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妊娠范文

2023-09-20

腹腔妊娠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异位妊娠患者71例, 年龄20~45岁;其中初产妇31例, 经产妇40例, 有停经史30例, 有阴道不规则出血者41例;既往有异位妊娠史者4例, 腹部手术史者31例;大部分患者因停经后腹痛及阴道流血而就诊, 少部分患者仅因停经或不规则阴道流血就诊, 而无其他不适;71例均有不同程度下腹痛, 双合诊附件区可触及包块者并宫颈摆举痛者42例;71例术前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均阳性, B超检查宫内未见妊娠囊, 宫旁附件区可见大小不等的混合回声包块, 其中3例混合回声包块内可见胚芽及节律性搏动;术中见盆腔积血0~1200m L。

1.2 手术方法

采用持续性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麻, 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仰卧位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 行腹腔镜探查术, 于脐孔正中作纵行1cm切口, Veress气腹针穿刺建立气腹, 压力保持1.60~2.13KPa, Trocar穿刺并放置镜头, 对于有腹部手术史者, 特别是腹部直切口者, 第一穿刺点可选择脐与剑突之间, 可减少因腹腔内粘连引起的穿刺损伤。腹腔镜直视下于双侧脐与髂前上棘连线外1/3行双侧操作孔穿刺放置手术器械。镜下探查盆腹腔, 评估出血量, 检查子宫及双侧附件区, 明确诊断并进一步确定异位妊娠病灶部位。吸尽腹腔内积血, 根据受精卵着床部位及患者意愿, 分别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本组71例患者均为输卵管妊娠 (其中间质部妊娠4例, 未破裂;腹壶部妊娠61例, 破裂1例;峡部妊娠4例, 破裂2例;伞部妊娠2例) ;手术方法分为保守性手术及根治性手术。

1.2.1 输卵管切除术

本组32例患者使用输卵管切除术, 输卵管切除术是根治性手术, 对无生育要求、破口大、出血多的患者, 均切除患侧输卵管。提起患侧输卵管, 伞端开始, 电凝切断输卵管系膜至输卵管子宫角部, 最后切除输卵管, 切除组织打包取出。

1.2.2 输卵管线型切开术

本组39例患者使用输卵管线型切开术, 输卵管线型切开术对有生育要求患者采用此术式, 术中充分暴露输卵管病灶, 用电钩沿输卵管纵轴电凝切开膨隆部, 切开长度5~10mm左右, 用吸引管在切开的输卵管内吸引, 将坏死组织吸引拉出切口, 或用弯钳将组织钳夹取出, 也可用水加压冲洗使胚胎脱落。电凝输卵管壁控制出血, 切口一般不予缝合。组织以吸引管吸出或打包取出, 术后给予MTX 20mg肌注1次, 以避免持续性宫外孕, 并监测血HCG变化。

2 结果

本组71例均于镜下完成手术, 无中转开腹, 手术时间30~92min, 术中出血5~100m L, 术后1d均能进食及下床活动, 尿管留置时间12h, 术后常规抗炎治疗3d, 穿刺口缝合线于第3天拆线, 所有伤口均甲级愈合, 术后3~5d均全愈出院。

3 讨论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着床于正常子宫腔以外的任何部位, 其中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 异位妊娠一旦发生破裂出血将威胁患者的生命, 治疗以手术为主。传统手术以剖腹探查止血及去除病灶为主, 这种术式创口大, 出血多, 恢复慢;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 腹腔镜手术目前己成为诊断异位妊娠的金标准。腹腔镜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且手术视野更开阔、清晰, 由于手术操作均位于相对封闭的环境, 盆腔内环境受到干扰小, 避免了术野污染和异物损伤, 减少了输卵管周围的粘连发生, 有效减少重复异位妊娠的发生率。

