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2023-05-25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将xx镇近期城镇管理工作情况向大家做个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xx镇位于xx市东南部,东西长 5公里,南北长16.8公里,依山面湖,是xx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省道铁贺线穿过全镇11个行政村,全镇总面积84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5.6平方公里),下辖2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有2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4460人(其中城镇人口2XX人、农村人口32460人,外出流动人口1.5万多人)。

自市、区城市(镇)管理工作推进会召开以来,xx镇按照市、区的有关部署要求,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突出整治“五乱”为手段,以构建长效机制为根本,采取措施,落实责任,强力推进了城镇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抓机制,促进制度落实

一是建立领导机构。市、区城市(镇)管理工作推进会议后,镇党委、政府及时召开xx镇城镇管理工作推进会,成立了由镇主要领导挂帅的城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xx镇城镇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整治内容和分阶段组织实施的方法步骤。

二是实行“三定包干制”。即定人、定路、定时包干,我们对集镇所有路段进行责任和任务分工,每条路段由一名镇党委委员任组长,镇村干部、城管队员为成员,实行“全方位、全天候、错时无缝隙”管理。

三是建立结对共建制。我镇对沿xx大道、区府路、福成路一些区、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行共建共管机制,签订城镇管理责任书,督促这些单位实行“门前四包,庭院达标”责任制。

四是落实集中行动制。从10月16日开始,我镇举全镇之力,开展“百日行动”,大战100天,切实解决“乱倒垃圾、乱堆建筑材料、乱搭乱建、乱设广告、乱停乱靠”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五是实行评比通报制。对于各路段、各单位的集中整治工作,镇城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进行一次检查打分,对管理工作好的路段、好的单位进行表扬,对有问题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同时,在城管、环卫队员中建立考核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充分调动城管、环卫队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抓宣传,营造工作声势

一是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告全体镇民一封信、出动宣传车进行宣传。先后出动宣传车200余台次,在全镇各路段进行巡回宣传,发放告全体镇民一封信1500份,制作大型宣传广告、标语50幅。

二是组织镇直机关干部上街开展大行动,以身体力行的形式进行宣传。

三是动员镇内中小学生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创建一起走”的主题活动,通过中小学生向家长宣传文明创建的有关知识。各中小学校定期组织学生上街进行捡垃圾、清除杂草等活动。

三、抓投入,确保提速推进

我镇今年已投入36万元添置了洒水车一台、垃圾桶40个、垃圾箱15个,建筑挡牌40块、温馨提示牌10块,并在区府路设置公益广告栏4块。

四、抓整顿,突出重点促规范

按照“规划先行、规劝开路、严管重抓”的工作思路,坚持“七”字方针。

一是“清”,环卫工人每天2次全面清扫和托运城区生活垃圾,下水道、排污沟垃圾渣土,建筑垃圾渣土。

二是“疏”,所有车辆(含摩托车、麻木车、大型货车)被疏导到指定停车场。目前,共喷绘交通秩序标线260平方米、新建交通标志牌16块。

三是“拆”,坚决拆除违章建筑、不规范广告牌,保持镇容镇貌整洁有序。截至目前,拆除小广告、店面门匾300块、乱搭大棚8个、街道临时摊点36处、异型广告80余平方米。

四是“补”,补植xx大道、区府路、福成路绿化树木。

五是“修”,对集镇范围内的大街小巷破损街面进行整修。

六是“改”,改造好与居民息息相关的福成路、青峰路下水道。

七是“劝”,坚持每周一上午8点至10点全体机关干部分成7个小组,到各自责任区域进行规劝。通过机关干部温馨提示、清捡垃圾、纠正乱停乱靠、乱摆摊点等行动来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营造了良好的城镇管理工作氛围。

五、抓疏堵,提高管理水平

目前,我镇占道经营体现出三大特点:一是遗留问题多。据统计,xx大道有各类乱摆乱卖摊点80多个,破旧大棚12个,都是多次城管没有解决好的历史遗留问题。二是摆摊者中以年老低收入家庭者居多。三是“回潮”现象多。通过城镇管理,狠抓一阵子,占道经营就少一些,但稍一放松,过不多久就会“回潮”。

