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范文

2023-09-23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基于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已有文献进行编码及处理分析研究,根据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人物的人本主义理论,将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表现分为自我孤离和人际孤独两类,其中人际孤独涉及到家庭、同辈群体和学校各个层面。并从学校社会工作等介入途径,探讨舒缓甚至消除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具体介入方法,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地成长以及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留守儿童;孤独感;人本主义;学校社会工作

一、引言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特别是城乡差距越来越显著。农村的青壮年为了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并且改善所在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去往城市打拼,留下孩子交给长辈或者父母另一方抚养。这类儿童被称为是农村留守儿童,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城市地区,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其中的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的关爱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较易产生孤独感心理。有这种心理情绪的留守儿童喜欢独来独往,通常会感到沮丧、无助等。长此以往,对于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阶段的留守儿童来说,其身心健康成长必然会受到影响。

为此,我国十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学者们对留守儿童表现的孤独感心理从特点、影响因素、具体建议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的学科切入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基于以往研究,心理学上对于孤独感的解释分析大致分为两类,即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但是受到广泛关注的是人本主义学派对于孤独感心理的解释,其更多从个体人格特质对孤独感进行分析。因此,本研究将在人本主义视角下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进行分类,并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对改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心理提出有效性的建议,使得留守儿童能够更好地健康成长,以及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人本主义和孤独感的相关概念界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于20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二战之后,科技的进步所产生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由于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都没有对“人”产生足够的重视,人本主义学派在这种情境下迅速发展。大部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强调对人的尊重,重视人格的发展和个人价值。其心理学家主要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来促进人的行动,并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动机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罗杰斯认为人有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具有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潜能的趋向,并且提出了“患者中心疗法”,这对心理学、教育学有很大的影响。

孤独感研究的开创者Robert S. Weiss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在群体生活中,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会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这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并将孤独感划分为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欧文·雅洛姆对孤独感的概括最为全面,他将孤独分为三类:存在孤独、人际孤独、心理孤离。存在孤独是个体与世界的分离,人际孤独是个体与他人分离时产生的与他人的疏离感,心理孤离是个体自身内部的分隔,没有完整展现和接纳自己。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格培养、心理素质的提升等都对留守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留守儿童产生的孤独感,这种非正向心理对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对于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也是有影响的。

三、测量工具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针对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成果内容进行梳理。第一、通过“留守儿童”和“孤独感”等关键词,检索到230余篇已有的相关期刊著作和博硕论文,并且遴选出160余篇进行分析研究。第二、根据研究的需要,预先制定好分析类目表,大致分为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特点、影响因素、具体建议措施等类目以及各个类目下的分析单元。第三、根据遴选出的文献内容进行编码,“0”表示本篇文献中未提及,“1”表示本篇文献中有所提及。第四、全部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录入,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四、人本主义视角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式心理的反映,是人们感受到自身所渴望的与實际的人际交往程度产生落差而表现出的孤单寂寥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人际交往当中,都会在某些特殊情景渲染下流露出孤独感心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欧文·雅洛姆认为,自己与其他生命间的不可跨越性是个体存在的根本性孤独,即存在孤独是个体与世界的分离。而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外界环境的不可控因素导致其本身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着差异。随着留守儿童的逐渐成熟以及广泛地接触社会,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一部分留守儿童在接受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程度的时候,会与本身期望值产生差距,从而有可能会诱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心理。基于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成果分析,可将留守儿童所表现的孤独感分为自我孤离和人际孤独两大类。

(一)自我孤离

自我孤离指的是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在人格发展以及个性等内部的分隔,一般表现为没有完整地展现和接纳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留守儿童孤独感的产生,是由于其自身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即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观察与自我评价,只看到自己与他人有差距的地方,未能良好地接纳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对自己较易做出消极的评价,从而产生消极的孤独感心理。

