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计量论文范文

2023-11-13

人力资源计量论文范文第1篇

1 人力资源的会计计量的分类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其计量基础主要不是以投入价值而是以产出价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这使得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不可能绝对准确, 而只是采用推算的方法, 主观判断及估计性较大。另外, 人力资源价值还受到许多因素, 如工作条件的好坏、职工工作态度的影响, 所以除了货币计量外, 还需大量地应用非货币计量方法, 方能较为确切地计量。以下分别介绍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这两种方法。

1.1 货币计量方法

货币计量方法主要包括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商誉折现法、经济价值法等, 以下分别进行探讨。

1.1.1 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

它是用职工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V代表人力资源价值;W (t) 为该职工今后第t年的工资报酬收益;i为适用于该职工的收益贴现率;t为人力资源价值的计算年限。该种方法计算简便, 只需要知道未来工资报酬数额、计算年限和选定折现率后, 便可计算出来。例如:江科环境工程公司现有员工27名, 其中包括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各一名, 两人分别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 是废水废气治理方面的专家;财务人员2人, 实验员4人, 其余19人均为相关专业的设计人员, 他们的学历均在大学本科以上, 拥有相应专业中、高级技术职称。2003年的工资总额分配情况:总经理和副总经理采用年薪制, 年薪分别为4万元、3万元;财务人员、实验员、设计人员实行月薪制, 月基本工资分别为1200元、1500元、2000元;企业员工均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企业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为5%, 职工的收益贴现率为10%。则人力资源价值=[40000+30000+ (1200×2+1500×4+2000×19) ×12]× (P/A, 10%, 5) =626800×3.791=2376198.8 (元) 。把职工工资作为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 没有考虑到由于人力资源素质差异而造成的不同企业间的效益差异, 这种方法反映的只是人力资源的部分价值, 没有反映出人力资源的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 因而也没有反映出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而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 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远远大于其交换价值, 因而这种方法一般都低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

对于工资差异的影响因素, 除人力素质外, 还有非人力资源因素, 在计算时, 这些因素必须考虑到。诸如某些行业或某些工作 (如地质勘探、井下采掘等) 的工作条件较艰苦、工作环境较差,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们不愿意进入某些行业或从事某项工作, 这时就必须以较高的工资来吸引人才。

1.1.2 商誉评价法。

如果企业过去若干年的累计收益超过同行业平均收益, 其超值的部分或全部原因可看成是人力资本的贡献, 因此这部分超额价值利润应通过资本化程序确认为人力资本的价值。计算公式为:人力资本价值=本企业实际净收益/行业投资报酬率-企业总资产, 该公式表明, 将行业投资报酬率与本企业实现的净收益相比折算的资产, 与企业实际占用资产之间的差额, 即人力资本价值。例如:某企业的净收益为70万, 行业投资报酬率为10%, 总资产为500万。则该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70/10%-500=200 (万元) 。该种方法的计算是基于每年的实际收益数, 而且不必对未来收益进行估算, 因此它不仅具有更大的客观性, 也与现行会计惯例较为接近。该种方法确定的人力资源价值也只是人力资源的部分价值, 而且只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企业实际带来的收益与按行业人均实现的收益为标准计算的企业的人力资源可能创造的收益之间的差额, 它反映的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的部分相对价值。另外, 当企业的收益率等于或低于行业的平均收益率时, 按该种方法计算的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为零或为负, 这样就可能低估人力资本的价值。

1.1.3 经济价值法。

经济价值法是将组织或组织中的某一群体在未来一定时期所实现的收益的预测值中按人力资源投资率 (即该组织或群体的人力资源投资占全部资产投资的比重) 计算出来的属于人力资源投资实现的部分的现值作为该组织或群体的人力资源的价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V表示人力资源价值;Rt表示第t年的收益;i表示折现率;Ht表示第t年的人力资源投资率;t表示未来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年限。例如:某公司每年人力资源的投资额为10万元, 全部资产投资总额为50万元, 假设合同期是五年, 每年的收益分别为10万元, 15万元, 18万元, 19万元, 20万元, 贴现率为10%。人力资源的投资率=10/50×100%=20%, =10.18 (万元) 。当未来收益中属于人力资源投资实现部分的现值大于零时, 经济价值法认为该现值为计算对象的人力资源价值, 但这只反映了人力资源的部分价值, 即反映的是人力资源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中转化为组织收益的那部分里面按人力资源投资率确定的价值, 因而低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而当未来收益中属于人力资源投资实现部分的现值小于或等于零时, 则不能用这种方法来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

1.2 非货币性计量方法

常用的非货币性计量方法主要有表格、指标和文字说明等。

1.2.1 职工技能一览表法。

就是用表格的方法将人力资源技能信息记录储入信息库, 经过整理、归类、汇总后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的评价、管理。表中将各个组织成员所具备的能力或技术详细地排列出来, 其中包括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工作经验、技术等级、技术职称等。职工技能一览表可分为职工技能一般资料记录和职工技能专门资料表。还可以建立特殊人才一览表, 设置一些所需要了解的项目, 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控制和规划等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

1.2.2 人力资源价值技术指标统计法。

是利用统计方法计算一些有利于人力资源价值计算和分析的人力资源技术指标的方法。指标可以根据需要设定, 常用的指标有职工离职概率、职工年龄结构变化、人员结构比率等。

1.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是一种综合定量考核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先对被考核者进行要素分析评定, 即对每个被考核者的某些方面逐一分析和考核, 在此基础上, 对各评价因素和要素按其重要程度不同, 取不同的权重因子, 用权重和的方法计算出各因素和要素的分值, 并转化为百分制分值, 再进一步汇总得出评价总分, 从而综合、全面地评定人的表现能力。

2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的使用

上述介绍的各种计量人力资源会计的方法各有优缺点, 单单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来计量, 是达不到既定的目标的, 而只有将其中的几种方法融合起来, 取其所长, 避其所短, 才能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更精确的、更可靠的信息。

将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 在计算人力资源价值时, 由于个人禀赋的差异使得人力资本具有非同质性, 根据一般能力、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不对称分布, 可将企业内的人力资本分为两类----生产型人力资本和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生产型人力资源主要从事简单的机械性劳动, 一般无多大创造力, 该类型人力资源一般是趋同的。在劳动力供给充足的条件下, 由于企业剩余价值的贡献较少, 发生在该层次人员上的支出也相对较少, 不必测定潜在价值以构成人力资产只需双方约定, 以一方提供的工资、奖金等补偿成本获得另一方人力资源使用权即可。考虑到重要性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 一般只需计算其取得、开发和维持成本, 这类人力成本采用货币计量, 此外, 由于生产型人力资源更多地是属于团队生产的特征, 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不可能, 也不必只进行货币性计量, 对于那些因与别人合作而创造的价值采用非货币性进行计量。经营管理型的人力资源, 对一个企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一方面, 该人力资源所有者将其自身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和掌握的知识让渡给企业, 从企业定期获得固定报酬, 这部分价值用货币进行计量, 而对于职工的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工作经验、技术等级、技术职称等, 是不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的, 为了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必须用非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这种方法克服了纯粹的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的不精确性和纯粹的人力资源的非货币性计量或模糊计量的不可靠性, 只有将两部分结合起来, 才能对人力资源的计量客体进行相对完善的描述, 并且将生产型人力资源与经营型人力资源区分开来, 这符合重要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

