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风险评估范文

2023-09-21

化学反应风险评估范文第1篇

1 事故风险控制

1.1 事故风险分析

在催化裂化反应的全过程中, 典型性的、比较常见的风险事故主要有四类, 即内部腐蚀减薄、外部腐蚀、衬里失效以及应力腐蚀开裂。对这四类风险事故的原理进行分析, 并探讨了各自的主要发生部位, 如下:第一, 内部腐蚀减薄, 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的环烷酸腐蚀现象。主要部位在催化裂化装置分馏塔与油气管道的相接处及其下部。第二, 外部腐蚀, 即处于高温环境中产生的腐蚀现象。主要部位在再生器周围、放空烟囱的中间以及与烟气接触的构件与设备。第三, 衬里失效, 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的硫腐蚀现象。主要部位在反应器、反应混合物管线等。第四, 应力腐蚀开裂, 即在低温条件下的硫化氢环境中, 由硫化物产生的应力腐蚀作用而导致的开裂现象。主要发生在分馏、吸收稳定等工段。在催化裂化装置的操作过程中, 出现衬里失效等问题, 主要原因是隔热耐磨衬里出现偶然剥落的现象, 导致其在处于磨蚀环境中时, 使其使用寿命急剧降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 高温烟气腐蚀与催化剂的磨蚀往往同在。因此, 必须选择既隔热又耐磨的非金属衬里材料。

1.2 探究分析结果

在探究事故风险分析的结果时, 应当先搜集一些基础数据, 将这些基础数据输入到系统程序中之后, 制作出整体风险分布图, 再对事故风险进行整体性地分析。通过探究发现, 在催化裂化反应的全过程中, 百分之十的设备与管道就占据了百分之九十的事故风险, 所以,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只要对这百分之十的设备与管道进行有效地处理, 就可以有效控制催化裂化反应中百分之九十的事故风险, 不仅可以使资源利用率得到优化, 还能有效减低事故发生率。

在催化裂化反应的全过程中, 发生事故风险的主要设备与部位集中在分馏工段与稳定工段。在催化裂化反应的关键设备中, 大多数是中低水平的事故风险, 只有吸收塔是中高水平的事故风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 主要在于此评价单元的失效可能性不高, 而事故风险是由失效可能性、失效后果的乘积决定的。

2 催化裂化反应再生操作系统优化

再生操作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利用有限的风提高催化裂化装置的加工量, 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总烧焦量的提高。有效利用再生操作系统能够提升烧焦量, 还可以对催化剂活性起到一定的保护, 提高剂油比、改善再生效果, 从而使催化裂化装置能够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再生操作, 从而可以为系统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 可以适当提升催化剂循环量。通过改造催化剂, 既可以提升循环能力, 还可以在不提升动力消耗的基础上, 提升催化剂循环量与催化裂化反应中的剂油比, 使再生操作系统得到优化。第二, 优化催化裂化反应过程。在开始进行催化裂化反应时, 合理地改善催化裂化反应的再生效果, 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催化剂的初始活性, 从而可以使催化裂化反应得到优化。此外, 通过提高催化剂的循环量与剂油比, 既能够使再生催化剂中所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得到降低, 在一定程度上使催化剂的活性得到提高, 最终使整个催化裂化反应可以在催化剂产生的催化作用的环境下进行;还能使碳元素的含量得到有效降低, 从而使产品质量得到改善。第三, 在改造第一再生器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高速床与湍流床串联的方式, 在再生温度没有改变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主风中的氧, 使催化剂的活性得到更好地恢复, 降低碳元素的质量, 为再生操作系统的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四, 还可以在第一再生器中采用主风分布板、分配器、待生催化剂, 使烧焦条件得到优化。不仅可以大大减低半再生催化剂之中碳元素的质量, 还可以有效提高烧焦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采用新的工艺与技术优化再生操作系统, 不仅可以使耗风指标得到降低, 还有利于烧焦强度的提高, 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催化裂化反应的能耗, 保障烧焦效果。这些措施在再生操作系统的优化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应当得到推广使用。

摘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石油化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也获得了迅速发展。石油化工业产品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以及国防科技等方面中。催化裂化反应是炼油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程序之一, 在炼油工艺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催化裂化反应再生操作系统优化以及事故风险控制的相关措施, 以期为推动石油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催化裂化,反应再生操作系统,优化,事故,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 王成学, 李武超.催化裂化反应再生操作系统优化与事故风险控制探析[J].化工管理, 2014, 15:43.

