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教育论文题目范文

2023-09-23

中国的古代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价值使命的双向思索

3、师专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4、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5、中国古代文学女性意识的嬗变

6、中国古代文学中忏悔意识的表现及成因

7、茶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分析

8、“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9、中国古代文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10、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11、中国古代文学中渔父形象探秘

12、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

13、浅析语言学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意义

14、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乐观尚善特征

15、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蝴蝶作为爱情意象的成因

16、“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17、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的融合策略

1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特征分析

19、新闻传播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

20、基于国学素养培养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探讨

21、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言、象、意关系及审美意义

22、中国古代文学在当代的传承与转化

23、试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 “小脚”书写

24、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自杀现象

25、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26、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建设探索

27、人文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初探

28、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价值及策略

29、中国古代文学中“杨”的寓意

30、韩国文学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3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以象作论”

32、翻转课堂理念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33、生活化: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

34、新疆民族地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35、试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儒家的中庸之道

36、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分析

37、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38、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的完美融合

39、宏通视野之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40、新时代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探索

41、意境特点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42、基于威廉姆·多尔“回归性”课程理论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探析

43、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44、“乐学”教学观念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45、新媒体生态下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问题新探

46、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初探

47、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48、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形象喻示探讨

49、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汉唐宫廷乐舞考察研究

中国的古代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唐代佛学思想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3、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慕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4、影视改编剧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5、基于立德树人角度的高职学生古代文学经典教育分析

6、“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

7、分析中国古代文学《诗经》中的女性美学

8、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9、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文化分析

10、地域文献整理与古代文学教学实践的结合

11、新媒体生态下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问题初探

12、混合式学习理念下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3、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14、秘书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15、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的相融关系

16、“文史互证”方法在高校古代文学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7、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思维与视角分析

18、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建设探索

19、新媒体生态下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问题新探

20、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21、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再发现之《搜神记》初探

22、中国古代文学与传播学相融合的教学探索

23、中国古代文学与传播学相融合的教学建议

24、古代文学课程中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探索

25、浅谈古代文学名著篇章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26、文献阅读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7、基于国学素养培养的古代文学教学探讨

28、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30、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融入文化自信观路径研究

31、古代文学作品中爱情悲剧的文化解析

32、关于古代文学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分析

33、古代文学教学中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培养探析

34、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意识及消解

35、新媒体时代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何重焕新生

36、孔子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37、茶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分析

38、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39、古代文学中“阻隔情感”的类型与审美艺术特征

40、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师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41、浅析语言学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意义

42、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反思

4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初探

44、古代文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45、我国古代文学文化价值的当代价值

46、儒家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47、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

48、基于古代文学对——“经传”“经说”“经解”的探析

49、论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的专书介绍模式

中国的古代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一、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1、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激发爱国热情

在悠久的历史中, 为了确保祖国的统一, 不可胜数的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志士仁人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并且文人将他们的英雄事迹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学体裁载入了史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出现过大量的爱国作家, 并且创作出了很多让人震惊的爱国主义文学作品。从而不仅成为了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而且也可以作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教材。因此, 在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思想, 以此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2、培养不畏艰难的品质

由于当地社会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 因此, 导致了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与挑战。由此可见, 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然而, 古代中国文学中就记载了大量关于挫折教育的案例。古代史中记载的大多数著名人物在其一生当中均遭受过许多挫折。虽然这些人物所处的境况非常艰难, 但是他们却能够做到迎难而上, 最后取得了成功。比方说, 人人皆知的越王勾践。在吴国和越过发生战争的过程中, 越国战败, 勾践不仅成为了亡国之君, 而且还做了吴国的奴隶, 但是在失败面前, 越王并未就此堕落, 而是委屈求全侍候吴王, 得到了夫差的信任之后被赦回国。随后越王卧薪尝胆战胜了吴国, 并称霸了天下。通过此历史案例, 学生们能够认识到人生中可能到处都存在挫折, 因此, 必须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另外, 历史人物遭受挫折时凸显出来的不畏艰难的英勇精神能够激励学生大胆应对生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

