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管理范文

2023-09-23

人文管理范文第1篇

摘 要:加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既是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为此,可对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人文修养、树立人文关怀意识,注重保护新闻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及心理感受,完善相关法律、建立公众监督机制等路径进行探索实践。

关键词:新闻报道;人文关怀;路径

加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对新闻媒体树立更好的媒体形象、促进自身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分析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内涵和重要意義的基础上,直面当前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探索加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路径,显然有实际的意义。

一、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最初源于欧洲的文学艺术领域,后来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领域的人文关怀内涵都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都是要关注人本身。而新闻报道领域里的人文关怀则主要指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始终以新闻当事人为中心,体现出对困难群众的关怀,对老、弱、病、残等群体的照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1]除此之外,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出人文关怀的一个方面就是新闻报道的内容要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实际,展现人民群众真实的需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一)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新闻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存在部分媒体为了追逐片面利益,不顾新闻当事人的感受而压榨其新闻价值的现象,这种行为势必会给其发展带来严重的局限性,导致其不能实现长远发展。只有关注新闻当事人的真正需求,生产出高质量的新闻内容,才能促进新闻媒体实现长远发展。

(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新闻媒体始终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者,对整体的社会舆论发展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新闻媒体中的人文关怀态度对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往往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关注底层人民群众的身心需求。只有新闻媒体在做新闻报道时体现出深度的人文关怀意识,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需求,整个社会才能形成和谐、温暖的大环境,以此促进社会进一步健康发展。

三、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体现

(一)缺乏对新闻当事人的保护意识

新闻报道往往都会将新闻事件和新闻当事人暴露在公众面前,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当事人的生活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做新闻报道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新闻当事人的隐私,避免其个人信息暴露在公众面前、对其生活产生恶劣影响。然而当前新闻媒体领域的很多工作人员缺乏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在通过新闻报道帮助弱势群体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不注重对被报道者的保护,忽略了其心理感受。比如在犯罪事件中,犯罪当事人或者受害人往往不愿意将自身暴露在镜头前,以免社会舆论在各方面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困扰,但是很多工作人员缺乏同理心,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考虑,反而用种种办法将当事人暴露在镜头前,这显然是缺乏保护新闻当事人的意识。

(二)盲目追求新闻效益,消费新闻当事人

新闻的最终目的是传播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帮助弱势群体。然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新闻媒体领域竞争激烈,很多新闻工作人员舍本逐末,忽略新闻本身的价值,而是盲目追求新闻传播力度和流量。在这种状况下,相关工作人员想尽办法吸引受众眼球,以获取相应的新闻效益。这种盲目追求新闻效益的心态导致很多新闻媒体领域的工作人员在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完全不顾新闻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忽略新闻本身的思想价值,而是恶意挖掘新闻当事人的隐私,并对其隐私进行炒作和消费,以吸引大众眼球。[2]比如在很多灾难性事件中,很多记者为了获取新闻素材对遇难者家属穷追猛打、重重追问,完全不顾遇难者家属悲痛的心情,对遇难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这种新闻报道方式或许能够获得较好的新闻效益,却对新闻当事人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三)相关工作人员保持看客式的冷漠态度

虽然新闻工作要求新闻媒体工作人员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还原新闻事件和新闻真相,同时对其进行深刻剖析和解读,但是新闻工作人员也要有同理心,关注和关怀新闻当事人的心理变化,将更多目光落在新闻当事人的身心需求方面。然而当前很多新闻媒体领域的工作人员在做新闻报道时由于对工作内容的麻木,对新闻当事人保持一种看客式的冷漠态度,完全不关注新闻当事人的身心状况,极度缺乏人文关怀意识。

四、加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路径

(一)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人文修养,树立人文关怀意识

新闻工作人员作为新闻媒体领域的工作主体,一定要自觉提高自己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人文关怀意识,在日常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工作中,时刻注意以人文关怀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将新闻工作的重点放在关怀和照顾弱势群体、反映人民群众的身心需求和意见建议上。同时,新闻媒体内部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使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意识对新闻媒体长远发展、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以及对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重要性。[3]