综上所述, 人力资源会计方法研究工作的起步较财务会计晚的多, 又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 研究起来比较困难, 现在的劳动力市场还不成熟, 实施的可能性更小了。尽管其发展受到这样那样的阻碍, 但这一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力资源会计方法会有更大的产生、研究空间。

摘要:本文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作了一些探讨, 并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会计,人力资源,计量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德红.《疑难会计业务精解》[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1-1

[2] 高伟富, 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3] 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4] 吴裕舜, 葛丹, 甘琳.人力资源会计有关问题[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6. (2)

[5] 邱学君.人力资本价值的货币计量方法评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6. (2)

[6] 杨俊.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J].会计之友, 2006. (3)

[7] 朱乃平.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案例分析[J].财会研究, 2006-3-7

[8] 佚名.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确认与计量中华财会网, 200006期

人力资源计量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意义]通过对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对比分析,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差距所在,并且根据研究热点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国内外今后的研究方向。[方法/过程]本文选取CNKI和Web of Science作为数据来源,对国内外计量经济学学科2008-2017年的文献通过可视化软件CiteSpeace从年代分布、关键词、期刊、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国内外的研究热度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准,在研究涉及的领域广度和深度方面,国内略落后于国外,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和解决各类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可能会是今后研究的新热点。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发展趋势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9.02.004

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学科,它对描述经济现象有实用性强、精确性高与时效性佳等优点,因此在经济学研究的运用中占主流优势。

国外首先将计量经济学用于微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理论出现后,在宏观经济方面的应用发展很快,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更加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同时,作为一门用于分析各种现象的学科,结果的可信度尤为重要,例如Imbens G W等就计量经济学如何更好地设计研究,提升方案评估的准确度进行了研究[1];而在国内,计量经济学的开发与应用比较晚。近30年我国才比较广泛地应用计量经济学。朱成全等[2]、苏畅[3]就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问题探究;洪永淼和李子奈[4-7]等就计量经济学的功能和局限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探讨计量经济学在国内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计量经济学的文献收集统计,对当前的研究热点及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数据来源与方法

国外文献数据以Web of Science为来源,以“标题=Econometrics”为检索条件,检索范围为2008-2017年,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16日,检索到相关文献共400篇。

国内文献数据以CNKI为来源,以“标题=计量经济学”为检索条件,检索范围同为2008-2017年,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17日,检索到相关文献共646篇。

本文通过运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检索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文献信息的可视化,可以较为直观地通过了解到所研究学科的过往及当前研究的热点和今后研究趋势的大体方向,该学科的热门研究领域等。

2文献时间分布

发文数量的变化可以直观地看到某学科在特定时间段内研究热度的变化,是衡量该学科在该时间段内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对分析发展动态和预测未来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图1可知,2008-2010年3年间,有关计量经济学的文章数量呈上升趋势,2010-2013年3年间呈下降趋势,之后直到2017年文章数量呈缓慢增长状态,研究热度没有较大变化。国内相关文章数量在前五年间呈快速增长状态,在2012年达到最高数量,之后数量有所下降,之后又有所回升。从文献数量来看,国外发文量整体在50篇上下,而国内整体在70篇上下,可知国内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热度始终高于国外。从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来看,计量经济学仍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3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分析

3.1核心期刊分析

3.1.1国外计量经济学学科的核心期刊分析

将国外相关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将Node Type设置为Cited Journal,阈值设置为T50,其余选用默认值,得到的国外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如图2。图中圆圈的颜色和厚度表示被引的时间以及当年被引频次,每个节点分别表示一个期刊,节点的大小表示期刊被引频次,节点之前的连线越粗表示期刊之间的共引越高。

通过图2可以得知,国外有关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共被引期刊来源主要为ECONOMETRICA、J ECONOMETRICS、REV ECON STUD、INT ECON REV等經济学领域期刊,J REGIONAL SCI、PAP REG SCI、GEOGR ANAL等环境科学领域期刊以及BIOMETRIKA这样生物学领域的期刊。

其中被引频次较高的期刊有ECONOMETRICA、J ECONOMETRICS、AM ECON REV、J AM STAT ASSOC,分别为144次、122次、92次、72次。这些都是数学和经济学学科领域的期刊,是国外计量经济学学科研究的重要文献来源。同时,中心度较高的期刊分别为ECON J、J AM STAT ASSOC、REV ECON STAT,分别为0.19、0.17、0.15,这说明这3种期刊中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文章质量较高,对国外该学科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支撑作用。其中J AM STAT ASSOC的被引频次和中心度都较高,说明该期刊有较高的核心地位。

3.1.2国内计量经济学学科的核心期刊分析

对国内计量经济学学科的核心期刊的分析主要从该方面的载文量较高的期刊展开。对数据中的期刊进行统计,得出国内646篇文章共分布在330余本期刊上。对载文数量相对较多的期刊进行统计发现国内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文献几乎都集中在经济学和教育学领域的期刊上,而在其中经济学领域期刊刊载的文献数量更多,这表明国内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经济学领域,该领域期刊所刊载的文献多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而教育学领域的文章则侧重于计量经济学学科教学模式、方法的探讨、分析。

从核心期刊的领域分布来看,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的核心期刊都主要分布在经济学这个学科领域。因为计量经济学是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经济现象,并以揭示经济规律为目标。并且由于经济学方法论的科学性受到重视,实证经济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更加巩固了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7]。所以经济学领域必然和该学科交叉最多。

从国外期刊共被引图谱来看,国外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已经开始涉足环境学和生物学这样的领域,而国内在其他领域更多的是对该学科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探讨,因为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3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并在中国经济学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8],因此国内教学领域期刊有较多和计量经济学相关的文献,而在教学类之外的期刊,并没有刊登较多关于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文献,和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2重要作者分析

