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范文

2023-09-21

城镇居民范文第1篇

答:我县境内的中小学生由学生所在的学校统一组织,每年秋季学期开学时,由家长或学生本人执医保卡或户口簿等有效证件在班主任处登记。

2、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需要缴多少费? 答: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每年缴纳二十元。

3、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保险期限是怎样规定的?

答: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保险期限是按自然计算,比如今年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是2013年1月1至2013年12月31日。

4、中小学缴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后享受什么待遇?

答:缴纳医疗保险费用主要是享受因病、无第三方责任的外伤事故的住院医疗报销,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其中的十二元划入个人帐户?

5、为什么个人帐户怎么划这么低?

答:

1、门诊医疗一般家庭都基本上能承受;

2、住院费用一般家庭难以承受;每个中小学生缴费把中央地方财政配套补贴全部算上也只有两百多元,就是把这部分钱全部划入个人帐户也起不到保障的作用。所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保障住院报销为主。

6、中小学生参保后住院那些项目可以报销?

答:只要符合三个目录的费用都可以报销,通俗的说就是乡镇一级医院所有项目都纳入报销,县级医院有百分之九十的项目可以纳入报销。

7、中小学生住院报销在那些地方可以实行即时结算?

答:在我县的乡镇中心医院、县医院等纳入我局定点管理的医疗机构,均可实时报销。

8、中小学生参保城镇医疗保险后可以报销多少?

答:除开起付线以后,符合报销范围的在乡镇中心医院可以报销百分之九十

五、县中心医院报销百分之七十

五、因病情需要转诊的在州一级中心医院报销百分之四十。

9、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如何报销?

答:从2012年7月1日起,我县乡村儿童大病医保由新华保险公司承保,凡是符合新华保险公司规定范围的在县中心医院达到条件后实行直接补贴,未在县中心医院发生由本人向新华保险公司申请报销。

10、如未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否可以享受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的有关待遇?

城镇居民范文第2篇

【摘 要】 城镇化对目前经济发展中化解有效需求不足、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庆直辖以来城镇化规模迅速扩大,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通过分析重庆城镇化发展特点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反映出由于重庆城镇化质量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重庆经济增长没有发挥应有的贡献作用。进一步探讨了重庆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产业结构 农村劳动力 社会保障

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城镇化是引起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方式等重大变化的过程和机制,其过程表现为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张、城市开发建设水平的提高、人口在空间上由乡村向城市聚集、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等等。美国经济学者诺塞姆曾提出城镇化发展轨迹呈典型的“S”型,当一个地区的城镇化率小于30%时,城镇化处于起步阶段;当30%<城镇化率<70%时,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当城镇化率>70%时,城镇化处于较高水平。一般认为,在城镇化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前期,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和城镇化呈明显的正相关,并且工业化率高于城镇化率;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城镇化率则会高于工业化率,第三产业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相对我国较发达地区,重庆的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起步较晚,直辖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及城乡统筹使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城镇化率从1997年的31%上升至2010年的53%,属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也进入了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1. 重庆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1.1城镇化起步较晚,水平偏低,发展较快。

直辖以前重庆城镇化进展缓慢,城镇化率低于30%,属于起步阶段;1997至2010年城鎮人口以年均4.3%的速度增长,1997年开始超过30%,至2001年达到了37.4%,年均上升1.85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和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平均增速,但绝对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值;2002年重庆城镇化率达到40%,首次超过全国水平,并以年均1.67个百分点递增,至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53%,比全国高出近4个百分点,跃居西部首位。不过与我国东、中部较发达地区和城镇化率均在75% 以上的京、津、沪三地相比,还是明显落后了。从经济水平相近地区来看,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城镇化率一般在60%以上,重庆从2006年开始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根据这一标准,重庆目前的城镇化水平显然已经滞后了。

1.2各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出现发展断层。

重庆是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各区(县)自然禀赋各异,再加上城乡经济水平不平衡,使各区(县)的城镇化进度也不均衡。2010年三大经济区域(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中,包含23个区县的“一圈”地区最高,达64.4%,其中由九大主城区组成的都市发达经济圈城镇化率达到84%;渝东北翼11个区县的城镇化率只有36.9%,刚进入快速发展期;而渝东南翼的6个区县才达到30%,刚刚脱离起步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区县有23个,占总数的57.5%;全市县级的城镇化率普遍偏低,2010年21个县城镇化率最高42%,低于全市水平11个百分点,最低23.8%,不足30%的有4个县,均在“两翼”地区。在超过平均水平的区县中,城镇化率在70%以上的有11个,60%~70%的为0,53%~60%的有6个,可见区县城镇化梯度发展有明显断层,这将不利于重庆城镇化的持续稳步推进。

