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论文范文

2024-01-01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1篇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3、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度教学实践

4、采众家之长 铸跨界之美

5、浅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本理念的运用

6、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现有趣、有效

7、刍议多元化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8、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与探究

9、浅谈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

10、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探究

11、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问技巧策略研究

12、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13、微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14、情感教学在易地搬迁安置点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15、浅析道德与法治教育如何回归生活

16、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17、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

18、新课改理念下的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研究

19、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习自主性的培养策略

20、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法律知识教学中学案的应用探究

21、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路径探究

22、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初探

23、“问题教学法”在新课改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24、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浅析

25、传统文化走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探究

26、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

27、分析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28、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误区及对策探讨

29、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30、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困生转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31、浅析现代信息技术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紧密联系

32、论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立德树人教学路径

33、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分析

34、中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教学新探讨

35、“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探析

36、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37、立德树人视野下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创新实践

38、浅谈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39、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研究

40、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

41、县域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42、案例教学法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43、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表扬和批评农村中学留守学生

44、赏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45、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分析

46、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

47、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48、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对策

49、运用议题式教学培育学生法治意识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教育部在新时期提出课程教学改革,中学地理教育正快速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学地理教师应该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践,要分别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等五个方面,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

一、中学生素质教育与中学地理教学

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教育正快速地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学教育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这个转轨的任务也就刻不容缓地摆在了中学各学科教学面前,并成为各科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从静态上看,素质构成基本有以下五个因素: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从教育过程实施的动态方面分析,素质教育的实质是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而非被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心理的、劳动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较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提高,使发展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态势。可见,“素质教育”虽是一句简单的话,实行起来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在我国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作为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否经受住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冲击,坚定努力地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于教学始终,这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一场考验。

二、加强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1.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学地理知识广泛,居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位置上,与中学的各个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例如人类历史和政治事件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性,故地理学科中的大量地名知识,对历史和政治等学科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地理涉及的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地球为什么围绕太阳运动?月亮又为什么围绕地球旋转?这些既是地理问题,又与物理、数学相关,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和数学也有积极作用。此外,地理教学中的岩石风化,石炭岩地形的形成以及各种有用矿等,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2.中学地理教学在生产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在很多方面能直接或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学地理教学中讲授的土壤资源、水热资源、森林资源、天然草场等各种自然资源,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对各地自然资源情况的了解,有利于制定切合实际的农业发展措施。地理教学中讲授的各种工业地理分布、工业原料来源、工业燃料和动力的供给、工业的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产品的分配、各种工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各种工业与自然条件的联系等知识,对学生以后的生产实践是有益的。此外,地理教学中各种交通路线的地理分布和交通枢纽等知识,对学生将来参加交通运输业的生产实践也是有用处的,特别是地图、地名知识等,对学生将来进行通讯、邮电、贸易等工作有很大帮助。

3.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问题同样与地理知识有关,像全国各省市的工农业特产、主要的粮、棉、油、煤产区,重要城市、旅游景点的分布,各地风土人情等知识都来源于地理学科,而这些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出差旅游如不具备查阅地图和交通路线的知识必会扫兴而归。我国古代,就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知识渊博,其中就体现了地理的重要性。

4.地理教育在国防上的重要作用

每个指战员必须认识和了解祖国的国防环境,特别要熟悉祖国的边疆地理,要具备阅读大比例尺军用地图的技能,以及掌握地理素描和堆塑地理模型的技能,还要掌握各地的地形、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地理知识,才能保护自己,战胜敌人。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无不因通晓地理而不断取胜。

5.地理知识能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地球,是人类生存、发展、栖息的唯一处所,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出现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在生产时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不注意环境保护,不研究综合利用,经济与环境不同步发展的结果。现在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极为关注,我国也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但我们应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而这项艰巨的任务主要靠地理教学来完成。因为地理教育与可使学生认识自然、掌握自然条件各要素和自然整体发展变化知识,可使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改造自然,使工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1.引导中学生加强地球的环境保护意识

