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城市污染论文范文

2024-02-03

化学物质城市污染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大气环境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进程。然而,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仍然居高不下,污染情况有点严重。氮氧化物的含量在工业生产或大气环境中都存在着特殊且严格的控制指标,同时不同气体样品中氮氧化物的含量和基质也存在着不同。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大气氮氧化物污染的现状,然后对大气环境中氮氧化物的监测进行了分析,最后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大气环境中氮氧化物;监测工作;思考

引言

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出现了氮氧化物深度增加的情况。目前,空气污染日趋严重,也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环境安全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不仅会对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对氮氧化物的来源以及危害原因进行研究,了解其变化规律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大气环境的监测可以及时掌握天气状况,控制质量。

1大气环境中的氮氧化物

1.1大气氮氧化物污染概况

氮氧化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氮、三氧化氮和五氧化氮。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以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的形式存在。一氧化氮无色无味,微溶于水,在大气中容易被氧化成NO2。而NO2是一种棕红色气体,具有强烈的刺鼻气味,它是一种有害物质,可引起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人们可以单独测量出大气中的NO和NO2,也可以测量二者的总量。它们主要来源于石化燃料高温燃烧、硝酸和化肥生产产生的废气以及汽车尾气。工业区废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会增加空气浊度和空气污染物,而燃油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汽车尾气会排放大量有害气体,其中氮氧化物所占比例高达30%。

1.2大气氮氧化物污染现状

近年来,我国颗粒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控制,二氧化硫等一些有害气体排放量有所下降,但随着机动车使用量和能源消费的迅速增长,氮氧化物排放量不断增加,氮氧化物已经成为了一些大城市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会引起多种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氮氧化物能够直接造成的污染、臭氧污染、酸沉降、颗粒物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二次污染。氮氧化物是产生臭氧的重要物质之一,与城市臭氧浓度和光化学污染密切相关。同时,氮氧化物也是城市细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引起雾霾的原因。此外,氮氧化物的排放会引起酸雨情况的加剧,也会增加了我国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的国际压力。

2大气环境中氮氧化物的分析与监测

2.1化学发光法

化学发光法能够解决氮氧化物的检测问题,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通过NO的光化学性质来实现的,先将含氮化合物将转化为NO,然后再进行测定。氮氧化物可直接测定气体中的NO,在检测NO2时,要先将NO2通过按键转换器转化为NO,然后再通过化学发光反应进行检测。化学发光法测定氮氧化物具有灵敏度高、反应速度快、选择性好等优点。它主要用于气体中氮氧化物的自动监测。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在化学发光过程中受到水的干扰会被猝灭,这将对测量值产生负面影响;当气体中含有SO2时,也会产生干扰。化学发光光谱是由激发分子或原子决定且可用的化学发光反应也很少,极少有不同的化学反应产生相同的发光物质,因此化学发光分析具有更好的选择性。

2.2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进行测量氮氧化物浓度时,可以先用三氧化铬将氮氧化物氧化为二氧化氮,然后二氧化氮被吸收后会生成亚硝酸和硝酸,同时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氮化反应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玫瑰红色氮燃料,根据其颜色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吸收液应为无色,如呈现微红色,表明已被亚硝酸盐污染,并检查试剂和蒸馏水的质量;如果吸收溶液长期暴露在空气或阳光下,也会产生颜色,增加空白值,应该进行密封并避光保存;氧化管適合在30-70%相对湿度的条件下使用,注意吸湿是否会导致硬化或变绿并失效。操作仪器主要包括多孔玻璃板吸收管、 双球玻璃管(含三氧化铬砂)、空气采样器、分光光度、容量瓶、比色管等。

2.3氮氧化物化学传感器

氮氧化物化学传感器具有简单、快速、现场检测等优点。根据测量原理的不同,氮氧化物化学传感器主要有声表面波氮氧化物化学传感器、氮氧化物光纤化学传感器、半导体氮氧化物化学传感器和氮氧化物电化学传感器。声表面波氮氧化物化学传感器一般采用声表面波单延迟线振荡器结构,氮氧化物与敏感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膜的质量负载或电导率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振荡频率,通过检测振荡频率的变化来检测氮氧化物,声表面波氮氧化物传感器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涂层材料的类型、厚度、涂层工艺以及吸附层的物理性质。而氮氧化物光纤化学传感器又称光极,它可以根据光纤信号的不同特点分为荧光光纤传感器、吸收光纤传感器、反射光纤传感器和化学发光光纤传感器。半导体氮氧化物化学传感器在测量过程中无电化学反应,其信号来源被分析物的吸附作用所引起的传感器活性物电学性质的改变。半导体氮氧化物传感器主要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氮氧化物化学传感器和有机半导体氮氧化物化学传感器两类。