1.3 城镇化的产业层次不高

城镇化最根本的内涵是经济结构的非农化, 工业化是直接动因,第三产业是城镇化深入的表现。2010年重庆三次产业分别占全市GDP总量的8.6%、55%和36.4%,第二产业仍是主导,第一产业比重虽然比1997年的20%减少约12个百分点,仍远高于其他三个直辖市,第三产业比重虽然超过了三分之一,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2006年至2010年期间第三产业比重还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10年重庆工业化率为46.7%,已低于城镇化水平,而第三产业比重又明显低于工业和城镇化率,反映出产业结构没能与城镇化进程同步协调,产业层次较低,重庆城镇化发展将缺乏足够的后续动力。

1.4城镇化对经济推动作用不明显

2010年重庆人均GDP比1996增长了5倍,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绝对水平和绝对增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1996~2010年重庆人均GDP(Y,元)和城镇化率(X,%)所建立的模型显示重庆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呈高度正相关,城镇化率每增加1%,人均GDP平均增长1.0876%,而根据全国同期数据建立的模型显示全国城镇化率每增长1%时,人均GDP将平均增长3.64%。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阶数为1—4时,1996年至2010年重庆城镇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从全国数据来看,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由此可见重庆城镇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所致。

2. 重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进城农民失地后的就业与生活缺乏相应的保障

首先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城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1996~2010年,重庆城镇人口年均增加近49万人,而城镇就业人口年均增加18万人,仅占新增城镇人口的36.7%,大部份进城人员难以正常就业。由于对失地农民主要采用货币安置方式,农民在得到以土地使用权置换的安置费后,就被推向劳动力市场,而农民总体素质偏低,缺乏非农产业工作技能和经验,在劳动市场中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将近80%的进城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和制造业,只有20%左右的从事餐饮业和其他的行业。从2010年重庆各行业增加值占比来看,建筑业仅占8.4%、住宿和餐饮业仅占1.8%、其他服务业占12.2%,这些行业本身对就业的吸收能力就不强,因而农民进入城镇后导致城镇吸纳劳动力有限与农村富余劳动力持续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其次对进城农民的保障机制不完善。城镇化推进带来了劳动力的相对过剩,由此产生了疾病、伤残、事故、养老、失业等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目前重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框架还比较简单,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还未完全一致,城市中已广泛推行的如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在农村还处于小范围试点阶段,尤其在较为落后的两翼地区,还未形成稳定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使进城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难以得到保证,从而使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随这扩大,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96年的3.36:1上升至2010年的4.07:1,由此导致一方面一些农村居民因在城镇生活难以得到保障而不愿进城,另一方面不利于扩大居民消费。

2.2“一圈两翼”发展不平衡,各区县发展不协调。

重庆“一圈两翼”受区位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失衡,城镇化规模和數量的快速增长,使要素资源不断向城镇集聚,城镇经济也逐渐对农村地区产生辐射,但重庆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改善城乡经济差异并没有多大影响。2006~2010年“一圈”的人均GDP与“两翼”之比始终保持在2.8倍左右。“两翼”地区集聚了重庆约60%以上的乡村人口和70%的贫困人口,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0%。“一圈”大部分区县第一产业的就业和产值都低于10%,部分区县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基本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部分城区开始向工业化后期迈进;而2010年“两翼”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在15%以上,就业比重达50%以上,由于劳动生产率水平低,滞留了大量农业人口,无法有多余劳动力向具有城镇特征的第二、三产业转移,导致两翼地区城镇化发展缓慢。

从国际经验来看, 城镇化对缩小收入差距是有积极作用的,而统计数据却显示重庆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重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在逐年提高,但是二元特征明显,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1479元增长为2010年的5276元,增长了2.56倍,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022元增长为19099元,增长了2.8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1996年的3.4:1上升至3.6:1;从居民生活水平来看,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距虽然逐年缩小,但至2010年仍相差1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城乡5个百分点的差距。

2.3公共设施投入不足,基本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重庆的公共设施建设投资呈增长趋势,但城镇居民基础设施水平仍显不足。2010年城镇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92%,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当,其它三个直辖市均为100%;而用水普及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及公厕等基本指标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4%、71%、74%和51%,公共建设供给不足无疑是制约重庆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一圈”地区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密度为6.16个/万人,大约是“两翼”地区的两倍; “一圈”的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在里程数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两翼”,基础设施在“两翼”地区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两翼”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使地区间的差异更加显著。

2.4过快的城镇化发展带来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大力推进乡镇企业是农村城镇化转变的关键,由于乡镇企业生产率水平总体不高,粗放的经营模式以及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忽视环境规划和治理,“三废”问题尤为突出。截至2010年重庆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达到4亿多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到10943亿立方米,产生工业固体废物达到2870万吨,日益增加的“三废”排放严重影响了重庆的生态环境。较快的城镇化过程使人口由分散变为集中,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逐渐严重,2010年重庆生活污水排放量达到8亿多吨,生活二氧化硫排放近15万吨,生活烟尘排放10.6万吨,处于全国偏高水平,而相应的处理设施不能及时跟进,生活垃圾大量排放不仅占用大片农田耕地,其渗透液还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土地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重庆绿色经济的健康发展。

