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临床护理论文范文

2023-12-06

糖尿病临床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4 年1 月—2015 年12 月来该院就诊的80 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符合WHO1999 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按照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 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措施。

对照组40 例患者中, 男性24 例, 女性16 例;年龄范围在40~81 岁之间, 平均 (中位) 年龄为58 岁;糖尿病病程在2~32 年之间, 平均 (中位) 病程8 年。 研究组40 例患者中, 男性25 例, 女性15 例; 年龄范围在41~80 岁之间, 平均 (中位) 年龄为57 岁;糖尿病病程在1~33 年之间, 平均 (中位) 病程为9 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和糖尿病病程、入院治疗时的血糖监测值、冠心病类型比例等影响研究结果因素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和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 包括积极的营养饮食治疗、运动治疗, 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情况合理选择降糖药物和抗冠心病药物, 维持血糖在一定范围。

1.2.1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措施密切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发现异常及早处理;用药前向患者讲解降糖药物和康冠心病药物的具体药理作用、用药方法和不良反应等知识, 使患者掌握基本的用药知识, 严格遵医嘱用药。 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出现的异常变化, 有事起药物的毒副作用, 观察是否遵医嘱治疗, 制定合理的运动治疗方案和措施, 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 住院患者一般每周测2~5 次血糖, 测1~4 次血压。 要教会出院患者及其家属监测血糖、尿糖、测量血压、脉搏等检测指标的方法和技能。 有问题及时与医生联系, 或每周2~3次随访或来院复查, 询问病情, 测量血压、脉搏、心电图等, 定期不定期检测血糖, 必要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等反映血糖变化的指标。

1.2.2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措施 ①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 必须长期服用药物, 患者易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 护士应运用沟通技巧和艺术, 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 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出现的不良心态, 利用与患者建立的良好护患关系, 针对其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护理,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遵医嘱进行综合治疗。 ②个性化生活护理: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量、身体状况和疾病病情情况, 进行饮食护理和指导, 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营养治疗方案, 尤其应注意嘱咐患者定时定量饮食, 多食高纤维、低脂食物, 做到营养多样化, 掌握食物互换的基本技能, 这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的基础性措施。 ③病房要定期、不定期使用紫外线进行照射;要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 用亲切的语言, 和蔼的态度等对待患者, 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便于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 (mmol/L) 的检测值,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生次数, 以此作为评价护理措施效果的评价指标。

1.4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检测值采用 (±s) 表示, 应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检测值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次数用绝对数和相对数表示, 应用 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频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运算应用SPSS19.0 完成。

2 结果

观察表明, 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检测值为 (9.18±1.54) mmol/L, 餐后2 h血糖检测值为 (15.21±1.68) mmol/L, 心绞痛发生8 次;研究患者空腹血糖检测值为 (6.19±1.08) mmol/L, 餐后2 h血糖检测值为 (8.21±1.35) mmol/L, 心绞痛发生2 次, 见表1。

假设检验表明,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心绞痛发生次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 , 研究组空腹血糖和心绞痛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 研究组餐后2 h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出现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因素三大营养素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致的以高血糖症为基本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 若不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 机体出现脂代谢和凝血系统异常, 内皮功能发生障碍, 血管出现炎症性改变, 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常会引发冠心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2]。 所以, 应重视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使患者参与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较为常见。 护士应通过护理评估询问和了解患者有关其与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行为以及治疗的依从性, 通过向患者解释并讨论其病情,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和治疗方案, 同时应解释和讨论该治疗方案可能带来的益处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以及如何应对等基本知识, 切实增强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和勇气, 做到不气馁不泄气, 积极面对疾病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 在选择治疗措施和药物时, 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家庭经济条件, 适时调整治疗策略和治疗方案, 以免增加家庭负担。 护士要加强对于营养学、行为医学、交流技巧等知识的学习, 通过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 使患者坚持终身治疗, 取得全力合作, 这是获得满意治疗护理效果的关键。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要及时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问题评估, 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护理问题, 要制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临床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 及时开展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3]。 给予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措施, 通过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 积极有效疏导患者出现的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 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 共同鼓励患者,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帮助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实施个性化生活护理措施,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量、身体和疾病病情进行饮食护理和指导, 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营养治疗方案, 嘱咐患者定时定量饮食, 多食高纤维、低脂食物, 合理搭配饮食, 培养患者良好的饮食习惯, 达到进一步控制血糖的作用;定期不定期使用紫外线照射病房, 能够有效保持清新、整洁的病房环境, 为病房创造干净、舒适的环境;护士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用亲切的语言, 和蔼的态度等对待患者, 赢得患者的信任,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4]。

该研究随机选择2014 年1 月—2015 年12 月来该院就诊的80 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 例患者,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研究组患者同时给予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措施。 结果表明, 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检测值为 (9.18±1.54) mmol/L, 餐后2 h血糖检测值为 (15.21±1.68) mmol/L, 心绞痛发生8 次;研究患者空腹血糖检测值为 (6.19±1.08) mmol/L, 餐后2 h血糖检测值为 (8.21±1.35) mmol/L, 心绞痛发生2 次,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 餐后2h血糖和心绞痛发生次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或0.01) , 研究组空腹血糖和心绞痛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 研究组餐后2 h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 治疗护理效果较为满意。

综上所述,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饮食、环境等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减少心绞痛发生次数, 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护理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比较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及其心理、饮食、环境等护理效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方法选择来该院就诊的8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研究组患者同时给予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措施,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心绞痛发生次数。结果 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检测值为 (9.18±1.54) mmol/L, 餐后2h血糖检测值为 (15.21±1.68) mmol/L, 心绞痛发生8次;研究患者空腹血糖检测值为 (6.19±1.08) mmol/L, 餐后2h血糖检测值为 (8.21±1.35) mmol/L, 心绞痛发生2次,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心绞痛发生次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 , 研究组空腹血糖和心绞痛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 研究组餐后2h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饮食、环境等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减少心绞痛发生次数, 治疗护理效果较为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冠心病,临床护理,护理效果,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倪菊芳.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34 (8) :69.