为此我们采用疏堵结合方法:一是提供经营场地。按照“堵疏结合”的原则,就近引导零散、无序的流动摊点进入统一规划设置的经营场所。

二是改变“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对乱搭乱建的摊点我们一律无条件强制拆除。但对于家庭比较困难的摊主,在符合城镇规划的范围内,要求他们按照“统一定位,统一设计、统一装潢”的标准建设固定经营店面。

三是坚持分类管理制度。对超市门前的饮食摊点,统一经营时间(早点摊在8:00前收市,不准延时撤市,不准搭棚;夜排档摊点上市时间为夏季18:00、秋冬季17:30之后),统一经营设施,统一摊点设置,统一垃圾存放清理。

四是转变管理方式。对少数有碍镇容,执意不拆者的摊主,坚持劝导、政策解释为主,同时考虑到摊主家庭实际生活状况,给予一定的政策照顾。我们努力做到既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避免激化矛盾;同时也要坚持原则,坚决堵住乱搭乱建的歪风邪气。

各位领导,我镇城镇管理工作在上级的指导下,在镇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城镇卫生环境、街道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兄弟乡镇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先进经验,采取更有力地措施,大干一百天,打好城管攻坚战,努力建设一个“畅通、靓丽、文明、和谐”的新xx,推动xx区城镇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陈村镇特色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陈村镇位于绛县县城东南隅5公里处,中条山北麓,涑水河发源地,是一个多山多水多林的农业镇。现有11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分山上山下两大部分。全镇现有人口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千余人,山下6村2168户7748人,山上5村427户1163人。山下6村现有耕地20121亩,仍然以果树、粮食等传统种植为主,没有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增收渠道不畅。近年来,其人均纯收入持续在3000元左右徘徊,明显低于全省、全市、全县平均水平。长期以来,由于城镇建设多属自发的短期行为,政府管理不到位,缺少长远规划,厂商居三区交叉分布、市场经营秩序混乱、城镇公共设施功能不全、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群众意见较大。目前,建设管理民主有序、基础设施配套、城镇功能齐全、安全文明整洁的新城镇是陈村镇一万名群众的热切期盼和迫切要求。

山上5村原有3858亩耕地,全部退耕还林,他们由于长期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影响,普遍存在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增收难、婚姻难等“六难”问题。2010年山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1500元,大部分村民生活仍十分困苦。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近几年,他们采取购买、租住、借居等不同形式临时迁居山下。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分析其原因:

1、从国家政策来看,近年来尽管实施了多项惠农政策,尤其是退耕还林政策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陈村镇受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山区农民的耕地全部退耕后,每亩每年只能领取到150多元的退耕补助款,而现有的大部分林木没有成材,还很难给他们带来理想的经济收入,他们基本上失去了用以维持生计的土地,同时也无法得到国家给与的每亩每年两季100多元的粮食直接补贴,与山下粮农相比,退耕还林没有使山区农民真正受益。

2、从周边环境看,涑水河源头的两峪水库限制了山区的经济发展。70年代,全县大搞水利工程,无偿占用了山区农民群众的大量耕地,村民们不讲条件,积极主动为水库建设出资出力,他们曾经为绛县的水利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可是,山区五村都分别位于陈村峪、紫家峪两大库区上游,两大水库每年几百万立方的蓄水全部灌溉了山下十几个行政村的几万亩耕地,而山区5村没有任何受益。此外,为保证水库大坝的安全,山区各村无法使用爆破技术拓宽和修建农村公路,导致出山的农村公路坡陡弯急,一方面使较大型载货车辆无法通行,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山区人民群众的通行带来了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3、从生存条件看,陈村镇山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农民增收极度困难。目前,国家实行封山禁牧政策给山区农牧民亮起了红灯,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规模依靠放牧挣钱,这基本上断了他们的生存后路,他们只有依靠外出打工、上山采药等办法挣钱维持生计,此外,再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与山下平垣地带的农民收入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另外,国家的各种惠农支农政策也没能使他们真正增收,政府投资的农村道路、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等公益设施人均维护成本和因交通不便带来的上学、就医、买卖等其它费用都相对较高,山区居民无力承担。在我镇,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越显突出,这也逐渐成为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关心关注和急需破解的难题。经过多方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我们发现把山区居民整体搬迁工程列入陈村镇特色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改变山区居民生存环境,提高山区农民生活质量的必然和唯一选择。