3、对学生情感的启蒙与教育

1) 亲情方面的教育

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包括许多赞扬亲情的优秀作品。由于中华民族深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禁锢, 因此, 从古至今均重视亲情伦理的传统, 并且在大多数古代诗作中都体现出了这种思想。比方说, 小学教材中孟郊的作品《游子吟》, 这首诗中就对母爱进行了歌颂, 通过缝衣的细节可以看出慈母对游子表达的亲情爱意。学生们通过学习表达亲情的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到亲情的至高无上, 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更加珍惜亲情[1]。

2) 友情方面的教育

友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始终引起了高度重视。在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史当中, 颂扬记载友情的文学作品也不计其数。比方说, 现阶段比较著名的《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录了俞伯牙爱好弹琴, 钟子期喜欢鉴赏, 两人成为了彼此的知己。钟子期离世之后, 俞伯牙感叹到世上再也不可能有人成为他的知己, 所以在钟子期的墓前砸碎了自己的琴, 从此以后, 再也没弹过琴。由此可见, 两人之间的友情非常深厚。教师在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时, 既应该让学生们对古代文学史进行了解, 同时也要使他们体会到友情的可贵, 进而有利于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友情观。

3) 爱情方面的教育

在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还包括歌颂和向往美好爱情的作品, 通过文字来描绘美好的情感世界。比方说, 《诗经静女》中就讲述了关于恋人约会的情节, 将处于那一年代的美好情感表达了出来, 激励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爱情。学生们通过对这些爱情佳作进行赏析之后, 不仅能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染, 而且还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古代中国文学教育具有的价值

1、文化内涵的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 不计其数的文人骚客倾其一生用来创作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文化底蕴深厚, 而且知识的内涵也比较丰富。主要包括政治、文化以及杂话等方面的理论。比方说, 《道德经》和《资治通鉴》等文学作品当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就十分丰富, 并且为后人预留了广阔的话语与思考空间。

2、文学现象的解释价值

利用中国古代文学能够对古代的其他众多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因为此类研究不存在任何时代差距以及语境方面的限制, 所以, 能够深入领会古代人的具体想法。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文学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 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研究, 并不完全是为了研究古代知识, 而是它具有现实性的意义[2]。

3、思想文化的价值

不容置疑, 中国古代文学属于一类比较丰富方精神文化遗产, 它既有利于推动人们通过了解历史来认识自身, 同时也对后人有着必不可少的价值, 进而人们从中获取到了不断提高自身的动力。在当地社会的许多方面都能够发现古代哲人思想的缩影。由此可见, 中国古代文学既会深深影响到文学理论的研究, 同时也会在思想文化方面大放异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中国古代文学既属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也是几千年来大量文人墨客归纳出来的文化与精神方面的历史经验, 对后人的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 在古代中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史进行了解, 而且还应该传播正能量, 从而将古代中国文学教育具有的价值有效的发挥出来。

摘要:古代文学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泛, 文学教育实际上就是文化教育。古代的文学教育渠道同整个古代教育相同, 主要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同时, 文学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推动了文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另外, 中国古代文学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而且还凸显出了民族精神。基于此, 文中重点研究了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古代,中国文学,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熊俊萌.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价值[J].北方文学:下, 2017 (6) :57-57.

中国的古代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代判词;艺术风格;裁判文书质量

2016年12月,一份写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诗句的诗意判决书走红网络。谈及诗意判决书,就必然会提到中国古代判词。中国是一个诗歌之国,而古代判词也以其优美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和充分的说理论证,将其艺术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1 追本溯源——古代判词的发展沿革

中国古代判词,是古代司法人员依据法律作出判断和评价的结论。它的范围比当今的判决书的范围更广,即狭义的裁判文书、整个科举考试的判词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判词[1]。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判词也经历从萌芽到成熟直至完善的阶段。

1.1 初创阶段

古代判词滥觞于殷商时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判词材料,是西周晚期夷厉时期的亻朕匜铭文[2]。这一时期判词材料的出现,主要得益于甲骨文的诞生和实体法与程序法并存的法律体系的形成,前者为判词的记录提供了载体,后者使得社会产生了对判词的需求。但是,判词材料并非原始判词,难以反映判词的原始样貌。总之,在汉代以前的判词,是极其简单、粗疏的。在当时的判词中,刑事方面只涉及被告的罪名,民事方面也只划定了当事人的责任,判决的法律依据和据此裁判的理由偶有见到,案件事实几乎没有。因此,汉代以前是古代判詞发展史上的第一阶段,为后期判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发展阶段

