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

2023-09-24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召开县自然资源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部署会和集中学习会

为扎实推进全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序开展,2019年10月11日,全局在会议室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召开县自然资源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部署会和集中学习会。会上,夏多汪堆局长分别就抓好学习教育活动、开展好主题党课、开展警示教育、检视问题、开展谈心谈话、召开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等方面作了详细安排部署;最后强调,全体干部务必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抓好学习贯彻,通过三个月的主题教育,努力把自然资源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和“美丽生态、创新开放、繁荣小康”新奠定坚实基础。

二、召开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支部书记讲党课和重温入党誓词工作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线性代数》课程是各高校广泛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与《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学统计》一起构成非数学专业的三大数学类课程, 在理、工、农、医、经济、管理等学科门类各专业都要开设, 也是相关专业考研数学中的一部分, 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中占比都是22%。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 高等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依据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 也就是评价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整体上是否达到已经达到了高等学校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否相符等等, 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是指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提高人才培养与制定的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等等[1]。

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由于《线性代数》课程在各高校相关专业广泛开设, 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多, 关于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方法的研究也较多。王莲花[2]指出引入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提出《线性代数》课程的“3+1”教学模式。杨磊[3]指出《线性代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 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进一步争取尽可能地去提高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质量, 争取在课程教学中尽可能地促进学生从“知识型”人才向“创造型”人才发展。张猛[4]针对线性代数课程的特点, 以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为教学理念, 对课程建设进行探讨, 提出一些思路,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计算机数学软件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我们对线性代数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从而增强教学质量, 适应应用型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但在现阶段的转型背景下, 如何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还不够系统, 缺少这方面的实践。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策略研究意义

传统《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主要采取老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方式, 已经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启迪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了教学改革的关键。本课题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探索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等教学改革。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策略研究目标及思路

通过深入的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进行实践, 探索并凝练得到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将成果广泛应用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方式改革中, 切实通过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通过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广泛调查, 分析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组织进行《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策略的研究,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在拥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 我们再选取实验班进行教学实践, 并和非实验班进行比较分析总结, 寻找前期工作的成功与不足, 之后我们将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将成功经验进行全面推广, 最后再总结经验, 提出《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办法。

五、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策略研究内容及取得成果

(一)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调查

《线性代数》课程作为一门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程, 在各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是必开课程, 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一直是各高校线性代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探索和实践的焦点。由于课程理论的抽象性和计算的繁杂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理论教学偏重老师讲授, 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很难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上有成绩, 有突破。一方面, 在传统的课堂上单纯地老师教、学生学, 致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同《高等数学》一样太过于抽象、枯燥、难度太大, 没有发现其实这门课程与另两门数学课程区别还是很大的, 并不用太多的数学基础, 关键在于其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 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了解课程中相关定义定理性质的实际背景意义, 也不能理解其基本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也不能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知识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的联系及对其课程的基础性作用, 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 只是单纯地为拿学分而去学习, 做题也常常单纯简单地套用公式来做, 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教学效果不够理想[5]。

(二)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能力,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打破传统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模式, 解除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方面的束缚, 运用现代工具手段及数学观念, 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引入数学实验内容, 探索如何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教学改革方向, 创建《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及手段新模式, 促进我们努力去以实现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线性代数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建模引入数学实验

为在《线性代数》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努力将数学建模的内容及思想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 将数学实验内容引入到《线性代数》课程的内容体系。通过查阅课程教学改革的大量文献来学习其他高校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经验, 结合我们多年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实践, 以及多年来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指导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工作经验, 探索更融洽的在教学过程中来融入数学建模内容及思想、引入数学实验的教学方式。

教材建设是《线性代数》课程建设的核心和基础。目前公开发行的《线性代数》教材版本繁多, 但内容体系都大同小异, 从包含的内容和知识点上来看没有太大区别, 很少有自己的特色。为此, 我们在新编写的《线性代数》教材中, 每章的教学内容后都融入了相应知识点的几个经典数学建模案例, 并引入和本章内容相关的数学实验内容。