3. 提高重庆城镇化质量的建议

3.1扩大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将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按目前重庆常住人口规模,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约30~40万人,解决好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是影响城镇化质量的根本问题,只有在保证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前提下, 才能使城镇化得到稳定持续。而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其中的关键,首先必须提高农村劳动人口的整体素质,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在劳务输出重点地区建立起有效的监测制度,掌握失地农民的数量及就业意愿等信息;通过建立用工单位与劳务输出地区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共享平台,扩大劳动力就业渠道,增加劳动力在城镇的就业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稳定的城镇居民。

3.2发展特色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利用区位优势,充分发展各区域的特色产业,形成错位互补,分工协作的模式。在“一圈”建立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重庆电子信息产业有较明显的科技优势,目前已经在信息、通讯、软件技术方面初具规模,汽车、化工等行业已成优势产业,继续推进现代化工业不仅能更好地整合资源,还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对“两翼”地区产生强大的经济辐射。在交通环境不够便捷、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两翼”地区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合理利用优势资源,逐步建立优质、高效的特色产业体系,培育小城区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招商引资充分发展矿产、建材、轻纺食品、资源加工、度假观光、休闲餐饮、保健养生等二、三产业。

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在后现代化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增多,这将降低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根据重庆实际,现阶段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为重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远的支撑。

3.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权益

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阻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营造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的政策环境和资本向城镇聚集的投融资环境,为推进城镇化提供制度保障。可以根据居住地划分城镇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放宽城镇落户条件;逐步实行以“土地换社保”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降低农民进城后的生存成本。建立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城乡同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尽快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扩大扶贫覆盖范围,切实落实扶贫政策,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利。

3.4发展低碳经济,改善城市环境

由于传统粗放型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并未根本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经济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依靠技术进步,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速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体系;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工艺技术设备,引进清洁工艺技术,进行高效、少污染的工业生产。减少生活污染,要树立居民的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以人和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综合运用社会工程、生态工程、系统工程推进发展生态型城市。

参考文献:

[1] 刘洪民.我国各地区投资环境的对比分析[M].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

[2] 刘成义.努力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乡村城镇化进程[M].城市问题2010.

[3] 张文范.我国乡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战略性选择.[M].村镇建设,2008.

[4] 汪光焘.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J].求是.2009/05.

[5] 陈映.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J].人文社科版.2009/06.

[6] 夏涛.统筹城乡发展中重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考察[J].西部论坛.2010/09.

[7] 汪冬梅.我国城镇化问题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2010(05).

[8] 王梦奎.把握城镇化的适当进度[J].北京日报.2009/07.

作者简介:石红(1970-),女,重庆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与统计分析。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城镇居民范文第3篇

2014年度城镇居民医保工作在街道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大力配合下圆满完成。我社区共办理居民医保2374人。其中18岁以下低保户38人,18周岁以上低保户325人,18周岁以下居民356人,18周岁以上居民1650人,三无人员5人,共收钱款196250元。医保录入工作也已全面结束,共录入医保信息2374条,无漏输,错输。

九龙社区:朱敏 2014年10月23日

城镇居民范文第4篇

摘要:为了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进行研究,本文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xtended Linear Extenditure System,ELES)模型从时间的维度分析了2003~2007、2008~2012以及2013~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和价格弹性等。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和收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食品、居住的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较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衣着类消费支出占比开始下降;居住、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上升趋势,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城镇居民的总边际消费倾向在逐渐下降,储蓄在逐渐增加;在收入弹性上,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衣着、交通通信和其他类消费项目的需求收入弹性减小,逐渐由奢侈品变为必需品,同时医疗保健类消费价格变动开始对我国消费产生影响。为了拉动消费需求,本文提出三点建议: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粮食价格,稳健降低恩格尔系数;改善消费结构,拉动消费需求增长。

关键词:ELES模型;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需求自价格弹性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追求经济增长成为我国社会工作的重心,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消费在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正在从以物质型消费为主导的消费需求逐渐向以精神型消费为主导转变,明确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变化,清晰城镇居民的需求方向,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在世界经济日新月异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探讨内在变动原因和发展趋势,这对于引导居民和理性消费、促进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消费结构的模型来分析居民消费结构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其中较为常见的模型有ELES模型、几乎理想需求系统模型(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Model,AIDS)和二次型近似理想需求系统模型(Quadratic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Model,QUAIDS)。张颖熙[1]以QUAIDS模型为工具,研究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服务消费的需求弹性,证实了价格对服务消费的重要性。韩昕儒等[2]运用QUAIDS模型实证研究了收入对于家庭食物消费的影响。黄隽等[3]通过ELES模型对中国2013~2016年宏观居民消费数据进行分析,认为高层次消费支出占比显著提高。杨鑫等[4]构建了QUAIDS模型研究了我国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对食品消费水足迹的影响。陈中耀等[5]通过构建ELES模型预测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也在逐渐增多,定量研究居民结构消费的影响因素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彭海艳[6]通过ELES模型分析出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决定性因素。蔡兴等[7]从农村少年和老年抚养比两个指标考察人口结构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王曼卿[8]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协整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在居民消费数据的处理上,章立东等[9]针对1996~2008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时间序列数据,结合ELES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胡日东等[10]利用2001~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混合回归和似不相关回归模型(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UR),实证研究了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综上,大多数学者采用面板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对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研究,很少有对时间进行分类研究不同时间段的消费结构变化,本文将基于ELES模型研究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及收入价格弹性,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趋势。

