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7

生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从解读2010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新动向入手,首先界定了汇率形成机制的概念,然后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从国际收支不平衡、货币政策失效和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三个方面,阐释了此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动因,最后从影响汇率形成机制的三个因素角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汇率形成机制;国际收支;货币政策;经济对外依存度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于2010年6月19日发表谈话表示,“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标志着新一轮的汇率改革即将启动。与2005年7月的汇率改革不同,此次改革主要突出了两个重点:一是改革的对象既不是具体的汇率水平,也不是整体的汇率制度,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二是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让汇率水平能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体现市场参与者的真实交易意愿。

那么,到底什么是汇率形成机制,我国为什么要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及怎样改革才能达到增强汇率弹性的目标。笔者将分别阐述这三个问题。

一、汇率形成机制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什么是“汇率形成机制”,这个概念与汇率制度、汇率水平又有什么关系,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北京大学的胡坚(2005)、复旦大学的孙立坚(2005)和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王元龙(2005)等认为,汇率形成机制等同于汇率制度的选择。也有观点认为,汇率形成机制是汇率制度的一部分。于立新和王军(2002)就曾指出,“汇率制度是指一国对本币汇率的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安排和规定”,“包含了汇率生成机制、运行机制和干预机制”[1]。第三类观点认为,汇率形成机制包含了汇率制度,是影响汇率水平变化的所有制度因素。“汇率形成机制是汇率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裴平,2009),“是政府控制和影响汇率变化的制度因素”[2]。

本文在比较总结各种文献的基础上,最终将汇率形成机制定义为,在特定汇率制度约束下,在外汇供给和需求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汇率水平的形成、调整过程。

根据此概念界定,影响汇率形成机制的因素非常复杂,除了外汇供求意愿还有许多其他互相作用的因素。华东师范大学的陈达忠(2007)认为,外汇供求意愿、外汇市场发展水平、外汇自由兑换程度和央行干预市场的方式和手段是影响汇率形成机制的主要因素[3]。图1描绘了汇率形成机制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动因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时隔五年后的2010年6月19日,央行又发表谈话 “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从2010年初开始不断传来的贸易摩擦消息。那么,此次改革是否由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导致?如果不是,其背后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阐述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进而说明此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动因。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贸易摩擦增多

从海关总署2010年6月发布的数据看,2010年6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 547.7亿美元,增长39.2%,其中出口1 374亿美元,增长43.9%,进口 1 173.7亿美元,增长34.1%。2010年6月出口总值及进出口总值均刷新历史纪录,创历史新高。数据还显示,6月我国贸易顺差扩大至200.3亿美元,比5月份增长了2.6个百分点。

巨额贸易顺差成为一些国家政府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理由。2010年3月15日,美国130名国会议员联合提议美国政府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家。同年6月9日纽约州参议院表示,将采取向中国产品征收反补贴和反倾销税等惩罚措施,更是将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升为政治事件。压力不仅来自于美国。2010年年初以来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贬值大约10%,IMF 首席经济学家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恢复世界经济平衡。在G20 会议以及APEC 会议上,包括欧元区、巴西、俄罗斯等多国政治家要求开启汇率议题,焦点是人民币。

当然,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减少贸易摩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政府向外部压力妥协。从上文的解读我们知道,此次改革的目标并不是人民币升值,而是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让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率水平。因此,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贸易摩擦增多还不是此次改革的最主要动因,政府更多考虑的应该是这几年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

(二)汇率稳定与资本准自由流动导致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理论告诉我们,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各国充其量只能实现这三个目标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虽历经1994年和2005年两次外汇体制改革,但我国中央银行作为外汇市场上超额外汇的最终收购者和余缺外汇的唯一供给者的地位没有实质性改变,导致名义上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质上仍是一种盯住的固定汇率制度。在资本流动方面,虽然我国还未实现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但官方对资本流动却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则通过行政审批制度限制资本流出。事实上,我国资本已处于半自由流动状态。因此,为确保汇率稳定,同时实现资本准自由流动,必定要以牺牲货币政策独立性为代价。

从图2我们看到,外汇占款增量占基础货币增量的比重逐年增加,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的四年,外汇占款分别约为11 623亿元、17 745亿元、18 616亿元和27 769亿元,新增外汇占款分别是同期新增基础货币投放的1.3倍、2.4倍、3.4倍和1.9倍。这意味着在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和收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汇供给的增加和减少。而由于外贸顺差和外汇流入规模都不是央行所能控制的,因此,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被大大削弱。

同时,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不得不购入大量外汇的制度,还导致了一系列其他相关问题。2006年起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持汇国;截至2009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3 992亿美元。央行在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同时也集中了所有的汇率风险。而央行被迫投放的大量基础货币,又直接导致了2006年起至今的国内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4]。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不论从“三元悖论”的理论出发,还是根据目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追求汇率稳定与资本准自由流动的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存在严重冲突。所以亟须改革我国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分散持汇汇率风险,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三)对外依存度高导致对抗外部风险能力减弱

