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结构范文

2023-09-18

体系结构范文第1篇

1 综合数据平台的结构

建立健全完善的综合数据平台系统, 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并且及时的应对电力出现的突发性问题, 还可以保证用户的基本需求。对电网运行的过程的情况进行检测, 通过检测出的数据, 进行分析整理, 从更深层次的数据中挖掘问题, 解决问题。

根据目前国网驻马店供电公司提供的数据来看, 电力行业的数据网的划分, 是根据其中的各项业务数据, 是按照国家的要求, 对电力调度系统数据整合进行动态安全预警系统结合电力市场和生产报表系统来进行的。这其中的数据整合的基础是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

2 综合数据平台面临的问题

目前, 综合数据平台系统还不是很完善, 系统仍存在与多个建立部门, 缺乏相关的标准规范, 造成了数据交换和共享出现了很大的困难, 同时加大了数据处理和维护的难度, 但是综合数据平台又是目前店里调度工作为了实现电力调度的自动化和电力调度的信息化的必然途径。所以, 当发现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我们根据问题, 解决问题, 更好的完善调离调度综合数据平台体系。

3 综合数据平台的主要技术

3.1 数据采集技术

数据的采集是建立一个综合数据平台的基础, 属于输入部分, 大概可以分为设备类采集和网络类采集, 在综合的数据平台中, 根据不同的功能模块, 对数据采集系统中的采集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接收数据文件、抽取历史数据库、特定协议接受实时报文。这些方式采集来的书记基本都是由本地的各类应用系统进行的推荐和提供的, 也可以通过数据传输进行送达, 一般这类采集的数据都可以通用, 通过对不同方面的需求做数据格式的变化。

3.2 数据加工技术

数据的加工技术指的是对大量的信息采取一些有意义的价值数据, 通过电力调度对数据采集进行分析处理, 对其中的重要信息和历史信息进行分类筛选, 通过系统的计算进行加工处理, 处理后的再生数据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加具有综合性的数据模型, 处理完毕后在数据库中储存。加工技术有利于对信息进行二次利用。

3.3 数据传输技术

数据的传输简单来说就是指按照一定的流程在一条或者多条路上进行数据传输, 这也是数据平台中的一种对数据的输出。通过这种输出满足对数据的各种需求, 通过技术上的处理, 使输出的语言更加的规范、具体。这种技术还可以将所有数据统一的输出到一个信息接收点上, 这种技术可以避免多部门之间造成数据重复的问题, 达到良好的集成效果。

3.4 数据储存技术

数据储存技术是对数据采集来的各种不同的数据, 进行分类整理, 可以通过不同的部门需要的数据进行数据调动。数据储存考虑到数据数量大, 种类多, 我们在设计数据储存模型之前就要考虑到数据的储存效率和修改问题。储存功能至少要有一定的扩张性和修改性, 用来满足储存的基本要求。通过同步技术面对数据进行整理, 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避免重复储存的现象发生。

3.5 数据交换共享技术

数据的交换指的是数据处理的过程中通过某种方式的转接进行的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过程, 数据输出、输入这类都可以说是数据的交换过程, 通过数据的交换与共享, 完成整合各类数据, 在满足了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同时, 还为大范围的数据共享提供了前提服务。

3.6 数据的呈现与DMIS一体化集成技术

数据呈现简单来说就是指人机联系, 对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一个相对直观的结果, 通过显示页面呈献给客户, 使客服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了管理员的工作压力。

数据平台与DMIS一体化的集成技术, 指的是通过电力调度的信息化进行的重点工作, 必须与用户保持一致, 尽量避免大复制数据系统, 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或者造成网络流量的增大, 集成技术使数据平台与DMIS相辅相成, 通过技术的处理对机器的实时情况进行监控, 便于操作。

4 结语

当今社会, 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工业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形式, 无论是生活用电还是商业用电, 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都在加大, 开始“闹电荒”的现象出现。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和地区的差异, 闹电荒现象更加严重。电力部门为了确保能够对人们的工作进行及时供给。电力调度工作就是供给的关键, 目前, 国家已经加大了对电网方面改造的力度和决心, 而加大电网的改造就需要综合数据平台的结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也在不断发展, 电网就要根据时下的用电需求不断地扩大, 相对应的对电网信息化和电网自动化的要求也在提升, 在整个电力企业的生产运行管理过程中, 对于综合数据的依赖性加大, 电力调度综合数据平台体系的建立很重要。就电力企业的电力调度数据平台体系进行分析, 探究一个合格的电力调度数据平台体系是如何构成的, 相关的技术又是什么样的。对整个疑问我们进行了简要的解答。

关键词:电力调度,综合指数,结构,相关技术

参考文献

[1] 魏亚楠.智能电网中多种发电模式联合调度模型及效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4.

体系结构范文第2篇

框架结构住宅的承重结构是梁、板、柱,而砖混结构的住宅承重结构是楼板和墙体。

在牢固性上,理论上说框架结构能够达到的牢固性要大于砖混结构,所以砖混结构在做建筑设计时,楼高不能超过6层,而框架结构可以做到几十层。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国家规定了建筑物要达到的抗震等级,无论是砖混还是框架,都要达到这个等级,而开发商即使用框架结构盖房子,也不会为了提高建筑坚固程度而增加投资,只要满足抗震等级就可以了。

在隔音效果上来说,砖混住宅的隔音效果是中等的,框架结构的隔音效果取决于隔断材料的选择,一些高级的隔断材料的隔音效果要比砖混好,而普通的隔断材料,如水泥空心板之类的,隔音效果是很差的。

