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对策范文

2024-03-07

旅游资源开发对策范文第1篇

当下人们的出游不仅是以单纯的自然景观为目的, 而是上升为体验和感受目的地的独特历史文化和人文氛围的文化旅游。历史文化名城 (镇) 是人文旅游景观的荟萃之地。三亚长期以来以热带滨海旅游资源著称, 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相对薄弱, 崖城古镇是三亚人文旅游资源中的重要旅游资源。对于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上的研究, 国外比国内相对要成熟。

近年来国内相关学者也开始逐渐开始关注这一方面的研究, 但就目前来说国内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古镇这一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还较少。在内容上, 侧重于古镇的保护开发模式和旅游相关利益主体方面的研究;在区域上, 大多数是针对一个或多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研究;大部分研究都偏向与古镇的利用价值和开发保护上。而国外的研究是从古镇旅游者的态度、古镇旅游与社区的关系、村镇旅游带来的影响及旅游市场等多方面的可观、实际性的研究。

二、三亚崖城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 三亚崖城古镇旅游资源

三亚市西部的崖城古镇, 汉、黎等民族聚居的地方, 古镇境内拥有多处近万年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 是海南岛内最早有人类居住并开发的地区之一。其拥有近两千年的建制史, 早在秦朝, 就已纳入中央集权政府的治理版图, 是古代中国最边远州、郡、军、县的治所, 自1950年解放崖县后, 在崖城设立了崖县人民政府并于1954年迁往三亚市。由于地处偏远, 崖城镇在古代唐、宋、元三朝期间成为贬谪官员的流放地, 有30余名朝廷官员曾被贬至此。崖城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开始种植棉花是我国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的发祥地之一, 并用先进的工具及技术纺织纱布。

中国最南端、独具特色的孔庙, 经过自秦以来近两千年的历史沉淀, 留下了大量的名人足迹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自宋至明以来, 古镇昌盛教育文化, 建立了崖城学宫、三姓义学堂、孔庙等学堂、学院保留至今。古镇千年繁盛的历史气象和多姿的文化色彩传承下, 保留了丰富的文物古迹, 至今成了古镇最主要、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崖城古镇区域内有多达65处的各类型文物点,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13处, 代表性的古建筑物和近现代建筑有17处, 还有古墓葬6处, 摩崖石刻8处, 革命先烈故居、革命活动旧址、烈士碑等12处。此外崖城古镇镇域内还保留了134座较为完整的古民居, 绝大部分建于清代, 这些历史传统建筑是海南省保留至今规模最大、最具完整性、最有特色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 三亚崖城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三亚崖城古镇是三亚旅游的一部分, 一直依赖于三亚的旅游主体市场发展, 对崖城古镇旅游资源未作有效开发, 处于自发成长状态, 所有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每年的对古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小规模开发的投入。因而, 至今为止, 崖城镇只修缮开发了崖城古城门、大成殿、崖城学宫、文明门、崖州古塔、地天侔德、骑楼老街等多个景点;保留并继承了黎族打柴舞和崖州民歌等民间艺术。崖城古镇景区全天免费开放, 进入景区交通及景区内景点间的交通条件单一, 景区附近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对游客不具有任何吸引力。从目前的情况看, 崖城镇的游客到访率在逐年上升, 景区内急需高端酒店的入驻。

三、崖城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崖城古镇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工艺在三亚是最丰富、最独特的、最有文化影响力的。然而, 在目前的开发中, 只有一部分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被保护和利用, 仍有一些特色资源被荒废。与三亚其他旅游资源的旅游景点比较, 古镇的旅游景点在外界的知名度非常低,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古镇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也未有得到利用和保护, 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岌岌可危。

(一) 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自2007年以来, 国家投入1.5亿对古城、水南村、盛德堂、保平村入口等进行保护及建设, 除三亚市政府每年对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资金投入外, 崖城古镇在旅游开发中并无其他的资金来源。政府投入的资金大部分是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 一些道路的维修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对旅游开发也是十分的薄弱。

除政府投资外, 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对古镇旅游的投资并无动静。单一的资金来源和大量的文物修缮和保护费用, 让崖城镇开展旅游业, 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显得十分吃力。

(二) 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不够, 开发不到位

古镇旅游即文化旅游, 其旅游资源的灵魂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崖城镇的旅游开发目前仍停留在物质形态方面, 侧重于古建筑、名人遗址的客观物质化存在的重建, 如崖州学宫、盛德堂的修缮, 对于隐含在这些物质形态下的文化意识形态的资源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而不能将崖城镇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悠久的唐至元期间的“流放文化”呈现出来。崖城的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如:打柴舞、崖州民歌、布艺、剪纸等, 但在开发中没有很好的利用。