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把环境科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所以,单纯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环境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在地理教学中要结合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环境教育。例如: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某一环境案例中的具体角色,课前先让他们收集与自己角色有关的资料,然后在扮演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角色立场当众阐述观点。在谈到三峡工程建设时,学生分别扮演各方角色,如经济学家、环境学家、工程师、政府官员、工程建设地居民等,召开意见听取会,让他们阐述对该工程的看法,“政府官员”阐述该工程建设的目的;“经济学家”阐述该工程的收益情况;“环境学家”阐述这项工程将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如工程对周围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工程对诸如森林砍伐、耕地侵占等自然环境破坏的后果,工程建设后会产生什么新的环境问题等,并提出避免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当地居民”阐述工程对他们正常生活的影响。在各方发表了意见以后,“政府官员”再提出建设方案的修改意见。最后,教师以仲裁者的身份,客观地分析兴建三峡工程的环境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允许让学生继续以自己的角色立场提出异议,由教师回答,总结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听取和接受不同领域人士的看法,使他们对活动涉及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的看法达成一致的共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介绍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成功的经验及他们在环保方面的努力,这对他们环保意识的培养有一定的潜在作用;同时,还应加强环境法制教育,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向中学生宣传环境法,让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还有触动法律的问题,认识自身在环保中的权利

和义务,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2.在地理教学中向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其他学科更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地理学科可以全面系统地从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建设诸方面向学生展示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如在讲我国的疆域时,可以向学生讲解:我们伟大的祖国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横十万里,悠悠五千年,为世界上最大、历史最久的国家之一,在这广阔的国土上,有丰富的特产、锦绣的山河、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学习。

3.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国情教育

加强国情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形势,避免有的学生有盲目的崇洋媚外或妄自尊大的情绪出现。例如不少同学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讲到“中国的自然资源”这一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组数字来让学生了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1)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2)我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面积还不到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1/3。(3)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然后通过举例分析,说明了中国地大但物并不“博”,而且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当我讲到我国西部地区不少地方缺水严重,不少地方的人吃水都成问题时,不少同学在课堂上表示要节约每一滴水,坚决同浪费水的行为作斗争。这堂课以后,班里的浪费现象明显的减少了。

4.在地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

在教学中还要结合相关的内容来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例如在讲到八年级地理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时,可以拿旧中国的各种产业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发展情况作比较,来向学生说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在旧中国我国的重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等都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工业才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工业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其中煤炭、钢铁、电视机、电冰箱等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5.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在地理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除传授基础的课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还要学生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在课堂阅读开始前主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文化是一个非常广博的范畴,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引入和所要阅读材料内容直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阅读前建立一个适当的语境,有助于学生阅读。”

6.发挥教育的思想导向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要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在中学教学中,应将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切实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7.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多绘图、多制简易教具、多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如在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总弄不清楚。我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用乒乓球做一个小地球仪,然后评比看谁做得最好。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我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有实验的内容,我尝试着将整个实验过程分组交给同学们自己去完成,结果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错误百出,反而每一组同学都能顺利完成,而且还写出了实验报告。通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3篇

1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

随着教育的发展, 课堂教学逐渐暴露出许多弱点。例如, 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 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教学效率的提高受到局限, 等等。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必将产生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因此,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教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 还能使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2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效果

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 尤其是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声像并举、能动全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 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 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2 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 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于资源。例如: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 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 在黑板上做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 大部分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 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而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 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 现场添加线条, 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 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 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 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 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3 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 在进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反三角函数”的教学中, 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有关“函数”的网站, 让学生了解这几种函数的基本形式, 知道函数的起因, 学习各种函数的计算方法。

2.4 有利于教师教学的系统化, 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 再加上其他教学软件, 可以将整个中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 实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减少了传统教师的备课和手抄教案存在的零散和不完整性。同时, 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授课、学生学习、反馈学习结果等内容进行系统性整理, 有利于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强化教学水平。

3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目前主要的数学教学模式有传统讲授、学生自学、掌握、发现等四种。因此,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在数学教学的这四种模式中进行探讨。

