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发展规划范文

2023-09-22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一.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在全国或一定地区内,确定城镇的数量、性质、规模和布局的综合部署。 城镇体系规划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是用于指导省域城镇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 做好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

 确定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 划分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二.城市规划、镇规划的编制内容

分为:城市、镇的总体规划和城市、镇的详细规划

 城市、镇总体规划: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镇各项

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镇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保护好环境和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指导城市、镇合理发展。分为一般性内容和强制性内容。

 城市、镇的总体规划的一般性内容包括:

 确定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

 确定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

  制定各类专项规划等。 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 规划区范围

 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

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水源地和水系;

 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

 环境保护;

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

城市、镇的详细规划

 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

或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详细规划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

 划。 建制镇编制内容 建制镇一般只需编制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其内容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的修建性详细规

划相同。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其总体规划中应包括镇辖区范围内的村镇布局。 

三..村庄和集镇规划

 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指为了加强村庄和集镇的建设管理,改善村庄和集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

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节约和合理使用农村土地,保护耕地,协调村庄和集镇空间布局和具体安排。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村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 编制内容 编制村庄、集镇规划一般分为村庄集镇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建设规划两部分内容。 (1)村庄、集镇总体规划是指乡级行政区域内村庄和集镇布点规划及相应的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规划期一般为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考虑3~5年。 (2)村庄、集镇建设规划是在村庄、集镇总体规划指导下,对村庄和集镇的各项建设所作出的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以宜昌黄花镇等小城镇为例

摘要: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建设已得到长足发展。国内小城镇数目众多,发展空间充足,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农村土地流转,为小城镇发展松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小城镇的发展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如何选择小城镇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宜昌夷陵区黄花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引进资金,发展生态产业,为城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注入动力。

关键词:城市化小城镇发展模式土地流转

2012年中国城市化人口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0%,城市化进程目前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将会进一步加速。小城镇是农业人口转移的重要场所,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城市化重要的途径。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要慎重选择发展模式,摆脱地理资源限制的小生产狭隘眼界,实现传统小城镇向现代小城镇的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变选择合理的发展方式尤为重要,而合理的发展方式在实际中往往体现在小城镇发展模式的选择上。

1.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1.1 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城市化水平从1949年的10.6%到1978年的12%,历经波折。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国内经济基础得到了空前发展,城市化发展速度也相应提高。经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摸索出一套全新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方法。1984年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初,国家大力拖进城市化发展进程,到20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已达到了36.2%。

进入21世纪后,市场活跃,经济体制发展日趋完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国家继续加大城市建设的投入和扶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依托自身条件和政策优势,发展形成了一批以某个城市为核心或多个城市核心的城市群及城市带、大都市圈,北上广等特大型城市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发展。

1.2中国城市化的成果和问题

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建设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城市化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2.1中国城市化取得的成果

显而易见,中国城市化水平,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物质条件都得到了极大丰富。许多城市已经与国际接轨,成为全球或者是区域的功能核心。

1.2.2中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在城市化初期包括至今都以其他国家的特定城市为范本进行国内的具体城市规划设计,可能在对国外城市规划的成果和理念未完全吸收消化为己所用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了国内某些城市规划,模仿甚至照搬其他城市的规划成

果,随着城市的发展,原先规划的弊端开始在城市的生长过程中暴露出来。我们常将北京和莫斯科及巴黎做对比,三者在城市形态及结构上都大同小异,而在后来的发展中由于规划控制引导的不同导致最后三个城市的发展截然不同,北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与当时某些规划环节规划环节的确实或控制不到位有一定的联系。

大城市的无限扩张蔓延不仅对于大城市本身没有起到良性效果,其产生的回波效应又间接对周边其他小城镇的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这样就会使城市的发展陷入大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挤小城镇资源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在规划中要形成对大城市的反磁力作用,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大城市的发展,合理发展一些作为大城市功能配套的小城镇。

2.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态势

2.1小城镇发展的优势“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及小城镇,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这是基于小城镇发展的现实需要,应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中在大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动力不足。要发展小城镇,关键是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实现小城镇的城市现代化是吸引劳动力转移的内因。

随着政策的倾斜和小城镇环境资源上自身优势的发掘开发,小城镇越来越为以生态开发为主的新兴产业所青睐。与小城镇相比,大城市虽然集中了社会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和劳动力,各类设施也相对完善,但是资源的粗放利用和人口的过度拥挤,使大城市的人居环境日益恶化,与之相反,国家的大力扶持和一些新兴产业的带动,小城镇的现代化改造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硬件设施在逐步向大城市看起,得天独厚的人居环境造就了其相对于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以黄花镇为例,黄花镇位于宜昌市夷陵区的西北近郊,宜巴高速公路、宜秭和宜保省级公路穿境而过,镇政府距宜昌中心城区15km,交通便利。

依托其自然资源上的优势,重点打造“湖北建材大镇、宜昌旅游名镇、夷陵小康新镇”的品牌文化,突出新型建材、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建设,实现了镇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城市化水平也得以提高,2012年12月18日,黄花村正式撤乡建镇。

