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研究论文范文

2024-01-27

人民币汇率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围绕人民币汇率问题,美国希望拉动其他国家共同向中国施压。但是,从目前来看,人民币汇率问题主要还是中美之间的争吵,而且问题已经接近解决。那么,其他经济体对此是何态度呢?他们在人民币是否升值的问题上,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利害关系呢?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对中美之间的这场交锋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中国与美国之间围绕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一系列交锋,成为近期世界经济中的焦点话题。3月15日,美国国会共有130位议员联名致信财政部长盖特纳和商务部长骆家辉,要求政府在4月15日发布关于汇率操纵问题的定期报告时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呼吁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这给本来就已受挫的兩国关系再添一分紧张,为尚未走出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由于中国方面坚持强硬立场拒绝应其要求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做出改变,美国的议员和专家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美国应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20国集团等论坛中讨论人民币汇率问题,争取其他对中国汇率政策感到担忧的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帮助。

现在,这一问题虽然不能说尘埃已经最终落定,但是也似乎可以暂时告一段落。尽管存在来自于国会议员和商业团体的巨大压力,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4月3日表示,美国政府将推迟向国会提交一份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国汇率政策的报告。4月17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广交会上表示,经过与美国协商,中美初步达成协议,中国外经贸政策保持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在这一事件过程中,除美国以外的其他经济体并没有积极跟进美国向中国施压的动作——虽然在美国人看来,许多国家(比如欧洲、日本以及新兴经济体等)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与美国有着同样的利益。那么,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呢?它反映出中美在汇率问题上的争议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

一、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中美交锋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推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向中国施压。只是在金融危机以前,众多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倾向于认为,美国金融业比较优势,可以支撑持续的美国贸易逆差,美国和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种新的增长模式。因此,在是否应该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有很大分歧。随着金融危机的阴霾逐渐消散,为创造就业、振兴制造业和扩大出口,要求人民币升值,至少在短期内符合美国利益。

美国国会议员们坚称,中国施行的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部分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抢走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制造业。换句话说,被低估的人民币是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原因所在,而贸易逆差又是造成美国就业岗位减少的原因。以攻击人民币汇率问题而著称的纽约州民主党参议员舒默(Charles Schumer)等议员,把2001年至2008年美国就业岗位减少240万个归咎于中美双边贸易逆差。根据美国民主党议员起草的议案,如果财政部确定中国操纵汇率,美国必须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框架内采取行动,并在60天后,禁止联邦机构从汇率操纵国进行采购。如果汇率操纵国在360天内不采取行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必须向世贸组织就中国的汇率问题提出申诉。

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所长、弗雷德•伯格斯登(Fred Bergsten)一直呼吁对中国政府采取强硬立场:“中国人说,他们绝不会迫于外部压力而调整汇率。而我认为,如果没有外部压力,他们就绝不会调整汇率。”他表示,无论怎样都值得(向WTO)提出申诉,尤其因为这可能会动员起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其他国家一起反对中国。他称:“从法律意义上说,我对申诉成功并不乐观,但利用申诉将该问题提到多边层面,广而告之,点评批评中国人……我认为这应该成为我们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方面坚持认为美方理由并不成立,不应该将汇率问题政治化,而是应该协调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共克时艰。商务部发言人认为“贸易顺差问题不是迫使人民币升值的理由”,因为贸易顺差问题是全球化的结果,会持续存在。只考虑自身利益扩大出口,而要求别国货币升值,“是利己主义的一种表现”。另外,中国方面也强调,尽管人民币看起来被低估了,证据却表明让人民币升值并不能减少双边贸易逆差。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1%,从1997年以来一直没变的0.1208美元变成0.1464美元。不过,据美国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汇编的贸易统计数据显示,那一时期的双边贸易逆差却从2,020亿美元扩大到了2,680亿美元。3月,中国贸易出现了逆差,则更是强化了这一理由。

事实上,许多美国人也认识到,人民币升值对美国并不那么有利。利用制裁手段迫使中国升值人民币,将使美国消费者负担更高的价格,进而减少美国人的实际收入。收入较低的美国人尤其会感受到沃尔玛(Wal-Mart)和Target更高价格带来的冲击。而且,更加坚挺的人民币提高了严重依赖进口原材料、资本设备和元件进行生产的中国生产商的购买力。由于材料更加便宜,中国生产商可以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来保持海外市场份额。

而且,不仅人民币汇率和美中贸易逆差之间的关系比决策人士认为的要弱,贸易逆差与美国就业岗位减少之间的关系比这还要弱。据美国经济分析局(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数据,美国生产商占了美国年度进口额的一半以上。这些进口主要是购买原材料、元件和资本设备,支持了美国一系列行业的就业。此外,据越来越多领域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来自中国的进口额中只有一小部分代表了中国的劳动力、材料和管理费用成本,大部分进口额来自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生产的元件和原材料。

根据加利福利亚大学林登(Greg Linden)、克拉莫(Kenneth L. Kraemer)和德瑞克(Jason Dedrick)2007年的一项著名研究,一部苹果iPod生产成本为150美元,其中只有约4美元是中国创造的附加值,而大部分价值来自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生产的元件。不过,当这些在中国组装起来的iPod被出口到美国的时候,150美元的总成本就都被算作是来自中国的进口,令美中贸易逆差扩大。实际上,这些进口的iPod支持了价值链上游数千个美国就业岗位──在工程、设计、财务、制造、营销、分销、零售等领域。显然,如果因为汇率问题而对中国输美商品实施25%的关税,将对创造了iPod大部分价值的非中国企业和工人造成伤害。

二、欧洲只是“低声埋怨”

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欧洲一直是在附和美国。确实,欧洲具有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动机。在美元贬值的背景下,事实上,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也贬值了。在美元与人民币的双重压力下,欧元被动升值,这导致其货币竞争力下降,出口受影响。由于很难要求美元升值,于是,欧洲可以将这种压力转移到事实上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上。一旦人民币升值,对欧洲国家的直接好处就是欧元竞争力上升,产品出口就会增加。

但是,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尽管美国抗议中国所谓的货币操纵行为的声音越来越响,欧洲的表达方式则更多的是低声抱怨。“欧洲官员支持美国的看法,认为中国为了刺激出口正采取行动压低人民币币值。但是,他们不愿以任何方式使货币问题升级,从而破坏更为广泛的双边关系。”该报也指出,欧洲做出克制的反应有两个常被援引的理由:尽管对华贸易赤字不断扩大,但欧洲并没有面临像美国那样巨大的整体赤字;而且,欧洲与中国的关系也没有像美国和中国一样充满地缘政治竞争关系。

IMF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对美国要求中国允许“被严重低估”的人民币升值表示支持。他在布鲁塞尔对欧洲议会说:“在某些情况下,提高汇率不可避免,这正是众所周知围绕中国和人民币币值的争论所讨论的问题。”“人民币币值被严重低估”,随着世界经济恢复平衡,“让人民币升值”是合理的。但是,欧盟驻华大使塞日•安博表示,最好是秘密进行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谈判。他说:“大声嚷嚷和施压无济于事,我认为,施压不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最佳辦法。”

此外,欧洲其实也是自顾不暇。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这所谓的“笨猪四国”(Portugal,Italy,Greece,Spain首字母组成英文单词PIGS)陷入债务危机,使得本来就没有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欧洲又弥漫恐慌情绪。是否应该以及如何救助这些国家的问题,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一度让欧盟手足无措。而且,作为欧盟重要轴心的德国,虽然将“世界出口冠军”的头衔首次输给了中国,但是依然是世界贸易顺差大国。2009年,德国外贸顺差为1360亿欧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和中国一样,承担着纠正国际经济失衡的责任,而没有指责中国汇率问题的强烈动力。