[2] 张广芳.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 2013, 26 (8下旬刊) :474-475.

[3] 姚菁.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15) :22-23.

糖尿病临床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1 基础护理

1.1 环境与休息

室内环境要清洁干净, 温湿度适宜, 微小气候适宜, 保持空气清新, 避免受凉。 患者应注意休息, 适当活动, 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和卫生习惯, 戒烟限酒。 失眠是患者常见的护理诊断, 噪声、疼痛、不良心态和环境干扰是常见护理问题。 因为睡眠周期随年龄而改变, 老年患者常常表现为睡眠不深并经常苏醒, 易出现睡眠障碍, 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出现“睡眠型态紊乱”之护理诊断。 护士应尽量采取非药物治疗和护理措施, 保证患者睡眠质量。

1.2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和护理是糖尿病的基础性治疗措施, 不论哪种类型也不论是否服用将将药物, 患者均应坚持严格和长期的饮食治疗。 护士要使患者明了饮食治疗在疾病控制中的重要性, 必须严格遵守饮食治疗基本原则, 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餐, 并掌握食物互换方法。按照早、中、晚餐依次为1/5、2/5、2/5 或1/3、1/3、1/3 分配热量, 必要时一日多餐。 提倡食用粗制米面和适量杂粮, 忌食葡萄糖、蔗糖及其制品, 多摄入膳食纤维 (40 g/d以上) 。 优质蛋白的摄入量应占总蛋白量的1/3 及以上, 少食高胆固醇食物, 忌食动物脂肪。 餐后仍感饥饿难忍的应用胰岛素者, 应食用无营养价值食物充饥。

1.3 运动护理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身体和疾病本身的实际情况, 遵循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指导患者选择运动时机、运动方式、运动频次和运动时间, 并做好病情的自我观察。 运动应在餐后1 h左右开始, 选择散步、太极拳、保健操等有氧运动方式, 频次为3~5 次/周, 30min/次左右, 以感到不疲劳为度。 患者要掌握观察运动开自我感觉的技能, 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停止运动, 必要时就医。

1.4 心理护理

护士应运用护理程序,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了解其健康和生活态度及其配合治疗护理等基本情况。 护士要关心体贴患者, 耐心介绍糖尿病基本知识, 解释一旦诊断为糖尿病必须坚持终身治疗, 经过合理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发展, 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 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 使之正确面对疾病, 积极配合并顺利完成治疗和护理活动。

2 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

2.1 病情观察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典型症状、 遵医嘱为患者检测血 (尿) 糖、血脂、血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以及眼底等项目的检查,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DKA、HHS、低血糖等早期表现, 根据观察结果对病情变化和疗效进行准确判断。 随着病情进展, 患者的免疫力逐渐降低, 易出现皮肤感染, 护士应注意密切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感觉以及是否出现红肿、水疱、破溃、坏死等异常改变。 为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 应密切观察足部皮肤以及双足趾甲、趾间、足底是否出现鸡眼以及是否出现甲沟炎、甲癣等异常改变。

2.2 健康教育

护士应告知患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 指导患者掌握治疗具体要求和措施并切实做到长期坚持。 护士应指导患者根据身体和疾病本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掌握运动时机、频次和时间及其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发挥其实际作用。 护士要告知患者使用药物名称、药理作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指导患者观察和处理药物的毒副作用, 使患者掌握胰岛素皮下注射技能, 正确合理使用药物。 护士要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血 (尿) 糖、体质量、血压等指标的家庭自我检测技能, 指导患者定期不定期到医院看医生, 监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心脑肾、神经、眼底是否出现异常变化, 每年全面体格检查1~2 次, 以便及时了解治疗效果, 及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早调整治疗方案, 合理调整药物剂量。

3 对症护理

3.1 皮肤护理

患者应切实做到勤洗澡勤换衣, 维持皮肤清洁;穿着衣物质地柔软, 宽松大方;为避免皮肤感染, 护理操作和应用胰岛素要严格消毒;为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要按摩患者皮肤;患者尤其女性患者易出现会阴瘙痒, 为减轻瘙痒出现湿疹, 小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擦干会阴皮肤。

3.2 眼部护理

患者若视物模糊, 应尽可能降低活动量和强度,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发生视网膜剥离。 患者若视力下降, 为防止意外发生应协助其日常生活。

3.3 足部护理

为防止足部皮肤损伤, 袜子不得有弹性, 穿着软底宽头鞋, 外出不穿拖鞋;为保持足部清洁和趾间干燥, 患者应勤换鞋袜, 每晚用温水洗脚; 为预防烫伤的发生, 应小心使用热水袋、电热毯和电烤炉;修剪趾甲应与脚趾平;为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应进行足部按摩和运动, 用热水泡脚, 并禁烟;经常检查足部皮肤是否出现外伤、鸡眼、水疱、破溃、感染等异常变化, 一旦发现应立即就医进行积极的对症治疗。

3.4 尿潴留护理

如因自主神经紊乱患者出现尿潴留, 可采用物理方法排尿, 无效时行导尿术。

3.5 酮症酸中毒护理

此类患者要绝对卧床、遵医嘱吸氧, 注意保暖, 运用护理程序寻找诱因。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皮肤弹性、四肢温度以及24 h出入量是否出现异常变化,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遵医嘱及时采取生物标本进行相应实验室检查。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为患者及时补充液体并静脉滴注小剂量胰岛素。 为预防感染的发生, 要加强皮肤和口腔护理。

