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故事范文

2023-09-20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第1篇

【评价】

1.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2.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颁奖词】

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业。一颗忠心,东吴元老,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何谓贤谋,何谓良帅,何谓能臣,公瑾是也。

【事迹】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

瑜对孙氏忠贞不二。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二、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

【获奖名片】浊世清莲

【评价】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

2.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爱恋国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让人叹惋?

【颁奖词】

是您,使内外交困的楚国一度出现国富民强、诸侯威震的局面;是您,虽屡遭疏远流放,赤子之心却始终不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无能为力,您纵身一跃汨罗江,以身来殉美政理想!

【事迹】

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合齐国,抗击强秦。在同反动派斗争中受诬陷而丢官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但因此却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对黑暗现实十分不满。后因楚国的日益****,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著作有《离骚》、《九章》等,这些著作文字华美,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贵族的虚伪、昏庸与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贤才的行为,看清了社会的种种不仁……他的主张,体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一种嘲讽和揭露,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与斗争,同时也是向后世发出的一个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势力!他的作品语言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着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李时珍:用坚持谱写中华传奇

【获奖名片】医学泰斗

【评价】

1.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你就是以这样谦逊的姿态和辉煌的成就为中华历史写下一部传奇!

2.一介农夫,怀揣着执着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

【颁奖词】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坚定的信念伴你步入医学圣殿,不懈的努力带你翱翔成功之巅!

【事迹】

李家世代业医,但由于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不屑于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打算放弃科举做官之路,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最终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表现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农民和渔夫。李时珍为了了解药物,并不满足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罗列诸品,反复谛视”。例如他在写到白花蛇时为了真实细致地了解这种剧毒蛇而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终于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目睹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李时珍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并编著了中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本草纲目》。

四、李煜:词人皇帝

【获奖名片】皇位诚可贵,诗词价更高

【评价】

1.四十年的短暂岁月,他无悔度过,有过荣华与富贵,也有过艰辛与无奈。一生的追求,永远在历史长河中定格,词人皇帝——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一帝。

2.软禁磨灭不了他的意志,苦难摧毁不了他的心趣,他用心血浇灌自己的梦想种子,终于绽放出词帝之花。

【颁奖词】

别人看来或许他只是一个昏庸的皇帝,然而,只有他自己明白,吟诗作赋是他一生的最爱。冷落了荣华,远离了争鸣,选择与词作伴,他从未后悔。淡去金色的华表,他留下的是灿烂的诗篇。

【事迹】

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无意,他曾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他嗣位时,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进贡,苟安于江南一隅。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靡的生活,风格柔靡,但是这并不是他向往,

;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李煜词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后主前期词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

五、王昭君:中原最美的和平使者

【获奖名片】最美使者

【评价】

1.为了民族,为了国家,她甘愿牺牲自我,舍小家为大家,她的出塞换来了六十余载的和平。昭君让人们铭记的不仅是她的美貌,更是她的付出。

2.长安花红,雁门沙黄,只有那南归的雁群知道昭君是怎样放弃一生荣华换来大汉半世和平,只有那朔北的长风知道悠悠羌笛背后是昭君怎样绵长的相思和无悔的抉择。

【颁奖词】

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傲的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思念,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茫茫大漠中消

是漠北最美丽的剪影。

【事迹】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公元三十六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昭君为南郡首选,抵达京城却无缘面君。公元前三十三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她肩负着汉匈和亲的重任,别长安,出潼关,度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抵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盛大欢迎。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昭君慢慢地把中原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和睦六十多年。“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历史记载了那一段时期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墓并奉为神仙。她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六、孙膑:身残志锐的智慧化身

【获奖名片】才志双全

【评价】

1.在艰难里,他从不放弃,用锐利的智慧打开一道道尘封的门,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道道曙光。庞涓的迫害止不住他才华的释放,膑脚之痛停不了他追求的脚步。孙膑,你的大智大勇,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指明灯。

2.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历史的烈焰淬练过,被人世的无情锻造过,但是,只能让他越挫越勇。他用智慧的光芒,让我们中华文化有了围魏救赵的传奇。

【颁奖辞】

田忌赛马,围魏救赵,我们从成语中读你;身残志锐,胸罗兵甲,我们从历史中品你。你是一首无声的歌,流传千年仍气镇风云;你是一部无字的书,演绎着关于智慧的不老的传说。

【事迹】

孙膑是春秋时期战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早年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妒忌他比自己有才干,于是暗地里派人请孙膑来,设计陷害他。孙膑忍受被剜去膝盖骨的酷刑之苦,用才智感动了齐使,并在他的帮助下回到齐国。孙膑隐居在田忌幕下时就表现出突出的军事才能,后于“田忌赛马”后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成为齐国的军师。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将,孙膑婉言推辞说:“一个受过刑的人不能为将。”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做军师,让他在有帷幕的车上坐着出谋策划。在这场战役中,孙膑运用非凡的才智屡出妙计,最终使得魏军大败,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围赵救魏”的光辉战例。后来孙膑又在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之时与庞涓斗智,使庞涓死于万箭中。孙膑因战出名,世世代代也相传他的兵法。

七、关羽:骁勇赤胆的忠义巨人

【获奖名片】忠义双全为世虎臣

【评价】

1.在天下大乱之时,你奋勇而起,追随刘备,为兴复汉室,贡献一生。关云长,你是中华民族的铁血男儿!

2.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武艺吓破曹军胆,忠义敢为万夫雄。你的勇敢热血,是中华民族赤胆忠心的魂,永远不屈屹立!你的执着信念,是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将不灭永生!

【颁奖词】

智勇兼备,勇猛善战,你是武将中的神话。

万人之敌,忠义双全,你是人臣中的传奇。

手握青龙偃月刀,大喝一声,威震中华。

【事迹】

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关羽从不忘记自己的道义,对兄弟不弃不离。中平元年,刘备组织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就在其中。他们桃园结义,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一生追随刘备,不辞辛苦,随身守护。

关羽智勇双全。与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为护得皇嫂周全,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同年关羽进攻荆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救援。当时大雨令汉水暴涨,于禁所率领的七军都被大水淹没,将士纷纷往高处避水。而关羽则乘势坐大船进行攻击,大破敌军,威震华夏。

他忠义两全,为报曹操恩义,放他败走华容道。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刘备的天下大业,用自己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叙写了一个大大的“忠”字。真是可歌可泣!

