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远程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28

气象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基层气象信息网络在气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成为确保基层气象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基层气象信息网络保障工作的加强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基层气象;信息网络;保障工作;措施

现代化台站规划的实施对气象信息网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全面建设现代化监测设备已经得到了有效落实,信息网络通信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网络通信在气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气象业务信息以及资料的上传是各级基层气象单位的主要任务,也是保障基层气象信息网络通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1.建立健全基层气象信息网络保障管理制度

网络通信系统运行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基层气象信息网络通信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为气象业务的各种信息能否得到快速、准确、安全的传输。为了保证基层信息网络通讯系统能够顺利地运行,一方面在具备满足现代信息通信发展需求的先进设备的同时采取定岗定编的形式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还需要制定一套较为科学的、系统的、满足实际需求的管理制度。基层信息网络通信设备能否实现可持续稳步发展和运行,基层网络通信系统质量能否得到高效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基层网络维护人员是否能够将管理和维护工作落实到位。要想使基层信息网络信息通信系统运行的整体质量实现稳步增长,则需要做好以下两点:第一、完善机房的管理制度、按制度办事、对系统和相关设备进行定期检测或维护、安排值班表、确保重要信息数据的安全并进行备份、针对平常、汛期以及应急时期制定不同的工作预案和要求。第二、对问题设置系统性的保障机制,包括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为了有效提高基层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保障基层信息网络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对他们定期组织开展一些专题研讨、技术座谈、业务培训。

2.严格按照信息网络技术规范开展基层气象通信保障工作

建设信息网络通信系统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为了避免出现信息网络通讯设备的人为损坏、增加其使用寿命并保证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行,需要正确、科学地培养相关人员对网络维护的管理意识。因此,正确的保障意识可以让网络工作人员对设备的运行环境、周期、使用期限以及技术要求等信息进行有效掌握,从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科学的维护管理方案,保证信息技术科学、规范地执行到位。第一、明确信息网络通信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在出现紧急或异常情况时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规范操作、冷静处理问题。减少故障隐患的产生、杜绝各种事故的发生。在进行系统检查和维护时遵守“一查、二看、三处理”的工作原则。“查”主要是查看设备的各项指示是否有异常情况和故障警告,并提前做好应急处理。工作人员进入机房时首先要进行嗅觉观察,看是否能够闻到糊焦味,确保设备运转过程中没有线路老化和过热的问题。“看”是通过肉眼观察设备指示灯和线路是否正常运行,确保空调温度以及湿度无异常。“处理”对异常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发生警报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挽救措施,最后对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进行总结,做好相关记录,保存档案以备日后维修工作的参考。第二、对工作人员制定严格的检修维护制度,根据要求执行并完成“日检测、周维护、月分析”任务,另外,对于机组出现的问题组织定期讨论会,信息网络保障人员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情况对业务情况进行汇报、分析和交流,包括系统出现的各种现象、隐患、原因以及所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总结出设备维护的注意事项和解决方法,从而提高信息网络保障人员的故障处理能力。

3.建立健全基层气象行业的信息网络应急预案体系

随着基层气象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颁布和实施,信息网络管理部门和相关运营部门及组织之间协调配合、快速响应,使得基层气息行业的信息网络安全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为了顺应现阶段基层气象业务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对以下三点工作做出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信息上报/通报制度、监测预警手段,以及定期制定日常的工作的讨论会议等。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指挥调度效率,加强对各种信息、数据以及资料的集中管理,有助于信息网络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的稳步运行。另外,在安全方面对网管系统完善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一定的监测系统,以便提高网络的监测和控制能力,将运营和责任落实到位。为了完善预案并加强预案的落实,组织一定的应急演练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实现共同进步。

4.提高信息网络保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

网络保障人员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是实现信息通讯保障工作和信息通讯系统高质量运行的基本前提。对工作人员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技能培训,能够打破自学的局限性,有效提高了网络保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一方面加强网络保障人员对基本气象科技技能的培训。对于新成员一定要事先进行基本气象技能培训并使其掌握各类气象保障应用系统的使用方法,为了普及信息化应用知识可以将这些知识纳入到培训的必修课程中。另一方面多形式多样化地进行各类活动、培训和比赛的开展,或者借助网络或视屏会议举办专题讲座、技术培训、讨论交流、业务测试等对岗位人员进行针对性地培养,网络保障人员不仅可以对技术自我钻研,而且能够实现互动的最终目的。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基层气象信息网络通信保障工作的发展,是基层单位气象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对问题进行全方位探讨,从而达到提高网络业务技能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顺应现阶段基层气象信息网络工作的广泛开展,应注重建立健全科学的气象网络安全保障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标准的技术规范开展信息网络业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气象行业的信息网络应急预案体系,并着力提高基层气象信息网络保障人员的素质及业务能力,确保各类气象业务信息资料的及时上传和更新。

【参考文献】

[1]唐雅茜,陈平,朱海波.巧谈气象信息网络故障维护[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2).

[2]宋晓亚.气象信息网络运行结构与安全防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8).

[3]唐雅茜,陈平,朱海波.巧谈气象信息网络故障维护[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2).

