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教育论文范文

2024-04-05

生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动态生成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教学理念,动态生成教学正是重视传统教学所忽略的东西,它重视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表现,重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教师要更好地激发课堂的动态生成,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要有弹性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留有弹性空间,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留有空间和时间,这就是说,预设的教学设计只是一个框架,是一个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要考虑到预设教学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不一致性,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差异很大,但是由于教师有充分的预设,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有效地化解突发事件,使之成为“神来之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设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时地调整和迅速地重新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对于“区域农业发展”这一课,按照过去教师的习惯,会按照课本编排的顺序去设计课堂程序,还要把过渡的语言设计好,而现行课标上有这样一条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以此标准为指导思想,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这种大框架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为地理课堂提供广阔的生成空间。在此,地理教师就没有必要细而全地把教材条分缕析,而是将精力用在了解我国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上,收集大量课本上没有的资料,同时了解了当地的农业发展。这种大框架下的课堂细节的生成,从艺术角度来看,叫留白。所以,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要有弹性,在有意提出的问题之后的“空白”里,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再提问,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可能。

二、课堂教学中要善待“插嘴”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由一个旁观者转化为一个参与者,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获取知识,从而发展智力、提高素质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学生在课堂上的“插嘴”是他们感情的真诚流露,表明了他们的想法和对问题的领悟, “插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上课插嘴”的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让学生敢于“插嘴”,乐于“插嘴”。动态生成的地理课堂本来就是开放的课堂环境,上课允许“插嘴”,实质是解放学生的心理,而心理安全、自由正是学生主动、生动发展的摇篮;“插嘴”也是地理教师教学预设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能反映出教师教案设计中的失误,能使动态生成的地理课堂教学超越预设的目标。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时,说“它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但是却有一位同学在仔细阅读了《世界气候分布图》后,“插嘴”说:“那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呢?就不是热带雨林了?”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涉及到的,于是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在表扬这位学生有洞察力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激烈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分布在赤道和回归线附近的两种热带雨林气候的不同成因,不仅使大家记忆深刻,同时也大大拓宽了学生思维。尽管如此,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中,经过笔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地理课堂进行过程中,只有9%的同学敢“插嘴”,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会引起老师的反感;只有6%的地理教师愿意学生“插嘴”,大多数教师认为这样影响了教学思路,破坏了课堂秩序。其实在生成性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课后做好教学反思、总结工作,在这个“动态生成”不断发展推进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等待、倾听、喝彩、合作、参与等有效的策略,直面学生的“插嘴”,会让课堂教学资源锦上添花,促进全体学生地理学习的发展。

三、关注情感目标,促发课堂的生成性

处于当今的时代,面对教育观念的变化,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地理教学领域研究的进展,地理教师没有理由固守过去的那种单纯关注学生认知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育中不但需要关注情感,而且完全可能。笔者认为,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关注情感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关注学生的地理情感需求。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能够催人奋进。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表明,情感教学比单纯的知识教学效果好得多,地理教学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地理教师具体、生动的情感有着巨大的魅力,可以增强学生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情感的体验,是地理教学活动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许多学生对地理老师、地理课本、地理学习都感到乏味,这其间缺少的就是“情”。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不断激发、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的情感,积极实施情感教学。

2.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传统地理教学,教师通常只从认知角度考虑,关注如何把地理位置讲清楚,只注意讲解河流、大山分布位置的正确性,只关注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因此,新新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应从认知教学和能力教学转变到情知教学。例如,在高中地理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动机,养成求真、求实、求美的态度;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情感和爱国情感;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价值观,形成全球意识等。要鼓励学生去思维、去探索、去质疑,获得成功和快乐的体验。地理教师应该研究教学方法,发挥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积极情感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引入到讲授新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评价再到技术,都尽量选用现代教育方法和理念,这样地理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情感的愉悦,也必定会使得他们乐于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教学理念,与预成性教学的被动接受和静态预设相比,动态生成与教学相结合构成了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生成教学。它反对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生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

生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要切实改变高中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实现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必须通过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变革,打造魅力化学课堂,让化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打造魅力化学课堂,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魅力化学课堂的涵义和特征

