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范文

2023-09-19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范文第1篇

1.1 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落后

现阶段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较为严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没有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效结合,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我国对心理健康的实质性认识还不全面, 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服务意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缺乏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的学习精神。然而,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最终会成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全国各大高校逐渐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1.2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中大多是一些兼职教师,这些教师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却不能掌握教学技巧,不能依照学生的性格、心理和学习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 进而导致很多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没有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反而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比如,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交际代替真实人际,导致很多高校学生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在新媒体时代,MSN、QQ、微信、微博等社交形式不断增多, 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与更多的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交流,而且在互联网上的人际交流大都是采取匿名方式进行,所以很多人可以毫无顾忌的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内心想法, 这也使得互联网成为很多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借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理想选择。但是与此相对应,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很多人在网络世界里放纵自己的情感, 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却疏于表达自己,与现实生活相隔离,进而导致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我评价较低,情绪低落,性格孤僻。对于这种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注意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式, 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学生的网络交际行为。

1.3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指导机构, 并在每个学期都给学生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室,但是,依然有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不健全, 没有足够的资金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作, 而且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矫治,而不是预防,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对大部分正常学生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2完善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引导大学生参加集体社会实践活动

各大高校应该进一步增加校园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校园活动的开展中, 教师可以进行朋辈心理辅导,所谓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心理健康教师邀请受过专业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非专业人士给大学生提供类似朋友和同辈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朋辈辅导员在心理上的帮助, 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此外,学校还可以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宿舍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舍友是他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倡导建设和谐文明宿舍的方式,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让舍友之间相互理解,并在活动中享受宿舍的集体荣誉感,让大学生的宿舍生活更加丰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面对电脑玩游戏,舍友之间毫无交流的状态,以此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2 加强心理辅导课教学

针对大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高,容易自我迷失的问题,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心理辅导课教学, 制定学生应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强化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制,注意自我约束,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行为,让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影响,进而帮助其免受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

2.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学校应该立足于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心理健康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使用新媒体的习惯,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会如何筛选正确的权威性的信息资源,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与此同时,在课堂教课中,应该转变他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歧视,让他们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预防和治疗对策等等,让他们可以有效的应对心理上出现的困惑,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自我调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3结语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为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该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针对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现状,各大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不断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应该立足于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更新心理教育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以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范文第2篇

1 朋辈心理辅导的定义和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经过心理辅导知识与技巧培训的非专业人员 (朋辈心理辅导员) 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情感沟通、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活动,帮助同学和朋友解决日常遇到的心理困扰,推动学生群体的互助、关怀、支持,实现学生“自助”的成长模式。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 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 又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非专业心理咨询”。这种形式的辅导工作不同于一般性质的聊天, 又不及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 但是却能产生专业心理咨询所不及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朋辈心理辅导覆盖面广

专业心理辅导中,一般的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所能接触的学生也只不过是到心理咨询中心来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 心理辅导教师不能主动接触学生, 不了解学生的苦恼和困扰, 他们只能被动地在心理咨询中心等待学生上门。而朋辈心理辅导是在同辈、同学朋友之间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中, 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 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这就将心理援助的覆盖面大大拓宽了。

1.2 朋辈心理辅导简便可行,易于见效

高校中, 学生多以宿舍、班级、社团等集体方式联系在一起, 这就为他们在心理方面相互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与专业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受时间、地域、因素的影响较少。担当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通常是当事人比较要好的同学或朋友, 这些同学或朋友易于接触, 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 从而能够及时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此外, 担当朋辈心理辅导的同学, 往往与当事人共同生活和学习在一起, 对监督建议的实施以及改善环境极为有利, 这些因素都使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1.3 朋辈心理辅导发现问题及时, 能防患于未然

学生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往往不会是一两天就形成并突然表现出来的, 它有一个郁积的过程。当身边的同学有异常时, 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及时发现, 并帮助解决或帮助找相关的辅导教师。因此, 朋辈心理辅导能使学生当前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 为及早发现和诊治学生心理疾病提供信息和帮助。这样能真正起到监督防范工作, 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能够有效地防止校园意外事件的发生。

