两个shift键,并让学生探究这两个键的使用方法,再以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制作中英文对照词汇表,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更好地进行学习。

(四)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整合更多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展开高效的教学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或利用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这种创新性的课程教学方式强化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能够培养良好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采用微课,以短小精悍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对于没有来得及掌握的操作内容,可以借助微课反复播放,帮助学生记忆各项操作的具体步骤。同时,互联网资源能够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个性化,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个性化,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这样的课程资源才能吸引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学习,不断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积累计算机基础知识。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小学教育体系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杨仕梅.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125-126.

[2]陈志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124.

[3]朱怡.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J].新课程,2019(2):217.

[4]林亚峰.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引”与“导”[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164.

作者简介:郑雅玲,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蔡前小学。

化学课程整合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使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教材管理存在的弊端逐渐显露。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应准确分析自身不足,积极应对,引入现代化的教材管理理念,更新高校教材管理的手段,提升高校教材管理人员的服务及管理水平,更好地为高校师生及教学服务。

关键词:教材管理;高校;水平

作为高校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高校教学的基本工具,高校教材反映了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及其成果,是体现高校教学方法及教学成果的知识载体,因此高校教材的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确保教学正常开展,保证高校日常教学质量和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的关键。

一、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大众化教育进程不断加快,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的办学层次逐步提升,专业方向不断更新拓宽,网络信息化的广泛运用等新形势下,传统的高校教材管理存在的弊端逐渐显露。首先,传统的高校教材管理部门只是简单地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每年依照在册学生人数统一订购、购买并下发教材,这种计划式的教材管理体制缺乏活力,没有适时地对学生平时的教材及相关学校书籍加以预估,将教材发放当做是一项按部就班的任务加以执行,没有体现出市场竞争意识及多元化服务的意识,经济效益低下,资金积累少,难以满足新形势对高校教材管理的要求。其次,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欠缺必要的前瞻意识,发展较为缓慢,且自主发展能力较弱,只是刻板得对教材进行照搬使用,忽视了对象、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容易造成订购的教材版本陈旧,与学生现今的实际教学不适应,难以跟上日益加快的高校变革节奏。再次,高校教材的管理手段水平仍有待提高,尚未对教材管理的数据加以深入挖掘,也没有构建相应的教材信息网络平台,在教材的计划、选用、订购、入库、发放等诸多繁杂的环节中使用信息化的程度不高,工作效率低下。此外,许多高校普遍认为教材管理是一项极为简单的工作,不重视教材管理的队伍建设,教材管理人员的学历不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综合能力有限,加之高校教材管理的激励机制不足,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服务态度及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二、相关对策

(一)引入现代化的教材管理理念

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摒弃传统的旧观念,引入教材商品化观念、教材市场营销观念、市场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教材供求当中的价值规律,提高教材经营的意识,关注教材市场的需求及其变化,算好教材的经济账,在充分考虑利润的基础上开展日常的经营性服务,满足师生的购书需求,提高创利的能力,只有提升了教材管理的经济效益,才能真正实现其服务于教学、科研等社会效益。可实行公开的招投标教材采购制度,会同高校相关机构,审查教材供应商的资格与资质,公开招标,与教材供应商在教材采购、价格、服务和时间保障等方面达成协议、签订合同,有效规避了因教材的订购周期产生的教材落实问题,不但确保了教材按质按量按时供应,还有效提高了教材管理的效益。此外,运用市场手段开展教材管理服务,由学校出资或参股由学校出资、参股,或是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将教材的采购、保管、发放等权利转给供应商,由校方或者是供应商在高校校园中启动经营性书店模式,为学生的教材征订工作服务,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自主购买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以顺应新形势下高校的个性化教育对教材的需求。

(二)更新高校教材管理的手段

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人员应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这一现代化的手段,积极更新管理的手段,努力提升高校教材的管理水平及其工作效率。首先,可依托校园网,通过引进或是自主开发的途径建设现代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中涵盖教材计划、教材订购、教材入库、教材出售、教材款结算等功能系统,以及设教材入库、教材出库及教材库存的查询功能,统一协调并管理教材订购、教材供应、师生选购等与教材管理相关的工作,会同教学管理部门的课程管理,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但有效统一协调了教材管理的各项工作,规避了错订及漏订等现象,其查询功能也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利用系统还及时清点库存并核对教材账目,有效开展教材的财务管理,降低发行金额差错率,降低教材管理的经济损耗。其次,高校教材管理人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教材管理信息网站,为教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在网站上发布高校教材使用情况及最新的教材出版信息,介绍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教材样书、汇编与教材相关的文件、提供教材的出版链接,同时开设信息查询、教材需求及教材评价等与师生互动交流的功能,方便师生用户查询,与用户零距离交流,不断提升教材管理的水平,为高校教学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此外,还可充分利用供应商的销售网络,解决教材的库存及退换问题,实现教材积压零库存,提升教材管理的专业化职能。

