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

2023-09-20

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第1篇

同学说:我是自恋狂,而我却不以为然。在偶的字典里,自恋的最权威的解释就是:超级自信,而自信是褒义词,所以说,自恋当然不可能是贬义词啦!So I love it。

我常对着星空想:生活中有什么元素呢?星星对我说:有快乐,苦闷,孤独,乐观,悲伤,笑容,还有一些无趣。我认为他还少了一个,少了一个最重要的,那就是自信。

自信在一个人的悠悠岁月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其作用可见一斑。偶虽只经过十四个春天,但我很清楚的认识到:自信无敌。

在我从小学到初中的这段时间里,我始终保持一颗自信的心,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绩,才有今天给《创新作文》投稿的勇气。我自信,将来我一定能成为中国的“啤酒盖子”。可偶的那些同学,好像都从门缝里看我,一个劲的向我泼冷水,要知道,当时正值腊月初八,我当时好像被冻成了“冰棍”,可偶自信呀,偶的自信是火热的,所以是它融化了冰块。所以,我说:自信无敌!还有,因为偶是乐天主义者,所以,我的牙齿整天暴露在空气中(我真担心,它有一天会氧化),上课也是这样。那次,老师因为感冒,身体有些不适,无奈只有请假休息几天了,那天,老师正在教室宣布这一消息呢,我看老师那狼狈的样儿,心里乐开了花,可嘴却不合时宜的笑出了声,老师狠狠的瞪了我足足十秒,我的血压直冲珠穆朗玛。下课后,我不负众望地在众多老师面前,尴尬的享受着老板的吐沫攻击。我当时就很疑惑:老班是不是真的感冒了?

老班不论三七二十一,先从“海南岛”扯到“黑龙江”,又从“黑龙江”扯到了“帕米尔”,接着,不论飞机票有多贵,又扯到了“山东半岛”,最后,扯到我的成绩上去了。

我知道,上次考试,我才考了第十六名(我们班总共二十二个学生),当时是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老师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有小扯到大,差点把我的眼泪给扯下来。

几个小时后,也可能是几天以后,具体多长时间我也记不太清了,因为偶的大脑由于长时间被“轰”,已经有些神志不清了。我头重脚轻的走在路上,自信告诉我:没事,你是最棒的。于是,大脑立刻来电,偶又恢复了往日的疯狂。所以,我说:自信无敌!

来吧,让我们一起拥抱自信,让我们一起大喊:

自信无敌!

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第2篇

我们的国家正处于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从古代到现代,国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稳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奔入小康阶段,文化自信是一个我们国家或是个人对自己充分肯定和对自己的认知。中华民族的坚毅和自信对我们发展自身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或是其他国家的文化建设,都是一个国家屹立不倒的根本,是支撑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重要基础。

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其自身的建设,成立,发展都有特别重要的联系,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中华民族的文化五千多年,我们的祖先通过他们伟大的思想,行动,勤劳和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关键。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穷无尽,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我们所要珍惜的根本,是我们继续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做到“扬弃”。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我们不仅要从以前的文化中汲取文化滋养,而且要努力促进文化的改进与创新,让我们继承的文化拥有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要有新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从自身做起,树立自身的文化自信,每个人做到就是在促进社会的文化改进与创新。传统文化和现今应该继续对外开放,所有这些都壮大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我国文化竞争力,为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坚持发展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信心,要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身生命力充满自信。我们要坚定的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继续发扬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优良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浓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中华优秀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发展,坚持树立,坚持保持好所有的优秀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繁荣;坚信我们能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保障我们的文化安全,我们传统文化容纳百川,中国文化,更要拥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第3篇