基于文献研究分析发现,50%以上的学者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心理受到留守儿童个性等自身因素的影响。与精神分析学派研究的“病态人格”不同,人本主义学派研究的是健康人格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其最终动机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所应该追求的。留守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完整的健康人格,针对现实来说,人虽然是独立的个体,但是群体生活的环境会对自身产生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外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会影响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人际孤独

人际孤独指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在与他人分离的时候,所产生的与他人的疏离感。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隔离,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疏离感。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与不同的同伴交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情绪,当留守儿童由于被同伴忽视或者自己不愿意参与同伴之间的活动而没有参与到同伴交往中时,留守儿童往往会产生与同伴之间的疏离感,即孤独感心理。

基于文献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学者们也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其中,家庭、同辈群体以及学校层面的非正向互动,会增加留守儿童孤独感的产生。而且,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其与家庭、同辈群体以及学校的互动最为密切,来自他人的评价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是较为显著的。

1. 家庭层面

家庭是人们一出生就接触的初级群体,父母的关爱、教育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是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同时他将基本需要无法满足称之为“需要的剥夺”,他认为需要的剥夺会导致心理的病态状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者父母其中一方长期外出打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缺少情感上的交流,使得留守儿童安全的需要以及爱与归属的需要被剥夺,出现“亲情饥渴”现象。而且,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时期,其内心情感波动较大,对外界也缺乏一定的认知,因此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挫折时,较难避免因抗压能力较差所产生的不良情绪无人宣泄而产生消极的孤独感心理。

2. 同辈群体层面

同辈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相接近的人组成的初级群体。同辈群体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与同辈群体的交往对于自身有重要的影响。基于以往的研究,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表现会与其同伴接纳水平相关非常显著,同伴拒绝会明显增加留守儿童的攻击、学业违纪和孤独感。此外,一部分留守儿童会因为同伴关系处理不当而遭到同辈群体的排斥,在被群体孤立的环境中滋长消极的孤独感心理。

3. 学校层面

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相当于是一个小社会。在学校,各方面因素都会对留守儿童产生影响,尤其是老师,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自尊心越来越强,对老师的批评很敏感,常常心烦意乱或记恨在心。并且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性的,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往往得不到老师的关心,与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形成差距,这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落差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倾向于掩饰自己的无能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

五、人本主义视角下社会工作的介入

(一)关于社会工作介入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对于心理问题的介入通常是通过个体化的临床诊治,来改善或者解决个体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罗杰斯提出的“患者中心疗法”。但是,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人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在研究个体的时候,一定要将个体放置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全面的研究,并且系统地分析在此情境中个体的行为。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主要表现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环境之间产生的疏离感,即为个体自身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两大类。留守儿童大多以学校为主阵地,因此采用以学校为基本依托,整合家庭、社区、社会的多方面资源提供专业服务,是舒缓甚至是消除留守儿童孤独感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发展比较缓慢,由于一些学校教育的制度性原因以及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职责不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并没有在学校中有所体现,更何况是学校社会工作岗位所发挥的作用。基于文献,大部分学者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解决,更多的是采用个案分析与介入的方法,针对个别有强烈孤独感的留守儿童,将其作为案例进行诊治,但是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进行介入手段和方法的研究的学者甚少。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在学校学习为主,因此从学校层面,发掘学校社会工作的人才,来解决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等心理问题是十分有效的。

(二)具体介入途径

1. 改善自我认知

从个体的角度,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孤离是对自身的不自信。因此,留守儿童要改善自我认知,即正确认识自我,正确面对孤独,发展健康人格。学校社会工作者应以留守儿童的个人作为工作的入手点介入。从个人角度,学校社会工作者非常了解不同阶段的孩子的人格特质,与留守儿童可以充分建立信任关系,并针对不同的留守儿童开展不同形式的工作,通过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给予留守儿童鼓励与支持,改善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根据优势视角理论,合理发挥留守儿童的个人优势和社会优势资源等。其目的都是让留守儿童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面对孤独,让留守儿童在自我认知中缩小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帮助留守儿童走出消极的孤独感心理困境,使得留守儿童能够在自己所处的環境中健康地成长。