(三)提升高校教材管理人员的服务及管理水平

高校教材管理不是一项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一门极具科学性的管理工作,需要较强的学术性及业务性。教材管理人员是这项工作的执行者,其服务水准及管理水平是保证教材管理质量的关键。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人员应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参加定期的学习培训及业务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高校教材管理人员还应不断加强与图书业务、人才培养等相关的知识学习与培训,以顺应高校拓宽专业方向、开设更多专业等形势对教材品种及内容的更大需求。不断加强高校教材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其认识到这教材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认清自身的工作职能是为高校师生及教学服务,了解本校各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专业发展、课程设置、人才市场、学科专业发展动态等,选用优质的教材,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加强与高校教师的教材信息交流,为其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参谋,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及经济承受能力,做好教材为学生的服务。此外,高校教材管理人员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方法和技能,实现教材管理的现代化,提高教材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林开仕.高校教材科学管理几点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2]潘洪峰.试论高校教材管理改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

化学课程整合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该文从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目标的确定、分层教学目标的展示和学生的选择、分层教学任课教师课前指导与学生预习、分层教学课堂教学管理、课后分层指导等层面研究了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流程,研究表明分层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化学 分层教学 流程

随着高职高专招生难度的加大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未能达到学校期望录取分数线的“计划外”学生人数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面对的必然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以该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类专业近年来的招生情况为例,一个约40名学生组成的普通班级,其高中阶段选择理科的学生约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而在这些理科生中高中阶段选择化学的大约只占了其中的一半,由这样学情的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在大一一开始就统一进行化工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统一教学,可想任课教师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合格的面向企业、面向行业的化工类专业人才,就显得的尤为重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充分优化学生的个性,是摆在每一个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模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它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学情和教学任务而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同时学生根据自身对中学阶段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化学能力的掌握结合自身的需求自主选择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并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过程。教学双方有计划、有目的地不断提高层次要求,其特点是层次变动性和分层自主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生,使得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所要采用的教学模式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墨守成规的去照搬已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特殊性,就必需对原有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加以反思、进行研究,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对新形势下教育新理念加以思考的而应运而生的。

1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础化学课程是根据化工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而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从事化工生产、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生产、分析检验等行业的人员所必备知识体系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熟悉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和今后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该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学,又有一定的实验技能的训练。该课程是高职高专化工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生产服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见物质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熟悉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及实验方法;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能量、化学反应方向等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熟悉物质的相平衡以及相平衡知识在化工生产、化工分离技术方面的应用;掌握化学实验基本常识和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检验技术和方法,建立产品分析质量意识。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的班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化学分层教学,需要达到上述教学目标。

2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展示和学生的选择

经过入学前三周的入学教育、军训之后进行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前期摸底考试,任课教师把确定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目标进行下达,公示于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班、分层教学的自主选择,每个学生需将自主选择的教学目标和分层班级汇报给老师,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加以指导,防止学生在选择时自我降低要求和盲目扩大要求。当然,任课教师要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选择标准,尤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分班、分层教学再组织学生进行摸底考试,再次分班、分层实施教学。

3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任课教师课前指导与学生预习

教师在每节课之后告诉学生下次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查阅资料,积极进行课程的预习。配合基础化学课程的题库和基础化学课本,学生积极进行预习。对于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对于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任课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课前指导,以期克服后续学习的困惑。任课教师具体的指导,可以在基础化学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答疑指导,可以通过聊天工具进行指导等,不断扩大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方面的作用。

4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课堂教学管理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每堂课教学可以用6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该次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任课教师多媒体配合板书进行知识的讲解,对于实践环节,可以在理实一体化的实训中心进行上课。课堂的余下的时间可以进行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对基础薄弱学生的辅导。对薄弱学生的辅导可以采用个别化指导的方法,有目的地对分层班级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达到同一教学目标。同时,课堂上,任课教师可以多出些题目要求学生在黑板上进行结果的展示,不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运用。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的知识点多、杂,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应用知识,不知道学习的知识的实际应用,这些都要求任课教师多举例,扩大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5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课后分层指导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课后分层指导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的指导。采取多种方式和形式进行指导,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锻炼技能。

经过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该院实行分层教学的化工类专业,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比分层教学之前的教学效果要好,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牢,对技能的掌握更扎实。

参考文献

[1] 毛辉.高中化学自主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178-179.

