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生问题报道分析论文范文

2023-10-02

农村民生问题报道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农村小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户、农村工商户以及农村小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贷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支农惠农的重要作用。农村信用社应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切实加强业务监督和指导,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

关键词:小额贷款;支持“三农”;加强管理;大力发展

农村小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户、农村工商户以及农村小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贷款。实践证明,农村小额贷款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有关支农惠农精神,为更好地发挥农村小额贷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应结合当前农村经济金融形势,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围绕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改进“三农”金融服务做了大量工作,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广度不断拓展,在缓解“三农”贷款难,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应该看到,目前农村小额贷款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了其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机构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深入,等客上门思想仍比较严重;二是业务发展不平衡,部分机构信贷管理能力较低,信贷电子化建设滞后,贷款手续繁琐,贷款操作不够规范,办理效率低,业务发展缓慢;三是对政策的领会不到位、执行比较僵化,一些机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授信额度“一刀切”、贷款利率“一浮到顶”等现象;四是农村信用建设滞后,征信体系尚未建立,担保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消费者金融意识薄弱,部分农村地区信用环境较差;五是原有农村小额贷款制度滞后,利率定价机制不灵活,风险管理缺乏持续性,贷款用途、额度、期限等与农村需求不适应。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小额融资需求已逐步由简单的生产生活需求向扩大再生产、高层次消费需求转变,由零散、小额的需求向集中、大额的需求转变,由传统耕作的季节性需求向现代农业的长期性需求转变,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特征,原有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可见,主动适应农村小额融资需求变化,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是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支持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农村信用社履行社会责任,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选择;是加强农村诚信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抑制非法金融活动,建立良好金融秩序的重要依托。

当前,农村信用社应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对发展农村小额贷款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增强做好农村小额贷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进一步转换经营理念,改进工作作风,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切实加强农村小额贷款的营销和管理,为“三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

二、调整完善农村小额贷款的相关政策

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关键靠创新。农村信用社要在认真总结农村小额贷款工作,借鉴成功运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大力推进农村小额贷款创新,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提出的新要求。

1.放宽小额贷款对象。进一步拓宽小额贷款投放的广度,在支持家庭传统耕作农户和养殖户的基础上,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农村多种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各类微小企业,具体包括种养大户、订单农业户、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农产品流通户和其他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

2.拓展小额贷款用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拓宽农村小额贷款用途,既要支持传统农业,也要支持现代农业;既要支持单一农业,也要支持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各产业;既要满足农业生产费用融资需求,也要满足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流通等各个环节融资需求;既要满足农民简单日常消费需求,也要满足农民购置高档耐用消费品、建房或购房、治病、子女上学等各种合理消费需求;既要满足农民在本土的生产贷款需求,也要满足农民外出务工、自主创业、职业技术培训等创业贷款需求。

3.提高小额贷款额度。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收入水平和信用状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村小额贷款额度。比如说,对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发达地区可提高到10万-30万元,欠发达地区可提高到1万-5万元,其他地区在此范围内视情况而定;农户联保贷款额度视借款人实际风险状况,可在信用贷款额度基础上适度提高。对个别生产规模大、经营效益佳、信用记录好、资金需求量大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在报经上级管理部门备案后可再适当调高贷款额度。

4.合理确定小额贷款期限。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贷款项目生产周期和综合还款能力等,灵活确定小额贷款期限。禁止人为缩短贷款期限,坚决打破“春放秋收冬不贷”和不科学的“贷款不跨年”的传统做法。应允许传统农业生产的小额贷款跨年度使用,要充分考虑借款人的实际需要和灾害等带来的客观影响,个别贷款期限可视情况延长。对用于温室种养、林果种植、茶园改造、特种水产(畜)养殖等生产经营周期较长或灾害修复期较长的贷款,期限可延长至3年。消费贷款的期限可根据消费种类、借款人综合还款能力、贷款风险等因素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对确因自然灾害和疫病等不可抗力导致贷款到期无法偿还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予以合理展期。[1]

5.科学确定小额贷款利率。实行贷款利率定价分级授权制度,法人机构应对分支机构贷款权限和利率浮动范围一并授权。分支机构应在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根据贷款利率授权,综合考虑借款人信用等级、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资金及管理成本、风险水平、资本回报要求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在浮动区间内进行转授权或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6.简化小额贷款手续。在确保法律要素齐全的前提下,坚持“便民、利民”原则,尽量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查时间。全面推广使用《贷款证》,对已获得《贷款证》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凭《贷款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办理贷款手续。增加贷款申请受理的渠道,在营业网点设立农村小额贷款办理专柜或兼柜,开辟农村小额贷款绿色通道,方便农户和农村小企业申请贷款。协调有关部门,把农户贷款与银行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条件逐步把借记卡升级为贷记卡,在授信额度内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贷款便利程度。

7.强化动态授信管理。根据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特点,按照“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程序,建立农村小额贷款授信管理制度以及操作流程。综合考察影响农户和农村小企业还款能力、还款意愿、信用记录等各种因素,及时评定申请人的信用等级,核发《贷款证》,实行公开授信。对农村小企业及其关联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以法人机构或授权的分支机构为单位,推行内部统一授信,同时注重信息工作,注意发挥外部评级机构的作用,防范客户交叉违约风险。对小额贷款客户资信状况和信用额度实行按年考核、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客户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彻底纠正授信管理机制僵化、客户信用等级管理滞后的问题。[2]

8.改进小额贷款服务方式。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贷款营销,及时了解和满足农民资金需求,坚决改变等客上门的做法。要细分客户群体,对重点客户和优质客户,推行“一站式”服务,并在信贷审批、利率标准、信用额度、信贷种类等方面提供方便和优惠。尽量缩短贷款办理时间,原则上农户老客户小额贷款应在一天内办结,新客户小额贷款应在一周内办结,农村小企业贷款应在一周内办结,个别新企业也应在二周内告具结果。灵活还款方式,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可采取按周、按月、按季等额或不等额分期还本付息等方式。对个别地域面积大、居住人口少的村镇,可通过流动服务等方式由客户经理上门服务。提高农村小额贷款透明度,公开授信标准、贷款条件和贷款发放程序,定期公布农村小额贷款授信和履约还款等情况。