2 研究方法

ELES模型最早由经济学家Liuch[11]提出,是对Stone提出的線性支出系统模型的改进。它充分考虑了收入和价格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并且认为消费者的基本消费需求不受居民收入和商品价格的影响,当居民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剩余的储蓄可以用于非基本消费需求的支出,以此为基础可以分析出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选取

为了研究近些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化的特征,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为2003~2018年的全国城镇数据,鉴于2013年之前采用的分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的调查方法和2013年之后采用的城乡一体化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法的统计范围和统计口径有所不同,2013年之前的消费支出数据选用人均现金消费支出,2013年之后的消费支出数据选用人均消费支出,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本文旨在从消费结构的角度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化的情况,故根据模型中的参数和变量,本文选取了2003~2018年城镇居民八大类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通过整理得出2003~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如表1所示。

由2003~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绘制出2003~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柱形图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折线图,如图1所示。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2003~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各项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八大项消费支出中,食品类消费支出占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最大,居住消费支出比例为第二,这两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50%以上。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人均交通通信和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相对较高,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2 416.92元/人,2018年为7 239元/人,累计增长4 822.08元/人,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699.38元/人,2018年为6 255元/人,累计增长了794.36%,我国城镇居民2003年的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为721.12元/人,到2018年累计增长了381.68%,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为934.38元/人,到2018年累计增长2 039.72元/人,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8 472.2元/人增长到2018年的39 250.8元/人,累计增长了363.29%。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城镇居民各项人均消费支出呈现出不同幅度的上升,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在所有人均消费支出中的占比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人均交通通信和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依次次之。

在各项消费支出中,食品和衣着类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渐降低,到2018年,食品类消费支出已经由2003年的37.12%降为27.72%,衣着类支出也下降了3%左右;而居住类消费支出所占比例上升幅度较大,尤其在2012年以后,出现跨越式增长,从2012到2013年,居住支出占比增长了161.38%,到2018年,居住支出占比相较于2003年增长了13%,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占比呈现小幅增长趋势,到2018年,交通通信支出占比相较2003年增长了2%;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比相对来说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在2014年占比达到最低值,到2018年,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比相比2003年下降了3%。这些数据充分的说明了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衣食消费支出占比的下降,表明居民的基本消费得到了满足,开始追求其他方面的消费,比如住房,交通等,2003~2018年部分消费支出占比如图2所示。

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6%,在2004年达到峰值,为47.2%,2005年开始,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开始下降,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为28.6%,下降幅度达到37.14%,恩格尔系数的变动进一步说明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动情况,符合实际情况。2003~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如表2所示。

3.2 模型估计与检验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分别对城镇居民人均食品、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等消费支出和收入按照(4)式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表3、表4、表5分别为2003~2007年、2008~2012年和2013~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的ELES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由表3、表4和表5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拟合的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在α=0.1的显著性水平下,t检验和F检验的结果都显示模型整体显著,且各项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基本维持在0.92以上的水平,说明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拟合效果较好,同时,0<βi<1的模型要求得以满足,符合模型设定的要求。

3.3 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边际消费倾向是凯恩斯消费理论之一,本文以βi表示第i种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其经济含义是在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消费支出满足后,每增加1单位的可支配收入所引起的各类消费支出的增加量,根据表3、表4和表5整理出我国城镇居民2003~2007年、2008~2012年和2013~2018年各项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如表6所示。

根据表6,绘制出2003~2007年、2008~2012年和2013~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折线图,如图3所示。