3.1 幻灯课件辅助传统讲授模式

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 通过教师系统完整的教授相关知识, 学生能够迅速地了解到应该学习的内容, 也可以把前面讲授的知识再看一遍, 这样不仅能够很快唤起学生记忆中的知识, 也大大减轻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同时使得整个教学更加系统化。另外, 在数学中很多逻辑推理是动态的、几何是空间的, 但是传统教学只能是静态的、平面的, 授课难度大, 学生理解也很困难。通过利用各种幻灯软件让许多静态的数学推理动态变化, 让立体空间真正立体化。

3.2 利用网络推进学生自学模式

网络技术发展以后, 所体现出来的极大的信息量和互动性大大加强了学生与网络相互之间的沟通, 学生不仅可以上网搜索到相关解题思路, 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听取其他一些名师授课, 进行自学。通过网络全面推进学生自学模式, 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身能力, 强化学生阅读、理解、交流、沟通能力, 而且也可以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没有理解的内容讲授。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贯通。

3.3 通过教学软件进行掌握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学理论, 应该注重教学效果的反馈和评价作用。掌握模式一般的基本程序是: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矫正——平行性检测。通过这种教学和反馈结合方式不断修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当前,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许多教育类软件大量在市场上出售。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软件来对教学的成效进行评估检测, 既能大幅度降低教师的工作量, 也能让学生根据检测结果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让检测内容符合教师教学需要, 而且还能具有灵活性。

3.4 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为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性, 不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 经常在一些思维价值较高的课例上, 运用发现模式进行教学。其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分析研究——猜测归纳——验证反思。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通过课堂游戏来加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新颖活泼的计算机游戏, 启发学生的思维, 开创性思考相关存在的问题, 然后进行分析归纳, 最后再和计算机游戏的结果进行对照。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或者教师与学生的知识交流, 而且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做到教书育人。

4 结语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设计, 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 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 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 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 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 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中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使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服务。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阐述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原则, 在详细分析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所带来效果的基础上, 提出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方面的应用形式和措施, 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数学,数学教学,整合

参考文献

[1] 梁国平, 杨驰.教师培训的实践与研究[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3.

[2] 刘儒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4, 25 (2) :70~74.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4篇

第一,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因此, 学习观和教学观应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具体地说, 不能只强调学生学习的个体建构性质, 而忽视教师引导下的“学习共同体”之间互动交流的社会建构性质;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学习的个体“解释” (“意义赋予”) , 而应引向“数学共同体”共同接受的“理解” (“文化继承”) 的转变, 而这又显然给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出了要求。换言之, 建构主义教育观的中心思想, 不但指明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非被动的接受, 不是单纯地复制和同化, 而是学生头脑中的主动建构, 学生主体的建构是学习的中心环节, 同时也指明了这种建构应该是在主要由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 (问题情境、条件情境、合作交流情境等) 中通过一定的活动不同程度地实现的。

第二, 这种建构观下,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这首先是要求用心去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规则等基础知识是如何建构的, 这是“双基”教学的基础, 也是数学“双基”教学研究的深层次的重要内容。我们的传统教学经验中有“吃透两头” (教材和学生) 一说。“吃透学生”, 传统的认识就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掌握程度 (一般诊断性测验便可了解) , 但这是不够的, 充其量只是对学习结果的测量。按建构主义教学观, 在重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建构的过程。对于一个已经转变了教学观且又肯用心观察、思考、分析总结的教师, 在对学生个案的研究中, 总会有许多有价值的发现。弗赖登塔尔在谈到对学生心理活动的研究时说过, 要“用开放的头脑去观察和倾听, 而且要鼓励对一些被许多人认为不值得注意和报告的事情加以关注和报告——可能只有少数人能够鉴赏它们的价值, 但这些少数人是对的。”在这方面, 必须彻底转变观念, 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 (而非口头上、纸头上、笔头上) 。例如, 下面就是应该转变的具体观念:

珍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学习主体的主动建构本身便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应当受到尊重。另外在“学习共同体”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更值得珍惜。我们不能期望学生立即拿出新的数学发现, 实际上, “创造”本身就是相对于学习者而言的。例如:在一堂“解直角三角形”的公开课上, 教师引入时提出“测量操场上旗杆高度”的问题, 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中大都是用测量仰角和到旗杆的距离, 再归结到解直角三角形, 但有一个同学却提出用标杆和旗杆的影子长, 再用已学过的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求解。这位同学并没有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轨道思考, 而是把先前学到的知识用于今天的情境, 虽然偏离了课堂的主题, 但的确是一种创造精神, 可惜教师未能珍重这个向同学进行创造精神教育的机会。