9.完善小额贷款激励约束机制。按照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村小额贷款绩效评估机制,逐步建立起“定期检查,按季通报,年终总评,奖罚兑现”的考核体系。实行农村小额贷款与客户经理“三包一挂”制度,即包发放、包管理、包收回,绩效工资与相关信贷资产的质量、数量挂钩。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贷款管理责任考核制度,进一步明确客户经理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加强对农村小额贷款发放和管理各环节的尽职评价,对违反规定办理贷款的,严格追究责任;对尽职无错或非人为过错的,应减轻或免除相关责任;对所贷款项经常出现风险的,要适时调整工作人员岗位,或视情况加强有针对性培训。

10.培育农村信用文化。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依托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尽快规范和完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信用档案。要积极主动加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进一步推广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制度,发挥好农村信用社的主导作用,通过建立“农户自愿参加、政府监督指导、农村信用社提供贷款支持”的信贷管理模式,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把信用村镇创建活动引向深入。要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避免流于形式。对信用户的贷款需求,应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的正向激励机制。结合信用村镇创建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监督和指导

在推进农村小额贷款工作的过程中,各级农村信用社要精心组织,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1.加强组织领导。农村信用社要把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作为长期重要工作,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具体推动农村小额贷款工作。要根据自身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发展规划,指导分支机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阶段性任务目标。应把农村小额贷款的增量和质量作为年度经营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绩效考核。要加强对农村小额贷款客户经理的针对性培训,提高其开拓市场和发展业务的能力。要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督促检查,认真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及时解决具体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要注重争取地方党政部门的支持,特别要充分发挥村委会和支委会的作用,对参与贷款清收工作的地方党政人员、村委会和支委会干部,可根据放贷金额、贷款利息和不良贷款清收等,结合自身经营实际情况,采取适当奖励措施。[3]

2.加强农村小额贷款的风险控制。要继续完善农村小额贷款制度和流程,保证程序到位、管理到位、风险控制到位。全面推行农村小额贷款客户经理制,根据客户经理的营销能力、业务素质、前期业绩和业务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强化对一线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建立充分覆盖风险、成本和收益的小额贷款利率自主浮动机制,合理确定客户经理的贷款权限。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自身管理能力,科学确定客户的小额贷款授信额度,对超过小额授信额度的大额贷款需求,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采取保证、抵(质)押等贷款方式发放。切实加强贷款“三查”,贷前要认真考察借款人还款能力,深入分析评价贷款风险;贷中要严格执行农村小额贷款双签审批制,全面实行贷款上柜台,实现贷款管理与款项发放的分离;贷后要定期深入管辖村镇,及时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生产经营情况,严格监督贷款实际用途。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小额贷款风险的转移、分担和补偿机制,把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与农村小额保险业务结合起来,与当地担保体系建设情况结合起来。要把农村小额贷款主体真实性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对挪用贷款、顶冒名贷款或不符合贷款条件的,要及时采取取消授信、停止放贷、限期收回和资产保全等措施,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小额信贷专题组.小额贷款公司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中国人民银行合作金融机构监管司.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手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农村民生问题报道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课题,新闻媒体在其中将起到交流场、导向标、减震阀、稳压器、粘合剂、推进器、聚合器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媒体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战略作用、价值体现与视角选择的分析与解读.结合新闻媒体探索的实践,阐述了媒体应选择的方向与路径。

【关键词】新闻媒体 社会管理 重要 积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1年5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

加强和创瓶社会管理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社会管理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社会管理必须适应这些新的变化,积极创新。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新闻媒体间的辩证关系

1.新闻媒体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将发挥正确导向、聚合智慧、动员教育、沟通协调、上传下达、化解矛盾的作用。

新闻媒体是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中宣传教育、舆论引导、提振精神的“吹鼓手”和“生力军”,是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必须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各类问题,恰恰是创新与突破的所在。如果新闻媒体在实践与探索中摸索出成功的经验,就能为政府管理部门所用,从而使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新闻工作者,惟有扎根于更深的土壤,细致并准确地感知老百姓的冷暖寒热,在广袤的群众生活中吸取新闻养分,既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充分沟通的桥梁,也反过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一方面为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全新空间与视角.另一方面也让媒体重新审视自己,调整思维、完善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增强媒体与社会的“互动性”与“粘合度”。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可以获得更广的新闻素材,同时增强媒体与公众打交道的能力与经验。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要求记者沉到基层找线索,下到一线摸情况,才能摸清脉络、掌握全局、抓住要点。现今社会管理领域遇到的挑战和难题,正是新闻媒体、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一线寻找答案的用武之地。这也促使新闻界全面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二、新闻媒体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社会管理既要加强,更要创新。要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新闻媒体在这过程中应发挥好五个角色的作用。

1交流场。

社会管理创新,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求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和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利:会问题: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在这过程中,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媒体参与社会管理、推动和谐发展,体现在对城市人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的重视。《武汉晚报》于2003年推出的“社区行”活动.南政府相关部门参加活动,通过咨询、介绍、服务等形式加强了交流。自2008年至今,楚天都市报已先后组织了5次“记者进社区”挂牌仪式,派出多名社区记者,深入到各个社区,与居民近距离接触,在市民与各级党政部门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2011年5月,武汉晨报也推出“记者进社区”活动。记者在挂牌社区挂职当群干,近距离倾听百姓声音,传达民意。在这些过程中.媒体主动打造一个交流平台,从而使得社会管理创新的智慧与点子得以碰撞、交集和提炼。

2导向标。

社会管理创新,对政府部门是个新课题,更是考验。重要的是要为广大群众和社会所认可接受。在这方面.媒体可发挥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正确引导,树立认知。刘云山指出。媒体要“突出宣传保障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落脚点。引导干部群众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目前,社会管理面J临的问题复杂。头绪多,表现更是多样化,媒体的宣传教育、解释说服作用和正确导向尤为重要。

社会管理工作中.媒体必须以各种报道、活动的方式,在社会上树立勤劳肯干、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与财富的劳动者“群像”,从而树立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崇尚劳动的良好风气。

3减震阀、稳压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其中.司法公正、依法办事为公众所关注。在促进司法公开、透明、公正的进程中,媒体发挥着相当积极且具建设性的作用,能很好地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矛盾。