(二)注重保护新闻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及心理感受

新闻报道工作开展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新闻当事人,因此新闻当事人是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最直接的体现对象。很多新闻事件具有特殊性,因此新闻媒体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新闻报道工作时要提前确定此次新闻事件的性质,充分了解新闻当事人的需求,在报道过程中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同时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给予新闻当事人充分的人文关怀,注重保护新闻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和心理感受,切忌为了吸引公众眼球而无底线地挖掘新闻当事人的隐私、对其隐私进行恶意炒作,进而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这种新闻报道方式或许会获得一时的利益,但是很难获得长远发展。

(三)完善相关法律,建立公众监督机制

除了要加强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自身的人文关怀素养,使其意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还要从法律法规和公众监督机制方面加强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措施。一方面,国家要加强新闻媒体领域对人文关怀的具体法律规定,强化细则,使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在做新闻报道时,在人文关怀方面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以此加强对新闻市场的整顿。[4]另一方面,要建立公众监督机制,政府要加强对新闻媒体领域内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问题的监督和监管,鼓励群众形成监督群体,一旦发现新闻媒体人以利益为导向而对新闻当事人造成心理、精神等方面的伤害时,就要對其进行惩治,做到严厉打击。

(四)加强媒体自身建设,强化新闻主流价值观念引导

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主流价值观念树立,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新闻媒体更要加强自身建设,切不可为了追求新闻浏览量和传播量而放弃新闻媒体人的操守,一味迎合低级趣味,挖掘新闻当事人隐私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新闻媒体增强人文关怀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自身建设,强化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确保将人文关怀意识融入新闻报道,强化新闻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

五、结语

缺乏对新闻当事人的保护意识、盲目追求新闻效益、消费新闻当事人、相关工作人员保持看客式的冷漠态度,是新闻报道人文关怀路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大众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者,新闻报道工作人员应该主动提升自身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人文修养,增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意识,促进当代新闻媒体进一步发展与成熟,同时也推动整个社会文明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媛媛.移动互联时代新闻职业操守的强化与提升[J].传媒,2019(10):94-96.

[2] 丁柏铨.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和新闻传播——对技术与人文关系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9(05):6-12.

[3] 丁涛.浅谈“人文关怀”的媒体体现[J].采写编,2019(02):166-167.

[4] 佘达文.新闻写作中的人文关怀探析[J].采写编,2019(01):33-35.

作者简介:加米拉·加尔肯(1988—),女,新疆塔城人,本科,记者职称,研究方向:新闻报道。

人文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人文关怀在“90”后护士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实践,阐述了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实践方法,针对“90”后护士的护理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本次研究,最终提出了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素质、创造和谐氛围等策略。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实现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管理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人文关怀 “90”后护士 护理管理 应用

根据相关的统计调查结果表明,有95.5%的护士希望能够在工作中获得人性化的关爱,同时也期望在加强护理管理工作规范要求的同时,能够将人文关怀也有所加强。在传统的护理管理方式下,简单、粗糙的管理模式使护理管理工作失去了应有的人文主义精神,因此传统的护理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形势下的护理管理需求,近几年的医院新入职的“90”后护士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宠爱,因此在对她们进行护理管理时更应当注重人文关怀。据此本文针对“90”后护士的特点关于实施人文关怀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应用实践方法,现具体报告如下。

一、更新管理理念

传统的护理管理方式,注重单一的管理质量,主要的方式就是对护士及其工作工程实行监管,使护士成为被监管、被惩处的对象,忽略了人文主义关怀的重要性。传统的护理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形势下的护理管理需求,近几年的医院新入职的“90”后护士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宠爱,因此在对她们进行护理管理时更应当注重人文关怀。应当从护士们的情感方面入手,为她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才艺学习、交流、展示的舞台,从而达到创新护理管理模式的目的。不断深化护理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对于传统的护理管理方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护理管理工作的思维理念。