3.6 低血糖护理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饥饿感、 心慌、手抖、出汗、头晕、乏力等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 发生后应为患者立即口服糖水或进食含糖食物, 必要时静脉注射40~60 mL50%葡萄糖溶液。

4 药物护理

护士应了解各类降糖药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遵医嘱定时定量用药, 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用药出现的不良反应。 皮下注射胰岛素时, 护士要告知患者各种胰岛素的应用方法、起效时间与持续时间等基本知识, 严格执行医嘱, 控制血糖在适宜范围。

磺脲类、 双胍类、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吡格列酮类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 应是患者明确服药时间, 一般在餐前30 min左右服用磺脲类, 餐时或餐后服用双胍类, 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与糖类一同进食, 不严格限制吡格列酮类服药与进食时间。

要按照血糖或尿糖检测值合理确定胰岛素用量。应置于4℃冰箱中保存胰岛素不宜冰冻, 使用期间宜放在低于20℃环境中, 要掌握剂量换算技能, 注意在药物有效期内使用; 必须以准确的剂量和专用注射器在避免震荡条件下抽取胰岛素; 应固定每次注射时间和注射剂量;注射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经常按规律更换注射部位, 避免脂肪萎缩和硬化的发生;混合注射短效和长效胰岛素时, 应先吸短效再吸长效, 在混匀之后方可皮下注射;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低血糖反应, 发生后按照3.6 项下的方法进行对症处理。

基于以上分析, 护士要使患者掌握尿 (血) 糖的自我检测技能, 和使用胰岛素制剂的基本方法。 应在餐前30 min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 护士应亲自演示和指导病人进行不同部位的消毒与注射, 使患者切实掌握注射技能和技巧。 护士要与病人一同制定轮换注射部位计划, 保证相邻针眼间隔在1~1.5 cm之间, 按照尿糖每增加一个“+”增加4U胰岛素的方法调整应用剂量。 对应用新型胰岛素注射泵或注射笔的患者, 护士也应指导其掌握注射技能和方法。

应用胰岛素时, 应使患者掌握与饮食密切配合的方法和技能。 一是皮下注射与进食时间的灵活配合。 为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如应在餐前15~30 min皮下注射胰岛素CZI或混合制剂, 当仅用PZI时注射时间应选在早餐前1 h。 二是进食量配合。 糖尿病患者必须以饮食控制为基础合理使用胰岛素制剂。 护士应根据患者使用胰岛素制剂类型的不同, 根据其饮食控制情况, 为患者讲解用药时间、剂量和方法。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损伤各器官系统, 出现功能障碍。 在积极治疗的同时, 必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开展积极的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使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和护理活动; 要针对患者出现皮肤、眼部、足部症状以及尿潴留、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等, 采取积极的预防性和临床护理措施, 避免和降低并发症发生机会;要为患者讲解各种治疗药物的药理作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及时对症或对因处理出现不适症状的患者; 要为使用胰岛素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胰岛素的使用方法及保存方式; 要积极开展糖尿病教育活动, 帮助患者增强自我护理意识,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摘要: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损伤人体各器官系统, 导致功能障碍的发生。在积极治疗的同时, 必须针对患者具体情况, 开展积极的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使之积极参与治疗和护理活动;针对患者出现皮肤、眼部、足部症状以及尿潴留、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等, 采取积极的预防性和临床护理措施, 避免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会;为患者讲解各种治疗药物的药理作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及时对症或对因处理出现不适症状的患者;要为使用胰岛素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和保存方式;要积极开展糖尿病教育活动, 帮助患者增强自我护理意识,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关键词:糖尿病,基础护理,症状护理,药物护理

参考文献

[1] 张清爱, 花长娟.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 (4) :173.

[2] 杨爱秋.饮食指导在糖尿病护理方面的应用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 (1) :180.

[3] 丁茱萸.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 (8) :150.

[4] 张儆.护士在糖尿病护理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对策[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 (5) :224.

糖尿病临床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在临床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肠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该病症与胃肠道植物神经病变具有一定关系,临床发病率约为15%。糖尿病肠病患者由于长期不能良好地控制血糖指标,患者产生慢性脱水,大部分患者早期存在便秘症状,但随着不断发展的病情,便秘与腹泻容易交替出现,甚至产生比较严重的腹泻、脂肪泻等。

1 糖尿病肠病及其致病因素

目前还没有充分阐明糖尿病肠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很多研究观点认为该病症主要因植物神经病变而引起,具有肠运动功能障碍、减慢肠蠕动、延缓胃排空等表现,造成患者肠腔内特别是繁殖过度的近端小肠细菌导致胆盐分解,无法参与形成脂肪微粒而形成长链脂肪酸,引起患者脂肪不良吸收,也就是发生腹泻和脂肪泻。皮细胞肾上腺素在糖尿病患者肠上降低受体兴奋性,造成水和电解质吸收障碍,一些患者因肛门括约肌减退功能而产生大便失禁。搪尿病易引发较为广泛的神经病变,不只是影响内脏植物神经及交感神经节细胞,还对末梢运动神经产生影响,目前对其致病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可确定以下几点:一是糖尿病引起的代谢紊乱;二是糖尿病比较特殊的微血管病变;三是大动脉硬化因糖尿病是其一个危险的致病因素,可引起大动脉硬化;四是糖尿病使患者机体加速衰老,并对细胞系统变性具有促进作用[2] 。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的39例糖尿病肠病患者有关资料,其中有21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31~79岁之间,平均年龄(50.8±2.1)岁,糖尿病病程2~20年,具有2~5年糖尿病肠病史。其中有3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5例Ⅰ型糖尿病患者。18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便秘,每周大便少于3次,大便干结,长期应用缓泻剂进行治疗。