(三) 群众保护意识淡薄, 资源保护有待加强

对古镇居民的访谈中也发现, 当地的居民群众大都不知道自己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历史文物, 更加不知道其存在的重要性, 保护意识淡薄。大部分居民对古镇旅游资源了解不深。时常发生破坏文物的行为, 给历史文化遗产带来巨大损失。从古镇的开发现状中可以发现其原因, 古镇的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大多数是政府行为, 忽视了居民参与古镇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居民重视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 而地方政府缺乏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的专业技术。在对古镇现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强。

(四) 缺乏专业人才, 旅游服务水平有待加强

三亚在古镇旅游开发保护上缺乏专业性人才, 开发条件较落后。崖城古镇开发中的规划设计工作、保护工作和历史文化遗产的考察工作都是三亚市从北京请来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完成的, 而三亚目前基本上没有民族学、建筑学、古文化学等相关专业方面的人才, 这对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在旅游方面的利用存在诸多不利的条件。崖城古镇目前的开发中, 旅游服务方面也差强人意,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 十分重视服务质量, 历史文化遗产的观光更加需要解说员。而根据笔者的实地观察发现, 崖城镇并无导游, 旅游相关的工作人员也寥寥无几, 仅有的工作人员对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也了解甚少, 旅游服务水平堪忧。

四、崖城古镇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三亚市长期以来以独特的滨海自然旅游资源著称, 以至于外界忽略了三亚的潜在文化旅游资源。甚至部分外国学者断然把三亚说成是“文化沙漠”, 认为三亚旅游文化的积淀不够。事实并非如此, 历代定居于此的各民族祖先留下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包含了:教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内容。将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能量释放出来, 不仅能提升三亚的城市文化内涵, 还能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获得双赢。

(一) 旅游资源的有效规划整合, 开发丰富的旅游路线

旅游开发者要对崖城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充分的认识, 对这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归类整合, 并设计合理丰富的旅游路线。崖城古镇的历史文化旅游涉及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几方面, 在开发旅游路线时, 可以以这些文化作为路线背景, 如:南山寺—大小洞天—伊斯兰教遗址的文化路线;崖城古城池—崖城学宫—盛德堂—民国骑楼街的历史文化路线;三亚“红色之旅”路线等。

(二)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崖城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方面要做到地方抢救挖掘和专家论证外, 更重要的是政府导向与当地居民的参与相结合, 增强居民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如在保平村、水南村历史文物、历史历史建筑相对密集的地区, 三亚文物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农闲时节开办相关培训课程, 让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历史文化遗产内在价值, 增强居民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同时给予民间工艺者、古民居居住者资金上的支持, 使得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工艺和古建筑得以留存和延续。

(三)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历史,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表现力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再现, 离不开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 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宣传, 必须依靠电子媒介, 它属于观念形态具有丰富的潜在价值。如山西“平遥古城”、丽江的“木府文化”都是以影视剧的形式宣传, 这些对开发崖城古镇历史文化遗产有借鉴意义, 只有将这些资源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加工、改造, 才能将古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进一步的拓展开来。

(四) 加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是古镇旅游建设的重要前提, 它能吸引更多的客源市场。崖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吃住条件、交通条件、公共卫生设施、古镇旅游资讯、急救设备等方面。随着崖城镇的旅游开发, 游客数量不断的增长, 为满足游客吃和住的需求, 古镇应预测游客合理定位, 适当的引进一些餐饮和酒店品牌, 开发具有三亚当地特色的饮食和民宿, 提供多样化的吃住形式。

(五) 旅游吸引物的开发与改造

崖城镇留存130多处清代民居, 这些民居可适当合理地改造成民俗旅馆, 增加游客的体验值;古镇保留的古建筑中选择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容的建筑, 改造成新的旅游景点, 丰富崖城镇的旅游景点内容;古镇中的民间工艺品如:藤编、金银饰品工艺、铁具打铸工艺、木雕、石雕、纺织工艺、布艺等可开发成为具有崖城古镇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六) 加强旅游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为了使游客得到更好的体验, 古镇旅游中不可缺少导游和解说员的服务, 崖城古镇在开发中可通过校园招聘从各地高校选拔和培训旅游服务专业人才。经过培训, 这些服务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并能熟知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 景点的具体的位置和景点蕴含的历史文化, 做到准确无误的介绍。还应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 在服务的过程中带动游客参与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

五、结语

三亚崖城古镇为三亚最具历史文化资源地方, 在三亚旅游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 对崖城古镇的合理开发能丰富三亚旅游产品提升三亚旅游品味, 增强三亚旅游的文化属性。

其次, 崖城古镇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可开发利用性强, 研究其历史文化旅游的开发对当地居民和三亚社会文化的影响是长期的, 塑造三亚旅游多元化, 打造三亚旅游的多元中心结构, 以崖城古镇为中心链接南山文化旅游区构建三亚文化旅游中心, 改变三亚长期以来给人们只是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没有文化底蕴的形象。

摘要:文章研究三亚崖城古镇的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即存在:崖城在旅游开发中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源开发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高和缺乏专业性人才等问题。提出加强资源保护;资源有效整合;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加强资源表现力和培养专业性人才等对策。加快崖城古镇的旅游发展, 提升三亚旅游的文化内涵, 促进三亚城市文化建设。

关键词:崖城古镇,旅游开发,对策

参考文献

[1] 刘德谦.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J].旅游学刊, 2005, 20 (2) :47-53.

