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2023-10-01

多元文化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历史有较为独特的地位。当历史科目的教学效果得到充分加强时,将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高中历史教材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描述,将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向学生进行展示,帮助他们从历史角度出发,形成对社会、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 育人功能 爱国主义

现阶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新课程标准》全面实行,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局限在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还应帮助学生提升其人文素养,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而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要求教师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内容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够对我国的近代史以及古代史有较为清楚的了解,从而使其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充分运用教材资源,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

在《新课程标准》全面渗透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师应在对其深入了解,并对其精髓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历史的育人功能,使得学生能够有尊重历史、弘扬爱国情怀的认识。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让学生怀有民族责任感,了解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教授相关历史知识固然重要,而在此过程中提高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不应单单停留在表面,而应深入到学生内心当中,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约束自身的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历史教材是教师以及学生依赖的重要教学资源。该教材由教育界的专家学者精心编选的,其中包含的爱国主义素材较多。当历史教师对此进行充分运用时,将极大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

例如,在對历史当中的侵华战争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常常会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作为知识链接。而在近代史讲解当中,应以日军二战当中的侵华战争为主。通过往日与今日的对比,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我国现今的强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科学运用优秀事迹,提升学生人生价值

高中历史的相关知识包含着众多的优秀历史人物。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对该类历史人物的精神、品格等进行理解,则对提高学生的人文境界,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有着积极作用,并能够有效对其世界观的形成带来帮助。在现今的高中历史教材当中,讲解的历史人物多数具有爱国主义情操,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平。部分历史人物并非中国人,通过对其事迹的讲解,能够使得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得到较好的培养。例如,在对国内的历史人物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常常会以范仲淹、鲁迅、霍去病、岳飞等作为榜样进行教学。而在对国际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讲解时,通常会以白求恩为例子进行讲解。以历史人物作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榜样,讲解严格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强调历史教学的针对性。此外,在对高中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其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指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合理把握道德意识,强化学生的服务精神

在现今的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使其能够对历史发展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并对历史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总结,对历史文化进行传承。同时,当学生的历史学习程度得到一定提升之后,将会使学生对历史变迁以及各个时代的基本国情有详细了解,帮助其树立为我国的建设做出贡献的志向,提高学生为社会发展而服务的精神。例如,在对高中历史中的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将该运动的精髓进行讲解,如对儒家文化的反对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该历史事件进行认真的分析。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而儒家文化的影响相对较为久远,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对该运动以及儒家文化进行辩证分析时,使其能够对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精髓有清楚的认识,并将其中的精华发扬光大。

四、合理运用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多数局限在理论层面。因此,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学习的实际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进而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用于实际锻炼当中。所以,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就高中历史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对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当学生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时,则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坚韧的性格,使其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当中的育人素材,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指导,使其能够为我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多元文化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历史本身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总体诉求。本文在阐述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的基础上,分析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作用,并指出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期望能进一步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情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学生在学习成长及发展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品格和能力。新课改教学理念下,人们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创新教学方法,渗透核心素养内涵,继而在加强学生人生观念引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实现学生情感培养,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基于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构成

历史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科目,其对于學生历史认知具有深刻影响,而且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新时期,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时空观念、史料证实素养的培养,而且要努力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此外应重视引导和教育学生的价值观[1]。

在历史教学中,要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作为基础,即要求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印证和探索历史理论知识,还原和塑造真实的历史生活场景。史料是考察历史的基础,教师应结合高中生的年龄阶段、认知水平选择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证实能力,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基础。历史理解是历史解释的前提,其要求学生控制主观情绪,从客观、公平、公正的角度认知历史,辩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历史解释是历史理解的深化,其同样需要在排除主观情绪干扰的情况下,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鉴史明今,但现实情况是,现阶段戏说历史流行、穿越类电视剧众多,这些社会现象给学生历史学习造成影响,即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中,学生会因史料勘察的偏差而产生认知错误问题,故而在教学中应重视真实历史事件的还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情感素养。

二、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作用

1.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传统历史教学侧重于基本史实教育,教学时以教材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历史重大事件,忽视了学生历史认知、历史能力和情感素养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学资源较为单薄。基于素质教育要求开展历史教育,并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层面渗透核心素养内涵,这使得历史教学资源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有效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为例,在课堂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依托多媒体展示真实的现代民主建设历程,这样能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培养学生注重民主、维护民主的意识与能力。

