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美育范文

2024-04-05

高校思政教育美育范文第1篇

摘 要: 随着经济及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德育内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鼓励大学生在学习中夯实专业根基,加强自身修养,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动力。本文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探究思政教育管理创新现状,提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学创新策略。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教育管理

在素质教育下,高校教育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化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高尚的价值观念,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高校要重视思政教育,积极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与思路,彰显出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创新创造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特征,新时期,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學中不仅要增强学生的理论基础,积累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还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以培养,让大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认知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思政教育符合素质教育对高校教育教学的要求。现阶段,大学生普遍为“00后”,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成长的一代,能够很快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思维比较活跃。由于大学生缺少一定的社会经验,尽管对事物有独特的看法和认识,仍然比较片面,难以从更多的角度分析和认识事物,甄别能力还不强。尤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渠道越来越广,很多不良信息并没有被筛选,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从多个角度和领域看待事物,坚定理想信念,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通过思政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下,高校要积极创新思政教育思路和形式,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动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交流与协作,提高思政教育效率。高校创新思政教育,紧密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主义,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感,让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行动,进而加强我国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力量。通过思政教育的创新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增进价值观念等,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一些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状况

(一)思政教育方式单一。

虽然在素质教育下高校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思路,逐渐完善了教学体系,提高了思政教学效率和水平,但是从整体来看,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从教学思路与模式方面来讲,由于一些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升学率和就业率方面,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及技术技能方面的教育比较重视,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性不高,通常采用通识课的方式展开思政课程。加上高校招生人数逐渐增多,思政教学班级的人数越来越多,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动态等方面不够了解,难以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在枯燥的教学灌输下,学生对思政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影响思政教育效率。此外,部分学生对思政学习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在大学期间提高专业技能就能够找到好工作,思政学习作用不大,这种错误的思想认知阻碍了思政课程的创新与提升。

(二)教学实践比较少。

一些教师依然采用比较陈旧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作为重点,为学生提供和设计的实践教学活动比较少,学生难以将思政教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现阶段,思政教学大多以固定的理论学习和枯燥的说教方式开展,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不高,仅仅停留在理论讲解、文件的学习、影视观看、心得报告等方面,同时教育内容停留在课本中,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教学氛围比较沉闷。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能动作用难以发挥,从而影响整个思政教育效率。此外,部分思政教师缺乏创新意识,难以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下,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和学习方式,对微课、慕课及新媒体等平台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当代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学方式比较枯燥,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思政学习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影响思政教学质量。

三、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新时期,高校要积极创新思政教育方式,采用多元化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对思政学习的积极性,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认知,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思政知识探究中,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首先,应该在教学理念上加以创新,教师要秉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学思路,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学校要认识到思政教学创新的重要性,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合理安排思政教学的班级人数,让思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全面性,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端正态度,提升职业素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并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进而与学生建立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为思政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其次,在思政教学创新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有效应用微课、多媒体等平台,为学生拓展教学范围,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展开思政学习,有助于思政教学的常态化发展。思政教育创新应该与学生的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依据专业设置开展分类指导,比如:对于理工类专业而言,需要融入人文性,如借助团队合作、项目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对于人文学科而言,需要有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性,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鼓励学生积极传播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将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思政教学创新过程中,教师必须展现出教学的丰富性,不仅要让学生作为思政教学的主人,还要将思政教育贯穿高校教学的始终,激发学生对思政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思政教学的效率。

(二)开展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活动。

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并感知党的理论知识,掌握党的发展历史,并对党的思想、精神、文件及政策等有全面的学习,在思政教学活动中融入习近平青年思想的内容,紧密依照党中央的精神指导和政策指示等,通过引进社会热点案例,思政教学的素材等,鼓励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分析国际和国内的政治形势,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坚定方向,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在开展思政教学活动时,首先教师应该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全面的了解,及时和学生互动,从学生的思想认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出发,设置出适宜的思政教育活动形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思政教育活动中,并有效应用思政教育中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强化学生对思政学习的认知能力。比如:通过举办以“诚信”“友善”“互助”“感恩”等为主题的演讲、辩论赛等活动,丰富思政教学内容;或者在重要的节日带领学生為烈士献花,缅怀烈士,并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了解文物的知识和根据地建立的意义等,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学习革命烈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强不息、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

此外,在国家宪法日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社区、广场、公园等场所,宣传宪法知识,为群众讲解《民法典》的内容,在普法的同时,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大学生做懂法、守法的良好公民。思政教育创新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在周末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敬老院或者儿童福利院等场所参与献爱心活动,为老人清洗衣物、打扫卫生;为儿童讲故事,表演才艺、做游戏等,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尊老爱幼,懂得感恩与回报社会的良好品质。