1.4 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传统校园心理健康辅导模式

由原来的救助式辅导转变为朋辈辅导,传统的心理辅导使学生感到一种做弱者的压力, 再加上由于对心理咨询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偏见, 一些学生不愿意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们求助, 不愿接受心理辅导, 简单的问题往往发展成为复杂的甚至危险的问题。而在一项有关的调查中, 52.65%的人选择有心事向知心朋友倾诉, 93.02%的学生平时经常和朋辈交往。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朋辈之间自然性鸿沟小、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 所以来自朋友的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对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意义重大, 理智的分析、真诚的安慰, 甚至只是一次专注的倾听、一句合理的劝导, 在很多时候都会有助于身陷困境的同学恢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1.5 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朋辈辅导员自身成长

由于朋辈辅导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上岗, 因此, 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 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对自己进行着内部的整合, 也就是说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帮助了自己, 这有利于朋辈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同时, 从事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使大学生寻找到自我的价值, 并收获了成功的体验, 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实现自我提升。

总之,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优势明显的学校心理教育模式, 对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

2.1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实际工作中,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主要由大学生心理协会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学生会干部、党团干部、社团核心人物等学生构成。朋辈心理辅导毕竟不同于同学之间普通的帮助, 它要求朋辈辅导员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所以对朋辈辅导员的招募、选拔、培养和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2.2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广泛深入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让学生对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进而了解心理健康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从而能在此基础上更好的自助、助人;依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 建立基层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力量, 构筑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大学生心理社团为载体, 广泛开展朋辈团体心理互助活动, 构建朋辈辅导和心理团体溶解的氛围。近些年来,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的教育引导和支持下大学生心理协会等学生心理社团逐渐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势力”。

3 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技巧

虽然朋辈心理辅导有时看似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经意的谈心和聊天来完成, 但朋辈心理辅导毕竟不同于平日里漫无目的的闲聊, 它是一种“准心理咨询”。所以, 从事朋辈心理辅导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

3.1 耐心而积极地聆听

耐心而积极的聆听并非是一个被动地听取对方倾诉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引导、积极思考的过程。就是要用接纳的态度, 对当事人的倾诉保持持续高度的注意, 并辅之于适当的提问, 充分了解对方情况, 确立咨询目标。耐心而积极的聆听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被关心, 被温暖, 从而降低心理防御, 创造出宽松信任的氛围, 缓解紧张不安的情绪, 使心理的不快得到宣泄。有时, 仅成功的聆听就能基本达到心理辅导的目的。所以, 善于聆听是朋辈心理辅导员首先要掌握的基本技术。

3.2 情感反映

情感反映是指辅导员理解并反馈求助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辅导员理解并反馈求助者表达的情绪情感, 有助于增长共情和双方感情疏通, 有助于求助者对情感的自我理解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索, 有助于辅导员对求助者表达的准确理解。

3.3 影响性总结

简短总结谈话要点, 引导对方的注意力保证谈话按一定方向进行, 同时也有利于从更深层次、更新角度分析对方所处环境。

3.4 适度的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指从求助者现实出发, 与其分享自己的个人情感、态度、观念、经历, 即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开放”或“自我表露”。适度的自我暴露可以使求助者感到晤谈中双方地位的平等、辅导员的真诚、坦率、尊重、欣赏, 可以形成有效的互助关系从而增强其对辅导员的信任, 增加求助者的自我开放程度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解析

解析也称解释, 指辅导员运用某种咨询理论或自身的经验, 观察、描述、分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实质、原因和发展过程。解析是最重要的影响技巧, 解析能给求助者提供一种新的认识他们问题和自身的方式。解析时应注意要适度, 解析方式要因人而异。辅导员解析的理论依据应尽量与求助者已有的价值取向吻合, 这样有助于求助者对解析的理解和认同, 进而感知自己渴望解决的难题和焦点。

摘要:本文以对朋辈辅导的定义为切入点, 分析了它的特点和优势, 进而提出其在高校中实施的可行性, 探讨朋辈辅导员的实施途径和技巧。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孙炳海, 孙听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 2003.