对外依存度等于一国进出口总额除以该国的GDP,是各国广泛采用的一个衡量一国经济对国外依赖程度的指标。2008年的次贷危机和2009年的债务危机沉重打击了欧美国家发达的金融创新体制,也让我们认识到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危害。从国家统计局2010年公布的数据(表2)看,最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这其中净出口对其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可是从2008年开始的欧美金融危机使外需大幅萎缩,净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滑,2009年甚至出现负的贡献率,而这两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率也随之一路滑至10%以下。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随着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外部经济变动对中国实体经济冲击幅度也大大提高。面对外部风险,我国现在并没有足够的对抗能力。

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币汇率难以根据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变化自发调节,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元汇率变动,丧失了调节贸易品/非贸易品之间资源配置的功能。缺乏汇率价格杠杆调节,再加上其他众多对贸易品发展的内外部有利环境以及由于垄断和管制政策对众多非贸易品发展的不利环境,导致资源过度流入贸易品部门,出口占GDP及净出口占GDP比重迅速增加,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上升。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亟须需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使其能根据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变化自发调节,充分发挥调节产业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界定了汇率形成机制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也了解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动因和方向,我们还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机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让汇率水平能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上文提到除了外汇供求意愿,汇率形成机制主要受到外汇市场发展水平、外汇自由兑换程度和央行干预市场的方式和手段的影响。虽然外汇供求意愿无法由政府控制,但下文就其他三个因素提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政策建议,争取使改革实现预定目标。

(一)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

由于外汇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市场汇率的形成,因而外汇市场的发展水平是汇率形成机制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尽管十多年来我国外汇市场发展迅速,外汇交易规模也连年翻番,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5]。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包括:

1.扩展外汇市场主体,开发代理交易业务

扩展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允许更多机构和企业直接参与外汇的交易,并逐步开发银行代理企业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外汇的大额代理交易。这样有助于避免大机构集中性的交易对市场价格水平的操纵,防止汇率的大幅波动,同时,也有利于有效降低大企业的交易成本,便于监管机构对交易的监控。

2.引入交易商和做市商制度,促进市场流动性

由交易商(通常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专门进行外汇买卖,允许其保留一定限额的头寸,还可成为做市商,承诺按事先设定的买卖双向报价进行交易,使交易不受实际外汇供求的限制。随着我国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加,应适时引入交易商和做市商制度,提高交易的连续性和市场的流动性。由于外汇市场可同时存在多个交易平台,交易商制度能够与竞价交易相辅相承。

3.发展远期结售汇市场,规避汇率风险

为了方便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规避汇率风险,可在发展即期外汇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远期结售汇制度,推广远期外汇市场,创新外汇远期、货币互换、期货和期权等金融避险工具。初期阶段,远期外汇交易应主要为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外汇收支提供规避汇率风险服务,如进出口贸易、经过批准的对外投资等。远期合约的期限设定、远期合约的定价都要考虑到避险者实际需求以及我国外汇市场不发达的特点。在考虑发展其他衍生的外汇市场工具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和对外汇风险的可控制程度。

4.加强外汇市场监管与风险控制

随着外汇市场改革的深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更加弹性化,汇率波动性会加大,市场的风险也会加大。所以,要加大对外汇市场的风险防范和监管。其中,不仅要加强外汇交易主体的风险控制,而且还要增强各个监管部门的配合和信息沟通,以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稳定。

(二)放松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是指政府为保障本国经济发展、稳定货币金融秩序、维护对外经济往来正常进行、改善国际收支而对外汇买卖、国际结算和资金流动所实施的一种限制性的措施。但外汇管制也有一定的弊端,例如,破坏国际分工,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破坏外汇市场机制,限制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手续繁多,交易成本上升等。放松外汇市场管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汇率水平比较合理,能真实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否则,货币自由兑换将导致外汇供求严重失衡;政府拥有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能够应付人们的兑换要求;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市场机制有效运行,产品对要素市场价格信号做出积极反应。 21世纪以来,以上条件在我国已经基本趋于成熟。

外汇自由兑换程度是汇率形成市场化的基础,它直接决定了汇率形成市场化的程度。所以,增加汇率弹性在具体措施上还应包括适当放松对诸如贸易外汇管制、资本输出入外汇管制等的一系列外汇管制。另外,放松外汇管制也是外汇市场发展的需要,因为外汇管制会使外汇市场产生扭曲,造成市场分割,不利于外汇市场的发展。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包括进一步放宽企业持有的外汇限额,直到取消强制性结售汇制;进一步放宽外汇银行额度,直到取消外汇银行的外汇头寸管理;进一步放宽经常项目下的法人和自然人购买外汇的限制,如适度放宽企业正常经营所必需的进口用汇,审核条件、简化审核手续;逐步放宽资金流出的限制,逐步实施境内法人和自然人对海外金融市场的投资等。