2. 改善对他人的认知

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人际孤独是由于对自己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因此,要根据所相处的人际关系以及交往环境,有针对的代入情境进行介入。从家庭层面,学校社会工作者要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的基本情况,开展家庭的个案工作。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亲情的缺失是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成长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学校社会工作者要清楚的意识到父母关爱缺失所带来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工作,改善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良好的感情。通过与留守儿童父母的交流,来调节留守儿童接受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改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心理。从同辈群体以及学校层面,学校社会工作开展小组社会工作来促进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之间的人际交往,从而降低父母关心缺失产生的孤独感等心理。学校工作者本身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为一些特质相近的留守儿童开展成长小组的工作,通过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改善留守儿童对他人的认知,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01).

[2]卓庆.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2).

[3]于凤花.人本主义关于孤独感的理论探讨[A].华中科技大学.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华中科技大学:美国科研出版社,2011.

[4]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田媛,范翠英.同伴关系的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01).

[5]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07).

*本文系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状况的研究与分析——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201710320019Z)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2篇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五个一“社会实践,我主要参加了留守儿童帮扶。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加强和巩固教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关注的重点对象。而我在与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感受着他们的生活与心理,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留和心理状况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被送到了当地的寄宿学校,有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虽然在生活上能够有所照顾,但是在学习上,年迈的爷爷奶奶给予不了任何辅导。留守儿童遇到学习问题时,采取向老师求助,自己解决的人数只占到25%。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去父母的约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爱,失行为散漫。一些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情绪忧郁低落。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闭,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接受他人善意关怀等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上产生了严重的缺陷。诸如他们性格孤僻,情感相对冷漠;进取心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差,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等。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乏、心态失衡

71%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儿童有时会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

(二)习惯不良、学习较差。教育单调、安全难保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

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暇照顾子女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给孩子物质和对孩子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陋习,甚至导致了一些“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的产生。

由此,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帮助他们,我觉得:

1、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2、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3、学校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护。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3篇

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全面纳入整体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之中,是一种具有全局视野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

引言:面对社会主义建设轰轰烈烈,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孩子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面对这样一群孤独无助的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心灵的呵护。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时代发展的强烈要求。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心理健康

一、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现状,发展趋势,监护及家庭教育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孩子被留在家里,出现了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

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长期与子女分离,缺乏联系,导致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产生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孤僻不合群、逆反心理重等心态,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长期的分离状态,导致家庭教育存在着空洞:

1、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不高;家长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对子女的教育时间少,甚至无暇顾及;

2、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渠道不通畅,父辈与子辈代沟严重;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概念落后,缺乏提高学习的动力、时间和途径,家庭文化气氛不浓;

3、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言教与身教相矛盾。

此外,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问题颇多,主要有隔代监护型,上代监护型即父母的同辈人,自我监护型即自己管教自己等等。

- 1 -

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内心缺少安全感等、学习动机不足,自控力差,容易出现问题,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 ,甚至导致人格和道德缺失。任性、冷漠、内向、孤独、叛逆等心理问题出现成了必然事件,问题少年由此而生,给青少年,给社会带来的极为严重影响。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解决对策

所谓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

然而,面对留守儿童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任性、冷漠、内向、孤独、无奈是不是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呢?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负担,让他们积极融入社会,与社会协调相处,塑造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格形象,形成一个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成了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观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孤独无助,远离父母,缺少关爱,缺少温暖,缺少保护,孤独胆怯,无人看管,自由散漫,心理极端,行为怪僻。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感越明显。

2.存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

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教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

4.逆反心理严重。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二)面对如上问题,该怎么办,怎么解决?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作贡献。第一,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二,建立家访制度与家长学校。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第三,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对辅导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可以使留守儿童的朋辈辅导小组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3.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