例如,2008年2月,武汉晚报独家报道了汉阳区法院执行局法官李冲三年来为马兰英艰苦讨债的事迹,随后与武汉中院联合开办了“周二之约”法律服务电话热线栏目.每周从全市抽调法官帮助市民解决法律疑难问题.目的正在于架起和谐司法关系的桥梁、为和谐社会构建做贡献,受到最高法院的关注和肯定。

4粘合剂。

社会管理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社会管理要针对可能发现的“漏洞”、“创面”进行及时修补.同时为社会添注润滑剂.增强整个社会的“粘合度”与“融合性”。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和有序。

对于民工、务工人群、大学毕业生中的自由就业群体等这些流动性较强的群落,是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媒体也应参与其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2010年8月16日,武汉晚报推出《10万打工者“捧红”长丰街数十家黑网吧》报道,反映\"10万文化休闲极度贫乏的打工者蜂拥在城市的数十黑网吧中”的状况.引起各界巨大反响。报道所涉及的桥口区迅速行动起来:推出诸多有力举措,丰富外来打工者文化休闲生活。长丰街现象并非个案。武汉是一个有着近200万打工者的城市,还有很多打工者有类似困惑。为此,武汉晚报携手市文明办、市文化局、团市委、市青教办等部门共同发起“新市民学校”公益行动,发动专家学者及普通市民献策献力,以切实有效的行动,共同关爱打工者,助打工者融人城市,成为新的大武汉一份子。

又如,江城“蚁族”作为大学毕业生中的低收入聚居群体.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2010年3月,《长

江日报》联手团省委、省学联、团市委,共同发起“江蚁”安家行动,号召有社会责任感的开发商。向江城“蚁族”提供特价房,为江城的“蚁族”改善居住条件提供帮助。

5椎进器、聚合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等,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减少和化解各种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社会矛盾,让发展带来的增量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才能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媒体参与社会管理进程,就是为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例如,在婚姻问题日益成為一个社会化问题的今天。婚恋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家庭和睦。2006年5月武汉晚报创办首场姻缘会。旨在打造一个具有武汉这个日益国际化大都市地方特色的单身男女交往平台,被誉为“开创了现代都市婚恋新时尚,新纪元”。此后,姻缘会一直以每年数十场的规模持续举办。6年来,武汉晚报举办的各类姻缘会达百余场次,共服务了90多万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和谐。

在武汉,《长江日报》、《武汉晨报》、《楚天金报》、《楚天都市报》、湖北经视等媒体纷纷加入“婚恋相亲”的行列,乐当红娘。在新闻媒体看来。促进都市人婚恋、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择偶观、推动家庭和谐,是一件事关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为加强社会管理注入的一支“稳定剂”。

三、新闻媒体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战略作用与价值体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课题.媒体要在正确认识其重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有效的、积极的战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从新闻报道看,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科学引导、从善如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把好舆论引导的闸门。真正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1强化宣传导向.着重塑造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人的正面形象.形成社会正面认知,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

近年来,一个个感动湖北、感动中国的人物.一批批克难奋进的优秀企业.经媒体报道和宣传.汇聚成一条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大河。这正是所有媒体人“隙望社会、传递信息、凝集精神、助创财富”的价值所在。

例如,由楚天都市报主办的首届暨2009年度楚天传媒大奖2010年1月19日颁奖.长江大学“10.24英雄群体”等16个团体、个人和企业获奖。2011年1月11日,第二届暨2010年度楚天传媒大奖颁奖,“信义兄弟”等18个团体、个人和企业获奖。“楚天传媒大奖”的创设,就是为了更好地通过舆论引导来担当社会责任,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放大典型效应,助力社会管理创新。

2加强与政府管理部门沟通.及时传递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信息。搭建公众信息反馈平台,起好“上传下达”“沟通协调”作用,推动政府工作。

社会管理创新.将社会管理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扩大社会管理主体.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将社会管理纳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轨道。

——发挥媒体做群众工作的优势,起好“上传下达”、沟通信息的桥梁作用。

例如,2011年4月武汉市在全市干部队伍中启动“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武汉晚报、汉网联合武汉市治庸办共同开展“治庸问责大家谈”。邀请市民、网友与15个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热线交流,共同参与监督“治庸问责”。

——充分运用资源.发挥观察、思考、建言献策的能力,周密策划,主动担当,体现责任,推动政府工作。‘

例如.针对近年来武汉市公共自行车受损严重的现象,武汉晚报于2011年3月推出策划报道《3000辆公共自行车成“流浪车”让人痛心!》,联手有关部门,发起“护车”三大倡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大加赞赏:“市民和媒体_起发起的这个‘护车’行动好!”

3.运用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积极参与、分担、助力社会管理事务:做好群众工作,排忧解难,化解矛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始终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社会管理的全过程。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例如,2010年4月,楚天金报公开征集各行各业有专业特长的义工.组建了“金报周末义工队”。此后,“金报周末义工队”迅速壮大,义工达到2万余人,每周到一个社区举办一次活动,已服务武汉市民30多万人。几年来。以金报周末义工队为代表的武汉市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给广大居民带来了切实便利。

4.立足解决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民生问题.践行“群众至上”理念.实实在在做好民生服务.为民众谋福利。

就业是当今社会人人关注的热点,媒体在就业领域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可谓开动了脑筋,主动出击,多方想点,谋划“多赢”之举,力求做足新闻、做好服务。

例如,2010年春节后,各地特别是沿海各地出现罕见的“用工荒”.一时引发全国关注。为此。武汉晚报联手国内数十个城市的30家主流媒体。共同为招工企业和求职者开通全国“跨省大招工”交流平台,为农民工、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开辟一条就业“绿色通道”。2011年2月。武汉晚报再次发起搭建“用工情报站”.联手全国15省市20家主流媒体,倾力帮求职者找工作。

又如,为帮助农民工更好求职,2009年到201i年,楚天金报记者三度与农民工一道赴珠三角、长三角多个城市。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赴沿海看求职”.实地探访鄂籍务工人员的求职之路,采集最前沿的用工信息,探寻用工背后的经济脉动,并与浙江等地媒体建立了“求职媒体同盟”,在企业与农民工之间架设了一座直接沟通的桥梁。