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需根据异位病灶的情况及患者的要求而定。尽管输卵管切除术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确切手术方法, 但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妇女, 保守性手术是首选方式。总之, 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对提高术后宫内妊娠率及减少再次宫外孕的方面效果显著。其检查、治疗均在直视下进行, 视野开阔, 出血少, 微创, 住院时间短, 是诊治异位妊娠的首选术式。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71例均于镜下完成手术, 无中转开腹, 手术时间30~92min, 术中出血5~100mL, 术后1d均能进食及下床活动, 尿管留置时间12h, 术后常规抗炎治疗3d, 穿刺口缝合线于第3天拆线, 所有伤口均甲级愈合, 术后3~5d均痊愈出院。结论 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需根据异位病灶的情况及患者的要求而定。尽管输卵管切除术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确切手术方法, 但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妇女, 保守性手术是首选方式。总之, 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对提高术后宫内妊娠率及减少再次宫外孕的方面效果显著。其检查、治疗均在直视下进行, 视野开阔, 出血少, 微创, 住院时间短, 是诊治异位妊娠的首选术式。

关键词:腹腔镜,异位妊娠,优点

参考文献

[1] 冷金花.腹腔镜在异位妊娠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4) :204.

[2] 陈坤.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44例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 (1) .

腹腔妊娠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入住我院的同意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术前24h口服米非司酮的异位妊娠患者61例为观察组, 另取同期行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患者57例。观察组平均年龄 (24.1±5.8) 岁, 停经32~53d, 已生育48例, 未婚5例, 已婚未育8例;对照组平均年龄 (24.5±6.2) 岁;停经33~52d, 已生育47例, 未婚4例, 已婚未育6例。2组检查肝、肾功能均正常, 且在年龄、停经天数、婚姻、孕囊大小和EP类型构成等方面均无差异 (P均>0.05) 。

1.2 治疗方法

术前24h观察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50mg, 对照组未进行预处理。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 术后每隔3d监测血β-HCG, 出院后随访至血β-HCG正常。

1.3 统计分析方法

用SAS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2组患者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血β-HCG转阴的比较采用t检验, 2组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 (PEP) 发生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2组术中情况比较

术前口服米非司酮组的手术时间比未用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出血量2组无差异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1。

2.2 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术前口服米非司酮组的血β-HCG转阴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未用组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观察组术后发生PEP4例, 发生率6.6%, 对照组发生PEP10例, 发生率17.5%, 2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4013, P=0.0651) 。

3讨论

近年来伴随女性生育年龄的推迟及性行为的提前, 异位妊娠的发病率急剧上升[1]。对于异位妊娠的治疗, 患者和医生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恢复快、损伤小、可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方法。目前腹腔镜手术已成为异位妊娠最受欢迎的首选治疗方案[2], 它避免了异物对组织的损伤及器官在空气中暴露, 从而减少了输卵管周围的粘连发生, 具有切口小、术时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粘连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从输卵管内切开取胚胎时有可能散落滋养细胞在盆腔内继续生长或者绒毛组织未清除干净, 可能使血β-HCG再次升高或下降缓慢, 甚至可能再次发生腹腔内大出血[3]。米非司酮是孕酮受体拮抗剂, 对子宫内膜孕酮受体有很强亲和力, 可与体内孕酮竞争结合受体, 产生抗孕酮作用, 使妊娠绒毛组织及蜕膜变性, 促使LH和黄体生成素下降, 黄体萎缩, 胚胎坏死[4]。本研究发现异位妊娠腹腔镜保守手术前口服米非司酮150mg比单纯用腹腔镜保守手术疗效更好, 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恢复速度, 缩短住院时间, 有临床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 选取行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患者共118例, 分成2组, 观察组在手术前24h口服米非司酮150mg, 对照组术前未处理, 比较2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均比对照组缩短 (P均<0.05) , 术中出血量和术后PEP发生率没有差异 (P均>0.05) 。结论 异位妊娠腹腔镜保守手术前口服米非司酮比单纯用腹腔镜保守手术疗效更好, 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腹腔镜,药物治疗,米非司酮,异位妊娠

参考文献

[1] 张碧云, 罗喜平, 彭秀红, 等.1996年至2005年异位妊娠发病[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 :161~163.

[2] 李晓筑.异位妊娠3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对比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 2006, 15 (6) :404~405.

[3] 刘丽江, 岳静, 何福仙.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在异位妊娠腹腔镜保守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 :159~160.

