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7

理论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为提升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需更好地提升课堂组织的绩效。对领导权变理论中费德勒模型的学习与分析,探索与应用,高校教师可以增强新型师生关系,可以利用创新型授课方式完成教学内容,可以克服传统授课方式的弊病,从而使高校教学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关键词] 权变理论;高校教师;管理者

[作者简介] 臧智慧,黑龙江大学教师。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关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摆脱被动教的课堂传授者的角色,主动地接受课堂的管理者这一角色,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组织内部的效能,提升课堂内部群体的绩效,以使高校教学质量的飞跃提升。

一、权变理论——费德勒模型的内涵意义

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又称情境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全面的领导权变模型是由弗雷德·费德勒提出的,该模型指出,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下面两个因素的合理匹配:领导者的风格以及领导者对情境的控制程度。费德勒认为,影响领导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领导风格,一个人的领导风格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某情境需要一位任务为导向的领导者,而在此职位上的领导却是关系导向的,那么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改变情境,要么替换领导者。费德勒模型指出,应该使领导者与情境实现最佳匹配,这里指出的情境是从领导—成员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三个维度出发考察的。费德勒模型得出只有两种方法可以改进领导效果。第一,可以替换领导者以适应情境,如果群体所处的情境被评估为十分不利,而目前是一个关系导向的管理者进行领导,那么将其替换为任务导向的管理者可以提高该组织中的绩效。第二,可以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所采用的方法可以重新建构工作任务或降低领导者对加薪、处分等权利变量的控制程度。

二、权变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根据费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高校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能够根据课堂的情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跟进课堂内容,掌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任务以及作为教师的权利三大维度。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应与上述情境进行最佳匹配,从而提高课堂内部组织的绩效。

三、掌握和理解费德勒模型,增强师生关系

费德勒模型中,领导—成员关系(Leader-member Relations)指的是下属对领导的信任、信赖和尊重程度。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要想有效地发挥领导作用,除了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以及学科技能外,还要学习掌握和理解费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深刻理解其内涵,了解不同维度对领导方式以及组织绩效的影响,根据课堂组织中群体的变化来运用合适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能。首先,高校教师应转变传统的课堂师生关系理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消息被动毫无话语权的状态,同时,教师要调整传统观念,抛出师生等级差别的生卑师尊的想法,改变师生缺乏情感交流,紧迫对立的关系趋向。其次,教师应该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中师生关系并不仅仅是传统的传授者与接受者,应适应当前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课堂知识内容的传授者,更是课堂的管理者,应该去帮助作为下属的学生去寻找、组织、管理知识,去引导学生向正确的发展区间行进。教师和学生作为领导和成员之间,互相尊重,教师作为管理者应充分组织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发挥,学生作为成员需要对教师信赖、信任并保持尊重,学生要敢于突破创新,使自己的潜能在教师的领导管理下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学生作为课堂组织中的成员,其相应角色也应该有所改变,学生要确立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课堂权利的回归,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应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应自主创新的发展自身价值,培养自身优秀的选择价值能力,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应充分理解费德勒模型中领导与成员的关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课堂这一组织的绩效得以提高。

四、恰当地运用费德勒模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费德勒模型中,任务结构(Task Structure)指的是工作任务的程序化(或者说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程度。教师作为课堂中的管理者,要想发挥有效的领导作用,需要深刻理解费德勒模型中的任务结构,了解并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首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采用创新式对话型教授方法,旨在增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交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自己的课堂讲授内容,全然不顾学生的课堂体验,课堂显得乏味无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甚少,创建新型的课堂对话方式,使师生作为平等的交流主体,针对课堂内容进行交流,彼此进行分享知识的理解,共同参与到课堂组织的建设中去。其次,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管理中心去,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身的想法,教师与学生互换位置,让学生体验课堂管理者的管理方式,教师要适当聆听学生的意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身意见的权利,把课堂组织还给成员,旨在提高课堂组织中群体的绩效。最后,教师为完成课堂组织中组织绩效的任务,应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仅是板书和少量多媒体的展示,导致学生忙于记录课堂内容,无暇顾及课堂知识的真谛,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组织活动,更有利于课堂组织绩效的发展。

五、教师作为课堂管理者需靈活运用费德勒模型

费德勒模型中,职位权力(Position Power)指的是领导者对诸如招聘、解雇、处罚、晋升和加薪等权力变量的影响程度。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应对课堂中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变量进行控制,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应改变教师和学生传统沟通的教学方式,改变课堂组织上师生互动存在垄断化现象的教学弊病,改变教学内容偏颇,改变教学多认知互动,少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的现象,尤其是改变互动行为表面化以及学生思考问题被动化的现象。其次,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需做到与学生建立良好新型的师生关系,双方平等互待,教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同时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三,教师在课堂互动中需保持公平与激励原则,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同每一位学生进行互动,教师还需鼓励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予每一位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为维护和学生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可开展有利于增进师生情谊的交往互动活动。最后,教师在课堂内容设计上应循序渐进,设计带有启发性的互动环节,增加互动深度。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充分引导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要灵活运用费德勒模型,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组织绩效,使学生全面发展。

六、結语

高校教师成为课堂的管理者,对课程进行计划,对教学进行组织,对课堂进行领导,对课程进行控制发展方向,需掌握、理解并恰当地运用费德勒模型,旨在进行课堂管理中使用较大的可能性来提高课堂组织绩效。通过对费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模型的学习和分析,可以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超.高校课堂创新型师生角色关系的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11):22-23.

[2]王丽宁,李晓虹.高校课堂师生良好互动关系研究——以某高校教育学专业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0):108-111.

[3]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99-301.

[4]丁和平,邓琪,郭玉侠.领导权变理论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以宿州学院班级管理工作为例[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7,26(2):46-48,96.