魅力课堂是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科魅力、教学艺术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着活力、内聚力和爆发力,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饶有兴趣且高效地学习对其一生发展有益的技能和方法,真正实现“全人”的发展。而魅力化学课堂则要求我们化学教师不能过高地估计化学学科的价值,更不能把学科价值仅定位在化学学科知识和技能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全人的发展上,真正实现化学学科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实践上的作用。

魅力化学课堂应具备如下特征:(1)确保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2)课堂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即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目标;(3)能通过教师个人的语言魅力、人格魅力和化学学科的魅力,采用学生能易于理解的方式,凸显化学学科的价值,让学生想学、会学、学会,甚至掌握对一生发展有益的技能和方法;(4)课堂教学氛围宽松民主,对学生始终产生积极的正面的激励作用,能通过科学的评价,让学生能克服一切可能的困难,努力地学好化学学科知识;(5)整体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应是连续的、有计划、有目标的系统的教学,每一节课的程序设计是科学合理的,能能过化学实验、情境创设、科学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为学生的思考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能真正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打造魅力化学课堂的举措

1.创设和谐氛围,确保高效学习

课堂上,教师要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努力地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能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局面,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同盟”,甚至可以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及生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而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将变得更加重要。我们要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我们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教学内容的准备要精益求精

化学教师要精心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精心钻研教学参考书、教材,抓住《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每周一次或两次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找好找准每一节课的切入点,把握每一节化学课教学的重难点,设置好课题引入和教学情景,发挥化学史料的作用,发挥教师的语言或实验等特长,精心备好、上好每一节化学课,发挥好化学学科的魅力,精心打造魅力化学课堂。既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教会学生科学方法,更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

3.课堂讲解要做到精要、精到

课前精心地备好每一节课,要反复地洗课,确保言简意赅;课堂讲解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确保课堂上能高效地讲解清楚关键的知识要点,确保学生听懂问题本质、知识精髓及精华之处,确保学生学得轻松扎实。为创造魅力课堂,我们要努力要做到“精要、精到”。精要是要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盲点,讲清知识体系,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让知识之树在学生心中扎根。精到,就是要讲授到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前联后展;既讲清内涵,又要拓展好外延。当然讲解时也有策略,我们教师不能包办太多,要有尺度,讲解要启迪学生思维,又要确保学生经过思考能得出结论;既保证课堂的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又保证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听课习惯,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4.精选例题,精编习题

精选例题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考的需要例题的选择要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重视覆盖全面、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更能突出化学思想和方法。(1)选题要新颖,可对高考题或模拟题根据需要来改编,这样更具针对性;(2)选题应遵循难度由低到高的原则,尽量让学生都能找到思考的起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3)“重结果,更重过程”是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要求,选题应体现过程性,能让学生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4)选题要紧扣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能自觉联系知识,举一反三;(5)选题要善于创新,抓住基础知识不放,不断转变问题情景,推动学生积极思维;(6)选题要与时俱进,比如化学工艺流程图题已基本替代了无机框图题。总之,为了充分发挥习题在学生学习效益提高中的作用,教师要跳入题海,认真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精,少中求优。

打造魅力化学课堂,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高中化学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成就学生的卓越人生是我们化学人的崇高追求。我们定将以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姿态,孜孜以求,做好我们该做好的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

生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体育教学策略是教学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决策活动。本文从主体性教育思想、学习方式和新课程观三方面讨论了体育教学策略的教育学、学习论和课程观基础。

关键词: 体育教学策略 主体性教育思想 学习方式 新课程观

体育教学策略是教学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于体育学科的教学策略,定义为:在体育教学实施中进行系统决策活动的动态过程,是通过概括地思考对体育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的整体性预先谋划,是根据体育教育规律,作为体育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情境中为适应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需要和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而对多种体育教学方法的整合,并随体育教学情境变化而进行适时的调整。

体育教学策略建构在主体性教育思想;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理论;新的体育课程观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

1?郾主体性教育:体育教学策略的教育学基础

主体性教育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和实践的社会主体。体育主体性教育思想的产生,是教育培养具有开拓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的体现,是从对人的哲学分析入手研究教育对人的良好素质的全面建构。体育主体性教育提出了关于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思想;关于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其实质就是充分尊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综合我国的有关研究可以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表现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表现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接受并内化教师、教材和教学环境所施加的良好影响,掌握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成果;第二,学生是交往的主体,表现为:在各个社会生活领域中,在与各种社会关系的交往中,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能够分享和内化社会教育资源,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第三,学生是自我生活的主体,表现为:学生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尤其是精神生活世界),能够认识、开发、调控自己的生命活动,感受、理解、拓展自己的生活;第四,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表现为: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认识人生,并确定自我发展的方向、拓展发展空间、抓住机遇、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