一、文化自信建设需要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

(一) 文化自信建设需要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文化自信建设的源泉。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是文化传承的来路。中国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 对于中华民族人文素养、国民性格、行为习惯的形成重要的影响。对传统文化需要倍加珍惜, 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要让古人讲现代的话, 让古籍利用现代技术复苏, 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充分展现, 古人的智慧侵润现代人的生活, 满足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更好的体现文化的价值体现。文化自信应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传承的沃土, 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高度认同。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自信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批判和吸收, 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现代化转化, 文化自信建设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二) 文化自信建设需要借鉴人类优秀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 不是要搞自我封闭, 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 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 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1]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文化需要相互借鉴, 需要交相辉映, 世界文化多元多样, 文明是丰富绚丽的, 需要我们解放思想, 不搞封闭主义, 不搞大国文化沙文主义, 尊重各国文化, 新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 充分体现出文化的互补性和多样性, 文化自信建设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 择善而从, 取长补短。文化自信建设需要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走出去就需要更多的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 习俗、风土人情等加深了解, 深化合作。文化是沟通的桥梁, 对于外来文化需要敢于接受, 勇于面对, 善于使用。文化自信建设需要多种优秀文化的支撑, 因此文化自信建设需要借鉴外来文化, 丰富文化建设的内涵。

(三) 文化自信建设需要借鉴现代文明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进步史, 同时也是文化不断更新, 不断适应社会需要, 不断进步的历史。的不断现代文化是工业社会以来产生的新的文化, 是相较于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等而言的。现代文化伴随着工业发展逐步形成, 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自由性的特点, 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孕育和发展, 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文化。文化自信建设是建立在现代文化和文明基础之上, 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吸收借鉴现代文明, 现代文化中追求的民主、科学、开放、包容的文化思想, 有利于促进文化的繁荣昌盛和文化的创新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 便捷性的文化需求增加, 时间的碎片化意味着文化也具有碎片化的发展趋势, 新时代文化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的文化类型, 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文化自信的建设需要关注社会的变迁给出的时代课题, 文化自信的建设也是文化不断适应和满足现代化的需要, 体现文化价值的过程。

二、促进我国文化自信建设机制

(一) 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构建文化自信建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2]新时代文化建设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文化自信的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南。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中, 在对外开放的改革历程中, 在面对价值理念多元化、利益追求多样化、思想领域复杂化的历史背景下, 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造成一定的冲击, 思想领域造成一些混乱, 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需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文物主义历史观来指导当前的文化自信建设, 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建设体系。

(二) 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指明文化自信建设的方向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文化繁荣昌盛, 关系人民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的提升。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 新时代文化建设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的领导, 为文化自信建设指明方向。实践证明, 只有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发展创新, 才能充分发挥重要作用。

(三) 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理念, 奠定文化自信建设的基础

文化发展的绵延不断,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要, 新时代文化的发展需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 讴歌时代, 歌颂人民, 文化要鞭挞假丑恶, 传递真善美。文化的发展需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 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 丰富文化的形态, 文化的发展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为文化的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文化按照“三贴近”原则, 要接地气、聚民起、扬正气, 奠定文化发展的基础。实事求是, 去伪存真的原则, 蕴含着光辉灿烂的文明, 需要深入挖掘, 不断加深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 促进文化蓬勃发展。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精神纽带。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多灾多难, 面对世界格局的变迁, 没有顺应时代变化提出的要求, 民族遭受重大的磨难, 文化遭遇前所未有曲折发展, 西方文化作为“优势”文化强势进入中国。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现代文化, 如何构建文化自信的体制机制, 让中华文化在21世界依然发挥出积极的生命力, 引领力, 凝聚力。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机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合理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N].人民日报, 2018-11-16.

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第4篇

笔者及课题组成员专门针对当代高职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及文化自信现状开展了调查。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 当代高职生对待传统节日文化的漠然根本原因在于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以及西方节日文化的实质及内涵缺乏认知与思辩。

(一) 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认知缺位。

自知者可以自明, 自明者可以自觉。然而, 当代高职生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仅停留于表层, 将节日看作是放假、消遣的时机, 将节日文化简化为“回家吃饭”, 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核缺乏深刻的认知。