气象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滦南县气象局,河北 滦南 063500)

摘要:本文从唐山市各县气象局的科技服务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近年来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我国的改革形势和基层现状,针对气象科技服务如何健康快速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基层;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前景;思考

引言:多年来,唐山市各县气象局的气象科技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其相关工作却进步缓慢,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制约因素,很难适应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为此,必须要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提起高度重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基层气象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1.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气象科技服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如今,唐山市基层气象部门一些学历较高和技术能力较强的气象人才比较缺乏,很多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因工作需要,各单位聘用一些编外用工,这些人员所学专业大多数与科技服务不对口,单位对他们的培训力度也不够,他们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要求、规范以及标准等掌握程度相对较差,一部分人不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工作比较消极,这样一来,对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1.2气象科技服务体制不健全。目前,唐山市基层气象部门的相关机制体制并不够健全,与之相关的理念和方式也较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其科技服务水平显得难以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再加上运行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强,待遇较低,发展动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一些工作人员的分工也不够明确,所以经常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1.3气象科技服务技术水平不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业人员的学历都不高,最高是大专,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二是人们对于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且人们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然而,基层的科技服务水平有限,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比较欠缺,很难为大家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与产品;三是气象预报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服务效果不够理想;最后,气象科技服务研发机制和体制不够健全,而且相关部门对气象服务工作投入的资金非常少,气象科技服务相关的设备不够,所以,不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从而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2.发展前景及应对策略

2.1发展前景

2.1.1 气象科技服务市场展望。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气象科技服务和防雷技术等免不了受到社会其他行业竞争的冲击,如果具有了防雷检测资质,那么就能够开展防雷检测技术服务,对打破行业垄断也有帮助作用。

2.1.2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形势。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政事企分开,事业单位也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公益性气象服务可以由政府主办,而商业性气象服务则完全可以市场化,因此,政事企分开将成为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新趋势。

2.2 应对策略

2.2.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如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要想促进气象事业建设顺利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建设,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也需要高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撑,而且这支人才队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同时,也要懂得经营之道和管理方法,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为保证唐山市气象科技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从现在开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市場的持续发展。

2.2.2 规范运行机制和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是事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需要对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运行机制进行有效地规范和加强科学管理,比如,应当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以确保同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有效对接,并充分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唐山市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3 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基层气象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来说,基层气象部门能够直接提供天气预报、雨情信息、气象灾害预警、气候分析与预测等各种气象服务,充分发挥基层气象部门的这一优势,能够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是可充分发挥自动气象站的作用,利用得到的探测资料,建立起网络气象信息平台,为政府、公众及客户制作、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提升气象科技服务实效和水平。

2.2.4 努力寻找科技服务新的增长点。最近几年来,唐山市的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气象防灾减灾以及气候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气象服务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面对广大社会群众的各种个性化需求,需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寻找新的科技服务增长点。如今,我国对环保和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逐渐增多,可见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对于气象开挖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部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游客,需要对旅游地区的气象资源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使气象服务成为有力支撑,因此,气象为旅游业服务将大有可为。

结语:基层气象服务工作如今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处于市场改革的浪潮中,所以需要全面分析市场需求,在把握住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各县气象局一是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提高气象服务人才的责任心和素质能力;二是要努力将基层气象行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整合资源,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逐渐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桂荣,胡峰,滕丽峰,张文琴. 日照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现状与思考[A]. 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软科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气象学会:,2007:4.

[2]陆林. 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3.

[3]冯永芳. 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气象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层 气象科技服务 发展 探讨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就是气象科技产品应用于实际生产劳动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偿服务的具体举动。对于基层气象部门,经费少,人员少,办公条件艰苦一直是存在的状况,气象科技服务的蓬勃发展有效的改善了这一情况,但各个地区发展也不尽相同,西部基层县局的发展相对东南沿海差距甚大,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

1 发展历史

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地方支持状况,开拓力度的不同,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特别是西部地区基层气象局,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才力量薄弱,导致气象科技服务存在诸多困难。以武胜县气象局为例,真正意义的科技服务发展比较晚,前面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主要以到乡镇收取气象服务费为主。90年代开始有极其少量的防雷服务,到2005年以后,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配合,共同开展执法检查活动,有效的规范了防雷市场。随着最近几年武胜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再加上行政审批活动的有效实施,使得防雷技术服务、氢气球的施放业务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科技服务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2 基层气象局科技服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武胜县为例)

2.1 气象科技服务公众认知不够

武胜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县城规模较小,是全国农业县。经济文化发展也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普遍不高,加上宣传力度还不够,常规的气象科技服务业务虽已基本普及,但是很多群众还存在气象局就是免费提供天气预报这一意识,对气象有偿服务不了解、不理解、不接受的现象。一些建筑开发商认为防雷可有可无,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这一状况阻碍了武胜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

2.2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受多部门制约

由于武胜县气象科技服务发展较晚,防雷业务从开展以来都是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配合,共同监管来进行的。这种体制和运行模式就决定了有一定的缺陷,而且存在个别领导为开发商说情,监管单位与开发商的关系和利益复杂化使得气象科技服务基根不实,保障机制薄弱,发展不稳定。

2.3 执法力量甚微 执法人员紧缺

基层气象局机构、编制限制,武胜没有专业执法队伍,执法人员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素质普遍不高,对当前形势下的气象行政执法不能很好胜任。这一系列的缺陷导致我县科技服务执法工作不能有效的推进。

2.4 科技服务人才缺乏 装备落后

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县局气象业务较多,任务繁重,每个人都同时兼职有1到2种不同的工作,很多兼职科技服务的人员也不是相关专业毕业,未经过系统培训,实践经验也非常少。而且气象科技服务装备更新换代周期太长,很多先进的检测、测试设备得不到很好的供给,缺少专业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设备。总之,人才缺乏、岗位角色混乱、设备落后等现状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严重制约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

2.5 科技服务业务结构单一种类较少

很多基层气象局科技服务发展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以武胜为例,防雷技术服务占科技服务总收入的95%以上,其他气象科技服务项目发展不足或者根本还未开展。这一状况是导致气象科技服务不能综合发展。