[2] 许锋, 罗雄麟.基于动态优化的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裕量分析与控制设计 (Ⅰ) 动态优化的数学描述[J].化工学报, 2009, 03:675-682.

化学反应风险评估范文第2篇

授课班级:九(1) 课型:复习课 教者:张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在理解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化学式、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通过有关化学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2、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认识到定性和定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计算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分数。(2)根据化学方程式生成物和反应物的互算。

2、难点: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 教学方法:总结法、练习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幻灯片展示生活中化肥袋标签和实验室药瓶的标签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出化学计算。让学生回答化学计算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思考并回答。 投影:老师总结化学计算的类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5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8分)。并说明在中考中所占比例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二、复习有关化学的计算

1、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计算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活动;【例1】

(1) 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

(2)2Ca(OH)2分子的相对质量的计算?

学生活动:学生互相讨论思考后回答

教师活动:幻灯片展示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注意事项:

1、正确书写化学式。

2、元素符号之间用 ___+__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 ___×__号。

3、(原子团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原子团个数。

学生练习:

1、尿素[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活动:【例2】

(1)尿素[CO(NH2)2] 中各元素原子个数比? (2)尿素[CO(NH2)2] 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计算尿素[CO(NH2)2],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50kg尿素[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教师活动:(1)尿素[CO(NH2)2] 中各元素原子个数比?先让学生思考后再讲解,加强学生的理解。

学生活动:练习硝酸铵(NH4NO3) 中个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教师活动:(2)尿素[CO(NH2)2] 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让学生来说出解题思路教师主要强调质量比指的是最简比。

学生活动:练习硝酸铵(NH4NO3) 中个元素的质量比? 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师活动:讲解例题(3)计算尿素[CO(NH2)2],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解题方法。

学生活动:练习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教师活动:提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的计算方法,再讲解例题(4)50kg尿素[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学生活动练习:50g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 2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师活动:【例1】加热24.5g氯酸钾和6 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到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试验后称的剩余固体物为20.9g)( )

A.12g B.9.6g C.9.4g D.9.8g 教师活动:本题有三种解题方法,可根据反应物来计算,也可根据生成物来计算,还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计算,先让让学生来思考做题方法,教师再讲解,再强调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及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化学方程式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

2、实验室利用碳酸钙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若要制取44.0g二氧化碳,至少需要碳酸钙多少克?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并针对这三种类型做了练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计算在中考中占到十三分左右,想要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还需要我们平时多加练习。

四、布置作业:完成专题检测题

化学反应风险评估范文第3篇

在编制材料订货料单以前,必须进行材料排版。排版时,应对设计图杆件进行编号,排版图中应有对应的杆件号,以便为今后核查使用。最后将排版料单和排版图、图纸编号图一并提交。

现将一些材料排版、订货要求简述如下:

一、材料订货

材料订货的最大尺寸限制(考虑钢厂制作和运输条件) 板材:

厚板(≥25mm)宽1~3米,长度2.5~12米;