(二) 对西方节日文化缺乏思辩。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报之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心态, 年轻人喜欢过“洋节日”本是一种“生活的调味剂”, 就如同当今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过“春节”一般, 然而当代高职生对“洋节日”的热衷中却折射出了一种“盲从”的心态, 他们对于隐含在西方节日背后的宗教文化知之甚少, 只是盲目跟风和追赶潮流并盲目地崇拜在“洋节日”的“现代性狂欢中”所崇尚的“个性”与“自由”的价值观。

二、影响高职生接受传统节日文化, 涵养文化自信的因素分析

(一) 全球化对传统节日的冲击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 体现着旧时人们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例如, 家家户户唯有在春节时才能够吃到肉, 女儿家唯有在元宵节那日方可走出闺房玩乐等。然而,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中, 伴随着全球化所带来的时间与空间的“零距离”以及资源的自由流通与共享, 传统节日中人们的满足感被大大稀释。

另一方面, 无论是以“家族和睦”、“敬祖孝先”为核心的“和善文化”还是以“忠君爱国”、“民族团结”为核心的“家国情怀”都体现着中国人对于家庭、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责任与担当, 有着深沉的历史厚重感。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 西方节日也在中国开始流行, 相比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厚重感, 西方节日的狂欢性主题更容易吸引当代中国年轻人。

(二) 传统节日的仪式简化

作为中国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 “春节”有着一整套丰富的节日习俗或者说是节日仪式, 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 人们更加追求效率, 那些看似无用的“仪式感”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对于高效务实的现代人而言, 扫房找个小时工更省力、年夜饭到饭店或者从饭店打包年夜饭更高效、拜年通过短信、微信、电话更方便。琐碎的节日“仪式”被简化了,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期待也变淡了, 毕竟没有了仪式感的节日已与平常的日子没有什么区别。

(三) 学校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承重视不足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倾斜于技术技能的培养而缺乏人文素质的培育。有关传统节日文化及传统文化的知识仅在一年级开设的“两课”的相关章节中有所涉及, 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德育修养与政治理论知识的内容, 不可能全面系统地阐述传统节日文化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 由于学校的技能导向, 高职生普遍缺乏传统文化底蕴, 很少主动涉猎传统文化知识, 或兴趣缺缺, 或无从着手。缺乏传统文化的滋养必然无法深刻认同传统节日背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尚和合以及家国同构的价值观, 也无法体悟在传统节日仪式中代代相传的“家族和谐, 民族团结”、“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天人合一, 尊重自然”的民族信仰。

三、高职院校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涵养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一) 充分利用德育课堂主阵地, 加强传统节日文化认知

德育课堂一直是培育高职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主阵地, 充分利用德育课堂, 加强高职生传统节日文化认知及传统文化素养, 不仅需要思政教师的努力, 同样需要其他人文课程教师的参与。对思政课而言, 教师应更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和辩证思维方式的培养, 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及与时俱进, 让他们通过学习感受到在精神信仰上与古人相距并不遥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民族信仰依然广泛适用于现代社会。另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中华民族的过去与现在, 并在大量的事实与案例中逐渐建立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信仰的自信与自豪;在建立起对民族信仰的初步认知及文化自信的情感基础上, 积极开设相关选修课程, 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接触传统节日文化及其所展现的民族精神与信仰, 进一步夯实高职生文化自信的根基。

(二)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 涵养传统文化素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微信及微信公众号业已成为当代高职生与人交流及获取信息的普遍方式, 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及时性和广泛性特点,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在校园微信公众号开设《我与二十四节气》、《我们的节日》专栏, 依据时节推送文章, 让学生及时了解到有关节日的文化知识, 并通过开展以节日为主题的征文及摄影展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体验与认知过程中;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构建一个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平台, 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 随时学习并了解到传统文化, 进一步涵养传统文化素养, 增强文化底蕴。

(三)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平台, 增强传统节日文化认同

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 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环节, 增强高职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 高职院校首先要依托现有的学生社团并融入相关的传统文化要素。