[2] 阮仪三, 吴承照.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对策--以平遥古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01, 8 (3) :15-17.

[3] 郭一丹.古镇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洛带个案调查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3 (6) :132-134.

[4] 罗德启.青岩古镇的保护与实践[J].建筑学报, 2006 (5) :28-33.

[5] 李凡, 金忠民.旅游对皖南古村落影响的比较研究--以西递、宏村和南屏为例[J].人文地理, 2002, 17 (5) :17-20.

旅游资源开发对策范文第2篇

1 西藏那曲地区草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1 产量低且地区特征明显

那曲地区位于藏北高原, 属于高寒气候, 呈现出明显的干旱与寒冷的特点, 该地区的草地资源产量相对较低, 牧草稀疏、低矮且其生长期不长。由于地区间环境的差异, 草地的生长也呈现出了较为突出的地区化特征, 具体来说, 那曲地区的西部为荒漠草原, 气候寒冷干旱, 草地产量仅能达到300 kg/hm2;东部则为森林区, 气候温暖多雨, 适合牧草生长, 其产量为750~900 kg hm2;中部为高寒草甸, 牧草产量为180~300 kg/hm2。

1.2 品质好且营养成分较多

西藏地区日照时间相对较长, 且昼夜温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优势条件使得牧草生长中所需的营养物质能够有效合成并在牧草中累积。在这种环境下生产出来的牧草主要为莎草科、禾本科, 其生殖枝的数量较少, 但叶量却很多, 牧草具有较多的粗脂肪、粗蛋白、无氮浸出物, 具有较少的粗纤维, 对于牲畜来说适口性较好。

1.3 能供收割的草地较少

那曲地区地势较高、幅员辽阔, 且当地的气候差异较大, 能够收割的大嵩草数量较少, 可收割的草地数量明显不足。而大嵩草多生长在冷季放牧地, 这种情况使得那曲地区内牲畜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变差, 饲草供需方面的矛盾较为明显。

2 西藏那曲地区草地资源利用的现状

2.1 草地退化严重且载畜量过高

由于缺乏对草地资源的有效保护, 那曲地区草地资源退化现象十分严重, 饲草供需矛盾极为明显, 未退化的草地面积在草地总面积中占的比例不足50%, 退化程度较轻的草地在草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在30%左右, 退化程度为中度的草地则占15%左右, 退化程度达到重度与极重度的草地近10%, 该地区的草地退化速度达到每年3%~5%[1]。但草地的实际载畜量却并没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据统计冷季草场超载可达116倍左右, 而暖季超载也在4.2%左右。

2.2 生态功能较为薄弱

那曲地区75%以上地区的海拔高度超过4 500 m, 近90%的地区海拔高度超过4 000 m, 因此气候等自然条件具有高寒、少雨、干旱、缺氧和紫外线强的特点, 土壤稀松、枯草期明显长于青草期, 植被覆盖率极低。总的来说, 那曲地区正态功能较为薄弱, 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将很难修复, 继而导致生态失衡情况的发生。

2.3 抗灾能力相对较差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人们大量索取草地资源, 不断增加对草地资源的利用, 但却没有对草地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虽然近年来,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草地资源保护的政策, 但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那曲地区的问题, 鼠虫害问题仍然存在, 人工草地的建设投入也不足, 一旦出现自然灾害, 草场与牧民都将蒙受较大的损失。

3 西藏那曲地区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3.1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那曲地区的主要问题在于生态较为脆弱, 草地资源的枯草期明显长于青草期, 且矮嵩草产量低。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保护草地资源, 政府应当加大对该地区资金等方面的投入, 促进生态安全屏障的有效建成。具体来说, 应实施治理草地三害、松土补播、围栏封育等举措, 在草场上划分禁牧区、休牧区, 将草地的实际载畜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在建设中加强科技创新

那曲地区草地资源具有品质好、营养成分多的特征, 但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 其产量极低, 同时由于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与开发, 使得草地退化问题加剧, 很多野生草种甚至面临灭绝的困境。为改善这一现状, 促进当地草地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政府应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开展产业建设, 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应聘请专家对草地情况进行科学鉴定与评价, 然后设立试验站, 选育和驯化优质野生草种, 并开展高效种植, 促进草地的快速恢复, 为产业化建设奠定基础[2]。

3.3 建立全面的防灾减灾体系

那曲地区自然灾害频发, 受灾较为严重, 当自然灾害发生时, 草场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 为减少灾害对草地资源的破坏, 应建立全面的防灾减灾体系。首先, 建设完善的水利设施, 为草地生产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其次, 开发饲草料资源, 利用封育、补播等方式培育人工草场, 继而恢复退化草场的生态功能与产草量[3];再次, 在高寒牧区建设暖棚设施, 确保家畜能够在较为安全的状态下越冬;最后, 建设必要的饲草料储备库, 这样即使发生自然灾害, 牧民也可以依靠饲草料进行生产, 降低经济损失。