[2] 陈国海, 刘勇.心理倾述: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范文第3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南,坚持以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为依据,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充分发掘潜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能够克服心理困扰;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负责诚信、友善合群、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不畏艰难、诚实勇敢、情绪稳定、坚韧意志的健全人格;树立人生理想,具备择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培养当代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为适应未来和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为提高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一步推动我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制定本大纲。

二. 总体目标

面对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活泼的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一个受人喜爱的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一个善于创造的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三. 阶段分目标

(一).小学阶段 1. 小学生特点:

1).开始步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和学校管理,接触系统的学习; 2).开始掌握规范的、书面的语言,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的思维; 3).开始有同学、集体的观念,参与集体的学习、活动的生活,有意识的人际心理行为。 2. 教育目标:

1) .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提高学习兴趣、动机和自觉性;逐步提高他们的分析、思维的能力。

2) .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良好的人际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人格个性。

3) .通过课堂教学和班级活动,从理性和感性上塑造他们的乐观、向上、自信、诚实的心理品质。

(二).初中阶段 1. 初中生特点:

1) .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心理逐步成熟和变化;个性形成的关键期;

2).出现青春期的躁动,出现对异性的朦胧感,有自觉不自觉的向往异性的心理;学习上、个性上易于出现两极分化。

3).情感丰富且脆弱,个性不稳定;出现自闭心理,爱好易于转移,易于烦躁;不爱交友,缺乏与父母沟通;认识上、行为上易于出现极端。

4).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自我评价不全面;存在“自我中心”的意识强与社会适应能力弱之间的心理矛盾;有明显的“初中现象”心理,是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危险期。 2. 教育目标:

1)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2) 帮助学生提高情感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意识”,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 4) 培养初中生自重、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及对自我与对外界的评价能力;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三).高中阶段 1. 高中生特点

1). 情感逐步稳定,意志逐步形成,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逐步增强,个性情绪相对稳定。 2). 接近成人,自我意识较强,自信心和意志品质增强,思维能力增强,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3).情感丰富,但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人际交往较广泛,有一定的朋友、异性和父母交往意识。

4).学习压力大,面临升学与择业的双重压力,面临自我发展的问题。 2. 教育目标:

1).培养高中生良好的个性情感,完善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2).培养高中生更为成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去面对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世界及自我发展等问题。

3).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认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交往角色辅导,以正常的心态参与人际交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4).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和升学的压力,进行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的辅导训练,开展考试心理调试和辅导,减少学习、升学和考试的心理负担。

5).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升学或就业问题,开展择校或职业辅导,培养学生具备选择专业或职业的能力,具备克服升学就业压力的能力。

四. 年级分目标与教育内容

一年级目标

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校园生活、集体生活、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培养学生角色意识、群体意识、学习意识、纪律意识和行为规范意识。 ●教育内容(适应、意识、行为) 1. 这是我们的校园 (适应校园、适应环境) 2. 我成为小学生了 (学生意识、角色意识) 3. 新老师、新同学、新朋友 (适应群体、适应集体) 4. 课堂是知识的海洋 (适应课堂、适应学习)

5. 我是一个顶呱呱的人(激发学习自信、激发学习兴趣) 6. 管住自己 养成习惯 (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7. 校园“红灯”与“绿灯” (纪律意识、行为意识) 8. 克服不安、孤独、恐惧 (防范心理困扰)

二年级目标

感受集体活动与学习知识的乐趣,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在好行为、好习惯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意识和集体意识。 ●教育内容(合群、乐学、自我认识)

1. 我爱我班 (集体意识、角色意识) 2. 歉让、友善朋友多 (交友体验、人际交往) 3. “三个和尚有水喝”(群体生活、合作精神) 4. 知识越学越有趣(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5. 谁的发现好又多 (学习方法、学习能力) 6. 告别“小粗心、小拖拉”(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7. 我是好学生 我会做得更好 (自我认识、自我意识) 8. 克服厌学、依赖、交往障碍 (防范心理困扰)

三年级目标

在集体中体验人际交往的乐趣,在学习中品尝解决难题的快乐,在活动中学会调节情绪;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及表现自我的欲望与能力。 ●教育内容(善学、情感、学会关心)

1. 我爱学习 我真聪明 (勤学习、动脑筋) 2. 巧解难题真快乐 (善于学习、挑战难题) 3. 情绪“气象台” (了解情绪、认识情感) 4. 选择快乐

寻找快乐 (体验情感、拥抱快乐) 5. 当我烦恼的时候 (调节情绪、控制情绪) 6. 当小朋友难过的时候 (具有爱心、同情心) 7. 为他人着想 (学会关心、学会助人) 8. 愉快的假日生活 (学会休闲)

四年级目标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对待自己,充满自信;正确对待别人、诚实对待他人,有集体荣誉感。

●教育内容(自信、诚实、集体荣誉感)

1. 我能行 我来“露一手” (了解自信、培养自信) 2. 让大家喜欢我、需要我 (期望自我、表现自我)