第三, 这种建构观下教师的中心任务是“围绕主题, 精心设计”。所谓“主题”, 就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目标。所谓“设计”, 就是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这既包括备课时的情境设计, 也包括在课堂上实施和调整设计。传统的数学教学, 传授的内容是由前人完成了的数学, 其教法是从定义、符号到规则, 顶多再加上“启发性”的作料使学生稍觉可口。教师的任务是举例、讲解, 学生的任务是模仿, 留给学生活动的唯一机会就是所谓的“应用”——作习题。建构观下的数学教学, 力求在人为创设的情境中, 讲授活动的数学, 而活动的数学就是要浓缩式地、历史地再现“脚手架”。这当然不是完全重复历史的过程, 这没有必要, 也没有可能 (这个过程很少有人真正知道) 。这里的, “再现”只是对某一知识的发现可能是某种过程的设想。但使学生亲身经历这种“再创造”的过程, 却是实现真正科学的数学教育所必须的。这种教学设计, 可以施行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上, 例如在课题的引入上, 概念的引入和展开上, 定理、公式的发现或证明上等等。

常见一些学生在数学课上反映:教师的讲解我是听得懂的, 可自己做却不知如何着手。这是一种“假懂”。就学习者来说, 他只是支离破碎地、一个个片断地听懂了 (如果确实如此) , 但却未能从本质上和整体上去把握知识 (例如, 一个命题的证明过程或一个问题的解答过程) 。他所谓“懂”了的可能只是一步步的推理, 而并不明了证明的“内在结构”, 未能理解一个数学推理中内在的“序”, 或者说, 未能从整体上充分理解这一推理过程的思路、思想方法, 因而在问题情境稍有变化, 不能“依样画葫芦”时便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方程x+lgx=3的近似解用的是图象法:求函数y=lgx和y=一x+3的图象的交点的横坐标。讲过之后, 学生都说懂了。但若提几个问题问学生: (1) 为什么这题要用图象法? (2) 为什么这题可以用图象法? (3) 为什么只有一个解? (4) 为什么选取y=lgx和y=-x+3的图象, 而不是用y=x+lgx一3和y=0或y=x+lgx和y=3作图, 或是用y=lgx-3和y=一x作图?结果, 很少有学生能完整回答这些问题, 不少人根本没考虑过这些, 当然也不会从这些考虑中悟出这种方法使用中的规律。这说明, 学生的“懂”中, 水分是很多的。就实际的教学经验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常常也有教师的责任。首先, 他可能未对问题的分析给予足够的注意, 特别是对“念头”是如何产生的未能作必要的反省;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对如何分析才能更有利于启发学生更快、更好地把握本质, 把握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其次, 教师的讲授方法本身就缺少整体性:用一步步的板演推理代替分析, 学生完全是被动地跟在后面一步步看下来, 结果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 未能重视变式练习对知识迁移教学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 不能仅满足于照搬照套固定模式的基本练习 (这是必要的) , 还要设计一定的形同质不同、质同形不同的辨析练习。实践证明, 对于已接受过用文字和符号表达数学问题训练的学生, 如能从整体上、思想上真正理解教学的内容, 自己便能口头和书面完成表述, 无须教师代劳。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简要地概括建构主义数学教育观:

数学教学是学习者自身建构和师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社会建构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应充分表现出能动性;这一能动性应统一在形式多样 (动手、动脑、动嘴) 的数学活动中。

摘要:建构主义教育观是认知心理学现代发展所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 它不仅能比较本质地解释数学教育的实质和实际过程, 而且能给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虽然, 建构主义教育观并非数学教育所特有, 但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特殊本质决定了, 这种教育理念特别适合于解决数学教育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情况下, 用这种新观念来整理、总结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论述建构主义教育观的几个理论要点, 并涉及数学“双基”教学实践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最后还将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给出一系列“双基”教学的课例进行研究。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5篇