3.4 建设现代化的草原畜牧业

那曲地区家畜种类丰富, 包括藏西北绒山羊、藏系绵羊、耗牛等。但草地资源的退化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牧草的生长期仅有4~5个月, 而枯草期则可以持续8个月之久, 这种情况导致冬春牧草的匮乏, 畜牧业面临“冬瘦秋乏”的境遇。针对这一情况, 当地应积极建设现代化的草原畜牧业, 增加资金与技术投入, 利用技术手段恢复草场, 并采用半舍饲养殖的畜牧模式, 建设季节性畜牧业, 保证人、畜与草地的协调, 走科学发展道路。

4 结语

西藏那曲地区的草地资源具有品质好、营养丰富等优势, 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脆弱、产量低等严重问题, 长期以来, 由于缺少的良好保护, 草地退化严重、畜牧业发展也受到阻滞, 因此当地应加强关注, 增加经济与科技投入, 健全防灾与保护体系, 促进草地的恢复, 为畜牧业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那曲地区可以利用的草地资源面积较大, 但实际利用效率却并不高, 受传统畜牧形式的影响, 草地资源并未得到较好的保护, 资源损失严重, 草地退化等问题影响着那曲地区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因此需对草地资源的利用问题予以足够的关注。基于此, 简要分析那曲地区草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并探究该地区草原资源利用的现状, 并提出有效的开发利用对策。

关键词:草地资源,开发利用,那曲地区

参考文献

[1] 拉巴.西藏那曲地区草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议[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4, 35 (6) :48-51.

[2] 江白.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对策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3.

旅游资源开发对策范文第3篇

一、推进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重要性

近些年,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再一次被推向议论点。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以前的社会了,国内外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大越来越激烈,也不是简单能解决的。这样就突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要在国际社会上有更好地立足必须抓紧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虽然人力资源的培训在不断进行,学各个企业和相关人力资源师对于改革越来越重视,但是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的情况仍让人担心。

二、当前各个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现状

(一)多数人力资源培训师仅仅采取机械性的程序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目前还在探索中,也就是各项经验及实践还不够完备。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程中,仅仅主观或机械地按照以往的程序进行,没有对员工进行个性化引导,而是一味地讲解一些工作的要求和方法,或者忽略了在其中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合理应用。这使得原有的人力资源培训模式不能发挥到理想的作用,会给企业员工带来额外的工作负担,甚至让其产生工作的厌恶感。

或者有部分人力资源工作者,没有及时充电,自身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然而,在我们的人力资源培训的队伍中,可能有部分人员由于年纪原因或者其他因素对于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掌握不到位,这也就为我们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增加了难度。

(二)对企业员工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的发展跟踪监测不到位

各个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或者培养出来的,这是需要一个过程。说明我们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想要员工的相关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不仅需要各个人员在对其专业知识课程知识方面多下心,还需要对员工的能力和目前学习状态进度不断跟踪监测。只有监测到目前员工们的学习水平才能给予相应的指导并进一步进行管理和分配,但目前因为现实任务的特殊性和繁重,相关人员精力或者能力不够,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陷入困顿。

(三)对全体员工的情况没有很好的把握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师主要是对整个公司的员工情况进行统筹。因此,必须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对于员工的情况进行把握到位。

有些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进行检验或者其他工作时会无意识地偏向那些绩效好或者积极的员工,若是没有将全公司的资源进行统筹,反而会引起各个员工的发展不均衡,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三、关于如何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当前伴随着各方的努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深入到日常工作事务中,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想要提高人力资源培训的有效性和创新性还需要企业、管理者、职员的共同努力。目前,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下结合笔者的经验以及对相关情况的认知,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新模式给予了一点建议。

(一)利用网络环境,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办法

在以往,相关管理人员往往采取单一方式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其实可以将很多种教学办法应用其中。比如,我们可以将全体职员分为不同的几个小组,按照不同小组来进行提问,每次提问组内一个成员。必要的话可以进行相应的奖励。还可以鼓励员工们发挥自己的能力,在他们对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自己设计相关提问问题。为了保障培训的有效性,可以对问题进行核查或者补充性提出几个问题。同时也可以采用网络化授课,通过电子平台建立信息库,从中随机抽取培训素材。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相关的网络知识学习小组,让培训的课堂不仅仅在线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员工们参与人力资源培训的积极性,还能让他们节约自己的时间,真真正正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受益。

(二)加大对员工培训后期练习和成果的追踪

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企业资源培训数据库。将各个员工的学习特点和情况录入进去,这样也可以方便我们对职工当前培训情况的管理,同时又方便管理者跟踪到位每位员工,对员工进行培训后学习和成果的追踪。很多工作能力是不可以准确地检验和迅速地提高,而是在一天天的积累中循序渐进的。