3.2.1国外计量经济学学科的重要作者分析

首先确定出被引频次较高的作者,将Node Type设置为Cited Author,阈值设置为T50,其余默认,得到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被引频次最高的作者为ANSELIN L,为57次。ANSELIN L是空间计量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者,他的主要学术成就之一是将空间计量学的研究从边缘转移到主流计量经济学能够接受的范围,从而推动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计量经济学研究基础。他最有名的著作《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总共被引用6 000余次。其他例如WOOLDRRIDGE JM则是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他以横断面和面板数据分析的理论贡献而闻名,同时也是流行计量经济学教科书《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A Modern Approach》的作者。而其中中心性最高的作者是PESARAN MH,他在计量经济学、实证金融学、宏观经济学和伊朗经济领域拥有200多种出版物,并且是石油和中东经济学方面的专家。

3.2.2国内计量经济学学科的高产作者分析

对国内重要作者分析从高产作者入手。首先确定国内近十年来计量经济学学科的高产作者,根据普赖斯定律[9],撰写全部论文一半的高产作者的数量,等于全部科学作者总数的平方根,即m=0.749(n.max)0.5。对近十年来国内计量经济学学科的646篇文献进行处理,共得到591位作者,通过统计得到10年内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为10篇,故可得出m≈2。因此该时间段的高产作者为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作者,总计21位。如表2所示:

从中可以发现,李子奈近十年的发文数量最多,达10篇,也远高于其他作者的发文量。曾发表过《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7,10-11]等文章,可以得出他对于计量经济学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有较多深入的研究。其他方面,白仲林等[12]主要研究结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识别应用,刘丽艳等[13-14]对于计量经济学在国内的应用以及局限性、精确性问题有较多的研究,张文爱、阳玉香和孙建等[15-17]则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有较多的探讨。

近十年来国内外有较多作者对计量经济学学科的相关问题有所研究,他们对于计量经济学学科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根据共被引作者的分析,国外有较多作者都有引用研究空间计量经济学方面作者的文章。国内高产作者更多的是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应用以及模型的精度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同时对比相关作者文章的被引频次,发现国外高产作者的文章被引频次要高于国内作者。

3.3研究热点分析

3.3.1国外计量经济学学科的研究热点分析

对国外数据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将Node Type设置为

关键词是起着关键作用的字或词,向上具有阐释性,向下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承载着最主要、最核心的信息,是获取更多信息的源头,是掌握文本重要信息的關键。通过对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某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图4可以得知,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为Model(模型)、Econometrics(计量经济学)、Spatial Econometrics(空间计量经济学)、Timeseries(时间序列)、Estimator(评估)、System(系统)、Regression(回归)、Identification(识别)、Policy(政策)、Paneldata(固定样本数据)、Demand(需求)等关键词。国外近十年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对研究对象进行回归分析。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如何在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中处理空间相互作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结构(空间不均匀性)的结构分析。而空间数据分析和建模技巧与GIS的结合,现已广泛应用于经济政策分析中,尤其是实产和房地产经济、环境和资源经济、发展经济。标准的计量分析技巧在面临空间自相关时通常会失效,而这种情形通常会在地理或横截面数据中集中出现,这也是空间计量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之后,再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发现可以得到7个聚类,如图5所示,分别是Equation(方程式)、Regional Modeling(区域建模)、Ces(常数替代弹性)、Stochastic Volatility(随机波动)、Sensitivity Analysis(敏感性分析)、Policy(政策)、Economics(经济学)。这7个类别代表了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具体研究热点。

其中,Regional Modeling、CES、Stochastic Volatility都与计量经济学建模有紧密关联,其中Regional Modeling是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一种建模方式,是对给定的有限区域进行详细的预测。由图5中所表现出的聚类可以得出,国外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热点还是多集中于对于建模的研究,其他也有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各类经济政策、策略进行评估。例如Debarsy N等[18]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来分析跨区域的国际风险溢出最有效的现实—信息连接渠道以及哪些国家因为他们的经济环境遭受了更多的风险。Cho S J等[19]通过汽车租赁公司的案例探讨了计量经济学作为辅助私人决策者的工具的潜在可行性。运用计量经济学对问题分析需要借助建模,而建模的精确性又影响结果的准确度和可信度,从聚类视图可以得知,国外现阶段的研究热点大体上还是运用建模分析问题,同时探讨如何提高模型的精确度以及可信度。

3.3.2国内计量经济学学科的研究热点分析

用同样方法对国内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国内计量经济学学科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如图6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国内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计量经济学模型”、“数量经济学”、“经济计量学”、“案例教学”、“空间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教学效果”等。不难看出,国内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影

响因素的分析和对于教学模式、方法的探讨。

之后同样对国内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到图7。主要的聚类有“计量经济学”、“影响因素”、“教学效果”、“经济增长”、“经济计量学”、“电力需求”、“空间计量经济学”、“特征价格模型”。

1)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国内外都对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有较多的研究,上文已经提到,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在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中处理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结构分析。已广泛应用于诸如房地产、环境和资源的经济政策分析中。国外方面,ANSELIN等通过建立更有效的空间计量模型,使空间计量理论更为完善,并通过计算软件方法实现研究,极大推动了空间计量经济学在区域经济学中的作用[20]。而在国内,也有通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學的方法对各省份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分析老龄化区域溢出与分布差异等。国内关键词聚类中出现的特征价格模型就是用于揭示房价的形成和变动规律。

2)国外的研究热点更偏向于对于敏感性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相关的理论方面的研究及应用。高频关键词都是有关于模型建立的参数。计量经济学最主要的研究手段是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所以模型的建立可以说是相关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步。计量经济模型主要用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估。国外学者认为通过计量经济学对政策进行评估对于从事相关工作的研究人员有很重要的意义[21]。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许多不同的经济政策中选择较好的政策予以实行,或者研究不同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目标所产生的影响的差异。例如给出某商品的各种不同价格,分别预测未来各种不同的需求量,由此确定比较合适的商品价格。

3)国内的研究热点更偏重于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教学模式方面的问题。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经济现象,并以揭示经济规律为目的。近年来国内有大量基于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增长拐点、各类因素诸如财政收入或股市对于经济增长的分析。例如缑小平[22]基于计量经济学和微积分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拐点问题进行了研究,陈得文等[23]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及其空间效应分解的问题。国内也有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联系进行分析的文章[24]。其次,国内的研究热点也涉及教学模式方面的探讨,比如对于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从性质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或者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一门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与经济学、数理统计都有密切关系,难度较高。李子奈认为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应当做到理论与应用结合,做到“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的结合”,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25]。王立平等认为计量经济学与数学和统计学是有明显区别的。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经济问题,它必须以对经济现象的透彻认识为基础,因此除了理论教学,也要加入实验教学,划分研究小组,从“教”向“导”转变。此外,聚类视图中出现了“电力需求”,电力负荷预测问题涉及电力系统规划和设计,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电力市场交易等多个方面,它已成为现代化电力系统运行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而它的核心是数学模型问题,因此国内对于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中的应用也有相关研究[26]。