从山上山下两部分的农村发展现状来看,为农民群众找到增收渠道,为其创造宜居生活环境才是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重中之重。

陈村镇地处省级涑水河源头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同时又是绛县县城六万余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地,这又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发展经济的速度和方式,我们不能盲目追求上项目,不能盲目依靠发展工业,走“以工促农,以工养农”之路。根据县委、县政府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我们陈村镇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认真思考,提出了发展适合本镇产业实际的以商贸、旅游、餐饮、现代服务和高效特色农业等低碳、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特色城镇化建设工程。此项工程是陈村镇历届党委、政府筹划多年、准备多时、决心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是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山区及靠山区人民群众居住条件的一项惠民工程;是加快陈村镇特色城镇化建设步伐,优化当地经济发展环境的又一项招商强镇工程;是加快建设绛县后花园——涑源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培育新兴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保护中条山林区9万余亩林地生态环境的重点工程;是认真落实国家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库区移民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和以及维护林区、库区人民核心利益的最佳结合和有效途径。

二、特色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具体内容

陈村镇特色城镇化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涑源北路、移民新区、高效农业区、千亩休闲型苗木基地、大型养殖园区、涑源峡谷漂流、莲花池旅游度假村、中条山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八大重点工程,总投资2.289亿元,拟用6年时间完成。2010年要实施的重点工程主要是涑源北路建设和山区居民整体搬迁一期工程,同时做好其它项目的项目规划、可行性论证和招商引资工作。

1、涑源北路建设项目。涑源北路从中科晶电门口经五厂直通华信大道,全长2.87公里,按准一级公路设计,街路合一,总投资790万元。主要包括路基路面、桥北沟填方、管涵、人行道铺装、绿化美化、路灯安装、给排水等工程项目,计划在2010年10月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工程项目资金通过“社会力量捐一点,企业单位出一点,政府部门挤一点,工程立项跑一点,一事一议摊一点,房产开发补一点”的办法筹集。邀集城建、交通部门帮助规划设计,并聘请具备相应质资的单位承担工程监理。工程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

2、山区移民搬迁工程。

按沿街商住房区和集中安置区两部分设计,总投资3000万元(商住房300间,投资1800万元,安置区150套,投资1200万元)。商业房为商住一体考虑,沿涑源北路两旁建设,间宽3.5米,进深10米,上下两层,每间附带同间宽,长5米的小院,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移民集中居住区按照陈村镇特色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住房建设为山区居民的经济、适用、方便考虑,分别建成两间两层,三间两层的独院,街道、广场、照明、学校、医院、供水供电、供暖供气、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附属设施全部配套。新区的选址初步确定在陈村镇涑源北路两侧的陈村、东荆下、东荆上三村地域内的规划区内。具体位置由镇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后与三村干部群众商议。搬迁计划是:2010年完成200户700人的搬迁任务,2011年完成150户500人的搬迁任务,2012年全部完成余迁,采用政府统一规划,群众自主建设和企业集中建设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搬迁对象主要为居住在陈村镇山区五村的现有农户、山区五村没有住房或暂时离开本村到外村或县城租房居住的农户、靠山村居住偏僻,存在“五难”问题的农户。移民新区建设工程资金采用群众自筹为主、政策资金扶持为辅的办法筹集。

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得新区居民的住房财产化和商品化,让他们不仅有更好的居住生活环境,也可以使他们的住房成为私人全权商品化财产,拥有更高的增值空间,扩大他们投资意识。同时,随着各农业生产项目的实施,还为陈村镇广大农民提供自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和增收渠道,使他们在新区真正留得下稳得住。

3、高效农业园区、中条山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养殖园区项目。

这三大产业项目是结合本镇人口分散、增收渠道不畅、区位特殊、资源丰富、产业受限、土地紧张的实际提出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是拓宽我镇农民收入渠道,增加全镇经济发展后劲的新兴优势产业。