2.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严格落实这一教学任务,有助于达成历史教学目标,提升历史教学质量。从教学过程来看,历史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严谨性;而且社会性和人文性特征突出。从教学过程来看,除正确认识历史外,通过课堂学习活动,学生还应形成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念。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核心素养内涵,这在优化教学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历史教学目标,强化历史教学的导向性,有助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影响学生发展与成长。一方面,在当今社会中,一些与历史相关的小说、电视剧对学生造成较大误导,而在课堂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正确解读历史事实,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同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从历史经验中借鉴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历史学科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价值引导和情感引导。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三观逐渐成熟,若未能进行有效引导,则容易造成学生价值观扭曲,易误入歧途。而在新时期教学中,通过历史核心素养的渗透与融合,能积极发挥情感渲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其能培养学生历史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情感,在今后发展中,学生能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这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和全面、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2]。

三、基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学生核心素养策略

1.科学设计历史教学目标

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目标的设置对于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设置教学目标,能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传统历史教学对于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本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不明显。新时期,将核心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初期设计阶段,就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即在当下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历史知识技能的授课效果,而且应重视教学过程、方法的控制,此外应通过教学,实现学生情感素养的培养。

历史教学目标完成及学科素养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深化的过程;应从整体层面看待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从教学目标准确性、贴切性、具体性等层面评估其教育和培养,这样能保证历史教学目标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以“君主立宪制”相关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在渗透时空观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学生历史价值观等素养的培养。基于这一教学要求,在目标设计阶段,应注重两个层面的要点把控:一是重视情景再现功能发挥,分析掌握君主立宪制产生的历史背景、条件;二是在具体教学中对君主立宪的建立与发展进行深入探究,发现人类社会发展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规律,继而达到深层次理解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目的。从教学目标设计效果来看,上述教学目标和任务层次推进,能帮助全体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实现历史素养与能力的培养。

2.合理创设历史问题情景

在长期历史学习中,高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学习经验,故而在今后教学中,历史教学应避免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是因为在灌输式教学方式下,历史教师会主观性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历史知识、历史观念,这使得学生抵触心理明显,对学生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培养造成打击。

基于高效学习及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历史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并在分析学生潜力的同时,合理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历史问题,实现学生有效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历史学习停留在“学会”状态,而在新时期,问题情景的设置和应用使得学生逐渐转向“会学”状态,这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譬如在学习君主立宪制知识时,教师可提问“君主立宪制的本质是什么”“君主立宪制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何联系”等问题,然后播放与之相关的微视频。这种学习方式有效地发挥了问题导向作用,其在明确教学目的,指明教学方向的同时,实现了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的培养,提升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效果。

3.创新使用历史教学方法

积极创新历史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历史学科教学质量,现阶段,历史教学方法多样,讲授法、师生互动法、合作探究法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历史教学方法;在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时,历史教学不仅要深化历史、国家、阶级等内容的讲授,而且要重视学生思辨、学习等能力素养培养。

合作探究是一种切实有效地历史教学方法,新课标理念下,对于合作探究方法的应用应凸显“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学可通过合作探究关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然后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取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4]。譬如,在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中,教师可系统使用合作探究方法开展学习,首先科学合理地进行班级学生分组,然后让学生分析、整理资料,并在史证意识指导下分析资料,解决君主立宪制下,议会、首相、内阁、国王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组间总结分析。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掌握通过史料证实历史现实的技能,而且能实现历史理解、历史接受素养的有效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具体教学效果受教师专业水平影响。要进一步提升历史教学质量,还需要不断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确保历史教师能在课程教学中发挥最大能力。一方面,新课改环境下,历史教学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此,历史教师应在考虑时代发展规律和历史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发现自身不足,然后加强自主学习,丰富历史知识储备;这样能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确保今后历史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丰满。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自己授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创设良好环境,在特定环境下引导学生,确保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观。如在书画和戏曲艺术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感受《兰亭序》的“细若游丝”,体悟艺术的真实美感,并在艺术固有属性的理解中,分析在《兰亭序》创造时作者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思考。为进一步凸显《兰亭序》艺术美感,历史教师还可将其与当今“丑书”“射书”等作品进行对比,使得学生认识到“法”之所以为“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其具有内在美的固有属性,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情感观。此外,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素质,还应锻炼并提升历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现代化的授课手段,提升历史教学效率与质量,实现历史学科、信息化教学与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机融合。

结语

科学开展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深刻影响,新时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价值,结合当前教学实际,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时空观念,并且关注学生史料证实能力培养,使得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历史,继而形成正确既直观,才能有效提升历史教学质量,优化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1):69-70.