例如, 笔者所在学校就建有礼仪社团、绘画社团和舞蹈社团等众多学生社团, 教师在指导学生社团建设的过程中, 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传统文化的服饰与礼仪融入到礼仪社的活动中, 将国画艺术元素融入到绘画社团中, 将民族舞蹈元素融入到舞蹈社团中等等,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 高职院校可以积极组建国学研究社, 鼓励学生诵读经典, 增强高职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古今交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基础上, 高职院校可举办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学生社团活动展演, 例如春季学期举办端午文化艺术节, 秋季学期举办中秋文化艺术节。有了平时社团活动的充分积累, 学生会更加乐于投入到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之中, 并逐渐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

综上所述, 在以上三大平台的充分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 高职院校要将传统节日文化选修课程、传统文化网络课程以及社团活动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考核之中, 与理论课成绩一同成为高职生“两课”的最终考评结果, 从而真正形成一个以传统节日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高职生文化自信教育体系。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果, 具有显著的文化综合性和大众参与性, 是当代中国人挖掘历史文化基因、涵养文化自信的一座生动鲜活、内涵丰富的精神宝库。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节日,高职生,民族信仰

参考文献

[1]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2] 高嘉.困境与新生--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 2012.

[3] 薛玉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其培养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 2014.

[4] 张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

[5] 陈晓莉.“文化自信”语境下的传统节日文化弘扬研究[J].学习论坛, 2015, 31 (9) :60-63.

[6] 苗瑞丹.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与功能探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6 (2) :67-72.

[7] 项久雨, 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 2016 (10) :18-24.

[8]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 (下) [J].红旗文稿, 2010 (17) :1-9.

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第5篇

一、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新时代背景下全球文化深度交融, 欧美资本思想在我国得以传播, 高校中充斥着负面思潮, 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象凸显, 其原因以及表现可以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

当代部分大学生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存在崇洋媚外的文化心态, 以洋为尊, 唯洋是从。部分大学生在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外来节日到来时极为重视, 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 但却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的内涵知之甚少, 表现出不温不火的态度。部分学生喜欢进口, 摒弃国产。

(二)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与漠视

近年来, 从教育部到各高校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 但活动更多流于主题班会、社会实践、传统竞赛等形式, 学生参与度与受教育面不广, 仍然有部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缺乏信心。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调研报告可以发现50%左右的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 40%表示只了解一点, 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还有待提高。大学生对于传统节日、诗词歌赋、民族音乐以及乐器和书法的了解相对较多, 而对于四大名著、中华戏曲、武术了解不够或表现出低兴趣的状态。部分学生对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淡漠, 对于高校开设的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参与度不够或热情不高。在了解传统文化途经方面, 大部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通过电视、微信等网络平台, 对传统文化常识和相关知识的认识仍然比较欠缺[2]。

(三) 对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缺乏了解与传承

在历史的发展中, 适应时代需求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具有鲜明特征的革命精神。当代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学习与传承不够, 缺乏认同。新时代下, 不同的青年文化冲击着高校大学生,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以及流行语广泛传播, 譬如一些反鸡汤, 扭曲事实的英雄表情包等, 不断向大学生传播着非主流文化价值观, 吞噬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部分当代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度不够, 爱国主义精神淡薄, 缺席升旗仪式、升旗时不庄严现象时有发生,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依靠消费、娱乐等生活方式来暂缓生活学习压力, 缺乏吃苦耐劳、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精神品格。当前高校主要通过思政课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均存在不足, 重视书本内容, 轻视文化内涵, 教师照本宣科, 教学形式单一, 缺乏对新时代大学生吸引力的教学方式, 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态度有待提高, 比如学习只为了应付考试, 上课人到心未到, 期末临时抱佛脚等现象仍然存在。

二、网络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究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3]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国民, 建设文化强国, 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保驾护航。

全媒体时代高校要注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以文化人, 以人育人, 抢占网络思想教育阵地, 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良好作用。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 网络思想阵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网络媒体成为某些国家推行文化渗透的重要工具, 负面思潮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 高校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思想工作。碎片化和快餐式的网络信息接收形式, 爆炸式与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特点, “去权力中心”和“圈层化”的交流方式影响着大学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高校应因时而新, 从因势利导到造势引导, 从虚实结合到深度融合, 强化队伍保障, 壮大网络文化舆论阵地体系, 打造网络文化经典作品与栏目;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重视意见领袖作用。