八、岳飞:中原大地的雄狮

【获奖名片】爱国英雄

【评价】

1.身为一名庶民,他铭记“精忠报国”的志向;身为一国将领,他写下“抗金英雄”的传奇。他虽然被佞臣所害,死于一场政治斗争,但岳王庙前松柏常青,岳王英明永存。

2.凌云壮志,铁骨铮铮,面对敌人你勇敢地站起来,久经沙场,英勇杀敌。流言、罪名、怀疑、间离……什么都无法抹去你的赤胆忠心、爱国情怀!

【颁奖词】

金戈铁马,驰骋沙场,一代名将,精忠报国。他用沥泉神矛撑起半壁江山,他用热血赤诚铸就不败神话。他是奔跃在中原大地上的雄狮。

【事迹】

岳飞是中国南宋爱国军事家,汉族英雄。侍母至孝,家贫力学。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从此为一生处世准则,果断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他组建战无不胜的岳家军,大破金兀术,声势日隆,军威益壮。然而昏庸的皇帝在小人的谗言中对岳飞起了疑心,以“莫须有”的

红》的歌声中,岳飞及儿子岳云被害于风波亭……

岳飞虽被奸佞小人所害,但他的大智大勇与坚定的爱国报国之心,永远激励着我们的爱国热情。

九、霍去病:横空出世的热血青年

【获奖名片】戎马一生为国建勋

【评价】

1.强大的敌人没有退却他的步伐,他为国愤然杀敌;成功的名利没有遮住他的双眼,他依然视国难为己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是旷世英雄。

2.他凭借着一腔血气骁勇,及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杀敌,以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打了一场场漂亮的战役。他是汉军中的一代楷模。

【颁奖词】

眼中的冷漠是对匈奴的无畏,心中的热火是对国家的守护。直到今天热血撞你心壁的声音依旧可辨,你马踏匈奴的绝世风采依然清晰。我们为你对国家的热情而倾倒,为你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感动!

【事迹】

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常遭受匈奴的侵扰。匈奴几乎把以农耕为生的汉王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面对匈奴的侵犯,年仅18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率八千精骑,直冲敌营,杀得匈奴人仰马翻。后又两次率兵北征,对匈奴进行大围剿。他的惊奇出世让匈奴人闻风丧胆。汉武帝为他建造的豪华府第直到完工他都未去看一眼,并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志。他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度过了戎马一生。

十、苏武:茫茫大漠中最坚韧的守望者

【获奖名片】坚韧守望

【评价】

1.十九年如一日,他牧羊于大漠,孤独与寂寞伴他左右,但他从没想过屈服。富贵对于他恰似过眼云烟,忠心对于他才是永恒无限。他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2.时间没有磨灭他的气节,孤独没有打败他的信念。他用七千多个日日夜夜铸造了一段不朽,他用心中对祖国的忠诚激励了无数后人。

【颁奖词】

持一支旌节,心怀大汉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游走于沙漠败草之中。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的牧羊人,用勇气,用执著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悲歌。你的忠心成为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事迹】

面对大汉与匈奴关系日益紧张的形势,汉朝派苏武出使匈奴。从虞常谋反私会张胜,到虞常兵变失败,毫不知情的苏武硬是被牵扯进去。但他为不失气节、不玷辱使命选择自刎。被救活后,卫律的威逼利诱都不能改变他的信念。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第2篇

黄帝尧舜禹 约170万-4000年前 黄帝尧|舜夏朝 前2100-1600 启 阳城 商朝 前1600-1100 汤 盘庚→殷 西周 前1100-771 武王 镐 东周 前770-256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前770-476 / 洛邑 战国 前475-221 / / 秦朝 前221-206 秦始皇 咸阳 西汉 前202-公元8年 汉高祖 长安 新朝 8-23 王莽 长安 东汉 25-220 光武帝 洛阳 三国

/

魏 220-265 曹丕 洛阳

蜀 221-263 刘备 成都

吴 229-280 孙权 建业

西晋 265-316 司马炎 洛阳

东晋 317-420 司马睿 建康

十六国 304-439 / /

南北朝 420-581 / /

隋朝 581-618 杨坚 大兴

唐朝 618-907 唐高祖 长安

五代十国 907-960 / /

宋朝 北宋 960-1127 赵匡胤 开封

南宋 1127-1279 高宗 临安

辽朝 916-1125 耶律阿宝机 上京

西夏 1038-1227 李元昊 兴庆

金朝 1115-1234 阿骨打 中都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

明朝 1368-1644 朱元璋 南京→北京

清朝 1644-1911 努尔哈赤 北京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 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 黄帝 尧 舜 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 禹传子启 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夏 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武王灭商 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共和元年 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 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国学×参考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 秦始皇确立郡县制 统一货币 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 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 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改国号新

17 18年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 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西晋灭吴

316年 匈奴兵攻占长安 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南朝的开始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485年 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534年 北魏分裂东西

577年 北周灭北齐,北方统一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继承北周 北朝结束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南朝结束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战争开始 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世纪前期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 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 以渤海为号

同一时期 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

8世纪中期 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780年 实行两税法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 唐亡 五代开始

916年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 宋 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变法 国学×参考

1115年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 南宋开始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 蒙古灭西夏

1234年 蒙古灭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 元灭南宋

1351年 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军攻占大都 元亡

明初 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581年 实行一条鞭法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农民军攻占北京 明亡

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 清军入关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 1686年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6年 昭莫多战役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 维吾尔贵族大和卓 小和卓发动叛乱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初中需要掌握的朝代线索: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南宋(金)-----元-----明-----清

帝谱

【远古】 盘古氏 有巢氏 女娲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帝 舜帝 禹

【夏朝】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桀

【商朝】 商汤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商纣

【西周】 周武王 周成王 周康王 周昭王 周穆王 周共王 周懿王 周孝王 周夷王 周厉王 周宣王

周幽王

【东周】 周平王 周桓王 周庄王 周釐王 周惠王 周襄王 周顷王 周匡王 周定王 周简王 周灵王

周景王 周悼王 王子 周敬王 周元王 贞定王 周哀王 周考王 周威烈王 周安王 周烈王 周显王

周慎靓王 周赧王

【春秋五霸】 齐国 晋国 楚国 吴国 越国

【战国七雄】 齐国 楚国 秦国 燕国 赵国 魏国 韩国 【秦朝】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胡亥) 秦三世(子婴) 【西汉】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 汉昭帝 昌邑王 汉宣帝 汉元帝 汉成帝 汉哀帝 汉平帝 孺子婴 【新朝】 王莽