(三)改进央行干预方式和手段

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主要应该基于两个目的:首先,缓和本国货币在汇市中的跌势或升势,避免外汇市场的汇价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其次,在短期内对汇率造成一定的影响,为央行货币政策提供一定的时间缓冲。央行干预也应当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手段。从方式上讲,主要是改变央行过去过于频繁干预外汇市场的模式,给市场一个比较明确的干预信号,减少干预成本。央行通过在外汇市场发表声明,以影响汇率的变化,这成为干预外汇市场的信号。信号干预的实质是警告外汇市场:货币政策可能要发生变化。信号干预过于频繁而实质性的干预又没有发生,会导致市场反应迟钝,甚至反而使汇率朝反方向发展。从手段上讲,为实现调控手段的多样化和市场化可以考虑央行建立专门的外汇平准基金,由专职的外汇市场投资家通过纯粹的市场操作贯彻央行的干预意图。

参考文献:

[1] 于立新,王军.国际金融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28.

[2] 裴平,熊鹏.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03-104.

[3] 陈达忠.人民币汇率形成的新机制的特征及实证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焦薇.我国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

[5] 杨茜.汇率制度转换的路径选择:理论演进与国际经验[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

[6]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动态、知识问答、调研报告)[EB].http://www.pbc.gov.cn,2009,08,16/2010,09,03.

Discussion abou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reform

CHEN Qian-xue

(Commerce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Key words: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balance of payments;monetary policy; economy foreign dependence

生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对于高中数学学科来说,合理的应用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可以一改预成性教学资源的应用方式,有效的满足学生学科学习的需要。鉴于此,教师在开展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工作当中,需要对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应用予以关注和重视。既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生命性”,多试着为学生创新具体的数学情境,以此来激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致和动力。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性”,借助对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来帮助学生教学联系生活,以此来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的进步。

关键词: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应用方法

目前,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应用中還有不少问题存在。一方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或多或少传承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学生的主体性还不够突出,生成资源的研究不够充分,同时对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探讨不多,缺乏课堂教学资源的应用意识,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应用缺乏成效。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了解不够,没有意识到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课堂生成资源的开发、运用收效甚微。再者,受高中数学教学现实状况的影响,教师的时间和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承载着学生高考升学的巨大压力,很有创意的课堂实验不敢放手进行。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为关于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探索提供一些方法上的建议。

一、注重课堂教学的“生命性”,通过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想要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关键在于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产生兴致,需要教师智慧地、创造性地进行预设,促进生成资源。为此,我们不能把“情境”看作就是情境,对于高中数学而言,情境就是“预设”,预设的目的是期望“生成”,有了“生成”,才有教学资源,这样的资源不是教科书、例题、习题可以取代的。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目标的需要,设置贴近学生知识层次、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促使他们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例如,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课堂情境。上课时老师出示情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真的吗?”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老师给出一个问题:有一道数学题,假设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臭皮匠老大解出的概率是0.5,老二为0.45,老三为0.4,而且每个人都能独立解出问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相比,谁大?这时同学们迅速进入对三个皮匠概率如何计算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有效促进了生成。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性”,通过整合数学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作为数学教学组织人,要提高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除了需要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生命性”,同时还需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活性”,重视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选择贴合学生学习需要的生活内容进行授课,以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发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及重要性。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快对学生生活中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并与学科知识模块融合。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为学生提供已有的经验的教学资源,再现生活化数学感知过程,进而使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联系生活,更好地理解、认识新知。例如,一个不等式课堂教学情境:“老师给你一杯糖水,你却觉得不甜,怎么办?”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加糖啊”,接着问,“为什么加糖就变甜了,有何道理?请用数学关系说明。”此问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深思,抽象出不等式,a、b、n都属于实数,并且a<b,那么就会有a+n/b+n>a/b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让学生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内化知识

新课程改革高度强调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要提高课堂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必须重视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数学问题展开探讨,充分发挥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对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需要梳理、整合教材当中重要的概念、性质、法则等合作探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尤其是学习的重难点,更急需要将其转变为合作、探究型生成性教学资源,以此来突破现有的教材内容,促进课堂目标的高效达成。另一方面,则需要形成“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尤其需要组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更有利于新资源的生成,有效的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内化。

案例: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

解题方案:

方法1: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求出A、B两点坐标,再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方法2: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求出A、B两点横坐标,再运用抛物线定义,求解AB。

学习程度中上的学生大都用方法二,学习中下学生大都用方法一。然而仅仅就题论题,显然不能充分体现该题的教学价值,可以设计如下自主探究。

问题探究:同学们能不能不求坐标就可以求出线段AB的长?

探究结果:过抛物线焦点的弦长公式。

综上所述,合理且有效的应用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精准把握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尺度”,而且能够使课堂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充满学习活力。鉴于此,教师需要对现有高中数学生成性教学资源理论有选择地付诸实践,高度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让学生充满对“预设情境”的兴趣,数学地认识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积极地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戴永,王学明. 国内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综述[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2):121-126.