500亩高效设施农业园区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以种植反季节水果、蔬菜和产出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为主,以高效、设施、现代农业为特色。经过协商,公司大块承租农民的土地,出资建成反季节果蔬区和高效高产农业区,然后分块返租给农民种植,公司聘请农业技术专家负责新品种推广和技术培训,各农户把收获的农产品交给公司统一出售,公司外运销售到全国各大市场,同时为公司制定最低保护价,这样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中条山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总投资500万元。以经营批发北方干鲜果、蔬菜和中条山土特产为主,采用冷藏、包装、快运等技术手段,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力争利用5年的时间发展成较具影响力并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大型养殖园区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以山西海王养殖育种公司的先进管理和养殖技术为依托,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城镇外转地区建设大型养殖场,返租给养殖户分散饲养,公司为饲养户有偿提供技术和种苗服务,专业合作社外联市场,对接公司,内联饲养户,统一定价,统一销售,集中管理,公司、合作社、饲养户三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4、莲花池旅游度假村、涑源峡谷漂流、生态休闲型苗木基地项目。

这三大项目建设工程是陈村镇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做深做强优势产业,进一步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这三大项目的可研工作。

莲花池旅游度假村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该项目区拟建于涑水河源头自然保护区中心区域,根据现有的地理地形状况、景点分布和交通条件,并结合专家意见,将景区分为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两大类进行开发。自然生态类包括原始森林、中药材标本园、野生动物观赏园、梅花鹿天然养殖场、牛马羊大型牧场等;人工种植类主要是分片规模种植,主要种植适于本地生长的既经济实用,又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初步设计有:花鸟虫鱼观赏园、大型绿化苗圃、名木古树认养园、各种果园、竹林等,努力做到一年四季有花开,一年到头有果吃。人文景观类:完善和扩大财神庙建设,开办佛教学院,开发涑水源泉,建设大型浴场、攀岩、竞技、狩猎、沙滩摩托、赛马、射箭、水上运动、江南水乡等项目。

涑源峡谷野外漂流项目,总投资500万元。这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兴旅游项目,从各地已经开发出来的漂流项目看,三年基本都能收回全部投资。从陈村峪三岔河到陈村峪水库近五公里的河道,水量充足,青山环绕,地势险峻,风景秀丽,远离污染,是建设漂流项目的理想区域,我们计划多方吸纳资金,用2至3年的时间建成集峡谷漂流、水上乐园、景点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浏览区,为我县旅游事业注入生机与活力,为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1500亩生态休闲型苗木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9800万。陈村镇多年来都有种植经营苗木的传统,在本镇有多家苗木种植大户和经营大户,由此也带动一方产业的发展。苗木基地建设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广大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苗木基地建设与休闲型建设相结合,是升级苗木产业,开发旅游资源,扩大增收渠道,实施强镇富民战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基地内建设有高、中档次宾馆、餐饮名吃城、度假购物中心、水上乐园等休闲娱乐设施,并规划了一个占地200余亩的“晋南古文化博览园”,以晋南“古文化”为核心,以古民俗民宅居住文化为支撑,以陈村镇特有的山水休闲文化为补充,打造一个以旅游、休闲、体验、历史文化等为核心的创意集聚区;

陈村镇多年来都有种植经营苗木的传统,在本镇有多家苗木种植大户和经营大户,由此也带动一方产业的发展。苗木基地建设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广大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苗木基地建设与休闲型建设相结合,是升级苗木产业,开发旅游资源,扩大增收渠道,实施强镇富民战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基地内建设有高、中档次宾馆、餐饮名吃城、度假购物中心、水上乐园等休闲娱乐设施,将苗木基地打造成具有休闲、旅游、购物等多功能的生活消费乐园。

在总体思路上,陈村镇将在未来五年内,以涑源北路建设工程为起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养殖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商贸业等绿色循环经济,不仅要让陈村镇11个村的9000多农村居民和3000多城镇居民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同时,也要提升陈村镇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对外总体形象。

三、特色城镇化建设工程的准备情况

为认真做好陈村镇特色城镇化建设工作,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认真磋商研究,并多次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制定了详细的《陈村镇特色城镇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已提请陈村镇第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得到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批准。