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学生自身的年龄、知识、经验能力的局限,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在性质和形态方面尚处于初级的软弱的阶段。这表现为:第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需要在一定的社会成员(如教师、家长)的监护、引导和规范下,才能得以确立和正确的发挥有限的作用;第二,表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功能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能有限地发挥,并且要依赖于他主性、受动性和模仿性的因素。这说明学生是正处于发展之中的完整的人,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是多层面的和不成熟的。

根据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认识可以看出,体育主体性教育要求教师在多层面内创造条件,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完整的人生成。

2?郾学习方式:体育教学策略的学习论基础

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是当前基础课程改革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学习研究的重要主题。倡导执行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自主、协作、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

2.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第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第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结合自主学习的定义,可以把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如下:第一,能动性,自主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或需要外界来管理的学习活动;第二,独立性,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由自己作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第三,有效性,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尽量协调好自己学习系统中的各种因素,采取各种调控措施达到最优化的学习;第四,相对性。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在现实情况中,学生的学习多数是界于绝对自主或绝对他主两极之间的,如学生在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不可能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由自己来决定。

2.2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

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无论是我国学者提出的研究性学习概念,还是国外学者提出的相关概念,本质上都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从过程上讲,它是一种问题解决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与借助教师或他人呈现问题、讲解问题、得出答案的问题解决过程相对。概括言之,研究性学习也就是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学习方式。

2.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够改善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习得团体规范、形成社会交往技能,建立起一种友爱、合作的人际关系。

根据前面对三种学习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作为三种学习方式,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自主学习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觉、自我负责的学习,强调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与被动学习是相对的。研究性学习强调以问题为依托,以探究、发现的方式来习得知识和技能,它与接受学习是相对的。合作学习强调以学习小组为依托,以群体的分工、协作为特征来进行学习,它与独立学习相对。三种学习方式强调不同的侧重点,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这三种学习方式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

3?郾新课程观:体育教学策略的课程观基础

本次体育课程改革最根本的实质是体育课程内涵发展变化,教师的课程观必然需要发生相应转变。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从强调体育学科内容到强调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当人们只强调体育学科时,体育课程的内涵就与竞技运动等同起来了,体育课程就会以运动项目为核心而排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其结果必然是体育课程逐渐变成了社会、学校、教师对学生施加控制的工具,而学生自身权利、发展需要和个体爱好在课程中就得不到保证。为了保证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健康置于体育健康课程的核心,新课标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现实的经验和体验。这并不排斥源于社会文化的体育学科的知识,而是在学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对体育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体育健康课程的资源。

3.2从强调体育教学目标、计划到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

片面强调体育教学目标,就会把体育课程作为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景之外设定的目标、计划和预期结果,就会把体育教学本身和各种非预期因素排斥到体育课程以外。如果要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那么体育教学就应该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就必然会有许多非预期性因素(这也是现代教育价值的所在)。因此,新课标走出了预期目标、计划的限制,更关注体育教学过程本身的教育意义,强调教学过程,把教学目标、计划整合到教学过程、情景中,使之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

3.3从强调单一教材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强调体育课程作为体育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计划,必然导致教学内容(教材)控制体育课程的现象,表现在教学观念上就是以运动技术和身体机能为核心的体育教学观念。新课标强调学生的经验、体验和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它必然要求把体育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材)、情景四因素间相互持续作用的动态过程,体育课程就变成一种由多因素组成的具有整合性、动态性、成长性特征的完整文化系统。

3.4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是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编制的“正式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体育隐性课程就是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出的体育文化各要素总和。体育隐性课程通过心理无意识层面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在体育价值观念、个人情感态度、社会角色形成等方面产生持久的影响。新课标创设出宽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景就是谋求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能够和谐统一,减少隐性课程出现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钱钧.体育教学策略的建构与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6:118-121.

[2]张天包.主体性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9.