为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结合《线性代数》课程内容特点, 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适当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数学实验。用来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培养学生应用课程中学到的内容知识去动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下扎实基础。

2.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探索教学主体的转变, 从以教师为中心向特定内容的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一方面要考虑课程特点及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一方面要考虑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动引导作用, 部分教学环节由学生占主体地位, 如安排学生讲2到3次的新课, 由老师来点评, 安排学生讲数学建模案例, 由老师来讲评等等。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所需要的课程内容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来组织教学, 增加数学建模内容, 在数学实验内容中引入MATLAB、SPSS等数学软件, 从应用所学课程知识解决一些相关实际问题入手, 抓住各内容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清晰了解课程体系及作用, 以更好实现教学目标, 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3.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我们要始终明确,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 并且最终也要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主题, 在教学内容体系安排上要始终结合这个主题, 按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坚持理论知识够用即教学内容涵盖后续专业课需求和考研需要, 重点突出应用即突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这一原则来明确教学内容体系。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课程的各教学环节, 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策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教学环节。可以安排学生讲解事先确定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讲解各章的数学建模案例, 指导学生课后去完成本章的数学实验内容等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容易区别的概念时,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出两个概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如在我们学习矩阵的等价、相似与合同这三个概念时, 由于刚接触这几个概念确实比较抽象又不容易区别, 我们可以明确地将三个概念都列在一起进行比较, 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自己找出三个概念的差异。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硬件及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我们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提供了便捷、有利的平台。由于教学时相对较少且不够充分, 在课堂上我们努力将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技术有机结合, 保障教学效果和信息量的两不误。课后用QQ、微信等形式与学生沟通, 也是课堂教学的完美补充。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项目组将尝试在平时成绩考核过程中引入能力培养部分。如在数学建模案例汇报讲解环节, 给出成绩并记入平时考核;在考研真题讲解环节, 给出成绩并记入平时考核;我们要求每名学生结课时上交一份数学建模论文, 题目从教材中的各章案例任选, 给出成绩并记入平时考核, 这项内容对学生能力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训练。

摘要:通过对《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调查, 对现阶段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方式改革等多方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线性代数,人才培养质量,策略

参考文献

[1] 黄玉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1) :157-161.

[2] 王莲花.《线性代数》课程“3+1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 :151-152.

[3] 杨磊.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山东工业技术, 2013 (12) :203-204.

[4] 张猛, 贾丽娜, 于金倩, 王芳.应用型本科环境下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7 (15) :136-137.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人才培养在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世界各国的大学, 特别是研究型大学, 对科学研究的极大关注与重视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特性, 所以教师科研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但是我们始终要记住大学的本职是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上, 教学和科研目标一致, 应当是相互融通的, 因此, 一流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生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世界高等教育也更加全球化、更加向着纵深发展,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 无疑会对“双一流”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双一流”建设是高校的使命, 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需要一流的研究生教育[3]。结合本人多年指导研究生的经验, 现总结我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生教育日益“本科化”, 个别研究生类似于“实验员”, 只会勤勤恳恳做实验, 而对所取得的实验结果不会进行理论分析, 使得研究生整体素质有所下滑;研究生教育的授课模式仍然比较落后, 一直以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阶段占主导地位, 研究生阶段虽然也有讨论、习题、专题等模式, 但我个人认为授课模式还是欠灵活多样;研究生的交流、国际合作还不够深入和广泛。所以读研期间, 大多数研究生缺乏学习激情和动力, 对待学习得过且过, 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的下滑[4]。由于自身竞争力不足, 交流的主动权不大, 在国际交流合作中还不够广泛, 主动性不足, 也是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5]。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并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生教育, 每个学校、甚至每个研究生指导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都有自己独到的培养模式。一般情况下, 研究生的第一学年总是被安排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长期以来, 造成个别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我们通过对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 允许研究生自入学后就直接参加导师的课题组, 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同时将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经过2年多的实践, 我们认为让学生直接参与科研, 可以使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去学习, 学习更有针对性,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研工作, 熟悉科研规范和程序, 也极大地锻炼了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授课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接受型课堂教学模式容易压抑学生思维和主体能力[6], 我们的许多研究生害怕参与课堂讨论、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主要缘于大学乃至中学阶段长期以来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学生主动思维的压抑, 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掌握不好所致。因此, 应该改变教学模式, 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比如《连铸连轧新技术》这门课, 我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授课模式, 尝试了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第1, 2学时采用视频教学, 让学生对连铸连轧工艺有一个整体、宏观的认识, 尤其对于那些从外校考入我校的学生来说, 从未涉足钢铁企业, 对于连铸连轧没有任何的概念。然后对连铸基础理论、连铸与轧制的衔接工艺、轧钢工艺学等知识, 我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 每次课都让学生先提出问题、通过查阅文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对自己的报告进行课堂讲述, 最后我进行点评、答疑, 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种授课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再比如, 我在授课时结合科研院所的技术难题、工矿企业的技术瓶颈等, 启发学生去思考。例如我会让研究生思考在连铸过程中形成了柱状晶会对铸坯质量有哪里影响?连铸过程结晶器不振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轧钢过程中加热制度如何制定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课本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三、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水平