2.6 内部管理不规范

基层气象科技服务没有很好的管理和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没有体现责、权、利的平衡。单位也没有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对负责气象科技服务、参与气象科技服务的人员没有一套奖励惩罚制度,这使得从事气象科技服务的人员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另外科技服务财务管理也不是十分规范,这同样制约着气象科技服务良好的发展。

3 基层气象局科技服务发展思路探究

从基层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基层气象部门只有不断壮大自己,改革创新,规范开拓才能有效的促进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下面就上述问题,谈一谈发展思路,以供参考。

3.1 加强宣传,提高气象科技服务公众知晓度

只有公众理解到了气象科技服务的确是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必须的活动,才能更好的去开展气象科技服务。我们一要利用“3.23”气象日、科技下乡、为农服务等机会深入城镇、乡村广泛宣传;二要定期或不定期的主动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汇报和沟通;三是开展气象灾害调查时借机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服务。通过以上宣传措施主动出击,扩大气象防灾减灾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

3.2 加深同相关部门的合作交流以及联合执法

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我们仍需要并努力加深与相关部门的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一是从安全生产的思路来和政府领导、相关部门交流沟通,并且利用气象法律法规向政府和部门宣传。二是加强同建筑开发商的沟通协调,让开发商了解建筑物防雷的重要性,使得他们变被动与主动,甚至自主打好建筑物防雷品牌;三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执法大检查。

3.3 组建专业执法队伍 提高执法质量

应积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气象行政执法队伍,但就目前各基层县局的人员情况来看,单独组织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是不现实的。建议市局成立一支精干的执法支队,以市局气象执法支队为主体,各县区执法人员为成员组建全市统一的执法队伍,各县区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由市局行政执法支队来完成,县局不再单独执法,各县区辖区内出现了气象违法案件后上报市局执法支队,各县区执法人员要积极配合市局执法支队进行调查、取证工作。市局应该对所有执法人员应进行系统的培训,逐步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提高执法队伍整体水平,为气象科技服务保驾护航。

3.4 壮大人才队伍提升装备档次

应积极争取地方编制,充实科技服务人才队伍,招可用人才,留可用人才,建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县级气象科技服务人才队伍。还应加强相应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同时必须加强科技服务相关领域的装备更新换代。只有通过高素质的服务人才和现代化的服务装备才能在服务对象心中树立一种良好的服务形象,为以后科技服务高标准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5 拓宽科技服务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县级气象科技服务结构单一,不能适应以后政策环境变动后的市场需要,我们应当在防雷方面继续做深做强,同时加快发展气象信息服务、气象影视及广告服务、气象短信服务、气候资源开发服务等项目。还应努力开发新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如借助武胜城市建设、工农业园区、旅游发展等开展病害虫气象条件预报、旅游指数预报等等。总之,通过发行和挖掘市场的需要,努力拓宽科技服务新的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3.6 规范内部管理

要同企业管理模式一样,建立良好的发展体制。对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要规范化,加强账户管理和财政预算制度。防雷技术管理方面要规范服务程序,推行标准格式文书,提升科技服务层次。全市科技服务实体特别是防雷服务机构在收费和服务上尽量统一,以减少客户的质疑。通过这一系列管理措施来提升我们服务水平。

此外也还还应加强气象科技服务实体的党群组织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建立监督机制,接受上级管理机构监督管理,促进气象科技服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建,张静,冯晶晶.浅谈县级气象科技服务目前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科技与生活,2010(10):184.

气象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计算机;气象信息网络系统;信息安全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气象部门的工作中,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能够高效、实时地传递数据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再进行气象信息的发布,提高了气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由于计算机系统的广泛运用,逐渐出现了大量的安全问题。因此,对气象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制订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信息的安全。

1 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实时传递,这与网络的自组织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组织行为和系统的开放性有关,系统的开放性直接决定着网络的活力。此外,系统的开放程度越高,则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就受到很大的威胁。因此,开发人员需要衡量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使用价值和数据安全性,使其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平衡。

1.1 网络安全的特点

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与木桶理论类似,与短板有着极大的关系[1]。网络存在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社会信息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2)网络安全缺乏清晰的界限定位,这给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3)网络的互动性和实效性,影响着各个国家的安全;4)安全威胁存在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和潜伏性,大大增加了安全防范的难度。

1.2 网络安全的本质

网络安全的目标是在确保网络信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防护工作与技术和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全的防护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才能提高防护能力,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与人为因素,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有着密切的联系,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公式:网络安全=f(人,管理,技术),即人、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关系着的网络安全。

2 气象系统内部网络安全现状

2.1 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计算机已进入到各级各户,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但计算机具有的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不安全因素由于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潜伏性,增加了安全防护工作的难度,使得用户无法及时的采取措施来对个人的信息进行保护[2]。此外,大多数的计算机使用者认为借助杀毒软件就能够有效地避免系统中毒和入侵现象,盲目下载杀毒软件,却忽视了升级病毒库,依然无法有效地保护网络数据信息。

2.2 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带来的安全隐患

计算机相互连接在一起,传递和共享数据信息,形成了庞大的网络系统。这样表明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才能进行数据信息的交互。因此,网络自身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引起社会大众的重视。计算机内部的防火墙无法有效地区分防范内部软件和内部软件,也无法有效地阻止入侵行为。所以,编程人员在开发计算机系统时,需要最大限度的减少系统本身的漏洞,确保信息的安全。