[3]钟启泉.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9-261.

[4]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12.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03-314.

生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数字化时代,实验方式、实验工具、实验手段越来越智能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验教学应为学生的发展赋能。为解决传统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在科学实验中应用开源硬件,将创客教育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并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积极开展实验活动。

一、利用开源硬件改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科学学习的目的,而实验则是探究的主要方式。传统的实验工具已难以满足当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需求。比如,由于存在安全隐患,水银温度计将于2026年全面禁止生产。酒精灯、火柴等实验器具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传统环境下由于实验室工具和设备短缺,并受环境、资源影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和效果都不太理想。

(一)开源硬件与掌控板

开源硬件是与自由及开放原始码软件相同方式设计的计算机和电子硬件。这类计算机和电子硬件的所有设计信息是公开的,学生可借此深入学习和个性化地开发。与开源硬件功能类似的智能设备已经在生活中得到大量应用,如智能家居、智慧校园,这些设备和应用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它们在安全性、可拓展性、智能化程度上相较于传统的科学实验工具有了很大提升。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化编程的知识基础,他们通过选择和使用编程模块,设定相关参数,给模块连线并上传到掌控板等控制器板,便能轻松快速地做好开源硬件使用前的准备。掌控板非常适用于创客教学,它是一款开源的Micro Python微控制器板。通过板载的各类传感器,它能科学地检测得到各种准确可靠的信息,不仅可以用于青少年编程学习,而且是科学实验中非常好用的智能小工具。

(二)使用开源硬件开展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势

相较传统的实验方式,用开源硬件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具备以下优势。

1.创设“真实”的科学实验环境

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学生,他们对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们对新技术、新事物充满好奇。教師利用传统的科学技术手段、工具和方法,也能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面向未来,培养学生解决不可知问题的能力,需要更好的教学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实验方式、多种实验工具,让他们自主选择,帮助学生提升面向未来的能力和竞争力,是数字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

巧用开源硬件,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存在于科学实验中而又难以用传统方法解决的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笔者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开源硬件,为学生深入探究提供技术支持。正如许知远先生所说:“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以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2.提高学生适应数字时代的能力

笔者利用开源硬件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以跨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载体,指向实验中真实的问题解决,帮助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整体理解与融合运用。通过科学知识与智能硬件的融合,笔者为学生设置了真实的、有吸引力和复杂的实验问题,培养学生数字化能力,鼓励学生用数字工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适应数字时代。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开源硬件参与科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自主选择开源硬件,参与科学实验,改变了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实验方式,突破了传统科学实验对于实验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使用开源硬件,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根据需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还可以对实验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改进。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掌控板的应用要领

(一)利用传感技术获取实验数据

传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依赖主观判断和人工采集来获取相关实验数据。比如,对于光线亮度的判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来感受光线的明暗和强弱,但是对于具体的光线值则难以判断,而大多数小学科学实验室缺乏相应的检测设备。实验者通过掌控板加载的光敏传感器和LED显示屏及模块化的编程软件,可以观察光线强弱的模拟值。学生可以通过前后的数值对比,跟自己的主观判断相互印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相较于传统方式,学生使用掌控板获取实验数据,更加精准,能够采集到以往难以获取的实验数据。

(二)物联网技术助力实验数据的积累、整理、分析

教师整合掌控板、Mind+和Siot,可以组建一个小型的本地物联网,方便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收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有些科学实验耗时较长,需要长时间的数据采集,可是小学生每天还有其他的学习任务,不可能长时间通过人工的方式采集数据。教师利用掌控板、Mind+和Siot,实现物物相连,赋予每个实验对象以生命,创建本地物联网服务器。系统将动态采集的数据数字化,并生成相应的数据模型,为小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三)支持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理念坚持以真实问题驱动教学,注重持续探究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项目式学习越来越多地被教师采用。在传统的实验条件下,由于教学方法和实验工具受限,以及安全考虑,教师对于部分实验教学还是以体验为主,探究则被放在次要位置。“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甚至以教师演示来替代学生实验操作是常态。教师借助掌控板等开源硬件可为学生合作探究实验提供技术和硬件支持。由于实验安全性大大提升,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以持续探究的方式参与实验学习。相关物联网技术为学生课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提供了硬件和平台支持。