(三)不断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人才是任何行业发展的持久力量,再为先进的技术或者器械,都需要在人的操控下进行活动。只有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才能真正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培训师是教学的灵活和导向,只有相关的人力资源培训师对于当前最有效的相关培训手段和方法有了好的把握,才能引领公司相关工作的推进和进步。

四、结束语

当前,随着我们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不断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新模式也在不断探究。不可否认的是,合适的人力资源培训新方式让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进入的新的阶段,通过逐渐对员工相关能力的培养,真正地把相关工作落实到位,调动公司职工对于公司发展的参与度。让公司职员在管理中回顾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并将其吸收融合到自己的相关工作实践当中。

摘要:众所周知, 人力资源的培训及开发对于整个企业相关业务及日后的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它不仅关系着相关企业人才素质的培养, 更对企业日后进一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整个人力资源培训的方法及内容也与人力资源的质量是无法分开的, 而如何在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协调好也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相关实践还不够充分, 具体的模式和方法还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解决

参考文献

[1] 谢春, 李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 2017 (3) :74-80.

旅游资源开发对策范文第4篇

辽宁省的满族地区有很多,满族文化历史悠久。截至目前,辽宁省各个地区的满族旅游项目已经有了初步的规模体系,在文化旅游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满族文化历史发展。满族文化旅游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仅有历史文化古迹,还有民族风俗、饮食文化等,给游客带来了更大的新鲜感。

满族文化开发现状。目前,满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过度商业化的特征,旅游的开发者大多本着赢利的目的,忽略了文化的传播,这使得我们的满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色彩。

二、辽宁满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文化游成为了一大热点,前往的游客越来越多,但这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此外,满族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同化,失去了自身的特色。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辽宁省满族文化的发展,而且给全国的游客带来了负面宣传。

(一)存在同化现象

随着满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全国各个地方的人慕名来此,旅游者的行为习惯和穿着打扮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地居民,为了追求时尚潮流,当地居民开始模仿游客的穿衣搭配,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当地的旅游开发者在旅游开发方面,也借鉴不同地区的开发方式,使得当地旅游产业由于开发形式的相似,慢慢走向同化,在民族特色整合和旅游开发上都缺少自己的独特性,以至于满族文化旅游渐渐被同化的现象。

(二)缺乏知名品牌

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状况不是特别令人满意,满族的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展览价值,但就目前满族地区的开发状况来看,,满族文化的开发还缺少一个知名品牌来打响,这就导致在宣传中,无法产生品牌效应,很多人在想到满族产品时,脑海中没有一个清晰的品牌和形象。所以应该打造一个清晰的品牌形象,既能显示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利用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三)过度商业化

现阶段,忽略了开发文化旅游更大的意义在于文化价值,只在乎经济价值,在展示形式上盖掉了文化的独特,导致了很多文化同化甚至丧失,越来越商业化。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国人对于我们民族文化不够重视、缺乏保护意识。另外只顾文化旅游带给自身的利益,任由开发者以各种形式利用文化资源,而不加以制止,文化开发过度商业化也是当前文化旅游不够理想的原因之一。

(四)满族地区市场未形成联动开发

辽宁省满族地区的市场没有形成联动开发,自己开发自己的,不与其他市场形成合作联系,这样就导致了我们之前说过的没有统一的品牌,地区开发地区,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资源开发过于单一的结果,缺乏满族文化旅游的开发链。文化旅游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将满族文化联系起来,方便游客全面的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风俗。

(五)文化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度较低

辽宁省满族文化旅游的开发者,大多是当地的居民,他们对当地的民族文化、地理位置、风俗习惯都比较了解。开发者在开发旅游项目的同时不会轻易丢失原有的文化特色。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地旅游的开发除了经营者以外,当地的居民对旅游项目开发一无所知,并且很少有人会参与进来,这样当地的文化旅游就会缺少很多民俗特色,人们很难真正发现满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地方。

三、辽宁满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营销对策

(一)深入挖掘满族民俗文化内涵,在继承中发展

挖掘满族民俗文化的内涵,边发扬边传承。满族文化还有很多没有被挖掘或者没有被重视,而是将一些文化变得花哨有看点,不能让游客真正了解满族的历史,对满族的文化产生偏见,所以应该深入挖掘满族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保持它的本真和纯粹,让游客了解最真实的文化信息,并把它带到全世界。

(二)加强满族文化旅游资源真实性保护,避免商业化开发

我们应该保护真实的满族文化资源,禁止开发者对于文化的篡改,以此来更好的发扬满族文化,使国人准确的了解满族的历史。在保证满族文化本真的同时,利用文化来带动辽宁地区的经济发展,避免商业化开发导致的文化变异。

(三)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中国人对于“吃”有着非常大的讲究,所以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把当地的美食、服饰等具有满族民族特色的内容,创建一个独特醒目的品牌,以此来打造满族文化的品牌效应。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互动性

