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业范文

2024-03-21

食品加工业范文第1篇

摘要:提升食品加工业竞争力,从产品层面,应大力推行品牌发展战略、推广本土化策略、提高食品的文化附加值;从企业层面,大力发展订单经济和外包合作;从行业层面,促进产业集聚,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实现国际接轨;从政府层面,通过构建信息平台、技术平台、监督平台、文化创意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从社会组织层面,建立和完善为食品加工业服务的市场服务体系。

关键词:食品加工业;竞争力;政府;企业;行业

2011年,我国食品加工业总产值为78078.3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6%,比2001年的7278.03亿元增长了9.73倍;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1735家,比2001年的18571家增长了70.88%;食品企业从业人员682.8万人,比2001年的376.68万人增长了81.27%;食品企业实现利润5523.2亿元,比2001年的442.69亿元增长了11.48倍。食品加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大小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影响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分为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微观层面包括产品、企业和产业三个要素,宏观层面包括政府和社会组织两个要素。因此,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研究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内涵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某一产业的竞争力大小取决于产业竞争力资产和产业竞争力过程两个因素。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同样取决于食品加工业竞争力资产和食品加工业竞争力过程两个因素。其中,食品加工业竞争力资产指食品加工业拥有的资源状况和产业发展的现状,取决于我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资产状况反映了我国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代表着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而食品加工业竞争力过程指食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的优化升级过程,取决于我国食品加工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政府对食品加工业的支持,这是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主体。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是竞争资产和竞争过程的有机组合,二者组合的优劣直接决定食品加工业发展的竞争力大小。而食品加工业拥有的竞争力资源及其配置状况取决于企业、企业生产的产品、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政府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食品加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取决于企业、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行业、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促成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提升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微观对策

(一)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是通过食品加工业中各个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出来的,而食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最终要体现在向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上。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食品加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因此,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首先在产品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策略。

1.推行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产品竞争力。品牌对企业来讲,体现着产品质量的高低,对消费者来讲,可以体现出其身份和消费品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树立起较强的品牌意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观念向品牌化发展是必然趋势。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同样如此。而企业品牌的创造和树立需要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的支撑。我国食品加工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经济实力不明显。在此情况下,政府一方面应通过鼓励食品企业之间的收购、重组增强企业实力。还可以支持那些发展潜力较明显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使用金融工具募集资金。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打造本土品牌。对于已有的名牌产品,要通过企业改组、改制,建立规模强大的企业集团,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对于非名牌产品,要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实施质量等级制,扩大市场占有率,拓展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为争创名牌奠定基础。

2.推广本土化策略提高食品的文化附加值。本土化策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开发能体现销售地文化、习俗和传统的产品,增加产品和消费者的亲和力,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发展饮食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未来产业之间的竞争将会围绕企业文化来展开。该策略的关键之处是能够把当地的饮食文化与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因此,应该充分挖掘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底蕴,用饮食文化带动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具体操作时,对传统食品,要进一步开发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新型食品,应该使其更具有现代文化气息。

(二)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体地位,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企业市场竞争力体现出来。从企业层面构建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关键是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对已有价值链的升级改造,二是新价值链的开发。已有价值链的升级改造体现企业当前的竞争力,是新价值链开发的基础。而新价值链的开发则代表企业对未来市场的主导能力。

1.大力发展订单经济和外包合作。通过发展订单经济,一方面可使企业产品的销售与产品生产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使企业产品销售与原材料生产相结合。大型企业可通过收购订单业务定期接受原材料,从而缓解当前原材料供应不足的状况。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对产品的研发和营销不可能投入太多,利用订单按照合同进行生产可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信息失真、规避市场风险和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促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