3.4研究前沿分析

3.4.1国外计量经济学学科的研究前沿分析

对国外计量经济学学科的研究前沿分析主要通过对近十年来关键词的变化展开。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参数设置与之前相同。将视图显示类型选择为Timezone,得到图8。

同时对各年份被引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如表3所示。

由表3中数据可以得知,大量的高频关键词集中在2008-2010年这个时间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有Econometric Model(计量经济模型)、Estimator(估计)、Time Series(时间序列)、Spatial Econometrics(空间计量经济学)、Model(模型)、Financial Econometrics(金融计量经济学)、Regression(回归)、Identification(识别)、Policy(政策)、Applied Econometrics(应用计量经济学)等,说明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对经济政策进行估计、评价一直是国外该学科的研究热点。

而在2011-2016年,关键词的频数相较之前有所下降,根据高频关键词来看,各学者正在尝试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这个阶段出现频次较高的典型关键词有System(系统)、Demand(需求)、Economics(经济学)、Economic Growth(经济增长)、Economic Relation(经济关系)、Volatility(波动)等。从中可以得出该时间段内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依旧是影响经济的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此年段的高频关键词,还有一些涉及其他领域的关键词,例如Land Use(土地利用)、Geography(地理)、Distance(距离)等,表明已经有学者将计量经济学应用到地理学,通过和微观模拟方面知识相结合可综合解决出行需求、居住、就业、服务和城市用地利用问题。

2017年间虽然没有出现频数较高的关键词,但新颖的关键词数量较多,有Unemployment Rare(失业率)、Treatment Effect(治疗效果)、Big Data(大数据)等。表明计量经济学已经被运用到分析社会现象,在医学方面也有所涉足。而现在整个社会走向数字化,特别是社交网络和各种传感设备的发展,以统计检验著称的计量经济学势必会受到大数据的冲击和影响。

3.4.2国内计量经济学学科的研究前沿分析

同样对国内近10年来关键词用Citespace进行统计,对分析关键词得到的视图显示类型为Timezone,得到图9。

并对选取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按时间进行排序得到表4。

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国内计量经济学的高频关键词出现时间同样集中在2008-2010年这个时间段,具代表性的关键词有“经济增长”、“教学改革”、“案例教学”、“空间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问题”、“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回归分析”等,表明国内近10年来也同样更多得将计量经济学运用到研究经济增长的各种问题、因素上。同时,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国内各大高校也热衷于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改变。

之后的2011-2016年6年间,出现频次较高的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有“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就业率”、“金融发展”、“问卷调查”、“局限性”、“应用型人才”、“实证分析”、“微积分”、“pbl”等,与上一个年段相比,此时间段计量经济学并没有过多地渗透到其他领域的研究当中,多了一些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而在教学方面,多了对于问题式学习、实践教学的探讨,这些都是在同西方的教育方式相靠拢。

而在2017年间,国内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并没有什么新的突破,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变化也较前两个时间段少很多,但这并不说明没有创新性的研究。在医学方面,张宇通过对父母受教育程度、母亲孕期抽烟程度、家庭收入等数据进分析婴儿出生体重[27];张宝贵通过对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匹配的模型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28];王冠人等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和中国省域环境污染进行了分析[29]。可以得出国内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开始涉足医疗、社会、环境、人口领域。相信今后国内会更加注重对于这些领域的研究。

1)对比国内外的研究前沿,发现近几年国内外的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都有开始涉足于环境和医疗领域的研究,都分别对于工作方面的就业率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研究分析,可以推測今后国内外在社会现象的成因以及发展趋势上,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将会更将明显,而对于环境和医疗这类社会各层都非常关心的领域,更加需要加强研究,发挥计量经济学的作用。

2)相比于国外,国内对于计量经济学学科的教学方面所做的研究要更早,并且都是倾向于同国外的教学方式相靠拢,而国外有关教学方面的研究在后几年也开始出现,这表明国内外在教学领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3)国外率先就大数据和计量经济学进行了探讨研究,伴随大数据分析取代样本分析,计量经济学不再单纯地依靠实证数据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有着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且数据的采集具有实时性;大数据处理和数据建模都有专业的大数据团队来完成;计算机本身拥有强大的计算、分析和处理能力,计算机没有失误、不存在偏见和丰富的感情色彩[30],为计量经济学的数据来源和处理提供了保障,大数据和计量经济学相结合是大势所趋,而国内的研究并未过多涉足这方面。

4)国内外每年都对计量模型有较为多的研究。对于社会现象、其他领域问题的分析和预测,都是基于模型得出的结果展开的,建模是否科学,对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客观事实比起模型更复杂,同时也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相信如何让建模更加完备,结果更加可信、真实程度更高,也一直会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4结语

本文通过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国内外有关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发文量、核心文献、高产作者、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对国内外的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国内无论在文献数量还是文献数量增长幅度上都要高于国外,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热度要高于国外。但从趋势来看,国内外发文量的差距正在缩小。

2)通过对国内外的载文期刊进行分析,发现计量经济学学科的核心期刊主要分布在教育学、经济学等领域,同时也有向地理学、生物学等领域扩散的趋势。

3)通过对作者的分析,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计量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偏重领域较为不同。国外学者发表的文献侧重对于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解决的存在空间差异性与空间相关性的问题。国内较多作者侧重对模型准确性的研究以及对学科教育问题的讨论。

4)通过以高频关键词分析为主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的分析,得出国内外对计量经济学在经济方面有较多的研究以外,对计量模型的准确性和其他有关建模精度问题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下过,同时都对医疗和环境领域有所涉足,并且都对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趋势有较多的研究。相比较之下,国内更侧重教育领域的研究,对于医疗和环境领域的研究相比国外起步较晚。国外率先对大数据和计量经济学的结合进行了研究。相信通过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计量经济学会在其他领域问题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由于选取的数据库的完备性,数据量的不足等问题,可能会使研究结果不够全面,分析得到的结果必然会存在偏差。为此,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可云,杨孟禹.国外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回顾、进展与述评[J].产经评论,2016,7(1):5-21.

[2]朱成全,刘丽艳.论多元方法论框架下的计量经济学观[J].经济学家,2013,(4):5-12.

[3]苏畅.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11):94-101.

[4]洪永淼.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前景[J].统计研究,2016,33(5):3-12.

[5]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5):139-153.

[6]李子奈,齐良书.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27(9):133-146.

[7]李子奈.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J].经济学动态,2008,(11):16-21.

[8]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5):139-153.

[9]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0]李子奈.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J].经济研究,2008,(8):136-144.

[11]李子奈,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2):69-83,221-222.

[12]白仲林,缪言,韩猛.结构参数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识别及其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6,35(3):503-516.