2.3 病毒的威胁与入侵攻击

在计算机系统内部,存在木马或者病毒都会引起计算机瘫痪,使得日常工作难以进行下去。除了网络存在病毒以外,使用的硬盘或者U盘也有可能携带病毒,导致计算机瘫痪。

2.4 计算机网络系统界限模糊

目前,计算机网络系统对网络工作,业务网络等未制定明确的界限,使得气象信息的传输和管理工作存在混乱,工作目标和职责不明确,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这就会使得工作人员对气象信息分析存在偏差,降低工作效率[3]。

3 市级气象部门气象网络安全预防措施

3.1 加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计算机系统虽然具有一定的智能化,但也需要人员来对其进行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直接决定了气象信息的安全。因此,气象部门需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此外,还需要不断提高

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并且对其进行考核[4]。制定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输制度,对操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化,将理论知识付诸行动,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这样才能全面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3.2 强对网络病毒和黑客的防范措施

一般来讲,黑客攻击计算的步骤如下:1)对数据信息进行搜集和分析,确定出有价值的对象;2)对自己的位置和IP进行隐藏,借助计算机手段来获取对方电脑的账号和密码;3)登陆对方电脑,获得控制电脑的权利,从而窃取自身所需要的数据信息[5]。因此,为了有效避免黑客攻击电脑,需要加强对网络的控制,设置高级别的防火墙,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

3.3 强对网络资源和管理特权的控制和管理

現阶段,在确保网络信息安全性方面主要采用的技术为网络控制访问技术,其能够有效保护气象数据信息。借助网络控制访问技术,能够对主体访问权限进行限制,辨别访问主体的身份,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

3.4 加强防火墙技术的使用分析

计算机系统具备的防火墙技术能够有效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并且能够及时地阻拦病毒,防止黑客攻击电脑。气象工作人员在电脑上设置防火墙,能够有效地对出入的信息进行监控,由于其存在权限划分,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控制,从而提高网络系统内部的安全性,避免病毒和黑客攻击[6-7]。

4 结语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网络的正常工作。因此,气象部门需要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网络安全意识,并且定期对其进行考核,这样才能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效解决安全问题,确保数据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叶文.气象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与防御[J].农业与技术,2014,34(6):214.

[2] 郭文远,刘燕,贾金楼.地市级气象部门网络故障监控报警的研究和应用[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9,26(4):107-109.

[3] 卫晋芳.气象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7(16):199-201.

[4] 王慧瑜,王帅,李铭鉴,等.加强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安全和防范的探讨[J].通讯世界,2017(19):94.

[5] 樊玮.气象信息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与策略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3):213.

[6] 王新清.提升气象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57-58.

[7] 徐骁.浅谈气象信息网络安全策略及技术[J].中国新通信,2017(8):35.

(责任编辑:刘昀)

气象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收稿日期:20191120修订日期:20200115责任编辑:叶海敏

基金项目:江西省省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2019年度)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刘云,1981年生,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及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Email:69580747@qq.com。

通信作者简介: , 年生, ,,。

摘要: 江西省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频发的主要省区之一。2002年,原江西省国土资源厅与江西省气象局合作,首次在江西卫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发布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产品。江西省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历经十余年的发展,预警等级划分主要采用图层叠加法,经历了无预警等级、五级预警等级、四级预警等级3个阶段,预警信息越来越精准。2002年至2019年年底,共发布预警信息298期,其中红色(五级)预警9期,橙色(四级)预警80期,黄色(三级)预警190期,蓝色预警15期,无等级预警4期;2002—2005年为预警发布尝试阶段,发布的预警信息较少; 2006年始,发布的预警信息有较大程度增长。2002年至2019年年底,成功预报地质灾害事件856起,避免可能的人员伤亡8 885人,预警成效显著。对2011年以来172期预警命中率和空报率的年均值进行统计,发现命中率尚可,但空报率较高。预警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为预警信息仍为手工制作、预案对预警等级划分已出现不适用情况、未制定预警校验要求等。后期预警工作将向自动化、精细化及短临预警方向发展。

关键词: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江西省

文献标识码:A

江西省具备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频发的主要省区之一。江西省也是我国江南丘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高差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的能源来源;广泛的岩土风化为地质灾害提供了初始的物质来源;村镇大量的人工切坡建房或修路形成临空面为地质灾害体能量的释放提供了空间;集中的强降雨使岩土体饱和,重量增加,摩擦减小,触发了地质灾害体能量的释放[1]。

2003年5月29日,原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于2003年6月1日起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正式发布[2]。2002年6月12日,原江西省国土资源厅与江西省气象局合作,首次在江西卫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发布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产品[3]。自2003年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逐步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理论方法,指导全国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4],预警模型由最初的临界雨量判据法(隐式统计模型)修正、发展、完善为现在的多因素判据法(显式统计模型)[5]。各地根据局部气候和地质环境条件等,建立了诸多的区域预警模型[69]。但预警效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较少,近年来参照气象预报、地震预报评价方法[1012]探讨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效果評价方法提出了命中率、漏报率、空报率、准确率等概念[1314]。但上述方法均是基于有较多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却难以适用于地质灾害偶发的较小空间尺度或较低等级预警的效果评价。本文对江西省十余年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以下简称“预警”)工作的技术方法、成效进行分析与展望。

1 江西省地质灾害概况

江西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与区域极端降雨天气呈显著的相关性。根据统计数据[1,15],截至2016年6月底,江西省共发生有具体记录可查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事件25 587起,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崩塌次之,泥石流较少;规模和灾情等级以小型占绝对优势(99.67%),中型罕有发生(0.29%),大型以上则极少发生(仅11起)。江西省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划分为高、中、低、不易发4个等级。其中,高易发区(约5.21万km2)主要分布省界附近的武夷山、罗霄山、南岭、九岭、幕埠山、白际山、怀玉山区及省内雩山山脉,零星分布且面积较小的高易发区有庐山和上栗2处;中易发区(约6.16万km2)主要分布在山麓丘陵区,基本围绕或相间高易发区分布;低易发区(约2.95万km2)除环鄱阳湖平原和吉泰盆地有较大面积分布外,在较大水系宽阔沟谷平地及山间盆地亦有零星分布;不易发区(约2.39万km2)分布在环鄱阳湖冲积平原、赣江中游吉泰盆地及赣江上游赣州盆地[15]。