(四)拓展学习时空

传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受制于实验条件和工具,往往只能在科学实验室完成,实验过程跟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距离。借助掌控板等开源硬件,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在更多合适的地点和时间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实验的场域可以是科学实验室和班级课堂,也可以是校园或郊外等地方。实验的时间也可以从课堂延伸至课后、假期。

(五)促进学科深度融合

掌控板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促进了学科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科学在开源硬件领域互融互通,不仅可以促进技术在学生科学学习中的应用,而且可以促进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进。基于真实问题和学习需求的学科深度融合,促进了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了路径。以前,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科之间的融合是浅层次的,比如在实验中使用电子表格记录或录制视频来记录和演示实验等。在掌控板等开源硬件的支持下,学科壁垒被打破,学生可以融合各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实验中探索与解决问题。

三、掌控板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分析

(一)精准记录实验环境数据并控制实验环境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使用开源硬件附载的各类传感器,能够更精准、更科学、更快捷地获取实验对象的各种数据,控制实验环境,为科学实验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以“养蚕”为例,它是小学科学传统的实验项目,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动手实践能力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以前,学生是以传统的方式养蚕,存在“以喂代养”的问题,实验流于形式,很少深入探究问题。这样的做法不仅与现在工厂现代化养蚕的实际相脱离,而且不利于学生深入开展科学实验活动。笔者引导学生智慧养蚕,基于学生在养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使用掌控板、温湿度传感器、气压温度传感器、物联网环境、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开展实验。

养蚕实验项目是学校传统的科学实验项目,学生或多或少在养蚕过程中遇到问题。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蚕的生活习性,分析在养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蚕生长环境的营造和监控。蚕的生长发育与环境关系紧密,温度、湿度、空气与气流、光线等因素直接影响蚕的生长发育。二是蚕沙的收集。蚕沙又名蚕屎,是家蚕的粪便,也是一味中药。如何收集蚕沙又保证干净卫生是学生养蚕实验中的难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鼓励学生结合已学习的开源硬件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方案,并准备相关材料。为解决蚕生长环境的问题,学生使用掌控板、光线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观察蚕的生长环境,同时在蚕盒上部安装风扇,将蚕盒光强、温度、湿度控制在一个适合蚕生长的范围(如图1)。学生借助掌控板搭建养蚕盒环境监控系统,既可以通过掌控板的OLED屏幕实时了解蚕盒的环境信息,又可以通过掌控板与物联网MQTT(EasyIot)的结合应用,远程了解蚕的生长环境,自动记录蚕生长环境相关数据(如图2和图3)。为解决收集蚕沙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使用激光切割技术制作双层蚕盒,设计镂空的中间隔板,以便收集蚕沙。

在养蚕实验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坚持科学学科的育人理念,通过问题驱动,将大项目分解成多个小项目,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

(二)支持长周期观察实验活动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有的实验所需测量工具多,测量周期长。如果在实验中融合应用开源硬件,采集到以往小学阶段科学实验中不易测量的相关数据,可为学生提供长期、精准、实时的数据,为深入探究提供技术支持。以“观测天气”为例,以往由于实验时间跨度大,学生需要记录不同天气甚至不同季节的天气数据,操作难度较高。同时,在实验中还需要用到气温计、雨量器、风向风力计、空气质量检测仪等工具,很多学校难以为每个小组配齐配足实验工具。实验者利用掌控板以及光线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闪电传感器、雨量计、风向风力计等传感器,可以实现智慧化、网络化的长周期天气观察。

为解决“观测天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笔者鼓励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出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学生使用掌控板将其与物联网平台MQTT(EasyIot)联通,借助系统自动收集天气收据,自动传输、存储数据,解决了天气数据记录、存储的问题。同时,使用掌控板自带的温度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外接空气质量传感器、闪电传感器等,检测校园内的空气质量(如图4和图5),为学习、生活提供便利。掌控板与物联网平台互联互通,能够实现相关数据自动记录和快速查询的功能(如图6)。

在“观测天气”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实验的持续性和设备、技术的不断更新。在实验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并充分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创设平台,让实验成果对学生的生活有用。