3大气环境中氮氧化物的防治

3.1氮氧化物控制应按级别和区域进行

国家的目标主要是是控制发电厂燃煤锅炉的排放源,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为重点控制区域对象,不同区域有各自的重点,努力控制酸沉降、臭氧和颗粒物等区域污染问题;城市重点控制机动车和工业锅炉的排放源,重点控制细颗粒物。在控制模式上,要充分借鉴我国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的成功经验和国内外氮氧化物总量控制的经验教训,将氮氧化物纳入“十二五”总减排指标体系,制定氮氧化物污染总量控制目标。同时在控制氮氧化物污染时,还考虑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其他污染物的协调控制,保证环境质量,减少污染。

3.2严格控制车辆质量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与发动机是否处于恒定工作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密切关系,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车辆的检修,淘汰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通过对在用车辆排放进行定期监测和随机抽样,对车辆进行严格的维修和保养,以保持车辆段的最佳技术状态和排放水平,超过使用年限的车辆,特别是污染严重的车辆,必须强制淘汰。

3.3氮氧化物的净化和回收

氮氧化物的净化和回收方法很多,根据机理不同可分为液体吸附法、固体吸附法、催化还原法等。液体吸收法利用氮氧化物在通过液体介质时被溶解和吸收的原理来净化含氮氧化物的烟气,该方法设计简单,处理成本低,效果显著,在化工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方法有碱中和吸收法和酸吸收法,它们对氮氧化物的处理非常有效,但是由于处理过程复杂,已逐渐被其他吸收方法所取代。固体吸附法是利用分子、活性炭等具有大量孔洞的固体物质。内表面高度极化。它能吸收氮氧化物的特性,净化含氮氧化物的尾气,实际应用包括丝光沸石吸附和气味吸附。而催化还原法是利用一些金属和化合物作为还原剂,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无害氮,从而净化氮氧化物,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和三效催化剂法。

4结论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测定方法对空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测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样,在氮氧化物的控制和处理中,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更合适的方法,以达到既经济又效果好的目的。总之,人类应该携手合作,共同解决这一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军霞,李曼,敬红,吕卓.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治理状况分析及建议[J]. 环境保护. 2020(18):24-27.

[2]万志华.  交通道路环境大气氮氧化物监测技术探讨[J]. 环境与发展. 2017(10):139-140.

[3]朱庆会,韩青云.  探析交通道路大气氮氧化物监测技术[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07):70+79.

化学物质城市污染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利用SBM-DEA模型测度了006-015年长江经济带38个环保重点城市的水污染治理效率,并进一步构建obit模型验证产业结构优化、区域政策协同对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不同城市水污染治理效率差异较大,其变动趋势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水污染治理效率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下、上、中游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政策协同尚未水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 产业结构优化 区域政策协同 水污染治理效率 DEA-obit模型