3. 人人平等的

说“不”没关系 (具有自信、实现自我) 4. 谁说“我不行” 大家显“绝招”(排除自卑、展示自我) 5. 诚实的花朵 (了解诚实、认识守信) 6. 开放自己、真诚待人 (开朗心态、诚实处事)

7. 别人进步我高兴 班级成败我关心 (排除嫉妒、关心集体) 8. 集体荣誉高于一切 (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

五年级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能干、负责的哥哥姐姐意识;学会男女生的角色意识,初步学会以正常的心态与异性交往;学会自我保护意识、相貌审美意识、幽默生活意识和学习冲刺意识。 ●教育教育内容(角色、交往、审美、幽默)

1. 大哥哥、大姐姐的风采 (兄姐意识、责任意识) 2. 我是男生 我是女生 (角色意识、角色辅导) 3. 男女生

对对话 (异性交往、交往辅导) 4. 让别人接受你的批评 (人际关系、交往技巧) 5. 勇而有谋 急中生智(自我保护意识)

6. 相貌与成功 幽默与快乐 (审美能力、幽默生活) 7. 勤奋与积累 学习与状态 (进入状态、升学准备) 8. 合理安排时间 投入全部精力 (合理安排学习)

六年级目标

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毅力、学习方式和不断进取的意志,获取“一份辛劳、—份收获”的愉悦感;指导学生减少面临升学的压力,摆正态度,迎接考试。 ●教育教育内容(进取、毅力、学习方式)

1. 学习状态的自我诊断 (学习状态、自我认识) 2. 巧识记 反思考 主意多(学习方式、思维习惯) 3. 时间的妙用 (学习习惯、学习技巧)

4. 勤劳无价

毅力无穷(学习毅力、不断进取) 5. 克服考试前紧张情绪 (松弛训练、消除焦虑) 6. 我的小学生涯,骄傲! (总结自我、)

7. 说一声:再见吧,母校! (师生情怀、母校情结) 8. 中学新生活,向往! (中小学衔接、心理准备) 初一年级目标

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提高情感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育内容(独立、情感、个性)

1. 驾驭中学的学习生活 (学习生活、适应环境) 2. 注意力与记忆力 (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 3. 管理自己 控制行为(把握自己、独立生活) 4. 众人拾柴火焰高 (群体意识、自我价值) 5. 做一个快乐的人 (乐观情怀、开朗心态)

6. 做情感的主人 (了解情感、调节情感) 7. 敞开我的心扉 (克服自闭、排除自卑)

8. 消除犟脾气 养成好性格 (情感控制、培养性格)

初二年级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认识青春期的知识和生理、心理变化,正确对待性心理和两性交往,把握青春期的行为;培养学生富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进取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教育内容(青春期、性心理、两性交往、学习品质)

1. 接纳青春 拥抱青春 (了解青春期、青春期知识)

2. 青春期心理卫生 (青春期心理、度过青春期)

3. 友情与爱情 (性心理、性教育)

4. 如何增强交往能力 (社交技巧、沟通能力) 5. 男生女生的交往 (交往道德、交往责任) 6. 与父母长辈沟通 (亲子关系、个性修养) 7. 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格、学习品质) 8.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全面素质)

初三年级目标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意识”的同时,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客观的、全面的评价自己;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和健全人格。 ●教育内容(意识、评价、人格)

1. 自我认识与自我意识 (认识自我、欣赏自我) 2. 客观全面“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自我超越)

3. 人生两个宝:知识能力、个性品质 (知识力量、人格魅力) 4. 自重、自爱、自尊、自立 (独立人格、良好个性) 5.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人际交往、个性品格) 6. 什么是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完美人生) 7. 知识是力量的源泉 (学好本领、学好知识)

8. 向往新生活:面向竞争 迎接挑战 (面对升学、面对就业) 高一年级目标

认识高中阶段,适应高中学习,掌握高中学习方法;学会交往、学会合作,适应竞争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命运,具有社会使命感;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充分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 教育内容(责任感、使命感、价值观)

1. 学习目标与发展计划 (适应高中、适应学习)

2. 学会负责 勇于负责(人生观、责任感)

3. 竞争与合作 (学会竞争、学会合作) 4. 理解他人 欣赏自我 (学会交往、学会理解) 5. 国家命运系我心 (历史使命感)

6. 我是未来的社会建设者 (社会使命感)