二、提升管理素质

人人公平、平等是推进人文关怀的基础。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护理管理观念应当在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管理双方的地位等级都应当是被视为平等的,双发一起共同参与护理管理这一工作过程,双方都具有参与规划、实施、评估的责任及义务,双方的根本性目标也应当是完全相同的。护理工作的管理者尤其是以护士长为代表的基层管理人员,若想管理好科室内的其他护士,仅仅依靠自身手中的权利是远远不足的,只有通过持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专业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够在各个被管理的护士心目中建立起威信,提高整体的凝聚力和团结性,使每一名被管理的基层护士都能够真正从内心里感到佩服,并服从相应的管理工作,纠正“90”后护士存在的缺点。

三、创造和谐氛围

由于目前护士岗位严重缺乏编制,而其日常工作内容又较为繁重和复杂,“90”后新入职护士往往由于年纪较小,没有工作经验,就会感到工作压力成倍增加,因而就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肢体语言,或是一个善意的目光,都能给护士巨大的心理慰藉与信心。普通的基层护士应当同管理人员之间是一种互帮互助,互相协助的合作关系,她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帮助患者进行治疗,降低患者的痛苦,为患者恢复健康作出相应的贡献。营造出和谐的护理管理氛围,首先必须要使双方建立起足够的互相信任,尊重并理解对方,必要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进而通过营造出的和谐氛围,使护士对于病人也能够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加深护患之间的情感联系,也能够为医院建立其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发扬人文,关心护士

由于护士日常工作较为繁重和复杂,所需要面对的患者众多,难免会导致体力和精力应接不暇,护理错误时有发生,而此时“90”后护士往往由于年纪小,工作经验积累不足,往往在护理出现错误时会导致心理畏惧。对于此类情况管理工作者不能一味的简单苛责,而应当给予她们足够充分的人文关怀,加强同她们的沟通,实际了解她们的心理状况,及时了解并解决她们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共同营造出和谐、友爱的工作环境。

对于护士护理管理而言,人文关怀首要是建立在对于护士的尊重基础之上,进而再在日常工作之中通过对于护士的关心和爱护,从情感的角度去激励护士工作的热情,发掘护士对于本职工作的潜在能力,从而使护士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工作价值,因而人文关怀在现代护理管理中是发展的核心也是必然趋势。通过对于管理实践方法创新,本文提出了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素质、创造和谐氛围等管理策略,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加强人文关怀在“90”后护士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实践,为相关的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曾玲玲.人文关怀和激励机制相结合在优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 (8).

[2]杨青,邓懿文,韦凤媛等.谈谈零度宽容与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9, (6).

[3]袁文华.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意义及其具体体现[J].中国医药导报,2010, (35).

人文管理范文第3篇

引言:本文立足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现状,针对这一情况就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路径和方法从加强人文类学科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人文素质的概念

人文一词的含义非常广泛,从古至今有许多典籍和著作都对人文一词进行了解释,《辞海》中解释为:“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文包含了礼乐教礼、各种文化现象、人间俗事和习俗、人情的含义。因此概括来讲人文就是要关心人、爱护人、从人本的角度出发、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素质从广义上来说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体现在人们的民族气节上,它成为了爱国主义的民族脊梁。从狭义上来说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具体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2)理解人文思想(3)掌握人文方法(4)遵循人文精神[1]

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指出:“尽管我们的领袖在谈论着教育的目的在于文化的陶冶,在人格的发展等等,可是大多数学校里的教育者,却把它当做是获得足够的牛油和面包以勉强维持一定的生活的一种狭隘的实用手段[1]”

如今在社会上到处充斥着严重的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的思想,这使得当代的年轻人受到严重的影响,很多人这些不正之风的熏染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扭曲,道德意识淡漠成为当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在社会发展中起推动作用的高级人才。这一责任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教育部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了我们所提出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其他学科的教育,同时也关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加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从一定的客观的角度来谈,他们是属于高考录取工作中的最后批次学生,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基础知识容量不够,特别是人文类的知识,几乎用匮乏来形容,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精髓的常识性知识都不具备。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从传承经典的角度来讲,加强人文知识是作为一个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学院,必须要重视的。