童的健康发展。首先,要调查留守儿童的人数、住址、年龄、家庭情况等,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环境,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在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引导,如通过活动来赞扬并鼓励其继续发扬自律、自强精神 。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5. 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负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能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三、研究留守儿童的意义及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儿童将是建设的主力军。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问题,将会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带来更大的力量。

(二)国家政策法规依据

《义务教育法》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发展,就必须加强留守儿童教育,使他们能享受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认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基本属性。并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见,

一个只有具有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学习能力的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关注他们,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智新 · 关于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J].教育前沿 , 2009年第5期

[2]曹绍平, 陈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对策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年11月4日

[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N].宿迁日报,2008年12月3日

[4]陈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 [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 第04期

[5]马勤·浅谈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9期

[6] 朱骏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新趋势[J]. 教育导刊 ·幼儿教育,2009年04期

[7]杨素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基础教育参考,2004年第7期

[8]李生兰 ·幼儿家庭教育 [M].2006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M].心理科学,2005年第2期

[10]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 ·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2002年第4期。

[11]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 2004年 人民出版社

[12]刘金明 ·青少年的心理与咨询[M]2003年 天津教育出版社

[13]李生兰·学前教育学 [M]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4]桑标·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M] 200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15]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www.lylsxxxx,net/artcle-show.asp

[16]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9] 杨振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4篇

一、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总辅导员负责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健全制度,开展活动

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在团支部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等。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建立健全家校联系。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与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3、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定期开放。在学校少先大队的统一组织下,孩子们可以在留守儿童活动室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真正成了儿童学习活动的乐园。

邀请医护人员为留守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关爱孩子的健康。开学刚刚一周,学校邀请袁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和医护人员免费为校区全体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检查的项目有量血压、量身高、测视力、测肺活量、量胸围、五官检查等,并对儿童建立健康体检档案。医生们一边为孩子检查,一边宣讲着儿童保健知识,极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孩子们在检查中没有丝毫胆怯,有的是感受到的温暖。

另外,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5篇

年青人外出务工,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留守儿童的成长却令人担忧。除了吃饱穿暖以外,孩子各方面教育均比较缺乏,导致他们的问题越来越多。据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他们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性格方面,70%左右的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会替别人着想,经受不起挫折等等,并引起了行为上的较大偏差。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出现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

在对我校及周边社区2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25%的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8%的孩子经常给父母打电话;14%的家长每月回家一次;66%的家长一年中回家两三次;36%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出去后再也没回来过的占1%。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

调查结果表明,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孙辈往往疼爱有余教育不够。他们更多关爱的是孩子的衣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则显得比较无力。5%留守儿童是由亲戚做监护,还有3%的是由朋友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这部分监护人通常采取通融政策,该管的不好管太严;管不了、没办法的,就干脆不管。只要孩子平安、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很易出现思想偏差,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习的压力大

“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学习因而显得困难重重。现在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开设的课程多,缺乏家长辅导督促的留守儿童学起来就更加吃力,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缺乏自信。

4.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力差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常常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成因,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让孩子感觉家长就在身边。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即使家长自己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也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天天联系,经常交流!关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想法,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恰当地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曾有位留守儿童的家长是这样和孩子沟通:每日固定时间给孩子打一通电话,关心孩子的衣食学习。并且每周给孩子深入交流一次,帮助孩子整理遇到的问题,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做人的道理。另外寒假暑假他也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和自己一起住。有空还带孩子出去走走,增加孩子的见识,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懂得更多。这样一直持续了五年。五年来,家长不仅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和孩子的情感深厚,促进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而这个孩子也很一直活泼开朗,甚至比很多不是留守儿童的学生还要优秀。