7. 发展自我 体现价值 (自我意识、体现价值) 8. 是金子,定能发光 (价值观、使命感)

高二年级目标

驾驭人生、选准自己的发展前程与人生目标;增长智慧、磨练意志,刻苦学习、努力成材,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内容(发展、目标、智慧、意志)

1. 如何掌握学习主动权 (学习动力、学习方法) 2. 创造性学习与发展性目标(创造思维、发展目标) 3. 增长智慧 开发潜能 (智慧开发 潜能开发) 4. 时间的分配、运用与管理 (效益观、方法观) 5. 善于思考 善于学习(学习能力、学习方式) 6. 战胜失败 磨练意志(耐挫力、意志力) 7. 职业能力的自我测定 (择业指导、能力培养) 8. 如何面对压力 (应激指导、压力免疫) 高三年级目标

把握自己的人生,选择发展的道路,面对未来、面向成功具有奉献精神,具有强烈的成功愿望;能娴熟地自我调节考前情绪,完成升学阶段的最后冲刺,能够作出升学或择业的最佳选择。 ●教育内容(人生、奉献、成功、适应)

1. 人生发展计划 (人生辅导、发展指南)

2. 把握“高三” 把握“成功” (合理运筹、把握成功) 3. 掌握系统学习规律 (学习方法、学习技巧) 4. 如何调节应试情绪 (压力松弛、系统脱敏) 5. 关心社会

奉献社会 (适应社会、奉献社会) 6. 推销你自己 (面试技巧、职业辅导) 7. 条条道路通罗马 (面对未来、面向成功) 8. 告别母校 迈向人生 (报答母校、报效社会)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范文第4篇

1 大学生人格发展和培养的基本内涵概述

人格是体格、精神气质、能力、知识、经验和品质等的统称。大学生在人格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有:一是随着年龄增长和生理逐渐成熟, 自主意识更强。二是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三是面对新环境新形势价值观和行为观念将受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更大。

人格是生来的, 并在后天的环境和实践中逐渐形成、完善起来的, 面临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即将踏入工作岗位, 会产生各种人格冲突和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逐渐提高, 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当前大学生正是心理日渐成熟和固化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对社会和未来抱有美好的幻想, 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创伤, 导致心理受挫、抑郁、烦躁和紧张等情绪不同程度地存在, 如果纠正或者教育引导不当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择业观念, 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格发展, 找出影响因素, 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2 大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大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思维模式也没有系统构建起来, 所以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往往以自我感觉为主, 缺乏客观的全面的认识, 自我调整和改变能力偏弱, 造成很多行为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 心态失衡比较严重, 过于自负、浮躁、自以为是的心态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出现失落烦躁情绪, 进而引发过激行为, 人际关系交往日益恶化。二是大局意识较弱, 团队协作能力较差。当今大学生在家庭中往往是独生子女的比较多, 所以骄纵、宠爱的生长环境使大学生在大学时期一旦受到外界冲击和影响就会影响价值判断, 个人利己思想比较重, 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较弱, 不注重团队合作。三是人际交往等方面缺乏经验, 人际关系紧张, 希望被社会认可, 被朋友关怀却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交往方式, 对于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认识不到位, 受挫能力差, 甚至会产生危害社会、报复社会或者自杀等行为。

3 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 具体影响因素包括:

3.1 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方面的影响

大学生的第一成长和教育环境就是来自家庭, 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 在父母的指导和帮助下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认知和行为特性, 父母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发展和培养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 进而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所以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示范行为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和制约作用。

3.2 学校环境和教育文化方面的影响

当学生离开父母踏入校园时, 将面临一种新的环境新的氛围和新的文化, 学校里面的规章制度和校园文化生活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影响非常重要, 学校都有独特的办学理念, 学校的校园文化、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念成为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参考标准。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将会接受时间非常长的学校教育, 学校的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更多的正确认知和体验。

3.3 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

大学时期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以外, 人际关系处理也是大学生需要面临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大学生由于人际关系范围广, 情感交流多, 所以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 人际关系和谐才能获得更强的安全感, 并对日常学习、生活等提高信心, 所以大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方面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处理不到位或者人际关系紧张, 将会增加心理危机感和恐惧感。

3.4 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

大学生除了在大学校园学习和生活, 还要到社会上开展实习、锻炼等,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形势和社会环境, 各种正面负面信息充斥, 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 大学生人格越健康越健全。反之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导致出现厌世等行为。