(三)综合解决复杂观察問题

在传统的实验条件下,学生参与复杂的观察实验,需要用到多种实验工具,非常不便。掌控板具有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以及物联化等特性。在实验中,学生用一块掌控板就可以综合解决复杂的观察问题。这样既能节约准备实验器具的时间,又大大节省实验的经济成本。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笔者既解决了实验中环境数据采集、环境控制、长周期记录等问题,又让学生在面对真实的复杂观察实验时能够充分利用开源硬件解决观察问题。掌控板附载的传感器以及外接的传感器的组合应用,不仅让实验者的触觉、味觉和嗅觉得到延伸,而且能采集到很多用传统的方式难以采集的数据,比如在“观测天气”实验中,实验者还可以用其检测空气质量,采集闪电次数等数据。

四、应用前景

(一)开源硬件将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得到普及和应用

在传统的实验条件下,教学前期,科学教师要做大量的器材准备工作。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开源硬件,可大大缩短准备科学实验器材的时间,有效促进科学实验教学的常态化实施。同时,相比传统的科学实验工具,开源硬件更为安全,其应用符合数字时代要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的价值追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未来未知问题的能力。随着模块化编程软件的普及,掌控板附载传感器越来越丰富,将会受到越来越多师生的认可和欢迎。

(二)开源硬件的应用让科学实验与学生生活联系更紧密

以掌控板为代表的开源硬件是很好的教学工具。实验教学中应用掌控板可满足数字时代学生对于多元化学习工具选择的需求,符合当代学生的成长经历和需求。它贴近学生当下的生活,又能够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掌控板为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和工具,可促进学科深度融合和课堂教学变革。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教师)

生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课堂教学遵循了主体性、主动性、尊重性原则及“动态化”原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动态多样的教学方式、动态多层次的考评方式;其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备课、授课及课外辅导的实施内容及程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动态化; 课堂教学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教师习惯于单向灌输理论和空洞说教,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没有质疑,没有反问,没有讨论,更没有辩论、争论。从本质上说,课堂教学是一种双向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动态活动,而不是静态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的特征”。[1]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动态生命历程。动态化教学强调发挥教师学生双主体的主动性,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种方式的探讨互动活动,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探索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动态化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求,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运用都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即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选择性和自主性。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学生接受特点、接受心理,满足大学生主体性需要。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评价上,要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评价方法。

2.尊重性原则

动态化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要求教师平等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主体地位等。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平等对待学生,以诚相待,与他们建立相互尊重的朋友关系,在平等交流中引导之、影响之。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首先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然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自主开展课堂和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自我探索、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

3.主动性原则

动态化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发挥各自的主动性,互相推动着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在备课阶段要积极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思想动态及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后积极解答学生疑问和困惑。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主动对学习内容或老师教授内容提出质疑或自己的见解,或积极向老师寻求生活、学习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生活中。

4.“动态化”原理

动态化课堂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项教学活动呈动态化过程,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实施,教学考评的进行等。以动态的观点对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的;根据社会发展的动态,确定贴近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思想实际、接受特点、接受心理,采用“互动式”、“启发式”、“辩论式”等教学方式;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实施动态的多层次的立体考评方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动态化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兴趣爱好、思想动态,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调整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其次,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要把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有不同的个性和需求,要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绝对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排斥和压抑学生的个性,要在可控制的合理范围内,充分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让学生自由地展示个性风采,追求思想的独立。

2.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动态化课堂教学目标要体现其发展性、动态性,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要求的改变而改变。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贴近社会现实生活,从“高、大、全、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主义的目标定位回落到现实生活中来,把那些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的目标具体化,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操作性的目标。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是为国家、为政治服务,也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因此,要以实事求是的观点对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需求制定教学目标。最后,社会是有阶层的,学生的个体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阶层性、差异性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2]因此,要以动态的观点看待每位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的。

3.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课堂教学内容应更加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努力回答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大学生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深层次问题。其次是要完善教学内容。客观地说,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应当是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要求的内容的有机结合。一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四方面内容有机结合;二是反映社会生活基本知识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认知能力发展三方面内容有机结合;三是使人的发展的知识、民族价值观和人类普遍的道德价值三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3]