三、日益依赖中国发展的其他国家

另外,还有许多国家,比如日本、新兴经济体以及东南亚国家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同为向欧美出口的重要经济体,与中国有利益的竞争。为什么他们不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跟随美国向中国施压?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东南亚访问时曾表示,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也是为了这些中国邻国的利益。但是德国《时代》周报发现,东南亚各国对这一说法不以为然。《时代》周报的文章说,对美国人这种“我们也是为了你们好”的居高临下的说法,相关的中国邻国是左耳进、右耳出。在这些国家,或多或少能听到一些批评的声音,尤其是农民的批评,但是,亚洲地区的政界人士、媒体以及大多数居民都没有以同等音量加入美国反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激情大合唱。日本政府的一位高级金融专家说:“向国人指出这个他们早已认识到的问题毫无意义。”东京三菱银行经济师芬克认为,日本不仅需要中国作为销售市场,也需要中国这个生产基地。目前日本的国外生产有三分之一在中国。

在东亚的生产链条中,许多国家都向中国出口中间品,经由中国向发达国家出口。人民币的升值固然可以为这些国家带来一定的好处,但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韩国财政部认为,在世界市场上与中国产品展开价格竞争的韩国产品并不多,因此,在这一领域产生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从历史上来看,2005-2008年人民币升值21%左右,当时中国在世界出口市场所占比重上升1.61个百分点,但韩国的比重仅下降了0.03个百分点。但是相比之下,韩国较为依赖通过中国的迂回出口,会面临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在韩国的全部出口额中,销往中国内需市场的占12-14%,在中国加工后销往海外的占10-12%,几乎各占一半。所以,韩国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即使针对中国内需市场的出口增加,经由中国销往世界市场的出口也会减少,因此,从整体来看,对韩国出口产生的影响不会很大。”所以,韩国政府选择采取了谨慎的立场,即“不动声色”,而且强调在其即将主办的G20峰会上“人民币升值没有被纳入G20议程,这不该是我们出面要谈的议题”,“如果各国关心并提出该问题,就可以在大框架内进行讨论”。

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日益依赖于中国的繁荣。德国《时代》周报注意到,虽然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越南等国的对外贸易逆差巨大,但它们并没有指责中国“操纵汇率”。相反,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的繁荣利大于弊。这是因为中国不仅向东南亚国家出口,而且也向这些国家投资。又比如巴西。2009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双边贸易额达到了361亿美元。为此,《华尔街日报》特别强调:“中国的需求帮助巴西在与其他市场的贸易萎缩时经受住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其他国家显然也明白这一点。比如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高级经济顾问Arkady Dvorkovich明确表示,俄罗斯不会在金砖四国(BRIC)峰会上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向中国施压,因为汇率问题是中国自己的事情。

此外,对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来说,人民币也是他们抵抗美国指责他们本国货币的前沿阵地。此前,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腾在美国众议院听证会上指责中国操控人民币汇率的同时,还指责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货币的汇率也都被低估了,所以也都应该被列为货币操纵地区。英国《金融时报》引述荷兰国际集团驻新加坡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康顿的话称,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担心,一旦中国重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其他亚洲货币也会跟着重估。

人民币汇率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自2005年我国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逐年走高。2009年中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后,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唇枪舌战即频现报端。2010年,美国国会更抛出了“汇率操纵国”的言论,不惜以干涉别国内政的手段试图强压中国政府对人民币进行升值,以缓解美国时下面临的贸易问题和就业问题。本文试从马克思汇率理论的角度,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加以解读分析。

关键词 马克思汇率理论 汇率 人民币升值

一、“马克思汇率理论”的简要概述

“马克思汇率理论”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有关汇率问题的基本观点,奠定了马克思汇率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汇率的产生是国际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拓和迅速扩大,国际分工进一步加深,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产生了国际价值,导致世界货币流动,形成各国货币的汇兑比率。同时,马克思认为汇率是由各国货币所包含的价值量的多少决定的。由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导致各国生产同一种商品所包含的内在价值量并不相同,因而各国货币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不同。那么,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即汇率也会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影响汇率的根本原因之一。

马克思认为,正如一般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而总是围绕着价值波动。同样汇率在通常情况下也与货币平价并不一致,它也是围绕着货币平价波动。这种波动受外汇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外汇供求关系又以一定时间内的内收支状况为转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外汇发生变化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一时的支付差额。

不管造成这种差额是什么原因,如纯粹商业原因、国外投资、或国家支出、战时的支出等等,只要由此会引起对外的现金支付。

(二)一国的货币贬值。

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

(三)人们的心理信任因素也会影响到汇率。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影响汇率波动的原因主要有外汇供求状况,国际收支差额、心理预期因素以及两国货币所具有的或代表的价值量的相对变动。

二、用马克思主义的汇率理论分析我国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至今我国人民币对美元的一直处于升值状态,人民币升值问题就成为了汇率制度改革之后的金融市场热点。下面就用马克思主义的汇率波动理论来分析一下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一) 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数据显示,中国自2005年开始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2006年人民币升值3.35%,2007年和2008年升值均接近6%。但同期中国的贸易顺差也在增长,2006年顺差为1776亿美元,2007年全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4619亿美元,2008年更是高达2954亿美元。如此惊人的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造成外汇的供大于求。结合马克思的汇率波动原因来看,汇率围绕着货币平价上下波动,受外汇供大于求关系的影响,在我国的外币必然贬值,人民币升值也就成为必然趋势。

(二) 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

2005年贸易顺差达到1018亿美元, 2006年该值就达到了1776亿美元,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首次达到21738亿美元,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而全年贸易顺差同比下降了34.2%。 因为我国一直保持双顺差,所以才有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因此,国际收支过大的顺差是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

(三)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是人民币升值的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让世界人民对中国人民币升值充满了期望,对中国政府充满信心,那么就会采取一些措施应对人民币升值,如提前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反而加速了人民币的升值。

不过就目前来看,与其说是人民币升值,不如说是美元贬值。因为人民币对美元虽是升值的,但是对欧元等货币是贬值的。相对而言,美元对欧元等货币也是贬值的,是美元的贬值造成周围货币的升值。

(四)人民币与外汇所具有的或代表的价值量的相对变动。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科技也跟着迅猛发展。现代化生产代替了人力劳动,收入也随之增加,这样无形中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结合马克思汇率理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花费的时间越少,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一单位人民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也就越少,在其他一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则人民币是升值的。

三、适宜的汇率水平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汇率理论正确地分析了汇率决定的基础和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即使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汇率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指出了决定各国汇率水平的基础是各国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导致的各国货币的价值量的不同,从而带来各国货币汇率水平的不同。 在当今世界,汇率一旦确定就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变量,因而汇率也成为了各国调节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

汇率下浮在短期内对一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因为其可以促进出口,抑制进口,增加一国经济收入,但是也会因缺乏提高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动力,不利于经济结构的改善,长期下去可能会妨碍经济增长,从而损害了一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而汇率上浮在短期内对一国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使其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本国企业的价格优势受到限制,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改善来提高产品附加值或降低成本以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因此有利于一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激励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其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说,汇率水平的确定要在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之间进行抉择。

中国宏观经济的长期目标是优化经济结构,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通过币值升值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国情,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就业压力。如果要保证一定水平的就业率,经济就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那么,这时如果汇率升值过多过快,就会使进口价格较低,出口价格较高,会使投资相对减少,短期会使一些企业面临困境甚至破产,从而加大就业压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结合马克思汇率理论,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必然带来汇率水平的变动,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也在情理之中。但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正处于投资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技术和知识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渡时期,市场机制还不成熟,经济调节能力不强的情况下,这就要求汇率调整的幅度不能过急过大,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客观需要进行的主动调整,更不是迫于别国干涉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应该是渐进性的、理性的,这样对中国经济发展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面对人民币的升值,相信我国政府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实施方案和应对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并引导企业加强结构调整,平稳度过改革调整期。企业也能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步伐,转换经营机制,提高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我们坚信,汇率制度改革将使我国更加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避免国际经济摩擦,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卷 .