【东汉】 汉光武帝 汉明帝 汉章帝 汉和帝 汉殇帝 汉安帝 汉少帝 汉顺帝 汉冲帝 汉质帝 汉桓帝

汉灵帝 汉少帝 汉献帝 【三国】 魏国 蜀汉 东吴

【西晋】 晋武帝 晋惠帝 晋怀帝 晋愍帝

【东晋】 晋元帝 晋明帝 晋成帝 晋康帝 晋穆帝 晋哀帝 晋废帝 晋简文帝 晋孝武帝 晋安帝 晋恭帝

【十六国】 前赵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北燕 前秦 后秦 西秦 前凉 后凉 南凉 西凉 北凉 文夏 成国

【隋朝】 隋文帝 隋炀帝 隋恭帝 秦王 越王 【唐朝】 唐高祖 唐太宗 唐高宗 武周圣神皇帝 唐中宗 唐殇帝 唐睿宗 唐玄宗 唐肃宗 唐代宗

唐德宗 唐顺宗 唐宪宗 唐穆宗 唐敬宗 唐文宗 唐武宗 唐宣宗 唐懿宗 唐僖宗 唐昭宗 唐哀帝

【五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 吴 南唐 吴越 楚 闽 南汉 前蜀 后蜀 南平 北汉

【辽朝】 辽太祖 辽应天后 辽东丹王 辽太宗 辽世宗 辽穆宗 辽景宗 辽萧太后 辽圣宗 辽兴宗

辽道宗 辽天祚帝 【北宋】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高太后 宋哲宗 宋徽宗 宋钦宗

【南宋】 宋高宗 宋孝宗 宋光宗 宋宁宗 宋理宗 宋度宗 南宋谢太后 宋恭帝 端宗 帝昺

【大理】 太祖 文经帝 文武帝 广兹帝 应道帝 昭明帝 宣肃帝 秉义帝 圣德帝 天明帝 孝德帝 上德帝

上明帝 保定帝 文安帝 宣仁帝 正康帝 功极帝 亨天帝 神宗 孝义帝 天定贤王

【西夏】 李元昊 李谅祚 李秉常 李乾顺 李仁孝 李纯佑 李安全 李遵顼 李德旺 李睍

【金朝】 金太祖 金太宗 金熙宗 海陵王 金世宗 金章宗 卫绍王 金宣宗 金哀宗 金末帝

【元朝】 太祖 太宗 昭慈 定宗 钦淑 宪宗 世祖 成宗 武宗 仁宗 英宗 泰定帝 天顺帝 文宗 明宗

宁宗 顺帝

【明朝】 明太祖 明惠帝 明成祖 明仁宗 明宣宗 明英宗 明代宗 明宪宗 弘治皇帝 明武宗 明世宗

明穆宗 明神宗 明光宗 明熹宗 明思宗 南明弘光帝 南明隆武帝 绍武帝 监国 永历帝 定武帝

【清朝】 清太祖 清太宗 顺治皇帝 康熙皇帝 雍正皇帝 乾隆皇帝 嘉庆皇帝 道光皇帝 咸丰皇帝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第3篇

孟子从小聪慧,善模仿,以家近墓地,乃学做坟墓埋葬之事。孟母认为这不是教养他儿子的地方。乃迁住到市场旁边,孟子又仿作商贾贩卖之事,他母亲又以为这里也不是教养他儿子的地方。于是再徒居学宫的旁边,孟子耳儒目染,乃设俎豆,为揖让进退诸事,孟母以为这才是他儿子居住的好地方,遂定居在那里。

孟子少时不肯用功读书,孟母乃断织训子,孟子始发愤勤学不辍。

史记孟荀列传说他受业于子思的门人,赵歧孟子题辞则说他师长孔子的孙子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考子思卒年及孟子生年,则以前说为可信。

孟子受到慈母良师的教诲,成为天下名儒。孟子学成以后,一面为学生授业解惑,一面周游列国,想获得行道治国,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孟子降生的时代,为中国的战国时代,是一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篇)的时代,是「强凌弱,众暴寡,智诈愚,勇苦怯」的时代, 也是「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四方」的时代,更是一个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一面则「民有飢色,野有饿莩」的时代(孟子梁惠王篇)。

在这个时代里,因为圣王不再,诸侯任性非为,士子乱发议论,杨朱墨翟的学说,布满天下。诸侯穷兵黩武,所需要的--合纵连衡,是扩张土地的权谋之士,如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孟子守著先王之道,不肯阿世取 宠,称尧舜,崇孔子,发中正和平、王道民本的言论,被诸侯视为迂儒 , 而不见用,周游列国三十馀年,找不到一个实现他理想主张的机会,乃束装回国,和他的门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讲学论道,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在思想学术上发扬儒学,薪火相传以保卫圣贤道统。

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正月,享年八十四岁。

孟庙,又称亚圣庙,为历代祭祀孟子的场所。孟子庙奉祀,始于宋景佑四年(西元1037年)。初建于邹城东北,距城13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轲陵墓之前。

据孟林享殿内现存宋景佑五年《新建孟子庙记》碑文记载:此庙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所创建。后因距城较远,瞻仰祭祀等诸多不便,又别建孟庙于邹城东郊,此为邹城有庙之始。此庙之具体位置、规模和建庙的确切年代,今已不能详考。宋宣和三年(西元1121年)複建孟庙于现址。现在之孟庙亦非宋宣和建庙之旧观,历经金、元、明、清数十次重修和扩建,才具有现在的规模。

孟子故里

现今孟庙,坐落在邹城城区南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倚文贤岗,西濒京沪铁路,北枕因利渠,南临邹济公路,县城市区环拱于北,凫峄诸山雄峙于南,俨如画屏。庙内古木森蔚,碑碣林立,庙之周围绕以红色垣牆。孟庙之面积,据元代元贞年重修孟庙碑记载:基地为19.4亩。1964年,邹县文物保管所进行一次面积实测:南北,由孟庙北牆至庙前河滨,全长为458.5米,垣牆之内为317.5米。东西,由西庙牆至东庙牆外柏树处,为95米,垣牆之内为85米。总面积为 65.3亩。

孟庙是一处长方形,五进院落的古代建筑群,以方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南北为一条中轴线,左右作对称式配列,逐院前进,错落有致,起伏参差,院院不同、各具格局,充分体现了古建筑的特点。