为提高该项目的可操作性,我们认真筛选了一家信誉较好、业绩显著、实力雄厚、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作为合作方,与其签订了合作意向。该合作单位主要是协助我镇做好涑源北路工程规划设计,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和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户参与农业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园区的劳务、生产和经营等项工作。

另外,我们还完成了陈村镇特色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和莲花池旅游度假村、涑源峡谷河流、休闲型苗木基地等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部分招商工作正在进行,完成了涑源北路占地调整、地形勘测、工程设计等项工作。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基本情况

河镇乡以法冲村小城镇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辐射能力,现即将完成小城镇建设规划,建成后将辐射法冲、发达、河边、以则等村。

1.交通道路状况

河镇乡现已全面修建完成通村公路、通组路、串户路,道路四通八达。

2.水利设施情况

全乡共有舍虎、四方、海雀等多个引用水水源点,以则河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便利。 3.通讯网络、电力工程情况

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信号覆盖全乡,其中包括移动4G、联通3G等高速网络,村村通卫星电视信号,农网改造后,电量充沛,电压稳定,可保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足额使用。

3.公益事业情况

医疗卫生网络健全,共有合作医疗定点机构一个,村卫生所20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到8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全民普及,全乡共有7个健身活动广场。

二、建设情况

目前小城镇建设正在由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全乡小城镇建设进行“三规合一”整体规划。

三、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不足,投资结构也不够合理。

2.规模小、基础设施差。

3.管理机构不健全,建设管理工作相对薄弱。 4.融资能力弱,建设用地增量不足。

四、下一步小城镇建设的方向

1.把发展小城镇纳入各级政府制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

2.突出特色,准确进行小城镇定位 3.要坚持科学合理原则,搞好科学规划 4.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5.积极推进有利于促进

二、三产业集中连片发展的产业政策

6.实施有利于促进人口集中居住的户籍管理制度 7.建立有利于小城镇全面发展的职能管理制度

河镇乡人民政府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基本情况

某市地处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历来是出入**境的重要门户,是北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国土面积6075平方公里,辖14个镇、8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共356个行政村、3431个自然村。总人口1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3万人,是云南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

今年上半年,完成市内生产总值90.43亿元、同比增长14.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7亿元、增长23.37%,财政总收入13.96亿元、增长13.69%,财政总支出17.53亿元、增长33.41%,工业总产值104.95亿元、增长37.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亿元、增长20.2%,存款余额169.66亿元、增长15.86%,贷款余额94.94亿元、增长18.8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77.4元、增长23.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0.3元、增长18.76%。

二、小城镇建设工作情况

近年来,某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和云南省建设山地城镇的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健康、快乐"的总体要求,以实施"一二三四五六"城市精品工程为引领,以建设"十个一"特色小城镇为目标,抓点示范、典型带动,全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并取得显着效果。截至2011年底,全市小城镇规划区面积达89.7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44.13平方公里,集镇人口29.45万人,综合城镇化率达38%。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工作,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分**建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小城镇建设工作。市人大、市政协先后4次深入开展了小城镇建设专题调研活动,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市上下兴起了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的热潮。

(二)确定目标,政策引路。结合全市22个乡镇小城镇发展实际,明确了小城镇发展思路,坚持"谁主动、鼓励谁,谁启动、支持谁,谁建成、补助谁"的原则,每年选择5个资源优势明显、产业相对集中、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中心集镇实施"十个一"特色小城镇建设("十个一"指的是:一个高标准的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一个具有乡镇特色的出入口、一条功能齐备的园林式街道、一个环境优美的休闲广场、一个便民的农贸市场、一个处理到位的垃圾处理场、一个水质达标的自来水厂、一个流转畅通有序的客运站、一个配置完备的中心幼儿园、一个服务功能齐全的行政中心),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一批定位科学、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特色小城镇。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完成小城镇总规、控规、修规并通过评审的乡镇补助50万元,对小城镇"十个一"建设通过市本级检查验收的再补助300万元。政策出台后,我市22个乡镇小城镇建设热情空前高涨,工作推进扎实有效,城镇面貌日新月异。22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并启动集镇控制性详规或修建性详规编制工作,其中,镇、镇、镇、乡完成省级特色小镇规划并通过评审。