由于2003~2018年各项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均大于0,可知我国城镇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成正比例关系,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衣着等的消费支出也会增加。各项消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有所差别,食品、衣着的边际消费倾向在逐年下降,居住、文娱的边际消费倾向则在增长,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所引起的对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的影响逐渐变小,并且城镇居民对生活方面的需求从吃、穿、行方面逐渐向住、娱、医方面转变,反映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居民对生活用品及服务的需求比较稳定;横向来看,2003~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的边际倾向最大为0.218,表示1单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引起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增加0.218个单位,衣着、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类分别为0.079、0.12和0.073,其他类最小为0.027,這表明2003~2007年间,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形式主要以食品、衣着和交通通信等基本生活保障为主,2008~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大依然是食品类为0.208,衣着、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类分别为0.076、0.112和0.078,其他类最小为0.026,与2003~2007年显示的结果相同,居民对吃、穿、行等基本生活方面的需求较高,但从数值上看,食品、衣着和交通通信类的边际消费倾向逐渐减小,2013~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最大的已从食品类变为居住类,人均居住消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为0.152,其中食品、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类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分别为0.131、0.09和0.082,其他类依旧最小为0.015,这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极大变化,人们不再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逐渐注重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由凯恩斯消费理论,当∑βi<1,说明消费者有剩余,会将剩余收入用于储蓄。由表6可知,2003~2007年、2008~2012年、2013~2018年的总边际消费倾向均小于1,且总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并未全部用于消费,部分用于储蓄,且储蓄逐渐增加。

3.4 城镇居民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每变动1%的收入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本文以ei表示第i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如果ei<0,则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需求量减少,该商品为劣等品,如果ei=0,则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需求量不变,如果0<ei<1,则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需求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幅度,该商品为必需品,如果ei=1,说明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需求的增长等于收入的增长幅度,如果ei>1,说明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需求的增长大于收入的增长幅度,该商品为奢侈品。由ELES模型所求出的估计参数i和i和已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I并结合(6)式和(7)式即可求出需求收入弹性,根据计算得出我国城镇居民2003~2007年、2008~2012年和2013~2018年各类消费项目的需求收入弹性,如表7所示。

3、改善消费结构,拉动消费需求增长。消费结构是各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改善消费结构是将消费者所追求的物质消费逐渐向追求精神消费转化,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质量。我国城镇居民交通通信、文教娱乐类消费项目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表现为奢侈品,因此,政府应当大力推动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类消费项目的发展,通过提高居民精神层面的享受来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张颖熙.中国城镇居民服务消费需求弹性研究——基于QUAIDS模型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4(5):127-135.

[2] 韩昕儒,陈永福.基于收入分层QUAIDS模型对农民工家庭内食物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6(3):61-66.

[3] 黄隽,李冀恺.中国消费升级的特征、度量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8,32(4):94-101.

[4] 杨鑫,穆月英.不同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对食品消费水足迹的影响——基于QUAIDS模型[J].资源科学,2018,40(5):1 026-1 039.

[5] 陈中耀,李坤.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7):174-176.

[6] 彭海艳.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多因素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9,20(1):30-35.

[7] 蔡兴,刘淑兰.人口结构变化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LA/AIDS拓展模型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7,33(6):56-61.

[8] 王曼卿.互联网金融对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9] 章立东,王世群.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ELES模型分析——以1996—2008年数据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1,31(4):83-85.

[10] 胡日东,钱明辉,郑永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LA/AIDS拓展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4,40(5):75-87.

[11] Lunch C.The 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73,4(1):21-32.

[12]  Stone R.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s and Demand Analysis: An Application to the Pattern of British Demand[J].The Economic Journal,1954,64(255): 511-527.

[責任编辑:郑笔耕]

城镇居民范文第5篇

2012年01月21日02:34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蒋彦鑫沈玮青)近2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缓步扩大。但去年和前年相比,收入差距小幅降低,从3.23:1降为3.13:1。国家统计局表示,根据对全国31个省份7.4万户农村居民家庭和6.6万户城镇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得出相关数据。城镇居民人均近2.4万元

数据显示,去年农村居民收入方面,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增长17.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

同时,去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加2701元,增长14.1%。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4%,增速同比提高0.6%。

数据对比,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2010年该收入比为3.2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了一些。

纵观1978年至2011年的数据,1982-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但2003年达到高点,一直到2008年维持较为稳定的局面;2009年开始缓步缩小。

农民收入中位数6194元

前几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发布去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提到,将在近日发布收入中位数。昨日,这项数据得以发布。

去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6194元,比上年增加995元,增长1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比人均纯收入低783元,但增速高1.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表示,2011年大多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快,但棉花、土豆等部分农产品价格急跌也造成部分农户减收,甚至亏损,拉低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

城镇居民方面,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比上年增加2279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低2692元,增速低0.6个百分点。主要是受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金和离退休金以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影响,城镇低收入户收入增速较高;同时高收入户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所以中等收入户增速相对较慢。

■ 释疑

何为人均收入中位数?