二、加强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的直接管理者,监护人的管理态度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发展。家长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经常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有助于双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达成共识,促使监护任务的落实,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和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经常交换意见,不仅能了解孩子的在家的行为动向、思想意识,而且能让老人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发现问题,双方还能及时梳理,商讨出更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和照顾孩子的亲戚朋友经常交换意见,则能更了解自己孩子的为人处事,还能让监护人明白家长的教育意愿,达成教育共识,促进对孩子教育落到实处。

小超2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从此他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每天在田里忙着,小超要么跟着爷爷奶奶到田里玩泥巴,要么自己和差不多大的孩子四处玩耍。4年之后小超上一年级了,妈妈回来带他去学校报名,发现小超行为习惯很差,爱说脏话,爱在地上爬着玩……一说他,他还很不高兴,倒地就打滚。妈妈问奶奶,奶奶说他一直都是这样,哄哄他就好了。妈妈心里很难受,找回孩子的爸爸,坐下来和父母彻谈了一天,让年迈的父母明白了除了照顾好孩子的衣食健康以外,还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思想行为,严格教育。并且给父母提供了一些自己认为适当的教育方法。在儿子媳妇的时时提醒下,爷爷奶奶加强了对小超的行为习惯教育。一段时间过后小超说脏话的次数明显减少,衣服也干净了很多,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三、创设恰当的挫折情景,培养留守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

当今的儿童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他们无所适从、惊惶失措。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遇到的问题比同龄孩子多得多,遇到困难时又常常缺乏家长的及时指导,因此培养他们的受挫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在教育中,我们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留守儿童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生活中常常发生的各种突发问题。

留守儿童王小虎,一个特别爱哭的孩子。语言课上老师教写“会、写、认、识”四个字,多数小朋友写完出去活动了,而王小虎和另外两个小朋友却还在心不在焉地写着,老师督促他们写字要专心。一会儿,那两个小朋友也写完了兴高采烈地出去玩了。王虎一看,教室里只剩自己一个孩子,开始着急了,低头自己写着写着哭了。老师知道他自尊心强,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也知道他的动手能力比较差,不喜欢写字。老师轻轻地来到他身边,并没有责骂他,而是微笑着鼓励他说:“今天你写字很用心,还有两个字就写完了。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写得快一点,和其他孩子一起出去玩”。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不多一会儿,王小虎也写完了,开心地和伙伴们玩了起来。以后的日子老师只要发现他写字有一点进步就在班里表扬他,发现他有问题就耐心地帮助他。慢慢地王小虎不怕写字了,写字的速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四、交给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的能力。

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然而儿童之间发生冲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好冲动的儿童尤其是如此。留守儿童由于常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疏导,常常比较冲动,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把矛盾激化、放大,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出于比较紧张、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尤显重要。

培养留守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抓住机会,教会留守儿童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比如,对于那些情绪容易冲动的同学,可以让他请一个稳重的同学在自己情绪冲动前提醒自己;在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能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有助于和其他孩子和睦相处,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五、交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往。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重视,因此不可避免要与他人进行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而多数留守儿童内向,不善于表达和沟通,受点打击,闷在心里,关在屋里,不愿见人。长期下去,思想压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长。所以,让留守儿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流,首先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同时,让他们明白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懂得体谅他人。再次,要让留守儿童学习一些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最后,要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能够适当迁就别人,随和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迁就是有限度的,随和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6篇

(一) 亲情缺失导致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 有的几年不归, 有的音讯渺无, 他们从小缺少父母关爱, 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 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 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从调查结果看, 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沟通方式大多是通过电话, 有的两三个月一次, 有的半年或一年才一次, 有的甚至几乎不通话。在电话中, 大多数父母也只是简单地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身体情况、有没有听爷爷奶奶的话等一些较浅层次的问题, 而对于孩子的心理需求、情绪变化和性格形成等方面则往往注意不到, 因此许多孩子反映“好像跟父母没什么话好说”。