[2] 王继春. 跨越时空 整合资源——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1):135-136.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教育局教研室)

生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生成性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 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 由教师灵活地调整, 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 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 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课堂也因此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生成性的教学观决定了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 预设与生成是互补关系。生成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 它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 需要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建构。

2 开放教育采用生成性教学的必要性

生源的特殊性和教学模式的特殊性, 决定了电大教学应采用生成性教学。

首先, 生源的特殊性。目前电大的学员主要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 比如会计专业里极有可能就有会计高手的存在, 他们都是有思想有主见的成年人, 对事対物都有自己的想法, 应该在教师备好课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主地合作, 积极探究未知问题, 营造出一种自由、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所想所学与工作实践充分结合, 达到双赢。

其次,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开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开放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学习媒体的开放。自主性是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探究性是体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下, 如何让学生的自学与老师的面授很好地结合呢, 也应该是采用生成性教学。只有这样, 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达到高效率。

3 电大开放教育生成性教学的特点

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它强调教学的过程性, 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 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参与性、非预设性和交互性是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由于电大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和电大学员的自主学习充分的特点, 使得电大教学的生成性除了具有上述特征外, 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 突发性。由于学员的个体差异性很大, 所以思维、想象都不同, 当某个特别的信息突然被某个学生捕捉到, 便可能生成一个问题、一种思想。

(2) 社会性。电大学员大都来自社会工作者, 他们往往会把理论和自己的工作实际做比较, 因此课堂生成的问题大多和实际工作有关, 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3) 聚拢性。由于电大也是高校, 教学分专业进行, 课堂生成的问题往往集中于某个专业甚至某门专业课的某个知识点, 主题比较集中, 跑题的现象不多。

(4) 价值性。教师要正确认识, 积极促进课堂生成。惟有生成、才有活力;惟有活力才有创造;惟有创造, 才有进步;惟有进步才有成功;惟有成功, 才有价值。

4 电大开放教育生成性教学的实施

(1) 做好预设, 准备生成。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 就没有教学的计划性和效率性。生成性教学的预设, 需要的是立足于学生, 能遵循学生认识规律, 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 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 从未知到已知, 从生活到科学, 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的精心预设。这是实现生成有效性的前提。预设的关键在以下两点。

第一, 整合教材。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 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其中“调整教学顺序”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 现实生活中周围发生了某件重要事情, 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元, 如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 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比如在教授《货币银行学》这门课时, 教材中金融机构篇只包含了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而把中央银行放在另一篇中, 这样学习起来就没有对比性, 而且割裂了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学习的牵连性。笔者于是把中央银行提前到金融机构篇, 让学生对金融机构系统学习, 从整体上掌握。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终极表现就是开创适合自己学校、适合自己班级的, 有特色的生成性教学。

第二, 预设情景。要促使课堂生成, 需要一定的情境, 创设的情景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热情,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成为课堂的主人, 要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尤其是学生的实际来创设教学。如教学《人员招募》这一章, 在我讲解完面试的有关知识要点后, 把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是招聘人员, 一组演应聘人员, 在课堂上实际表演面试现场。这能真正融会贯通知识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非常好, 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了招聘的整个过程, 较好地把握了招聘的要点。通过联系实际, 还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 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升华, 出现教师意料不到的生成效果, 这样就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课堂互动, 有效生成。

生成性教学的形式要件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生成性教学若没有师生、生生互动, 尊重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就无法达到, 就不可能出现有效的生成课堂。因为生成课堂强调的是让师生在对话、沟通、交流、碰撞的互动、合作中, 驱动唤醒学习者的求知欲望, 探究冲动和学习热情, 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量变向质变的飞跃。如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时, 计多学生都感觉“经济人”这个假设晦涩难懂, 在教学中笔者相机设置了“有钱与漂亮的对象选择”的思考题, 经过大家激烈交锋讨论, 彼此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得到训练, 而且也使大家获得了“经济人假设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的共识, 使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得到了自然的升华。当然, 互动的有效性依赖于老师对动态性生成资源的捕捉和巧用, 比如课堂中, 老师的道德修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学生的问话、学生的出错等都是可以利用的生成性资源。老师只有及时捕捉并有效利用了这些资源, 才能促成精彩的教学生成。

(3) 课后反思, 升华生成。

生成的教学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处于信息化时代的学生们总是掌握着大量的信息, 所以, 在很多时候, 生成了一些教师闻所未闻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 有些教师为了不暴露自己的无知而不加以引导总结就匆匆结课, 这样就使生成缺少升华的机会。生成性教学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 是一个反思性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反思生成的“成功点”、“失误点”、“创意点”等,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 生成性教学会走上循环上升之路。

摘要: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理念, 本文结合开放教育的教学特点阐述了电大开放教育引用这种理念的必要性和开放教育生成性教学的特点, 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开放教育生成性教学的实施进行浅探。

关键词:开放教育,生成性教学,必要性,实施

参考文献

[1] 叶霞.运用动态教学机制, 生成精彩课堂[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生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肿瘤血管的活跃生成是诸多实体肿瘤生长和转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病理现象,超声检查因简便易行,且能够无损伤地实时显示实体肿瘤血流状况而成为监测乳腺肿瘤血供的主要手段,并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乳腺肿瘤;血管生成;超声;综述