体系结构范文第3篇

现阶段, 随着基于信息技术以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不断发展, 我国网络各类应用的用户数量飞速增长, 应用数量和种类不断扩展, 用户数量也飞速增加, 导致互联网中日志数据数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驱使。为了更好的管理日志数据, 提高互联网数据处理效率, 分析各类用户的日志数据, 寻找用户在网络应用使用中的行为习惯, 可以有效的互联网数据处理效率, 及时发现网络风险, 提高用户体验。但受现阶段的日志数据规模决定, 我国网络日志数据符合大数据集合特征。我国学界对大数据的定义基本达成统一,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短时间内, 通过常规的数据收集方法进行存、改、删、查的数据集合。一般泛指数据规模在10TB以上数据集合体。此类数据集合具有规模庞大、数据种类以及结构复杂、垃圾信息多、分析难度高等特点。

日志数据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日志数据处理发展的初期, 互联网用户较少, 日志数据信息规模相对简单, 一般采用单机形式完成日志分析。但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 用户数量不断增长, 单机模式难以满足日志信息飞速扩大对数据处理工作的需求。ELK日志分析平台应运而生, 与单机相比ELK作为一种开源式的互联网数据处理平台, 处理速度提升十分明显。同时ELK还能可以实现网络日志收集、统计、共享等互联网数据处理的功能。但ELK数据处理模式的数据分析功能较为单一, 仅能按照预定模式完成单一的数据分析, 不能满足多元化的数据分析需求。在对具有大数据特征的海量网络日志分析处理中较为吃力。

二、大数据分析体系结构

(一) 数据分析的步骤

1. 确定数据分析的重点和分析目的, 根据数据信息特点和分析目的制定对应的分析方法及思路

2. 从对应的数据来源, 收集分析所需数据

3. 对收集数据进行分类存储

4. 对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处理, 包括次级分类、数据清洗、统一数据类型等预处理工作

5. 数据计算以及分析

6. 结果报告

(二) 日志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现状:通过用户的历史信息以及对应的数据统计技术分析实现

2. 原因:根据分析结果, 判断用户的应用使用习惯以及行为原因

3. 预测:预测用户的继续操作可能和预期需求

传统的单机数据处理模式以及ELK等简单的网络处理方法, 无法满足大数据特征的日志数据处理需求。为了满足海量数据存储、分析和统计的迫切需要, Hadoop应运而生。Hadoop是一个开源式的数据数据号处理项目。支持多种编程模型。在海量数据处理工作中, 根据数据类型以及数据处理的最终目标, 对海量数据进行细化分隔, 将数据信息分隔成不同类型的小数据集合, 采用不同的数据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使用大规模的分布式数据处理计算及储存工作。同时Hadoop不要求用户对分布式系统底层细节有足够了解, 技术门槛较低。Hadoop基于分布式文件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容错性以及可可扩展性。

从日志数据的分析目的角度出发, 可以将日志数据分析分为实时数据分析和离线数据分析两个大类, 其中实施数据分析主要针对数据处理时间较短, 数据处理结果对实效性有较高要求的数据处理任务, 一般在电子商务领域应用较多。离线数据处理适用于处理周期长, 数据处理深度要求高的数据处理项目, 如数据挖掘、搜索引擎计算等工作。现阶段日志分析多采用离线数据处理的方式。

三、大数据技术在日志分析中的应用

(一) 日志分析的体系结构

日志的本质是对用户行为的记录, 用户在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以及网络操作时, 产生的各项操作内容和结果事件的记录集合称为日志信息。在现代网络管理以及系统管理工作中, 日志信息以及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参照数据之一。日志信息主要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通过日志信息可以完成对用户操作合规性的监控工作, 能及时的发现用户的恶性操作以及入侵行为, 降低系统风险。其次日志信息可以记录用户的操作行为, 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以准确定位故障原因, 为系统维护以及恢复工作提供比较参考, 最后日志信息可以作为计算机犯罪的取证。

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 日志信息逐渐具备大数据数据集合的一切特征, 同时不同应用软件产生的日志信息格式、存储方式均不统一, 导致日志信息的数据处理工作量巨大, 难度较高。提升日志信息分析工作的质量, 对提高日志数据信息处理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 日志的分析可以分为离线分析与实时分析两个主要类别。

(二) 离线分析日志文件

采用离线数据分析模式处理的日志数据, 通常对数据处理的实效性没有过多要求, 但对数据处理的精度以及深度均有一定要求, 同时需要对大规模的日志信息完成较长时间的存储工作。此类日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适用于Hadoop项目进行, Hadoop对日志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后, 将无实时处理需求的数据直接保存在分布式文件系统中, 随后采用对应的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挖掘。将对数据处理结果有实时调取需求的日志信息把存在可伸缩的列式处理系统中, 离线日志分析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日志内容获取过较大, 数据时间跨度广, 其次对数据传输速度有较高要求, 最后分阶段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常用的离线日志分析方法友关联分析、序列分析、聚类分析三种。

关联分析又被称为辐射式分析、模糊分析、关联挖掘分析等等, 其本质是确定日志分析目标中, 对海量日志数据集合中所有与分析目标具备对应特征的数据集合进行联合对分析, 寻找其潜在的规律和模式。关联分析典型的应用是对系统故障进行排查处理, 现阶段关联分析一般采用Apriori做为主要的关联算法。

序列分析更重视局对日志信息产生的时间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通过对不同日志数据的发生时间以及自身内容进行分析, 探寻同一事物存在联系, 如在分析系统故障时, 可以通过该技术对所有该时间节点发生系统故障进行联合分析, 寻找系统故障间是否存在对应的因果关系。该方法在网络入侵的防护中也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异常日志信息的序列分析可以完成对网络攻击的攻击方式以及攻击时间的预测工作。

聚类分析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时采用的日志分析方法, 根据数据处理和挖局目标, 将海量的日志信息进行分类, 分为存在关联和毫无关联两个大类, 对存在关联的数据集合进行下雨的分析。聚类分析是数据分析的起点, 应用十分广泛。