腹腔妊娠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1例, 年龄25~42岁, 平均 (31.77±2.14) 岁, 初产妇72例, 经产妇29例, 卵巢肿瘤单侧发生67例, 双侧发生34例, 经彩超检查确诊均为卵巢良性肿瘤。分型:卵巢成熟型畸胎瘤9例, 单纯性囊肿24例, 浆液性囊腺瘤18例, 粘液性囊腺瘤13例, 良性纤维瘤17例,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1例, 卵巢黄体破裂9例, 肿瘤最大13mm×13mm×11mm, 最小3.5mm×32.9mm×5mm。病史:剖宫产史55例, 异位妊娠史21例, 阑尾炎切除史17例。检查:患侧卵巢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附件区压痛, B超显示子宫增大、患侧卵巢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呈多囊样改变。随机将临床分为2组, 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 2组经年龄、病情、肿瘤类型等比较均无差异显著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检查和B超检查。腹腔镜组采用气管插管复合静脉全身麻醉。取平卧位, 常规消毒皮肤, 与脐部上缘做一长约1cm的弧型切口, 建立人工气腹, 压力在10~15mm Hg, 将10mmtrocar经切口进腹, 置入腹腔镜, 观察整个腹腔的情况, 了解肿瘤的大小、硬度、颜色、活动度、表面有无赘生物, 确定肿瘤位置后, 在腹腔镜的引导下行左下腹或右下腹穿刺, 将病变卵巢提起、固定, 分离卵巢皮质瘤间隙, 将肿瘤完全剥离, 送检。如肉眼见卵巢以坏死, 呈紫黑色, 应立即给予患侧附件切除, 以免引起坏死组织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 诱发宫缩, 导致妇女流产, 最后观察有无出血, 缝合伤口。

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复合静脉全身麻醉, 常规行开腹手术。治疗后均常规给予抗菌治疗3~5d, 预防感染。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等比较 (表1)

2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比较, 腹腔镜组明显优于开腹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在排气时间比较中, 2组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 (P>0.05) 。

2.2 不良反应及随访

2组患者均完成手术。腹腔镜组有3例出现皮下气肿, 开腹组有9例因切口感染而导致延迟愈合, 术后因感染影响胎儿发育行流产手术, 所有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术后随访3~10个月, 患者均康复, 无复发及不良反应。

3讨论

卵巢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 也是仅次于宫颈癌和宫体癌位居第三位的恶性肿瘤。本病发病缓慢, 部位隐蔽, 患者受孕后其肿瘤本身对胎儿生长发育不会有直接影响, 但随着孕期的增加, 肿瘤体积过大影响和阻碍了子宫的生长发育使患者发生早产和流产的机率大大增加, 严重影响了母婴健康。因此, 积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母婴生命质量的重要方法。

腹腔镜手术是在完全封闭、可视的腹腔内进行, 有效避免了脏器的暴露和纱布、器械、手对组织的刺激和损伤, 减少感染的机率, 还有效减少了由于肿瘤完全剥离后创面内出血点暴露困难而发生剥离面粘连, 大大减少了肿瘤的复发和因剥离面大导致肿瘤破裂的机会, 使异位病灶的发病减少, 充分保留了卵巢的结构和功能不影响继续妊娠, 但应注意的是: (1) 妊娠期行腹腔镜手术时应注意人工气腹对胎儿造成的影响, 使CO2分压在1h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充足的血液供应[3]。 (2) 进行操作时应向左倾斜15°, 以减少压迫,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3) 选择合适的时候时机, 防止卵巢持续增大影响胎儿发生早产和流产。总之, 腹腔镜具有出血少、切口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有效提高了母婴的生命质量, 是治疗妊娠期合并卵巢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中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妊娠期合并卵巢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01例妊娠期合并卵巢肿瘤妇女进行分析, 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结果 2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比较, 腹腔镜组明显优于开腹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排气时间比较中, 2组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 (P>0.05) 。结论 腹腔镜具有出血少、切口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有效提高了母婴的生命质量, 是治疗妊娠期合并卵巢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妊娠期合并卵巢肿瘤

参考文献

[1] 尚慧玲, 李光仪.腹腔镜手术治疗妊娠合并卵巢肿瘤30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5:13~15.