(三)突出特色,合理定位。根据城镇资源、区位差异和产业布局等实际,对部分乡镇小城镇进行准确定位、重点打造。一是围绕工业园区布局,重点打造3个工业型特色小城镇,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二是依托旅游资源,重点打造2个旅游特色小城镇,以旅游开发带动城镇发展;三是结合土地资源开发整理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规划建设2个现代农业型小城镇。通过重点小城镇建设带动其他小城镇找准特色、抓住优势、准确定位、错位发展。力争利用5年时间,努力把全市22个乡镇小城镇打造成为工业型、旅游型、现代农业型等特色城镇,逐步形成一级中心城市、二级中心镇及卫星镇、三级一般镇的城镇体系。

(四)科学规划,规范建设。坚持"富规划、穷建设"理念,以"重特色、优环境、聚人气、兴产业"为目标,要求全市各乡镇必须聘请具有乙级以上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科学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产业园区布局规划。规划结合各小城镇发展实际,不贪大求洋、突出科学性,不固步自封、突出前瞻性,不务虚作秀、突出实用性。规划编制完成后,首先报市本级规委会评审通过,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牢固树立"规划即法"的思想,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统一开发、统一组织"。对工程项目实行集体审定、集体决策,确保公开、公正、透明。对实施方案的制订,实行"专家为主、依法运作、群众参与、反复论证"的决策模式,减少重大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断加大财政投入,2010年以来,累计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16.84亿元,2012年上半年投入3.71亿元。积极探索投融资模式,采取平台融资、积极向上争取、拍卖基础设施经营权、盘活土地存量资产、土地一级市场"专卖"、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公共服务公开招标、延伸性资源有偿使用等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地生财、以财建镇,强势推进小城镇建设。目前,镇、镇、镇、镇、乡等一批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五)完善制度,严格考核。制定了《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城镇建设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奖惩办法,建立督事、评绩、考核、奖惩"四位一体"的监督问效机制,重激励、硬约束、强管理、严考核,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职责清楚,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几年来的实践,我们的主要体会是:领导重视是关键。小城镇建设工作只有得到领导重视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视,才能顺利推进。资金落实是保证。资金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只有多渠道、大范围筹措建设资金,才能为小城镇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群众参与是基础。城镇建设和管理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群众参与是基础和根本。只有通过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各界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全社会支持理解、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责任明确是保障。小城镇建设,既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发展全局,又关系到广大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任务繁重、备受关注。所有建设项目必须明确责任人,做到职责清楚、考核严格、奖惩分明,才能为各项工作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规划定位是前提。能否广泛听取各方面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准确定位小城镇,凸显地方特色,制定好总体规划的各类详细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关键一环。

小城镇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较为薄弱。因历史原因,小城镇发展不完善,规模偏小,道路、绿化、供排水、农贸市场、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不配套,集镇功能难以发挥,辐射带动能力弱,发展进程相对缓慢。二是投入严重不足。乡(镇)财力薄弱,小城镇建设配套资金落实困难,建设资金缺口普遍较大、欠账较多,建设品位和档次短时期难以大幅提升。三是制约因素较多。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且征用成本过高,审批手续较为繁杂,导致建设与用地矛盾突出。支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产业、土地、投融资、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保障措施相对滞后。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等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规模适度化、布局合理化、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居住小区化、保障社会化、功能齐全化"的要求,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以管理为保证,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重点扶持、分批推进"的思路,着力优化小城镇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建设水平。每年扶持5个小城镇,用5年时间建设一批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推动全市小城镇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2014年度城镇居民医保工作在街道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大力配合下圆满完成。我社区共办理居民医保2374人。其中18岁以下低保户38人,18周岁以上低保户325人,18周岁以下居民356人,18周岁以上居民1650人,三无人员5人,共收钱款196250元。医保录入工作也已全面结束,共录入医保信息2374条,无漏输,错输。

九龙社区:朱敏 2014年10月23日

上一篇:扶贫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司扶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