[13]刘丽艳,朱成全.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6-52.

[14]刘丽艳.计量经济学局限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3):3-14.

[15]张文爱.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消费函数模型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7,(1):416-417.

[16]阳玉香,谭忠真,莫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212-213.

[17]孙建.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优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4):135-136.

[18]Debarsy N,Dossougoin C,Ertur C,et al.Measuring Sovereign Risk Spillovers and Assessing the Role of Transmission Channels:A Spatial Econometrics Approach[J].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2018,2(87):21-45.

[19]Cho S J,Rust,John.Is Econometrics Useful for Private Policy Making?A Case Study of Replacement Policy at an Auto Rental Company[J].Econometrics,2008,1(145):243-257.

[20]張可云,杨孟禹.国外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回顾、进展与述评[J].产经评论,2016,7(1):5-21.

[21]Imbens,Guido W,Wooldridge,et al.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Econometrics of Program Evaluation[J].Economic Literature,2009,5(47):5-86.

[22]缑小平.中国经济增长拐点问题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学和微积分学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2017,(1):8-17.

[23]陈得文,陶良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及其空间效应分解——基于SUR-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J].经济评论,2012,(3):49-56.

[24]马丽梅,刘生龙,张晓.能源结构、交通模式与雾霾污染——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6,37(1):147-160.

[25]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26]杨宗麟,吴德伟.利用“计量经济模型”预测电力负荷[J].华东电力,1997,(3):3-7.

[27]张宇.计量经济学下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决定因素(英文)[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5):108-113.

[28]张宝贵.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探讨——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匹配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解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5):64-70.

[29]王冠人,言鹏韦.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与EKC模型的中国省域环境污染分析[J].经济师,2017,(6):14-15,18

[30]冯鹏程.观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望大数据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J].经济学家,2015,(5):78-86.

(责任编辑:郭沫含)

人力资源计量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要提升市场份额,实现既定利润目标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并获得较高的收益,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和思考,并解决的问题。企业发展受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内部企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仅从企业财务成本管理这个方面来分析,控制成本、节约费用是企业获得较高收益,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多数企业存在着财务成本管控制度不完善、成本核算方法比较落后、成本管控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文章对企业目前在财务成本管控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和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市场份额;财务成本管控;企业经营风险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7.143

1 企业财务成本管控的重要性

财务成本管控是指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控制经营费用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对企业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节能增效,则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关键点,它能够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因此做好财务成本管控工作,保持成本管理的高效性和合理性至关重要。企业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科学分析内外部环境,制定可行的预算方案。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通过预算对各项经营业务进行管理控制,通过审核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与预算成本费用进行对比,分析差异产生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把成本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最终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从而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成本管控制度不完善

健全、完善的财务成本管理制度是企业开展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企业健康平稳发展的主要保障。但目前多数企业的财务成本管控制度都不够完善,对企业成本费用的把控、经营目标的完成以及成本资金利用方面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造成成本管控制度不够完善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对自身的发展规划、经营情况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没有制定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使得企业内部岗位职责设置不够合理。部门内部岗位职责以及人员的责任不清晰,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不同岗位之间缺少相应的协作与明确分工。部门之间缺乏足够的协调沟通。以上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了企业内部财务成本的管理。

2.2 企业财务成本管控理念不强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目前多数企业把管理重点放到对外扩大规划,占领市场方面,忽視了对内成本管控工作。由此造成的结果内部管理混乱,决策层面对企业的财务资金状况缺乏了解,做出的决策不够科学严谨。另外,由于财务人员对成本管控方面重视不够,也造成成本费用缺乏监管,预算外支出或者超预算支出时有发生,造成企业现金流短缺,全年目标任务完成困难的情况出现。

2.3 财务成本管控核算方法比较落后

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是:一是将固定成本在不同种类产品中分摊。但是固定成本在产品中的分摊成本会随着产品量的增加而减少。因为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和分摊的固定成本构成了产品单位成本,因此,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产品单位成本减少。二是制造费用通常按产品产量进行分配,但实际上,季节因素、生产批次等变量与制造费用之间也存在关系,不应该全部按产量基础分配制造费用。以上成本核算方法产生的问题,一方面会增加企业利润,另一方面会产生误导决策的成本信息,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只有改进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才能做到有效的成本管控。

2.4 财务成本管控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新的行业、新的知识不断涌现,财会专业知识也在快速更新,对财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多数企业的财务人员还只是处于核算时发现成本异常的事后发现问题的阶段,不能达到在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程度。现代化的企业成本管控需要的是既能查出生产过程中成本方面存在的问题,又能提出切合企业实际的解决方案,甚至能从工艺源头上提出合理化节能建议的综合型人才。

3 对策建议

3.1 制定完善的成本管控制度

制定完善的财务成本管控制度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必要条件,特别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的需求及方向更是需要企业的密切关注。成本管控人员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流程与环节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监督,切实增强企业内部的管控力度,保证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序开展。企业应从以下三方面对财务成本管控制度进行完善:一是要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企业会计人员除了完成日常财务核算工作之外,还要积极参与生产经营过程环节、产品工艺流程环节,要充分了解产品的工艺流程,对构成产品成本的各项因素清楚明白,便于成本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要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做好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要编制科学的、可行的经营预算,并严格控制企业的超预算支出和预算外支出,确保成本费用按预算执行。三是要明确财务成本管理岗位职责,规范财务成本管理工作流程和程序,规范相关人员的权限和职责。

3.2 增强财务成本管控理念

为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求,企业财务成本管控理念必须增强。一是企业的领导层对财务成本管控的重要性应该有明确的认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从而带动全员参与到成本管控中来。二是加强对成本管控的宣传,明确财务成本管控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公司全员都要积极参与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献策,争当节能标兵”的良好局面。三是财务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财务成本管理理念,积极主动,学习掌握财务成本管控的知识,了解财务成本管控岗位职责,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 尽职尽责做好成本管控工作。

3.3 改进财务成本管控核算方法

要解决传统成本核算方面带来的问题,可以选择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核算方法是把直接成本和包括期间费用在内的间接成本更加准确地分配到生产过程、销售环节和服务环节的成本计算方法。它扩大了成本的计算范围,是以作业为中心(作业是指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各车间)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计算包括最初的资金筹集成本、产品设计成本、生产制造成本,以及之后的材料采购、人力资源消耗、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等发生的全部人、财、物的消耗总额,这样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真实准确。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更注重间接费用的分配。它主要依据成本形成的多样化,以作业计量指标为基础,大大细化了间接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的过程,进而提高了成本的可归属性,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对象也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总量,而是多样化的。不但把最终产出的各种产品作为成本核算对象,而且把资源、作业以及作业中心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归纳起来,作业成本法有以下四点优点:一是作业成本法使核算工作由注重成本核算向注重成本控制转变,它提高了成本管理的整理体水平。二是作业成本法使成本控制工作从成本的经营性控制向成本的规划性控制转变。在产品制造过程之前,制定详尽工程流程,挖掘每一个减少成本的工艺点,从源头上控制产品的成本。三是作业成本法使成本管理工作从产品制造成本管理向产品总成本管理转变。企业不仅要注重产品的制造成本,更要关注项目决策、设备升级、施工准备、营销、售后等一系列作业环节所发生的所有资源消耗,从而在“总体”上判斷产品的盈利性和价值创造性。四是企业应利用全面的财务信息系统,保证财务部门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财务信息的及时更新,为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创造更为良好技术条件,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3.4 培养高素质财务成本管控人员