庙之正南门为『棂星门』。『棂星』即指天上的天镇星,天子祭天必先祭棂星,孟庙第一道门以『棂星』命名,含有尊圣如天之意。『棂星门』高大威严,封建时代除农历

二、八月祭祀孟子大典之日,或帝王钦差前来拜谒孟庙之时,才开此门,平时闭门不启。现为进入孟庙的正门。门内东西各建一座斗拱承托的木坊,左为『继往圣』、右为『开来学』,以表彰孟轲对儒学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功绩。上述三座木架结构的门坊为清康熙年间重修孟庙时所建。

进『棂星门』即为孟庙的第一进院落,北牆正中可见『亚圣坊』,此为第二道门坊。这座门坊为四柱三门,柱八棱,顶端装饰古瓶、朵云,类似华表。坊额正中刻楷书『亚圣庙』三字;东侧门楣坊心线刻云龙;两侧坊心线刻长有双翼展翅飞翔于流云之中的翼龙。石坊东侧竖有万历九年所立《邹国亚圣公庙》碑一幢。由此可知,这座门坊原为明代的孟庙大门,其建坊年代,当在立碑之前。穿过亚圣庙石坊,便进入了孟庙的第二进院落。院内古木苍苍、翳天蔽日,这些松桧大都800余年,虽历经沧桑,依旧枝干挺拔。古人对孟庙的树木多有讚颂,如『满林松柏带苍烟』、『云烟松柏不胜情』等诗句,读来生动传神,确是描出了孟庙林木的特点。更有大书法家董其昌,专题孟庙古桧:『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型。沃根洙水润,含气峄山灵。阅世磨秦籀,参天接鲁青。方知樗散寿,只入列仙经。』沿著古桧柏下的一条砖铺甬道北行,即到『仪门』。这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启门洞的高大门楼。门额悬一竖匾,上书『泰山气象』四字,故又称『泰山气象』门。

越过『仪门』便是孟庙的第三进院落。院内东西各建一门,是平常出入孟庙的通道。东西门原名为『钟灵门』、『毓秀门』,清乾隆四年重修孟庙时改称为『知言门』、『养气门』。取义于孟子『淫辞知其蔽„„』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两门的南侧分别建有『祭器库』和『省牲所』。据天启三年《重修孟夫子庙》碑记载:『天启三年二月建祭器库、省牲房各三楹。』这两处建筑是专为存放祭器和祭品的地方。院北三门并列:中为『承圣门』;东为『启贤门』;西为『致敬门』。孟庙由此分为东西中三路。承圣门前有一座高大的碑亭,重簷斗拱,琉璃碧瓦,贴金彩绘,富丽堂皇。亭内放置清代康熙《御制孟子庙碑》一幢,故名:康熙御笔亭。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雕刻技艺精湛,形象逼真。碑座为一巨大怪兽,狮头、龟背、鹰爪、蛇尾。这是孟庙中现存最大一块石碑。碑文字体工整秀丽,为康熙二十六年四月,清圣祖玄烨御笔亲书。碑亭东侧竖有《孟母断机处》、《子思作中庸处》、《孟母三迁祠》和乾隆皇帝的《述圣子思子赞》及《述圣子思石刻像》等石碑数幢。

进入『承圣门』便是孟庙的第四院落,也是孟庙的中心院落。院内建有『乾隆御碑亭』,亭内竖有清乾隆皇帝手书《亚圣孟子赞碑》。院内有水井一眼,据井旁石碑记载,『清乾隆十一年庙前演戏,忽日中声震如雷,闻者环顾失色,见阶前陷有甓甃圆痕,熟视乃井也』,故名天震井。今井边石栏为清道光十一年所建。清代诗人葛临绪曾有《题天震井》诗一首:『古井澜翻近庙堂,天惊石破水泉香,汲来修绠原无底,洙泗渊源一脉长。』这井就在『亚圣殿』前。

亚圣殿为孟庙的主体建筑,殿高17米,进深20.48米,横宽27.7米。大殿始建于宋宣和三年,据殿内碑文记载为徐韍、朱缶所创建,历经金、元、明、清,中间多有维修。清康熙七年鲁南地区发生大地震,原殿倒塌,因此,现存大殿系清康熙十一年所建。

现在的亚圣殿为一座金碧辉煌、雕梁画栋、重簷飞翘、歇山转角的宫殿式建筑。殿的四周列擎簷的巨型石柱,都饰以浅浮雕,门侧四柱正南面刻翼龙在云中翱翔,栩栩如生,别处罕见。其余各面刻宝相牡丹或西番莲花纹,世型石柱为明代维修孟庙时所制。梁坊藻井是用金箔贴制的云龙图案。大殿正面重簷之间高悬一匾,上书『亚圣殿』楷书贴金大字。正中门额上挂『道阐尼山』横匾一块。殿内承以八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门正面两柱挂以一幅巨型抱柱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切同禹颜』。对联和门匾都是清代乾隆手书。殿内正中雕龙贴金的神龛内供奉著衮冕九旒九章的孟子塑像,东侧神龛雍正皇帝手书『守先待后』的金匾一块。这座大殿除了用于纪念孟子之外,还是一处建筑、雕刻、铸造、绘画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与曲阜孔庙的『大成殿』遥相辉映。

亚圣殿前的东西两庑,原是供奉孟子的弟子和历代研究儒家孟子学派有贡献的学者的场所。亚圣殿后院里,建有五楹歇山式孟庙『寝殿』。始建于元代元贞元年,原名为『邹国公祠堂』,是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明弘治十年增修孟庙时改为寝殿,成为祭祀甾子夫人田氏的专祠。殿前露台和甬道之上的三棵古桧树,为北宋宣和年间所植,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现依然青翠蓊鬱。

孟庙东路,步入启贤门,甬道两侧碑碣林立,是孟庙各类石碑集中存放的地方,俗称『孟庙碑林』。甬道尽头即是启圣殿,五楹,单簷歇山式,殿内神龛中供奉著孟子父孟孙激的塑像。因为孟子的父亲在元代延佑三年尊为邾国公,故此殿原名为『邾国公殿』,后改为启圣殿。其后为『孟母殿』,殿内无塑像,正中神龛内安放木主牌位。其上楷书『邹国端范宣献夫人之位』。东壁神龛内供有孟子石刻像一尊,据《三迁志》记载:此像为宋景右年间孔道辅修孟母墓时掘得,定名为『孟子石刻像』。