(三)创新教学渠道。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高校教学管理的各个领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思政教育中,能够创新教学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尤其在新媒体、自媒体等发展的过程中,更多教学App已经上线,如:雨课堂、腾讯会议、微课、慕课等,能够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在线讨论、课后练习及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衔接起来,形成一体化的在线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知识架构得以延伸。比如:教师可以将思政教学内容制作成十分钟左右的视频上传到微课平台中,让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方式下载和学习,极大地突破传统思政教学中固定课堂和固定时间的限制,使思政学习更加灵活与多样。

其次,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学生可以及时将学习中的困惑反馈给教师,更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优化思政教学内容,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强国”App进行学习打卡、学习积分、学习签到等,调动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强国”App涵盖了党的理论知识、政治、文化、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拓展高校思政教学内容的有效渠道,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色,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

(四)完善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测评,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高校思政教学创新需要转变以往将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标准的方式,融合更多的评价内容与标准,为学生设置多元化及全面化的评价体系。首先,在思政教学评价中,教师要结合思政教育的特色及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具体情况,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论基础、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创新意识、法律意识等进行全面评价。其次,教师应该将日常的教学评价、在线教学评价及期末评价等整合起来,搭建出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于一体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才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到思政学习中的不足,加以纠正和弥补。

此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宣传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例,树立典型形象,通过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官网等平台,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每学期组织优秀大学生评选活动,对思想先进、积极进取的大学生给予奖励,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实现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共赢。在思政教学创新过程中,高校要积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创新能力,为教师提供更加广泛的进修机会,比如:组织思政教师开展座谈会、交流会及研讨会等,充分交流教学经验,相互借鉴思政教学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思路。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采用教学新思路和新模式,提高思政教学效率,为学生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探究与实践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明确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分析目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展示出思政教育丰富的内涵与价值。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出系统的教学评价模式,鼓励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梁秀秀.全媒体样态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困境与优化路径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3):91-95.

[2]张正华.“在线教育+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路径探析[J].中国农村教育,2020(17):7-8.

[3]马存勇.“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向[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03):72-75.

[4]阎彩红.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9):180-181.

课题来源: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8年度立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改进的策略研究》(GH180104)”的阶段性成果。

高校思政教育美育范文第2篇

现代体育运动的审美特征日趋鲜明, 对审美的追求成为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在学校体育中, 其审美模式不仅影响着人体结构的塑造, 而且也影响运动形式的变化。人体及人体的运动都以其美的形式广泛进入一般审美领域, 既为大众所欣赏, 同时也使运动者自身实现审美主客体的统一。

高校学生心理生理都已日趋成熟, 都将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 在体育教学中, 从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到教学过程, 都蕴含着对体育的美育教育, 将有助于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以保证健康的体魄去迎接社会的挑战。在体育教学中, 只有赋予体育知识以美的形式, 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 才能使他们在尽情的运动中得到审美的愉悦。

2 体育教学中之美育的内容与形式

2.1 体育教学中之美育的内容

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教育就是通过视觉、听觉和表象, 以身体练习的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感受、欣赏和创造力。

体育教学的美育内容是丰富的。从身体的角度主要表现在健康的体魄, 朝气的精神, 包括体型健美、骨骼健美、肌肉健美、皮肤健美、身体素质美。从运动的角度主要表现在: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力量美、技艺美等, 动作在时间、空间、力度三方面, 由起、承、转、合、止、动静结合, 表现出的准确性、协调性、缓冲性, 给人带来美好感受。从行为角度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美:表现为体育运动所特需的原则和精神风格, 包括协作美、意志美、活力美、语言美、仪表美等, 运动者的心理、学识、修养等, 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从项目的角度来看, 则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独特之美, 比如:短跑, 体现速度之美;体操, 体现动作之美;滑冰, 体现线条之美;拳击, 体现敏捷之美;射击, 体现精准之美;举重, 体现力量之美。

2.2 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形式

美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美的事物外在显示出的美, 就是形式美。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多样, 审美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 归纳起来, 体育教育中美育教育的形式美可概括为以下几大方面。

2.2.1 整齐与对称

整齐是最简单的形式美的要素。整齐给人以庄严、雄壮的美感, 例如队形排列高矮整齐, 步调一致, 动作整齐, 将给人一种美好的感受。对称是一种自然美, 身体练习一般是对称的, 不对称的动作也力求左右对称。对称是人体健美的基点, 无疑也是一种教学法则, 是审美对象, 它要求教学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对称发展。