How does a College Teacher Become a Classroom Manager from Perspective of Contingency Theory

ZANG Zhi-hui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0, China)

Key words:Contingency Theory; university teachers; manager

理论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就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源、定义和理论要点做了全景论述,订正了对这一理论范畴的混乱认识。并把新闻专业主义划分为实践规约、理论基础、专业标准、职业规范和新闻操守五个部分,对传统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和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要点分别做了归纳,阐述了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特性和记者的职业精神。

【关键词】传统新闻专业主义;当代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职业标准与规范

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让记者处于显赫地位,在民众对其不胜仰慕之余,国内外一些媒体正面临强势集团的操控,新闻专业主义时常陷入危机。在资本或权力大棒的高压下,某些媒体沦为任人驱使的话语奴隶;在金钱的诱惑下,一些新闻人见利忘义,忘记了新闻道德的约束。少数网民用自媒体传发污秽信息,又推动某些记者投入谣言和色情的怀抱,丧失了起码的职业信念。签于此,建构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提升新时代的新闻责任意识,成为各国受众的殷切期望。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与理论

新闻人的职业精神、专业标准和行为准则,构成记者一系列操守,统称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定义①常被似是而非的其他界定所遮蔽——“中立、客观、独立、公正”这些西方老生常谈的概念被列入新闻专业主义定义的主词,而“职业精神”却被驱逐出定义内涵。实际上,新闻专业主义来自新闻工作实践,被新闻挫折不断匡正和厘定,形成言简义丰、圣洁无私的职业追求。

早在1836年,美国《费城公共纪事报》的编辑威廉·麦凯恩就曾概括过“编辑伦理原则”,被当时许多报纸用作“专业标准”。[1]到19世纪后半期,西方无冕之王的狂热煽情,把社会搅得乌烟瘴气,美国大报首先受到群愤夹击,陷入四面楚歌,不得不收手敛迹。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收购濒于破产的《纽约时报》,确定了“绝不污染早餐桌布”的办报原则,把“本报刊发一切适宜刊登的新闻”作为座右铭。[2]1904年《纽约世界报》主办人普利策在《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提出,“为了培养更好的记者,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开展一项运动,把新闻提高到学术性专业层次”。哥伦比亚大学接收了他的捐款,于他逝世后的1912年在刚刚创立的新闻学院招收第一届新闻专业大学生。这是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滥觞。

20世纪20年代,在声讨无冕之王的社会呼声下,西方各大报不得不陆续制定“记者守则”“报道条例”或“伦理规范”,逐渐确立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信条。其内容主要有:(1)新闻事业是一门职业,应有严格的职业操守;(2)媒体应为大众所信赖,传播真实、公正的新闻;(3)报道内容清晰,说理明白、正确而公允,是优秀新闻事业的基础;(4)新闻记者要写出自己心中认为有益无害的意见,引导公众至善至美;(5)新闻压制均属错误,除非是为了公共利益,任何势力都不得阻挠新闻报道;(6)记者避免自我偏见或受他人偏见左右,不因威逼利诱而逃避责任;(7)广告、新闻与社论均应纯洁、积极而健康,达到为公众服务的目的。这七项规约,构成新闻专业主义的传统理论要点,奠定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基石。

1919年,徐宝璜在《新闻学》一书中阐述了记者应有的品德和气节,写道:“伟大之记者,应有大无畏之精神,见义勇为,宁牺牲一身以为民请命,不愿屈于威武而噤若寒蝉。”他提出“重要新闻一追到底,不以谣言为事实,不可受贿、隐瞒事实”等16条要求。在“新闻纸之职务”一章,徐宝璜强调报纸要“提倡道德”“恶者因其劣行登载而受舆论之攻击,善者因其善行登载而受舆论之赞扬”“迎合社会,乃贱者之所为,与敲诈同为不德也”。[3]这些论述,形成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早期理念。

在全球媒体融合时代,“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②的文化基因,成为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精髓。今天,一个国家记者的操守往往在各国产生巨大影响,新闻专业主义具有国际性。但毫无规约意识的新闻人和网民,肆意亵渎新闻的纯洁性,时而散布弥天大谎,时而诬陷他国或他人,新闻专业主义受到严峻挑战。

由新闻实践提出的“仁爱向善、纯洁健康、崇尚公正、仗义执言、自由和法治”等品格和信念,成为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精华,无论职业记者还是公民记者(网民)都应励志以求。这一理论的要点包括:(1)所有新闻媒体都应制定职业规约③,恪守规矩,诚实正直为上,树立为公共福祉奋斗的志向。(2)“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自重、自爱、自强”[4],唾弃拜金主义,深入民众,伸张公平正义。(3)严禁网络攻击和网络谣言,创建全球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4)记者要以廓清世界、明人耳目、拯人于愚为己任,错误导向如同屠毒笔墨,残害生灵。(5)媒体要尚和合、求大同,不以维护民族的狭隘利益而攻击他国,不以谣言和不实消息制造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以上五个要点,激发各国记者为人类的同舟共济而遵道秉义,投入全球治理的理性大潮。

二、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伦理基石

新闻专业主义直接涉及新闻伦理问题,没有新闻道德及伦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就无法耸立。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而伦理则是新闻道德的理性意识,二者奠定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西方古典哲学中,伦理(Ethics)与道德(Morality)存在着传统区别。“伦理观指的是基本原則,道德观指的是实践”。[5]记者或媒体的致善理念,来自新闻伦理意识与新闻道德准则,构成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核心。

新闻伦理一方面体现政治道德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有不可忽视的公共道德的性质,因而新闻伦理没有国家或阶级的区别。硬要坚持二者的区别,必然导致新闻伦理的双重标准。不管哪国或何种媒体,不管报道政治事件还是一般生活动态,说假话、欺骗受众,都是违背道德的。基于人类追求真理的天性,不能说本国的混乱是民主的表现,他国的井然有序,则是“民主的缺失”,这种颠倒黑白的报道背离了起码的诚实原则。指责“别”的媒体受到权力压制是不自由的,而美国给媒体“贴标签”、任意审查和打压媒体则是自由的,这种双重伦理标准,实际是以政治偏见玷污新闻专业主义的纯洁性。