[2]高长龙.浅议中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研究——《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3):110.

[3]张丹愉.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4):57,59.

[4]梁潇华.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1(2):143-144.

[作者单位:成都市實验外国语学校(西区)]

多元文化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意义就在于为学生和教师展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尊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

关键词:高中音乐;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探讨

随着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展开了积极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这四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

一、现状分析

(1)对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在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单纯的灌输音乐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与形式过于外在和花哨,与教学内容相脱节。而音乐的学习过程则是一种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探究和创造的过程,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人们往往采用没有突出音乐艺术特点、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参与体验;重视教学的结果,轻视教学的愉悦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可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

(2)对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评价相一致,都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增加了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评价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多“以智商式思维”为理论依据,以纸笔测验为唯一方法的学校评价等等。

(3)对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没有兴趣的音乐课,则形同虚设。

(4)对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繁、难、多、旧,有些教学内容出现过杂、太乱、知识无序的情况,没有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科之间缺乏综合性。

二、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高中音乐教学对策

教学是学校永恒的旋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形态,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将进入新的阶段。由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1)在教学目标方面。高中音乐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地、有个性的发展。

(2)在教学内容方面。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能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理解而教。因为,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展某种特定的智能,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觉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多元化。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还将不断出现。多元智能课程的方法就是一种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的方法。“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的“艺术推进项目”认为:“当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智能来看的时候,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教育就和音乐教育课或音乐技能训练有所不同了。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多元智能教学是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开启学生的多种智能,已达成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目的。

(4)在教学评价方面。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依据教育方针、一定的教学目标,利用可能的评价技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做出价值上的判断,以期改进教学工作。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多元智能的评价中非常重视真实测验。加德纳指出,我们测试学生多元智能的最好方法是,观察学生如何运用每项智能的符号系统。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音乐教育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以人为本\".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交流式的学习,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还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器乐教学,学生很喜欢乐器的声音,更乐于用乐器参与表现,但如果只进行分散教学,学生则不能进行横向比较,无法分辨同类乐器的不同。课前,我先将各种乐器的声音录下来,并用幻灯片将其形态以图片的形式绘制出来,然后再将要掌握的节奏符号、节奏小节也用幻灯片绘制出来,课堂上让学生边听辨边观察,充分运用视觉来帮助听觉,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差异及其效果。

总之,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应该立足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与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融合,音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有利因素,积极为学生创设与营造独特的学习情境与氛围,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真正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参考文献:

[1]聂贞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音乐创作,2011(03)

[2]杨晓黎.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浅谈情景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1(01)

多元文化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多元文化教育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面对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文化教育是人们力求保留各自文化的一种结果,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多元选择的认知。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开展了多元文化教育,在面对不同的文化时西方国家接受文化的多元性,强调尊重文化差异,同时保护各族群参与社会各方面活动的权利。多元文化教育使各族群保持自身特有的文化,不用放弃各自独特的认同,协调了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使人们能够尊重对方的文化、理解文化差异并保持友好的关系,进而实现共存与发展。作为西方民族教育的理念,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现在已经慢慢演变成为世界民族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

一、多元文化与文化多元论

20世纪20年代,西方就已经出现了“多元文化”这一术语。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政治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各国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相似,现代化理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当时,“多元文化”指代的是两种文化现象:一是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会的文化;二是指不同的民族文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先行实现了现代化或是高度现代化,然而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文化的发展却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因此,多元文化的含义也开始扩大,不但殖民地国家存在着统治文化与被统治文化的分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存在这种文化差异。简言之,多元文化就是指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随着人们对多元文化的重视,文化多元论作为一种文化理论产生,并受到人们的关注。文化多元论从其注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尤其关注文化的传递和社会学习。文化多元论认为各社会群体将自己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主要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进行的,所以他们鼓励教师指导儿童在保留各文化自主性的同时,关注和尊重其他文化,借此建立自己的文化模式。这种理论主张推动了多元文化进入教育领域,同时也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界定

多元文化教育自从被提出就吸引了多民族国家的关注,而关于其确切的含义应该如何阐述,至今学术界仍争论不休。虽然各国学者的说法不一,但大体含义相同。

英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家林茨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在多民族的社会中,为满足各少数民族群体或个体在文化、意识、自我评价方面的需要而进行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帮助所有不同文化的民族群体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积极和谐地生活,保持群体间教育成就的均衡,以及在考虑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促进相互尊重和宽容。