21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程度不同的腹泻,大便呈黄色水便,每日多达10余次,严重患者超过30次,一些患者同时存在上腹微痛或不适。采用世卫组织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糖尿病史,粪常规辅助检查结果为阴性,致病菌培养结果为阴性,采用结肠镜检将其它肠道器质性病变予以排除,采用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

2.2 诊断标准

糖尿病肠病的诊断应将采用B超、胰腺外分泌试验等影像检查对胰腺疾病进行诊断的其它原因导致的腹泻进行排除,通常认为诊断糖尿病肠病应达到以下标准[3] ,一是具有糖尿病史;二是水便,顽固性、无痛腹泻,交替产生便秘与腹泻,也存在大便失禁的可能;三是常规检查大便正常,其致病菌培养结果呈阴性;四是消化道钡餐检查结果显示小肠吸收存在不佳表现,结肠粘膜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充血、水肿;五是对血糖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并采取有针对性地处理措施。糖尿病患者产生的腹泻基本上都是由肠病引起,所以,糖尿病患者产生腹泻应考虑到肠病的可能性。

2.3 治疗方法

辅助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空腹血糖在8.1~23.1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7.1%~8.5%,胰岛素延迟释放试验峰值的患者有35例,其中胰岛素不存在峰值,数值低平的患者有11例。患者采用饮食控制并采取适宜运动,血糖控制采取降糖药口服或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法,1次/d,肌肉注射100 mg维生素B1、500 vg B12,一个月为一疗程,患者同时伴随腹痛可静滴10~20 mg解痉剂东莨菪碱,一个疗程7~10 d,同时对各种维生素进行补充,严重腹泻患者可添加思密达等药物后,使病情控制效果良好[4] 。

治疗方法为:一是血糖指标控制。血糖控制的平稳持久是糖尿病肠病的一个治疗前提条件,控制血糖达到正常范围,不只是降低血糖值,对于依赖胰岛素患者,可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指标。目前临床治疗观点为胰岛素强化治疗,尤其是胰岛素皮下持续注射,可平稳控制血糖。但很多基层还不具备相应条件,采用胰岛素皮下常规注射方法,也可获得良好效果。二是应用维生素B。缺乏维生素B1、B12被认为是产生神经病变的一种可能性较大的原因,所以,可采用每日一次肌肉注射100 mg维生素B1、250 vg B12,半个月为一疗程,通常一两个疗程就能获得良好效果。三是针对以上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采用抗胆碱能药物和复方苯乙派咤不仅扩张血管还能对植物神经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利于对腹泻的治疗。复方苯乙呱啶也具有一定的非特异性止泻作用,按照3次/d,每次口服2片剂量进行治疗。四是采用可乐定等肾上腺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因该药物可使患者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肾上腺素受体直接兴奋,提高吸收水和电解质的效果,也具有对胃肠及直肠肛门括约肌功能进行调节作用,对于顽固性糖尿病肠病腹泻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开始每12 h服用0.1 mg,3 d后每12 h服用0.5 mg,持续三周治疗后将药物停用,该药物应用后几乎不产生副作用。五是针对存在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比较明显的患者,可按照3次/d,每次5 mg剂量服用胃复安,提高胃肠动力,使细菌生长数量减少。采用消胆胺对胆汁酸代谢进行改善,使脂肪泻症状得到减轻。按照3次/d,每次3~6片剂量应用胰酶片,以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效果。

3 结果

上述收集的患者采用积极控制血糖措施,进行补液、使植物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对酸中毒进行纠正等治疗方法,与药物相结合治疗后有35例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缓解,有效率达89.7%,疗效比较显著。

4 讨论

糖尿病肠病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容易受到医生忽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饮食控制、参与活动量适宜的锻炼是重要的治疗基础。尽可能控制患者血糖指标处于正常范围之间,而并非只是血糖有所下降就可以。Ⅰ型糖尿病患者应及时应用胰岛素对血糖指标进行控制,加强胰岛素治疗,应用胰岛素皮下持续输注技术可控制血糖保持持续平稳状态[5] 。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口服降糖药不能获得理想效果时,可及时调整应用胰岛素治疗方法。应用维生素B1、B12进行治疗一两个疗程后,本研究收集的患者都获得理想效果。具有严重腹泻患者可应用思密达或易蒙停等药物进行治疗,研究中有13例患者添加上述药物后控制病情比较理想,用药剂量逐渐较少,避免发生便秘。

另外,生长抑素类似物可利用对分泌胃肠激素的强效抑制作用,对分泌的刺激性水电解质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使胃肠道增强吸收功能,实现预期疗效。异搏定可利用对肠道细胞内游离钙水平的提高,减少水、钠吸收效果,对分泌的氯具有兴奋作用而达到预期疗效,可在临床治疗糖尿病肠病中应用[6] 。糖尿病肠病对患者生命的威胁程度不大,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通常都可获得良好预后,但在临床中并不少见被误诊为急性肠炎或炎性肠病而应用抗生素剂量较大的患者,若对患者治疗延误可导致其水电解质发生紊乱,发作长期反复可不利于患者营养吸收,产生酮症酸中毒或其它感染等一些并发症,严重患者将威胁到生命。

5 结语

综上所述,糖尿病肠病作为一种植物神经并发症,对其血糖指标加强控制,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疗效比较显著,可在临床中进行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针对糖尿病肠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的39例糖尿病肠病患者有关资料,对患者采取辅助检查、控制血糖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患者经治疗后,其植物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对酸中毒进行纠正,与药物相结合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缓解,有效率达89.7%。结论 糖尿病肠病作为一种植物神经并发症,对其血糖指标加强控制,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疗效比较显著,可在临床中进行广泛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肠病,内科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清珍.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76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3,6(10):77-79.