《课标课程》在其“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的第三个课程理念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研读课标, 可以发现数学学习已经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向“主动式”学习方式, 着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合作交流能力, 自主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等。数学建模是培养这些能力的一条良好途径, 它需要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假设、抽象的数学过程, 还需要对数学工具、方法、模型的选择与使用过程, 同时还需要对结果进行检验、修改、再求解的推敲过程。数学建模很好地体现“学数学, 用数学”的数学价值,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建模涉及了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查阅资料, 收集整理有效信息, 需要小组讨论, 合作交流, 学习新知, 这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数学建模在教学中的实践

2.1 数学建模的几个步骤

数学建模是一种创造性的数学思维活动, 它没有固定的一种模式和特定的方法, 目前的教学理论也不完善, 但从各种不同的版本中可以找到共同的地方, 大致可以将建模归纳为六个步骤[1]:

(1) 建模准备。考虑问题的实际背景, 收集资料, 整理数据, 寻找实际问题的内在联系, 分析问题涉及的量的关系。

(2) 建模假设。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和建模目的, 有选择的简化一些问题, 对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 有选择的对一些条件进行理想化。用抽象思维, 将涉及的问题用数学语言提出假设, 选择合适的变量。

(3) 建立模型。根据假设, 利用恰当的数学方法建立各变量间的关系。注意:尽量使用简单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模型, 以符合高中生的学习认知水平。

(4) 建模求解。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求解证明。

(5) 模型分析。根据求解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 可以分析变量间的关系, 也可以分析得到的最优决策或最优解, 还可以分析对所得结果的进一步预测。

(6) 模型检验。将分析的结果代入实际问题中进行检验, 检查其真实性, 合理性, 可行性与科学性, 必要时要对模型进行修正, 再计算, 再检验, 再修改的循环反复过程, 以达到较理想的结果。

2.2 建模在中学数学中涉及的几种类型

建模本身并不存在中学数学建模与大学建模之分, 只不过受所掌握数学知识与工具的限制, 中学数学建模的类型相对比较简单。下面结合课标教材, 归纳几类在中学中常见的建模类型。

2.2.1 构造函数模型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下面通过实际例子来了解如何建模, 以分析, 解决问题。

案例一:考查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与身高的关系。

建模过程如下:

(1) 收集数据。以笔区者所任教的地区为例 (福建省柘荣县) , 随机抽取若干名男生, 计算同样身高的男生的平均体重, 进行数据收集如表1所示。

(2) 模型假设。身高与体重关系满足一个函数关系。通过做散点图, 如图1所示。

(3) 建立模型。根据散点图中这些点的分布情况, 结合已有的函数知识, 我们可以建立是指数型函数模型, 用y=a×bx这个函数模型来近似刻画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与身高的函数关系。

(4) 求解模型。根据表格数据, 挑选两组数据 (70, .790) , (160, 47.25) 代入y=a×bx解析式, 求解两个参数, 得到解析式。如取两

于是解析式可以得到y=2×1.02x

(5) 模型分析。根据这个模型函数, 我们可以知道体重与身高的关系, 还能判断身材是否标准。

(6) 检验模型。我们可以让学生检验自己的身高体重是不是符合这个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是不是符合实际, 如果不科学, 再进行修正, 就是再选取不同的数据, 进行计算参数值, 直到函数关系基本接近现实值。用这个结果可以较好的反映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与身高关系。可以用这个研究成果检验自己的身材是不是标准。

2.2.2 构造不等式 (不等式组) 模型

利用线性规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线性规划是数学规划中的一种, 它用以解决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问题中的生产调配、生产安排、产品用料配方、经济计划的最优解决方案问题。以下通过一个实例说明。

案例二:电视台应某企业之约播放两套连续剧, 其中, 连续剧甲每次播放时间为80分钟, 其中广告时间为1分钟, 收视观众为60万;连续剧乙每次播放时间为40min, 广告时间为1min, 收视观众为20万。已知此企业与电视台达成协次议, 要求电视台每周至少播放6min广告, 而电视台每周只能为该企业提供不多于300min的节目时间。如果你是电视台的制片人, 电视台每周应该播映两套连续剧各多少次, 才能获得最高的收视率?