[2]张亚伟.汇率升值的内在原因及其对出口贸易条件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7 (10).

[3]喻川平.对人民币汇率升值中的汇率陷阱问题的认识.价格月刊,2008 (06).

[4]杜静.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利弊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08(09).

人民币汇率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简单回顾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史进程,进而分析了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所存在的缺陷,并通过分析人民币汇率改革面临的内外压力,具体介绍了汇率改革的利弊。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改革 金融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中国不仅遭受着外贸环境的恶化,而且遭受着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陷入了僵局。为了平稳发展我国经济,为了提高我国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改革现行汇率制度应经破在眉睫。

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人民币的汇率改革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进程,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79年至1984年,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2)1985年至1993年,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人民币汇率向复汇率回归。(3)1994年,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4)2005年,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缺陷的具体表现

由于外汇银行、企业、居民不能随意持有外汇,中国的外汇市场具有封闭性垄断性、交易品种单一和外汇汇率波动空间狭小的特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目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事实上已经演变成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模式。人民币汇率的这种机制具有以下缺陷:

(一)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具有被动性

1994年结售汇制度的实行使得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的汇改收入必须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在这种制度下外贸企业不能持有外汇账户,只能无条件的将出口所得外汇卖给外汇银行。同时中央银行又对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周转外汇余额实行比例幅度管理。上述管理办法,使央行干预成为必需行为。

(二)汇率变化缺乏弹性

在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的环境下,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人民币汇率水平不纯粹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自从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除了1994年升值3.5%,1995年升值1.6%外,其余5年都保持在1美元兑8.28元左右的水平,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但是通过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人民币汇率的这种超稳定状态是一种制度约束所导致的。虽然汇率的稳定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稳定应该是反映市场环境因素变化的动态的稳定,而绝不应该是静态的固定不变。在过分的静态稳定状况下,人民币汇率并不能及时应对外部经济坏境的变化,这样不仅会丧失汇率的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也淡化了交易主体的风险概念;同时为了维护汇率稳定致使中国人民银行被动入市收购外汇形成的巨额国家外汇储备,在欧元即将取代欧元区各国货币进而对国际货币体系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影响的情况下,央行持有的以美元为主的储备资产将会面临重大的汇率风险。

(三)外汇市场不健全

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批准大的外资金融机构、少量资信较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是我国外汇市场的主体。因为许多中介机构没有外汇兑换的资格,导致我国外汇市场交易范围狭窄,交易品种稀少,交易方式单调。而且由于我国资本项目管制严格以及利率的非市场化导致外汇市场与短期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几乎是出于隔离的状态,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利率、美元利率相关程度也极低。

三、目前人民币汇率改革面临巨大的压力

目前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贸易摩擦加剧,储备持续扩大,热钱流入增加,使得人民币汇率改革面临巨大的压力。

(一)内在压力

截至2009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同比增加23.3%,达到近2.4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的外汇储备2.3倍。人民银行买进外汇使得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提高了资产价格。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下,国际投机资金进入中国,进一步提高了股市和房市。

(二)外在压力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和地区认为我国出口的大量商品对其本国的就业造成严重的冲击。他们认为人民币升值既可以改变中国高额顺差的局面,同时也可以为世界贸易平衡承担更多责任。

(三)保持较低的汇率会有较大的成本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因为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而变的更加紧张,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低收入的外汇储备。较低汇率的长期保持还会使得消费转移到较高收入国家的居民手中,进而使得地区经济发展部平衡,同时也会让投资效率下滑。

四、目前人民汇率改革的利弊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践证明了人民币汇率改革把握了有力的时机,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成绩明显。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发表讲话,“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标志着我国将重启自2008年金融危机而中断的汇率市场化之路,预示着人民币将步入顺应时势的升值之路。但是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利弊考虑使得世界各国对此问题持有各不相同的意见。

(一)人民币汇率改革有利的方面

1.有利于经济产业布局、结构的调整。在人民币汇率相对较高的环境下,进口商品的价格将比较便宜,国内将增加资本货品的进口,加快技术的进步。同时,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因出口减少、成本上升,将变得无利可图,结构调整进程加快,有利于我国实现经济从外向型到内外平衡型转变。

2.提高整体购买力,增加消费者剩余。人民币升值后,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下降,我国个人对进口商品的消费能力逐渐增强,这促使而来国民对国外优质产品的消费额购买,进而增加了我国个人的财富效应。由于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进口一定消费品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缺口是国际分工和相对优势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可以缓解国内需求紧张,抑制通货膨胀的压力。

3.平衡、缓解各国的贸易矛盾。中国政府适时调整人民币汇率制度,不仅考虑到与国际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谈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人民币升值虽然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巨大的差额问题,但是也会间接地起到缓解与美国、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国在低价反倾销上的贸易摩擦作用。汇率制度改革以后,汇率受市场供求关系以及极大主要货币汇率变动的影响程度的提高,将缓解多边贸易争端。

(二)人民币改革不利的方面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不能自由兑换,意味着不是由市场决定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的改变没有意义。

2.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中国的通货紧缩压力增大。

3.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减少。

4.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极大的伤害。

5.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利润率下降,就业压力增大。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改革最终将何去何从,从短期来看,要坚决顶住压力,明确稳定预期;从中长期来看,在经济形势企稳后,可以采取阶段性阶梯式的升值,避免一次大幅升值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也可以避免缓坡升值带来的热钱加速流入的问题。由于存在“不可能三角”理论,即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汇率的稳定性三者不能同时实现,故而,在资本管制逐步放开的中国,若实行固定汇率,则中央银行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自主权。总之,应更注重参考一篮子货币,短期通过将人民币与一篮子货币挂钩来稳定市场预期,中长期则增加汇率灵活性从而建立浮动的汇率制度。这才是人民币市场化的最终方向。

参考文献:

[1]黄润中.人民币汇率改革:利弊权衡.中国金融.2005(12).

[2]朱江溶,余意,笪莉娜.浅谈人民币汇率改革及其影响.华商.2008(07).

[3]陈东琪,张岸元,王元.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进程、挑战和前景.宏观经济研究.2008(12).

[4]孔繁荣.当前人民币升值的成因、影响及缓解对策分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人民币汇率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贸易额不断上升,同时,在华外商的贸易额也在不断加大。因此,人民币的估值成为中国极为敏感的话题,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明确。通过运用宏观经济理论,运用时间序列分析论证了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的失调性缺口,并用其缺口分析了对中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在总进出口中所占比例影响的分析,并最终得出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对中国进出口外部依存度影响较大,同时波动程度相对较小的结论。

关键词:均衡汇率;外部依存度;Balassa-Samuelson效应;汇率黑箱

引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经济元素,往往在短期的外部冲击下会受到更大的影响。中国每年的进出口中,有近1/2是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这对于贸易依存度近60%的中国经济来说,可以说是拉动经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汇率变化的影响则是重中之重。当均衡意义上的实际汇率水平和现实中的实际汇率水平发生系统性偏离时,就称之为汇率失调或汇率错位。如是说,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均衡汇率之间存在失调所产生的缺口对中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所产生的种种促进或抑制的作用,也是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深究的部分。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均衡汇率的研究