2.2小城镇发展的现实困境

作为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总体上看,城镇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现状,乡村产业化进程和市场化发展东快西慢,建设水平和空间发展东强西弱。有分析指出,目前我国设市城市661个,建制镇19369个,乡集镇16395个,两类小城镇35746个,分别是建市城市的

29、25和54倍,这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存在的畸形现象。目前,宜昌现有建制镇66个,乡集镇82个,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3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特征

一般习惯上会将小城镇按主导产业类型分为现代工业型、新型农业行、旅游开发型及综合产业型等几类,这里按城镇发展关系进行分类。

3.1 城市带动,城镇协作发展模式

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强化区域交通、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同城化”建设,构建包括周边小城镇在内的城镇协调区,形成小城镇与中心城市互为依托的城镇组群。在规划上,突出建立以“主城--新城--组团--集镇”为主导,由城及镇的全覆盖空间格局,推进小城镇在城市区域化进程当中的城市化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城市细胞分裂的微缩模型,在宜

昌总体规划中,夷陵区是其中心城区的部分片区,中心城区以行政,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及居住为主,拟将点军区作为宜昌新城进行开发建设,各组团分区分担不同的功能职称主城区的发展。城镇发展以旅游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在600--1000平方公里的空间里,形成城镇极核明确的城镇连绵带。而黄花镇作为其中的集镇之一,将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建材工业及旅游产业,服务于宜昌建设特大城市的发展。 3.2城镇互动,城镇网络发展模式

以区域内发展基础好,带动能力强,集聚辐射效应能力突出的重点小城镇为核心,联合周边乡镇,加强产业协作、功能互补、生态共建和设施共享,形成“城镇联合体”。黄花乡撤乡设镇,内生因素在于撤乡设镇能使其区位和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黄花镇境内现已开通旅游景点六处,年接待游客达110万,直接经济收入1.4亿元,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宜昌建设特大城市目标服务;而夷陵区重点工业园区之一的新型建材工业园入驻黄花镇,园内现已建成投产企业87家,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达14亿元,则促成了黄花镇发展的外生因素。 3.3城乡联动,城乡一体发展模式

以相邻地区若干乡镇单元,开展跨乡镇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以建立区域整体的产业经济增长机制,资源谨慎利用机制,人口调整重布机制,设施网络共享机制。在这一规划工作中,有必要强调城乡一体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发展城乡互补优势,逐步减小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宜昌城镇带建设的动力机制来源于工业。工业化所带来的巨额财政收入有效保障了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在规划、建设等方面的高投入,并大大促进了产业、人口集聚,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从宜昌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结构来分析,宜昌市的第

一、二产业比例已经由2000年的1:2.17上升到2008年的1:3.93,同时乡镇的工业发展也在快速提高,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工业园区。如宜都市的红花套工业园、高坝洲镇轻纺机电工业园、枝城工业园、陆城工业园等。这些工业园为各镇自身的城镇建设提供了支撑,推动了沿江城镇化进程,从而推动宜昌城镇群的建设,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完善宜昌城镇体系结构,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发展目标。

3.4区域导控,城镇整合发展模式

在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区和旅游发展区等主题发展区内,以各类跨镇域主题式整合规划为抓手,进行区域整体的生态网络织补,城镇网络重构,产业结构调整,交通网络对接等规划工作,对小城镇建设发展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

3.5乡镇主动,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宜昌城镇群的发展建设,就要依托城镇特色产业化的推动力,大力发展壮大已有产业的规模,培育优秀产业企业的发展,推动中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村镇面貌的改观,如龙泉镇以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因稻花香集团的发展壮大,使龙泉镇变成一个工业重镇。黄花村为盘活农村土地资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土地流转政策,将部分农用土地开发微生态农业、旅游业及地产商业项目,现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区,加速改善了村镇基础设施现状。

4 结语

小城镇是城乡一体化的纽带和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发展模式也不相同,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手段也多种多样。合理选择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就要从区域整

体发展环境,上位规划总体目标,小城镇自身条件等综合角度出发,加快和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参考文献】:

胡跃平,陈伟. 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路劲选择与规划模式创新研究规划师20107

顾朝林,吴莉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

宜昌市总体规划

夷陵区黄花镇

纪晓岚,黄镇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宜居小城镇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我国正进入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许多城镇正承受着由过去粗放型发展带来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生态破坏之痛,必须要面对现实,毫不动摇地进行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促进小城镇健康协调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统筹城乡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因此,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的理念来规划、设计和建设生态宜居小城镇,将有效地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资源浪费的问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健康永续利用。积极探索绿色小城镇发展之路成为当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任务。

二、建设生态、宜居、绿色小城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城市化的重要途径,而绿色环保生态是城镇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直接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昌吉市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功能不断完善,现代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城镇的带动辐射功能也进一步增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城建成果的显现已经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全市以城带乡,城乡带村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尤其是产业经济基础相对雄厚、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滨湖镇发展步伐较快。但目前,我区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着资源能源利用粗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人居生态环境治理滞后等问题。