2.2.2 和谐与平衡

和谐是指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显示出融洽、圆满的一致性。和谐能给人有形式上的美感。平衡主要是指运动时须保持重心的稳定, 达到身体在空间份量上相等。体育运动中的这些平衡形式, 和美术创作谋求合理布局, 注重平衡这一审美要素一样。体育过程中的各种动作首要就是要保证平衡, 在平衡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其他更强更高更快的动作。

2.2.3 节奏与韵律

在体育运动中, 节奏是无处不在的, 体操运动的节奏, 篮球足球场上进攻的节奏等等。又如, 大多数基本体操和舞步都是靠节奏信号指挥运动。节奏的强弱变化使动作的力度产生相应的变化, 增加心理过程愉快的情感。节奏加进优美的动作便有着韵律, 如体操空中的翻腾的优美曲线, 溜冰场上划过的圆弧, 都表现出强烈的韵律感。

3 高校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美育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作为施教者, 体育教师应树立起美的榜样。教师本身体质的健康美、示教的动作美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按照美的法则提高完善施教技巧。

3.1 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自身形象表现出来的美, 是一个教师必备的基础素质, 也是教师自身蕴藏的魅力源泉。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 要求体育教师要有美的表率, 并能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首先, 体育教师的要有美的形体和朝气的精神。体育教师既是运动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者, 也是学生进行审美的对象。体育教师的健康匀称的形体, 举止之间都表现出一种健、力、美的视觉印象, 令人感到动态的生命之美。同时体育教师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 以良好的情绪和工作热情去感染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要求的一致性去影响学生。这样一种表面的轮廓美加上内在的精神美作用于学生, 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参加锻炼。

其次, 教师要有精湛的技艺和优秀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姿态优美而又有节奏韵律感的直观教学示范动作, 准确、明晰的而又鼓励的语言,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提高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而且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其根据美好的体验去寻找美感, 从而促进他们准确地掌握动作。

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精神面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教师要严格遵守“身教重于言教”的格言, 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时, 要严格要求自己, 以自己语言的优美、动作的文雅给学生以美好的感受, 通过自身展示完美的形象, 对学生进行形体、姿态、仪表美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

3.2 对教学方法的要求

首先, 教学过程中引导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观点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持有的态度和方法。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思想倾向、审美素质的不同, 他们的审美观点也不同, 对同一美的现象或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评价。

学生在审美活动中, 会自觉不自觉地坚持某种审美观点。问题在于他们有的观点正确, 有的不正确。例如当下流行以瘦为美, 许多女孩节食减肥, 弄得瘦骨嶙峋, 这其实是一种病态的美, 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作为老师就要引导正确的美的标准, 以健康自然的体魄为美。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育教学的形象性和愉悦性。“寓教于乐”离不开美的形象, 如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雕像作品“掷铁饼者”的形象美, 去体会“马家军”女子长跑运动员“梅花鹿加鸵鸟式”跑步的姿态美, 在每堂体育课中, 通过教师典型示范让学生去感受身体的线条美、匀称美、健康美等;去体验运动的韵律美、敏捷美、刚健美;并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美的各种具体体现。学校每天的课间操、眼保健操, 每节体育课练习项目都可能成为学生饶有兴趣的欣赏对象并乐于其中, 学生从中处处感受到美。

体育教学中要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美育目的。如耐力跑教学中可以跑出的各种图形和花样, 提高学生练习兴趣, 在发展耐力素质的同时丰富学生美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除此之外,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动态演示及观赏各类精彩的体育竞技运动或表演, 使之具体化, 形象化, 从而使学生能够欣赏美、感受美, 追求美, 直至尝试创造美。

总之, 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让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课, 如此良性循环, 使体育课更加丰富, 更受学生欢迎与喜爱。

4 结语

目前, 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大众化的体育运动, 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而对高校学生的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是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提高对体育的审美水平, 是全面素质教育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 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中, 进行体育的美育教育是必要的, 对体育运动中美的内容和形式作了阐述, 并说明在教学中怎样进行美育教育。这是当代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高校思政教育美育范文第3篇

一、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概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比较枯燥的, 向学生讲述理论知识, 但是很多时候学生都不是很理解。但是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人性化, 是一个开放性实践性的综合教育, 能够将大思政的理念加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教程中。 大思政是现在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念就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进行融合, 建立专门的大思政教育教学体制, 真正的解决掉传统思想政治教学带来的难题等。

现在的高校实践育人都是在大思政的视角下, 并且教学模式将于人作为首要的目的, 真正的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重点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包括校内、外实践, 并且体现其中的育人的价值。