均衡汇率思想与理论的提出,是随各国经济关系发展逐步推进的。最初Cassel(1918)提出了购买力平价概念,由此形成了均衡汇率思想,奠定了均衡汇率理论基础。Balassa和Samuelson(1964)提出了生产率相对变动可通过产品要素价格传导,从而决定汇率水平的理论,将增长因素纳入了均衡汇率框架。Willianmson(1994)提出了排开各种短期的经济条件和其他临时性的周期性因素,集中分析基本经济要素对实际均衡汇率影响的基本要素实际均衡汇率理论。Sten(1994)提出了自然均衡实际汇率理论,他认为均衡汇率是一种动态汇率,它随着各种内生变量和各种外生基本经济要素的持续变动而变动。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就是Edwards(1989)模型和Montiel(1999)模型。在国内,张晓朴(1999)使用季度数据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进行测算,最终得出了人民币实际汇率高估的结论;而张斌(2005)也得出人民币中长期存在升值的压力,相对劳动生产率和FDI是导致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力量。

(二)均衡汇率和进出口外部依存度的相关研究

进出口外部依存度,指的是在一个经济体的进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DDOT=(FX+FE)/(E+X)(1)

其中DDOT表示进出口的外部依存度,FX、FE、E、X分别表示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进口额和该经济体的出口额、进口额。

对于均衡汇率与进出口外部依存度关系的研究,目前还相对较少。马淑琴(2006)认为,一国或地区的贸易主导力水平,即进出口贸易中的主体结构以及吸引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对于一国或地区贸易水平的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胡求光(2008)也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浙江省进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述一系列的研究中,虽然都对贸易的外部性对贸易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也取得了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汇率失调对外部依存度关系的研究,仍然没有进行深入的解释。笔者将对这方面进行一个补充。

二、中国人民币均衡汇率缺口的测算

汇率的决定过程是一个完全的“黑箱”,对于这个“黑箱”,机制中的一系列决定要素考察十分必要。总的说来,可以将其过程视为:

REER=F(X1,X2,X3,X4, ……)(2)

其中,REER是实际均衡汇率,而X1,X2,X3,X4等均为可能影响均衡汇率的因素。这里假定X1,X2,X3,X4等与均衡汇率REER为协整关系。

传统的国际经济学认为,影响汇率的因素主要为货币供给量、产出以及利率。在具体数据的度量中,考虑了影响因素的获取的实际情况,将以上几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分解度量,分出了相对劳动生产率等7种影响因素进行考察。这里将通过对中国1999年第一季度—2008年第四季度共36个截面数据进行考察,对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进行了分析。

(一)ER变量的选取

国内研究人民币均衡汇率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作为均衡汇率的代理变量,一种是易纲(1997)所采用的双边实际汇率,另一种是张斌(2005)所采用的IMF公布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这种汇率指数是通过贸易额加权得到的,它剔除了国内外价格水平差异的影响,反映了本国商品篮子和国外商品篮子的相对价格变化——国内外文献中大多采用的也是该指数,故这里也采用此指数作为实际均衡汇率的代理变量。

(二)Xi变量的选取

1.相对劳动生产率。根据Montiel理论,作为供给因素的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均衡汇率最重要的长期基本经济要素。一国的技术进步一般发生在贸易品部门,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而非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很小。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引起该部门工资的提高,并带来非贸易部门工资的相应提高,工资的提高将导致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价格的提高,但是贸易部门的价格上涨比非贸易部门价格的上涨要慢,作为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实际汇率就会出现升值,这就是有名的Balassa-Samuelson效应。这里选取中国和美国、日本、欧元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指标,由于目前这三个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前三位的地区,故各选取1/3作为权数,计算中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其计算公式为:

RGDPj=CAGDPj/(∑1/3* AGDPij) (i=1,2, 3;j=1,2……36) (3)

其中,RGDP代表相对劳动生产率,AGDPi代表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由各国家或地区的GDP除以就业人数得来,其中GDP的数据已经用名义汇率换算为以美元为单位。

2.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当贸易条件改善,要求实际汇率升值以维持经常项目长期均衡;反之,贸易条件恶化时,要求实际汇率贬值以维持外部长期均衡。本文采用贸易条件指数来对贸易条件进行衡量,计算公式为:

TC=X/M(4)

其中,TC表示贸易条件指数,由于我国并没有相应的进出口价格指数,故用出口商品总额表示X,用进口商品总额表示M。

3.利率差异。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均衡汇率是通过国际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形成的。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谋取利润,这时会造成两国间货币需求的变化,最终导致汇率变化,故两国间利率存在差别,必然会影响汇率的走势。本文选取中美两国的存款利率为参考变量,两国间的利率差表示为:

△IR=IC-IU(5)

其中,IC、IU分别为中国和美国的存款利率,△IR表示两国的利率差,由于中国的资本管制程度比美国要大,故可以得出美国的利率随市场变化而变动的幅度更大,所以△IR的符号难以确定。

4.货币供给量M2。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影响国内对于货币的需求,同时影响货币的购买力。当M2增大时,国内对于国内货币的需求量减小,同时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这必然会导致外币升值,本币贬值。Montiel认为,影响一个国家长期汇率的变量因素,一定是实际变量,故这里选取实际M2作为代理变量,即由M2/CPIi得到,其中CPIi为中国第i期CPI。

5.对外直接投资FDI。FDI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国家间资金的变化,也对汇率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6.外汇储备余额FNA。外汇储备的多少直接影响一国的汇率走势,故要选取作为参考变量。

以上变量所涉及的数据,均来自IMF官方网站和WIND数据库。本文采用Eviews5.1作为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拟线性化处理。

(三)模型建立

1.协整分析。对上述每个变量的样本序列分别用ADF单位根检验进行平稳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关系检验,在避免存在伪回归的同时还可以识别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其他7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关系。其结果如表1。

可以看出,通过ADF检验,所有变量的t检验值均拒绝置信区间为5%的假设,故均为不平稳变量,但是其一阶差分的t值均满足,故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所以,这些变量为协整。通过最小二乘法可以得出人民币汇率的协整方程:

LNREER=4.199148548*RGDP+6.596521581e-007*TC-0.5345518401*LNM2+0.3371499989*LNFNAR+ 0.0126661337*

IG+0.0305884972*LNFDIR+13.38612493(6)

R=0.7735863F=8.5439092 DW=1.6439886

2.缺口度量。在这里,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得出的均衡汇率ER和实际有效汇率REER之间的差额来定义汇率的缺口,用公式表示为:

GER=REER-ER(7)

该缺口可以表现人民币的均衡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变化。从图1中可以看出,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围绕其均衡价格波动较大,其中2002和2003年有较长时间维持在均衡汇率之上;而从2004年开始,人民币有相当长的时间位于均衡汇率之下,一直存在较大的升值压力;到2007年中旬,伴随着人民币逐步升值,其有效汇率再度大于其均衡汇率值,这时人民币又存在着贬值的压力。

三、人民币实际汇率缺口对进出口外部依存度

(一)实证检验

可以看出,当滞后阶数取值为4时,中国进出口外部依存度和人民币实际汇率缺口之间存在着单项的相关性,即人民币实际汇率缺口是进出口外部依存度的格兰杰原因。而进出口的外部依存度不是人民币实际汇率缺口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发生变化时对于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的进出口有相对比较大的影响。

(二)分析

当人民币具有升值趋势时,进口将会增加而出口将会减少,反之亦然。从理论上讲,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其生产投资的外部性,其进出口对于货币的升贬值必然更加敏感,因而当人民币均衡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缺口增大时,中国进出口的外部依存度应该扩大。但是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和有效汇率之间缺口增大时,外商进出口在中国总进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反而相对较小。经分析,可能具有以下两种原因:

1.当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和有效汇率偏离时,由于汇率的不完全传导,导致人民币波动产生的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效应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使得商品的价格没有完全随着汇率的变动而变动,导致中国进出口外部依存度相对稳定。