外包合作是把企业的部分非核心经营活动委托给合作方经营。外包合作不仅可使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进入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且还可以使企业集中资源和精力开展其核心业务,从而实现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提高其生产经营效率。食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外包合作,缩小了企业的业务范围,使其有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提高创新能力、开展新的服务模式。把非核心经营活动承包给合作企业,企业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到如何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上来,从而巩固已经取得的市场份额。对于外包经验不足的企业要敢于创新,消除疑虑;对于外包经验丰富的企业,最主要是找到能够实现外包收益最大化的途径。

2.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高端产品较少,从而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因此,食品加工业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向高端产品方向发展,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一是将研发中心外移,有条件的企业把研发中心转移到发达地区或国家。这不仅能够使企业及时掌握行业内最新的科技成果,吸纳科研人才。同时,还可以使企业准确了解市场动态,增加与国外大型企业合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其引进外资的能力、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二是实施产学研结合,在高等院校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和奖学金,鼓励和资助食品研发人才的培养。这两方面措施的实施,可使食品企业把其竞争资产用于推动创新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新的产品价值链。

(三)提升行业竞争力

食品加工业由众多的食品加工企业组成,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是该产业内各家企业竞争力的集合。同时,由于食品加工业国际化竞争格局越来越明显,每家企业都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链的一个环节。因此,我国食品加工业必须明确其在全球生产链中的地位,才有可能充分利用我国食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从行业层面讲,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应从两方面入手:

1.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增强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产业集聚,简单地说,就是把生产某种产品的同类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个适当的区域范围内。根据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产业集聚主要是密切经济联系造成的。目前,由于我国食品加工业生产和销售量很大,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专业化分工,食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比较低,并且行业进入门槛不高。因此,我国食品加工业已经具备了产业集聚的条件,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集聚。首先,制定产业集聚战略。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并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设计食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的分类指标体系,确定重点支持的产业集群领域和重点区域,并在各项政策上给予支持。其次,完善当地的产业配套体系。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是在社会化和网络化基础上建立合作机制和专业化分工体系。因此,应按照食品加工业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围绕食品产业链发展来完善当地的产业配套体系,同时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不同规模的产业协作配套圈。再次,建立核心企业工业园区。核心企业体现了食品加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以核心企业为依托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扩大集聚效应,从而突出本地区的优势。核心企业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为食品加工业打造产业集聚平台,从而形成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和规模经济效应。具体实施时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布局、规模经营、合理定位,循序渐进地扩大核心企业工业园区的规模,提升其档次和水平。最后,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在工业园区内的集群式创新。作为建立在企业互动合作和社会化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创新形式,相关部门对于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创新应在税收、资金、人才引进及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引进外来人才、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及多家企业合作研发。同时,还要在工业园区内为企业搭建公用技术平台和风险融资平台,建立科技成果的转让交易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2.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实现国际接轨。标准化作为一个国家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已经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我国有些食品加工企业已经达到国际食品质量保证和管理体系的标准,但没有达到国际标准的企业仍占大多数。因此,应采取措施缩小国家的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尽快与国际接轨,从而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一方面,设置行业准入指标,将不达标的食品企业坚决拒之门外。另一方面,缩小不同档次产品的行业标准等级,尽可能向高标准靠拢,直至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

三、提升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宏观对策

如前所述,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形成机制不仅可从产品、企业和行业等微观层面来构建,还可从宏观层面,即政府和社会组织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构建政府层面的竞争力形成机制

政府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受教育人数、改革课程设置、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以及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向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竞争是企业进行各种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提高其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维护市场的竞争秩序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限制和阻止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维护和促进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支持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在产业国际化竞争格局条件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还会受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制约,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国际交往功能,为产业的国际化经营保驾护航,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