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精英教育, 体现为以交流与合作为主要手段、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加强交流合作是拓展研究生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校实施创新强校工程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举措。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学生走出去, 尽可能的让学生去985, 211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去进行科学研究, 加强他们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 为了拓宽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会议等学术活动, 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 掌握所学领域国际最前沿的知识。

四、加大校企育人的力度

校企育人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能够摒弃传统教育模式的培养结构单一、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高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 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互动和融合, 可以依托已经建立的学科实践平台、工程实训等途径进行人才培养, 也可以将学校的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体系和以解决工程问题为导向的科研体系相互结合、融合。大力促进校企协同育人, 使得高水平科研来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拓展研究生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的平台, 让更多的研究生参与到学科前沿前瞻的课题研究中去。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大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力度, 鼓励学生去西部超导、西部钛业等高新技术企业参观学习, 也鼓励学生去龙门钢铁集团、宝钛集团等传统国有企业去学习和实践;积极与行业的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基地, 吸纳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宝钛集团等行业的技术专家全程参与并指导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及时制定、修改、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 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产业发展需求, 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

五、结语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 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基本要求, 也是我国高校目前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担当。“双一流”建设规划, 始终把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作为最重要的建设内容, 紧跟世界、时代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保证充足的教育教学经费投入、深入改革研究生教学与培养方案。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最基本、最突出的组成部分,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对研究生授课模式、培养模式、交流合作模式的改革, 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突出的贡献, 为我校的“双一流”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通过对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授课模式、培养模式、交流合作模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使研究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与技术, 具备相关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面宽, 基础扎实, 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从而为我校的“双一流”建设做贡献。

关键词:双一流,授课模式,培养模式,交流合作,创新

参考文献

[1] 彭华安,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双一流”建设政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 (3) :77-83.

[2] 曾剑雄, 宋丹, 王新婷, 鲁世林.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面临的机遇、挑战及策略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8 (2) :39-55.

[3] 周玉清, 黄欢, 付鸿飞.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 (3) :1-6

[4] 周学荣, 沈鹏.高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 2008, 24 (4) :33-36

[5] 程永波, 巴素英.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3) :32-37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温度:学生在群文阅读的浩瀚海洋中遨游, 渐次体悟到阅读的快乐, 循序渐进, 逐层升温, 最后点燃写作激情, 让写作成为“赏心乐事”