[2] 吴声文.分层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0,22(2):95-98.

化学课程整合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借鉴生态学原理,结合笔者的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阐述了生态化课堂环境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维度提出了构建化学生态型课堂的初探策略。

关键词:化学学科课堂教学生态化环境构建

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中,人类开始面临全球性的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越来越显得重要。为此世界各国都提出了关注生态、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全人类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养成良好的生态世界观,而这些都有赖于生态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生态教育的全面展开。

一、化学生态课堂的涵义

化学生态课堂即化学生态型课堂,就是要从生态学及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用生态的眼光审视化学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营造生态化的学习环境,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活力、开放、互动、和谐的课堂。德国心理学家勒温(Lewin,K)在“场理论”中提出行为公式:B=F(PE)(注:B=行为,P=个人,E=环境),意思是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可见环境对于人的活动是何等的重要性。

化学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环境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课堂中各要素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课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一个特殊的微观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 直接制约课堂上师生的活动状态,影响“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不应是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而应是在自然、和谐、健康、积极的环境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活动。本文拟从化学课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维度就如何构建生态化的化学课堂作一初步的探究。

二、构建化学生态课堂的初步探究

1、化学生态课堂的自然环境构建

教室是课堂生态主体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的场所,优雅的室内环境能给师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比如,在教室内放上几盆绿色植物,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能帮助师生消除化学课堂上的紧张和疲劳;在教室一角养一缸金鱼,当看到这些鲜活的生命时,能减轻初三学生面临中考的压抑感;在墙上布置一些具有班级文化特色的材料,如开设一个化学手抄报栏目,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这就是说,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传统的行列式座位编排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合作和探究学习。因此,化学课堂上座位的编排要根据具体的课型来定。如果是以讲授为主的化学课,则可以按行列式编排座位;如果是以小组合作或实验探究为主的化学课,则可以按圆桌式编排座位;如果课堂上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则可以让学生的座位相对集中,以便能够从较好的视距获取教学信息。

2、化学生态课堂的人文环境构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绎生命的舞台——化学课堂,其气氛是否和谐,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教学过程是否愉快,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益。生态化的课堂就是要以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基础,以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关系为前提,在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师生在双边活动的交流中获取知识,共同成长。

2.1 营造和谐氛围,构建愉快课堂

首先,教师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幽默的言语,渊博的学识,丰富的表情,迷人的微笑,都能使学生喜欢上教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学生喜欢上老师,他们便会喜欢上这个老师所教的课。不良情绪不利于造就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不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上课之前,教师要特别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微笑着走进课堂。

其次,教师要剔除有色眼镜,怀有博爱之心。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对学困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光用成绩来评判学生,要尊重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从教师的关心与尊重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信,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2 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互动平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知识的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完成的。通过创设情境可构筑师生互动平台,如在教学中,可开展一些比赛,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设计一些问题情景,创造一个人人参与的环境和取得成功的机会,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享受获得成功的快乐。如在介绍了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后,笔者在黑板上写出六个符号表达式,让学生将其改写为化学方程式,比比谁完成得又快又好;再如课堂上让学生抢答“金属之最”“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猜谜语”,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2.3 巧用生生互动,促进合作交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态位”,由于发展水平、生活背景及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创建分层教学和合作学习的环境,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智慧。

如在学习保护空气这一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根据空气污染的来源交流保护空气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各抒己见,如:少开车;工厂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少用煤;使用太阳能;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做燃料;少放烟花爆竹;加强大气监测;不焚烧垃圾;植树造林;种草皮增加绿地面积……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学生发言的机会大大多于师生互动,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情感交流。同时,教师在生生互动的组织和参与中,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实现了共同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2]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71.

[3]刘知新等.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0.