建设绿色小城镇有利于引导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增强节能减排能力,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居住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提高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加快服务业发展。

三、推进方式与策略

1、建立生态工业:工业向园区集聚,集中建立清洁产业园

规划镇区的生产设施用地全部迁移至南部特色农副产业加工基地。工业区与生活区分离,有效降低了其对生活区的影响,沿工业区周围形成环状防护林网,工业区周边防护林带宽度设置为50米的生态林;在产业园区与培训服务区之间设置第一道200-300米宽幅绿化隔离带,将工业污染对城镇的影响减至最低,充分体现生态工业的理念。

城镇外围营造50米宽防风林,形成环绕于镇区的绿色环带,与农田防护林网相连为一体。在培训服务区与城镇中心区之间设置第二道150-250米宽幅生态绿化隔离带,结合水系,打造生态环境景观,既为滨湖镇提供了生态旅游的大环境,又为城镇创造了生态居住的前提条件。

2、推进生态农业: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建立生态城郊观光型生态农业

滨湖镇位于城市远郊区,主要分布在农业生态功能区内,是城乡居民菜、瓜果、禽、肉的主要生产基地。依托城郊的风貌以及周围区域的旅游环境,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围绕林果业、花卉、苗圃等产业,大力开发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叠加融合与双赢。围绕发展空间领域,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塑造生态居住:人口集中居住,集中建设生态居住区

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镇的人居环境。生态宜居城镇建设中,政府要从解决农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坚持将村镇道路建设、供排水工程、改善村民居住和卫生条件、改变村容村貌等结合起来,水、电、路、通讯畅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民群众进入城镇的整体生活质量,使村镇的人居环境面貌有巨大改变。构建合理的生态城镇体系,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生态居住社区,完善各类公共设施配套,塑造便捷、舒适、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人居环境。

四、建设“以生态、宜居为本”的绿色示范小城镇的举措

(一)以科学规划确保小城镇高水平发展。

1、科学编制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以立足本乡镇主导产业、交通区位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定位,科学安排住宅、商贸、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充分把握自然要素赋予城镇的显著特色”为导向,编制完善绿色小城镇总体规划,把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增强居住功能与公共服务功能作为主要任务,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其他类相关建设。

2、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要依据总体规划,对镇区或镇区重点地段、重点设施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重点建设项目规模、施工方案、实施进度和资金安排,把规划建设要求落到实处。

3、完善配套管理机构和政策措施,抓好示范带动。通过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重点发展中心镇区和中心村的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管理,进一步完善功能。

(二)突出绿色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造成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资源毁灭,环境污染等生态灾难,生态环境成为绿色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增强节能减排能力,开展绿色生态设施建设:

1、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建设项目。镇区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座、垃圾中转站一座;每个村庄因地制宜建设若干垃圾池,做到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统筹配置,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体系,改善乡村容貌和人居环境。

2、太阳能及浅层地能可再生能源建设应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建设项目。在镇区新建及改建项目中积极采用节能门窗、外墙保温、非粘土砌块等节能材料和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沼气等再生能源,整合使用村庄内部闲置土地。

3、商贸流通设施,镇内道路,园林绿化及供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结合实际,抓好园林绿化建设,积极建设小片绿地、小型公园和娱乐场所建设,形成园林化的小城镇,变成城区边缘的花园。保证镇区内街道规范、整齐。同时搞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镇区内要保留较大的河流、水渠,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流,并尊重自然,保持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搞好绿化配置。在城镇内部结合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及主要景观节点成楔状、片状、带状较为均匀地布置集中绿地,使居民能在15分钟以内到达有相应绿化环境和设施内容的公共绿地。如:镇中心公园绿地、居住组团中心绿地、河流两侧绿地、带状街头绿地等,其中较大规模绿地被开辟为城镇公园。

(三)探索建设模式,体现特色产业发展。

滨湖镇土地资源丰富,辖区面积为141.94平方公里,可耕地80平方公里(12万亩),耕地面积52平方公里(7.8万亩),规划按照“南工,中居,北农”的发展思路,将镇域分为三大经济分区。

1、南部以华电昌吉热电厂为依托,形成南部产业园区,以华电昌吉热电厂为中心,聚拢华电周边链条企业,建成华电产业园区,隶属于昌吉市,建立特色农副产业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加工工业。同时利用华电的热能资源,发展花卉种植、养殖观光等相关项目,成为滨湖镇的门户景观。

2、中部以滨湖镇城镇中心区为依托,形成核心经济区,以生态居住为主题,是镇域城镇建设的重点区域。城镇周边以配套产业为主,重点发展商贸、餐饮服务业、特色农业观光等生态旅游业、农业体验区等第三产业。

3、北部以五十户村为中心,着重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区。突出“南蔬菜、中养殖、北粮棉”的结构布局,构建昌吉市内重要的以优质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绿色蔬菜供应基地、绿色畜牧养殖基地和粮食供应基地。