[2] 王崇文,胡伟,胡人义.糖尿病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及其胃黏膜超微结构的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2012,5(18):126-129.

[3] 唐尧,王尧,岳晓玉,等.糖尿病肠病患者血TXB2、6-酮-前列腺素F1a、LPO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消化杂志,2012,10(5):201-206.

[4] 李昌祁,姜淑文.糖尿病肠病[J].医学综述,2013,7(4):66-69.

[5] 龚经文,傅敏端.易蒙停治疗糖尿病性腹泻22例观察[J],医师进修杂志,2014,7(11):89-93.

糖尿病临床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3 年1 月—2015 年7 月接收的糖尿病合并癫痫患者46 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29例, 女17 例, 年龄54~82 岁, 平均 (67.85±13.42) 岁。 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检查后确诊, 均无癫痫病史, 为首次发病;有既往糖尿病史患者30 例, 糖尿病病程5~21 年, 平均 (13.05±3.45) 年;无既往糖尿病史发生癫痫后确诊为糖尿病患者16 例;同时伴有脑梗死患者有19 例, 伴有冠心病患者有7 例。

1.2 临床表现

糖尿病合并癫痫的主要临床症状有明显高血糖症状, 平均空腹血糖 (17.85±7.86) mmol/L, 同时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癫痫发作, 包括局限性运动性发作30 例, 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11 例, 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3 例, 癫痫持续状态2 例。 其中全面性强直-阵挛癫痫表现出意识障碍、抽搐、尿失禁等症状;局限性运动性发作出现一侧口角、面肌歪斜, 一侧上肢和下肢肌肉抽搐的症状;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癫痫一开始患者意识清楚, 逐渐失去神志, 伴有自言自语、胡乱咀嚼、吞咽等症状。 癫痫发作时间一般持续在几秒、十几秒或60秒内[2], 发生癫痫次数最多的患者1 d可发作超过10次。

1.3 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进行判定[3], 符合以下任意一项则可确诊, ①有明显临床表现, 空腹血糖值≥7.0mmol/L或餐后血糖值≥11.1mmol/L;②无明显临床表现, 空腹血糖值≥7.0mmol/L或餐后血糖值≥11.1mmol/L, 经再次检查后血糖值仍为上述检测值者;③无明显临床表现, 空腹血糖值≥7.0mmol/L或餐后血糖值≥11.1mmol/L, 经糖耐量实验2 h血糖值≥11.1mmol/L者。 癫痫的病情诊断需根据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病史、结合病因、病情症状、病情类型、规范化脑电图或脑CT等影像学手段进行综合判定。

1.4 方法

1.4.1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需进行详细检查, 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酮体、血脂等, 本组空腹血糖检查值在9.8~21.9mmol/L, 糖化血红蛋白为7.3%~13.5%, 尿糖呈+~++++, 有7 例尿酮体检测呈阳性;同时对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 观察脑电波情况, 或采用脑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 清晰观察患者脑部放射冠区腔隙病灶情况, 还可根据图像明确患者合并其他脑部疾病的情况[4]。

1.4.2 治疗方法对患者治疗时首先要严格控制患者血糖情况, 对出现空腹血糖大于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5%的患者, 需采用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5], 待血糖控制后逐渐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或降糖类药物治疗; 其他患者可根据血糖情况取适当剂量胰岛素进行皮下注射治疗, 用药后注意定时观察并检测患者血糖, 避免其发生不良情况, 待患者血糖平稳后可逐渐改换降糖类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结合抗癫痫类药物进行癫痫治疗, 可采用卡马西平等药物进行治疗, 还需加强患者血液循环的改善治疗, 促进患者血液流通, 药物可选用活血通络片或丹参片等;适当选用利尿剂进行脱水治疗, 加强对患者颅内压的控制和治疗, 适当分时间段增加患者的饮水量, 调整患者水电解质的平衡, 并根据患者发生的其他病症给予对症措施进行处理。 之后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 医护人员还需根据患者留下的联系方式进行3 个月的回访, 记录患者院后发生癫痫的次数。

2 结果

46 例患者经治疗后, 血糖明显得到控制, 平均血糖值控制在 (8.57±2.38) mmol/L;治疗1 周后患者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病情稳定出院的有44 例, 出院率95.65%;死亡2 例, 死亡率4.35%, 由于发生持续癫痫状态而导致死亡。 其中无过往糖尿病病史患者在3 个月回访中均无癫痫发作; 有过往糖尿病病史患者在3 个月回访中偶有癫痫发作, 3 个月发作次数在1~2 次左右, 癫痫发作次数显著降低。