[2] 魏宁.妊娠合并卵巢肿瘤蒂扭转26例诊治体会[J].重庆医学, 2011, 3:81~82.

腹腔妊娠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16例, 年龄23~44岁, 平均30岁;其中未婚76例, 已婚未育94例, 有生育史46例, 有腹部手术史者52例;输卵管壶腹部妊娠148例、输卵管峡部妊娠52例、输卵管伞端妊娠12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4例;所有病例均有停经史和腹痛, 伴或不伴阴道不规则流血, 尿HCG阳性或弱阳性, B超提示盆腹腔内有中到大量积液, 估计腹腔内出血量<2000mL;阴道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血;均有急腹症面容:如面色苍白, 四肢发冷, 神志清楚, 血压<90/60mmHg (1mmHg=0.133Kpa) , 但>60/30mmHg, 心率>90次/min。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 2组年龄、异位妊娠部位、病情、病程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全麻。常规消毒, 取脐轮下缘纵行切口长约10mm, 人工气腹成功后, 以10mm直径的Trocar穿刺腹腔并置入腹腔镜, 观察盆腹腔内出血量, 如积血多时先用吸管将积血吸出。调整患者体位为头低臀高位, 电视监视下, 另在两侧下腹相当于阑尾切口处左侧作10mm、右侧作5mm的切口插入操作器械, 进行手术。根据异位妊娠的部位和类型, 决定手术方式。 (1) 输卵管切除术:用双极高频电流电凝输卵管系膜及输卵管峡部切断; (2) 胚胎吸出术:妊娠位于伞端时, 内凝止血, 吸管进入伞端吸出胚胎组织, 术后加入米非司酮防治残留; (3) 卵巢胚胎剔除术:电凝或钳抓出胚胎组织, 内凝止血。术后4号丝线缝合鞬鞘, 皮肤可不缝合, 用创可贴即可。对照组采用常规剖腹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 按常规开腹行保守性手术, 输卵管切除术或卵巢胚胎剔除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术后发热例数、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肛门排气、住院天数等。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2.0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术后发热例数、肛门排气、住院天数等方面, 观察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且观察组腹部疤痕不明显, 对外观影响较小, 见表1。

3 讨论

出血性异位妊娠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急腹症, 以往确诊后大多采用剖腹手术。剖腹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容易发生粘连、患者恢复慢、住院时间长, 而腹腔镜手术的应用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输卵管及卵巢在腹腔内呈半游离状态, 此特点非常有利于腹腔镜手术治疗, 特别是高度怀疑的未进一步明确诊断的异位妊娠, 腹腔镜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从而显示出它的优势。此外, 腹腔镜手术具有对盆腹腔干扰小, 创伤小, 出血小, 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外形美观等优点, 因而被认为是当今异位妊娠手术治疗的最佳方法[2]。同时, 腹腔镜手术视野开阔清晰, 易于发现盆腔内其他细小病灶, 如卵巢囊肿、子宫小肌瘤、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灶, 术中可以一并处理[3]。输卵管妊娠的发生与输卵管慢性炎症、粘连、狭窄、功能异常有关, Ahrenhole等[4]曾报道盆腔的纤维粘连带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细菌, 若对其清除不够, 或未进行盆腔认真清洗, 很容易再次诱发盆腔炎症和盆腔脓肿。而腹腔镜手术在密闭的盆腔内进行操作, 避免了脏器在空气中的暴露及手套、纱布对组织的损伤, 减少了输卵管周围粘连的发生, 保证了输卵管通畅, 且腹腔镜下病灶视野被放大数倍, 更易清除掉绒毛及血块, 更少损伤正常输卵管组织, 所以更适宜于未孕育患者。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出血性休克型异位妊娠时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 对于腹腔内大出血, 陈旧性异位妊娠盆腔粘连严重者仍以剖腹手术为妥。此外, 腹腔镜手术要求较高, 必须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医生才可操作。但是, 如拥有足够的设备条件和技术经验, 无论从创伤程度、术后康复、甚至术后粘连, 还是再次宫内妊娠和异位妊娠率来看, 腹腔镜手术均优于剖腹手术[5]。