很多时候真正的做到育人的目的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其中涉及到很多繁琐的细节, 只有学校努力是做不到的, 这必须得学生、学校、社会三方结合, 建立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循环体系, 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创造性调动起来。

二、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目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了, 现在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以前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播知识的模式了, 而是学生与老师在互动教学的模式下进行教学教程。“三回归”也成为现在教育部门对高校的教学要求, 大学教程主要将理论与校内、外的实践相结合, 真正的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 掌握有关的职业技能, 促进师生的关系, 让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并实现大学生主体性价值回归。

三、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的价值体现

( 一) 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现

在高校想要实行思政教育是十分方便的, 在高校中学生自身有许多实践活动。除此之外, 学生本身也有相关的理论课。高校所需要做到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机会, 使学生将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参加学校社团的过程中可以真实感受到思想教育的真谛, 也能感受到公益的意义。

( 二) 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优化

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对思想教育非常重要。高校要给学生建立一个能使学生联系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有利益学生思想的建立。思想教育的环境一般是社会和学校环境, 但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性, 家庭环境也很重要。高校实施教学时, 应当联系经济文化的内容, 从实际生活方面教育学生。这些环境的建立对教育学生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 三) 对思政教育方法进行改进,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是有加强空间的。我国向来注重社会与集体的教育强度。在我们生活中, 有很多这样的实例, 社会经常请有名望的教育专家为社会众人进行思想教育, 教育的形式多为讲座, 呼吁社会众人要互相友爱关心。如此借鉴到校园中, 学校可以联系校内外的环境, 通过学生与社会的交流, 学生主体思想得到提升, 学生人格才能完美地塑造。这才是学校思政教育的重点。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教育人应该处于良好的环境, 尤其是在大思政视野下进行教育。高校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教育必然是离不开思想教育,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实施可以良好地帮助学生构建高素质素养, 从而为社会培养众多的优秀人才。我国在建设思政教育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完美解决才能真正地使高校的思政教育进步。本文综合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希望能够使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更有效率地实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革高校也不再是将授业知识作为学校的目的, 教书育人最重要的就是育人,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是现在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为了能建立高校实践育人。这不仅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理论, 还对学生大学生涯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帮助。本文就是根据现有的高校思政实践理论, 在大思政的视角下, 对高校思政育人进行详细的讲述, 并描述该模式的建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主体性价值回归的详细论述。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教育,高校,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 艾敏, 赵国艮.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及实现路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3 (4) :53-55.

高校思政教育美育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媒体作为主流通讯方式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微信、QQ、飞信等新媒体工具逐渐成为年轻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沟通桥梁。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有效的利用新媒体大大减少了高校教务人员与学生间的鸿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新媒体因为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权威性,也可能直接降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领导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成果。当前条件下,怎样有效的利用新媒体环境,使其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难题。该文主要剖析现有的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并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手段。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思政教育;手段

科技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工作和沟通工具,也使以计算机为显著代表的新媒体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熟知、关注和使用,网上教学、网上沟通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新媒体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占领教育领域,融入千万学子的日常生活之中,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模式,改变学生对教育和教学的认知程度。新媒体的发展同时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现有模式下,高校怎样合理的运用新媒体工具,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新媒体环境,并研究更为科学的手段,应对新媒体环境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题。

1 新媒體概述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涌现出了许多新型媒体,例如:数字电视、互联网等[1]。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来讲,新媒体建立在传统媒体之上,主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1)广泛性:在新媒体环境中,政府、媒体机构等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播源,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传播主体日益广泛,已经步入了全民面传播时代;

2)互动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可实时交流、互动,且所有用户均能参与,并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大大提高了受众的积极性,并将全程参与变成现实;

3)时效性: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手段,可将一个信息在短暂的一秒钟迅速传至各个角落,既能传播文字、声音,还能传播视频,这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4)丰富性:在新媒体中不仅包含传统媒体中的图片、文字等信息形式,还出现了视频、音频等新型信息形式,涵盖的内容较多,覆盖的范围较广,内容异常丰富;

5)虚拟性: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可以随意上传各种信息,发表任何言论,其传播速度和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这种快速、高效的信息传播形式,在为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巨大诱惑。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且发展迅速,从原有的论坛、贴吧到QQ,再到微博、微信,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可拟造各种信息,也无从查证,这增大了虚拟信息产生的几率,削弱了政府的控制力度,增加了舆论导向控制难度。

2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状

一直以来,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伴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随处可见网络信息。且当代大学生具有追求独立、叛逆、好奇心较强、思想复杂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系数,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