坚持真善美是新闻伦理的第一个要素。不道德的行为都违背真善美的追求,蔑视人类公平和美好的价值观。宣扬某人、某个阶级或一国利益可以损害他人、别的阶级或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对任何媒体都是不道德的。新闻伦理的第二个要素是坚持新闻公正,在报道有争议的问题时,应把双方提供的事实和意见都明示出来,让公众做出是非判断。抛出片面报道,蓄意掩盖真相,都是背离伦理和道德的。新闻伦理的第三个要素是坚持科学精神,反映和评价事实要有科学根据。科学面对的是要符合事实、符合规律,伦理坚持的是该不该报道的问题,“该不该报道”首先要看新闻是否反映事实真相,是否符合科学逻辑。新闻伦理的第四个要素是,任何政治报道都要经受伦理考验,以求真、求善为前提,维护社会和人类的共同利益。面对大是大非问题,媒体不能沉默,更不能说假话,不说假话是坚持伦理精神铁的原则。

在新闻伦理这面镜子前,新闻道德具有社会正面价值取向,要求记者扶善惩恶、惠及社会,以给大众带来好处、希望与快乐为目标。所以,新闻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善与美的行为,作为新闻人的品德修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新闻道德具有非强制性,依赖从业者的自我意志来维系,产生于记者的优秀品质和自律。(2)新闻道德与新闻法治属于不同范畴,违背道德,不一定受法律制裁;触犯法律,不仅要受法律惩处,还要受道德舆论的谴责。(3)新闻道德依賴良心驱动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才能奏效。作为记者的善意动机,新闻良心由诚实、正直、宽容、仁爱、慈善这五个因素构成,推动记者按照道德准则行事,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自责。新闻道德是对不良报道的软约束,只有真心诚意地接受它,才能转化为新闻人的戒律,成为记者的行为底线。

概括而言,新闻报道有三种戒律:一是品德戒律,不操恶行、不卑躬屈膝、不贪赃枉法,多行善举、廉洁自守、不惧暴戾;二是责任戒律,严禁危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每条新闻都要对受众负责,为服务的媒介机构负责,为国家与社会安全负责;三是职业戒律,新闻陈述不能言过其实、弄虚作假,殃及社会、低俗色情均属职业禁忌。遵循以上新闻戒律,记者同报道对象和受众建立起良好关系,媒体就会赢得高度的社会信誉。

三、当代新闻工作的专业标准和职业规范

新闻伦理和道德不完全等同于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基础,仅对锤炼新闻人的职业理想和道德境界提供指南。新闻专业主义的落脚点实为纯洁的职业精神和完美的职业操守,包括新闻工作的职业目标、专业标准和职业规范。

新闻工作的职业目标体现出高洁的社会价值,引导记者以“成风化人、造福人类”为使命。第一,新闻工作者要推动新闻活动为正义事业服务,向人间播撒“大爱”,达到教化民众和社会的目的。第二,新闻工作者要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引导人类走向平等、幸福和更加文明的目标。第三,媒体要树立“公共服务”的目标,而不是为某一利益集团、更不是为媒体自身服务。媒体的商业经营具有合法性,但它仅限于发行部或市场部,如果以商业主义支配编辑权和报道权,便成为媒体堕落的开始。第四,新闻职业目标的最高追求是发现和传播真理,让大众正确认识社会矛盾、冲突及其解决的途径。概括地说,“新闻传播事业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力量。新闻传播工作者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担负着神圣职责。”[6]

新闻专业主义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职业化的水准,体现严肃、高尚和可操作的专业标准。在西方,最初的新闻工作者来自印刷行业的发行人、工人及学徒,是一些东奔西走、道听途说的抄报员,没有专业要求,谈不上专业标准。20世纪前,新闻不是名副其实的职业,新闻工作者不被认为是“专业人士”。新闻工作经过百年历练,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记者地位的提高、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新闻工作才成为成熟的职业,有了明确的专业标准。

这些标准是:具备完整的专业理论、专业教育科目、职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机构;新闻媒体达到相当的数量和规模,分布在社会各个区域,成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行业;形成数量巨大的从业人员队伍,出现一支行业大军,且有一致的理念和工作技能。这三条是新闻职业同其他成熟的行业的共同专业标准,在当代,新闻职业独有的特色和专业标准却令人神往,富有光彩夺目的神圣性,这就是:第一,新闻媒体构成社会耳目,为社会管理提供动力和方向,成为重要的思想源泉;第二,新闻记者促进各种信息和思想交流,引导人们认识环境和时代,担当人类精神向导的重任;第三,新闻媒体以反映最新的物质与精神现象为己任,作为社会巨变的发掘者,不断把人类引向光明和福地;第四,它是复制世界、引领世界潮流的意识形态工作,具备更加严格的职业规范。只有达到这四条标准才是真正的新闻业,新闻工作者也才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因而新闻职业规范历来高洁严谨、秉正无私、大义凛然,这些规范的具体要求是:(1)新闻人必须忠于事实,不给大众提供有害和刺激犯罪的东西,不刊播违反科学和生活常识的内容;(2)决不对民众的不幸遭遇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而是关注人民疾苦,为民请命;(3)多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4)报道负面事件要坚持正确导向,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事件处置经过,化解社会沉疴;(5)世界新闻严禁挑唆国际冲突、煽动战争狂热,不许鼓吹民族、种族和宗教仇恨,禁止煽动种族和各种歧视。这五条新闻职业规范,标志着新闻人的重任超越了任何职业的社会价值,不愧是人类精神的领航者和人类苦难的救助者。