当地的政府应该加强对满族文化旅游的扶持,鼓励支持当地居民参与到当地旅游的经营当中,这样不仅增强了游客和当地居民的互动性,也可以让游客真切的感受到满族的文化和满族居民的热情和亲和力。所以设置更多的游客居民互动性活动对辽宁省满族文化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五)明确定位,开发周边文化旅游市场

开发满族文化旅游,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并且与周边的旅游市场进行合作。在开发旅游产品期间,通过拓展其他地区,组成一个满族文化旅游产业链,帮助满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带动辽宁整体经济的发展,一个好的满族文化定位可以给游客留下一个明确的印象,将整个辽宁省的满族地区联合起来,共同打造满族文旅。

摘要:近几年,辽宁省的满族文化旅游开发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还存在一定问题。我们需要在保护满族文化的前提下来开发满族文化旅游。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辽宁省满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营销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改变辽宁省满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将满族文化更好的发扬传承。

旅游资源开发对策范文第5篇

一、四川省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最新要求

“旅游精准扶贫是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繁荣发展提出来的一项新政策和乡村振兴手段”。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我国代表性的资源与能源大省,资源相对富足、物产尤为丰富,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尤其是四川省作为我国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省份,各种形式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特别丰富,同时省内也有较多的贫困人口,需要不断创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想方设法带动各个产业协同发展。建设体育特色小镇作为新时代发展地方体育产业、带动扶贫资源开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其对有效整合开发地方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和全面推动地方经济产业文化发展等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是新时代创新旅游扶贫工作、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解决精准扶贫脱贫问题的新型模式。“新常态下旅游扶贫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扶贫攻坚重要部署的有力抓手”。根据《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扶贫专项规划》的要求,完成全省旅游扶贫任务尤为艰巨,必须坚持政策支持“输血”和项目带动“造血”同步进行,探索出社会化扶贫新路,这其中必然包括建设简阳市武庙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同时,新时期的特色小镇形式多种多样,有养老休闲的、有文化旅游的、有医疗养生的,体育特色小镇作为特色小镇的一种,其所包含的体育项目多种多样,有针对高尔夫运动的体育特色小镇,也有针对水上项目的体育特色小镇,也有本文中提到的针对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的简阳市武庙乡特色小镇。

二、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建设对地方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的实际影响

法国勒芒已经成为在全世界影响力巨大的汽车运动赛事,其发展历史接近百年,受到了世界各国顶级撤场的大力追捧,也得到了世界各国车手、车迷的大力支持,已经集聚了三大类汽车相关产业,如汽车科技研发产业、汽车文化体验产业、汽车后服务产业等;融合了五大类外延产业,如文化旅游产业、体育运动产业、培训服务产业、休闲商业产业、节事会展产业等;包含了多项赛事产业,如原型车竞技赛、量产跑车竞技赛、摩托车表演赛、老爷车表演赛等。武庙乡是四川省简阳市辖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名胜古迹多。“佛兴寺、五龙古镇、张飞营、垮龙山、狮子岩、付夕坪新农村、空山岩洞群、真武宫、文武宫、石洞沟水库休闲度假区、五龙水库休闲钓鱼区”等,正逐渐成为“一山两湖”旅游开发的主游胜地。简阳市武庙乡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以品牌赛事为核心,形成了汽车、体育、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定位于打造全球勒芒汽车赛事第二主赛场、中西部文体旅融合休闲胜地、中西部顶级汽车后服务基地,必然也就会对地方性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产生影响。

一方面,通过规划建设简阳市武庙乡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真正为地方贯彻落实文旅融合思想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发利用简阳市武庙乡旅游扶贫特色文化资源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地方性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了精准扶贫方略、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有助于集聚、宣传简阳市武庙乡多样化、多元化的资源。另一方面,简阳市武庙乡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项目本身从整体视角明确了发展定位,即包含体育赛事、休闲旅游、体育运动等产业,强调开发整合地方性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并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开发旅游扶贫特色文化,扩大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提高简阳市武庙乡的国际国内知名度,实现产业集群性发展,完善市场产业企业发展模式,调整市场产业企业发展布局,促进文体旅产业联动,最终发挥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的主体作用,扩大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对四川省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的积极影响,引领简阳市武庙乡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的具体对策

近年来,四川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工作有序进行,总体来看四川省的旅游资源与贫困地区存在高度重合性,这也某种程度上为“四大片区”更好开展旅游扶贫工作提供了便利。“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体育产业发展新的着力点,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新的突破口”。因此,本研究以简阳市武庙乡为例,根据四川省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最新要求,建构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建设与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建设对地方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的积极影响,整合地方性旅游、文化、体育资源,创新探索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的具体对策。