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大学生人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具体措施

针对可能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全面制定具体措施, 具体包括:

4.1 明确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培养目标, 并落实到具体课程教育体系活动中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对于大学生人格发展都有明确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大学阶段最重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最后一个集中教育阶段, 大学时期加强人才培养是关键, 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 文化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以及道德素质培养都非常重要, 因此要将人格发展和培养的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体系的方方面面, 针对学生实际和课程教学目标, 针对性设计和开发教学内容, 德育教育并重, 营造良好健康正面积极的学习环境, 进而为全面完成人格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从而为更好地就业、贡献社会, 实现自身价值做好充分。

4.2 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内容, 并注意方式方法

在大学生人格培育过程中, 学生的价值观念、社会观念等与自身的定位和认识会产生一定的冲突, 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进而影响对社会的认识和判断,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是最需要教育引导的时机, 教师要善于找准切入点, 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教育、引导, 并且做好示范引导,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行为标准, 并在不断实践中固化行为, 提高综合素质。

4.3 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人格培育方面会受到来自家庭、自身、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这些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人格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和形成的, 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具体的为人处事方法和价值行为准则以外, 还要进行资源整合,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以及家庭方面的力量, 为大学生人格培养打造良好的环境, 进而尽可能将培养、发展和提升理念渗透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人际交往、解压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才能更好地加以引导, 进而实现教育目标, 培养和造就更多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总之高校心理教育教育中大学生人格发展和培育过程中会来自多方面的影响, 只有正视这些影响因素, 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力量, 共同为大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人文关怀, 从而让他们有良好的品格、稳定正确的价值观, 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能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健康的人格, 促进自身素质和技能的全面发展。当前大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失衡现象,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人格发展,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胜男.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6, (05) :87-92.

[2] 苗军芙, 郑海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1) :23-28.

[3] 王建中.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96-100.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范文第5篇

1 目标管理理论概述

目标管理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MBO) ,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实践》中首先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励人们的动机,指导人的行为,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目标挂钩,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目标管理被称作“管理中的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具有下列特点: (1) 重视人的因素。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上下级都参与目标的制定,强调自我控制,即员工在控制自我行为中带有主动性,而不是被迫或者压制着去控制,因而也更具有创造性和工作激情。 (2) 建立目标体系。当组织的最高层管理者确立了总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把目标变成各个部门以及个人的分目标,从而建立以组织总目标为中心的、上下左右紧密衔接和协调一致的目标体系。 (3) 注重结果。目标管理是一种以工作成果来评价员工的管理模式。上级管理者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评价作为对目标实施者进行奖惩的依据,促使人们重视成果,完成目标任务,同时也使考核更为科学合理。

2 目标理论引入到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1 当前高校预备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党员队伍的日趋壮大,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党务工作的一个焦点所在,但目前高校预备党员的教育与管理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思想上重视不够。

一般认为,党员发展过程中已经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考察,在其入党以后被默认为具备较高的素质,从而忽略了对预备党员进行进一步教育和管理。

第二,党务工作中重发展党员工作,轻党员教育工作。

党员的发展具有一套严格而成熟的工作程序,一般能够加入党组织都是要经过层层的考验与选拔,所以,高校绝大部分预备党员表现出较高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能够在师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但是有少数学生入党后素质出现滑坡现象,如有的学生入党后产生“松口气”的思想,缺少继续前进的动力;有的学生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有的预备党员错误地认为党的“大门”已跨进,政治上有“保险”了。

第三,对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缺乏系统完善的制度和措施,尤其是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目前,预备党员基本上满一年都可以按期转为正式党员。大多数党支部对于预备党员的考察仅仅限于一次预备党员党校培训、半年小结和一年小结,到了一年期,就由本人申请转为正式党员。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完善的教育制度和考核措施。

2.2 目标管理理论契合当前高校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

大学生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作为众多管理活动中的一种,具有其独特性,也具有一般管理活动的共性。目标管理是一种根据工作目标来控制被管理对象行动的新的管理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目标的激励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目标管理的三个特点可以为解决当前高校预备党员教育管理提供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其一, 目标理论强调“重视人的因素”,这符合高校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本质需求,有利于在思想上提高对预备党员教育的认识。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是行为科学与科学管理思想的“交合”。一方面,它吸取了科学管理的灵魂,强调目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以目标指导行动,要求把任务转化为目标体系;另一方面,继承了行为科学的精髓,重视人的作用的发挥和人的思想因素的影响,把目标作为联结“人”与“事”的核心要素。在预备党员教育管理中,采用目标管理理论,强调对人的重视,这也是在思想观念上要贯彻对预备党员个体的重视,这要求我们切实重视对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其二,目标管理理论强调“建立目标体系”,这为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尤其是组织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有利于避免“重发展党员、轻教育党员”的做法。目标管理理论强调在管理过程中制定一系列具体可行的目标体系,从而保证了整个管理工作在一定的轨道上正常运行。