2.中国进出口的需求弹性相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来说相对较大。当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其均衡汇率偏离使得人民币有升值压力时,中国的进口增量大于其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而中国的出口的减小量也同样大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这反映在我国进出口的外部依存度数据上,就是中国进出口外部依存度相对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均衡汇率的偏离程度相比波动较小。

四、结论

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失调会导致实际有效汇率和实际均衡汇率之间的缺口加大,从长期来看,会使得人民币有升值或贬值的趋势,这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具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在我国,贸易依存度一直维持在60%强,这意味着中国的GDP增幅大部分是由进出口拉动的,即中国GDP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外国厂商在中国的进出口。在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逐步扩大到了如今,外需的减少对于外向型经济的中国来说影响是最大的,这也可以从2009年一季度的数据中可以解读出。因此,为了保证经济层面在金融危机时期的平稳过渡,一方面要清楚地认识到,汇率政策的改变对于总进出口的影响更大,而相对来说对外商进出口的影响要小于总进出口,故通过汇率的改变想达到增加外商进出口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另一方面,人民币实际汇率存在的缺口从长期来看终将回归为0,故若想扩大中国的进出口还是要从产品的自身出发寻求新的出路,只有满足了外需才能真正做到进出口的稳定;最后,由于人民币汇率长期来看是具有升值的趋势的,故减小实际汇率波动的幅度对于全国的进出口和外商进出口而言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PAUL.R.KRUGMAN, 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M].海闻,潘圆圆,张卫华,于扬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24-435.

[2] CALVO, GUILLERMO, CARMEN REINHART. Fear of Float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379-408.

[3] GUSTAV CASSEL. Post-War Monetary Stabilization[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28:34-35.

[4] BALASSA, B. 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Doctrine: A Reap-praisal[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4:72.

[5] WILLIAMSON, JOHN.Estimates of FEER:In Estimating Equilibium Exchange Rates[R].Washington, D.C.:Institution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 JEROME. L. STEIN , POLLY REYNOLDS ALLEN and Associates. Fundamental Determinants of Exchange Rate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 张晓朴.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理论与模型[J].经济研究,1999,(12):70-77.

[8] 张斌.人民币真实汇率:概念、测量与解析[J].经济学季刊,2005,(1).

[9] 马淑琴,戴晋.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升级的相关因子研究[J].财贸经济,2006,(10):64-68.

[10] 胡求光,黄平川.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1):104-110.

人民币汇率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2015年8月,央行宣布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当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3.08%。对此,本文综合运用BEER、ELBADAWI、NATREX模型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2015年8月人民币汇率贬值是对二季度人民币汇率高估的合理回归,调整后的人民币汇率基本接近于均衡汇率。此外,根据本文实证结果,我们预计,在长期内人民币汇率将总体上维持升值趋势,但在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存在较大的贬值压力。

关键词:均衡汇率;要素均衡汇率模型;行为均衡汇率模型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一直备受各界关注。自2005 年7 月21日中国正式宣布放弃盯住单一美元的浮动汇率制度,转而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除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基本不变外,人民币汇率总体趋升①。2005年7月至2015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5.6%,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55.46%。2015年8月11日,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随后的3天内贬值4.65%,尽管其后又有小幅升值,但8月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仍较7月贬值3.08%。人民银行对此的解释是,这次人民币汇率贬值是过去中间价与市场汇率的点差的一次性校正,也是市场预期的变化。外界认为,人民币的贬值主要是为了改善中国的出口,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外界对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贬值的预期强烈。8月份人民币的贬值究竟是前期流动性宽松带来的被高估压力的一次性释放,还是为了改善出口而持续贬值的开始,当前人民币汇率距离均衡水平有多远?客观评估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水平,测算当前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衡的程度,对于解答这些问题,预测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均衡汇率估算模型简要述评

估算均衡实际汇率一直是开放宏观经济学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其根本困难在于均衡实际汇率不可观察。早期研究主要运用购买力平价原理测算均衡实际汇率,该原理假定均衡实际汇率是恒定不变的常数,为了保持实际汇率恒定,两国之间的名义汇率会随着两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化而变动[1]。然而,购买力平价假定均衡汇率固定不变与现实不符,各国汇率演变的历史表明,均衡实际汇率经常发生变化,不断从一个均衡点转移到另一个均衡点。

针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不足,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学家开发了一系列均衡汇率模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基本要素均衡汇率模型(Fundament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简称FEER)和行为均衡汇率模型(Behavior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BEER)。基本要素均衡汇率模型(FEER)由Williamson(1994)等学者首先提出,该理论认为,要素均衡实际汇率是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实际汇率,内部均衡意味着不可贸易品市场能够实现供求均衡,而外部均衡是指满足一国经常项目的贴现和必须等于零的预算约束[2]。然后,根据这两个市场与实际汇率间的结构方程,计算出相应的均衡汇率。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主要从先验的宏观经济均衡模型中导出实际均衡汇率,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该方法的主要缺陷在于估计结果对模型参数设定比较敏感,有时参数的微小变动会引起估计结果的较大变化。

Clark和MacDonald(1998)提出的行为均衡汇率模型(BEER)并不计算内、外均衡同时实现时的实际汇率,而是运用一系列对实际汇率有影响的基本经济变量来解释实际汇率的变动[3]。有关BEER决定因素的选择, Edwards(1994)指出主要包括国内供给、财政政策、国际经济环境和对外开放政策四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行为均衡理论,一旦识别出基本经济因素,便可用这些变量对实际汇率作协整分析,进而得到相应的均衡实际汇率[4]。BEER具有操作简易的优点,但由于没有实际汇率决定先验理论的指导,在选择基础经济变量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二)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研究

针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估算,大多数研究围绕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和自然均衡汇率模型展开。不同的学者会根据个人偏好和数据可得性选择不同模型,估算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如一些学者(MacDonald&Dias,2007;Carlotti&Philippe,2010;施建淮、于海峰,2005;张立光,2008)通过行为均衡类模型发现,200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了10%-27%[5-8]。另有学者采用自然均衡类模型的研究则显示,200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低估程度大都在30%以上(孙茂辉,2006;王维国、黄万阳,2005;蔡宇洲,2005;王春平、刘传哲,2006)[9-12]。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运用BEER模型发现2003—2007年人民币存在明显高估(吕江林、王磊,2009;潘顺珍,2011;陈云、陈浪南,2009)[13-15]。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目的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我们对均衡汇率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即对不同测算结果进行比较的研究不多,这为我们进行多方法测算结果的比较提供了空间。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采用BEER、ELBADAWI、NATREX三种模型对我国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进行了估算,并对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进行了展望。

二、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和失衡程度估算

(一)基于BEER模型的估计

根据汇率的影响因素,结合国内学者的建议(施建淮、余海丰,2005;唐亚晖、陈守东,2010),模型选取的变量有:反映B-S效应的劳动生产率(PROD)、开放度(OPEN)、国外净资产(NFA)、相对贸易条件(TOT)、政府支出(GOV)、货币供应量(M2)[16]。用函数可表示为①:

BEER=F(PROD+,OPEN-,NFA+,TOT?,GOV?,M2-)

1.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协整方程

为避免“伪回归”,我们对所有变量进行了ADF单位跟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1阶单整。

根据AIC信息准则,我们选择了无约束VAR的最优滞后期为2阶。据此,Johansen检验的滞后期选择为1,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间存在三个协整关系。

由于部分解释变量t值不显著,采用逐步剔除的方法进行估计,最终得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基本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如下:

REER=4.19+0.13PROD-0.69OPEN+0.44GOV

(11.14) (-51.13) (13.73)

+0.70CA+0.72TOT

(8.11) (17.2)