四、新闻媒体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报道的视角选择

1.以全局的视角。

新闻媒体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报道,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和全局来评析分寸、把握报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通盘衡量.掌握报道的基调与方向。

2.以发展的视角。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推进的进程.不可能有固定规律与表现形式.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随时都要以发展的眼光与视角来看待礼会管理工作中的现象与问题,理性剖析,研究并掌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理清发展的主脉络。

3以辩证的视角。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运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探索与尝试可能都会带来结果显示“不确定性”和“两面性”。因此,媒体在参与报道中一定不可采取“一边倒”的态度,而是要不偏不倚,立场客观,辩证统一。

4.以民本的视角。

相对于“管理”而言,人民群众更需要的是“服务”。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昭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是“民生”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新闻媒体惟有脚踏实地,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作出贡献。

农村民生问题报道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作为犍为“四新一改”重要项目的新街新居建设进程快、成效好,对改善民居、加速城镇化、提升农业现代化、聚合农村发展各类要素、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还需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功能定位不明、风貌设计落后、建设管理难诸多问题,予以认真研究并加以有效解决,为快速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开出一条健康的路径,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新农村综合体 建设 问题 路径

新农村综合体是四川省在总结新农村建设和灾后重建经验基础上的一个创新举措。2012年10月,《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和技术导则(试行)》出台。在省委省政府的鼓励性政策激励下,全省各地掀起了加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热潮。学界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相关理论、体制、模式、做法、经验的研究较多,且日益广泛深化,但是很少把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与县域经济社会宏观发展进行统一性研究,推广成绩、经验、做法多而立足于衍生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尚缺乏。

本课题立足乐山犍为农业大县县情和文旅强县战略需求的实际,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实证、抽样、对比等方法,对有效推进农业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人的城镇化、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等相关系列问题进行专门探索和研究,以期为犍为未来县域经济和社会中长期规划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一、基本情况调查

根据犍为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按照整体规划、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思路,打造特色新街;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政策激励、社会参与的原则,建设优美新居。犍为县新街、新居建设于2013年全面启动。

(一)规划为先导,产业为支撑

全县新街、新居建设体现规划为先导产业为支撑,一是以茉莉花、茶为支撑产业的新居。规划了以茉莉花产业为支撑的双溪柳溪村综合体、清溪镇和平村茉莉香韵综合体、渠成村新居点和洛江村新居点;以茶叶产业为支撑规划了寿保乡邓坝村新居点、大坡村新居点、敖家镇棉花村新居点、水井村新居点、罗城镇沙地村新居点。二是以文旅产业为支撑,规划了同兴乡永红村新居点、芭沟风情街。三是以工矿服务业为支撑,以陶家河煤矿、白鹤煤矿为依托,规划了罗城镇大石村新居、白鹤村新居;以新民工业园为依托,规划了新民园新居。四是以商贸服务业为支撑,规划了大兴乡兴源新街。

(二)新街建设情况

据2014年9月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犍为全县30个乡镇有5个乡镇启动了新街建设项目,其中大兴乡新街项目已竣工,业主已入住,尚有4个乡镇正在建设中。目前,全县新街建设总规划面积157.35亩,拟建住房526套,门市318间,项目总投入资金3.3亿元人民币。从5个乡镇新街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来看,都是业主自筹,其运作模式也都采用业委会委托统规统建。根据不同实际情况(主要是资金、人口、用地、需求等因素),各乡镇均采用分期分批次进行建设,最多分为4期。

从新街建设项目登记与实际销售情况来看,全县登记住房314套,占规划建设526套的60%;登记门市249间,占规划建设318间的78%,门市登记购买情况好于住房登记情况。而大兴乡已竣工项目实际销售情况正相反,实际销售住房156套,占该项目规划建设188套的83%;实际销售门市78间,占该项目规划建设128间的61%。整体而言,新街建设项目登记与实际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从已启动新街建设项目的5个乡镇住房与门市的登记或实际购买人情况调查来看,属于本乡镇的农户占绝大多数,需贷款户占总登记或实际购买人户数的21%。

(三)新居建设情况

全县新居总体规划占地650.1亩,新建住房1442套,拟投入资金约5.5亿。截止2014年9月,全县除5个乡镇新居建设正在规划报批中,有16个乡镇已启动新居建设项目,其中下渡乡石龙、寿保乡邓坝、清溪镇和平、双溪乡柳溪4个乡镇已建成入住,其余乡镇正在建设中。新居建设基本采用业委会统规自建、代建、统建运作模式,绝大多数采用1期完成,只有2个乡镇采用2-3期,新居建设资金来源都是业主自筹加财政补贴或项目资金整合。

在新居建设初期,各乡镇注重村情民意调查。从新居登记与实际付款认建情况来看,登记住房1227套,占规划建设1442套的85%;而实际付款认建的有973套,占该项目规划建设的73%。

据抽样调查,2个正在规划和已启动新居建设项目的14个乡镇的登记与实际付款认建人(共958户)属于本村农户的有690户,占比72%;其余28%属非本村共268户,其中本乡镇外村253户,外乡镇14户,外县7户,非农8户。在登记与实际付款认建人958户中需贷款的有178户,占比18.5%,其贷款方式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小额担保贷款。

(四)新街、新居建设相关激励政策

一是政府免费提供建设区域现状地形图测绘、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文件、图集;新居(综合体)道路、管网、供电、化粪池、供水等基础设施采取整合项目、建房户筹资方式统一配套。二是对以自建、联建方式参与新街建设和新居(综合体)建设的农村居民,其房屋按照建设风格要求验收合格的,每户补助建设资金1万元,对原宅基地复耕验收合格的,公示后再补助建设资金1万元;三是新街贷款由乡镇人民政府、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农村信用社签订四方协议;新居建设由乡镇人民政府、县住建局、县农村信用社签订三方协议,共同为参与新街、新居资金困难群众协助贷款。新街建设参建户最高可贷8万元,新居建设参建户最高可贷5万元。