学习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人文知识当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学会运用人文方法,具备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基础,而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核心。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相比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学习方法不是要精确的、定量的方法,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思考,使人生的境界达到升华。特别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掌握了方法能够使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人才定位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学校人才定位不同,普通本科教育需要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人才,而高职院校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具有较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目前云南省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人才培养方式不能很好适应服务社会与人的发展的需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深入,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明显不足的问题[2]。

在这种情况之下,高职院校要增强竞争力,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会运用人文方法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能够在毕业之后很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只有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获得广泛的好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三、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工类而忽视人文类,学生思想培养上注重功利性而轻视理想教育。这样最终导致我们的学生只重视个人利益而轻视集体利益,道德水平逐渐下滑。因此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一)立德树人,加强人文类学科建设

目前伴随着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教育界开始认识到培养人才应以德为先,把人文类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加以建设。围绕教书育人,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操守、以及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上。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着力培养我们党和国家需要的既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又有浓郁的人文气质的高水平人才。

因此对于中国的许多高职来说,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不能重理轻文,要增加人文类课程的设置。在高校开设多种多样的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人文素质教育基础[3]。同时对于高校认知的教职员工都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培训和学习。

其次在其它专业课程的教授上要尽量多渗透一些人文素养的传授。第一,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来影响学生,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第二在授课过程中多做一些思维训练;第三要密切联系社会,使同学们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一批有高素养的教师队伍,不仅在传授知识方面,有高水平的技艺,能够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给同学们。更重要的是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当中融入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学会用人文方法来处理事情、来思考问题。在平时的接人待物中体现服务育人的理念,使同学们在和老师的交往中感受到教师高尚的个人情操和浓厚的人文关怀。让整个校园管径受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三)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是要营造一种和谐人文氛围、学术氛围和教学氛围。具体来讲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各种类型的文化组织、同时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4]。从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得到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应多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辩论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同时在校园内组织人文类讲座,使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完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工作不能仅仅只从知识的层面来反映,而更多是要考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能力和实际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例如可以将学生参加的各种校内校外的文化活动、竞技比赛时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内容。只有将这些综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系统、全面的评价一所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情况。

参考文献

[1]常静.论构建和谐社会中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2]中共云南省高校工委组编形势与政策.

[3]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

[4]赵四亮,李毅.浅滩高校人文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作者单位:1.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 教务处;2.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人文管理范文第4篇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开展阅读通识教育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质有重要意义。对高职高专院校开展阅读通识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建构多主体合作的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开发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平台,完善阅读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阅读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转换制度,引导教师利用阅读通识教育开展嵌入式教学等相关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育;阅读推广;嵌入式教学;高职院校

1引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提出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极采用新媒体,开展阅读推广等文化活动。目前阅读推广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手段,已呈现多元化趋势,如读者书友会、阅读推广出版物、微信/APP新媒体推广、阅读课程教育推广等,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创新,拓宽阅读推广形式,完善阅读推广活动机制[1]。

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及改革是高职院校加强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通识阅读书目遴选、阅读计划的制定及阅读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职院校图书馆开设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2.1有助于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

近些年来,翻转课堂已成为高职教育界热议的话题,由认知阶段逐渐向实践阶段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正在进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工作。分组合作学习是翻转课堂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学生的交往和表达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阅读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交往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加强课前文献阅读预习能力,提高分组合作预习、讨论的效果,进而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2.2有助于提高项目化课程改革成效

职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是以行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促进学生“做中学”,以实现教学与真实工作情境相对接的课程模式。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要遵守“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CM(20]这一系列“行动”过程。阅读教育能够提高学生

的理解能力、检索能力、分析及归纳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项目化课程六个环节的完成质量,也能提高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成效。

2.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阅读要掌握多样化的原则,不仅要读文学、历史类的,还要读经管、技术类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要充分体现在“职业”的培养上,作为职业人,高职学生的专业书籍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相关专业书籍阅读不仅能作为校内专业课程教材的重要补充部分,还能应对市场上对人才结构调整和职业专业技能要求调整的需求。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专业书籍阅读规划,对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养成