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 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 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课外更读选本, 用意亦复如是。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 不必有意模仿, 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 其意在此。”阅读就好比地基, 写作如同大厦, 只有地基夯实牢固了, 大厦才会安稳如山;群文阅读好比燃料, 海量阅读会引发燃点, 让学生写作的欲望升温, 最终一挥而就, 落笔成章。“通过阅读, 我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材料, 促进我们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通过写作, 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效地和别人沟通交流。可见, 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因果,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需要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抓起。”“阅读是输入, 写作是输出, 试想, 没有语言材料的输入, 哪里有思想的输出呢?要想提高整体语文水平, 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大量的阅读就是学生的“源头活水”, 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持久的写作养分。

笔者在执教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时, 印发了她的另一组文章《我很重要》《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和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 (节选) , 这四篇文章都关乎亲情, 且直击内心, 摧人肺腑。围绕这个主题, 笔者让学生感受母爱, 体悟亲情, 学会感恩, 给学生呈现了三个作文题目“学会感恩”“亲情无价”“妈妈, 我想对您说……”, 让学生任选一个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笔者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先让学生通过系列文章来感受浓浓的亲情, 激活沉淀, 温暖内心, 最终情动于中, 一吐为快。读着这样真实的文字, 学生如临其境, 深受感动, 写出的文章自然就是“我手写我口, 我口说我心”的有温度, 有内涵, 有情感, 有自我的文章。

二、深度:群文阅读是从单文本走向多文本, 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的阅读方式, 其纵深感得到了大大提升

“群文阅读”的“群”有“群体”“众多”“海量”的意思, 通过大量的、多元的、有机的文本阅读, 学生无论是知识容量、理解能力, 还是鉴赏能力、写作能力, 其纵深感都大大提升。这远非单一文本所能比拟的。例如, 笔者讲授《六国论》的写作技巧, 提到文中开篇一句“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就直接摆出了中心论点, 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称为开宗明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笔者又展示了《俭以养德》《想和做》《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从三到万》等系列文章来分别说明标题本身就是论点、文本中间提出论点、文本末尾提出论点和从文本中归纳出论点等几种方式。其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典型的末尾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这种写法又叫卒章显志。而西汉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最后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就是中心论点, 也是卒章显志的写法。与《六国论》写法相似的文章, 还有吴晗的《谈骨气》, 文章起首一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就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 属于典型的开宗明义写法。通过这种多文本展示, 学生就基本上弄清楚了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的这5种方式。接着, 笔者布置了一道以“机遇”为话题的材料作文, 要求学生写成论文体。全班50名学生, 每10人一组, 笔者安排这5组学生分别按标题、开头、中间、结尾和归纳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作文。现炒现卖, 依样画葫芦, 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不仅学会了议论文提出的不同方式, 而且议论文的深度也有了提升。

三、广度:群文阅读改变传统阅读习惯和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拓展了文本的广度, 学生的心灵在书山学海中自由飞翔, 全方位地得到了知识的濡养

群文阅读如果引导得不好, 可能失之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 最终浅尝辄止, 收效甚微, 这也是群文阅读最大的症结所在;如果处理合理, 它可以最大程度地解决学生知识面狭窄的问题, 能够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充电”“洗脑”“补血”, 实现利益最大化。假以时日, 这种海量阅读一定会内化到学生的血液中, 将学生雕琢成大器。

重庆很多名校越来越注重群文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灵魂的洗礼, 沐浴书香, 自由成长。比如, 重庆11中将“大阅读”活动分为“主题阅读”“常态阅读”“活动阅读”三大课程, 在全校掀起了全民阅读的狂潮;重庆37中的“品读经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将《弟子规》《三字经》规定为学生的必修功课, 必背篇目。在我们学校, 自上而下, 阅读活动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我校已经举办了两届读书节活动, 这些活动分为“名著互市周”书展活动, “经典伴我行”读书笔记评比活动, “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演讲活动及“书香伴人生”现场作文大赛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让学生终生受益。