在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研究中成果颇多的学者当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班克斯教授,他对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阐述,更为大家所接受。他指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社会改革运动,其目的是改变教育的环境,以便让那些来自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与阶层的学生在学校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假设,与其让那些来自不同种族、民族、性别与阶层群体的学生仅属于和保持本群体的文化和性别特征,莫不如让他们在教育领域获得更多的选择权,从而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成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的阐释上各国学者的观点慢慢趋于一致,大致可以这样表述:多元文化教育是针对每个学生,既包括多数族群的学生也包括少数族群的学生,不能因其种族、文化、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差别对待,所有学生都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学习主流文化,同时也要学习自己民族的文化,保留和传承各民族群体的文化,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技能,使不同族群相互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简而言之,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前提,在各集团平等的基础上,为促进不同文化集团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实施一种共同平等的“异文化教育”。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文化多元主义、文化传承理论、文化相对主义、社会学习理论以及教育机会均等理论是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是在反对美国化、盎格鲁-撒克逊同化理论以及民族熔炉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理论。文化多元主义强调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尤其是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面,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权利保留和传承其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与此同时,各个民族应当积极地适应主流文化,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人类学的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每一种文化都是不可被替代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文化相对主义强调尊重所有文化,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进而寻求各种文化的共存。

文化传承理论指出,社会的代际文化的传承不仅在学校中进行,而且更多的是在家庭和社区活动中实现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不仅有先天的生理原因,而且还受到后天經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人的一些复杂行为主要是通过后天习得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观察学习对于个人的性格形成、生活方式的养成、道德品质与社会性行为的塑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青年人的社会化是通过观察学习实现的,每个家庭、学校、社区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在这些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会塑造出具有不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人。

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每个社会成员不论其种族、性别、社会阶层、经济条件、宗教信仰等方面有什么不同,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主要表现为:一是起点均等,即入学机会均等,每个适龄儿童都应享有相同的入学条件;二是过程均等,即受教育机会平等,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有任何差别对待与歧视;三是结果均等,即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成果,在受教育的起点和过程均等的前提下,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达到一个基本标准,从而使学业成就机会均等。

四、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和课程

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目标论。葛阮德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有四点:首先,使学生接受文化的多元性,认同多元文化;其次,积极培养学生对其他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再次,尊重文化差异,理解有别于自身文化的其他文化的成员;最后,促进不同文化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相互合作,寻找协调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的实践中合适的相互作用。

美国学者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是:首先,提高处于较差境况的学生的综合教育素质,不能因为学生的所属文化群体不同、民族成分和性别的原因而差别对待;其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加强学生学习自身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的能力;最后,多元文化是对所有学生进行的教育。

20世纪下半叶,多元文化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特别是对当时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学实践、课程模式都有很大的影响。班克斯教授总结并提出了四种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模式,它们分别是:贡献模式、民族添加模式、转换模式、社会行动模式。贡献模式是在原有课程的基本结构、目标和特征基础上,强调和突出少数民族的节日、纪念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并且介绍少数民族的优秀人物或宗教英雄的贡献。民族添加模式则是以不改变课程的主题、结构、观点为前提,添加少数族群文化的内容、观点到一些相关的课程里。在贡献模式和民族添加模式中,课程的结构和性质都未发生变化,而在转换模式中,课程的目标、结构和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转换模式将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观点整合到课程中,学生能从多民族、多元文化等角度去分析和理解相关的概念与观点,从而逐步理解社会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社会行动模式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关于民族的概念、事件和问题,收集资料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付诸行动,进而培养学生形成采取社会行动的技能和对政治效能的认知能力。

五、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教授就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他认为:“多元”是指我国的各少数民族有其社会历史发展上的特殊性和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以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 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差异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关系”。

滕星教授通过多年对国内外民族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潜心研究与分析,以及在费孝通教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启发下,在多元文化教育研究领域首先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该理论为解决民族教育本土化与多元文化教育的冲突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构想形成的依据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民族自我文化传递和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各民族在文化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不仅主体民族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文化,而且各少数民族文化中也打上了主体民族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大家庭中,多种民族文化并存,共同组成代表某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共同文化群体”,即形成费孝通教授所说的文化上的“多元一体格局”。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少数民族成员,而且也包括主体民族成员。“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内容,除了包括主体民族文化外,还要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不但要学习本民族传统文化,也要学习主体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数民族年轻一代适应社会主体文化的能力,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主体民族成员除了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还要适当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以增强民族平等和多民族大家庭的意识,培养主体民族成员和少数民族成员养成跨文化的态度,形成跨文化行为的技能和技巧。“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目的是,继承各民族优秀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多民族大家庭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与和睦相处,最终实现多民族国家在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各民族大团结。