(三) 实时日志分析技术

流式数据是现代日志数据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式数据具有持续性和实时性特征, 针对流式日志数据而言, 时间和衡量其价值的主要标准, 多数流式数据在产生时价值最高, 随着时间逐渐降低价值在达到对应的时间临界点时会完全丧失价值。因此对此类数据的处理无法采用离线式日志分析的积累后处理的模式, 需要采用高性能、高实效性以及高易用性的实时日志分析技术。

流式计算是实时日志分析的核心技术直, 通过流式计算可以完成对目标日志数据的实时计算以及实时处理功能。实时日志分析的过程是:使用Flume监听日志文件, 并实时把每一条日志信息抓取下来存入Kafka消息系统中, 再由Strom消费Kafka中的消息, 接下来使用用户定义的StormTopology进行日志的分析并输出到Redis缓存数据库中, 最后由应用程序读取缓存数据库的内容并显示, 也可以把结果持久化的存储在MySQL中。在Flume和Storm中加一个Kafka消息系统是为了防止Flume和Storm的处理速度不匹配而丢失数据。

(四) 结果报表

结果报表是日志分析工作最终结果得直接体现, 数据报表工作将日志分析结果根据数据处理目的, 输出为对应模式报表信息, 方便管理人员快速掌握日志分析结果, 常见的报表信息有3种, 其一是数据统计报表, 通过对应的数字报表让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对应网络状态。其二分析报表, 根据日志分析目的对范围内异常日志分析结果进行展示, 为管理人员的故障处理以及风险防范工作提供直接依据, 其三是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报表。

四、总结

文章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海量日志信息的处理分析采用技术作为出发点, 分析了常用的日志分析技术以及处理结构, 将日志分析区分为离线日志分析和实时日志分析两个主要区块展开研究, 讨论了不同日志分析结构特点以及应用应用空间。但研究内容较为浅薄, 缺乏实际论证,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完善。

摘要:日志分析技术是网络数据处理以及信息分析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大数据时代, 日志分析技术的体系机构以及工作原理直接决定了, 数据处理的质量和效率。文章从离线和流式两种数据环境对日志分析的大数据处理模型进行研究和构建。

关键词:日志分析,离线大数据处理,流式计算

参考文献

[1] 赵迦琪, 张彩云, 牛永红.ELK日志分析平台在系统运维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 (06) :182-183.

[2] 冯兴杰, 王文超.Hadoop与Spark应用场景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8 (09) :1-8.

[3] 彭敏佳林勇吴翀严盟.MapReduce技术在日志分析中的研究应用[J].计算机时代, 2017 (06) :26-28.

[4] 陈康贤.大型分布式网站架构设计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5] 李涛.网络安全中的数据挖掘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6] 薛文娟.基于层次聚类的日志分析技术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

体系结构范文第4篇

摘 要 基于2005—2014年南京市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关联度和耦合度模型,研究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互动耦合机制及其关联性,结果表明: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关联度在0.5以上,属于中等关联;产业结构对用水结构的关联序为第三产业(0.566)、第一产业(0.563)、第二产业(0.557),用水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关联序为生活用水(0.696)、农业用水(0.601)、工业用水(0.582);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耦合的空间差异明显,主城区属于协调型,江宁区与六合区属于磨合型,浦口区、高淳区与溧水区属于拮抗型;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耦合度在时间上显示出阶段性波动的特点,第一阶段(2005—2007年)属于磨合时期,第二阶段(2008—2010年)从磨合转向拮抗时期,第三阶段(2011~2014年)逐渐向协调方向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用水结构;灰色关联分析;耦合度;南京市

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water utilization structure;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coupling-degree; Nanjing city

南京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南部,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门户城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境内河湖密布,水资源总量丰富,2014年全市水资源总量达到30.76 亿m3,但人均占有量只有374.39 m3,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1 700 m3的警戒线[1].随着南京市城市化及产业的快速发展,南京市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当地水资源的開发利用程度也越来越高,用水结构的合理与否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能促进资源能源等要素向各个产业合理流动,由此可见,探讨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之间的互动耦合机制及其关联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学者已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多个地区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如云逸[2]等以北京市为例建立成分数据回归模型,证明用水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具有一致性;蒋桂芹[3]等以安徽省为例通过比较水资源生产率指标初步分析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吴丽[4]等以宁夏为例利用多目标优化模型,对产业结构与用水之间的协调进行研究,从而评价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相比而言,近年来对南京市水资源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承载力等方面[5-6],较少将其与产业结构联系起来,因此本文拟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在寻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互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时空尺度上定量分析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关联程度及其变化,为合理配制水资源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鉴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取性,产业结构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南京市统计年鉴》(2006—2015),部分市辖区的数据来自于各市辖区的统计公报,用水结构指标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5—2014),依据数据的可得性和科学性以及南京市各市辖区空间分布范围,将南京市11个市辖区分为6个区域,分别是主城区、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高淳区以及溧水区.

1.2 指标体系构建

研究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两大系统耦合關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独立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成果[7-8],同时依据南京市的实际情况,分别构建产业结构指标与用水结构指标体系(图1).

1.3 研究方法

由于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耦合作用的交错性与复杂性,本文采用能较为全面分析两系统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灰色关联度模型[9]:

在关联度矩阵的基础上分别按行或列求其平均值[11](式(2)、(3)),再根据所求得值的大小及其对应的值域范围选取出产业结构对水资源利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以及用水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2 结果分析

2.1 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互动影响机制

水资源是影响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内在资源驱动力和制约因素,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利于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产业结构系统与用水结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两者互动耦合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用水结构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各产业部门对水资源的消耗不尽相同,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对水的需求,不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不可避免地会污染水体,导致水资源质量下降,用水效益降低,既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也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用水结构的变化对调整产业结构有较大影响.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用水需求随之增大,继而引起各产业部门用水结构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产业结构的发展(图2).