(五)新街、新居建设推进中的障碍

1.新街开发销售预期不明朗。从新街建设项目登记与实际销售占比情况来看,登记住房占规划建设的60%,登记门市占规划建设的78%;实际销售住房占该项目规划建设的83%,实际销售门市占该项目规划建设的61%。新街开发销售预期不明朗,项目推进乡镇对此非常担忧。

2.要素保障不够。一是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保障有限,县财政虽然对新街、新居建设公共设施部分有配套补贴政策,但与实际需求有较大缺口,部分乡镇前期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得不到及时补偿。项目资金整合要求整合水利、交通、农业等项目资金和群众筹资共同完成,但项目从争取到落地有一个时间过程,不可能与新居建设同步。有的新居建设点不是项目规划区,要整合项目难度大,如果全靠村民投入,影响群众积极性,超越群众承受能力;如果靠财政资金投入,对犍为这样的农业大县,“吃饭财政”的实力更是无力支撑。金融部门融资门槛高,且需要抵押担保,小额贷款一般5—8万,农户到聚居点建房筹资能力很有限。二是土地要素短缺,全县每年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只有六百余亩,用地指标争取难;新居建设以地质灾害避险、新农村建设等名义申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级不受理,用地手续办理难。

3.公共管理服务预期难度大。农户由原来的散居到聚居,生活观念和习惯成为管理的难点。村民入驻新居后,如何强化环境卫生意识,科学解决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如何规范公共设施使用维护和解决公益人员待遇等,除了村民自治外,当地政府还需要大力引导并实施有效的管理,从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4.产业支撑乏力。当前茶产业种植规模大,但加工企业少、规模小,无知名品牌企业和大型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文旅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乡村旅游任重道远;随着小煤矿的关停并转,乡镇以煤为主的工矿服务业萎缩严重。

5.体制机制制约。农村生产要素直接进入市场的体制改革滞后制约明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产权流转市场尚未建立,土地作为一种资本要素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滞后制约明显,国家对农村居民实施的惠农政策多、扶持力度大,农民进城享受的社会保障与原有农村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城镇户籍对农民几乎不再具有吸引力,绝大部分在城市定居或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村人口,都不愿放弃农村户口进城落户;此外,跨村跨组参与新居建设办证难,影响项目推进。

二、主要问题分析

犍为县加强“两新”建设,在改善民居、推进城镇化、突出风貌特色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就功能的定位、项目的稳妥运行、建设终极目标的实现等方面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规划、办证、土地占补、产业支撑、管理和服务几个方面。

(一)规划不统一,设计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全县已动工新街建设5个,规划新居(综合体)建设21个。这些项目均为乡镇或村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自发确定、自主选点、自由定调,但往往缺乏着眼于县域全局发展基础上的统一规划与布局,缺乏满足农业县人口逐步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需求考虑,缺乏与犍为既定的文旅强县大战略相一致的长远规划、设计理念的渗透与体现。

新居(综合体)建设规划问题表现尤为明显,存在各行其是的倾向:一是规模大小不一,有的规模达到100多户(还有可能增加),有的实际只有10多户,导致基础设施配套投入过大或浪费明显;二是建筑风格大相径庭,有的采用别墅式建设过于洋气,失掉了可贵的乡村味道,有的是单调的水泥楼房,绿化美化太少,纯粹目的是为让农民上楼,与乡村田园风光格格不入,农户满意度低;三是风貌设计文化氛围营造不够,与古韵犍为文化底蕴结合太少,体现川南浓郁乡村风情不足,群众性文化活动构想和设施条件创造十分有限。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规划,规划理念落后,没有把新居建设规划与县域城镇化全局、文旅经济战略统筹结合,导致规划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在创造诸多亮点的同时,也留下不少败笔。

(二)房屋产权双证办理难、期限长

按照《意见》,新街建设用地由政府依法征收,按政策补偿安置,依法按程序供地,房屋建成验收后,按程序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城镇房屋所有权证。但前提是必须依法取得省政府的国有建设用地许可。国土部门表示,犍为尽管是扩权试点县,但10年内的用地指标实已超限,要正常取得新街建设国有土地建设许可,正常情况下是12年后的事情。尽管可以通过小型工矿企业占地复耕和国有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思路逐步落实用地指标,但无疑需要较长的时间去争取。期限过长,会影响业主产权的自由交易权利的行使。

《意见》还指出,新居(综合体)建设用地,采取村民自治、依法流转的方式取得土地,房屋建成验收后,按程序办理村民宅基地使用证和农村房屋所有权证。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采取协议补偿或购房优惠的方式取得土地,实际已超越了一般土地流转的范围(已改变用途)。实现双证办理的前提,一是获得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用地许可,二是必须符合土地管理法关于“一户一宅”的宅基地相关原则规定。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农户主动承诺做到旧宅基地复耕的比例极小,《意见》中统一对旧宅基地复耕给予1万元补助的鼓励性办法对调动农户放弃旧宅基地作用有限,另外旧宅基地复耕后的产权归属意见尚不明确。加之在现有以组为集体经济单位的农村土地制度下,新居业主出现跨村、跨组甚至个别跨乡、跨县购买现象,这可能导致乡镇政府作为法定主体难以履行对其旧宅基地复耕的督促义务,还容易导致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占补不平衡。

(三)土地利用占补不平衡

犍为县新居(综合体)建设实际多数占用的是耕地。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实行保护耕地的制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同时,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也就是说,必须实现“占补平衡”。由于当前缺乏对新街、新居(综合体)住户旧宅基地复耕的约束性要求,导致规模越来越大的新居(综合体)建设出现土地利用总量占补不平衡;而部分跨乡跨县的的农户参与到新居(综合体)建设中来,又会导致集体经济组织中村组和乡镇相互间土地占补失去平衡。当然,允不允许非农户购买新居(综合体)建设房产,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四)产业支撑乏力,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速度慢

有关专家表示,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是国家未来城镇化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形态。但要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必须依靠强大的二、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这也正是犍为县目前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短板。数据显示,2013年犍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62亿元,全市排名第五,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全市排名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全市排名第五,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市排名第四。二、三产业贡献率虽然分别达到51.3%和36.6%,但规模基本集中在县城及周边,4个副中心集镇略有发展,24个支点乡镇极为落后。二、三产业的总量不发达状态和规模相对集中,极大降低了乡镇新街、农村新居(综合体)对农民聚居的吸引力,导致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速度跟不上发展的进程。即使实现较大规模的人口聚居,就业机会不多,家庭收入难以保证,农民对土地的传统依赖不会减少,难以实现真正的市民化。