“爸爸、妈妈, 我好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是不是不要我了?”在一个留守儿童的日记中, 孩子这样呼唤。“我不要衣服和食物, 我要爸爸和妈妈!”一对外出打工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 经常买些漂亮衣服和好吃的东西寄回或托人捎回家, 没想到孩子却是这样说的。

(二) 缺乏管教力度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

根据我们对学校教育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 学校及教师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存在着很多困难, 87.4%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比父母在家的孩子教育难度要大得多”;同时有78.5%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 孩子的品德行为比正常孩子要差得多了”。某农村中学校长介绍说:“在学校所有班级中, 每个班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中, 大部分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行为失范问题在初中阶段的男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他们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 大部分都在学校住宿, 有的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以致道德观念滑坡和纪律意识松懈, 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某中学一位男生本来学习成绩不错, 每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自从父母到外地打工去了, 孩子一个人在家孤独无聊, 就经常邀请社会上游手好闲的小青年来家里喝酒、赌博, 由于害怕父母知道了要受到惩罚, 于是在那几个小青年的唆使下, 竟然干起了蒙面抢劫的勾当, 很快被公安机关抓获, 父母知道后, 悔恨交加, 但为时已晚。

(三) 留守儿童倍感孤独, 尤其渴望各方关爱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愿意向别人吐露心声, 几乎所有的留守孩子都表示“很孤独, 特别想爸爸妈妈”。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 留守儿童们往往显得更加内向、孤僻、偏激。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10%的孩子会把心里话对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说, 有90%的留守儿童会把心事藏在心里, 谁也不告诉, 久而久之, 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产生。

我校留守孩子珍珍特别想外出打工的爸爸, 经常睡到半夜要找爸爸, 有时候做梦还会喊“爸爸救我”。白天的时候, 珍珍经常盯着电话发呆, 接到爸爸的电话就很高兴, 可当她爸爸回来时又认生, 躲在一边不出声了。令人心酸的是, 有一半的留守儿童表示:“想和父母一起在打工的城市生活和学习。”另有一半的留守孩子不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原因则是“城里上学太费钱。”

我校留守儿童东东说, “以前爸爸在家的时候, 爸爸妈妈一起干活, 爸爸还经常和我玩。现在爸爸走了, 我觉得妈妈的脾气越来越坏。她要干很多的活, 里里外外的事情都忙不过来, 根本上就顾不上和我说话。”

二、解决对策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产生和长期存在, 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等体制不合理、不完善的产物。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 这是每个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权利和要求。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更是每个儿童的基本权利和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 数以千万计的年轻父母在外出打工时, 不得不做出与自己的孩子相分离而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照管的选择。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必须从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 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这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教育专家建议, 作为父母, 应该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 尽可能降低母亲的“外出率”。一般来讲, 如果父母双双外出, 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比较大;但如果有父母中的一方尤其是母亲在家, 影响则要小得多。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填充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 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同时教师应增加与留守儿童的接触机会, 及时进行角色上的转换, 即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变为对孩子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各方面均有关照的临时父母。

留守儿童的大规模产生和存在, 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现象。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尚未全面展开, 导致对留守儿童状况的了解十分有限, 决策缺乏依据。但是, 留守儿童面临的很多问题, 比如社会普遍关注的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品格修养问题、教育管理问题等, 都必须依赖更深入的专门调查资料来进行分析。我们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及对策研究。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 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各有关方面应相互协作, 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学校尤其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前途理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将他们面临的具体问题放在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首位,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克服心理障碍和不良倾向, 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刻苦钻研、努力学习, 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地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的落后地区。当前要重点关注这些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大力推行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和学校, 尤其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法纪、前途理想和心理健康教育, 让他们在老师关爱、同学关心、同伴互助的温馨环境中健康成长, 让他们在社会支持、学校重视、家长放心的和谐环境中同步发展。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 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 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 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 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 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因此,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和高度重视。

上一篇:风险模型工程审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数理时代经济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