与西部省份地质灾害相比,江西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特征显著:一是规模和灾情等级绝大多数为小型;二是汛期集中发生,且具有突发、多发和群发性;三是与人工切坡等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根据江西省目前经济技术条件,在不可能对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专业监测预警、实施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的情况下,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不失为一种宏观层面简单、经济、有效的重要防灾减灾手段。

2 预警技术和方法

预警信息由预警范围、预警时间和预警等级3个要素构成。其中预警范围根据降雨范围圈划;预警时间以降雨时间为基础,参考地质灾害的滞后性确定;预警等级的确定和划分,目前国内常用的有图层叠加法和指数法(栅格法),均是基于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和过程雨量开展评价或计算,虽然方式有异,效果是异曲同工。

因指数法涉及空间网格划分、网格赋值计算等,计算略为复杂,在尚未实现自动化预警的情况下,江西省预警等级划分采用图层叠加法。图层叠加法根据预报雨量等级叠加地质环境条件图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确定预警等级(图1),具体叠加分析见表1—表4。预警等级划分是预警信息制作的技术核心,根据时间先后,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概述如下。

2.1 无预警等级划分阶段(2002年)

2002年为江西省预警信息制作元年。预警信息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报雨量叠加江西省地质灾害区划图(1∶75万,2000年)[18]形成。由于缺乏具体的预警等级划分标准或参照,预警信息只明确了预警范围和预警时间,未有预警等级划分(图2)。预警文字中多以“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作为预警描述。对于极端强降雨天气,则补充“有的灾情可能比较严重”或“局部地段灾情可能比较严重”的描述。

2.2 五级预警等级划分阶段(2003年—2012年7月13日)

参照国家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划分方法[16],结合江西省降雨特征和地质环境条件,江西省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可划分为五级:一级为可能性很小,二级为可能性较小,三级为可能性较大,四级为可能性大,五级为可能性很大。其中,三级在预报中为注意级,四级在预报中为预警级,五级在预报中为警报级(图3)。预报降雨量参考江西省各降雨量段的频率和致灾性,按过程降雨量和日预报降雨量划分为5个区段。早期的地质环境条件图層仍采用江西省地质灾害区划图 (1∶75万,2000年)[18]作为叠加图层,2009年开始采用“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研究报告”[19]的易发程度分区图作为叠加图层。

2.3 四级预警等级划分阶段(2012年7月15日—2019年年底)

从2012年第21期预警(2012年7月15日)开始,采用颜色进行预警等级标识和划分(表3,表4,图4)。预警等级由弱到强分别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17],按降雨强度区段分别对应五级预警等级划分中的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略去了原有的一级预警等级。

2013年第2期(2013年4月28日)按照对应关系仍采用原有描述,以“可能性”为基础,按很大、大、较大分别描述红色、橙色、黄色预警等级。2013年第3期(2013年5月14日)开始采用《江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确定的等级描述:红色预警,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很高;橙色预警,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高;黄色预警,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蓝色预警,有发生地质灾害的一定风险。地质环境条件图层替换为“江西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报告”[21]形成的易发程度分区图。

3 预警信息制作与发布

3.1 预警信息制作

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报雨量数据,由预警信息制作单位初步确定预警区域和预警级别,完成预警信息初稿,必要时与气象部门会商确定。预警信息包括文字和图件两部分。预警文字包括降雨趋势预报、预报依据,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时间、区域和预警等级,可能受威胁的对象及防治建议等内容;预警图件标示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时间、区域和预警等级。

根据历年的预警信息对比,可以发现如下特征:一是预警等级的划分由无到有;二是预警信息文字描述由较为简单转向丰富,图件由粗线条(如2002年的预警信息范围仅以线条勾绘)转向精细化;三是预警时间的精准化,从2004年第2期预警开始,预警时间由“日”改为“时”进行描述;四是预警范围发生调整,早期预警信息不反映较低等级(一级和二级)的预警范围,从2013年第4期开始在图面和文字出现蓝色预警(三级以下)等级范围,从2014年第3期开始将最高等级为蓝色的预警信息列入考虑发布范围。

3.2 预警信息发布

经审签后的预警信息,由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原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和气象部门联合发布。早期信息发布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台的气象节目、电话、传真、广播等,后来增加了网络、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目前QQ、微信也纳入预警发布和传递范畴,信息的受众也由宽泛兼顾向预警区的村镇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精准传递。

预警信息发布后,将对气象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进行跟踪、分析和研判,必要时对预警信息进行调整,按程序审签发布。为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流程,一般情况下预警周期结束后,预警信息自动解除;必要时,按程序审签后发布解除预警。

4 预警成果

4.1 预警信息数量

2002—2019年年底,江西省共发布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298期次。

(1)预警等级分布。按期次的最高预警等级计算,其中红色(或五级)预警9期,橙色(或四级)预警80期,黄色(或三级)预警190期,蓝色预警15期,无等级预警4期。数量分布趋势以黄色(或三级)为主,橙色(或四级)次之,红色(或五级)较少。早期蓝色(或小于三级)预警原则上不对外发布,但是随着对预警工作的重视,2014年以来,共发布15期蓝色预警,其中2019年发布10期,成为当年数量最多的预警等级(图5)。