中厚板(8~22mm)宽1~2.5米,长度2~12米; 薄板(4~7mm)宽1~2米,长度2~6米; 管材和型材:长12米以下。 重量计算

钢材比重取7.85。

钢板单重公式:W=7.85t,其中:W: kg/m2, t: 板厚,mm。

钢管单重公式:W= 0.02466 t*(D-t),其中:W: kg/m, t: 壁厚,mm, D: 管外径,mm。

六角钢单重公式:W=0.0067983*h,其中:h为两对边垂直距离,mm。

锥台展开公式:锥台展开后为扇形。锥台制作时,先将扇形一分为二,分别压制后再焊接成锥台。设锥台大口直径为D,小口直径为d, 母线斜角为β,现求展开扇形一半的型长。

则:外半径L=D/(2Sinβ),内半径I=d/(2Sinβ), 圆心角α=180º Sinβ。

锥台侧面积公式:S=Л(R1+R2)P, 其中,R

1、R2为上下口半径,P为母线长。

二、部件展开计算

直径小于等于406的管材为无缝管;直径大于406的管材为有缝管,即直缝管,也称焊接管。 有缝管和锥台是由钢板卷制而成的。

对于管材,直径小于3米时,一般按单道焊缝考虑;直径大于3米时;可考虑两道纵缝,即由两半制成。本项目的吸力桶分两半制造。

对于锥台,无论直径大小,均由两半制成。

1. 管材展开

展开计算时,按管材壁厚的中心计算。

2. 锥台展开

展开计算时,按锥台壁厚的中心计算。 计算公式见上述。

三、材料排版

3. 部件在钢板上排版时,一律从左上方排起,将余板甩在右下角,标出余板尺寸。 4. 板四周要求留有20mm 板条余量以便下料时整边。

5. 切割线消耗掉的板宽按2mm (板厚50以下)和5mm (板厚50以上)考虑。 6. 给排版余量时,统一在排版后的右下角给出,禁止在部件间给出。 7. 同一张板上,如果排布的杆件数量超过50件,可以以杆件为单位适当给些余量。 8. 管材卷制和锥台压制,要留有压头余量。余量大小需要与制造厂确认,一般在周长方向要一共留300mm余量。H248项目的压头余量见附页。

9. 管材排版时,在管长方向要留50mm余量。

10. 管材最大卷制长度取决于管径和壁厚。最大长度需要与制造厂确认。H248项目的最大长度见附页。国内卷管最大长度一般不超过3米。

11. 管材分段时,避开其他杆件焊缝,结构杆时按API RP2A, 附件焊缝时,避开50-100mm。

四、订货材料表

1、 材料表格式。按业主制定的格式。

2、 材料表的编排顺序按如下原则:管材、板材、型材、标准件单独列表。在同一类别中,要按照先材质高低,后规格大小的顺序。规格中,管材要按照先管径大小,后壁厚大小的顺序;板材要按照先板厚,后宽、长大小的顺序;型材要按照先高度大小,再宽度大小,后壁厚大小的顺序。

附表:excel计算常用函数

DEGREES() 弧度转化为角度 RADIANS() 角度转化为弧度 EXP(N) 返回e的N次方

SUMSQ(n1,n2,n3….) 返回平方和 SQRT()返回平方根

POWER(A,B) 返回A的B次方

LOG10(C) 返回以10为底,C的对数 LOG(C,D) 返回以D为底,C的对数 LN(C) 返回以e为底,C的对数 ABS(C) 返回C的绝对值

惯性矩计算公式:

bh3矩形截面:Ix

12平行移轴公式:Ix1Ixa2A

yAiyii1nnAi1ibhb1h11b2b2h2222

b1h1b2h2IxIi

化学反应风险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分层次;自主合作学习

高中化学分层次教学要求教师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根据学生个体化差异实行的有效教学方法,即以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实行因材施教,以全面促进学生的素质提升,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高中化学分层次自主合作学习教学进行探析,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提高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一、如何实行合理有效的分层

1.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实行分层

将全部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学习成绩优秀,且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第二层为学习成绩一般,且能掌握基础化学知识的学生;第三层为学习成绩较差,且无主动学习意识的学生。每个层次的分层条件为动态性,教师需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和考核后进行相应的调整。

2.根据层次制订适宜的教学目标

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为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化学课程形成一定的学习乐趣,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区别主要表现在知识重难点的掌握上,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反应类型、理解化合价升降以及相关概念、意义等,而第一层次的学生要求全面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外,还需要在理解化合价降价和电子转移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和应用;而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则要求通过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简单的化合价升降价和电子转移,同时,还要了解其表示的概念和意义;而第三层次的学生,则要求理解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特性以及如何区分的方法。不同层次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学,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压力,还能帮助学生完成更为明确的学习任务,从而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自我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二、如何开展分层次自主合作学习