化学课程整合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供应链管理》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物流管理专业 (专科) 的必修课程, 在学生的知识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课程综合性较强, 涉及供应链从上游至下游采购、制造、仓储、发运、营销、客服等各个环节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运作。在实际教学中常偏重于理论教学, 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供应链原理和方法, 而对供应链管理各个环节的实际业务不够熟悉, 理论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现象, 这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实用型物流专门人才”的目标有所偏差。因此, 为了增强《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效果, 真正为培养物流专门人才服务, 本文拟对该课程进行整合设计, 将教、学、评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 整合课程设计简述

2.1 整合课程设计模型

整合课程设计模型是由美国国家教学和课程评估项目主任迪·芬克博士首先在《大学课程设计自学指南:如何设计课程以促进意义深远的学习》一书中提出的, 该模型使用的基本组分与其他的课程设计模型使用的组分相同, 包括分析情境因素, 确定学习目标, 设计反馈及评估程序和选择教学活动。不同的是该模型把这些组分用特殊的方式组合起来。突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参见图1) 。

图1中, 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反馈及评估是相互关联的, 构成一种闭环循环, 如果打破其中一个连接, 那么这个课程设计就失败了, 教学效果可想可知。因此课程整合设计至关重要。

2.2 实施步骤

实施步骤包括对情境因素的深层分析、意义深远的学习目标、主动的教学活动安排、教育性的反馈与评估、整合设计的有效性分析这五步。

如果一个课程设计在这五个步骤都做得出色, 那么好的课程设计的基本组分就已经具备了。因此, 《供应链管理》课程拟参照整合课程设计模型和其实施步骤的要求进行课程设计。

3《供应链管理》整合课程设计方案

3.1 深层次的学习情境因素分析

我国物流产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起步虽晚, 但发展势头强劲, 人力资源市场上, 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物流中高级人才一直是供不应求。此外, 从开放教育的由试点转入常规的新形势、物流管理专业的具体情境、课程职业价值取向的学科特点、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特征等学习情境因素的分析来看, 《供应链管理》任课老师必须充分考虑电大远程教育的特点、物流专业和课程特性及学生的特征, 结合专业课程教学, 在实施专业培养目标过程中开展职业素质教育, 采取形式多样的、方便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的教、学、评模式, 注重网上和网下学习相结合。

3.2 意义深远的学习目标设定

意义深远的学习目标的设定应包括学会学习、核心知识、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人性纬度、人文关爱这六种类别, 教师可选择其中的学习目标开展教学。笔者认为, 对《供应链管理》这门课, 首先, 在导引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领会核心知识的同时, 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对学生顺利成为供应链管理的职业人有所帮助。其次, 着力培养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的职业兴趣, 加深学生对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其它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的理解, 帮助学生融汇贯通。此外, 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实践性教学活动, 可以发现自身的长处和弱点, 通过与同学配合开展小组讨论、课程报告,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帮助他们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的社会交往。

3.3 主动的教学活动安排

(1) 教学设计。

《供应链管理》课程应定位于“领悟知识, 分享经验, 开拓视野, 提升素质, 指导实践”, 使学生具备供应链管理的素质, 初步具有供应链管理的能力, 同时增强学生的职业兴趣。学生毕业后从事供应链管理的岗位分布较广泛, 如制造企业、零售企业等各行业的采购、生产、库存、配送、营销等岗位或物流企业相关岗位。因此, 按照学生毕业后1~2年能熟练进行供应链基层岗位操作;2~3年能够从事基层管理岗位工作;3~5年能够从事中层管理岗位工作, 5~7年能够从事高层管理岗位工作的规划, 确定本课程的知识总量。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工作行为为导向, 以职业素质为目标, 以学习情境为载体, 以学习任务为驱动。

由于胜任素质模型是基于工作行为导向而建立的, 因此在此引入供应链管理人员素质模型分析, 对供应链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所需要具备的素质进行梳理提炼, 采取行为事件访谈法 (BEI) 和专家评议法, 通过对从事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学生、社会上的供应链管理职业经理人进行访谈, 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评议意见, 确定了不同层次供应链管理人员的胜任素质结构, 主要由核心素质、序列素质和专业素质三部分组成, 根据重要程度不同各占不同权重。核心素质是企业中全体员工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是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的基本要求, 包括诚信正直、客户服务能力、责任心占30%。序列素质是供应链三层管理人员应共同具备的素质, 包括全局意识、执行力、学习、分析、判断、创新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 (口头、书面) , 占40%, 而专业素质包括企业供应链战略的前瞻能力、供应链决策的能力、供应链业务分析技能、供应链操作技能占30%。各明细素质项由于高层、中层、基层三个层次供应链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要求以及该类管理人员所处的行业、企业 (即供应链的不同节点) 及岗位具体性质不同而存在差异。