(2)年度分布。2002—2005年为预警发布的尝试阶段,这4个年度发布的预警较少(共17期),但总体预警等级较高,以四级(橙色)预警为主,对预警信息的发布持审慎态度。2006年开始,预警信息数量有较大程度增长,最多的年份(2010年和2016年)发布预警信息32期,最少的年份(2013年)也发布了9期(图5)。

(3)月度分布。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强降雨呈显著相关。根据已发布的298期次预警信息统计,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在每年的4—7月(汛期)为高发期,约占总期次的87.25%;5月和6月分别约占总期次的21.48%和39.26%,为预警发布的高峰月;8—10月季节性降雨减少,预警信息发布主要受台风影响,发布数量相对较少;3月可能因汛期提前而发布预警,如2019年因汛期提前在3月份发布了5期预警,但预警等级较低;11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季,发布预警数量极少,其中11月和12月无预警信息发布记录(图6)。

4.2 预警准确率评价

4.2.1 评价方法

采用预警效果评价方法中常用的命中率、漏报率、空报率[1314]3个指标进行评价。命中率(Pht)表达的是预警区范围内准确预报的地质灾害点所占比例,定义为地质灾害预警区内灾害点数(NA)与研究区内灾害点总数(NA+NB)的比值,用公式表达为

Pht=NANA+NB。(1)

漏报率(Put)表达的是预警区范围外未能准确预报的地质灾害点所占比例,定义为地质灾害预警区外灾害点数(NB)与研究区内灾害点总数(NA+NB)的比值,用公式表达为

Put=NBNA+NB。(2)

空报率(Pft)表达的是某级别预警区内没有灾害发生的预警单元面积(SSA)与预警区总面积(S)的比值,用公式表达为

Pft=S-SAS。(3)

4.2.2 有关说明

(1)因2011年前未建立明确的地质灾害报送制度,本文仅对2011—2019年发布的172期预警按命中率、空报率2个指标进行准确率评价。漏报率与命中率之和为100%,因此漏报率不再赘述与计算。

(2)部分灾害点坐标有偏差,且预警成图比例尺小(1∶200万)。因此,将预警区界限外附近的灾害点也纳入预警区计算。研究区以江西省行政区范圍计算。

(3)仅计算崩塌、滑坡、泥石流3个类型灾害,与强降雨无关的地面塌陷等不纳入计算范围。

(4)对面积或跨度很大的预警单元,计算面积时根据灾害点的分布进行了适当的分割。

(5)当研究区内灾害点总数(NA+NB)为0时,命中率(Pht)按0计算。

4.2.3 评价结果

由于计算的预警期次较多,对2011年以来172期预警命中率和空报率再以年为单位进行了平均值计算(图7)。根据计算结果,预警的整体命中率(平均值0.51)尚可,但空报率(平均值0.71)较高。其中有25期次预警命中率为100%,有48期次预警(蓝色9期,黄色33期,橙色6期)为空报,即命中率为0,空报率为100%。导致空报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降雨的时间、范围、强度等预警前置条件发生变化导致空报;二是人为扩大预警区范围,增加了空报的概率,但扩大预警区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命中率值,两者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长关系(图7)。

4.3 防灾减灾预警成效

预警信息的发布为提前转移可能受威胁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争取了宝贵时间。成功预报的数量和避免可能伤亡人数情况是检验预警效果的重要考核因素。2002—2019年年底,江西省共统计地质灾害成功预报事件856起,避免可能伤亡人数8 885人,远高于同期因地质灾害人员伤亡人数978人(表5),预警成效显著。

对2006年27期次预警信息分析,实际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集中时间、区域与预警的时间、区域基本一致[22]。根据江西省气象台2015年开展的预警效益评估,预警服务效益贡献率为44.03%,减少人员伤亡贡献率为67.76%[23]。根据历年数据对比结果,发现江西省地质灾害死伤人数、灾害损失呈显著下降趋势(表5)。

4.4 成功预警案例

(1)2002年6月13日,宜黄县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中的黄陂镇丰产村丰产组滑坡隐患点,在接到地质灾害短期预报后,组织撤离了受威胁的11人。6月16日,滑坡快速下滑,推倒了3栋18间房屋,未造成人员伤亡。

(2)2002年6月18日,永丰县地矿部门接到地质灾害短期预报后在汛期地质灾害巡查中,发现沙溪镇坪上村白沙潭村小组的村后山体开裂,随时可能下滑成灾,当地政府及时组织受威胁的8户30人和重要财产转移。7月1日,村后约4 500 m3土石下滑,推倒房屋20余间,未造成人员伤亡。

(3)2006年6月,黎川县国土资源局和熊村镇政府接到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后,在巡查中发现邱源村武林峰村小组滑坡隐患点有活动迹象。6月4日前将全村17户71人安全撤出,6月6日凌晨发生山体滑坡,5万余立方米的泥沙在暴雨中倾泻而下,掩埋了38间房屋,冲毁农田200余亩,直接经济损失50余万元,未发生人员伤亡。

(4)2008年6月13日,安远县天心镇政府接到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后,于当日上午10时,在持续强降雨的情况下,该镇紧急启动转移和疏散群众方案,镇村干部组织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进行转移和疏散。11时50分,最后1户被转移出危险区,10分钟后,该户房后的山体发生滑坡,滑坡体将房屋全部掩埋,该户成功脱险[24]。

5 问题与展望

5.1 主要问题

(1)预警未实现自动化。江西省作为全国最早开展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省份,目前预警信息却仍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工作手段已远落后于其他地质灾害重点防治省区,且预警信息的手工制作将制约精细化预警和短临预警的发展。