四、当代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新闻人的职业操守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行为准则,体现为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戒规。当代新闻操守的准则主要有:(1)尽一切努力搜集确凿的事实,引导受众明情达理、迷而知返;(2)对新闻事实做出诚实、全面的陈述,杜绝不雅之词的阐释;(3)对错误意见不管来自何处,拒绝公布于众,一旦报道,要迅即澄清更正;(4)不参与有害于公众或国家利益的社会活动,如要采访和报道这类活动,要给受众以警示和引导,严防被反社会、反人类的恶势力所利用;(5)决不唯利是图、明哲保身,为获得重要新闻既不行贿他人,也绝不接受任何贿赂。

新闻操守的以上准则需要记者的业务素养来支撑。新闻素养属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技能理性,对新闻操作具有自觉性、知识性、敏锐性、技术性、法理性和科学性,表现为记者的素质、涵养、技能、方法和水准。其中包括高尚的职业意识、丰富的专业知识、谙熟的专业能力与技巧。由此形成当代新闻操守的具体戒规:

探访新闻不使用狗仔队之类的卑劣手段,对黑社会和犯罪团伙的暗访可以隐身潜行,但不能与其合谋共事、参与犯罪。采访新闻不可擅自闯入他人私宅、办公室和非面向公众开放的会议室;不可窃取采访对象的电脑数据、文件或其他资料;不可窃听他人的电话或私下交谈。记录他人的谈话或录音,要征求当事人的同意。对一般公众的正当行为和生活,不管有何重大变故与新闻价值,被采访者声明不准报道的,媒体不应擅自报道,如要报道应隐去真实住址与姓名。

新闻报道不能隐瞒消息来源。对匿名消息来源要严格保密,保护新闻提供者或当事人的人身安全,这仅限于揭露性新闻。引用多方消息来源要保持平衡,不可偏执一方。新闻中的引语除删减多余字句外,不能改变引语的原意,对引语中的关键词句不能有任何改动。

使用他人的文字或作品,必须说明出处,注明归属者姓名,防止记者受到剽窃的指控。转载其他媒体(包括网络)的新闻,要核实报道的真实性,不真实的不能转载。转载时要标示发表该新闻的媒體与写作者或制作者的姓名。

记者写作或制作新闻文本,要抛弃偏见和情感,表达观点除客观理性外,还应向受众明示这是记者的看法。没有调查清楚的事实不能写进新闻,也不能报道推测的事实。报道事件亲历者目睹的事实,一定要加上亲历者简要的直述,不准援引“据旁观者说”“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说”等此类模糊的事实来源。这是西方缺乏新闻专业主义规范的记者惯用的新闻噱头,借此塞进私货。

报道犯罪新闻,在法庭判决当事人有罪之前,应将其视为无罪者,只能用“嫌疑人”的称呼。没有得到法庭允许,强行报道违法犯罪案件,属于媒体审判。如果司法机构忽视确凿证据而蓄意制造冤案,记者确有事实根据,应毫不犹豫地揭露渎法行为,捍卫法律正义。这不是媒体审判,而是司法监督。以上这些新闻戒规,大多已写进中外媒体的规约中,中外记者多有认同。

五、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动力

(一)媒体要建立自律制度

新闻从业者实行严格自律,是维护和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动力。无论是媒体还是记者个体,都应熟悉新闻伦理和新闻道德要求,为新闻业输入崇高精神,把自我约束转化为自觉行动。新闻自律属于记者的自我控制,通过自我检查、自我揭露和反省,防止新闻自由和媒介权力的滥用。新闻传播的强大社会影响力,赋予媒体无所不在的“话语权”,这种权力可能随时被亵渎。如果定期进行新闻自律,对滥用新闻“权力”会有遏制作用。

新闻自律既要坚持经常,又应形成制度。通过自律制度克服职业观念淡薄,防止新闻事故和新闻侵权的发生。新闻事故是指失实、歪曲性报道产生的社会恶果;新闻侵权则是记者的采访、报道触犯法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直接伤害。定期检查新闻工作发生的各种错误,激发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是促成新闻职业健康发展的保证。新闻自律要求记者思考和检查违反职业规范的行为,有时需要公开向公众致歉,消除公众的不满和不信任情绪。

在媒体内部定期开展自我批评,进行自我反省和检讨,使编辑记者遵循新闻专业主义并持之以恒。媒介机构在行业组织、区域性媒体会议或新闻学术交流中,检查和讨论媒体存在的问题,切磋新闻报道的得失,共同吸取教训。还有,凡产生不良影响的错误报道,都应在媒体上公开披露失误的原因和背景,争取公众的谅解。这些自律制度的贯彻,能培养记者的自我批评精神,把背离新闻操守的报道失范降到最低限度。

(二)主动、谦恭地接受舆论监督

社会对媒体的监督是一种他律,比自律有更大的压力,凡虔诚的新闻工作者不能不听取社会批评。遏制背离新闻专业主义的行为,更有效的动力来自广大受众的监督。公众舆论有无数双眼睛,有发现问题的无限能量,经常听取受众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社会批评,是新闻专业主义建设的重要途径。

受众对媒体的不道德行为发出谴责,引起相关记者的警醒,能激发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能产生克服报道失误的紧迫感。没有社会广泛的批评,一些新闻工作者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当少数记者严重损害媒体的良知,媒体内部人士不可能很快发现,但很难逃过广大公众的眼睛。在社会舆论面前,背离新闻专业主义的所有行为都无法遮掩。

媒体的任何不义之举,从新闻传播到经营活动,都逃不过舆论的揭发。如果一家报纸一方面刊出报道围剿某个企业的瓶装水,认为它不如自来水,但同时又推出自己的“小蓝帽”桶装水,这就露出了自身商业利益的马脚。受众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一眼就能看出媒体唯利是图的动机。尽管媒体是一种权力,如果不受舆论这种准权力的监督,就难以摆脱不良报道或商业腐败的袭扰。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公益机构,随时观察受众对自己的态度,主动听取受众的各种意见,是贯彻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措施。广大网民在网上对某家媒体或某一条报道都可能有评论,这是自动送上门的舆论评价,经常查看网络反响,可以得到十分宝贵的意见。媒体也可设置义务监督员,定期向他们请教,认真听取他们的批评建议。对媒体最直接、最关键的舆论评价来自媒体受阅量的变化,这是无声的舆论监督。如果以每季度为固定考察期,报刊的发行量、电视的收视率或网页的点击率显著下降,大多证明媒体的专业水准正在下滑。