血管生成是乳腺癌进展的重要因素,乳腺肿瘤血管在肿瘤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的各阶段皆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乳腺内微小病灶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形态学方面的特征已不足以作为良、恶性病变的判断标准,因此,如何利用血流这一重要信息提高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从而指导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超声技术以简便易行、对血流状况显示理想以及无损伤的优势成为肿瘤血管的常规检查手段,用于评价乳腺肿瘤的血供状况,作者对此作一综述。

1 肿瘤血管生物学特性

肿瘤血管生成是指新生血管在现有血管基础上形成的过程,它是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与其微环境通过肿瘤血管生成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1971年,Folkman首次提出肿瘤细胞能分泌一种“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学说。随着近年分子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研究,不仅证实了Folkman的观点,而且已能分离纯化出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

血管生成是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包括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为管状结构,这些步骤涉及到很多生长因子、蛋白酶类、内皮细胞间及内皮细胞与其他支持细胞间的黏附分子等,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管生成因子(angiogenin)、表皮生长因子(EGF)等。大量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血管生成在乳腺癌的发生、浸润、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小鼠乳腺的癌前病变及乳腺癌旁组织的研究发现,乳腺癌前病变向乳腺癌转变之前新生血管增多;在动物接种乳腺肿瘤细胞时应用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如FGF或VEGF等,则促进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增高;应用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如凝血酶敏感素-1(throm—bospondin-1)或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4(TIMP-4)等,则可降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几率。

大量研究认为,乳腺癌细胞能产生或分泌一系列物质,促进肿瘤组织大量血管生成,这是导致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及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原因。可见血管生成与乳腺癌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2 乳腺肿瘤血管的超声检测

2.1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ing ima—ging,CDFI)和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olor Doppler ener-gy,CDE)

CDFI是在超声二维成像的基础上采集并叠加成多普勒频移信号,并以彩色显示的成像模式。它可用于显示乳腺内部及周边的血流信号,判断病灶内血管的丰富程度,并可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如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等。评价血供程度的一种方法是观察病灶内血管数量,它是指在一个超声图像的断面上所能观察到的最多血管数量。有研究认为,如以血管数目为人乳腺癌的诊断标准,病灶周围出现7根血管可获得最高的诊断准确性(78.3%),出现8根血管则可达到100.0%的特异性,但敏感性仅52.0%。另一种判断血供丰富程度的方法是按病灶内血流信号的多少进行分级。Adler等将肿物的供血依血流信号丰富程度分为4级:0级——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I级——少量血流,可见1—2处点状血流,管径<1 mm;Ⅱ级——中量血流,可见1条主要血管,其长度超过病灶的半径或见几条小血管;Ⅲ级——丰富血流,可见4条以上血管,或血管相互连通,交织成网状。良性肿瘤的血流信号多为I级以下,恶性肿瘤多为Ⅱ级以上。根据肿瘤血管中心或者周围分布的模式分析乳腺肿瘤血管形态及分布情况发现,穿入性血管、不规则分支血管及紊乱的血管结构高度提示为恶性肿瘤。国内外大部分研究认为,多数乳腺恶性肿瘤内部和(或)周边可探及丰富血流信号,阻力指数多数大于0.7,穿入型血流为乳腺癌表现之一。肿瘤越大,血流越丰富;组织分级越高,血流越丰富;年龄越大,血流越不丰富。

CDE是在CDFI的基础上应用红细胞的能量积分,使血流显示范围扩大到机器杂波水平以下,利用能量信号获得全方位的血流信息,特别是在肿瘤内可以达到动脉血管造影的效果。由于CDFI受检测部位的深浅、声束的夹角和血流速度的影响,故难以显示乳腺癌内部的低速血流,对小血管的分支难以完整清晰显示。而CDE以能量的方式显示彩色血流,不受血流速度、声束夹角等影响,提高了对低速血流显示的敏感性。有学者对826个乳腺肿瘤血供程度用CDE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恶性组中68%的肿瘤血流丰富,而良性组仅36%,所以CDE诊断乳腺癌的价值受到重视。其探测早期乳腺癌的彩色血流敏感性高于CDFI,但CDE不能显示方向,无具体量化指标,容易受到胸壁呼吸运动的干扰。在二维超声的基础上,CDFI和CDE相结合可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2.2 超声造影

超声造影是超声领域的新发展。通过经外周静脉注射声学造影剂,造影剂进入血液循环中产生的微气泡及形成的气一液界面可增强血流多普勒信号,有助于充分显示肿瘤血管,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当乳腺组织界面回声较复杂,对灰阶超声所显示的异常回声难以判断是否为肿瘤时常需结合该区域血流情况,常规彩色多普勒乃至能量多普勒对小于1 cm病灶内的血管检测效果不佳,而运用超声造影可弥补这一缺陷。