一、引言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吸引了许多工业企业在此落地生根,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产业集聚和经济快速增长。但快速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与城镇化背后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水环境污染问题,018年长江流域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43%,废污水排放总量为344 1亿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长江,长江水环境承载能力已逼近极限。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严重、沿江产业发展惯性较大、污染物排放基数大、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较弱等问题相互交织,制约了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由于水污染具有流动性和跨域性,地方政府在水环境治理上存在“搭便车心理,未能有效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导致了水污染治理的低效率[3],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和长江流域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使地方政府“碎片化的治理模式失效,跨域协同治理逐渐成为水环境治理的必然选择。017年环境保护部等三部联合发布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文中明确提出要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加强对高耗水、高污染、高排放工业项目新增产能的协同控制。因此,在协同治理的视角下优化沿江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向高端发展,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是解决化工围江、提高水污染治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从现有文献来看,关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关于水污染治理效率与政策协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协同治理模式与府际关系以及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5]-[11],但多以定性分析为主;而当前关于产业结构与水污染治理的研究则多停留在本地政府自治情境下,对本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水污染治理效率进行分析。由于水污染治理具有流动性和跨域性的特点,仅仅依靠一个地方政府无法解决流域水污染的问题,需要地方政府间的生态协作),因此在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对水污染治理效率作用的同时应考虑跨区域协同治理强度的影响,在区域协调治理的情景下进行建模分析。本文选取长江经济带地区38个环保重点城市006-015年面板数据,将作为水污染主主要来源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同时纳入DEA模型评价来分析各重点城市的水污染治理效率,并在水污染区域协同治理的背景下,进一步建立面板obit模型,将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协同强度作为解释变量分析其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关系。该研究可能的边际贡献包括:一是从城市层面分析了水污染治理效率,收集了006-年至015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治理数据,从全局角度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水污染治理效率现状;二是将政策协同强度、产业结构优化同时纳入分析框架,构建更加符合水污染流动性和溢出性特点的计量模型,验证其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关系。

二、长江经济带水污染治理效率测度

(一)测度方法及指标选取

文章运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长江经济带006年至015年38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水污染治理效率进行测度。首先选取废水治理设施数、污水处理厂数作为水污染治理固定资产投入的表征指标、选取废、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用作为水污染治理中人力物力投入的代理指标,其包括了人员工资及治理的相关费用。考虑到废污水中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AN),因此本文在总结和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COD和AN的年度数据作为水污染指标来衡量河水污染治理的效率。由于各城市水污染物排放量存在较大差距、起点不一,单独选取水污染物的去除量作为产出指标可能会导致估计效率存在偏误,因此选取COD去除量、AN去除量作为期望产出,COD排放量、AN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其中COD、AN去除量和排放量均由工業废水和城镇污水的COD、AN去除量及排放量加总得到。相关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北大法宝数据库、政府部门网站等,部分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补全,个别数据明显错误根据相近年份的数据予以矫正。

由于005年中央政府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指出,006年中国开始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减排政策,并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目标责任制,而废污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指标《中国环境年鉴》只统计到015年,基于此,设置数据采集时间为006-015年。

(二)测度结果与分析

本文应用DEA Slover Pro5 0软件对长江经济带38个重点城市水污染治理效率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地区水污染治理效率平均值为0 58,效率较低。从时间维度看,污染治理效率随时间波动的规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南京、绵阳、温州等城市的治理效率变动趋势呈现出倒U型特征,杭州、宁波、绍兴、攀枝花等城市治理效率较高且较为平稳,没有太大波动,而九江、南通、宜昌、成都等城市治理效率相对较低。此外,从表1中可以看出很多城市水污染治理效率达到DEA有效状态后并没有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在下一年度变为DEA非有效状态,水污染治理效率结果显示出治理效率变动的复杂规律。

从区域维度来看,长江下游地区平均治理效率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后。究其原因在于:就下游区域而言,在中央鼓励和地方联控下,纷纷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以及探寻清洁化、绿色化增长道路,水污染物排放减少,并且由于下游地区对于水污染治理资金和设备的投入较多,从而使得水污染治理效率相对较高。就中游地区而言,近十年来,浙江、江苏、上海等东部省份开始产业升级,大量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于技术优势,中游地区是承接上游地区产业转移的主力军,聚集了许多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从而导致水污染排放量巨大,而水污染治理设施和资金投入不足和利用效率不高导致污染治理效率低下,但张家界水污染治理效率达到DEA有效状态的可能的原因在于其GDP增长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化水平较低。就上游地区而言,污染治理效率不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上游城市发展水平较低,污染密集产业结构固化,加之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目标很难协调统一,导致水污染治理效率较低。

三、产业结构优化、区域政策协同对水污染治理效率影响研究

(一)模型设定和变量选择

由于水污染治理效率值处于0到1之间,为受限因变量,采用随机obit模型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政策协同对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其中产业结构优化本文从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维度来进行衡量。具体模型设置如下所示:

effit=β0+β1OISit+βRISit+β3POLICYit+βncontrolit+μi+eit[JY](1)