结语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服务业尤其高端服务业出现了向大城市或城市群集聚发展的趋势,特大型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国内外高端服务业发展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高端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高端服务业可以加快产业链的重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集聚效应会深化细化社会分工,增加就业岗位,形成人口城镇化,同时也促进了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形成。

关键词:城镇化 高端服务业 案例 启示

文献标识码:A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表明,成功的城镇化进程,首先要有就业,而且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服务业尤其高端服务业出现了向大城市或城市群集聚发展的趋势,特大型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国内外高端服务业发展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高端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高端服务业可以加快产业链的重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集聚效应会深化细化社会分工,增加就业岗位,形成人口城镇化,同时也促进了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形成。

一、城镇化进程中国内外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成功案例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都经历了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必然伴随着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国内外在此方面有许多典型案例和成功的经验。从国内来讲,深圳在城镇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深圳已消灭了农村人口,所属行政区域人口全部市民化。同时,深圳高新技术的引领、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极大加快了高端人才的就业。2010—2015年,五年来累计新增就业人口47.38万人,应届毕业生就业率92%以上,城市等级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五年来,深圳累计认定高层次专业人才4620人,累计引进留学人员6万人,建立了24个留学人员创业园,设立创新实践基地228家。全市技能人才在总量已达269万人。同时,深圳这座一向被认为缺少大学的城市,将在未来几年内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中外合作大学数量最多、水平最高、世界级的高等教育集聚区。计划筹建十所世界级顶尖大学,数万名学生入学,以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为举办主体,以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重点领域,形成一个国际大学园。这里有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理工莫斯科大学、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等,还将引进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国际太空学院、华盛顿大学、墨尔本大学、华南师大分校、同济大学分校、暨南大学分校。同时,还将与哈工大、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等合作办学。深圳在城市化过程中,以“高端引领”为目标、以“创新发展”为驱动,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走出一条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之路。

国外城镇化进程中,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有很多典型做法。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在全球国家统计的GDP中,2006年,高端服务业已占全球GDP的35%,2011年已经达到40%,其中发达国家则达到45%。高端产业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德国为例可见一斑,德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鲁尔产业经济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对我国就有很大的启示。德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鲁尔工业区实施“结构转型”的地区经济调整。主要是将钢铁工厂进行联合兼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公司,发展具有德国特色的机械设备业、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环保型工业,并鼓励服务行业的大力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鲁尔区在欧盟、德联邦及州政府的基金援助下,产业结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其中高中端服务业主要以贸易、银行、保险为主,且比重持续增长。到1993年,服务部门的从业人口已经上升了55.5%,其中大部分服务业从业者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这又为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积淀了人才优势。截止2011年11月,德国的青年失业率为8.1%,为全欧盟最低水平。

国内许多城市在产业转型、吸纳人才方面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如:北京市一直致力于建立国际大都市,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延伸制造业产业链,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和集群发展水平。吸引国内外大型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北京,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研发、制造、总部一体化发展。天津围绕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地位,即坚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聚集地为目标,延伸产业链,实现集群发展。发展金融、航运、物流、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2013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十大城市中,天津为91%、深圳为92%,分别高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2014年应届生就业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毕业生十大就业城市分别为:广州、北京、成都、深圳、上海、郑州、重庆、杭州、南京、西安。因此,发达省市城镇化发展中,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人才的漏斗效应。北京市将建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对入库者,凡是需要就业信息服务的,至少提供三次基本符合其条件的就业信息。

城镇化进程中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对吸纳大学生就业也有着巨大的作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江浙粤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也表明,以智能化、资本化、专业化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发展,诸如:媒介、信息、设计、会展、咨询、休闲旅游、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可以带动高素质、高水准人才充分就业。以美国纽约为例,纽约是一个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占优势的城市,不仅高于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也高于美国其他城市的水平。纽约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特点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2010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2家总部在纽约。纽约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2009年,就是在金融危机在之后,金融与保险业产值还达到占GDP的15%。仅纽约证券交易所按交易金额和市值总值这两项在世界排名为第一和第二的交易所。纽约还是重要的文化创意中心,不仅有众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拥有发达的教育、新闻、影视和出版业。日本,高端服务业虽然落后于欧美,但也有一定的特色。目前,日本第三产业占日本GDP的63%以上。日本东京更是形成现代服务业“一核”独大的格局。东京GDP占日本GDP的30%左右,日本近一半的上市公司集聚于此;信息发布占全国的1/3以上;网络服务的集中高度为80%;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金融和管理中心。东京服务业总收入不但在日本城市中排名第一,服务业就业人数为全日本的16.87%,劳动力报酬总额为日本全国的22.13%,薪酬水平达到全国服务业平均值的1.31倍。