1.设计有趣的课堂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学好化学课程离不开兴趣的引导和推动,基于此,教师应该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认知,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适当设计有趣的或者具有挑战性意味的教学活动,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后,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分层次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则更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帮助第三层次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交流能力。

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教学活动设计中,由于这一章节内容中如化学键和离子化合物等部分的学习上,知识比较抽象,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组内角色扮演和组间竞赛的学习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在理解离子键定义的基础上,教师请学生根据自己列出的离子化合物,利用电子式来表示,同时,让组内的学生扮演其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并到黑板上写出自己扮演元素周围的“?”和“×”,再与其他小组的学生比赛速度。通过这样竞争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竞争力的目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2.提出有效的合作探究问题,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

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引起足够重视。而对于分层次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为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应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自主学习。学生在团结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第三层次学生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意识,而对于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学生而言,也能在相互合作和相互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4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的教学探究活动设计中,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前,教师需要结合以前知识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化学反应,以及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保证每一组的学生能够在掌握充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实验探究,进而增强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首先,教师从日常生活所见的化学反应作为课堂导入,请学生思考燃烧物品所发出的热并产生强光,是放热还是吸热,干电池经反应后放出电能又是什么原理等,并请学生选择一组实验来完成,并在实验结束后说明实验的原理以及过程,实验操作要有理有据,同时还要保证步骤的正确性。

编辑:张昀

化学反应风险评估范文第5篇

化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验使化学充满魅力,是化学的灵魂。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最常见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和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及其实施是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化学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保证。本文将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质量守恒定律为教学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一线教师能以此为鉴,在实际化学实验教学中积极地投身到实验教学设计中去,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一、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设计

1.课题的选取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利用实验去进行本文的教学设计具有代表意义。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和观察白磷的燃烧出发,通过化学实验去体现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这样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课题的分析

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在实验前由教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然后通过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研究性实验方案,让学生从自己亲身实验中观察到的反应现象中,经过循序渐进的思考,最后在实验结果中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几种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量总和这一科学规律。

3.课题教学思路

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到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在试验中可进行如下设计思路:

(1)创造和假设一个问题情境。首先在多媒体前展示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和数学表达式,之后提问学生:你知道什么化学反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把问题集中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并由各小组成员根据本次实验目的,利用教师提供的仪器和化学物质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亲身实验,学生不仅获得了书本基本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4.课题教学过程

①课题:质量守恒定律。②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③教具学具:白磷、硫酸铜溶液、稀硫酸、铁钉、锌粒、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天平、酒精灯。④以提问的形式复习之前学过哪些化学反应。⑤展示多媒体课件:反应文字表达式:氯酸钾→氯化钾+氧气、氢气+氧气→水、氢气+氧化铜→铜+水。⑥问答: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对此你了解了什么?⑦引发学生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反应前后颜色、物质状态等发生了变化;元素种类、原子种类等没发生变化;对于反应前后原子数目、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⑧引入实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意见各不统一,那么就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1)设计与实施实验:①讨论:根据实验目的,由各小组利用提供的仪器和化学物质设计实验方案。②启发: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③汇报: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g。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

(2)教师演示实验。①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主要步骤有: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g。②书写反应文字和数学表达式。③实验结果分析:在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实验总结:①让学生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在实验结束你得到什么结论。问题的提问: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②列出板书: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及其概念表述。③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存在守恒?④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二、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从质上了解较多,对常见的物质之间的反应从量上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质量守恒定律去恰当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化学反应风险评估范文第6篇

1 有机化学反应直接测定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绝对够型

在确定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绝对够型的过程中, 通常采用的是化学沟通, 衍生化处理位置化合物, 再与一直化合物进行熔点、比旋光度等相关理化参数进行比较, 这样一种方法是一种常规的方法, 如Morin-3-O-α-L-arabopyranoside中阿拉伯糖绝对构型的确定。自然界中存在的阿拉伯糖主要有L与D两种, L与D型的[α]D (H2O) 分别为+103°、-103°, 该种化合物通常首先采用的是酸水解, 随后应用纸色谱来分析糖液, 进而确定糖液中的比旋光度, 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确定该分子就是属于阿拉伯糖L型, 该反应如图1所示。