城镇居民范文第6篇

【 作 者 】卢嘉瑞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系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 正 文 】

一、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特点

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94年平均每人生活性消费 支出为2851.34元[(1)],比1990年的1278.89元增长1572 .45元,增幅为122.95%。

其次,生活消费增长最快的当属吃、穿、用三项,其中尤以吃的消费为最,它们 的增幅(与1985年相比)依次为304.44%、298.18%和249.7 8%。详细情况见下表。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费支出及构成表

(附图 {图})

第三,食品消费仍占很大比重,但恩格尔系数下降。详细情况见上表。1994 年恩格尔系数为49.89%,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 —50%为小康,表明中国城镇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已接近小康。

第四,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在吃的方面,199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 肉禽蛋35.6公斤,鱼7.9公斤,鲜奶5.3公斤,鲜菜120.7公斤,粮食 101.7公斤。动物性食品比1990年增加2.4—13.4个百分点。在穿的 方面,199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390.38元,比1990年增 长1.3倍。在居住条件方面,到1994年底,63%的中国城镇居民住上了单元 配套房,人均居住面积超过8平方米的家庭达66.3%,比1990年增加11. 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领域不断扩大。1994年城镇居民人 均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217元,比1990年增长1倍。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8 6台、电冰箱62台、电炊具75件、空调5台、淋浴器25台、吸尘器9台。 第五,消费水平出现巨大差异,逐渐形成富有、富裕、小康、温饱、贫困5个不 同的消费层次。富有阶层的消费是豪华式消费,“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买什么、用 什么一般不问价钱,而只关心消费的档次够不够豪华和气派。他们中有身穿几十万元 一件的貂皮大衣、配戴价值10多万元的首饰、怀抱万元小狗的时髦女郎;也有花三 万元吃一餐、花上万元住一宿,坐着林肯、福特等私家车的公子哥”[(2)]。当今 在中国购买别墅的,其中一部分人也是这个富有阶层。据对北京市已入住的8个别墅 区的400个住家进行的调查,在以自住为目的的购买者中,有一部分就是中国的“ 个体老板、文艺界‘大腕’”[(3)]。这个富有阶层已经不是一掷万金而不惜,而 是一掷几十万金甚至百万金而不惜。中国广东汕头市一家县城挂牌销售的镶满纯金的 “华丽尔型豪华意大利睡床”,每张售价高达100万元,还供不应求,其奢靡豪华 的消费令人咋舌。[(4)]

与富有阶层的消费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当今中国的城镇居民中,还存在“温饱阶 层”和“贫困阶层”,他们由于收入微薄,只能低消费,有些家庭也只能解决低质量 的温饱问题。

第六,城镇居民家庭的教育投入增长迅速。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人均

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呈上升趋势,1994年比1993年增长了34.7%。1 /3的家长认为应为子女的教育需要而进行储蓄,相当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约1/6 的费用被市民投入子女教育及辅助养成。

第七,文化消费增长缓慢,比重过小。文化消费包括文化享受和文化娱乐。一个 时期以来,文化消费确曾发生过误导与偏差,不仅出现了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的现 象,也出现了腐朽没落文化泛滥的现象,这是需要特别警惕的。

二、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第一,收入的增加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19 9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3179.15元,与1990年的1387 .27元相比,增长了129.17%,扣除涨价因素,平均每年递增8.6%。只 有收入增加,才有可能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

第二,不同阶层收入的巨大差别造成了不同阶层消费上的差别。据中国国家统计 局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显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份报告把城 镇居民家庭划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富有五种类型。贫困型家庭,年收入在 5000元以下,占总家庭的3.8%;温饱型家庭,年收入5000—10000 元,占总家庭的36.1%;小康型家庭,年收入1至3万元,占总家庭的50.1 %;富裕型家庭,年收入在3至10万元,占总家庭的8%;富有型家庭,年收入在 10万元以上,占总家庭的1%左右。[(5)]目前中国的富裕阶层(含富有户和富 裕户)主要包括这样5种人:“

一、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

二、‘走穴’的演员和组 织演出的‘穴头’;

三、合资企业的中方负责人;

四、乡镇企业的承包者;

五、各类 经纪人”。[(6)]这个高收入阶层拥有巨额存款。据1991年的资料,中国8亿 多农民储蓄存款只有2737亿元,占总存款数的26%,人均仅为295元;城镇 居民约3亿,储蓄存款4500多亿元,占总存款数的33%;而高收入人口总计不 超过3000万,占全国人口不到3%,但存款总额高达2932亿元,占存款总数 的28%。[(7)]这份资料显然有些过时,但毕竟能反映一些问题。据另一份较新 的资料:“在城镇居民中,最富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4.46%,而最贫 穷的20%家庭仅占全部收入的6.04%”。[(8)]这一数字显示,我国居民之 间的贫富差距已超过美国(1990年,美国最贫穷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 .6%,最富有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4.3%)。