穿越致敬门即进入孟庙西路。正北有一门名为『斋戒门』,门内是一座雅静秀丽的小庭院。院内外四周牆壁上镶嵌著50多块碑刻,多为历代名人文士前来孟庙晋谒游览后的诗词题咏。斋戒门内东西侧一雌一雄的两株古老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绿荫蔽满整个庭院。一株古老的紫藤萝旋转曲折地缠绕树干,一直伸展到树顶,是孟庙奇景之一。此院即为『致严堂』院。建堂三楹。是孟轲嫡系后裔祭祖之前沐浴、更衣之所。原名『斋宿所』。

致严堂后面的『祧主祠』是孟氏的家庙。祠庙三楹,建于清道光十年,祠记忆体放孟氏大宗户五代以上至二世祖的木制神主牌。祧主祠后,还有一处小院,院内建有砖台,檯上置石雕池一件。祭祀时在池内焚烧写于帛上的祭文,因而称为『焚帛池』。

孟庙不仅以古老的建筑称著于世,而且还保存著秦、汉、晋、唐、宋、金、元、明各代碑刻270余块。虽历经千年,仍大多完好,为历代文人学者所重视。这些碑刻书体精美,楷、草、隶、篆各体具备。其中西汉天凤三年《莱子候刻石》、东汉《石牆村刻石》、西晋永康二年《刘宝墓志铭》、元代仿刻秦李斯小篆《峄山刻石》等,都是世所罕见的珍品。此外,庙内还存放著100多块汉墓画像石、汉代石人、石兽和元代的盘龙浮雕石柱等,这些文物给人们美的享受,为古老的孟庙增添了光彩。

孟府位于邹县南关与孟庙毗邻,是孟轲嫡系后裔居住的宅弟。元至顺二年(西元1331年),文宗皇帝封孟轲为『邹国亚圣公』,从此,孟府又被称为亚圣府。孟府的始建年代不详,据孟庙内现存洪武六年(西元1373 年)『孟氏宗传祖图碑』记载:『宋仁宗景右四年,孔道辅守兖州访亚圣坟于四基山之阳,得其四十五代孙孟宁,因荐于朝授迪功郎,主邹县簿奉祀祖庙,迪功新故宅,坏屋壁,乃得所藏家谱。』说明北宋景右年间就已修建了孟府,但故宅所在何处,却未曾说明。推测孟府应在宋景和四年(西元1122年),第三次迁建孟庙时同时迁建孟府。

孟府坐落在孟庙西侧,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6米,东西宽99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前后共有七进院落,楼、堂、阁、室148间。以主体建筑大堂为界,前为官衙,后为内宅。孟府二门内东侧牆壁间镶嵌著一块明万历三十七年(西元1609年)《为恳恩照例优免以杜攀扰事》碑。碑文中记述了明皇朝饮赐的庙户、礼生、佃户、洒扫户、差役等,不得滋意攀扰等事。另外,孟府第四层院中『赐书楼』是典型的明代建筑,据此可証实孟府在明代就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了。

孟府大门,为三楹,门楣正中悬有匾额,上书『亚圣府』三个贴金大字。黑漆大门上绘有约两米高的彩绘门神。门外建有高大的影壁。一对精雕石狮雄居于门的左右。门阶两旁有上马乘车用的方形石台一对。

二门又称为『礼门』,其建筑形式与大门基本相同,但门洞为三启,正中门楣上书『礼门义路』四字。六扇黑漆大门的正中两扇彩绘著顶盔披甲的执刀武士,两侧的四扇则彩绘著执笏的文官,威严煊赫。二门内为『仪门』,其两边不与垣牆连属,类似遮堂门,全系木结构,仅有圆柱两根,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著彩绘大屋顶,前后缀著倒垂的四个木雕花蕾,故又名为『垂花门』。平时此门紧闭不开,每逢孟府喜庆大典、皇帝幸临、定量读圣旨或举行重大祭祀仪式时,鸣礼炮十三响然后开启。这中仪门在封建社会只有列土封候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故又称『塞门』。

穿过仪门,院中有一方形台基,两侧竖著精雕的夔龙石栏,和青砖花牆绕护的丹墀,两株有著数百年寿龄的参天士桧,在檯前甬道两侧遮天蔽日。丹墀的东南角设置有『日晷』;西南角设置有『嘉量』,这完全是仿照皇宫的格式。其后便是宽敞的五楹出厦正厅,也是孟府的主体建筑『大堂』。堂前簷下正中悬挂著清雍正皇帝手书,钦赐孟子第六十五代孙孟衍泰『七篇贻矩』堂匾,龙边金字熠熠生辉。门两侧簷下廊柱上悬挂著『继往开来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先烈。』隶书金字抱柱楹联,孟府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读诏旨、接待政府官员、申饰家法族规以及节日、寿辰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大堂正中设有木制暖阁,内设公案。

大堂前东西厢是管理孟府祀田、庶务、礼生、乐生、司书、执事等办公场所。大堂前左右设鼓乐楼,是奏乐的地方。大堂东侧有一处独立的院落,称『五代祠』,是孟区宗族的家祠。西侧有一曲尺形独特建筑,名为『见山堂』,是当时孟氏后裔接待和宴请宾客的地方。与见山堂相对的月亮门外,竖著一块玲珑的太湖石,其上刻有清代金石学家阮元和书法家孔继涑的手书诗词。

大堂后便是孟府的内宅,设有内宅门与外界相隔,这是一道禁门,看管十分严格,一般外人不得擅自入内。内宅门的外簷木坊上雕刻著『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等图案。门两侧倒悬著雕花垂珠,工艺相当精美。内宅门前为一幽径,左右两侧各有一角门名为 『更道』,是当年为内宅巡逻值更的更夫行走的通道。

内宅的第一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建筑,它是孟子嫡裔第七十四代孙孟繁骥居住的地方。雕梁画栋、彩绘华丽、明三暗五的正厅为『世恩堂』。室内陈列著古玩字画、床榻橱柜等。院东南一株古老高大的荼糜花,每当春夏相交之际,满树洁白,盛开的花朵散发著阵阵清香。院后为赐书楼,是孟氏后裔存放皇帝钦赐墨宝、书籍和家族档案的地方。再后是『延绿楼』等四处四合院,都是孟氏近族的住处。最后是孟府的花园。