Goldberg等还对超声造影剂进行了前哨淋巴结的动物研究,造影剂增强扫描不仅能显示前哨淋巴结,还能显示淋巴结内的血管血流动力学特点,可以判断淋巴结的良、恶性。该方法如能应用到临床,则有望降低淋巴结的活检率。

超声造影存在的一些不足:每次只能重点检查1个病灶;当病灶位置过深或显示困难时,检查效果亦不够满意;另外,超声造影对一些少血管病灶的显像及鉴别存在一定困难。随着更特异性对比剂和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nTI)的研制和发展,超声造影技术将日趋完善,以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

2.3 三维超声

三维超声成像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二维超声的不足,提供了肿块直观、立体的形态和肿块血供的三维模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近年随着三维重建技术发展以及一体化容积探头的应用,三维图像分辨力明显提高。目前三维超声的主要应用模式有多平面重建成像、表面成像、透明成像以及三维血管树成像。在乳腺肿瘤的诊断中运用的三维超声技术是血管树成像,它能较直观地显示乳腺肿

瘤血管及其空间分布,并可与其他新技术联合运用。Forsberg等将三维血管树成像技术应用于乳腺肿瘤的超声造影中,认为二者联合使用能较清晰、直观地显示肿瘤内部细小血管及空间分布。

3 超声与光学结合评价乳腺肿瘤血管

目前,虽然临床最常用的乳腺检查方法仍以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显像为主,但是由于光学成像方法具有无损伤的特性和在提高检测效率上的巨大潜力,已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近20年来,生物医学中有关光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尤其是近红外光成像技术的发展。近红外成像技术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乳腺肿瘤的检测。在红光和近红外光谱区,存在一个波长在600~1300 nm的光学窗,对乳腺组织具有较强的穿透力。癌变组织增生速度快,代谢异常旺盛,导致局部供血量和耗氧量增加,使得在780 nm附近的光吸收较周围组织大,可以将近红外光子作为探针,利用正常组织与异物(如肿瘤)间的光学差异,得到组织的二维或三维图像。因此,通过进一步研究软组织的光学特性,探索用光学方法对乳腺肿瘤进行无损检测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课题。

近红外线透射扫描是乳腺检查的常用方法,它主要是利用近红外发射器发出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于乳腺组织,由于血管和不同的组织结构对红外光的选择性吸收,穿透后的光经另一侧的红外摄像机采集和计算机处理,以监视屏上不同灰阶度对比的影像作为评定病变性质的依据。近红外线透照技术具有价廉、安全,对患者无损伤,且图像直观,血管显示清晰,定位效果好等优点,但由于使用的是恒定强度的光源,受乳腺组织解剖特点的影响,透射光因强烈的散射而无法达到足够的分辨率,诊断符合率低。

乳腺光学成像的另一种方法是漫射光层析成像技术(diffuse optical tomography,DOT)。软组织肿瘤部位的含氧血红蛋白(HbO)和去氧血红蛋白(Hb)浓度及其氧饱和度(So)与正常部分不同。DOT就是利用光与上述生理指标密切而灵敏的联系,通过对组织体穿透能力较强的近红外光(波长670~970 tim)照射组织体,由光电探测阵列采集漫射光,并取相关算法反推光学参数空间分布进而反映关联的生理变化。DOT系统具有操作简便、无损伤、低价、功能成像等优势,有望在临床医学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技术的物理基础是生物组织的吸收特性在近红外光波段具有窗口效应,且组织体对近红外光的吸收变化与组织体的血红蛋白氧化水平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检测经过组织体散射的近红外光可实现对人体生理状况的变化、新生儿大脑供氧、早期乳腺肿瘤的血供等情况的监测。

但是DOT技术无法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定位,而超声成像可检测到几个毫米直径大小的组织变化和损伤,通过对图像的分析来进行定位。把DOT技术和超声波成像集成为一体,可以有机地综合DOT的功能成像信息和超声波成像的定位和空间信息,达到对乳腺肿瘤的准确定位与定性诊断。因此该系统具有传统医学影像设备所不具有的优点,其对良恶性肿瘤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有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直接的诊断依据。

Zhu等研究发现,乳腺恶性肿瘤患者最高血红蛋白浓度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比良性肿瘤要明显增高。当以95umol·L作为最高血红蛋白浓度的阈值时,光学成像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6%、73%和100%,而CDFI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69%、19%和94%。所以他们认为超声光散射成像可用来鉴别乳腺良性肿瘤和早期恶性肿瘤。除了能鉴别乳腺良性和早期阶段的恶性肿瘤,通过对已经被超声诊断的肿瘤的研究,发现超声光散射成像还有另外的优点,就是它能够用图显示肿瘤的血管供应和缺氧情况。已经证明肿瘤的缺氧与肿瘤的生长率与其对化学治疗的反应是相关的。在非侵入性治疗之前和治疗期间能参考总血红蛋白浓度及血氧饱和度等参数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选择特定的治疗尤其是在血管发生的新药靶向治疗方面。