胜任素质模型分析对职业人的教育培训有较强的借鉴参考价值。胜任素质模型中核心素质属于通用性素质, 在此不作赘述, 因此可将供应链管理人员行为目标、专业素质及序列素质目标和知识目标三者之间建立相应的逻辑联系, 在实际教学中抽取相关的要素进行整合。

(2) 教学手段。

《供应链管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多样化, 依照“领悟知识, 分享经验, 开拓视野, 提升素质, 指导实践”的教学设计理念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和网络助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开展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应采取如下教学手段:

(1) 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借助电子课件, 更快速、更准确、更丰富地展现《供应链管理》知识的内涵, 从而增强理论知识的表达能力;多媒体与黑板板书交叉使用, 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介绍相关的理论和技术, 保证稳定连续的教学效果。

(2) 信息丰富的网络课程研修。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以及自主研学的重要资源, 在网络教学环境中, 提供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学的相关资源 (课件、教学视频、在线作业等) 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借助网络平台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形成了课堂教学的延伸, 有助于工学矛盾的解决和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3) 面向实际的案例教学。

在教学队伍编写的教学案例基础上, 通过来自实际的案例分析, 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和认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 建立与实际的内在联系, 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授课教师利用各种图书资料及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采购、制造、供应、库存管理等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主, 强化学生对相关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教师侧重于对供应链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分析, 对学生的指导重在引导和督促。

(4) 仿真模拟的角色扮演教学。

授课教师利用各种可能的资源 (比如虚拟情景) , 模拟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各种实际情景, 让学生在各种模拟情境下协作完成各种供应链管理分析、研究及决策。教师侧重于对各种模拟情境进行必要的分析, 对学生的指导重在组织、引导、督促。比如开展啤酒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库存管理中需求变异及放大原理、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 再现监管仓操作流程、生产计划与控制流程等。

(5) 现身说法的经验分享。

授课教师鼓励目前从事采购、生产、仓储、配送、客服、信息管理、成本管理等工作的学生或其它供应链管理爱好者, 在课堂上现身说法, 与同学们分享真实、宝贵的实践经验, 如介绍ERP系统、供应链成本管理经验等。

(6) 记忆深刻的实境训教。

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真实业务环境和机会对学生开展供应链管理各项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重在鼓励、监督和方法支持。比如组织去盐田港参观, 通过对码头调度手段的介绍了解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现场作业设备的观察, 了解各种陆运、海运过程中采用的物流装备。

(7) 探究问题的课程报告。

每学期末引导学生反思回顾已学课程, 以小组为单位做课程报告, 可选取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模块或多个模块讨论学习心得或体会, 以PPT形式向全班做汇报。此种作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反思, 锻炼口才、凝炼知识, 升华观念。

(8) 启发思维的网上研讨教学。

在网上课程论坛 (BBS)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研讨, 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而且教师起到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

(9) 共同进步的供应链管理爱好者协会活动。

将电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及社会上对供应链管理感兴趣的职业人士组织起来, 成立供应链管理爱好者协会并开展各项实践活动 (如参观、实习、经验分享等活动) , 有助于搭建物流职业人的交流平台, 加深学生们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提升供应链管理业务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

3.4 教育性的反馈与评估方案确定

依照教育型评估着眼于提高学生未来能力的思路, 该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1) 考核比例。

依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要求, 该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成绩即平时成绩, 占学期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80%。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由平时出勤、各类课程实践活动决定, 是任课教师可调控范围。

(2) 考核反馈机制。

建立学生学习绩效档案, 改变以往的期末一次性考核方式为每周滚动式考核、反馈, 该作法可以更及时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可随时上网查询自己的学习绩效记录, 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3) 考核组织机构。

在班级中成立学习绩效考核小组, 确保监督机制。每周参与学习绩效评估, 并在课程学习系统中录入出勤、参与各类课程实践活动的分数, 任课教师抽查分数录入情况, 以确保公平、公正。