从食品加工业角度分析,我国政府应该致力于营造一个能促进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政府的服务功能。具体应集中精力,构建信息平台、技术平台、监督平台、文化创意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从而推动食品加工业的优化升级,实现食品加工业的集群化、规模化经营。其中,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信息主导作用,具体实施时,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增设食品加工研究中心,负责对食品加工业和市场的研究以及有关信息的收集发布;加快建立食品加工行业协会以及相关的中介机构,这不仅可以弥补政府在协调市场和企业、企业和企业关系上的短处,而且还可以使政府的信息服务更具针对性和专业化;技术平台的构建,可以对食品加工业发展需要的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和生产制造技术进行整合,实现产业技术的共享。这需要政府在相关制度和政策上给予扶持,在具体研发机构的组建上进行积极引导,并分层次渐进展开。监督平台的构建,可使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互相协调,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管。同时,加强与国外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沟通,打造本土世界知名品牌。文化创意平台的构建,不仅要深挖本国的食文化,还要加大文化创意的开发、拓展产业的文化内涵。具体操作时,一方面加大对我国本土文化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培养企业的文化创意氛围,积极引导企业间、产业间进行交流合作。融资平台的构建,主要是为食品加工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在食品企业与证券公司之间搭建交流桥梁、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和推进项目融资,从而真正解决食品加工业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构建社会组织层面的竞争力形成机制

从社会组织因素分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各种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主体。而且这些社会组织除了能够承担一部分政府的经济职能外,还能够对政府行为起到一定程度的监督作用。这些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行业内企业间竞争行为的规范化,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由“竞争”发展为“竞合”,而且还能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

针对目前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状况,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不仅通过发挥食品发展基金会及食品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为食品加工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而且在政策上应向食品加工中小企业服务商会、行会等中介机构倾斜,从而为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四、结论

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受产品、企业、行业组成的微观因素和政府、社会组织组成的宏观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可共同促进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提升,从产品层面,应大力推行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广本土化策略、提高食品的文化附加值;从企业层面,大力发展订单经济和外包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行业层面,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增强食品加工行业的竞争力,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实现国际接轨;从政府层面,通过构建信息平台、技术平台、监督平台、文化创意平台和融资平台为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推动食品加工产业的优化升级;从社会组织层面,建立和完善为食品加工业服务的市场服务体系。只有组成竞争力系统的这些方面共同采取措施,才能尽快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

食品加工业范文第2篇

从2001年开始,中国食品工业进入了以并购、联合为主题的战略调整时期。

近年来食品工业调整大致分三个版块进行,一是国际知名大企业进入我国食品市场,通过资本运作,不惜重金,大肆并购国内食品企业,并购的目标均为中国食品工业的知名企业,中方则以入股方式加盟国外大企业集团,如今年啤酒业外资的大举进入、摩根士丹利,鼎晖和英联参股蒙牛、达能持股光明等;二是部分台资、日资食品企业的核心事业开始转向独资;三是中国国内知名企业加速对中小企业的收编,加快对行业内部的整合。如中粮集团并入式重组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华润创业收购苏果超市股权、燕京等对国内啤酒企业的收编等。食品产业并购主要发生在其中一、三两大版块。纵观2004年食品行业的并购,其呈现出如下特征:

外资并购 —— 成为行业并购的主要趋势之一

外资并购是否在某个行业大规模出现,其因素非常复杂,这既取决于我国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及相关的并购政策,同时也与我国的产业成熟程度、跨国资本的全球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等有很大的关系。从产业政策上看,未来我国吸收外国投资将以正确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外资投资结构为重点。我国最新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分为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等几大类,其中在鼓励类条目中农业、食品加工都是最为外资看好的行业。目前,全球游资充裕,这为跨国公司并购中国国有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逐步结束,投资环境将会更宽松。此外国资委以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为契机,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改组重组。进一步明确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推动企业间的兼并、联合、重组,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境内上市,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

目前国内国际资本的运行主要方向为投入产出水平高的食品行业,如酒类制造,软饮料、糖果、巧克力、蜜饯制造,液体奶及其他乳制品,该类产品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但是在食品工业整体快速成长的背景下,各类资本也开始关注经济效益高速增长的食品行业, 如焙烤食品,食用植物油,谷物加工制品,此类产品利润增长幅度普遍超过 50%。