其中,i表示城市,t表示年份,eff为被解释变量水污染治理效率,OIS、RIS、POLICY为主要解释变量,分别表示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政策协同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外商投资、科技水平、人口密度和财政分权作为控制变量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具体解释变量定义如下:

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反映了不同产业间产值比重的变动,意味着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结构不断演进。本文借鉴干春晖等(011)的处理方法,侧重于考虑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性,采用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之比来衡量。

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之间协调程度和资源有效利用程度的反映,考察的是资源能否在产业间实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本文借鉴傅元海等(014)、干春晖等(011),采用泰尔指数反映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计算公式为:

其中,Y为产值,L为就业人数,Y/L表示生产率水平,i表示第i产业,n为产业部门数。RIS是一个逆向指标,RIS越小则表示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越高。

政策協同强度。本文首先以“水污染为关键词按年份对全国及地方人大、国务院及其直属机构、9省市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所颁布的有关水污染治理的政策进行检索,并进一步对检索到的政策文件进行筛选和整理,最终获得与水污染治理高度相关的联合发布政策文件15件,其中中央层面文件37件,地方政府文件88件。然后参考孙静等(019)的做法,从部门协同角度对整理得到的联合发布政策文件进行协同度测量。最后借鉴彭纪生等(008)和孙静等(019)对政策量化的思路,从政策力度和政策联合发文机构数两个维度进行测量,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政策力度主要参考彭纪生等(008)技术创新政策量化标准、张国兴等(018)节能减排政策量化标准以及孙静等(019)大气污染治理政策量化标准,并根据政策类型和政策颁布机构的级别,以专家评分法对政策力度大小进行赋值(见表)。参与协同度计算的政策范围为:政策发文单位、接收单位或政策文件中涉及长江经济带地区水污染协同治。由于38个环保重点城市中存在直辖市和地级市两种行政单位,在设置地级市的协同政策个数时,除非政策文件中有特别说明,否则默认省级协同政策适用于省内各地级市。

控制变量。(1)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以城市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考察其对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人口密度。人口密度越高的地区、企业、公共服务等聚集程度越高、生活用水量也更大,因此水污染排放也更为严重。(3)外商直接投资。利用各城市当年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表示。(4)科技水平。利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的比重表示。(5)环境规制。基于污染物排放量构建指数衡量各地级市的环境规制程度。(6)财政分权。利用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表征。为降低波动并消除异方差,对部分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模型变量描述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二)估计结果与分析

面板obit模型的输出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模型1展示的是将产业结构优化指标添加控制变量后的计量模型,模型则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政策协同强度指标,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测算结果。

从表4中obit模型输出结果可以看出:

产业结构高度化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回归系数为正,在模型1和模型中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产业结构合理化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长江经济带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水污染治理效率提升存在正向作用,产业结构“源头控污效应明显。一方面,随着长江经济带地区发展重心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以及对严重污染企业整改力度的加大,高能耗、高污染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从而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升了水污染治理效率;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地区产业在由低端化向高端化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资源得到再配置,产业结构也从相对不合理向相对合理调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资源消耗相对减少,水污染治理效率提高。

政策协同强度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回归系数在模型中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未通过假设检验,意味着政策协同度对水污染治理效率没有显著性影响。可能是由于长江经济带地区尚未形成水污染多主体协作的有效格局,水污染治理目前还是以属地自治为主,协同治理模式尚未形成;且由于水污染的流动性和跨界性,水污染治理收益由长江经济带地区共享,因此在水环境治理上的“搭便车心理使得流域政府在合作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博弈中选择不合作,协同治理政策的执行力度不足。

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个模型中均显著,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水污染治理效率。可能是由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方式逐渐由粗放式增长转变为绿色增长,长江经济带地区也越来越重视扶持发展各种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逐渐壮大,从而提高了污染治理资金和设施的配置效率。

科技进步对于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系数为负,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虽然科技进步有助于提高绿色产出,但长江经济带地区科技进步转化为经济价值过的效益仍然较低,即技术的市场化水平低,导致科技能力并未在绿色产出上发挥全部作用,从而没有对水污染治理效率起到促进作用。

环境规制水平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回归系数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是由于目前各地区环境规制力度不够,没有达到应有的环境保护效果。