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有助于改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建立读书阅读引导机制,随时指导并监督学生进行阅读,广泛、有针对性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获取。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阅读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提高,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JP2]阅读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P]

与阅读、读书等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多实施学分制,从最初的读书认证数量或参加活动达到的基本点数,发展到融入教学管理体系的素质拓展学分设计[2]。各种实践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前国内高校阅读教育的现状,例如,西南大学的“读名著拿学分”制度、浙江财经学院的读“百本书”学分认证、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开设的“学分制自主阅读选修课”、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开设的“课外阅读与记录”课程、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开设的“优秀著作选读”课程等。这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对高校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3.1阅读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内容脱节

目前,实施学分制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的高校大部分由图书馆、学生处等部门牵头管理,但由于这些部门不是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其辅助教学的地位往往会造成组织力度不够,无法有效地与专业相结合等困境。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通常会停留在面上,不能深入,也难以专业化。各相关教学部门配合程度不够,认为阅读通识教育是图书馆的工作,与专业教师无关,专业教师不能积极参与到阅读通识教育的全过程。再者,由于没有嵌入到教学课程之中,图书馆教师推荐的书目往往不具有代表性,而专业教师在课堂上推荐学生阅读的参考书目这一信息缺乏反馈渠道,造成图书馆没有采购专业教师推荐的相关纸质或电子图书资料,无法精准地为师生提供教学资料的文献支撑。

3.2信息技术在阅读通识教育课程中应用匮乏

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较2014年上升5.9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主要包括网络在线阅读、光盘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手机阅读等。但是现有高校组织的学分制阅读通识教育大多采取公布统一推荐阅读书目、专家专题讲座、读书交流会、撰写读书报告、线下选修课等形式,慕课的互动技术、在线考试系统等信息技术、APP应用并没有在阅读教育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及应用。只有少数学校应用了计算机测评系统,如武昌理工学院开设的博览群书实训项目,计算机根据学生所选书目从针对该书题库中随机组题,在学生机考结束后自动生成成绩,测试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3]。

3.3阅读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存在形式化

目前高校阅读通识教育课程多采取提交读书笔记为主,参加学院读书活动为辅的加权计分方式。首先,评阅工作量巨大,读书笔记成果很难进行细化评价。学分制阅读通识教育课程一般针对的是全院的学生,基本都在几千人以上,每届学生提交的读书笔记会达到上万份,由于评阅师资的不足和专业水平的参差不齐,使得阅读教育的评价会流于形式。其次,社会化阅读已成为目前大学生阅读的主流趋势,社会化阅读以读者为核心,强调分享、互动、传播,而在这些互动中,产生了大量新的有价值的内容,如评论、摘录、笔记等。以撰写读书笔记为主要考察形式,辅以阅读活动、阅读答辩等评价形式,不符合网络环境下学生社会化阅读分享的特征,目前的阅读通识教育评价形式明显与学生的阅读习惯相脱节。

4基于阅读推广的高职阅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

4.1建构多主体合作的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体系

成功的阅读推广活动不能仅仅依靠图书馆的一个部门来完成,应与学院内各部门通力合作、各尽其职。为了规范管理,应由教务处、图书馆、学生处、各系部的专家、教授组成阅读通识教育管理委员会。在阅读通识教育课程运行过程中,由教务处制定《高职阅读教育学分制实施办法》、《高职阅读通识教育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构建阅读教育课程管理组织机构,为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由图书馆负责阅读教育课程管理平台的开发与管理,平台中阅读书目资料库的完善,阅读通识教育课程标准及评价方法的设定,阅读书目纸质图书专题书架的建立,综合素质类阅读内容的确定与考核等。各院系负责专业性阅读内容的确定与考核,如由专业教师组织确定专业必读和选读书目,根据每本书的主题确定客观题题库,并选派专业考核评阅教师。学生处、辅导员负责监督学生阅读过程,可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评选优秀书评、检查学生晨读及阅读笔记的撰写。