4.动态多样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课堂教学,应把以前单向“注入式”、“灌输式”变革为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启发式”,积极采用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体验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特点以及不同课程,可采取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演讲、节目表演、辩论、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方法,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5.动态多层次的考评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课堂教学,要求打破追求标准答案的静态单一的考评方式,倡导动态的立体多层次的考评方式。通过提问、观察、采访调查、参考作业等方式,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查。确立动态立体的评价体系,把“师评”、“自评”和“互评”各种评价横向对比,将考试成绩与课堂表现、活动表现、平时作业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互结合,多方面、全方位、动态化的评价学生。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动态化课堂教学界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体现理论发展的动态,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勇于创新理论和实践的能力。《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学体现时代发展的动态,激发学生崇高的时代使命感,促使学生自觉树立为祖国人民服务的时代意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体现历史发展的动态,塑造学生博大深沉的历史情怀,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学习的历史使命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体现生命成长是扬善抑恶、弃恶从善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2.备课阶段

(1)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 教师在上课前,通过问卷调查、主题座谈会、个别采访等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理想追求、道德品质、学习目的、生活态度、心理素质等状况,了解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及最令学生苦恼的问题。教师根据掌握的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内容。

(2)把握校园动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校园文化活动、风气等校园动态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生活态度等,同时也反映出学生精神面貌、价值观念、人生信念等思想状况。因此,教师通过观察、采访调查、亲身体验等方式,了解校园文化、风气、潮流等校园动态,有利于加深对学生实际状况的了解,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教学。

(3)掌握社会发展动态,指引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通过政治学习、阅读报纸、收听收看新闻等方式,熟悉了解社会形势,社会热点、重点,特别是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学生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深层次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解答这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授课内容才有吸引力,有针对性,学生才会喜欢,并从中受益。

(4)熟悉时代发展动态,为学生的发展指点迷津 教师应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观察,了解时代的主题、历史使命及发展特点,特别是时代变革中令学生困惑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方面问题,从而为学生顺应时代的发展提供指导。

3.授课阶段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鼓励引导学生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4]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课堂讨论中来。要使得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在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以便激发出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的欲望。其次,教师组织大家对学生关心而又困惑的问题集中讨论。再次,教师提供机会允许学生对教材中的观点及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并进行讨论。

(2)营造平等民主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营造自由平等民主的和谐氛围,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从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首先,上课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其次,学生主动就自身存在的或自己关注的问题向老师请教。第三,学生对教材内容及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并进行讨论。第四,学生对与课程相关的社会热点、重点问题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第五,课后学生尽快把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老师,以便老师及时改进教学。

(3)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共同推动着教学活动的深入和延续 在动态化教学中,教师是激发者、引导者,他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探索学习;学生是检验者、推动者,他们积极主动回应老师的讲解——或赞同,或质疑、反对,然后就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总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教学中,两者围绕问题遵循“讲解——质疑——发问——讨论(辩论)——解惑——总结——讲解”或“质疑——发问——讲解——讨论(辩论)——解惑——总结——质疑”的模式,循环往复,推动课堂以动态化状态延伸。

(4)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保障动态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教学中,适宜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主题探讨法。教师提出课堂主题,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探讨争论中寻找答案,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典型案例法。教师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将精选个案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随后评价学生方案,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第三,多维思辨法。把现有定论、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提出完善方案,或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在明辨中寻找最优答案。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动态化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教师通过座谈会、谈心会、网上答疑、网上论坛、心灵热线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爱心服务等活动,加深对学生的影响。

(1)座谈会 教师定期召集学生代表参加座谈,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满足学生的需要和要求。

(2)谈心会 教师不定期地与一些在思想上、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谈心,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给予关怀和指导,帮助学生摆脱思想上的困惑,帮助解决学生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使得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学习。

(3)网上论坛 首先,教师开辟网上论坛,让学生自由发言,倾听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其次,教师提出一些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参加网上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观点有目的性地给予适当的指引。

(4)志愿者活动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献爱心志愿者活动,诸如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到养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到福利院关心孤儿等。

参考文献

[1] 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2] 彭定光.高校德育的困境与提高德育效力的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2(3):86-89.

[3] 杨润叶.新时期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探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56-158.

[4]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训指南[M].黄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6.

[责任编辑:张俊华]

收稿日期:2011-08-14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教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整合创新研究与实践”(2009317)

作者简介:韩云忠(1976-),男,山东惠民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毛建群(1954-),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

上一篇:生态修复下一篇:审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