笔者在讲解《论语》时, 也会将《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国学经典推介给学生, 有时也会在课堂上让学生鉴赏其中的片段, 撰写读书笔记, 交流阅读体会。在海量阅读中, 学生得到了知识的濡养, 语文素养有了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726。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如今高等教育的开展是以就业为导向, 在学校开展教育的过程中, 要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就业问题, 就业的成功与否则也是如今教育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 诸多的大学生在社会上遇到求职无门的困境, 是因为自身的职业素养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与高等教育中缺乏职业素养的有效培育是有关系的, 新时期下高校开展教育工作, 需要迎合新时代的要求, 在职业素养方面对学生展开全方位地培养, 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迅速提升, 锻炼就业竞争力。

二、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社会活动中人们需要遵循的一些行为规范, 是职业的一种内在要求, 也是人在职业发展中表现出的综合品质。其中包括职业技能、工作作风、责任意识以及职业行为等诸多的方面[1]。

素质可以分成知识与技能、自我形象、社会决策以及个性动机几个方面, 在学术界将职业人比喻成是冰山。在水面上的部分, 就是行为以及知识技能[2]。

在健康管理专业, 知识以及技能是表层的特征, 也是职业素养中的显性部分, 实际上不能对绩效的优劣进行区分, 在各类学历、职业证书的帮助下可以对这些显性的职业素养进行证明, 也可以在专业考试中对能力进行验证, 而在水面下的部分, 就是职业道德、职业而意识等这些比较重要的精神层面的品质, 在职业素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三、培养职业素养的意义

职业素养是如今高等教育的实际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要求, 也是为了迎合国家的相关要求,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 需要将职业素养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 要重点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竞争力以及社会适应力进行强化, 为社会以及国家培养出高技能以及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国内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情况上看, 在知识以及技能上, 培养的成绩还是有明显的进步, 但是在实际教学知识传授是主要的内容, 忽视了职业素养中其他内涵的培养以及锻炼。长期下去就会对学生竞争力造成一定的影响[3]。

如今国内经济的进步是非常迅速的, 让诸多的健康管理从业人员实际需求在不断提升, 院校要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就要在职业素养方面加强重视。

职业素养是就业以及创业的实际需要, 从健康管理学生未来的发展上看, 只有具备极强的职业素养, 才会满足健康管理岗位的实际要求, 学生才会成为一个各方面素质极强的健康管理职业人, 可以利用好平台迅速提升自己。社会中发展遵循的是适者生存的法则, 若是职业素养不足, 就会导致健康管理业绩无法得到全面的提升, 建功立业更是非常有难度的, 职业素养是对职业成熟度的一种衡量指标。也是职业生涯实际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4]。

四、培养给学生职业素养, 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 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健康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以及组织相互结合, 对人的职业生涯展开客观和主观的评定分析, 对个人的爱好、能力以及特长进行充分的分析以及衡量, 结合当下时代的需求, 确定个人职业努力的目标。

一个人在未来工作选择上消耗的精力,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为未来实际发展的高度, 所以职业生涯的规划对职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进行强化, 需要学生对自身个性特征加强了解, 涉及到自身的能力、气质以及性格, 还有个人的爱好和价值观等倾向问题。要对未来想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的问题进行思考, 对自身的优势以及不足展开适当的判断, 结合当下的市场形势, 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选择, 然后确定自己的就业范围, 对职业的目标进行明确。

(二)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

职业行为也是职业素养中非常关键的部分, 要想强化学生的职业行为, 学校可以建立健康管理实践基地, 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就业环境, 让学生对健康管理岗位工作进行实际的体验, 然后对各类健康管理训练进行参与。职业行为直接决定着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工作能力, 所以学校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 让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健康管理实际需求, 对学生展开规范性的素质教育, 适应企业的健康管理操作需求。学校可以借鉴企业的一些健康管理模式, 在校园内推行企业化管理, 对学生的各类行为进行约束和纠正, 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对职业行为进行强化。日常实践中要逐渐让学生实现对企业规范的充分内化, 并意识到本职工作的准则, 自觉依据职业的要求, 对自身的行为以及个体活动进行规范。