六、结语

当今的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界,现代国家应当充分尊重其文化的多样性。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里,多元文化教育不仅保护了少数族群的传统文化、语言、生活习惯,而且提供了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为使教育能够更好地考虑到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元文化教育是包含广阔、内含深刻、意义深远的全球性敏感问题,它涉及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公民,涉及教育的所有方面及其整体改革。进入新世纪后,全球化、信息化是一种越来越突出的趋势,它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在全球化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多元文化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由于多元文化教育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关于多元文化教育问题的研究中,要把这种教育思想有效地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真正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钱民辉.教育社会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杨军红.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探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5]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6]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论纲[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7]尹可丽.国外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民族地區教育的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 1999,(3).

[8]杨晓.多元文化教育——关于民族教育的新理论[J].民族教育研究,1998,(3).

[9]何喜刚,王鉴.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9,(3).

[10]王军.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1999,(3).

多元文化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影响下,各学科都开始进行本学科课程的创新改革。新课程理念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高中政治是高中学习中十分重要的课程,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的发展中至關重要,那么如何将多元化教学巧妙应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呢?重点阐述了体验式教学、问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以求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高中政治教学;应用

一、在课堂中融入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作为体验式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在“体验”二字。它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从而去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从而共同受到启发,产生共鸣,师生之间真正地交换思想,并让彼此的情感体验在交流中进行碰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静静地听,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的作用,对学生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缺少互动,长此以往,学生会出现厌烦、被动的情绪,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厌学的心理。在体验式教学中,当讲《整体和部分原理》时,我们可以先去引导学生关于生活中哪些是整体,哪些是部分,并进行思考与探讨,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活跃课堂气氛。此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张扬学生个性。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活跃政治课堂氛围

体验式教学有助形成一种以学生为根本,师生间体验、生生间体验的有效互动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师生间共同思考,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例如教师和同学之间共同探讨环境污染的问题等,这时,教师不再是教师,是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一种身份。

二、将问题教学法贯穿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不定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教学法可以让互动式问题教学和政治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一)有利于唤醒注意,提高学生兴趣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如果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问题一定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这样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学习,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去进行主动的思考。例如,教师在讲解《事物变化发展原理》的时候,可以适当地根据我国房地产的案例进行举例,并询问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发现,自己住房价格情况有何变化,这样就让学生感觉比较亲切,比较真实,从而有兴趣去回答。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不能随意提问,要注意进行学生学习的引导。

(二)切准问题发起点,引领学生参与课堂

在进行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切准提问的时机,一定要对教学有所帮助,一个不好的时机往往会取得相反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不知所云。时机的选择要靠多年的教学经验来判断。教师可以选择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进行提问,因为难点往往对学生来讲比较困难,在学生困惑的时候进行发问可以帮助学生排解困难的思维,从而由浅到深,逐步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教师还可以选择在普通处发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许多知识点,不至于被遗忘。还可以进行随机发问,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不会被其他东西干扰思绪,把学生及时拉回到课堂上来。

三、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开阔学生视野

(一)采用多媒体可增加和丰富课堂容量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喜爱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多媒体可以充分展示视频、图片等内容,这样可以丰富课堂的容量。同时,教师可以采取插入新闻报道、视频动画等内容,使课堂更加多样化。教师在进行《普遍联系原理》的讲解时,可以通过展示制作的示意图,然后加入相关的依法治国等新闻,从而去进行论证和探讨。这样使学生感到形象可感,从而让教学效率大大提升。

(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政治理论课程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因为学生的兴趣不够浓厚,学生不善于进行自主学习。如果可以相应地加入多媒体方法,这样使整个课堂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不同的运动过程来加深理解,同时给学生抛出相关的问题进行思考,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三)多媒体可明确教学重点,降低教学难点

因为多媒体独特的特点,可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形象具体的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出来,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更能突出重点。例如在学习物质和意识的概念的时候,可以制作相关的大脑反射路线图,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高中政治由于具有概念比较抽象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采取多元化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车世光.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育界,2012(1):32-33.