其三,目标管理理论强调“注重结果”,这为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思路和评价方法,有利于形成系统完善的制度和措施。在当前高校预备党员教育管理中,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措施,从而也就无法对预备党员进行科学的评价。因此,我们要借鉴目标管理理论相关做法,为高校预备党员教育管理打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基础。

3 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预备党员教育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当前高校预备党员教育管理存在如上所述的一些问题,而目标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高校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那么如何将目标管理理论具体运用到高校预备党员教育管理中呢?笔者将从目标体系的建构和行动指标的确立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3.1 目标体系的建构

高校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预备党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故对其教育管理的目标也是多个方面的。从党员教育的角度来看,其中心目标是提高预备党员的党性修养。

党章是规范和制约党员行为的总章程。党员加强党性修养要以党章为根本标准,特别是以党章规定党员的八条义务为基本依据。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八条义务,从党性修养的角度可以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党员第一条义务规定要求党员加强理论修养。重视理论学习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员成长进步的根本途径;二是党员第二条义务规定要求党员加强政治修养。加强政治修养的关键在于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中央保持一致,积极贯彻维护党的基本路线;三是党员第三条、第八条义务规定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基础;四是党员第四条、第五条义务规定要求党员加强组织纪律修养。党的纪律是党的事业胜利的保证,要自觉维护党的政治纪律,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五是党员第六条、第七条义务规定要求党员加强作风修养。养成良好的作风是党员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也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

根据当前预备党员教育的需要,结合党章关于党性修养的相关论述,笔者采用了建立“目标树”(见图1)的方法来形象地展示当前高校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目标体系,具体如下所述。

从此“目标树”中可以看出,“树干”部分是预备党员的党性修养,“树枝”部分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组织纪律修养和作风修养。这就是说,当前高校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中心目标是提高预备党员的党性修养,而分支目标包括提高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组织纪律修养和作风修养等五个方面。

3.2 行动指标的确立

根据目标管理理论,它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励人们的动机,指导人的行为,从而最终达成组织目标。为了保障这些目标得以顺利实施,还依赖于具体的行动指标。前面我们建构了一个详细的目标体系,为了保证这个目标体系的实现,我们还必须建立相应的行动指标。与以上“目标树”相对应,笔者建立了一个中心指标,四个分支指标。其中,一个中心指标与中心目标相对应,而分支指标与前面的分支目标相对应,由于大学生的一切活动都体现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四个方面,因此我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建立了与前面分支目标相对应的分支指标,从而保证提高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组织纪律修养和作风修养等五个分支目标的实现,最终保证提高党性修养这一中心目标的实现。

一个中心指标是指“十二件实事管理法”。预备党员从入党那天算起,一年后再向组织提出转正申请,即预备期是一年。因此,为了保证实现提高预备党员的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要求每位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必须至少做十二件实事,原则上为一个月一件,其中三件事是能够感动人的或者是影响力较大的。这十二件实事的直接负责人是辅导员,并由党支部书记监督实施。在预备党员转正时,这十二件实事必须交由支部大会讨论,接受广大党员的监督和审核。

四个分支指标包括思想指标、学习指标、工作指标和生活指标。思想指标主要是指预备党员对党的情感态度与奉献大小,包括对党组织的认可程度、是否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支部大会的出勤率,以及在党组织担任的社会工作,对其他积极分子的培养等等;学习指标是指预备党员的学习状况,包括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如个人的学习成绩、预备党员党校培训,以及个人相关专题文章的发表情况等等;工作指标是指预备党员从事社会工作的情况,一个人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是需要一定平台的,担任一定社会工作是一个较好的平台,所以工作指标包括担任干部情况、工作方式方法等等;生活指标是指预备党员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包括群众认同度、班级德育考评得分、参加志愿活动的次数等等。

摘要:本文将目标管理理论引入到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之中, 立足当前高校预备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目标管理理论与高校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机契合, 进而建构高校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目标体系和行动指标。

关键词:预备党员,目标管理,目标体系,行动指标

参考文献

[1] (美) 彼得.杜拉克 (P.P.Drucker) .管理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 梅祥富, 赵顺义, 江永明.机关目标管理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3] PeterF Drucker.The Practice ofmanagement[M].New York:HarperPress, 1954.