外商直接投资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长江经济带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不利于水污染治理效率的提高,可能是由于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而放松环境规制的标准,更多地从事“肮脏行业的生产,降低了水污染治理效率。

人口密度、财政分权在两个模型中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对长江经济带地区水污染治理效率没有显著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SBM-DEA模型研究了006-015年长江经济带38个环保重点城市的水污染治理效率,并利用obit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内部政策协同对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长江经济带地区城市水污染治理效率普遍较低。不同城市间水污染治理效率存在显著差异,长江经济带水污染治理效率由高至低依次为下、上、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由于转变发展模式和注重水污染治理使得水污染治理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效,其他区域则由于污染排放过量、产业结构固化等原因与效率前沿面存在一定距离,在效率提升上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为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水污染治理效率,下游地区应提升水污染治理资金和设备的使用效率,减少水污染治理投资的冗余,中上游地区则需进一步加强对水污染治理资金、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推广及普及水污染污染治理的关键、适用技术和成果,实现生产和产出過程的清洁化与绿色化。

第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污染排放的源头治理。一方面产业结构高度化使工业产业的规模相对第三产业有所萎缩,减少了工业污染排放;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通过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促进水污染治理效率。但由于现阶段长江经济带地区总体产业发展层次仍然较低,传统落后产能体量大、新旧交替产能替换动能不足仍是阻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水污染治理效率提升的瓶颈,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需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致力于“结构减排和“经社控污,将产业结构调整与现代技术的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从总量上减排控污、从源头上治理污染、从根本上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三,政策协同尚未对水污染治理效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水污染治理仍处于地方政府区域自治状态。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的负外部性和各方利益冲突则使各行政区之间难以达成协同治理。因此,在协同治理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应加强现有水污染治理机构的权威性,理顺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构建跨域水环境协同治理的体制和机制,实现由破碎性向整体性、对抗性向合作性治理转变,统筹推进水污染协同治理。其次应完善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综合性立法、从立法上改革长江流域管理体制,为解决长江经济带水环境问题提供法律保障。最后要充分发挥河长制平台,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用金于补偿经济行为的外部性,平衡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关系,促使地方政府由对抗性治理向合作性治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018-06-14(00).

[]汪克亮,刘悦,史利娟,刘蕾,孟祥瑞,杨宝臣 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基于EBM-obit模型的两阶段分析[J].资源科学,017,39(08).

[3]沈坤荣,金刚 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政策效应——基于“河长制演进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018(05).

[4]王俊敏,沈菊琴 跨域水环境流域政府协同治理:理论框架与实现机制[J].江海学刊,016(05).

[5]王树义,赵小姣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商共治模式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019,9(08).

[6]崔晶 从传统到现代:地方水资源治理中政府与民众关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17,56(0).

[7]Ying She,Yaobin Liu,Lei Jiang,uaxi Yuan  Is Chinas River Chief Policy effective?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019(0).

[8]赵良仕,孙才志,刘凤朝 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水资源两阶段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偊b资源与环境,017,7(05).

[9]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011,46(05).

[10]孙静,马海涛,王红梅 财政分权、政策协同与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基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群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软科学,019(08).

[11]彭纪生,仲为国,孙文祥 政策测量、政策协同演变与经济绩效:基于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008(09).

(本文系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监测与分析软科学基地开放基金项目(BQY019z09)阶段性成果)

(李金滟、毛宇宇(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化学物质城市污染论文范文第3篇

12月16日,上海发改委、环保局等部门制定了《上海市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实施办法》(简称“办法”),上海开始试点启动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污收费。排污收费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施不同的收费标准。自2015年10月1日起(第一阶段)收费标准为10元/千克,自2016年7月1日起(第二阶段)收费标准为15元/千克,自2017年1月1日起(第三阶段)收费标准为20元/千克。

挥发性有机物(VOCs)不仅是形成霾和PM2.5的前提物,事实上它还会造成臭氧污染和形成城市光化学烟雾,研究证明,VOCs和PM2.5一样,是可致癌空气污染物。

但对于VOCs的治理,一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例如,近些年来曾被频繁报道,多地居民向环保部门举报周边企业有“异味”(主要成分为VOCs)污染,但查出异味的源头却困难重重。这些问题暴露出地方环保部门对VOCs污染源排查监控的盲点,以及治理力度的软弱。