为进一步揭示两个系统之间交互耦合作用主要驱动力,将计算的关联度结果(式2和式3)进行简单的平均并排序,分别得到产业结构对用水结构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用水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制约作用的主要因素,以及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

2.1.1 产业结构影响用水结构的主要因素 利用南京市2005~2014年的数据,计算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关联系数,得到两系统间的关联度矩阵(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关联度系数都在0.5以上,表明这10年间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关联性较强,产业结构对用水结构关联度最大的两个指标分别是:二、三产业结构比例X7(0.739)和万元生产总值能耗X8(0.741).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主要反映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程度,一般来说产业结构发展程度越高,各产业部门的用水效率就越高,从而使得南京市用水结构更趋合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体现各产业部门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低表明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即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较高,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该城市的用水效益.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用水结构的关联序为:第三产业(0.566)、第一产业(0.563)、第二产业(0.557),第三产业与用水结构关联度最高.这是因为南京市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等发展迅猛,其增加值已占到56%以上,第三产业用水日益增多,水资源逐渐从高耗水行业向节水行业转移,使用水结构更加合理,用水效率不断提高.同时,第一产业与用水结构关联度也较高,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近些年来南京市农业用水效率逐年提高,但到2014年为止,农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是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的37.97倍,农业用水量占南京市总用水量的38%以上,第一产业仍是水资源消耗大户,其对用水结构的影响超过第二产业.

2.1.2 用水结构对产业结构发展的约束因素 由表2可知,用水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关联度都在0.5以上,用水结构对产业结构关联度最大的指标是单位人口生活用水量Y4(0.696).在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中,生活用水与产业结构关联度最高,生活用水相对于工业用水来说,对水资源的污染程度较小,耗水量也较少,表明南京市用水结构渐趋合理,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用水结构对产业结构关联度较大的指标是:农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Y1(0.601)和单位面积农田灌溉用水量Y2(0.622),这两个指标的关联度都在0.6以上,表现出较强的关联性,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供给,但是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来说,农业的生产效率比较低下,用水效率不高.

2.2 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耦合度的空间差异

为分析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耦合度的空间分布特点,以2014年为参考年,根据耦合度大小并结合南京市各区经济及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大致将南京市6大区域划分为协调、磨合和拮抗3种类型(图3).值得说明的是,利用灰色关联方法计算出的系统关联耦合度只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分类标准,一般来说,系统关联耦合度越小,表明两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与制约性越弱,两系统间越协调,实际上各区域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不稳定,可能会出现反复或是受到相邻区域发展的影响,但这恰好说明了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之间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具体分类步骤如下:首先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大致的划分,同时依据南京市本身的特点和所选指标的情况,选取人均GDP、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项指标来反映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其次利用SPSS 22.0中的Hierarchical Cluster方法对上述3项指标数据进行组间聚类,得到南京市各区域经济发展分类结果,然后与耦合度划分的结果进行叠加;最后进行合并与调整,得出最终的组合类型.

(1)协调型.主要是主城区,2014年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耦合度为0.66,属于协调型耦合区.主城区是南京市的经济与金融中心,经济总量巨大,2014年这一地区人均GDP超过13万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得各产业用水也趋于协调和稳定.主城区农业用水量较低,水资源主要用于居民生活服务业以及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高.总体上主城区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协调,其相互间的关系很弱,因此耦合度较小.

(2)磨合型.包括江宁区和六合区,2014年这2个地区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耦合度均为0.61,属于磨合型耦合区.2014年江宁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95%,对外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大,经济发展效益较高,同时江宁区农业用水比重低,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比重大,水资源利用效益较高,但与主城区相比,万元GDP排污量大,水资源保护投入方面也较小,用水结构不尽合理.六合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90%,与主城区相比,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出口贸易额较低,在整个南京市地区,六合区水资源总量最为丰富,工业用水和单位人口生活用水量大,但六合区作为南京市规划的工业园区,万元GDP排污量最大,水环境污染严重.总体上看这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还处于适应和磨合阶段,耦合度也较小.

(3)拮抗型.包括浦口区、高淳区和溧水区,2014年这些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耦合度分别为0.74,0.72和0.70,属于拮抗型耦合区.这3个区中,浦口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2014年浦口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90%,但与主城区和江宁区相比,区域内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出口贸易额不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大,用水结构中工业用水比重大,单位人口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比重小,用水效益较低,区内污水处理设施较落后,水质污染严重.高淳区和溧水區是南京市重要的农业基地,第一产业占有一定比例,农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和农田灌溉用水量较大,相比其他区域来说,工业用水比重不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比重较小,一般而言,农业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产值低,用水效率不高.因此这三个区域用水结构急需调整,而用水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产业部门用水量的调整与变化,尤其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会对用水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较高,使这些区域处于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相互作用的拮抗、限制阶段,因此耦合度最大.

2.3 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耦合的阶段性分析

图4是2005—2014年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耦合度变化曲线图,近10年间,除2013年耦合度值略低外,其他年份都保持在0.5以上的耦合度,个别年份如2009年和2010年耦合度都达到0.7以上,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一方面表明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耦合作用关系密切,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这10年间,随着南京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耦合的强度、协调程度等存在较明显的差别,大致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2007年,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耦合度在0.52~0.61之间,两系统耦合关系处于磨合阶段.这一时期南京市经济发展速度平稳,人均GDP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模式,万元GDP排污量较大,水环境污染严重,生活用水及生态用水比重较小,用水结构不尽合理,总体上表现为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相互适应与磨合阶段.第二阶段为2008—2010年,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耦合度在0.65~0.77之间,总体趋势表现为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耦合强度逐渐提高,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耦合由磨合转向拮抗.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时期南京市人均GDP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出口贸易额明显降低,经济发展显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进而导致产业发展陷入低谷,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比重相对减小,用水结构处于低效用水阶段,因而此阶段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表现出较高的耦合度,两系统处于拮抗阶段.第三阶段为2011—2014年,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逐渐转向协调发展.经济危机过后,南京市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成为2014年夏季青年奥运会的举办地,为了顺利举办青奥会,南京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用水结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逐渐降低,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模式,产业结构趋于合理;2014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农业万元增加值用水以及万元GDP排污量逐年减少,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这些变化反应出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关系逐渐从磨合向协调方向发展,由图4的耦合度曲线也可看出其耦合度值逐渐变小.根据图中曲线的走向,今后几年耦合度值也有逐渐上升的可能,其耦合关系也有可能从协调再次转向拮抗,因此今后也需要继续关注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

3 讨论

为促进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协调发展,需要在已有“三、二、一”产业结构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用水结构:农业上采用喷灌、滴灌的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上不断引进新技术与新方法,提高电力、化工等高耗水产业的用水效率;同时,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用水比重,减少第一产业用水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俊宏.厦门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水资源保护,2010,26(6):51-69.