唐宋时期,封建法律制度体系、思想和原则都已经确立,古代封建法制趋于成熟,司法判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可以考察的唐判较多,比如《龙筋凤髓判》《甲乙判》《全唐文》以及《文苑英华》中收录的大量判词。唐判以拟判为主,判词有“文辞简练”“表达准确”和“说理充分”三个要求,因此,其缺陷是很明显的。由于拟判的盛行,在假定的法律事实范围内,制判者根据既定的事实,作出判决。据此作出的判词往往忽略了事实的认定与证明,进而影响到法律适用的准确性。

与唐代判词不同,宋判不仅留存较少,可供考察的主要有《明公书判清明集》和《文体明辩》两本著作,而且大多为实判、散判。为适应社会发展,宋判重视对案件事实的分析说理,在保留唐判重视分析说理、文字表达准确、简练的基础之上,宋判还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引律为判。

1.3 成熟阶段

中国古代判词自明清时期开始步入成熟阶段。留存下来的判词不仅数量颇多,而且内容丰富,如《折狱新语》《醒世恒言》《于成龙判牍精华》《清代名吏判牍选》等。这一阶段,无论是在表述、内容还是法律适用上,我国古代判词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判词与诉讼程序紧密相连。而且,还出现了刑名幕吏阶层,专门研习法律和公牍文书。

2 独树一帜——古代判词的艺术风格

自明清时期起,古代判词就确立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语言特点上看,辞藻优美、旁征博引、声调铿锵、言简意赅;从内容上看,包括事实、理由和裁判结果三个部分;从逻辑推理上看,三段论的地位无须多言。本文主要谈论古代判词的语言风格。

2.1 言辞华美、声情并茂

中国古代司法人员所作判词言辞华美、声情并茂、对仗工整、逻辑严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法律价值。如苏东坡的《风流和尚杀人案》:

“这个秃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

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

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判讫,押赴市曹处斩。”[3]

在此份判词中,“秃驴”“修行忒煞”“空空色色今何在”等词都表达了苏轼强烈的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这一判决从道德和伦理出发,没有引用任何法律条文;其内容与判定罪过、裁量刑罚无关,但是作为一项重要的证据规则的自由心证却产生了重大影响。苏东坡“以诗入判”,将老套的公文变得趣味无穷,也使其判词名垂青史,在后世流传开来。

2.2 引经据典、博雅晓畅

司法官员在制判时引用典故来铺陈事实、阐明道理,以证明自己的判断合情、合理、合法。判决书引用典故,自然而不润饰、确切而不堆砌、流畅而不晦涩,从而达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情”的效果。例如白居易的一份判词:

“二姓好合,义有时绝;三年生育,恩不可遗。凤虽阻于和鸣,鸟岂忘于返哺?旋观怨偶,遽抵明刑。王吉去妻,断弦未续;孔氏出母,疏纲将加。诚鞠育之可思,何患难之不救?况不安尔室,尽孝犹慰母心;薄送我畿,赎罪宁辞子荫?纵下山之有怒,曷陟屺之无情?想芣苢之歌,且闻乐有其子;念葛藟之义,岂不忍庇于根?难抑其辞,请敦不匮。”[4]

本判共127个字,几乎句句用典,共计10个典故。典故虽然多,但是毫无堆砌、拼凑之感。在劝诫甲父子要懂得“荫庇其母就是荫庇其根”的道理时,引用《左传·文公七年》中“葛藟犹能庇其根”的典故;在劝诫甲子铭记母恩时引用了《诗经·小雅·蓼莪》;用《汉书·王吉传》中的“去妇复还”,描述甲的妻子有返家的意思。此类例证还有很多,无不彰显着典故在判词中的妙用。判词引用典故,知情动理,文风清雅,充分体现了判词引经据典的法学价值。

2.3 措辞简洁、短小精悍

与现代的裁判文书相比,古代的判词以措辞简洁、短小精悍见长。如《于成龙断冯婉姑抗婚案》一案的判词:

“关雎咏好述之什,周礼重嫁娶之仪。男欢女悦,原属恒情。夫唱妇随,斯称良偶。钱万青誉擅龙,才雄倚马;冯婉姑吟工柳絮,夙号针神。初则情传素简,频来问字之书;继则梦隐巫山,竟作偷香之客,以西席嘉宾,作东床之快婿,方谓情天不老,琴瑟欢谐。谁知孽海无边,风波忽起。彼吕豹变者,本刁顽无耻,好色登徒;恃财势之通神,乃因缘而作合。婢女无知,中其狡计;冯父昏馈,竟听谗言。遂以彩风而随鸦,乃使张冠而李戴,婉姑守贞不二,至死靡他,挥颈血以溅凶徒,志岂可夺?排众难而诉令长,智有难能。仍宜复尔前盟,偿尔素。月明三五,堪谐夙世之欢;花烛一双,永缔百年之好。冯汝棠贪富嫌贫,弃良即丑,利欲熏其良知,女儿意为奇货。须知令甲无私,本宜惩究,姑念缇萦泣请,暂免杖笞。吕豹变刁滑纨绔,市井浮徒,破人骨肉,败人伉俪,其情可诛,其罪难赦,应予杖责,儆彼冥顽。此判。”[5]

此判短短300个字左右,对仗工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文辞优美、骈散结合、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整体看起来干净利索。若是将该案放到现在,其判决书可能要写洋洋洒洒上千字,与古代言简意赅的理念背道而驰。

2.4 声调铿锵、富有气势

法官在某些情况下扮演语言家的角色。凡是认真对待自己和自己立场的法官都承担着任务决策和口头表达的双重任务[6]。由此可见,法官不仅是居中的裁决者,还是善言的说理者。至于如何说理能让人们接受,以增强判决的公信力,还要看古代司法人员的判词。著名诗人元稹曾有一判,即《怒心鼓琴判》:

“感物以动,乐容以和。苟气志愤兴,则琴音猛起,倘精察之不昧,岂情状之可逃。况乎乙异和鸣,甲惟善听。克谐清响,将穷舞鹤之态,俄见杀声,以属捕蝉之思。凭陵内积,趟数外形。未平君子之心,翻激小人之愠。既彰蓄憾,诅爽明言。详季札之观风,当分理乱。知伯牙之在水,岂日讲张。断以不疑,昭然无妄。宜加黜职,用刺褊心。”[7]

乐乃是人心对外物的感受,此判不仅阐述了用诗表达人的志向、用歌表达人的情感的一般原理,更叙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古代君主通过统一“乐”以达到统一民心的目的。当代法官们“流水作业”式的裁判文书,虽然说理透彻、逻辑严密,但是却没有古代判词那种声情并茂的气势贯注其中[7]。反观古代判词,气势充沛、声调铿锵、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3 鉴古知今——现代裁判文书的反思

如今的判决文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案情、事实与理由和判决结果,但是事实认定部分含混不清、裁判理由缺乏論证过程、法律条文引用缺乏解释等现象十分突出。而古人把“晓之以情”和“动之以理”当作两大说服策略,故“情理化说理”和“文学化表达”也是我国古代判词的两大优长。知往鉴今,当代法官应该从中汲取养分,力图作出“情理兼顾”“文采斐然”的裁判文书。

3.1 影响裁判文书的因素

我国的裁判文书处于一种不断摸索的阶段,就现状而言,裁判文书的质量不容乐观,其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受观念、制度和制作主体三方面的影响比较大。首先,在传统“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的影响下,法官在撰写法律文书时,强调案件的结论报告、忽视裁判文书的制作,强调对案件事实的描述、忽视对裁判理由的论证,这就导致了裁判文书中论证和推理不足。当事人往往只看判决结果,而对其中的论证说理漠不关心,很难产生共情,裁判文书的公信力自然不会很高。

其次,制度方面的因素也影响着裁判文书的制定。一方面,在职权主义模式的影响下,法官先进行书面阅卷,遵循过往审判经验,先入为主,导致法庭审理流于形式;而在法院内部,在院庭长审判监督下,法官十分重视结案报告的书写,忽视裁判文书的制作,使得裁判文书稍显粗糙。另一方面,裁判文书的考评缺失。与判例法国家追求优秀的裁判文书不同,我国法官一般没有这种追求。因为无论裁判文书制作得有多么完美,其判决理由也不可能像判例法国家那样当作法律来用。案件质量由“发回重审情况”“改判率”等指标决定,法官通常更重视案件质量,不会在意那些“华而不实”的裁判文书。一般情况下,当上级法院“掌握”否决下级法官辛勤工作的最终成果乃至下级法官“命运”的“大权”时,下级法官自然不会花精力在判决文书的撰写上。