从协整系数可以看出,各经济变量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与理论相符。具体表现为:(1)劳动生产率(PROD)每提高1%,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0.13%,因为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将提高本国的出口竞争力,导致出口增加和本币升值;(2)对外开放度(OPEN)每提高1%,人民币实际汇率将贬值0.69%。一般而言,开放度较低的国家积累的外汇储备自然有限,为了进口关键设备和引进先进技术,不得不高估本币汇率,并且实行严格的贸易管制,以限制国内对国外普通商品的进口需求。但随着开放度的不断提高,贸易自由化以后,为了促进出口,积累外汇,便要求本币贬值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开放度与实际汇率成反向关系。(3)政府支出(GOV)每提高1%,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0.44%。一般来说,与私人支出相比,政府支出更倾向于非贸易品,贸易品的价格会相对于非贸易品价格下降,实际汇率上升;反之,如果政府支出更倾向于贸易品,则实际汇率下降。政府支出与汇率存在正相关,可能与我国政府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等非贸易品有关。(4)经常项目差额(CA)每提高1%,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0.70%。经常项目顺差扩大,导致人民币需求增加,推动汇率升值。(5)相对贸易条件(TOT)每提高1%,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5%。王维国(2005)等人的研究表明,贸易条件改善,对贸易收支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使贸易收支改善,替代效应使贸易收支恶化,一般来说,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贸易条件改善导致汇率升值。

2.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失衡程度

MacDonald &Clark (1998)将均衡汇率分为当前均衡汇率和长期均衡汇率。其中,将基本经济变量的当前值代入协整方程得到的估计值为当前均衡汇率①,将基本经济变量的长期趋势值代入协整方程得到的估计值为长期均衡汇率。我们使用HP滤波方法提取PROD、OPEN、NFA和GOV的长期趋势,然后将它们的长期趋势值代入协整方程,即可得到人民币实际汇率BEER的长期均衡值②,而实际有效汇率与长期均衡汇率之差除以长期均衡汇率即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失衡程度(见图1)。

(二)基于ELBADAWI模型的估计

根据ELBADAWI的均衡汇率理论,均衡汇率由贸易条件(TOT)、经济开放度(OPEN)、净资本流入占GDP的比重(CA)、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GOV)、国内外利率差决定(DIS)。用函数可表示为:

ELBADAWI=F(TOT?,OPEN-,CA+, GOV+,DIS-)

1.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协整方程

ADF单位根检验显示,所有变量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1阶单整。进一步的Johansen协整检验显示,它们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

据此,可以得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其基本经济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式。由于部分解释变量t值不显著,采用逐步剔除的方法重新估计,最终结果如下:

REER=5.96-0.035M2-0.479OPEN+0.580GOV+0.699CA

(-2.08) (-14.65) (9.46) (4.62)

从协整方程中可以看出,货币供给和开放度与汇率负相关,政府支出和经常项目差额与汇率正相关,与理论预期基本一致。

2.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失衡程度

与BEER类似,我们使用HP滤波方法提取M2、OPEN、GOV和CA的长期趋势,然后将它们的长期趋势值代入协整方程即可得到人民币实际汇率的ELBADAWI长期均衡值③,而实际有效汇率与长期均衡汇率之差除以长期均衡汇率即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失衡程度(见图2)。

(三)基于NATREX模型的估计

结合NATREX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Giancarlo Gandolfo(1998)、孙茂辉(200

6)的NATREX模型的结构方程来测算人民币自然均衡汇率水平。结构方程如下:

It=?琢I,1It-1+?琢I,2(MPKt-Rt)+?着I,tCt=?琢C,1Ct-1+?琢C,2Yt+?琢C,3Ft+?着C,tBt=Bt-1+?琢B,1Yt+?琢B,2Y*t+?琢B,3REERt+?着B,tRt=?琢R,1+?琢R,2R*t+?琢R,3REERt+?着R,tYt≡Ct+It+Bt+NFPt

其中,Y、C、I、B、NFP分别表示国民收入①、消费、投资、净出口和净要素收入;MPK、R、F、REER分别表示资本边际产量、实际利率、外债余额、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带星号的变量表示全球相应的变量值。

1.模型检验与估计

计量分析发现,联立方程各变量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符号与理论相符,说明我们的估计是行之有效的。NATREX汇率是内外同时实现均衡时的汇率水平。其中,内部均衡是指充分就业,产出达到潜在产出水平;外部平衡是指经常账户与外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要求贸易收支与外债之比维持在稳定状态,即:

■=■

其中,D为中国外债余额。将上式代入净出口方程,各系数分别取联立方程模型3SLS估计结果,校准参数b取90,得到人民币长期自然均衡实际汇率决定方程为:

NATREXt=■-■-■

其中,Y为潜在产出水平,表示内部均衡,?琢B,1、?琢B,2、?琢B,3为相应系数的估计值。

2.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失衡程度

根据NATREX模型计算出的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失衡程度见图3。

(四)实证结果小结

本文运用BEER、ELBADAWI和NATREX三种模型测算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失衡程度,结果表明,三种模型估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失衡程度虽然存在一定差别,但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失衡的走势判断基本上是一致的(见图4)。总体来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先后经历了2005年三季度前的大幅波动、2005年三季度至2008年二季度的基本均衡、2008年三季度至2009年三季度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高估、2009年四季度至2015年二季度的小幅波动等四个阶段。2005年三季度之前,我国汇率制度经历了多轮改革,在此期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失衡程度较大,三种模型估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平均失衡程度达到3%②;2005年三季度至2008年二季度,我国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此期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平均失衡程度缩小至1.6%,基本可以认为是均衡的;2008年三季度至2009年三季度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欧美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在此期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平均高估程度达到4.9%;2009年四季度至2015年二季度,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波动幅度从0.5%扩大至2012年的1%,2014年,波动幅度进一步扩大至2%。在此期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平均失衡程度为2.2%,较2005年三季度至2008年二季度期间有所扩大。

从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失衡程度看,人民币汇率不存在系统性低估或高估现象。根据测算结果,自2011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平均失衡程度在-4.3%至5%之间,失衡程度相对较小,并且小幅高估和小幅低估交错,并没有呈现持续的单向高估或者低估。2015年二季度,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高估3.7%。2015年8月,央行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后,8月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国家货币分别贬值了3.08%、4.05%、2.85%,这一贬值过程是对二季度人民币汇率高估的合理调整,调整后的人民币汇率基本可以认为是均衡的。

三、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展望

本文实证结果显示,2010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上围绕长期均衡汇率上下波动,偏离均衡汇率的程度在-4.3%至5%之间,不存在系统性高估或者低估。2015年二季度,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高估了3.7%,8月,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了3.08%,这一贬值过程是向长期均衡汇率的回归,贬值后的人民币汇率基本接近于长期均衡汇率,未来人民币汇率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

从长期来看,在劳动生产率增速持续高于国外主要经济体、经常项目差额持续为正、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等因素推动下,预计未来人民币汇率将总体上维持升值趋势:(1)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是支持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基本面。决定一国货币汇率的是生产率相对增速差异,如果一国生产率提高幅度高于另一国,则该国实际汇率将趋于升值。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相对于主要贸易国,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依然较快。以GDP除以就业人口来衡量劳动生产率,2008—2014年我国劳动生产率保持12.8%的年均增速,远高于同期美国的年均2.6%、欧元区的1.5%、日本的-0.5%。在中长期内,预计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都会高于其他主要货币国家,这将推动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2)经常项目持续保持顺差是决定外汇市场供求最主要的基本面因素。经常项目顺差,表明资本净流入,外汇供给增加,对人民币需求增加,将会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长期以来,我国经常项目一直保持顺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虽然顺差有所缩小,但依然接近于年均2000亿美元。2015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虽然维持低位增长,但在内需不足、进口价格下降的影响下,进口增速显著低于出口增速,经常项目顺差有所扩大。我们预计,内需不足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期,经常项目顺差保持为正的可能性较大,人民币汇率将保持长期升值趋势。(3)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将推动人民币升值。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经济增长良好,金融体系稳健,长期来看,境外主体在贸易投资和资产配置方面对人民币的潜在需求有所增加。根据李克强总理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发言,中国下一步将会允许境外央行类机构直接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国际投资机构对人民币潜在需求将会得到释放,推动人民币升值。