建模过程:

(1) 处理数据:本案例已经给出数据, 只要将数据进行合适处理就可以。

如表2所示。

(2) 模型假设。假设每周播映甲连续剧x次, 乙y次, 收视人数为z。

(3) 建立模型。已知变量满足这个不等式组, 求解目标函数+=2060yxz的最大值。

(4) 求解模型。做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即可行域。

如图2所示。

考虑z=60x+20y, 将它变形为, 这是一组斜率为-3, z变化的一组平行直线是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当越大时, z越大。当然要与可行域相交, 即在满足现行约束条件时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由图形可知, 当+=2060yxz经过可行域上的M点时, 截距最大, 即z最大。解方程组解得所以。

(5) 模型分析。可以从以上的解答看出当每周播映甲4次, 乙0次的时候, 收视率是最高的, 并且满足要求。

(6) 检验模型

2.2.3 构造三角函数模型

三角函数在初中开始就被初步应用, 在高中课程中被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应用。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出现, 为实际测量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因此, 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测量长度问题, 高度问题, 深度问题, 宽度问题, 角度问题等等。对于航海, 航天, 建筑等问题做好了理论上的支持。

案例三:为了测量两山顶M, N间的距离, 飞机沿水平方向在A, B两点进行测量, A, B, M, N在同一个铅垂平面内 (如示意图) , 飞机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A, B间的距离, 请设计一个方案, 包括: (1) 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 (用字母表示, 并在图中标出) ; (2) 用文字和公式写出计算M, N间的距离的步骤。

如图3所示。

2.2.4 构造数列模型

数列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 例如人们在贷款、储蓄、购房、购物、等经济生活中大量应用了数列的知识。

案例四:某居民决定改善家庭居住环境, 决定在2010年重新购房。她的家庭经济情况和预选购房方案如表3所示。

请你用所学知识帮助这位居然选择方案, 然后给他写封信, 阐述你的建议, 并且说明理由。

(1) 构造微积分模型。最初的人口控制和预测模型——马尔萨斯人口模型是通过微积分建立起来的。物理学家牛顿在研究力学中发现了微积分, 又在开普勒定律的基础上应用了微积分, 成功地推出万有引力定律, 这个伟大的创造可以看做是应用数学建模的过程。

(2) 构造组合数学模型。组合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鉴于篇幅关系, 笔者在这里不展开论述。

3 对数学建模的几点思考

(1) 数学建模思想应该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某几节课或者某几个阶段, 应当在适当的学习情景中不断渗透, 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2) 数学建模的形式不该只局限于应用题。课标教材中可以添加数学建模这个章节的内容,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项目。让学生们在空闲的时间里多参与这种实践操作活动。

(3) 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与学生共同成长, 学会捕捉生活的数学信息, 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与实际, 并且指导现实生活。教师应当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捕捉身边的数学, 尝试用数学的知识解决身边“微不足道”的问题, 比如日光灯离我们眼睛多近才是合适的距离, 既能有效照明, 又能不伤眼睛;一笔款怎样存才能获得较多的利息;大小包装的同种商品定价问题等等。

摘要:课标课程中提到了“倡导积极主动, 用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的课程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 课程设立了“数学建模”等探究性学习活动。本文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实践, 探讨中学数学建模的方法和几种常见类型, 以及在教学中对中学数学建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学数学,数学建模,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6篇

但在实际中篮球教学是否起到了这些作用, 结果发现不容乐观, 由于课程模式、教育观念、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原因, 篮球教学仍局限与传统的叫许模式中。在这种教学环境中, 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接受式的, 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篮球的兴趣。其结果是学生对课堂中的篮球教学越来越疏远。长此以往篮球教学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就无从发挥。

1 中学篮球教学的现状

篮球技术的学习和其它的科目学习一样, 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是很重要的某许多学生不上体育课, 或者不积极是因为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 现有的中学体育课程模式强调三基的学习, 强调跑、跳、投的能力;同时在中学阶段要学习到许多体育项目, 学习的范围很广。造成了某中学生很多体育项目都有些印象, 而没有较好地掌握什么技术。