直到2010年,对VOCs的控制才正式列入国家防治议程,2013年,大气十条细化了需要控制VOCs的重点行业。而控制VOCs的排放,收费是不可或缺的办法。其实在上海收取“雾霾费”之前,有的城市就已经启动VOCs排放收费工作。高昂的排污成本,有助于倒逼企业的污染治理。

不过,VOCs排放收费,目前还面临许多困难,包括,排放量的计量方式难以确定,有些像橡胶等的污染源不确定,怎么产生并不清楚。也因此,重点物质的监测方法难以制定;VOCs有关的行业标准太少,大量涉及VOCs排放的行业仍然没有覆盖到。

更为重要的是,VOCs排放收费,会不会延续排污费的弊端。现实中,排污费在许多地方实际上成了“养人费”,一些环保部门甚至以污生财,放水养鱼。按法律规定,地方环保部门收取的排污费应当上缴财政,用于环境治理,但实际上,许多收上去的钱被返还到某些地方环保部门,被用于造楼盖房,发工资福利。

因而在排污费使用方面,上海市环保局也表示,排污费使用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征收的排污费全部按要求上缴国库,纳入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管理,重点用于该市环境污染防治相关工作。而接下来如何让民众相信这一点,就要从征收的规范以及账目明细的公开上多下工夫。

另外,地方环保部门对于排污费的收取具有很大自由裁量权,其中蕴藏了不小的寻租空间。有的企业为了少缴排污费,向排污费征收人员行贿。导致在排污费征收过程中,一些排污费征收人员“协商收费”,以及随意减免排污费。有的地方还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任意削减企业排污费收取,甚至直接划定“无费区”。

无论是此次上海制定的VOCs排放收费方案,还是其他地方已经执行的收费标准。VOCs排放收费标准都很高,赋予环保部门的自由裁量权都很大,如何规范收费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很长时间以来,一提到收费治污,往往会引起民意的反弹。其实公众并不反对收费,关键在于许多收费的政策制定要有严谨的程序,需要公众的讨论与参与,不能让收上去的钱成为一笔糊涂账。所以“雾霾费”固然应收,但首先要收得明明白白才行。

化学物质城市污染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地质环境问题,需要城市地质调查工作解决。从呼和浩特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新区开发、重大工程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及“智慧呼和浩特”等方面,分析呼和浩特城市发展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呼和浩特城市地质工作重点应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主要战略目标,重点工作应安排在调查各类资源和保障城市地质安全这两大方面,同时建设地质安全信息服务系统。

关键词:城市地质调查;需求分析;工作重点;智慧呼和浩特

城市是人口和现代工业集中的中心,在社会发展和人类居住环境水平提高中发挥重大作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将自然环境改造变化,城市和地质环境不断进行着相互作用。在过去30多年中,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现有城市数量超过600个,其中有30多个的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城市環境的脆弱性变得愈加明显,诸多城市地质问题如供给地质环境、垃圾处置、清洁能源、水资源、城市地质安全保障等问题不断凸显。因此,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中,显得尤为迫切。

呼和浩特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城市,是全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呼和浩特中心城区地处大青山山前倾斜平原的中下部,北以阴山山脉大青山段为天然屏障,南有大黑河冲湖积平原。随着呼和浩特市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显著破坏和影响,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影响越发显著;由此带来的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缺少统一协调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设计所需的地质环境资料数据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其城市地质工作的开展已成当务之急。

1.城市地质调查需求分析

1.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为贯彻“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需要开展以人为本、以人居环境为主题的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调查评价城市地质资源、城市地质环境及其对城市发展与人类健康的影响,以保证城市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2城市规划建设的需求

根据《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国务院批复要求,到2020年,完善呼和浩特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公路、铁路、机场等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疏解区域过境交通,加强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城市规划建设,应以城市的地质环境及自然地理条件为依据。只有精确的、最新的地学信息支持,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城市规划建设。首先,在呼和浩特城市的布局规划、主导产业选择、农业区划和市政建设规划过程中,均需要地质资源(地下空间资源、地下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作为支撑,也需要地质环境安全(区域地壳稳定性、地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与灾害现状、环境容量、水土污染、岩溶塌陷、采空塌陷、)等数据资料作保障。其次,呼和浩特正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在查明城市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状况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应依靠地学在内的自然和社会科学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的规划。