4.2开发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平台

由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具有WEB和APP两个版本功能的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平台,教师和专业馆员可以把推荐的每一本书的阅读导读计划、纸质图书借阅的信息导航、电子图书的链接、专家对图书解读的视频资料等上传到每本书的资料库。课程管理平台还要具有在线答题、评论、撰写书评、分享、点赞的功能。例如学生选择阅读某一本书后,按照系统提示在规定时间内利用纸质或电子图书完成相应阅读章节,对规定章节读完后需进行简短评论或提交撰写的书摘,然后系统才允许进行下一章节的阅读。整本书按照计划的时间阅读完毕,需要进行简短的几道在线测试,并撰写500字左右的书评提交系统。三年内按照学校要求,阅读的书目数量达标,且评价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4.3完善阅读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阅读推广活动应是一种开放式,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选择书目时可采取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并与专业教师推荐阅读相结合的模式。评价方式也应采取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的多元评价方式。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平台不受时间及地点的限制,采取了在线评论、书摘抄写、读书笔记提交、主客观题在线测试等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教师、学生可通过回复评论、读后感,完成教师指导及学生互评等过程性评价。这种多元评价模式即体现了注重阅读过程、阅读导向与激励性原则,又能引导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深化阅读层次,从而达到预期的阅读推广目标。这对提高高职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课程学习及培养自学能力很有益处[4]。

4.4建立阅读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转换制度

在全球一体化、国外学分互认成功经验的背景下,目前我国一些发达城市的区域内,部分高校已实现了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合作模式。今后为了实现高校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模式将在全国逐渐推广起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也提出在坚持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移与认定。阅读教育作为通识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学分制改革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把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纳入“区域内高职院校课程互选”、“高职与普本联合培养”、“专升本”等学分互认模式的课程体系中。

4.5引导教师利用阅读通识教育开展嵌入式教学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阅读教育的实施应紧密与教学相结合,主动嵌入到教学课程中去。各专业应对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企业进行广泛调研,根据岗位工作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企业工作岗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的需求。人文社科和专业课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需求或翻转课堂课前预习的阅读需求推荐阅读书目,专业课授课期间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平台中选读指定书目,并在课堂进行讨论。这种融入课堂教学的阅读推广方式,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拓展问题,并提高高职学生的阅读效率。专业教师和专业馆员充分依托学分制阅读通识教育这一平台,延伸专业教学与专业阅读资源相结合的渠道,使馆员与专业教师能共同积极规划阅读通识教育及相关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ZK(#]许天才,杨新涯,王宁,等.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多元化趋势研究——以首届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大赛为案例[J]. 图书情报工作,2016,(2):82-86.

[2]杨翠萍.素质拓展学分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中的应用——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例[J]. 情报探索,2015,(11):95-99.

[3]刘明杨.遴选200本书设立博学书库通过考试可获学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2):30-31.

[4]王慧秋,陈明华,孙志梅.大学生毕业资格读书认证制度及其运营——一种颇有创意的大学生阅读教育促进机制[J]. 图书馆杂志,2008,(11):43-45.

人文管理范文第5篇

人本, 即以人为本。费巴哈的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作为一切社会的出发点, 以人的志趣、思想入手, 切入管理的核心。人文型管理是“德治”与“法制”相结合的管理, 人是管理的核心, 如果仅用严格的制度去管理, 虽然体现了科学管理的规范性、实效性, 却缺乏了人的个人需要, 甚至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在学校管理中还是过分强调科学管理, 强调量化考评, 以严格的制度、冰冷的数字去约束教师, 教师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折、其本质还是非人性的管理, 是见“物”不见“人”的表现。“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 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因此, 我们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尊重人为基础, 以理解人为纽带, 以发展人为核心, 围绕开发人的潜力, 激发人的活力, 张扬人的个性, 营造“积极健康、平等团结、精诚合作、向上有为”的工作氛围, 使学校管理向“自醒、自悟、自律”的最高境界发展。为教师实现人生价值搭建平台, 充分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亲和, 即用情感的亲和力凝聚教师的心。“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如刘备三顾茅庐、桃园结义, 能让文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能让武将征战沙场、开疆拓土一样, 感情在人的工作中和学习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有了感情就会有同情、有理解、有爱心、有热情, 在工作中就能结成一条心, 扭成一条绳,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校长要学会尊重人。俗语说:“人敬我一尺, 我敬人一丈。”校长尊重教师, 难道教师能不尊重校长?校长尊重教师, 就能把校长的意志变为教师“唯马首是瞻”的自觉行动, 学校工作无往而不胜。校长要学会宽容。在宽松的环境里, 才有民主的氛围, 才有生气, 才有活力。校长要大量、大度, 用人长, 容人过。在管理中要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 在执行制度中尽可能给予教师体贴与关怀。