1.1 中学篮球教学体系

当前学校的教学教学体系依旧是一个老的教学体系, 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 学生模仿跟随练习, 基本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 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和压抑。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法, 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及人体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 不管学生的先天差异如何, 学生的练习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样, 习惯于“一刀切”, 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 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能力培养为主, 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在这样的教学体系指导下, 各中学的篮球教学组织模式雷同, 教材体系单一化。整个某篮球学术界固守一个教学训练体系, 无论是对儿童还是青少年学生的教学, 都实施一个教学质量标准, 忽视了不同教学对象对篮球需要的不同取向。这对于普通中学生来说教学的导向显然是不合适的。

1.2 中学篮球教学目的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改变了以往以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的做法, 只构建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目标体系, 教师可以自主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实现这些目标。篮球的教学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 选择与否将取决于教师对篮球的理解程度。从表中可以看出某篮球教学都运用到了那些目标的实现。中学的篮球教学目标实现最多的是对运动兴趣的培养89.7%, 发展学生的合作与交往88.9%,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占87.9%。从中可以发现, 中学的篮球技能学习养目标是比较广泛的, 初中篮球技能学习的目标与其他目标相比都不排在重要位置, 这说明在新标准推行以后, 教师已经把教学的重点从技术教学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 从怎样把技术教给学生转移到学生怎样学习技术上来, 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而不单单只是技术。

1.3 篮球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篮球教学以技能教学为中心, 对学生过分强调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 苛求技术细节, 不符合学生的需求, 从而使学生对技能的教学不感兴趣。新的课程标准为了改变这种弊端, 才提出了不过分追求技术传授的系统性。要改变的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从技术教学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 从怎样把技术教给学生转移到学生怎样学习技术上来, 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技术。但这并不等于说不要技术教学了。另外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 绝大多数学生将会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 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并有所专长, 提高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 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课程标准中每个水平的目标也很明确, 水平一是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 水平二是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水平三是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水平四是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水平五是提高一两项运动的技战术水平。如较熟练的掌握篮球运动的技战术。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的要求是非常清楚的。因为只有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运动的技术, 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利用体育运动这种形式来进行锻炼。

2 结语和建议

2.1 结语

2.1.1 中学体育课课程模式不合理, 多

数中学尚没有俱乐部形式的篮球课, 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没有选择体育运动项目的权利, 造成了大部分中学生对于体育课采取消极的参与态度。由于篮球课较少, 许多爱好篮球的中学生得不到学习篮球的机会。

2.1.2 中学篮球教学中竞技体育的篮

球教学观和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对于篮球技能的掌握, 篮球教学中过于强调动作的标准, 动作分解过于复杂, 不利于普通中学生对于篮球技能的学习。

2.l.3中学教学手段的落后, 用的媒体也只限于黑板、粉笔、书本、幻灯等, 只能以数值、文字、声音或静态图像表达、传递信息。使寓意深刻、需要发散性思维的篮球技、战术理论活不起来, 变得枯燥乏味, 限制了某中学生对篮球运动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2.1.4 还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对学生的

主体地位和教学的实质认识不足, 从而在教学中未能很好的给学生提供主体活动的天地, 也未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由于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原因, 他们对篮球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处理的不够好, 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未能很好的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的发展。

2.2 建议

2.2.1 通过俱乐部形式课以让学生选

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 更有效地学习篮球技术和促进身体健康。

2.2.2 改变某中学竞技体育的篮球教学

观念和体系, 用速成的篮球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快地在篮球运动中得到身心的锻炼。

2.2.3 中学应采用多媒体教学, 使技术

动作师范更加生动, 快速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的篮球技战术的概念。

2.2.4 加强教师的培训。在培训中, 注

重师德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培训, 使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 把先进的教学理论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 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摘要:篮球运动是一项深受学生喜爱并且具有很好的教育与锻炼价值的运动, 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因此篮球运动一直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 要让篮球运动成为一种教育手段, 发挥育人的作用, 取决于篮球教学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某中学篮球教学现状进行调查, 探究某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并针对性的提出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学,篮球教学,调查,分析,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 池建, 邢文华, 林珍瑜, 刘玉林, 李元伟, 张云, 马振洪.我国儿童、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材标准的研制过程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5 (S1) .

上一篇: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给排水施工工程预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