孟府内现在还保存著封建帝王所赐的朝服、龙袍、圣旨、诰封、家族档案、印书木刻和书籍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孟林是孟子和他后代子孙的墓地,位于邹城东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南面凫峄,北拱岱岳。是一处保存时间长、较为完整的家族墓地。据孟林享殿内现存的宋景右五年(西元1038年)《新建孟子庙记》碑载:孔子的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知兖州时,访得孟子墓,并在墓旁创立了孟庙(后迁往县城)。宋元丰七年(西元 1084年),朝廷赐库钱30万,增修墓庙,购置祭田,广植柏桧。元代至元十四年(西元1277年)山东提刑霍天祥在孟子墓前立碑,题『先师邹国公墓『,此碑现已无存。后又经明、清两代不断增修扩建。据《重纂三迁志?林墓》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山东巡抚移文衍圣公查明,亚圣墓田七顷三十亩四分。林内植有桧、柏、榆、槐、楷、楸、枫、柞、杨等各类树木一万余株,多为宋、金、元、明、清各代所植。孟林享殿大门坐北朝南,经神道、御桥即可达门前。院内现存享殿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只是左右厢房早年倾圮后末再修建。享殿内现存石碑六幢,其中北宋景右五年(西元1038年)所竖《新建孟子庙记》碑,碑文为北宋孙複撰写,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是现存有关邹县『三孟』史料中最早的一块碑刻。对研究孟子史迹,有重要参考价值。享殿后是孟子墓,坟茔高大、草丰林茂。墓前有巨碑一幢,上刻『亚圣孟子墓』。孟子林前有狭长神道,两旁古柏、白杨参天。神道中段有1座拱型石桥(俗称御桥),桥旁曾有“亚圣林”石碑,后圯。过桥后为石砌甬神道,直通享殿,长约l公里。享殿5楹,硬山式建筑。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殿内现存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新建孟子庙记》碑及重修、祭祀碑刻9块。享殿后即是孟子墓,高6米,底位纵横各20余米,周围以青石砌垒基座,墓前曾竖有元代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山东提刑霍天祥篆刻的《先师邹国公墓》石碑。现墓前竖有蟠首龟趺巨石碑,上楷书“亚圣孟子墓”,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孟氏七十代嫡裔孟广均重建。墓碑前有石供案、石烛奴、石鼎炉。孟子墓周围即是其后裔、家族成员的墓塚,分佈密集。其中大型墓塚(俗称三家塚、鲁国贵族孟孙、季孙、叔孙之墓)3座,中型墓塚lO馀座。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第4篇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羊续悬鱼】

东汉时,羊续任庐江太守。一天,羊续的下属府丞焦俭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不收吧,对不住焦俭的一片好心;收吧,有违自己为官清廉的道德规范。但眼前焦俭的盛情难却啊,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没过几天,鱼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直到有一天,焦俭又笑嘻嘻地拎着更大的一条鲤鱼来拜访羊续,羊续也不说话,只是笑着指了指悬挂着的那条鱼,轻轻地摇了摇头。焦俭看着这条丝毫没有动过的枯鱼干,领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红着脸收起鱼,退了出去,从此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以后再也不礼贿他了。

【悬丝尚书】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吏部尚书山涛,为官三十余年,“居荣贵,贞慎俭约”,清正廉洁,从不收礼。有一次,县令袁毅偷偷地给山涛送去百余斤真丝,山涛得知后命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后来,袁毅劣迹事败,朝廷得知他曾送真丝给山涛后,派人到山涛府上查询,只见那百斤真丝仍悬挂在梁上,虽已为虫蛀食,但“尘埃封印如故”,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山涛也被人尊称为“悬丝尚书”。

【四铁御史】

明代的冯恩,在任御史(监官)时,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明史·冯恩传》载:因“疏劾汪,上怒,命会大臣鞫(审问)之。高坐,令校士持其膝,恩遽起直。曰:‘汝杀我,我为厉鬼亦杀汝。’益怒,谓何故敢叱大臣,恩曰:‘大臣而无君,人人得而诛之,何但(只)叱!’观者叹曰:‘是真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遂号‘四铁御史’。”冯恩如此不畏权贵,直言斥奸,守持“四铁”,表现出了凛凛正气、铮铮铁骨,实属可贵可敬,可颂可鉴。

【风月尚书】

南北朝时的徐勉,为官廉正,不徇私情。《南史·徐勉传》载:他担任梁吏部尚书时,“尝与门人坐,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曰:‘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时人敬其公廉正派,赞其为“风月尚书”。

【半鸭知县】

“第一清官”于成龙,终生从政,清廉无私,崇尚节约,甘于淡泊。据《于清端公政书》载,他在任罗城知县时,其子从山西老家来看他,他只有一只还舍不得吃的咸鸭,乃割下一半作为让儿子带回老家的礼品,因此

【奉公终生事

廉洁在其中——唐朝名相李勉二三事】

李勉,字玄卿,其曾祖李元懿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李勉以近属陪位入仕,历任开封府尉、监察御史、河南少尹、京兆尹兼河南尹、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等职。晚年入朝为相,任吏部尚书,平章事。李勉生性耿直,为官做人,更是清正廉洁,奉公守法。

【清除私心,不取私财】

李勉少年贫困,客游外地时,曾与一书生同行,书生生病将死时,取出所带金银交给李勉,说:“左右无人知,幸君为我葬,余则君自取。”李勉为使他安心而逝,答应了他的要求。然而安葬时,李勉却将多余的金银放入书生的棺材里。后来,书生的家人拜访时,李勉和他们一块打开坟墓,把金银全部交给了他们。769年,李勉任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史,此时的广州“地当会要,俗号殷繁,交易之徒,素所奔凑”。他到任后,对商人更加抚慰,商船入口,不许侵夺,一年后广州商船如织,经济很快繁荣起来,许多商人为感谢他,送来厚礼,都被他婉言拒绝。

【为政简肃,智斗污吏】

767年,李勉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时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知国子监事,每到国子监视学,随从数百。前京兆尹黎干倾心候事,动心求媚,每次都指使府中上下预备数百人的酒食,鱼朝恩还是不甚满意。李勉到任后,鱼朝恩来国子监,府吏请示李勉,李不允许过分招待。他说:“军容使判国子监事,勉候太学,军容应具主礼。”鱼朝恩碰了个软钉子,从此再也不到太学骚扰了。