收入上的巨大差别必然体现在消费的差别上。据中国陕西省提供的一份资料,这 个省的富有型(富豪型)家庭的人口约占城镇居民的8%左右。这类家庭户均储蓄存 款在10万元以上,属于高消费阶层。他们的消费目的以自我满足和快乐为第一位, 处处显示自己的优越地位,炫耀自己的阔气。富裕型阶层的恩格尔系数为0.35, 约占该省城镇居民的10%。这一阶层的家庭户均拥有存款5.37万元,生存资料 占30.7%,享受和发展资料占69.3%;其消费率为77.8%,而积累率为 22.2%,属于偏高消费阶层。小康型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0.45,占城镇居民 的50%。到1993年底,小康家庭的生存资料占45.4%,享受资料和发展资 料占54.6%。他们的家庭消费率为85.9%,而积累率为14.1%,属于适 度消费阶层。温饱型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0.54,约占城镇居民的30%。他们的 生存资料大约占69.3%,而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占30.7%,其家庭消费率为 96%,积累率仅为4%。贫困型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0.59左右,占全省城镇居 民不足10%。其家庭的积累率有的年份为负数,家庭消费资料几乎全为生存资料, 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极少。[(9)]

第三,中国仍然是低收入国家,大多数城镇居民只能顾及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

而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消费的比重还不大,因此,吃、穿、用的消费增长比较快,家 庭积累率很低,甚至是负数。

第四,从消费的角度看,中国城镇居民作为消费者的素质还不高。消费者素质是 特指人作为消费主体在消费行为上所具备的修养和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审美鉴赏 能力、识别挑选能力、质量监督能力和适度消费能力。前3种能力反映了消费者的文 化素质、商品知识、消费觉悟和消费技能,而适度消费能力则不仅取决于消费者的收 入水平,也取决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程度。保守性消费、浪费性消费、愚昧性消 费和畸型消费等,都不是适度消费,除收入水平外,决定这一行为的另一因素是观念 ,即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不能量入为出、适当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便是保守性 消费;挥霍无度、不讲究科学的享受,便是浪费性消费;以封建迷信慰藉空虚的心灵 ,或者表达一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便会产生愚昧性消费;偏重于官能物质消费 而忽视精神文化消费,便是畸型消费。

三、中国城镇居民不良消费的种种表现

刚刚步入小康生活水平阶段的中国城镇居民,由于旧观念的泛起,由于消费者素 质还不高,由于富裕程度的巨大差别和观念的进步落后于财富的剧增,由于政府对各 级官员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约束和管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城镇居民还存在一些不良消 费行为。主要表现是:

第一,浪费性消费令人痛心。暴殄天物,消费主体并没有在消费过程中获得应有 的享受。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中的浪费是惊人的,且有增无减,令人痛心。 中国的饮食文化世界独步。一些人以各种名目用公款大吃大喝。据粗略估计,每 年用公款吃喝要花掉上千亿元。吃中摆阔,浪费了大量珍馐名肴。据最新材料,地处 中国西北的大城市兰州市饭店酒楼目前平均每桌饭菜要浪费一到三成。某家大饭店全 年餐桌浪费至少能解决上万人的吃饭问题。而兰州市大小酒楼饭馆逾万,其浪费之大 可想而知。[(10)]中国是一个人均耕地面积不多、粮食不充足的国家,可是一年 却因喝酒喝掉了大量粮食。据测算,平均每生产1公斤白酒耗粮约2.2公斤。19 94年中国年产白酒651万吨,产销基本平衡,也就是说一年中喝掉了1432. 2万吨粮食!相当于北京这个1100万人口的大都市3年多的全部口粮数。[(11 )]非但如此,中国人喝的酒也越来越名贵。据报载,从1993年开始,中国便成为 法国科涅克“人头马”白兰地的头号市场,过去的一年内,中国人消费了1600万 瓶高档白兰地。[(12)]法国白兰地公司总裁说:“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里,我们一 直致力于提高美国人对法国白兰地的兴趣,但直到现在,每年才喝掉我们11%的产 量。而在亚洲,我们只是稍稍花了点力气,就卖出了总产量的64.4%”。[(13 )]

婚礼消费中也有极大的浪费。前几年中国流行一句话:“不是万元户,莫想娶媳 妇。”如今,城镇居民家庭的结婚费用早已大大超过了万元的界限。有些婚礼消费其 实是公款消费,这或许是中国的一个“特色”。据中国民政部门统计,中国每年约有 1000万对人结婚,其中城镇人口约达300万对。如果按每对平均用车3辆计算 ,年用车共达900万辆次。结婚用车中公车比例约在90%,即810万辆次。如 果按每辆次车平均最低费用50元计算,那么,全国城镇人口每年结婚占用公车将耗 费4亿元多之国家和集体经费。[(14)]

城镇居民中的富有阶层的炫耀性消费所演示的挥霍浪费更是惊人。报载,上海有 一位老板娘竟用2000元一块的手帕为价值10万元的宠物擦屁股;两位大享为博 得千金一笑,竟驾车奔到无锡往太湖里扔下数万元一块的劳力士表。这种人虽为数极 少,但影响很坏。[(15)]1994年有一条新闻格外引人注目,说的是一位北京

大款和深圳大款请客吃饭,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豪爽、大方,竟相提高价码,最后 是北京的大款花35万元请了深圳大款一顿饭。由于这个数字是1992年中国大陆 人均年收入的两千两百多倍,换言之,这一顿饭的开销可以让两千两百多个普通的中 国百姓过上一年,因此它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16)]