1)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政教育工作区别于一般的专业课教学,它强调对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它偏重环境感染,成效无法在短期内得以评估。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将思政教育重担单一地落实到班主任、辅导员身上,尚未将其有效地融入到其它课堂活动中,缺少对学生主体性的考虑,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变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达不到塑造人格和培养道德品质的目的。

2)关注知识积累:因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社会、家长以及学校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此问题也同样存在于思政工作中,思政工作变成了对理论知识的积累,通过说教或者讲授的形式开展思政工作,通过背书、习题训练来学习思政内容,通过笔试来考察思政成绩,这种过度关注理论知识传授,忽略实际情况的思政教育模式严重背离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目标,且与现代大学生的特点不符,最终的工作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大学校园内时常出现打架闹事、跳楼等事件。对于高校而言,思政课堂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搬教材,缺少对现实案例的引用,带领学生划重点,学生为应付考试,生硬记忆,虽然能取得好成绩,但很快便会忘记[1]。

3 新媒体环境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大大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手段: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相比传统教育方式而言,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更多方法和手段。众所周知,传统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限制学生与老师必须进行面对面的交谈,面对面成为了传统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必然条件,这大大限制了高校思政教育手段。一方面,双方约定见面,给教学增添了时间负担。另一方面,正面交谈会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一定的思想压力,大大减弱了教育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老师可以利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而学生只需要坐在电脑前就可以接受思政教育。

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为灵活: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往往需要长时间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变化,当掌握了学生思想的基本情况后,才能对其进行思政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使工作效果被滞留,不能及时的纠正学生思想。相对于传统思政教育的这一滞后性,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及时的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譬如,某学生在QQ空间里发表了一些消极的心情,指导老师通过空间及时发现了学生的这一状态,可以直接运用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对这一负能量情况,给予学生适当的宽慰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理状态,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灵活性[2]。

4 新媒体环境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提供的数据和理论来源广泛,数量广泛。学生可以在日常搜索新媒体环境时,获知大量的信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源头,具有唯一性和权威性。新媒体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头,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形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教学的权威性也就不同以往。而高校思政教育正是要依托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心理,从而维持高校思政教育正常、有序进行。新媒体环境大大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性,也使得高校思政教育遭受巨大挑战。

5 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率的方法与手段

1)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壮大自我平台:现有的新媒体环境要求,教务人员具备很强的新媒体意识,同时掌握高超的新媒体技术,并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使其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平台。针对这一点,高校应该加大新媒体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属于自己的校园网站平台,使新媒体思想广泛传播,系统分析新媒体对于教育的优势与弊端。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弥补高校思政教育的弊端,壮大高校思政教育平台[3]。

2)弥补和补充高校学生的新媒体认知水平:新媒体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媒介信息,而一旦学生缺乏认知度,这些信息将混淆学生视听,使学生的政治思想饱受扭曲。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应重视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度,使学生拥有较强的辨别能力,筛选对自己不利的新媒体信息,从而培养良好的思政情怀。

3)优化思政教育管理体制:伴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学生思想更加多元化,学校思政教育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已经成为高校教职工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高校教职工应加强探索,而思政教育管理体制是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应构建合理的思政教育管理体制以及可行的监管机制。

① 构建合理的管理体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应严格参照管理体制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加强和其它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共同推进思政教育工作,保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正确指引高校舆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断提升思政修养[5]。同时,还应鼓励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工作人员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并借助新媒体技术掌控学生的学习动态;

② 构建可行的监管机制:监管机制的构建主要包含监管队伍建设和监管制度的建设这两项内容。在构建监管机制时,应紧密结合自身情况,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为有效控制消极信息的传播,编制合理的信息审批制度,并采用信息过滤技术。因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工作的最终效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加强对思政教育队伍的培训,使其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更好地发挥榜样作用。另外,高校还应认识到网络监管机制的优化离不开先进的监管技术,在开展培训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增强网络监管技术,实现全面控制[4]。

4)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在新媒体环境下,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媒体手段,传统的思政教育教育方法已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思政需求,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认识到新媒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充分利用新媒体,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方法。首先,借助新媒体,在高校内部构建实时、双向交流的沟通渠道,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思政教育队伍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这可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和思政需求,进而实施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工作;其次,在具体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有效利用价值渗透法,这是因为价值渗透法具有一定的渗透功能,且新媒体的影响力深远,价值渗透功能较强,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思政教育中的主要价值观念有效地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其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进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改善教育质量;最后,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应推广并实施实践教学,为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项措施,思政教师应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资源,积极搜集教学案例,精心筛选,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和学生共同谈论,以此来巩固记忆理论知识。同时,还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校外体验机会,依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外实习,切实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这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有效思政教育课堂的构建[5]。

6结语

新媒体环境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也给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换代,新媒体工具势必会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必要手段,怎样更好的适应新媒体环境,利用有限的条件为高校思政教育创造更好的效果,在避免新媒体环境与高校思政教育冲突的同时,及时调整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只有做到这些,高校思政教育才能最好的服务于广大高校学生,也才能更好的追随时代发展脚步。

参考文献:

[1] 刘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3):80-85.