3 讨论

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 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紊乱而引起的全身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主要临床症状特点是 “三多一少”,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并伴有浑身乏力或肥胖等, 肥胖随病程的增加会逐渐减轻[6]。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增长,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严重造成威胁[7]。 糖尿病易引发多种并发症, 主要对心、脑、血管、眼、肾或神经等造成损伤, 如冠心病、高血压、白内障、肾功能不全、脑出血或梗死等脑血管意外、癫痫、微血管病变等。 临床对糖尿病的诊断主要结合患者的典型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结果及WHO制定的糖尿病判定标准进行确诊, 实验室检查包括尿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尿酮体、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检查等。 癫痫是一种短暂性、反复发作的脑功能失调慢性综合症, 是由于脑神经元突发异常放电、增强脑神经兴奋而引起的痫性征状, 导致患者反复发生肢体肌肉抽搐、意识障碍、感觉失控、失语或胡言乱语等情况[8]。 癫痫的病发除与遗传有关外, 还受脑血管疾病、脑损伤、高血糖或神经刺激等多种危险因素影响。 对于中老年病发癫痫的诱因目前多与高血糖有关, 由于糖尿病逐年呈上升趋势并易引发神经系统疾病, 癫痫是常见的一种神经损伤病变, 加之中老年患者伴有高血糖征状, 因而造成糖尿病合并癫痫并症的发生, 且相关学者也表明, 糖尿病合并癫痫是糖尿病引发神经系统病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糖尿病合并癫痫的病发机制主要与高血糖造成的一系列病发因素有关, 糖尿病血糖持续升高, 会引发神经细胞内外渗透压梯度发生异常, 出现不断升高的情况, 诱发细胞脱水, 破坏细胞膜处于平静的状态, 刺激神经元异常放电, 从而导致癫痫发作[9]; 或由于血糖升高造成多元醇代谢紊乱, 导致细胞转化中发生异常增加果糖生成, 引起肌醇发生下降状况, 增加脑细胞水肿病变而致痫性发作; 血糖浓度升高还会引起 γ-氨基丁酸代谢发生异常使其代谢增加, 降低癫痫发作的阈值而致癫痫发作, 当 γ-氨基丁酸发生酶活性加强时会出现酸中毒现象, 导致转氨基利用率降低, 致使 γ-氨基丁酸的生物运用度增加, 生物运用度增加会减低酸中毒, 逐渐降低 γ-氨基丁酸生物使用率, 最终造成癫痫发作的阈值下降而致癫痫发生;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高会影响脑血液流量发生损伤, 引起脑血液局部流量不足的情况, 造成脑皮层损伤而致癫痫发作;有学者认为高血糖会增加细胞转化机制的负荷, 引起电解质发生紊乱并影响酶转化功能发生减弱情况, 引起机体代谢废物发生沉积, 结合脑皮层血液不足, 在血糖升高时发生癫痫;同时糖尿病由于胰岛分泌紊乱, 造成微血管发生病变, 也会增加发生癫痫的概率, 由于血糖升高会增加微血管糖原、糖蛋白发生聚集, 增加细胞厚度, 引起血管壁发生狭窄, 进而加重无氧代谢, 导致神经元髓鞘及脑皮层严重损伤, 致癫痫发作;而且糖尿病会引发脑梗死、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变, 由于合并有脑部疾病的情况也会增加癫痫发作的概率。

糖尿病合并癫痫的患者大多为50 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10], 癫痫发作多见于既有糖尿病史, 少部分在癫痫发作检查中发现患有糖尿病, 而且非酮症性糖尿病发生癫痫的概率较高, 该研究在各项实验室检查中, 仅有7 例出现尿酮体阳性。 糖尿病合并癫痫发作的主要特征为高血糖, 癫痫症状主要以局限性运动发作为主, 其次会出现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 患者会出现一侧肢体抽搐、嘴角、面肌抽搐、意识障碍或一过性失语或尿失禁等症状, 若血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患者1 d发生癫痫的次数可超过10 次, 尿量每日多于2500 m L。 对糖尿病合并癫痫患者的检查和确诊, 是在结合病症原因、病变情况及脑电图检查和CT等影像学检查下综合判定的, 一般脑电图病灶局部不会发生其他征象。

糖尿病合并癫痫患者的治疗, 有学者表明单纯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不能有效降低癫痫发作频率, 采取血糖控制后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11]。 该研究对46 例糖尿病合并癫痫患者进行了治疗的分析, 根据患者血糖值的不同采取了静脉滴注胰岛素和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的观察, 在患者血糖平稳后将静脉滴注胰岛素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 根据患者血糖平稳程度逐渐改成降糖类药物控制治疗, 在治疗中加强血糖的检测, 同时结合抗癫痫药物治疗, 并根据患者其他病症给予了脱水、纠正电解质和相应对症治疗处理, 结果患者治疗1 周后癫痫发作次数逐渐减少, 3 个月回访中无过往糖尿病史的患者其均无癫痫发作;有过往糖尿病病史患者在3 个月回访中偶有癫痫发作, 3 个月内发作次数在1~2 次左右, 癫痫发作次数显著降低。 说明癫痫发作与糖尿病血糖升高有直接关系, 在良好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次数, 与相关学者表明的结果一致。 在抗癫痫药物的使用中还应注意的是, 禁止使用苯妥英钠, 由于高血糖与癫痫发作有直接关系, 虽其具有抗癫痫作用, 但其应用后会引起糖代谢紊乱, 增加血糖浓度, 引发血糖升高的不良情况, 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12]。 在糖尿病合并癫痫患者的治疗中, 在良好控制血糖的同时, 为进一步提高血糖控制效率, 建议临床还需加强对患者饮食、休息、运动、心理等的干预[13], 饮食上叮嘱患者禁食辛辣、刺激性食品, 督促其戒烟忌酒;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睡眠和休息, 严禁过度疲劳或从事重体力活动;指导患者适当进行有氧运动, 如散步、打太极等;对不良情绪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和劝导, 均可有效辅助降糖, 提高治疗效率。

总之, 糖尿病合并癫痫患者发生癫痫的因素主要与高血糖有关, 治疗中以加强血糖治疗为要点, 可有效加强患者癫痫发作的控制, 或大大降低癫痫发作次数, 进而提高糖尿病合并癫痫患者的治疗效率,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并分析糖尿病合并癫痫患者的临床治疗要点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7月接收的糖尿病合并癫痫患者46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 均给予血糖控制、抗癫痫药物治疗及对症处理, 观察其疗效。结果46例患者经治疗后, 平均血糖值控制在 (8.57±2.38) mmol/L;治疗1周后患者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病情稳定后出院率95.65%;死亡率4.35%;其中无过往糖尿病病史患者3个月回访中均无癫痫发作;有过往糖尿病病史患者3个月回访中偶有癫痫发作, 3个月发作次数在12次左右, 癫痫发作次数显著降低。结论 糖尿病合并癫痫患者的治疗中, 加强高血糖治疗, 可良好控制患者癫痫发作频率或大大降低癫痫发作次数, 说明癫痫发作与糖尿病有直接关系, 治疗中以控制血糖为治疗要点, 便可提高糖尿病合并癫痫患者的治疗效率。

关键词:糖尿病,癫痫,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 谢晓娜, 马涤辉, 谷莉娜, 等.糖尿病合并癫痫38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 (7) :624-625.