第二,愚昧性消费令人遗憾。愚昧性消费主要是指活人花在死人身上的消费和封 建迷信之类活动中的消费。前几年,“不花几千元,死者难安眠”就已成为中国城乡 家庭操办丧事的真实写照。如今,有些城镇家庭的这笔消费已大大突破了“几千元” 的界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天津市每天仅在北仓和程林庄两大殡仪馆就烧掉千余 个花篮,一年下来,价值至少千万元。[(17)]为死人建坟墓既浪费了大量宝贵的 土地资源,也浪费了大量资金。以中国的浙江省为例,这个省近年来共滥建坟墓47 万多个,致使人均耕地只有0.56亩的浙江约2000公顷的土地被坟墓覆盖。[( 18)]此外,封建迷信活动也已侵蚀某些工矿企业、党政干部。长沙市有一家国有农 场,近年来企业效益大幅度增长,职工收入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作出决定 ,划出一块临江的“风水宝地”,耗资200万元,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 19)]1996年春节期间,在福州市,不少党政干部乘公车上山烧香拜佛,以祈求 新年升官发财。[(20)]

滥建坟墓、非法建造寺庙,这是愚昧落后的表现。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正在狠刹这 股风气。

第三,“灰色”消费令人无奈。所谓“灰色”消费是指用于人情关系中的消费。

“灰色”消费名目繁多,什么乔迁新居、晋职升级、求人办事等,都要花上一笔钱。 对于花钱的人来说,实在是迫于无奈。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全国每年人情费支出高 达1000至1400亿元。[(21)]

今天,在许多中国人中流行一句话:“不送礼办不成事”。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的不良风气,也说明了“送礼者”的无奈。

四、优化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政策导向

第一,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广大居民的消费需要。这既是中国政府 发展经济的目的,也是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政策。在中国实行改革开发政策以来,中 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是以他们的收入不断增长和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实物 消费品为前提的。为了更好地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需要,中国将继续采用先进科学技 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更多更好的消费品。

第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丰富国内市场。中国政府已经作出规划,2000年 进口商品总额为2000亿美元。进口的一部分消费品,是为了繁荣中国的市场,满 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兼顾经济的稳定、 协调发展。中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是必 要的,这样做有利于较好地满足市场需要。但是实践证明,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 极性,其对产业发展的调节往往滞后,因而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鉴于此,中国 坚持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实行政府的宏观控制,即发展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这样就能克服单纯的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协调 、健康发展。

第四,控制物价上涨,治理通货膨胀。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通货膨胀 有时难以避免。但是高通胀会扰乱经济秩序,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同时也 会限制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中国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治理通货膨胀,使 零售物价涨幅由1994年的21.7%下降到1995年的14.8%,并力争在

1996年回落到10%以内。

第五,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政府的政策是鼓 励一部分人凭诚实劳动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是目前在不同部 门就业的劳动者、不同阶层的人士中,出现了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并且这个差距正在 扩大。这一情况直接影响着消费,使不同阶层的消费水平也出现了不合理差距。中国 方面正在采取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工资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限制某些人的过高收 入、取消某些行业职工的不合理收入、控制某些行业福利性开支的过快增长等办法, 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第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中国居民 消费中的种种不良表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是对资源和社会财 富的极大浪费。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居民的观念落后,消费者素质差 ,缺乏对资源短缺的危机意识。因此,中国政府正在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杜绝这些现 象,通过政策引导居民家庭投资与教育事业,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 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在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消费风尚。

注释:

[(1)]本文使用的货币名称为人民币。

[(2)]1995年9月18日《消费时报》。

[(3)]何世境:《住京城别墅的人是谁?》,1996年6月4日《华商日报 》。

[(4)]沈永昌:《“金睡床”的忧思》,1996年6月18日《中国经济时 报》。

[(5)]1996年6月10日《金陵晚报》。

[(6)]1992年11月11日《消费文摘》。

[(7)]李安定:《民众轿车不是梦》。

[(8)]孙敬水:《贫富差距扩大——一个跨世纪的隐患》,《经济论坛》19 96年第11期。

[(9)]1995年3月1日《中国消费者报》。

[(10)]1996年5月20日《经济参考报》。

[(11)]199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

[(12)]转引自吴晓波:《1600万瓶白兰地的下落》,《南风窗》199 5年第11期。

[(14)]李明锦:《婚礼车队后面的黑洞》,《八小时以外》1993年第1 0期。

[(15)]转引自1995年9月18日《消费时报》。

[(16)]1994年1月21日《工商时报》。

[(17)]1995年11月13日《北京晚报》。

[(18)]1996年6月2日《光明日报》。

[(19)]1996年4月10日《工人日报》。

[(20)]1996年4月9日《工人日报》。

上一篇: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下一篇:小学四年级德育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