媒体时刻警惕社会舆论对自己发起的攻击,设置舆论警戒线,严防出现有损专业品质的行为而招致舆论围剿。多年前,曾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希望到拥有ABC电视网的迪斯尼看看,被该电视网婉拒。迪斯尼人士透露,这样做是为了避嫌,以免ABC电视网以后报道戈尔时引起观众的猜疑。新闻工作者任何有损媒体声誉的行为,都会引发舆论爆棚,谦恭地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把社会舆论视为改进报道的镜子,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有效途径。

(三)借助媒介批评提高专业素养

增强新闻专业主义意识,提高新闻业务水准,离不开媒介批评。媒介批评站在现实与历史的观望台,审视记者的一言一行和重要新闻作品,分析新聞传播的正误,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更为重要的动力。媒介批评不仅是对媒体的监督,而且是站在学术或新闻政策的高度条分缕析媒体与记者的活动,从科学与实践的角度评价新闻的社会效果。有些专业批评者的评价思想如灼,目光深邃,会让媒体和记者对专业理想和新闻理念有深刻的领悟。

把媒介批评视为一种反思过程和结果,探索媒介传播的得失,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升华和总结。新闻批评家从洞悉现实生活的角度,以专业眼光分析新闻现象,对拙劣的传播内容提出精辟的见解,能够引发编辑记者的深刻反省。媒介批评者以科学理念剖析媒介存在的问题,也为媒体的新闻优化和报道调整拓宽了思路。

媒介批评重视对新闻工作者的品德、操守的评价,抓住典型的负面事例指出他们的道德失范,让媒体人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2013年揭露的BBC前主持人萨维尔性丑闻,使整个英国民众感到“震惊、肮脏和愤怒”,来自批评家和民众的讨伐此起彼伏,英国广播公司(BBC)陷入近50年最为严重的信任危机,它不得不对国民公开道歉。批评某家媒体的不良倾向或劣迹,尤其能推动媒体人对职业堕落的认识。

我国大量媒介批评针对的是新闻文本的优劣,分析新闻作品的质量、写作(制作)的形式及其效果,对记者认识和提高业务水准有重要作用。但如果把媒介作品视为唯一的批评对象,很少对编辑记者的报道宗旨、价值观和伦理表现做出透视,媒介批评就会陷入狭窄的空间,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新闻工作。从总体上看,媒介批评应包括对报道思想、媒体人的精神状态和业务水准的全面评价,因为任何新闻业务水准的提高,首先取决于新闻理念和道德思想——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否完美纯洁。

注 释:

①在百度上查到同这一定义基本相同的解释——“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名词解释定义”中一段文字,一字不差地抄自我的《新闻学概论》(第1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329页。为了避嫌抄袭,此处加注特做说明。

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③我国1991年制定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09年最后修订),是全国各类媒体统一的行为规约。

参考文献:

[1]Yost,CasperSalathiel.ThePrinciplesofJournalism,D.AppletonandCompany,p.159,1924.

[2]刘建明.西方媒介批评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25-126.

[3]徐宝璜.新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20-121.

[4]习近平.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5]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等.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6]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北京共识[J].国际新闻界,2005(6).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郑 艳

理论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围绕着七大生态,乐视创新业务部系统规划了以往相对零散的创新实践,建立了“三横N纵”的创新闭环体系,更系统地帮助员工将创意与想法落地,支撑集团的战略实现。

拥有乐视云、乐视汽车、乐视体育等7大生态的乐视,一直以来以创新作为生态进化的重要驱动力(见图表1),通过大量的资源投入推动各垂直领域的自我创新与协同创新。为更有力地支撑“自上而下”(集团战略层面)和“自下而上”(业务开展层面)的双向创新,乐视在2016年特别成立了创新业务部,力图通过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助力创新想法的落地,从而更好推动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横N纵

构建虚拟的创新闭环

“创新业务部围绕集团7个生态,系统规划了以往相对零散的创新实践,建立了‘三横N纵’的创新闭环体系。”乐视创新业务部负责人郑天佑介绍,“在‘自下而上’层面,我们为员工设计了配套的创新机制与资源支持,以便更充分地支撑员工创新。”

所谓“三横”,即创新平台、资本平台、资源平台。“N纵”,即公司的不同业务借助这三个平台实现的垂直创新与突破——各创新业务互不干扰,独立奔跑,同时通过平台机制与生态资源进行协同化反,在对现有业务持续创新的同时,不断发掘新的业务增长点(见图表2)。

创新平台,提供创新通道

创新在乐视拥有丰富的内涵。从创新程度来看,一方面乐视鼓励基于现有产品/业务的技术改进、局部流程优化或产品升级换代等,另一方面乐视更加珍视生态内从0到1的突破,也就是现有产品/业务领域以外的新创造。从创新的领域来看,创新业务部认为,文化、理论、制度、资本、模式、业务、技术、产品各个方面都有非常多的创新机遇,以及创新管理的课题需要研究。

乐视创新平台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创新通道,挖掘和识别生态内的创新想法,通过体系化的运作,把创新的意识和形态不断写入生态的基因序列。

资金平台,将产品资本化

员工创意通过评审后,资金平台会予以支持。在项目启动之初,项目团队要先做出一个demo或试制产品,若此时被评审委员会认为符合一定的评价标准,创新业务部就会帮助这些产品实现资本化、公司化,协助他们进行融资,以及进行股权结构和激励机制的设计等。一些对中长期战略布局有特殊意义的项目,未来或将通过生态体系内的创投基金进行支持。