(五)聚居管理和服务缺乏可持续性机制

当前,以邓坝新居、柳溪新居为代表,农民新居(综合体)聚居点逐步建成,陆续入住。课题组调研了解到,农民新居(综合体)是在政府鼓励下扶持产生的新生事物,住户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缺乏主人翁意识,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加之常住群体以老年人、小孩为主,所以聚居点在公共管理和服务方面不可避免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如农家的烧柴杂物随意堆放、垃圾脏水随意倾倒、邻里难免的言语口角、公用水电设施的故障等等,还有公共垃圾的清运、路灯水管的维护、绿化及公用健身器材的管理、矛盾纠纷调解、治安维护、集中供水抽送水费收取等具体事务都需要人财物力保障。这些管理和服务急需明确主体、明晰责任、落实要求。当前属于发展的初期,政府往往重建而尚未重管,县上有明确的公共服务管理财力支持政策,但具体的可持续性聚居管理和服务机制尚不明确,有待探索。尤其需要在主体、责任和具体制度的落实上进一步强化。

(六) 新街、新居建设主体主导作用发挥规范性不足

按照新街、新居(综合体)建设总体思路,聚居农民是新街、新居(综合体)建设当然的主体,民选的业主委员会是其代表和执行机构。业主委员会应当在新街、新居(综合体)建设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从始至终参与到项目的规划、选址、设计、招标、修建、质量监督、验收、分配、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新居(综合体)建设中业主委员会主导性作用发挥比较强,特别是在建设方案设计、工程质量监督等方面参与较多;而新街建设形式上以业主委员会为主体,实质上乡镇政府越俎代庖,业主委员会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新街建设属于商业化运作,隐含巨大的风险和利益,如果政府成为开发主体,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如何对项目运行进行风险的控制和利益的监管,必然是新街建设推进中不应回避的一大问题。

三、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课题组从犍为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文旅强县战略实施需求的角度,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六个方面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分层次定位新街新居建设的功能

新街新居建设,是为解决城乡发展差距和不平衡,推动农村广大区域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战略举措,其对农业产业向现代化发展、促进川南农村传统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优化公共资源对农村的供给、改善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推进新街新居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两新”建设的目的,必须明确新街新居建设在地区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从区分归类后的综合考量上,我们认为新街新居建设目的及其在地区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1.以改善民生条件解决人居环境为目的,这一目的终级定位为集约化、宜居、方便、舒适。这一目的具有重大政治意义,但受条件约束,需要国家和地方政策配套共同实施。实施公共产品和服务集中供给,有效集约化利用公共资源,节约投资,最终实现大面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使他们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成果,实现实实在在的惠民。基于犍为县丘陵幅员面积大、人口分散的特点,在“两新”建设中,按相对集中分批量实施的办法,选择改善民生条件解决人居环境为主要目的的自然村应当占一定的比例(20%左右),但不宜太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考虑宏观的发展速度和全县财力供给能力,有必要整合和通盘考虑各涉及农业项目的资金来源,以及这些资金通过整合可以用于“两新”建设的数量比例和规模情况。同时要考虑好其它财力的支撑程度与极限,对当前发展速度进行科学测算与评估。

2.以优化产业基础为目的,其定位的终极目标是高雅、人文、宜业、宜服务。如通过新居新街建设,改善犍为文化旅游景观风貌条件和服务条件,汇聚产业投入和丰富产业业态。以新居新街建设为契机,吸引民间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介入与投入。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必须考虑在有限财力和资源条件下,实现有重点有层次分步实施,突出在业态培育方面的带动效能。一是要加强规划和条件约束,二是要刚性要求将新居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和配套。以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区为划定红线,其范围之内的一切新建聚居点、改造农村住房,一方面要达到未来适应旅游服务产业规划要求,另一方面要使每幢新建房屋都成为旅游发展区内的一面风景、一幅风貌图。既要把新居建设作为利民宜居的工程做好,更要把它作为改造犍为旅游文化产业景观基础的一次重大契机,绝不容许有破坏景观环境的修建个案在规划区范围呈现。

3.以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的,助推其由自然农业向产业化的实质性转变,其定位的终极目标是宜产业、宜规模、宜经营。犍为县农业人口40多万,但实际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不足20万,不少土地处于无人耕种或半搁荒状态,许多农村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妇孺。为此,必须推动和用好土地流转,提升产业聚集度,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要走规模化道路,有效降低农业产业单位成本,进而提高农民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财产性收益和参与劳务的要素性收益。集中聚居更有利于土地的归集流转,有利于犍为县“两乡一都”战略目标的推进。实现此目标,必须结合好犍为县“两乡一都”(茶叶、茉莉花、茉莉花茶)农业发展战略,相互配套互动推进。

4.以促进犍为城镇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为全县向工业化转型提供要素资源为功能目标。节约土地指标资源是这类“两新”项目的最大贡献,顺利实现土地要素积累沉淀。实现此目标,必须在发展“两新”建设时充分把握全县现阶段在保护耕地和建设用地指标使用中的矛盾现实,考虑工业化进程中和各类社会事业建设用地的紧张需求。必须以农村建设性土地、宅基地存量的节约和回笼归集为主线,对相关政策作重新修订,改善以往建设中的不适应的模式。可以在总体风貌控制的前提下,开放多层式建设的限制,鼓励因地制宜选择高层式建设以减少平均占地。整合公共设施用地,用好退耕还林的绿化环境,鼓励采取综合利用,加强相关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同时,在县乡政府及国土部门执行方面,都必须严格执行好退地复垦。按政策规定,土地复垦管理的责任主体是乡镇级人民政府;应当作为刚性要求落实乡镇党委政府承担好这一职责。县乡两级政府要拿出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政策,采取相应的考核手段。复垦落实的好与否,直接决定该类型“两新”建设的成败。