【痛恨贪暴,锄恶扬善】

封建官场贪污受贿成风,为整饬吏治,李勉严刑峻法。他当开封府尉时,上任后立即张贴告示:“凡受贿者,须在3天内自首,过日者舁榇相见。”告示贴出后,有一个自恃有点背景的污吏,一天受贿后故意放出风来,让李勉知道。过了期限后,他又满不在乎,而且还让人抬着棺材去见李勉。李勉在弄清真相后,说:“故意受贿枉法,罪加一等。”对方不以为然,李勉命令手下“将他装入棺材。”这时他才如梦方醒,但为时已晚,被扔进河里。此后,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官员心惊肉跳,再也不敢贪赃枉法了。

【宁可分文不要不选月薪三千】

在余杭区南苑街道河南埭社区,有一位社区义务保健医生,他放着每月两三千元的坐诊费不要,却每周一到周五上午,跑到社区里为居民免费看病,他就是区第五医院的退休医生沈子善。

昨日上午9点多,记者见到了沈医生。他正在给一位姓金的大妈量血压,旁边还有好几位老年人等着,看来“生意蛮好”。沈医生对那位经常来这里检查身体的老人说:“血压正常的,年纪大的人,要吃得清淡。”“沈医生,一般血压多少算正常?”“你们60岁以上的女同志,一般下不低于90,上不超过140就算正常”。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沈医生擅长中西医内科、疾病防治和妇科。2001年他从区五院退休后,临平城区不少私立门诊部欲以每月2000—3000元的高薪聘请他去坐诊,他都拒绝了。去年8月,他到河南埭社区办事,听社区工作人员说起,现在社区老年人多,由于老年人身体相对较差,行动不太方便,都希望社区能设个医疗点,平时小病小痛的可就近看看。但请医院来设点又不好办,外聘一名保健医生,又没有经费。

听到了社区的难处,热心的沈子善主动提出要当社区的保健医生。于是,河南埭社区的老年人以及困难家庭人员就有了这么一名免费保健医生。不少人说他傻,有技术能赚钱不赚,跑到这里当免费坐堂医生。而沈医生却说,我每月有2000多元退休工资,吃穿不愁,现在退休后还能发挥余热,又能与老年人一起聊聊天,生活很充实,心里也蛮开心的。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来这里看病的大多为老年男女,平时每天10多人,多的时候一上午就20多人,有来量血压的,有咨询用药的,也有来询问日常保健知识的,大家对沈医生的医术和服务都很满意,对沈医生的这种热心也非常感谢。

【古代廉政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茹太素,文章写的很好,但每上奏章都是长篇大论,朱元璋不愿看。一次,茹太素上奏了《反贪倡廉》论,朱元璋却一反常态让“赶快念”,但当念到第六千三百字时,朱元璋大火:“无聊滥文,不知所云。”次日晚上,朱元璋让人把茹太素没念完的文章再念给他听,当念到一万六千字左右时,朱元璋又大骂:“都是些不痛不痒的废话。”当听完“1.所有官员每年都要向上司陈报自家的财产;2.各地按察使三年交换一次;3.各布政使司、府、州、县的财政官员,每三年交换一次;4.官员家中有人从商者,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财政的官吏;5.明订严刑峻法,从严规范言行,使奸贪者无由而生”五条建议时,朱元璋才变了口气说:“这还差不多,前四条赶快交给各部办理,至于第五条则不行,制法太严恐伤民,过与不及都不好啊!”

汉代庞仲达任汉阳太守时,很重视辖区贤达人士的兴革意见。当时汉阳郡中一个具有特殊节操的教育家,名叫任棠。某日,庞仲达前来拜访任棠,但任棠却不与其交谈,只是将一大棵蕹白、一盆清水放在门口,自己则抱着孙子,蹲在门坎后面。庞仲达手下人见任棠如此踞傲无礼,便欲加以斥责,庞仲达却拦着说:“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么做太守吧——一盆清水,是要我为官清廉;拔一根蕹,是要我敢于惩治豪强;至于抱一个小孩,就是要我能够体恤弱小啊!”讲完后即笑着离开。从此以后,庞仲达更加勤政爱民,广泛的了解民众的需求,并造福百姓。

齐威王的大臣邹忌,身高八尺,英俊潇洒。某日他问自己的妻、妾:如果他和全国公认的美男子——徐公相比,谁最帅?妻、妾都说:“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呢!”后来邹忌又问友人,友人也说他比徐公俊俏。有一天,邹忌亲眼看到了来访的徐公,仔细端详并揽镜自照,发觉自己比不上徐公,于是便说:“我的妻子是因为偏私我,妾是因为惧怕我,友人是因为有求于我,所以都说好话给我听,但其实并非真话啊!”后来邹忌以此为例向齐威王谏言:“现在全国的官员百姓、后妃内侍等,没有一个不对大王有所需求的,所以大王受到的蒙蔽、欺骗,该有多么大啊!”齐威王听后,便采纳邹忌的建议,从此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后来邻国的燕、赵、韩、魏等国王,都到齐国来学习取经,以致后世有谓:“不靠打仗,在朝廷中就已获胜了。”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李后主为抵抗强国后周,于是向后周世宗柴荣使用离间计,并派遣使者送给后周大将赵匡胤三千两白银,并附拉拢书信一封。孰知赵匡胤不为所动,将书信及白银悉数上交后周世宗。某次后周使者曹彬奉命给吴越国送些兵器,送完后曹彬即起程返国,为的是不愿接受吴越国的招待和馈赠,但吴越国还是派人追上了曹彬,并给了他大批的金银珠宝。曹彬说:“我如果坚决不收受,将可能被吴越国人误解我是借他们的名义来沽名钓誉,而且也会贬抑朝廷的器度。”于是他全部收下,但回来后全数上交朝廷,自己分文没留。

唐文宗时的吏部侍郎高锴,首次主持进士考试,官宦子弟斐思谦,通过当时权倾一时的宦官仇士良帮助,竟被排在了第一名。高锴发现后十分厌恶,于是将斐思谦痛斥一顿,并将他除名。翌年,高锴仍任主考官,他即特别警告家属及从吏,绝对不许接受任何人的批条和请托。梁武帝时的吏部尚书徐勉与高锴是同类性格的人,他不但熟悉各个官员的状况,在选用官员时也特别回避任用自己亲近的人。某次有一好友来拜访他,向他提出求官之事,徐勉即严肃的说道:“今天只谈风月之事,不可谈论公事。”所以,知道他的为人者,都不敢再向他提出人事方面的事。