最后,法官的素养也会影响裁判文书的制作。在案件数量多、人员配置少的条件下,法官“一人分饰数角”,要审理案件、调查取证和归档等,难有精力来精心制作裁判文书。另外,裁判文书的制作也受限于制作法律文书的主体的素质。在法院队伍,尤其是基层法院中,法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总体上还比较低。

3.2 提高裁判文书质量的构想

中国古代判词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定纷止争的司法目的。提高现代裁判文书的质量,可以从古代判词中汲取养分,使裁判文书融情入理,富有“诗意”。

首先,必须转变轻视裁判文书制作的观念。在古代,判词之所以受到极大重视,是因为判词的制作一直被视为历代科举考试的必修科目和选官标准之一。因此,要提高当代法官的制判水平,就要充分认识到优秀裁判文书的有益之处,转变“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案报告、轻裁判文书”的传统理念。其次,要建立裁判文书考评制度。为制定一套具有操作性的考核标准,不妨从修辞、格式等方面入手,同时严格把关法官的选拔、培养、激励、淘汰等环节,以提升法官的个人素质和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再次,裁判文书的说理可以借鉴注重唤起当事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的古代判词,如今这些情感因素依然烙印在人们心中,值得当代法官在制判时加以运用。最后,增加裁判文书的“文采”。若判词表述沉闷,毫无生气,无论说理多么严谨,当事人都很难产生共鸣;但是如果是在一种活泼生动又不失逻辑的语言环境中,当事人不仅乐于倾听,还能口口相传。因此,在制作裁判文书时,可以巧妙地运用比喻、对比、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加裁判文书的“文采”,增强其可读性。

4 结语

美丽如诗、理法交融的中国古代判词,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其拥有的法律价值和文学价值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尽管古代判词中法律的严肃性和神圣性与当代判决书相去甚远,但依然能为如今的法制建设和司法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 汪世荣.古代判词研究[J].法律科学,1995(3):79.

[2] 黄霞.中国古代判词的情理与文采[D].湘潭大学,2017.

[3] 林语堂.苏东坡传[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110.

[4] 夏婷婷.唐代拟制判决中的法律发现[D].吉林大学,2010.

[5] 范忠信.于成龙断冯婉姑抗婚案[J].中国审判,2006(11):76.

[6] [美]索兰.法官语言[M].张清,王芳,译.法律出版社,2007:37.

[7] 杨兴培.中国古代判词的法学与文学价值[J].北方法学,2013(05):150-160.

作者简介:张玲(1995—),女,湖北利川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中国的古代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清代的八旗驻防城因其驻守地方,故有封疆守土之责。清廷几经设载,最终全国共设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宁夏、伊犁、西安、成都、荆州、江宁、杭州、福州、广州等共13处。将军衙署是绥远城的主体建筑之一,也是绥远城的象征,是我国现存同类衙署中保存规模最大,现状最好的武官衙署遗址。这些过去营造活动留下来的成果在今天都可称作建筑遗产,它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一个所占比重很大的很重要的类型,是伟大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我们今天的责任就是保护它们,维护它们,以健康的状态留传后代。

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绥远城将军衙署建筑群是建筑遗产的一种类型,它具有遗产的共性,即作为“遗留物”的本质。如今,由于种种原由一点一点被人们遗忘或拆毁,它所表现的某种文化已经消失或者正在衰亡,成为无法再挽回、再恢复的历史,只有幸免留存下来的残留城垣与将军衙署,含有关于那种文化的信息,微微的见证着那过去的时间与历史,其价值不可忽视。随着绥远城的消失殆尽,而将军衙署与残留城垣携带的文化信息,在研究清代古建筑领域中,价值越发珍贵。因为价值的大小虽然与时间没有必然的关系,但与某种文化的消亡程度成正比。并不是建筑物存在的时间越长,价值必然越大,只是由于时间越久远,信息损失得往往越多,越彻底,相应地含有信息的建筑物价值也就越大。