(一) 强化队伍建设, 提供网络文化建设基础保障

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过硬的政治素质, 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其次思政工作者要具备捕获、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样才可能预见和发现网络文化中对受教育对象产生消极影响的负面信息苗头, 并及时加以解决。如在学生追求个性, 展示自己与众不同, 获取发言权的时候, 反对传统理论到底, 建立新的伦理道德时, 高校应及时引导与干预, 不能让消极颓废的文化有可乘之机, 吞噬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 重视网络文化监管, 重视意见领袖作用

新时代大学生已经是95后大学生, 甚至00后大学生, 网络信息时代发展迅猛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不断动摇着“三重自信”在新时代大学生中心中的地位, 尤其表现在新时代网络媒体带来的大学生道德文化消极颓废、交流文化低俗恶搞、消费文化庸俗化带来的随意颠覆经典、讽刺社会, 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对于当代大学生所呈现出的青年文化, 高校不应放任自流, 一方面应有效整合高校新媒体宣传平台, 加强对校园网络平台, 特别是新媒体平台的监督与管理, 对于网络平台出现的网络谩骂、语言暴力、低俗的个性化表达、哗众取宠等现象要及时引导,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方式, 搭建一个和谐的网络使用环境。另一方面, 要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从早期的论坛版主, 到贴吧吧主, 再到QQ群主以及易班班长, 再到各类主播, 网络小群体的意见领袖百花齐放, 形式多样。这些网络意见领袖依靠虚拟网络成为了新的群体中心,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高校应努力培养一批网络意见领袖,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主流文化消费观, 趋利避害, 不断修正网络出现的负能量, 弘扬主流价值观,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三)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打造有涵养的网络空间

随着移动端口的迅速发展, 人们现在几乎已经离不开移动端口, 低头族随处可见, 文化传播需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在构建网络文化教育的过程中, 要抓住网络“内容为王”的特点, 定点打造一批网络文化经典作品, 抓住重要时间节点, 打造专题网络文化栏目, 合理利用学生粘附性强的社交媒体,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打造一个有文化涵养的网络空间。整合现有的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网络作品资源, 创新性转化现有的文化经典作品, 着力打造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有吸引力的、具有文化自信内涵的原创性的微视频、微电影、歌曲MV等网络文化作品, 撰写有感染力、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推文, 结合重要时间节点, 通过QQ空间、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时代大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广泛传播, 构建网络文化育人氛围,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摘要: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但由于全球文化深度融合, 欧美思潮的不断冲击等原因, 导致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 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以及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缺乏了解与传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5G时代即将来临, 高校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探索网络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探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7-10-2.

[2] 徐冶琼.试析网络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 (8) :50-52.

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第6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全会《决定》),作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吹响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进军号角。深入学习全会《决定》,再次研读《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期刊发的云杉文章《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以下简称《文化“三自”》),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如何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简单地说就是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一、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当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移动传播,人类一直保持着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对我们来说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这种文化自觉的进一步提升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二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说说唱唱、敲敲打打、写写画画,却看不见文化对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之重要意义,是肤浅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却认不清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引领、推动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文化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则是短视的。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还应当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认识,对每个人都应当是一种“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并且是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涵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这才是我们所讲的高度文化自觉。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如果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那么它必然是一砖一瓦、一层一级建造起来的。文化大厦建造的主体,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伟大人民。文化大厦建造的过程,是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续传承、接力推进。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传承者。其中那些思想觉悟深、创新能力强、文化造诣高的人,就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代表人物和文化大师、文化大家。诚然,文化发展的历程,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向前的过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有曲折、有断层甚至有毁灭的可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文化进步推动者责任担当的艰巨和使命履行的艰难。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走过了五千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有多少人奉献了青春激情,有多少人饱受了屈辱艰辛,有多少人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在当代中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已经庄严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思想文化的新解放新创造,为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面貌,重塑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疑要表现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觉。这种责任担当,应该是一种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是一种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条件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担当。