总之, 腹腔镜手术治疗出血性休克型异位妊娠效果满意、对机体损伤小, 患者术后恢复快,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出血性休克型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216例出血性休克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 对照组采用常规剖腹手术。结果 2组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术后发热例数、肛门排气、住院天数等方面, 观察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且观察组腹部手术疤痕不明显, 对外观影响小。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出血性休克型异位妊娠效果满意、对机体损伤小, 患者术后恢复快,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异位妊娠,休克,腹腔镜手术

参考文献

[1] 王新民.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598例临床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 (11) :866~867.

[2] 梁慧敏.宫外孕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 13 (12) :51~53.

[3] 冷金花, 郎景和.腹腔镜在异位妊娠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和产科杂志, 2000, 16 (4) :204.

[4] Ahrenhole DH, S immons RL.Fibrin.in peritontis:I bennefical and adverse effects of fibrin in experiment E[J].Coli peritonitis Surgery, 2009, 88 (1) :41~44.

腹腔妊娠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底共收治腹腔镜下确诊的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病例52例, 无生育要求或有生育要求而对侧输卵管在腹腔镜下观察完全正常者给予行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切除术。患者无高血压、过敏等益母草注射液应用禁忌证, 按住院次序随机分为2组, 26例行腹腔镜下套扎法手术 (对照组) , 26例行腹腔镜下益母草注射液加套扎法手术 (观察组) 。52例病例术前均做B超及血β-HCG检查。腹腔镜下均见患侧近宫角部膨大突起, 膨大部位为圆韧带外侧的输卵管间质部, 表面紫蓝色, 均未破裂, 一般情况良好, 2组年龄、包块直径、术前血β-HCG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镜下切断患侧输卵管峡部后, 沿输卵管系膜切除远端输卵管。再电凝切开近端输卵管系膜至妊娠基底部, 见妊娠组织突出切口及流出, 钳夹, 取出腹腔。体外自制套圈, 套扎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隆起内侧, 尽可能靠近子宫方向, 将套圈线逐渐拉紧的同时距套扎线约0.5~1.0cm电凝并切开输卵管间质部1周, 切除输卵管, 进一步拉紧套扎线圈, 根据情况可再套圈1次, 残端常规冲洗并电凝。观察组患者切至妊娠基底部后, 给予益母草注射液2mL宫体注射, 使子宫强烈收缩, 输卵管间质部突起更明显, 钳夹可疑残留的妊娠组织。套扎同前。术毕局部放置防粘连胶。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采用t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 (77±10) min, 观察组手术时间 (50±7) min,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对照组术中出血 (71±17) mL, 观察组术中出血 (44±10) mL, 2组比较差异有著性 (P<0.01) 。2组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2组病例术后24h血β-HCG测定值下降幅度均>50%, 2组比较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29d时所有患者血β-HCG测定值恢复到正常范围。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分别应用套扎法与益母草注射液加套扎法切除患侧输卵管, 益母草注射液加套扎法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少, 因此, 益母草注射液加套扎法更具可行性、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简单有利于推广使用。益母草治疗产后出血已有悠久的历史, 近年来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 益母草注射液可兴奋离体、在体的动物与人体子宫促进子宫肌肉收缩, 作用持久, 半衰期为6h[4]。益母草注射液宫体注射后, 子宫持久收缩, 使间质部妊娠界限更清楚, 容易套扎, 肌层血管收缩明显减少了术中出血。套圈法简便, 使手术时间缩短, 与术中无需应用缝合技术相关, 且套圈拉紧后出血马上停止, 故套扎法能有效的减少了术中的出血量, 避免了腹腔镜下需缝合的手术难度, 节约了时间。曾有其他文献报道套圈滑脱的问题[5], 本研究中未出现, 考虑逐渐拉紧套圈和残端保留适当, 套圈滑脱是可以避免的。2种方法术中应注意及时将切除后的妊娠物取出, 以防止遗忘在盆腹腔内或事后寻找困难, 导致种植可能;术中也有妊娠组织残留于输卵管管壁的可能, 为防止绒毛残留, 予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残端并电凝。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益母草注射液加套扎法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 使难度大的镜下手术简单化, 减少了术中出血, 增加了手术的成功率, 是一种可行、安全与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研究益母草注射液在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腹腔镜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2例腹腔镜下确诊的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随机分为2组, 每组26例。观察组为腹腔镜下应用益母草注射液加套扎法切除患侧输卵管附件, 对照组仅应用套扎法切除患侧输卵管。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血β-HCG值下降情况。结果 益母草注射液加套扎法比单纯套扎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组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结论 腹腔镜下益母草注射液加套扎法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手术时间短, 出血少, 增加了腹腔镜下手术的成功率,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益母草注射液,输卵管间质部妊娠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5.