人文管理范文第6篇

摘 要:人文关怀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对高校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的研究与应用是当今高校管理的必然发展方向,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体现人文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必由之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遵从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上明确管理的重点和方向,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研究与应用

人文关怀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和实践,是通过人文关怀教育实现对人性的尊重。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尊重学生的身体和智力差异,尊重学生的出身和地位,关心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任何的管理工作必须有明确的宗旨和最终目标,这是管理工作不偏向预期目标的指南和校正方向。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原则,其最终作用是促进人文关怀的顺利实施,在出现管理分歧是处理不同意见的纲领。

一、高校学生管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

“以人文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中心指导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扬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对个人的发展的总体要求,它体现了“以人文本”的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思想,同时也是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对象是大学生,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切实解决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全力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管理者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学生管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最终目标指向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的最终目标是发挥教育管理的育人功能,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育人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的育人工作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大学师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促进学生健康的价值理念的形成和完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的目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高校学生管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

人文关怀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遵从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一切以原则办事,以原则为纲,促进高校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

1.科学性原则。人文关怀要从实际出发,遵从教育的基本规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精神必须相信科学、依靠科学。

2.实践性原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不能仅仅挂在嘴上喊口号,必须付诸行动,注重学生的身体问题和心理问题,切实把温暖送到学生手中,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高校学生管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实践探究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应有实际内容,在各个具体的方面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1.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人文关怀。所谓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对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就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和外在熏陶等方式使学生内化,逐渐形成自身的基本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文精神既包括音乐和美术的欣赏,也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培养,囊括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在大学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教育和学习中使人文素质意识不断内化增强,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人文学识,使之形成全面的、具有体系结构的知识储备,为大学生个人将来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积蓄力量。同时,不断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等,全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2.重视学生的道德信念教育,促使高校学生道德理念的形成和健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信念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其二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通过对大学生实施道德信念的教育,使大学生产生奋斗的目标的期待,自我鞭策,自我努力。当然,这两方面的道德信念教育应不仅仅限于社会层面,更要逐步细化的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的教育。学生本身对自己的前途有一定的规划,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向预期的目标靠近。道德信念教育主要是解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党的信任以及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细化的道德信念鞭策学生奋力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性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突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困扰众多高校的首要问题。如何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学生校园自杀等事件的发生和其他心理问题的出现,是众多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学生教育管理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性丰富、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的新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致可分为:知识形态、经验形态、活动形郑大态和价值形态的教育。高校学生管理中不仅仅要从知识形态了解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要从客观实际的角度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心理常识,使大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时能够及时发现并予以及时缓解和纠正。在知识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经验形态的重要性,从知识形态向经验形态的转变是一个质的飞跃,知识形态是学生仅仅能从知识的层面把握问题,而经验形态使学生能够感知他人的心理状态,知己知彼,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妥善处理个人的事情进而帮助同伴纠正心理问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声音,是在大学校园中“以人文本”的精神理念的集中体现。因此高校中开展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学管理,既体现了社会的号召,又彻底发掘了人性的教育,突出人的“中心”地位,是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15.

[2]刘兴华,王芳艳,王仁高.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学文化建设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06);6-8.

上一篇:税务自查表自查报告范文下一篇:实训教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