由于目前的光散射成像速度慢,成像系统的集成性、可移动性、可操作性相对较低,成像的排它性和诊断的可靠性有待提高。因此,进一步提高光散射成像速度,实现成像系统的集成化和一体化,提高成像系统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提高光散射成像的结构选择性和光谱选择性,真正实现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实时快速的光散射成像,使其真正具有临床实用性,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生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针对新课改后教师盲目追求课堂生成而造成语文课失衡的个性阅读、肤浅的课程整合、空泛的拓展延伸等现象的相运而生,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出发,依据新课程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对阅读教学中如何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做了探索,教师可以从课堂观察,学会倾听,以学定教,调整思路等方面开展教学,以求得更精彩的“生成”动态课堂。从而真正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激情的天地。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立足文本;有效路径

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就是生成。课堂是教学资源的主要发生地:师生富有哲理的对话,引人入胜的教学手段,耐人寻味的教学游戏,甚至一个眼神、动作,都可以引发并生成教学资源。打个比方,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河流。期间不断有鲜活的“鱼虾”汇入其中。遗憾的是,我们教师还没有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意识,任凭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笔者认为如果为了课堂生成而冲淡了教学主题,那样的手段不如不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去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呢?关键是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大胆取舍。所以,教师善于课堂观察、学会倾听、以学定教、调整思路、大胆放手是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的重要路径。

路径一:从“看”字入手——善于观察。见“风”使“舵”

案例一:在教学《香菱学诗》一文后,我把《刘姥姥游赏大观园》作为课外的阅读练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闲了的时候儿,大家都说:怎么得到画儿上逛逛!想着画儿也不过是假的,哪里有这个真地方儿?谁知今儿进这园里一瞧,竞比画儿强十倍。”许多同学说刘姥姥是在向贾母谄媚,拍马屁。这时,我发现一女生边看别的资料边与同桌讲着什么。偶尔也抬头看我一下,我边讲课边走到她们面前看了看她们手中的资料。原来是一些关于评价刘姥姥的资料。我暗自庆幸没有因为自己的莽撞而挫伤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我决定利用这个情境,请这个同学评价一下刘姥姥。她认为:刘姥姥是个心态非常坦然的人,她把一些史料拿出来印证她的观点。讲完后,同学们就议论起来,有认同的有反对的。这正是—个很好的可以继续利用的资源,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后查资料,去评价王熙风等其他的几个配角。结果全班同学都在课后积极地查阅关于《红楼梦》人物的资料,增强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案例分析:上述案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是很重要的,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会因为某种原因而“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是很正常的,但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应变。

路径二:从“昕”宇入手——学会倾听、教学相长

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它的意义要远远超过仅仅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

案例二:例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有一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阿长跟“我”说“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脱裤子”这样的话对一个小孩说是不是下流?课文为什么要写?

听到这个问题时有些调皮的学生就大笑起来,对着那个提出问题的学生指指点点,我非但不批评,还鼓励提问的学生,称赞提问有特色,并向他们解释:这样写也正是鲁迅幽默笔法之一,是为了突出“长妈妈”的“无知”“粗俗”、令人“憎恶”的一面。这也更能反衬出“我”对长妈妈由讨厌到喜欢、感激的感情变化。

案例分析:上述案例说明,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必须学会倾听。教师只有倾听学生的发言,依据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来判断学生思维的障碍在何处,从而决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讨论。

路径三:从“跳”字入手一以学定教、自我创新

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参、老师的思路走,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面对这些“奇谈怪论”,实是挑战教师的理念与智慧。

案例三:鲁迅笔下《故乡》中的“杨二嫂”,不可不说是—个经典的人物形象。笔者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找出关于杨二嫂外貌描写的语句(见课文),一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日的杨二嫂是尖酸刻薄、让人又气又恨的圆规。昔日的杨二嫂是一个怎样的人?按照教参,昔日的杨二嫂是—个充当招徕生意的活“广告”,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用自己的年轻的美来招待顾客,但是在阅读之后,有学生回答:“‘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可见她是一个勤快能干的女人。”马上就有学生提出:“那么,‘豆腐西施’是在赞美昔日的杨二嫂了?”许多学生纷纷表示赞同。笔者认为学生的理解合情合理,当场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

案例分析:笔者认为,课堂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只要是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都能作为生成性资源去加以捕捉和利用。如果我们能积极捕捉其中的有利因素,跳出“教参”教语文,把学生的发言看作为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以学定教,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随时对教学进程进行调整,就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意外收获。

路径四:从“换”字入手——调整思路,化解矛盾

课堂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可以多种多样,令人难以预见。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及时变换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思路。

案例四:有一年冬,刚E课几分钟,忽然天降大雪。在少雪的江南能够看到这么大的雪,学生们异常兴奋,头都朝着窗外,交头接耳,教室里一下子乱了起来。课是无法继续了,干脆,让学生赏雪吧。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几十个学生来到操场上,尽情玩耍,十多分钟后,学生们回到教室,我索性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谈谈对刚才雪降落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然后趁热打铁,布置了一篇以“雪”为话题的随笔。学生当堂欣然命笔,课后写出了—篇篇内容具体、描写细腻、充满意趣的文章。