就一个新街新村的功能确定来说,在我们赋予其以上的功能类型时,并不一定是单纯局限在一种,也可以同时赋予其兼具两种或多种复合的功能。

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犍为县农村家庭单独成户的有131997户,而2013年至2014年两年通过新街建设更新居住条件的为782户,通过新居建设更新居住条件的为1327户,两项合计仅2109户,仅占全县农村家庭总户数的1.6%,年建成率更仅低至0.8%。若按这个速度,理论上讲,需要125年才能实现农村居住条件的一轮彻底改造。

分析以上四类情形的功能设定,课题组研究认为:当前的新街新居建设的速度需要作一定的合理调整,适度加快发展速度,并作好财力支持安排。同时在规划中务必体现有选择有放弃的原则,不建议遍地开花的做法,不建议仅以能改善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功能设定,相反更应在政府财政支持能力有限的情形下,突出以优化产业基础、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进城镇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为全县向工业化转型提供要素资源等具有经济扩张效应的功能。最后,建议对全县“两新”建设采取分片确设功能的方式,按片区定位,采取不同方式和带有梯度层次的发展思路。

(二)统筹新街、新居建设,强化全域规划理念,突出文化特色

全县范围的“两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依照对各乡镇新居建设的功能定位、全县城镇化总体规划的战略框架下,按照县域城镇化发展定位的功能区分要求,统筹新街新居建设并有计划实施,杜绝各乡镇突破规划从而可能打乱功能布局的情形出现。一是按照全县人口分布和乡镇功能设定,在综合衡量财政未来开展政策扶持能力的情况下,制定好全县未来五至十年新街新居建设发展规划;二是政府要在新街新居建设设计方面制定配套规范并细化实施办法;三是由政府牵头,整合有关部门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就建筑类型式样设计等方面提供好菜单选择,在质量监理控制等方面提供规范的低成本服务;四是突出富有特色文化的风情风貌塑造,通过5至8年时间的新居新街建设,将犍为文化旅游重点区域的民居风貌做较为彻底全面的改造和重塑,夯实全县未来文化旅游和第三产业大发展的资源基础;五是制定好有关激励政策加强调控,为激活民间力量对新街新居建设的热情,有必要做好相关测算,并采取向社会透明公开诚信的倒梯度激励系列政策,对率先主动参加“两新”建设的乡村和农户,用较优惠和鼓励的优惠标准,逐年递减,最后相对固定地维持在一个基准线上。

(三)规范建设参与,努力探索政策体制新形式

目前,跨村、跨乡(县)参与新街、新居(综合体)建设对于“两新”建设的功能定位和目标期待来说,作用和意义是有区别的。其中,跨乡(县)参与新街建设,能够起到繁荣经济、增强人气的作用,不会产生后续不良影响;但跨村、跨乡(县)参与新居建设,在目前农村土地管理政策体制下,会衍生办证难的严重问题。此环节若解决不力,必将引出很多社会矛盾和隐患,亟待加强重视。

课题组认为,出于稳定健康及长期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应该严格控制跨村、跨乡(县)参与新居建设的情况;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出现的情况,应该积极探索对策,努力突破旧的政策体制约束,确保新居农户房产双证办理。一是应当探索建立乡镇政府主导下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包括新居占地村组和新居农户原村组)、新居农户三方关于宅基地占用土地的补偿调节机制。其中,新居占地村组应得到补偿,新居农户应支出宅基地使用成本,新居农户原宅基地复耕应享受补偿(目前叫奖励)。而事实上已经发生的外村、外乡(县)农户应该支出比本村、本乡(县)农户更高的宅基地使用成本才合理。至于标准,应该是县国土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共同研究决定。二是由于有跨乡(县)参与新居建设情况,可能出现村级土地占补不平衡的情况,应该探索在土地占补考量上采取更宏观的方式,由县、乡政府平衡解决这一矛盾。三是努力通过政策建议等形式,推动省、市级在强化耕地保护的前提下,推出符合农村实际的对土地占补方面进行考量平衡的新机制。

(四)重视土地要素沉淀积蓄,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农村土地复垦是对因农业生产、农户居住或生活废弃物堆积等被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通过整治改造使失去的生产能力再恢复,是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用地矛盾、防止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两新”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综合利用并有效节约土地资源。目前广大农村宅基地总面积巨大,普遍存在闲置和浪费现象。控制利用得好,则不仅能确保该类项目尽可能不新增加土地占用指标,相反还可以通过节约而提供出更多的指标,调配给县域其它重要项目使用,在土地要素的供应上找到一条可持续相当时期的路子。为此,必须在“两新”建设过程中,把推进业主原宅基地复垦和农村土地集约化整治作为重要战略来进行考虑。

目前,犍为县针对农村土地复垦工作已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但乡镇具体工作尚未启动,其实施成效如何也有待考证。此项工作具体而复杂,涉及面广,如复垦地的有效获得、复垦地治理资金的来源和科学规范使用、土地治理方式的选择(是狭隘整治还是综合治理),以及工作责、权、利如何界定等等。按照土地管理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复耕管理的责任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为此,县委、政府应出台相关规范措施,完善落实监督保障体系,切实强化乡镇主体责任,细化对乡镇、村组的考核任务,强化考核要求,达到充分实现土地利用占补平衡和有效节约土地资源这一目的。

(五)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

好的人居环境利于吸引人口的居住,而好的产业环境和企业生态才能固化这种定居需求。目前犍为缺少足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现有企业的盈利状况对劳动力资源吸引、稳固的能力有限。广大农民其实很盼望市民化,但缺乏良好的宜业条件,导致对新居建设的需求不强烈也不平衡。针对全县产业支撑乏力的现状,当前要重点发展二、三产业和规模化农业,夯实社会对新街新居建设的需求能力。一是应渐次实施一揽子产业扶持政策,持续深入扶持全县各类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尤其要结合犍为县过境新的高速、高铁项目的实施和未来落成,有针对地发展各类休闲度假、养老产业、物贸服务业、食品加工、文化类产业等劳动和服务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性目标是通过交通、环境、产业、项目、人流等诸因素的良性互动和促进,培育县域范围内的就业条件和创业条件,实现人口的集中和外输型劳动力回流。二是应围绕如敖家棉花、寿保邓坝等产村相融型新居聚居点,发展茉莉花、茶、姜特色农业,加快茉莉花茶加工园区和茉莉花交易市场建设进程,发展一批劳务整合及信息中介企业,培育大、中、小型茶叶初、精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加大茶叶知名品牌企业引进力度。三是应围绕大兴兴源新街、罗城白鹤聚居点等商贸服务型、工矿服务型新街、新居聚居点,加大创业、就业培训扶持力度,拓宽创业渠道,提升就业技能,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变。四是可围绕同兴永红等文旅产业型新居聚居点,加大芭马旅游环线打造力度,完成清大路建设,积极推进三岔河、铁山湖养生休闲农耕度假区建设,引导聚居点群众发展农家乐、观光休闲等乡村旅游业及各类型度假、养老、代养等服务性中小产业。