业务平台,与现有生态协同“化反”

在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创新业务部,生态内的业务发展动态和创新项目的最新进展可以得到很好的信息流动,生态内已有业务可以在研发、营销、公关、用户运营、数据分析等各层面为创新孵化提供良好的支持,帮助创新业务更快实现市场布局,抵达用户。

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创新生态

创新领域区隔、创新资源配置、创新流程机制构成了乐视创新体系的全貌,也蕴含着乐视积淀已久的创新管理理念(图表3)。

创新领域区隔

乐视将创新区隔分为未来5~10年、未来3~5年、持续的现有业务创新三类,给予相应的人才、预算、资源等方面的创新资源配置,并从流程、机制层面将创新项目落实。

未来5~10年。这一类主要聚焦在前沿技术和人类社会变化等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无人驾驶、AR、VR、区块链、未来的搜索系统等,随着时代发展还会继续添加新的项目。乐视为此专门成立了“LeFuture”部门,主要聚集行业内的一些牛人和院校、科学家,合作进行基础的研究。

未来3~5年。这一类关注重大的行业布局变化、时下热点、新业务等,比如VR的具体技术、直播业务和技术、金融的交易方式、音乐商业模式等。乐视对这些领域投入资源与支持,将之视为实际的业务来孵化,如正在开展的乐视音乐、乐视互联网金融等。

持续的现有业务创新。乐视的单一业务创新更多集中在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领域的技术创新,例如在乐视电视/手机技术的更新换代过程中,对语音交互、人工智能、3D等新技术进行探讨和使用,从而颠覆和改进现有产品。

创新资源配置

创新业务部独立设计了一套简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员工提出的创新项目一旦通过创新平台的筛选,无论是团队成员招聘、财务报销,还是产品开发、试制,公司会尽量给员工缩短资源审批流程,敏捷地给予员工资源支持。

创新管理流程

创新业务部也在探索建立创新管理的完整闭环。从创新识别开始,员工在产生创意之后,可以提交一份创意计划书给创新业务部;然后,创新业务部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按照技术的领先性、与生态的匹配度、实际的经济价值、团队的成熟度等要素,来评审项目的价值;最后,一旦员工创意通过评审,就可以进入集团的孵化体系,评审委员会将会在未来的关键里程碑节点对孵化效果进行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以及以何种方式进行资源投入。

目前评审委员会主要由三类人构成:一是公司高管;二是战略部与资本部,战略部要权衡创新业务与公司战略是否匹配,资本部负责判断产品商业化的价值;三是业务部领导以及相关技术负责人,负责从生态角度衡量技术的可实现性及其潜力。委员会的决策形式强调独立、透明和专业化;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员工创意能否获得委员会的青睐,其项目和乐视生态是否强相关等战略性思考可能是评审最重视的考量因素。

提升专业化的创新管理

微软、谷歌、IBM等企业在创新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都是倾公司之力来帮助员工攻克创新课题,体现了较高的专业度,同时也十分关注创新项目对社会价值的贡献。而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创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在中国尚属于新课题。如今市面上的创新管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创新孵化器和投资。郑天佑认为,中国的“创客”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创新服务机构的专业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创客们的技术实力也需要时间的积累。

建立创新管理意识

创新管理对于员工最终做出有效的产品和服务非常必要,专业的创新服务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而且能为创客们补充一定的资源。乐视在启动内部创新时,并不会急于设定业务指标,而是强调帮助项目团队系统化、有意识地找到创新方向、合适的团队与人才。对于乐视而言,首先是要找到持续的业务增长引擎,从而在未来帮助企业从成熟期业务增长到速度下降的阶段中,创造出新的产品与服务,进入新的业务增长周期,实现基业长青。

提供专业方法论培训

在乐视,任何一个想要创新并拥有勇于探索精神的员工,都可以与公司一起成长。乐视的创新业务部会为企业内部创客提供相应的专业方法论培训,涵盖了行业背景扫描、咨询、商业计划书制定、产品试制等方方面面。从问题汇总到问题解决,创新业务部也都会开展专门的workshop给予全流程的支持。

“8590训练营”与“志愿者计划”

乐视相信,创新归根结底还是人的自我突破和实践,持续地找到和培养合适人才和团队是创新成功的关键。秉承这种思想,乐视的“8590训练营”为年轻员工提供了一系列课程,来启蒙其创新思维。训练营的课程主要源于工作当中出现的不同创新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翻译、智能家居、直播、AR、人工智能等,为创客小伙伴们提供与业务内顶级专家交流的平台。

此外,为支撑创新项目落地,创新业务部还开展了面向全员的“志愿者计划”。经过报名、筛选、路演等环节,创新项目组会选择出对项目感兴趣的员工,作为志愿者参与到产品试制过程中,去弥补项目初期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志愿者计划,乐视能够识别出具备创新热情和想法的潜在“创客”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创新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一家生态型企业,乐视在创客培养方面紧紧围绕乐视的生态来建构,并给予创新业务部很强的资源调配能力,希望通过体系化的创新生态共建,有益于拓展用户和生态价值的业务发展方向。公司对于创新的高投入与重视,使得任何想要创新的员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目标,并且将创新想法变为现实。

理论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食品化学理论隶属于化学课程,它是根据当前我国国民营养与健康的实际情况及食品安全形势建立的,食品化学理论人才的化学素养方面的培养尤为独到和特殊。从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食品化学理論的作用的几点设想,旨在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营养科学和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需要的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化学 化学素养 专业素质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食品化学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项特殊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外延是食品化学污染及防范所谓食品污染指食品中含有的(或人为添加的)。它与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工程原理并称为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三大基础支柱分支学科。食品化学理论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化学课程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及知识创新有很大帮助,对进一步提高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培养的一些探索。