[4] Richard D Babcock.MBO as a man-agement system[R].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Conferenc Washington, D.C, 1981:159~16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范文第6篇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内容

1.1 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目的性、计划性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响, 逐步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 为高校学生心理更加全面、更加和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形势发展背景下,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构建课内课外、教育指导、他助自助相结合心理教育体系。在心理健康课程建设过程中, 需要发挥课堂教学中要作用, 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课堂教授和心理训练有效结合, 提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效率, 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逐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结合高校学生存在着的普遍心理问题, 可以采用预防、集中辅导相结合方式, 通过多样化的方式, 诸如, 讲授方式、辩论方式、讨论方式等等, 更加集中、更加系统、更加全面地训练高校学生心理素质, 这样能够有效预防高校学生普遍性心理问题。

1.2 做好高校心理环境优化工作

新形势发展背景下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肩负更大使命, 不仅需要培养高校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状态, 还需要通过有效方式来整个各项优势资源, 做好心理生态环境优化工作。良好校园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间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品质。高校需要重视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活动, 组织高校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的宣传活动中,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讲座, 有效利用学校的广播资源、校刊资源、电视资源、橱窗资源、板报资源等等, 这样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率, 掌握更加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 这样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途径

2.1 明确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新形势发展背景下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非常重要发展时期, 那么就需要树立先进教育理念, 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分析, 心理健康主要是持续性心理状态, 当事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反应, 进而有效处理问题, 这样能够发掘自身潜力。但是心理健康培养过程并不是心理疾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于提升高校学生心理素质, 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学习潜能, 培养积极向上学习心态, 对高校学生人格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同学年学生心理需求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 那么就需要结合教育目标, 采用更加有效调试方式,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有效性。高校学生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学习能力, 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更好的影响。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需要坚持发展原则, 逐步提升高校学生心理素质, 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知识, 逐步优化高校学生的心理品质, 培养高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调适能力, 这样有利于实现高校学生人生价值。高校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过程中, 需要认识到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 通过计划性、步骤性方式来开展教育活动, 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更加积极、更加健康心理素质。

2.2 逐步拓展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高校可以采取自助式心理教育。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分析, 每个个体都具有固有积极因素, 更好的应对困难与逆境, 借助自助式心理辅导、自助式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训练等方式来培养高校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 逐步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肖国兴与针对性。高校可以结合学生学科特点, 做好学科渗透工作, 若是只是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咨询活动, 那么就会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单薄, 那么就需要有效利用一系列可利用资源, 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 这样有利于达成更加积极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实践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高校可以通过体验式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到具体教学中, 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能, 通过拓展训练活动、专题性讲座、团体辅导活动等等, 培养高校学生活跃思维, 激发高校学生内在积极因素, 培养高校学生交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总之, 高校需要树立科学心理素质教育观念,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这样能够有效缓解高校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的压力, 有效消除高校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的危机, 培养高校学生健康的心理观念, 通过多样化培养途径来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心理价值观念, 逐步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有利于实现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更好的发展, 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结束语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并不是偶然发生的, 而是属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那么如何有效解决高校学生心理问题, 这属于长期性、系统性工程, 那么就需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 有效改善管理问题、教学问题, 开展多领域社会活动, 做好心理卫生知识方面普及教育, 那么就可以从学生、社会、学校等领域实现协调配合, 为高校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 需要结合素质教育需求以及和谐校园建设需求, 构建更加完善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预见性, 这样能够根据教育需求来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这样能够促使高校学生更好的学习、生存与交往, 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心灵, 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经济社会日渐发展促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仅影响和谐校园构建活动,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活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校需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工作, 开展素质教育提供重要指导。本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内容作了分析, 提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途径, 为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容,途径

参考文献

[1] 车艳茹, 黄鹏宇, 刘金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基于TOPCARES-CDIO模式的朋辈心理互助体系[J].新课程研究旬刊, 2014 (10) :112-113.

[2] 徐娟, 杨鑫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1) :100-103.

上一篇:麦哨范文下一篇:镇爱国卫生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