世界第一大啤酒集团——美国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 以55.8亿港元(合7.17亿美元)的出价,战胜竞争对手世界第二大啤酒集团南非SABMiller,收购哈尔滨啤酒(Harbin Brewery,0249.HK),从而赢得了第一场竞购一家中国公司的收购战。其交易规模巨大,足以震撼2004 年食品产业并购界。亚洲著名饮料企业日本朝日啤酒及国际贸易集团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康师傅饮品控股公司(香港上市:0322)50%的股权。涉及金额约30亿元人民币(3.848亿美元)。上述外资强势进入我国的食品产业,争夺大陆市场,不惜重金,交易金额巨大,体现了外资进入中国的决心和资金实力。

跨国并购 —— 食品行业并购新亮点

新中基(000972)旗下控股子公司新疆中基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欲出资700万欧元(相当于7000万人民币),收购法国普罗旺斯食品公司(SCATV)55%股权,借此实现国际化进程。富有标志性意味的是“这是中国企业在法国农产品加工行业投资并控股的第一家企业”普罗旺斯控股98%的Le Cabanon公司加工番茄约占法国番茄制品总产量50.33%。旗下两大品牌Le Cabanon和Masque Dor在法国市场享有盛誉,拥有丰富的国际市场营销经验、生产技术优势和比较完备的营销网络及在法国市场上的影响力。新公司为法国一家以生产、销售番茄制品为主的食品公司,拥有14个知名注册商标及形象设计,其番茄制品在法国市场占有40%的份额,在整个欧洲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虽然年底由于各方面原因新中基通过了出让议案,但是改并购国内廉价的产品和有力的欧洲市场网络结合的思路仍然不失为2004年并购的一个经典案例,值得很多国内企业借鉴。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不断兴起和加入WTO贸易的不断放开,中国企业利用资源优势,进行跨国并购,扩张海外市场必将成为并购市场潜在的生力军。

我国是农业大国,加之我国内部地区农业成本较低,其特点是技术水平较低,对食品安全标准不重视,但是整体成本较低,有较大的价格优势,在欧盟、美洲等不断构筑贸易、技术壁垒的背景下,通过跨国并购,搭建国内优势产品的外销通道,必将成为我国优势农业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外销的重要形式。

啤酒行业整合 —— 2004年真正的啤酒并购年

2003年,中国啤酒消费量达到2400万吨,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中国啤酒市场的巨大潜力为世界所瞩目。目前欧美、日本和北非的啤酒市场已饱和,有的甚至正在萎缩。而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啤酒市场正在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步入稳定的成熟增长期,企业控制成本能力较强,因此成为外商的首选之地。2004年,外资在中国展开了新的一轮疯狂的并购。由于国内啤酒市场分散,地方品牌纷杂,真正的垄断性品牌屈指可数。随着外资啤酒巨头在中国的股权收购攻势日益频繁,国内啤酒企业无疑面临着压力。我国啤酒行业发展开始进入成熟期,整体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国内市场整合方面,华润历经10多年的并购之后,旗下拥有35家啤酒公司,总销量达到300万吨,但缺乏全国性品牌。青岛啤酒从1996年到2003年间收购 50家啤酒企业,涉及15个省市,成为中国目前最大啤酒生产企业;而另一家巨头 —— 燕京啤酒通过收购惠泉股份的股权(持有其52%股份),确立了东南利润中心。另外,通过并购,燕京啤酒在全国10个省市拥有15家企业。伴随青岛啤酒、燕京啤酒规模越来越大,其产业领导者的雏形已经出现。除了北京等少数省市外,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在并购市场上有意避开对手,青岛啤酒收购重点在山东、广东、湖北和江苏等地,燕京啤酒重点则在福建、山东、江西和内蒙古等地。