一、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

食品化学理论作为化学课程的有机一环,对于学生化学课程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所得疾病的种类及控制方法正在发生着变化。在传染性疾病逐渐减少的同时,非传染性疾病却在逐渐增多。许许多多由于饮食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代文明病)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而食品化学理论正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医疗发展要求而建立的学科。

本课程紧紧围绕食品化学与医学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的关系,其学习和应用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他强调的是食品化学在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的作用。如有关水分的介绍,重点是阐明水的生理健康作用、水分活度与食品安全,充分说明水的营养化学及其与食品安全的相关作用。水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因此,对水质化学指标应做适当的引申,并指出饮用水中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带给人们的健康危害。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使学生深入和广泛的接受和学习化学知识,并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使学生充分理解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些有关食品化学理论的案例,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则需要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一切必然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化学基础知识作为支撑,这便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这对促进学生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将食品化学理论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互比较、相互融合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而从侧面上推动了学生深钻研,广涉猎,勤探索,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化学课的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化学这门学科要想具备一流的素养,除了理论上的熟稔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即通过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化学理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刻领悟到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化学背景及预防方法。例如,烤鸭和烤羊肉串可以产生某些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多环芳烃和杂环胺,腌制食品和腊肉、盐鱼等食品中可以产生致癌物等。这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加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

食品化学的概念及反应过程均是非常抽象的内容,但它却以研究型、设计型为只要特点,因此,教师在食品化学理论讲授的同时,必然会根据所学理论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现有设施设计一些基础实验。这些实验表现在实验结论的获得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验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手段观察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合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在实验中加以印证,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巩固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了教学成果,在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关键的理论,增强学生在化学领域从事创新性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化学是一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学科,作为理工科,它的理论应当时时刻刻在更新和进步。因此,这要求研究者在拥有很强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时刻走在学术的前沿。

食品化学更是如此,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以单纯的理论的讲解为主,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这样便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即便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的实验仪器,药品的配置等一般在实验教师准备好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常常是包办式的。此结果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增加其依赖性,那么“创新思维”更无从谈起。而我们在食品化学理论则有所不同,是验证性向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转化,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食品化学理论的学习,不但要求课上老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一些基础实验的安排。更需要一些课下的研究。这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更多的思考和观察,得出属于自己的观点。例如,由教师给出课题,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参考资料,独立或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论证可行性,独立完成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如原材料制备和仪器调试。学生应当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给出数据分析过程和最终结果,并进行总结。在整个设计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空间,保持与学生沟通,并给出适当建议。这样便较好地融合学生各个时期所接受的知识,巩固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引发了学生研究兴趣,训练了创新思维,并是教学成果也卓具成效。

四、结语

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但体现在上述的三个方面,而且是一种个人化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但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学生自身不断积累经验,正视现实,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经受挫折、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使自己的化学素养每经过一次学习、实践就得到一次锻炼和提高,这样才能体现出食品化学理论的作用,而这也是化学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学英.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9,(8).

[2]贺菊萍.关于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5).

[3]李发胜,李明阳.提高食品化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11).

理论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酒店客房课程是我国高校酒店管理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客房管理的工作内容和管理重点,对客房管理有全面了解和直观的印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实务性。本文通过对客房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有效结合的研究,不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最终实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酒店客房管理;理论;实训;有效结合

酒店管理专业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熟悉酒店各部门主要业务,具有现代酒店业经营管理理念,具备牢固专业管理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能够对酒店营业部门一线工作进行组织、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只有理论课程的学习,并不能达到教学培养人才目标。只有理论与实训课程有效结合,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应用型高端技能性管理人才。本文主要通过对酒店客房管理理论与实训课程如何实现有效结合,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

1 酒店客房管理课程内容介绍

1.1 酒店客房理论课程

客房理论课程是研究酒店客房运作与管理的课程,目前院校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美国引进的美国饭店业协会权威教材《饭店客房经营管理》,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客房在饭店经营中的作用、客房环境与质量管理、客房部计划与组织工作、客房人力资源管量、客房库存管理、客房费用管理、客房安全、洗衣房管理、相关清洁作业及其它物资设施设备等知识,从客房部的计划、组织、预算到督导都有,是一本酒店客房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教材。另一类是国内专家学者编著的教材主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系统介绍客房服务与管理的专业知识及客房服务与管量实践环节。一般内容包括客房部基础知识、客房部清洁保养知识、客房部对客服务、公共区域清洁保养、洗衣房相关知识及客房管理职能的知识,系统的涉及到客房理论与实践知识。所以客房理论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酒店客房相关的知识。

1.2 酒店客房实训课程

客房实训课程是客房理论课程的有效补充,主要是提高学生实践方面操作力力和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授课内容主要会涉及到客房部组织架构、客房部岗位职责、客房基本知识、客房日常清洁、客房服务、客房计划卫生、公共区域清洁、洗衣服务、客房用品管理及突发事件处理程序等,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客房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实际工作中督导管理能力。

2 酒店客房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

酒店客房课程是我国高校酒店管理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客房管理的工作内容和管理重点,对客房管理有全面了解和直观的印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实务性。在教学过程中被认为是比较难的课程。首先,因其专业性强,要求教师能够是双师型能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操作演示并可以教授学生,而且还要会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因其综合性较强,往往需要学生掌握很多关于客房相关的专业知识,对知识的储备要求较高。再次,因其实务性强,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大量的实际案例,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但是,目前大部分院校的酒店客房管理的课程都是停留在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状态,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这就很难让学生对酒店客房管理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更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1 理论教学方法传统

酒店客房课程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站在讲台上借助多媒体设备讲述PPT课件内容,尽可能的让学生吸收教材上的知识。台下的学生也是传统的听、抄、背的方法去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的灌输,达不到良好的授課效果,费时费力。除些之外,教材只注重客房相关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表述,引入案例也没太多的结合客房相关的专业知识点,而且可用的实职案例也很少,很难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2.2 实训课程教学没有有效开展