(4) 考核流程。

班级成立学习绩效考核小组—建立学生学习绩效电子档案—每周录入学生学习绩效原始数据—系统计算学生学习绩效—学生查询自己的学习绩效记录—采取学习改善措施—期末时学习绩效考核小组将绩效记录换算成形成性考核成绩。

(5) 形成性考核成绩计算及操作办法。

形成性考核一级项目包括:面授、网络学习、课外实践、课堂实践, 二级项目包括出勤、网络课程研修、BBS研讨、在线作业、纸质作业、实境训教、课程报告、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经验分享。根据不同项目内容设置相关的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评价主体为学习绩效考核小组为主, 任课教师监督为辅。课程报告是每位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为解决工学矛盾, 实现个性化学习, 每位学生至少参与纸质作业和在线作业其中一项, 出勤和网络课程研修也至少参与其中一项。若同时参与两项可替代活动, 分值可重复计算, 总分超过99分者系统自动计为99分。

3.5 课程整合的有效性分析

通过对学习情境因素的相关性、学习目标同反馈与评估的关系、学习目标同教学活动的关系、教学活动同反馈与评估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估, 发现该方案的所有组分都能相互映衬、相互支持, 能体现远程教育的特点, 设计上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体现导学、助学、协作学习、自学和学习支持服务的有机结合, 便于学习者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职业素质的培养。

4 方案推广的有效措施

由于开放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采取的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反馈与评估方案的特殊性, 该方案在实践中的运用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到学生学习的行为惯性、学生上网条件的限制、技术条件的成熟程度、管理难度的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 要推广该方案产生辐射效应, 需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4.1 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

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惯性非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长期的宣传与引导,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4.2 鼓励学生上网, 提供上网条件

办学机构应鼓励学生利用联网的办公电脑、家庭电脑或住处附近的网吧上网学习, 同时也为学生尽可能创造上网条件, 如设立并开放电子阅览室供学生上网学习。

4.3 配备网络技术人才, 完善技术条件

办学机构应配备网络技术人才, 与任课教师组成团队共同制作相关的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提供网页设计理念、布局、内容材料给网络工程师, 网络工程师负责实现。

4.4 更新管理观念, 协作实现课程目标

在新的模式下, 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需要更新观念, 转变原有的管理思路, 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 更加密切地配合, 共同将课程的教、学、评工作推向更高的水平, 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的物流职业人的课程目标。

将整合课程设计模型运用于《供应链管理》的课程设计, 是一次教学理论与实际业务有机结合的尝试。秉承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和“培养高素质的物流职业人”的目标, 本文诠释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教、学、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 随着该方案的平移和复制, 办学机构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物流职业人, 电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前景也会更加美好。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物流管理专业 (专科) 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综合性较强, 在实际教学中常偏重于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现象, 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实用型物流专门人才”的目标有所偏差。因此, 为了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真正为培养物流专门人才服务, 运用整合课程设计模型, 对该课程进行整合设计, 将教、学、评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开放教育,整合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 (美) 迪·芬克.大学课程设计自学指南:如何设计课程以促进意义深远的学习[J].复旦教育论坛, 2008 (1) .

[2] 刘丽莎, 张力.管理人员素质模型在我国物流企业员工流动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 2008 (1) .

化学课程整合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1 理解新教材

1.1 新教材的特点

教师在认识和理解教材时不要过分拘泥于教材。新教材中的有些概念、专用术语就象早产的婴儿, 还没有足月就产生了。例如教材在序言就出现了元素、在没有讲元素之前的第二单元就出现了氧化物的概念等。另外新教材中每节内容中大部分篇幅就是几幅情景图片、或几个装置图、或几张资料表格、或几个极不完整的实验报告片断。如果教师按照老办法依教材讲教材, 有的一堂课不下10分钟, 教师就可以将教材处理完, 那么学生听后却是一片茫茫然, 搞不清重点、难点, 不知道学了些什么。

其实新课标下的教材, 它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教材只是一个案例, 只是一个素材。不仅要发掘新知识、技能的“生长点”, 以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还要分析教材中新内容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不断将新知识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 必须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情境, 弄清通过此素材要让学生获得什么能力, 掌握什么方法,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哪些提升。