(一)利用体育特色小镇宣传地方旅游扶贫特色文化

由上文可知,简阳市武庙乡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有着非常丰富的产业形势,尤其是休闲旅游产业与体育赛事产业的融合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帮助,据此可以充分利用小镇宣传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和相关赛事活动的机会,在各种形式的宣传标语、宣传广告、宣传产品中渗透地方扶贫特色文化,向国际国内更大范围的传承推广简阳市武庙乡的特色旅游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引发更多产业企业入驻简阳市武庙乡,带来更多的投资,从而让简阳市武庙乡的文创产品、旅游产品、农副产品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在全世界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品牌影响力、市场号召力可想而知,只要充分利用好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这个载体,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方式更好的宣传简阳市武庙乡的资源特色与优势,让更多企业更多外资投入到简阳市武庙乡的旅游发展、文化传承、产业创新中去,必然也就会营造出利用简阳市武庙乡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发展体育、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社会氛围,并利用产业发展拓宽扶贫方式,更新扶贫理念,打造扶贫文化,发展旅游扶贫特色文化产业。

(二)围绕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地方旅游扶贫特色产业

简阳市武庙乡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不仅可以利用品牌和市场影响力,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途径宣传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宣传简阳市武庙乡特色化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而且可以引领更多企业产业等带动地方经济产业的创新发展,比如文化旅游产业、文创创意产业、文体活动产业、基础服务产业的发展会增加贫困人口的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会带动地方从事酒店、名宿等行业的人员增收,会引领更多优秀的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为简阳市武庙乡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发展农业等产业等带来人、财、物的支撑。

一是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简阳市武庙乡“一山两湖”旅游资源与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资源加以整合,设计体育运动体验、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旅游线路,制作形式多样、适宜不同年龄不同地域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切实发挥体育特色小镇和简阳市武庙乡的资源优势。二是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的体育赛事赛车模型与地方特色文化融合起来,设计开发一些有意义有纪念价值的文创产品,比如在汽车模型中绘制地方性文化产品标识,在民族服装中融入特色小镇元素等,让来本地旅游的游客和观摩赛事的观众可以通过购买特色文创产品的方式加深对简阳市武庙乡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的印象,并自然而然的宣传地方旅游扶贫特色文化。三是创新发展文体活动产业,可以利用简阳市武庙乡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的场地、设备资源设计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体活动或体育赛事,比如全民健身运动、马拉松运动、文艺演出、艺术表演等活动,一方面增加武庙乡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的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也无形之中扩大武庙乡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四是创新发展基础服务产业。比如可以在简阳市武庙乡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中配套引入一些四川省代表性的美食餐饮企业,一方面为小镇的居民和工作人员提供生活便利,另一方面也为赛车手、赛事组织人员及观众、游客等提供品尝四川美食的机会。

(三)基于体育特色小镇创建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品牌

简阳市武庙乡相关政府部门一方面可以增加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包括道路设施建设、水电设施建设、网络设施建设等,同时做好小镇生活垃圾与旅游垃圾的回收处理工作,避免在开发小镇旅游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提高文化旅游等服务产业的质量,最大限度激发旅游市场活力,引导贫困人口从事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服务工作。另外,地方政府也可以基于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指导建设一系列相关性的旅游项目,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强化对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的监督,整合各个行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以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为中心配套发展一系列产业,鼓励企业创新品牌,并利用相关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向国内或国外传播旅游特色文化品牌。

同时,简阳市武庙乡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在引导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相关企业发展的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承担一定的扶贫责任和社会责任,并引导企业前往贫困地区发掘优势资源开发新型产品或提供新型服务,在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为地方扶贫脱贫事业做出更多贡献,甚至可以通过树立企业典型、模范等方式创建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品牌,创新旅游扶贫工作模式,实现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产品、服务的线上线下传播。

综上所述,“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实践,是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想要开发四川省旅游扶贫特色文化,想要突出四川省各个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特色,就必须利用好简阳市武庙乡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等载体的平台优势,宣传地方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发展地方旅游扶贫特色产业,创建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品牌,解决地方扶贫脱贫问题,为四川省各个地区创新开发旅游扶贫特色文化提供新路径。

摘要: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越来越重视,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文件来引领地方创新开展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工作,助力地方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切实解决地方性扶贫脱贫问题。本研究以简阳市武庙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为例,立足四川省精准扶贫工作实际,开发利用地方性体育特色小镇资源,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寻求旅游扶贫的经济增长点,推广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营造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创新完善四川省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的实践对策,带动我国更多省份地区不断改革创新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工作。

关键词:四川省,旅游扶贫,特色文化,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特色文化产业助力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农家参谋,2019(17):34-35.

[2] 方董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旅游扶贫发展路径探析——以广西南宁为例[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9(03):17-18.

[3] 杨毅然,沈克印.精准扶贫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助力体育扶贫研究——以广西马山攀岩小镇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8(04):24-29.