[2] 云 逸,邹志红,王惠文.北京市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分数据回归分析[J].系统工程,2008,26(4):67-71.

[3] 蒋桂芹,于福亮,赵 勇.区域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协调度评价与调控—以安徽省为例[J].水利水电技术,2012,43(6):8-11.

[4] 吴 丽,田俊峰.区域产业结构与用水协调的优化模型及评价[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9(4):51-54.

[5] 季 妤,陆宝宏.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水资源保护,2014,30(1):79-83.

[6] 陈 慧,冯利华,等.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主成分分析[J].人民长江,2010,41(12):95-98.

[7] 刘慧敏,周戎星,等.我国区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评价[J].水电能源科学,2013,31(9):159-160.

[8] 张玲玲,王宗志,等.总量控制约束下区域用水结构调控策略及动态模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1):91-93.

[9] 傅 立.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10] 张胜武,石培基,等.干旱区内流河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分析—以石羊河流域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8):144-145.

[11] 毕其格,宝 音,等.内蒙古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5):997.

[12] 刘耀彬,李仁东,等.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2):242-245.

体系结构范文第5篇

Fig.

1

轻钢结构厂房一

Fig.

2

轻钢结构厂房二

Fig.

3

轻钢结构厂房三

Fig.

4

轻钢结构厂房结构体系组成

轻型门式刚架的结构体系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主结构:刚架、吊车梁、支撑系统;

2、围护结构:屋面檩条、墙面檩条、屋面板和墙板等;

3、辅助结构:楼梯、平台、栏杆等;

4、基础。

二、围护结构的组成

轻钢结构的围护系统包括檩条、墙梁、墙面及屋面彩板、收边系统、采光系统、排水系统和通风系统等。

Fig.

5

围护结构一

Fig.

6

围护结构二

刚架、支撑系统以及吊车梁组成了结构的主要受力骨架,即主结构体系。屋面檩条和屋面檩条既是围护材料的支承结构,又为主结构梁柱提供了部分侧向支撑作用,构成了建筑的次结构。外部荷载(风、雪等)直接作用在围护结构上,通过围护结构再传递到主结构上。

Fig.

7

冷弯薄壁型钢

三、设计流程

1.

收集资料;

1.1

建筑平行作业图:

包括平、立、剖面;

门洞、窗户位置、标高;

厂房墙面、屋面做法;

厂房有无吊顶;

檐口高度、檐口节点。

1.2

公用专业(主要是暖通专业和水道)所提的资料:

屋面风机的重量和位置;

管道的重量和位置;

屋面开洞的位置和大小。

2.墙梁、檩条截面计算;

使用PKPM钢结构模块中的工具箱计算

3.绘制节点图纸。

要重视节点图纸

四、程序计算参数的选取

a.檩条计算参数的选取

Fig.

8

檩条计算界面一

1、注意不是所有的屋面檩条都是5连跨,下列情况就需要考虑檩条的实际跨度:

(1)屋顶通气器和屋顶天窗在端跨一般不设置(有时候第二跨也不设置),此时檩条为单跨简支(或两跨连续);

(2)屋面有横向采光通风天窗或顺坡通气器时,檩条可能会被打断,檩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跨数;

(3)檩条本身的跨数就少于5跨。

2、屋面材料选择时,若有吊顶,须选取“有吊顶”选项。檩条仅支承压型钢板屋面时,挠度控制为l/200;有吊顶时,挠度控制为l/240。

《冷弯薄壁钢结构技术规范》第8.1.6-2;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表3.4.2-2。

3、屋面倾角:建筑图所标的是坡度,需要换算成角度。有弧形屋面梁时,须考虑檩条倾角的不断变化。

4、拉条道数的设置:

当檩条跨度≤4米时,一般不设置拉条;

当檩条跨度>4米、≤6米时,一般在檩条跨中设置一道拉条;

当檩条跨度>6米、≤9米时,一般设置两道拉条(三分点处);

当檩条跨度为12米时,一般设置三道拉条。

拉条均为双层拉条,同时约束檩条上、下翼缘。

5、檩条间距:

檩条的间距一般控制在1.0~1.5米之间,常用的间距有1.2、1.4、1.5米。檩条间距不得超过1.5米;对于屋面荷载较大的部位(例如高低垮处),局部檩条间距可以小于1米。若有吊顶,间距不大于1.2米。

6、檩条搭接长度的取值:檩条搭接长度取跨长的10%(两边各5%)。9米跨度一般取500mm,12米跨度一般取600mm。

7、屋面一般采用斜卷边Z形连续檩条。当柱距≥12米,且屋面荷载较大时,可采用格构式檩条或高频焊接H型钢。

8、截面选择:

设计时尽量选择标准截面,常用的标准截面高度有:200、220、250mm,常用的标准截面厚度有2.0、2.2、2.5mm,若需选择非标准截面,可通过“檩条库”选项增加截面参数。

标准截面详见《钢结构设计手册》和《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截面也参考《檩条墙梁的计算比较》。

注意:(1)非标准截面的截面厚度不得大于3.0mm;(2)非标准截面的截面高度不宜大于280mm,若高度大于280mm,须采用加强措施,避免檩条侧向失稳。

Fig.