外资在啤酒并购领域尤为活跃,AB和SAB对哈尔滨啤酒股权的争夺,更使人们感到了外资对中国市场的热情。外资早在90年代初期曾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但由于不熟悉中国市场而屡屡受挫直到退出。这次外资卷土重来,主要是由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费国,且消费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与90年代初相比,这些国际公司大多采用了收购国内大企业股权的方式,分享国内企业的经验和市场。 2004年中国啤酒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啤酒巨头争夺的重要区域。世界六大啤酒集团都已经来到中国,美国A-B公司收购了青岛啤酒部分股权和哈尔滨啤酒全部股权,南非啤酒参股华润啤酒,比利时Interbrew收购珠江啤酒和金狮集团的部分股权,荷兰喜力收购粤海的21%的股权,丹麦嘉士伯收购云南大理啤酒和昆明华狮啤酒,苏格兰纽卡斯尔收购重庆啤酒的部分股权。历数中国十大啤酒除了燕京啤酒外,都与外资合作。

2004年青啤、燕京、华润为首的国内三大啤酒集团和AB、SAB-Miller等跨国啤酒集团开始加速对优质啤酒企业的购并,啤酒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啤酒龙头企业通过行业整合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2004年行业整合导致大量亏损企业破产或被兼并,二线啤酒品牌通过被兼并成为一线品牌,产品提价,因此2004年啤酒行业利润增长幅度大于销售收入增长幅度。

粗放 —— 本土食品行业并购缺少精耕细作

食品行业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行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占大都数,生产加工水平较低,很多子行业由于同质化严重,有激烈的价格竞争,利润空间狭小,随着行业整合的进行和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

通过对国内食品行业的并购分析,资本运作大部分还停留在粗放型的整合并购,主要并购动因除了财务性质并购外,多为争夺市场、资源性质的并购,主要是利用规模优势,占据地区市场,缺少精耕细作,缺少消化吸收,大部分企业的运作尚未注重实质整合。而行业分工明确,经营细致有效,战略思路清晰才是未来食品行业整体发展的趋势。对于企业来说,掌握所有的技巧也许没有必要,但如果对于其中大多数方法都不擅长,竞争对手会反过来教育企业如何使用这些技巧。一方面我国食品行业内的资本运作专家缺乏,既熟悉并购和资本运作又对行业有深刻认识的专家和专业机构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企业缺少专业的意识,没有认识到专家在并购整合中的巨大作用,使得并购停留于形式,并购后的整合效应不明显。未来要求我国资本市场的专家团队不断专业化的同时,企业应将更多精力用到并购后期整合中,充分挖掘各方优势,体现并购的价值和魅力。

本刊短评

并购,从严格意义上是指两家或多家企业将各自的资产与负债合并在一起,组建一个共同拥有的法人企业。如果一家相关企业在并购之后消失了,这样的并购称之为吞并式并购;如果两家相关企业在并购之后都消失了,这样的并购称之为创建新企业式并购。

收购,则是通过购买或交换股票的方式,实现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或重新组织。在收购的情况下,一家企业通过购买持有目标企业的股票,改变目标企业的产权,从而间接地实现对目标企业资产的持有。

在一个国家里的并购和收购可以产生一个国内的大型企业,而不同国家的大型企业并购收购就可以创造出跨国的大型企业。而并购和收购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从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企业并购和收购确实可以给企业带来多重效应,如规模经济效应、市场权力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发展战略效应等。因此,企业越来越热衷于并购和收购这一投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为了对日益增强的全球市场竞争压力做出反应,企业进行全球化经营,建立国际生产网络,并购和收购是其最有效的途径。

境外跨国食品企业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国的连连受挫而退出,再到最近几年从参股国内食品企业转为完全控股,从合作经营转为独立经营,从产品进口转为实现本土化生产,这些动作显示出国外食品企业已经从多年的合作经营中对国内市场有了更多了解,积累了经验。如去年美国AB集团、南非SAB集团争购哈尔滨啤酒和日本朝日啤酒及伊藤忠商社入股康师傅,到今年摩根收购张裕10%的股份不难看出,在中国入世过渡期临近尾声,市场对外开放更加宽松,境外充裕的游资还将大举进入,国外企业并购的如火如荼、激烈正酣,而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却好像少了一分生气,缺乏专业意识和并购经验是我们的软肋,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哪怕是向竞争对手学习。如今国内食品企业还大都是“一人一骑一枪闯天下”,拿什么与国外跨国企业竞争?只有整合国内企业,创建国内大型食品企业,才能与国外企业相抗衡。