[2] 曹建玺.糖尿病合并癫痫持续状态90例临床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34 (12) :41.

[3] 李浩.1例糖尿病性癫痫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4) :424-425.

[4] 汤建清.糖尿病性癫痫22例[J].临床医学, 2010, 30 (12) :25-26.

[5] 关俊, 周青梅.糖尿病性癫痫15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 (4B) :451-452.

[6] 崔家幸, 党秋菊, 是明启.糖尿病并发癫痫3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3) :681.

[7] 荣钦锋, 陈春富, 史鹏.中年糖尿病患者癫痫部分运动性发作临床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1, 34 (2) :151-152.

[8] 韦少恒.2型糖尿病继发癫痫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19) :82-83.

[9] 马文娟.糖尿病性癫痫26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 :92-93.

[10] 宁世金.糖尿病性癫痫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07, 23 (2) :27.

[11] 郭学英, 杨玉叶.非酮症糖尿病性癫痫22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5) :638-639.

[12] 刘长志, 司佳雅.糖尿病痫性发作与癫痫[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31) :1033-1034.

糖尿病临床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84例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 实验组患者50例, 年龄范围:26~46岁 ,平均年龄为 :(30.75±4.37)岁 , 孕周范围 :30~41周 ,平均孕周为 :(34.2±1.7)周 ,体重范围 :59~72 kg,平均体重为:(65.7±2.8)kg。 对照组患者34例,年龄范围:26~45岁,平均年龄为:(30.91±4.42)岁,孕周范围:30~40周,平均孕周为:(34.4±1.5)周,体重范围:60~74 kg,平均体重为:(66.2±2.9)kg。 比较两组患者的身体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选择综合护理,其中包括饮食、心理、营养摄入,药物治疗,运动,以及产后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的生活起居给予全面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饮食护理血糖较高的患者,在干预措施中饮食为重要环节,每天都要对饮食进行严格控制,保持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 既能够使母体和胎儿得到充足的营养摄入,还不会积聚较多的热量在体内[2]。 护理人员要为其以及家属讲解摄入食物和体内胰岛素代谢关系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够了解治疗的原则,理解控制食物摄入的重要性,制定日常食物中所含糖量的的表格,发放给患者,告知其可以根据自己饮食的喜好选择食物。可增加含糖量低的水果蔬菜,减少高胆固醇食物的使用。可根据食物表来搭配每餐的食物,保证每天摄取的营养,从而促使血糖情况的稳定,监督患者禁止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3]。

1.2.2心理护理患者的妊娠期会担心胎儿的生命和健康情况,而且对于疾病,会采取相应药物的治疗,其会认为这种治疗将会损害胎儿的身体,因此会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还会因为自己的血糖升高而有紧张、恐惧的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增加体内应激性的激素,导致血糖升高[4]。 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和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法,疾病病例,以及降糖的原理。 使患者信任护理人员,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支持,使其能够较好的接受护理操作,并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疾病,缓解不良情绪。

1.2.3药物护理有患者病情较为严重 ,必须采用药物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内,因为患者为孕妇,口服药物,会对胎儿造成不良药物,所以要选择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进行治疗,告知其药物使用的剂量、方法、用药时间和规格,并观察患者在治疗后,身体是否有不良反应的出现。

1.2.4运动护理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既可以有效降糖 ,还能够保持身体健康,首先向患者讲解运动降糖的重要性以及原理,针对患者身体的具体情况,制定每天的运动量和运动项目,一般都选择步行以及运动操,不可采取剧烈运动,防止因为过大的动作幅度而造成滑胎、流产等情况[5]。 家属要督促患者完成每天的运动量 ,有效降糖。 同时还要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而且运动时最好有家人陪同,可以在出现低血糖时给予及时应对。 每次运动可坚持20~30 min,餐后1 h内进行运动,尽量避免空腹运动,否则会出现低血糖。 每天坚持一定的运动活动,还可以增强体质,调节身体的免疫力,促使心肺功能得到改善。

1.2.5血糖监测很多患者一般只进行餐后2 h和空腹血糖的测量,而忽视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因此一定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血糖检测,使患者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避免身体并发症的出现[6]。 通过血糖结果,患者能够更加积极的控制自己的运动、饮食以及治疗,并及时根据血糖的变化来调整药剂量的使用。

1.2.6生产和产后护理在患者生产的过程中要对血糖、血压、心率等生命指标进行严格检测,可以在突发情况时,及时给予治疗,避免出现并发症。 而且患者在生产过程中会对糖原过度消耗,激素水平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所以必须要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促使血糖保持在平稳的状态。 还要对新生儿给予血糖水平的护理。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实验组50例患者中,29例护理显效,所占比例为58.0%,19例护理有效,所占比例为38.0%,2例护理无效 ,所占比例为4.0%,护理有效率为96.0%。 对照组34例患者中,12例护理显效,所占比例为35.3%,16例护理有效,所占比例为47.1%,6例护理无效,所占比例为17.6%,护理有效率为82.35%。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糖情况