古建筑的价值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物质价值,即是古建筑本身所具有的,作为实用的建筑物的价值。二是信息价值,它是古建筑作为见证物所具有的价值,换言而说,就是古建筑包含的信息的价值。对于将军衙署来说,两方面的价值不是重叠的,价值的大小也不是等量齐观的。如将军衙署的物质价值就是作为清朝官式建筑,特点为前朝后寝,附有住宅和公事的价值,而信息价值却是见证了自清乾隆二年建城至清朝灭亡的174年间的79任绥远城将军与民国时期20任署将军、都统、省主席在此进行的所有活动。作为住宅的价值可能很低,不为人所重视,但其有的信息价值而使其脱离了普通住宅的范畴。显然作为见证物的信息价值远远大于其作为住宅的物质价值。一般而言古建筑的价值内容的构成包括一下四个方面,即历史价值、科学与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

其一、历史价值为古建筑产生的背景所包含的见证历史事件的信息价值。它实际上是社会人文价值中重要内容,一般古建筑这一内容都列入到社会人文价值来论及和评估。绥远城是清代八旗驻防城,驻守将军品秩为从一品,因其驻守地方,故有封疆守土之责。将军衙署是绥远城的主体建筑之一,也是绥远城的象征,坐落于绥远城西街东端,座北朝南,共有六进院,132间房屋,为城内之中心点。它从建成以来一直到新中国的诞生,是绥远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的办公处所。因而有较大的历史文物价值。

这一历经近三百年风雨洗礼的一品封疆大吏的府邸,以另一种身份继续着述古追今的使命。民国十三年(1924年)一月内署弗戒于火,三堂正宅延烧殆尽①。同年,绥远都统马福祥重建三堂,建筑风格多为模仿西方建筑,对清代官衙进行了一次新的改变和承治。利用新的科技和营造工艺,与传统与进步、传统与外来建筑文化的碰撞和综合下,改变和突破了清代严格等级制度,以自身的独特风格与装饰书写了在此发生的点点滴滴。尤其见证了毛主席提出的“绥远方式”的伟大胜利,更加提高了它的历史价值。

其二、在某古代建筑物从原材料的加工到营建完成的社会生产活动中,能够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称其为科学与技术价值的体现。清代时期,建筑形制已规范化、模数化。将军衙署采用《清营造则例》官衙建筑的营造技术,整个院落的布局前朝后寝,纵深6进院,横向有东西跨院。中轴单体建筑是9椽架悬山式建筑,其他建筑为硬山式建筑。均为灰瓦顶,使用材料是木材,灰瓦和砖。反应出清代边防官衙型质的质朴和威严、封建统治者专制的集权化、制度的专权化以及封建思想的高度集权化。由此可为,将军衙署建筑群在营造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是最先进的,成为判定科技价值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官式建筑通常应用先进的、高级的、复杂的技术,以显示其等级高低和重要程度。从这个意义上不难看出,历代都城的规划与建设,国家兴建的官式建筑、宫殿建筑等,往往集中了最先进的技术,科技含量很高,从而具有很高的价值。

其三、古建筑一定程度上是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包括艺术创作的风格特点、艺术创作手法、体现出的社会审美观或审美情趣等方面。将军衙署为平面布置,是以院落为单位。主要建筑物有正房、侧座以及回廊、耳房等附属建筑物组成的院落,是一组完整的建筑群,是生活、活动的场所,也是一个完整的古代建筑形象。在布局上主要建筑物的中线为轴线,而取得全建筑群左右均衡对称,表现了一定韵律节奏的连续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并产生最大的艺术力量,聘请了各不同地域的优秀匠师的积累无数的具体的造型手法,包括尺度、比例的具体规定。如兵部尚书通智、归化城都统丹津、山西省丰川卫守备沈鸿钧、工部主事闵廷曲等皇帝亲自指派的高级官员和地方官员②。