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又能为城镇化构建起高水准的全产业链,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广东省2015年将制定《云计算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应用指南》,支持建设云计算资源门户网站,大力发展高技术类型的高端服务业。到2015年,云计算相关产业规模力争比2012年翻一番,达到1000亿元。其中,面向生产管理信息消费领域,支持建设工业、交通、物流、政务等云计算服务平台;而对于生活信息消费领域,则实施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云计算应用服务示范工程。同时,还要开展粤港云计算产业合作,实施粤港信息科技共享计划。

二、城镇化进程中国内外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启示

高端服务业是当代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高端服务业一般表现为智力化、资本化、专业化和效率化,其研究领域和分支可以细分到上百种甚至更多: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再就业教育、总部经济、金融、物流、休闲、旅游、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媒介、咨询、信息、创意、设计、节庆、展览、会议、资讯、订单、商务采购、高级商务活动、企业咨询、专业中介等等。高端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已经成为人才聚集、人才吸纳的重要领域,同时,高端服务业正带动第一、第二产业与普通商业在量与质上有一个大的提升。

发展高端服务业可以加快产业链的重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端服务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是呈几何级数变化的。如果广东的高端服务业在GDP中再增长15个百分点,即使在现有资源基础上,也能提升效益30%以上。再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不仅能够通过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重构产业链,跻身世界级城市,同时也可以通过高端服务业带动辐射周边城市圈的发展。同时,我国有些内陆城市多年来经济发展较缓慢,其根本的原因也是没有找到拉动经济的顶层设计,没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高端服务业。所以,以高端服务业引领关键是可以全面改变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构建形态、产业结构、地缘经济质量,尤其可以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可以使促我国经济从目前的区域化和比较普遍的粗放化、低效率、高耗能转变到“未来发展型”城镇化上来。

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集聚效应会深化细化社会分工,增加就业岗位,形成人口城镇化,同时也会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形成。发展高端服务业的规律说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细化,从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大量就业岗位。目前,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形成地区间的专业分工,一个镇一个产业环节,多个镇共同形成地区产业链,既促进了产业发展,又带动了就业增长。人口城镇化必然拉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中等收入群体的快速增长、尤其是白领阶层的快速增加。

实践证明,世界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发达省份,随着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高端从业人员的规模直线上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综合素养大为提高。例如,美国高端从业人员从20世纪40年代的1000万左右上升到20世纪70年代的5000万,30年间扩大了5倍。1980年高端从业人员已占全部劳动力的50%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及研究生是高端从业人员的重要来源。201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为690万人左右,到2020年累计新增大学毕业生将接近4000万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并很难成为中等收入者,主要原因是服务业发展滞后。2011年,中国服务业比重为43.1%,服务业就业占比为35.7%,就业人口仅为2.7亿左右。如果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明显加快,未来5年,服务业比重有望提高到50%左右,未来10年,服务业比重有望达到60%左右。按照这个预测,到2020年全国劳动就业人口大约为9.3亿,其中在服务业就业的人口将不少于4.5亿。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就业人口规模的扩大,将明显拉动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高,是城镇化过程中促进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金项目:2012年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资助项目《山西市域城镇化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编号:2012041044-03;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山西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省规办字[2009]8号]

参考文献:

[1] 邱灵.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国际经验.中国经济导刊,2014(21)

[2] 何骏.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城市,2008(4)

[3] 杨亚琴,王丹.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例的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1)

[4] 白惠峰,陈建成,李玉轩.太原市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空间战略分析.经济问题,2012(11)

[5] 迟福林.形成6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转型与改革.现代人才,2012(12)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思政部 山西太原 030012)

(作者简介:张伟,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贾伟)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镇化;金融发展;超效率DEA;耦合度;河南省

高质量的城镇化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城镇化可以解放和发展消费力,挖掘和释放投资增长潜力,可以优化产业和经济结构,引领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型。但目前,后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巨大资金瓶颈严重地制约了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躯体的血液,既是区域经济的核心构成部分,还可以促进区域资源优势的整合和优化生产要素合理布局,并对城镇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金融与城镇化的互动耦合发展为区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新的战略支点和动力机制。因此研究城镇化与金融之间的耦合发展极具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金融发展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对之进行了较为深入详细的探讨,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张正斌(2008)对宁夏金融发展与城镇化进程进行Grange检验,结果表明,以人口计量的城镇化率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因果关系。[1]梁彭勇,梁平,任思慧(2008)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对中国1986-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2]王楠,张晓峒(2011)采用34个城市1993-2009年相关数据,运

用PVAR模型分析城市金融发展与城市化程度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金融发展是城市化程度的Granger原因,金融发展可以促使城市化程度的增加;但城镇化程度并没影响城市金融发展水平;在短期,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程度互为Granger原因。[3]郭江山(2011)基于VAR模型对河北省城镇化与金融发展内在关系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发展显著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城镇化水平提升对来自金融发展的随机扰动具有正效应,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效应不断增强。[4]周战强,乔志敏(2011)利用1952-2009年全国数据,借助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不显著;长期来看,金融发展效率对城镇化有显著影响。[5]徐小林等人(2012)基于VAR模型以广饶县为例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城镇化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但城镇化不是金融发展的直接动力。[6]孙长青(2012)基于VAR模型对中原经济区1978-2010年之间城镇化与金融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金融发展对于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变迁逐渐增加。[7]