1.3和林格尔新区开发建设的需求

和林格尔新区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部和南部,是呼包鄂榆城市群的核心区。新区设立有利于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新区的空间布局为“一核”“两翼”“六组团”。到2020年,新区开发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城市框架、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和林格尔新区的开发建设,迫切需要开发区的地质资源及地质环境安全等资料数据,因此急需进行城市地质调查工作。

1.4重大工程建设对地质调查的需求

依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轨道交通线网由5线路组成,总长约155km,到2020年,建成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长约51.4km。地铁沿线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穿越活动性断裂带及松散岩、碎屑岩、软土及粉细砂层分布区。因此,迫切需要从地学角度论证地铁建设可能诱发或加剧的环境地质问题,为轨道交通的安全建设及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即将上马或正在建设的呼和浩特新机场、主城区地下管网改造及综合管廊建设、呼张陕速客运专线、呼包鄂城际铁路、南北与东西快速通道、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到区域稳定性、砂土液化、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查明地质环境问题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每一项重大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服务和技术参考。

1.5地下空间开发需求

地下空间开发需要地下三维空间地质结构资料。必须了解地质状况复杂程度、地质构造和活动断裂、岩土层的自然堆积状况、工程地质特点、地下水状况等。通过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建立三维地质结构信息系统,可以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划提供最为直接的服务。

1.6城市土地利用需求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需要了解土地功能分区,掌握土壤的质量、特性、分布,通过城市地质调查,可明确土壤地球化学背景,了解表层和深层土壤元素含量特征、分布规律,对土壤环境进行评价,对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累积趋势进行预测,从而为土壤污染治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土地质量管护和规划提供依据。

1-7防灾减灾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发生灾害将产生明显的放大效应。例如,修路、土地开发、修地铁等人类工程活动中不合理的削坡取土、开挖坡脚等极易造成边坡的失稳,引发崩滑塌灾害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城市防灾减灾规划需查明地表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工程地质条件,了解的类型、分布、特性及地表稳定性分区,进行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分区评价,提出防治建议,从而建立完善的防灾组织和强化施工管理,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能力。

1.8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以及轻纺等工业生产,农业污水灌溉及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排放,对城市的包气带土层、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形成直接的或间接的污染。目前呼和浩特地下水处于超采状态,地下水资源相对短缺。区内地下水位下降十分剧烈,漏斗面积正不断扩展,可开采的地下水量逐渐减少。地表水资源源保护、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已成为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

城市规划该如何趋利避害,现代化农业发展如何科学布局,城郊的耕地质量该如何保障等,都需要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方面的科学支撑数据。目前,缺少重要地区1:5万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系统资料和针对重点建设工程等特殊地区的系统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资料,面对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难以提出有效的建议对策。因此,查清呼和浩特地区的水土环境质量,评价污染程度,全面掌握环境现状及其影响,才能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精细化要求。

1.9“智慧呼和浩特”对地质信息的需求

2015年市政府开始建设“智慧呼和浩特”,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包括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医疗、智慧公安、智慧生产等,并提出要建成较完备的人口、自然资源、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但是,呼和浩特市地质信息数字化明显落后于其他基础信息,不同单位、不同时期完成的地质成果资料分散保存,缺乏资料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机制,使宝贵的地质资料信息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为丰富地理信息资源,拓展“智慧呼和浩特”成果应用,迫切需要将“呼和浩特城市地质基础信息平台”纳入其中,实现城市地质数据资料存储管理、综合分析、三维可视化与信息共享服务等功能,使已有勘查成果实现社会化服务,促进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力建设智能化的全新城市形态。

2.城市地质工作重点的探讨

呼和浩特城市地质工作重点应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主要战略目标,重点工作应安排在调查各类资源及保障城市地质安全,同时建设地质安全信息服务系统。