[2] 左绪磊.实用妇科腹腔镜学[M].北京: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09~126.

[3] 韩红敬, 关菁, 方芳, 等.腹腔镜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临床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6, 2 (14) :111~112.

[4] 皮永芳.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应用预防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0 (12) :55.

腹腔妊娠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2例, 男46例, 女266例。年龄21~77岁。急性结石胆囊炎52例, 其中胆囊积脓13例, 胆囊壁坏疽穿孔2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37例;萎缩性胆囊炎23例。术中致胆囊穿孔45例, 胆囊与周围脏器粘连较重, Calot三角解剖不清32例, 胆囊床渗出较多231例, 萎缩性胆囊行胆囊大部切除术4例。

1.2 放置方法

胆囊切除, 腹腔冲洗后, 经剑突SX套管放入一直径0.8cm乳胶管进入腹腔, 拔去AA套管, 自此套管腹壁穿孔插入一把大号弯止血钳, 将引流管拉出腹壁外, 引流管近端放于小网膜孔旁, 远端接无菌袋。

2 结果

引流时间24h~15d。243例引流液呈淡红色渗液, 量10~50m L/d, 24~48h后拔管。62例引流液为胆汁样液, 其中1例, 术后引流量约200m L/d, 于次日行剖腹探查, 发现胆囊残端夹闭不全另1例引流量50~80m L/d, 经5d引流拔管, 引流口愈合出院, 半月后出现黄疸, 原引流口破溃, 溢出胆液, 又引流10d后痊愈;还有1例术后第1天早上呕吐后, 引流管引出大量胆液约250m L左右, 急诊探查, 见胆囊管残端组织脆、肽夹已脱落;其余引流量10~20m L/d, 引流2~5d拔管。6例引流液为鲜红血液, 量<100m L/d, 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本组1例引流2d拔管后, 腹腔存积大量渗液, 经后穹窿穿刺抽出约1000m L淡黄色渗液后痊愈。其余病无腹腔积液、积脓并发症。

3 体会

(1) 通过腹腔引流可将腹腔内的积液、积血、积脓、漏胆排出体外, 防止腹腔感染, 又可以观察引流液, 及时发现胆瘘出血及腹腔脏器损伤。笔者曾遇1患者, 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 术中创面无渗液, 未放引流管, 术后并发胃穿孔未及时发现, 延误治疗, 最终休克死亡, 教训深刻。

(2) 急性胆囊炎、胆囊积脓, 术中胆囊穿孔、胆囊床大、渗血较多, 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 尤其是Calot三角区解剖不清, 术中疑有胆管损伤者都应放置引流管, 排出或早期发现隐患。

(3) 患者术后24h, 引流量<10m L/d, 腹部无压痛或/和反跳痛, 可拔去引流管。若伴有腹部轻度压痛或/和反跳痛, 应做B超检查腹腔有无渗液, 仔细观察引流管是否畅通, 逐渐拔管, 本组有1例引流管不畅引流量少, 下腹部仅有轻度反跳痛, 过早拔管, 致腹腔大量积液, 几乎酿成大祸。

摘要:目的 总结腹腔引流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后并发症的重要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312例术后肝下放置腹腔引流管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痊愈, 无一例出现因积血、积脓、积液、积胆液并发腹腔感染。其中2例经再次引流治愈;另2例引流大量胆汁液及时手术, 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腹腔引流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上一篇:我的植物朋友范文下一篇: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