但是,从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存在一定程度的贬值压力。短期内,主导汇率波动的主要是资本流动,而资本流动主要受市场预期的影响。2015年以来,我国资本流动主要呈现净流出态势,且流出速度有所加快,7、8、9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分别减少936.9、2491.3、7238.4亿美元,不断刷新单月资本流出历史新高。资本外流可能与鼓励企业海外投资有关,但扣除境内投资者对境外企业直接投资后,7、8、9月资本流出仍然分别高达831、2416.3、7112.2亿美元,因此,近期资本流出更大的可能性是在资本管制明显放松、利率持续下降背景下,基于境内外利差的套利机会在逐渐消退,资本获利外流。近期美国主要经济数据表现良好,美联储年内加息预期较强,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国内利率仍存在进一步下调的预期。境内外利差预计进一步缩小,资本外流可能进一步加快,进而推动人民币进一步贬值。此外,汇率贬值具有一定程度的惯性。

在当前人民币汇率基本接近于均衡汇率时,短期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可能会推动资本流出加快,进而形成实质性贬值,造成人民币汇率超调。因此,对于央行来说,可以通过提高售汇成本、直接市场干预、压缩离岸人民币和在岸人民币汇率差等方式,稳定市场预期,防止汇率超调,明显偏离长期均衡汇率。

(特约编辑:陈国权)

参考文献:

[1]Lawrence E. Hinkle and Peter J. Montiel. Exchange Rate Misalignment :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John Williamson,Estimating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4.

[3]Clark , P. and R. MacDonald, Exchange Rates and Economic Fundamentals: A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 of BEERs and FEERs, IMF Working Paper,1998.

[4]Ibrahim A. Elbadawi, Estimating Long Run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Washington D. C. :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4.

[5]Ronald MacDonald and Preethike Dias, Behaviour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estimates and implied exchange rate adjustments for ten countries. Peterso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DC February 2007.

[6]Jean-Etienne Carlotti and Philippe Dupuy, Renewed estimation of a single equation for the Chinese Renminbi,http://institutionnel2.devinci.nexint.net/formations/root/bank_mm/EM

LV/A_telecharger/emlv_cahiers-de-recherche_4_jean-etienne-carlotti.pdf,2010.

[7]施建淮,余海丰.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1991-2004[J].经济研究,2005(4).

[8]张立光.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失调程度的测算与分析:1994-2006[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8(1).

[9]孙茂辉.人民币自然均衡实际汇率:1978-2004[J].经济研究,2006(11).

[10]王维国,黄万阳.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7).

[11]蔡宇洲.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8).

[12]王春平,刘传哲.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测度与准确性检验[J].科技导报,2007(3).

[13]吕江林,王磊.基于修正的ERER模型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9(4).

[14]潘顺珍.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研究——基于修正的均衡实际汇率的分析[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5).

[15]陈云,陈浪南,林伟斌.人民币内向均衡实际汇率与错位测算:1997-2007[J].统计研究,2009(3).

[16]唐亚晖,陈守东.基于BEER模型的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的测算:1994Q1-2009Q4[J].国际金融研究,2010(12).

人民币汇率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必须采取渐进的方式予以推进,有序地放开对各种利率指标及其浮动幅度的管制,并引进和开发新型的货币市场工具,增强经济主体对于利率的敏感性,使利率真正成为引导资源配置的市场指针

中国人民银行自2005年7月21日起实施了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方案。此次汇率调整政策之要点可归纳为:人民币不再盯住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在合理的区间内进行浮动。此次汇率改革重在“机制”上的转变,被视为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关键的一个步骤,因而受到国内外舆论的普遍关注。

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必然性

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然而,通过中央银行强有力的“管理”,人民币事实上牢牢盯住了美元。实践证明,这一汇率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基本符合中国国情,稳健的人民币汇率为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维护地区和世界金融经济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用辩证的眼光来看,随着国内外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发展,严格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已不能客观反映不断变化中的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改革压力凸显。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成就卓著,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内外部条件下,人民币汇率改革成为必然的趋势,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汇率机制的市场化要求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定位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市场化”无疑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各项政策和措施都要围绕这条主线索来展开。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建设所走过的历程,不难发现我国在汇率市场化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汇率体制的现实与市场化目标之间的距离,其主要表现有:第一,人民币汇率刚性过度,缺乏与市场供求变化相适应的灵活性;第二,中央银行干预市场的频率高、力度大;第三,外汇市场存在明显的缺陷,外汇交易受到严格限制。可见,以盯住美元为主要特征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甚至可以说已跟不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步伐。因此,作为中国金融和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势在必行。

(二)人民币汇率的均衡要求

衡量汇率制度有效性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是使其货币汇率维持在一个基本均衡的水平上,均衡同样是人民币汇率机制所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性,颇有争议,这里姑且不论人民币汇率在数值上是否处于均衡,至少从动态上讲,硬性盯住美元的体制安排一般是不符合均衡要求的,因为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人民币与美元的相对地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作为货币对外价值度量的汇率应当客观地反映这种变化,而汇率的刚性完全有可能导致人民币汇率偏离均衡。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1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1万1千亿美元,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一方面反映我国外向型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严重失衡,给市场造成很大的压力。显然,推进汇率机制改革是促使人民币汇率回归或趋近均衡的重大举措,一个更贴近市场现实的、有弹性的汇率机制是保证人民币汇率均衡的技术条件,也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以及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的必然要求。

(三)人民币的国际化要求

在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人民币的国际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目前,我国实现了经常账户的自由兑换,资本交易的开放亦被提上议事日程。或许人民币完全地可自由兑换还不适合中国当前的国情,但以积极的态度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条件却是一项不容回避的任务,而汇率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又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当汇率机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需要时,才能保证人民币的价值具备稳定的基础,并增强中国经济对国际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从而使人民币的国际化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因此,基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以增加汇率机制灵活性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有其客观必然性。

此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汇率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一些重要的贸易伙伴要求我国采取更灵活的汇率机制。毋容置疑,外界压力并不是驱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力量,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姿态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只要条件具备,就应主动地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微观经济主体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改善,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外汇管制逐渐削弱。所有这些因素汇成汇率改革的有利时机,汇率改革可谓“水到渠成”。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

对于汇率改革,中国政府进行了长期周密的论证,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且改革措施是在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下推出的,所以改革带来的利弊是不言而喻的。就短期效应而言,作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起点,决策者在汇率改革中采取了谨慎、稳妥的立场,相应的改革力度在短期内不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用动态的眼光、从长远的角度来考察汇率改革的意义。汇率改革的影响是多层次的,这里仅就比较令人关注的两个问题加以探讨。