晋代大将军陶侃,是个出名的孝子,年轻时当过浔阳县吏,负责监管捕鱼的公务。某次陶侃拿了几条所管的腌鱼回家给母亲吃,其母湛氏马上叫他把鱼退回去,并责备他说:“你身为官吏,拿官家的东西回来,不但不是孝敬母亲,反而更增加我的精神负担啊!。”

唐朝监察御史李畬,有一次让差使把领得的俸禄、米送给他的母亲。他母亲顺手把米斗量了一下,发现多出了三石。就问是怎么回事,差使说:“惯例给御史量米时,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所以自然多了些。”母亲又问:“那照理我应该付你多少脚钱(运费或跑腿费)呢?”差使道:“给御史送东西是不用给脚钱的。”母亲听后非常生气,不但给了差使脚钱,让差使把多余的米退了回去,还很很地责备了儿子。后来李畬处理了管米的仓官,要求一律按规定办理。其它御史知道这件事后,都非常惭愧。

明太祖朱元璋的元配马皇后,其侄儿在家乡生活难以为继,朱元璋便向马皇后提议要让他出来做官。孰知马皇后竟予反对,并说:“国家的官吏,应当选用贤能,我这侄儿,教书尚可,做官则不行。再者,前朝的外戚亲属,多骄奢腐败,甚至造成国家倾覆,所以臣妾以为,对于国戚仍应从严对待才好。”朱元璋听后感动的说:“历代皇后,都不如我朝的马皇后啊!”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担任吏部侍郎的时候,负责官员的考核升迁。有位“令使”为防止候选的官员“冒进”,经常将吏部大门上锁,韩愈明白原由后,觉得这个管理办法不科学,让外人感到好象有什么猫腻似的,于是命他将大门打开,并告诉他说:“你老是把门关起来,不知道的人以为我们在做见不得人的事,敞开大门怕什么呢?”

宋高宗时有位太医叫王继先,医技高超,经常治好皇帝的病。为奖励这位太医,宋高宗决定提拔他的女婿当官,但“给事中”王居正却将圣旨退回。宋高宗很不悦地要宰相告诉王居正依旨而行。后来王居正求见皇帝陈述了自己的理由:“王继先为皇上看病是他应尽的本职工作,医疗有功,皇上已赏赐了他很多的财物,至于再凭添给一个无功者之官职,恐怕就很不妥当了。”宋高宗听后觉得有道理,就收回了成命。

诸葛亮辅佐刘后主时,可谓是亦父亦师、鞠躬尽瘁。在用人方面曾列举了像费祎、董允、向宠等贤臣良将。但刘后主根本不听劝说,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提拔一些投其所好、留须拍马的身边佞臣。某次诸葛亮出征回朝时,竟发现刘后主提拔了无功无才的小人,于是便告诫后主说:“你提拔这些没有功劳之人,如何对得起像赵云、阳群、马玉等这些曾立功于战场的将官;真是赏于无功者,太离谱啊!”

东汉中期以后,朝政腐败、官吏贪污。但有位叫杨震的官员却是当时的一股清流。某日他被任命为太守,在赴任途中,县令王密突然来访,因其与杨震曾有师生情谊,于是秉烛至深夜;此时王密从怀中取出十斤黄金,并称仅是感念杨师之教诲,而别无它意。杨震却说:“你应该把这份心意回报给朝廷、百姓才对。”王密以为杨震有顾虑,就说:“现在是深夜,不会有别人知道的!”杨震一听便怒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当场愧得无地自容,悻悻然的离去了。

春秋时,公孙仪为鲁国宰相,平时十分喜爱吃鱼。当时鲁国的官员争相送鱼给他,但公孙仪始终没有收受。他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收受别人的鱼;如果一旦收受,将受制于人,久而久之,则必因违法乱纪而丧失官位,到时候连自己买鱼来吃都不可能了。”所以,公孙仪一生中没收受他人送予的一条鱼,却痛痛快快地吃了一辈子鱼。

有一天,宋太祖突然问宰相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被问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于是揣测:到底是讲一个有形的东西,还是说父母、或是皇上最大呢?正当赵普还在思索时,宋太祖又问:“普天之下什么事项比其它东西都大?”赵普想了想说:“‘道理(法规)’最大。”只见赵匡胤拍手笑道:“对!说得对!凡事都要依循‘道理’,而且人人都要遵守‘道理’,即使是皇帝,也要服从‘道理’啊!”

从前有个国王发现国家年年丰收,商业繁荣,但国库总是不够充盈,觉得一定有什么原因,于是召集众大臣们一起开会研商。可是,众大臣们总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后来国王问一个老臣,这老臣却叫侍从拿一块冰块交给坐在最后座位的一位同僚,并让这位同僚将冰块依序传上来送给国王。当冰块每经过一个大臣手里时,便融化了一些,最后传到国王手上时,那块冰只剩下了薄薄的一片。这时国王恍然大悟,原来国库的空虚,与众大臣们“经手而穷”有关,而且越到上头,越是所剩无几。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第5篇

2、 小马过河

3、 司马光砸缸

4、 孔融让梨

5、 凿壁借光

6、 守株待兔

7、 掩耳盗铃

8、 东郭先生和狼

9、 愚公移山

10、神笔马良

11、曹冲称象

12、龟兔赛跑

13、盲人摸象

14、亡羊补牢

15、狼来了

16、小马过河

17、小猫钓鱼

18、兔子背包

19、敲屁股

20、萤火虫找朋友

21、小猪和十二只蚊子

22、请忙警察抓笨小偷

23、梨子提琴

24、三只蝴蝶

25、一个哭出来的故事

26、池塘里的狼尾巴

27、小雪人的红鼻子

28、长鱼的树

29、小耳朵飞象

30、一只被吵醒的鸡蛋

31、小手屋

32、小蝌蚪找妈妈

33、三个和尚

34、小熊请客

35、没有牙齿的大老虎

36、咕咚来了

37、猴子捞月亮

38、小猴摘桃

39、野猪的经验 40、鼠美人

41、老雕借粮

42、狐狸、刺猬和青蛙

43、小白兔和狮子

44、房子里的小房子

45、风娃娃做客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第6篇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上一篇:近代文化交流范文下一篇:我真高兴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