[2] 徐志先.基于新媒体环境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探討[J].科技资讯,2014(20):20-21.

[3] 张赛,余雪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J].铜陵学院学报,2012(4):80-82.

[4] 刘佳.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应用研究[J].求知导刊,2014(11):10-11.

[5] 刘晓辉.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探究[J].科技风,2015(1):22-27.

高校思政教育美育范文第5篇

摘 要 啦啦队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表现难美的运动项目,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因此,如何在啦啦队运动教学和训练实践中实施美育教育,发挥啦啦队运动的美育功能,实现体育和美育的交叉融合,培养出全面而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啦啦队运动在我国的健康持续发展,这些都是目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啦啦队运动 美育 方法

一、引言

啦啦队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表现难美的运动项目,它之所以能迅速发展、风靡全球,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心灵,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而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更是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重视,2010年7月2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更加明确了美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及地位,并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二、啦啦队运动中实施美育的方法

实施美育的途径主要有三大方面,即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美育要通过美的各个领域,各种形态来实现[1]。在高校中,主要通过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来对学生实施美育,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啦啦队运动美育内容的丰富性,因此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知识讲授法

在结合啦啦队教学和训练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时,体育教师或教练应讲授啦啦队运动的基本知识以及一些基础的美学知识,结合美学知识对啦啦队运动进行分析,讲述什么是美、怎样表现美、实现美、创造美以及鉴赏美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如何区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等,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教授学生啦啦队动作时,可以结合美学基础知识对学生的动作进行分析,如做踢腿动作时,要求学生绷直脚尖,并向他们讲授美学的基本知识,使他们知道绷直脚尖可以延长下肢的长度,增加下肢的曲线,使下肢的线条富有美感,也使腿部与身体整体的比例更接近黄金分割的最佳美学要求,这样学生不仅对动作记忆深刻,更增强了学生对啦啦队运动身体美的感受力以及对啦啦队运动的鉴赏能力。

(二)动作示范和语言讲解法

在啦啦队运动中进行美育,体育教师本身的形象至关重要,教师的一切言行对学生都有深刻的影响。体育教师除了要在教学中穿戴整齐,教态自然,和蔼可亲,保持仪表和教态美,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力外,还要在上课时特别注意示范动作和讲解语言的美,通过其特有的语言美和示范动作美,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发现美而得到美的熏陶,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在示范动作时,无论对动作的静态、还是动态,还是对动作的细节都要做到精确到位、高度熟练自动化,这样的示范动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技术动作,还能给学生带来美的冲击和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在进行动作示范时,还要注意和语言讲解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美的语言启发学生的美感,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解动作时,讲解不仅要准确,而且要讲究语言艺术。在对动作的概念进行讲解时,要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及顺口等形式高度概括,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动作,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轻松的理解动作概念,掌握完成动作的准确方法,而且能从娴熟的动作中获得美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具备审美因素,就不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甚至造成负面影响。

(三)多媒体辅助法

现代教学多媒体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平台,成为引导教学走向艺术化的重要教学手段。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高水平的比赛、表演,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啦啦队运动的美,其中啦啦队运动员响亮的口号、整齐的动作、优美的体型、靓丽的服饰及良好的表现力必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观看比赛中获得了美的享受,更好地促进了其审美能力的提高。针对啦啦队运动动作多样且变化快、技术风格突出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使学生获得更准确深刻的运动表象。在播放中对于复杂的动作也可将画面用慢速播放,并对动作加以讲解,帮助学生对动作概念更直观、更深刻的感知,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学到美的东西,寻找美的感觉。

(四)艺术手段训练法

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手段是啦啦队运动教学和训练中经常使用的,他们用于教学的审美功效也得到广泛的认可。

音乐是啦啦队运动的灵魂,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乐理知识的教学,逐步使学生理解音乐与啦啦队运动的内在联系,并让学生伴随音乐欢乐愉快地进行练习,通过反复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使其能初步听辨和表现音乐。同时在教学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以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结合音乐做出不同风格的动作,带领学生随着音乐进行练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啦啦队运动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对美的表现力,从而提高美的修养。