1)客房实训课程教材存在问题

目前酒店管理相关专业关于客房实训的教材不多,可用于授课的教材理论知识过多,并不能全面运用到实训授课。还有部分实训教材是客房理论教材的实训指导手册,不能够直接拿业做系统授课。

2)实训场地存在问题

关于实训场地,院校存在几种不同的情况,所以实训课程的开展也是参差不齐。有些院校并没有为酒店管理相关专业配置客房实训场地,在开设这门课的时候只是在讲述相关操作的知识点,为有更直观的展示操作技能授课期间安排学生到酒店认知参观。有些院校为专业建设配置了专门的实训实验室,关于客房实训课程会有一间专门可以练习铺床的教室,学生可以在教师演示完成后,进行铺床技能的重复练习。因为没有其它设施设备,其它的技能学习和练习没有办法进行。还有一些院校在近几年的专业建设时,给客房实训配置了设备齐全的实训实验室,但是由于课时安排要求和教学成果的展示,并不能有效的利用实训室。

3)实训教师存在问题

酒店管理相关专业的客房实训教师,大部分是之前的专任理论授课教师,自身客房专业技能不熟练,缺乏实训教学经验,能够给学生的实训项目有限,对于提高学生技能性操作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4)实训课程考核方案存在问题

客房实训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客房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动手能力,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并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由于很多院校对实训课程不重视,期末考试对学生只是进行简单操作步骤的考核,对学习成果的检验几乎没有,很难判断学生对客房实训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很难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 酒店客房理论与实训课程有效结合具体方案

酒店客房理论与实训课程有效结合,要把重点放在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授课时间上。首先,酒店客房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授课内容要相互结合,比如客房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的案例,可以在实训课程中继续使用,并且在实训课上以情景演练的形式再现并完善其涉及到的专业内容,便于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其次,在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上应保持同步,比如开设客房理论课程的同时就开设客房实训课程,这样学生在进行实训练习的同时可以巩固理论课程中关于实操相关的流程,也可以在情景演练时运用相关客房管理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1 授课教材保持同一性

客房课程授课过程中强调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应用相关管理知识的能力。客房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保持同一性,理论教材注重专业知识点的阐述和案例的引入,实训教材重点的讲授理论课程中提到的相关专业技能的实操练习和案例的情景演练,实现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3.2 授课内容保持一致性

酒店客房理论教学中主要是对客房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关案例的讲解,实训教学主要是对相关技能操作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并且可以熟练运用。比如,关于酒店客房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课程讲述知识点,实训课程可以利用理论课上的知识点对酒店进行人员配置、工作量预算、员工数预算等实训练习,强化学生的实操作能力,提高运用管理能力。要让酒店客房理论和实训课程授课内容保持一致性,实现教、学、做合一,避免理论授课枯燥无味,也避免实训课程流于形式。

3.3 授课时间保持同步性

酒店客房课程是在学生学习完酒店概论等专业课程后开设,学生对酒店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酒店客房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应该安排同步进行。也就是说开设客房理论课程的学期,同步开设客房实训课程,让学生学习理论管理知识之后,进行相关实训课程的学习和操作练习,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玲.客房部实训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曹红,方宁.前厅客房服务实训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

[3]李中学.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训教学体系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月刊),2011.

理论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对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流域又是水资源管理的最佳单元,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方面:管理体制的建设以及流域内生态补偿问题,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流域的可持续管理 管理体制 生态补偿

An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Watershed Management

Key words sustainability of watershed;management system;ecological compensation

一、引言

水资源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生命之源泉,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为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经济和生存环境,其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而实现这种可持续性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对水资源的高效管理。多数国家根据水资源的流域性特点,成立了不同形式的流域管理机构,探索流域的统一管理,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管理,是最科学,最适合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的,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水资源管理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流域可持续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

1.国外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

流域水资源管理在各国的国情不尽相同,但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按行政分区管理为主,二是按流域管理为主,三是流域管理与行政分区管理相结合。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水资源属州所有,在水资源管理上实行以州为基本单位的管理体制。而英国则实行的是中央对水资源按流域统一管理和水务私有化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法国则采用“议会”式的流域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流域水管局来统一管理流域水资源。

2.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一种“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2002年新颁布的《水法》中,明确将其修改为“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行政区域分割管理体制,即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以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

(二)流域内的生态补偿

一个完整的生态补偿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补偿主客体

补偿主客体: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切从利用流域水资源中受益的群体;二是一切生活或生产过程中向外界排放污染物,影响流域水质和水量的个人或单位。

2.补偿标准

对成本收益逐一进行分析后,选择能实现社会净收益最大化的治理成本为补偿标准。我们在考虑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需结合社会总收益与社会总成本,去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发展。

3.补偿方式

通常我们将补偿方式分为“输血型”补偿和“造血型”补偿,从现实来看,我国的流域生态补偿方式主要是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输血型”补偿方式。

4.补偿应用与监督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中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部门权力交叉,地方政府挪用资金,测量技术不够完备等问题,因此,加速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明确的管理部门相对应的权利与义务责任制,提高水质的实时测量技术就成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三、结语

我国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上面对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及生态补偿问题的探索发现,有些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更好的开展流域的可持续管理,我们必须首先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治水制度

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流域性问题,而良好的治水制度是改善中国流域的基本出路。为了实现改善治水制度的目标,需要构建以法律制定、体制改革、公众参与等领域的概念框架,并在这框架下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和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模式向流域综合管理转型。

(二)引入生态补偿机制

制定流域管理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为建立上下游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以全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环境可持续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按照受益者补偿、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制定生态补偿政策。

参考文献:

[1]章铮.生态环境补偿费的若干基本问题.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2]毛顯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

[3]沈满洪,陆箐.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浙江学刊.2004.

[4]柳长顺,陈献,乔建华.流域水资源管理研究进展.水利发展研究.2004.

上一篇:国际传播论文范文下一篇:海外销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