总体来看,目前区域城镇化与金融发展之间关

系的研究方法以计量模型为主。但缺乏从联动效率的视角对区域城镇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的、多因素驱动的定量研究。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典型后发地区,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金融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演化趋势,以期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一、金融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机理

耦合原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在系统理论中,系统之间的耦合发展是指两个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对方发展的一个量度。金融和城镇化耦合发展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金融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机理示意图

城镇化的实质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在生产力提升的基础上,人口从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的过程,这一进程促进了人口、产业、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的集聚,扩大了产品需求的市场规模,完善了城市的基础实施,促进了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并增强了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从产业、内需等方面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加快城镇化的步伐。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规模效应,城乡之间巨大的比较效益落差,像磁铁一样吸附农村的资源不断涌向城市,进一步加速生产要素在城镇集聚。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提升,人们的储蓄资金不断增加,金融机构存款不断增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金融产业竞争不断升级,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工具,提升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储蓄率。随着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拉动金融机构把存款转化为贷款,金融资本不断壮大,通过投资,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总之,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需要强大的金融支撑,才能解决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资金难题;金融发展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提升储蓄水平、完善储蓄转换为投资的机制、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等方面促进城镇化发展。反过来,城镇化发展也会拉动和促进金融发展;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随着人口聚集、企业聚集、资本聚集等迅猛发展,在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提供规模更大、更为复杂、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如对金融产品总量需求的扩大、金融产品需求的层次提升、合理的风险规避等,需要较多的储蓄量和完善的储蓄及时转化为投资的机制,这会促进金融创新和发展,提升金融效率,进而跃升区域金融发展水平。

二、研究模型

金融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是两个互为输入输出的系统,很难用确定的函数解析式表达。而且,两个系统都属于多投入多产出的系统,投入产出的指标构成复杂。因此,本文从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尝试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称 DEA)进行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联动程度评价。使用DEA方法进行评价时,不必事先设定决策单元的具体输出输入函数,不用对各个指标数据进行一系列处理,从而避免由于输入输出指标的复杂性而带来的困难。

数据包络分析法最早由 Charnes,Cooper 和 Rhodese(1978)提出,是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系统评价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最基本的DEA模型是基于规模报酬不变假设的C2R模型,但这种模型不能区分评价值都显示为1的决策单元的情况,为此, Andersen和Petersen于1993年提出了超效率DEA评价模型(Super-efficiency DEA,简称SE-DEA),以区分它们的有效程度。[8]

假定有n个决策单元DMUj(1≤j≤n),每个DMUj有m个输入指标,s个输出指标,相应的超效率DEA模型如式(1)所示。

(1)

在式(1)中,X和Y分别表示DMUj的投入和产出可能集。θj为DMUj的效率指数,θj 1说明DMUj的效率为DEA有效;θj 1,说明DMUj的效率非DEA有效,表示DMUj既不是技术效率最佳,也不是规模效率最佳,可以通过调整投入要素的比例来进行改善;θj值越接近1,则表示DMUj的综合效率越高;λj为权重变量;s-和s+分别为m 维投入和s维产出的松弛变量。

使用超效率DEA模型需要区分输入输出指标。在进行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驱动程度评价时,使用金融发展各项指标作为输入,以城镇化发展的各项指标作为输出,可以得到其有效程度,记其为θαj;进行城镇化对金融发展驱动程度评价时,使用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作为输入,输出指标为金融发展评价指标,得到的结果记为θβj。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程度θαj描述了金融发展的规模和技术的实际有效程度与城镇化进程对于金融发展所要求的规模和技术有效值的匹配程度。城镇化进程对金融发展的促进程度θβj描述了城镇化进程对于金融发展支持和利用的实际有效程度与金融发展对于城镇化系统要求的规模和技术有效值的匹配程度。超效率DEA模型计算出的驱动程度系数θαj、θβj分别从金融发展和城镇化发展两个方面对对方的支持和利用程度进行描述,并且数值越高其有效性越好。这就说明当θαj越大,金融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促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θβj的意义类似。

金融和城镇化耦合发展问题,不能只从一方出发,应该既研究金融是否有效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又研究城镇化发展是否有力支持了金融发展,也就是双方是否真正良性耦合联动。描述第j年城镇化和金融两个系统间的耦合互动程度用Cj表示,计算方法如式(2)所示。

(2)

从式(2)可以看出,θαj、θβj的值越接近,耦合度Cj的值越大,表明金融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互动耦合发展的程度越高;反之则越小。当θαj=θβj时,表明这两个系统发展达到完全耦合联动的状态。

耦合度表明金融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相互促进程度,耦合联动系数越大两者之间耦合联动程度就越大,耦合联动系数越小,说明不是金融发展滞后于城镇化进程,就是城镇化进程超过了金融发展的支撑。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确定