2.1各类资源调查工作

(1)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呼和浩特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前人已做很多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本次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应主要对地下水资源量、水质和开采现状进行调查,开展地表水供水安全调查,查明污染源的分布、规模、防治等问题,开展浅层地下水资源潜力与应急水源地评价,结合城市供水规划进行地下水应急水源地评价,提出保护地下水环境管理措施,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地热资源调查

在具有地热异常的地区,开展地热资源勘查,了解地热资源的规模、分布范围、储存状况以及与形成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并进行开发利用评价。

(3)土地资源调查及土壤地球化学勘查

开展土地质量、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评价,据此为实现国土资源的总量平衡,提供规划依据。

对呼和浩特市农业区土壤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在区域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区内土壤成份、微量元素含量及分布、土壤含水量等情况,研究土壤对作物生长适宜性的影响,对经济作物的适应性做出分类和可行性评价。

(4)地下空间地质条件调查评价

地下空间地质条件调查工作,应主要查明地下50m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了解岩土体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并对地面及斜坡稳定性问题、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问题,进行调查评价,研究各类地基(包括软弱地基、坚硬地基和一些特殊性土地基)的特征及处理利用方法。要查明采空区、软土、砂土等不良工程地质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三维工程地质结构模型。并对拟开发的地下空间工程周边地质条件变化进行监测、治理,可减少或避免事故和灾害的发生,并为有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2.2城市地质安全保障工作

(1)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

呼和浩特应建设地面沉降预警预报系统,最终目标应建成可以覆盖全市地面沉降区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沉降区地面变形、地下水动态、不同深度地层的沉降量,为地面沉降研究、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2)地下水环境监测

要充分利用国土部和水利部共同建设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网,在呼和浩特市建设的地下水监测站点,以及呼和浩特现有的农业用水和人畜用水1690眼潜水井,开展对呼和浩特地区地下水环境(水位、水质)的动态监测工作。并研究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地质灾害问题,如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含水层释水压密,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及基础稳定性降低;地下水水位上升,导致突水,引起地基和隧道的破坏、基础承载力下降等问题。为呼和浩特城市供水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3)地壳稳定性评价和地质结构调查

开展中心城区1:5万城市地质调查和区域稳定性评价,收集活动断层和物探、地震、地应力等资料,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研究,为城市及城市经济群的建设布局和功能区划、重大工程建设与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是城市地质调查重要内容。

地质结构调查围绕基岩地质、第四纪地质及区域稳定性等方面开展调查,查明基底及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地层岩性及空间分布特征,查明活动性断裂的类型、活动强度及空间展布,查明隐伏岩溶区上覆古河道分布及所形成砂土的展布特征。

(4)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动态监测

今后的城市地质工作应围绕各类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并对各类地质灾害进行动态监测与预警,城市建设的适应性进行评价,做到对其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提出防治措施建议和启动响应机制等,以此达到对城市地质环境的保护。

2.3城市地质信息系统的构建

呼和浩特城市地质工作应建立一个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地质工作程度、地层、地理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构造地质等多参数的城市地质数据库群,并构建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平台,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以及企事业单位用户对地质信息的需求提供一个基础服务平台。同时将“呼和浩特城市地质基础信息平台”纳入“智慧呼和浩特”建设中,建立呼和浩特的“数字地质”,使“数字呼和浩特”由地表进入地下,可以自由地对地下地质结构、空间信息进行浏览、查询、检索、分析和综合,并利用系统所提供的一整套国土资源综合管理、评价、决策模型和城市经济建设规划决策模型,可以多层次、高质量、高效率地获得相关的信息服务及决策支持,从而实现城市国土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和高速化。

3.结论

(1)地质工作应服务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新区开发、重大工程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和“智慧呼和浩特”建设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呼和浩特市城市地质调查目前尚未开展,本文对呼和浩特城市地质调查需求分析,建立在目前城市现状及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地质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城市地质工作的工作重点的探讨尚在思考之中。本文的撰写旨在呼和浩特市城市地质调查的开展互相实现城市国民经济系统与城市地质的融合,全面保护呼和浩特地质环境,超前服务于首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呼和浩特城市地质工作任重道远,须以“大地质”观为统领,须有战略高度思想,從基础工作做起,扎实稳步推进,确保提供高质量的地质服务,为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上一篇:软件采购高校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安全制度铁路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