(一)金融调控

随着人民币汇率由盯住汇率制向弹性汇率制的过渡,我国金融调控的观念、方式和手段都要相应转变。中央银行干预市场的强度降低,并倾向于以一种更间接的方式参与市场活动。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削弱了金融调控的功能,反而可能有助于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首先,金融调控效率的改善表现为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增强。根据国际经济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固定汇率、自由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三项政策目标是难以兼顾的。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我国对资本流动的限制趋于减弱,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加快,因此,维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代价的,而货币政策又是金融调控的支柱。事实上,出于维持人民币与美元平价的义务,中央银行必须被动地进入市场进行外汇交易,这样就限制了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余地。可见,实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有利于将货币政策从国际收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其稳定宏观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其次,金融调控效率的改善还来源于汇率改革所带来的外汇市场的发展和健全。汇率机制是外汇市场运转的核心,外汇市场的结构和功能依赖于汇率制度的选择。一旦实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就将大大拓展我国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譬如,对市场的控制会放松,市场主体扩大,交易方式革新,交易工具多样化,而且外汇市场与货币、资本市场的联系也会得到加强,这些都有利于挖掘我国外汇市场配置资源的潜力,提高中央银行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二)对外贸易

汇率变动直接影响对外贸易,人们对于人民币升值持谨慎态度的重要理由之一是顾虑货币升值会影响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削弱出口的竞争力。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80%,因而保持良好的出口势头对经济增长率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

首先,汇率改革并不意味着人民币一定大幅升值。实际上,中国政府也一再强调了改革汇率重在调机制而不是调水平的立场。中国这次改革选择了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弹性汇率制,人民币与美元的刚性联系被弱化。在这种情形下,汇率的可变性增大,但汇率变动并非单向的,人民币币值的升降由外汇供求决定,完全有可能在特定时期出现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何况我国实行的浮动汇率是“有管理”的,决策者不会放任人民币汇率自由波动,再加上我国有稳健的宏观经济基础作保障,所以,对于汇率改革可能引起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担心是多余的,自然也谈不上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构成重大冲击。至于相对温和的人民币升值,只要它是由市场决定的,就没有理由怀疑其合理性。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保持着较高的出口增长率,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双顺差的局面导致我国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这种情况已经给国内的货币供给造成极大压力,人民银行为了抵消日益膨胀的国际储备所产生的外汇占款,已发行了数量可观的央行票据。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则有可能通过货币环节出现通货膨胀隐患,而这反过来又会危害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可见,基于市场供求的人民币适当升值不仅不会对我国贸易造成损害,反而有利于保持进出口的基本平衡,改善外贸结构和贸易条件,实现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

其次,即使人民币发生较大幅度升值,只要其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也没有必要担心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丧失竞争力。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丰裕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可靠保证。在我国主要的出口领域,尽管劳动生产率仍居于较低水准,但竞争性的劳动力供给所带来的低廉成本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这种优势也不是人民币升值所能抵消的。因此,从总体上讲,人民币在可控范围内升值并不会对我国出口竞争力产生实质性的损害。随着人民币汇率机制的逐步完善,汇率的合理波动也许会使一部分出口企业由于失去了人民币长期“隐性贬值”的保护而遇到困难,然而更应该认识到,汇率改革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比较优势的层次提供了机会,市场化的汇兑机制有助于建设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推动企业去创新技术、改善管理,以更理性的态度参与竞争,而不是依靠恶性的价格竞争去夺取市场。毕竟,企业素质的提高才是竞争力可持续的源泉。

当然,汇率改革的积极影响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比如,在有弹性的汇率机制下,汇兑的相对不确定性虽然增加了投资的风险,但汇率对资本流动的引导作用会得到加强,从而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改善外资结构,提高外资利用效率。总之,在推进汇率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其影响加以全面地评估和权衡,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也要有所准备。

三、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深化

汇率改革的意义并不在于汇率数值调了多少,重要的是它向公众发出的信号,表明中国将以坚定的决心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的革新,人们有理由、有信心期待汇率改革会深入下去。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把握好时机和力度,有秩序、分阶段地进行。在具体的改革设计中,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改革思路的连续性,市场化是我国汇率改革的主题;其二,规则的简便性,有利于保持规则的稳定和有效;其三,规则的透明性。

现在,我国已经推出汇率改革的初步方案,相信进一步的改革安排也在研究和准备当中。从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我国没有选择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而采用了参考一篮子货币的管理浮动汇率制,那么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货币篮子、浮动区间及配套措施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一)货币篮子

我国在选取篮子货币以及确定货币权重时主要遵循的原则是:考虑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主要交易国家、地区及其货币,至于篮子的货币权重,则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投资等活动中占较大比重的货币,分别赋予相应权重。这个原则大体上符合国际上确定货币篮子的惯例,有其一定的道理。然而,从相关的细节中却不难发现我国目前所设计的篮子的特点:篮子很大,而且篮子结构较复杂。这样的篮子构造在实践中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一方面势必要随着对外经济的发展与变化适时调整篮子,由此会影响到篮子的稳定;另一方面如果对其过于频繁的调整,可能会给整个汇率体系带来不良影响;另外,复杂的篮子结构也不利于保证汇率规则的透明度,其结果可能导致汇率政策中的随意性增加,这无疑是与市场化准则相悖的。

由此可知,在构造货币篮子时,既要考虑篮子货币的代表性,又要兼顾规则的简便性,因此,一个由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元构成的篮子是值得考虑的。关于货币权重的计算,可考虑将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综合成一个指标作为计算的依据,且计算方法要尽可能简明。一旦确定了篮子货币及其权重,便不能随意变更,并且及时向大众公开。诚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可能要求货币篮子做出相应的调整,但调整应置于规则的约束之下,可以事先设定一个固定期限的调整周期,比如每三年或五年重新调整一次。总而言之,在设计货币篮子时,不能过分追求大和全,而且要注意维护规则的权威,减少随意性。

(二)浮动区间

这次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方案没有使用“盯住”之类的措词,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合理区间内进行浮动”,有弹性的汇率机制已成为大势所趋。

汇率的弹性衡量了市场汇率被允许波动的空间,目前,汇率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可以考虑在现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基础上逐步扩大浮动区间,待条件成熟后,争取在一个可预见的时间内将区间长度扩展为±10%。10%是国际上较多被人提及的浮动幅度限制,可以借鉴。

汇率改革启动以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的市场主体已经具备一定的承受价格波动的能力,很好的一个例子是汇改启动以来的人民币升值基本上未给我国的经济生活造成什么冲击,所以,±10%的浮动区间是可行的。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干预市场的行为亦应有所规范,使之真正以“干预者”、“管理者”的身份而不是直接以“交易者”的身份进入外汇市场。最后,特别要指出,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对于浮动幅度的限制应当逐渐放松直至最终取消之,除非出现极特殊情况,否则尽量减少反复。中国是个大国,完全的浮动汇率制才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

(三)配套措施

除了对汇率机制的精心设计之外,汇率改革的成功还依赖于整个经济系统的协调一致,如果配套的改革措施不能跟上来,则汇率改革将会面临各种技术上的“瓶颈”。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汇率改革构成约束的因素还比较多,所以在改革的配套措施上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当前,配套改革的热点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外汇市场建设。具体包括:改革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从供需两条渠道放松对外汇交易的限制;扩充交易主体的范围,简化交易和清算程序;扩大外汇银行的定价自主权,引入“做市商”制度,激发市场活力等等。另外,由于弹性汇率增大了经济活动面临的外汇风险,故有必要大力创新和发展可用于避险的金融工具,如各种类型的衍生工具,丰富可供交易的产品序列。

第二,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改革与利率改革应并肩进行,否则,非市场的利率机制会阻碍汇率改革的步伐,况且,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割裂容易给热钱提供投机机会,从而可能使改革时期的人民币成为国际游资攻击的目标,对此不能不有所警惕。

利率的市场化必须采取渐进的方式予以推进,有秩序地放开对各种利率指标及其浮动幅度的管制,并引进和开发新型的货币市场工具,增强经济主体对于利率的敏感性,使利率真正成为引导资源配置的市场指针。如此即可发挥汇率改革和利率改革的协同效应,从总体上提高中国金融的市场化水平。

上一篇:广告行业广告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青年女性社会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