1.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反映区域金融发展的指标有很多,但考虑到指标的代表性、指标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选取以下三个指标构建出反映区域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来评价金融系统发展状况和特征:一是区域经济金融化程度指标,用区域金融相关比率表示。区域金融相关比率指的是区域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区域生产总值之比;区域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能够比较充分反映区域金融资产的存量水平,区域生产总值是区域经济实力的核心体现,通过计算区域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区域生产总值之比,就可以得到区域金融相关比率,该比率能较好地反映出区域的经济金融化程度;二是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指标,用区域人均金融资源占有量来描述;区域人均金融资源占有量是指区域内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区域总人口数量之比,可以用来衡量区域人均金融资源占有情况;三是区域金融效率指标,用金融机构贷款与存款的比率来表示。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在于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资金融通作用,金融发展的功能取决于金融在资金融通、资金配置过程中发挥效率的高低。因此,本文选取区域金融机构的贷款与存款的比率作为衡量区域金融效率的评价指标。

2.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城镇化的发展受到经济社会系统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考虑到金融与城镇化的耦合联动效应,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出反映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指标体系,来评估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特征。一是区域人口城镇化指标,用人口的城镇化率来表示;人口的城镇化率是区域城镇人口和区域总人口的比值,较好的反映了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二是经济城镇化指标,用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区域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来描述,反映区域城镇化进程中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三区域社会城镇化指标,用区域非农就业比例来表示;区域非农产业就业比例反映了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社会效果。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我国从1994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促使城镇化和金融耦合发展,因此本文以1994—2011年河南数据作为样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相关年份的《河南统计年鉴》,各指标的数据统计特征值如表1所示。

(三)计算及结果分析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软件MAXDEA5.0得到1994-2011年河南省的城镇化与金融互动发展效率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在1997-1999、2002-2004、2006-2007、2009-2010这10年里,金融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效率规模报酬处于递减情况,其余的8年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况。在1994-1997、2000-2002这7年里,城镇化拉动金融发展的效率规模报酬处于递增状况,其余的11年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情况,规模递减年份占总数量的61%。这些情况表明河南省的城镇化发展相对于金融发展而言滞后情况比较严重。

由超效率DEA分析结果表明,从1994-2011年,有9年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比较有效率,有效率年份数量占到总数的50%;超效率DEA相对无效率的年份也是9年;1994-2011年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平均效率达1.0241,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适应性整体上有效。

从表2还可以看出,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在1994-2011 年间,有10年未达到相对有效,非DEA有效率年份数量占到总数的56%,并且主要集中在1995-1997、2000-2001、2004-2008年;1994-2011 年城镇化进程对金融业的发展的平均效率达1.0059,水平也较高,也表现出整体有效性,但低于同期的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落后大约2个百分点。

根据公式(2)和表2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到后发地区河南省1994-2011年城镇化与金融耦合发展演化趋势图,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城镇化发展与金融发展整体耦合程度并不是很好,仅有2004年达到完全耦合状态;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波及,2008年的耦合状态最差。耦合度只有0.8;耦合度变化波动频繁,且波动特征明显,结合趋势线来看,呈现波动式下滑趋势,表明城镇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互动耦合水平仍存在很大的提高空间。

综合来看,城镇化发展与金融发展两者的耦合相对效率平均水平都不错,超效率DEA值平均都在1以上,两者的发展总体上处于协调性状态,金融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之间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河南省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效用要强于城镇化进程对金融发展的支撑力度,这说明一方面城镇化发展水平不足是制约城镇化与金融耦合发展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从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向逐渐适应转变,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要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提高城镇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耦合度。

图2 1994-2011年河南省城镇化与金融耦合发展状况

四、结论及启示

基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结论和启示:从相对效率的角度来看,金融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整体上表现为有效,但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优于城镇化对金融发展的拉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河南省的金融和城镇化发展水平都有了较大的跃升,但由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导致了城镇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耦合度呈现波动式下滑的趋势。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投融资制度,提高金融体系的发展效率,不断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和服务方式,扩张金融资产规模,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推动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及效率的全面升级,满足城乡居民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而更好地加快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城市和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合理拉大城市发展规模,增加教育和科研投入,提高城乡人口素质,增强城市经济的创新能力,跃升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水准;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以“产城融合”为目标,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耦合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实力,提升城市经济的就业能力;发展住房贷款和消费贷款,解放和发展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以中心城市为战略基点,积极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加速河南省城镇化步伐,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大幅度跃升城镇化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强有力地拉动金融发展,最终实现城镇化与金融耦合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正斌.宁夏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3):85-87.

[2]梁彭勇,梁平,任思慧.中国金融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区域差异[J].上海金融,2008(2):14-17.

[3]王楠,张晓峒.基于PVAR模型的金融数字化资源与城市化进程的关联性研究[J].情报科学,2011(10):1518-1523.

[4]郭江山.基于VAR模型的城镇化、工业化与金融发展动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4):69-74.

[5]周战强,乔志敏. 金融发展、财政投入与城镇化[J]. 城市发展研究,2011(9):17-20+99.