(三) 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如今国内的人才评价机制逐渐与国际对接, 国内的职业准入机制也是不断建立, 职业资格证是人们在就业中重要的通行证, 然后借助技能的训练以及职业资格的考试, 可以让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规范以及操作能力, 对各类岗位有更强的适应力, 要让学生在实际工作方面, 满足就业的实际需求, 内容全面以及具备足够科学性的职业资格证考试, 成为提升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一种方式。学校可以将健康管理职业资格证的课程引入到教学计划中, 教师向学生传授各类知识以及技能的时候, 可以将健康管理职业资格证中的内容, 与学生本身的学习结合起来, 让学生可以在接收职业教育的同时, 接受良好的学历教育。减少自身的学习成本, 并让学习效益得到提升, 很多的学校已经引入了职业资格证的项目, 让学生可以在职业技能上得到迅速的提升。

(四) 通过日常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沟通能力是如今在健康管理实际就业中重要的能力, 学生需要不断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 这样可以在健康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得到他人以及社会的认同, 并迅速进入到团队协作中。高等教育需要借助科学的训练, 让学生可以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 比如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设置讨论课, 在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 让学生自己进行讲授, 或者是进行辩论, 这些都是对学生沟通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再比如是普通话训练、口才训练小组等, 让学生在一些项目以及第二课堂上, 不断对自身在语言沟通方面的能力进行锻炼和提升。团队精神也是一种健康管理方面的就业能力, 是如今在健康管理行业强调的一种能力, 学校以及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出更多参与团队合作的机会, 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 让学生可以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五、结论

总之, 社会在进步, 产业在不断升级, 健康管理岗位需要的人才是需要具备极强职业素养的, 学校需要结合健康管理岗位的实际需求, 在职业素养的培育方面采取更加合理的措施, 让学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提升, 并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摘要:大学生就业面临着非常难的困境, 这是目前高等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 如今大学生之所以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如今大学生没有足够职业素养导致的, 经济在不断进步, 国内的就业市场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供需矛盾, 诸多大学生面临求职无门的局面, 一些学生虽然是借助学校推荐等途径找到了工作, 但是多数从事的是低薪水以及低技能的工作, 长远上看若是学生没有足够的职业素养, 发展的机会就会逐渐减少, 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是会更加狭窄, 诸多的学生在毕业后没有足够的社会适应力。本文分析的是职业素养的涵义以及对职业素养进行强化的重要性, 结合健康管理专业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探讨, 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健康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兆辉, 宋广侠.职业院校学生体育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 2018 (5) :118-119.

[2] 陈燕华, 李银凤, 何静等.高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状况调查——基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贯通培养实验项目[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 (6) :84-86.

[3] 谷金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以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例[J].职业, 2018 (33) :26-27.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1) 缩短专业课程、实践工作间的差距。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而言, 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 融合实践工作, 对自身体验、认知予以总结, 不仅可对理论知识予以深化, 还可缩短专业课程、实践工作间的差距。例如:实践操作过程中, 教师可向岗位人员探讨及学习其经验, 在弥补自身不足的情况下, 强化自身实践能力, 以便更好为职业教育工作的实行创造条件。

(2) 强化自身科研能力。无论是在普通高职院校, 还是在民办高职院校中, 科研工作均是其薄弱环节, 而注重科研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则是民办高职院校理论、实践融合的前提。以专业教师为例, 因其专业知识尤为浓厚, 注重其实践能力的培养, 鼓励其参与至教学科研项目, 则不仅可为院校科研开发创造条件, 还可提高其自身的实践能力。

(3) 便于学科梯队的构建。师资队伍作为学科创建的“奠基石”, 而教师更是为其“栋梁骨干”, 只有对教师予以针对性锻炼、指导, 才可强化其“挑担子”的能力。由此, 注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仅可做好学科“新血液”的补充, 还可在优化师资结构的前提下, 增强学科教育水平。