实验组患者护理前空腹血糖为:(6.49±3.25)mmol/L,护理后为:(4.62±2.35)mmol/L。 护理前餐后2 h的血糖为:(8.96±1.35)mmol/L,护理后为:(6.65±1.13)mmol/L。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空腹血糖为:(6.47±3.27)mmol/L,护理后为:(6.20±2.45)mmol/L。 护理前餐后2 h的血糖为:(8.98±1.40)mmol/L, 护理后为 : (8.28±1.15)mmol/L。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的血糖都得到明显的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妊娠糖尿病患者如果不能讲血糖控制在良好范围内,容易使新生儿出现较大的并发症,比如,胎儿的先天畸形,巨大儿,死胎以及新生儿窒息等,同时还会使母体健康受到不良影响, 包括霉菌感染和消化道感染等,血糖过高就会导致营养过剩,因此会增加巨大儿的发生率,增加胎尿。 而且患者因为患病,会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且波动较大,都不利于身体健康以及血糖的恢复,因此需要为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研究中发现该疾病发生主要因为胰岛素的缺陷, 抵抗和妊娠期在内分泌代谢方面有特殊影响。 该类患者不仅需要相应的药物治疗,还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正确对待疾病的治疗。 实验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其中包括: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护理、运动护理、血糖监测护理、以及生产和产后护理。 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效果一般,通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观察血糖情况以及护理效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82.35%,实验组的护理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且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的血糖都得到明显的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妊娠糖尿病患者采取综合的护理措施,能够使孕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新生儿的畸形,有助于母婴安全,使孕妇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心理压力,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值得推荐。

摘要:目的 探究妊娠糖尿病患者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84例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随机分组,实验组50例患者选择综合护理,对照组34例患者给予传统护理,观察患者护理后的身体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82.35%,实验组的护理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的血糖都得到明显的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糖尿病患者采取综合的护理措施,能够使孕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新生儿的畸形,促使母婴安全,有助于顺利分娩,保持良好的心态,可广泛采用该种护理方法。

糖尿病临床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9月—2015年5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78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葡萄糖耐量试验确定符合妊娠糖尿病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不同的护理措施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8例患者年龄范围:20~41岁,平均年龄:(26.8±3.4)岁;22例患者为初产妇,16例患者为经产妇;孕周范围:7~35周,平均孕周:(27.9±3.2) 周。 观察组40例患者年龄范围:21~43岁, 平均年龄: (27.2±3.2)岁 ;23例患者为初产妇 ,17例患者为经产妇 ; 孕周范围:9~34周,平均孕周:(28.2±3.0)周。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入院宣教, 给予患者生理护理、日常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干预心理因素也是影响妊娠糖尿病患者病情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妊娠糖尿病的危险性使得患者经常会出现焦虑、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的存在会使得患者体内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显著增加, 从而会导致患者血糖进一步升高,对于疾病的治疗是极其不利的[2]。 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的了解, 对通过与患者的沟通、 交流等措施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对患者说明主要坚持长期治疗就能够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内; 同时对患者详细讲解妊娠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等,提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 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1.2.2饮食干预饮食干预是控制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并且让患者严格遵守和进行长期的执行;饮食中要严格限制总热量、 动物脂肪和饱以及脂肪酸的摄入并且要平衡膳食, 一般情况下患者的热量摄入应该控制在1800~2200 kcal/d[3];多给予患者高蛋白质、纤维素及维生素含量多、低脂肪的食物,这样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高血糖、高血脂代谢紊乱的症状。 除此之外,还要保证给予患者充分的营养, 以满足患者自身以及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需要。

1.2.3运动干预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详细说明运动对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让患者进行合理的运动对改善患者高胰岛素敏感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仅能够消除体内多余脂肪, 同时还能够对患者的血脂以及心肺功能进行有效的改善;可以给患者选择快走、散步、骑自行车等适当的运动方式并且让患者长期坚持[4]。

1.2.4用药干预妊娠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会对胎儿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一般会给予患者胰岛素治疗。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病情、孕期进展等实际情况来制定胰岛素治疗的方案, 通常情况下胰岛从0.1~0.7 U/(kg·d)的小剂量开始 ,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适量增加[5];在围手术期主要是通过静脉滴注胰岛素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患者生产后要将胰岛素的使用量逐渐减少。

1.2.5分娩期干预在分娩期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胎心监护,由于分娩期患者的子宫肌肉会进行收缩,会对大量糖原进行消耗, 因此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临产时要给予建立静脉通道, 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患者补充液体;对患者的产程进展进行密切观察,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适量使用胰岛素, 并鼓励患者少量多次进食。

1.3疗效标准

1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尿蛋白、血肌酐进行检测并比较。 2对两组患者的早产、剖宫产、妊娠高血压、羊水过多、胎膜早破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并比较。

1.4统计方法

对该研究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空腹血糖、尿蛋白、血肌酐的变化

护理前,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 尿蛋白、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不同方式的护理措施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尿蛋白、血肌酐均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但是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尿蛋白、血肌酐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与 ,bP<0.05。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患者的早产、剖宫产、妊娠高血压、羊水过多、 胎膜早破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以及人们饮食、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妊娠与糖尿病有着相互的作用, 并且糖尿病对孕妇和胎儿也有复杂的相互作用, 所以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各种母婴并发症,如果没有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及护理,对产妇以及胎儿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6]。 因此,对于确诊为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也要给予科学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在该研究中,将该院收治的78例妊娠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显示, 给予心理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用药干预以及分娩期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尿蛋白、血肌酐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患者的早产、剖宫产、妊娠高血压、羊水过多、胎膜早破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效果, 能够迅速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摘要:目的 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方法 选取于2012年9月—2015年5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78例妊娠糖尿病患者,根据不同的护理措施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0例)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并比较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尿蛋白、血肌酐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患者的早产、剖宫产、妊娠高血压、羊水过多、胎膜早破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迅速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上一篇:政府改革与创新论文范文下一篇:科学发展观试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