不论是技巧啦啦队还是舞蹈啦啦队,其成套动作中都包括舞蹈动作,且动作素材更是多样,如拉丁舞、爵士舞、现代舞、街舞等,表现的动作形式多种多样,动作风格各异,所以啦啦队运动的教学和训练更注重对学生舞蹈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基本站姿、压腿、踢腿及把杆等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和形态;通过拉丁舞、爵士舞的教学和训练,充分发挥胸腰髋的表现力,启发学生去想象、体验美的心理感受。

(五)优化教学环境法

教学环境是一个常被人们忽略甚至无视的重要教学要素,因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教学环境[2]。而教学环境对学生的美育作用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陶冶,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并使其审美意识得到提升,因此,体育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优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发挥环境的美育功能。场地器材是构成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漂亮的运动草坪,功能完善的场馆,如果运动器材东堆西放,杂乱无章,也会破坏美感。因此,在啦啦队教学和训练中,教师要考虑到花球、横幅等道具的摆放,不仅要注重实用,更要注重其形式美,使其具备审美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长期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和训练,耳濡目染其中,也必然会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

三、结论

在高校中,主要通过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来对学生实施美育,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采用知识讲授法、动作示范和语言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法、艺术手段训练法、优化教学环境法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在啦啦队运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注意新颖、多样,丰富多彩,既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也要有教育性和艺术性。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在教学和训练中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去感受美、欣赏美,从而进一步的去创造美。

参考文献:

[1] 刘慕梧.体育美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198.

[2]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14.

[3] 刘慕梧.体育美学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4] 彭富春.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 刘学军,童杰.体育环境的美学意义及其美育功能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0).

[6] 王深,陈俊钦.当代青少年体育审美的特点与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12).

高校思政教育美育范文第6篇

一、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教育环境, 需要解决现状加以创新发展, 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覆盖扩大范围的扩大, 出现了许多自媒体, 对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网络发展的同时, 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 学生可以网络中获得不同内容的信息, 知识获取增加了渠道, 有利于促进学习。但另一方面, 自媒体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 自媒体的内容参差不齐, 部分学生会负面信息影响, 对于自媒体中低俗文化会不加区分的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自媒体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一) 自媒体的积极作用

1. 丰富了教学资源

自媒体源于信息技术, 因此体现出内容多样, 信息获取方便, 因此可以丰富了思政教学资源。思政教育借助自媒体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思政教育可以有效结合实际, 因此在自媒体的作用下, 思政教育有了许多方便的条件, 思政教育的内容可以不受教材内容的局限性。自媒体应用于思政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教育方式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扩大范围, 可以更有效结合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因此教学方式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

2. 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由于无线互联技术的应用, 自媒体存在许多受众人群, 信息传播体现出多方面的优势, 特别是由于当前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 思政教育可以采用新的教学方式, 比如可以利用微课进行片面化教学, 可以通过微信群组织学生们讨论, 可以借助公众号传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创新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 教学还可以借助网络直播来实现, 思政教育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扩大影响力, 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 学生们根据个人需要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

3. 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自媒体由于体现出多方面的特点, 因此思政治教育的方法实现了多种多样。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下, 教学方式多采用课堂教学, 内容多为理论知识讲解,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体现的缺陷是教学内容单一, 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自媒体的应用, 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比如可以借助自媒体采用情景教学法, 互动教学, 教学方法实现了突破。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比如互动教学可以消除传统教学中, 理论讲解存在的局限性。

(二) 自媒体的不利作用

1. 自媒体发生的干扰

自媒体的典型特点是信息的种类多, 所以多样化的内容可以保证思政教育内容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是也是意识到, 自媒体的信息存在很大的差异, 部分内容对思政产生消积作用。一些自媒体信息内容存在误导, 对于一些热带问题会采用夸大宣传的方式, 部分内容包括了低俗文化, 对思政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会因此发生转变。

2. 自媒体的弱化作用

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自媒体的发展速度很快, 不同种类的信息在快速传播。但是自媒体包含的消极因素会对高校的思政教育产生弱化作用。部分自媒体为了获得点击率, 为了吸引粉丝, 许多内容具有消极作用, 这些不良信息内容低劣, 缺少艺术性, 但是这类信息会对思政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部分学生由于受到不健康内容的影响, 人生观与价值观有了变化, 自媒体存在的负面影响, 会弱化思政教育的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自媒体的关键