要使企业成本管控人员达到高素质要求,做到既能查出存在的问题,又能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甚至能从工艺源头上提出合理化节能建议,需要企业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培养:一是从专业知识方面来讲,企业适当提高准入门槛,从学历、能力、经验等方面做出要求,满足复合型人才需要。企业还应鼓励财务人员定期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不断巩固提高专业水平,促进财务成本管控能力的提高。二是从职业道德方面来讲,企业要重视财会人员思想道德建设,定期开展一些思想教育活动。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教育,使财务人员能够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时刻牢记职业道德。正确认识财务成本管控工作,树立高度责任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将成本管控工作落到实处。

4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成本管控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增强市场活力和竞争力,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就需要制定科学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加强对企业财务成本的管控力度,强化财务成本管控意识,改进财务成本核算方法,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琼.关于中小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7(18):70.

[2]赵玲玲.企业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纳税,2018(23):211.

[3]李晶.制造业企业的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J].中国经贸,2018(17):233-234.

[4]王绍楠.企业成本管控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J].财会学习,2018(18):121-122.

人力资源计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计量学 食品工业 食品分析

在20世纪70年代便已经有了化学计量,其最先被S.Wold(瑞典化学家)来提出,我国化学计量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初期才开始起步,现阶段其已经成为独立的化学分科,在国际上已经颇具影响力。到目前为止,其已经发展成为分析信息与分析采样、化学实验设计与优化以及信号处理、数据库检索、计算机数字模拟法以及人工智能等比较热点的研究。现阶段计算机科学、统计方法以及应用数学更加深入的应用在化学应用中,在化学的各个领域中,化学计量方法以及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

1食品分析中常用的化学计量方法

现阶段化学计量学的发展更加深入,在食品领域中,化学计量学的应用在进行食品中较为复杂的有机成分数据检测的处理更为广泛,含有的为偏最小二乘法、主成分的分析、判别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得到人们的重视,化学计量的其他方法例如有多远线性回归、人工神经网络以及单类成分判别分析法等在食品工业也是具有重要的应用。

1.1 主成分分析法

主要成分分析就是指一种数据压缩技术,其在多元统计中存在,是通过最优的方法来使得矩阵中的信息得以浓缩综合测量,这样简化了数据,使得相关的维数得以降低,对于可以李彤原始变量线性组成的新变量进行寻找,并且利用这些对于数据测量的内部结构特征有揭示作用的数据来实现更为准确和简单的分析。

1.2 偏最小二乘法

偏最小二乘法指的是一种多因变量针对多自变量的对建模进行回归的方法,其是以因子分析为基础的多变量校正方法,不仅要对自变量进行考虑,还要岁因变量的作用多家考虑,并且利用对各自空间内的因子进行折衷,进而让模型能够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更好的同时描述。

1.3 聚类分析法

所谓聚类分析就是以“物以类聚”的原则为依据,来完成对特性相近的变量和观察单位的归类工作,系统聚类法、自组织神经网络以及k均值聚类法等都是聚类分析中常用的方法。

1.4 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将已知研究对象进行多个类型的分类,而且对于多种类型的已知样品所进行观测量的数据进行获得,从而根据准则来建立判别式,接着便是对于未知类型的样品进行分析和判别。判别分析法主要有人工神经网络、K-最邻近法、支持向量机、有线性判别等。BP人工神经网络是当前多种算法中应用最多的。SVM则是以以通机械系理论结构风险的最小化这一原则为基准,其对于原始变量向高维空间的投射则是通过一定的非线性映射方法来完成的,接着对样品来分类。这使得SVM对于ANN中有的局部最小以及拟合等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进而得以广泛推广。

2 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在食品分析里面的应用

2.1 对于食品营养成分分析里面的使用

分析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就是针对食品中含有的氨基酸、水分、各种糖类以及维生素等成本进行定量的分析。近些年来,光谱法、色谱法等在食品里面进行了应用,特别是红外光谱的方法在粮油脂食品中的应用情况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进行红外光谱的检测中,在官能团吸收峰中是存在着相互重叠以及各种噪音的影响的,对于检测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影响,不过在引入计量学以后就是可以消除这一部分背景的干扰,解析重叠波谱。在国内外的研究数据中显示,红外光谱数据的平滑滤噪以及二维数据中的重叠峰等问题,利用小波分析和化学计量学多元分辨技术来进行解决,是极为准确和方便的,这利于测量效果的定量以及定性。

2.2 在食品分类以及防伪分析里面的应用

由于食品本身的成分是非常的复杂的,一般会形成复杂的灰色甚至是黑色的体系,同时食品中的成分会受到食品种类、采集时间的差异以及产地的不同的影响。在加上食品的成分随着产地、采集时间以及食品种类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就使得食品分类以及对掺伪的分析成为难题。

化学计量学模式识别技术,使得食品的掺伪分析以及分类识别变得更加的科学课简便,此外,在食品分类识别、质量控制以及掺伪分析中有着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单类成分判别分析法(SIMCA)、聚类分析(CA)、成分分析(PCA)人工神经网络(ANN)、聚类分析(CA)以及判别分析(DA)等。

例如郭延生等人采用的为主成分分析、简易分类算法以及对于偏最小乘法回归法的判别来进行了马铃薯可见近红外光谱校正的模型的建立,对于非转基因马铃薯以及转基因马铃薯来通过该种模式进行判别区分,可以达到100%的准确率,对于这些能对红外光谱进行标明的并同化学计量学进行结合的方法可以对传统的马铃薯与转基因马铃薯进行快速真确的辨别。

2.3 在食品卫生监测里面的应用

所谓食品的卫生检测就是指确定你农药残留等危害元素,现阶段人们对于在食品中的残留的农药这一问题愈加关注,这就使得分析方法的快捷与灵敏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分析中引入化学计量学应用,对于在食品中存在的农药残留检测的问题能够有效解决,与此同时,这对于测量的精密度和信噪比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食品农残和其它有害因素进行检测的方法中最为常见的主要有最小二乘法、偏最小二乘法以及主成分回归等。比如说倪永年等人在优化实验分析时间的时候使用的是化学计量学方法,其对于牛奶中的三嗪类除草剂,如扑草净、莠灭净以及莠去津等的测定是利用气质联用来进行的,其结果表明,在进行不同的浓缩的时候,集中除草剂能够到达58.64%~63.22%的回收率。