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困境

首先, 经历单一。以本市民办高职院校为例, 可知50位任职教师中, 均存在教学经历单一的现象。由师源层面来讲, 则由其他高校调入、企业调入、毕业生直接入职为主;而从教学经历来讲, 仅6.20%教师存在2年以上教学经历, 25%以上教师为1年教学经历, 余下则未有教学经历。该项数据的显示, 以高校毕业入职、其他高校调入为主的教师, 虽具备相对充足的理论知识, 但因生产、服务和管理等经验的欠缺, 导致其实践教学丧失其根本价值;而由企业调入的教师, 虽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 但却因教学经验、理论知识的匮乏, 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 缺少实践教学渠道。常规情况下,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为学科培训、专业技能培训、院校指导、挂职锻炼等方式。从当前局势来看, 诸多教师校内、校外培训均局限在理论讲座, 难以对专业学科予以涉及, 使之欠缺系统性和专业性价值。另外, 于企事业单位挂职的教师中, 虽取得部分成效, 但也停留在表层。原因在于:由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的制约, 导致教师难以顾及挂职工作;企事业单位则因期限短、流动量大、水平参差补气等问题, 参与度极低。

三、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培养对策

(一) 推动校企合作

若要做好校企合作, 则可在强调“校企合作、工作融合”教学理念的同时, 全方位推行校企合作。即民办高职院校借助传统教学理念的突破, 以便在强化校企合作认知、理解的情况下, 逐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说明:以多元化的层面, 对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重要性予以强化;制定校企合作教学新思路, 提高其可行性;明确对办学目标予以定位,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增强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逐步完善和健全校企合作功能, 借助对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的把控, 培养既定人才, 以此落实教育目标、企业需求间的无缝对接。

(二) 注重教育目标、社会需求间的衔接

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 教育工作应以教育目标、社会需求为准绳, 以免更好满足企业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对此, 高职院校需聘请理论知识充足、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以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双重层面上, 执行专业化教学, 再借助教学机智的整改, 融合职称评定等操作, 使之在激发教师教学动力、教学激情的同时, 全方位提高实践应用和科研开发等活动中。

另外, 民办高职院校可通过“双师”结构队伍的组建, 融合专兼结合的教育方式, 专业教师由行业影响力人作为带头人, 兼职教师则由校外教师过程, 辅之师源拓展等方式, 构建校企平台、实验室、研发中心等, 通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 强调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及作用。

(三) 融合教师奖惩机制

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师聘请中, 不仅需要考核其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还需对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予以审核。特别针对新引进的教师, 则借助道德教育、道德培训等方式, 聘请企业家、商业精英和成功人士执行各类行业讲座, 以职业道德名人事迹讲述的方式, 强化其思想觉悟, 以便做好教育工作和思想观念的凝聚。另外, 高职院校还可和企业制定“订单式”合作模式, 以追踪毕业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为导向, 对教师实践能力予以考评。若教师表现优秀, 则可给予物质奖励;若表现不合格, 则不准其申报职称晋升, 辅之教务处和教学督导等部门, 对该部分教师予以管控, 要求其做好教学方案和实践能力的改进、优化。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肩负着专业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而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化, 则是提高院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由此可见, 于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期间, 做好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管控, 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 还是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根本措施。

摘要:鉴于职业教育改革政策的逐步深化, 使人才培养目标发生着质的转变, 即不再局限于专业技能人才, 而是逐步向实用性、实践性人才拓展, 而这也对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对此, 笔者以民办高职院校为例, 探讨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培养对策, 仅供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玉珍, 肖怀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江西化工, 2017 (1) :81-83.

[2] 周慧芳, 季学冬, 高将.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26) :28-29.

[3] 杨震伦, 王珏.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 2016 (19) :66-67.

上一篇:十八届一中全会公报范文下一篇:中秋的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