(六)建立合理的聚居治理机制,强化服务和管理

坚持以业主委员会为主导,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是新街新居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引导建立健全聚居点公共事务管理制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不断提升其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要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营造优美、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开展生产生活设施定点有序摆放、绿化美化工程统一标准、垃圾污水定点处理等工作;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文明新风;引导农民开展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文明素质,构建和谐的聚居环境。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的职能必须在法治的约束下展开和行使。我们认为,在“两新”建设过程中,政府不宜作为开发的主体,否则难以监管。同时也不宜用财政和政策性资金进行公司性投资并承担有可能开发失误形成的风险。应严格政策和法规,对国家公职人员在“两新”建设中可能出现的违纪违规环节和行为进行防范和监控,加强纪律和政策约束,使相关行政行为规范有序。

四、结语

“十二五”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犍为县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新”建设成为犍为县加速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效路径。作为犍为“四新一改”重要项目的新街新居建设进程快、成效好,对改善民居、加速城镇化、提升农业现代化、聚集整合农村发展各类要素、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要针对建设中出现的功能定位不明、风貌设计落后、建设管理难、诸多衍生矛盾等问题,予以认真研究并加以有效解决,与加强犍为县全域的建设和文旅强县大战略紧密契合,从而充分发挥综合体建设最优化效益,加速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收稿日期]2015-04-01

[作者简介]课题组负责人:陈建(1964—),男,四川乐山人,中共犍为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课题组成员:张强(1976—),男,四川乐山人,中共犍为县委党校科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县域经济;蒋志明(1962—),男,四川乐山人,中共犍为县委党校电教信息股长,主要研究方向:县域经济。

农村民生问题报道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提出农村振兴战咯后,有关三农的报道逐渐增多。但是,接下来是一些媒体对三农的报道存在诸如“不专业”“不现实”和“不接近农村现实”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业人员需要具有基本的新闻编辑和报道素质,并且要了解三农的真实情况。

关键词:三农;新闻报道;对策

一、当下三农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不足,素质不高

国家(地区)新闻部门受到资金的限制,员工待遇相对较低,这使得留住人才很困难。关于行政机构控制用人机制的事实,雇用相关人员比较困难,加上硬件设备,难以满足三农的发展需求。各县(区)新闻部门不仅设施设备较差,而—卧己者素质也较差。

实际上,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很少,而三农的大多数记者都是非专业人士。三农工作需要大量的内容,县(区)三农工作的人员短缺。在日常工作之后,几乎没有时间了解三农问题,以及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法律。进而导致在访谈、写作和编辑过程中的概念和定位不正确,无法指导三农工作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不熟悉个体企业的记者在采访前很难进行研究和准备,并且采访中存在一些不一致之处,因此很难深入研究新闻话题。有时甚至偏离了相关法规,引起了误导性新闻,并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新闻报道质量问题严重

报道的标题非常重要,它可以确定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以便听众一目了然。由于诸多因素,相当多新闻的头条新闻并不醒目,很难引起听众的注意,也没有起到提供三农服务和促进三农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三农新闻报道的资源被浪费了,导致了被动的情况。在关于三农的报道中,忽略了深入研究的需要,忘记了三农的责任和义务,没有真正反映三农的问题。目前,许多三农工作记者已经很久没有停留在基层了。三农新闻主要关注黨委和政府农村业务的要求、会议、文件和有关部门的执行情况,缺少三农的现实条件,缺乏共同透明的问题,我们看不到关于三农的详细信息。

二、三农新闻报道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才能和吸引人才

加强领导,是要加强三农发展各个阶段的党组织领导,充分理解三农发展的主流方向和重点主题。人才招聘意味着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重新审视三农新闻工作者的处境,并在政策、经济等方面确定重点。招收新进研究生和三农新闻工作者,从根本上改善三农新闻工作者的结构,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专业的需要。

(二)加强学习并提高质量

加强学习意味着来自县(区)三农的记者需要不断研究并不断改善其在三农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结构,以满足各种类型的报道需求。

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使三农新闻报道的报道工作紧紧围绕党的中央工作,为三农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二是加强对三农新闻报道的专门知识的学习,获取有关三农新闻报道的专门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确保三农新闻报道中不出现不正确的用语。第三是加强写作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写作和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挖掘有关三农的宝贵新闻。质量的提高将使来自三农的记者能够加强对政治思想、政策文件、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研究,提高政治和思想素质,并对三农进行全面的跟踪和报道。我们需要加强对政策、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研究,使有关三农的新闻报道真正地促进三农的发展,而又不脱离党的指导方针和政策。

(三)加强服务并与时俱进

当三农新闻工作者加强对三农的服务并做出重要决策时,这意味着需要提供适当且准确的直接信息,以确保可靠的决策。可以成为促进三农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可以提前在农村进行各种专访和调查,及时找到好的案例,全面披露和报道三农问题。

(四)加强质量控制管理

加强管理,能够提高三农的新闻报道质量,防止虚假新闻报道,确保三农的新闻质量符合要求。质量保证意味着新闻管理部门必须严格审查新闻发布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控制消息源的质量。新闻报道稿件的审阅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需要各方面的监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质量障碍,从根本上为三农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结语

报道三农的实时新闻,是落实“促进党的农村振兴方针政策和地方富裕实践,振兴基层群众”要求的重要措施。因此,三农中的大多数新闻工作者不仅必须具备新闻的专业素质,而且还必须进入该领域并了解人们的感受,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讲述新闻,振兴中国农村。

(作者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背压机组电力优化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电机控制系统研究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