2 圆二色谱测定天然药物绝对构型时有机化学的实际效果

化学反应重的原二色谱 (circular dichroism, CD) 从化学本质上而言就是不具有对称性的有机化合物分析, 正是这种化合物, 导致平面偏振光的左旋与右旋振光吸收系数并不相等, 采用式子表示就是εL≠εR, 而不对称的吸收光系数差则可以采用这种等式进行来表示波长, 即 (Δε=εL-εR) , 而这也就是该种化合物的圆二色谱[1]。在构型与构象的过程中, 应用这种光谱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也即使在此过程中需要将谱线的谱形或者Cotton效应与构型或者构象之间的关系, 随后就可以将一些具有规律的谱线与结构之间相互联系推到, 进而确定结构。目前已知的规律有饱和环酮的“八区律”、Klyne的内酯扇形区规律、共轭双键和共轭不饱和酮的螺旋规律等。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圆二色谱激子手性方法, 是一种不是根据经验来测定化合物构型的有效措施。该种时间措施的应用原理就是将量子力学作为理论基础。时间表明, 采用该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准确性非常高。并且在测试的时候如果将少量的测试物品混合成溶液进行测定, 同样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并且这种物质混合成溶液后再测定的时候不容易形成结晶, 进而也就可以充分显示该种物质与其他物质所不同的特点。根据激子手性方法的规则, 人如果多个生色团电子越牵的空间在一定条件形成顺时针的方式, 那么就可以测定出正手性图谱;相反, 如果形成的是逆时针的形势, 就会测定出负手性的图谱。激子手性法对测定有机物绝对够型的重要步骤就是利用衍生化将合适的发色团引入其中。该种测定方法已经对不同的天然化合物的绝对够型后者构象的发色团是苯甲酸酯系列, 衍生对象为具有邻二醇结构的化合物。

3 核磁共振测定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绝对构型中有机化学反应在的应用效果

可以说实际生活的多个领域都可以应用磁共振, 从本质上而言, 磁共振属于物理能的一种。但是不将映体的共振信号区分开来。在天然化学物成分构型的研究中, 其实最主要的就是测定R或者是S手性试剂, 这样就能够观察出数据的方面位移数据的产生, 进而得到△δ值与模型比较来推定底物手性中心的绝对构型[2]。当前采用的手性试剂方法有很多种, 较为常用的是Mosher等提出应用的手性衍生试剂MTPA (α-甲氧基-α-三氟甲基-α-苯基乙酸, 或称Mosher试剂) 也就是说将R和S-MTPA试剂分别于手性醇、胺发生反应, 进而声称相应的Mosher脂在衍生物种, α-三氟甲基与MTPA羰基处于重叠式排列为其优势构象, 利用苯基的正屏蔽效应对R-MTPA衍生物和S-MTPA衍生物的差异, 再根据构象相关模式图进行手性醇、胺的绝对构型确定。

4 结语

总而言之, 针对天然药物化学结构的测定, 需要根据化合物所具有的结构波普性质难以确定。在此过程中通过化学有机反应, 同时还对其结构进行适当的改造, 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 通过这样的说明就可以知道, 在天药物化学中就应当应用经典的化学反应。

摘要:有机化学是天然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有机化学反应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绝对构型确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天然药物即使是属于天然性的物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其依然包含多种的化学物质, 并且有机化学在其中发生的反应影响着天然药物成分构型的确定。本文就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有机化学反应,天然药物,绝对构型

参考文献

[1] 陈业高, 秦国伟, 谢毓元等.圆二色谱激子手性法进展及其在天然产物绝对构型确定中的应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1, 3 (1) :64-69.

上一篇:温馨浪漫婚礼主持词范文下一篇: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