案例分析:由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无法完全预料到学生的举措。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某些行为“节外生枝”,打乱了教学的程序时,教师可趁机调整转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

路径五:从“放”字入手——授人以“渔”,自主发挥

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后的放手,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这就必须打破“二元化”的课堂格局,创造多边交流的空间。

案例五:笔者在教学《威尼斯商人》时,就曾采用以下做法:

1.上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选有价值的资料投影显示,全班共享。

2.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生词和精妙好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请三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余同学点评。

4.选一位学生概括剧情内容,明确矛盾冲突。其余同学补充或评价。

5.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自行选定导演、演员,自分角色,排演戏剧。

6.小组成员表演完后,其他三个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一组同学的表演进行随心所欲的评价,允许相互争论辩驳。

7.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对所扮演的人物的认识,并用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8.在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朗读,读后请说明:你所朗读的段落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学生交流如下:

生1:课本100页安东尼奥的话,运用一系列比喻(大海的怒涛、豺狼、松柏)强调夏洛克的残忍无法改变,给人一种生动形象、华美流畅、富有诗意的艺术美感。

生2:课本105页鲍西娅关于慈悲的表述,精辟、深刻、动情,直接表达了莎翁的人文主义理想。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格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生3:课本111页葛莱西安诺借用夏洛克的话称赞鲍西娅。也是对夏洛克自食其果的奚落嘲讽,有很强的喜剧效果,这得益于戏剧性的反复。

9.课后学生自选角度、自选内容,写一篇有关本文的戏剧评论。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发表独到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则可。

案例分析:在这堂课中,老师们把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去仿读、演读、创读;去品味、评说、议论。在这一空间中,学生不再是“沉默的羔羊”。活跃的课堂也不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问题的审辨、对社会的介入都是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方式表现出来,有效的课堂资源不断生成。教师只是一位有参与意识的热心观众。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挑战时,我们除了要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外,还要注意: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根据课堂教学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在各个环节的设计上都要充分留有余地。

古人云:“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变化无常,我们的思维更应有无限的空间。语文教学若能抓住事物的变化特征,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充分利用和发挥课堂生成性资源的课程价值和教学功能,捕捉生成的美丽,演绎灵动的课堂。课堂必将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激情的天地!以上是笔者对语文新课程学习和实践的—些总结和反思,不足之处敬请同仁指正。

生成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过程中,生成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答案。这就要求教师细心呵护学生,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要积极把握课堂智慧的闪光点、生长点和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与教师备课的预设性的关系,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才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过程中,生成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答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即时生成资源,对教学的目标、策略、资源、进程进行恰当灵活地调整,以当时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有创见的观点为契机,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引发深入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谈此观点:

一、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开课时。当学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时说:“一个屠夫……”余映潮先生笑着加重语气说:“一个屠户……”下面的学生都笑了,显然他们明白了“屠夫”与“屠户”词义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达到,就没有过多纠缠这一细节,点到为止,继续上课。这就是生成的适度把握。而适时意味着时机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滞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一分寸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情境识别的敏锐性。

二、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开始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内容。又如:学生们读了《皇帝的新装》后,在嘲笑皇帝的愚蠢的同时,关注一个焦点问题: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为什么能畅行无阻,直至最后被一个小孩戳穿?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话?点评:在实际教学时,可以这一问题为探究话题,寻找动态生成点。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寻找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文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在做弹性预设时,应从文本中寻找学生心灵和思维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搭设舞台,畅谈对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①从文本的比较中延伸拓展。如: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让学生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我爱这土地》等爱国诗篇,在比较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②从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处设情感价值升华。

四、运用教学机智,促进动态生成

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受教学经验、教学情境、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个体的智力差异等因素影响,教学过程总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在自然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即时的表情、言行变化,及时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进度及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正、补充,以达到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要求。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由于本课的某些词、句具有深刻的含义,如果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五、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重新生成

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 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

六、语文课堂教学要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可将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适时“增删”,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七、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注意反思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勇于整理反思。反思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性思维,也是一种工具,以此加深对课堂的认识,加强师生动态教学的效果。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动态生成”告一段落,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教师们常有“成败在此一举”的心态,所以不免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而评课者也常以能否在课堂上看到“动态生成”来评判课的优劣,来衡量课堂教学是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忽视课后的整理和反思,对课堂教学是很不利的。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握可以靠课后弥补,课本里无法透彻理解的可以靠课外去深化;同样,对教师而言,成熟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并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形成、完善的,课堂教学成功了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误了更要吸取教训,自我反思,不断提高。

总之,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细心呵护学生,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把握课堂智慧的闪光点、生长点和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与教师备课的预设性的关系,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语文课堂教学才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上一篇:养老保险基金论文范文下一篇:艺术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