(2)现有预警等级划分已出现不适用情况。《江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预警等级划分主要存在3处不适用的地方:一是对前期降雨的时间范围、降雨量的计算取舍等未有规定。虽然在实际预警信息制作时会考虑前期降雨量的影响,但全凭制作人员依据主观经验而定,导致不同制作人员制作的预警信息可能存在等级和范围差异;二是降雨强度过程划分较简单,仅分为过程降雨量和日(24 h)降雨量,但过程降雨量(时间跨度多从1天到4天)的降雨量等级范围差异较大,应细化过程降雨量的时间和雨量划分,如按24 h、48 h、72 h、≥96 h等进行划分,以实现降雨量划分的平缓衔接;三是未规定 3 h、6 h、12 h、18 h等短临强降雨雨量的等级划分,短临预警目前无据可依。由江西省应急管理厅修订的《江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20年6月)》[25]则直接删除了雨量等级划分等内容。

(3)未制定预警校验要求。预警校验是预警工作的后评价,是降雨过后对比实际的降雨量、范围和时间,结合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范围、规模、灾情等情况,对发布的预警信息时间、范围、等级等要素进行验证,记录有关问题和注意事项及校勘存在的误差,为后续预警积累宝贵经验。截至2019年年底,江西省尚未制定预警校验要求。

5.2 工作展望

(1)预警自动化。虽然预警信息的制作流程及内容都较为简单,但自动化制作可以实现更精准的分析和研判,减少人为主观性的干扰,为推进精细化预警和短临预警夯实基础。2013年,原江西省国土资源厅部署“江西省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项目”,将预警自动化纳入建设内容。截至2019年12月底,预警自动化建设已开展测试和试运行工作。

(2)预警精细化。现有预警信息勾画的预警区范围多在数百平方千米至数千平方千米,与县级行政单位面积大体相当。在目前没有具体预警准确率分析或考核指标的前提下,似乎是预警区范围越大,准确率越高,但是也意味着大范围的预警响应区需大量基层工作的投入。因此,有必要开展预警的精细化工作,这也是预警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2015年,江西省气象台和江西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合作开展了“江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精细化技术研究与示范区建设”项目,在江西省修水县、瑞昌市、广丰县、永新县、宜黄县、崇义县、寻乌县各选择1个乡镇作为示范区,开展精细化预警研究与建设,但项目进展缓慢,效果有待验证。

(3)短临预警。现有的预警时间跨度多为1~4天,最短预警时间为24 h。但是,过程降雨的降雨时间(或强降雨时间)往往集中在几个小时内,导致地质灾害突发、多发和群发。因此,在过程降雨中加密短临预警能起到突出提示的作用。另外,突发性的雷暴雨等天气,短临预警非常必要。2017年7月2日和8月9日,江西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尝试性地发布了1期12 h和1期6 h的短临预警,但预警效果有限。目前,短临预警已列入预警工作计划,对于短临预警的等级划分已有初步考虑,有望成为日常预警工作的组成部分。

6 结 论

(1)江西省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历经十余年的发展,预警等级划分经历了无预警等级、五级预警等级和四级预警等级3个阶段。

(2)2002年至2019年年底,江西省共发布预警信息298期,每年4—7月(汛期)為预警信息高发期。预警命中率尚可,但空报率较高。成功预报地质灾害事件856起,避免可能的伤亡人数为8 885人,预警成效显著。

(3)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为预警信息仍为手工制作,预案对预警等级划分已出现不适用情况,未制定预警校验要求等。后期预警工作将向自动化、精细化、短临预警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云,康卉君.江西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0,31(4):107112.

[2] 李晔,张淑月.地质灾害预警明起在央视发布[N].中国气象报,20030531(4)[20191120].

[3] 严春银,袁正国. 江西将发地质灾害风险预报[N].中国气象报,20020606(1) [20191120].

[4] 温铭生,刘传正,陈春利,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与减灾服务[J].城市与减灾,2019(3):912.

[5] 刘艳辉,刘传正,温铭生,等.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5,23(4):738746.

[6] 郭富赟,宋晓玲,谢煜,等.甘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技术方法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5,26(1):127133.

[7] 朱昳橙,李益敏,魏苏杭.怒江州滑坡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4):610619.

[8] 温智熊,蓝俊康,梁一敏.广西龙胜县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的气象预警预报[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8,38(3):464468.

[9] 德庆卓嘎,张国平,胡骏楠,等.西藏公路交通地质灾害气象预警[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29(4):121129.

[10]张国民,刘杰,石耀霖.年度地震预报能力的科学评价[J].地震学报,2002,24(5):525532.

[11]矫梅燕.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几个问题[J].气象,2007(11):38.

[12]倪化勇.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水平的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28(2):130133.

[13]温铭生,王连俊,连建发,等.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效果评价[J].工程地质学报,2011,19(6):839843.

[14]刘传正, 刘艳辉, 温铭生,等.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M].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9.

[15]刘云,刘修奋.江西省地质环境图系编制项目成果报告[R].南昌:江西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2019.

[16]刘传正,温铭生,唐灿.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初步研究[J].地质通报,2004,23(4):303309.

[17]刘传正,刘艳辉,温铭生,等.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实践:2003—2012[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5,26(1):18.

[18]刘修奋,白细民.江西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996.4—2000.9)[R].南昌:江西地质工程勘察院,2000.

[19]白细民,刘修奋.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研究报告[R].南昌: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2009.

[20]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江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S]. 南昌:江西省自然资源厅,2013.

[21]甘增亮,刘修奋.江西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报告[R].南昌: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10.