(一) 思政教育的方法

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观念和人生观, 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起到促进作用。当前, 部分高校院校的思政教育没有针对性, 因此效果不好。由于缺少足够更多的重视, 所以思政教育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在快速发展中的进程中, 原有的思政教育需要采用新的方式实现创新, 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功能性。

(二) 教育模式

部分高校院校的思政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模式, 由于缺少创新较为落后, 思政教育的合理性难以保证。思政教育内容没有结合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 高校院校的思政教育由于学科特点定位辅助课程, 教学难以成为相对独立的科目, 此外, 师资力量到教育资源难以保证,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思政教育的效果受到了影响。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缺少明确的标准, 所以教学没有目标, 教学主要局限于理论上的讲解。

(三) 外界环境

高校院校的学习环境较为开放, 高校的教学目标也区别于普通高校, 学生的思想会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易发生波动,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容易影响到学生的思想, 所以思政教育的自媒体要考虑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结合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强化思想上的导向作用, 提升思政教育的方向性。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自媒体的作用

(一) 目标导向

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观念和人生观, 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起到促进作用。当前, 部分高校院校的思政教育缺少针对性, 没有目标性, 由于没有受到更多的重视, 所以思政教育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在快速发展中的进程中, 思政教育的方式更需要创新, 以提升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明确思政教育的多种作用, 思政教育工作要保证目标性, 要结合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采取有目标性的教育方法, 强化目标导向有利于明确思政工作的重点, 教学更具有方向性, 思政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自媒体潜在优势, 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 明确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自媒体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思政教育应用自媒体要考虑到不同学生思想上的差异性, 结合高校学生思想变化和思政工作的重点明确工作方向, 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自媒体要全面考虑到学生思想受教育的实际。比如部分高校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上负面思想的影响, 思想会发生偏离, 针对这一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变化制定教学目标, 保证思政教育的目标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还要有具体的措施, 要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升参与热情。部分高校院校的思政教育模式缺少创新, 比较落后, 思政教育缺少合理的教学体系, 所以效果不。思政教育内容没有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变革, 高校院校的思政教育由于从学科定位方面定为辅助课程, 教学难以成为相对独立的科目, 此外, 师资力量到教育资源难以保证,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思政教育的效果受到了影响。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缺少明确的标准, 所以教学没有目标, 教学主要局限于理论上的讲解。

(三) 目标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明确了教育目标后才可以保证教育的整体效果。目标的实施是保证“三全育人”效果的关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易受到的影响, 要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目标。另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结合时代发展、外界环境的变化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应用好自媒体, 把握要点, 掌握思政教育方面的相关理论, 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高校院校的学习环境较为开放, 高校的教学目标也区别于普通高校, 所以思政教育的目标管理要考虑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针对学生环境的特点加强思想上的引导, 保证思政教育的方向性, 不发生目标偏离。

五、自媒体条件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一) 教育方式的创新

高校的思政教育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自媒体的特点, 高校的思政教育要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自媒体的特点创新传统的教育方式, 针对自媒体的优势, 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高校的思政教育者要结合自媒体的特点创新思政教育的方法, 分析研究自媒体条件下思政教育的途径, 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 创新教育模式。高校的思政教学通过要进行必要的改革, 发挥新传媒的优势。

(二) 教育方法的创新

高校辅导员要考虑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思政教育工作要有目标, 要依据目标提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要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实施有目标性的思政教育工作, 目标导向的明确可以使工作有重点, 教学可以具有方向性, 思政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目标管理潜在优势, 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实施过程中要结合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 要考虑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此外, 辅导员也要结合时代发展提升个人的教育水平, 辅导员掌握目标管理的要点, 掌握思政教育相关的理论基础, 提升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

六、结束语

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自媒体的产生会对思政教育发生多方面的作用。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意识到自媒体的特点, 要结合自媒体的特点研究大学思政教育的创新举措。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充分利用好自媒体的优势, 注重消除自媒体的不利影响, 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摘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自媒体已应用于多个领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 自媒体的应用虽然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但是也要看到, 自媒体也会给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看待自媒体的作用, 结合自媒体的特点,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关键词:高校,自媒体,思政教育,教育载体

参考文献

[1] 张玉兵.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枣庄学院学报, 2015 (02) :30.

[2] 李勇.张天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广西社会科学, 2016 (08) :26-27.

[3] 张姗姗, 赵玉明.浅议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华章, 2015 (12) :64.

[4] 张卫峰, 薛洁.构建大学生党员发展目标管理体系,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思政教育[J].科教导刊 (下旬) , 2016 (5) :169-170.

上一篇:高新技术产业目录范文下一篇:各项护理质量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