9

檩条计算界面二

9、分析参数中:

(1)“屋面板能阻止檩条上翼缘受压测向失稳”选项,不选择。

(2)“构造保证风吸力下翼缘受压稳定性”选项,不选择。屋面下层彩钢板可以起到约束檩条下翼缘的作用,偏于安全,我们不选择此选项。

(3)“考虑活荷最不利布置”和“程序自动计算檩条截面自重”选项,选择。

(4)验算规范选择“薄钢规范GB50018”。门规CECS102:2002中,檩条仅支承压型钢板屋面时,挠度控制为1/150;薄钢规范GB50018中,挠度控制为1/200。

(5)支座双檩条考虑连接刚度折减系数取0.5。

(6)支座双檩条考虑连接弯矩调幅系数取0.9。

10、屋面自重:柱距不超过9米时,取0.3KN/㎡;柱距12米时,取0.35KN/㎡。

注意:有吊顶的厂房,需要计算吊顶重量(及风管重量),然后叠加到屋面自重中。

11、雪荷载不均匀系数的取值:

(1)普通位置不均匀系数1.25(全部屋面均乘1.25);

(2)高低跨处不均匀系数2.0(影响范围:2倍的高差,但不小于4米,不大于8米);

(3)屋顶通风器和屋顶天窗两侧不均匀系数2.0(规范中取1.1,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规定取2.0;影响范围同高低跨处);

(4)注意一些地区的特殊规定:沈阳地区规定雪荷载的不均匀系数提高1.5倍,且按照百年一遇的基本雪压进行考虑。

12、风吸力的验算:对于屋面高度高于15米、基本风压大于0.4KN/㎡的厂房,需要验算屋面周边檩条的风吸力,此时屋面恒载取0.2

KN/㎡,风压体型取-2.2。

屋面周边的范围详见《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第41页。

b.墙梁计算参数的选取

Fig.

10

墙梁计算界面

1、柱距不超过9米时,墙梁一般按照C形简支墙梁设计;柱距12米时,墙梁一般按照Z形连续墙梁进行设计。

2、注意C形墙梁的开口方向。口朝上时,计算应力比小。

3、“墙板能阻止墙梁外翼缘侧向失稳”、“构造保证风吸力内翼缘侧向稳定性”选项,不选择。墙板确实能约束墙梁的内外翼缘,偏于安全,我们不选择这两个选项。

4、拉条设置的原则同屋面檩条。

5、风荷载的取值:

(1)调整后的基本风压值:注意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值乘以1.05(见《门规》第56页);

(2)背风体型系数:当吊车吨位大于20t时,对于墙角处的负风压系数,应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第41页的规定取值。

五、设计注意事项

一、檩条部分

1、注意避开刚架拼接点。跨度9米的檩条中心线离拼接点的距离不小于250mm;跨度12米的檩条中心线离拼接点的距离不小于350mm。

Fig.

11

刚架拼接点

Fig.

12

刚架拼接点

2、第一道檩条的位置需要根据檐口节点(天沟大样)进行调整。

Fig.

13

外天沟节点

3、檩条的安装方向:Z形檩条上翼缘的肢尖朝向屋脊方向,图纸中增加示意图。

Fig.

14

檩托布置示意图

4、确定屋面是否有预留洞。若有,应根据留洞大小调整檩条间距。

5、当柱距≥12米(即檩条跨度≥12米)时,一般每隔一个檩条间距设置一排C形钢,C形钢的截面高度可取檩条截面高度的一半,C形钢设置的位置同拉条。

6、屋面檩条设计时,当单坡超过50m或者两跨,需要在中间正方两个方向设置斜拉条。

7、若使用多段线(PL线)画图,应定义线宽。

8、檩条节点详图中,应仔细核对螺栓孔的位置、檩托板的大小及垫片的尺寸等相关细节。

注意:9米跨的檩条单个檩托处设置4个螺栓;12米跨的檩条单个檩托处设置6个螺栓。

9、设计墙梁和檩条时,须注意《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第7.2.14条:在檐口位置,刚架斜梁与柱内翼缘交接点附近的檩条和墙梁处,应各设置一道隅撑。

10、屋面檩条的隅撑,应隔一设一,间距不大于3米;在柱头处应加密(3道或4道)。

Fig.

15

隅撑设置示意图

11、隅撑的计算见《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第6.1.6-4条。

12、隅撑与檩条的连接,不宜设计成双螺栓;若单螺栓计算不能满足要求,可考虑加密隅撑,减小单个隅撑的受力。

二、墙梁部分

1、墙梁计算和画图前,应先确定墙面材料。若为夹芯板(或称“横板”),则墙梁间距均采用1米;若为普通压型钢板(或称“竖板”),则墙梁间距不大于1.5米即可。

2、一般每隔5道拉条设置一对斜拉条,以分段传递墙体自重。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第8.4.2条。

Fig.

16

拉条设置示意图

3、若使用多段线(PL线)画图,应定义线宽。

4、墙梁立面布置图中,最下面一根墙梁标高和砌体墙压顶圈梁标高的确定,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将墙梁的标高定为1.5左右(以1.2米高的砌体墙为例),压顶圈梁顶标高定为1.2;标高1.5左右的墙梁遇窗户处断开,压顶圈梁在窗框对应的位置增设预埋件。

(2)将墙梁的标高定为1.2米,压顶圈梁顶标高定为:1.2-墙梁翼缘宽。

注意:无论按照哪种方法确定标高,都需要核对建筑图纸中此处的节点大样,以便与建筑图纸保持一致。

Fig.

17

方案一

Fig.

18

方案一

Fig.

19

方案二

Fig.