走出国门参与到国外的经营并购和收购国外企业是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 战略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不同于直接投资,不是投资设立办事处或开办一家公司企业,它的投资对象直接是企业,通过获得这些企业的股份来参与到它们的经营,近而了解国外的市场情况和市场运作,直到自己的企业融入当地的环境,使之在当地本土化,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到全球经济的大潮之中。

In 2004,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n food industry is the focus on Chinese market. Taking the beer industry for example, dramatic acquisition of China's Harbin Brewery by the world's largest brewer, Anheuser-Busch, ahead of its nearest rival, SABMiller, Scottish & Newcastle had announced that it had signed a binding legal document with China's Chongqing Breweries (CBG) to purchase a 19.5 per cent stake in the CBG owned Chongqing Brewery Company for US$64million. But China enterprises need more professional help and long view.

食品加工业范文第3篇

加工操作规程应包括对采购验收、运输、贮存、粗加工、切配、烹调、备餐、供餐以及凉菜配制、果蔬汁现榨、水果拼盘制作、生食海产品加工、饮品制作、面点制作、裱花、烧烤、食品再加热、餐饮器具消毒保洁、食品留样等加工操作工序的具体规定和操作方法的详细要求。

采购验收操作规程要求

(一)采购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等应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规定的有关要求,并应进行验收,不得采购《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不得销售的食用农产品。

(二)采购时应索取购货凭据,并做好采购记录,便于溯源;向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批量采购的,还应索取许可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等。

(三)购置、使用集中消毒企业供应餐饮具的应当查验其经营资质,索取消毒合格凭证。

(四)入库前应进行验收,出入库时应进行登记,作好

(一)贮存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霉斑、鼠迹、苍蝇、蟑螂,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如杀鼠剂、杀虫剂、洗涤剂、消毒剂等)及个人生活用品。

(二)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并定期检查,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及时清理销毁。

(三)冷藏、冷冻的温度应分别符合冷藏和冷冻的温度范围要求。 粗加工与切配操作规程要求

(一)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迹象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

(二)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应洗净,动物性食品原料、植物性食品原料、水产品原料应分池清洗,禽蛋在使用前应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消毒处理。

(三)易腐烂变质食品应尽量缩短在常温下的存放时间,加工后应及时使用或冷藏。

(四)切配好的半成品应避免污染,与原料分开存放,并应根据性质分类存放。

(五)切配好的食品应按照加工操作规程,在规定时间内使用。

(六)已盛装食品的容器不得直接置于地上,以防止食品污染。

(七)加工用容器、工具应符合下列规定。生熟食品的加工工具及容器应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志。

1.餐用具宜用热力方法进行消毒,因材质、大小等原因无法采用的除外。

2.餐用具清洗消毒水池应专用,与食品原料、清洁用具及接触非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容器清洗水池分开。水池应使用不锈钢或陶瓷等不透水材料、不易积垢并易于清洗。采用化学消毒的,至少设有3个专用水池。采用人工清洗热力消毒的,可设置2个专用水池。各类水池应以明显标识标明其用途。

3.清洗消毒设备设施的大小和数量应能满足需要。

4.采用自动清洗消毒设备的,设备上应有温度、时间显示和清洗消毒剂自动添加装置。

5.应设专供存放消毒后餐用具的保洁设施,其结构应密闭并易于清洁。 食品再加热操作规程要求

(一)无适当保存条件(温度低于60℃、高于10℃),存放时间超过2小时的食品,需再次利用的应充分加热。加热前应确认食品未变质。

(二)冷冻熟食品应彻底解冻后经充分加热方可食用。

(三)加热时中心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不符合加热标准的食品不得食用。 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其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