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责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信念、信心。对文化的认识、态度是否正确、科学,不仅关系着文化的现实发展状态,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开放包容、继承创新,既不搞全盘西化,也不搞文化复古,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容而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但在当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深刻纠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背景下,各种形态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远远超过以往,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正确看待过去的文化和现在的文化,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三自”》指出: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保持这样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简单明了地讲就是三句话: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对待自己的文化,那种蔑视传统的看法,那种数典忘祖的做法,实在是要不得的。特别是一个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在文化上尤其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讲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只讲孔孟,或者大多讲到两汉唐宋明清文化,而对近现代历史文化、对红色革命文化,却视而不见或少有提及。其实,十九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创业的建设实践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锻造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创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宝贵财富,同样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那种消解红色经典、颠覆英雄人物、亵渎革命传统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反文化行为;那种看不上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看不见中国非凡发展成就、看不到中国文化空前繁荣,其实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当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进行理性的审视和科学的分析。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重要的是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之上,摒弃糟粕、保留要义、革故鼎新,不断开掘出文化新义、创造出文化新品。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当然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确有过封闭保守的年代,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教训,但开放包容始终是主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了解、包容吸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远胜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傲慢甚至敌视态度。在这个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新时代,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气度和胸怀不会收缩、只会更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开放包容,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坚持文化开放,又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本;文化的包容借鉴,还必须是吸纳基础之上的创新再造。曾经有一种倾向,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似乎主要是对西方文化或者欧美文化。其实,人类文明多种多样,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除西方文化、欧美文化外,诸如曾是古代文明发祥地的中东文化、南亚文化,创造过玛雅文明的拉美文化,还有被古人类学家称为人类起源地的非洲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对外来文化关注的视野越广阔,对中华文化补充的养分就越丰厚。全会《决定》强调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就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推进文化开放过程中,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采撷异域民族文化之精华。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转化再造、创新创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备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气质,这才是在文化开放中发展中华文化的根本之道。

三、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三自”》对“文化自强”的阐述深刻而又透彻:文化自强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强的“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长期以来都称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文化“三自”》率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的远见卓识。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定位于“文化强国”,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这是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基础就是我们党拥有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是全体人民共同期盼的文化自强的合理表达。如何实现这样的文化自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有正确的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有全面协调的整体推进。

第一,要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路径关系全局,方向决定成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就能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这一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的,也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与弘扬。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实现文化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建设发展的文化,必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是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代表历史前进方向、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的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关键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和精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应有之义。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实践证明,文化之于民众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透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国家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力。只有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要有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文化建设,内容为王。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创造是第一要务。这里讲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文学艺术创作,还包括新闻写作、图书出版、理论创新与阐释等多个方面。我国当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其数量和规模可谓历史空前,关键是如何提高质量和水平。应当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开放的时代,新的社会实践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思想、新题材、新土壤。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持正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潜心创作、细心推敲、精心打磨,以更多高质量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来讴歌伟大时代、来激励广大人民。新形势下,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的独特魅力,也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高效的传播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建立更通畅的传播渠道,采用更丰富的传播手段,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对受众的影响更深刻更有效。这当中,还有一个借助科技和市场提升文化传播力的问题。要大力倡导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大力推动利用市场机制和产品营销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文化创造也好、文化传播也好,都必须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无论实现文化自强,还是建设文化强国,都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强盛,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强壮。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优先安排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文化项目,深入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实行大战略引领、大项目带动,以大企业为骨干,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石、人才是保障。各领域文化拔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文化代言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培养一大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还有一个体制机制、动力源泉的问题。好的体制机制来自改革,文化发展动力源于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改革给文化发展带来好的体制环境,是改革给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活力,这已经得到宣传文化界和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同。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思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难题,着力破除文化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文化建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上一篇:档案公司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五年级英语学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