[6]徐小林,刘春华,石文华,等.基于VAR模型对城镇化、工业化与金融发展变迁的实证分析-广饶案例[J].金融经济,2012(18):107-110.

[7]孙长青.基于VAR模型的城镇化、工业化与金融发展关系分析-以中原经济区为例[J].经济经纬,2012(6):17-21.

[8]AndersenP,Petersen N C.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1993,39(10):1261-1264.

(责任编辑 王 炜)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第6篇

一、我镇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和现状

古辣镇位于宾阳县东南部,区域面积113平方公里,距县城23公里,距南宁市76公里。全镇下辖2个社区9个村委88个自然村536个村民小组,人口50546人,耕地面积6.1万亩,其中水田4.6万亩,旱地1.5万亩,山林面积4.3万亩。辖区交通便捷,湘桂铁路、桂海高速公路、宾横二级公路穿境而过,设有稔竹火车站和高速公路出入口。一是规划编制比较早。1992年我镇的区域规划就已经编制完成,对部分开发区的规划也进行了修编,为小城镇建设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基础设施比较好。目前,我镇已硬化了宾横过境公路、界牌路、镇宾街、古辣新街及小城区部分街道,硬化率达到85%,设有光绪江进行排污。三是集镇有一定的规模。集镇有镇宾街、古辣街、界牌路、前进街、中学街、东兴街、小城区、城东小区一期、二期。四是聚集功能比较强。随着行政小区的迁建,小城区、城东小区的聚集功能进一步增强,对周边村屯及我县东南五镇起到带动辐射作用。五是发展潜力比较大。我镇桑蚕业发达,群众的购买力增强,同时市场赶集的群众有我县大桥镇、武陵镇、中华镇、王灵镇、露圩镇、甘棠镇,从市场的辐射能力来分析,是我县的东南五镇的中心城镇,可以辐射其他乡镇。目前,我镇有一个燃气供应站,大米加工厂5家,蚕茧加工点14家,天然矿泉水厂1家。工农业总产值1571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591万元,林业产值306万元,牧业产值5484万元,渔业产值236万元,从发展趋势看,有较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和潜力。六是高速公路出入口处规划有一个工业创业园,有利接受东部产业的转移。

二、我镇小城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我镇虽有较好基础,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从长远发展和整体功能、发展的定位上看,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和问题。一是规划标准有待提高,以我镇的经济发展和目前集镇的辐射能力来分析,集镇的各区域功能规划不够科学,各市场的布置不完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辐射能力,不能适应小城镇长远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是经济规模不够大,现有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多数规模很小,产品大多为初级加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高科技企业还没有进驻,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

比重不协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没有较多地吸纳外来人员来集镇就业发展。三是由于受地方财政和区域经济影响,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镇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基础设施的配套较为薄弱,如绿化工程、亮化工程、居民休闲活动场所等设施。四是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中上级部门没有政策倾斜,导致我镇的小城镇发展速度不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随着城区不断扩展,各区域的重新规划定位,征地上受到一定的政策性制约,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中上级部门应给足政策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政策倾斜。

三、加快我镇小城镇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立足我镇的实际情况,从我镇的地理位置、发展远景及辐射能力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打造宾阳县中心城镇,争创南宁市首善之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择优扶强、集聚发展、生态优先、配套建设的原则,突出重点、强化管理、推出精品、体现特色,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进一步提高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化建设水平,努力打造规模适度、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三产”兴盛、工贸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心集镇。围绕这一目标,小城镇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破题并深入推进。

第一,要突出重点,做到科学规划和优先发展相结合。一是在编制规划上,要突出建筑品位、生态品位、文化品位、地域品位和开放品位,做到改造与新建相结合,建设与发展相结合,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根据我镇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整体布局,确定小城镇的标准和数量,重新修编和调整镇域规划体系,使其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二是在规划发展上,要充分考虑我镇的自身特色,按照控制数量、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总体原则,保证小城镇建设的品位和质量。三是在具体实施上,应遵循重点建设、长效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典型的引带示范作用,以古辣社区、义陈社区为集镇中心,沿宾横二级环城路为发展轴线,向南北发展。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调配、集中使用、重点建设,形成由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发展建设态势。

第二,要积极引导,做到政策扶持和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小城镇开发建设,建强载体,给足政策,活化方式,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创业园集中,做大做活小城镇经济。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不断拓宽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打破行业、区域界限,把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和私人投资者参与小城镇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多方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

第三,要坚持标准,做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优先发展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交通、能源通讯、供水排水等方面建设,尤其是要加快村级道路建设,提高路质路况,增加硬化路面里程。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小城镇的载体功能。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要以建设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愉悦的人民环境为目标,既重视大环境绿化、又重视街道、村屯的小环境美化建设。要把小城镇生态绿化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绿化建设紧跟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建一房、绿一点、修一路、绿一线,使小城镇绿化积极迅速扩展,全面改善镇容镇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上一篇:保洁员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元宵猜灯谜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