20

方案二

5、厂房内隔墙墙梁注意以下地方:

(1)有走道板的地方,纵向内隔墙的拉条无法通过;

(2)横向内隔墙的墙梁需要避开吊车梁与吊车轨道。

6、有竖向窗时应注意,窗框(包括竖向的窗框和窗顶、窗低墙梁)的构件尺寸应通过计算确定。

Fig.

21

窗框图一

Fig.

22

窗框图二

7、当厂房大门是提升门时,设计时注意下列内容:

(1)门柱需延伸至

门高×2+500

的高度;

(2)大门所承受的风荷载会通过导轨传给门柱,计算门柱时要考虑此荷载;

(3)核对大门上方是否有足够的空间:高度方向是否满足

门高×2+500;是否有走道板、系杆等构件,走道板和系杆离墙边应留一定的距离,以便让导轨和大门升上去。

Fig.

23

提升门一

Fig.

24

提升门二

8、当厂房大门是推拉门时,需在门梁上部设置一根H型钢(或双槽钢、双C形钢)用于固定悬挂推拉门的导轨,计算此H型钢时,应考虑通过导轨传过来的大门所承受的风荷载,以及门的重量。

Fig.

25

推拉门一

Fig.

26

推拉门二

9、注意常用雨篷详图的适用范围和计算条件,雨篷梁并非双墙梁就够,须计算确定雨篷梁的构件大小。雨篷悬挑长度一般取≤1米。

10、墙梁节点详图中,应(与墙梁立面布置图)核对是否缺少墙梁连接节点,并应仔细核对螺栓孔的位置、檩托板的大小及垫片的尺寸等相关细节。

注意:9米跨的墙梁单个檩托处设置4个螺栓;12米跨的墙梁单个檩托处设置6个螺栓。

11、核对墙面是否有预留洞(主要是暖通专业):

(1)核对洞口是否碰墙梁。若碰墙梁,应与相关专业商量调整;

(2)若洞口需放置一些较轻的设备(例如轴流风机),应增加节点做法。

Fig.

27

体系结构范文第6篇

由于各行业工艺条件的要求不同, 工业厂房的平面布置、立面布置具有许多不同的形态, 相应的结构体系也就大相径庭。例如:上海宝山钢铁厂1期和2期工程钢结构建筑面积就达105万m2。厂房结构基本上为单层框架或排架体系。其中部分厂房高度大, 有的车间柱高达50m;面积大, 有的厂房单体建筑面积达22.4万m2;无缝钢管厂跨度和柱距最大48m, 最多的连跨为8跨 (无缝钢管和连铸厂) , 最大长度为1215.6m (热轧厂) ;吊车起重量大, 最大450t (连铸厂) ;而厂房围护结构则很轻, 全部采用彩色涂层压型钢板或铝合金压型板, 自重8kg/m2~1 5 k g/m 2。山东石横火力发电厂 (2×300MW) 汽轮发电机房、除氧间和煤仓间构成联合结构体系, 构件全部采用铰接, 纵向和横向设有垂直和水平支撑, 各楼层也设水平支撑, 形成空间支撑体系。并将水平力按弹性支承点传到锅炉刚架。钢屋架采用由H型钢剖分的T型钢代替双角钢。华能南通电厂一期工程, 纵横向都不设支撑, 横向采用刚架, 构成自抗侧力体系, 纵向则将厂房长度1/3处的4根柱子在纵向加强成T形, 柱间设纵梁, 形成框架以抵抗纵向水平力。

尽管工业厂房的类型多样, 但一般而言, 有如下共同特点。

(1) 结构跨度大、柱子高、有起重量很大的吊车设备。为了传递较大吨位的荷载, 提供较大的结构刚度, 主要承重构件截面大, 采用的钢板较厚。较多采用格构式构件, 以减少材料用量。 (2) 生产过程的磨损和损伤与其他钢结构建筑相比, 可能对结构尺寸的决定起较大作用。 (3) 在设置重级工作制吊车的厂房中, 疲劳损伤及相关设计成为重要课题。

根据前苏联、日本等国的调查资料, 冶金厂房使用3~5年后会出现损伤, 0~15年后的损伤构件可能达到全部构件的50%。对钢结构厂房合理设计研究一直是国内外众多结构工程师的重要研究课题。结合具体工程特点, 开展对钢结构工业厂房结构分析研究, 寻求钢结构厂房安全、耐久性与经济性的最佳结合点, 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依据依据,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 我国工业厂房结构设计的发展

结构体系的布置是设计前期的重要决策工作之一,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 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结构形式才能实现, 因为结构形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建筑物是否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由于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静、动力学特性, 结构形式一旦确定, 也就从宏观上控制或决定了结构的整体形态以及结构的整体强度、刚度、延性、抗震能力、抗风能力、经济性能乃至社会性能等各方面的性能特征。若结构形式选择不当, 即使进行了精确的构件设计, 也达不到令人满意的设计效果。

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工业厂房普遍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符合当时我国钢材不足, 劳动力充足的特点。实践证明这种结构具有许多优点:节省钢材, 构件统一化、工厂化, 大型构件可以现场预制, 减少高空作业, 改善劳动条件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钢产量的提高, 这种结构显示出造价高、节点复杂、预埋件多、设计和施工周期长等缺点。所以,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厂房的应用逐渐减少。与混凝土相比, 钢结构自重轻、工厂化程度高、环保、抗震性能好。随着钢结构的发展, 全钢结构厂房日益增多, 发达国家大型工业厂房的主厂房基本上都采用钢结构的结构形式, 近年来我国工业厂房中钢结构成为主体。

2 结构体系的布置原则

遵循工艺要求进行结构布置是所有工业厂房结构设计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由国内外关于工业厂房结构体系布置方面的文献可知, 钢结构厂房结构体系布置一般满足下列原则:

(1) 工业厂房应由较短的、互不影响的和本身坚固的部件组成; (2) 承受很大使用荷载的构件, 不应分属几个静力体系, 即不承担多个功能, 以达到传力明确, 便于设计; (3) 对温度应力、支座沉降比较敏感的结构, 应尽量采用静定结构, 尽可能少采用或不采用超静定结构, 以降低温度应力、支座沉降对结构的不利作用; (4) 吊车梁和支撑系统的设置应尽可能具有较大的水平刚度, 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特殊荷载。

3 工业厂房结构体系剖析

工业厂房通常为单层, 结构体系是由纵、横向构架和屋面联合组成的空间结构体系, 为便于分析, 将其分解为水平受力体系和竖向受力分体系。

3.1 水平受力体系

(1) 水平屋盖受力体系。

早期做法通常是采用钢屋架上铺钢筋混凝土大型屋面板的做法。为增强屋盖系统的整体刚度, 需要在厂房的周边增设封闭的上下弦水平支撑和纵向垂直支撑, 增加了用钢量。

据有关资料统计, 跨度为27m, 柱距分别为6m, 9m及12m三种平面桁架屋盖, 其支撑系统所耗钢材分别为总用钢量的18.3%, 36%及46%, 支撑用钢量偏高。

工业建筑屋盖体系还可以采用空间网架方案。网架结构是高次超静定的空间结构, 整体性好, 刚度大, 网架各方向的杆件互为支撑, 力的传递简洁合理, 材料可得到充分利用。

背景工程为单层多跨厂房, 二层的吊车轨顶标高为16m, 若采用传统的屋架方案, 屋架高度通常较钢梁高, 为获得同样的厂房净高, 必然要增加厂房的高度, 多跨厂房宽度较大, 受风面大, 增加了高度就增大了风荷载的影响, 厂房内的吊车对水平位移敏感, 应尽量减少水平荷载的不利作用。背景工程为单层不上人压型钢板屋面, 屋面恒载和活载较小, 采用实腹钢梁上铺压型钢板的方案时, 钢梁的高度不会很大, 不但空间效果好, 而且免去繁琐的屋架构件吊装, 节省劳动力, 缩短工期。

3.2 竖向受力体系

单层钢结构厂房竖向受力体系通常由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组成, 其受力体系因节点构造及支撑布置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横向框架根据梁柱节点连接方式、柱脚的构造特点及支撑的布置, 结构体系分为四类, 见表1。

I类体系没有柱间支撑, 厂房内有效空间较大, 可以随意布置厂房内设备, 由于没有柱间支撑抵抗水平荷载, 使得梁柱截面尺寸较大, 刚接节点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此种结构体系适宜有特殊工艺要求, 不能布置支撑的小型钢结构厂房。II和III类结构体系需加设必要的支撑杆件以确保结构稳定并抵抗侧向力, 支撑杆件占用一定的空间, 有时影响工艺布置, 但铰接连接构造简单, 有利于加工制作, 安装及结构分析简化, 轻型钢结构厂房或小吨位吊车的工业厂房通常采用此种方式。Ⅳ类结构体系通过节点刚接和支撑共同保证结构稳定并抵抗侧向力, 侧向刚度较大, 一般适用于钢结构工业厂房。

纵向框架结构根据梁柱节点连接方式、柱脚的构造特点及支撑的布置, 结构体系一般分为三类, 见表2。

从三维角度考虑, 厂房受力体系可按以上两表分类情况组合。工程上大致分为以下两类常用结构体系。

(1) 框 (排) 架——支撑体系。即横向设计成刚 (铰) 接构架, 纵向设计成柱支撑体系, 用柱间支撑抵抗纵向水平荷载。这种体系的柱间支撑可能会影响使用。这种形式特别适用于纵向较长, 横向较短的厂房。 (2) 纯框架体系。即厂房纵横两个方向都设计成刚接框架, 不设置柱间支撑。水平力由刚性构架承担, 其优点是两柱间无支撑, 便于工艺布置, 使用空间不受支撑影响, 但节点相对复杂, 柱子截面较大, 抗侧移刚度较小, 当厂房高度和跨度较大时, 用钢量较大, 不适宜承受水平荷载较大或长期处于振动状态的厂房。

4 多跨重型厂房结构体系选型分析

为探求背景工程厂房合理的结构形式, 本节以厂房横向计算单元为例, 采用平面结构模型对梁柱节点形式进行分析。

4.1 计算条件

横向计算单元跨度为21m×2+30m×2+21m×2=144m;柱距9m, 边跨檐口高度标高16.2m;中跨檐口标高22.lm;屋面坡度1/2 0;基本风压0.4k N/m2;雪荷载标准值0.35k N/m 2。

屋面恒荷载标准值0.2k N/m2;屋面活荷载标准值0.30k N/m2;其他设计条件依据勘测报告提供的实际场地条件和钢结构设计规范确定。

4.2 计算方法

现在的钢结构设计软件众多, 本文以P K P M钢结构C A D系统S T S为例做简要介绍, 根据吊车规格设计出用钢量较小的吊车梁截面形式、尺寸。

运行PK菜单:网格输入——建立平面模型——初定义梁柱截面形式和尺寸——布置梁柱——设置计算长度——定义铰接构件——布置永久和可变荷载——布置风荷载) ——布置吊车荷载——设计。

参数输入——设置支座——计算简图校核——结构计算——输出结果。根据计算结果调整截面尺寸, 重新计算, 直到满足最小用钢量条件为止。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工业厂房的特点以及设计发展历程, 探讨了工业厂房的结构体系, 以某多跨重型厂房为例, 介绍了工业厂房结构体系选型过程。

关键词:工业厂房,结构体系,钢结构

参考文献

[1] 闫成标.钢结构在工业厂房中的设计施工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10) .

[2] 郑开平.对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的探讨[J].中国建筑, 2008 (7) .

[3] 刘金武, 石军.论高层建筑钢结构的设计步骤及思路[J].科技资讯, 2008 (8) .

上一篇:社戏课堂笔记范文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