1.2 新教材材的内容, 知识、技能的理解

中学化学教材的内容, 可划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描述性化学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六大部分。分析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是认识和理解教材的重要任务, 也是实施教学设计和落实教学目标的前提之一。教师应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材的内容, 仔细区别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哪些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而安排的背景材料、例证或过渡性练习, 准确地找出教材内容的要点或知识点。下面的教材片段, 可以帮助你理解这一观点。

(教材片段) 乳化现象用洗衣粉可以洗去衣服上的污渍, 用洗发剂可以洗去头发上的油脂。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活动与探究) 在试管中加入5mL水, 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1~2滴食用油和数滴洗洁精, 用橡皮塞塞紧试管, 振荡片刻, 静置, 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油脂难溶于水, 在它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能使油脂以细小的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化学概念) 乳化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例如, 金属表面油污的清洗, 各种日用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 农药、化肥、医药制剂的合成, 以及纺织印染、石油开采、污水处理等都与乳化有关。

(实际应用) 这段教材是按照“生活情景”、“实验探究”、“化学概念”和“实际应用”等四个方面, 来落实“水与常见的溶液”这一化学课程内容。

2 整合新教材

在课堂上应根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整合教材, 灵活开发教材资源。

2.1 利用好教材中每一个探究性实验

我国新课程改革目标是以学生为本,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探究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我们应发挥“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优势, 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同时, 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体验探究的乐趣, 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在“做科学”的探究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如:在学习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探究课时, “什么温度、什么浓度最合适?”就值得探究, 学生设计了各自的研究方案。

方案一:常温下分别选取5%、10%、的过氧化氢溶液做对比实验, 观察比较产生氧气的速度。

方案二:分别选取同浓度 (30%) 过氧化氢溶液在不同温度下 (20℃、40℃、60℃) 做对比实验, 观察比较产生氧气的速度。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得出了过氧化氢分解速率随着浓度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结论。当温度超过6O℃时较多水蒸气混在氧气中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 于是学生们选择了相对适宜的实验条件40℃和30%的浓度。水浴加热来制取氧气的操作不方便, 由此引发了变式探究。教师鼓励学生从其他书籍或网络上搜寻有关资料, 学生得知如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较低浓度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就会较快产生氧气, 更适合实验室操作。一些优秀的学生又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新的研究课题:“添加多少二氧化锰比较合适?”“还有其他物质可以做催化剂吗?”

2.2 把握新教材, 分散教学难点

一般情况下, 教师的备课往往是以课时进行的, 尽管每个课时的设计处理得非常得当, 但由于缺乏对全本教材的整体把握, 仍出现教学难点比较集中, 学生理解不到位的现象。因此,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 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 而且还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及至高中教材中的内容, 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 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 起到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

如:教材在第四单元会出现化学方程式, 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渗透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知识, 等到第五单元才讲授, 一部分学生往往因记忆的东西太多、太杂, 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 教师应从绪言课开始, 有意渗透一些化学用语知识, 不仅能达到分散教学难点的目的, 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3 让教材生活化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尽量贴近了生活实际。因此,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

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 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家庭中所用的“洁厕灵”能够除去水池或抽水马桶中的水垢 (主要成分为CaCO3) , 并有气泡冒出, 由此来说明“洁厕灵”是一种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那么, 经常使用“洁厕灵”对马桶或管道 (如生铁下水管) 有没有影响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使用“洁厕灵”后, 可将洗衣服用过的肥皂水再次冲洗管道, 达到酸碱中和的目的, 从而保护管道。) 在这样的小问题中, 学生体会到书本上的知识原来离自己这样近。这时, 教师应适时地帮助学生回忆、回味、促进新知识的迁移。力求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4 拓展教材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 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所有有关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

如:在学习常见的盐, 向学生讲“侯氏制碱法”时, 拓展对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蔑视给予了有力的回击的内容, 侯德榜在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以后誓言:“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也一定能办到, 而且能比外国人办得更好”。

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案例, 教材整合的目的不是整合教材本身, 而是以学生为主体,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本文结合近几年新教材的使用经历, 在对新教材详细理解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如何整合新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整合教材, 灵活开发教材资源, 发掘化学教学的能动性,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教材,理解,整合

参考文献

[1] 汪刘生.教学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 吴凤英.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J].教育科学礊版社, 2007.9.

上一篇:中职学校动画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生活化的物理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