旅游资源开发对策范文第6篇

1 油田地质特征的分析

1.1 对主要地质特征的分析

地质底层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对地质底层种类的划分是在油田开采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在对油田特征分析之前, 首先要熟悉并了解油田相应的地质特征有哪些, 还要对可能存在油层的地质层进行了解、对油层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其次, 还要对油田的生油层、储集层的相应形态进行判断分析。最后。对上述的分析都要基于对油层的对比分析。油层对比是在对地下含有的矿物质、岩石的组成情况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的。

1.2 地层对比分析

通过对地层信息的初步了解, 可以为油田的开采奠定良好的基础。地层对比分析的主要需要参考岩石的岩心情况, 岩石的物力性质、带电状况、接触关系以及岩石的具体的结构等, 并构建标准化的剖面图, 对地质的各层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数据图, 完成地层的对比分析。

1.3 油层分布状况分析

油层分布状况的分析, 需要我们用到一系列的数据, 如:油层对比剖面图、油层的连通图、油砂平面图等。并逐步认识到含油砂岩在地层中是由连通体和含油砂岩组成的。油层的对比剖面图主要是用来研究油层的分布、以及砂层纵横向变化规律的图像。在绘制油层对比剖面图时要遵循项目列项要全面、各层的剖面深度要一致、产生的剖面深度与电测量的深度误差不大0.2米等要求。油砂体平面图在绘制过程中要求以所选层中最小的为单位, 再对油砂体的数据进行标准化, 最后确定以油层有效厚度为划分界限的油砂体边界。

2 油田的开发对策

通过对油田特质的测定与分析, 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采取对应的以下的开发对策。

2.1 注水开发法

油层的开发和对油层的划分, 需要在油层里注水、注气, 对其注入的水、各种气体等与油层的岩石产生一系列反应, 与储集层产生物理反应, 使油层中的油、气、水的比例发生改变, 油田相应的地质情况也有可能跟着发生改变。在对油层不断的注水作用下, 岩石内的粘土矿物质被不断循环的水冲洗掉, 这样可以加大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当油层的温度高于对其注水温度时, 注入的水与油层不断进行温度交换, 这使得储集层温度的不断下降, 油层的温度也跟着不断下降, 然后大量的轻物质和石油便被开采出来。

在进行注水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 要使注入的水沿着亲水岩石颗粒的表面, 其次, 注水时要选择孔道较大的, 渗透性比较好的通道, 同时, 在亲水的油层中存在毛管力的作用, 毛管力在细小孔道中对油水的交换起着动力作用, 这样就把小孔道里的石油挤出。

注水开发可以对亲水层里的油进行开采, 开采效果好并提高了驱采效益。

2.2 油田构造和石油储藏分析法

对油田构造的分析以及对油储藏可能的位置的确定, 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并对其进行仔细的推敲和分析。读数据的分析首先要了解被开发的油田的地质断层情况、地层分层和其变化情况以及油田附近有哪些油井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计算并绘制出地下油井的位置, 最后, 要科学的分析地质的剖面图以及地质的断层情况。在对油储的分析过程中, 要尤其关注水和油的分界和水油过渡带、含油面积、油储的高度等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分析油和水对应分布的规律从而确定油水的边界。

2.3 采用精细的地质研究成果

对地质研究进一步深入, 以得出更加精细的地质研究成果, 从而来提高采油的效率, 如:确定在河道砂体的边缘因为一些物理性质的变化差异而剩余油, 如果能的出相应的详细的地质研究成果, 在以上的剩余油的地区进行对油井的补孔、酸化、压裂和卡封, 进行平面层间的挖潜和调整来提高采油率。所以, 采用精细的地质研究成果提高油井的开采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 结语

合理的油田的开发造福人类, 提高油田的开采效率可以减少浪费。通过对油田地质层的对比分析, 对油田分布状况的深入了解来确定合理的开采方法。采用注水开采法可以提高对亲油层的开采效率:对油田的构造和油储的分析, 为采油提供了技术材料的支持, 使人们对油田的开采更科学合理;对地质不断的研究得出精细的研究报告从而提高油井开采的效果。

摘要:建国以来, 我国的油田开采事业进行的如火如荼, 石油、天然气等作为基础能源, 为社会的很多行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油田开采过程中首先要对作为开采对象的土地进行地质的勘探, 并分析其特征是否符合开采要求, 在确定地质特征适合开采之后, 再选择科学合理的开发对策, 从而提高开采效率和出油率。

关键词:石油开采,地质特征,开发对策

参考文献

[1] 贾显英.浅谈油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兰台世界, 2010年, 第19期:22~24.

[2] 张磊.关于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 (05) .

[3] 袁立甲, 眭金扩, 张亚琴, 王绍平.浅谈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难点及其主要对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 (07) .

[4] 夏长淮, 刘军, 郑玲, 刘强鸿, 盖春华, 刘文英.新民油田中洼北油藏特征及开发对策[J].西部探矿工程, 2010, (05) .

[5] 袁立甲, 浅析低渗透油田开发难点及其主要对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 (07) .

上一篇:履行职责主动作为范文下一篇:六一慰问贫困儿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