70℃。有国际或发达国家标准足以证明加工某种食品中心温度略低于70℃,能保证食品安全,也可允许该种操作方式。

餐饮器具清洗消毒保洁操作规程要求

(一)餐饮器具使用后应及时洗净,定位存放,保持清洁。消毒后的餐饮器具应贮存在专用保洁设施内备用,保洁设施应有明显标记。餐饮器具保洁设施应当定期清洗,保持洁净。

(二)餐饮器具使用前应按《餐饮器具清洗消毒推荐方法》的规定洗净并消毒(详见本规范附件2)。

(三)应定期检查消毒设备、设施是否处于良好状态。采用化学消毒的应定时测量有效消毒浓度。

(四)消毒后餐饮具应符合GB1493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规定。

(五)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餐饮具。

(六)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饮器具应分开存放,保洁设施内不得存放其他物品。

(七)餐具摆台超过当次就餐时间尚未使用的应收回保洁。

(八)盛放调味料的容器应定期清洗消毒。

(二)留样食品应按品种分别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密闭专用容器内,在冷藏条件下存放48小时以上,每个品种留样量不少于100g。

记录管理操作规程要求

(一)原料采购验收、加工操作过程关键项目、食品安全检查情况、人员健康状况、教育培训情况、食品留样、检验结果及投诉情况、处理结果、发现问题后采取的措施等均应予以记录。

(二)各项记录均应有执行人员和检查人员的签名。

(三)各岗位负责人应督促相关人员按要求进行记录,并每天检查记录的有关内容。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相关记录,记录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督促有关人员采取措施。

(四)有关记录至少应保存2年。

投诉受理操作规程要求

(一)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建立投诉受理制度,对消费者提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与投诉,应立即追查原因,妥善处理,并且留有记录。

食品加工业范文第4篇

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煤炭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矿物加工技术专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 选煤实用化学、普通电工学、重介选煤技术、选煤机械学、跳汰选煤技术、浮游选煤技术、选煤厂设计、选煤厂技术检查、选煤厂企业管理。

实习实训 认识实习、零件测绘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基础)、维修电工实习、课程设计(专业)、选煤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毕业条件 理论课程、实践环节考核合格,至少取得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制图员资格证书的一种。

职业岗位 从事选煤机械设备、零件等的安装、维修、管理等工作,从事选煤工艺生产调度、技术改造等工作,从事煤炭质检和选煤厂管理工作,从事选煤厂和火力发电厂煤炭质量检测等相关行业工作。

食品加工业范文第5篇

二、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都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三、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四、从业人员及集体餐分餐人员在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五、从业人员应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必须做到:

(一)、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应洗手消毒;

(二)、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

(三)、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

(四)、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食品加工业范文第6篇

甲方:上海赞皇食品有限公司 乙方:苏州松尚食品有限公司

为发挥双方优势,开拓市场,现就甲方委托乙方加工糕点(烘烤类糕点、月饼) 产品。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委托乙方加工的产品为:曲奇饼干。

二、委托加工的产品质量:甲方委托乙方加工的产品质量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三、委托加工产品的数量:甲方委托乙方加工的产品数量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确定。

四、委托加工产品的标识标注式样: 委托方厂名:上海赞皇食品有限公司

委托方厂址: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车阳路329号1幢三层 被委托方厂名:苏州松尚食品有限公司

被委托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编号:3205 2401 1522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标志(QS标志):

五、委托加工产品的销售:甲方委托乙方加工产品全部由甲方负责销售。

六、委托加工协议有效期从2014 年2月18日至2015年2月17日。

七、争议的处理:合同如遇争议,甲乙双方可协商解决,达不成协议的可向签订本合同地方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八、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另行约定。

甲方签字: 甲方公章: 日期:2014年2月18日

乙方签字: 乙方公章:

上一篇:申论答题纸范文下一篇:世界杯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