[2]周瑶.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文教资料,2010(34):143-144.

多元文化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由于社会现代化极速的发展导致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而全球化又进一步凸显了文化的多元化。本文将介绍多元文化的内涵,以及在全球化视野下多元文化的利弊。多元文化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建构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因而促进了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方向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英语教学与文化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应理顺文化多元性与英语教学的关系。扎根民族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结合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包容度,提高文化创造力。

【关键词】:多元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英语教学

一、多元文化的内涵解读

多元文化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一种极为引人注目,又充满争议的现象。那么什么是“多元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描述人类的多元起源于发展时采用了“多种文化的星球”这样一个比喻,意指人类文化的多元起源、多元发展和与多元未来。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因其历史、地理、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凸显,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影响、冲突与融合变得更加激烈。

在多元文化的内涵当中,首先文化是平等的。社会是由不同民族、群体组成的,社会成分如此多元就决定了文化的多元,现今存在的各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文化并无优劣贵贱之分,因而所有文化都有其生存权和发展权。再次文化是需要交往的。多元文化是在一个区域联合体、社会共同体和集体群体中共存的,并且是有一定相互联系的文化,交流和交往是多元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它存在的基础。再次是文化的差异性,各民族或者集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通过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过程而逐渐确立起来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或者集团的文化各具特色,表现出多元发展的特性。第四就是文化的内聚性,不同的文化之所以能够共存于一个共同体内,其中重要原因就在于各种文化不仅承认了彼此的差异性,更重要的是它们也发现了彼此的共性和各种文化间相互借鉴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元文化的实质就是提供处理两种以上文化间相互关系的态度,维护多元文化赖以存在同一体的手段和方法。

二、英语教学与多元文化教育的关系

英语教学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历年的英语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出,学习英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语言课程,同时也是拓展知识、了解和认识世界文化的一门教育课程,具备了工具性以及人文性,英语教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要时刻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传授国际文化知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通过英语教学来实施,这样充分体现了外语学科 “文化” 育人的专属特点以及教学中英语特有的文化内涵优势以及特点。英语教学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英语作为我国一门语言学科, 承载了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奠定了文化中丰富的内涵,体现出英语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生活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行为礼仪等方面。因此,运用多元文化方式开展英语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细致的了解世界上运用英语的国家,了解各国家文化差异, 理解不同国家所产生的文化差异和相互联系及作用。所以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时代、社会和学生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英语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

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当中,“教师正与一群来自多元化背景和有着不同的广泛经历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那么首先,教师就应该是所有孩子的关怀者,教师有责任去关怀来自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所有学生。将学生的学业、情感和社会需求置于教學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多元文化的理解者,如何唤起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教师具有多元文化的运作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多元文化发展,教师需要摒弃狭隘的文化本位思想,树立一种多元文化视野,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只有具有一种对他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倾听一切文化群体的需求,才可能在教育中不埋没任何一个人,提供平等学习的环境。

多年来,通过实践对英语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很容易发现, 英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元文化教学是否得以顺利开展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同时这也是多元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顺利开展的前提。部分教师文化程度不够,导致难以将中西方文化结合进行教学活动、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此外,部分教师将英语教学变成了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们学的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英语文化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将中西方文化结合带入教学中。第二是在英语教学中确立多元文化教学目标。英语教学就是通过对外国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拥有一种新的文化意识,能够在充分知晓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不同的文化,从而认识世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了解和掌握外国语言的学习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对外国语言学习的习惯,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这也正是当代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综上所述,多元的英语教学目标是理想而又科学的。第三要采用丰富的英语文化教学策略。教师在英语文化教学中采取丰富且多样的教学策略,这是通过多元文化教学英语关键。枯燥单调、死板的课堂不仅是降低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效率, 还会减弱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运用丰富的教学模式来传播文化,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多元文化内涵的解读,对多元文化实质意义的理解分析,探究当前多元文化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的生存现状。从而浅析在其视野下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和改变措施。以及我国英语教师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与进步。更为全面以及深入的研究是留给笔者今后要做的工作。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多开展讨论此类的研究,为我国英语文化教学工作的改进献计献策,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具有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 欧文拉兹洛 . 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阅际专家小组的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陈时见 . 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J]. 比较教育研究,2005,(12):187.

上一篇:项目周例会范文下一篇:英语教育建构主义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