3 结语

在对食品的分析过程中,化学计量学的使用,就食品分析中所出现的现代仪器数据的复杂化和多维化等问题进行了解决,并有效的化解了农药残留检测中所出现的多组分分析的难题,这使得食品分析的发展更具活力。在食品分析中,化学计量学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不过由于现阶段化学计量学主要的成分分析、分类和识别等主要是在粮油食品、酒类和茶叶等中,这就使得我们在对其他类食品的分析、以及有害元素检测等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就使得化学计量学的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得以扩大,这对于食品分析法在新领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与此同时,在各种仪器分析法同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作用之下,化学计量学必定会得到更快的发展,进而使得新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得以产生。

参考文献

[1]周统武,蔡娟.化学计量学的学科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信息,2009(03).

[2]梁逸曾,俞汝勤.化学计量学在我国的发展[J].化学通报,1999(10).

[3]陈燕清,倪永年.模式识别在食品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01).

[4]潘荣荣,曲刚莲,马果花.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J].化学分析计量,2007(02) .

[5]耿玉珍,高吉刚,刘葵.多波长线性回归光度法同时测定食品中钙镁[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2(01).

人力资源计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认;计量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第一次把公允价值引入到金融工具的计量,更真实地反映了金融工具交易的实质。金融资产属于企业资产重要组成部分,除包括传统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之外,新《企業会计准则》将按管理的目的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中除贷款和应收款项外,其余均属于证券类金融资产,而这三种证券类金融资产在具体核算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处理时比较容易混淆。因此,本文将主要对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进行分析。

一、金融资产的确认

根据对金融资产投资持有意图的不同,可将金融资产划分为:(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以进一步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比如企业为赚取差价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如果金融资产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则应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1)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2)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内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3)属于衍生工具,主要指期权和期货,但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和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挂钩并且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指当金融资产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应该将其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1)该指定可以消除或明显的减少由于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计量的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2)企业的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该金融资产组合、金融负债组合、或者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其中,对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不得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一种非权益性投资,在初次确认时即明确的确定一直持有该投资到期才收回,除非有企业因不可控制原因使得企业无法再对该项投资持有至到期,此时应该将其重新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到期时收回的金额,必须要固定或可确定。此外,旧准则中的长期债权投资中持有至债权到期的应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而对于到期时间少于1年的投资,如满足持有至到期投资其他条件,也应该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三)贷款和应收款项

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在通常情况下,工商企业因为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和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等。由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因而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一般应当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包括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但又不限于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和非金融企业所持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款项、企业持有的其他企业的债权等,只要它们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定义,就可划分为这一类。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就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了上述三类资产以外的其他金融资产。企业会计准则指南中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比如,企业购入的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均可归为此类。

二、金融资产的计量

(一)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

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目的通常是短期获利,所以交易性金融资产相较于其他类金融资产更灵活,交易也相对频繁。在一个会计期间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可能会发生多次交易,从而导致期间内的交易费用相对于收益较高,交易费用对投资损益的影响也较为明显。较高的交易成本计入金融资产的成本缺少合理性,因此,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相关交易费用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因为交易不活跃,甚至持有期间不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交易,交易费用较低,考虑到要降低核算成本,其初始入账金额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确定。

这四类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时的共同点是:四类金融资产在确认初始成本时都应按公允价值计量;确认金融资产初始成本时,若支付价款中含有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不同点在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其中,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费用;而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取得时支付的相关交易费用,均直接计入初始取得成本。

(二)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主要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对金融资产的计量,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其后续计量采用的基础不完全相同。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应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并且不扣除将来处置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企业持有该金融资产期间所得的债权利息或者现金股利,应在计息日或现金股利宣告发放日确认为投资收益。

2.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采用摊余成本的方式进行后续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应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实际利率应当在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确定,在该持有至到期投资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差别较小的,也可按票面利率计算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应当在在确定实际利率时考虑金融资产所有合同款项(包括提前还款权、看涨期权、类似期权等)的基础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但不应当考虑未来信用损失。在确定实际利率时同时要考虑金融资产合同各方之间支付或收取的属于实际利率组成部分的各项收费、交易费用及溢价或折价等。

3.贷款和应收款项应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贷款持有期间应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来计算和确认利息收入。实际利率应在取得贷款时确定,并在该贷款预期存续期间内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别较小的,也可按合同利率计算利息收入。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并且不扣除将来在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之外,应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并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息应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的现金股利应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股利时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四类金融资产因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并与套期保值有关的,应按照套期会计方法处理。对于按规定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但以前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企业应在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改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这四类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相同点是四类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所取得的债券利息或现金股利,都应在计息日或现金股利宣告日计入当期损益。所做的会计处理应为:借记应收利息,贷记投资收益;企业在收回或处置金融资产时,都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不同点之处在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而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则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并且都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持有期间的利息收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将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與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变动形成的差额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并要把持有期间产生的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 罗国强.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标准浅议[J].金融会计,2006年第5期

[2] 荆艳侠.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J].时代经贸,2008年第6期.

[3] 刘敏,刘云.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分类[J].会计之友,2007年第4期.

[4] 覃国铮.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其他类金融资产会计核算差异比较[J].财会月刊,2008年第10期.

(作者单位:西部信托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计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力计量;电力谐波;应用

一、电力谐波出现的原因

1.发电源质量低出现谐波。由于三相绕组,制作发电机时很难达到绝对的对称,发电机的铁心也很难保持绝对均匀,因此,发电源总会出现一些谐波,不过,一般来说比较少。

2.输配电系统出现谐波。通常是电力变压器中出现谐波,由于变压器铁心饱和,非线性的磁化曲线,设计变压器时的经济性,工作磁密处于磁化曲线的饱和段中,磁化电流就呈现为尖项波形,含有奇次谐波。变压器中铁心饱和程度越高,偏离线性就越远,出现谐波电流往往也就越大。

3.用电设备出现的谐波。晶闸管整流在铝电解槽、电力机车以及开关电源等方面得到逐渐广泛的应用,使配电网出现了很多的谐波。整流装置是单相整流电路,接感性负载时往往富含奇次谐波电流,3次谐波含量就达到基波的30%,当电容值增大时,谐波含量也会随之增大。根据统计的结果,整流装置出现的谐波在所有谐波中的比例为40%,为最大的谐波源。