[22]周玉才,雷万荣,余广文,等.江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30(2):6770.

[23]唐春燕,朱星球.江西省地質灾害气象监测预警服务效益评估[J].江西科学,2015,33(5):666670.

[24]彭晔,纪仁刚.预报预警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9,30(1):6265.

[25]江西省应急管理厅.江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20年6月)[S].南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0.

Analysis on the meteorological early warning of geohazards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2002 to 2019

LIU Yun1, KANG Huijun2

(1. Jiangxi Provincial Geological Disaster Emergency Center, Nanchang 330025, China;

2. NO. 268 Brigade of Jiangxi Nuclear Industry Geological Bureau, Shangrao 334700, China)

Key words:geohazard; meteorological early warning; Jiangxi Province

气象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立足农业生产实际,论述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情况,分析其在智慧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从服务意识、体系构建、队伍素质等方面,提出完善气象服务体系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气象信息服务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气象信息;服务体系;智慧农业;精准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气象信息服务提出较高要求,使得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精准性明显提升,有效规避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大幅提高,使农业生产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气象信息服务站利用各种先进的系统和技术,使气象信息服务更加精准,助推现代农业平稳快速发展。立足农业生产实际,论述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和完善策略,以期发挥气象信息服务应有的作用。

1 气象信息服务及其发展

气象是指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与过程的总称,包括风、云、雨、雪、光照等,其与气候、天气等在内涵上有着明显区别。传统的气象信息服务操作单一,主要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气象信息服务产品,满足日常生活对天气情况了解的需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中明确提出气象现代化发展目标,为我国气象事业指明了方向。当前,气象信息服务以多媒体网络为平台,借助现代气象监测技术自动收集、分析和整理气象数据,然后通过手机、平板、网站、新闻、广播等渠道告知农民,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规避气象灾害的作用更强。

近年来,气象信息服务的精准性明显提升,有效规避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基于B/S结构构建气象信息服务站,为广大农户提供形象具体的气象信息,有助于农民更好地了解气象变化。农民收到气象信息后,对灾害性质有大致了解,并根据气象提示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2.1 利用遥感卫星技术指导农事活动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基于B/S结构的气象信息服务站,为广大农户提供形象具体的气象信息,有助于农民抵御气象灾害的不良影响。可以说,智慧农业成为继工业农业、科技农业后又一发展新趋势,通过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气象信息来指导农事活动。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在实现耕地可视化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卫星技术建立农作物生长模型,帮助广大农民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预估生产结果,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以便能够灵活调整用肥用药方案,提高水肥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降本增效。

在经济作物生产中,依托传感器、水肥系统等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服务,并结合气象阈值所提供的灌溉依据,在降雨时直接执行延时灌溉指令。在此过程中,降雨量、延时灌溉时限、避免低温对农作物影响等信息,与气象、土壤等数据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农业部门与气象部门密切配合,实现数据互通共享,使气象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

2.2 利用实验监测站提供精准气象数据

通过气象实验监测站监测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指标数据,并以此作为确定农作物全育期和各个生育关键期的依据。同时,气象站实时监控风向、风速、温度、光照、降水量、土壤水分、测土施肥等气象要素,为农业生产提供详实全面的数据。

依托气象APP实现实时服务与预警功能,及時向农民提供气象预警和灾害评估信息,并根据灾害发生概率提供科学的预防意见,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尽可能将经济损失降至最低。另外,通过APP直接向农户发送农业技术等信息,并根据气象分析结果提供精准服务,有利于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近年来,气象信息服务站引进各种先进的系统和技术,使气象信息服务更加精准,与当地地理信息的融合更加深入,可为广大农户提供个性化、可视化的气象信息服务。

3 依托气象信息服务保障农业生产的应对之策

3.1 强化服务意识

在面向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强化责任意识和坚持气象发展方向,严格执行“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站台”的建设要求,做到实时监测和准确预报。同时,加强服务主观能动性,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敏锐度,想政府之所想,急社会之所急,念百姓之所念,以优质的服务态度推动气象信息服务立体化、多元化发展。不断完善气象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建立涵盖多元主体的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并改善服务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切实满足广大农户对气象信息的需求。

3.2 构建综合性信息体系

为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的作用与价值,还应构建完善的综合性气象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各部门的交流合作,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服务机制。此外,气象部门还应加快气象预警发布平台和实时监控平台的建设,并通过奖励机制提高气象局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气象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强对气象灾害的调查与评估,增强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保障能力,切实提高农业生产中的防灾减灾抗灾水平。

3.3 提高信息服务精准度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科学手段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其转化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气象信息,助推农业生产有序开展,提高气象信息的服务效能和精准度。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构建良好的应用体系,及时向农户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湿度、大气压强等气象要素。同时,完善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气象信息发布流程,有序开展农业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3.4 加強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与气象信息之间关系密切,亟需一批具有丰富气象知识和扎实气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出台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通过高薪引进优秀的气象技术人才,推动气象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同时,气象局还应依托政府部门与高校合作,建立校企共育机制,共同培养现代气象人才,为气象队伍储备人才。

4 结语

农业生产周期长,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这使得农业生产与气象服务的联系愈加紧密。发生气象灾害时,运用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补救,能够减少农业损失。近年来,气象信息服务的精准性明显提升,在规避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恶劣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应继续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的价值,使其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田书奇,张亚光,张鹤,等.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化农业,2020(4):10-11.

[2] 赵继锋.浅谈气象科技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27-128.

[3] 乌日罕.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6):154-155.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AI Haiyan, YI Hang, ZHANG Li

(Chao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Chaoyang Liaoning 122000, China)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precision

上一篇:空气养生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投资策略探析论文范文