将军衙署每一处建筑房屋,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屋顶、屋身,和台基;以鲜明的形象满足着审美的要求。屋顶、屋身和台基的庞大体积造成雄伟壮丽的印象,直接夸耀了统治阶级的“尊严”和“威风”。其装饰是丰富的,华丽精细的装饰与完整的壮观的造型是统一的。这与所采取的装饰方法有关,装饰的部位均为处于构件交接的部分,例如:房脊、柱头、栏秆、门环等结构上的关节,以集中地突出了进行装饰加工的部分。造成了繁而不乱,统一的艺术效果。但装饰的方法,纹样的母题和处理,色调的配合等都深刻地表现人民的艺术才能,是我国装饰艺术的宝藏的重要部分。

其四、社会人文价值是指建筑物对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礼仪制度、宗教、民间活动与风格、历史事件与人物等等的见证价值,是在使用过程中形成或具有的,不是建筑物一被建造出来就有的。它包含有使用价值、使用功能、延续使用后的功能变化、新的使用功能、创造与改善景观的价值。将军衙署是绥远城的主要建筑群之一,是绥远城最高军政首脑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在清准双方暂时战和的条件下,绥远城为右卫驻防八旗兵北移屯居和安排从漠北撤回的八旗将士之用,充分发挥了它所初期建造的目的,为屏藩朔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古建筑与旅游注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一个城市甚至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将军衙署拥有多重价值和功能,如果这些价值不能有效地向公众展示,就会出现价值缺失的现象。旅游因其特有的可愉悦大众的功能,无疑成为了将军衙署价值展示的首要途径。以旅游形式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同时,旅游使得对将军衙署等古建筑的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从而激发社会公众自发或自觉保护古建筑的行为。

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活动的主要果实,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乃至近代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是全方位反映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产,具有价值高、代表性强、分布广、时间横跨大,类型多样的特点,已成为自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以来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主要对象。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特殊的不动产,在现代化建设中,它具有保护和利用的双重价值。将军衙署,清代与民国两种价值的重叠,但并不等量齐观,以清代的历史价值、社会人文价值最为突出。

注释:

①绥远通志馆编纂:《绥远通志稿》卷八十八“人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册,第451-452页。

②乾隆元年六月十六日,总理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等奏议通智所请选派谙熟工程之员赴归化城办理工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号:0755—06.2,微缩号:017—1193

(作者简介:张 静(1975.8-),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在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工作,主要从事清史、清代内蒙古地区历史为主要研究。)

中国的古代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基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

3、杜甫对孟子民本思想的涵摄与发扬

4、“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研中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5、论《韩凭夫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影响

6、试论中国古诗词中的悲剧悲情心态

7、“同名作品串联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8、地方本科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9、学分制下增强高师院校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0、试论当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难题及其对策

11、论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12、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良好个性养成策略探微

13、阿拉伯古代文学史发展研究

14、儒家话语权与中国古代文学史

15、浅谈高中古文学习重难点

16、对外汉语文学教材编写探讨

17、我们的第一位文学史老师

18、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19、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及其课程教学的思考

20、宋以前山水文发展小史

21、在风花雪月中步入学术殿堂

22、《镜花缘》的荒诞艺术简论

23、我国地域文学史编写现状与古代文学教学关系探讨

24、中学古诗词赏析教学浅议

25、生命价值观视野下的古代诗文创作

26、王粲《登楼赋》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蕴解读

27、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28、以神思导引为目标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

29、关于中医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30、文无定法:范式与枷锁

31、浅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多元文化形态

32、古代诗坛鸳鸯鸟秦嘉和徐淑

33、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改革思考

34、曹植诗歌中女性形象的深层寄寓分析

35、徐梵澄的印度文学哲学经典汉译

36、中传2020年艺考初试只考文史哲

37、试析《陌上桑》与《羽林郎》中女性形象的异同

38、《中华诗词》的诗论与新时期旧体诗词文体地位的重申

39、新余元素与古代文学教学的对接融合

40、以意逆志,我们必修两个“度”

41、杜甫《春夜喜雨》赏析

42、浅析《诗经》中婚恋诗的人情美

43、浅谈《离骚》的象征艺术

44、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加快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

45、体味杜甫《登高》的“诗情画意”

46、唐传奇爱情小说中女性形象探析

47、小议高中古文学习重难点

48、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编撰史考察

49、高校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思路及实施初探

上一篇:关于时政热点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儿童版画教育的实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