二、电力谐波对电力计量的影响

1.对电表电感产生的影响

在电力系统中,电感式电表应结合电力系统磁感应,对相关器件力矩进行推动,使电力计量工作得到保障。在电压线圈工作中,电流磁通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是穿过铝盘,对回磁板不断形成的磁通进行充分利用。第二则是不穿过铝盘,在两侧作用下,不断有磁通形成。由于电力系统的较大电流线圈磁通会使得2次从电力系统铝盘穿过,在电流组件的影响下,会不断有电流回路出现。

在电力系统中,电流线圈和电压线圈会有交变磁通产生,对于不同地方穿过磁通会有不同的铝盘转动出现,在该过程中,负载和铝盘会呈现正比关系,以电波为基础的电磁感应式电表,由于谐波与基波叠加产生的电流及电压畸变,在电感式电表曲线特征误差率逐渐下降的过程中,会导致电力计量电表的准确性受到较大影响。

2.对电子式电表影响

和感应式电表相比,该类电表计量误差在频率变化中相对较小。因此,在基波计量标准中,由于电子式电表工作原理,感应式电表误差比电子式电表计量误差小。在电力系统中,电表通常采用乘法器、A/D采用、处理器,在显示输出的过程中,根据50Hz的正弦,在国家标准范围内进行具体工作。在电子式电表检查标准中,电子式电表电压、电流所允许的正弦波失真必须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多次电力系统谐波中,波形计量超限等问题,从而造成电力计量乘法器误差。

三、测量电力谐波的方法

要想将谐波问题得到解决则应必须进行测量谐波,作为谐波研究的出发点和主要依据。在谐波测量时,可实时对配电网里谐波的含量和潮流方向进行监测,并对谐波流向进行分析,计量正反向的谐波电量,并对每车谐波的占有率和谐波电压电流的相位和幅值等实施计量,与计量的数据相结合,电力部门可对相关的谐波治理方式进行制定。谐波具有随机性、非平稳性、非线性以及复杂的影响因素等,使谐波在测量的过程中很难达到准确状态。

现阶段,电力谐波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集中:模拟带通或带阻滤波器的测量;与傅立叶变换的方式相结合实施测量;与瞬时无功功率相结合进行测量;运用小波方法实施测量。每种方法都会有自身的优缺点存在,在电力谐波测量中,运用较多的测量方法则是傅立叶变换的方式。

四、电力计量方法的选择

目前在工业用电中,大多都是采用多功能的电子式电能表来用于电力计量,而将感应式电能表应用于其他一般居民和非工业的电力计量中。结合国家相关的规定,用电用户类型的不同,需要选择差异化的电价收费方式,电能表只可以对基波功率进行测量,却无法有效的测量谐波功率。谐波影响到了电力部门以及线性负载用户的用电,在付费时,却没有承担谐波功率所造成的额外损失。而那些非线性的负载用户,将所有的基波电能费用都承担了下来,但是因为谐波出现而给电力系统带来的损失却不能有效补偿。

目前,智能电能表作为基础设备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它促使配电网信息化、数字化和自动化得以实现,有效促进了电力谐波电力计量的发展。智能电能表具有一系列的优势,可以进行双向计量,具备功能有很多,比如预付费、阶梯电价、远程断电等,可以实时监测配电网的运行电能质量和环境质量,电力企业的效益可以得到有效保证,可以更加稳定的进行电力供应。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电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又开始广泛采用非线性负载。用户的利益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电力谐波的损害,并且电力系统非经营成本的投入会得到显著增加,针对这种情况,电力部门就需要研发一种新的计量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应用智能电能表,它不仅可以对基波功率值进行测量,还可以将谐波潮流的方向以及大小给测量出来,针对谐波功率存在于非线性负载用户中,那么结合测量的结果,就需要将额外的经济惩罚施加到他们身上,这样就可以给予电力部门以及线性用户适当的补偿。通过实践研究表明,这种计量方式可以更加合理的计费,谐波损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以由非线性用户来承担。

五、电力计量中电力谐波自身技术改进发展的应用与发展

1.电力计量中电力谐波的应用

在存在电力系统谐波的情况下,电力计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在电力系统电表功率反应特征促进的过程中,让电表尽可能有实际功率反应,即:谐波与基波产生的综合性功率,通过一种全能量的计算方式进行计算。由于经常将电力系统谐波过滤进行忽视,在对电表抗干扰性能进行促进的同时,对基波实施功率测量,从而构成纯基波电力计量方式。对电表抗干扰性能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测量出基波的功率,从而构成纯基波电力计量方式。对电表区别和分辨谐波和基波的过程进行充分利用,使谐波电能计量方式得到获取,随着计量标准与技术手段的进一步改进,逐渐作为日后电能计量的主要发展形式得到应用。

2.谐波计量的发展

根据调查表明,在我国电力系统计量中,运用较多的则是全能量计量,当电力系统中存在相对稳定的电流基波时,电力计量相对可靠且准确。当电力系统有谐波干扰出现时,并超出计量设备所允许的范围时,电力系统全能量计量表的作用则会小时,造成误差逐渐增加。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将谐波和基波分开,在进行分别计量的过程中,能够促使电力计量得到发展。在研制電力系统中,结合简化系统,对德尔计量是时候模拟化处理,与基波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相结合,从根本上使谐波计量的目标得到保障。

3.谐波电表的发展

由于电力系统的谐波干扰,我国技术人员应与谐波的特点相结合,对谐波电表进行了研制,通过用户专门性对谐波进行计量,由于我国谐波电量缺乏健全的收费标准,所以,要使谐波电表得以实现,则必须依靠时间进行完善。在原有单片机发展中,谐波电表与以往电能表的研发相结合,逐渐将感应式电表机械运转、器件失灵以及倾斜度导致的电力计量失真的现象逐渐消除。在大容量芯片中,通过焊制点阵字库、CPU、DS以及AD的形式,进一步将专用计量芯片得到完善。在不断对容量限、大量程电表进行拓展的过程中,使基波和谐波的分别测量能力得到保障,促使电表进一步存在基波无功电能、性能量以及有功电能等。该类新型电子式电表与传统电表相比,频率响应更宽,误差频率特性曲线处于平直状态,当存在谐波时,与感应式电表的电表误差相比相对较小,最终满足谐波与基波分别计量的目的。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事物都会有其价值存在,电力谐波的产生是无法避免的,对电力计量提供了发展的动力。目前,在电力网络中投入的非线性荷载逐渐增多,使得谐波产生的总量也进一步增大,由于谐波导致的电压电流畸变会对电力计量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导致计量出现损失或失真的问题。所以,可通过对灵敏且精确的谐波计量电表进行研制的方式,促使电力计量技术得到有效发展。

上一篇:歌曲艺术表现论文范文下一篇:油井数据挖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